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普通心理学人名整理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普通心理学人名整理(精选6篇)

普通心理学人名整理 第1篇

教育心理学人名总结

一.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成立第一个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迁移的共同要素说;

3、遗忘的痕迹衰退说;

4、尝试—错误说。三.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

1、遗忘的同化说;

2、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3、现代认知迁移理论的代表之一(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4、学习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四.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

1、遗忘的动机说(遗忘是因为一些记忆被压抑,压抑理论); 2、20世纪40年代,提出有关儿童个性、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卫生等问题进入教育心理学学科中。

五.廖世承:1924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六.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七.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包括:动作的定向,物质与物质定向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内部言语)。

八.著名现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安德森:

1、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包括: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2、现代认知迁移理论的代表之一。九.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

1、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理论(包括: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2、根据反映活动的不同,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十.美国著名的认知结构心里学家---布鲁纳:

1、认知-结构学习论(发现学习);

2、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3、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十一.劳伦兹:动物身上:“印刻” 十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1、认知发展阶段论(包括: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2、道德发展阶段论(包括:他律,自律)十三.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

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

十四.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

1、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事例:“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

2、提出发展观(基本内容包括:文化历史发展、心理发展、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十五.艾里斯: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

十六.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

1、教学目标分类

2、掌握学习理论

3、教育评价理论

4、课程开发论

十七.勒温:提出群体动力的观点

十八.罗森塔尔:教师的期望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十九.鲍姆宁: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二十.威特金:场独立与场依存(对事物判断和知觉方面的差异)二十一.吉尔福德:辐合型与发散型((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特征的差异)二十二.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1、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白鼠迷箱实验);

2、提倡程序教学

3、教学机器的最大贡献者(发明者是普莱西);

二十三.俄国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

经典条件反射(狗分泌唾液实验,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

二十四.塔式塔学派心理学家---苛勒:

完型—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

二十五.班杜拉:

1、自我效能感理论

2、社会观察学习理论(替代性强化)二十六.需要层次理论提出者和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

成败归因理论(唯一可控因素是努力程度):美国心理学家---维纳。

二十七.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步

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顺序不变的八个阶段)。

二十八.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1、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 2、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

二十九.“社会适应量表”:1974年霍雷姆和雷赫编制的。

三十.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三十一.共同要素说--桑代克(提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

迁移);

经验类化理论(又称概括化理论)--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贾德(水下打

靶试验);

关系转换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

间的关系的理解)。

三十二.现代认知迁移理论的代表人物:奥苏伯尔、安德森、加特纳、吉克等。三十三.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邓克尔:提出“功能固着”。

三十四.普雷斯顿认为,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于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三十五.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1、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三十六.福勒和布朗: 提出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

学生)。

三十七.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三十八.科顿:1993年提出了一个教师反思框架,描述了反思的过程。三十九.布鲁巴奇:l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四十.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

1、掌握学习(布卢姆)

2、个别指示教学(美国匹兹堡大学)

3、个人化教学系统(1968年,凯勒)

四十一.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论”(把人的智力分为八种:语文、数学、空间、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和自然)。

普通心理学人名整理 第2篇

作者:管理员来源:本站 浏览数:539 发布时间:2011-10-29 15:53:21

《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 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

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

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

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

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

13、掌握学习--布卢姆

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

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

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

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

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

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

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

31、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32、迁移理论经验类化理论--贾德

3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安德森

34、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量杯”实验--陆钦斯

3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

36、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37、同化说--奥苏伯尔

38、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

39、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

40、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安德森

41、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论--皮亚杰

42、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柯尔伯格

43、理性情绪疗法--艾里斯

44、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教 学目标分类法--布卢姆

45、教师领导方式分类--勒温

46、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

47、教师成长三阶段论--福勒、布朗

普通心理学人名整理 第3篇

关键词:英语人名专有名词“普通化”,来源,引申意义

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思想意识不断变化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 其意义受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因此, 一些新颖的语言现象不断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 一些传统的英语姓名也被用于指代其他意义, 英语姓名的引申意义便应运而生。 英语专有名词普通化来源众多, 英语人名普通化是其重要来源之一。 本文拟探讨英语人名专有名词“普通化”来源及其引申意义。

一、由日常生活用品名称为首创人姓氏后转为普通名词的引申意义

1.Sandwich三明治。 源于Sandwich伯爵。 据说, 此人是一个赌徒, 酷爱玩纸牌, 为了节省时间, 玩牌时经常让佣人替他切片面包夹块肉充饥, sandwich (三明治) 一词由此而得名。Sandwich最初只是一种普通的夹层食品, 现已成为广泛应用的英语词汇, 由食品名词引申为状似三明治之物、结构、概念或人, 如:sandwich man (胸前背后挂着广告牌的人) , sandwich board (sandwich man身上悬挂的广告牌) , sandwich course ( 大学中课堂教学与公司实习相结合的工读交替制课程) , sandwich generation “三明治式一代” (指上有老下有小均需照顾的一代人) 。 Sandwich也可用于科技英语和服装英语领域, 如:sandwich material (夹层材料) , sandwich plate (夹层板) , sandwich coat ( 夹心涂层) 等;sandwich fabric ( 夹心织物; 针织衬垫织物) , sandwich seam (夹层接缝) , sandwich pocket (夹层袋) , 等等。 了解了sandwich一词的来历及其语义引申后, 人们还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诸多sandwich种类的英语表达, 如:cheese sandwich ( 奶酪三明治) , ham sandwich ( 火腿三明治) , jam sandwich (果酱三明治) , raspberry sponge sandwich (山莓海绵三明治) , 等等。

2.Saxphone萨克斯管。 源于比利时萨克斯管的发明者阿道夫·萨克斯 (Adolphe Saxphone) 。

Soprano-Saxphone ( 高音萨克斯管) , Alto-Saxphone ( 中音萨克斯管) , Tenor-Saxphone (次中音萨克斯管) ;saxophonist的意思是萨克斯管吹奏者, saxtuba的意思是低音萨克斯管。

3.Spencer针织短上衣。 源于英国伯爵Spencer (1782 ~1845) 。 他因设计了一款风靡一时的短外套而闻名, 后来他的名字专门用来指Spencer式的短上衣。 Spencer Hart是英国定制品牌男装, 颜色多以黑白灰为主, 凸显其高级感。

4.Pinchbeck冒牌货。 源自英国手表商Christopher Pinchbeck。 此人专门用一种铜锌合金来制造假金饰物欺骗顾客。

可见, 英语人名普通化已走入日常生活, 成为家喻户晓的常用名词, 为人们所熟知, 识其源而知其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英语词汇, 增长见识。

二、由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演变为普通名词的引申意义

优秀的文学作品 (小说、戏剧等) 中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能够唤起读者的意象而产生联想。 由它们的名字演变而来的普通名词已成为类似性格特征的代名词, 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1.Hamlet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悲剧 《哈姆雷特 》 (Hamlet) 中的主人公。 他是丹麦王子, 是一位严肃、忧郁、做事犹豫不决的年轻人, 正是由于犹豫软弱的性格, 使他几次失去为父报仇的良机, 最后与仇人同归于尽。 现在人们用Hamlet喻指“优柔寡断、沉思而不能决断的人”, 如:He is a Hamlet in making decisions. (他是个做决定时优柔寡断的人。 ) 由此派生出形容词 “Hamlet-like” (像哈姆雷特一样的、 多愁善感或优柔寡断的) 。

2.Shylock夏洛克。 莎士比亚喜剧 《威尼斯商人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中放高利贷的犹太人。 他十分吝啬, 虽然腰缠万贯, 却从不享用, 一心想着放高利贷, 他对金钱的贪欲, 使他丧失了“人性”, 失去了金钱和自己的女儿。 现在人们用它喻指“敲诈勒索的放债者, 或冷酷无情的人”, 如:I’m doing shylock, instead of a shylock. (我在扮演夏洛克, 而不是放高利贷的人。 ) 同时, 引申出动词“shylock” (放高利贷) , 如:His income comes from illegal activities such as gambling and shylocking. (他的收入来自赌博、敲诈勒索的非法活动。 ) Shylock一词的语义引申大大提高了原词的表现力。

3.Don Juan唐璜。 Don Juan是西班牙传说中的风流人物, 许多诗歌、 戏剧和歌剧的男主角, 一个专门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 现在人们用它喻指“寻花问柳, 勾引、调戏、玩弄女性的风流放荡的人”, 如:Despite his looks he’s said to be something of a Don Juan. (尽管他其貌不扬, 但据说是个很得女人欢心的风流荡子。 ) 由此派生出形容词有Don Juanesque (花花公子似的) ;名词Don Juanism (放荡行为) 。

4.Uncle Tom汤姆大叔。 美国女作家斯陀 (Harriet Beecher Stowe) 所著长篇小说 《 汤姆叔叔的小屋 (Uncle Tom’s Cabin) 》中主人公的名字, 他对白人俯首帖耳, 现在人们用它喻指“逆来顺受的黑人”, 如:They are regular Uncle Tom. (他们是十足的卑躬屈膝的人。 ) 由此派生出形容词Uncle Tomish (奴颜婢膝地讨好别人的) , 名词Uncle Tominism (听命于白人的逆来顺受主义) , 同时, 引申出动词Uncle Tom (听命于白人的逆来顺受) 。

由文学作品人物演变而成的普通名词是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与英美社会背景、风土人情及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极大地丰富了具有民族文化背景色彩的英语词汇, 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 有助于我们记忆词汇, 深刻理解西方文化和历史, 从而真正掌握英语的精髓。

三、由科学家、发明家的名字演变而成的普通名词

为了纪念科学家、发明家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 他们的很多发明、发现都是用他们的姓氏或名字命名的。

1.Pasteurize用巴氏法灭菌。 该词由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Louise Pasteur (路易斯·帕斯特) 的姓氏演变而来。 他在战胜狂犬病、鸡霍乱、炭疽病、蚕病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发明的巴氏消毒法直至现在仍被应用。 由他的姓氏演变而成的普通名词还有pasteur effect ( 帕斯特效应) , pasteurella ( 帕斯特菌) , pasteurellosis ( 出血性败血病) , pasteurism (帕斯特狂犬病预防接种法) , pasteurization (帕斯特消毒法、低热消毒法) , pasteurizer (高温杀菌器) , 等等。

2.Braille布来叶点字法。 该词由19世纪法国盲童教师、发明家Louise Braille的姓氏而来。 Braille发明了世界通用的盲人及视觉障碍者使用的文字系统。 由他的姓氏演变而成的普通名词还有Braille cell (盲字细胞) , Brailler (布莱叶盲文打字机) , braillist (点字打字员) , 等等。

3.Watt电力单位瓦特。 该词是以英国工程师、 发明家James Watt的姓氏为名称的。 1776年Watt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 以后又经过一系列重大改进, 使之成为“万能的原动watt机”。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 后人把功率的单位定为“瓦特”。 由他的姓氏而来的普通名词还有kilowatt (千瓦) , 复合词watt-hour meter (电表) , 等等。

4.Ampere电流强度单位安培。 该词是以法国科学家Andre Marie Ampere的姓氏为名称的。 1827年他首先推导出了电动力学的基本公式, 成为电动力学的创始人。 由他的姓氏而来的普通名词还有Ampere currents (安培电流) , ampere density (电流密度) , ampere meter (安培表, 培计;电流表) , 等等。

由科学家、发明家的姓氏而来的普通名词还有很多, 在现代科学发展的今天, 它们都成为极为有用的词。

四、由圣经人物名字演变为普通名词的引申意义

《圣经 》是基督教文化的经典著作, 它对西方语言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圣经》中的人物名字已经演变成为类似人物的代表,

1.Solomon所罗门。 古以色列国王大卫之子, 在位期间, 发展贸易, 以武力维持其统治, 使犹太达到鼎盛, 并以智慧著称。现喻指“像所罗门一样聪明、学识渊博和智慧的人, 圣人;聪贤人”。 如:You are as wise asSolomon. (你像圣人一样明智。 ) 又如:You are a modernSolomon. (你简直是聪明极了。 )

2.Jeremiah耶利米。《圣经》中的人物, 公元前七和六世纪时的希伯来先知, 曾预言耶路撒冷将被打败, 上帝将对犹太人动怒并惩罚他们。《圣经·旧约·耶利米书》中记载着他的预言, 被称为灰色预言家。Jeremiah现喻指看破红尘的人, (对前途或未来) 持悲观态度者, 悲观主义者;悲观的预言者。如:What a Jeremish you are.You are always prophesying disaster! (你太悲观了!你总感到有什么灾难要降临!)

