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施时期范文
喷施时期范文(精选7篇)
喷施时期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4年3—10月在融水县红水乡良双村侗寨屯进行, 试验田为面积833 m2的潴育沙泥田, 壤质, 土壤肥力中等;试验前采集耕作层混合土样室内风干后送融水县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检测, 测定该土壤p H值5.4, 含有机质42.8g/kg、全氮2.24g/kg、有效磷11.2 mg/kg、速效钾64 m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超级杂交稻中浙优8号, 在当地全生育期145 d。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 上海十八厂生产的粉剂, 零售价2元/g。
1.3 试验设计
1.3.1 头季稻齐穗后不同时间喷施。设4个处理, 分别为齐穗后30 d、齐穗后33 d、齐穗后35 d, 以齐穗后33 d喷清水750 kg/hm2作对照 (CK1) 。
1.3.2 头季稻收割后不同时间喷施。设4个处理, 分别为割后0 d、割后5 d、割后10 d, 以割后5 d喷清水750 kg/hm2作对照 (CK2) 。
1.3.3 再生稻抽穗不同时间喷施。设4个处理, 分别为大胎破口时、抽穗10%时、抽穗50%时, 以抽穗10%时喷清水750 kg/hm2作对照 (CK3) 。
上述各处理小区面积均为13.60 m2 (4.0 m×3.4 m) , 均设3次重复, 随机排列。头季稻采用半水湿润防寒育秧, 插植规格为25 cm×16 cm, 栽植24.75万蔸/hm2。3个子试验区及其各处理小区之间均用工作行间隔开。赤霉素用法:15 g赤霉素溶于750 kg清水 (浓度为20 mg/kg, 1 hm2用量) , 力求均匀喷施[6,7]。催芽肥统一在头稻季齐穗后20 d (7月28日) 施尿素112.5 kg/hm2;促苗肥在头季稻收获当天施尿素75 kg/hm2、氯化钾75 kg/hm2。其他措施同大田生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头季稻齐穗后喷施赤霉素对再生稻长苗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2.1.1 头季稻齐穗后喷施赤霉素对再生稻成穗率和结实率的影响。
由表1可知, 齐穗后30 d喷施赤霉素, 有效穗多, 实粒数多, 谷粒饱满, 成穗及穗粒结构比较合理;其次为33 d喷的, 再次为齐穗后35 d喷的, CK1效果最差。
2.1.2 头季稻齐穗后喷施赤霉素对再生稻的增产效果。
由表2可知, 头季稻齐穗后30 d喷赤霉素的产量居第1位, 显著高于齐穗后33 d喷施的;极显著高于齐穗后35 d喷施的和CK1。齐穗后33 d喷施的产量居第2位, 与齐穗后35 d喷的差异不明显, 但较CK1增产显著。齐穗后35 d喷的与CK1的产量差异不大, 仅增产4.3%。
2.2 头季稻收割后喷施赤霉素对再生稻成穗及产量的影响2.
2.1头季稻收割后喷施对再生稻成穗率和结实率的影响。由表3可知, 头季稻收后5 d喷施赤霉素的效果最佳, 有效穗数多、实粒数多、谷粒饱满千粒重高;其次为收后当天喷的, 再次为收后10 d喷的, 而清水喷的 (CK2) 效果居末位。
注:大、小写英文字母分别代表1%、5%的差异显著性。
2.2.2头季稻收割后喷施对再生稻的增产效果。由表4可知, 头季稻收后5 d喷赤霉素的增产效果好, 比收后当天喷施的有所增产 (增幅2.4%) , 比收后10 d、CK2增产显著。其次为收后当天喷施的, 比收后10 d喷施的增产5.9%, 比清水对照 (CK2) 增产显著。而收后10 d喷施的与清水对照 (CK2) 差异不大。
2.3 再生稻始穗期喷施赤霉素对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2.3.1 再生稻始穗期喷对再生稻成穗率和结实率的影响。
由于再生稻中后期生长的气温由较高趋于较低, 抽穗期叶面喷施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抽穗, 减少包颈现象, 提高结实率。由表5可知, 抽穗10%~50%时喷施赤霉素的穗粒性状效果较好, 其次为大胎破口时喷的。清水处理的 (CK3) 效果较差。
注:大、小英文字母分别代表1%、5%的差异显著性。
2.3.2 再生稻始穗期喷各处理对再生稻的增产效果。
由表6可知, 抽穗10%~50%时喷施赤霉素的再生稻谷增产效果较好, 比清水对照增产10.1%~10.6%。大胎破口时喷施的居第3位, 比清水对照增产7.0%。因生物统计F值测定结果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 故不作新复极差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头季稻齐穗后喷施赤霉素各处理均有促芽促苗效果, 并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再生稻产量;其中以头季稻齐穗30 d喷施的产量最好, 比齐穗后33 d的增产显著, 比35 d喷的和清水对照增产极显著。齐穗后33 d喷的为其次, 比35 d喷的增产不显著, 但比清水对照增产显著。齐穗后35 d喷的与清水对照差异不大。赤霉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芽促苗, 有效穗数多、实粒增多和谷粒饱满上。
头季稻收割后喷施赤霉素能刺激腋芽萌发和再生苗生长, 增加再生稻产量, 其中以割后5 d喷的穗粒结构较佳, 产量最好;其次是割后当天喷的;再次为割后10 d喷的。但收割后喷施赤霉素的各处理的促芽长苗、增加有效穗数的效果比头季稻齐穗后喷施效果稍欠。
再生稻穗期不同时段喷施赤霉素均有增产效果, 其中以抽穗后10%~50%时喷的效果较好, 大胎破口时喷的效果稍差。喷施赤霉素这一举措必须与其他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相结合[8,9]。
摘要:用赤霉素在头季稻齐穗后、头季稻收割后各个不同时期喷施和在再生稻始穗期不同时段喷施, 研究其促芽促苗及增产效果。结果表明:施用赤霉素都有一定的促芽促苗效果和增产效果。以头季稻齐穗后30 d喷施、头季稻割后5 d喷施和再生苗抽穗10%50%时喷施的综合效果较好。
关键词:赤霉素,再生稻,催芽促苗,产量效应
参考文献
[1]施能浦.杂交中稻—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 1997 (5) :45-48.
