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撕脱伤范文
皮肤撕脱伤范文(精选8篇)
皮肤撕脱伤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7月至2009年8月重庆市长安医院收治的皮肤撕脱伤共35例中, 男性21例、女性14例, 年龄11~89岁。皮肤缺损原因:车祸伤21例, 机器绞轧伤9例, 高处坠伤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6h。皮肤缺损部位:下肢22例, 上肢13例。创面范围:1%~10%体表面积26例;>10%体表面积9例。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评估其全身情况, 局部创面加压包扎, 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局部创面常规清创, 如合并骨折使用外固定支架, 骨骼外露处尽可能软组织覆盖, 尽可能剔除皮瓣皮下组织, 修复基底床, 回植皮肤上沿皮肤纵轴方向用尖头刀片戳数个筛状小孔。VSD组:皮瓣缝合完毕, 剪裁l块与创面大小相等的负压吸引材料 (武汉, 维斯第敷料) 将局部创面覆盖, 边缘予以缝合固定;在局部创面留置一冲洗管, 予以固定;干纱布擦净创面周围的皮肤, 用生物透性粘贴薄膜封闭创面, 连接负压吸引, 并检查是否漏气。术后冲洗管接生理盐水持续冲洗, 观察负压吸引情况, 并记录冲洗液、引流液量, 以了解患者创面渗出量并及时补充, 常规应用抗生素。常规加压包扎组:皮瓣缝合完毕, 用网眼纱包裹压迫敷料均匀覆盖于修复皮肤表面, 并适以加压包扎, 压力以不影响患肢的血液循环为度。术后密切观察肢端血运、观察敷料渗出情况, 并常规应用抗生素。术后5~7d揭开负压吸引材料或表面压迫敷料, 观察创面皮肤存活情况, 根据皮肤坏死面积决定下一步治疗。如部分皮肤坏死且散在, 无需特殊处理, 待其自行愈合, 如皮肤坏死面积大, 局部清创、换药。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后再次游离植皮消灭创面。
1.3 疗效评定标准
(1) 治愈:原位回植皮肤大部存活, 无需再次手术。 (2) 显效:原位回植皮肤部分存活, 需部分游离植皮手术后愈合。 (3) 无效:原位回植皮肤大部坏死, 分泌物多, 需经换药或再次使用负压吸引后再次大部游离植皮术后愈合。
2 结果
VSD组经治疗19例治愈, 2例显效。常规加压包扎组8例治愈, 4例显效, 2例无效。创面持续冲洗、负压封闭引流 (VSD) 治疗结合中厚皮片原位回植修复术较常规中厚皮片原位回植修复术, 具有治愈率高, 平均伤口愈合时间短优点。
3 讨论
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常因创伤范围广泛, 常累及创面深层组织, 常合并多部位、多脏器损伤, 后期皮瓣感染、坏死致骨骼外露, 导致晚期修复困难, 并严重影响患肢功能恢复[3,4]。局部皮瓣是否一期存活尤显重要。术中彻底清除一切污物及失活组织, 清创后裸露骨面或肌腱, 用邻近肌瓣覆盖, 创面彻底止血。根据皮肤血供解剖及大量临床实践证明, 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后直接皮动脉和肌皮动脉破坏, 将撕脱皮肤直接缝合皮瓣坏死发生概率高。彻底的清除撕脱皮瓣皮下脂肪组织, 将其做成全厚筛孔状皮片后缝合修复, 相当于Ⅰ期皮片植皮, 其皮瓣存活率高, 并保留了皮肤大附属结构, 远期具有弹性好、耐磨、耐压、感觉恢复好等特点。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皮瓣原位缝合术后, 局部创面的大量渗出, 皮瓣坏死、感染, 后期肌腱、骨外露等问题大量存在。传统方法在植皮后即油纱、无菌敷料覆盖, 创面渗出多, 每日需更换数次敷料, 患者痛苦, 医师工作量大, 且创面感染、皮瓣坏死发生概率高。VSD由于1992年首创和应用于临床, VSD的作用已得到公认并逐步应用临床。持续持续冲洗、负压封闭引流优于传统方法。其特点为 (1) 创面感染发生率低。持续冲洗、引流减少局部炎性介质残留, 且创面用生物透性膜封闭, 使创面与外界隔开, 构成防止细菌入侵的屏障[5]。 (2) 创面持续引流通畅。持续的冲洗、负压吸引可彻底清除创面及皮片下渗液, 保证了创面的洁净, 避免局部积液。 (3) 减少患者痛苦。传统方法术后前几日渗出多, 需每日换药或每日更换数次, 安装VSD后7~l0d不需要换药, 减轻了频繁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同时也减少医师工作量。 (4) 皮瓣存活率增高。持续负压吸引减少皮瓣与受皮区间液体残留, 并使皮瓣与受皮区紧密结合, 负压吸引并促进肉芽组织的形成。 (5) 住院总费相对降低。VSD组较传统组在首次使用时多材料费用, 但是它有效避免二次手术, 缩短住院、治疗时间, 减少换药次数, 因此患者住院总费用反而降低。
使用VSD的注意事项: (1) 术中注意事项:局部创面彻底止血, 创面透明膜妥善封闭。 (2) 防止发生负氮平衡:每天吸出的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 应及时复查并补充[6]。 (3) 密切监测患者体温, 观察引流液颜色及复查血常规, 如发现创面感染及时拆除负压吸引材料。 (4) 保持冲洗、引流持续通畅, 不定时加快冲洗速度预防堵塞, 并观察负压吸引材料塌陷情况。
摘要:目的 探讨创面持续冲洗、负压封闭引流式 (VSD) 治疗技术对皮肤撕脱伤皮片原位回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7月至2009年8月重庆市长安医院收治的皮肤撕脱伤35例。21例行创面持续冲洗、负压封闭引流 (VSD) 治疗结合中厚皮片原位回植修复术, 其中19例患者经1次治疗后创面愈合;2例患者经过2次植皮治疗后创面愈合。14例行常规中厚皮片原位回植加压包扎, 8例患者经1次治疗后创面愈合, 6例患者经过2次植皮治疗后创面愈合。结果 VSD组较常规组在平均住院天数、植皮的愈合率、感染发生率及总费用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创面持续冲洗、负压封闭引流 (VSD) 结合中厚皮片原位回植能在Ⅰ期关闭创面的同时更好地进行创面引流, 降低感染发生, 促进皮瓣存活, 肢体功能障碍残留小, 是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皮肤撕脱伤,持续冲洗,负压封闭引流
参考文献
[1]姚元章.负压封闭技术治疗创伤后软组织缺损[J].创伤外科杂志, 2002, 4 (1) :9-12.
