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配送中心管理系统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配送中心管理系统(精选11篇)

配送中心管理系统 第1篇

物流系统 (Logistic System) 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 由所需位移的物资与包装设备、装卸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信息联系等若干互相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1]。建立物流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物流系统规划阶段, 主要对物流系统进行分析、建模和评价, 然后根据评价结果作出是否建立物流系统的决策。其次是决策阶段, 主要是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物流系统发展的客观环境、经验以及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的若干方案, 然后在方案中选择合理的一个方案, 进行决策。最后, 物流系统的构建, 根据选择出来的方案要求, 对相关的物流网点进行选址设计, 构建物流系统。

配送中心 (Distribution center) 目的是为了实现良好的供应服务, 具体工作包括货物加工、分货、拣选和送货等一系列流程。配送中心具有以配送为主、储存为辅、为特定的用户服务、完善的信息网络、配送功能健全、多品种小批量、辐射范围小的特点。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可知, 配送中心物流系统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 (1) 配送中心设施布局规划; (2) 配送中心配货作业流程规划; (3) 配送中心货物储位分配问题规划。

下面分别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理论研究国外更早、更深入, 国内起步更晚且更多偏向应用研究, 所以本文引用的文献更偏重于国外文献。

1 配送中心设施布局规划

配送中心设施的规划布局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恰当的设施位置、合理的设施能力、合理安排车辆及路径、合理分派服务对象, 能够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水平, 降低管理的成本, 加速响应客户的需求以提高客户满意度。

配送中心设施布局规划主要包括设施布局设计、选址—分派问题 (Location-Allocation Problem, 简称LAP) 、车辆—路径问题 (Vvehicle Routing Problem, 简称VRP) 和选址—路径问题 (Location-Routing Problem, 简称LRP) 。后三者是配送中心设施选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设施布局设计

20世纪60年代, 美国学者缪瑟提出了著名的系统布置设计 (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 简称SLP) 理论, 具有条理清晰和简明适用等特点, 被业界广泛应用[2]。摩尔等人对配送设施的布局与分配问题应用信息化处理, 经典模型包括理想块状布局模型、扩展模型以及实用模型等。

(1) 理想块状布局模型。该模型会对布局前的问题进行假设。例如, 假设设备之间的流量是已知的, 在计划期内把布局问题当作是静态的, 而要达到的目标是物流费用最小, 这样理想的块状布局模型就建立好了。上述模型的假设条件往往不符合现实要求, 下面的扩展模型和实用模型可以弥补它。

(2) 扩展模型。在运用上述模型的过程中, 人们发现了很多问题, 比如, 实际布局是多目标优化, 但不同的目标相互矛盾, 因此产生了多目标决策布局模型 (Multi-Objective Layout Model) 。当产品混流生产和需求存在不确定因素时, 于是研发了鲁棒性及柔性布局模型 (Robust and Flexible Layout Model) 。

(3) 实用模型。通用的布局模型至今没有产生, 因此人们针对特定问题开发出了一些具体的实用模型。如行列型布置模型 (Row Layout Model) 、流线型布置模型 (Flow-lines Layout Model) 、机器布局模型 (Machine Layout Model) 、环形布局模型 (Loop Layout Model) 和单元布局模型 (Cell Layout Model) 等。

1.2 选址—分派问题 (LAP)

设施的选址—分派问题 (LAP) 于1963年由Cooper首次提出[2]。设施的选址—分派是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目前关于LAP的研究方面, 国内的研究相对国外较少。第一, 从研究方法来看, 分为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区间规划模型、模糊机会约束规划模型和非线性规划方法等。第二, 从模型解法来看, 有分解法、精确法和启发式算法。一般来说, 精确法应用于规模小、阶段数少的LAP, 例如拉格朗日松弛变量法等, 上述精确方法对于多阶段、规模较大的问题, 会降低一定的质量。因此, 分解方法现在经常被采用, 如Bendes分解法和Primal目标分解法可以简化问题, 或者遗传算法也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

1.3 车辆—路径问题 (VRP)

车辆—路径问题 (VRP) 是指在已知客户需求位置的情况下, 确定客户之间的行程路线, 使得运输成本最低或运输路线最短。运输工具的合理使用与调度, 运输路线的优化, 企业物流成本的降低, 都是物流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

由于VRP的前提条件是已经确定好了待服务的客户和出发点的位置、数量, 因此, 无法在VRP中得到解决LAP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有可能造成VRP的缺陷, 所以更进一步全面考虑的是选址—路径问题 (LRP) 。但VRP方法在选址—路径问题的研究中仍可得到借鉴。

1.4 选址—路径问题 (LRP)

最早进行LRP概念性研究的是Von Boventer等, LRP在考虑了巡回和寻找设施的最优解的同时进行路线设计, 因此这两个设计是相互关联的。

Cooper和Later发现, 运输—选址问题 (Transportation-location Problem) 主要是两点:供应商的最佳位置和最小的运输成本[3], Tapiero考虑了有关时间的复杂因素, 于是建立了运输—选址模型 (Transportation-Location Model, 简称TLM) 。但是上述几种研究都没有考虑运输网络建立的巡回问题。

LRP的核心是联合的LAP和VRP模型。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寻找最优设施数量, 发现最佳设施能力, 找到最合适位置, 同时为多个客户/供应商提供服务, 最佳的时间等, 从而使货物处于连续、不间断地运输, 以降低成本, 增加效益。

2 配送中心配货作业流程规划

配货作业是指根据客户订货单的商品品名、数量和储存储位, 取出商品, 然后堆放在指定货位, 从而完成配货要求的活动。其中包括订单的分批, 物品的合理安排以及按订单顺序的拣选安排等等。配货是所有在库作业活动中最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作业活动。配货作业的优化是为了降低配货成本、提高配货效率和提高客户订单的反应速度等。配货作业由准备工作、移动与行走、寻找、拣取等几个环节组成。

配送中心配货作业问题的研究方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总的来说, 可以将其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4]:最优化方法和近似/启发式方法。最优化方法包括混合整数线性规划 (MILP) 、分支定界 (Branch and Bound) 法、动态规划法 (Dynamic Programming) 以及拉氏松弛法。而针对最优化方法无法解决的NP-Hard配货作业问题提出了近似/启发式方法, 其算法的特性是易实现而且计算复杂度小, 包括局部搜索算法 (NS) 、人工神经网络 (ANN) 及人工智能 (Al) 。

下面对配货路径优化问题 (Routing and Sequencing Problem) 、分批配货问题 (Batching Picking Problem) 和分区配货问 ( (Zoning Picking Problem) 等三类问题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评述。

(1) 路径优化问题

路径优化问题主要是研究如何获得最短的配货任务路线。按照配送中心的分拣系统配置的不同, 不同形式的配货顺序或路径优化问题出现, 常见的分类包括:矩形分拣系统路径优化、单元荷载系统路径优化、MOB AS/RS配货路径优化以及旋转货架配货顺序优化等问题。

(2) 分批配货问题

当出现总的配货时间或移动路径最小等情况时, 分批配货问题是NP-Hard的, 主要使用启发式算法或分支定界等精确算法。一般有两种研究思路, 第一种是根据问题的特点, 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找到更好的配货数量与配货路径。第二种解决思路是在确定分批后的配货路径方法后, 寻找最好的分批方法, 订单相似度 (Order Proximity) 分批和时窗 (Time Windows) 分批[5]是分批拣选中订单的两种分批方式。

(3) 分区配货问题

分区拣选在配货作业效率的提高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静态分区 (串行或并行) 拣选中, 分区中的物品储存安排非常重要, 第一可以缩小拣选作业时间和配货提前期, 第二平衡作业人员的工作负担, 从而实现有效的管理。Jewkes et al. (2004) 研究了两个问题, 串行分区分拣系统的物品储存安排、区域大小调整和集货点位置定位, 于是建立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求解[6]方法。Jane and Laih (2005) 还考虑了工作负载平衡问题, 提出启发式物品储存安排算法, 该算法中首先计算物品的相关程度, 由此将相关程度从大到小的物品储存在不同的分拣区域[7]。

3 配送中心货物储位分配规划

与传统的仓储管理相比, 现代仓储管理更加注重仓储的时效性、更加重视商品在出库拣货时的位置数量变化, 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储位分配就是利用储位来分配商品。当商品处于“被保管状态”时能够准确的显示商品储存的位置, 同时能够准确地记录商品位置的变化。储位分配策略主要有定位储存 (Dedicated Location) 、随机储存 (Random Location) 、分类储存 (Class Location) 、分类随机储存 (Random Within Class Location) 、共同储存 (Utility Location) 。上述几种存储方法各自都有其优缺点, 因此, 企业在应用上述存储方法的时候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存储方法。

因为物流业发展较早, 所以国外针对储位分配问题的相关研究也较多。在1963和1964年Heskett就给出了单次取货存储空间指标 (Cube-per-Order-Index, 简称COI) 的定义:货物的总空间需求量与每个时间段中为满足需求所需拣选次数的比。COI的储位分配的方法要将COI最小的货物存储在最接近出入口的储位中[9]。Kalhna等 (1976) 在对Heskett的方法的基础讨论, 证明了当采用满足某些假设的定位存储策略时, 该方法可以达到最优效果[10]。

Hansman等 (1976) 对单命令作业的储位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基于经济订货批量 (Economic Order Quantity, 简称EOQ) 和货物需求ABC现象, 进而给出了一个货物需求函数, 并推导出储位的存取频率 (Turn over Frequency, 简称TF) [11], 这成为其后很多研究的基础。Rosenblatt (1989) 和Eynan等 (1994) 将文献[11]的研究为基础, 分别从时间正方形货架和时间矩形货架在单命令作业时的分类存储边界问题两个角度, 使得任意分类数量时的最优分类边界问题[12]可以被解决。Park等 (1999) 在研究定位储存时间正方形系统的堆垛机停留点问题时, 发现当货物的存取频率为该函数时, 最优停留点[13]就是入口所在位置。针对分类存储问题, Mu PPani等 (2008) 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 并分别利用分枝定界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求解该模型。实验表明, 这两种算法的计算效率[17]较动态规划算法更高一些。

4 结束语

通过对国内外配送中心物流系统规划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可以发现:

(1) 国外在配送中心物流系统规划方面的研究较早、较深入, 国内则较晚, 研究也不够深入。

(2) 国外的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 (如配送中心网络布局、配送中心选址等) , 也有微观层面的 (如配送中心配货作业管理、储位管理等)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的宏观层面, 而在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国内的研究偏重定性分析, 缺乏一定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鉴于国内与国外研究的不同, 国内未来配送中心物流系统规划方法研究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 加强对配送中心物流系统微观层面规划的研究, 提高物流节点内部各子系统设施布局规划的合理性。

(2) 在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时, 应该加强定量研究, 提高配送中心内部功能区规划布局的可操作性。提高作业配送和储位分配的科学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物流系统的潜能, 降低物流成本。