3.Judas犹大。 犹大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 他收到犹太当局30块银元, 将耶稣出卖, 后自感罪孽深重, 自缢而死。Judas现在是“叛徒”的代名词。 如:You sold our business information to our competition! You Judas! (你把我们的商业机密卖给了我们的对手, 你这个叛徒! ) Judas’s kiss犹大之吻, 喻指背叛行为。如:What you did towards your country is a Judas kiss. (你的行为是背叛祖国的行为。 )

4.Job约伯。圣经中的人物, 约伯是一个富有而正直的人, 以虔诚和忍耐著称, Job现喻指“有忍耐力的人”, 如:She is a gossip.If you have to work with her, you’ll need the patience of Job. (她是一个爱说三道四的人, 如果你必须跟她共事的话, 你就得有极大的耐心。) Job’s comforter喻指增加对方痛苦的安慰者, 如:Though he was a Job’s comforter, I thanked him all the same, for I knew he meant well. (虽然他的安慰让人徒增烦恼, 我还是很感激他。我理解他的用心。) Job’s news喻指噩耗, 坏消息。如:She was crushed down by Job’s news. (她听了这噩耗, 悲痛欲绝。)

源自圣经故事人物名字演变为普通名词的还有很多, 它们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 对英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掌握它们的来龙去脉, 有助于我们对词汇的记忆和理解。

五、历史人物的姓氏演变为普通名词

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以其生动的形象、 鲜明的个性及浓郁的民族色彩被人们一直沿用至今。

1.John Hancock亲笔签名。 约翰·汉考克是第一个在美国独立宣言上签下自己名字的人。 据说, 他的签名比宣言起草人杰弗逊和著名政治家富兰克林的签名写得还大, 笔迹遒劲, 令人瞩目, 后来他的名字就成了“亲笔签名”的代名词。 如:The basketball player put his John Hancock on the ardent fan’s T-shirt. (那个篮球运动员在狂热球迷的T恤衫上签了名。)

2.Vidkun Quisling维德昆·吉斯林。 他是挪威政客,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挪威期间任法傀儡政府总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吉斯林被捕, 在审判后被以叛国罪的罪名枪决。 后来, 他的姓氏就被当做普通名词使用, quisling喻指卖国贼、 内奸、叛徒。 如:The quisling sold military secrets to an enemy country. (这个叛徒把军事秘密出卖给了敌国。 )

3.Gaius Julius Caesar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 他是恺撒大帝, 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 元前49年, 恺撒打败了庞培, 夺取了政权。 此后, 他获得无限期的独裁权力, 集执政官、独裁官等大权于一身, 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裁者。 Caesar (暴君) 是由罗马大帝Caesar演变而来的, 意为独裁者、暴君、人间的主宰、世俗的权威、剖腹产婴儿、剖腹产术 (传说恺撒大帝为剖腹所生) , 如:There are caesars before Caesar. (在恺撒大帝之前已有过不少暴君。 )

4.Boycott联合抵制。源自19世纪爱尔兰的一个土地房产经纪人, 查尔斯·博伊科特 (Charles Boycott) , 他拒绝在发生饥荒后给佃户减租减息, 还收回部分租地, 而且手段残暴, 把很多人驱赶出家园, 引发佃农一起抵制他。

英语中由历史人物的姓氏演变为普通名词的单词数不胜数, 而且它们背后都隐藏着鲜为人知的趣事, 了解这些单词背后的故事对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英语人名普通化是英语词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形成英语新词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特殊手段。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 人们生活的不断变化,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更多类似的词汇将不断出现, 为英语词汇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 使英语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英语人名专有名词“普通化”的来源及其语义引申, 有助于我们学习和使用这方面的词汇、 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风俗, 开阔眼界, 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增加词汇量, 更准确地掌握词的含义。

参考文献

[1]陈琳霞.论专有名词普通化[J].温州大学学报, 2001 (1) :60-63.

[2]笪玉霞.英语Antonomasia辞格中名称转义及其修辞作用[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1) :49-52.

[3]韩秀珍.从人称名词的演变看英语词汇的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 3 (5) .

[4]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1.

[5]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普通心理学人名整理 第4篇

摘 要:英文普通人名汉译的混乱状况存在已久,一直得不到改善。本文从对“Levinson”和“Levenson”这两个英文人名多种汉译的定量分析入手,指出这是一种典型的模因现象,可以通过打造在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强势模因的方式实现人名汉译的统一化。

关键词:模因;模因学;英语普通人名;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8-0097-6

Abstract: The Chinese transliteration of regular English person names has been in confusion for a long time and theres no sign of improvement. After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s for the two names of Levinson and Levenson, this paper tries to prove it is a typical phenomenon caused by memes, and suggests cultivating strong memes of striking fidelity, fecundity and longevity to standardize the name translation.

Key words: meme, memetics, regular English names, standardization

1. 引言

对外交流的增多需要对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名,特别是英文人名进行翻译,然而我国当前人名汉译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严重,给学习、研究和查找带来了很多不便:语用学家S. C. Levinson是译成“利弗逊”、“莱文逊”、“莱文森”,还是“列文森”好呢?汉学家J. R. Levenson又该译成什么呢?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模因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期能对规范人名翻译起到推动作用。

本文首先对研究对象——普通人名的所指进行限定,之后简要介绍模因以及模因学,说明普通人名汉译可被看作模因现象,并以“Levinson”、“Levenson”两个英文名的多种汉译为例,指出英语人名翻译混乱的缘由,最后从模因的视角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2. 普通人名的限定

英文人名的汉译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人名汉译,二是非指称用法的英文人名(non-referential English names)汉译,三是本文要探讨的普通人名的汉译。

对于第一种情况,国内学界已有很多讨论,如许钧(1995:17-20)、张逵(2000:119-122)等,通常认为翻译时需考察文学艺术作品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时代背景、译入语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不能简单化处理。第二种非指称用法的英文人名汉译具有典型性特点。比如:“All shall be well, Jack shall have Jill.”(直译:一切都会好,杰克一定会找到基尔。意译:有情人终成眷属。)其中“Jack”和“Jill”是英语国家常见姓名,不具体指代某人,只是一个泛称,翻译时较容易处理。总体来讲,上述两种情况在人名翻译中所占比例很小,争议也相对较少,本文就不再分析。大多数的英语人名只是指代某人的一种符号,翻译时无需考虑命名的理据,本文将这类人名称作普通人名。人名汉译的混乱主要是普通人名汉译,因此本文将之限定为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对这类人名汉译的讨论多是采取大量列举一名多译实例、分类描述并提出改进方案的共时研究方式,如王金波(2003:62-64)、吕永进等(2004:372-383)。实际上,多种译名的产生也有其历史原因。本文将借助模因论的思想,结合共时和历时两种研究思路,探索当前译名混乱的问题。

3. 模因与英语普通人名汉译

模因是“meme”一词的汉译,是英国著名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创造的新词,原来还有拟子、幂姆、谜米等多种汉译形式,现在译法基本固定。道金斯将其界定为“文化传递的基本单位”,意在与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基因(gene)相对应而较为方便地探讨人类文化进化的规律。20世纪末西方很多学者如理查德·布罗迪(Richard Brodie)、阿伦·林治(Aaron Lynch)、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苏珊·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等都关注到了这一概念并将其丰富和发展,以解释宗教、哲学、心理学等方面问题,在西方学界掀起了模因学研究的热潮。国内的外语界也在本世纪初将其引入语言学领域,并在分析广告语、流行语等语言现象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何自然,2005:54-64;王纯磊,2008:63-67)。

模因学(或模因论)的形成受益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模因是与基因一样支持变异、选择和保持这一进化规则的复制因子,只是“基因是编码于DNA之中的生化信息,而谜米(模因)则是编码于人类大脑或诸如书籍、图画、桥梁、蒸汽火车等人工制品之中的文化信息。”(布莱克摩尔,2001:31)模因学强调基因能通过遗传得到较为准确的传递,而模因是依靠模仿得到复制传播。

英语人名进入汉语通常需要翻译,但翻译的结果却不尽相同,比如上文的“Levinson”就有诸多汉译形式,并且每种译法都有一定的受众复制模仿、传播使用。基于模因学的观点,“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 就 可 以 称 为 模 因。”(Blackmore, 1999: 66)因此,英文人名的每一种汉译形式都可以视为一种模因,可以从模因学这一崭新的角度进行分析。

4. 英语普通人名多种汉译模因并存的现状及症结

为了解“Levinson”、“Levenson”这两个英文名各种汉译模因的复制情况,笔者于2008年12月27日在谷歌(Google)和中国期刊网(CNKI)上进行了一系列检索。

首先只将两个英文名输入Google上搜索,发现有数十种译法,绝大多数译为“X文森”或“X文逊”;于是进一步限定,以“Levinson 文森”、“Levinson 文逊”和“Levenson 文森”、“Levenson 文逊”为检索词在Google上进行二次搜索,得到了“列文森”、“利文森”、“李文森”、“莱文森”、“里文逊”、“雷文逊”、“勒文逊”等近二十种汉译形式,多数来源于权威媒体。改换“英文+二次搜索的主要汉译形式”为检索词再次搜索以获取各汉译模因的具体复制量,分别统计得出表一:

由表一可见,Google上对“Levinson”一姓最常见的翻译是“莱文森”,复制量超过万条,同时“里文森”、“雷文森”的汉译模因也在超过5000条数据中得到传播。对“Levenson”主要汉译模因的排序是:列文森>里文森>勒文森,各模因都在千条左右数据中复制传播。

同样,在CNKI上以“具体汉译形式+英文”(如“列文森Levinson”、“列文森 Levenson”)为检索词分别对各汉译模因的传播量进行全文精确跨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搜索,得出表二①、表三:

表二、表三说明,学界对“Levinson”最常见的汉译是“列文森”,占总数的59.8%,其次是“莱文森”,占29.6%。对“Levenson”这一姓氏最常见的汉译也是“列文森”,占68.8%,其次是“利文森”,仅占12.5%。学界对两者的汉译形式少于Google上搜索到的形式,但仍有多种译法并存。

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两种方式(何自然,2005:58)。表一至表三统计的“Levinson”与“Levenson”多种汉译的情况显然属于基因型的模因。然而,如果是描述一些实意表达的传播,比如像理发馆、发廊、美发中心等随时代发展传播复制的同指异构的表述,基因型模因会丰富我们的词汇和文化,反映社会、人类意识的变迁,表现在人名的汉译中却只会引起指代的混乱。

实际上,英语人名各种汉译模因并存的局面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是分不开的。对比两种语言可知,英语属于拼音式的屈折语,汉语主要是以表意为主的词根语,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使得我国在引入西方人名时主要采用记录读音的音译法。据陈福康(2000),我国对他族人名进行翻译采用音译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之后的佛经翻译、科技翻译兴盛时期直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社会,音译始终是外来语转换的主要手段。然而音译的实际操作十分复杂,卡特福德(Catford, J. C.)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到确立音译体系的过程原则上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用源语音位单位代替源语字母,这是把书面媒介转变成口头媒介的标准的写作过程;(2)把源语的音位单位译成译语的音位单位;(3)把译语的音位单位变成译语字母或其他字形单位(1991:78)。此外卡特福德还在书中特别补充,对于汉语这类表意文字,音译除以上三步外还有一个转写过程。这样,英语人名汉译首先是要根据英语的发音规律确定人名的读音,再将其与汉语的音位对照(只能是大体对应,因为汉英语言的音位有一定差异),拼出之后还要转换成汉字。很明显,这里的每一步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转换中的任何一处出现差异都会带来不同的译法。再加上汉语是有声调的,各声调对应诸多汉字形式,即使前面各步操作相同,最后的译字也会出现差异。Francis Heylighen教授曾指出模因复制需经过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传播(Transmission)四个阶段,只有那些能引起受众注意,易于被理解接受的模因才能同化受体得到进一步记忆、表达和传播(1992: 77-84)。音译的观念历经一千多年历史早已成为一种强势模因植根于人们心中,但音译的具体操作由于上述的复杂性,并没有像音译概念本身那样同化译者而得到广泛的模仿,现实迫使人名汉译要参照更为便捷、通用的方式。

