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判断依据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判断依据范文(精选5篇)

判断依据 第1篇

一、茶褐色

池塘中硅藻、金藻、隐藻和黄藻较多时, 池水呈茶褐色。这些藻类鱼食后最易消化, 是优质的鲢鱼饵料。这种茶褐色的池水溶氧充足, 是养鱼池塘最好的水质。

二、淡黄色

淡黄色的池水中以硅藻、隐藻为主, 水中溶氧较多, 鱼的饵料充足, 为较好水质。

三、油绿色

水中以绿藻和隐藻为主, 这些藻类是鱼可以消化的浮游植物。油绿或黄绿色的水质也较好。

四、蓝绿色

此种水质透明度低、混浊度大, 天热时水面上有一层蓝绿浮膜, 这表示水中微囊藻偏多。这些藻类鱼不易消化, 而且还会产生毒素, 使鱼类中毒, 影响生长。这类水质不是好的养殖水质, 应及时将蓝绿色藻类清除。

五、暗红色

水中主要以裸藻、血红裸藻为主, 过浓时会产生毒素。红色的水质不宜养鱼, 应立即换水。

六、深灰色

判断依据 第2篇

得电子能力的强弱与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正相关,即: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而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是由原子结构决定的。

对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来说,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大,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就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对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或外围电子层排布相似)的元素来说,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小,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就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

二、以置换反应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以置换反应作为判断元素非金属强弱的依据,须有一个大前提――非金属单质在反应中是作氧化剂,这样才能保证据此判断的结果不与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本质相悖。即非金属性强的元素的单质能置换出非金属性弱的元素的单质。

例如,下面几个反应:

Cl2 + 2NaBr =2NaCl + Br2  ………………①

Cl2 + H2S =2HCl + S↓     ………………②

Br2 + 2KI =2NaBr + I2     ………………③

O2 + 2H2S =2H2O + 2S↓    ………………④

反应①②③④均是非金属单质作氧化剂,因此得出结论,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次序是:Cl>Br;Cl>S;Br>I;O>S。

但是,有些置换反应就不宜用于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例如:

I2 + 2KClO3 =(高温) Cl2 + 2KIO3  ……………… ⑤

2C + SiO2 === 2CO + Si              ……………… ⑥

显然,我们不能因为反应⑤来判断碘元素比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因为该反应中,碘单质中的碘原子并没有从KClO3中的氯原子哪里夺得电子,反而是ClO3-中+5价的氯原子得电子被还原为Cl2。所以,不能机械地利用该反应比较碘与氯的非金属性强弱,

反应⑥中置换反应的次序与“碳元素比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结论虽然是一致的。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个反应与前面的①②③④几个反应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碳原子在反应中不仅没有表现出得电子能力比硅原子强的性质,反而是提供出电子使硅还原为硅单质。所以,该反应也不宜用于比较碳与硅的非金属性强弱。为什么反应⑥能够发生?原因应该从自由能变化方面分析。

近年高考命题也常涉及化学变化事实与结论关系的讨论,即前面的提供的实验事实和后面的结论有无因果关系,实际要考查的就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值得关注。

三、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

一般而言,主族元素的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就越容易电离出H+,酸性就越强,那么非金属性也就越强。例如:

酸性强弱次序:HClO4>H2SO4>H3PO4>H2CO3>H2SiO3

元素非金属性: Cl > S> P > C > Si

四、以单质与H2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

卤素单质与H2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主要决定于卤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能很好地说明元素非金属性强弱与原子结构的对应关系。同时,卤化氢的热稳定性也与元素的非金属性正相关。因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常常也被作为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一种判断依据。气态氢化物的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如稳定性:HF>H2O>HCl>NH3>HBr>HI>H2S>PH3,

所以非金属性:F>O>Cl>N>Br>I>S>P。

但是,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与分子内原子间的成键方式和键焓(或键能)大小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例如:常见化学键的键焓中,C-H的键焓为415kJ・molˉ1,N-H的键焓为389kJ・molˉ1。CH4需在1000℃开始分解,约1500℃才基本分解完全。NH3在700℃时就会明显分解。某地高考题认为“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为:CH4<NH3”,应当是一种惯性思维的错觉所致。