(3) 结合配送中心实际情况进行物流系统建模, 使所建立的物流系统切合实际, 具有应用价值。

摘要:本文针对国内外配送中心物流系统规划文献进行归纳整理, 对包括设施规划、配货流程规划以及货物储位分配问题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 并就目前配送中心物流系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

配送中心系统的分析 第2篇

物流配送中心是在物流领域中社会分工、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后产生,在仓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仓储配送业务的发展,有利于生产企业降低库存、固定资金投入,实现准时制生产;商店减少存货,降低流动资金使用量,而保证销售。国内外的很多物流实践证明,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的物送中心是实现“第三利润源泉”的有效途径。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配送中心与物流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和消费者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它集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一体,应用这些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物流配送中心的科管理水平,而且也有利于降低物流配送中心的成本和费用,更好地完成社会赋物流配送中心的任务和职能。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以仓库为基础,而且仓储是其重要功能,配送中心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设计出来的。1 配送中心的定义:

从供应者手中接受多种大量的货物进行包装、分类、保管、流通加工和情报处理等作业,然后按照众多需求者的订货要求备齐货物,以令人满意的服务水平进行配送的设施[2]

在供应链上,配送物流主要起到商品集散的作用,它通过商品的集中采购,集中储备和统一配送,成为连锁经营市场供应的保障系统。在整个连锁经营的物流系统中,配送中心是一个关键的节点。连锁经营物流系统的大多数物流活动都是集中在配送中心进行的,可以说配送中心的运营情况是整个物流系统运营好坏的标志。2仓储管理概述

仓储管理是企业物流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企业针对存货收发存与产供销各环节的特点,事先制定的一套相互牵制、相互稽核、相互验证的内部监控管理系统是企业整个内控中的重点的中心。“仓”可以称为仓库,是存放物品的建筑物和场地,可以是房屋建筑、大型容器、洞穴或者特定的场地等,具有存放和保护物品的功能。“储”表示收存以备使用,具有收存、保管、交付使用的意思,适当用有形物品的行为。它的性质可以归结为仓储是物质货物的生产持续过程,物质的仓储也创造着货物的价值;仓储既有物品静态的储存,也有物品动态的存取、保管、控制监督的过程;仓储活动发生在仓库等特定的场所;仓储的对象即可以是生产资料,也可以是生活资料,但必需是实物动产[3]。

仓储管理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向物品提供存放场所、物品的存取和对存放物品的保管保养、控制监督与核算等过程的统称。现代仓储与传统仓储比较有着较大的区别。传统仓储管理主要体现是对物品的管理,体现出静态的特性,而现代仓储管理更注重满足客户需求、高动态响应和低成本等的管理[4]。3 仓储管理系统的分类

第一类是基于典型的配送中心业务的应用系统,在销售物流中如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在供应物流中如生产企业的零配件配送中心,都能见到这样的案例。

第二类是以仓库作业技术的整合为主要目标的系统,解决各种自动化设备的信息系统之间整合与优化的问题。

第三类是以仓储业的经营决策为重点的应用系统,其鲜明的特点是具有非常灵活的计费系统、准确及时的核算系统和功能完善的客户管理系统 [5]。4 配送中心仓储配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基于对物流中心流程和功能的分析,物流中心仓储配送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模块可分为两大类:配合实体模块作业管理的信息模块和针对物流中心整体营运管理的信息模块。其中,配合实体模块作业管理的信息模块具体包括:订单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模块、进货管理模块、库存储位管理模块、出货管理模块以及退货管理模块;追对配送中心整体营运管理的信息模块具体包括:设备管理模块、财务会计管理模块以及营运绩效模块[6]。5对库存控制的研究

clark和scarf在1960年对多阶段的库存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揭开了国外学者研究多阶段库存的序幕[7],供应链的概念出现了之后,供应链库存控制一直是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

(1)供应链库存控制的问题。著名的供应链库存控制专家,斯坦福大学教授李豪(Hau.Lee)[8]在1992年,提出了供应链库存控制所面临的14种问题,但是对问题缺乏系统化的分析。李豪(1997)[9,10]还对长鞭效应的表现、来源、解决方式进行了研究。Charles J.Corbett[11]则对长鞭效应加以数量化,研究发现长鞭效应无法完全消除。

(2)供应链库存的解决措施与供应链库存模型。李豪[12,13]指出产品的多样性引起库存的投资增加和顾客服务水平的降低,为了应付这种情况,许多企业投资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以及适当的运输方式,这些投资有利于提高订单满足周期的效率。另外的一个方法就是进行产品和流程的再设计,获得库存和服务水平提高的关键是延迟产品多样性。在论文中,他提出了简单的和服务的水平。GochenKrautter[14]提出不仅要从流程的角度来看待库存问题,还要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库存问题。Ravi Anvpindi,Yehuda Bassok[15]研究了一个制造商、两个零售商的模型,并对零售商单独持有存货和有一个中心存货进行了对比,得出多个零售商的库存物理中心化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收益。Gerand P.Cachon[16]采用博奕论的方法对一个两级供应链的合作和竞争政策进行了分析。Ram Ganeshan[17]建立了一个包括多个零售商,多个供应商和一个仓库的模型。Srinagesh Gavirneni,Roman Kapuscinski,Sridhar Tayur[18]对三个条件下的库存模型进行了对比:供应商除了过去的数据,再没有其他信息;供应商知道零售商的策略以及最终产品的需求分布;供应商有关于零售商的全部状态的信息。得出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效益的提高作用很大。李豪[19]还建立了一个包括零售商、制造商的两级供应链,然后分析了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收益,认为信息共享可以大量减少库存,降低费用。另外,分析和数字表明,需求流量和提前期对信息共享的相关成本降低有重大的影响。Gerand P.Cachon[20]研究了一个供应商、多个零售商模型下的信息共享作用。YossiAviv[21]对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6 对拣货的研究

6.1 拣货作业在物流配送中的重要性

在物流配送中心作业范围中,拣货作业是极为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正确而迅速地把用户所需商品集中起来。拣货系统的优良与否不但会影响配送中心系统的生产率,而且也会影响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发挥。实践证明,物流成本约占商品最终售价的30%,其中包括配送、搬运和储存等成本。拣货成本约是其它堆叠、装卸和运输等成本总和的9倍,占物流搬运成本的绝大部分[22-24]。要降低物流搬运成本,应从拣选作业着手改进,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人力需求的角度来看,目前大多数的物流中心仍属于劳力密集型的产业,其中与拣货作业直接相关的人力占50%以上,且拣货作业的时间投入也占整个物流中心作业的30% ~40%[25]。由此可见,规划合理的拣货作业方法,对于物流中心的运作效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6.2 拣货方法的分析

一般在行业内采用的拣货设备和技术方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手工纸面单据,手工打印标签,无线手持终端,电子拣货标签[26],下面是这四种方案的对比

还有一种分法将拣货模式分为人工拣货,电子标签+台车,电子标签+输送带这三种拣货模式,他们的对比如下:

人工拣货,这种模式投资成本最低,整个作业过程基本上依靠人工完成,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员工的熟练程度,适合于货物种类少,辐射半径小的小规模配送中心;

电子标签+台车,与人工模式比较,该模式的效率已经大为提高,不依赖熟练员工,整个过程基本上实现无纸化。但货物的输送存在问题,尤其是提单上的货物量很大时,效率大打折扣;

电子标签+输送带 除自动化立体仓库外,这种拣货模式的效率可以说是最高的了。理想拣货作业的七个要点,基本上都能实现,仓库面积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用输送带[27]。

6.3 EIQ分析

E表示订货,I表示货品的种类,Q表示订货量,对这三者的分析就是EIQ分析,常采用三维空间图来表,还可以用表格来表示[28]。

运用EIQ分析法获得优化方案,针对不同的订单形态采取与之适应的拣货策略,对于需求偏中等的物流中心,相对目前采用的单一拣货方法,能够缩短订单的前置时间和平均拣货时间,并减少作业高峰期系统瓶颈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9]。

下面是运用EIQ分析选用不同拣货方式的例子

例1

拣货方式分区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被订购的频率(IK)以及订购量(IQ)从上表中看到:4张订单的品项数分别为5 4 2 5,由IK值可以看出,除品项3外,其余都被重复订购。从整体上看,单个订单订购的品项数不多,且重复订购的比例很大,宜采取批量拣取。

例2 假设某处理邮购的物流中心,根据EIQ分析,绘出的EN、IK分布统计图如下:

从图中看出,订单的品项数(EN)绝大多数都小于EN1,说明订单的品项数不算多,而订单的IK值大部分都在IKh以上,说明同一品项被订购的频率很高,宜采取批量拣货。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一批订单中只有少数几种商品订购频率很高且数量较大,其余品项数多,但数量不大且重复订购的频率较低,这是可结合单单分割策略,将这批订单中订购频率高的几种商品采用批量拣货,而其余的按订单拣货[30]。

6.4 一种能提高拣货效率的ABC拣货方式

对于人工拣货来说,拣货本身这个动作很短,而走向所拣货物的走路时间很长,所以,要提高拣货效率,最根本的是要缩短走路时间。应用ABC分拣方法,重新设置拣货流程,可以有效缩短两个货品拣货位之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将货物分为高频拣货货品和低频拣货货品。

通过计算,这种拣货的平均拣货路线的减少比率为:1/2-a/2[31]。

参考文献:

[1]刘志强,丁鹏,盛焕烨.物流配送系统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祈洪祥 配送管理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8 [3]丁言立 现代物流中心信息系统的构建 物流技术 2005, 11(6): 67-68 [4]邓为民 供应链优化没有终点 物流 2006,(3): 37-38 [5]胡方霞 基于UML的仓储管理系统应用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10 [6]王丽亚 物流信息系统与应用案例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7]徐贤浩,马士华 供应链网络状结构模型中多级库存控制模型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1998,(7)[8][美]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戴维J.克劳斯 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一体化 林国龙 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9]Hau Lee,Cory Billington,Managing supply chain inventories:pitfalls and opportunitie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2,spring [10]Hau Lee,Padmanabhan V,Whang S,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supply chain:the bullwhip effect,management science,1997,43(4)[11]Hau Lee,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s,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7,spring [12]Christine Harland,Supply Chain Operation Performance Roles,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1997,18(2)[13]Hau Lee,seungjin Whang,Decentralized multi-echelon supply chains:incentives and information,management science,1999,45(5)[14]Hau Lee,Effective inventory and service through product and process design, management science,1996,44(1)[15]Hu Haichao.Topics in inventory control and management(PhD).Columbia University 2001 [16]Ravi Anvpindi,Yehuda Bassok,Centralization of stocks:retails and manufactures, management science,1999,45(2)[17]Gerand P.Cachon,Competive and cooperative inventory policies in a two-stage supply chain,management science,1999,45(7)[18]Ram Ganeshan,Managing supply chain inventories:a multiple retailer,one warehouse, multiple supplier mod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9,(59)[19]Srinagesh Gavirneni,Roman Kapuscinski,Sridhar Tayur,Value of information in capacitated supply chains,management science,1999,45(1)[20]Ki Ling Cheung,Hau L.Lee.The Inventory Benefit of Shipment Coordination and Stock Rebalancing in a Supply Chain.Management Science.2002,48(2)[21]Gerand P.Cachon,Marshall Fisher,Supply chain inventory management and value of shared information,management science,2000,46(8)[22]大福(株式会社)自动仓库及分拣系统案例集(企业资料)2002 [23][日]间野勉.物流机器システム综合カタログ集[M] 东京:流通研究社 2003 [24][日]菊田一郎.物流ャンタ-システム事例集Ⅱ[M] 东京:流通研究社 2000 [25]刘昌祺 物流配送中心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6]陈庆洪 物流仓库拣货方法分析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7年第04期:82-86 [27]傅静芳 配送中心的拣货作业模式研究