[2]李保庆.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皮肤原位植皮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J].中华骨科杂志, 1990, l0 (4) :263-269.
[3]郭树忠.皮肤撕脱的损伤机理与治疗[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994, 8 (1) :55.
[4]王建.反取皮治疗大面积皮肤脱套伤[J].中华骨科杂志, 1987, 7 (2) :123.
[5]代庆春.真空封闭引流在创伤修复中的现状展望[J].创伤外科杂志, 2007, 9 (4) :371-372.
取皮反植皮加VSD治疗皮肤撕脱伤 第2篇
【关键词】肌皮肤撕脱伤; 植皮;负压封闭引流。
肢体皮肤撕脱伤为机械外力的牵拉、碾挫所致,以交通事故及工程事故多见,其特点为皮肤、皮下组织撕脱,血运破坏。我院于2008年2月~2010年11月采用筛孔状中厚皮片联合应用VSD的治疗方法,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10~45岁,平均30.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工程伤5例,逆行撕脱10例,顺行撕脱6例,面积8cm×12cm~20cm×50cm,均在伤后急诊手术。
1.2 治疗方法
切下整张脱套的皮肤及其连同的筋膜、脂肪组织,皮肤用刀片打薄至中厚皮片,肉眼见其真皮下乳头层即可。皮肤打洞,用双氧水、碘伏及生理盐水冲洗,创面进行清创,去除坏死及污染组织,创面修平整,以适合进行植皮。将处理过的皮肤原位缝合回创面,注意使皮肤保持一定的张力,用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公司生产的VSD敷料,根据创面大小裁剪或拼接VSD敷料,缝合覆盖于植皮后的创面,再次清洁创周皮肤,使用配套生物半透膜进行包裹封闭,接负压吸引器测试其引流是否通畅,密闭性是否可靠。术后患肢抬高制动,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全身应用抗生素,保持负压吸引通畅及创面封闭可靠,负压值保持125~450mmHg(16.67~60kpa),密切观察引流量及性质,10天左右去除负压吸引装置,检查皮片愈合情况,如发现皮片上有局灶性坏死应清除,小灶坏死可换药自愈。
2结果
本组16例全部采用无血运撕脱皮片制成中厚筛孔状皮片反植,创面用维斯第护创材料及生物半透膜封闭负压吸引。术后3天负压吸引量200ml~400ml,3天后引流量逐渐减少,7~11天去除负压吸引。13例皮片全部存活,3例皮片存活90%~95%,经换药创面愈合,植皮区外形丰润平整。
3讨论
VSD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创面覆盖方法,1992年由德国创伤外科Fleischman博士首先应用于治疗开放性骨折的创面获得成功[1-3]。1994年裘华德教授等在国内率先引进这一新型引流技术,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将其应用于各种急慢性复杂创面的治疗或促进移植皮肤成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VSD通过将医用高分子泡沫材料作为引流管与创面的中介,应用半透膜密封创面,全创面进行持续负压引流,通过改善局部血运,刺激肉芽组织生成,及时清除创面渗出物,控制感染,并使创面与外界隔绝避免医源性感染与交叉感染发生。
利用VSD技术提供的引流作用与加压作用,非常适合将其用于游离植皮。既可避免皮下积液导致皮肤坏死,相对的真空环境又能抑制细菌的繁殖,大大减少了感染发生的概率,这是传统敷料加压包扎无法做到的。术中彻底清除创面的坏死失活组织或容易坏死的组织、异常分泌物和异物等,创面尽量修平整,条件良好的创面是植皮成活的基础,良好的密封是保证引流效果的关键。术中耐心、细致、灵活地完成密封工作很重要。VSD护创膜缝合覆盖创面后,一定要擦干净创面周围皮肤,再用半透膜密封。可以用“叠瓦法”粘贴敷料,用“系膜法”封闭引流管出创面边缘处,即用薄膜将引流管包绕,多余的薄膜对贴成系膜状,可以有效地防止引流管出薄膜处的松动和漏气。特殊部位,如手足部,可用包饺子法粘贴,半透膜的覆盖范围应至少包括创周健康皮肤2cm范围。术后及时观察负压吸引引流情况,负压有效地标志是VSD敷料明显瘪陷,薄膜下无液体积聚。持续负压吸引也是皮片成活的重要条件。通过观察发现,取皮反植皮配合VSD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创面高效引流:持续负压吸引可彻底清除创面及皮下渗液,保证了创面洁净,避免局部渗液积聚,加速组织消肿。
(2)感染发生率低:负压封闭引流系统可较长时间保持创面负压,生物膜在透气透湿的同时又防水隔菌,能有效地避免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同时,局部渗出液可及时引流,减少毒素吸收,减轻创面的感染。
(3)皮片成活率高:持续负压吸引可有效去除乳酸及创面渗出,保证创面愈合所需的氧和营养成分,促进血流,促进新生血管的生长,改善局部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的形成。同时,产生负压和吸引使组织靠拢结合,维持血管而降低水肿液和血浆的渗出,利于新生血管网生成,促进组织愈合。
(4)大大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综上所述,取皮反植皮配合VSD治疗皮肤撕脱伤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唐举玉.李康华.谢松林,等.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小儿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6,29:58-60.
[2] 刘雷涛.张成进,李忠,等.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下肢创伤后骨髓炎伴骨及软组织缺损[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901-904.
[3] 杨润功.张伟佳.侯树勋,等.负压封闭引流在GustilaⅢB和ⅢC型开放性骨折感染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8:193-197.
