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盘点肿瘤防治新进展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盘点肿瘤防治新进展(精选10篇)

盘点肿瘤防治新进展 第1篇

1 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与房颤

1.1 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是指由于机体内活性氧产生过多或抗氧化酶类活性下降引起的过度氧化导致的细胞损伤。Mihm等分别从接受迷宫手术的房颤患者和接受其它心脏手术的窦性心律患者身上获取右心耳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在房颤组中,心肌纤维蛋白的含氧自由基和过氧化亚硝基盐含量显著增加,而且对氧化损伤高度敏感的肌酸肌酶同工酶在心房组织中的活力也显著低于窦性心律者,由此认为氧化应激参与房颤的发生[1]。

1.2 炎症反应

心脏手术后的患者有较高的房颤发生率,Frustaci等取12例孤立性房颤患者的房间隔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发现有8例患者存在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浸润[2]。Bruins等发现CRP、IL-6等炎症标志物在术后2~3d达高峰,与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发病高峰时间一致[3],Chung等发现心律失常组的CRP高于对照组,房颤组的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而且持续性房颤患者的CRP也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08)[4],据此提出房颤与炎症反应有关。

2 房颤的药物治疗

2.1 维生素C和维生素E

维生素C和维生素E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得,是人体内很重要的抗氧化剂,能分别保护体内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免受氧化。Rinne等发现联合应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能够保护离体心肌免受氧化应激损伤[5]。Carnes等发现术前1天口服2g维生素C,之后每天分两次分别补充0.5g维生素C直到术后第5天,能够降低CABG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实验组16.3%,对照组为34.9%),同时他们证实维生素C还能够逆转心房电重构,减少过亚硝酸盐的聚集[6]。Korantzopoulos等将44个成功心电复律并接受标准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Vitamin C组和对照组,连续监测复律后7天患者的炎症指标。结果显示,Vitamin C组患者房颤复发率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3%,同时Vitamin C组患者的炎症标志物如CRP逐渐下降,而对照组却无明显变化[7]。

维生素C和维生素E能够协同地减弱体内脂质过氧化,保护内皮细胞合成NO并提高NO的生物利用度[8]。另外,Ulker等认为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不仅仅是活性氧清除剂,同时他们能够下调NADPH氧化酶以及上调eNOS,从而进一步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9]。

2.2 N-3多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具有广泛和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根据不饱和脂肪酸分子的甲基端起第一个不饱和双键所联结的碳原子在碳链中的位置不同,分为N-3、N-6、N-7、N-9等,其中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通常是N-3组和N-6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可由鱼肉和鱼油直接供给,也可由摄入的α-亚麻酸转变而来。N-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内主要以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形式存在,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N-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不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因其结构中的双键发生过氧化反应,引起体内脂质过氧化。Alexander-North等也证实N-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够在体内产生适量的活性氧[10]。这似乎暗示摄入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增加房颤的发生几率。但是,Calo等发现于术前5天到术后出院每天补充2g N-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成功降低CABG术后房颤的发生率(P=0.013)[11]。另外,在一项随机双盲试验中,Christensen等发现补充鱼油能够提高患者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变异性,从而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率[12]。Leaf等也报道在动物模型中鱼油对冠状动脉闭合手术后的心室颤动有保护作用[13]。

那为何N-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够降低房颤的发生率呢?Jahangirl等在鼠的模型中证实N-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刺激抗氧化酶生成增多从而增强防御功能[14]。另外,Leonardi等发现给C6神经胶质细胞补充极低剂量DHA,在24h内无明显活性氧增加;补充小剂量DHA可观察到DHA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并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这种效应于24h最明显,48h基本消失;当超过72h,则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增加脂质过氧化反应,而且这种效应随着DHA的剂量增加而增加[15]。因此,DHA对细胞氧化还原反应状态的最终影响是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的。

N-3不饱和脂肪酸抗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心肌细胞膜上的电压依赖性Na+通道和L-Ca2+通道来稳定心肌细胞的电活动[16];而且,Xiao等指出N-3不饱和脂肪酸能够特异性结合细胞膜离子通道的某些位点或者非特异性地整合到细胞膜中,可逆地调节细胞膜上某些离子通道的电生理动力学,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17]。另外,由于整合到细胞膜上,N-3不饱和脂肪酸能够降低心肌细胞对氧化应激的易感性,改变细胞膜的流动性,预防钙超载。

2.3 抗炎类药物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Cheruku等将100个接受CABG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一组患者术前每6小时静脉滴注30mg酮咯酸,到术后能进食后改为每8小时口服600mg布洛芬;另外一组接受常规治疗。结果显示抗炎治疗组术后房颤的发生率为9.8%,而常规治疗组术后房颤的发生率为28.6%(P<0.017)[18]。有趣地是,在最近一项多中心实验中,241例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接受100mg氢化可的松治疗,另外一组接受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术后84h内氢化可的松组的房颤发生率是30%,明显低于安慰剂组的房颤发生率(48%)[19]。Baker等发现围手术期间运用糖皮质激素能够降低房颤的发生率及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20],这也进一步暗示了房颤的发生可能与炎症有关。但是,一项前瞻双盲随机对照实验证实地塞米松虽然能够调节一些炎症因子和急性期反应蛋白的释放,但是并不能降低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房颤的发生率[21]。

2.4 他汀类药物

Shiroshita-takeshita等在快速起搏引起房颤的狗的模型中发现辛伐他汀能够降低房颤持续时间并延长心房有效不应期,可能机制是辛伐他汀能够衰减快速起搏下调L-型钙通道α-亚单位表达的作用[22]。Marin等发现在术前服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心脏术后房颤的发生率[23]。而且,在最近一项前瞻随机研究(ARMYDA-3)中证实在择期CABG术前7天开始口服40mg/d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术后房颤的发生率[24]。他汀类药物防治房颤的机制可能与其具有抗氧化及抗炎的作用有关。

3 讨论

盘点肿瘤防治新进展 第2篇

主编:蔡洪培、陈岳祥、谢渭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前言

人类5大肿瘤(胃、肺、肝、大肠、食管)有四大肿瘤发生在消化系统。

第三章 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及研究进展

【肿瘤标志物的来源】

1、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细胞内的糖酵解产物、组织多肽抗原、核酸分解产物,这些物质在同类正常细胞中也有,只是含量较少,它们作为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不高。

2、分化紊乱的细胞基因产物:此类物质只存在于恶变的细胞中。如在肝癌和某些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检出的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胎儿型同工酶。这些物质在成人中不表达或仅以低水平存在,癌变后又可重新合成,大量分泌。这类物质作为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比较高。

3、肿瘤细胞坏死崩解释放进入血液循环的物质:主要是某些细胞骨架蛋白成分,这些物质在肿瘤中晚期或治疗后出现,可作为对治疗效果动态观察的肿瘤标志物。

4、其他:如肝癌患者,血清铁蛋白和某些转氨酶水平增高,中晚期癌患者血清应激蛋白、粘蛋白、唾液酸水平升高,这些非肿瘤细胞成分特异,可以伴随肿瘤的发展和治疗而变化。

【常见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一)血清肿瘤标志物

1、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

该蛋白在胎儿发育到6周时出现,出生后1周后消失,成人血中含量极微。根据扁豆凝集素与之结合的情况可分为结合型与非结合型。肝癌患者主要为结合型,现多认为AFP低浓度(50~200ng/ml)且持续1~2月的为肝癌高危者;AFP>300ng/ml且持续4~8周者怀疑肝癌;AFP>400ng/ml可确认原发性肝癌,敏感性70%~75%,术后于2~4周内降到正常水平,否则提示弥漫性肝癌或复发。

生殖腺肿瘤(如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AFP也会升高。

妊娠期可一过性增高。

转移肝癌诊断效果差。

2、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仅存在于癌细胞和胚胎组织内。不规则地分布于癌细胞膜表面,易被癌细胞分泌或脱落至血液或其他体液中。正常参考值(血清)CEA<5ng/ml。结肠癌时阳性率73%,中晚期胰腺癌阳性率88%~91%。胃液中的CEA对胃癌有一定诊断意义。

CEA只在肿瘤中晚期才有显著升高,也不局限某一种肿瘤,因此对多数癌症早期发现和鉴别均无帮助,现作为结肠癌肝转移的最有价值指标,并用于预后评估。

8、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

血清ALP明显升高为正常4倍以上时,考虑恶性肿瘤累及肝脏。

第十章 胃的癌前状态与癌前病变

20世纪70年代WHO委托的专业组将胃癌的癌前先兆分为癌前状态(precancerous conditions)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癌前状态又称癌前疾病,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恶性贫血、巨大胃

