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油茶产业发展
萍乡油茶产业发展(精选3篇)
萍乡油茶产业发展 第1篇
关键词:木本油料,油茶产业,开发利用,萍乡
1 萍乡市油茶产业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1.1 萍乡的油茶种植历史悠久、享有盛誉
茶油是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之一,国内外营养专家均把茶油与橄榄油相媲美,誉称为“东方橄榄油”。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耐储藏,不易酸败,色味清香,便于消化吸收,具有降低人体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等功效,对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功能。油茶是一种多年生树木,从栽种到开始结果只需3~5 a,受益期长达50~60 a,油茶果实含油量高,用工少,极少施用或根本不需施用农药、化肥。据资料记载:油茶在萍乡拥有两千多年种植史,是分布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食用油树种,其主要类型有普通油茶、大果油茶和小果油茶3种。解放前,《江西年鉴》[1](1936年)记载:“萍乡茶油产量历居全省第二位”;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茶油“岁出二、三万担”。《新中国五十年的萍乡》[2]记载:1959年、1971年分别产茶油312.9万kg、396.1万kg。
1.2 全社会对食用油消费量特别是优质木本油料消费量呈快速增长
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更注重健康消费,对动物油脂消费越来越少,植物油消费逐年增加。据《新中国五十年的萍乡》[2]记载:1985年全市食用植物油年产量人均为1.8 kg(其中茶油1.6 kg)、人均食用植物油年消费量9.0 kg;1990年全市食用植物油年产量人均为2.2 kg(其中茶油1.3 kg)、人均食用植物油年消费量10.8kg;1995年全市食用植物油年产量人均为3.6 kg(其中茶油1.3 kg)、人均食用植物油年消费量17.6 kg。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45 kg相比,差距非常大。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全市市民高品质茶油占食用油总消费量甚微,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橄榄油消费量占40%以上相比,差距更大。
1.3 油茶林分布情况
截止到2009年底,全市油茶林共有4.388万hm2[3],其中:安源区0.05万hm2、湘东区0.373万hm2,芦溪县0.54万hm2,上栗县1.657万hm2,莲花县1.717万hm2、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0.051万hm2。主要分布在浙赣铁路和319、320国道及袁水、渌水、草水、栗水、禾水河岸两侧的丘陵山地。这一区域,海拔多在500 m以下、坡度较平缓,土壤为红壤,土层深厚、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宜油茶生长。
1.4 近几年油茶产业发展概况
随着茶油以“纯天然、无污染、高营养”的品质特点赢得消费者喜爱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产品走俏国内外市场,价格也不断攀升,从几年前的20元/kg上升到2012年的100元/kg以上。全市各县(区)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多措并举,积极发展油茶产业。(1)采取垦复、嫁接换冠,砍杂施肥、预植更新、稀林补植等技术措施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对部分低产林油茶林进行改造。2010年度,全市争取到省级油茶低改项目资金200万元,共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面积1 333.3 hm2,其中:安源区666.7 hm2、芦溪县333.3 hm2、莲花县333.3hm2。(2)争取项目资金,新造高产油茶林。从2009年开始,连续两个年度,争取到国家油茶造林项目资金1 425万元,更新重造油茶林面积4 603.3 hm2,其中:湘东区1 133.3 hm2(2009年度666.7 hm2,2010年度466.6 hm2)、芦溪县1 016.7 hm2(2009年度550hm2,2010年度466.7 hm2)、上栗县1 453.3 hm2(2009年度666.7 hm2,2010年度786.6 hm2)、莲花县1 000hm2(全部为2010年度新造)。另外,江西省林业厅下达给萍乡市2011年度更新重造油茶项目计划任务达1 400 hm2,其中:湘东区200 hm2、芦溪县466.7 hm2、上栗县266.6 hm2、莲花县466.7 hm2。各县(区)已将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实施主体,项目的实施方案已经江西省林业厅审查通过。(3)各县(区)出台了相关油茶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金,鼓励企业投资高产油茶林新造。全市涌现出了一些投资新造高产油茶林示范企业和个人,如:大城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在安源区青山镇大城村新造油茶林近66.7 hm2;湘东区糜辉斌在腊市镇庙岭村已新造油茶林近133.3 hm2;芦溪县和平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在银河镇何家圳村已新造油茶林13.3 hm2,芦溪县黄辉华在芦溪镇杨古陂村已新造油茶林13.3 hm2,今冬明春计划再造20多hm2,芦溪县甘贵才在南坑镇金沟湾村已新造油茶林13.3 hm2;上栗县彭冬明在东源乡竺塘村新造油茶林33.3 hm2;江西汉鑫农林综合开发公司已在莲花县荷塘乡井下村新造油茶林73.3 hm2(计划造100 hm2)并着手在莲花县工业园筹建油茶精炼深加工厂。