物流技术 2005年第03期:41-42 [28]刘昌祺 物流配送中心间或系统选择及设计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9 [29]王靖 物流中心拣货作业优化方案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4 [30]李诗珍,王转 配送中心拣货系统中的分区策略研究

S配送中心的物流系统优化研究 第3篇

【关键词】 配送中心;物流系统优化;流程重组

配送是一项综合性、一体化的物流运动,作为实现第三利润源泉的重要方式,显得比任何时候尤为重要。2000年我国全社会流通费用为17880亿元,约占GDP的20%,如果全社会流通费用能够降低一个百分点,就可以节约资金178.8亿元。如此大的利润空间,的确令人神往,在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企业都在关注成本控制、经营效率、改善顾客服务,都在于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物流配送系统。

一、S配送中心的背景

S配送中心是深圳市的S(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S配送中心目前主要面向集团内部的各家商场、超市和集团外的商业批发零售企业或个人提供配送服务。中心于2005年成立,目前共有工作人员170余名,每月销售额超过3000多万元,2005年全年销售额预计超过4亿元。S配送中心不仅处理自己企业的家电类和日百类商品,其中家电类商品在业务量和交易金额方面都占据主要地位。还接受其他的企业的外包给他们的种种业务,涉及商品达到数十个品牌,共计2800多种,所有商品分散放置在其属的15个仓库中,这15个仓库主要分布在深圳市内。

由于S集团的产品市场比较稳定,品牌知名度比较高,产品质量过硬,所以客户群比较稳定,客户忠诚度比较高,S集团将全国销售区域划分为7个区域: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由若干业务员分别负责,定期到客户走访,了解客户需求,及时掌握客户需求动态。客户一般采取电话和传真等传统通信方式与S配送中心联系并下定单,销售模式大多采用分销模式,所有产品面向国内市场,销往全国各地。产品覆盖除西藏、港澳台外所有省区直辖市,比较稳定的客户有大约1300多家,地域分布比较分散。

二、 S配送中心存在的物流问题

1.物流配送设施不匹配,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

国外现代化的配送中心作业面积大,配有自动分拣机、电动升降机、自动传送带等机械设备,并采用自动化管理,充分表现了其快速、准确的配送服务。S配送中心设施设备比较陈旧,70%是普通平房仓库,普通车辆占70%以上,现代化的箱式货柜和集装箱拖斗及特种运输车辆很少。计算机的应用仅限于日常事务的管理,内部数据采集、外部接口系统等都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影响了配送质量和速度。

2.统一配送率低,规模效益不明显

S配送中心对各分店经营的所有商品没有实行完全的统一配送,原因是企业没有严格执行统一配送制度,S集团供货不及时,运输部门不及时送货或配送中心不按要求送货,使分店不愿统一配送,还有管理上的问题,这些都导致统一配送率偏低,由于配送率低,造成人员闲置,运输设备不能充分利用,物流成本偏高因而就无法收获规模效益。

3.S配送中心功能不完善,流程不合理

一个配送中心应具备的基本功能为:进货和商检功能;保管和库存控制功能;受理订货功能;出库(分拣、配货、包装)功能;流通加工功能;送货功能;信息处理功能。而S配送中心功能不完善,流程不合理,“配”与“送”未能形成有机的结合。目前的商品配送,因其大都脱胎于送货上门,又因配送设备设施、配送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往往造成“配”与“送”的相互脱节。一方面大部分的物资配送只是以送为主,而考虑分货、配货、配载、配装的则很少;另一方面有的虽然做到了分货、配货,但又因缺乏必要的运输车辆而无法做到送货上门。

4.专业人员缺乏,员工素质低

S配送中心物流专业人员不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在制定物流方案、实施管理、开拓物流市场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十分欠缺专业人才,对物流业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运输、仓储的概念上,还没有上升到物流服务的理念。

三、 S配送中心物流系统优化的对策

1.加强物流配送设施和设备的现代化建设

在硬件设置上,要加快配送设施建设,实现装卸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拆零商品电子化。在软件建设上,引进GPS、EOS与ECR等先进的物流技术,如华联超市与上海捷强集团公司以及宝洁公司建立了自动补货系统(ECR),将“连锁超市补货”转变为“供货商补货”。这一举措开创此模式在连锁超市中运作之先河,削减了整体成本、库存与有形的资产的投资。引进GPS、EOS与ECR等先进的物流技术,能够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和准确性,降低票据处理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和库存控制成本,实现配送过程的无纸化。

2.贯彻执行统一配送制度和共同配送制度

S集团与配送中心之间、配送中心内部、配送中心与各分店之间的配送制度要高度统一,实现配送时间与配送商品种类的无缝衔接。近年来, 配送中心不断涌现和高速发展,对配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同化配送已成为必然趋势。共同化配送可以提高物流的专业化水平,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中心的运营效率,还能够使分散经营的分店分享到“第三利润源泉”。

3.配送中心作业流程重组

对原有的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可以找出现有流程中增加了物流成本的主要原因,组织结构不合理而影响到工作效率的各种原因。可以根据市场对配送中心的发展要求,对定单处理、入库作业、配货作业与出库作业等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重新定位和重新排序,使配送中心充分地适应客户们对产品、服务等需求的变化,来夺取更大的客户市场。

仅用定单处理流程的优化来说明作业流程重组的重要性。(如下图为原S配送中心的定单处理流程图)。

原流程存在的问题:

(1)接受客户订货的方式为传统的人工下单、接单方式。

(2)对定单的确认只是对品项数量及日期的确认,只检查品名、数量、送货日期等是否有遗漏、笔误或不符公司要求的情形。而缺乏对客户信用度的确认,不论订单由何种方式传至配送中心,配销系统的第一步骤即要查核客户的财务状况,以确定其是否有能力支付该件订单之账款。

(3)原流程过于简单,缺乏与信息系统接口的流程环节。在结合原流程存在的问题和利用流程数据统计表等统计工具进行分析后,得到了新的定单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优化后的“定单处理”流程图中还增加了存货查询、依订单分配存货、排定出货时程三个环节。利用EDI订货系统大大缩减了客户的等待时间,也增加了几个新的环节,使配送中心的“定单处理”的流程更为科学,更保证了配送中心的服务质量,总流程时间从原来的“3.5天又35分钟”变成了“102分钟”。

(4)重视物流配送的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配送中心能否发挥其各种功能、作用并完成其承担的任务,人才配置是关键。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得现代物流的专业人才,使物流配送水平更趋合理,提高整体效益。配送中心所需的人才可以采用出国考察和委托国外先进企业进行培训的方式进行培养,也可以依靠大专院校、研究单位的力量,对物流配送中心的员工,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参考文献

[1]赵家俊,于宝琴.现代物流配送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杨路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配送中心作业系统仿真研究述评 第4篇

对配送中心系统进行建模仿真, 是目前评价配送中心系统的常用方法和工具, 仿真已成为检验配送中心系统以及决策是否高效的主要手段。因此, 配送中心系统仿真逐渐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将依据配送中心作业系统分类的方式对国内外配送中心作业系统的仿真进行梳理、述评。

一、订单处理作业系统的仿真

配送中心的业务活动始于客户订单发出的订货信息。在各项配送活动开始前, 配送中心根据订单信息, 对客户分布和所订商品的名称、特性、订货数量以及送货频率等进行汇总和分析, 以此确定所要配送的货物种类、规格、数量和配送时间。因此, 订单处理是配送中心调度、组织配送活动的前提和依据, 是其他各项作业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对配送中心订单处理这一作业的仿真研究极为少见, 是因为一般情况下, 配送中心都用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订单处理, 处理技术完善成熟、处理效果方便快捷, 所以, 一般不需要专门再对其进行仿真。

二、进货作业系统的仿真

配送中心进货作业主要包括订货、接货、验收和储存四个环节。该作业系统的仿真研究在接货和验收环节较少, 主要集中在订货和储存环节, 其中订货环节主要针对再订货点进行研究, 储存环节主要针对仓库布局以及库存两个方面进行仿真。

1、订货环节。

周宏 (2002) [2]采用Arena软件对配送中心的客户需求量和再订货提前期进行随机的仿真建模。解决了实践中“双随机性”的复杂订货决策问题。

2、储存环节。

储存环节的仿真研究大多集中仓库布局及库存两个方面。在有关仓库布局的仿真研究中, 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其中Marelys L.Garcia、Martha A.Centeno等 (1999) [3]以报纸配送方案为例, 重点研究了配送系统网络中的仓库布局和能力决策, 通过仿真评价, 得到相对最优的设计方案。Jose A.Diaza和Heana G.Perez (2000) [4]应用仿真评价了收获季节的糖原料配送体系, 评价并提出了仓库布局和仓库间距设计优化方案。Soemon Takakuwa和Hiroki Takizawa (2000) [5]使用Arena软件对非自动化配送仓库的布局及流程进行了仿真评价, 建立了仿真过程、数据流程图、数据输入输出文件列表等文档, 得出大型非自动化仓库吞吐能力的仿真结果;同时在研究中还发现由于补货操作比较多, 非自动化仓库在建立模型时比自动化立体库更复杂。

目前国内对配送中心进货作业储存环节的仓库布局方面的仿真研究较少, 不同于国外学者, 国内学者多集中在仓储运作方面。王伟 (2010) [6]在分析配送中心的动态性、随机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 利用Flexsim软件建立了仓储运作仿真模型, 并结合整合约束理论对模型进行了优化, 有效解决了传统仿真方法导致的后期统计工作量大、耗时长、效率低等问题。

在库存方面, Chiun-Ming Liu (1999) [7]研究了配送中心内部的库存布局和订单拣选, 并选用Witness软件构建了仿真模型, 验证了仿真模型在每个品种的可得距离比原系统模型更短, 即:新建的仿真模型系统相对较优。Joseph G.Macro和Reino E.Salmi (2002) [8]使用Pro Model仿真语言得出了一个通用的库存仿真模型, 目前该模型被成功应用于库存能力的分析, 以及不同仓库布局下的拣选路线运行效率。

