亲子依恋论文范文
亲子依恋论文范文(精选5篇)
亲子依恋论文 第1篇
在国内, 关于幼儿依恋主要是普通幼儿园的依恋和同伴的实证研究, 但是目前在我国, 许多家庭无暇照顾孩子, 很多孩子被送到寄宿制学校, 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寄宿制幼儿在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中的发展情况。所以本文出于如上考虑, 提出了如下问题:
(1) 寄宿制幼儿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特点是怎样的呢?
(2) 寄宿制幼儿的亲子依恋与同伴关系又是什么呢?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项目选取北京市某幼儿园大、中、小班寄宿幼儿90人为研究对象, 其中小班30人, 中班30人, 大班30人, 回收有效数据为85人, 有效回收率为94%。同时向其父母及带班老师了解研究所涉及的部分信息。
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工PPA的修订版测量幼儿的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状况。修订版将父母依恋分量表一分为二, 发展成独立的母亲依恋及父亲依恋两个分量表, 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分别有25题。
3.施测
施测由该项目成员组织, 以班为单位团体施测, 事先对项目成员进行培训, 项目在7天内完成。
三、研究结果
1. 寄宿制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特征
研究表明, 男女幼儿在父亲依恋、母亲依恋的得分并无显著差异;在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上的得分小班和中班、大班年级学生有显著差异。小班幼儿的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的得分显著高于中班、大班幼儿。中班和大班幼儿没有显著差异。在维度上, 小班幼儿的父亲信任和母亲沟通的得分显著高于中班、大班幼儿。小班幼儿的父亲疏离和母亲疏离的得分显著低于中班、大班幼儿。
2. 寄宿制儿童同伴依恋的发展特征
男女幼儿在同伴依恋的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在维度上, 同伴信任的得分有显著差异, 同伴沟通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女孩的同伴依恋好于男孩。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的同伴依恋差异不显著。
3. 寄宿制幼儿亲子依恋与其同伴交往的关系
从整体上看, 父母依恋与同伴依恋的得分显著相关。在维度上, 除同伴沟通与父亲疏离, 母亲依恋与父亲疏离, 同伴疏离与母亲沟通, 同伴信任与母亲疏离, 同伴沟通与母亲疏离外, 其他维度的得分均显著相关。
四、寄宿幼儿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质量关系的讨论
1. 寄宿制幼儿亲子依恋的特征
由统计结果看到, 男女幼儿在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小班幼儿的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的得分显著高于中班、大班幼儿。中班和大班幼儿没有显著差异。在维度上, 小班幼儿的父亲信任和母亲沟通的得分显著高于中班、大班幼儿。这是由于处于小班幼儿的自我意识还不是很强, 与父母的关系仍然比较亲密且带有儿童期依恋的特点, 喜欢与父母分享, 遇到挫折的时候会想寻求父母的支持。
2. 寄宿制幼儿同伴依恋的特征
由统计结果看到, 女孩在同伴依恋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孩。在维度上, 女孩在同伴沟通和同伴信任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孩。
3. 寄宿制幼儿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的关系
寄宿制幼儿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间相关最强, 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并且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三者之间的相关也很高, 同样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这与Gretchen和Biesecke的研究结果一致, 即父亲和母亲依恋有强相关, 两者都与同伴依恋有积极的相关。
五、建议
寄宿制儿童既面临特殊的生活环境, 又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 亲子教育的缺失使其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创设宽松愉快的生活氛围和精神环境, 能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其身心的需要;允许幼儿有自选的活动, 能与同伴一起游戏, 加强同伴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Gay C.Armsden, Mark T.Greenberg.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y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J].Journal of Youth andAdolescence, 1987, 16 (05) .