2 萍乡市油茶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原有油茶林面积大幅度减少
据1999年[4]、2009年二类森林资源调查,萍乡市油茶林面积分别为:5.597万hm2、4.388万hm2,分别占当期全市林业用地的22.2%、16.9%。10 a间,全市油茶林面积减少达1.21万hm2,年均减少1 200 hm2。究其原因: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砍掉油茶林,发展果树、苗木花卉等种养业;二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兴办工业园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征用了一部分油茶林地,使林地转变为非林业用地等。
2.2 原有油茶林产量低、附加值不高
在现有4.388万hm2油茶林中,产前期0.424万hm2、初产期0.06万hm2、盛果期2.585万hm2、衰果期1.319万hm2,除去盛果期中的稀疏林、低产林,仅衰果期油茶林面积就达1.319万hm2、占总油茶林面积的30%多,加上长期疏于管理,平均产茶油仅在37.5 kg/hm2左右。主要原因:(1)油茶林树龄老化,由盛果期进入衰果期,致使全市油茶林有面积没产量、效益低下;(2)长期以来,萍乡市的油茶很少有像种粮、种菜那样精耕细作,多半是生长在荒山丘陵上,任其自生自长,使这一具有长效经济价值的乡土树种的效益没有得到更大发挥,没能惠及更多的林农、造福更多的百姓;(3)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没人对油茶山耕作,没耕作的油茶山土层板结,土蜂不易在土壤中做窝,加上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致使蜜蜂种群和数量大幅度减少,油茶开花授粉缺少传媒;(4)萍乡市是工矿型工业城市,像水泥等一些传统产业对环境污染较重,也影响了油茶结果;(5)没有油茶精炼深加工企业,高附加值的产品未能得到开发。
2.3 新造林难以集中连片,不便管理
经过林业“三定”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原集体所有的林地已划分归村民个人所有。造林企业和大户要想集中连片取得林地使用权或所有权难度增大,有的村民将林地转让租赁价格抬高,有的要求以斜坡计算林地面积,有的甚至根本就不同意转让租赁,致使造林不能连片,增加造林企业和大户日后管理的难度,影响他们投资造林的积极性。
2.4 资金需求大、政策扶持力度小
由于新造油茶林前期投入较大,前3 a的投资需约22 500元/hm2(其中清山、整地、栽植、3 a的抚育、补植、施肥等工作量最少需165个工日,以目前用工工价90元/工日计算,需支付劳务工资14 850元;种苗费3 000元;肥料费3 750元;3 a的护林人员工资900元),而新造高产油茶项目的国家资金补助标准只有3 000元/hm2(2011年冬提高到4 500元/hm2);各县(区)虽然出台了一些相关促进油茶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但迫于自身财政压力,往往难以落实,就连为争取国家、省级油茶产业发展项目承诺的地方配套资金,有时也兑现不了;再加上部分造林户自身能力有限,资金缺口较大,有的没有进行全垦或条垦整地,有的甚至连栽植穴也没挖掘到位,后续管理跟不上,存在重造轻管现象,势必影响建设成果。
2.5 生产初期困难多,林农忧心重
近几年来,全省各地都在大面积新造高产油茶,每年需要的油茶苗数量很大,而苗木繁育技术要求较高,产苗量有限,苗木价格比较高(新造油茶林需苗1 800株/hm2,1.6元/株左右)。由于全市推广使用优良油茶新品种时间短,目前还没有已发挥其效益的样板示范林可供林农参观学习。在新造高产油茶林项目建设中,造林企业和个人,虽然可与江西省林业厅认定育苗单位签订购苗合同进行定点购苗,但他们对油茶的种苗质量及造林后是否能正常开花结果达到预期目标还存在担心。因此,许多老百姓对推广优良油茶品种持观望态度。
3 对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为萍乡市食用油安全保障助力