在国内, 关于库存方面的仿真研究主要包括有:陈昌祥等人 (2004) [9]应用Automod软件完成了两级库存系统的仿真和参数优化, 通过分析用户需求模型对库存系统运行状态的影响后, 得出使用稳态用户需求代替非稳态用户需求会对库存系统运行状态的预测结果产生很大影响。李诗珍 (2005) [10]为兼顾配送中效率和顾客满意度, 开发了一个基于存储箱数量、整箱或不足一箱的库存分隔策略的单品拣取模型, 该模型解决了传统的基于活动分隔库存的复杂性。张贺和赵刚 (2005) [11]把加强服务水平和降低库存成本作为配送中心库存控制两大目标, 建立以多产品配送为基础的库存控制仿真模型, 并采用VBA编程实现, 最后用实例进行验证、说明。

三、理货和配货作业系统的仿真

配送中心的核心作业就是理货和配货作业。该作业主要根据客户的订单要求进行货物拣选、流通加工、包装和配装, 为货物发出做准备。因此, 该项作业主要包括拣选作业、流通加工作业、包装作业和配装作业四个项目。关于理货和配货作业的仿真国内外均集中在拣选作业上, 其余三个子作业的仿真较为少见。在对分拣系统的研究时, Chin Chia Jane (2000) [12]提出了基于消费定单启发式的储存方法, 目的是平衡各个分拣者的工作负担, 保障整个分拣系统连续运行。在这种指导思想下, 应用经验公式和仿真进行验证, 并通过仿真调整不合理的储存位置, 平衡各位工作者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Petersen、Charles.G等人 (2004) [13]则使用了分类储存的方法, 即把货物分若干个等级储存在按不同的面积块分类的储存区中, 并采用仿真方法验证了该储存方法的可靠性, 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提高整个分拣系统的拣选效率。

国内亦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李诗珍等人 (2003) [14]以某大型IT分销商的配送中心为原型, 在考虑拣货作业模式和策略的情况下, 建立配送中心系统。建立了一个包括各分拣单位、方式、区域、设备等具有代表性的配送中心分拣系统, 并采用VB与Microsoft Access等软件编制了配送中心从订单接受开始到产生分拣单和分类单的订单处理模拟程序, 运行达到预期效果。但正刚等人 (2006) [15]对滑块式分拣系统进行了研究, 以卷烟分拣系统为例, 构建了基于Witness 2003的仿真模型, 通过模型分析了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 以及系统性能和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式。邵明习 (2006) [16]根据分层建模的方法, 构建了南京地区某配送中心的Petri网应用模型, 借助Automod实现其分拣系统的仿真, 找出了该作业系统的瓶颈所在, 最后提出了改进措施。曾钦志 (2007) [17]完成了基于Multi-Agent的物流配送中心分拣系统的设计、实现与仿真;将仿真系统应用于林产品配送中心分拣设备的仿真, 提出了林产品配送中心分拣系统仿真评价指标, 并以福建省林产品配送中心的分拣系统为对象进行仿真, 最后依据他提出的评价指标分析了此分拣系统的效用。刘磊 (2008) [18]采用图形构建法对配送中心的各个作业区的布局进行设计, 利用Flexsim对配送中心的分拣系统进行了仿真建模, 通过仿真, 找出分拣系统的瓶颈, 分析引起瓶颈的原因, 并加以解决, 从而得出较优方案。

四、出货作业系统的仿真

出货作业是配送中心的末端作业环节, 包括装车和送货两个作业项目。目前对装车环节的仿真研究很少, 大多集中在送货环节。而送货环节中, 主要针对最优路线以及车辆调度两方面进行仿真。Oscar Franzese和Shirish Joshi (2002) [19]研究了零售环境下, 将商品从配送中心运送到商店的过程中, 实时信息对运输工具最优配送路线的影响, 并设计出一种路线策略;通过应用仿真模拟随机发生的实时信息, 如路况、交通情况等, 评价面临这些实时信息时得到的可选择路线及这些路线的仿真评价结果, 以帮助决策者选择最优配送路线, 从而提高运输能力、降低运作成本。国内学者陈火根等人 (2003) [20]采用混合整数规划方法对带时间约束的物流配送中心车辆调度“进行建模, 鉴于该模型精确算法的复杂性, 认为如果对实际问题完全采用精确算法求解很难达到实时响应的要求, 从而提出了遗传算法与启发式算法相结合的求解方法, 将该问题分解为车辆分配、单一车辆路线安排两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进行求解。”

五、总结

配送中心作业系统的仿真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作业分类来说, 仿真研究主要集中在进货作业系统、理货和配货作业系统, 而关于订单处理作业系统的仿真鲜有学者研究。从配送中心的作业环节来说, 主要集中在仓储、拣选、配送路径等关键环节。总体上来说, 国内相关研究与国外学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比如就仿真平台而言, 国外学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立开发物流仿真平台, 在研究过程中, 不局限于某一种手段或平台, 而国内学者的研究手段与平台较为单一, 一般在国外的物流仿真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再如, 就仿真成果而言, 国内学者的研究多数在理论方面, 而国外学者对配送中心的仿真较多的结合实际, 能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状况中验证效果, 从而将配送中心的仿真研究推向更高层次。总体上而言, 未来的配送中心作业系统仿真应在可视化仿真环境开发、基于Multi-Agent的仿真建模方法和仿真优化方法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从配送中心作业分类的角度, 配送中心的作业系统可划分为订单处理、进货作业、理货和配货作业及出货作业四个子系统。依据此分类方式, 对国内外配送中心作业系统仿真文献进行了梳理, 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物流管理中配送中心分类 第5篇

1专业配送中心

专业配送中心大体上有两个含义,一是配送物件、配送技术是属於某一专业范畴,在某一专业范畴有一定的综合性,综合这一专业的多种物资进行配送,例如多数制造业的销售配送中心,我国目前在石家庄、上海等地建的配送中心大多采用这一形式,专业配送中心第二个含义是,以配送为专业化职能。基本不从事经营的服务型配送中心,如《国外物资管理》杂志介绍的’蒙克斯帕配送中心’。

2柔性配送中心

在某种程度上和第二种专业配送中心对立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不向固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而向能随时变化,对用户要求有很强适应性,不固定供需关系,不断向发展配送用户和改变配送用户的方向发展。

3供应配送中心

专门为某个或某些用户组织供应的配送中心。例如,为大型连锁超级市场组织供应的配送中心;代替零件加工厂送货的零件配送中心,使零件加工厂对装配厂的供应合理化;我国上海地区六家造船厂的配送钢板中心,也属於供应型配送中心。

4销售配送中心

以销售经营为目的,以配送为手段的配送中心。销售配送中心大体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生产企业为本身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配送中心,在国外,这种类型的配送中心很多;另一种是流通企业做为本身经营的一种方式,建立配送中心以扩大销售,我国目前拟建的配送中心大多属於这种类型,国外的例证也很多;第三种,是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联合的协作性配送中心。比较起来看,国外和我国的发展趋向,都向以销售配送中心为主的方向发展。

5.城市配送中心

以城市范围为配送范围的配送中心,由於城市范围一般处於汽车运输的经济里程,这种配送中心可直接配送到最终用户,且采用汽车进行配送,

所以,这种配送中心往往和零售经营相结合,由於运距短,反应能力强。因而从事多品种、少批量、多用户的配送较有优势。《物流手册》中介绍的’仙台批发商共同配送中心’便是属於这种类型。我国已建的’ 北京食品配送中心’也属於这种类型。

6区域配送中心

以较强的幅射能力和库存准备,向省际、全国乃至国际范围的用户配送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配送规模较大,一般而言,用户也较大,配送批量也较大,而且,往往是配送给下一级的城市配送中心,也配送给营业所、商店、批发商和企业用户,虽然也从事零星的配送,但不是主体形式。这种类型的配送中心在国外十分普遍,《国外物资管理》杂志曾介绍的过?坂神配送中心:美国马特公司的配送中心,’蒙克斯帕配送中心’等就属於这种类型。

7储存型配送中心

有很强储存功能的配送中心,一般来讲,在买方市场下,企业成品销售需要有较大库存支援,其配送中心可能有较强储存功能;我国目前拟建的配送中心,都采用集中库存形式,库存量较大,多为储存型。瑞士GIBA-GEIGY公司的配送中心拥有世界上规模居於前列的储存库,可储存4万个托盘;美国赫马克配送中心拥有一个有 163,000个货位的储存区,可见存储能力之大。

8流通型配送中心

基本上没有长期储存功能,仅以暂存或随进随出方式进行配货、送货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的典型方式是,大量货物整进并按一定批量零出,采用大型分货机,进货时直接进入分货机传送带,分送到各用户货位或直接分送到配送汽车上,货物在配送中心仅做少许停滞。前面介绍的坂神配送中心,中心内只有暂存,大量储存则依靠一个大型补给仓库。

9加工配送中心

开一家蔬菜解毒配送中心有钱赚 第6篇

一、投资概算

1.技术及设备投资:3000元(包括大型解毒机1台,小型解毒机1台,农药残留速测仪器1台)。大型机处理能力:每次处理100公斤各种蔬菜,每处理一次需10~30分钟。

2.厂房:40平方米,日处理2吨蔬菜,承建2~3个水池及若干个案台。

3.具备生活用水及220V照明用电。

4.从业人员:日处理2吨蔬菜需1人操作解毒机器,3~4人清洗蔬菜,2人称分蔬菜,2人送菜,总共需8~9个工人。

5.周转资金:1000元。

6.办证照费:300元。

7.整个投资大概5000元左右。

二、效益分析

尽管经过消毒的蔬菜每公斤价格比市面上贵0.1~0.2元,但人们为了吃上干净的蔬菜会争先抢购。以一个8万人口的县城为例,一般市场的菜贩子每公斤蔬菜净利润在0.4元以上,而经过消毒的蔬菜是一种优势,优势产生高利润,每日销售0.5吨蔬菜,可获利:500公斤×0.6元/公斤=300元,每月9000元。除去人工费、房租、水电费、送菜车费、税杂费等,利润仍然十分可观。

三、营销策略

1.厂房设在菜市场附近,以利设摊,方便大众购买。

2.在配送中心现场演示,面对顾客亲自用农药残留速测仪器检测蔬菜,对比处理前后有无农药残留的程度,以事实来说服人。

3.当地学校、宾馆、饭店是净菜配送大户。向他们提供无毒害的蔬菜,免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又让他们在清洗、采购这些环节节省了不少时间。

4.要有创品牌的意识,因此,员工要统一着装,规范文明用语等,同时制定完善的卫生及规章制度,以优质的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获得稳定的客源。

