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皮肤创伤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皮肤创伤范文(精选5篇)

皮肤创伤 第1篇

1 运动创伤伤口特点

运动创伤是指在体育教学、训练和锻炼中所发生的损伤,运动过程中可能由于自身重心失衡、外力撞击、技术动作错误、用力不当等发生运动损伤。它不同于在一般的生产劳动、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损伤,运动创伤伤口往往呈现出创缘不整、无法整齐对合得特点,依据其创伤的程度,可能还伴随有部分组织的缺损、血管的破裂以及骨结构的破坏等。当组织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就形成了伤口,愈合就是组织完整性恢复的过程,运动创伤具有病程长,伤口愈合慢,且易形成疤痕的特点,轻度的创伤仅限于皮肤表皮层,稍重者有皮肤和皮下组织断裂,并出现伤口;严重的创伤可有肌肉、肌腱、神经的断裂及骨折。伤口愈合的时间及愈合的好坏也是运动损伤发生后需要积极应对的问题,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2 皮肤的解剖学构造及皮肤伤口愈合

2.1 皮肤的解剖结构

皮肤由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组成,每一层对维持皮肤的健康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表皮位于皮肤的最上层,功能是更新细胞和细胞的新陈代谢的作用,犹如皮肤的外衣。真皮位于皮肤的中央层,含有胶原蛋白,使肌肤富于弹性,并增加其柔韧度及适应的能力。真皮还包含微细血管,神经、毛囊组织、汗腺及皮脂腺。皮下组织为一层脂肪,可以保护上层的细胞,提供缓冲的作用,以预防外界的撞击。皮肤在运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2.2 皮肤伤口的形成及其愈合过程

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创伤的伤口可能会深及皮下组织,皮肤伤口愈合过程就是皮肤各层逐步修复的过程。当组织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就形成了伤口,愈合就是组织完整性恢复的过程,且伤口愈合具有普遍性。因此在运动创伤皮肤伤口愈合过程中也是按照止血、炎性反应、再生、组织重构步骤进行。

2.2.1 止血和炎性反应阶段?

在伤口产生后,伤口周围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血管断裂出血,创伤后首先启动的是止血过程,与止血过程同时,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受创伤区趋化因子趋化和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缺氧环境等刺激,穿过血管壁到达创伤区。

2.2.2 细胞增殖与新生血管化

细胞增殖阶段主要表现为角质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再上皮化。在创伤愈合过程中创伤部位可能产生新生血管,新生的血管为创伤部位提供氧、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因此对创伤修复起了重要作用。

2.2.3 成纤维细胞与肉芽组织形成

成纤维细胞在肉芽组织形成和成熟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性。第一种特性是增殖、迁移,为肉芽组织形成创造了条件。

2.2.4 成熟和组织重塑阶段

创伤愈合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基质的成熟和重塑期,这一阶段需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伤口外观可能出现疤痕。在疤痕组织中可见胶原不规则排列,皮肤伤口愈合与Ⅰ/Ⅲ型胶原比例有关。

3 不同干预对运动创伤皮肤伤口愈合的影响

3.1 生长因子干预

生长因子是一类刺激细胞分裂的生物活性多肽,在伤愈合及瘢痕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NGF和TGF。NGF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发育,增强瘢痕疙瘩内感觉神经支配,而且对免疫细胞有趋化作用,促进其他细胞因子的释放。TGF参与伤口愈合的所有阶段,被认为是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细胞因子。

3.2 药物干预

中药的作用机制大部分与其能激发伤口愈合过程中参与愈合的生长因子有关。也有研究对姜黄素的抗炎效果与伤口愈合的炎症反应进行了联系,发现姜黄素治疗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抗炎效应。另外从伤口愈合外观瘢痕形成过程看,姜黄素可能在抗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机制中也充当着重要角色。

3.3 物理疗法干预

目前公认的物理疗法对伤口愈合的作用主要有负压疗法。其促进伤口愈合的机制主要有:抑制细菌增殖,控制感染;增加创面血供,改善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降低明胶酶的活性,抑制胶原和明胶的降解,促进创面的愈合;减轻水肿,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强周围神经末梢分泌P物质及降钙素相关基因肽的表达;影响内源性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3.4 胶原蛋白干预

胶原蛋白是皮肤组织的主要结构和功能蛋白并决定其应力强度等生物力学特性。皮肤组织中胶原则主要由Ⅰ、 Ⅲ型胶原组成,其中Ⅰ型胶原是主体,Ⅲ型胶原包绕于外周;但Ⅲ型胶原比例决定胶原纤维的直径大小及弹性好坏,Ⅲ型胶原含量越高,胶原纤维越细,弹性越好,瘢痕越轻,表明Ⅰ、Ⅲ型胶原比例与创面修复质量好坏密切相关。伤口愈合的快慢及是否形成瘢痕与Ⅰ、 Ⅲ型胶原的合成速度及比例有关。

