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配合比重要性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配合比重要性范文(精选3篇)

配合比重要性 第1篇

1 混凝土原材料对路面质量影响

1.1 水泥

混凝土路面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泥的性能, 水泥根据矿物组成的不同而有许多种类。因此, 应选用安定性合格、强度高、干缩小、耐磨和抗冻较好的水泥。就品种而言, 应选用质量稳定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的标号应根据道路等级、强度要求选用。水泥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土质量, 水泥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混凝土质量, 因此, 配合比设计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水泥用量的确定。

1.2 细集料

细集料对混凝土的强度及混凝土路面的耐磨性有较大的影响。如压槽、拉槽、刻槽等都是通过表面层形成的线状槽来实现的。如果砂子的耐磨性差, 与水泥胶结能力不好, 路面的耐磨性和耐久性就会变差。据资料介绍, 当砂中石英含量大于三分之一时, 路面的耐磨性能明显增强。其次, 是砂子的颗粒级配及粗细程度。砂子的颗粒级配表示大小颗粒砂的搭配情况, 混凝土或砂浆中砂的空隙是由水泥来填充的, 为达到节约水泥、提高强度和耐久性, 应尽量减少砂粒之间的空隙。良好的级配应有较多的粗颗粒, 同时配有适当的中颗粒及少量细颗粒填充其空隙。

1.3 粗集料

粗集料是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影响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粗集料对强度的影响取决于集料的表面特征、颗粒级配及其力学性能。

(1) 颗粒级配。石子级配好坏对节约水泥和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有很大关系。粗集料应具有较好的颗粒间的搭配, 以减少空隙率, 增强混凝土密实性。粗集料的颗粒级配采用筛分法测定, 连续级配石子颗粒呈连续性, 用连续级配的集料配制的混凝土混合料, 其和易性较好, 不易发生分层离析现象。

(2) 强度。为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要求, 粗集料都必须是质地致密、具有足够的强度。当混凝土受荷后, 在集料与砂浆界面处产生拉应力和剪应力。当界面有保障时, 集料颗粒所受的应力要比砂浆大。如果集料强度不高, 混凝土可能因集料的破坏而破坏;另一方面, 如果集料强度过高, 会使界面拉应力增大, 从而降低粘结强度。因此, 集料的强度与界面粘结强度的优化匹配对提高混凝土强度具有实际意义。一般集料强度是混凝土强度的2~3倍比较合适。

(3) 表面特征。粗集料的粒形、表面结构主要影响集料与砂浆的界面粘结强度, 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石子粒径大, 其表面积随之减少, 因此, 保证一定厚度的润滑层所需的水泥砂浆的数量也相应减少, 所以, 石子最大粒径在条件许可下, 应尽量选用大些的。在一定条件下增加粗集料的最大粒径, 因泌水、振捣不实的薄弱面的增加而降低混凝土强度。但从耐久性、抗磨性及经济的角度考虑, 集料粒径又不宜过小, 一般在30~40 mm之间较为合适。

2 混凝土配合比对路面质量的重要性

混凝土配合比除了要满足强度要求外, 还要考虑预防早期裂缝的发生。常见的有塑性裂缝、膨胀裂缝等。这些裂缝对路面的危害极大, 轻者降低路面强度及耐久性, 重者导致板体破坏。

塑性收缩裂缝与季节、气温、湿度、运距等有关。新铺筑的混凝土路面, 当单位用水量过大时, 将发生集料与水分离的现象。集料下沉, 水上浮, 造成表面泌水, 在不采用真空吸水或复振工艺时, 最终在路面表面形成裂缝, 严重时路面脱皮。预防措施是选用泌水适当的配合比, 一般在测坍落度时, 坍落度桶周围基本不泌水为宜。塑性收缩裂缝主要由于泌水量过少而引起的, 当然也可能由于急剧干燥而引起。因此, 路面混凝土并不是泌水越小越好。适当增加泌水量, 使路面表面有足够的供水泥水化的水, 同时要重视混凝土的初期养生。混凝土表面必须有遮盖物以防水分过快蒸发。

膨胀裂缝是由于水化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 而板面温度散热较快, 这样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 当温度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应力时, 便产生裂缝。预防办法是优先选用水热化低的水泥, 降低入模温度, 采取蓄水法和覆盖法进行降温。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 水泥混凝土路面修筑里程的增加和对质量要求的提高, 对混凝土路面的认识也在加深, 对于路面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我们将会不断积累新的经验, 强化对混凝土原材料的筛选, 深刻认识混凝土原材料与配合比对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的重要性, 把这些经验认识应用于公路工程实践中, 不断提高路面质量。

摘要:通过阐述混凝土组成材料对路面质量的影响, 了解水泥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设计重要性。

关键词:混凝土,组成材料,配合比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周卫峰, 赵可, 王德群, 许克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的优化[J].长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1) .