发展油茶产业既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又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萍乡市现有油茶林均生长在丘陵山岭上,发展油茶林不会与水稻等粮食作物争地,且符合国家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作物和要求。2007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7]59号),确立了油料生产发展的基本原则、目标和任务。明确提出油料生产和供给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同时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满足需求的不断增长;发展油料生产要避免与粮食、棉花争地;适当恢复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大力改善品质,积极开发特种油料,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芝麻、胡麻、油葵、油茶、油橄榄等作物生产。2009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按照《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油茶种植面积推广任务为466.7万hm2,其中:改造低产林300万hm2、再造166.7万hm2高产林,使茶油单产达600 kg/hm2,全国总产25亿kg。2009年11月、2010年9月,国家分别在江西南昌、湖南耒阳召开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江西省政府也出台了扶持促进全省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据《萍乡统计年鉴》(2006年)[5]记载:2005年全市植物食用油总产量为818.2万kg、人均4.49 kg(当年全市总人口1 821 483人),而当年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为12.32 kg,人均缺口近8 kg、总计缺口1 400多万kg。要满足群众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就必须从市外大量调进。若能改造好全市现有4.388万hm2油茶林,即使其平均产量只有300 kg/hm2,1年也可为该市人民提供优质茶油1 316.4万kg。
3.2 强化组织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萍乡市油茶产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在现阶段油茶产业发展中,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政府的作用更为重要,要按照回良玉副总理2011年在湖南耒阳召开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上的讲话要求:将油茶等木本粮油产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考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像抓大豆、油菜一样抓油茶。1)要加大财政投入,整合农业产业化有关政策、项目与资金,建立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发展油茶产业扶持政策,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这是油茶产业的发展关键所在),持续增加对油茶产业的投入,重点扶持油茶种苗生产、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新品种的培育以及示范基地建设。2)县(区)对油茶产业发展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检查验收,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统一发放。3)要严厉打击毁林犯罪,制止哄抢偷摘油茶行为,稳定油茶产区生产秩序,切实保护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4)要做好宣传发动服务工作,建设样板示范林,扩大认识面,调动农民和其他经营者发展油茶的积极性,确保全市油茶产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3.3 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加快油茶山林流转
发展油茶生产首先要解决林地、林权。在自愿、合法、规范的前提下,采取拍卖、租赁、股份合作、联营开发等多种形式,对油茶山林进行流转,将油茶产业项目向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油茶大户倾斜,规模开发经营油茶山林。
3.4 分类改造现有油茶林,稳步推进油茶生产
各县(区)在推进油茶产业发展时,要依据油茶林现状,进行分类改造。1)对那些处于产前期、初产期、盛果期的油茶林,可采取清理林地、密林疏伐、整枝修剪、垦覆深挖、蓄水保土、用良种进行稀林补植和更换劣株等技术措施进行改造。1990年代[1],湘东、上栗、莲花3个县(区)列入国家第2期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投资295.9万元,采用上述技术措施改造了面积为0.247万hm2。据1996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原国家林业部对萍乡市承担的国家第2期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统计,项目实施效果明显:0.247万hm2低产油茶林,改造前的1992年茶油总产8.62万kg,产茶油46.5 kg/hm2;改造后的1995年茶油总产34.47万kg,产茶油186 kg/hm2;1995年比1992年茶油产量增加了139.5 kg/hm2。2)对那些处于衰果期油茶林,采用优良油茶品种进行更新重造。近年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及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相继培育出一些优良油茶品种。经过栽培实验,采用优良油茶品种造林,5 a进入初产期,产茶油75~105 kg/hm2;10 a进入盛产期,产茶油600~750 kg/hm2。芦溪县上埠镇焕山村曾桂生采用优良油茶品种“长林系列”苗木,于2004年造了0.053 hm2油茶林,2012年已产茶油30多kg。