4 结论

体育运动容易造成各种创伤且伤口不规则,容易感染,伤口愈合周期长,且易形成疤痕。根据皮肤的解剖结构和伤口愈合的机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加速伤口的愈合,减少疤痕的形成。

摘要:体育运动容易造成各种创伤且伤口不规则,容易感染,伤口愈合周期长,且易形成疤痕。运动创伤是困扰教练员、体育指导员、运动员或参与运动者的一大难题,如何使用有效的方法手段促进运动创伤伤口愈合,减少创面,缩短病程是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剖析运动创伤伤口的特点、皮肤结构及其对伤口愈合的影响,探讨相关干预手段对于运动创伤皮肤伤口伤口愈合的影响。

关键词:运动创伤,皮肤伤口,愈合

参考文献

[1]张民福,许春鹏.急性运动创伤中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伤口愈合的疗效观察[J].福建体育科技,2007,26(4):34-35.

[2]韩桂秋,陈克明.负压疗法促进创伤愈合的机制与进展[J].中国骨伤,2010,23(7):558-560.

[3]屈纪富,程天民,许霖水,等.全身放射损伤对皮肤伤口成纤维细胞参与组织修复能力的影响[J].生理学报,2002,54(5):395-399.

[4]郝剑,易成刚,陶谏.中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6):775-777.

皮肤创伤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患有四肢皮肤缺损的患者78例,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9例, 女10例;年龄19~63岁, 平均41.7岁;观察组中男28例, 女11例;年龄21~66岁, 平均41.4岁。致伤原因包括车祸伤、重物压伤、机器挤压伤、击打伤。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经清创治疗后进行常规换药;观察组患者清创治疗后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植皮及愈合时间和术后住院恢复治疗时间进行对比研究[3]。

1.3 统计方法

研究过程中所得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系统进行处理, 使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表示计量资料,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伤口感染情况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恢复期出现伤口感染症状的例数分别为9例和2例, 伤口感染率分别为23.1%和5.1%, 两组术后伤口感染率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换药次数

经统计发现, 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平均为 (2.2±1.3) 次, 对照组为 (9.4±2.5) 次。显然两组换药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植皮情况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植皮情况, 对照组植皮26例, 观察组植皮18例, 植皮率分别为66.6%和46.1%, 对照组18例游离植皮, 观察组16例游离植皮, 游离植皮率分别为46.1%和41%, 对照组8例转移皮瓣植皮。观察组2例转移皮瓣植皮, 转移皮瓣植皮率分别为20%和5%。观察组植皮人数明显减少, 观察组大多以游离植皮, 明显减少供皮区损伤。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愈合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

对照组和观察组愈合时间分别为 (20.63±1.74) d和 (14.07±2.08) d, 两组植皮愈合时间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治疗时间分别为 (27.41±1.84) d和 (18.74±2.17) d,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作为目前临床上新兴的一种治疗技术,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临床创伤外科中发展的速度十分迅猛。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主要由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生物透性粘贴薄膜、多侧孔引流管及负压吸引装置等基本共同组成[4];该技术主要通过生物膜和负压引流的共同作用, 使患者的整个创面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的负压引流状态下, 从而将临床上过去一直应用的传统的点状引流技术变成现在的面状引流技术。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四肢皮肤缺损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充分引流, 对感染进行及时控制, 使肉芽组织的生成得到有效的促进, 有效提高了植皮的存活率[5,6]。然在应用过程中应对以下几点予以注意: (1) 早期彻底清创, 尤其是应对去除异物以及消灭死腔给予注意。 (2) 及时对引流是否通畅进行观察, 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并对引流管弯曲打折或者是受压进行避免。 (3) 有研究已经证实, 最佳的负压水平在-125 mmHg左右;应依照引流情况在适当的范围内对负压的大小进行调整, 从而使引流通畅彻底得到保证。 (4) 医用泡沫应在7~10 d之内应用, 若是超时或者是泡沫变硬应立即进行更换[7]。

参考文献

[1]邓件良, 刘宝恒, 陈先礼, 等.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复杂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0, 24 (4) :272-273.

[2]杨立峰, 李新发, 肖东民.持续封闭负压引流与传统换药技术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21 (9) :1615-1616.

[3]孙华伟, 谢振军, 赵国红, 等.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在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J].江西医药, 2012, 47 (6) :502-503.

