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阅读随笔1000字
培根随笔阅读随笔1000字(精选7篇)
培根随笔阅读随笔1000字 第1篇
第3篇:
培根是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1561出生在伦敦一个官僚家庭。培根一生追求知识且集哲学家、文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语言简洁又十分富有哲理,让我不得不从这本薄薄的《随笔集》中,读出种种味道。
从“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但是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篇,就是《论友谊》和《论美》。他在这篇随笔中写到了一句话:“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朋友是一个可靠的支柱,让我们可以得到依赖;当我们跌倒时,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们站起来;当我们做事想半途而废时,朋友是一本备忘录,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当我们获得成功时,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做,并且时刻告诫我们“胜不骄,败不馁”。朋友是可以倾诉、可以依赖、可以寻求帮助的人,我们应该珍惜身边所有的朋友,他们不仅是一个角色,还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对,真正的朋友总能原谅你的错误,还会支持那个“原汁原味”的你;他会帮助你,并在需要的时候把真话告诉你。如果你转身走开,真正的朋友会紧紧相随
在《论美》中,培根先生的文章告诉我:“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语言简洁,内涵深刻,且充满哲理。
仔细想想,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十分华贵却表面轻浮而没有美德没有教养的人是令人厌烦和看不起的。
因此,只有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扩展阅读】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美》《论善美与性善美》《论真理》《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本书亦以大地万物为主角,呈现人们百态,通过精炼的语言、紧凑的情节、贴切的比喻将深刻的哲理寓于浅显的故事之中,使人获取借鉴,受到启迪。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论友谊》中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从 《培根随笔集》的 《论真理》《论死亡》《论人之本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个热爱哲学的人。从《论高位》《论帝王》《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从《论爱情》《论友谊》《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富有生活情趣;从《论逆境》《论幸福》《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自强不息;从《论伪装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工于心计、老于世故。
内容主要是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主要讲述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论读书》、《论真理》、《论嫉妒》、《论死亡》、《论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
培根随笔阅读随笔1000字 第2篇
戴睿儿
培根,17世纪英国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一生追求真理,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其随笔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文章短小,少则一千字不到;第二印象是讲求实用,他是以政治家改造社会,富国利民为目的来说教的。投入其文字中像是在听一位高人赐教,一位法官判案,收获良多。
在校生活,有追求自然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比较,有比较就易产生嫉妒这种不良心理。读了《谈嫉妒》一篇,让我深深地了解嫉妒这种心态往往发生在一无所长的、八卦的、虚荣的人身上。
“人的心灵不是靠自身的善滋养,就是以别人的恶为食”,正如培根所言,我只有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内心,不关注他人的优缺,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不断完善自我,逐渐变强,自然不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
其次,要学习文章的做法,当取得一定成就时要在关系不大的事情上故意受点委屈,甘拜下风,这样不仅可以使自己更谦卑,还能平衡大众的心理,不招惹嫉妒。
不久前,我从英国游学回来,曾因经历了异域文化风情而迫不及待地要向他人倾诉,旁人总不忘问的一个问题是外国与中国比哪个好,这让我纠结了许久,不知如何评判。
直到看了《谈旅游》一篇,我的心中才豁然开朗。培根指出出门旅游应记日记,在陆地上,值得观察的景物应接不暇,人们大都疏于记录,我也不例外,可悉心观察的难道不比闯入眼帘的更值得一记吗?
惭愧啊!文中说旅游回国后要让旅游成果表现在言谈中而非衣着举止上,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你带回多少新事物而是你心灵上的提升,见识的扩展,在与别人交流自己外出经历时要小心回答问题而不是贸然宣传经历,最重要的是表现出不想用外邦习俗改变本国习俗,而是把从国外学得的精华植入本国习俗中去。现在,问题就有了答案。
“人们的思想大多取决于自己的愿望,他们的言论取决于自己的学识和接受的见解,然而他们的行为依照的则是他们的习惯。”所以无论生性多么坚强,言论多么动听,若没有习惯予以强化,都是靠不住的。可见习惯的养成对人有多么重大的影响,既然它是人生的主宰,那我就应千方百计地养成良好习惯,从现在开始!