[2]顾承德, 王卫东, 周玲.杂交中稻培育再生稻喷施“九二○”的增产效果[J].安徽农学通报, 1997 (4) :46-48.
[3]谭虎林, 何强, 彭文俊.培两优500作中稻蓄留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 2002 (3) :18-19.
[4]邓小华, 郑贤陆.冷浸田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杂交水稻, 2003 (6) :40-41.
[5]张桂莲, 屠乃美, 张顺堂.喷施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再生稻腋芽萌发和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 2004 (5) :10-14.
[6]蔡志刚.水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 :75-77.
[7]李发保, 张大来.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5) :227-229.
[8]杨日, 杨桂芬, 龚志宏.播期对融水、三江超级稻头季稻及再生稻性状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 2011 (8) :890-894.
喷施时期 第2篇
本试验以当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10 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设置3 个GA3喷施时期和6 个GA3用量处理,研究不同GA3喷施时期对不同GA3用量条件下不育系节间伸长和抽穗相关性状的影响,旨在为杂交水稻繁殖制种生产中合理喷施GA3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喷施时期对单穗节间和抽穗相关性状的影响
1.1.1 供试材料供试不育系选择当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10 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包括培矮64S、Y58S、C815S、P88S、 广占63S、 新安S、W9593S、GD-1S、准S、株1S。供试赤霉素(GA3)为浙江钱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85% 赤霉酸结晶粉,从长沙市场上购买。
1.1.2 试验设计与方法1)试验设计。根据潘旺林[3]的观察结果及生产实践,不育系稻穗破口期(即穗尖露出剑叶鞘,幼穗分化Ⅷ期左右)应是顶1 节间快速伸长且对GA3敏感的时期。故以稻穗破口为参照,设置3 个喷施时期处理:穗尖抽出剑叶鞘3cm、0 cm、-3 cm,分别约为破口后1d、破口期、破口前1d。考虑到不同不育系的适宜GA3用量不同,为了充分考查GA3的作用效果,对10 个不育系均设置6 个GA3用量处理:0(清水,CK),75,150,225,300,450 g/hm2。
2)田间试验方法。2008 年夏季,根据各不育系的播始历期合理安排播种期,使各不育系于8 月10 日前后抽穗(表1),且均处于不育状态。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品种为主区,GA3用量为副区,主区按随机区组排列,副区随机排列,3 次重复。每个副区栽90 株,双本插,株行距13.3 cm×16.7 cm,划格移栽,小区之间空1 行。试验田按制种田常规管理。
在各不育系见穗10% 左右时,每个小区用记号笔分别标记小区中间穗尖抽出剑叶鞘3 cm、0cm、-3 cm 3 种不同抽穗时期的主穗或大分蘖穗各10 个。上午露水干后标记,当天16:00 后开始分2次喷施GA3,连续2 d喷施,每次用量占50%,每次对水675 L/hm2。
1.1.3 考查项目与方法喷施GA3后15 d左右,每小区齐泥收割标记的30 个单茎穗。室内考查各单茎穗个体的穗高(各单茎穗基部至穗尖的长度)、顶1节间长、顶2 节间长、下部节间长(顶2 节间以下至泥面的总长度)、穗长、剑叶长、剑叶鞘长、颈粒距(穗颈节至穗基部第1 朵颖花基部之间的距离)[9]。计算各单茎穗的包颈长(剑叶的叶鞘长-顶1 节间长)、包颈度(包颈长 ÷ 穗长 ×100%)、穗粒外露度[(穗长-包颈长)÷(穗长-颈粒距)×100%]。取小区平均值用于统计分析。
1.2 喷施时期对群体抽穗相关性状的影响