[4]姚小荷.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 (VSD) 治疗创伤性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9) :104-105.

[5]Chen T, Masson CL, Sorensen JL, et al.Residential treatment modifica-tions:adjunctive services to accommodate clients on methadon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rug and alcohol abuse, 2009, 35 (2) :91-94.

[6]Vocci FJ.Cognitive remedi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timulant abuse dis-orders:a research agenda[J].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2009, 16 (6) :484-497.

皮肤创伤 第3篇

关键词:整形外科处理,急性,皮肤软组织创伤,疗效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审美的标准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追求美,因而患者对颜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伤口的外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由交通事故或其他意外事件所造成的外伤伤口来说,虽然可以及时有效进行缝合,但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瘢痕是无法避免的,而恰当的处理可以减少张力,进而显著减轻瘢痕,进而满足患者对于美的追求,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1]。为了更好地分析整形外科处理对急性皮肤软组织创伤的治疗效果,特在我院选取近两年的92例的患者,收集其资料进行随机分组整理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 -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2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6名患者。对照组中,男患者29人,女患者17人,患者的年龄在23岁~ 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04±9.17)岁,其中挫裂伤20例,切割伤15例,刺伤6例,爆炸伤3例,撕脱伤2例;试验组中, 男患者30人,女患者16人,患者的年龄在22岁~ 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13±9.65)岁,其中挫裂伤22例,切割伤14例,刺伤7例,爆炸伤2例,撕脱伤1例。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外伤类型、年龄等因素,均没有明显差别,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P>0.05)。

1.2方法

试验组患者进行整形外科处理:根据不同的创伤类型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如:1. 没有较大组织缺损的创伤处理:首先将伤口的创面充分清洁,即将伤口里的异物和坏死的组织全部清除,再对不同位置的伤口采用不同型号、类型的缝线、不同缝合方式进行伤口缝合。如皮下组织用可吸收缝线进行缝合;表面皮肤用6-0缝线进行缝合;面部的创伤用7-0、单丝尼龙线进行缝合,同时注意缝合时皮肤尽量处于无张力情况下,且外翻创口边缘[2]。2. 对伴有皮肤软组织撕脱缺损的创伤处理 : 首先将伤口充分清创处理,再对不同伤口采用组织移植等方法进行针对性处理[3]。创口处理后,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一些物理、药物等辅助治疗,并定期换药等。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处理, 即进行清创缝合术。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方式处理后的伤口情况以及住院时间。伤口情况包括:处理后伤口感染、 遗留瘢痕,以及Ⅱ期修复情况。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伤口情况比较

试验组处理后的Ⅱ期修复率(0.00%)、创口感染率(4.35%)、创口遗留瘢痕率(2.17%)明显低于对照组处理后的Ⅱ期修复率(26.09%)、创口感染率(30.43%)、创口遗留瘢痕率(3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结果

试验组处理后的住院时间(21.18±5.52)d明显低于对照组处理后的住院时间(28.25±6.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讨论

在急诊外科,急性皮肤软组织创伤是非常常见的, 而急诊医生往往因为时间原因只进行普通外科处理, 使伤口尽可能达到Ⅰ期缝合,因而很少注意其对患者外观、功能等影响,尤其是患者面部发生创伤后,在伤口愈合过程中一定会有瘢痕形成,因而患者还需要进行Ⅱ期修复[4]。而采用整形外科原则进行处理,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瘢痕,大大的促进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极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满足了患者的对美的心理需求[5]。

本次试验的结果显示,整形外科处理后的Ⅱ期修复率、创口感染率、创口遗留瘢痕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传统处理后的Ⅱ期修复率、创口感染率、创口遗留瘢痕率、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是因为传统处理,即清创缝合术对患者的所用的器械、 缝线都不够精细,对组织损伤较大 , 进而患者的创伤部位会留下较明显的瘢痕,影响患者的整体美观 , 给患者造成痛苦,还对患者创伤部位的功能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早期锻炼,同时缝合皮肤后, 容易形成死腔,进而造成继发感染等[6]。而整形外科处理,应用整形外科技术所用器械都比较精巧、细小, 可以有效减少对患者皮肤组织的损伤,而对皮肤软组织缺损的 , 利用组织移植等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外观,减轻处理后瘢痕的程度,维持患者皮肤的美观, 再加上可吸收的缝线进行皮内缝合,可以有效避免死腔形成,显著降低创口感染率[7,8]。

皮肤创伤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80例糖尿病皮肤慢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予以创伤负压疗法, 男女比例42:38, 年龄43~78岁, 平均年龄 (62.4±5.7) 岁, 病程4~14年, 平均病程 (6.5±2.0) 年, 溃疡部位:压疮11例, 小腿14例, 足部55例, 溃疡面积为0.7~143.0 cm2, 平均溃疡面积63.0 cm2。