VSD在皮肤撕脱伤的应用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12-76岁, 平均 (42.5 +12.7) 岁。伤后 (2-4)h急诊来院,其中砸伤6例,车祸辗伤14例,机器绞伤2例。撕脱面积占体表面积5% -12% ( 平均7% ),不完全性撕脱18例,完全性撕脱4例,上肢6例,下肢15例,头部1例。入院时合并骨折患者13例,合并休克患者10例。 以上患者入院前均无心、肝肾功能异常,高血压患者2例,糖尿病患者2例。
1.2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患者入院后排除有无重要脏器损伤, 处理全身情况,做好术前评估,保证生命体征稳定尤为重要,积极抗休克、抗感染、止血、对症处理,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做好急诊手术准备工作。
1.2.2治疗方法麻醉成功后彻底清创,患肢伤口常规肥皂水洗刷,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再用大量过氧化氢、生理盐水及稀释碘伏溶液冲洗3遍以上,最后予1:5碘伏浸泡创面约10 min。患肢上止血带,检查有无大血管损伤,并彻底止血,对创面逐层清创,尽可能清除异物、对可能坏死的部分修薄,血运差的撕脱皮肤,剪除除皮下脂肪、坏死筋膜和肌肉组织,对合并骨折的使用外固定架固定或作内固定;骨骼外露处尽可能软组织覆盖,缝合修整凌乱的组织,一期修复重要神经、血管、肌腱等组织,最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中厚皮片、网状中厚皮片、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SD) 等术式封闭创面。
1.3负压封闭引流
由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多聚乙烯醇明胶海绵。根据创面大小修剪缝合固定于健康皮肤, 半透膜封闭整个区域,串联多侧孔硬质硅胶引流管引出。接负压机或中心负压,24 h持续吸引,负压为40-60k Pa,材料塌陷,出现管型示负压有效。
1.4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引流量及性质颜色,维持VSD敷料对移植皮片的均匀压力,5 ~ 7d后去除负压引流装置,检查皮片愈合情况,如皮肤坏死面积大,局部清创创面上可覆盖一层百克瑞或纳米银敷料,对于组织坏死重的患者继续VSD敷料覆盖创面,直至局部肉芽组织生长新鲜,二期行游离植皮术, 可提高皮片成活率[1]。
2结果
本组22例患者一期愈合8例,其中3例直接缝合, 3例皮瓣移植,2例自体植皮,需二期邮票植皮12例, 成活率95%,由于肌腱外露、骨外露多次植皮手术2例。 上述病例均随访6 ~ 12个月,无骨髓炎发生。移植皮片皮肤颜色接近正常,弹性良好,能耐磨,瘢痕少, 患肢功能均恢复满意。
典型病例:患者女,76岁,因车祸致右下肢挤压伤,胫、腓骨骨折,大面积皮肤及软组织撕脱坏死, 创面呈环形。我科在抗休克同时,行右下肢扩创术, 术中外固定架固定,采用VSD敷料环形包绕负压引流, 7d后打开VSD敷料,见肉芽组织生长新鲜且平整,创面水肿消退,原位移植的皮肤血供好,连续3次行VSD覆盖创面,20天后见外露胫腓骨和肌腱被新鲜肉芽组织覆盖。行刃厚皮片邮票植皮术并采用负压技术。植皮术后第7天打开VSD敷料,见移植皮片全部存活, 常规换药。植皮术后第10天见创面愈合良好,见下图。
3讨论
皮肤撕脱伤多起病突然,病情复杂,常合并复合伤, 创面大易发生失血休克。皮肤撕脱伤后的早期处理极为重要,毁坏深部的肌肉、血管和神经,引起骨开放、 多段或粉碎性骨折,手术时优先考虑软组织修复,如不能同期修复骨折,可考虑二期修复,一期修复多主张封闭创面,一期修复结果可决定骨折的恢复和修复。 小面积皮肤撕脱伤,组织挫伤程度轻,远端血运未受破坏,则可采取原位缝合。皮肤严重的选择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回植,但皮瓣成活率较低[2]。张文涛等提出根据撕脱皮肤损伤特点,创面修复方法有3类:1将撕脱皮肤经处理后再回植原处;2大片中厚游离植皮;3用带蒂或吻合血管的皮瓣或复合组织瓣,适合深部组织裸露创面[3]。
我们在急诊治疗大面积的撕脱伤患者时因其合并其他器官损伤,各个科室对撕脱皮肤的情况、诊治学科的不同理念或缺乏统一的治疗规划,也影响治疗效果[4]。首先要根据颜色、指压毛细血管反应、远端出血等情况综合判断,能够原位缝合的采取原位缝合; 再由近端向远端边修剪边判断血运,切除,清创时不要轻易剪断撕脱瓣及其它组织,对于尚有活力的皮肤, 也要适当剔除皮下脂肪组织,保留2-4mm厚的脂肪, 保护真皮下血管网的完整性,在避免损伤真皮下血管网层的情况下,修剪后血液可以通过蒂部皮下血管网、 真皮下血管网向远端扩展,保证基部和蒂部两套血供系统,使撕脱皮肤无缺血状态,皮肤的血运好,生长愈合快。对于远端颜色暗紫、挫伤严重的组织肌肉去除, 将无血运的撕脱皮肤剪除(切除),彻底清除失活组织, 用取皮鼓反取此部分皮肤,制成全厚或中厚皮,网眼式打洞引流,覆盖创面,特别是关节部位。
负压封闭引流适应于体表化脓性感染;急、慢性骨髓炎需手术引流者;溃疡、褥疮及大面积皮肤毁损、 撕脱伤、脱套伤;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肌腱骨外露;植皮区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采用持续的引流,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减少毒素对机体的刺激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能彻底清除创面及腔隙内的渗液, 保持创面充分清洁,避免局部渗液积聚,加速组织消肿; 负压的机械吸引作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改善局部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在密闭情况下进行负压引流,能够有效的隔绝污染,“零聚积”情况下使病菌无法不能达到105,减低脓毒血症的发生,减少换药带来的交叉感染机会;同时生物半透膜的封闭隔绝了创面与外环境接触的机会,减少了创面感染的发生率,解决了皮肤撕脱伤治疗的难题[5]。 在5-7天内无需换药,减少因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疼痛, 有不同程度的失血,也会因换药反复搬动患肢,刺激损伤周围软组织,加重肿胀和疼痛不利于创面的愈合。 同时大大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缩短住院时间及综合医疗费用,提高了病床周转率等优点。