笔者对表二、表三搜索到的含“Levinson”、“Levenson”及其汉译的各篇文章作了进一步排查,并按各库文章出现的确切人名进行汇总,得出表四、表五:

注 1. P代表博士论文;M代表优秀硕士论文;Q代表期刊和会议论文,下同。

2. “里文森”、“里文逊”、“雷文森”、“雷文逊”等译法搜索结果为0。

3. 其中“列文森”译法有2篇,“列文逊”译法有1篇。但都不确定具体指称,未计入表中。

表四表明,对于语言学家 Stephen C. Levinson的汉译有4种,最常见的汉译是“列文森”166篇,之后是“莱文森”36篇,“莱文逊”6篇和“勒文森”4篇;对于数学家Norman Levinson的姓氏汉译有4种:“列文森”、“列文逊”、“莱文森”和“莱文逊”,分别为5篇、2篇、6篇、1篇。对于心理学家Harry Levinson的汉译有4种:最常见的是“莱文森”24篇,之后是“莱文逊”7篇、“利文森”5篇、“李文森”1篇;对于地质学家A. A. Levinson、媒介哲学家Paul Levinson、研究成人教育等问题的心理学家Daniel Levinson以及交通规划和交通工程专家David Levinson的姓氏,在期刊网上汉译的样本较少,作了翻译的都倾向于“莱文森”的译法。

表五说明期刊网含有“Levenson”及其汉译的文章只涉及两个人物,一是美国著名汉学家J. R. Levenson,二是临床心理学者Hanna Levenson博士。对于前者,最常见汉译是“列文森”17篇,此外“利文森”2篇、“列文逊”1篇、“勒文森”1篇、“李文森”1篇;对于后者,只有两篇文章提到,一篇译为“莱文森”,一篇译成“莱文逊”。另外虽还有三篇文章译为“列文森”,一篇译为“利文森”,但谈论的却是S. C. Levinson和Norman Levinson,文中系将“Levinson”写为“Levenson”的笔误,故未计入在内。

分析表四、表五可知,对于同样的英文姓氏,不同领域、专业的译者有自己倾向的汉译。要查明某种汉译模因大量复制的缘由需要细化到具体人名汉译模因的历时传播过程。

以语言学家S. C. Levinson 的两种汉译情况为例,根据CNKI的数据和学校图书馆的相关书目搜索得出最早将其译为汉语的是《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09期题目为《语用学分析实例》的文章,该文直接署名“列文森、谢天蔚”。随后的1987年,何自然教授在相关文章中也使用了此译法。1993年开始,徐盛桓教授在诸多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很有影响的古典格赖斯理论与新格赖斯语用机制的(S.C. Levinson是其中重要人物)评论性文章,采用的还是“列文森”的译法。此后,这一译法被稳步增长的文章所使用。1995年张惠民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语言逻辑辞典》中收录了“列文森”会话原则,而期刊网中“莱文森”的译法是直到1997年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中才首次出现的。

笔者对汉学家J. R. Levenson的名字进行了类似查找,发现期刊网最早使用“列文森”汉译的是1983年01期《国外社会科学文摘》中的文章,作者是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历史教授刘广京。图书中较早使用该译法的是同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的一篇译作,之后这一译法被更多的人使用。1992年夏林根、于喜元主编的《中美关系辞典》和1993年张岱年主编的《孔子大辞典》都收录了“列文森”词条;图书中使用“勒文森”译法最有影响的是1986年刘伟译的Levenson所著《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近期论文中如出现该译法,多是在参考文献中引用了该书;“李文森”译法仅见于1998年柯文著陶飞亚译的《20世纪晚期中西之间的知识交流》一文;“利文森”译法仅见于1979年赫·杜毕尔和潘子立的《评<辩证法的幻想>》和1990年德利克、张广勇的《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历史》两篇译作,图书和辞典中未查到相关译法。

Blackmore在《模因机器》(The Meme Machine)中指出,模因得到复制传播可通过两种方式:对结果的复制(copy-the-product)和对指令信息的复制(copy-the-instructions)。将“S. C. Levinson”、“J. R. Levenson”大量译为“列文森”的情况说明人们对英语人名的汉译并没有参照译音表、译音规则等指令信息,而是对前人所译结果进行简单的复制。追溯中国网络发展史可知,互联网在中国正式落户是1994年,而中国期刊网(CNKI)是1999年才正式开通的,以往的学者在做研究的时候还是主要依赖图书、词典,期刊等纸质媒体,那些出现较早,来自权威学者、优秀杂志的译法自然易于引起人们注意和因袭,从而得到更大的复制量,形成一种强劲之势影响后来者。

同样体现人名汉译模因依赖对结果进行复制的还有表一至表五中Google和CNKI搜索到的大量“X文逊”形式的译例。著名学者刘宓庆在其著作《文体与翻译》中曾提到英语音译应注意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英语发音应以国际音标(JlPA)为准,汉语发音应以标准汉语拼音为准。”(1998:127)“Levinson”、“Levinson”中的“son”如果按国际音标应读为/sEn/,按汉语普通话发音译成“森”,译成“逊”显然是在模仿对“Robinson(鲁滨逊)”、“Jefferson(杰弗逊)”等为人熟知的特定人物的翻译。

“易于被模仿的行为构成成功的谜米(模因),而难以被模仿的行为则否”(布莱克摩尔,2001:100)。翻译名字时,若仅对已有汉译结果进行模仿,易于记忆、易于生成的自然得到了大量的复制。但由于缺乏音译过程的规范环节,译名结果会在传播中因为一些人为因素而发生变化,形成多种变体。尤其是当今互联网大规模普及,网络文字、信息的随意性更为人名汉译模因变化开辟了土壤,Google统计的译法多于在CNKI上查到的就说明了这一点。

实际上,为方便音译的操作,我国国家语言文字部门和许多专家已做了一些规范工作。现已出版的针对人名翻译较重要的参考资料有新华社译名室编辑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以下简称手册,1984-2004年已修订四版)、在各语言手册基础上整理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2007)、外研社的《英语姓名辞典》(2001)以及针对上述资料查不到的、专名制定的、可借以转换的《英汉译音表》(以下简称译音表)。在上述资料中查找“Levinson”和“Levenson”的译法发现外研社的词典没收录该词条,《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和四个版本的《手册》都将“Levinson”一姓译为“莱文森”,将“Levenson”一姓译为“利文森”。由此可见,如果广大译者参照这些资料的译名结果,译名应是统一的,而如今译名混乱的原因之一应是这些既成的规范资料并未被多数人熟知或不方便获取,人们还是习惯于对自己知道的译法进行简单复制。

5. 利用模因学知识推动姓名汉译统一化

从上文对“Levinson”、“Levenson”多种汉译形式的共时和历时分析可知,译者对现有译名参考资料了解不足,英语人名通过音译转换成汉字过程复杂使得人们在人名音译时不去推敲音译的过程,只是对他人译名结果进行简单复制,造成了译名的混乱。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同语言之间的译名并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通用和非通用的译法。模因学认为每种模因在传播、进化过程中都要经历巨大的选择压力,只有极少数的模因会在竞争中保留下来,为更多人采纳、接受。英语人名的各种汉译作为模因也要经历这样的竞争过程,当某些汉译模因在激烈的竞争胜出时,译名结果就会趋向统一。因此,要改善英语人名汉译的混乱、规范译法,就需尝试打造在传播中可以从多种模因竞争中更早胜出的强势模因。

据道金斯(1976),强势模因应该是那些适应自己生存环境并且在保真度(fidelity)、多产性(fecundity)和长寿性(longevity)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的复制因子。因此,打造人名汉译的强化模因可尝试以下方法:

第一,加强特定人名汉译模因传播中的保真度。增加模因保真度有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从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转换,第二个原则是从对结果的拷贝向对指令信息的拷贝的转换(布莱克摩尔,2001:388)。就原则一,可以请数字系统转换方面的专家同语言学家配合,将英语发音规律与英汉语音对照规律存入计算机并确立音译用字规范,由数字系统控制整个译名过程。如果这一方法得以实现,将有效排除复杂的音译转换过程的干扰,确保译名结果的统一。针对原则二,应该加强音译方法的普及。笔者查找图书馆内翻译类图书发现,翻译教材中提及人名翻译时多会简单提到“名从主人”、“约定俗成”、音译等观念,但很少有书中明确音译的具体操作。译者对音译的具体步骤不了解,很容易在译名时各自行事,也没有意识到译名是复杂又专业的工作,有必要参考权威机构根据译名过程制定的规范性资料。对此可以通过教师在翻译课程中专门讲授、图书资料中加强音译过程的举例介绍等方式改善这一局面。

第二,提高权威机构规范译名的多产性。目前英语人名普遍的一名多译现象足见译名问题还未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现有的规范译名资料也未得到广泛的流通,需要在提高其多产性方面加大力度。职能机关应加大译名统一的宣传力度,编辑部门要加强文章人名音译的把关,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普及。相对于传统媒介,网络使用方便、获取信息迅速并能大范围传播,只是目前缺乏监管、随意性强。可以尝试由专业人员将英语姓名词典、手册中的人名修订补充存入数据库,由各专业的专家对本学科一些约定俗成的人名译法建立专业索引库,两库并用,旧名旧译,新名参照数据库进行查找,同时将其推广,使其成为同网络搜索引擎类似的一种专项在线译名工具,既能方便普通译者,又可规范译名结果。

第三,扩大保存通用译名的纸质工具和数字化工具的范围,确保通用译法的长寿性。目前规范化的人名汉译结果只能从上文提到的几种专业资料中找到,普通词典、书籍中很少收录,普通译者获悉这些资料的机会很少。可以通过在英语的主要教材中附录译音表或标注其他参考资料,在普通英汉辞典等常用工具书中给出主要姓氏列表等方式,扩大通用译名的收录范围、促进对通用译名结果的保存量,引发更多人对译名问题的关注,提高通用译名其自身的可记忆性。

总之,在英语普通人名汉译时一名多译的情况是典型的模因现象,通过培植在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三方面达到最佳均衡的强势模因的方式可有效缓解当前译名的混乱现象,推动译名的统一。

参考文献

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6.

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 New York: OUP, 1976.

Heylighen, F. Selfish me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J]. Journal of Ideas, 1992(2):77-84.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J]. 语言科学,2005(6):54-64.

卡特福德.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 穆雷译.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78.

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27.

吕永进. 郑承萍. 外国人名、地名翻译中的汉字应用问题[A]. 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372-383.

苏珊·布莱克摩尔. 谜米机器[M]. 高申春,吴友军,许波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31,100,388.

王纯磊. 模因研究评介[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3-67.

王金波. 谈国内翻译研究中的译名问题[J]. 中国翻译,2003(3):62-64.

许钧. 小说翻译中人名地名的处理[J]. 外语与翻译,1995(3):17-20.