五、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

用元素周期表反映元素周期律有多种形式:

①同周期元素,自左向右,从碱金属到卤素,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如F>O>N>C>B;Cl>S>P>S i等。

②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随着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如F>Cl>Br>I;O>S>Se;N>P>As等 。

分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位置和性质的关系,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判断依据 第3篇

关键词:金属性;非金属性;依据;问题

元素的金属性也就是还原性,指的是元素失电子的性质;非金属性也即氧化性,指的是元素的电子性质。所以它们的强弱就与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有关,容易失电子的,金属性强;容易得电子的,非金属性强。所以,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应从参加反应的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上进行分析,与原子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没有关系。那么,怎么就知道元素得失电子的难易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一、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依据

1.根据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o Au

排在前面的金属其活泼性强,当然容易失电子,金属性强。

2.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越易置换出氢气,金属性越强。

如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与热水缓慢反应,而Al与沸水也几乎不作用,所以金属性:Na>Mg>Al。

3.相互置换反应——较活泼金属能从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中(或熔融态的盐中)把不活泼金属置换出来。

如Fe+Cu2+=Fe2++Cu金属性:Fe>Cu。

如Zn+Fe2+=Zn2++Fe说明金属性Zn>Fe

4.原电池中的正负极的判断——负极金属活泼性大于正极金属。

特殊情况,铝和铜用导线连接后放入冷浓硝酸中,因铝钝化,铜为负极,但金属性却为Al>Cu。

5.从结构上看,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

如:同周期元素金属性:Na>Mg>Al。

Sn和Pb同属Ⅳ主族,金属性:Sn>Pb。

6.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如碱性:NaOH>MgOH>Al(OH)3金属性:Na>Mg>Al。

7.根据金属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

一般来说,对主族元素而言,最高价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即对应金属性越强。

8.根据在电解过程中的金属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判断。

放电顺序:Ag+>Hg2+>Cu2+>Pb2+>Sn2+>Fe2+>Zn2+>Al3+>Mg2+>Na+>Ca2+>K+

在电解过程中一般先得到电子的金属阳离子对应金属的金属性比后得到电子金属性弱。如,含有Cu2+和Fe2+的溶液电解时Cu2+先得电子,所以金属性Fe>Cu。

二、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跟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与氢气化合,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如:F2+H2 [冷暗处爆炸]2HFCl2+H2 [光照]2HF

Br2+H2=2HBr I2+H2 [可逆反应]2HI

非金属性:F2>Cl2>Br2>I2。

2.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如:酸性:非金属性Si

3.非金属单质间的相互置换反应。

如:Cl2+5KI=2KCl+I2 Cl>I2

4.从结构上看,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

5.从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强弱判断。

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对应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弱,其非金属性越弱,即“易失难得”,指阴离子越易失电子,则对应原子越难得电子。

6.从对同一种物质氧化能力的强弱判断。

如:Fe+Cl2 [点燃]FeCl3 Fe+S [加热]FeS

铁分别升到+2,+3,所以非金属性:Cl2>S。

综上所述,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与元素得失电子能力以及对应单质或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可相互推导;这部分内容也是对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整合与提高。

例题:用“>”或“<”回答下列问题:

1.酸性:H2CO3 H2SiO4 H3PO4

2.碱性:Ca(OH)2 Mg(OH)2 Mg(OH)2 Al(OH)3

3.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 H2S H2S HCl

4.还原性:H2O H2S H2S HCl

5.酸性:H2SO4 H2SO3HClO4 HClO

从以上答案中可以归纳出:

6.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 。

7.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

8.元素的 性越强,其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 。

9.非金属性越强的元素生成的气态氢化物,其还原性越 。

10.同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含氧酸,其成酸元素价态越高,其酸性也越 。

分析:这几个题是对前面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综合应用。答案:1.> < 2.> > 3.> < 4.> < 5.> > 6.强 7.强 8.强 9.强 10.强

参考文献:

冯阳保.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生应考必备·化学[M].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判断依据 第4篇