粘膜皱皱隙檗症等,是一个临床概念。

癌前病变是病理概念,至胃粘膜及腺上皮的某种病变,其可能是发生恶变的基础。

【胃癌的癌前状态】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

CAG患者随访10年,约10%的CAG病人发生胃癌。

(二)胃溃疡

过去曾认为胃溃疡癌变70%~90%。但现在认为癌变率不超过2~5%。曾经的所谓溃疡癌变其实是延续多年的早期胃癌。

胃溃疡患者出现以下症状需警惕:

1、积极治疗症状不减轻,溃疡迁延不愈;

2、无并发症,疼痛规律消失,原有效药物失效;

3、体重减轻;

4、粪便潜血试验持续阳性。如有上述表现,行胃镜及粘膜活检。

(三)胃息肉

癌变率与息肉种类有关。增生性癌变率不超过5%,腺瘤性40%(其中癌变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乳头状腺瘤、管状乳头状腺瘤、管状腺瘤)。

与息肉大小也相关。<1cm者癌变率7.5%,1~2cm者为10%,>2cm者为50%

(四)残胃

胃手术破坏了胃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使其更多地暴露于致癌、促癌物质作用之下,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癌症即可发生。

(五)恶性贫血

恶性贫血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类患者常为老年人,本身发生肿瘤的几率大于年轻人,与胃癌是否有关可疑。

(六)巨大胃粘膜皱隙症(Menetrier病)

患者血浆蛋白从巨大的胃粘膜皱隙漏失,多发生50岁以上男性,临床表现为上腹痛、浮肿、低蛋白血症……与胃癌关系可疑。

【胃癌癌前病变】

包括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和某类肠化生等。

(一)肠化生,简称肠化,指胃粘膜内出现了肠腺或肠型上皮。大部分学者认为,其中不完全性大肠型肠化生可能于胃癌有关。

第十一章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

胃癌一旦确诊,发达国家5年生存率仅10%。幽门螺杆菌为人类I类(肯定的)致癌原(1994WHO癌症研究机构IARC)。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也是粘膜萎缩和肠化生的重要病因和促进因素,在慢性胃炎—胃粘膜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癌变模式中可能起先导作用。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相关性】

(二)临床研究

显著相关。阳性率没升高10%,胃癌发生率升高27%,胃癌死亡率升高18%。亚洲人更高。环境因素在胃癌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包括饮食和胆汁反流。起保护作用的为新鲜水果、蔬菜、使用冰箱、绿茶;危险因素包括高盐饮食、腌制食品、不新鲜事物、水源中高含量硝酸盐及大量摄入淀粉和酒精。

第四十一章 良恶性腹水

【常规检查】

包括一般性状检查(颜色、透明度、PH值、比重、凝固性)、生化检查(蛋白定量定性、葡萄糖、微量元素等)、细菌学检查等。判别渗出液或漏出液,其准确率56~76%。

(一)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

是血清白蛋白与同日内腹水白蛋白之间的差。≥11g/L提示腹水为门脉高压所致。其准确率为92%~100%。

(二)胆固醇

恶性腹水胆固醇含量常增高,≥1.26mmol/L为阳性。机制不明。

(三)微量元素

皮脂的异常及其防治新进展 第3篇

长期以来,各国科学家对皮脂异常的发生机理作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皮脂的合成及分泌与一种称为5a-还原酶的物质有重要关系。50-还原酶有两种同功异构酶,其中I型(50R1)主要分布于皮肤,Ⅱ型(5aR2)主要分布于前列腺。I型5a-还原酶对于皮脂的合成和分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5a-还原酶活性过高时,皮脂合成增加,分泌活跃,呈现为油性皮肤;当5a-还原酶活性过低时,皮脂合成减少,分泌不足,呈现为干性皮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皮肤内5a-还原酶活性保持在动态平衡状态,当皮脂不足时,5a-还原酶活性增高,使皮脂合成增加;当皮脂过多时,5 a-还原酶活性降低,皮脂合成减少。在一些异常情况下,5a-还原酶活性的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皮脂异常。因此,采用对5a-还原酶活性有正向调节作用的成分,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皮脂异常的问题。

最近,从我国传统的中草药土茯苓中找到了一种能有效调节I型5a-还原酶活性的成分。研究中发现,把土茯苓提取物加入到5a-还原酶的反应体系中,可使5a-还原酶活性明显降低,但把土茯苓提取物的用量进一步加大时,5a-还原酶活性并没有进一步降低。当用一些5a-还原酶的抑制剂使其活性受到抑制时,加入土茯苓提取物反而能使5a-还原酶的活性有所恢复。对油性皮肤的人使用含土茯苓提取物的霜剂一个月后,皮脂分泌量明显减少;但干性皮肤的人使用含土茯苓提取物的霜剂一个月后,皮质分泌量反而增加。这说明土茯苓提取物对于5a-还原酶的活性起到了一种使其恢复正常的动态平衡的作用,长期使用不仅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反而能使人体自身的平衡调节功能得到恢复,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皮脂异常的问题。

土茯苓,又名仙遗粮、禹余粮,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SmilaxglabraRoxb.SG)及暗色菝葜的根茎,分布于我国甘肃,长江流域以南,以及台湾、海南、云南等地。据"本萆拾遗"记载:"昔禹曾会诸侯,行山乏食,采此充粮而弃其余,化为此萆,故名是,人取以当谷,不饥,调中止泻,健行不睡"。"本草纲目"记载:"近时弘治,正德间,因杨梅疮盛行,率用轻粉药取效,毒留筋骨,溃烂终身,至人用此,遂为要药"。说明该药在历史上就被广泛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且疗效极佳。对其各种成分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而该药对于5a-还原酶活性的神奇作用将会成为化壮品领域新的焦点。

近来的研究发现,土茯苓中的主要成分土茯苓甙对于人体中的5-a还原酶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而5-a还原酶对于皮肤油脂的产生和分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5-a还原酶的功能失调时,就会发生皮脂分泌紊乱,导致一系列的皮肤问题。

体外试验

采用土茯苓的提取物(SG)对5-a还原酶活性进行调节,并加入5-a还原酶的抑制剂(ZnBr2),观察土茯苓的提取物对5-a还原酶活性的影口向,结果如下:

临床试验

用含土茯苓提取物的化妆品(平衡露0.1%SG)对不同类型的皮肤进行临床试验,志愿者在使用含土茯苓提取物的化妆品一个月后测定皮脂分泌情况:

清洁后3小时皮脂量 清洁后5分钟皮脂量皮脂分泌%=------------------- *100%

清洁后5分钟皮脂量

研究结果显示,土茯苓甙对于5-a还原酶的活性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含土茯苓提取物的霜剂对油性皮肤的皮脂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是对于干性皮肤的皮脂起到促进的作用,能够降低有害物质对5-a还原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对于正常皮肤没有影口向。这表明,土茯苓对于皮肤的油脂分泌起到了一种双向性的平衡调节作用,使皮肤的皮脂分泌始终维持在正常水平,这对于皮肤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面的照片显示,使用含0.1%工茯苓提取物的化妆品后两皮肤上的油脂明显减少,亮度降低,粉刺也显著减少。)

现这种产品已经上市。由上海佰草集有限公司新推出的平衡露就蕴含了土茯苓、燕麦蛋白、甘草三种中草药精华。土茯苓能调理肌肤的皮脂分泌,完善其自身的平衡调节机能;配合燕麦蛋白,面部也将获得充足的水分滋养:调理之外,甘草成分还将温和地帮助肌肤抵抗过敏侵扰。这种独有的双向平衡性不仅有效地控制面部油腻部位的皮脂分泌,缩小毛孔,长久保持清新状态,而且还能滋润并柔软面部的干燥部位,彻底地恢复肌肤平衡机能。长期使用,将会给肌肤带来温和、稳定,持久的调理与保护。

压疮的防治护理新进展 第4篇

1 压疮的发生机制及诱因

1.1 压疮发生的机制

受压组织持续缺血、缺氧, 无氧代谢产物堆积, 对细胞的毒性作用致使细胞变性、坏死, 皮肤弹性降低或消失、褪色, 形成水疱或表皮脱落[4] , 甚至皮肤组织破溃、糜烂。