1.2.1 供试材料供试不育系为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和准S。
1.2.2 试验设计与方法采用钵栽试验。供试营养钵高15 cm,钵口直径16.7 cm。培矮64S和准S分别于5 月25 日和6 月9 日播种,均采用抛秧盘育秧,秧龄15 d时选生长整齐、健壮秧苗移栽。移栽前先用试验田耕作层肥泥填满营养钵,再将营养钵紧挨成排埋入试验田中,钵口与泥面平齐。每品种栽400 钵,每钵1 穴,插双本。常规栽培管理。当不育系大部分主穗达到叶枕平时,用记号笔标记主穗达到叶枕平的单株,从叶枕平开始,每隔2 d设置1 个GA3喷施时期处理,直至齐穗,每个时期喷施处理10 钵。培矮64S共设置7 个时期处理,分别为叶枕平后0,2,4,6,8,10,12 d,其中叶枕平后8 d为抽穗期,每处理喷施GA3600 g/hm2,分2 次连续2 d喷施,每次用量50% ;准S共设置10个时期处理,分别为叶枕平后0,2,4,6,8,10,12,14,16,18 d,其中叶枕平后8 d为抽穗期,每处理喷施GA3150 g/hm2,分2 次连续2 d喷施,每次用量50%。
1.2.3 考查项目与方法喷施GA3后15 d左右,齐泥收割各个单株。分别测量每个单株全部茎蘖穗的穗高、剑叶鞘长、顶1 节间长、颈粒距、穗长,计算包颈长、包颈度、穗粒外露度,取单株全部茎蘖穗的平均值用于统计分析,作为不育系田间群体指标(同一植株不同茎蘖穗发育进度不一致,相对于单茎穗个体而言,整株茎蘖穗的平均值可代表群体)。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
全部数据的计算与平均值统计用Excel软件完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重比较(LSD法)用SAS 6.02 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GA3喷施时期对单穗抽穗相关性状的影响
从表2 可以看出,在喷施清水的情况下,不育系各单穗性状在不同喷施时期(即喷施GA3时的抽穗指标)间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本试验标记稻穗取样合理,不同喷施时期间样本误差小。而在喷施75-450 g/hm2GA3的情况下,除剑叶鞘长之外,其他性状在不同喷施时期间均具有显著差异。其中穗粒外露度和顶1 节间长在各GA3用量下均以喷施时期为0 cm时最大,而包颈长和包颈度则以喷施时期为0 cm时最小,说明从解除包颈、促进抽穗的效果考虑,喷施GA3的适宜抽穗指标为0 cm,即穗尖刚露出剑叶鞘时喷施GA3对促进抽穗的效果最好。
进一步比较发现,喷施时期为-3 cm的处理在GA3用量较小时(75-225 g/hm2),穗粒外露度和顶1 节间长略小于喷施时期为3 cm的处理,包颈长和包颈度略大于喷施时期为3 cm的处理;而在GA3用量较大时(≥ 300 g/hm2)则相反,喷施时期为-3 cm的处理穗粒外露度和顶1 节间长略大于喷施时期为3 cm的处理,包颈长和包颈度略小于喷施时期为3 cm的处理。即喷施时期较早(-3 cm)时,各抽穗相关性状在不同GA3用量处理间的变幅比喷施时期较迟(3 cm)时更大,说明在喷施时期较早(-3cm)时,GA3用量的增加对抽穗的促进效果比喷施时期较迟(3 cm)时更显著,即抽穗对GA3更敏感。这可能是由于喷施时期较早(-3 cm)时,顶1 节间分生组织更为幼嫩所致。
注:1)喷施GA3时的抽穗长度;2)为75-450 g/hm2GA3用量处理的平均值。同列数据后含相同小写字母者在不同喷施时期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下同。
2.2 不同GA3喷施时期对茎秆相关性状的影响
随着GA3喷施时期的推迟,各GA3用量下穗高、顶2 节间长和下部节间长均相应缩短,其中下部节间长比顶2 节间长缩短幅度更大(表2)。说明随GA3喷施时期的推迟,植株茎秆从下至上逐渐老化,GA3促进节间伸长和植株增高的效果变差,其中对下部节间长的影响更明显。因此GA3适当迟喷有利于控制植株中下部节间伸长和株高增加,从而提高不育系的抗倒能力。剑叶长和穗长随GA3喷施时期的推迟有增加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茎秆组织细胞逐渐老化后,外源GA3输往茎秆敏感部位的比例有所减少,而输往稻穗及残留在叶片中的比例有所增加,从而促进了叶长和穗长的增加。
对喷施GA3后不同部位节间长的增幅进行比较,发现3 个喷施时期处理均以顶2 节间长的增加幅度最大(表3);在喷施时期为-3 cm时,顶1 节间长增幅与下部节间长增幅相当,而在喷施时期为0 和3 cm时,顶1 节间长增幅大于下部节间长增幅。说明在本试验设置的喷施时期下,随GA3喷施时期的推迟,植株下部节间逐渐老化,外源GA3的作用部位相应上移,但顶2 节间的居间分生组织一直是外源GA3的主要作用部位。这与刘爱民等[10]的观察结果一致。