3.5 培育龙头企业,增强油茶产业发展的动力
油茶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茶枯饼、茶皂素、茶籽壳等剩余物,可广泛用在日用化工、制染、造纸、化学纤维、纺织、农药等领域。油茶产业发展最终要落实在产品的开发并获得市场认可和增强油茶产业发展的动力上,这就需要有龙头企业来对油茶资源进行贮藏、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市场开发,形成产业链,提高油茶产业的经济价值。油茶栽下去几年才开始挂果,产量不能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要引导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共同抵御油茶市场需求不稳、弹性不足带来的风险,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解决油茶种植者的后顾之忧,逐步把企业做大做强,增强油茶产业发展的动力。
3.6 加强油茶栽培技术人员培训,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近年来,省、市、县林业部门虽加强了油茶项目技术培训,但整体技术力量还是较薄弱,而油茶技术专业人才更是奇缺。各县(区)要进一步加强油茶栽培技术人员培训,特别是实际操作技术培训等。新造油茶林能否正常开花结果,与种苗、栽植技术、后期管理均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严把种苗、整地、栽植、抚育等质量关,做到项目实施前有论证、实施中有监督检查、实施后有检查验收,为经营油茶林企业和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巩固油茶产业建设成果。
4 对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展望
只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政策和资金支持,确保现有的4.388万hm2油茶林面积不再减少,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油茶产业建设。繁育和推广优良油茶品种更新重造1.319万hm2高产油茶林,改造好现处于盛果期的2.585万hm2低产林油茶林、加强现正处于产前期和初产期的0.484万hm2油茶林的管护。10 a后,仅以平均产茶油375 kg/hm2计算(《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提出的是产茶油600 kg/hm2),全市预计每年可产茶油达1 600万kg以上,按2012年茶油市场价100元/kg计算,仅茶油一项的产值就达16亿元。若对生产茶粕、茶壳等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其产业链,不仅能提升经济效益,而且能解决许多劳动力就业,其社会效益会更大,必将成为萍乡林业产业中一个新的有力的经济支柱。
参考文献
[1]萍乡市林业局.萍乡林业志[R].江西萍乡,2004:168-169,191.
[2]江西省萍乡市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萍乡[R].江西萍乡,1999:72,95.
[3]江西省萍乡市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江西省萍乡市“十一五”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汇编[R].江西萍乡,2009.
[4]江西省萍乡市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江西省萍乡市林业勘察设计队.江西省萍乡市林业分类经营县级森林分类区划调查成果汇编[R].江西萍乡,2000.
油茶产业发展道路充满阳光 第2篇
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不但能缓解日趋紧张的粮油危机,而且还能有效地保护绿色环境,引导林农走上和谐小康的阳光大道。
油茶葱绿芳香正浓
油茶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下,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海拔2000米的地方都有分布。中国种植油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目前,中国有油茶林近333万公顷,主要分布于淮河、长江以南的14个省份低山丘陵。北从淮河一秦岭一线,南到北回归线附近,东到东南海岸和台湾,西到云南的怒江流域和青藏高原的东边缘地带,是油茶的生长分布区。油茶生长在和缓坡度的酸性土中,土层厚而松软为最上,要求水分充足,最好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