论写作
短短不过几千字构成的一篇随笔,却能摆时事实、讲清道理,摈弃那种空洞、肤浅、絮聒的毛病,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练、沉稳有力,几乎篇篇都是格言层见叠出。下面是一些信手拈来的例子:德行犹如宝石,镶嵌在素净处最佳。成人惧怕死亡,恰如儿童怕进黑暗。
像这样至理名言放开头具有雄奇有力、引人入胜的作用,放结尾则显概括全文,余味无穷的作用。
培根的随笔没有西方随笔那种散漫和随意,而呈现出诗一般的凝练圆满,小说那样的布局谨严。句式通常精短隽永、组织严密,又知道什么时候应当用合适的比喻把思想表现得格外鲜明,有时还给他的思想披上一层想象的光彩以显魅力,十分值得我学习。
培根每篇随笔后均附一则解析,这解析其实可以说是文章脉络结构,分点说明,内容简洁明了,思路清晰。正如提纲一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可以学习作者,在写作前先列个提纲,找准思路再下笔,尤为重要。
黑格尔评价培根“他有高度的阅历,有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把这种智慧用在一切对象中最有趣的那个对象,即通常所谓的人世上。”在我看来,这就是培根的特色。
培根随笔阅读随笔1000字 第3篇
“化解难题的艺术正是经商之道。”教育教学又何尝不是呢?不论学科专业教育还是思想教育, 都是在不断地解决难题中完成的。有没有之一种快速、直接、有效、自信、快乐的方法, 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谈论和沟通问题, 以致解决问题?丹·罗姆给出了一个答案:用图。
一、关于本书和作者
2009年由Portfolio出版公司出版的英文版The Back of the Napkin:Solving Problems and Selling Ideas with Pictures一书中是这样介绍丹·罗姆的:Digital Roam Inc.总裁, 通过视觉化思维 (visual thinking) 帮助了微软 (Microsoft) 、谷歌 (Google) 、沃尔玛 (WalMart) 、美联储 (the Federal Reserve) 、波音 (Boeing) 和美国参议院 (the U.S.Senate) 解决了复杂的商业问题。丹和他的白板出现在了CNN、MSNBC、ABC News、Fox News和NPR。他住在旧金山 (San Francisco) 。
这本书在内容简介中提到:丹是世界上最好的推销者, 他能使一张画在不起眼的餐巾纸上的简单图比一个最流畅的Power Poin演示文稿更具力量。凭借着其二十年的经验和视觉科学的最新发现, 他教读者如何利用一套简单的工具去理清问题或推销自己的想法。他告诉人们, 每个人都具有视觉化思考的天赋, 包括那些发誓说“我不会画”的人, 这种思考方法能够有助于你以一种创造性方式发现和发展新想法、解决问题, 以及戏剧性地提高你分享观点的能力。本书能真正地帮助你以一个新的方式看待世界, 可适用于教师、工程管理者、医生、工程师、流水线工人、宇航员、足球教练、海军教头、金融分析师、学生、父母和律师, 以及那些已经发现用图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美国《商业周刊》、《新闻周刊》、CNN、ABC、MSNBC等外媒鼎力推荐。虽然也有对其简单化的内容和过多的图提出质疑, 但仍然说:“虽然如此, 作为一种前卫的管理类型, 本书的内容还是可以驱动许多头脑风暴式的对话。” (Publishers Weekly, 2009) 。
二、本书六要素
丹的基本观点是:视觉化思考是解决问题非常有效的方法, 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视觉化的思考来体现。在书中, 丹列举了大量的案例, 绘制了大量的图示, 通过3-4-5-6, 即视觉的“三个工具” (肉眼、内心的眼睛、手眼合作) 、视觉化思考的“四个步骤” (看、观察、想象、展示) 、视觉化思考时提出的“五个问题”和观察的“六种方式” (谁/什么、有多少、在哪里、在什么时候、怎么样、为什么) , 将其观点阐述和展示得淋漓尽致。附图为本书的概念地图, 试图用书中所体现和教导的视觉化思维方法整理和提炼出整本书的内容和脉络, 用图说话, 与大家分享 (注:该图完全可以手绘, 但为出版考虑, 特使用计算机软件绘制) 。 (见附图)
三、如果给我一张餐巾纸
读完这本书, 如果给我一张餐巾纸, 外加一支笔, 我能做什么?