柞蚕种茧的“手感声传”选摇法, 是自有柞蚕放养史以来就延续使用且行之有效的手工操作选茧法, 是对柞蚕种茧进行人工优劣选择的主要手段, 在柞蚕种生产的制种、放养、选摇、检验、保管5个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辽宁每年大约有3500万粒种茧都要通过该方法来完成, 大约耗时400万个工作日, 秋种茧一般还要选摇2~3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人们只能凭手感和声响对每粒茧中的存在物状况进行判断, 判断的准确率如何, 对蚕种质量的影响极大, 对于促进柞蚕丰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基本要求

1) 裸手操作。

操作过程中, 茧内存在物经摇动后, 与茧壳摩擦碰撞, 这种碰撞经人手感觉神经和听觉神经传到大脑, 产生判断。如果是被手 (指戴手套) 操作, 那么人手的神经传导会被阻断, 判断效果极差, 容易出现误差。春用种茧的选摇, 大多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进行, 但被手操作也是必须禁止的。

2) 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种茧选摇过程中, 如果注意力不集中, 肯定会出现结果误差。

3) 耳聪。

只有耳聪的人才能对茧中的存在物状况通过声响做出准确判断。换言之, 耳聋的人是不能从事种茧选摇工作的。

4) 操作环境要静。

如果操作环境有噪声干扰或杂音过大, 将会严重扰乱人的听觉, 导致选摇结果不佳甚至根本无法操作。

5) 严禁酒后操作。

酒精可使人的感觉、听觉和视觉发生紊乱, 饮酒后选摇种茧显然是不行的。

2 判断依据

种茧选摇时要以拇指和食指捏住茧的中部, 上、下摇动和转动, 凭借手的感觉和蛹体撞茧壳的响度及音色, 判断茧内蛹体的好坏。一般情况下要对全部种茧选摇3次左右。

2.1 合格种茧

手捏茧壳不会塌陷, 摇动时碰撞声音比较柔缓、清脆, 体皮摩擦感十分柔滑。

2.2 脓病蛹

1) 初期:

颅顶板呈淡炒米色, 碰撞声稍显闷涩, 进行常规磕碰, 体壁仍完整, 故此期很难判断。

2) 中期:

颅顶板呈深炒米色或红褐色, 碰撞声闷涩, 进行常规碰撞时, 体壁发生破碎, 茧壳外有潮湿感。

3) 后期:

颅顶板呈黑色, 常规摇动发出“啪唧、啪唧”声, 随即转无声, 10 min后茧壳外有潮湿感, 茧蒂端可见有黑色脓汁溢出。

2.3 软化病蛹

1) 缩膛蛹:

茧体重量偏轻, 摇动时感觉茧内空隙较大, 蛹体环节间距缩小, 与茧壳摩擦时发出“唦唦”声

2) 蛹胃畸形:

这类蛹由于背部环节开裂或胸部包被不严, 碰撞声音不均匀, 并略显沉闷。

2.4 硬化病蛹

1) 前期:

此期蛹体内水分充足, 但体壁已经失去弹性, 摇动时的碰撞声十分沉闷。

2) 后期:

此期蛹体内的水分已经失去, 茧体重量大幅下降 (俗称“干固”) , 茧壳内空隙增大, 摇动时的碰撞声十分响脆。

2.5 伤蛹

伤蛹是由于摘茧过早、摘茧操作不当或运输操作不当引起的。一种是在选摇时没有响声, 称 “贴壳蛹”, 经磕碰可分离, 摇动时摩擦感差, 声音不脆。另一种为茧壳潮湿, 摩擦时声音沉闷。