油茶作为我国独有的常绿油料植物,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油茶全身是宝:油茶籽含油量30%以上;茶籽粕富含茶皂素,茶籽多糖、茶籽蛋白,是化工、轻工、食品、饲料工业产品的首选原料,茶皂素有很强的抑菌抗氧化功效;糠醛、活性炭则以茶籽壳为原料制成,茶籽壳也是生产食用菌的最好培养基。近几年来,油茶经济价值更加引人瞩目,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把它当做振兴山区经济、引导林农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大事来抓。
茶油开发缓解危机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雷加富告诉记者,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人多地少,粮油供需矛盾突出。粮油安全是事关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目前,我国食用油相当一部分依靠进口,超市里的食用油价格高得已经让老百姓瞠目结舌”。雷加富认为,发展油茶产业是有效破解我国食用油供应紧张保障粮油安全的重要途径。
据统计,中国的茶油产量占世界的90%以上。茶油是一种高级食用油、一种绿色食品,纯出天然,营养丰富。它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远远高于菜油和花生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长期食用茶油能收到良好的医疗保健效果。
我国百姓消费的食用油,基本上以菜油和大豆油、花生油为主,作为木本油料的产品茶油,仅仅年产20万吨,与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为1400万吨左右相比,仅占我国食用植物油生产总量的2.5%。中国茶油很少被食用,主要是因为种植量不足,产量少,导致价格高。在市场上,大豆油等价格基本上是十几块钱一升,而茶油的价格则比它们高4到5倍,为40到50元一升。上世纪中叶,茶油和橄榄油的产量不相伯仲。现在世界上的橄榄油已达到360万吨的总产量。与每公斤100元左右橄榄油的价格相比,茶油的价格则每公斤50元,具有很高的市场推广优势。每年我国进口近40万吨橄榄油,如果发展油茶产业,则可以减轻橄榄油方面的进口,也保持了国内的经济储备。
目前,我国大豆油的定价权,基本上被操控在国际垄断粮油商巨头的手里,过于依赖国外的粮油供应。为提高大豆油的产量,国外的一些转基因大豆成了制造大豆油的主要原料。虽然在短期内茶油不可能替代大豆油,但是随着油茶产业的发展,我国食用油的总产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加,从而使对进口的依赖得以减少,进一步改善我国食用油的质量。
诚如雷加富所说,发展油茶产业,可挖掘木本油料植物的生产潜力。油茶的产量高,一次种植多年收益,稳产收获期可达80年以上,据测算,每亩油茶的产值约等于4.2亩油菜或1.34亩花生;农户种植10亩优质油茶林,稳产期后每年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
油茶之乡风景独好
我国是出产油茶的大国。湖南、江西出产的油茶,占全国总产量的70%。这里拥有许多举世闻名的“油茶之乡”。
湖南省境内种植了占全国近四成的油茶。长沙市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油茶之乡”,油茶种植面积70万亩,占到经济林面积的80%以上。长沙市的油茶主要集中在浏阳。在浏阳的经济林种植面积中,油茶林占到了90%,计有67.2万亩。当地林业局领导告诉记者,希望规划增加到100万亩,保证每亩30到40公斤的产量。2008年,当地的最高亩产量已达75公斤,他们期望在10年内亩产量达到100公斤。
浏阳河边,满山的油茶一片油绿,果实累累挂满枝头,成为独特的美丽风景。这里郁郁葱葱的油茶林,引起全社会的悉心关注。今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一行亲临这里,对浏阳的油茶产业进行认真而细致的考察。
湖南攸县油茶资源十分丰富,一直被誉为“湘东油库”,2005年7月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油茶之乡”。去年全县油茶总面积达3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1.2%,总产量达到2000吨,产值近亿元。攸县种植的主要品种是“霜降籽”,分布于全县25个乡镇434个村,油茶林种植面积600公顷以上的乡镇,就达16个之多。
今年3月26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出席了全国林业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后,立即与副局长雷加富、祝列克一起马不停蹄地奔赴深受冰雪之害的郴州市苏仙区岗脚乡油茶基地。他们热情地与林农交谈,了解当地油茶的种植情况,询问产量销路等实际细节问题,并给予大力的勉励和支持。湖南省省长周强说,“油茶不仅是郴州的特色,也是湖南的特色。发展油茶产业不仅是农民的愿望,也是政府的希望”。
江西在全国的油茶种植面积名列第二,去年全省油茶产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目前,全省大力实施油茶产业“1155”工程,计划到2010年培养出10个年产值过亿元的油茶龙头企业,带动1万户油茶专业大户,建成油茶丰产林基地500万亩,全省油茶产业年总产值达50亿元以上。江西当之无愧成了我国油茶中心产区。