心理学整理重点 第5篇

一、单选 指习得性无力感·一个人在行动中所表现·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于1879是心理现象。心质是指抑制的自制性·通过消除愉快刺激客观性原则。·片就是指II型惩罚·与盲从性和独断行冯特。·在研究心理活动时,反一个人在意志励的东西这是根据发展性原则。·观察法决定、执行决定的心里品质是指意志的果是断性·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的、有计自我效能划地观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等,来感·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实验法顽强性·人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度体验是理智感·一种爆发式的、猛烈的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激情·一种微弱法。·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定的调查提纲或者言简易答的问题直接访问被试者或有状态叫做心境·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关人员,将访问结果统计处理或文集总结,进行心理分析的方法叫调查法。·世叫应激·个人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感教育心理学体系是由桑代克创建的。·当时,所体验到的一切情感属于道德感·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者是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现象属于在创负诱导。·动力定型是复杂的,巩固的条颖思想和实物的能力叫做创造能力·成功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人的听觉中枢在颞叶。·反射力··第二信强、平衡、不灵活性·与气质号系统·由抑制过程引起是强、平衡、灵活性·与气质类型胆汁质或加强兴奋过程叫正诱导。·在刺激物的强、不平衡类型·的反应叫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弱型·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知觉。·刚刚能察觉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叫做性格·人格中最重要的最显著的心理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绝对感觉阈性格·根据学习的实现方式,将学习分为限。·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学者是奥苏贝。· 尔·差别感觉阈限。·将实学者是奥苏贝尔·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现象叫似动现象。·从明亮处进入已灭的的可操作性方案就是学习策略· 教学过就能分辨物体的轮廓这是暗适应。·先吃的形式,使对象的非本质特征得到变异,果感觉是甜的,这种现象属于感觉对而突出同类事物的本质或共同规律这种比。· 形成的表现形式叫变式·加工信息的一些词把它标志出来,这一特点就是知觉的理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策略是认知策略·学解性。·选择性。·第一助于学生有效的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的个研究遗忘规律的人是提出了策略叫元认知策略·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遗忘曲线·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就是学习·把新信经验之间的联系之后而进行的那种识记是意义识记·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意义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后摄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新信息存储到抑制· 长时记忆中去的策略是精细加工策略·将行的识记叫做有意识记。·没有预定的目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叫组织策略·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专门的方法多进行的识记叫做无意识记·种学习是符号学习也叫表征学习·掌握同前摄抑制。·根据种学习是概念学习·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进行的识记叫做机械识记·以感知过的事及学习若干概念之间形象的关系,这种学习叫命题学习·把新的观记忆· 运动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叫下位学情绪记忆·系统化习·按一定程序整理层次分明的系统的思维我们能从成千上万过程。·人在思维过程中,善于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深入事物内部本质,这是指思出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这种知识是隐性维的深刻性。·不受别人的暗示与干扰,知识思维的独立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性。·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是指技能·指别加以思考的过程叫做分析。·运用已有动方式是指智力技能·心理学家加里培林在人提出了先于一联合起来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是指普遍状态叫定势。·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化的思维过程叫概括·以前多次运用某一为规范的总和是指道德·对道德行为规范习惯性反应,在以后的问题结局中仍然沿伴随着道用习惯程序去解决问题是指思维定势的道德影响· 情感·再造想象·在人脑里把事物的组成成分、要素、道德品质是指道德意志·人在一定的道德和发展的阶段等按照一定关系组合成为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有一定道德意义的一个整体化进行思考的过程叫综合·人在行动是指道德行为·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广义的心多结局问题的新方案这是指思维的敏捷理发展·性·原型启发·根维果茨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象的过程叫创造想象· 在人脑里确定事比就会再发生一次,这种行为改变的方法叫较·强化法·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广阔性·创造性思变的方法叫行为塑造法·学生由于长时间要是指求异思维。·抽象是人脑里把同类趣降低的一种不良心理现象这是指学习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方法。· 注意的广度疲劳·物的数量·有明确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是指学习障碍·当主体面对新的刺激情境的注意是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有意注意·通过呈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是指正同化。·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或强化·负强化·通过呈现厌恶影响而改变的过程是指顺应。·教师工作态度的核心是感情·批评就是I型惩罚·人的意志行动的关键阶段是 由于连续的失败指教师的威信 ·个体心理异常复杂,概括起来可以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实现发射:感受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准备性·求异思维性孕育阶段、豁主要有理注意的分配、型即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根不同,可把情绪划分为激情,应激,心境·情商的概念含义主要有异,程序性·属组织策略有辨别功能、预期功能、调节功能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有以下几个特征,即观念性、内潜性、检索性。·人的道德情感有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与道德形象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顺应、平衡、同化。·教师威信结果,但对教师威信形成其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自身的主观条件,即教师本身的素质,这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内容包括: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优良的心理品质、自动化、策略化。1心理学2实验法3反射4条件反射5感觉6观察7精细加工策略8前摄抑制9后摄抑制10超额学习11遗忘12思维13想象14求异思维15创造性思维16再造想象17情绪与情感18注意19动机20意志21内部动机22情商23能力24智力25气质26性格27人格28学习策略29变式30陈述性知识31程序性知识32学习的迁移33技能34品德35心理发展36心理健康37教师的威信38元认知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势,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3、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4、条件反射: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有的反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种暂时的神经联系,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5、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做出的反应。

6、观察: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7、精细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新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的策略。

8、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9、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10、超额学习:是在完全识记的材料并醉意正确的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11.遗忘:是当记忆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12、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的认识。

13、想象: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即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14、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15、创造性思维: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16.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17.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8、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9、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

动因。

20.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1.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22、情商:情商也称情感商数,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

23、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

24、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25、气质: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26、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

27、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8、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可操作方案。

29、变式:是指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举例子时,交替变更所提供材料的形式,使对象的非本质特征得到变异,而突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共同规律。

30、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联系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31、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和从事这种活动的技能。

32、学习的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3、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34、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35.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的变化过程。

3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37、教师的威信: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的威望和信誉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室在学生心中的威望和信誉。

38、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即对认知过程的知识、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

四、简答

1、简述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2、研究心理学应遵循的原则

3、简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简述识记的规律。

5、简述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

6、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7、观察与感知的联系和区别?

8、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可观因素?

9、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0、如何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

11、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12、简述如何进行复习

13、简述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14.思维与语言有什么关系?

15、简述思维的品质

16、思维的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17、简述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哪些人格特征 18.简述无意注意的形成规律?

19、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哪些

20、影响注意转移快慢与难易的因素有哪些?

21.简述有意注意的保持规律?

22、简答动机的功能

23、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24、简述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5、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26.简述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2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8、简述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29、情绪、情感两极性的表现有哪些? 30、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31、怎样控制激情

32、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33、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

34、简答人的外部表情的变化?

35、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36、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37、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能力?

38、简述影响中小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

39、简述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40、简述人格的特征

41、简述学习策略的形成条件

42、简述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

43、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有哪些?

44、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45、如何培养动作技能

46、简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形成的理论

47、在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对学生的智力技能进行培养?

48、简答道德认识的形成49.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50、简述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 51.如何理解学习这一概念

52、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53、如何做好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54、学生学习有何特点

55、简述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56、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57、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58、简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59、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

1、简述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描述心理现象2)揭示心理规律3)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

2、研究心理学应遵循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3、简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里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4.简述识记的规律。1)要有明确的识记目的 2)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 3)根据材料性质,精心组织识记 4)让识记材料成为直接操作的对象 5)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6)合理选择识记方法 7)运用尝试回忆

8)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5、简述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 1)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有了神经的扩散,就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各种暂时的神经联系;有了神经过程的集中,才能形成对刺激物的精确反应

2)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的活动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活动,叫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6、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1)联系: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②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③感觉和知觉都属于心理过程中的认识过程。2)区别: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②感觉是单一分析其活动的结果,不同的感觉,有各自不同的分析器。而知觉往往是多种分析器时或相续活动的结果。③经验在感觉中可有可无,而在知觉中是必不可少的。

7、观察与感知的联系和区别?

1)观察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感知活动就不会有观察,这是两者的联系。

2)两者的主要区别是:①观察是一种主动认识对象的形式,而感知是由对象的特点或人的兴趣所指引的。②观察是知觉、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活动过程,而感知只是分析器的综合活动。③观察过程要求观察者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而感知过程不必有这一要求。④观察活动常常受到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影响,而感知活动则较少受到这种影响。

8、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可观因素?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2)对象的活动性;3)刺激物的新颖性;4)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9、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发展。

10、如何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 1)让先学习或复习的材料达到100%的巩固;2)减少前后学习或复习的两种材料的类似程度;3)避免回忆材料时的顺序干扰;4)注意科学用脑。

11、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不会再遗忘了;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多,以后忘得少。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12、简述如何进行复习

首先,复习要及时,多次进行;其次,复习要多样化;第三,要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

13、简述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2)适当超额学习;3)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4)正确组织复习。

14.思维与语言有什么关系? 1)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语言对思维的主要作用是: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语言是标记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具。2)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a.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b.思维与外部世界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语言与外部世界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d.语言规律有民族性,思维规律则有全人类性。

15、简述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3)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16、思维的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具体化与系统化

17、简述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哪些人格特征 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18.简述无意注意的形成规律? a.刺激的强度 b.刺激物的对比 c.刺激物的变化 d.刺激物的新异性

19、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哪些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其中必须有一种是很熟练的;2)注意分配的水平依赖于同

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习惯程度等。

20、影响注意转移快慢与难易的因素有哪些?

1)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2)新的活动和任务的特点;3)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4)人的神经系统和生活习惯 21.简述有意注意的保持规律? 1)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2)激发间接兴趣。3)组织有关活动。

4)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

22、简答动机的功能

启动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

23、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强度水平。2)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24、简述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影响活动的选择2)影响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3)影响活动时的情绪4)影响任务的完成25、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能力类型的差异

26.简述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1)语言提示方式 2)活动方式

2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28、简述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1)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性;2)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3)利用原有动机的转移,是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4)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示范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5)创设各种条件,以满足学习需要。

29、情绪、情感两极性的表现有哪些?

①积极动机(增力)作用与消极阻力(减力)作用②肯定与否定性质③激动与平静状态④紧张与轻松作用⑤情绪的强弱两极状态 30、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1)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联系:a.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b.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有影响作用。

2)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区别:a.反映的对象不同。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情绪、情感是对主体与客体之间需求关系的反映。b.随意性程度不同。认识过程随意性强,情绪、情感随意性弱3.机体表现不同。情绪情感比认识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集体表现。

31、怎样控制激情

1)自我意识调控;2)理智调控;3)合理释放;4)艺术升华;5)适当转移。

32、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1)正确认识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2)正确认识与判断他人的情绪、情感;3)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水平。

33、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

信号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

34、简答人的外部表情的变化? 面部表情、语言表情、身段表情

35、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知识、技能与能力紧密联系。a.知识、技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是能力发展的基础。b.能力又制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2)知识、技能与能力又相互区别:a.掌握知识技能基本属于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而能力属于人格心理特征。b.知识是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36、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1)人的智能是由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能构成的;2)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强项与智能弱项,且它们的表现程度不同;3)对某些智能的培养和发展能都带动或迁移其他智能;4)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智能理论的超越。

37、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能力? 1)在教育与教学中的培养。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3)在勤奋努力中培养。

38、简述影响中小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 1)家庭教育影响;2)学校教育影响;3)社会教育影响;4)自我教育影响。

39、简述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具有一种“成人感”;2)发现“新的自我”;3)具有强烈的自尊心;4)性意识开始觉醒 40、简述人格的特征

1)人格的整体性;2)人格的独特性;3)人格的稳定性与毕生发展型;4)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41、简述学习策略的形成条件 1)内部条件

a.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b.元认知发展水平。c.学生的动机水平。2)外部条件 a.变式与练习。

b.外显的可操作的技术。

42、简述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

1)特定性原则;2)生成性原则;3)有效控制原则;4)注意个人效能感原则;5)注意个体的年龄差异。

43、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有哪些?

1)要确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学习策略对其结构进行分析。

2)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3)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4)注重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

44、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2)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程度;3)只是经验的概括水平;4)指的学生观察时走马观花,抓不住重点,眼光狭导的作用;5)定势作用;6)对学习情景的理隘不全面,等等

解;7)认知结构的特点;8)认知策略与元认4)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知。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

45、如何培养动作技能 记或作文。

1)理解任务的性质和学习情境;2)示范与讲2 试述中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解;3)练习与反馈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进行学习目的的46、简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形成的理教育,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首要工作。学生只论 有明确了为什么而学后,才能自觉学习,主动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活动去记,积极思考。是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应,是外部物质活动向2培养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对学习材料感反应方面,知觉、表象和概念转化的结果,这到需要并产生兴趣,有利于不断地向大脑提供种转化时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来实现的,在每个新的刺激,以保持脑细胞的敏锐性,增强记忆阶段上都产生新的反映和活动的再现以及它的心理准备。的系统的改造。其形成阶段是:1)活动的定3加强对记忆材料的理解。理解是记忆的基向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础,记忆是理解的结果和证明。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4对记忆材料的充分应用。在教学中,知识的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应用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应用;二是

47、在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对学生的实际应用。智力技能进行培养? 5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记忆过程是由识1)促进条件化知识的形成。记、保持、再认与回忆三个阶段构成的,且每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规律。掌握与运用记忆规3)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律,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增强记忆能力。4)科学地进行练习。6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记忆方法既是完

48、简答道德认识的形成 成记忆任务的保证,也是影响记忆效果的重要1)道德知识的掌握;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因素。3)道德信念的确立 7科学用脑、合理用脑。记忆是大脑的机能,49.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学习主要依靠大脑的积极活动。但大脑也不能1)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无休止的长时间工作,学生需要合理学习和休2)学校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息,才能使提高记忆力有可靠的保证。3)个性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8树立记忆的信心。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学习50、简述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 和复习的结果进行及时的检查与评定运用不1)先天和后天的关系; 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树立起记忆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的信心,从而增强记忆的效果。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3 试论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4)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 1)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 51.如何理解学习这一概念 教师要注意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以激发学生1)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准的2)有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3)表现为个体行为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维活动 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用唯物辩证法进行思维,可以防止思维的主观