注:表中数据为75-450 g/hm2GA3用量处理的平均值与对照(0 g/hm2)的差值。
2.3 GA3喷施时期对不同不育系主要植株性状的影响
GA3喷施时期对不同不育系主要植株性状的影响见表4。在喷施GA3条件下,供试10 个不育系的穗高、顶2 节间长和下部节间长均随喷施时期的推迟而下降,剑叶长随喷施时期的推迟呈现增加趋势;穗粒外露度和顶1 节间长均以喷施时期为0 cm时最高,除准S外,各不育系的包颈长和包颈度均以喷施时期为0 cm时最小。说明不同喷施时期对节间伸长和抽穗的影响在不同不育系之间表现基本一致,喷施时期较早(-3 cm)时均有利于促进中下部节间伸长和穗高增加,而喷施时期为0 cm时对解除包颈、促进抽穗的效果最好。
2.4 GA3喷施时期对不育系群体抽穗相关性状的影响
从表5 可以看出,从叶枕平开始,培矮64S随GA3喷施时期推迟,顶1 节间长和穗粒外露度逐渐增加,至叶枕平后8 d达到最大值,此后又逐渐下降,呈单峰曲线变化;包颈长和包颈度则与之相反,随GA3喷施时期推迟逐渐下降,至叶枕平后8 d达到最小值,此后又逐渐上升。说明在GA3用量600 g/hm2时,培矮64S在植株主穗叶枕平后8 d喷施GA3对促进群体抽穗的效果最好,此时为培矮64S主穗抽穗期,群体抽穗率约为10%-15%。叶枕平及叶枕平后2 d喷施GA3的处理剑叶鞘长、穗长、包颈长和包颈度最大,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顶1 节间长却较小,说明此时喷施GA3可促进剑叶鞘和稻穗伸长,而不能促进顶1 节间伸长,不利于解除不育系包颈。
准S的表现与培矮64S有相似之处,顶1 节间长和穗粒外露度也随GA3喷施时期的推迟逐渐增加,至叶枕平后8 d达到最大值,此后又下降,但并非呈简单的单峰曲线变化,至叶枕平后18 d有反弹趋势,这可能与准S单株穗数较多、主茎穗与分蘖穗生育进程差异较大有关;另外,叶枕平后4-14 d喷施GA3的各处理间差异不大,这可能与GA3用量偏小(150 g/hm2)有关。包颈长和包颈度的变化基本相反,随GA3喷施时期推迟逐渐下降,至叶枕平后8 d基本达到最小值,此后又逐渐上升。说明在GA3用量150 g/hm2时,准S也在主穗叶枕平后8 d喷施GA3对促进群体抽穗的效果最好,此时也为主穗抽穗期。随GA3喷施时期推迟,剑叶鞘长和穗长呈下降趋势,说明早喷GA3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准S剑叶鞘和稻穗伸长,但不利于解除包颈。
3 结论
喷施GA3可促进不育系茎秆各部位节间伸长和植株增高,但对剑叶鞘长没有明显影响;稻穗破口期(穗尖刚露出剑叶鞘)是喷施GA3的适宜时期,此时喷施GA3对促进顶1 节间伸长、解除包颈和提高穗粒外露度的效果最好;对不育系群体而言,抽穗10%-15% 是开始喷施GA3的适宜时期。
注:表中数据为各不育系75-450 g/hm2GA3用量处理的平均值。
注:喷施时期指叶枕平后天数;穗层高指单株所有稻穗穗高的平均值。
4 讨论
赤霉素是促进细胞伸长的主要激素,主要作用于植株幼嫩的分生组织,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进而促进节间伸长和株高增加[11,12,13,14,15]。GA3是杂交水稻制种中解除不育系包颈最常用的外源激素,如果不育系GA3喷施时期过早,则外源GA3可能主要作用于中下部节间,导致促高不促穗;如果GA3喷施时期过迟,顶1 节间分生组织老化,也影响顶1 节间的伸长和解除包颈、促进抽穗的效果。
本试验分别于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稻穗破口前、后喷施GA3,发现喷施GA3可促进茎秆各部位节间伸长和植株增高,但对剑叶鞘长没有明显影响,这与潘旺林[3]的试验结果(喷施GA3可促进剑叶鞘长显著增加)有所不同,可能与供试不育系不同有关(潘旺林[3]以三系不育系V20A为材料)。本试验中,破口期(穗尖刚露出剑叶鞘)喷施GA3对解除不育系包颈、促进抽穗的效果最好,破口前1 d(穗尖距叶枕-3 cm)喷施GA3的效果次之,破口后1 d(穗尖抽出剑叶鞘3 cm)喷施GA3的效果相对较差;随喷施时期的推迟,茎秆各部位节间分生组织从下至上依次老化,对外源GA3的敏感性依次下降,导致中下部节间长和穗高逐渐缩短。因此,对不育系单茎穗个体而言,稻穗破口期是喷施GA3的适宜时期,在此基础上,宜迟不宜早,以避免植株过高,降低倒伏风险。
但是繁殖制种田间不育系群体抽穗通常较分散,不同茎蘖穗发育进度不一致,如何最大程度解除不育系群体稻穗包颈,对提高繁殖制种异交结实率和种子产量更为重要。