1.2 压疮发生的诱因

受压、营养不良、潮湿、摩擦是压疮好发的主要因素。Gossens指出, 摩擦力是机械力作用于上皮组织, 能去除外层的保护性角化皮肤, 增加对压疮的易感性[5]。长时间受压可以使局部皮肤血流停止, 淋巴滞流、蓄积, 厌氧代谢废物积聚, 造成皮肤、肌肉组织坏死。当病人的血红蛋白低于120 g/L 时, 也是形成压疮的一个原因。而由于大小便失禁、出汗等导致皮肤浸渍、松软, 再加上细菌及毒素的繁殖与增加, 更易使皮肤感染形成压疮。

2 压疮的评估

积极评估病人情况是预防压疮关键的一步, 要求对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常用的有Braden压疮评分法。根据Pangs等[6]在香港以亚洲人为对象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18 分是最佳界值, 其中18分~15 分提示轻度危险, 14分~13 分为中度危险, 12分~10 分为高度危险, 9 分以下为极度危险[7] 。

对压疮易患因素进行全面而正确的评估, 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3 压疮的预防

3.1 减轻病人局部皮肤压力

促进血液循环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常规采取2 h~3 h 翻身、叩背1 次, 对于水肿、出汗、感觉麻木等病人需30 min~60 min 翻身1 次[8]。翻身时尽量将病人身体抬起, 避免拖、拉、推以防擦伤皮肤。电动防压疮气垫床可防止剪切力, 减轻对局部皮肤的压迫, 防止血液循环障碍[9]。它是通过规律循环, 间隔2.5 min~3.0 min 交替充放气的方式, 不断改变病人受压部位的受压点, 缩短局部受压时间, 为受压部位提供更好的血液循环, 可免去人工按摩[10]。流动的空气还可阻止化脓菌的繁殖, 起到防止和治疗压疮的作用。同时, 气垫床还适用于瘫痪、烧伤、骨折牵引、外科手术护理以及意识不清、自主翻身困难的病人。还可运用各种规格的凉液垫, 垫于枕部、肩部、臀部等骨突处, 利用垫内液体的波动, 减轻局部的压力。

3.2 减少摩擦

保持床单位平整无皱褶, 无渣屑, 注意随时检查清理。更换被服时, 不能“拖”“拉”“拽”, 以避免因摩擦而使皮肤受损。使用便器时, 应选择无破损便器, 抬起病人腰骶部, 不要强塞硬拉。必要时在便器边缘垫上纸或布垫, 以防擦伤皮肤。

3.3 促进血液循环

经常进行温水擦浴、局部按摩, 定时用搽红花酒精、10%樟脑酒[11]、50 %乙醇或红花油按摩全背或受压处, 达到通经活络, 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增强皮肤抵抗力的作用。

3.4 降低皮肤温度

垫茶叶枕 (隔夜的茶叶晾干包在纱布内) , 利用茶叶的蓬松、透气散热好, 可降低皮肤温度, 以防压疮的发生[12]。

3.5 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纠正低蛋白血症, 改善营养状况[11], 保证充足的营养是治疗压疮的根本保障。营养不足可降低免疫力, 增加感染机会, 延迟创面的愈合。对长期卧床、恶病质、病重者, 应注意加强营养, 根据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 必要时给予补液、输血及静脉输注高营养物质, 以增强抵抗力及组织修复能力。

3.6 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

避免大小便失禁、引流液污染、出汗潮湿等刺激, 病人每次排便后应立即清洗皮肤, 使皮肤保持清洁状态。同时, 及时更换污染的衣服、床单, 使病人舒适。卧床病人受身体条件和各种情况限制, 床上排便是一个现实问题。使用充气助便气垫, 并改良便盆、床、褥等基础护理装备, 就可以帮助病人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当卧床病人需要排便时, 取出骶尾部的小气垫, 安放上专用集便器。病人不但可以舒适地卧位大便, 还可以将小便全部引入集便器。排便后不用搬动病人即可进行会阴部的清洁、骶尾部压疮检查和局部冲洗等会阴部护理工作, 又便于保持床褥清洁和平行更换[13]。

4 治疗

4.1 中医中药

中医认为压疮是毒邪内结、淤血、寒凝气滞造成。由于组织受损, 溃后脓水淋漓, 导致气血亏虚、肝气久郁不解[14]。黄芪注射液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的作用[14]。新癀片具有保护创面、抗菌和抑菌、止痒、生血和活血的作用[15]。复方七叶莲可免除清疮、换药、包扎等程序[16]。三黄乳香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的作用[17]。

4.2 生化药物制剂

具有保护创面、减轻疼痛、清除脓液、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18]。莫匹罗星软膏为局部抗生素, 抗菌谱广, 使用后可使创面炎性反应减轻、分泌物减少、肿胀时间缩短, 从而促进创面愈合[19]。生物流体敷料对皮肤创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在创面形成透明薄膜, 具有抗感染及促进组织生长、创面愈合、控制和吸收渗出物的独特功效[20]。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素可促进细胞外基质的蛋白质合成, 形成胶原蛋白, 促进毛细血管增生形成丰富的肉芽组织, 使伤口愈合[19]。

4.3 理化治疗

用激光、外科手术治疗也是近几年来的新方法。激光以CO2激光及Nd∶YAG激光汽化切割溃疡面, 使溃疡面在术后形成一保护性痂壳, 2周或3周脱落, 痂壳脱落时, 其下的组织已修复缺损; 以低强度He-Ne激光联合紫外线照射治疗法, 具有杀菌抗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的功效。外科手术可用局部皮瓣和带血管肌蒂皮瓣转移植入法等治疗, 其手术治疗方式应取决于创面的大小、部位以及深度。另外, Brown认为高压氧治疗压疮最好, 其机制为改善微循环, 促进创面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再生, 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 稳定细胞膜的通透性,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加速创面愈合。

近年来对压疮治疗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 过去普遍认为创面干爽清洁有利于愈合, 目前则认为在无菌条件下湿润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的愈合。

5 心理疏导及健康指导

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 普及压疮的预防知识及治疗技术, 有计划地做好随访工作, 必要时进行家庭巡诊, 积极预防压疮的发生和复发。

6 小结

盘点肿瘤防治新进展 第5篇

关键词:儿童牙科;畏惧症;临床防治;进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R7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57-01

儿童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是指在牙科诊治过程的某些环节所产生的忧虑、紧张以及害怕的心理状态,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牙科治疗的敏感性增高、烦躁不安、挣扎、哭泣以及拒绝治疗的现象[1]。牙科畏惧症常常影响患儿与牙科医生的合作,对牙科疾病的防治以及口腔保健工作极为不利。因此,为了消除儿童牙科畏惧症,使其顺利完成治疗。

1.儿童牙科畏惧症的病因

积极有效的防治儿童牙科畏惧症,必须了解其病因。到目前为止,儿童畏惧症的产生与个人体验、既往医源性创伤以及个人神经有着重要关系[2],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1诊治过程中的疼痛

在牙科的诊治过程中,很多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相应的引起畏惧,这是引起畏惧症的主要原因,这种剧痛感会使患儿终身铭记,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阴影。

1.2对治疗器械的畏惧

因为儿童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对医疗器械的反应不一样,例如:5岁以下的儿童对于涡轮机的反应是最强烈的;6-8岁儿童对注射反应最强烈;8岁以上的儿童对拔牙的器械反应最为强烈。

1.3对医院的心理恐惧

一些初诊的患儿,当走进医院时,就会产生心理畏惧。因为即将接触到陌生到环境、陌生的人以及陌生的医疗器械。加上医院会随时听到各种吵杂的声音,包括:诊治室内其他患儿的哭泣声、医疗器械的碰撞声以及闻到刺鼻的药味,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儿童牙科的畏惧症。通过调查分析,3个月以下的儿童并没有畏惧症,4个月到3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是听觉恐惧,4岁-6岁儿童主要是视觉恐惧,7岁以上儿童伴随有抽象型恐惧。

2.儿童牙科畏惧症的临床防治

2.1 心理诱导

心理诱导是通过环境暗示以及医生的言语、态度以及行为影响或者改变患儿的紧张情绪。首先,指导陪诊家长的行为,在诊治前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使其能够接受母子分离治疗,同时与患儿积极沟通,向患儿暗示家长对医生诊治的信任感。其次,进行心理护理。患儿进入诊室,就诊医生拉着患儿的手,用亲切的话语称之为宝贝,同时用温和的语言与患儿交谈转移分散患儿的注意力,用儿童易懂的语言来形容治疗器械以及讲解治疗事宜,采用告知以及示范取得患儿的信任,从而克服心理畏惧。取得了比较良好的防治效果。