我会画一幅画, 有必要的话再要几张纸, 画一些画, 我痛恨而又不善于画画, 但我知道我在画画之前、之中和之后应用视觉化思考的方法和工具, 可能能够尽可能高效地搞清问题、深入理解问题、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有效地与你沟通, 以达到我最初和最终的目的。这本书就是这样说的, 我也相信这一点。这个过程可能会有困难, 但我也相信视觉化思考能力是天赋人能, 只是平时在思考时很多画面是自然地、一闪而过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我未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而未捕捉并系统地展示出来而已。
我只需按照书中的视觉化思考的“四个步骤”, 先看, 尽可能多的“看”, 占有尽可能多的资料, 并应用“视觉分类”进行大致初筛, 选择我所要的;再应用六种方式去观察我所拥有的资料, 筛选整理出我认为有用的信息;带着“SQVID五个问题”, 通过适当的想象, 应用“六六法则”, 开始画图。我可能会画简单的“头像图”来描述问题中所涉及的人或事物, 用“柱状图”来描述多少, 用“组织结构图”来描述人或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联系, 用“甘特图”来描述可能是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步骤, 用“流程图”来描述我可能已经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在画完以上图之后, 我基本已经理清了思路, 并发现了问题, 且已经基本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 现在是将产生该问题的所有因素作为变量, 用“多重变量图”来描述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因果链, 将问题本身清晰化, 将问题的发展趋势清晰化, 将问题的解决方法清晰化。图画完后, 我还要给你解释图中的含义, 尽管有些图很简单, 可能通过标题和简单的注释就能理解, 但我为确保理解的充分, 以及在“说”的过程中激发你的兴趣和想象, 让你坚持听下去, 并为之主动思考和提问, 我需要“说”。当然, 有些图我可以边画边讲的。最终在我的解释或说服下, 你充分地理解了我或接纳了我或支持了我……
一个美的视觉化效果, 不仅仅作为信息渠道, “还必须具备某些新颖性:一种崭新的视角观察数据, 或者一种风格可以激发读者的激情从而达到新的理解高度”。正因为视觉化思维的效果具有这种特性才更能吸引人。
视觉化思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很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已经做了很多有效的尝试, 如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惠岑怿等, 东华大学的樊抒洁,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的田良, 华东师范大学的吴玉婷, 扬州大学的刘鹏,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的汤文学等, 南京师范大学的姜顺忠等。
四、写在最后———我的阅读过程
几年前知道这本书时, 当时只是将其当做一本科普读物或有些小技巧的心灵鸡汤类图书, 并未有太大欲望去读它, 这次读它纯属“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但读后收获也是预料不到的。
开始时, 因第一、二章内容中观点鲜明, 书的定位与专业相关, 书中图文并茂、案例简单、贴近实际、容易理解, 文字也不多, 就很快读完了, 感觉有些用, 但专业深度不强, 雕虫小技而已, 所以并没有完全接受本书, 就搁置了。 (注:后来读完全书后, 才了解一开始的全局视图, 是为阅读此书打开一扇门的远距离“看”, 进去后才是细节和内涵, 才能体会深刻和实用。这也是国外作者的普遍写作风格。)
后来的两周, 以断断续续、一天几页的速度读完了第三章到第六章, 内容是视觉化思考的“四步骤”的前三步———看、观察和想象。其中运用“观察”六方式 (六要素) 来反思和巧克力有关的一系列培训步骤的内容, 尽管给我留下了些许印象, 然而六要素并不是什么新东西, 在我们的很多工作中, 为提炼事物中的主要问题或主要信息, 需要定性和量化的时候都经常会用到, 尽管还是不得不说丹非常有效地用在了一个巧克力案例中, 并成功地用图阐述了运用过程和成果, 然而, 这仅仅是摘取要点时常用方法的图示, 还不足以让人拍案叫绝。第六章阐述了“SQVID”———“想象”的五个问题, 提倡的全脑思维有助于理性分析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可能是“右脑刺激不够”的理科生应该补的一课, 而成为SQVID最吸引人的地方, 而且丹为了回答每个问题都举了一个恰当的商业案例, 并就每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做了比较性分析, 在不同的条件和前提下, 选择可能是非1即2, 也可能是先1后2, 有趣而实用, 这是这两周阅读中最感兴趣的内容。
最后, 我仅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读完了剩下的所有章节, 精彩的内容让人欲罢不能。第七章“展示”, 是“四步骤”的最后一步, 是前面所有思想、方法和工具的综合应用, “是骡子是马, 拉出来遛遛!”非常实用, 阐述的“六六法则”“揭秘本书最重要、最实用的诀窍”。从第八章到第十五章, 丹利用一个假想的案例, 循序渐进地、如层层剥茧一般将“一切都演练一遍”, 一气呵成、环环相扣的紧张实战, 最后以达到目的为结束。整个过程有说服性和吸引力, 如临其境般的感觉使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享受, 而大呼“过瘾”。
《餐巾纸的背面》因其思想方法性强、有实用和普适价值、通俗易懂而成为值得一读的书, 各类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教师和从业者都可尝试一读, 可利用书中视觉化思考方法, 发现和解决学习、工作, 甚至生活中的问题, 或许可体会到创造性思考、表达和沟通的乐趣, 通过实践进一步发现这本书的价值。
摘要:《餐巾纸的背面》一书因其给出的视觉化思考的方法, 能够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商业问题, 而备受关注和欢迎。值得注意的是, 此书不仅仅适用于解决商业问题, 对于其他领域, 包括教育教学都可适用。目前已经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 正在研究和实践视觉化的思考方法。笔者阅读过此书, 将感受和收获, 赋予笔端, 与人分享。用概念图所描述的整本书的内容和脉络, 有助于全面和宏观地了解此书;视觉化思考方法的应用过程的阐述, 为学以致用提供路线图;此书阅读过程和体验的描述, 为将来的阅读提供参考。
关键词:视觉化思考,餐巾纸,丹·罗姆,创造力,概念图
参考文献
[1] (美) 丹·罗姆.餐巾纸的背面[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4-305.