亲子依恋分类型教养特征大不同 第2篇
如果没有这种依恋心,孩子就会感到惊慌和恐惧,甚至精神萎缩,这种影响会阻碍孩子未来爱好、志向、人格等的建立。因此,孩子在幼儿期与父母建立良好依恋关系非常重要。
根据孩子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将孩子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和混乱型四种依恋类型。在一个实验中:一边让孩子做游戏,一边让妈妈离开,此时,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四种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滋养出了四种不同的孩子。
No.1安全型依恋
孩子表现:妈妈在场时,能自如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靠妈妈,更多的是用眼睛看妈妈、对妈妈微笑或说些什么;对陌生环境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妈妈离开时,孩子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一定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妈妈回来。妈妈回来时,孩子会立即寻找与妈妈的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抚慰而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
教养特征:父母对孩子的需要敏感,态度积极;与孩子经常有互动,与孩子一起做相同的事,一起笑、一起做动作,为孩子的活动提供情绪支持,并经常激励孩子。
No.2回避型依恋
孩子表现:对妈妈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妈妈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而是直接忽略,不予理会,自己玩自己的,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有时也会欢迎妈妈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实际上这类孩子并未与妈妈形成特别密切的依恋关系。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孩子称作无依恋孩子。
教养特征:父母对孩子不敏感,表现消极,很少满足孩子的需求;很少从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中获得乐趣。或者,对待孩子过分热情,刺激过度,经常对孩子喋喋不休,强行给孩子制造某些需要,让孩子不堪其扰。
No.3矛盾型依恋
孩子表现:这类孩子在妈妈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妈妈离开时会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他大喊大叫。妈妈回来时,他对妈妈的态度又很矛盾,心里既想与妈妈接触,又有些反抗。如果妈妈想抱他,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这时他已不能再重新回到游戏,而是不时地朝妈妈这里看。
教养特征:父母教养方式通常不一致。他们对孩子时而热情时而冷淡。孩子对父母这样的态度和方式会感到绝望,为了获得关注,他们要么黏住父母,要么哭闹,如果一切努力都无效的话,他们就会变得愤怒、怨恨。
No.4混乱型依恋
孩子表现:这种类型的依恋最不安全,孩子最没有安全感。妈妈回来时,孩子会表现出无所适从。妈妈拥抱他们,他们的表情会较茫然,情绪会稍显忧伤,会躲开妈妈的目光。一些孩子在得到妈妈的安抚后会大哭,或者表现出一些奇怪的、冷漠的姿势。
教养特征:混乱型依恋的孩子通常受过父母的忽视,或者受到过父母对其身体上的虐待。这些孩子的妈妈通常都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这些妈妈自己也会经常出现恐惧的、矛盾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
亲子依恋论文 第3篇
目前, 我国有关同伴关系中涉及友谊的研究数量不多, 有关友谊质量的研究都是友谊质量对儿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人格形成及孤独感的影响。然而友谊质量如此重要, 友谊质量的高低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却很少涉及。有关初中情绪智力与友谊质量的研究都是二者作为自变量对人格、孤独感的影响, 不过也有提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邹泓 (2008) 通过控制人格五因素说明了中学生情绪智力与友谊质量存在正相关。有关文献指出, 青少年个体的依恋结构会对其友谊质量产生影响, 如具备安全依恋的青少年会很适当的密切关注友谊质量。目前尚没有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被试由重庆市荣昌县初级中学和仁义镇初级中学学生组成, 从初一、初二、初三共抽取9个班级。研究发放问卷600份, 有效被试549名。
2.2 研究工具
2.2.1 亲子依恋问卷
采用王树青 (2007) 修订的Armsden和Green-berg (1987) 编制的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的简版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PPA) 测量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亲子依恋。问卷包括3维度:信任、沟通和疏离, 原问卷共25个题目, 修订后的简版包括10个题目, 其中信任和沟通维度各3个题目, 疏离维度4个题目。王树青在对该简版问卷进行分析时, 发现其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信任维度a为0.82, 疏离维度a为0.77, 沟通维度a为0.81。