2.2现实脱敏疗法

现实脱敏疗法是指使患儿逐步暴露于真实的恐惧事件面前。这种治疗特点并不是急于牙科治疗,而是对本身畏惧的患儿首先进行心理治疗,然后待畏惧消失过后,再进行牙科治疗。首先,与家长交流,建立正确的心态,与医生积极配合;其次,训练患儿在紧张的时候使用自我平静技术,与患儿一起画以治牙为主的画,让患儿装扮为医生,与布娃娃玩治牙游戏,熟悉治牙的器械。最后,鼓励患儿为其他儿童做榜样,对积极配合治疗的这种行为给予鼓励。通过这种防治方法,有效的降低了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

2.3笑气吸入法

笑气的学名为氧化亚氮,室温下为气态,无色并且带甜,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达到镇静的目的,能够刺激β-内啡肽系统从而产生欣快感,降低患儿的焦虑,消除畏惧。应该做好患儿的心理准备,询问是否有笑气吸入禁忌症,为患儿测量脉搏以及心率,做好记录,消除家长心理的顾虑。其次,做好笑气的准备,为患儿选择合适的鼻罩,将鼻罩与管道衔接,打开废气排除管道,等到气囊鼓起来之后,让患儿试着带着鼻罩进行呼吸。最后,笑气吸入,采取平躺仰卧位,再次戴上鼻罩,不留缝隙,防治笑气外漏。按照相关要求,吸入笑气,等到患儿全身放松以及神情柔和。然后常规口腔治疗护理,就视为结束。所有患儿都能够配合医护人员的口腔治疗,没有出现呼吸意外以及过度镇静现象,治疗完后,神志清醒,都能够平安离院。

2.4视听教材

结合临床经验,制作患儿牙科就诊的全过程光盘,主要包括:患儿到医院口腔科前台接待、护士引导以及牙科治疗台、医生检查以及治疗,治疗后医生嘱咐等。录取一位资深医生进行演示,包括配套动作、分解动作还有影像的配音以及配乐、辅助图片、文字解说等,在进行播放的同时,护士在旁做讲解指导。应用试听教材进行指导,能够降低儿童牙科的畏惧症。有利于治疗顺利进行。

2.5间接失活术

间接失活术主要是针对医源性因素所引起的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治疗方法。采用间接失活术能够避免疼痛,减少儿童畏惧症的发生。

2.6 Carisolv去腐

Carisolv去腐做为一种化学机械去腐技术,具有微创、无痛以及无噪音的特点,正在逐渐的成为治疗儿童龋齿新方向。在文献中详细讲述了Carisolv去腐的方法,能够彻底的去处腐质以及软化牙本质,有效的减轻去腐带来的疼痛感,防治了交叉感染,从而减少牙髓暴漏的危险。患儿容易接受,并且愿意与医生合作,提高了医生的临床诊疗效率及质量。

综上所述,首先要认清儿童牙科畏惧症的病因,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临床防治措施,适当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的消除患儿的畏惧症,与医生积极配合,提高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是,石四箴.口腔预防医学及儿童口腔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4-25.

[2]陈楠,周丽娜,刘湘玲.儿童牙科畏惧症病因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5045-5046.

[3]张凤琴,郑艳秋,张丽芳.心理诱导在儿童牙科畏惧症防治中作用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16-17.

[4]孙立洲,许玉玲.现实脱敏疗法对儿童牙科畏惧症治疗的临床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9

[5]曾素琴,蔡明雪.笑气吸入法在儿童牙科畏惧症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09,9(9):50-51.

[6]单华桂,金艾黎,罗军等.应用视听教材改善学龄期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10):69-70.

[7]孙立洲,李培光,许楠.间接失活术对儿童牙科畏惧症的预防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1):26-27.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治疗新进展 第6篇

当今抗肿瘤药物研发的主要特点有:①以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为主攻方向;②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分;③肿瘤治疗增敏剂、耐药逆转剂的开发;④针对肿瘤基因和抑肿瘤基因, 开展了肿瘤的反义药物研究、治疗型疫苗研究及基因治疗, 免疫治疗。本文就治疗型疫苗, 基因治疗, 免疫治疗作一综述。

1 免疫治疗

我国科学工作者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 对晚期肿瘤多以放、化疗综合治疗为主, 然而这2种治疗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系统抑制或损伤, 甚至使治疗不能继续下去, 其原因是毒性大, 不良反应强, 因而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由此产生了肿瘤的免疫治疗新模式;传统的肿瘤免疫治疗是从肿瘤细胞、肿瘤提取物或肿瘤的某一成分为抗原, 给肿瘤患者进行接种, 通过所激发的特异性肿瘤免疫反应, 以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现在是直接以肿瘤细胞为抗原, 利用杂交瘤技术将其与抗原递呈细胞融合, 产生有多种肿瘤抗原成分, 刺激多个T细胞克隆活化的融合抗原细胞, 具有更多的优越性。抗体抗肿瘤免疫是从T淋巴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过程, 在此过程中, T细胞的活化不仅需要肿瘤抗原的刺激, 同时还要有共刺激分子B 7、ICAM、CD 40及多种细胞因子等第二信号的参与[1], 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在研究和建立肺癌与树突状细胞融合细胞FLD-A11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FLD-A11细胞体内外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FLD-A11细胞具有诱导初次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能力, 不仅能在体内外诱导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 而且在体内免疫后也能引起动物免疫器官的增生, 诱导CTL活化, 产生对肺癌的特异性杀伤作用[2], 因此树突状细胞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抗肿瘤免疫治疗, 既往因该细胞体内含量极少, 体外培养极难, 一直难用于临床, 近年来, 人们在体外应用细胞因子大量扩增树突状细胞获得成功, 其临床应用得以实现, 采用取外周血分离细胞, 体外冲击致敏, 回输入体内, 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都显示极显著疗效。

2 基因治疗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各种研究基因表达差异的方法不断更新, 给肿瘤特异性基因的筛选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目前常用的研究基因表达差异的方法有:①传统的消减杂交;②mRNA差异展示技术;③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技术;④抑制消减杂交。这4种方法均是从基因水平上研究肿瘤特异性表达基因, 若能获得肿瘤特异性基因[3] , 使其在表达载体中表达, 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或直接传染到树突状细胞, B细胞使其表达在这些抗原递呈细胞表面, 然后达到免疫行为, 获得肿瘤特异性抗原方面将是一个里程碑。

最近国内、国际医学界人士都已证实人类的生命活动是由蛋白质执行, 而生命的核心是一个特殊的化学物质叫脱氧核糖核酸 (DNA) , DNA以双螺旋结构组成了10万个人类基因, 它们指挥着如何聚集蛋白质, 基因正常, 生命细胞就正常存在和运动, 基因发生异变, 就造成蛋白质的损坏或消失, 也就造成包括肿瘤在内的许多人体常见病。造成人体细胞恶性分裂即肿瘤恶变的两种基因, 一种是“致癌基因”, 另一种是“抑癌基因 (p53) , 在正常情况下, p53是防止细胞变成肿瘤的卫士, 如果突变, 即失活, 正常细胞就会被进入人体的放射性及其他致肿瘤物随意摆弄或激活致肿瘤基因, 从而把细胞引向癌化, 有实验证明表明50%~80%的肿瘤都起因于p53的异变。根据这一种现象, 我国已成功地将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导入肿瘤细胞, 以补偿或代替其抑癌功能, 在细胞受到伤害而发生DNA断裂后, 细胞在修补, 增殖基因时p53基因能使细胞分裂终止在G1/s期, 阻止细胞无限制的增殖, 如损伤不能修复, p53基因, 则启动细胞的程序性死亡过程而引发细胞自灭, 从而保证有癌变倾向的细胞不能继续生长。美国学者用p53基因治疗晚期肺癌也取得显著疗效, 提示p53基因的利用有望成为人类征服肺癌的理想途径, 它既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又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同时又无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

另外, 采用细胞因子基因治疗, 通过向肿瘤细胞内转移细胞因子如IL-2、TNF等基因, 增强肿瘤免疫原性, 可使这些细胞因子在肿瘤局部高浓度释放, 然后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的机制加强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是杀伤癌细胞的主要细胞因子, 用肿瘤坏死因子基因使其在体内扩增最大限度地杀伤癌细胞, 对各期肿瘤都有显著疗效。

