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精选3篇)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第1篇

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 让我越来越觉得现在的孩子无形之中缺少了点什么?那就是宽容和感恩。其实, 家庭的溺爱已经覆盖了学校教育的一切。长辈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在学校里, 很多孩子, 对老师的苦口婆心同样缺少感受, 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显得无奈而又力不从心。因此, 我们要非常小心地呵护孩子的感受爱的心灵。从感恩到知恩, 从知恩到报恩, 一声谢谢, 虽然是那么弱小, 但引领孩子透过言语的窗口, 视接千秋, 神通万里, 从一片绿叶看到无垠的春光, 由一滴海水见到无垠的大海。我们要善于关注教育的细枝末节, 并以切实有效的方式走进孩子的心灵, 才能诱发孩子的灵性, 使孩子始终保持一颗醒觉和灵动的心去感受教者所追求的真善美的境界。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呢?这是新时代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 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尝试了感恩教育:

一、尽心尽力, 渗透课堂, 唤起学生感恩的意识

在学校里, 我们经常利用晨间谈话课、主题班会课、语文课和品德课倾注感恩教育。

思品课里, 我常常给学生讲“知恩图报”的故事、“受人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的故事;也让孩子收集有关岳飞、朱德等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收集有关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感恩老师的故事。用典型的事例来教育感染孩子, 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家长、老师及其他人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让他们知道, 要感恩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 教给自己知识的老师以及帮助过、关心过、鼓励过自己的人。使他们明白:感恩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忘恩负义必遭唾弃, 从而唤起孩子的感恩意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课文时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 学会回报父母的爱;通过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等课文让学生学会感恩大自然;通过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课文让学生能够缅怀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尤其是这学期的生活社团课中, 我们整个六年级年段开展了“怀感恩之心表感恩之情”的实践活动。

首先, 我精心设计了感恩社团方案, 发挥年段老师的一技之长, 各自承担了一个社团。擅长书法的担任“感恩书画”社团, 较有文学水平的担任“感恩日记”社团, 有美术功底的任教“感恩小报”社团真可谓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接着, 我们按进度采用走班教学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每个老师的耐心引领。每个星期三下午, 我们利用两课时教学时间完成每个老师的教学要求。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辅导, 我们的硕果已经累累了:那一句句真情话语, 在美丽动人的背景图案衬托下熠熠生辉;

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彩色画面, 无不流露出对母校的感激之情;那一张张感恩小报, 来重温难忘时光, 让毕业的交响曲奏得更响亮, 更清脆, 更悦耳。这许许多多的成果都汇聚成一本本别致的留言册, 它展现了童年的喜怒哀乐:有成功后的喜悦, 有记忆中的遗憾, 有挥之不去的兴奋时刻, 有抹杀不掉的童言无忌点点滴滴将成为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诗篇。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 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有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建议, 自己成功的喜悦, 自己失败的痛楚, 自己的情感历程、自己的生活点滴他们怀着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之情, 把六年来在母校的积累点点滴滴呈现在生活社团课里, 他们制作了精美的贺卡, 温馨的寄语, 成长的日记, 感恩的书画记录下了逐渐成长的足迹。他们用真挚的语言和定格的瞬间为老师和母校留下了永远美好的回忆。

二、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养成学生感恩的习惯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我们的孩子如何学习, 怎样学习, 更要教孩子如何做人, 怎样学会感恩。

首先体现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

(一) 学校教育

每当走进教室, 我会很自然地收拾讲台, 整理图书角, 时不时地关注一下地面, 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个学期下来, 就不用老师指点, 很自觉地做好这些小事, 几年下来, 只要我一个眼神, 足以让学生明白老师的一切, 多么默契瞬间, 令我感动不已。诸如此类的教育真的举不胜举, 例如学生主动擦黑板、主动帮老师打扫办公室、送资料等。

(二) 家庭教育

在孩子面前父母能做一些孝敬长辈的事 (端茶、盛饭、洗脚) 久而久之, 孩子也会关心父母, 为父母分担不起眼的实在小事。每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记住父母的生日;在必要的节日中做贺卡、写寄语使他们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三) 社会教育

言传身教最有效, 把自己在生活中做过感恩事例讲给学生。为贫困地区捐款、给残疾人献爱心、照顾年老体弱的邻居、乘公交主动让座让我的做法感动学生, 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学会感恩。

我们感谢父母, 因为他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感谢老师, 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知识, 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们感恩社会, 因为他人关心和帮助使我健康成长。这些看似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却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其次, 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 并表示感谢, 不管价钱多少, 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 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 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 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 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 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最后, 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 要做好表率。在学校中、在学生日常交往中, 得到学生的帮助, 老师始终要对学生的付出表示感谢, 不吝啬表扬, 让孩子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激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三、节能低碳, 变废为宝, 升华学生感恩的情怀