2.6 倒蛹

由于蛹在壳内头尾颠倒, 摇动时蛹的头部不能与茧的尾端完全接触, 感觉茧内空隙狭窄, 摩擦声略显异常。次类蛹很难判断。

2.7 嫩蛹

次类蛹由于体皮还柔嫩, 在摩擦时声音不响脆, 头尾部与茧壳撞击无振动感。

2.8 半脱皮蚕

摇动时胸足与茧壳发出“呲啦、呲啦”声, 头壳与茧壳撞声响脆, 茧内空隙较大。

2.9 蛆茧

此类茧系蝇蛆从蚕体内脱出后未脱出茧壳, 并在茧内化蛹所致, 摇动时既有蚕胸足与茧壳摩擦声, 也有蛆蛹与茧壳撞击的“唦唦”声, 很易判断。

2.10 阴阳茧

系蚕期饲料不足所致, 茧形略扁, 一面较薄且无茧衣, 手捏时发出“咔吧”声。

3 种茧选摇判断的参考依据

1) 参考不同年份做判断。

年份不同, 种茧质量不同。发病重的年份, 只要手感和声响稍有差异, 就可做出准确的判断, 但用这一尺度去衡量发病轻的年份, 就会出现判断误差。

2) 参考不同品种作判断。

品种不同, 茧内存在物的手感和声响是不同的, 多丝量品种蛹体偏小, 极易与干固茧相混淆;品种H8701由于蛹体偏大, 极易与倒蛹相混淆。

3) 参考不同的放养者来作判断。

判断依据 第5篇

大别山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和河南省、湖北省相毗邻,大别山地区包括霍山、金寨、岳西县的全部以及六安、舒城、六安、桐城、六安、庐江、太湖、宿松等七县市的部分乡镇,人口1000万左右,面积2.3万km2,其中有1.4万km2为山区。大别山地区是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因此大别山的季风气候特征类似北亚热带,具有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主要为山地、丘陵和山间盆谷,局部的气候也相差很大,年平均降雨量1000~1600mm。大别山地处江淮之间,走向为东南一西北方向,东西的主脉长度约270km,跨过皖、鄂、豫三省,与其东、西两端的桐柏山和张八岭总称淮阳山脉,是淮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大别山地区山脉起伏不断,山峰突起突落,主峰白马尖海拔高达1777m,高峰大部分都集中在三省的交界处。山体在宿松、太湖、薪春黄梅地区向南凸出呈“盾”形。

2 大别山区滑坡的机理分析

2.1 大别山区滑坡的形成条件

2.1.1 大别山区的地形地貌

临空面是滑坡的产生的前提条件,当边坡具备了一定的临空面也就意味着具备了滑坡形成的外部空间条件。通常来说,江河、湖、海、水库、沟的岸坡,工程建筑的边坡,山体的斜坡,这些往往都具有非常宽阔的临空面,因此这些临空面是滑坡形成的主要部位。而且由于切割而形成的多面临空的河流、深沟等斜坡相对单面临空面来说更容易发生滑坡。大别山的边坡地形地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山体坡度、山体的坡高以及边坡的形态,这些方面都是形成大别山滑坡的基础条件。

2.1.2 大别山山体的坡度

山体边坡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坡度。坡度一方面对山体斜坡的应力分布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对山体斜坡表面的地表水的流向、山体斜坡内的地下水排泄和补给情况、堆积在斜坡上松散物质的厚度、覆盖率的开展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而控制着大别山山体斜坡的稳定性。根据大别山滑坡的数据统计,可以知道大别山山体滑坡高发区的坡度通常在20~40°,如图1所示。

2.1.3 山体高程

高程一般分为相对高程和绝对高程两种。大别山坡的形成和山体的高程具有一定的关系,这是因为山体高程的不同其地貌特征也会有很大的差别,然而不同的地貌特征就会产生不同的地质灾害。根据对大别山以往滑坡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很快的判断出大别山滑坡高发区的高程一般是在250~400m,高程对大别山滑坡的形成具有很多的影响因素,高程范围的不同其影响的因素也不同,如不同的气候特点、地貌特点、植被种类、植被覆盖率、滑坡临空面以及人类在山体的活动强度的差异等。

2.1.4 山体的边坡形态

根据剖面形式可以将边坡的形态分为倾斜边坡、直立边坡、台阶式边坡以及相互组合的复合形式边坡。大别山山体边坡的形成和边坡的形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山体边坡的形态是大别山山体滑坡剖面形态的基础。滑坡剖面形态的不同其对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差别。大别山地区有着广阔的丘陵、山地等地貌,还有高低起伏的山脉、高大的丘陵、低洼的沟渠等,这些地形地貌为大别山区的滑坡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2.2 山体的地层岩性