最近我国科学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识别癌基因产物HER-2的抗体与自然界毒性最强的毒素分子 (PE40) 的基因连接在一起, 构建了免疫毒素基因, 然后导入在体外培养的人T淋巴细胞, 使其能够不断产生和分泌免疫毒素, 形成了兼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特点的新型杀伤癌细胞, 这种特异性杀伤细胞不仅在体内存活时间可以长达数月, 而且能不断循环和回到淋巴结中定居, 这对于手术无法清除以及转移到远处的少量肿瘤细胞可能更有杀伤作用, 此项成 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反响, 声称是前所未有的。

3 治疗型疫苗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 疫苗已开始用于癌症的治疗。应用细胞杂交技术制备成肿瘤疫苗, 注入人体后能激活抗肿瘤细胞因子, 是基因治疗的又一新疗法。将肺癌细胞和激活的B细胞融合, 产生一种杂交细胞疫苗, B细胞被激活可分泌若干细胞因子, 这些细胞因子处于表达状态。当B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时, 将其核中的染色体与肿瘤细胞染色体随机整合, 从而使其持续分泌细胞因子, 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Corixa公司的黑色素瘤治疗疫苗Melaeine已在其第一个市场加拿大获准上市, 这是全球第一个获准上市的治疗癌症疫苗, 目前仍有其他癌症疫苗正在临床试验之中, 其中有3个产品已进入后期开发阶段。Biornira公司的Theratope疫苗对卵巢癌、结肠直肠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等有效。布迈-施贵宝公司亦获得了Progenics公司的GM 2 神经节苷酯疫苗的全球开发转让, 并正在进行该疫苗用于黑色素瘤的Ⅲ期临床试验, 该产品对结肠直肠癌, 胃癌及小细胞肺癌有效。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科研人员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 恶性肿瘤的治疗已获得了巨大的进步, 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使恶性肿瘤的发生本质逐步得以揭示,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治疗型疫苗及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为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也预示着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将从治标走向根治, 要达到这一结果, 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Hardirp FA, Mcarthw JG, Gross FA, et al.CD28medialed signalling Cos-timulates murine Tceel and prerents induction af anergy in Tcell clores.Nature, 1992, 356 (6370) :607-608.

[2]陆燕蓉, 林苹, 张洁, 等.肺癌树突状融合细胞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征.免疫学杂志, 2001, 17 (1) :54-57.

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与护理新进展 第7篇

1 临终关怀的概述

临终关怀是指由社会各层次人员 (包括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人员、宗教人士和慈善团体人士等) 组成的临时团体为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与照护。它是对临终患者以及家属提供的一种全面的照顾, 包括医疗、护理、心理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其目标在于使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现代医学普遍认为:临终关怀是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照护的医护措施。它强调的是对临终患者照护的姑息性 (Care) , 而不是治疗性 (Cure) [4]。

2 临终关怀的发展历程

临终关怀 (hospice) 一词的意思是朝圣者或者旅客中途休息, 重新补充体力的一个中途驿站。临终关怀起源于中世纪的修道院和济贫院, 主要是对重症濒死者的照顾。世界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 (英国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 是由西斯莉·桑德斯博士于1967年7月在英国伦敦东南方的希登汉 (Sydenham) 创建。该机构影响深远, 这个理想的临终关怀模式被世界许多国家直接采用, 可以说是临终关怀组织的典范。20世纪70年代后期, 临终关怀传入美国, 现已有1600个多种发展形式存在的临终关怀组织。随后, 法国、日本、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了临终关怀的理论研究和服务实践[5,6,7]。1988年7月15日, 中国 (包括台湾和香港地区) 第一家临终关怀专门研究机构——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该中心的成立也标志着我国已跻身于世界临终关怀事业的行列[8]。

3 临终关怀的内容

美国临终关怀的对象是预计生存期不超过2~6个月的终末期者, 我国临终关怀的对象是预计生存期不超过2~3个月的终末期患者。临终关怀不以延长临终患者生命为目的, 而以“减少临终患者的身心痛苦, 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 同时给予患者家属精神上的支持, 使其坦然地接受事实”为宗旨, 从而提高临终患者的生活质量。

3.1 疼痛护理

癌性疼痛是晚期肿瘤患者临终期中最普遍、最重要、最痛苦的一种症状, 它不仅局限于生理范畴, 而且还涉及到心理、社会及精神等领域,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9]。在晚期肿瘤患者当中有70%左右的患者以疼痛为主诉, 其中50%属于剧烈疼痛[10]。也有大量资料显示伴有癌性疼痛严重影响着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这使得如何减轻癌症患者的疼痛显得尤为重要。 (1) 疼痛的心理护理:对待疼痛患者要给予理解和安慰, 要积极鼓励患者战胜疼痛, 使其从精神上摆脱恐惧感, 有效配合治疗。同时建议患者听听音乐, 看看电视, 分散注意力。 (2) 按时给药, 阶梯给药止痛药:根据疼痛分级 (VRS) [11]分为四级:0级:无痛;1级即轻度疼痛:虽有疼痛但可忍受, 能正常生活, 睡眠不受干扰;2级即中度疼痛:疼痛明显, 不能忍受, 要求服用止痛剂, 睡眠受到干扰;3级即重度疼痛:疼痛剧烈, 不能忍受, 需要止痛剂, 睡眠受到严重干扰, 可伴有植物神经紊乱 (出汗、烦躁、休克) 或被动体位。根据疼痛的程度, 选择最佳的止痛方法。药物疗法按照WHO制定的三阶段疗法给药止痛[12]。第一步应先给予非阿片类药物加减辅助药物, 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第二步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加减辅助药物, 如可待因、曲马多;第三步选用中、强阿片类药物加减辅助药物, 如吗啡、美施康定。给药的原则是按时给药, 阶梯给药, 同时非药物疗法可采用安慰剂疗法、音乐疗法、针刺穴位止痛法、按摩法及使用放松技术、分散患者注意力等方法, 以减少对身体的损伤, 增强止痛效果, 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有关资料提示, 疼痛在尚未开始或刚开始时便得到控制不仅能避免剂量的逐渐增大, 还可减少患者心理上对疼痛的恐惧感, 取得更好的疗效。

3.2 心理护理

(1)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癌症患者心理特征分为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13,14]。护理人员应结合五个时期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首先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评估患者生理和心理问题, 进行针对性的开导[15];其次, 告知患者病情及进展、治疗方案, 让患者获得自主权和选择权, 使治疗和护理处于主动, 并向患者解释可能出现的症状和处理措施、治疗方案、护理计划及治疗效果等, 同时给予临终患者以体贴与关怀, 坦荡面对死亡。在此过程中患者的心理极其复杂, 作为护理人员, 要因人而异, 因人施护, 因势利导。

人在临终的时候, 有孤独、失落感, 对死亡的恐惧、焦虑, 护理人员要主动接近患者, 与患者谈心, 了解其性格、心态的变化, 正确判断其心理承受力, 确定是否告知其真实病情, 对能承受者, 谈话时注意技巧, 语言委婉, 并及时给予疏导、心理支持、使患者能面对现实。对不能承受者, 协同患者家属做好保护性措施, 隐瞒真实病情, 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 在适当的情况下, 根据家属要求适时告知患者的疾病情况, 让患者在知晓病情的情况下度过余下时光, 安排后事, 不留遗憾。如病情允许, 尽可能让患者参与一些家庭或社会事务的处理, 让患者的自尊心得到满足, 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2) 对家属的心理护理:随着对人文护理的越发重视, 许多国家都把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纳为护理的范畴[16]。从患者患病开始发展到临终期, 家属的身体和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他们常比患者更难接受残忍的现实。表现出悲伤、恐惧、忧虑、愤怒等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 其不良反应也会影响患者情绪。作为医护人员, 一方面对家属应给予同情、理解、安慰和帮助, 指导他们正确面对现实, 努力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同时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 增加舒适度也是对家属的安慰。心理学家认为, 长久压抑悲痛的感情, 会导致人们的身心疾病, 因此鼓励家属宣泄感情, 认真倾听其交谈, 提供精神支持。另一方面, 医护人员还应协助提供各种居丧服务, 帮助家属做好善后工作。