以往新鲜皮肤大面积撕脱病例重点放在抢救危及生命的创伤,为防止撕脱组织感染,采用彻底清除一切污物及失活组织直接原位缝合,或者油纱覆盖,缺乏快速有效的封闭方法,创面通过手工换药培养肉芽创面生成,再行邮票状皮片移植、皮瓣移植,时间长, 组织激化,植皮后容易出现瘢痕增生;在植皮时由于患区包扎不均匀,造成皮片不能均匀压迫,渗出的组织液不能通过虹吸作用及时排除,皮片与局部创面接触不严密,皮片坏死导致失败,影响皮片存活率。
皮肤撕脱伤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四肢皮肤撕脱伤12 例, 其中男7 例, 女5 例;年龄22~58 岁, 平均36 岁。致伤原因:汽车碾压7 例, 机器绞伤4 例, 重物砸伤1 例;。受伤部位:上肢2 例, 大腿5 例, 小腿4 例, 足1 例;合并肱骨干骨折1 例, 股骨干骨折4 例, 胫腓骨骨折4 例。皮肤撕脱面积10 cm15 cm~50 cm3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5~12 h, 平均7 h。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入院后即给予肌注破伤风抗毒素和广谱抗生素治疗, 术前积极纠正休克等危及生命的疾患。麻醉后, 常规行清创术。术中仔细辨别脱套的皮肤软组织范围, 尽量清除坏死的组织, 对于蒂部血运良好的可保留其蒂, 否则需全部切取撕脱皮肤, 行反取皮。
对于合并骨折的应以选择简单、固定牢靠而又不发生内植物外露为原则[4]。本组患者中肱骨干骨折1 例及股骨干骨折4 例均选用钢板固定, 胫腓骨骨折4 例则1 例采用钢板固定, 3 例采用外固定架固定。
反取皮后用大量的双氧水、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创面, 皮肤戳孔后原位缝合。根据创面大小选择VSD材料覆盖, 半透膜封闭整个区域。术中接负压检查有无漏气, 术毕回病房后接中心负压 (40~60 kPa) , 24 h持续吸引。常规应用抗生素, 每日注意观察密封是否严密, 负压吸引是否有效 (以VSD材料明显瘪陷, 薄膜下无液气体积聚为标志) 。
引流5~7d 后更换VSD材料, 观察皮肤存活情况。如大部分存活, 可更换普通敷料换药, 如有坏死或感染, 则需重新清创, 待创面肉芽新鲜后行中厚皮片植皮手术。
2 结 果
12 例患者经过2~4次的VSD治疗, 其中3 例创面一期愈合, 9 例创面部分经中厚皮片植皮后均完全闭合, 无全身或局部中毒症状。治疗时间15~40 d, 平均28 d。经随访6个月~2年, 骨折均一期愈合, 无骨髓炎等并发症。
3 讨 论
3.1 皮肤撕脱伤的特点
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 各种大面积皮肤撕脱伤也日益增多。由于大多数是碾挫暴力所致, 其损伤面积大、污染严重, 且多合并骨折、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治疗比较棘手。
3.2 负压封闭引流的特点
传统的皮肤撕脱伤治疗方法为病灶清除后反取皮植皮, 这种治疗方法需要长期换药且过程繁琐, 容易感染, 皮肤存活率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 它利用医用泡沫材料、多侧孔引流管、生物半透膜、负压引流装置等形成一个封闭的高效负压吸引装置, 将传统的点状引流变成片状引流, 具有以下优点[3,5]:负压封闭引流装置用医用泡沫材料为中介, 可达到全创面引流, 且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通畅, 保证了引流效果;生物半透膜的封闭是保持负压的前提, 它不仅方便观察伤口或创面, 且使创面与外界隔离, 防止污染和感染;负压作用能使创面内的脓液、渗液及部分坏死组织能及时、较彻底的被引出体外, 保证创面的清洁, 因而加快深部腔隙的闭合和感染创面的愈合, 提高回植皮肤的成活率;减少换药次数, 减轻患者的痛苦, 降低感染的风险;缩短治疗周期及降低费用等。
3.3 负压封闭引流的护理
a) 注意保持有效的持续负压吸引。对于创面大, 引流通道多的尤其要注意负压吸引的有效性, 如瘪陷的VSD材料恢复原状, 薄膜下出现液气体积聚, 则提示负压失效, 应仔细查找原因, 及时处理。b) 引流管堵塞。引流管堵塞是常见的并发症, 一旦发现堵塞, 可用灭菌注射液10~20 mL冲洗抽吸管道, 如多次堵塞, 则需更换VSD。c) 注意创面有无新鲜渗血。短时间内大量的出血提示创面有活动性出血, 必须进手术室进行仔细探查止血。
总之, VSD可有效提高四肢皮肤撕脱伤皮肤回植的成活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建超, 沈国良, 赵小瑜, 等.四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21例一期修复的疗效[J].江苏医药, 2010, 36 (8) :970-971.
[2]张建, 吴克俭, 王刚, 等.持续负压封闭吸引在晚期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9, 23 (10) :1170-1172.
[3]王彦峰, 裘华德.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急诊外科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 1999, 19 (1) :57-58.
[4]杨润功, 张伟佳, 郑晓勇, 等.下肢严重皮肤撕脱伤的分型和处理对策[J].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7, 21 (2) :73-76.