地球母亲抚养我们、保护我们, 而我们呢?我们回报她的, 却是越来越多的荒漠、越来越多的垃圾、越来越多的污染为了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对自然感恩, 珍惜大自然的产物, 感悟生命真谛, 我们先给学生开展了环保知识讲座, 出绿色家园的黑板报, 布置低碳节能的教室环境使同学们认识到, 感恩自然, 就要为自然插上绿荫, 多一份新绿, 少一份荒芜;就要维护自然环境, 不要让污秽的尘埃侵蚀美好的家园;我们感恩社团的其中一个环节就是为校园的每一棵树挂上一张寄语牌, 让全体学生从认识树名到熟悉习性, 有着一个悉心关注的过程, 自然而然地为母校的花草树木寄予浓厚的感情, 最后发自肺腑的母校赠言都呈现在感恩寄语牌上了。签上自己的名字, 别提有多高兴啊!除了这些, 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很注重垃圾回收, 学校设立了并列摆放两个垃圾桶, 把回收的垃圾让保洁阿姨送回收购站变废为宝。同时, 每个学期至少发动学生回收废旧电池一次。通过活动, 我们更加懂得要爱护自然环境, 要多种植植物, 创造美好的自然环境。如果说感激自己, 感激师长、朋友是一种感恩的情怀, 那么感恩自然就升华为了一种大爱的情怀。

“感恩教育”进入课堂正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如何用感恩的心去看待他人、社会和自然。当然仅仅靠学校的努力还不够, 我们全社会都应该重视“感恩教育”, 让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这不仅可以化解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更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 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使学生真正能够心怀感恩, 养成习惯。让学生把感恩作为美德传承下去, 让学生把感恩养成习惯融入生活。

摘要:当今社会, 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覆盖着学校教育, 尤其是感恩教育, 作为启蒙老师的我们, 无不为之感到责任的重大。我们把教育渗透课堂, 走进生活, 踏上社会。让我们培养健康感恩的下一代。

让感恩之心永存孩子心间 第2篇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知恩不报非君子” 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②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古训更是代代相传。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智慧,也是人之常情。

一、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多年,许多家长给予孩子过度的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不良品行。他们在校轻视同学情、师生情,在家漠视亲情,在社会蔑视公德。感恩教育是以一种合乎人类情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使人类逐渐疏离的情感重新焕发生机,因此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德育课程设置的科目中,如: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保护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都蕴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拥有对父母、对他人、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感恩情怀。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

2.感恩教育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感恩与报恩的民族,对蜂拥而至的现代文明,人们对物质欲望无限追求,更显露出我们在传统道德传承上的缺失。感恩教育是弥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裂痕的工具,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感恩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要与时俱进。

3.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建设和谐社会同样需要感恩教育。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如果在儿童阶段没有产生感恩情怀,成人后也必将缺少感恩意识,缺少与社会、与伙伴的团结友爱,当然,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感恩情怀是现代社会公民的起码素质,只有每个人从小就接受感恩教育,为感恩情感的养成、感恩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个人成为和谐的个人,进而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4.感恩教育是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

感恩情感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自我认识与超越的过程。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消费品,却没有提供充足的信仰与追求,古人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③现代人说:“穷得只剩下钱了。”都是对人们感恩情感缺失的真实写照。须知,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有一个内在的、具备丰富潜能的心灵世界,而感恩教育正是充实学生心灵世界、提升学生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对小学生如何实施感恩教育呢?

1、认识家庭,感恩父母是感恩教育的基础

家,是孩子成长的港湾、欢乐的源泉;家,烙印着童年多少回忆,洋溢着父

母多少关爱。在感恩教育的纵轴中,感恩家庭、感恩父母是感恩教育的基础。因为家庭是一个小社会,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家庭与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我班一名留守儿童苏孙波,父母到外地打工,他常年跟随年迈的奶奶在家生活,放学回家,因常做家务,耽误学习,我总是这样教导孩子:要感谢奶奶、父母,他们给自己创造了学习的机会,只有学会自立,刻苦努力学习,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报达。其中一名小女孩,父母早在三年前双亡,这个孩子只得寄宿在姑妈家,我时常鼓励道:你可要坚强些,更要感谢姑妈为自己付出的一切。所谓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另外,班上的少数独生子女,我则利用品德课上一些相关的事例对其进行教育,如教学《父母的难处》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开展调查、采访活动,了解父母经济、身体、工作方面的难处,学生体察到了父母的辛劳,他们对于家庭的责任,也感受到了父母对于自己的关爱。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分子,要主动为父母分忧,从而培养、建立他们对家庭、对父母的责任感,并在课后安排了实践活动:做一天临时家长,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柴米油盐和家务安排。由此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真正感悟父母之恩深似海。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的关爱、抚育的辛劳,学会初步的自立,具有初步的家庭责任感。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围的世界,进而关心人类以至整个社会。

2、让感恩教育融入学校的整体活动

感恩教育不但贯穿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要注意课前的铺垫和课后的延伸。通过班级主题队会、体验实践活动、学科人文渗透等渠道,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施恩就是开导学生做人要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只有“用爱来交换爱”学生才会真正地学会感恩,快乐生活。