在江西丰城,2008年10月7日,贾治邦考察了这里的高产油茶产业。同时,在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陪同下,他还考察了丰城白土镇岗霞村高产油茶产业基地。贾治邦一行深入500亩绿油油的高产油茶示范林中,细细观摩,认真听取了林农的汇报。在这片基地上林农栽种油茶的成活率达到了98%,每亩可产油50多公斤,收入2000多元。油茶高产产业,成为这里特有的“一村一品”,现已推广高产油茶面积10000余亩,贾治邦予以高度的赞许和充分的肯定。同时,贾治邦一行还考察了这里的高产油茶苗木基地,以及江西省第一个专门培训有关技术人员的江西高产油茶培训基地。
江西宜春也是全国闻名的“油茶之乡”。早在2006年10月11日,祝列克副局长曾带领全国油茶种植大户组成的团队,参观江西宜春油茶基地,学习和推广宜春油茶种植经验。目前,江西全省正在全力以赴发展高产无性系油茶产业。优良无性系油茶早实丰产技术是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研究开发成功的,在江西得到了全面的实施,全省高产“亚林”优良无性系油茶林基地超过了20万亩,达到了比老品种多20倍的出油量和40公斤的亩产量。中央
财政安排了2400万元专项资金,专门扶持江西省8个油茶产业示范县(区)建设;另外,省财政也予以500万元配套资金。江西丰城市、新余市渝水区和上饶是全国建立油茶产业示范基地的重中之重,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这里的油茶产业示范基地不少于10万亩,得到国家技术和政策的扶持。
国家林业局2006年12月发布的《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中表明,国家建立以湖南、江西为中心产区,并辐射发展广西、福建、贵州、湖北、浙江、安徽、广东等省(区)的优势油茶区域化、规模化产业格局。目前中国著名的油茶之乡,还有江西的遂川、袁州、兴国,湖南的耒阳、澧陵、玉屏,浙江的常山,贵州的天柱,广西的三江侗族自治县等。油茶之乡,风景独好。
油茶产业科学发展
中国油茶产业,经过漫长的沉寂期后,终于迎来了新的生存发展的机遇,正在把握住新的发展契机。无可否认,过去我国油茶林存在着品种混杂老化、产量低下的问题,林农基本依赖“天种天养”,抱着被动的心态,粗放的种植技术,原始落后的管理,致使油茶林产出低下,所提供的基本上是初级类的产品,利用率很差。林农们也觉得油茶种植只有薄利微利,有的甚至难以保本,因此一些林农甚至放弃了采摘。一些油料加工企业,则陷入了无原料可用的困境,导致中国整个的油茶产业大大滞后。
现在,我们听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消息。在油茶新品种开发方面,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油茶专家从事专门的研究工作。经过20多年的协同作战,艰苦奋斗,已经培育成几十个高产无性系和高产优良品种,给一蹶不振的油茶产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新的生机。
发展油茶产业,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三次作了重要批示,温家宝和回良玉副总理也作了相应批示,要求国家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科学的发展规划,制定政策措施,加快油茶产业的发展。2006年12月27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是全国发展油茶产业的纲领性文件。《意见》要求,发展油茶产业,应强化科技支撑,切实提高油茶经营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科技攻关,切实解决油茶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重点和难点,注重开展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各级林业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油茶科研开发的指导,为开发油茶资源,做大做强油茶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此,国家林业局通过各种座谈会,现场会的方式,指导油茶产业的开发工作。2007年5月14日,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组织有关单位在浙江富阳召开“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油茶良种选育研究专题”协作会议;2008年8月20日,国家林业局油茶研究开发中心在湖南长沙成立挂牌;8月22日在北京召开了山区综合开发及油茶产业发展座谈会,11月12日,在湖南长沙,又召开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会上回良玉副总理强调说,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木本粮油产业,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促进山区农民增收。
为科学发展油茶产业,国家林业局成立了专门的木本食用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深入调查和认真研究基础上,听取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以及油茶产区各级林业部门的意见,完成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8至2015)》的制定工作,计划十年左右将我国的油茶种植面积恢复并稳定到6000万亩,达到300万吨左右的茶油年产量,按照油菜亩产均产油40公斤计算,则可置换出7500万亩耕地,用来种植粮食,化解日益紧张的粮油危机。