本试验中,不育系培矮64S和准S整株各茎蘖穗的平均穗粒外露度均以在主穗叶枕平后8 d喷施GA3的处理最高,包颈度最小,此时正处于植株的主穗抽穗期,相当于群体抽穗率为10%-15% 左右。据此推测,田间不育系群体抽穗10%-15% 左右是开始喷施GA3的适宜时期。
沼液叶面喷施技术 第3篇
1 技术要点
1.1 沼液取自正常产气1个月以上的沼气池, 澄清, 纱布过滤。
1.2 频率7~10天1次。
1.3 时间作物生长季节, 晴天下午最好。
1.4 浓度
根据沼液浓度, 施用作物及季节、气温而定, 总体原则是:幼苗、嫩叶期1份沼液兑1~2份清水;夏季高温, 1份沼液兑1份清水, 气温较低, 又是老叶 (苗) , 可不兑清水。
1.5 用量40kg/667m2。
2 不同作物喷施方法
2.1 沼液喷柑桔
从初花期开始, 结合保花保果, 用喷雾器喷施果树叶面, 7~10天1次, 至采果前结束。浓度:沼液1份, 清水1份。效果:保花保果, 促进果实大小一致, 光泽度好, 成熟期一致。采果后, 还可坚持3~4次, 有利于花芽分化和增强树体抗寒能力。
2.2 沼液喷水稻、小麦
从圆梗开始, 至灌浆结束, 10天1次, 浓度是1份沼液兑1份清水。作用:增加实粒数, 提高千粒重。
2.3 沼液喷蘑菇
出菇后开始, 1m2用沼液500g+清水500~1000g, 每天喷1次, 提高菇质, 增加产量, 增产幅度37%~140%。
2.4 沼液喷西瓜
初伸蔓开始, 667m2用沼液10kg+清水30kg;初果期, 用沼液15kg+清水30kg;后期, 用沼液20kg+清水20kg。作用:增强抗病能力, 提高产量, 有枯萎病的地方, 效果更显著。
3 注意事项
果树喷施沼液防冻技术 第4篇
1 选沼液
要求提取正常产沼气的沼气池中层的沼液, 用纱布将沼液过滤, 再加50%的清水稀释。
2 喷施时间
果树采果后10天左右, 可喷施第1次;当地气温降至3~5℃时, 喷施第2次;喷施时最好选择有阳光时或中午进行 (下雨天不能喷施) 。
3 喷施方法
应及时取沼液, 及时过滤, 及时稀释, 及时喷施 (用农用喷雾器) 。喷施时注意顺着风向对果树叶面正反喷施。
喷施玉米健壮素试验研究 第5篇
1.1 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为郑丹958。供试调节剂为玉米健壮素。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08年在任丘市原种场进行, 设3个处理, 分别为8叶展叶期、10.9片展叶期、14.9片展叶期, 用450mL/hm2健壮素对水300kg/hm2喷布玉米植株上部叶片, 各处理间隔时间为6d, 以不喷健壮素作对照 (CK) 。
1.3 调查统计
生育期间进行穗数、株高、气生根层、根数、叶片数、叶色、叶面积、穗位等田间调查记载, 成熟后取样进行节间长度、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等室内考种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期喷药对株高及各节间的影响
3个喷药处理均有效地降低了株高, 但不同时期喷药, 其主要缩短的节位不同, 植株下降高度也不尽相同。8片展叶期喷施, 主要缩短地上4~11节间, 平均每节间比对照缩短2.6cm, 平均株高降低40.9cm, 其中第7节间缩短量最多, 达6.3cm, 其相邻上下节间缩短的高度逐渐减少。12节间以上则与对照接近。10.9片展叶喷施 (与第1处理相隔6d) , 主要缩短地上6~13节间, 平均每节间比对照缩短1.5cm, 株高平均降低24.5cm;也以第7节间缩短的长度最多, 达9.0cm, 相邻节间缩短的长度依次渐少。14.9片展叶时喷施 (与第1处理相隔12d) , 主要缩短地上8~16节间, 平均每节间比对照缩短3.0cm, 其中以第10节间缩短最多, 为8.5cm, 也表现为其相邻节间缩短的长度依次渐少。平均株高降低47.6cm, 3处理比较, 以14.9片展叶期喷药降低最多。早喷处理主要降低中下部节间, 晚喷处理主要降低中上部节间。
2.2 不同时期喷药对根系、叶面积及穗位的影响
不同时期喷药对气生根有一定影响。8片展叶期喷施, 气生根层数和条数都略有减少, 10.9片展叶时喷施对气生根影响也不大, 而在14.9片展叶时喷施, 平均气生根层比对照增加0.5层, 气生根增长8条。可见喷施时期对气生根的影响以14.9叶展开时较好, 早喷对气生根影响不大或有负作用。
不同时期喷药对叶面积影响也有较大差异, 喷药过早, 叶面积减少, 适期喷药, 则叶面积有所增加。8片展叶期喷施, 平均叶面积减少87.2cm2, 10.9片叶展开时喷施, 平均叶面积减少4.4cm2, 14.9片展叶时喷药, 平均叶面积增加39.4cm2。