配合比重要性 第2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09-02

随着光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图像的放大效果也在不断进步,过去只能将内镜图像放大到30-40倍,很难对消化道黏膜细胞进行观察,而目前能够放大200倍的放大内镜的诞生,可以清晰地对黏膜腺管形状、细胞核的变异进行判断和分析,对于早期癌症的诊断大大提高。比放大内镜放大倍率更高的是激光共聚焦内镜,其原理是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在内镜下对细胞进行模拟切片,可以放大1000倍,對细胞核的观察更确切。消化内镜的诊疗工作是一项集体协作性很强的工作,其中参与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的主体医护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尤为重要。医护之间的沟通与配合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诊疗工作的效率和检查治疗的效果,决定着医疗护理工作能否正常进行,甚至关系到消化内镜检查治疗的成败。现就消化内镜诊疗过程中医护沟通与配合的必要性及方法谈谈笔者在医疗护理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

1 内镜检查治疗前的护患沟通

1.1 积极开展医护合作式健康教育

消化内镜是一项侵入性操作,大多数患者对此项技术了解甚少,普遍认为此项诊疗痛苦大,对诊疗的安全性也存有疑虑,存在畏惧心理。因此,在检查治疗前,内镜室护士应耐心细致地给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同时主动向经治医生了解患者检查治疗方案,与医生共同探讨患者心理、家庭、社会情况等,针对不同患者的特点,相互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沟通,以增强护理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减少医务人员工作能力及业务水平之间的差异性,使患者及家属能从不同方面获得一致的健康帮助,促使患者主动配合,以最佳的心态进行诊疗。

1.2 技术准备

内镜室工作人员通常由各类医务人员组成,其专业知识水平和经验资历也不尽相同,若要在诊疗过程中做到配合默契,医护之间的相互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在信息沟通前,护士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事先了解一些诊疗方案的相关资料,使之在与医生的信息交流中言之有物,通畅顺利。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听取医生对诊疗护理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对个别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的医疗环节,尤其是刚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要予以重点关注。积极参与医生查房、会诊、病例讨论,掌握患者第一手资料,了解医生检查治疗的方式方法和目的,做到心中有数,增强现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技术层面的知识储备,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1.3 器械准备

依据诊疗方案,严格按要求做好医疗设备、器械、各种物品及精神上的准备,保证内镜医疗设备及附件状态完好,满足检查治疗的需要。注意了解掌握不同医生的个性、诊疗习惯及操作特点,包括:手套型号、使用器械的特殊要求,因人而异地做好各项器械准备工作,尽量做到尊重并满足医生个性特点,避免因备品不当而影响诊疗进程或医生情绪的情况发生,主动为医生提供人文关怀。

2 检查治疗中的护理配合

2.1 端正思想,树立全局意识

在检查治疗中,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医护工作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两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医护关系。医护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双方都要充分认清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作用,一切以诊疗工作和患者为中心,凡事要协调商量好,在分工明确的前提下,互相理解支持,搞好协作。通过建立融洽、和谐的医护关系,营造一种轻松的工作环境,愉快的工作心情,有利于消除医护彼此间的隔阂与矛盾,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发生。

2.2 分工不分家,实现互补

在检查治疗中,护士一方面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散其注意力,以消除患者的畏惧心理和紧张情绪;另一方面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有无不适反应,发现问题要准确判断,及时报告,协助医生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检查治疗的顺利进行。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和容易疏忽遗漏的细节应相互提醒,将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中。

2.3 规范医护人员的语言交流

检查治疗中医护人员态度要严肃认真,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要简练、清晰、明确,对关键词语或不明确事项护士应重复询问一遍,以免发生误解。切忌语言答非所问、含糊不清,不懂装懂。严禁在诊疗过程中说一些与检查治疗无关的话题。否则,一方面容易分散医生注意力,影响操作质量;另一方面还会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极易引发护理纠纷。

2.4 注意医护人员之间的操作配合

消化内镜检查治疗是一项专门技术,需要医生与护士共同操作完成,因此决定了内镜护士必须是具备良好专科理论和娴熟操作技术的专科护士,同时又要求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与内镜医生要密切配合,协作完成内镜检查与治疗。任何一方的业务技术不过硬、医护配合不默契,都可能影响内镜检查治疗,引起医生或护士不满意而产生医护矛盾。作为内镜室护士要重视每一次检查和治疗,熟悉且掌握内镜检查治疗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工作时要精力集中,严格按操作常规操作,动作要稳、准,积极认真,满足医生对护士角色的期望。只有医护操作熟练,配合默契,才能使内镜检查治疗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得到保障。

3 检查治疗后的信息沟通

3.1 加强诊疗后的信息传递

检查治疗后,内镜室护士要及时向门诊和病房经治医生汇报患者情况,向病房护士交代注意事项。加强治疗后患者访视,了解掌握患者后续情况。以不断改进护理操作技能和工作方法,保证内镜检查治疗护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3.2 注意交流总结

检查治疗后,内镜室护士应注意征求内镜医生意见,就检查治疗操作情况总结经验,交流体会,了解专科医学发展动态,提高业务技术水平。通过沟通和交流也增进了医护人员的相互了解和感情。

内镜检查是优点是:应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将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疾病,进行内镜下微创介入治疗,对患者具有损伤小、痛苦少、易康复、费用低、易接受的特点,很受患者欢迎,患者治疗后即可下地活动,住院观察几天即可出院。