2.2.2 情绪智力问卷
本研究所采用的情绪智力问卷是美国心理学家schutle等人根据Mayer和salovey (1990) 模型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 (EIS) , 是该领域最有代表性的量表之一。国内华南师范大学王才康把该量表翻译为中文版后, 也验证了它的信度和效度 (a系数为0.83) 。该量表是一份自陈问卷, 问卷包括四个维度: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情绪利用, 一共33个项目, 情绪知觉12个项目, 自我情绪管理8个项目, 他人情绪管理6个项目, 情绪利用7个项目。
2.2.3 青少年友谊质量问卷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友谊质量问卷》 (万晶晶, 2002) 作为初中生友谊质量的测量工具。问卷共35个项目, 五个维度:陪伴帮助、亲密交流、肯定价值、冲突背叛、信任尊重。量表为Likert4点计分, 从1“完全不符”到4“完全符合”, 其中冲突背叛采用反向计分;友谊质量每个维度的项目平均分即该维度的得分。量表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克伦巴赫系数) 分别为:陪伴帮助a=0.8354, 亲密交流a=0.7304, 肯定价值a=0.6531, 冲突背叛a=0.6253, 信任尊重a=0.6173。量表的陪伴帮助、亲密交流、肯定价值、冲突背叛、信任尊重五个维度与总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依次为:0.893, 0.676, 0.686, 0.377, 0.756。
2.3 研究程序
将个人基本资料调查表和三个问卷装订成册, 借用在教室里正常上课时间或自习时间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进行施测。主试为研究者本人和经过同意指导说明的教师, 测试前由主试宣读统一的指导语和注意事项, 在确认被试理解施测要求后开始施测。测试时间为30分钟, 要求被试匿名做答, 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
3 研究结果
3.1 初中生友谊质量的特点
从表3.1可知, 初中生在友谊质量总分和帮助陪伴、亲密交流、信任尊重维度上的得分较高, 高于量表分值的均值, 冲突背叛维度为负向因子, 得分小于量表均值, 肯定价值维度上的得分小于量表均值, 从总体上看, 初中生友谊质量较高。
3.2 初中生友谊质量与情绪智力的关系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 除冲突背叛维度外, 友谊质量各维度与情绪智力及情绪智力各维度之间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关系数在0.262~0.471之间。表明情绪智力越高, 其友谊质量越高, 反之, 则友谊质量越低。
3.3 初中生友谊质量与亲子依恋的关系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 帮助陪伴和肯定价值与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存在显著正相关, 亲密交流和冲突背叛与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不存在显著相关。信任尊重与母亲依恋及母亲依恋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父亲依恋各维度存在正相关。
3.4 友谊质量对情绪智力、亲子依恋的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 情绪智力有他人情绪管理、自我情绪管理和情绪知觉三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 亲子依恋有父亲信任和母亲疏离两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多元相关系数为0.552, 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305, 即进入回归方程的五个变量能联合预测友谊质量30.5%的变异量。
4 分析与讨论
4.1 初中生友谊质量的一般特征
本研究结果表明, 初中生的友谊质量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 这表明初中生的友谊质量发展良好, 朋友之间能很好的沟通交流、互相信任、帮助陪伴以及较少的冲突背叛, 朋友成为情感支持的重要对象, 然而肯定价值却低于平均分, 这表明初中生还不太会欣赏对方优点, 肯定对方的价值。
4.2 初中生友谊质量与情绪智力的相互关系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初中生友谊质量与情绪智力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即情绪智力越高, 友谊质量越好。初中生友谊质量的提高可以通过提高情绪智力的途径来达到, 情绪智力不同于认知智力, 认知智力是一种比较稳定智力, 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 情绪智力是能力范畴中的一种, 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不断提高,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暴风骤雨期, 情绪变化多端, 内心冲突矛盾纷繁复杂, 在这个阶段如果加强对他们情绪智力的培养和训练, 可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让中学生学会处理各种同学之间的问题, 更好的与同学沟通交流、表达感情, 进一步促进友谊质量的发展, 使初中生在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