皮肤撕脱伤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 例, 男28 例, 女8 例;年龄25~52 岁, 平均38.5 岁。致伤原因:压面机绞伤12 例, 电锯切割伤8 例, 车祸撕脱伤6 例, 机器滚轴撕脱伤10 例。皮肤连同皮下组织撕脱范围自腕背部至掌指关节附近, 面积为5 cm6 cm~12 cm14 cm。皮瓣脂肪层静脉完整, 皮瓣颜色均为暗红色。
1.2 手术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 先用肥皂水擦洗患肢皮肤, 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碘伏消毒皮肤2遍。以0.1%新洁尔灭浸泡患肢。沿创面行“卷地毯”式清创, 去除创面所有污染及毁损组织, 在撕脱皮肤内面清创时, 小心保护皮下脂肪层内浅静脉。合并深部损伤者, 予以先行处理。根据伤口形状向腕掌侧作延长口, 显露桡动脉。手术显微镜下在撕脱皮瓣内找到头静脉或其所属较粗的一个分支, 根据血管所需的长度将所选取的静脉进行适当游离, 将显露的桡动脉侧壁开孔 (孔的大小与所选取的静脉口径相当) , 以10-0无创伤缝合线将头静脉或其所属的分支与桡动脉行端侧吻合。血管接通后, 撕脱的皮瓣明显红润, 周缘出血活跃。同时吻合2~3条手背离断的静脉。缝合皮肤, 伤口内放置橡胶引流片引流, 敷料疏松包扎固定, 石膏托外固定患肢制动, 并予以抬高。术后常规抗感染、抗痉挛、抗凝治疗1周。
2 结果
本组36 例逆行撕脱的皮肤均成活, 有2 例患者术后第3天手背部皮肤肿胀, 并可见散在张力性水疱, 后自行消失。半年后随访皮肤无肿胀, 颜色正常, 皮肤弹性良好。
3 讨论
3.1 手背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的损伤特点及坏死原因
当手背部皮肤逆行撕脱时, 多从深筋膜浅面撕脱, 在掌指关节平面附近移行至深筋膜深层。营养皮肤的垂直微小皮动脉被撕断, 而位于浅筋膜层内的皮静脉则连同皮肤一起掀起, 使位于浅筋膜层内的浅静脉及真皮下血管网保持完整, 且通过撕脱皮肤的皮蒂与远端相连续, 皮蒂部仍有少量动脉血通过真皮下血管网供应至皮瓣边缘, 而创缘静脉断裂表现为回流受阻, 如将皮肤直接原位缝合, 皮瓣静脉血瘀积, 组织压升高, 蒂部原有部分动脉血供逐渐减少至消失, 最终导致撕脱皮肤坏死。此外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 如果撕脱皮肤面积较大, 特别是远端的蒂部较窄, 蒂部的宽度与撕脱皮瓣长度之比大于1∶1.5时, 皮瓣近端常有可能坏死。这是由于皮肤在撕脱过程中, 皮瓣内血管本身亦有损伤, 伤后的出血水肿加重了皮瓣微循环障碍, 常常看到皮瓣中央部分坏死, 并逐渐向皮瓣四周扩大。由此看来, 手背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皮肤坏死的原因是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及动脉供血不足所致。
3.2 本术式的理论根据
近年来, 许多学者报道了应用静脉吻合修复手部皮肤撕脱伤, 认为在手背部皮肤撕脱伤的治疗中, 吻合掌背静脉, 重建静脉血液回流, 避免了逆行皮瓣发生肿胀、花斑样变等缺血性改变, 提高逆行撕脱皮肤的成活率[2]。梁炳生等[3]在大白鼠腹部不同类型的静脉皮瓣实验中观察到, 不同类型的静脉皮瓣, 其成活率不同, 通过动静脉转流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静脉营养型皮瓣, 提出静脉不但可以营养皮瓣, 使之成活, 而且随着血供的增加, 静脉皮瓣的成活率亦提高。基于上述理论根据, 我们采用动静脉转流术修复手背逆行撕脱的皮肤。术中发现, 当撕脱皮瓣内的静脉与桡动脉行端侧吻合后, 撕脱皮肤明显红润, 皮缘渗血较接通前更加活跃, 并有皮下血管喷血。这样, 压力高的动脉血流进入了撕脱皮瓣内, 并通过交织的静脉网织系统进入毛细血管床和组织进行物质交换。静脉动脉化既有含氧量高的动脉血供给营养, 又因动静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压差, 保证了快速的血流, 为撕脱的皮肤组织充分灌注、为血管吻合口通畅和静脉回流都创造了良好条件, 提高了撕脱皮瓣的成活率。此外, 手背部血管丰富而缺少动脉, 对该处皮肤的撕脱性损伤, 包括撕脱组织近端或远端有完整血管与肢体相连的撕脱伤, 缝合皮肤前吻合离断的静脉, 不仅有利于皮肤成活, 还有利于手部的血液回流[4]。
3.3 供区血管的优点
桡动脉在腕部走形恒定, 管径粗, 撕脱皮瓣内静脉经适当游离后容易与桡动脉吻合。且行端侧吻合对患肢末梢血运无影响。
3.4 手术相关技术问题
a) 适应证:撕脱皮肤完整, 无广泛碾挫。挤压损伤、清创后剪切断缘出血活跃, 且浅静脉与撕脱皮肤未分离者。反之, 皮肤毁损不成形且有严重碾挫伤者, 应选用其他方法治疗。b) 如果合并皮肤缺损或因清创后软组织缺损, 或有骨、肌腱外露, 原位修复时不能与近端创缘吻合血管, 修复方法在近端皮肤设计一邻位皮瓣转移, 转移皮瓣与逆行撕脱伤皮肤吻合静脉, 使回流静脉血通过转移皮瓣而形成桥式连接作用得以回流, 转移后遗留创面可用游离植皮方法修复。c) 正确处理好皮肤加压和引流的关系, 过度加压可能导致皮肤缺血坏死。而加压不够则皮下积液, 不仅增加感染机会, 而且影响撕脱皮肤与手部创面间毛细血管网的建立。d)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有限清创, 术中寻找及吻合血管时要有耐心与细心, 尽可能多地吻合血管, 吻合血管条数越多越能保证撕脱皮肤的血供及回流。
参考文献
[1]赵巨伟, 周庆文, 孙海艳, 等.动静脉转流术重建足部血运[J].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9, 23 (4) :237.
[2]魏长月, 郭德亮, 范启申.吻合静脉的撕脱皮瓣原位缝合修复手背皮肤逆行撕脱伤[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8, 14 (2) :72-73.
[3]梁炳生, 裴连魁, 马迅.动静脉转流组织移 (再) 植的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 1994, (1) :28-30.