52、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性、表面性和片面性。

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善3)提高元认知能力,教给学生思维策略 自我意识客观人际关系协调反应适度 教师要设法向学生讲授有关思维策略和元认

53、如何做好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知的知识,对思维活动进行监控。1)正确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面对现实,4)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 适应环境;3)广交朋友,与人为善;4)努力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师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工作,学会休闲。行思维训练。

54、学生学习有何特点 5)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1)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在教师有目教师不可以忽视逻辑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传授,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3)在学懂得了逻辑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传授,就可以使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思维的发展符合逻辑规律。

55、简述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6)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1)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2)呈现学习材学生确实掌握言语这个思维工具,就可以更好料的教学策略3)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4)地发展思维能力。促进知识保持的教学策略5)测评学习效果的7)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 教学策略 学生了解了自己的思维品质,才能更好地发展

56、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思维能力。

1)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2)能利用细8)提供创造性活动条件,让学生大胆创造 微线索3)动觉反馈作用加强4)形成运动程4 试论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有哪些 序的记忆图式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1)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也叫创造的积极性,作水平他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创造动机越强,越

57、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能激发创造性思维,越有利于解决问题,但也第一阶段,乳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要注意适度性 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知觉情境的影响。知觉情境越简单、越明显、第二阶段,婴儿期(1.5~3岁),基本的自主有关条件越容易感知,问题越容易发现和感知 感对基本的羞怯和疑虑。3)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条件不变时思维定势可第三阶段,学前期(3~6、7岁),基本的主动以帮助人们熟练迅速的解决问题,具有积极作感对基本的内疚感。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的新问题,第四阶段,学龄期(6、7~12岁),基本的勤思维定势成为一种束缚,缺乏灵活性,产生消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极影响。第五阶段,青少年期(12~18岁),基本的自4)功能固着的影响。只知道事物通常的用途,我同一感对同一感的混乱。而不知道新功能,这就是功能固着,会影响问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基本的亲题的解决 密感对基本的孤独感。5)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通常有算法策略和启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60岁),基本的繁发策略,人们通常采用启发策略,这种不繁琐,殖感对基本的停滞感。速度快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0岁以上),基本的自6)已有知识的影响。知识越广博越容易解决问我完善感对基本的绝望感。题,但思维策略方法不科学或是理论不能联系

58、简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实际,也难以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7)人格的影响。创造性高的人一般有1具有幽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动机3能够容忍和模糊错法 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的特点 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8)灵感的影响。长时间、多角度、反复的、求

59、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 异的思考解决问题 1)使教师真正体验工作价值2)使教师工作9)启发的影响。人们在冥思苦想中,受到某一内容多样化3)适当地增加一些工作的难度4)原型事物的启发,通过类比联想到解决的方法 给教师应有的自主权5)将教师的能力发挥与5 试述教师应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兴趣统一起来6)及时运用信息反馈机制 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五、论述 第一,要尽量防止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的1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干扰。2 试述中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第二,新颖的教学内容。3 试论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第三,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4 试论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培养学生的兴趣 5 试述教师应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2)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6.如何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二,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8 如何对中小学生不良情绪进行调适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9试述影响中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 第四,正确组织课堂教学。10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因材第五,组织学生实际操作。施教 3)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得规律组织教学 11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一堂课要有这样的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12试述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影响后注意有节奏的相互交替,使学生的注意有张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 有弛,不易疲劳,从始至终的保持一定的注意

13、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有哪些 6.如何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1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1)明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意义。1)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这经验证明:教师愈能在教学中阐明每一具体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没有明确的观察目学内容的目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所学的内容的,直接影响到知觉的选择性。具有的价值,这种知识就愈能吸引学生,愈能2)其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产生学习的意向,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引导学生预习,安排提高学习积极性。好实验程序,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这些充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在教学中,教学内容丰富有趣,逻辑性强,不务的重要条件。断以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学方法3)再次,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生动而有变化,使学生感到学习能得到精神上导,由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品质。有的满足,就可以激发学生较高水平的求知欲。

3)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儿童积极思维。(2)教师要热爱学生

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课题,创设“问题的情

3、教师的意志 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觉地探索问题的(1)教师要有坚定性 结果,这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2)教师要有果断性 4)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教师要有自制力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当然过多得竞赛,不仅会失去激励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学生紧张情绪,加重学生的负担。5)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实验证明,学生了解其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学习的积极性要高,进步要快。从心理学上说,就是给予及时的强化。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观念意识。学生的一切行动都受一定的动机和目的调节支配,一个人只有有了明确的目的、远大的理想、才能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2)规范管理教育,养成自觉自控的习惯。自觉自控行为习惯是顺利从事学习和其他活动的条件,也是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

3)加强行为练习,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意志的培养离不开实际磨练,只有在困难面前,学生付出意志的努力,才能取得锻炼意志的效果

4)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是重要的一环,任何环境的影响都要通过个体的亲身锻炼,自我经历才能真正起作用

5)根据学生意志表现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好的品质巩固发扬,对不良的意志品质教育矫正,不断提高学生的活动质量和水平8 如何对中小学生不良情绪进行调适 1)矫正错误的观念

2)不要简单禁止,应善于疏导3)不要损伤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 4)科学正面引导,利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5)帮助学生扩大胸襟

9试述影响中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

1)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心理学上吧人的机体的某些解剖生理学的特点,特别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称为素质,素质为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对能力的形成于发展具有一定制约作用

2)教育对能力发展起主导作用。社会生活条件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主要通过教育实现的,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前者作用于儿童早期经验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后者主导在人的智力开发

3)社会实践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桥梁,人的很多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都是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反复多次发展起来的 总之,中小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多因素错综复杂影响的结果,其中身体素质是前提,是可能性,社会环境是决定因素,教育起主导作用,实践是重要途径。

10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1)对胆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和主动的心理品质,防止粗暴人性高傲等人格特点的产生;教育时要以柔克刚、热心肠、冷处理,切忌急躁

2)对多血质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足智多谋等心理品质,防止朝三暮

四、虎头蛇尾、粗心大意、人性等不良人格特点的产生;教育时要刚柔交替

3)对粘液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工作踏实的品质,注意防止墨守成规、冷淡迟缓等品质,注意培养他们缺少的品质--高度的灵活性、积极性,杜绝可能发生的淡漠和萎靡不振。教师应该以满腔的热情吸引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激发他们积极情绪 4)对抑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敏感机智、认真细致由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的产生;教育上,要给予更多的关怀,经常给予帮助,对这些学生,称赞、贾诩、奖励等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11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1)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科学规律的教学

2)合理安排教材、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 3)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4)科学的安排练习与世界,加强练习的指导 5)创设与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6)采用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7)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12试述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

1)首先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遗传素质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正常的遗传素质,人的心理就得不到正常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手胜利发展的规律制约 2)其次,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环境与教育的条件,决定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并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方向和个别差异

3)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矛盾运动发展的。心理的发展是由个体内外各种条件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老师提问,学生不会,产生了矛盾,为了达到平衡进行了学习实践,通过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使儿童的心理得到了发展

13、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有哪些

1、教师的认识能力

(1)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2)教师要有分配的注意力(3)教师要有巩固的记忆力

(4)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5)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6)教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2、教师的情感

发展心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第6篇

第一章

开展心理学的定义〔广义+狭义,一般是狭义〕

广义:研究种系心理开展、种族心理开展、个体心理开展。

种系心理开展是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开展。——比拟心理学或动物心理学

种族心理开展是指人类历史开展过程中的心理开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开展。

狭义:研究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和行为发生与开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开展的特点和规律。

种系开展的过程

1.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

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只能对单一性质的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即只能反映刺激的个别属性。如蚂蚁、蜜蜂、蜘蛛等。

知觉阶段——低等脊椎动物,能够对刺激物的多种属性进行反映。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

思维萌芽阶段——高等脊椎动物,能够利用工具解决问题。如黑猩猩等。

2.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根本条件:劳动和语言。

个体心理开展是什么

个人从诞生到成年直至衰亡的身心变化过程.开展不仅指向前推进的过程,也指衰退消亡的变化

开展的根本性质

开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开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

开展的不平衡性

开展的差异性

个体心理开展与种系开展的关系〔霍尔的复演论〕

霍尔〔Hall,1844~1924〕的复演论:个体心理开展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进化历史的过程。

胎儿的开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

儿童期重演了人类原始的远古时代

少年期是中世纪的复演

青年期是比拟新近的祖先特征的复演

开展心理学中遗传和环境的作用〔要有事例说明〕及两者的相互作用

1)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个体心理开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根底

2)

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心理开展的现实水平起决定作用

3)

个体心理开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环境影响着遗传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遗传素质及生理成熟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年龄阶段的划分

胎儿期〔从受孕到出生〕

婴儿期〔0岁—3岁〕

幼儿期〔3岁—6岁〕

童年期〔6岁—11、12岁〕

少年期〔11、12岁—14、15岁〕

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成人期〔18岁—35岁〕

中年期〔35岁—55、60岁〕

老年期〔60岁以后〕

心理开展的年龄特征是指什么〔包括3个特征〕?

心理开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开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一般性:在某个年龄阶段,某些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是普遍存在的,而不是只能从个别的人身上看到;

典型性:这一阶段的某些心理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能够代表这一阶段的心理开展的整体面貌;

本质特征:这些心理特征是这一阶段所特有的,是其它年龄阶段所没有的,或者说是这一阶段区别于其它阶段的根本特征。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儿童心理?注意没有“学〞字〕

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Preyer,1842-1897〕撰写的?儿童心理?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

第二章

弗罗伊德的根本观点〔特别是人格开展观阶段及特征〕

n

弗洛伊德的开展心理学理论

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开展的根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开展的永恒力量

n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开展观

1.非常重视无意识的作用和早期经验

无意识是没有被个体觉察到的一局部心理活动,其中包括了婴儿时期的愿望、需求,个体早期的一些原始冲动、本能或性欲违背了社会道德、风俗和法律,被排挤到意识之下。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一个人人格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无意识的本能;

快乐原那么

自我:意识结构;

现实原那么

超我:良心和自我理想;

伦理原那么

文明的产生与超我密切相关

本我由人的先天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和根本欲望组成,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难接近、最根本的局部。本我由快乐原那么支配,按照快乐原那么活动,即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得快乐、减少痛苦。本我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可以看作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

本我生而有之,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大。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他们无忧无虑,只追求根本需要的满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本我逐渐与现实世界接通,产生了自我。自我产生于婴儿早期,是人格中的理性局部,也就是人能够意识到的局部。它相当于外部的现实世界与内在的原始冲动之间的缓冲器。它抑制本我的冲动以维护儿童自身的平安,又根据现实的要求,保证本我的愿望得到满足。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懂得考虑行为的现实后果,这就是自我作用增强的表现。

在3~6岁时,从自我逐渐开展出超我。超我就是个人的道德我。良心是超我中对儿童进行惩罚、批评的局部,自我理想是儿童积极的雄心和理想,它要求儿童为这种理想而奋斗。超我是在内化社会道德标准的过程中逐渐开展起来的。

三者之间的关系:

自我是人格中的调节力量,它调节着本我、外部世界与超我三个方面的要求。超我那么是人格中的控制力量,它控制着本我的冲动,不让它“越轨〞。三者应当达成平衡,人格才能健康开展,过强的自我容易让儿童变得自私,过强的超我那么容易让儿童容易自责和过分谨慎,甚至发生心理疾病。相对而言,弗洛伊德更强调本我与自我的力量。

3.人格开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开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性概念是广义的,不仅包括两性关系,也包括使身体产生快感的一切事情,比方吸吮、排泄、皮肤接触、和身体运动等。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力比多集中的某些身体部位就是个体获得快感的重要区域,弗洛伊德称之为“性感带〞。

在儿童时期,三个重要的性感带是口腔、肛门和生殖器。这三个区域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成为儿童的兴奋中心,也形成了相应的5个人格开展阶段。

〔1〕口唇期〔0~1岁〕

性感区是口腔。父母应满足儿童的根本需要,应及时喂奶,而不应过早断奶,否那么容易造成“口腔人格〞,没有得到满足或满足过度,里比多可能固着在口腔部位。

〔2〕肛门期〔1~3岁〕

里比多转移到肛门部位。儿童在排便和控制排便时会产生快感。他们经常有一种被动的冲动,按照自己的意志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手段。