配合比重要性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2010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现场共抢救院外猝死患者163例,其中女66例,SCD 40例,60岁以上51例;男97例,SCD 64例,60岁以上67例,45~55岁21例。

1.2 猝死判断标准

意识突然丧失,呼喊无反应,大动脉搏动消失,无呼吸或仅有叹息样呼吸。

1.3 猝死的抢救

以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为原则。立即开放气道、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非同步除颤、建立静脉通路、应用复苏药物。

1.4 CPR有效指征

可触及大动脉搏动;口唇、颜面及甲床由发绀转为红润;出现自主呼吸;昏迷变浅或患者出现挣扎;室颤波细小变粗大,甚至恢复窦律。

2 结果

院外猝死患者163例中,除颤成功9例,心肺复苏成功入ICU 13例。SCD 104例中,现场目击AMI室颤10例,经除颤和CPR后抢救成功入ICU 7例,现场目击室性停搏9例,CPR存活2例;8 min内到达现场58例,CPR存活3例,除颤1例;8~15 min内到达现场71例,CPR存活1例,除颤1例;超过15 min到达现场15例,CPR成功率为0

3 讨论

3.1 影响猝死抢救成功率的因素猝死患者越早被发现,越早进行急救,存活率越高。

3.1.1 现场目击者是否有急救技能很关键

院外猝死患者中,一部分无现场目击者,失去了抢救时机;一部分有现场目击者,但他们缺乏急救知识,不懂急救技能,只是被动等待院前急救人员。另一方面由于专业急救半径过长,急救人员4 min内很难到达现场,从而失去了抢救的黄金时间。本文结果表明,从患者猝死到抢救开始的时间不同,心肺复苏成功率有很大不同。英美等国每年SCD 80%发生于家中,但患者的存活率达到28.7%,而我国仅1%,原因是英美的很多民众都接受急救培训,心肺复苏普及率高。我国应尽早普及全民急救知识,以便能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实施早期家庭自助急救,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3.1.2 除颤越早越好

早期为粗颤,2 min内除颤易成功,否则心肌因缺氧由粗颤转为细颤会降低心肺复苏成功率。资料表明1 min内除颤,复苏率达到98%,5 min内为50%,超过12 min降至2%[2]。本文结果表明,现场立即除颤成功率为70%。国外许多公共区域(机场、体育馆等)都设有AED,为猝死患者赢得了宝贵的第一时间。可见早期除颤对猝死患者存活率非常关键。

3.1.3 医护密切配合至关重要

院外猝死患者发病急,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就是关键,医护应密切配合,以团队形式分工合作同时完成CPR。根据前来接车的患者家属描述初步判断为猝死时,在救护车上护士准备好气管插管用物、除颤器等抢救物品,保证到达急救现场后与医生的无缝隙衔接。在急救现场,尽可能的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及时除颤、气管插管、3 min内快速开放两条静脉通路、予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监测心电图等一系列急救措施不仅需要医护人员具备全面的急救理论知识,精湛的急救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还需要在各个急救环节分工合作,同时密切协作争分夺秒来共同完成心肺复苏。

3.2 学习《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3]新变化

(1)C-A-B模式代替A-B-C,即首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然后开放气道和气管插管。院外成人心脏骤停研究表明,如果有旁观者尝试行胸外按压,比不进行胸外按压可提高存活率。(2)胸外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按压深度至少5 cm。进行足够胸外按压强调足够的按压速率和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3)先心肺复苏,同时准备除颤。如果发生室颤已数分钟,进行短时间的胸外按压可为心脏输送氧气和能量,提高通过电击消除心室颤动并恢复自主循环可能性,单次电击后立即CPR而不是连续电击。(4)猝死患者需要由成员能够有效协作的有组织团队予以心脏骤停后救治。医护人员应在其指导下密切配合完成高质量的CPR,提高复苏成功率和患者存活率。

3.3 猝死的预防

猝死率逐年增加,而且趋向年轻化,本文猝死男患者97例中,45~55岁21例。SCD中,冠心病患者约占80%。应加强高危人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的健康教育,定期检查身体,加强社区健康宣传力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戒烟戒酒,保持理想体重和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治疗基础病,若出现胸闷、胸痛等异常症状,立即就诊。

摘要:目的 分析院前急救中猝死患者心肺复苏(CPR)的效果和医护配合的重要性。方法 回顾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3月~2010年7月院外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和医护配合的重要性。结果 院外猝死患者163例中,除颤成功9例,心肺复苏成功送入ICU 13例。结论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与现场是否有目击者及目击者能否施救、急救人员到达时间、是否及时除颤、患者的基础疾病以及急救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密切配合度有关。

关键词:猝死,心肺复苏,除颤,医护配合

参考文献

[1]王立祥,郑静晨.从心源性猝死谈建立家庭自助急救体系.中国急救医学,2009,29(5):457-458.

[2]卢才义.临床心律失常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86- 792.

配合比重要性范文

配合比重要性范文(精选3篇)配合比重要性 第1篇1 混凝土原材料对路面质量影响1.1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泥的性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