不同时期喷药均可降低穗位高度, 喷药越早, 穗位越低, 随喷施时期推迟, 穗位逐渐增高, 比对照穗位降低的高度渐少。8片展叶时喷药, 平均穗位比对照降低32.5cm, 10.9片展叶时喷药, 平均穗位比对照降低21.7cm, 14.9片展叶时喷药, 平均穗位比对照降低9.9cm, 但穗位过低, 会造成果穗变小。
2.3 不同时期喷药对产量结构的影响
不同时期喷药处理, 其产量结构也不尽相同。早喷处理会造成减产, 适期喷药可促增产。8片展叶时喷药, 平均穗粒重比对照减少38.5g, 穗粒数减少68粒, 千粒重减少42g, 产量减少2 185.5kg/hm2, 减产幅度为25.6%;10.9片展叶时喷药, 单穗粒数增加, 而千粒重减少, 产量基本持平。14.9片展叶时喷药效果最好, 其单穗重增加15g, 穗粒数增加70.9粒, 千粒重减少10g, 产量增加850.5kg/hm2, 增产10.6%。同年大面积示范的121.3hm2, 平均增产892.5kg/hm2, 增幅11.5%, 投入产出比为1∶19。
2.4 喷健壮素对植株性状的影响
适期喷施玉米健壮素后植株性状出现明显的变化, 首先, 延缓了株高的增加, 主要是抑制上部节间的伸长, 因而使整体植株降低。其次, 上部叶片短宽肥厚, 叶色变深, 叶绿素增加, 有利于光合作用。第三, 次生根层数增加, 一般次生根可增加1~3层, 实际增加次生根10~15条。因此, 可以增加土壤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并增强对茎秆的支持力。茎秆相应增粗, 使植株表现矮健粗壮, 根系发达, 抗倒能力增加。据试验人员在试验地取样调查, 喷施健壮素的玉米株高为207.2cm, 较对照245.8cm, 降低15.7%, 经统计分析, 二者差异极显著。从玉米穗位看, 喷健壮素的玉米穗位高度为100.0cm, 对照为104.2cm, 喷健壮素使玉米穗略有降低, 但二者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表明玉米健壮素主要是抑制喷施时开始伸长和正在迅速伸长的节间以及尚未伸长的节间, 因此, 上部节间紧凑, 缩短较多, 而穗位以下的节间喷施时已基本定型, 影响较小。
2.5 喷健壮素对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喷施健壮素后, 从外观看对果穗影响不大, 经取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 穗长略有增加, 秃尖有所减少, 穗行数和行粒数均有所增加, 百粒重增加1.73g, 提高了8.3%, 容重增加3g, 产量增加333.75kg/hm2, 提高4.24%, 喷药的费用和增产的效益比约为1∶16。
3 结论与讨论
玉米健壮素对玉米植株生长的抑制作用很强, 喷药时期必须严格掌握, 过早或过晚均不利。如前所述, 8片展叶期喷药虽能降低株高, 防止倒伏, 却使产量减少25.6%。用药过早, 使植株过于矮小, 不仅抑制了节间伸长, 使果穗发育受到很大影响, 造成严重减产;用药偏晚, 在雄穗抽出后才喷药, 此时大多数节间已基本定型, 降低株高的作用不明显。此外, 由于不同品种、不同播期 (春播或夏播) 的玉米叶片总数常有一定的变异, 以叶片数为喷药标准, 应注意品种特性, 还应注意基部已经枯萎的叶片。喷药时期最好根据雄穗发育情况而定, 一般以雄穗即将露头、手摸顶部可触摸到即将抽出的雄穗, 此时喷药效果最好。
喷施玉米健壮素最明显的效果是降低株高防止倒伏, 因此, 应适当增加密度, 靠增穗降秆防倒伏增加产量, 一般可掌握在常规播种密度下再增加0.75~1.50万株/hm2。在不增密度并且无倒伏危险的情况下, 喷施健壮素的增产幅度较小。
参考文献
[1]许谓华, 吴光清.玉米健壮素增产效果好[J].云南农业科技报, 1990 (3) :41.
大豆叶面肥喷施技术 第6篇
1 叶面施肥作用
1.1 补充根部施肥的不足
当作物出现根部施肥不便时, 如在作物生长后期, 根系活力衰退, 吸收能力降低;或者当土壤环境对作物生长不利时, 作物根系吸收受阻, 而作物又需要迅速恢复生长, 如果一根施方法不能及时满足作物需要时, 只有采取叶面喷施, 才能迅速补充营养, 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1.2 迅速补充营养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 作物已经表现某些营养元素缺乏症, 由于采取土壤施肥需要一定的时间养分才能被作物吸收, 不能及时缓解作物的缺素症.这时采取叶面施肥, 则能使养分迅速通过叶片进入植物体, 解决缺素问题.