5.收集当地历年来各种中毒事件,并编印成宣传资料,大力宣传,让人们知道并熟悉有农药残留的蔬菜的危害性。

6.结合当地的卫生部门,定期做好各种卫生知识宣传工作,以提高所售消毒蔬菜的知名度。

7.如基础扎实,可设供货热线,实行大众化送货上门,如有电话订货,应按时按量送到。

7-11配送中心成本管理与控制 第7篇

关键词:7-11配送中心,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随着中国连锁企业的蓬勃发展, 相对滞后的物流配送体系严重制约了连锁企业的发展。像711这样的连锁零售企业就是利用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来克服经营上的品种多、批量小、交易频繁和需求变化大等特点, 使物流系统能根据消费需求把商品及时配送到各销售点, 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样一来对于配送中心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就是711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一、配送中心的含义

对于“配送中心”称谓, 国际上还没有做到规范化。因此, 搞清“配送中心”的含义, 对于正确开展配送, 正确进行配送中心的规划建设, 对于能够正确的交流和沟通, 是非常重要的。《物流用语国家标准》把配送中心定义为:接受并处理末端用户的订货信息, 对上游运来的多品种货物进行分拣, 根据用户订货要求进行拣选、加工、储备等作业, 并进行送货的设施和机构。从配送中心的定义来看, 配送中心专指为有效保证商品流通而建立的物流综合管理、控制、调配的机构。它从供应者手里接受多种大量的货物, 进行包装、分类、保管、流通加工和情报处理等作业, 然后按照众多需求者的订货要求备齐货物, 以令人满意的服务水平进行配送。

二、配送中心给711带来的优势

建立配送中心可以起到使生产与生产、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有效连接, 一个配送中的优势在于:可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供销方库存集约化和需方零库存、实现物流的系统化和专业化、通过提高服务水平, 促进产品的销售、有利于把握销售信息、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可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711建立了物流配送中心后, 分别在不同的区域统一集货、统一配送。配送中心有一个计算机网络配送系统, 分别与供应商及711店铺相连。为了保证不断货, 配送中心一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保留4天左右的库存, 同时, 中心的计算机系统每天都会定期收到各个店铺发来的库存报告和要货报告, 配送中心把这些报告集中分析, 最后形成一张张向不同供应商发出的订单, 由计算机网络传给供应商, 而供应商册会在预定时间之内向中心派送货物。711配送中心在收到所有货物后, 对各个店铺所需要的货物分别打包, 等待发送。第二天一早, 派送车就会从配送中心出发, 择路向自己区域内的店铺送货。整个配送过程就这样每天循环往复, 为711连锁店的顺利运行服务。

一家成功的便利店背后一定有一个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 711在经历了由特定的批发商配送后, 建立了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中心配送与通过批发商配送比较, 优点在于711从批发商手上夺回了配送的主动权, 711能随时掌握在途商品、库存货物等数据, 对财务信息和供应商的其他信息也很清楚, 对于一个零售企业来说, 这些数据都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自己的配送中心, 711就能和供应商讨价还价。711和供应商之间定期会有一次定价谈判, 以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大部分商品的价格, 其中包括供应商的运费和其他费用。价格一旦定下了, 711就省下了每次和供应商讨价还价这一环节, 并能平稳运行一段时间, 节省了费用。

三、711物流配送中心成本管理

物流成本是指伴随企业的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 是物流活动中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 是物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各个环节支出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而对于711便利店来说, 配送中心的成本降低则是降低成本的重要环节。

(一) 配送中心成本的构成与分类

配送中心成本由五部分构成:人工费用、作业消耗、物品损耗、利息支出、管理费用。所以要想有效的对711的物流配送中心成本进行管理就必先从这五方面进行管理。

配送中心成本的分类只要是从五部分来分类的, 如:按费用支出形式分类、按物流活动构成分类、按物流活动进程分类、按物流成本性态分类和按成本的经济性质分类。成本的分类还有其他种类, 不过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分类方式都是围绕着如何加强物流成本的管理、如何降低物流成等目的来进行的。

(二) 配送中心成本的影响因素

要想对配送中心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 711便利店首先要找出影响物流配送中心成本的因素, 这也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影响成本的因素有:进货渠道与运输工具的选择、存货的控制与货物保管制度、产品质量、管理成本开支和资金利用率。

(三) 配送中心成本管理的作用

配送中心成本管理的作用包括五个部分, 分别是: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成本是计算企业盈亏的依据、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的依据、成本是综和反映企业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从这五方面来看, 成本对711企业起着事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 成本还是企业实现目标利润的保证, 还能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是企业永续经营的前提。学术上有一种观点认为:物流成本管理不单是一项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 不仅仅是管理物流成本, 而是通过成本去管理物流, 可以说是以成本为手段的物流管理方法, 通过对物流活动的管理, 从而在既定的服务水平下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四、711配送中心成本控制

(一) 含义

配送中心成本控制的含义是指再配送经营的过程中, 若是调节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调节, 把配送各环节生产耗费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

(二) 重要性

配送中心是通过降低配送过程中成本费用, 和客户一起共同分享这一节约的利润所取得其收入。配送成本控制不仅是客户考虑的内容, 也是配送中心考虑的内容。因此, 进行配送中心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三) 配送中心成本控制的作用

能够激发职工对物流成本控制的责任感;加强企业管理部门对物流各部门的业绩考核监督;促使节约资金并合理利用资金。

(四) 711配送中心成本控制方法

1. 运费控制方法。

据悉, 711再与广州地铁二号线合作后, 便在广州地铁二号线设立了区域配送中心, 对于盒饭、牛奶等每日配送的商品, 各产品窗口企业向各店铺的配送费用依然很高。对于这一点, 711开始将物流路径集约化转变为物流共同配送系统, 即按照不同的地区和商品划分, 组成共同配送中心, 由该中心统一集货, 再向各店铺配送。地域划分一般是在中心城市商圈附近35公里, 其他地方市场为方圆60公里, 各地区设立一个共同配送中心, 以实现高频度、多品种、小单位配送。另外, 这种做法令共同配送中心充分反映了商品销售、在途和库存的信息, 711逐渐掌握了产业链的主导权。在连锁业价格竞争日渐犀利的情况下, 711通过降低成本费用, 为整体利润的提升争取了相当大的空间。

2. 分拣包装费用的控制方法。

分拣费用指的是物资在分拣过程中所花费的费用的总和叫做分拣费用。711货物运输途中有时需要转运, 采取标准化包装可以提高分拣效率, 降低分拣成本。包装对于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起着很大的作用。包装费用控制点是指包装的标准化和运输时包装材料的耗费。包装材料的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包装尺寸的标准化、包装作业的机械化、散装物流的使用等等, 都属包装费用的控制方法。711的配送中心全部都是自动化立体仓库形式, 它们使用输送机有效的搬运商品, 每周处理商品120万箱。配送中心根据不同分店的所需, 对商品进行分类、分拣, 然后放入不同的货箱。分拣员根据信号等所提供的信息获取, 所有商品都按各分店的订单配货, 放入不同的货箱中, 再发货区装上配送车, 这一流程很好的体现出了控制方法的第三种:合理规划分拣方式和分拣作业过程。

3. 流通加工费用的控制方法。

流通加工是指物资进入流通领域后, 按照客户所提的要求进行一定的加工活动, 由此而支付出的费用就是流动加工费用。

控制方法有以下几点:

(1) 确保合理的流通加工方式。流通加工合理化的含义是实现流通加工的最优配置, 不仅做到避免各种不合理加工, 使的流通加工有了存在的价值, 而且综合考虑流通加工与配送、合理运输、合理商流等得有机结合, 做到最优的选择。

实现流通加工合理化只要考虑五个方面:第一, 流通加工与配送相结合。将流通加工设置在配送点中, 一方面按配送的需要进行加工;而另一方面加工又是配送业务流程中分货、拣货、配货的一环, 加工后的产品直接投入配货作业中, 是流通加工与中转流通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使配送服务水平大大提高。第二, 流通加工与配套相结合。进行适当的流通加工可以有效的促成配套, 大大提高流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的能力。第三, 流通加工与合理运输相结合。流通加工能有效地衔接干线运输与支线运输, 促进两种运输形式的合理化。利用流通加工, 可以减少干线运输与支线运输之间停顿的环节和时间, 使两者之间的转换更加合理, 从而可以大大的提高运输水平。第四, 流通加工与合理商流的相结合。流通加工和配送的有机结合, 提高了配送水平与配送效率, 促使了销售, 是流通加工与合理商流相结合的成功例子。第五, 流通加工与节约相结合。节约能源、节约设备、节约人力、节约消耗是流通加工合理化的重要考虑因素, 也是目前我国设置流通加工时考虑其合理化的较普遍形式。对于流通加工合理化的最终判断, 是看其是否能实现社会和企业本身的两个效益, 而且是否取得了最有效益。对流通加工企业而言, 应吧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如果片面追求企业的微观效益, 不适当的进行加工, 甚至是与生产企业争利, 不仅有违背流通加工的初衷, 而且脱离了流通加工的范畴。

711将过大包装或散装物装成适合一次销售的小包装的分装加工;将原以保护产品为主的运输包装改成以促进销售为主的装潢性包装, 以起到吸引消费者、指导消费的作用;将蔬菜、肉类洗净切块以满足消费者要求等等。这种流通加工可能是不改变“物”的本体, 只进行简单改装的加工, 也有许多是组装、分块等深加工, 但也足以体现出了加工和节约相结合的作用。

(2) 加强流通加工地生产管理。由于流通加工也是一种生产, 因此流通加工的生产管理在许多方面类似于生产企业的, 而与运输、存储等流通环节的组织管理区别较大。

流通加工的生产管理是指对流通加工生产全过程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包括生产计划的制定;生产任务的下达;人力、物力的组织与协调;生产进度的控制等。流通加工的生产管理与其流通加工所需的费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 生产管理的水平越高, 其费用水平就越低。711将农、牧、副、渔等产品的精致加工地产地或者是销售地都设置了加工点, 除去了没有用的那部分, 甚至可以进行切分、洗净、分装等加工, 可以分类销售。这种加工不但大大的方便了购买者, 而且还可以对加工过程中的淘汰物进行综合的回收利用。

(3) 费用的单独核算。流通加工活动一般来说都是隶属于其他的物流企业, 比如说是仓储业所从事的流通加工等等, 因此, 它并不单单属于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 但是, 流通加工费用与其他费用的形式和使用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为了更好的检查和分析流通加工费用的使用和支出情况, 以及更好的分析流通加工的经济效益, 就要要求对流通加工费用进行单方面的管理以及单独的核算。

五、711配送中心成本管理与控制意义

711配送中心成本管理与控制有利于正确把握物流实际成本;有利于改善企业物流管理;有利于分清成本发生的责任归属, 促进物流管理一体化;为企业管理提供物流管理方面的数据和绩效考核的依据;促进物流合理化。

通过对711配送中心成本的管理与控制的了解, 我们可以认识到, 在管理方面, 要加强配送中心的建设和成本的管理, 无论企业是自己拥有自己的配送中心, 还是利用第三方的物流配送, 都需要对配送中心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 通过对其管理来提高物流的效率和质量。而在配送中心成本控制的方面, 若要提高便利店新的利润增长点, 为了能够有力的确保财务信息和供应商之间的其他信息也能完全的掌握于鼓掌之中, 利用自己强大的配送中心来提供物流服务, 通过控制降低配送成本费用, 为整体的利润的提升争取到了相当大的空间, 逐渐的取得了整个产业链的主导权。