山体滑坡是沿着大别山山体滑动面或者滑动带滑动的,因此产生山体滑坡的边坡应具备滑坡发育的岩土条件。对于土质相对均质的土体斜坡在其内部很容易产生圆弧形的滑动面;而对于土质非均匀的土体堆积斜坡很容易沿着其土体内部的柔软带或堆积层与基岩的接触面发生滑动;在大别山岩质的边坡中,岩体沿着滑动面产生滑坡往往都和软弱岩层带、破碎带以及软弱结构面有直接的联系。对于非均质堆积的山体斜坡中,由土体的细颗粒组成的层带其自身的抗剪强度比较较低,也比较容易形成滑坡滑动带。

2.3 山体的水文地质

地下水活动在大别山山体滑坡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潜蚀岩土、软化土体、动静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降低岩土体的强度;增大岩土自重以及对岩土产生很大的浮托力等,起着最为突出的是滑带的软化和降低岩土体的强度。

3 大别山区滑坡形成的机理

当山体斜坡内沿着滑动面的应力等于或大于岩石自身的强度时,岩石就会发生破坏。此时,处在滑动面上面的土体就会沿着山体的滑动面向下滑动,同时,无论是在已经发送移动的土体中,还是仍处于静止的岩体,土体内部都会发生应力重分布,并在其接触面上产生应力差,在滑坡体和滑坡床上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当滑坡体从滑坡面脱离后,具有运动学的一般规律。

在山坡移动过程中,要把阻力降低到最小,那么山体滑面的曲率逐渐向下减小,因为在山体滑坡滑动的时候沿着该面的滑动体出现拉伸现象,然而对于岩土体来说,其拉力强度要远比抗压强度小的多。只有滑动面在均质岩土体中发育的情况下才能满足最小抗剪强度和最小变形的最有利条件,滑动面的软弱带发育时其厚度很大,而随着软弱土层厚度的减小,山体的地质条件对滑动面的形态就会起着非常大的影响。当滑动面沿着岩层接触界面滑动时,则滑动面的形态就完全取决于山体的地质条件,“顺层滑坡”是大别山地区最典型的滑坡。

滑坡体并不是一直在其滑动的范围内完全脱离,有的情况下一部分滑动体仍和斜坡有一定的拉结,并且滑坡的四周也不是封闭的。在大别山地区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是滑坡的一个侧壁和原来的边坡始终保持一定的联系,这时,滑坡对面的一侧其位移达到最大值,并且使整个滑坡体发生折转。

大别山山体滑动体在断面上没有完全的脱离,当沿此断面向下移动的幅度比较小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而当滑体向下移动的幅度比较大的情况下,则只能在滑动初期才能看到这种现象。其移动幅度的大小可以根据山体滑坡的相应剪切、弯曲或转角进行评判。

4 大别山区滑坡临滑判据

近年来,随着高等土力学和土体有限元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人员采用空间应变以及应变表达式的屈服条件和加载模式,即给出空间应变中的屈服面的加载面。建立以应变表达的屈服条件,然而最好方法是通过对大量试验数据的分析建立应变表达式,提出既符合岩土实际力学理论,又能采用比较为简单的屈服条件,本文对大别山滑坡临滑的判别是通过采用广义米赛斯屈服条件进行判别的,其表达式如下所示:

式中:其中

γ-εm平面上的两条线性破坏曲线,如图2所示。

岩土体也是一种弹塑性材料,当遭受一定荷载时会按上述规则发生屈服。在大别山山体边坡防护工程中,当大别山山体边坡内部的应力场发生变化时,边坡首先发生弹性变形,当应力场继续增大时,岩土体就会发生屈服,屈服后的岩土体会在内部发生塑性变形,塑性变形从大别山山体边坡坡脚处开始发生,逐渐向上延伸,当塑性区贯通到山坡的坡顶时,此时山体边坡就会发生失稳,即形成山体滑坡。

参考文献

[1]张开.滑坡国内外研究概况的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2012.

[2]徐邦栋.滑坡分析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3]汤加富,钱存超,等.安徽大别山及临区区域地质调查进展与问题讨论[J].中国区域地质,2001.

判断依据范文

判断依据范文(精选5篇)判断依据 第1篇一、茶褐色池塘中硅藻、金藻、隐藻和黄藻较多时, 池水呈茶褐色。这些藻类鱼食后最易消化, 是优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