1.2 方法

本组患者入院之后均予以常规治疗, 如控制血压、血糖、抗感染、抗凝及脓腔的开放引流类减压治疗, 对急性炎症进行控制后再予以血管扩张类药物等进行治疗, 对具低蛋白类血症及贫血者行对症治疗, 对患肢予以X光片的检查, 具骨髓炎或坏疽者需转外科进行治疗。先对创面予以彻底清创, 需尽可能地将坏死组织及异物去除, 敞开死腔, 取无菌纱布对伤口擦干, 取酒精对伤口周围的5 cm范围内正常皮肤进行清洗消毒, 按照超出伤口处3 cm范围的大小对贴膜进行修剪, 等酒精干后再按伤口的形状大小把已修剪贴膜进行粘贴, 并暴露伤口, 依照创面形状的深浅对海绵或者海绵条进行修剪, 再盖于创面, 把引流管中有侧孔的一端置入海绵, 另一端经创面旁的皮肤引出, 并将具引流管海绵敷料和创面进行完全接触, 而深创面需多块重叠且覆盖, 不能留空隙, 把生物透性类贴膜对整个创面进行封闭, 把引流管经由连接管、过滤器及引流瓶再与智能的负压泵相连, 调节负压值80~12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而工作模式需设定是周期性的间断负压, 启动5 min, 且间歇2 min, 将负压的吸引器处开关打开, 检查海绵与外层贴膜是否塌陷, 观察封闭装置是否漏气, 确保负压的吸引效果, 若具多处伤口, 需取三通接头与引流管接连到负压的吸引仪。

1.3 疗效判断标准与观察指标

参照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评估疗效:痊愈:治疗12周内, 创面可100%的愈合;显效:治疗12周后, 溃疡的愈合面积>80%;有效:治疗12周后, 溃疡的愈合面积>40%;无效:治疗12周后, 溃疡的愈合面积<40%。观察创面的渗出液中含IL-6水平。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组疗效情况

治疗后, 本组80例患者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的例数分别为35例 (43.8%) 、30例 (37.5%) 、12例 (15.0%) 、3例 (3.7%) , 总有效率为96.3%。

2.2 本组创面的渗出液中含IL-6水平

治疗前, 本组患者的IL-6水平为 (68.3±11.2) pg/mol, 治疗的第1天为 (63.5±10.8) pg/mol, 治疗的第4天为 (33.4±7.5) pg/mol, 治疗的第7天为 (13.8±5.0) pg/mol, 治疗的第14天为 (11.4±3.3) pg/mol;治疗前和治疗后相比,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创伤负压疗法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在溃疡创面的愈合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其愈合快、痛苦少, 可减少换药次数及有效控制感染等优势已逐步成为临床首选[2]。为探讨创伤负压疗法治疗糖尿病皮肤慢性溃疡患者的有效性, 本院针对80例糖尿病皮肤慢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本研究中, 本组80例患者均予以创伤负压疗法, 观察疗效情况显示:治疗后, 本组8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6.3%, 由此可知创伤负压疗法对糖尿病伴慢性溃疡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原因分析:创伤负压疗法主要指利用负压泵, 对皮肤创面释放间断且可以控制的较低量负压, 并通过敷料及引流管把负压有效作用在各类皮肤的急慢性类溃疡创面, 进而起到促进创面愈合之效果[3]。负压疗法的优势主要是其在治疗过程中利用的负压封闭式引流通常可具3~7 d引流效果, 无需反复清创及换药, 不仅可减轻患者痛苦, 而且可避免影响创面局部处血液循环, 进而促进局部的肉芽组织进行增生;同时, 创面是用生物的透性膜予以封闭, 隔离创面和外界, 从而组成一道有效阻止细菌侵入的屏障, 降低感染的几率, 尤其是以防常规换药及引流时引发的感染或污染, 加快创面的愈合, 减少并发症[4]。此外海绵的使用可和整个创面进行充分接触, 而引流管又可完全地被海绵所包埋, 且引流物是被海绵微孔进行分割之后再吸入至引流管中, 因此可避免引流管和创面进行直接接触而造成引流时不充分进而引起堵管等缺陷[5]。IL-6水平是反应机体组织受损程度较为敏感的指标, 其为多功能的炎性细胞类因子, 而同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的IL-6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由此进一步证明负压疗法的效果好, 可有效减少炎性反应, 促进创面愈合。究其原因, 可能与与负压可使血流量得以加速, 进而使局部处微循环得以改善, 避免炎性细胞的入侵及释放密切相关[6]。