皮肤撕脱伤 第6篇
关键词:撕脱,植皮,反鼓取皮,护理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和机械业的普及,广泛性大面积撕脱伤逐年增加,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碾挫伤,治疗也从单纯的创面修复逐渐向创面早期一期修复,同时兼顾外观的恢复和功能的重建转变[1]。我科2001~2008年共收治25例皮肤撕脱伤患者,其中13例采用反鼓取皮,自体皮移植[2],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以来收治较大面积皮肤撕脱伤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19.7岁,最大40岁,最小8岁。受伤原因:车祸8例,机器绞伤3例,利器伤2例。伤后平均时间90 min,最短20 min,最长240 min。受伤部位:头皮撕脱伤3例,下肢8例,手2例。撕脱伤面积平均11%,最大面积40%,最小面积1%。反鼓取皮移植:全头皮1例,部分头皮2例,全下肢易位2例,下肢原位移植6例,手原位移植2例。
1.2 方法
1.2.1 对创面进行清创,消毒,扩创,清除坏死组织,彻底止
血,重要神经、血管用周围软组织或肌肉瓣、皮瓣等覆盖,骨折应予以相应处理。
1.2.2 将撕脱的皮肤进行清洗,去除异物,用0.
1%新洁尔灭溶液浸泡30 min消毒后生理盐水冲洗,反贴于鼓式取皮机上,将皮下脂肪去除,使之成为中厚自体皮,移植于清创后的创面上,缝合固定,加压包扎[3]。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
皮肤撕脱伤由车祸或机器碾压所致,常合并多部位、多器官的损伤,全身情况较严重,如休克、骨折、内出血等。因此术后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生命体征;加强患者意识、尿量、尿颜色的观察,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作出正确处理。休克患者可根据休克指数协助判断失液量,首先补充2~3倍于失液量的平衡液,然后补充适量血液,维持血细胞比容在30%左右。此外还要根据血液动力学指标,如CVP、P、BP、PAWP的变化,每小时尿量及周围微循环情况来调节输液、输血的量和速度[4],并可参考休克患者的护理。
2.2 创面局部的观察与护理
2.2.1 包括局部血液循环情况和有无感染,四肢手术要观察患
肢末端外露部分的颜色、温度、血液循环及毛细血管充盈反应。此外患肢疼痛及肿胀的程度变化既反映动脉血供、静脉回流状况及局部筋膜腔的情况,也是患肢有无感染存在的反应。包扎敷料如有渗血,可用笔画出渗血范围,观察有无扩大,及时发现有无出血情况。
2.2.2 患者的体位:
(1)平卧位时抬高患肢,用消毒棉垫垫于患肢下,使之抬高20~30 cm,抬起过高,则影响肢端血运,过低则静脉、淋巴回流障碍,加重肢体肿胀。头部术后患者可采用半坐卧位。(2)局部制动是不可忽视的环节,特别是合并骨折的患者,如不制动,骨折断端会刺伤周围组织,造成感染与出血,影响皮片的成活率。必要时用石膏托固定,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发生。(3)制动又有可能影响血液循环,造成静脉的血栓形成及栓塞。必要时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以改善血液内高凝状态,局部给予远红外线照射。此外可为长期卧床的患者使用压疮垫,使患者受压部位交替与床接触,每2小时更换一次体位。及时更换床上的棉垫,保护床单位干燥、平整,防止压疮的发生,既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又有利于植皮皮片的成活。
2.3 康复护理
患者康复护理从患者休克期度过后即开始。早期应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的收缩练习,关节应摆放于功能位,伤后20 d左右,创面基本愈合,指导患者床上运动,如:抬腿、屈膝、抬臀、屈肘等,并给予每日按摩上下肢肌肉,增强肌肉力度。如下肢术后患者,植皮成活良好,应主要训练股四头肌,多做蹲位、伸展、踏步行走,术后长期应用弹力护腿压迫包扎6个月[5]。夜间用夹板或石膏托保持关节伸直,简单包扎固定。手部创面愈合后,应做伸掌伸指活动,手掌心用固状物压迫伸展、屈伸,防止肌肉萎缩及肌腱粘连[6]。如有患者骨折,待骨折愈合后,帮助患者下床活动,先靠床栏锻炼站立,渐渐由他人扶助行走,患者的康复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4 心理护理
手术、车祸意外对患者都是一种极强的心理刺激,所以术后患者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及恐惧。他们迫切想知道自己的病情、预后,对手术的效果及是否能恢复到原来的外貌尤为关注。因此,我们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理解能力、学识水平等采用不同方法,给予耐心的解释,使患者了解反鼓取皮移植手术比传统的原位缝合手术的优点、术后恢复情况、注意事项、配合方法等,使之密切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3 结果
反鼓取皮成中厚自体皮移植的13例患者中,11例一期愈合,2例有少量点状皮肤坏死,换药2周后愈合。无明显的瘢痕畸形,功能恢复较为理想。
4 体会
实践证明,积极正确的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有重要意义。做好反鼓取皮移植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的护理配合,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侯春林.提高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诊治水平[J].中华手外科杂志,1995,11(2):65.
[2]刘林番,陈言汤,张建文,等.皮肤撕脱伤撕脱皮肤的再利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0,14(4):219.
[3]李金晟,丛海波,毕卫伟,等.反鼓取皮法回植治疗四肢皮肤脱套伤[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5,21(4):318.
[4]段志泉,沈文律,吕德成,等.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1.
[5]常燕,梁艳华.浅谈深度烧伤患者植皮术后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9):208.