如何科学发展油茶产业,一直受到专家的高度关注,有关专家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如:在发展油茶产业的过程中,要避免急功近利一哄而上,搞所谓的政绩工程,破坏现有的林木结构;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土质等各种环境情况,因地制宜;对于已经营造的油茶林,需要持续细致地进行耕作、施肥、修剪等,消除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心理,同时也要科学回避市场风险,专家建议,在发展油茶产业的过程中,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消除过分功利主义的思想,尤其在实施的过程中,每个项目都要建立实行领导的责任追究制。在发展油茶产业的过程中,需要自始至终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
专家认为,随着发展油茶产业进程,油茶将成为我国特色农林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中国不但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农林业品牌,而且大大提升了中国农林业产品走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但也要注意,进一步调动林农的种植积极性,政府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建立良好的发展模式,油茶种植和加工企业以及商业流通等方面需要紧密结合联动,形成新的高效的产业链,尤其在油茶产品,特别是茶油的生产技术上,要制订相应的与世界接轨的国家标准,大力进行有效的宣传,使更多的人食用茶油,拓展市场空间,另外还要加强有关的科研开发活动,鼓励土地流转,使中国的油茶产业更上层楼。
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 第3篇
1 油茶产业发展状况
1.1 油茶经营面积
据2014年萍乡市“森林资源补充调查”和近期油茶产业发展规划调研数据显示, 萍乡市现有油茶林总面积5.63万hm2, 占萍乡国土总面积的14.7%, 占林业用地的21.2%, 其中:安源区800 hm2, 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353.3 hm2, 武功山风景名胜区2 093.3 hm2, 湘东区9 766.7 hm2, 芦溪县9 520 hm2, 上栗县1.63万hm2, 莲花县1.75万hm2。油茶林资源按产能划分:低产林3.71万hm2, 占65.95%, 中产林4 860 hm2, 约占8.64%, 高产林2 346.7 hm2, 约占4.17%, 2009—2014年新造林1.19万hm2, 约占21.23%。按龄组划分:产前期9 160 hm2, 约占16.28%;初产期3 320 hm2;约占5.90%;盛产期1.13万hm2, 约占20.21%;衰产期3.25万hm2, 约占57.80%[3]。
1.2 种苗繁育现状
萍乡现有省级定点油茶采穗圃1处, 即莲花县棋盘山林场油茶采穗圃, 面积14.2 hm2, 良种穗条年生产能力10万支。省级定点油茶育苗单位2个, 即赣西油茶繁育中心、萍乡剑郝专业合作社, 生产“长林系列”等高产无性系油茶苗品种, 育苗面积逾13.3 hm2, 良种苗木生产能力500万株。
1.3 油茶加工状况
现有油茶加工企业上百家, 基本上以作坊式粗榨生产茶油毛油为主, 消费形式多为自产自销毛油。近年来,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 油茶深、精加工逐渐被重视, 经过多年培育, 现已形成了一小批以精制茶油为主的油茶加工企业。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的江西绿海油脂有限公司年生产“绿海”牌茶油1 000 t;莲花县工业园区的绿莲实业有限公司年生产“贡安”牌茶油500 t。另有一小批企业如芦溪县一村食品公司生产“一村”牌茶油;湘东区木林森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木林森”牌茶油等。萍乡市油茶产品畅销上海、南京、广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 油茶深、精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1.4 油茶产量与产值
据2015年统计, 萍乡油茶籽产量2.1万t, 生产茶油逾5 000 t, 全市油茶产业总产值达6亿元以上。
2 存在的问题
2.1 油茶经营管理粗放
现有油茶林特别是原有的老旧油茶林多数还是处于“人种天养”的自然生产状态, 且大部分面积为天然林或20世纪50—60年代所造人工林, 品种单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劳动力外出务工因素的影响, 导致出现严重的油茶林荒芜, 树龄老化, 以及病虫害和火灾频繁发生, 加上萍乡市又是一个工业城市, 部分地方工业污染较重, 致使油茶单位面积产量低, 全市茶油年均产量仅有75 kg/hm2, 低于近90 kg/hm2的全国平均水平。
2.2 科技推广有待加强