4.3 初中生友谊质量与亲子依恋的相互关系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友谊质量与亲子依恋存在不同程度显著正相关, 早期的亲子依恋是个体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婴儿与父母是否存在依恋以及依恋的性质如何, 直接影响着婴儿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Bowlby, 1973) 。这一理论可以说明亲子依恋质量越高, 中学生在对人际交往的态度就越积极, 就越了解怎样帮助、鼓励支持朋友, 以及肯定朋友优点长处。亲密交流与母亲疏离、父亲疏离和母亲沟通存在显著正相关, 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 自我意识高涨, 反抗心理强, 力图在情感、行为和观点上与父母分离;同时, 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带来的诸多困惑与不安全感, 又促使他们积极寻求亲密依恋关系。这表明亲子依恋是青少年的友谊质量的重要预测变量, 良好的亲子依恋质量或安全型亲子依恋能提高友谊质量。
4.4 初中生情绪智力、亲子依恋对友谊质量的影响
为进一步探讨初中生友谊质量和情绪智力、亲子依恋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以友谊质量为因变量, 以情绪智力各维度和亲子依恋各维度为自变量, 建立回归方程。从初中生友谊质量总分对情绪智力、亲子依恋的回归分析发现, 情绪智力变量的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情绪知觉和亲子依恋的父亲信任、母亲疏离进入了友谊质量的回归方程, 表明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父亲信任和母亲疏离对友谊质量有正向预测作用。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初中生情绪智力、亲子依恋和友谊质量关系的调查研究, 得出如下结论:
(1) 初中生友谊质量处于较高水平。
(2) 除冲突背叛维度外, 友谊质量与情绪智力存在显著正相关, 表明情绪智力越高, 其友谊质量越高, 反之, 则友谊质量越低。
(3) 亲子依恋与友谊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
(4) 情绪智力和亲子依恋对友谊质量有正向预测作用。
摘要:选取初一到初三学生600名, 采用青少年友谊质量问卷、情绪智力问卷和亲子问卷探讨初中生情绪智力、亲子依恋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友谊质量处于较高水平;初中生友谊质量与情绪智力存在显著正相关;初中生友谊质量和亲子依恋存在显著正相关;情绪智力对友谊质量有正向预测作用;亲子依恋对友谊质量有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友谊质量,情绪智力,亲子依恋,初中生
参考文献
[1]邹泓, 周晖, 周燕.中学生友谊、友谊质量和同伴接纳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1:43-50.
[2]于海琴, 周宗奎.儿童的两种亲密人际关系:亲子依恋与友谊[J].心理科学, 2004, 27 (1) :143-144.
[3]刘海娇.青少年友谊质量的研究概述[J].科教导刊, 2011.
[4]王晓钧. (2002) .情绪智力:理论及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 (2) .62.
[5]侯静, 陈会昌.依恋研究方法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3) :80-84.
[6]张菊英.初中生情绪智力、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M].2010.
[7]Berndt T J.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friendship quality onsocial development.In Bukowski W M, Neweomb A F, Hartup W W, eds.The company they keep:Friendship in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New York: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6:346-365.
[8]Furman W, Bierman K L.Children’s conceptions offriendship:A multi method study of developmental change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J].1984, 20 (5) :925-931.
[9]P.Salovey&J.D.Mayer.Emotional Intelligence.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lity, Vol.9, No.3, pp.185-211.sonaity.1989-1990, Vol.9, No.3.185-211.
[10]D.Goleman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Bantam Books, USA.P.43-44.