[2] (美) Julie Steele, Noah Iliinsky等.数据可视化之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7.
[3]惠岑怿等.浅析思维导图在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3) :153-157.
[4]樊抒洁.基于语义和思维导图的学习资源集成应用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 2013.
[5]田良, 侯佩旭, 游长江.旅游资源学课程可视化教学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 2012 (4) :131-136.
[6]吴玉婷.运用心智图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单词记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7]刘鹏.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 2011.
[8]汤文学, 边艳杰.图形组织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4) :952-95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笔 第4篇
情感、思维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让学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加深体验、理解,从而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审美
的乐趣、获得启迪。因此怎样对语文阅读进行有效教学,这个问题值得教师们的共同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06-01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堂课就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三、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之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
2、抓主要线索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中提出了自主学习,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渔夫的故事》一文中,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由于所提的问题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整堂课避免了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四、读写结合,坚持练笔
阅读文本,特别是阅读名家名篇,既要学读,又要学写。所选的阅读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学生吸取和积累下大量优美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尤其要强调说和写的训练。大作文以外,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我一直主张在每一篇课文讲读过程中,除了读书之外,要有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听、说、写练习。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
如教学《观潮》一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让学生读写结合,提高了写作能力。
培根随笔读后感1000字 第5篇
培根随笔读后感1000字一:培根随笔读后感
读《培根随笔全集》有感:说到培根,谁都会想起他那句遐迩传扬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的确,当今社会,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暑假,趁着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他的著作《培根随笔全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犹如当头棒喝,击醒了不知多少梦中人。
培根,他是命运多舛的一个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时就受尽了功名利禄的熏陶,长大后也就顺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经历浮沉的宫廷政变后,他最终被罢去官职。在沧桑的岁月里,他的人生受尽了苦难的历练,也就越显得芬芳。读他的文章,就像在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赐教,须耐心倾听,反复揣摩。《培根随笔全集》就是一个例子。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信手拈来的一句话,甚是耐读,索性将它摘下来。细细咀嚼一番后,竟被我品出几分味道来,我想不仅厄运能发现美德,它还能使自己更透彻的看待自身缺点。
今年八下期末考试的结果已尘埃落定,自己马失前蹄了。在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如晴天霹雳,本还抱有一丝渴望,但在那一通电话之后,便都无处寻觅了。等自己反应过来,顷刻间泪水翻涌而出,像泄了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我哭了,自记事起自己是很少哭的,因为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太委屈了,可没人容我倾诉。那好几个日日夜夜只有我最清楚,“我努力了!”我敢说。而其也得到了收获,模拟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八上那次我也失利了,我多想打个咸鱼翻身仗呀!对这次的胜利,我已经“蓄谋“很久了,可事与愿违。在那几日,我极度消沉,堕落,不敢和同学通电话,上网也常隐身。闷闷不乐几日后,父亲终于发话了,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我懂,谁都懂。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找“错因”,正如诸葛亮所说: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不然再多的失败也不足为奇,同时也是徒劳的。经过这一次的惨训,我悟出了两个对自己而言的真理:
一、在考试前必须调整心态,不能沉迷于昔日的成就。