在油茶生产整个过程中, 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落实不够, 企业、大户初期大面积造林技术不规范, 后期管理不到位。不少林农个体种植户缺乏技术, 有的地方仍然采用常规造林方法来造油茶林, 造林后未及时进行修剪、施肥和抚育, 使得一些种植高产品种的油茶林不能达到预期产量和效益目标。除此之外, 一些种植户未经过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向供应使用油茶苗木, 甚至把实生苗当作嫁接苗用于油茶造林。
2.3 缺乏资金投入
油茶林新造、更新改造的前期, 一般投资超过22 500元/hm2, 第4年才开始结少量果实, 一般8~10年后才到盛产期。如此长的投资回收期, 对于一般农户和企业来说较难接受, 也难以承受。虽有各级财政和相关政策的支持, 但远远不能调动茶农的积极性, 油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受到制约。
2.4 经营机制不活
萍乡老油茶林主要以农户自主、分散经营为主, 组织规模生产难度较大。油茶未到生理成熟, 一般每提前收摘1 d, 出油率减少1%。而新造油茶林, 对一般个体农户而言, 由于经营规模小、信息不对称、技术未掌握等原因, 营造林标准低, 而企业、大户规模经营则因土地流转集中难, 后期管理技术难按要求到位, 加上部分地区油茶采摘秩序混乱, 不时发生偷摘、哄抢、乱摘、滥采现象, 导致经营者提前采摘、丰产不丰收。
2.5 综合加工利用率低
萍乡油茶主要加工产品为一般食用油, 没有标准化生产技术, 缺乏深加工、精加工。萍乡市尚缺乏化妆品茶油、茶壳综合利用、高等级保健茶油、茶皂素提取等技术工艺, 对茶枯、茶壳的利用基本上停留在菌类栽培、制取有机肥等方面, 缺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 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 产品单一, 产业链延伸不够。
3 油茶产业发展对策
3.1 科学制定规划
各县 (区、管委会) 应因地制宜制定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确定产业定位、区域布局、建设重点以及目标任务等, 科学布局油茶生产基地, 并将油茶产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 实现油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3.2 创新经营模式
不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鼓励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和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生产的要求, 充分调动企业、大户、林农的积极性, 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的有效经营管理模式, 采取多种形式 (承包、拍卖、股份合作制、租赁等) , 引导企业参与油茶原料林基地建设, 促进油茶产销有机结合, 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3]。
3.3 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
保证油茶产业科技的资金投入, 有利于促进油茶产业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化事业发展。应逐步落实增加对油茶项目的科研立项, 引导企业和民间资金向油茶科技创新的投向, 加大各级财政对油茶科技的投入力度, 加大对“油茶综合生产技术”项目的支持和培训, 建立优良高产油茶新品种和系列配套技术种植的示范基地, 加大油茶产业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以及整合退耕还林及其后续产业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化、以工代赈、水土保持、防火林带、科技创新等项目资金等多项举措。
3.4 扶持龙头企业
依托龙头企业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生产加工一体化, 扶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各级政府应主动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 在财政投入、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运用“茶油冷榨加工技术”“茶皂素提取和纯化工艺”“工业废水处理转化技术”等绿色生产技术模式[4,5], 支持开发茶油新产品, 着力打造拳头产品, 形成萍乡油茶核心品牌, 使萍乡市茶油、茶皂素等系列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 省财政厅, 省林业厅.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R].南昌:江西省政府, 2011.
[2]徐京萍, 徐鸣, 王学红, 等.低产油茶林改造技术[J].国土绿化, 2011 (8) :42.
[3]江西省萍乡市林业局.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2015—2020年) [R].2015.
[4]吴卫国, 叶伟铎.茶油冷榨加工技术[J].安微农学通报, 2010, 16 (23) :158.
萍乡油茶产业发展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