皮肤撕脱伤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肢体皮肤严重撕脱伤患者140例, 其中男75例, 女65例;年龄18~92岁, 平均39.2岁;皮肤撕脱部位:由肩部到腕部全程皮肤脱套伤合并休克3例, 全小腿脱套伤并休克15例, 小腿皮肤撕脱伤30例, 小腿皮肤撕脱合并腓骨骨折17例, 足部24例, 足部皮肤撕脱合并骨折12例, 前臂13例, 肘部、手部16例, 大腿、膝部外侧10例;撕脱类型:皮肤撕脱伤75例, 脱套伤32例, 潜行撕脱伤33例;面积为8 cm×10 cm~40 cm×30 cm。所有患者撕脱皮肤挫伤较重、血运较差, 面积较大, 肌肉亦挫伤较重, 创基不良。14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65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损伤严重程度和撕脱面积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后急诊手术, 在良好的麻醉下行将创面彻底清创, 充分止血。预防应用抗生素。若合并骨折, 行骨折复位克氏针固定或外支架固定, 若见骨骼或肌腱组织外露者, 尽量以周围的深筋膜或肌肉组织转移覆盖。
1.2.1 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联合VSD行撕脱皮肤反取皮回植术, 手术方法:将撕脱皮肤全部剪下, 反取皮成中厚皮片, 并沿皮肤轴向方向用尖刀片戳小孔成筛网状, 将皮片缝合固定时, 尽量使筛网孔都能张开, 以便引流通畅。若撕脱皮肤部分缺损, 则先确保关节部位行整片皮片植皮, 其他部分可用部分撕脱皮肤修剪为邮票式植皮, 邮票植皮部分需盖大孔网眼纱以防滑动。将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 (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公司) 剪裁或多块组合覆盖创面, 缝数针固定。用酒精纱块擦净创面周围脱脂, 再用干纱布擦干。用生物透性粘贴薄膜封闭创面, 薄膜覆盖的范围应超过创缘5 cm以上, 以防漏气, 接引流瓶和负压源。注意保护引流管, 防止脱落和扭曲, 将负压值调至16.7~26.7 k Pa, 聚乙烯醇泡沫连同薄膜明显塌陷说明负压效果生效。术后密切观察创腔密封是否严密, 负压是否有效。术后持续负压引流7~10 d后揭开VSD装置, 观察创面植皮成活情况。如皮片大部分存活渗液少, 可用单层无菌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再加压包扎, 至2周。若创面渗液多, 加强换药或再次负压装置引流1周。若坏死面积较大, 则加强换药或再行负压引流术, 待创面肉芽新鲜后再行游离植皮消灭创面。拆除负压装置时, 若聚乙烯醇泡沫已变干凝结, 须由引流管道反灌入生理盐水, 待聚乙烯醇泡沫松软再掀开, 否则易把回植皮肤与基床掀开不成活。
1.2.2 对照组
对照组予撕脱皮肤反取皮传统打包加压法回植术治疗。
1.2.3 其他处理
两组患者均行患肢制动、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应用抗生素及脱水药物, 同时注意相关疾病和其他损伤的处理, 适当补充蛋白。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回植皮肤成活面积进行评定。优:成活面积达90%以上;良:成活面积达70%~89%;可:成活面积50%~69%;差:成活面积50%以下[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优良率为100%, 对照组为86.1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住院时间的比较
治疗组住院时间为 (18.60±2.51) d, 对照组为 (21.79±2.93) 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皮肤撕脱伤是由于强大外力作用致皮肤和皮下组织从深筋膜深面或浅面强行剥脱,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碾挫伤[3]。此类损伤特点是病情急、出血多、创面大、污染中度以上, 严重的皮肤撕脱伤更是造成皮肤的血运差。而且有深部组织肌肉、肌腱、神经、血管、骨骼的损伤、肢体软组织挤压性损伤重、范围广, 伤后渗出多, 致残率高等特点[4]。
目前治疗方法众多, 效果各异。其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原位缝合; (2) 撕脱皮肤回植术, 包括急诊回植术或延期回植[5]; (3) 吻合血管的撕脱皮瓣再植和皮瓣移植[6]; (4) 近年来, 陆续有报道VSD+反取皮回植治疗皮肤撕脱伤[7,8]。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优良率为100%, 且经3~9个月随访, 回植皮肤色好、弹性好、感觉好, 皮毛生长, 关节活动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VSD敷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无细胞毒性, 无皮肤刺激性、致敏性, 且材料不降解, 无纤维脱落, 不进入血液循环, 结合生物半透膜及多孔硅胶管对创面进行主动全方位引流, 对促进创面的愈合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已得到肯定[9]。VSD+反取皮回植治疗肢体皮肤严重撕脱伤有以下优点: (1) 创面高效引流:由点到面持续负压吸引可彻底清除创面及皮片下渗液, 保证了创面地洁净, 避免局部渗液积聚, 加速组织消肿。 (2) 可降低感染发生率:VSD系统可较长时间保持, 生物膜在透气透湿的同时又隔水防菌, 能有效避免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同时局部渗液可及时引流, 减少毒素吸收和创面的细菌量[10]。 (3) 皮片存活率高:负压吸引后, 可以有效地吸引出创面的渗液, 亦给植皮与创面合适均匀的压力, 使皮片与创面紧贴, 也起到一定的加压止血作用, 使皮片存活率高[11,12]。 (4) 医护工作量减少:因安装VSD后7~10 d无需换药, 减轻了频繁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同时也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缩短了治疗时间, 因此患者医疗费用降低[13]。 (5) 本方法本方法取材、操作简单、易掌握, 更重要的是不增加机体新的大面积损伤, 回植皮肤保留了一部分结构与功能, 回植皮肤成活率高, 远期具有弹性好、耐磨、挛缩较轻等特点。且多可以一次手术完成, 撕脱皮肤的存活更符合老百姓心目中“修复”定义, 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本方法适用四肢皮肤撕脱伤, 创面有足够的软组织覆盖外露的肌腱、神经或骨骼部位的患者。其手术要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 充分止血。本法应用时注意事项: (1) 彻底清创, 止血充分, 这是保证回植皮肤存活的关键。 (2) VSD敷料的设计, VSD敷料与回植皮肤、基床充分接触, 不留死腔, 使引流通路堵塞。 (3) 保持引流通畅, 发现装置漏气应及时封闭[14]。 (4) 防止感染, VSD系统是一套封闭系统, 造成一种厌氧环境, 故需密切观察患肢局部肿胀情况、生命体征及引流物的性状与气味。若患者出现高热、患肢肿胀、疼痛加剧, 应立打开负压装置[15]。治疗组患者未出现创面感染而需中途拆除负压装置。