综上所述, 创伤负压疗法治疗糖尿病皮肤慢性溃疡患者的效果显著, 可有效减少感染及炎性反应等, 促进创面的愈合。

摘要:目的 分析创伤负压疗法治疗糖尿病皮肤慢性溃疡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糖尿病皮肤慢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予以创伤负压疗法, 观察疗效及创面的渗出液中含白介素-6 (IL-6) 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 本组80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3%;治疗后的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的IL-6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创伤负压疗法治疗糖尿病皮肤慢性溃疡患者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创伤负压疗法,糖尿病,慢性溃疡

参考文献

[1]何艳芬, 刘学源, 罗洁夏.新生肌膏在糖尿病患者足部慢性溃疡的治疗及护理.临床医学工程, 2012, 19 (12) :2218-2219.

[2]刘建平, 王文己.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联合输氧治疗糖尿病患者慢性创面的疗效观察.甘肃医药, 2015, 34 (1) :19-21.

[3]李勇.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在糖尿病溃疡中的应用.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22) :67-68.

[4]蔡丽萍, 徐惠云.5例糖尿病溃疡患者应用VSD负压引流术的护理体会.当代护士, 2012 (1) :23-24.

[5]杨振, 乔师师, 朱阿丽.封闭式负压引流对糖尿病足慢性溃疡的愈合分析.重庆医学, 2012, 41 (20) :2088-2090.

皮肤创伤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四肢创伤并发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56例,男女比例37:19,年龄15~70岁之间,平均年龄(48±7.26)岁;伤后至手术时间2~48h,平均时间(16±5.38)h;致伤原因:车祸伤23例,高空坠落9例,重物砸伤11例,机器绞伤6例,其他伤7例;皮肤软组织缺损在5×7cm~23×30cm之间。

将56例患者以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常规换药处理,实验组给予负压封闭引流术处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常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彻底清创,肌腱、血管神经修复,骨折内固定或外固定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于术后给予常规换药处理,实验组患者术后给予持续封闭引流术治疗:

敷料选择武汉维斯第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产的护创材料,负压引流器选择YDX—100型电动吸引器,操作方法为:首先,清除创面周围3~4cm范围内皮肤毛发,彻底清创处理,清除坏死及污染组织,并根据患者受伤情况给予合理的手术治疗;其次,根据患者的创面形状,修剪、拼接敷料,应用海藻盐泡沫封闭覆盖整个创面;再次,应用生物半透膜封闭整个创面,封闭膜外缘超过创缘周围3~4cm,将被引流区与外界完全隔绝;最后,将封闭引流管连接负压引流仪,一般调整所需负压在20kPa左右,开始电动吸引引流,密切观察引流效果,根据引流情况调整负压压力,以有液体引流出为宜[1]。

1.3 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恢复情况、移植皮或皮瓣转移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移植皮或皮瓣转移的效果评价标准为:优:移植皮或皮瓣全部存活,无明显创面渗出或炎症情况;良:移植皮或皮瓣基本存活,创面渗出较少,无炎症;可:移植皮或皮瓣存活一半以上,创面渗出较多,有轻度炎症反应;差:移植皮或皮瓣基本坏死,创面渗出多或发生感染[2]。注:总优良率=(优+良)÷组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来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来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创面及移植效果比较

两组经积极治疗后,对照组创面面积缩小至(47±11.06)cm2,实验组创面面积缩小至(24±9.75)cm2;且实验组患者移植总优良为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如表两组治疗后移植效果比较(例/n)

2.2 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11例,发生率39.29%,实验组并发症发生4例,发生率14.29%,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术后均未见创面大面积出血、感染扩散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负压封闭引流术采用高分子泡沫材料制作成的引流管,同时借助高负压,将负压引流至引流区各个点,实现全创面引流。此外,应用负压封闭引流不需要每天换药,通过透明薄膜封闭,也有利用观察伤口,护理方便,进而促进创面快速愈合。这样一来,不仅免除了频繁换药给患者带来的伤痛,还可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3]。

综上所述,负压封闭引流术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等优点,在治疗四肢创伤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中是可行、有效、合理、安全的。

参考文献

[1]龙晖,王愉思.VSD封闭引流术在四肢创伤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4):554-555.

[2]刘斌双,徐志轩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46例四肢骨创伤患者的疗效观察[J].健康之路,2014,13(8):128.

皮肤创伤范文

皮肤创伤范文(精选5篇)皮肤创伤 第1篇1 运动创伤伤口特点运动创伤是指在体育教学、训练和锻炼中所发生的损伤,运动过程中可能由于自身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