亲子依恋论文 第4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河源市某普通小学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两次整群抽样方法,先按年级分群,抽取三、四、五年级为样本年级,再对此样本按班别分群,随机抽取10个班。共派发问卷7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640份,有效回收率为91.4%。其中男生371人,女生269人(三年级237人,四年级203人,五年级200人),平均年龄10.97岁(SD =1.17)。
研究中采用于海琴修订的Kerns依恋安全性量表[3]。这是一份儿童自评量表,共15个项目。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分数越高表示亲子依恋水平越高。父、母问卷各自独立,但问题内容相同,分别施测后得到儿童对父、母各自的依恋得分,简称之“父子依恋得分”和“母子依恋得分”。本研究中父子依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母子依恋量表为0.66。
本研究所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由中文繁体转换成中文简体)是由SDQ官方网站发布的台湾版本。
SDQ学生版共25个题目,每个题目按0~2三级计分。问卷分为困难部分和长处部分。困难部分包含4个分量表,分别是:情绪障碍、品行问题、注意障碍和同伴关系问题,长处部分则只有亲社会行为分量表。本次测量中因为同伴关系分量表信度过低而将其删除,困难总分由情绪障碍、品行问题和注意障碍构成。本研究中困难部分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亲社会行为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5。
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1. 儿童亲子依恋的基本情况
量表结果表明,小学中高年级母子依恋与父子依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对母亲依恋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父亲依恋的得分。独生子女在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的亲子依恋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事后比较显示:三年级儿童的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得分均高于四、五年级。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达到边缘显著水平。
2. 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
男女生在情绪障碍上无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在品行问题、注意障碍和困难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亲社会行为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显著低于女生。独生子女在SDQ各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的困难总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得分则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3.亲子依恋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积差相关分析表明,父子依恋、母子依恋与SDQ各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父子依恋、母子依恋与情绪障碍、品行问题、注意障碍和困难总分显著负相关,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见表1)
4. 亲子依恋对SDQ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SDQ中的情绪障碍、品行问题、注意障碍、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为因变量,以父子依恋、母子依恋为自变量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各方程中的回归系数都是非常显著的,对SDQ各维度均具有良好的预测力。(见表2)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儿童对母亲依恋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父亲依恋的得分,这与于海琴[3]的研究结果一致。大多数家庭中,儿童都是由母亲来抚养教育,儿童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远比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要多。对于儿童的身心状况,母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母亲能够更好地觉察和理解儿童。儿童也愿意将内心的想法告诉母亲,乐意与母亲进行交流沟通。儿童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本来就有限,交流不多,父爱往往又是内敛的,很少直接表达出对儿童的关心。因此,母子关系远比父子关系更亲密。本调查发现,独生子女的亲子依恋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现实生活也是相符的。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得到的是父母全部的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更强,更愿意向父母倾诉。对非独生子女而言,由于有其他的兄弟姐妹,父母的精力难免分散,儿童不得不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这都使得独生子女的亲子依恋得分更高。本研究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发展趋势是:三到五年级呈递减状态,三年级要显著高于四、五年级。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自我认识也在不断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社会生活范围不断外延,与同伴的交往逐渐增多,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也随之下降。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达到边缘显著。父母一年中的多数时间都在外地,儿童很难与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这使儿童的依恋对象可能不再是父母,而是其他的监护人,这点尚需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本调查发现,在SDQ 自评问卷的各个分量表得分上,男女生在情绪障碍上无显著的差异,男生在品行问题、注意障碍和困难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亲社会行为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这与章晨晨等[4]有关10-14岁青少年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已有文献也发现,女性的内化性问题发生率高于男性,而男性外化性问题发生率较高[5],即女生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男生则更多地表现为外在的品行和注意障碍等。本研究中女生的情绪障碍没有显著高于男生,这表明10-12岁的男女生在情绪处理方面的差异还未显现出来。亲社会行为得分差异,可以归结为女生的移情能力高于男生,女生更愿意帮助他人。男女生在SDQ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表明,男生的困难总分显著高于女生,亲社会行为低于女生,男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如女生。这也提醒教师要给予男生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应对面临的各种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是否独生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并无显著影响。留守儿童的困难总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则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这与以往多数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亲子关系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社会行为、情绪情感和自我认知等都产生了消极影响[6]。
相关分析显示父子依恋、母子依恋与情绪障碍、品行问题、注意障碍和困难总分显著负相关,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各方程中的回归系数都是非常显著的,对SDQ各维度均具有良好的预测力。基于本研究的结果,笔者认为,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充分考虑到亲子关系的重要性,重视亲子依恋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就家长而言,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信任和支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身心状况。另外,父母和孩子共同参加一些家庭活动(例如旅游和亲子体验)有助于培养和促进亲子依恋。改善亲子依恋也不单单是家长的事情,与父母沟通建立亲子依恋也是人际沟通能力的一个方面,建议学校将沟通能力训练纳入教育任务中,开展班级人际互动活动(如团体辅导)。此外,应加强学校和家长的互动以形成教育合力。保持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及时掌握儿童状况,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帮助家长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宏飞.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
[2]Lieberman M.,Doyle A.,Markiewicz D.Developmental patterns in security of attachment to mother and father in late childhood and early adolescence:associations with peers relations1Child Development,1999:70,202-213.