本方法取材、操作简单、易掌握、回植皮肤成活率高、多可以一次手术完成, 术后效果满意, 既适合综合大医院, 亦适合基层医院, 是一种修复肢体严重撕脱伤较理想的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VSD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反取皮回植治疗肢体皮肤严重撕脱伤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40例肢体皮肤严重撕脱伤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65例。治疗组患者联合VSD行撕脱皮肤反取皮回植术, 对照组予撕脱皮肤反取皮传统加压包扎回植术,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优良率为100%, 对照组为86.1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VSD+反取皮回植治疗肢体皮肤严重撕脱伤, 操作简单, 回植皮肤成活率高, 效果满意, 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皮肤撕脱伤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3年8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患者27例为观察组, 其中男性14例, 女13例;年龄17~46岁, 平均 (26.7±3.4) 岁;致伤原因:压面机伤18例, 其他机器伤7例, 其他伤2例;伤情:腕横纹至近侧指关节平面皮肤撕脱16例, 腕横纹至掌指关节平面皮肤撕脱11例, 掌腱膜浅层平面撕脱24例, 掌腱膜深层平面撕脱3例, 全部患者撕脱皮肤较为完整, 挫伤明显, 带有不同程度污染, 合并手指供血障碍者19例, 合并指骨骨折8例。选择我院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有完整病史记录的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患者24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10例, 女性14例;年龄16~49岁, 平均 (26.2±3.2) 岁;致伤原因:压面机伤13例, 其他机器伤7例, 其他伤4例;伤情:腕横纹至近侧指关节平面皮肤撕脱13例, 腕横纹至掌指关节平面皮肤撕脱11例, 掌腱膜浅层平面撕脱22例, 掌腱膜深层平面撕脱2例, 全部患者撕脱皮肤较为完整, 挫伤明显, 带有不同程度污染, 合并手指供血障碍者15例, 合并指骨骨折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伤情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 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应用显微技术,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成功后清洗创面、去除污物, 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仔细辨认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 去除坏死组织, 修复皮瓣, 11-0显微缝合线对端吻合血管、神经, 尽可能吻合有价值的静脉4条以上, 术后留置皮下引流条, 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修复技术,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成功后清洗创面、去除污物, 由近端起逐步探查血管、神经损伤情况, 如有损伤采用逐段方式进行修复, 重建远端指体血运, 视情况削薄手部皮肤或直接缝合, 打包加压包扎, 留置引流条, 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方法患者皮肤存活面积和存活率, 随访术后2年患者手部外观及功能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建立数据库,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皮肤存活情况 (表1) , 观察组皮肤存活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在存活面积和存活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随访术后2年手部外观及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组手部外观恢复良好, 色泽正常有弹性, 质地柔软耐磨, 外形美观, 持握功能基本恢复, 深浅感觉正常;对照组手部外观恢复一般, 皮肤弹性欠佳, 耐磨能力较差, 持握功能大部分恢复, 偶有深浅感觉障碍。
3 讨论
手部逆行撕脱伤多数由电动压面机及其他机器造成, 伤者常因操作不当致使手部卷压入两转动滚轴之间, 滚轴间较小的空间和较快的转动产生巨大摩擦、牵引, 强力收手极易造成逆行撕脱。由于手部皮肤具有重要特殊功能, 无法被其他部位皮肤替代, 修复难度大, 而传统常规原位缝合、皮瓣修整后缝合等方法修复效果较差, 常发生不同程度皮瓣坏死, 严重影响手部功能。
手部解剖结构表明, 手部静脉循环由深静脉向前静脉开放, 再由深静脉向浅静脉回流。手部皮肤撕脱伤后早期, 皮动脉受暴力撕断, 而浅筋膜层内的浅静脉及真皮下血管网仍保持完整, 皮蒂部仍有少量供血, 如在此时原位缝合, 则皮动脉供血减少、静脉回流受阻, 组织压升高, 皮蒂部供血持续减少, 皮肤缺氧、坏死。并有研究表明[3,4], 皮肤为低耗氧器官, 其最低存活氧分压仅为6.65 kPa, 远低于静脉血氧分压10.03 kPa, 单纯静脉血氧足以维持皮肤存活。因此, 在手部皮肤撕脱伤后, 通过近端吻合浅筋膜内的静脉, 建立皮肤静脉回流, 毛细血管因动脉循环较差产生的组织间隙负压而维持开放状态, 皮下静脉血可通过动脉短路进入毛细血管网完成组织灌注, 同时降低的组织压维持了蒂部少量动脉供血, 低氧状态保证了皮肤的存活, 血液循环得以重新建立, 有效减少了皮肤坏死, 提高了皮肤存活率。近年来, 随着显微技术的不断发展[5,6], 众多学者将其应用于手部逆行撕脱伤的治疗, 结合静脉吻合修复方法, 有效保留无污染组织, 保留静脉长度、减少张力, 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且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直径0.2 mm以上的细小静脉, 方便手掌部浅静脉吻合, 有效建立静脉回流, 提高了皮肤存活率。
我院采用显微技术修复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 患者按皮肤撕脱面积计算, 皮肤存活率为 (96.48±5.72) %, 术后2年手部外观恢复良好, 色泽正常有弹性, 质地柔软耐磨, 外形美观, 持握功能基本恢复, 深浅感觉正常, 显著优于传统修复方式。由此可见, 显微技术是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较为理想的修复方式, 对于提高皮肤存活率、降低伤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彦江, 王毅, 赵学姝, 等.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2) :62.
[2]郭广惠, 牛军, 丁兴洋.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的显微外科修复[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9, 26 (6) :631-632.
[3]康庆林, 陈宇杰, 韩培.吻合血管原位修复手部皮肤撕脱伤[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9, 32 (3) :199-201.
[4]李士民, 赵东升, 李坤德, 等.吻合静脉治疗手部逆行皮肤撕脱伤[J].实用医药杂志, 2007, 24 (2) :178.
[5]任飞, 贾红伟, 吕松峰, 等.手部逆行皮肤撕脱伤的显微外科修复[J].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8, 22 (3) :86-88.
皮肤撕脱伤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