二、在今后考试中必须注意的一点,汇成一句话是:“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意思是说能做到的人一定是“说到做到“的人,但说得到的人不一定做得到。我属于后者。考试前,我刻意的去复习了英语,做足了表面功夫,看似勤奋,却不然,我还未深入的去复习,那时有太多的“柱子“挡在我面前。
相通这些后,我便不足为奇会得此结果了。再说,经过这一番深思,尚且也对得住那“八二”二字(英语考试得了八十二分)。
现在回眸这件事,心中还为有些遗憾和委屈。但豁达些看待这件事,纵观历史,谁无遇到过点小挫折呢?本书的主人公培根不就是吗?只要我们在犯错中得到进步,不也是好事,也就应了那句话:“吃一堑,长一智,
”
培根随笔读后感1000字二: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论美》和《论友谊》两篇。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所以,我特别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第二篇是《论美》,这一篇不得不说同样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未来如何,但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她)的内在。培根的想法应该也是如此,但在他写的《论美》中却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不错,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人亦却是如此每天关注着自己形体和颜色之美,对于自己的内在的美却一点也不关心,就出现了很多很美丽的女生却出口脏话连篇,让人觉得很没教养,很不稳重的情况了。正如培根所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培根随笔读后感1000字 第6篇
的确,世上最无用之物莫过于拖延。
“幸运如市场,许多时候,如果你能多待一会儿,价格就会降下来,或者至少,它先给你容易抓的瓶把,如果你不及时抓住,就给你难抓的瓶身”培根讲述了哲学、伦理、处世之道。
常道:“今日事今日毕。”可即使是这句烂熟于心得话,也未在心中打下牢固的根基。
不知多少人,拿着手机,抱着“再玩五分钟”的心态,一夜不眠,最后落个头晕眼花,腰酸背痛,次日昏昏欲睡,说不清昨夜究竟有何意义。不知多少人,将事情一拖再拖,最后手忙脚乱,悔不当初;不知多少人,在选择的路口举棋不定,错过了最佳时机,最后落得两手空空。
拖延是一把枷锁,锁其心智,钝其行为,毁其人生。
个人拖延,得一时欢愉,在事后暗悔时光飞逝,竟抓不住它的尾巴。上级拖延,导致任务完结不了。社会拖延,使整个社会停滞不前,沦为一盘散沙,国家拖延,逃不了“落不了就要挨打”的悲催命运。
百无一用是拖延,在经历了无数个起早贪黑的日子,终有一日下定决心将之更改。于是,每日紧抓时间,竟比之前早了几个小时入眠。不曾为当初愚笨的作法所自耻。
生而在世,难免心存几分懒惰。但如何将之克服?可谓,目标之重要了。拖延最好的解药便是恒心与毅力。
“在事情初起之际抓住最佳时期,绝对是至高无上的智慧。”赔根又道。
是啊,机会不等人。
总有人自认为“怀才不遇”是他人的不赏识,亦或认为某些机遇“不堪入目”而一拖再拖,最后在心怡之物来临之际,芳华逝去,束手无策。
中国首富李嘉诚,当机立断,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落后,土地空旷。但就是这样前途渺茫,经济体系不全的旧社会,李嘉诚牢抓商机,代巨款买地皮。也正是这令人大跌眼镜的做法投资,使他发家起业,成为了亚洲地产大亨。在机会的路口,他绝不拖延。
百无一用是拖延。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是否应遵从先辈的教诲,在机遇、选择、心智中不留下一丝拖延呢?
马上行动,没有借口。对迟疑说不,对犹疑说不,对彷徨说不。
“子弹出了枪膛,飞起来速度极快。”世上最无用之物,莫过于拖延!
培根随笔读后感1000字 第7篇
作家培根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培根随笔》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论真理》中,他谈到“探究真理即要对其求爱求婚,认识真理即要与之相依相随,而相信真理则要享受真理的乐趣,此乃人类天性之至善。”是啊,要追求真理,认识真理,更要依赖真理,因为与智慧相伴的是真理,智慧只存在于真理中。
在《谈读书》中,知道了读书之用有三:一为心旷神怡,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其实,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但读书亦有方法,讲求实际者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慕读书,唯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的确,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我最喜欢的就是那篇《论友谊》了。
“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每个人都需要朋友的陪伴,需要友谊的滋润。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过便忘了的风景,而朋友,将成为在你心里生根抽芽的人。培根在文章中写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是的,友谊能使欢乐倍增,悲痛锐减。
但是世上友谊本罕见,真挚友情更难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并不是失去了一些朋友,而是我们懂得了谁才是真正的朋友。成长总会让我们或得或失,朋友彼此之间容易出现分歧误会,可能有吵闹,可能有谅解,但总是需要信任、宽容、真诚来辅助陪伴。因为,友谊有着两种可观的作用,即平息感情和加强理智。
处于花季的我们,左右有朋友,曾经的懵懂可能让我们在友谊上付出过代价,但是不得不说,友谊真的很重要,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朋友是什么?一个灵魂居住在两个肉体中,《论友谊》让我明白了,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朋友,而是有朋友相伴,我们才有了最好的时光,且行且珍惜。
读《培根随笔》,好像听不到作者灵魂的絮语,也不像一位朋友在娓娓谈心,倒像是在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因为书里包含着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是对人生的体会。
若读透这本书,仿佛就看透了人生,因为作者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
培根随笔阅读随笔1000字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