[3]于海琴.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37-39.
[4]章晨晨,凌宇,肖晶,杨晓来,杨娟,姚树桥.中文版长处和困难量表(自评版)在832例青少年中的试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9,17(1):8-11.
[5]Leadbeater BJ.,Kupermin GP,Blatt SJ,et,al.A multivariate model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Development Psychology,1999,35:1268-1282.
[6]王淑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及其与依恋、应对方式的关系[D].2010.河南大学硕士论文.
(作者单位:河源市源城区城南小学广东河源 517000)
亲子依恋论文 第5篇
一、亲子依恋及其相关理论概述
(一) 亲子依恋
亲子依恋是指在家庭中个体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建立的一种强烈且持续的情感联结。亲子依恋关系是个体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一种互惠、持久的情绪与生理的联结关系 (Bowbly, 1973) 。本文主要从Bowlby、Ainsworth等人关于婴儿依恋的相关研究入手, 探究亲子依恋状况及其对青少年时期的性心理状况的预测作用。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 (J.Bowlby) 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 (attachment) 这一概念。所谓依恋, 指的是抚养者与孩子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上的联结。在这里抚养者主要是指母亲。在发展心理学中, 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 ( 父母或其他看护者 ) 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关于依恋类型的确定, 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思 (Ainsworth) 的工作最具有经典意义。他创设“陌生情景”, 通过观察和分析婴儿在陌生情景中的行为表现, 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1. 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 能够安逸地游戏和探索。当母亲离开时, 婴儿的游戏和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 情绪出现困扰。但当母亲回来后, 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 并且很容易经抚慰而平静下来, 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 能顺利地与陌生人交往。2. 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并不表现出分离焦虑;母亲回来后, 也往往不予理会, 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实际上这类婴儿并未形成对母亲的真正依恋。3. 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似乎离不开母亲, 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 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极其痛苦。但是当母亲返回后又表现出矛盾心理, 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 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当母亲亲近他时, 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 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 。
(二) 亲子依恋相关理论概述
1. 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控制理论是近代主要研究青少年罪行的犯罪学理论之一, 其主要内容包括依恋、奉献、参与、信念等四大部分。其中依恋理论为最重要的部分, 即对父母、朋辈及学校的联系。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当个人对这些事物的依附程度越高, 会受彼此共有的规范所约束, 他们犯罪的机会便越少。如果个人对父母、朋辈及学校缺乏情感联系, 就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 社会支持理论
林南 (Lin.N, 1986) 指出, 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的支持。社会网络是指个人可以直接接触的一些人, 包括父母、亲戚、同事、朋友等。社会支持理论认为, 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够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父母在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当青少年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如果能够及时获得父母的支持, 他们就会有力量面对各种挑战;相反地, 如果他们感到求助父母无望, 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性心理及其相关理论研究
性心理是关于性问题的心理活动, 是人在性生理、性对象以及两性关系等方面的反映。青少年性心理健康强调通过适当的途径了解有关性生理、性心理和性病等方面的知识, 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性价值观和较强的性适应能力。
Freud是最早研究性的心理学家。他首先提出:性欲及其能量 ( 力比多 ) 生来即有, 婴儿也有性欲, 不过表现形式与成人不同而已。弗洛伊德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的经验都将决定个体在成年时所具有的适应形态和人格特征, 如果某个阶段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或过分满足, 性心理就可能固着在该阶段。他认为青春期时性意识觉醒, 对异性发生兴趣, 产生与异性结合的愿望, 是性心理走向成熟的固定模式。