六、结语

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智能系统研究 第8篇

对冷链的学术研究, 由于行业发展的滞后, 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国际上, 一些学者研究了冷链的保鲜技术。美洲、澳洲和亚洲国家的学者们针对疫苗冷链中的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过度冷冻问题的展开了研究, 分析了过度冷冻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2,3,4,5];随之, Matthiaset al.[6]系统地研究了过度冷冻对冷链运输和储存的影响, 并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一些学者研究了包装技术在冷链管理中的影响和作用。Netet al.[7]等人对人类眼角膜冷链的包装的数量和温度, 空气量, 眼角膜在包装中的位置, 温度监控方式等包装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对于冷链的供应链优化研究, Oliva&Revetria提出构建一个采用系统动力模型 (System Dynamics, SD) 和高阶模拟构架 (High Level Architecture, HLA) 的冷链管理 (Cold Chain Management, CCM) 模型, 并引入了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和TTI (Time-Temperature Integrators) 技术来跟踪物品的位置和监测时间和温度, 来保证食品冷链的优化[8]。通过文献分析、半结构化访谈和模糊解释结构模型方法, Joshi et al.[9]发现了对发展中经济体 (如印度) 冷链有显著影响的各种阻碍因素及其内在联系, 研究指出基础设施薄弱是发展中经济体冷链发展的最大障碍。Joshi et al.[10]又更进一步研究了零售商到消费者以及消费者家里的冷链和食品安全问题, 作者采用了问卷调研的方式, 发现这一环节的冷链和食品安全没有引起消费者足够的意识, 在食品运送、保存、使用和丢弃中, 存在大量的食品安全隐患, 并表明受教育程度影响显著。

对于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中的节点选址问题, Holmberg K.[11]研究了非线性的运输费用的选址问题。我国学者孙会君[12]研究了追求最大利润的新增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李振宇[13]结合GIS网络分析的特点, 探讨了GIS在规划选址上的医用。以上文献一般集中考虑冷链的运输成本和设施成本, 而本文重点考虑了冷冻商品易腐特性, 着眼于冷链的配送中心选址战略决策问题, 以最小化产品在途时间和运输成本为目标, 建立智能的配送中心选址系统, 用定量分析的方式帮助企业对配送中心选址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

1 问题的描述

为了保持冷链产品的新鲜程度和食用安全性, 必须尽可能减少流通环节时间。但由于冷冻冷藏品 (如:乳制品、肉类、蔬菜等) 产地与在销地的分散性, 使得在流通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经过多次集散过程。相对于稳定的产地及在销地地点, 如何对若干备选配送中心地点进行选取, 对于减少冷链产品的在途时间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不同配送中心在运输途中产生的不同费用也不容忽略。

本文所研究的冷链物流系统, 包括三大冷链节点:产地冷度、配送中心以及在销地, 如图1所示。冷链产品将由供应商运送到就近的产地冷库, 由不同的产地冷库集中到配送中心, 最后运送到不同的在销地冷库。

2 数学模型

首先定义集合元素、参数和决策变量;接着以产品在途时间及运输成本的最小化为目标, 建立数学模型。

2.1 集合元素

d∈D所有备选配送中心的集合

d∈S此次模型计算中, 不考虑建设使用的配送中心集合, 显然

r∈R产地冷库集合

u∈U在销地集合

p∈P产品集合

t∈T月份集合, 整数0到12的集合 (考虑一年的计划)

2.2 参数

tpt (1) r, d产地冷库r到配送中心d的运送时间

tpt (2) d, u配送中心d到在销地u的运送时间

每单位产品从产地冷库r运送到配送中心d的运送费用

c (2) d, u每单位产品从配送中心d运送到在销地u的运送费用

n (1) r, d产地冷库r到配送中心d的运送能力, 以产品个数为单位

n (2) d, u配送中心d到在销地u的运送能力, 以产品个数为单位

i0d, p配送中心d中产品p的初始库存数量

qu, p, t在销地u对产品p在月份t时的需求量

rd配送中心的产品最大库存量

w1, w2两大决策目标整体在途时间和运送成本的权重, 根据不同的选址业务目标可选择不同的数值。如仅仅考虑在途时间, 则设置w1=1, w2=0。

2.3 决策变量

x (1) r, d, p, t在月份t从产地冷库r运送产品p到配送中心d的数量

x (2) d, u, p, t在月份t从配送中心d运送产品p到在销地u的数量

id, p, t在月份t从配送中心d中产品p的库存数量

2.4 目标函数

目标函数的第一部分作为衡量运送时间的标准, 第二部分作为衡量运送成本的标准。

2.5 约束不等式

在上面的约束中, 约束 (1) 和 (2) 保证了所有的运输不会超过实际运能。约束 (3) (4) 是配送中心的物料平衡方程式。约束 (5) 保障每个在销地对各个产品的需求都得到满足。约束 (6) 使得不被这次运算考虑的配送中心不起作用。约束 (7) 保证了每个配送中心的库存将不会超过最大库存量。

3 实例应用分析

在实例应用分析中, 对冷链物流网络做如下假设:考虑三种产品, 四个产地冷库, 三个在销地以及三个备选配送中心 (A, B和C) , 并模拟所有计算所需的参数数据, 配送中心物流运送时间和费用如表1、表2所示。

本测试数据将配送中心A与各产地冷库和在销地的运送时间设置较短, 但成本设置较高。模拟场景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其中包含了两个建设方案 (建设配送中心A与B或者B与C) 的计算结果。可见, 若考虑建设相同的配送中心, 模型会根据不同的业务侧重点给出不同的结果。当首要考虑在途时间的前提下, 建设配送中心A和B将取得最好结果;而首要考虑成本时, 建设配送中心B和C将更加合适。此外, 还可以简单地加入不同的备选配送中心数据, 获取不同的冷链模拟结果, 支持管理层定量分析决策。

模型的求解采用IBM ILOG公司的优化套件, 将模型中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转换为OPL语言 (optimization programming language) , 本模型在双核2.67GHz CPU、3G内存的PC机上平均求解时间小于15秒。

4 总结与将来的研究

本文对冷链物流的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给出了数学模型, 该数学模型基于多产品的冷链网络供应链, 特别考虑了冷链产品易腐的特性, 同时兼顾总体运输成本。应用此模型, 决策者可以对备选配送中心的若干建设方案进行计算, 得出各方案的模拟结果 (总在途时间和总费用) , 以支持和指导企业决策层进行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此外, 还可以得到月度运送计划、配送中心利用率等报表, 对实际的运输配送计划和库存计划起指导性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 可对其做出详细的敏感性分析, 进一步帮助管理层进行决策。此外, 对于不同的运输方式以及在销地的安全库存等也可考虑在此模型之中, 以提高该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

摘要:为保障冷链冷冻商品质量, 进一步降低冷链物流成本, 在考虑冷冻商品易腐特性的基础上, 以最小化产品在途时间和运输成本为目标, 建立了冷链物流多产品网络供应链的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的数学模型, 并通过实例求解, 获得较为满意的模拟结果。该选址智能模型可以实现不同方案下的问题求解, 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指标的定量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配送中心管理系统 第9篇

卷烟配送是烟草物流的一项主要业务,在配送中心的内部作业中,分拣作业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拣作业成本约占配送中心总作业成本的60%~80%,分拣时间约占整个配送中心作业时间的40%~60%,由此可见,分局作业的成本、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整个配送中心的信誉和生存,合理规划和设计分拣作业系统对提高配送中心的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 卷烟配送自动分拣系统分析

2.1 卷烟自动分拣作业流程及分拣模式

卷烟分拣作业就是依据顾客的订货要求,尽可能迅速、准确地将卷烟从其储位或其他区域拣取出来集中的作业过程。卷烟自动分拣系统[1]一般由控制装置、储存区、分拣区三大部分组成。其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

通常基本分拣单位可分为托盘(P)、件(C)、单品(B)三种。卷烟在配送中心通常放置在托盘上,以托盘为存储单元进行储存,而卷烟的分拣单位为条烟和件烟,因此卷烟的分拣模式一般可设为P→C+B。

2.2 订单EIQ分析

卷烟配送在进出货量的特性上,常有出货日程不确定,前置时间短、出货量变化大等现象,而且出货品种繁多,订单资料量大,往往使规划分析者无从下手,一般分析者在无法深入分析的情况下,常用总量或平均量来概括估计相关需求条件,往往与实际的需求变动产生很大的差异。若能掌握数据分析的原则,通过有效的资料统计,以及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将能使分析的过程简化,并可把握实际有用的信息。

EIQ分析[2,3](订单品项数量分析)首先是由日本铃木震先生倡导提出的,所谓EIQ就是利用“E-Order Entry(订单)”、“I-Item(品项)”、“Q-Quantity(数量)”这三个物流关键要素,来研究配送中心的需求特性,对配送中心进行规划设计。

在进行订单品项数量分析时,首先必须考虑时间的范围与单位,在以某一工作天为单位的分析数据中,主要的订单出货资料可以进行分解成表1格式,并由此展开EQ、EN、IQ、IK四个类别的分析。

注:Q1(订单E1的储货量)=Q11+Q12+Q13+Q14+Q15+…;q1(品项I1的出货量)=Q11+Q21+Q31+Q41+Q51+…;N1(订单E1的出货项数)=计数(Q11,Q12,Q13,Q14,Q15,…)>0者;K1(品项I1的出货次数)=计数(Q11,Q21,Q31,Q41,Q51,…)>0者;N(所有订单的出货总项数)=计数(K1,K2,K3,K4,K5,…)>0者;K(所有产品的出货总次数)=K1+K2+K3+K4+K5+…。

主要分析项目及意义如下:

(1)订单量(EQ)分析:单张订单出货数量的分析,可用于决定订单处理的原则、分拣系统的规划,并影响出货方式及出货区的规划,通常以单一营业日的EQ分析为主。

(2)订单品项数(EN)分析:单张订单出货品项数分析,分析产品的重要程度及运量规模。可用于储存系统的规划选用、储位空间的估算,并影响分拣方式及分拣区的规划。

(3)品项数量(IQ)分析:每单一品项出货总数量分析,对订单处理的原则及分拣系统的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并将影响出货方式及出货区的规划。

(4)品项受定次数(IK)分析:单一品项出货次数分析,对于了解产品的出货频率有很大的帮助,主要功能可配合IQ分析决定储存区与分拣系统的选择。

由EQ/EN/IQ/IK综合分析,即可确定卷烟配送中心的整体布局及规划。

2.3 自动化分拣作业与设备

在现阶段配送中心分拣系统规划中,多采用电子信息拣选方式,下面就其中电子标签辅助拣选与自动拣选两种方式作简单介绍。

2.3.1 电子标签辅助拣选。

电子标签辅助拣选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的无纸化的拣选系统,原理是在每一个货位安装数字显示器,利用计算机的控制将订单信息传输到数字显示器内,拣货人员分拣数字显示器所显示的数字拣货,拣完货之后按确认钮即完成拣货作业,也叫电子标签拣货[1]。电子标签的拣货能力为每小时120~180件。