1.3 充分发挥肥效
某些肥料如磷、铁、锰、铜、锌肥等, 如果作根施, 易被土壤固定, 影响施用效果, 而采用叶面喷施就不会受土壤条件的限制。
1.4 提高经济效益
各种微量元素是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但施用量很少。如钼肥, 每亩施用量仅几十克、以根施方法则不易施匀, 只有采取叶面喷施, 才能达到经济有效。根据研究测算, 一般作物在叶面喷施硼肥, 对硼的利用率是基肥的8.18倍。从经济效益上看, 叶面喷施比根施划算。
1.5 减轻对土壤的污染
对土壤大量施用氮肥, 容易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人类吸收的硝酸盐约有75%来自蔬菜, 如果采取叶面施肥的方法, 适当地减少土壤施肥量, 能减少植物体内硝酸盐含量和土壤中残余矿物氮素。采用叶面施肥措施, 既节省了施肥量, 又减轻了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是一举两得的有效施肥技术。
2 叶面施肥的特点
2.1 吸收快
土壤施肥后, 各种营养元素首先被土壤吸附, 有的肥料还必须在土壤中经过一个转化过程, 然后通过离子交换或扩散作用被作物根系吸收, 通过根、茎的维管束, 再到达叶片。养分输送距离远, 速度慢。采用叶面施肥, 各种养分能够很快地被作物叶片吸收, 直接从叶片进入植物体, 参与作物的新陈代谢。因此, 其速度和效果都比土壤施肥的作用来的快。据研究, 叶片吸肥的速度要比根部吸肥的速度快1倍左右。
2.2 作用强
叶面施肥由于养分直接由叶面进入作物体内, 吸收速度快, 可在短时间内使作物体内的营养元素大大增加, 迅速缓解作物的缺肥状况, 发挥肥料最大的效益。通过叶面施肥能够有力地促进作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的进展, 显著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提高酶的活性, 促进有机物的合成、转化和运输, 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 可提高产量, 改善品质。
2.3 用量省
叶面施肥一般用量较少, 特别是对于硼、钼、铁、锰、铜等微量元素肥料, 采用根部施肥通常需要较大的用量, 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而叶面施肥集中喷施在作物的叶片上, 通常用土壤施肥的几分之一或十几分之一的用量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一般每公顷用尿素7.5~11.25 kg, 钼酸铵150~225 g, 磷酸二氢钾1125~2250 g, 硫酸钾5250~6000 g。稀释水量依喷洒工具而异。背负式喷雾器每公顷加水225~450 L, 机引喷雾器每公顷加水225~300 L, 用飞机喷洒需加水45~52.5 L。施用叶面肥, 可高效能利用肥料, 是经济用肥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3 叶面施肥要注意的问题
3.1 选择适当的喷施浓度
在应用中要因肥、因作物不同, 因地制宜对症配制。
3.2 选择适当的喷施方法配制溶液要均匀, 喷洒雾点要匀细, 喷施次数看需要。
3.3 掌握好喷施的时期
叶面施肥的时期要根据各种作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情况, 选择作物营养元素需要最多也最迫切时进行喷施, 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3.4 选择适当的喷施时间
叶面施肥效果的好坏与温度、湿度、风力等均有直接关系, 上午9时以前, 最适宜的是在下午4时以后进行, 如遇喷后3~4 h下雨, 则需进行补喷。
3.5 增添助剂
在叶面喷施时, 适当添加助剂, 提高肥液在植物叶片上的粘附力, 促进肥料的吸收。
叶面肥施用量少, 效果迅速明显, 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是种既经济、效果又好的施肥措施, 特别是一些微量元素叶面施用更有独到之处。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叶面施肥工作比较麻烦, 花费劳动力也比较多, 同时易受气候条件影响, 也因作物种类和生育期不同, 叶面施肥效果差异较大, 因此, 必须在根部施肥的基础上, 正确应用叶面施肥技术, 才能充分发挥叶面肥的增产、增收作用。
4 结论
叶面肥尽管有以上诸多优点, 但是农作物施肥主要靠土壤施肥, 尤其对大量元素氮、磷、钾来说, 更应以土壤施肥为主, 据测定要10次以上叶面施肥才能达到根吸收养分的总量。由此可见, 必须在施根肥的基础上, 配合施叶面肥, 才能充分发挥叶面肥的增产增质作用。■
摘要:大豆叶面肥喷施技术应根据大豆的需肥特性, 在施根肥的基础上, 才能充分发挥其增产增质的作用。
喷施宝有机水溶肥料田间试验 第7篇
一、喷施宝在辽宁省试验示范
1.材料与方法
试验时间在2012年5月20日至10月20日;试验地点在辽宁省盘山县古城子镇蔡家村蔡久岩水稻田, 水稻品种为东壮1018。试验地地块200亩, 地势平坦, 土壤类型为黑壤土, 肥力中等均匀, 耕层质地为壤土。土壤有机质前茬作物为水稻, 每亩产量600公斤, 前茬作物亩施氮19公斤、磷2O公斤、钾20公斤, 试验地土壤农化指标:有机质28.2 (克/公斤) 、全氨1.6克/公斤、有效磷9毫克/公斤、速效钾毫175.24克/公斤、pH值6.63。
供试肥料为喷施宝有机水溶肥料, 养分含量有机质≥80克/升, 氮+磷+钾≥170克/升。试验设3个处理:处理1, 当地常规施肥, 复合肥40公斤、尿素15公斤。处理2, 当地常规 (复合肥40公斤、尿素15公斤) 施肥+喷施宝。处理3, 当地常规施肥 (复合肥40公斤、尿素15公斤) +清水对照。3次重复,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每试验小区面积50平方米。