Erikson通过自己的临床与实践, 建立了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形成理论, 他强调“自我”的作用。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自我与社会要求之间矛盾冲突的表现。他认为, 青少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同一感和克服角色的混乱, 体验着忠诚的实现。这一阶段是青少年追求性别、职业、信念和理想等方面同一性的标准化时期。青少年会通过与他人的亲近, 分享思想和情感, 他们往往会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自己有待验证的自我, 凭借对方的反应, 从而对自我有更多的认知。如果在面临生理、心理及社会三方面的转变及压力时不能很好地解决自我同一性, 则会产生角色的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 这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 或形成了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以及社会不予认可的角色。
此外, 还有很多国内外的学者对性心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大多是在Freud和Erikson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青少年一方面需要从他人的肯定中认识自我, 另一方面由于生理因素, 他们开始关注性, 然而青少年在对性的认知上往往会出现偏差, 以致酿成苦果。由此可见, 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三、亲子依恋对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从目前的文献和研究成果来看, 涉及亲子依恋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较多, 说明研究者已经意识到两者关系的密切性, 但是有关亲子依恋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的调查和研究比较少。然而随着网络色情的传播、艾滋病蔓延的加快、单亲家庭的增多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状况并不理想, 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文主要从性心理的几个维度出发探讨亲子依恋对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的影响。赵冬艳 (2006) 认为, 对父母都是安全型依恋的初中生, 在与父母的性话题沟通上比对父母都不安全依恋的更好。在看待同龄人性行为的态度及自身性行为的水平上, 在与父母都安全依恋的家庭中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但在与父母都不安全依恋的家庭中却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在对北京 城区高中 生性状况 的调查中 发现 ( 王争艳, 2008) , 对父母都是安全型依恋的高中生对同龄人的性行为更容易持不赞同的态度, 其自身性行为水平也是显著低于对父母都是不安全依恋的高中生。另外, 在对父母都不安全依恋的家庭中, 亲子间开放的交流与性有关的话题对青少年自身较低的性行为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而在对父母都安全依恋的家庭中则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就提醒我们, 在对父母都不安全依恋的家庭中, 父母更应该以开放互动的方式与青少年交流与性有关的话题。
以上研究均表明, 亲子依恋与性心理的各个维度都相关, 因此对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
可见, 亲子依恋对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作用。从性心理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 依恋关系主要是在婴幼儿时期形成, 又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因此, 父母要从婴儿期就要重视安全依恋关系的形成, 分阶段进行性教育, 提高依恋的质量。同时父母作为子女成长的重要他人, 一方面要“言传”, 教会其性常识, 切忌回避和禁锢, 另一方面要“身教”, 几乎所有的理论都认为孩子的成长是对家长行为的模仿与认同, 父母是向子女传递社会规范的重要他人。因此, 父母在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父母要从培养婴儿期的安全依恋做起, 改善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状况, 进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摘要:Freud认为, 婴儿的早期经验会影响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特别是性的发展。父母与子女的依恋可以有效的影响及预测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发展。因此, 父母要从婴儿期就要注重培养与子女的依恋关系, 重视安全依恋关系的形成。
关键词:亲子依恋,青少年,性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2]王东.初中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性心理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 2011.
[3]王国芳, 李丽芳.《家庭因素和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综述》.枣庄学院学报, 2009年2月第26卷第1期.
[4]王争艳, 赵冬艳, 雷雳.亲子性话题沟通风格对初中生性行为和性态度的预测:依恋的调节效应[J].心理学报, 2007 (6) .
[5]王争艳, 赵冬艳等.北京市部分高中生性状况初步调查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01) .
亲子依恋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