2.3.2 自动拣选。

拣选动作由自动机械负责,电子信息输入后自动完成分拣作业,无需人工介入。卷烟自动分拣设备至今已经发展了三大类:自动分拣机分拣、机器人分拣和自动分流输送机分拣。自动分拣机式卷烟自动化分拣作业中最常用的自动化分拣设备,主要有通道分拣机、卧式分拣机、塔式分拣机等。

塔式分拣机又叫A型自动拣选系统,包括放置烟条的货架,烟条自动拨头以及其下端的自动输送设备等装置。货架上的烟条按品种分别堆码,一般一个货格码放同品牌。其分拣效率可达2~5条/秒。

通道分拣机包括缓存通道,烟条自动拨头以及其下端的自动输送设备等装置。其最大的特点是件烟补货,可以一次单条自动拨烟,也可以一次拨5条烟,其分拣效率可达0.3秒/条。通道分拣机是解决销售量大卷烟品牌的自动分拣的关键设备,其优点是自动分拣效率高,件烟补货,能科学地实现自动补货作业,其缺点是设备结构复杂,成本高。

卧式分拣机结构与塔式分拣机类似,每个格口可进行一个品牌卷烟的分拣作业,根据分拣卷烟品牌的多少,我们可以组合相应数量的卧式分拣机组成卧式分拣系统。但是它和塔式分拣机相比的优势在于补烟,塔式分拣机需要人工补烟,劳动强度大,但是卧式可以经通道智能补货小车进行补货,每个智能补货小车负责一定数量的卧式机群,能够精确定位到每个格口,并很好地把烟送进格口。但还只是适合于需求比较少的烟的品牌,不能满足需求比较大的品牌的烟分拣。

每种分拣机都有自身的优势,可以根据配送中心的需求进行组合使用。

3 卷烟配送自动分拣系统的规划设计

3.1 卷烟配送自动分拣系统的规划概况

对于某一卷烟配送中心,由其销售资料可知其平均每天分拣量为1 400大箱(1大箱=5件),日最大分拣量为2 000大箱,日均配送户5 600户,总品牌数为178,日均分拣品牌为135个,前40个品牌的日分拣量占总分拣量的80%,其余品牌占20%。通过对配送中心100个抽样订单进行的EIQ综合分析,其结果如表2。

分析结论:由EQ/EN/IQ/IK综合分析可知,此配送中心属于一般型配送中心,故采用不同的拣选方式进行拣选策略组合。

3.2 复合式卷烟分拣系统

根据EIQ分析结果及各分拣机的特点,将通道式分拣机和卧式分拣机设置在同一工作平面,用皮带输送线系统将两种分拣机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复合式分拣系统[4]。该复合式分拣系统由16台通道式分拣机(每次限出烟5条),96台卧式分拣机(每次出烟1条)组成,如图2所示,单机效率可达14 000~19 500条/小时。

对于销售量大的品牌,订单需求为5的倍数时采用通道分拣机分拣,对于1~4条的零条烟则采用卧式分拣机分拣,最后进行并单;而销售量小的品牌则只用卧式分拣机分拣。根据该配送中心的销售资料可知,其总共需要4条这样的复合式分拣系统流水线,剩余的日分拣量只占总分拣量4%的C类品牌及整件烟均作为异型烟处理,由人工完成。

分拣系统每天工作7小时,分拣能力校核计算如下:

设备日最大分拣能力:

4线×19 500条/小时/线×7小时=546 000条/日=2 184大箱/日>2 000大箱/日。

设备日均分拣能力:

4线×14 000条/小时/线×7小时=392 000条/日=1 568大箱/日>1 400大箱/日。

3.3 卷烟配送中心自动分拣系统的总体规划与设计

结合实际配送中心内部结构与其它系统分布情况,该配送中心分拣系统总体布局如图3所示。

卷烟自动分拣系统是近期开发并已投产的新型自动化配烟系统,包含了自动件烟供件、自动装填条烟、自动分拣配货、自动包装等多种功能。件烟由件烟提升机从楼上的仓库中运送到汇总补给线,根据扫码得到的信息由控制系统决定件烟的流向,在通道补给支线和卧式补给支线前端设置人工开箱。通道分拣机自动补烟,由推烟气缸将件烟推进通道分拣机缓存通道,卧式分拣机自动补烟则需经过自动补烟小车,将件烟送进卧式分拣机缓存格口。经自动分拣喷码后,按单自动塑膜包装。

4 结论

分拣系统在卷烟配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配送中心订单资料的分析,规划设计了卷烟自动分拣系统,弥补了现有卷烟分拣系统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卷烟分拣作业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更加符合卷烟分拣的特点。

摘要:分拣系统是配送中心的核心环节,论文介绍了配送中心分拣系统规划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拣选基本单位、作业方法、拣选信息和拣选设备等内容;概述了基于配送中心系统规划的订单资料EIQ分析思想,在订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某卷烟配送中心分拣作业系统进行了规划设计,设计出一套复合式卷烟自动分拣系统,它弥补了现有卷烟分拣作业模式的缺陷,提高了卷烟分拣作业的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作为一种先进的分拣系统,它实现了准确、快捷、合理的条烟分拣。

关键词:EIQ分析,配送中心,自动分拣系统,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王转,程国全.配送中心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Suzuki S.EIQ graph represents order picking character[C]//Proceedings of the 1995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ICC&IE,Japan.1985:197-208.

[3]陈宁宁.面向卷烟配送中心拣选系统EIQ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配送中心管理系统 第10篇

配送中心是从事货物配备、组织对用户送货, 以高水平实现销售或供应的现代流通设施。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作业流程效率的高低、客户订单响应时间的长短、以及配送效率的高低都直接影响着配送中心的竞争力。要提高运作效率, 配送中心不仅需要配备自动化的物流设备, 还需要现代化的配送中心信息系统。

配送中心信息系统是进行配送中心作业和物流管理的系统, 是配送中心运作的神经中枢, 它指挥和控制着整个系统运作, 直接关系着配送中心运作的效率与效益。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相关的关系型数据库、条码技术、EDI等技术的应用, 为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然而现有的信息系统, 原始数据多采用人工输入或条码录入, 造成配送中心货物信息和物流信息较低的采集效率和准确率[1], 影响了整个系统的运营效果。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IOT) 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 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

将物联网技术引入该配送中心作业, 建立基于物联网的配送中心信息系统, 可实现智能仓储、智能配送、智能物流过程控制等, 还能实现供应链上下游实时的信息共享, 将大大提高配送中心的运作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

2 基于物联网的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配送中心基本作业流程图如图1所示。配送中心的主要作业包括向上游供应商的商品采购进货、商品出入库、分拣、盘点等仓储作业, 对下游客户的配送作业, 此外还包括退货处理作业、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结算、绩效评价等作业。

根据配送中心的主要作业流程, 设计基于物联网的配送中心信息系统, 由以下七个模块组成, 功能结构图如图2所示。

各模块功能分析如下:

(1) 采购进货管理模块, 其功能有采购订货数据处理、货源与报价管理、采购订单下达、采购时程管理系统、采购合同管理、付款申请、采购查询、采购绩效管理以及供应商管理等。

(2) 客户管理模块, 其功能有订单处理、客户资料管理、信息查询、客户关系维护等。订单处理功能能审核来自客户大量、多样的订单, 判断订单的可执行性。如果发现缺货, 则可以自动生成补货单, 并通过EOS系统生成采购订单, 通过EDI传到供应商以实现供应链的JIT。能查询和维护客户资料, 如察看货主当前的任务执行情况, 库存, 任务、存货异常等情况。能进行客户关系维护, 如进行客户满意度的调查统计分析等。

(3) 智能仓储管理模块, 其功能有商品出入库管理、分拣、盘点、补货、商品在库管理、库存管理等功能。利用物联网技术, 能大大提高仓储管理的效率和准确率, 实现智能仓储管理。

通过物联网提供供货车辆的到达时间和货物信息, 可提前做好入库准备。利用RFID技术对出入库货物进行识别和信息采集, 将大大提高出入库工作效率。如通过在配送中心入口处设置RFID读写器对产品进行自动识别, 通过物联网获取产品的详细信息, 与订单进行核对, 仓储管理人员即可快速对货物进行验收。

入库作业时, 系统可利用货物属性进行统筹货位分配, 库内各货架中间设置一定数量的RFID手持终端或无线车载数据终端, 以追踪货物在库内的信息, 系统能实现对货物从入库开始的自动识别、定位、盘点、存取、出库等全部作业过程的智能化管理。

仓储管理人员和客户能通过系统对货物库存状态进行查询。在仓库中应用热敏、光敏等感知技术, 对货物保管和定期盘点中的物品属性进行实时采集, 能实现对仓储环境的实时监控, 监控信息能发布到公共信息平台上, 供客户实时查询。

库存管理方面, 系统能实时记录上下货架商品的动态信息, 可实现库存信息自动更新。通过预先设定的库存策略, 能用于对库存货物的上下限报警、缺货及呆滞货物报警, 库存货物保质期报警等。

分拣作业时, 系统能将拣选线路规划好, 拣选人员则通过射频终端指引到货位, 按照拣选方案进行拣选, 提高了拣货速度和正确率。拣选完成后的复核作业, 可利用电子标签阅读器快速复核, 而不需要传统的人工复核。另外, 如果配置了自动分拣机, 它能读出RFID标签信息, 能实现高速准确的自动分拣[3]。

(4) 智能配送模块, 其功能有智能配载、路线规划、车辆调度、在途监控、货物状态查询等功能。基于物联网下的配送业务流程可实现配送过程智能化、信息透明化, 并与上、下游业务进行物资资源整合和无缝连接。

路线规划:系统能通过利用互联网、GPS等技术, 根据订货客户的地理位置、具体路线上的商品特性及数量、需要的车辆、车辆上装载的商品、送货先后顺序, 选定最佳配送路线, 供配送人员参考。

在途监控:在运输的货物及车辆上粘贴RFID标签, 在运输线上安装RFID读写器设备, 通过接收RFID标签信息来实现配送车辆的识别、定位和跟踪等[4]。业务人员可通过智能配送模块, 跟踪每一条发运信息, 了解货物在途信息, 车辆到达信息等, 同时还可根据实时货物配送信息, 实现货物计划实时更新, 保障货物及时配送。客户也可查询到配送车辆行驶的实时记录, 获得车辆预计到达时间和货物信息, 可提前做好收货准备。