3.3 做好专科护理和基础护理

在临终护理当中基础护理的核心是体现人文关怀和个性化护理[17]。晚期肿瘤患者在临终期多有疼痛、意识障碍、长期卧床, 伴有多器官衰竭、咳嗽不畅及排泄异常等情况。因此, 应加强病情观察, 定时为患者翻身,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预防压疮及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保持病房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24h监护;提供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维生素且又易于消化的食物。注意合理搭配和烹调方法, 协助患者进食;保证睡眠环境安静、光线柔和、尽量减少夜间护理操作, 并提高护理操作技术水平, 减少不必要的伤害。指导患者采用喝热奶, 听音乐, 服用适量镇静剂等帮助患者获得舒适的睡眠、减少疼痛等带来的痛苦[18,19,20,21,22]。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4 死亡宣教

由于受到中国几千年所沉积的“孝道观”“生死观”等传统思想的影响, 死亡教育在我国的临终关怀中的运用和发展举步维艰[23]。这使得我们必须创新临终关怀的道德观念, 引入“优逝”理念, 改变传统的生死观念, 超越死亡, 让临终患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阶段[24,25]。它使死亡在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之间公开化, 使人们以相对平静的心情对待这一自然法则。我们在护理教育中应该把有关死亡和濒死的相关知识传递给患者和家属, 帮助患者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学会“准备死亡, 面对死亡, 接受死亡”。护理人员应该掌握不同患者的性格及其忍受力, 主动、热情地与患者接触, 鼓励患者表露内心的任何感受, 采取各种不同的、恰当的方式让各种不同情况的患者理智、冷静地认识和承受自身面临死亡的事实。

5 善后关怀

对那些生命即将结束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做到细致、耐心, 使患者安静、祥和、无憾地离开人世。通知临终者的亲属、好友, 使他们尽可能陪伴在其身边, 使其享受最后阶段的人间温暖;为临终者准备好寿衣, 保持其身体的干净、整洁, 并尊重个人的宗教信仰, 使其体面地、无遗憾地离开人世[26]。患者离开后要对其进行尸体护理, 使其皮肤清洁、完整, 五官祥和, 四肢端正, 以维持死者人体最终的完美, 令其有尊严的离开人间;对死者生前住过的病房进行消毒处理, 对其用过的被褥等物品要清洗、消毒;医护人员应善待临终者亲友, 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减轻哀伤反应, 并协助其做好死者的殡葬事宜[27,28]。

6 小结

盘点肿瘤防治新进展 第8篇

1 分子靶向治疗特点

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世界性的难题, 靶向药物可以将药物最大限度运送至靶区, 使药物直接对病变组织产生作用, 起到较好的肿瘤抑制作用。肿瘤分子的靶向治疗指的是在人体细胞分子的生物学基础之上利用肿瘤细胞或组织所具备的特异性或者相对特异性细胞分子作为靶点, 使某些可以与这类靶分子进行特异性结合的配体或抗体等达到导向或直接治疗目的的一类临床治疗方法[1]。

分子靶向药物因为是以某些肿瘤细胞膜上或者细胞内的特异性表达分子为作用的靶点, 所以能够更加特异性地对特定的肿瘤细胞产生作用, 阻断特定肿瘤细胞的生长或转移, 诱导其死亡。同传统的化疗药物比较而言, 分子靶向类药物可以高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 对正常组织损伤减少, 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 并且有可能根除或抑制肿瘤细胞。

分子靶向治疗建立于肿瘤分子的生物学研究基础之上, 一般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针对人体表皮的生长因子受体通道进行靶向治疗;针对血管内皮的生长因子通道进行靶向治疗;基质蛋白酶抑制剂。多种药物都是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治疗, 而且在临床实验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疗效。

2 靶向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

2.1 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是单一B淋巴细胞经克隆而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特异、单一、均质抗体。在早期所采用的单抗是鼠单抗, 它具有多种特点, 用于人体之后会产生人抗鼠抗体, 人体免疫细胞Fc段同鼠抗体Fc段的结合较差, 在人体内具有很短的半衰期[2]。

基于抗体的治疗方法关键之处在于选择合适的靶抗原, 最理想单抗靶抗原应当由人体肿瘤细胞选择性的表达或者高表达。研究表明, 单抗药物对于肿瘤尤其血液系统性的恶性肿瘤临床治疗已经产生了较为深远影响, 其优点主要是具有出色靶向性, 也就是这种药物只在患者病灶处起作用, 不会在人体中广泛弥散, 所以可以达到使药物剂量降低、毒副作用减少的目的。临床试验证明单独的应用单抗治疗肿瘤可以取得一定疗效, 而且在多数情况同常规放疗、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具有一定协同作用。

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按药物分子的大小可以分为大分子单抗与小分子化合物两种类型。单抗是利用大分子物质通过对受体胞外可辨区进行识别, 同生长因子竞争结合受体, 对信号传导系统进行抑制, 进行达到抑制癌细胞增殖与扩散的目的[3]。目前临床上的单抗药物种类非常多, 如百克沙 (托西莫单抗) 、泽娃灵 (替伊莫单抗) 、安维汀 (贝伐单抗) 、坎帕斯等。

2.2肿瘤特异性或者相关抗原单抗 (PMSA)

PMSA是高度表达于人体前腺癌上皮细胞处的细胞表面肽酶。单抗J591对人体无免疫原性, 属于人源化单抗, 其PMSA于胞外区结合, 接同放射性核素结合, 可用于HRPC骨与软组织转移灶治疗。

2.3 小分子化合物

小分子化合物可以通过细胞膜组织, 在人体细胞内产生作用, 抑制EGFR或者分裂激酶功能域受体酪氨酸酶磷酸化与底物的磷酸化, 以阻断信号的传导, 进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与扩散[4]。

小分子化合物的靶向治疗, 不依赖于基因作用, 并不会引起人体免疫反应, 相对来说更加适用于临床需要, 为肿瘤分子的靶向治疗研究热点, 目前绝大多数仍然处在临床试验之中, 已经应用于临床的有:吉非替尼 (易瑞沙) 、厄洛替尼 (特罗凯) 、舒尼替尼 (索坦) 。

3 靶向治疗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效应

高选择性的靶向药物能够直接对肿瘤细胞产生作用, 使药物利用率与治疗效果大大提高, 对正常的细胞所产生的杀伤作用显著减轻。

靶向药物治疗策略可以概括成:直接对肿瘤细胞产生作用;针对人体血管生成;针对人体肿瘤生长与转移的微环境[5]。

3.1 利妥昔单抗

利妥昔单抗为抗CD20, 其商品名是美罗华, 在临床上主要适用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NHL) 的治疗。一项临床研究证明采取美罗华同白介素联合治疗复发性的NHL, 所取得的临床总有效率非常高, 美罗华同其它药物联合治疗恶性肿瘤所取得的效果显著优于单一药物治疗, 且毒副作用少。

3.2 西妥昔单抗

西妥昔单抗的商品名是爱必妥。在一项III期的临床试验中, 随机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采取西妥昔单抗单药与最佳支持方法进行治疗, 结果表明西妥昔单抗所取得的治疗效果优于最佳支持疗法, 疾病稳定率高于最佳支持治疗组。西妥昔单抗同伊立替康联合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的伊立替康疗法, 且不会使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增加。

3.3 吉非替尼

吉非替尼商品名是易瑞沙, 主要用于治疗转移性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吉非替尼能够显著减轻NSCLC患者的临床症状, 毒副作用较为轻微, 有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为消化道不良反应、痤疮样皮疹等, 患者相对比较容易耐受[6]。

4 分子靶向药物不良反应

同化疗药物相比而言, 分子靶向药物所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轻微,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腹泻、恶心、乏力、高血压、蛋白尿。但是也会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尤其是皮肤反应、间质性肺炎与心血管的不良反应等[7]。

4.1 皮肤反应

大多包括人体表皮生长不良所导致的皮肤皴裂、痤疮样皮疹、疼痛与色素沉着, 大多发生于上胸背部、颜面以及手足皮肤。

4.2 心血管不良反应

主要包括的类型有:高血压、心肌缺血、血管栓塞等。年老以及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此类不良反应, 所以对于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当特别慎重, 并且进行必要监控, 同时避免服用各种有可能影响到心血管功能的药物。

4.3 肺间质性疾病

该病大多容易发生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 TKI) 治疗的患者, 利妥昔单抗也有可能引起该病。一旦发生肺间质性疾病, 需要及早停用并且积极的应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5 小结

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靶向药物治疗所取得的效果优于传统药物疗法, 并且毒副作用也非常低。随着临床中分子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 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如何选择疗效预测指标使得靶向药物的治疗效果更好, 如何同常规药物联合应用才能有效控制肿瘤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大量、坚实的基础研究。

尽管分子靶向治疗肿瘤在临床上的应用时间较短, 但是已经成为了二十一世纪肿瘤治疗的一个主要方向, 它同化疗或者放疗药物联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甚至能够逆转个体耐药性, 但是因为多数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时间并不长, 存在一定的药物潜在不良反应与毒副作用, 需要长期进行观察随访, 以取得更加有效的肿瘤治疗效果。

摘要:恶性肿瘤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生率非常高,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 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临床上治疗肿瘤的药物有许多种, 但往往不能够取得较好的肿瘤治疗效果, 近些年来靶向药物在临床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 取得了一定的肿瘤治疗效果, 其应用前景光明。但靶向药物作用机制同传统细胞毒药物有所不同, 它主要是干扰肿瘤异常信号通道, 使肿瘤生长速度减慢, 减少肿瘤转移。所以靶向药物临床疗效评价比较复杂, 本文就肿瘤分子的靶向治疗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做以相关介绍与分析,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靶向药物,肿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张静, 曹水, 任秀宝, 等.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国际免疫学杂志, 2011, 34 (3) :195-197.