〔3〕性器期〔3~6岁〕

里比多转移到生殖器部位,儿童从刺激生殖器得到快感。男孩会产生“恋母情结〞〔俄底普斯情结〕;女孩那么产生“恋父情结〞〔伊莱克拉情结〕。

〔4〕潜伏期〔6~11岁〕

力比多进入相当平静的时期,这时期儿童的典型特征是对性缺乏兴趣,男女之间界线清楚,儿童主要与同性别伙伴玩耍。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青春期。超我进一步开展。

〔5〕生殖期〔11或13岁~成年〕

儿童在前一时期平静下来的冲动与能量又重新活泼起来,对性的兴趣剧增。这一阶段个体的重要任务是摆脱父母的控制,建立自己的独立生活,寻求同龄伙伴的友谊,试图建立长期稳定的性关系。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开展理论

开展受到生物因素与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开展是克服危机的过程。人生可以分为八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危机

1.婴儿期〔0~2岁〕:信任对不信任。

心理开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2.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疑虑。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心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主动对内疚。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4.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5.青年期〔12~18岁〕: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感。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防止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7.成年中期〔25~约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主要任务是形成繁殖感,而防止停滞感,体验着关心的实现。

8.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岁~〕:完善感对悲观失望。主要任务是获得自我完善感,防止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华生的开展心理学思想

环境决定论或教育万能论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环境和教育、外部刺激决定学习

3.教育观

〔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2〕反对体罚儿童,应在形成行为时加强训练

〔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身体技能习惯、发音习惯等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一〕根本思想

1.儿童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典范而获得的;

2.个人、行为、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

〔二〕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1.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2.观察学习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3.强化的作用:增强或削弱行为倾向

〔1〕直接强化

〔2〕替代强化

〔3〕自我强化

维果茨基心理开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最近开展区〞思想

最近开展区:个表达有开展水平与他人指导下到达的开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表示个体开展的潜力。

教学应走在开展的前面

学习的最正确期限

皮亚杰认知开展阶段论、一些根本概念〔比方适应、同化〕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开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他把儿童思维的开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1.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依然认为该物体是存在的。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形成了因果联系。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皮亚杰以不同形式的运算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志。运算指一种内化了的可逆的动作,即在头脑中进行的可以朝相反方向运转的思维活动。或者说运算是指内部化了的观念上的操作。

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又划分为两个亚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此阶段思维的特点主要表达在:

1.早期的信号功能

(1)表象符号——延迟模仿

(2)语言符号

2.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

3.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4.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儿童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行为,不能回想起事物变化前的样子。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1.获得了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

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征。

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年龄一般在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在7—8岁之间出现,面积和重量守恒在9—10岁左右,而体积守恒一般要到11-12岁以后。

2.群集结构的形成群集结构是一种分类系统,主要包括类群集运算和系列化群集运算。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分类和理解概念的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此阶段儿童虽然已实现了许多运算的群集,但是,这时进行的运算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对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

〔四〕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

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约束,能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

青少年能够推论脱离现实的假想问题。

青少年期儿童的思维在灵活性和抽象性方面日益开展起来。

并不是所有青少年都能到达灵活地解决问题的形式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思维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积极方面:

可以帮助个体思考生活中的可能事件,形成稳定的同一性,获得对他人心理和行为原因的更丰富的理解。个体也能很好地处理个人决策,包括权衡各种行为过程及其对自己和他人可能造成的结果,为个体其他方面的开展奠定根底。

消极方面:

个体按照假设的替代物表征现实世界,开始对一切事情提出质疑,小到父母运用权威严格限制他的作息时间的做法,大到政府不顾很多人忍饥挨饿、无家可归,而把大量资金投入到武器和太空探索上的行为。

实际上,青少年感受到的逻辑不一致和现实世界中的缺陷越多,他们就变得越迷茫和失望,甚至会对执行者如父母、政府怀有怒气。皮亚杰把青少年的理想主义看作是他们新的抽象推理能力开展的结果,并认为形式运算是“代沟〞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态系统理论根本观点〔5个系统〕

1.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fenbrenner1979,1989,1993〕对环境影响做了详细分析,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开展是一个主要影响源,强调开展中的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开展。

“生态〞指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环境.

微系统〔microsystem〕

是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包括家庭、幼儿园、学校、同伴等。个体在微系统中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参与活动这两种过程来促进自身的开展。个体开展既受自身因素的影响(个人特征、兴趣、能力等),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周围的社会成员、物理环境等)。

中间系统〔mesosystem〕

指微系统如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支持性关系,开展可能实现最优化。

外层系统〔exosystem〕

个体并未直接参与却对其成长产生影响的那些环境以及环境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如,父母的工作性质与父母的社会支持状况、家庭的收入、学校的整体方案、学校的收入等。现在,外层系统对个体开展的间接影响已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宏系统〔macrosystem〕

是个体开展所处的大的文化或亚文化环境和社会阶层背景。它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努力的目标。

时序系统

指个体的生活环境及其相应的心理特征随时间推移所具有的变化性和恒定性。例如,历史事件〔如2001年美国的恐怖袭击事件〕和渐进的社会开展〔如妇女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多〕,它也会影响儿童开展

2.心理开展的过程是个体在日益复杂的水平上不断认识和建构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生活中的重大转折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开展关键期

个体开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关键期内,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心理开展特别迅速,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也叫敏感期。

小结局部很重要

各种理论是从不同视角或侧面研究心理开展的,奉献各异。

1.精神分析理论:重动机与情绪

2.学习理论:重行为

3.认知开展理论:重认知

4.文化—历史理论:重社会文化

5.习性学:重行为的进化根底

6.生态系统论:重心理开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第三章

开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类型的特点优点

〔一〕横断研究(cross-sectionalresearch)

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拟,探究其心理开展的规律或特点。

在对时间跨度大的开展进行推断的研究中,应考虑同辈效应〔cohorteffect,群体中一些年龄差异是由这个群体成长时的文化或历史差异造成,而不是真的由开展带来的变化〕.

〔二〕纵向研究(longitudinalresearch)

在比拟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心理开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以探究心理开展的规律。也叫追踪研究。

〔三〕系列交叉研究(serial-cross-sectionalresearch)

将横断研究设计与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的方法。选择不同年龄的被试并对其进行追踪。

〔四〕微观发生学设计

实际上也是一种追踪研究设计。在短时间内〔数周、数月或某个快速变化的开展期〕,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时机,从微观上密切观测个体变化的过程〔包括变化期间及之前、之后的变化〕。

开展心理学收集研究资料各种方法的突出特点

一、观察法

根据观察的场所,可以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

在不加任何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然环境中被试的行为表现,对行为进行研究的方法。

特点:自然、无干预。

2.实验室观察法

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控制设置某种情境,观察被试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表现。

经典研究:安斯沃思〔M.Ainsworth〕运用陌生情境法,考察婴儿依恋的开展。

优点

·常常可以描述自然、真实的行为,生态效度较高;

·被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时,可以在现场观察记录行为,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客观、全面、准确

缺点

·研究者想要观察的行为可能很少出现;

·有观察者偏差或“观察者效应〞,即由于儿童意识到观察者的存在,而感到不自在,从而使行为发生变化;

·儿童的行为不容易解释,儿童行为的背后可能有多种因素起作用。

二、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口头交谈,来收集访谈对象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方面的数据资料,考察心理活动的规律。

特点

访谈者可以就被试生活的某些方面访谈,与儿童互动;

提问可能是高度结构化或灵活的,具有研究目的和设计、实施方案。

经典研究:皮亚杰〔J.Piaget〕运用访谈法,考察了儿童思维的开展。

优点

较灵活,谈话双方可以随时改变方式,有利于寻找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次的资料。

使用面广,对儿童、成人甚至文盲都可使用。

能有效地收集人们的态度、知觉、意见等心理活动的资料,还可以观察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了解访谈对象的动机和情绪。

缺点

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较复杂,不易量化,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

访谈者的观点、素质容易影响访谈结果;

访谈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

对于敏感性、隐私性的问题,不易获得真实的信息。

三、问卷法和测验法

问卷法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以获得心理研究活动的规律。

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具有标准化的施测和记分程序。

优点:

〔1〕比拟客观统一,效率比拟高,标准化程度高,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

〔2〕结果处理方便,容易量化;

〔3〕费用低;

〔4〕问卷不计名,质量有保障。

缺点

不灵活,题目制定之后不易改变;

容易产生废卷,如请人代答、随便答题、漏答等常见问题;

只适合于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测验结果容易受到练习或个人主观性的影响。

四、心理生理学方法

通过精密仪器、设备,探测与行为相应的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电生理测量方法、脑功能成像方法等。

第四章

第一节受孕是起点

受孕是新生命的开端,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开展的起点。

第二节胎儿开展的阶段心理在一个孩子出生前就产生了

胎儿发育经过胚芽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9周~出生〕三个阶段。

第三节知道母体因素有哪些

〔一〕母亲的孕史〔二〕母亲的营养〔三〕Rh因素一个人的红血球能和Rh抗体凝集成块的称为Rh阳性,不能凝集成块的称为Rh阴性。〔四〕母亲的年龄23~29岁为最正确生育年龄。

第五章

第一节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开展最迅速的时期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是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开展最迅速的时期

生理开展的根本规律〔头尾律、近远律〕

头尾律和近远律

头尾律:人类个体从胚胎开始从头到尾的开展趋势。胎儿期以头部发育为主,出生时头部占全身长度的1/4。腿只占1/3。2岁时头占1/5,腿那么占到将近一半。

近远律:人类个体发育是从近到远地进行,最初头部、胸部和躯干先发育,然后是胳膊、腿,最后是手脚。在婴幼儿期,胳膊和腿的发育仍快于手脚的发育。运动能力的开展与身体发育相似。

第二节动作发生的时间——胎儿期

动作发生的时间可以追溯到胎儿期。

婴儿动作开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例如,把毛巾放在2个月儿童的脸上,就引起全身性的乱动,5个月的儿童开始出现比拟有定向的动作,双手向毛巾方向乱抓,而8个月的儿童,能毫不费力地拉下毛巾。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儿童最早开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婴儿最先学会抬头和转头,然后是俯撑、翻身、坐、爬、站立和行走。

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生理的开展从大肌肉延伸到小肌肉,因此婴儿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他们首先出现的是躯体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动作、躯体动作、双臂动作、腿部动作等,以后才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等。

4、儿童动作开展由近及远婴儿动作开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局部,动作开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开展较迟。以上肢动作为例,肩头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动作开展最晚。下肢动作也是如此。

第三节感知觉开展史最早的〔发生在孕期〕

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开展且开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深度知觉什么时候有

深度知觉是对一个物体是在多远、多深的认识。婴儿大约在2-3个月左右时〔也有人认为是6个月〕具有这种能力。

视崖试验

视崖实验〔吉布森〕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测深度知觉是后天习得的还是天生的。〔注意,这个实验是的不出但是得不出结果的,只能检测什么时候有深度知觉〕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格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使用这种装置对婴儿施测的过程十分简单。

操作: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名年龄在6-1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各种知觉发生的时间

1、形状知觉的发生开展在8、9个月以前就获得形状知觉2、大小知觉的发生开展4个月以前婴儿就具备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区分大小。3、客体永久性的发生开展一般认为婴儿到8-12个月才有这种能力。

客体永久性是什么,什么时候发生

客体永久性是知觉恒常性的进一步开展,它指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这客体并非不存在了。这已进入表象的范畴。一般认为婴儿到8-12个月才有这种能力。

第四节注意一生下来就有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这种注意实际上就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

注意开展的特点

婴儿期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有意注意才刚刚萌芽。

0-1岁的婴儿注意的开展主要表现为注意选择性的开展。

1-3个月婴儿的注意明显的偏向曲线、不规那么图形,对称的、集中的或复杂的刺激物以及所有轮廓密度大的图形。这些事实支持了“轮廓密度论〞和“图形视觉论〞。

3-6个月婴儿的视觉注意力进一步开展,平均注意时间缩短、探索活动更加主动积极,而且偏爱更加复杂和有意义的视觉对象。可看见和可操作的物体更能引起他们特别的注意。

6个月-1岁婴儿睡眠时间减少,白天经常处于警觉和兴奋状态。这时的注意不再只表现在视觉方面,而是以更广泛和更复杂的形式表现在吸吮、抓握、够物、操作和运动等日常感知活动中。这时的选择性注意越来越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受当前事物或人在其社会认知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婴儿所知的自己与它们关系的支配和影响。