(5) 智能退货管理, 其功能有接受退货、品质检验、重新入库、跟踪处理等。该模块使退货准则、工作程序得以迅速建立, 帮助配送中心管理退回货品。通过退货物品RFID标签信息的读写, 记录, 可实现退货商品的智能化管理。

(6) 财务结算模块, 其功能有应收应付账款管理、配送费用结算、工资管理、财务报表管理、费用设置等功能。

(7) 运营绩效管理模块, 其功能有根据各项分析指标可生成部门绩效评价统计报表和整个物流系统的绩效评价统计报表, 并能进行各项分析指标的查询及同期绩效比较。主要包括商品销售绩效管理、事务处理绩效管理、配送中心保管效率管理、配送效率管理、设备使用管理和承运人绩效评价等几方面的内容。

3 基于物联网的配送中心信息平台的架构设计

物联网环境下的物流感知、网络传输和物流应用为提高物流的整体服务水平创造了基础条件。把基于物联网的配送中心信息系统架构划分为四个层次, 如图3所示。

在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的四层架构图中, 感知层主要应用RFID、EDI、条码、EOS、POS等先进技术, 对物品基础信息进行采集和感知, 包括物品智能识别和智能感知两个方面。利用EPC编码技术为货物建立一个全球唯一标识, 感知的主要内容包括货物的基本属性、状态、位置和附属信息等, 实现配送中心内部及配送途中实物信息的动态采集、监视与管理。

传输层主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无线网络, 将感知到的物流信息进行初步处理和传输, 并接入物联网的传输体系。

技术层主要体现物联网各种先进技术在配送中心运作中的应用, 主要有GPS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M2M接入技术、DB数据库技术、GSM移动通信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等, 为货物配送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通畅信息流。

在系统应用层, 采用云计算、数据库等对基本物流信息进行大规模的存储与计算, 实现与各项物流业务的对接, 实现采购进货管理、客户管理、智能仓储、智能配送、智能退货管理、财务结算和运营绩效管理七大方面的应用。

4 结束语

通过物联网技术与信息系统的综合应用, 可以大大提高配送中心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本文根据配送中心的主要作业流程和作业内容, 分析了基于物联网的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 设计了系统的四层次的架构, 希望对基于物联网的配送中心信息系统构建提供参考。

摘要:文中根据配送中心主要作业流程,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配送中心信息系统模型, 分析了该信息系统的模块功能划分及其系统架构, 为同类企业建立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物联网,配送中心,信息系统,RFID

参考文献

[1]方淡玉, 冯艳茹, 李艳涛.基于RFID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系统模型设计研究[J].物流技术, 2014, (1) , 342-344.

[2]申风平, 蔡克绳.基于物联网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整体构建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3, 23, 69-70.

[3]齐恒.一种基于RFID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方案[J].福建电脑, 2010, 6, 141-143.

配送中心在物流系统中的效益分析 第11篇

配送中心是整个物流活动的一个缩影, 在现代经济环境下合理的配送中心建设有利于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各企业都希望能够合理科学地建立配送中心, 以通过配送中心的建立来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对物流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所以企业越来越关注物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不断地去挖掘这一领域的潜力。整个物流体系作为企业运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和提升客户体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配送中心在企业的销售物流网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前期的论证、选址、规模确定到后期的具体建设及运营体系建立, 配送中心规划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配送中心规划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物流成本是否合理、物流服务水平是否理想。配送中心是供应链系统的一个重要物流节点, 是现代物流大发展环境下所形成的集储存、分拣、流通加工、货物汇集、货物分拨于一体的大型流通中心, 同时也是先进信息技术、物流技术、管理技术广泛应用的中心, 是提升物流服务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节点。配送中心建设方法是否合适, 决定着企业在配送中心建设方面的投资是否合理, 也决定着社会上物流资源是否存在重复建设, 资源配置是否合理。配送中心规模是否合适, 影响着企业对成本的控制能力和对销售客户的服务能力, 也影响着社会物流资源是否浪费, 是否充分利用。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不同背景的学者, 在对配送中心研究的过程中, 给配送中心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 每个定义都有各自的道理和侧重点。综合这些定义, 结合本文研究的有关销售物流节点中的配送中心的作用和意义, 给出如下定义: 配送中心是供应链系统的一个重要物流节点, 是现代物流大发展环境下所形成的集储存、分拣、流通加工、货物汇集、货物分拨于一体的大型流通中心, 同时也是先进信息技术、物流技术、管理技术广泛应用的中心, 是提升物流服务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节点。配送中心是整个物流活动的一个缩影, 在现代经济环境下合理的配送中心建设有利于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各企业都希望能够合理科学地建立配送中心, 以通过配送中心的建立来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物流系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流功能单元构成, 以完成物流服务为目的的有机集合体。物流系统的“输入”即指采购、运输、储存、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销售、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所需的劳务、设备、材料、资源等要素, 由外部环境向系统提供的过程。所谓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 由所需输送的物料和包括有关设备、输送工具、仓储设备、人员以及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配送中心运行体系是否高效, 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至关重要。对国家来说, 它影响着现代化物流发展水平, 对全社会的物流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现代化的配送中心不仅是货物的集散地, 更是消费信息的收集地, 作为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一个物流环节, 二次配送人员所获取的客户需求和建议甚至能够超过销售业务人员, 这些信息的收集对企业进行销售预测、生产调整、产品改进、服务改善都至关重要。配送中心优良的现代化物流服务, 对提升客户体验, 扩大产品销售作用巨大。

三、配送中心在物流系统中的效益分析

1. 减少了单位产品的物流成本

规模效应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这一理论在物流领域体现得更为明显, 比如数量众多的小规模仓库各自独立经营会带来安全库存高、仓库使用面积过多、人员配置过多、设施设备重复投资等问题, 仓储成本难以降低。规模小的仓库还会造成运送货物的干线运输车辆和二次配送车辆经常空载和亏载, 运输成本难以降低。

2. 建立企业和消费者的有效链接, 提升客户体验

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伴随着物流技术的升级, 而配送中心是促进物流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最重要场所, 配送中心的发展也带动了自动化、智能化物流设施设备行业的迅猛发展, 加快了物流技术的推广应用, 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升级。

配送中心的建立会带来整体库存水平的降低, 减少积压产品,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材料、人力等各种资源, 减少资源浪费。建立起配送中心后, 一个大区的货品放在一起,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某些型号的产品在某一个地区可能产生滞销, 但在同一个大区的其他城市缺货, 这种情况下, 货品正好可以调配, 不用向总部要货, 减少了物流成本, 且人力资源同样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货物的集中存储可以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降低缺货风险。

3. 减少中间环节和货物损耗, 加快货物周转

企业经营好坏, 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就是公司的资金流转效率。就物流体系而言, 最重要的就是公司的存货周转速度, 存货周转得快, 占用的资金就少, 公司的资金流转效率就高, 反之就低。配送中心的出现, 加快了销售渠道扁平化的发展, 配送中心的货物可以越过传统经销商渠道直送销售终端, 货物的流动直接从工厂到配送中心再到消费者, 而之前货物的流动一般要经过一级仓库、二级仓库、三级仓库、经销商、分销商、消费者多个环节, 如此就可以大大缩短物流过程和中转次数。同时中转次数的减少也势必带来货物装卸、搬运和运输次数的减少, 对维护货物质量, 减少货物损耗意义重大。

配送中心是商品快速流通的场所, 其本身的性质也有别于仓库的静态储存特性, 所以配送中心无论从减少流通环节和加快作业效率来看都有利于加快货物周转, 进而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资金流转效率。

4. 节约物流资源, 促进物流资源更合理配置

国内物流的发展因为门槛低, 监管不到位, 几乎是户户搞仓库、家家跑运输。小规模的仓库林立, 数量众多, 重复建设严重, 占据大量的土地资源但利用效率极低, 若能引导企业建立大型的配送中心, 而不是到处设立小仓库, 将会大大减少无效投资、重复建设, 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高效利用。

对于运输车辆也是同样的道理, 目前个体经营的货运车辆众多, 夫妻店、兄弟连、有辆车就可以开物流公司, 这些小公司因为缺少足够的货运信息, 往往是拉了半车就走, 返程经常空载,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车辆的利用效率非常低, 众多的小公司重复进行车辆投资, 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配送中心的建立能够促进仓储企业和运输企业的整合, 减少重复投资, 促进仓储和车辆资源的高效利用。

5. 促进安全与环保

对于物流行业来说, 安全是物流人也是全社会最关注的一项任务。目前国内交通事故层出不穷, 货运车辆造成的交通事故超过一半, 并且近八成重大交通事故都是由货运车辆造成。小公司搞运输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教育, 安全事故发生率远高于大型的规范企业, 配送中心的出现促进了小型运输公司向大型运输集团的合并与转型, 从整体上提升了物流业的形象和管理水平。

对于仓储业来说, 火灾事故、作业机械伤人事故也非常多, 小规模的仓库, 缺少基本的消防管理、安全作业培训, 造成安全事故居高不下。配送中心是推行规范物流管理的场所, 配送中心的发展推动了仓储业的整合和产业升级, 为减少安全事故创造了条件。物流与环境保护也紧密相连, 物流行业的运输车辆和作业机械都会产生大量的尾气污染、废油污染, 车辆空驶率高、重复投资多的情况都会加重对环境的污染, 配送中心的出现整合了这些物流资源, 使车辆使用效率提升, 减少了不创造价值的尾气排放, 对环境保护意义巨大。

四、结论

配送中心的建立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 实现资源共享, 可以实现各种办公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装卸作业设备、物流工具、产品的共享, 减少重复投资, 杜绝浪费。从客户服务水平来看, 建立配送中心后, 通过与大型规范物流商的紧密合作, 可以改善仓储条件和二次配送服务质量, 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物流配送服务规范, 实现全国范围的服务标准统一, 从而提升客户体验, 有利于扩大销售, 实现库存集约化, 提高订单满足率。建立配送中心, 撤并分散仓库, 进行集中库存, 可以实现库存资源的共享, 势必带来安全库存的降低。同时一个销售区域的货物集中存储在一起,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某型号产品在一个仓库滞销而在另一仓库缺货的现状, 可以提高货物的可得性, 降低缺货风险。所以, 配送中心的建立除了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外, 还可以带来整体物流服务水平提升, 扩大销售等企业经营方面的效益以及良好的社会效益。配送中心是商品快速流通的场所, 其本身的性质也有别于仓库的静态储存特性, 所以配送中心无论从减少流通环节和加快作业效率来看都有利于加快货物周转, 促进了企业整体物流系统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贾争现.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程洪海.配送中心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3]王冲, 夏远强, 张昌生.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研究综述[M].价值工程, 2006, (3) :50-53.

[4]屈增龙, 朱敏.我国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物流技术, 2012, (17) :45-47.

[5]李作聚.美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 2012, (11) :24-30.

[6]杨安.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 2008, (6) :21-23.

配送中心管理系统

配送中心管理系统(精选11篇)配送中心管理系统 第1篇物流系统 (Logistic System) 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 由所需位移的物资与包装设备...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