[2]朱振洪, 余勤, 万海同, 等.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及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08, 3 (5) :378-380.

[3]陈志朋, 王德林.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 21 (2) :186-188, 192.

[4]詹琼.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进展.上海医药, 2011, 32 (12) :577-581.

[5]韩慧珍, 邹庞.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0, 19 (12) :1342-1346.

[6]王伦善, 王保龙, 任维华, 等.驱动蛋白Eg5及其靶向治疗药物的抗肿瘤机制.生命的化学, 2008, 28 (2) :190-193.

盘点肿瘤防治新进展 第9篇

纳米药物载体能有效地穿过肿瘤血管间隙,滞留在肿瘤部位,起到增强抗肿瘤效果的作用。针对第一代纳米药物的不足,王均教授课题组研制出一种全新的双重响应药物载体。博士后杨显珠等人使用一种对酸性环境非常敏感的 “黏合剂”,通过组装技术将聚乙二醇“黏合”在载体表面,当载体到达肿瘤组织的酸性环境中,聚乙二醇层便会脱落,释放出携载药物的纳米颗粒,完成第一重响应,增强肿瘤细胞对纳米药物的摄取。纳米颗粒进入肿瘤细胞内部后,发生还原反应,快速释放药物,完成第二重响应。这种双重响应药物载体可以综合克服体内给药的多重障碍,显著提高抗肿瘤疗效。

该项研究对于推动下一代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价值,也为克服化疗药物耐药性药物递送系统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盘点肿瘤防治新进展 第10篇

1 PI3K-AKT-m TOR 信号通路的组成

PI3K-AKT-mTOR信号通路是细胞内三大主要信号通路之一,包括RTK-P13K-PKB/AKT-TSC2/TSCl-Rheb-m TOR1/m TOR2-S6Ks/4E-BP1[1]。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RTK) 位于细胞表面 , 它通过接收胞外多种生长因子[如胰岛素(Insulin)、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人生长因子(H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位蛋白Ⅰ(AngⅠ)[3]]等配体的信号刺激而被激活[2],激活的RTK通过PI3K将信号转递到细胞内, 再次激活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又称为AKT,属于PI3K重要的下游分子,包括AKT1、AKT2和AKT3至少3种形式[4],其中AKT1促进细胞增殖和存活;AKT2参与胰岛素调节的糖类物质代谢;AKT3则对细胞的数目以及大小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AKT作用广泛:一方面AKT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下游靶蛋白进行磷酸化而发挥细胞抗凋亡作用[5],例如AKT磷酸化Bcl-2家族成员BAD , 阻止其与Bcl-XL结合起始 凋亡 ;ATK激活IκB激酶 (IKKα)进而导致NF-κB的抑制剂IκB的降解 , 使NF-κB从细胞质中释放出来进行核转位,激活其靶基因使细胞存活 。另一方 面AKT能抑制蛋白 水解酶Caspase-9的活性,阻止凋亡级联反应的激活。同时AKT可以通过 磷酸化p53结合蛋白MDM2来调节p53的活性 ,促进p53蛋白的降 解而影响 细胞存活 [6],以及AKT可以磷酸化Fox O1,抑制其核转位而阻止其转录激活作用。

m TOR属于丝氨酸 / 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 , 是一个细

胞生长和增殖的重要调节因子[7]。当细胞受到外界营养因素或生长因子信号刺激时,胞内m TOR可以激活下游一些相关靶蛋白,进而对整个细胞的代谢与生长进行正向或负向调控。该过程中p S6K和4E-BP1是两个重要的下游蛋白[8]。其中p S6K活化后可以促进核糖体蛋白的合成。另一方面4E-BPl可以与el F4E结合发挥抑制其活性的作用,进而抑制了翻译的开始[9]。当活化的m TOR磷酸化4E-BPl后,可以解除e IF4E/4E-BPl的结合,进而激活蛋白质的转录翻译。

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中PI3K/AKT下游的m TOR是该通路的关键激酶,主要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存活和血管生成等生物学作用[10]。主要机制有:1通过磷酸化作用激活PI3K-AKTm TOR信号通路 , 抑制凋亡因子活性 , 同时激活抗凋亡因子表达。2通过抑癌基因PTEN的磷酸化作用实现PI3K的负反馈调节,PTEN表达的减少间接刺激PI3K-AKT-m TOR活动从而导致肿瘤形成。3最近研究 表明,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在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和抗化疗或放疗

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11],被认为是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2 PI3K 和 m TOR 通路及其抑制剂的抗肿瘤作用

2.1 泌 尿 生 殖 系统肿瘤

Everolimus于2003年在欧洲首次获得批准 ,主要用来预防心脏移植和肾移植手术后的排斥反应。主要机制包括抗肿瘤作用、免疫抑制作用、血管保护作用、抗病毒作用。在一项针对晚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过程中,研究表明对于胞内PI3K-m TOR信号通路中的某些蛋白表达量的检测(如PI3K、PTEN等 ),并不能推导出Everolimus的临床治疗效果,二者之间并没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另外,子宫内膜癌中K-RAS基因突变患者也不能从Everolimus临床药物治疗中受益[12]。

先前研究表明男性前列腺癌的发展与抑癌基因PTEN的缺失有关,进而引起的细胞内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异常 激活 ,进而导致 对各种治 疗产生耐 受 ,当使用AKT抑制剂AZD5363治疗过程中 ,可引起前列腺癌PC-3细胞发生自噬和细胞周期阻滞,同时联用自噬抑制剂阻断细胞自噬时,可显著增加AZD5363诱导的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凋亡。体内研究表明当AZD5363与氯喹连用时,可明显减少荷瘤小鼠体内的肿瘤体积,这为一些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13,14]。

肿瘤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 RCC)是泌尿生殖系统中另外一种常见的转移性肿瘤 ,其发病率在泌尿系肿瘤中居第2位,仅次于膀胱癌。针对肿瘤细胞内PI3K-m TOR信号通路靶向治疗抑制剂药物,已经成为RCC标准治疗方案。针对胞内m TOR信号通路中其他蛋白为靶点的抑制剂药物,正在积极进行Ⅰ~Ⅲ期临床药物试验,测试单独或联合应用治疗RCC的临床药物作用。在原发性乳腺肿瘤的研究中Nagai等[15]发现 , 联合应用PI3K-m TOR信号通路抑制剂与JAK2信号抑制剂可产生药物协同作用,明显降低乳腺癌细胞的数量并抑制肿瘤的生长,同时可以降低肿瘤种植和转移,大大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率。另外,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联用PI3K-m TOR通路抑制剂和JAK2-STAT5通路抑制剂 , 同样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另外一项研究也证实对PI3K-m TOR耐药的乳腺癌细胞,其耐药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JAK2信号途径,即当PI3Km TOR信号通路受 抑制时 , 可以激活IRS1依赖的JAK2/STAT5和IL-8的分泌 ,进而获得的耐药 ,有学者认为针对JAK2通路的抑制剂,或许是解决临床上肿瘤患者使用PI3Km TOR通路抑制剂过程中,频发出现药物耐药的新思路[16,17]。使用计算机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既往发表论文中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当肿瘤细胞内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发生突变时,尤其是PIK3CA的突变,反而可能会使部分乳腺癌患者对PI3K-AKT-m TOR通路抑制剂药物,获得高度敏感[18]。另外,在对与宫颈癌相关的HPV16病毒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发现,病毒通过感染宿主宫颈上皮细胞过程中,HPV16病毒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异常激活细胞内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同时病毒可以抑制被感染细胞的自噬,研究显示针对细胞内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临床靶向治疗,可能对由于某些病毒慢性感染引起的肿瘤疾病,发挥一定的阻断或预防作用[19]。