示范设计:处理1, 当地常规施肥 (复合肥40公斤、尿素15公斤) 。处理2, 当地常规施肥+喷施宝。喷施宝叶面肥施用方法与试验方法相同。示范地块100亩, 地势平坦, 肥力中等均匀, 示范各处理的面积为50亩。肥料施用方法: (1) 试验肥料, 在水稻孕穗期、灌浆期各喷施1次, 在叶片正反两面均匀喷施, 以作物叶片润温恰能滴液为好。 (2) 常规施肥, 亩施西洋特复合肥 (28-15-12) 40公斤、优质有机肥1500公斤、追肥尿素15公斤 (第1次追施5公斤、第2次追施5公斤、第3次追施5公斤) 。
田间管理:水稻5月2 2日泡田, 23日耙地, 耙地时用除草剂10%一克净每亩20克加60%古草胺200毫升对水喷雾土表封闭。6月7日铺底肥, 插秧, 小区单灌单排。肥料严格按照试验施肥方法进行, 追肥日期分别为6月12日、19日、26日进行, 喷施宝在孕穗期, 灌浆期各喷施1次, 对清水稀释1000倍喷施叶片正反面, 6月8日防治稻水象甲, 6月27日防治水稻二化螟和水稻纹枯病, 7月6日防治水稻叶瘟病, 7月22日防治水稻二化螟和二次防治水稻纹枯病, 8月4日、16日对水稻穗茎瘟和稻飞虱进行两次防治。
2.结果与分析
(1) 施用喷施宝对水稻生育性状的影响, 从表1水稻生育性状上看, 施用喷施宝处理的水稻, 在株高、叶色、有效分蘖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表现出优势。 (2) 施用喷施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试验小区单打单收, 取代表性样方测产。结果表明, 不同处理水稻产量有一定差异,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处理之间水稻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重复之间差异不显著, 试验可以用于衡量喷施宝的肥效, 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 在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喷施宝比不用的水稻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与喷清水比的水稻产量差异达显著。因此, 可以证明在常规施肥条件下, 施用喷施宝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水稻上施用喷施宝增产作用明显, 施用喷施宝比不喷的每亩增产86公斤, 增产率为12.1%, 施用喷施宝比喷施清水的每亩增产55公斤, 增产率为7.4%。
经济效益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 以处理1为对照, 处理2、3产量都增加, 除去投入的成本, 处理2比处理1每亩增效益210元, 处理2比处理3每亩增效益111元, 说明在水稻上以农民常规施肥加使用喷施宝效果为最好。按复合肥每吨3800元、尿素每吨2600元、喷施宝每瓶25元计算。
3.结论
(1) 水稻施用喷施宝, 株高、叶色、分蘖率、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有明显的提高。 (2) 水稻在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喷施宝比不喷的增产效果明显, 差异极显著, 在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喷施宝1000倍液比不喷的每亩增产86公斤, 增产12%;比喷清水的每亩增产55公斤, 增产7.4%。 (3) 施用喷施宝经济效益明显, 常规施肥加喷施宝1000倍液比常规施肥的每亩增加效益210元。
二、喷施宝在吉林省试验示范
为了进一步验证喷施宝叶面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 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委托吉林省土肥总站于2012年开展喷施宝叶面肥试验。
1.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吉林省林口县奎山乡中山阳村农户关文贵的水稻田中实施。试验土壤为草甸河淤土型水稻土, 土壤质地为重壤土, 中等肥力。4~10月份生育期降水量391.5毫米, 无霜期143天左右, 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51.2克/公斤、碱解氮239.4毫克/公斤、有效磷36.1毫克/公斤、速效钾86毫克/公斤、p H值6.6。试验小区5月4日结合水耙地一次性全层施肥, 于5月26日人工插秧, 插秧规格30厘米17厘米。供试水稻品种为空育131。供试肥料为广西喷施宝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喷施宝叶面肥。
试验设计采取大区对比法, 2个处理, 不设重复。每个处理面积为自然地块100亩以上。试验小区单排单灌, 正常田间管理。试验处理1:当地常规施肥, 即亩施用宏福复合肥 (15-15-15) 45公斤作基肥, 水稻返青肥3公斤, 尿素8公斤作追肥。处理2:当地常规施肥加喷施宝叶面肥。施肥方法:每个处理水耙地前一次基础, 施匀耙平, 正常追肥, 在水稻拔节孕穗至破口期处理2用1000倍液喷施宝喷施1次。
2.结果与分析
(1) 对水稻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从株高上看, 以处理2最高, 比处理1增高7.8厘米;从每穴有效穗数看, 处理2比处理1每穴平均增加1.3株;平均穗长增加0.5厘米;千粒重处理2比处理1平均增重0.6克。 (2) 产量结果分析, 处理2与处理1对照区相比, 每亩增产水稻38.4公斤, 增产率为6.62%。
3.结论
喷施时期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