1岁-2岁婴儿言语的产生与开展使婴儿的注意又增加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广阔的领域,物体的第二信号系统特征开始制约、影响着婴儿的注意。

2-3岁婴儿无意注意有了进一步开展。无意注意是整个婴儿期占主导地位的注意形式,它表现在许多方面:第一,对周围事物的无意注意。第二,对别人谈话的无意注意。第三,对事物变化的无意注意。

记忆发生的时间,以什么为主

婴儿最早在出生后几小时内就已产生了记忆。从识记上看,婴儿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刚刚萌芽。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定义

习惯化就是指由于刺激重复出现,反响会逐渐减弱。这时,人的注视程度、心率和呼吸频率都会减弱或减慢,表示兴趣降低了。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刺激的出现,又会导致较强的反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去习惯化〞。

婴儿言语的开展:

各理论的根本观点、阶段〔3〕

强化说

代表人物:斯金纳

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对言语的强化〔强化依随〕具有决定性作用

2.转换生成说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Z语言是利用规那么理解和创造的;

Z语法规那么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某种语言获得装置〔LAD〕,它可以将普遍语法转化为个别语法;

Z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结构〔语义〕和表层结构〔语音等〕,前者通过转换规那么转为后者

3.模仿说

代表人物:班杜拉

婴儿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言语模式而获得言语的4.认知说

代表人物:皮亚杰

言语开展,认知开展是根底和前提

儿童言语起源于智力,并随着认知结构的开展而开展,起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言语是逻辑和认知开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语法开展的3个阶段

三个阶段:

单词句阶段〔1~1.5岁〕

电报句〔1.5~2岁〕

完整句〔2岁后〕

情绪开展的标志性事件

5周左右,婴儿出现最初的社会性微笑〔如对人脸或熟悉的声音〕;

6-8个月:出现陌生人焦虑〔怯生〕;

6-7个月:出现别离焦虑;

7-8个月:表现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力。

人格开展的主要任务

婴儿期人格开展的主要任务:形成信任感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期〔0~2岁〕人格开展的危机是信任对不信任

这一时期,儿童依赖于成年人满足他们的需要。如果他们形成信任感,就能形成亲密的关系;如果形成不信任感,就倾向于形成对环境的疑心或不信任

如果形成信任感,儿童就能开展起希望的人格品质:他们相信人们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愿望;如果不能形成信任感,儿童会认为周围的世界是不友好的,不可预测的,难以形成亲密的关系

形成信任感的关键因素是敏感的、反响及时的、稳定一致的抚养行为或喂养环境。这种信任感是后来各个时期开展的坚实根底

托马斯、切斯气质三类型学说

容易型:约占40%,生理活动规律,有节奏;情绪愉快;容易适应新环境,讨人喜欢

气质:

由生理尤其是神经结构和机能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属性,表现为行为的能量和时间方面的特点,如行为的强度、反响的速度、活动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等。

困难型:约占10%,难于抚养,烦躁不安,大声哭闹,爱发脾气,不容易安抚;生理活动没规律,不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环境;

缓慢型:约占15%,反响缓慢,强度小;情绪低落、安静,愉快情绪少;对外界环境和事物适应较慢,慢慢活泼起来。

另外的35%属于中间型,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

依恋的概念及其阶段〔4〕及根本类型

依恋:婴儿与抚养者之间建立的相对稳定而强烈的情感联系,是儿童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婴儿的依恋是怎么开展起来的?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具有哪些特点?

〔一〕依恋的开展阶段

1.无差异的社会反响阶段〔0~3个月〕

对所有的人作出相同的反响,无区分、无差异,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

2.有差异的社会反响阶段〔3~6个月〕

对人的反响有了区别和选择性,对母亲偏爱,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亲近反响,对陌生人反响较少,不怯生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对母亲更为偏爱,母亲在身边时快乐,离开时哭闹;怯生,对陌生人感到紧张、恐惧甚至哭泣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根据特定的目的,与依恋对象形成协调的伙伴关系。

〔二〕依恋的类型

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响,可以把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平安型、回避型、对抗型

回避型与对抗型又称为不平安型依恋

1.平安型依恋〔约占65~70%,B型〕

母亲在场时,以母亲为平安基地,进行自由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响积极;母亲离开时,感到焦虑、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寻求与母亲亲近,容易抚慰

2.回避型依恋〔约占20%,A型〕

对母亲在场与否不关注,母亲离开时不对抗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不理会

3.对抗型依恋〔约占10~15%,C型〕

母亲离开时,警惕、极度苦恼和对抗,短暂的别离会引起极度的对抗。当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对抗与母亲的接触。

也称为矛盾型依恋

另外,Main和Solomon提出混乱型依恋(即D型依恋),这是最不平安的一类依恋,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杂乱无章,缺乏目的性、组织性,不一致、不连贯,行为是A,B,C三类依恋的行为不寻常的结合,亲近、回避、对抗兼有,有时行为怪异,如看到陌生人时转过头去,做出怪异举动,或者僵立不动。这类依恋常见于母亲抑郁和被虐待的儿童。

不同类型的依恋会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平安型依恋的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开展通常更为健康,而不平安型依恋的儿童相对消极

第六章

注意开展的根本特点

无意注意高度开展,而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记忆开展的根本特点〔几个大标题即可〕

学前儿童已能用语言描述他们记住的东西,他们还能按照有关记忆任务的指导语来记忆。这使记忆在儿童早期获得了较大的开展。

〔一〕记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记忆,尤其是短时记忆的容量不断增加

〔三〕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开展

〔四〕形象记忆为主,语词逻辑记忆逐渐开展

〔五〕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策略逐渐开展

思维开展的根本特点

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

具有初步的抽象概括性;

言语的作用日益增强。

幼儿思维的局限性〔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思维最严重的缺陷是自我中心。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之外的他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其他人理解、思考和感受世界的方式都与他们自己一样。〔三山实验〕

泛灵论思维:由于幼儿自我中心地把人的意图赋予物理事件,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才出现泛灵论思维——认为没有生命的物体具有与生命类似的性质,如思想、愿望、感受和意图,就像他们自己一样。

不能守恒:守恒是指,在物质的外表发生很大变化〔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时,某些物体的物理特征和物质含量保持不变。

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造成儿童思维的刻板性和非逻辑性。

不可逆性:前运算阶段最大的非逻辑特征是它的不可逆性,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在心理上不能通过问题的一系列阶段,然后再以相反的方向返回出发点。可逆性是任何逻辑运算的一局部。

缺乏等级分类能力;缺乏逻辑运算能力使幼儿很难进行等级分类。也就是说,他们不能根据相似性和差异性把物体分成类和子类。〔类包含问题〕

自言自语的特点以及性质

自言自语

皮亚杰认为,自言自语是自我中心言语,是自我中心思维特点的表现,是思维的自我中心决定的维果斯基认为,自言自语是一种社会性言语,它可以帮助儿童进行思维和自我调节

自言自语可以分为问题语言与游戏语言,是一种出声的思维过程,也具有指导自己行为的作用。

个性开展的主要任务

幼儿期个性开展的主要任务:获得自主感和主动感,克服羞怯与内疚感

1.儿童早期〔约2~4岁〕的开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成人应在保证儿童平安的前提下,保证儿童具有适当的行动自由

2.游戏期〔4~7岁左右〕: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性的实现

自我意识产生的标志

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产生的主要标志〔约2,3岁〕

同伴关系的友谊开展阶段

Selman提出的友谊开展阶段

〔1〕短暂游戏伙伴〔3-7岁〕:儿童是自我中心的,他们只是短暂的游戏伙伴,还不能考虑到他人观点。他们看重是否邻近或身体特征

如,她与我是朋友,是因为“她与我同住在一条街上〞,“她有一个漂亮的玩具〞

〔2〕单向帮助阶段〔4-9岁〕:好朋友会做自己想让他做的一切事情

“她是我的好朋友,因为在我借她的橡皮时她总是借给我〞,“她不是我的好朋友,因为我想和她在一起时她不愿意〞

道德开展的阶段及特点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开展阶段论

〔1〕品德的开展与儿童认知的开展阶段是一致的,认知的开展决定着道德开展的阶段

〔2〕总体趋势:他律到自律

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

幼儿属于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阶段

2.科尔伯格的道德开展阶段论

认为幼儿道德开展主要处于前习俗水平,主要特点是:尊重权威,逃避权威的惩罚,服从规那么是为了防止惩罚。属于他律道德。

3.根本特点

〔1〕道德规那么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由权威决定的,公正就是服从权威

〔2〕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是行为的后果,而不是主观动机

幼儿晚期向自律道德阶段转化

常见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

1.专制型:强调控制和服从

孩子不满、退缩、不信任别人

2.权威型:在形成某种社会价值观时尊重孩子,强调说理

孩子具有平安感,自立,自我控制,自信,满足,富有探索性

3.放纵型:强调自我表现和自我调控

孩子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低,缺乏探索性

4.无视型:对孩子没有兴趣,显得漠不关心,经常拒绝孩子,他们在感情上与孩子比拟疏远,经常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把孩子养大,保护他们的人身平安。

孩子往往开展最差,这不仅反映在个性、社会性方面,也反映在身体和认知方面。这些孩子通常感到父母不爱他们,与父母有一种疏离感。他们显得很不懂事,自我控制能力很低,在生活和交往中比拟消极。

第七章

注意开展的根本特点〔几个标题〕

〔一〕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开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儿童

〔二〕儿童对抽象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开展,而具体、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作用

〔三〕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

容易为一些新异刺激所冲动而兴奋起来,而且注意的外部表现很明显

〔四〕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注意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记忆开展的根本特点〔几个标题〕

〔一〕从记忆的目的性说,有意识记和有意再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

〔二〕从记忆的方法来说,意义的、理解的识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都随年龄而提高,但后者的效果更佳

〔三〕从记忆的内容上看,词的、抽象的记忆也在迅速开展,但具体形象记忆仍然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记忆策略的开展

思维开展的总体特点

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儿童具备哪些能力〔守恒、等级分类。。。〕

小学生能够实现守恒,同时协调任务的几个方面而不是仅仅集中于某一个方面;

他们能够去中心化;

他们还显示出思维的可逆性,即从一点出发,进行推理,然后再以相反的方向返回到出发点。可逆性是一种逻辑运算。在儿童中期儿童能牢固地获得这种能力

具备等级分类能力

空间推理能力逐渐开展

具备根本的排序能力

自我开展的根本特征

小学生自我的开展进入“客观化时期〞,社会自我形成,儿童获得各种社会角色,更现实、更平衡、更全面,能更清醒地意识到自我的各个方面。

友谊开展的阶段特点

Selman提出的友谊开展阶段:

〔1〕短暂游戏伙伴〔3-7岁〕:儿童是自我中心的,他们只是短暂的游戏伙伴,还不能考虑到他人观点。他们看重是否邻近或身体特征

如,她与我是朋友,是因为“她与我同住在一条街上〞,“她有一个漂亮的玩具〞

〔2〕单向帮助阶段〔4-9岁〕:好朋友会做自己想让他做的一切事情

“她是我的好朋友,因为在我借她的橡皮时她总是借给我〞,“她不是我的好朋友,因为我想和她在一起时她不愿意〞

〔3〕双向帮助阶段〔6-12岁〕:能互相帮助,但仍然倾向于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好处而不是双方共同的利益

“我们是好朋友,我们相互帮助〞;“朋友是没有人和你一起玩的时候,能与你一起玩的人〞

〔4〕亲密共享阶段〔9-15岁〕:朋友可以互相分享,相互之间保持信任和忠诚,认为共同的兴趣是友谊的根底,友谊的形成需要时间,朋友是排他的“交一个亲密的朋友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如果你发现你的朋友交其他朋友时,你会感到很糟糕〞

〔5〕自主独立阶段〔12岁开始〕:儿童能相互尊重朋友的需要,相互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真正的友谊是真诚的奉献,必须相互支持和信任,并要让他有自己的自由〞

师生交往特点

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

1.重视教师的评价,教师,尤其是小学生喜欢的教师,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人物

2.教师的期望、态度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个性、社会性的开展

皮革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说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如此成就。