2.2 血 液 系 统肿瘤

在探讨白介素(IL)-7对急性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ALL ) 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时,研究发现细胞内PI3K-AKTm TOR和JAK-STAT5信号通路被异常激活 ,同时证据显示IL-7及其受体专递的相关信号能参与T-ALL疾病的发展,因此PI3K-m TOR信号通路抑制剂,或许具有治疗T-ALL

的潜在的应用潜力[20]。同时也有学者发现,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系白血病等恶性或预后较差的疾病治疗过程中,患者体内的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高度活化常常引起普通化疗药物的耐药,同时PI3K和m TOR共享的催化位点的序列的同源性高,所以像PI-103、NVP-BEZ235等针对m TOR和PI3K的一些小分子双效抑制剂,在杀伤白血病细胞的疗效和细胞毒作用,效果要显著高于单独使用PI3K或m TOR单一位点抑制剂 , 其主要药理作用机制是能够同时抑制m TORC1和m TORC2两个位点,因此这种针对PI3K-m TOR通路的双效抑制剂,是一项非常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血液系统肿瘤治疗策略[21]。

另外一项针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研究中,也发现细胞内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并持续活化,临床使用单一m TOR抑制剂如RAD001治疗过程中,只能抑制胞内m TOR的活化,但NVP-BEZ235是PI3K和m TOR双效抑制剂,机制是通过抑制Mcl-1的表达以及诱导4EBP1去磷酸化,进而引起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发生凋亡[22],该研究显示双效抑制剂 的作用与上 述一致。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血液系统中的恶性肿瘤,未治疗患者的生存期只有7~8个月。研究发现临床治疗MM过程中时常发生耐药,其主要机制与胞内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异常活化有关,并且使用m TORC1单一抑制剂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活化的AKT可以反馈性 激活m TORC2。使用AKT单一抑制 剂MK2206,虽然在原代肿瘤细胞或MM细胞系能够很好抑制肿瘤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但是个体差异波动较大。同时联合使用MEK1/2抑制剂U0126和m TORC1抑制剂LY294002,可以显著抑制ERK介导的下的AKT抑制剂耐药的发生,这种选择性治疗策略可能是未来临床治疗中新的备选方案[23]。在分子靶向药物以外,选择运用其他的治疗策略如BCL-2等基因敲除,可以显著的大幅提升PI3K-m TOR抑制剂BEZ235、AKT抑制剂ABT-737等药物的治疗效果,极大丰富了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理论[24]。

2.3 消化 系统肿瘤

在研究PI3K-m TOR双效抑制剂BEZ235对人胰腺导管癌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 中发现 , 单独应用BEZ235或联用泛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Panobinostat均可得到显著的疗效,其主要机制是通过诱导p21WAF1和p27kip1细胞周期抑制性蛋白的表达,进而阻滞了肿瘤细胞周期的进程。同时体内实验研究发现两者联合应用更能有效减少PDAC荷瘤小鼠肿瘤模型的增长[25]。

在胃癌组织研究中同样也发现,肿瘤细胞内m TOR信号的表达与PTEN呈现一定的负相关,但是在胃癌的肿瘤分期侵润、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因此联合检测PTEN和m TOR信号表达情况,临床可适用于评估肿瘤的转移和恶性程度,两个指标的检测将来可能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26]。一项对肝癌临床病理标本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肝癌细胞中m TOR表达量显著升高同时伴有细胞周期抑制性蛋白p27kip1的表达缺失[27]。m TOR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同时也可以作为肝癌治疗评估的一个靶标 ,虽然m TOR的抑制剂RAD001在肝癌治 疗过程中,表现较为温和的抗肿瘤效果,其机制这可能与AKT活化m TOR信号的反馈相关。当RAD001联合AKT通路抑制剂MK-2206联合给药治疗时,体内和体外结果显示能较大幅度提高RAD001的治疗效果,证明多种抑制剂联合疗法,在原发性肝癌临床治疗过程中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治疗策略[97]。

对结肠癌体外研究发现,使用顺铂药物干预结肠癌细胞株RKO、HCT116、SW620和KM12C治疗后,肿瘤细胞可通过激活m TOR信号,进而诱导AKT1、4EBP1等磷酸化并促进Livin抗凋亡蛋白表达,应用PI3K抑制剂LY294002与顺铂联用,可显著降低顺铂单用所致肿瘤耐药的发生[28]。运用组织染色方法分析食管腺癌OAC病理标本结果显示,约19.7%食管腺癌患者组织标本中的高表达p-m TOR,同时伴有OAC患者的低生存率,提示p-m TOR可能是食管腺癌分子靶向药物开发中一个重要的生物学靶点[29]。

2.4 呼吸 系统肿瘤

体外肺癌研究发现,使用AKT信号抑制剂GSK690693和m TOR信号抑制剂替Sirolimus,联合应用处理NCI-H460和A549肺癌细胞系,结果显示两者可以协同诱导细胞凋亡同时伴有细胞自噬的升高,而当抑制细胞自噬情况下,则可以显著增强药物联合应用药用效果[30]。使用岩藻多糖处理肺癌细胞系A549,结果显示可下调ERK1、ERK2的表达量,和抑制PI3K-AKT-m TOR通路,进而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转移[31]。对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临床研究发现,肺癌病理组织标本中PI3K的异构体p110-α和p110-β过度表达,使用药物抑制p110-α的表达可大大减弱m TOR信号通路,进而抑制SCLC细胞增殖和提高凋亡率,针对PI3K异构体p110-α的靶标抑制剂,

可能是治疗这种恶性度较高肺癌的策略[32]。

2.5 其他系统肿瘤

在皮肤肿瘤研究中,恶性黑色素瘤组织标本发现PI3KAKT-m TOR通路常常高度激活,双效的抑制剂NVP-BEZ235可能是恶性黑色素瘤临床治疗中非常具有前景的药物之一[33]。使用micro RNA技术发现mi R-223可通过调节HSP90的表达,显著渐弱PI3K-m TOR的活化程度,抑制骨肉瘤细胞MG63的生长[34]。另外,细胞内mi R-125b的异位过表达可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其机制是通过下调PI3K-AKT-m TOR的活性,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35,36,37]。

3 小结与展望

过去十年, PI3K-m TOR通路信号抑制剂和针对m TOR的抗癌疗法的潜力,在TSC、和肾癌T细胞淋巴瘤有关的肿瘤治疗过程中,已经展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对PI3Km TOR通路信号抑制在肿瘤细胞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优先于其在临床有限的应用,也包括m TORC1底物选择性抑制和激活的反馈回路等,这些研究揭示了m TOR激酶抑制剂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关于m TOR和PI3K的抑制是否也能通过新的途径引起反馈回路激活,是否还存在尚未发现的自动调节机制,这些都需要临床试验、应用肿瘤活检等进行信号分子相关研究来求证或发现。此外通过对TOR-KIS和PI3K/TORKIs进行分析 和评估 , 来确定临 床上肿瘤 治疗药物 的有效性和耐药性的概率也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学者建立起PI3K-AKT-m TOR的信号通路计算 模型,可用于计算通路中AKT在肿瘤细胞糖酵解及能量代谢中的作用[38]。

摘要:PI3K是一种脂质激酶,控制着细胞生长、增殖、迁移、存活和血管生成,以及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促进肿瘤发展。哺乳动物mTOR的作用靶点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它在细胞中广泛地表达,是一种治疗癌症的靶向目标。本文将主要论述癌症细胞系PI3K-mTOR信号通路的改变,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胰腺癌、肝癌等的作用机制。PI3K-mTOR是肿瘤治疗的有前途的靶向目标。多靶点抑制是肿瘤治疗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讨论临床试验中研究的PI3K-mTOR抑制剂药物,为将来临床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新途径。

盘点肿瘤防治新进展

盘点肿瘤防治新进展(精选10篇)盘点肿瘤防治新进展 第1篇1 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与房颤1.1 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指由于机体内活性氧产生过...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