第八章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过渡期,表现在什么方面

1.性成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具备生殖能力

2.心理上由不成熟逐渐到达成熟

〔1〕认知的成熟:具备抽象的思维能力

〔2〕情绪的成熟:了解自己的身份,形成自我同一性,独立于父母,形成价值观,形成友谊关系

青少年是生理开展的顶峰期

初中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顶峰期

1.身体外形的变化

2.身体机能的增强

3.性的发育和成熟

思维开展的根本规律、总体特点、具体特点、有什么能力

总体特点

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和命题思维,思维过程表现出抽象性,把各种变量进行复杂的组合,思考那些在真实生活中不易探测或根本不存在的情境,与学龄儿童的思维相比,青少年的思维更为明确、合理而富有想象力。

具体特点、能力:

对运算进行运算

在形式运算阶段,能对抽象的符号进行操作或思考。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只能“对现实进行运算〞,需要以具体的东西和事件作为思维的对象。

青少年能像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寻找问题解决方法一样进行推理,能“对运算进行运算〞,能通过内在的反思推导出新的、更一般性的逻辑规那么。

假设—演绎推理

青少年期儿童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在面对一个问题时,他们能从所有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因素的一般性理论出发,由此推导出对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的具体的假设〔或预测〕。然后,他们还能有秩序地检验这些假设,看哪些假设能适用于现实世界。

命题思维

青少年能够在不考虑现实条件的情况下对命题〔言语论断〕的逻辑进行评价。相反,小学生只有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具体经验进行思考,才能对命题的逻辑作出评价。

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但仍需要经验的支持,还包括具体形象性成分;

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能完全抽象的符号进行推理,属于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

初中生思维开展的总体特点

初中生思维开展的特点

形式〔命题〕运算阶段〔12~15岁〕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优势地位,儿童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将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

根据各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可以想象各种可能,根据演绎进行推论。

1.概念的丰富和系统化

掌握了更多的抽象概念,形成更复杂的概念系统。

2.运用假设

能够根据问题的条件,建立假设,检验假设。根据对多种假设或可能性的检验,确定问题的正确答案。

3.逻辑推理

能进行相对复杂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但前者要高于后者。

4.思维的品质不断完善

〔1〕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创造性表现为,他们能采取新颖、独特的方案解决问题

批判性表现为,对他人的意见持疑心和批评态度,不盲目相信他人;能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态度,并开始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思维具有片面性和外表性

片面性表现为,思想偏激和极端化,不能辨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外表性表现为,分析问题时经常为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有时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5.思维的自我中心

不能区分自己的关注焦点与他人的关注焦点

〔1〕假想的观众

感觉自己在舞台上表演,周围的人们都是自己的观众,在关注自己的表演。他们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2〕独特的自我认为自己具有一个独特的自我,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过分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并认为自己的情绪情感是独一无二的。

思维的自我中心,有哪些表现

思维的自我中心

不能区分自己的关注焦点与他人的关注焦点

假想的观众

感觉自己在舞台上表演,周围的人们都是自己的观众,在关注自己的表演。他们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独特的自我认为自己具有一个独特的自我,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过分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并认为自己的情绪情感是独一无二的。

高中生思维开展的特点

1.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和内省性

〔1〕假设性: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内省性: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并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

2.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辨证逻辑思维迅速开展

不仅能运用抽象的符号进行思维,而且能够运用全面的、运动的、统一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

〔1〕能够形成精确的概念,形成有系统的、完整的概念体系;各种推理能力根本成熟,根本掌握并正确运用逻辑法那么

〔2〕能够从具体上升到理论,并用理论来指导获得具体知识的过程。

道德开展的阶段水平

可以到达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包括契约、权利和民主法制阶段、普遍的道德原那么阶段〕

1.寻求成人认可和遵守法规阶段

重视成人的认可和赞赏,遵守社会标准,强调社会标准的不可改变性

2.社会法制取向阶段:以理性方式思考问题,重视大多数人的意见和社会福利

“法律是为维护社会环境而设立的,违背法律的行为应当受到制裁〞

3.普遍的道德原那么阶段

应根据普遍的人类道德原那么和一个人的伦理观念,而不是法律条文或他人的意见,来判断人们的行为。

自我同一性开展的状态有哪几种

1.同一性形成:已经体验到危机,而且进行了积极的投入

2.同一性延缓:正在体验危机,而尚未出现积极投入

3.同一性早期完成:没有体验到危机,但已经进行了投入

4.同一性扩散:没有体验过危机,而且没有出现积极的投入

初中生个性开展的突出特点

〔一〕自我意识高涨

1.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喜欢自我表现

2.具有主观性、偏激性

〔二〕出现对抗心理

1.独立意识增强

2.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等。

〔三〕矛盾的情绪表现

1.同时具有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性

2.同时具有可变性与固执性

3.同时具有内向性与外显性

〔四〕人际交往特点

1.朋友关系的影响增强

2.克服团伙交往方式

3.与异性朋友交往从疏远到融洽

4.在亲子关系中,情感、行为、观点日益独立

5.在师生交往中变得独立而客观

6.出现一些情绪问题:烦恼增多、孤独、压抑

高中生个性开展的突出特点

〔一〕自我意识高度开展

1.独立愿望进一步增强

2.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分化

3.关注自我开展

4.自我评价客观而深刻

5.自尊增强

6.道德意识高度开展

〔二〕价值观初步形成和确立

对职业、生活方式、个人开展方向等的看法逐渐稳定,而且能独立决策

〔三〕具有较强的自治要求

1.要求独立于父母

2.独立选择职业

第九章

生理状态的最正确时期

成年初期是生理状态的最正确时期,是健康、体力、精力和耐力开展的顶峰期,感觉和运动机能也处于最正确状态

思维开展的根本特点

〔一〕辨证逻辑思维的开展

成年初期处于后形式思维阶段,这是形式运算阶段之后的一个更高阶段。这一时期,个体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辨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能够根据现实情景进行严格的推理,在推理与现实的思考之间转换;能意识到问题可能有多种原因和解决方案,在选择方案时注重实用性;能意识到潜在的矛盾和冲突。

〔二〕在成年初期的后期阶段,创造性思维获得重要开展

他们不是更注重获得知识,而是更注重把这些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工作、夫妻关系和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同于教室或智力测验中所提出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常常并不单一

后型式思维根本特征

后形式思维具有几个重要特征:

1.现实性

看问题防止极端化、绝对化,具有相对性,更符合实际情况,看到事物所处的不同程度

2.变通性

能在抽象的推理与实际的、现实的考虑之间来回转换。

例如,“这在理论上讲得通,但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

3.多重原因,多重方案

意识到大局部问题都有不止一种原因,也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案,一些方案可能比另一些方案更有效。

例如,“我们按照你的方法试一试,如果不行,我们再按我的方法试一试。〞

4.实用性

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正确的解决方案,并确定选择的标准。

例如,“如果你想最实用,就这样做;如果你想最快,就那样做。〞

5.矛盾意识

认识到一个问题包含了潜在的矛盾或冲突。

例如,“这样做会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但它最终只能使他不愉快。〞

知识的阶段

知识的获得阶段: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生命前20年的主要目标是获得知识。

知识的实现阶段:成年初期。在成年初期,人们必须使自身的认知活动适应各种情境〔如婚姻和就业〕的要求,这些情境对长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的开展水平

到达原那么化的后习俗水平,包括法制定向阶段和普遍原那么定向阶段

道德判断更为复杂,青少年虽然也能意识到更高的道德原那么,但他们不一定实际地执行这些原那么;成年人那么能知行统一

个性社会性开展的根本任务

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

如果个体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他们就会感到孤独;当解决了亲密与竞争、疏远之间的冲突时,他们才能形成一种道德感,这是成年的标志。

成功地解决这一时期的人格危机,可以形成“爱〞的品质:与人生伴侣相互投入和奉献,生儿育女,帮助孩子健康开展。

个性开展的根本特征

1.自我意识形成,自我同一性确立

2.人生观、价值观形成3.情绪逐渐走向平稳

4.能建立比拟亲密的人际关系,并能忍受孤独、独处

5.开始恋爱、结婚

6.开始同时面对父母与孩子两代人,形成复杂而矛盾的亲情

第十章

生理上的变化

生理上由盛转衰。由成长发育、健康逐渐转为衰退。

智力开展变化的根本特点

晶体智力继续提高,流体智力缓慢下降;

智力技能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提高。

创造力开展的旺盛时期

成年中期是创造力旺盛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智力高度开展,知识积累到达一定程度,经验也比拟丰富,因而创造性成就十分突出。

个性社会性开展的根本任务〔埃里克森的观点〕

艾里克森的观点

成年中期的人格或个性开展的危机是繁殖对停滞,任务是形成繁殖感,而防止停滞感。

繁殖是指对下一代的引导与奠基,对下一代的承诺与关心,在工作、家庭中自我实现;停滞意指自私自利、完全不考虑别人,在工作中无所作为。

如果成功地解决这一时期的开展危机,就能形成“关心〞这一品质,自觉地关心周围的人和所从事的工作。

在完成一些生命的目的,包括家庭、事业和社会的开展后,尚能对下一代付出更多的关心,并且从对自我的关注扩展出去,转而关心别人、关心社区,继续感觉自己是个有生产力、奉献力的人,那么能创造个人持续的生产潜能。

相反,假设过去未完成的理想令个体感到遗憾,而产生“逝者如斯夫〞的感觉,而未来将面临的衰败、死亡也令个体感到害怕和消沉,那么其生命的开展极容易停滞不前或自我沉溺

个性开展的根本特点

〔一〕个性开展的“内向化〞

〔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三〕寻求自我实现的人生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平衡

第十一章

生理开展的总体特点〔以衰退为主〕

各种器官和组织都出现明显的衰老,生理机能出现明显下降

毕生开展观根本观点

毕生开展观的根本观点

〔1〕个体开展贯穿一生,在人生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发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2〕开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开展的方向因心理和行为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3〕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开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开展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增长,而总是由获得〔增长〕与丧失〔衰退〕两局部构成。

〔4〕心理开展具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或个别差异,由于个人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开展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5〕心理开展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任何一个开展过程都是由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标准事件三种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思维的突出变化

老年期的思维总体上也呈现衰退趋势,在概念学习、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有较明显的下降,但在思维开展的不同方面、对于不同的个体,又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

1.思维衰退

老年人思维呈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化特点,他们倾向于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认知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

2.以语言——理论思维为主

3.思维内容偏重对社会的认知,其中包括对适应社会、人生经验、价值观、伦理信念等问题的思考

4.老年人的思维仍然具有创造性

智力的变化总体特征

老年期智力的开展在总体上有所衰退,但并非全面衰退,或者说,一方面表现出衰退的趋势,另一方面那么呈现相对稳定的特点。同时,智力活动的任务、智力观或智力内隐理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智力活动的任务

老年期的智力活动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和整合自己的一生

个性开展的根本任务、根本特征

n

艾里克森认为,老年期个性或人格开展的危机是自我整合对失望,人格开展的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防止失望和厌倦感。

n

如果能克服这一时期的开展危机,就能形成“智慧〞品质。

n

这时人生进入了最后阶段,如果对自己的一生感到满意,那么产生一种完善感,它包括长期锻炼出来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学,并伸延到自己的生命周期之外;如果一个人不能产生这种感觉,就会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短促,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

n

开展的具体任务:

n

接受自己的生活以及获得生活满意感;

n

保持和促进认知功能;

n

将精力投入到新的角色和活动中;

n

形成死亡观

根本特征:

〔一〕心理开展的“内向化〞

〔二〕老年期的个性持续稳定,但也有所变化

〔三〕老年期的情绪情感发生很大变化

常见的适应问题有哪些

1.对离退休生活的适应

许多老年人表现出明显的“退休综合症〞:由于不能适应或接受退休后的生活,在刚离退休的一段时间内,往往感到怅然假设失,或茫然无措,感到烦躁不安,产生厌倦、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有的甚至还会发生一时性的情绪问题和身体上的失调。一般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能够适应。

2.对疾病的适应

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响不尽相同。有的情绪比拟抑郁、消沉,甚至产生悲观厌世情绪;有的惊慌失措,过度忧虑;有的不把疾病放在心上;有的感到痛苦、焦虑、内疚,沉默寡言,甚至轻生。

3.对生活应激事件的适应

普通心理学人名整理

普通心理学人名整理(精选6篇)普通心理学人名整理 第1篇教育心理学人名总结一.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