如:学习了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家庭”中《父母的疼爱》《现在的我能做什么》等几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感谢父母养育我”的感恩主题系列活动:

(1)布置爱心家庭作业。

①父母的生日,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②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③假日离开父母时给父母打一次电话,送去一声问候; ⑤偶尔给父母端洗脚水、梳梳头、捶捶背、搓搓手(握握手);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等。

(2)开展征文活动:《我的父亲母亲》《写给父母的话》《父母的手》《还给父母一个吻》、《感恩老师》等等。

(3)举行主题队会:“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

①将自己的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②计算学习投资的成本。③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

(4)体验教育活动:

① “一日护蛋”(开展“一日护蛋”活动,让每个学生上学时带一个鸡蛋,除上体育课、文体活动课以外,必须全天随身携带,放学前交流“护蛋”体验,通过这一有趣的游戏体会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② 观看剖腹产手术录像(通过画面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位母亲勇敢地接受剖腹产手术的全过程。这一生动的画面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养育儿女都承受

了巨大的痛苦与艰辛。让学生看到:创造一个生命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要把这小小的生命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还要历尽千辛万苦。)

(5)听感恩教育讲座:今年四月中旬,我校组织全体学生听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老师讲座。演讲者声情并茂,故事情节牵动着每个孩子的心灵,孩子们感动得潸然泪下。通过这次活动,我想孩子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学着知恩图报,报答父母、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朋友,以致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正如鲁迅所言: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④(6)观看感恩视频。孩子怎样回报父母,如:妈妈生病了,我该怎么办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爸爸从外地打工回来了,我应该怎样做;我为姥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

3、心有博爱,感恩社会是感恩教育的升华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而社会交往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我们的孩子离开学校、离开家庭,同样需要走进这个多姿多彩的社会。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和认识,以此来加深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懂得用自己的宽容心、关爱心去融入社会,感恩社会。

如今党的春风送温暖,政府给予了孩子们很多很多幸福和关爱。孩子们每天除了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还能吃到到各种营养中餐,路途遥远的学生也能在学校里就餐。贫困生每学期能领到300——500元生活费。每年“六一”这天,每位小朋友都能收到政府送给的一份礼物。进而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感恩教育。如: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课时,可以先播放 “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视频资料。以这种具有震撼力的、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于具有代表性的、有影响力的“英雄”有一初步的认识,由此同时激发孩子内心深处那份最真、最纯的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美好愿望。接着,展示学生收集的许多普通工人辛苦工作的图片和资料,直观地了解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只是分工的不同,每个劳动者都值得尊敬。最后组织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社会上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工作,知道他们的成就,明白他们的付出。让同学们深深地懂得:社会上有许多人需要我们的付出和帮助,只有心存博爱,才能感恩社会。

三、施恩不求报的教育

正如华罗庚所说: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施恩不求回报是更高层次的品质,是学生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学生不但能知恩图报,还能在不受恩的前提下广泛施恩,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主体行为是从内心发出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施恩行为,这才是人类最高的情感,是社会文明的表现。

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小学感恩教育的具体活动也应该走实践道路,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认识,接受考验,得到锻炼,唤醒感恩心,激起责任感,从而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感恩是一束金色的阳光,能化解冰雪,启迪智慧,产生力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用感恩的心做人做事,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作为教师,我们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同时,更要关注感恩教育,在学生

心中栽下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感恩树”!

【论文字数:3837】

参考文献:①《现代汉语词典》

②《增广贤文·朱子家训》

孩子的感恩之心亟需培育 第3篇

关键词 课堂 感恩 深思 培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111-02

一次思品课,课题是《家人关爱我》,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连孩子的姓名中也包含了父母浓浓的深情;让学生体会出家长对自己的厚爱以及寄予的希望。正确对待父母对自己的责备,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尊敬与关心,孝敬父母。

新课开始了,进入第一项活动:爱的名字。教材上分别介绍了三个学生姓名的来历,都包含了长辈们对孩子的关怀和期望。课文示例解读后,轮到学生猜想自己名字的含义了,同学们是启而不发,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有何含义。我只得叫他们查字典,好不容易才有几个同学发了言。进入第二项活动:讲述家人对自己的爱,并告诉他们,家人的爱不仅体现在名字上,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关心我们:请你们回忆一下,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你的家人是怎么关心你、疼爱你的?我想这应该都会说吧,因为几年前我曾经教过三年级的这一课,上课的情景依然记得,同学们展开想象,他们都深切地感受到了父辈给他们的希望和厚爱。上课的气氛异常活跃,一个接着一个踊跃发言,他们饱含深情,一个个的故事,说得声情并茂,让我的心灵也受到了滋润,不禁为之震撼、动容。我很欣慰这些孩子有一颗善良和感恩的心!只是今天,我明显感觉到了学生感恩之心的缺失,要求学生说出长辈对自己关心的事例,大部分学生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我耐心地启发引导,让他们懂得父母所做的哪些事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时,他们才泛泛、平淡地说了一点,说得没有一点激情。我心里隐隐作痛,真的是长辈对孩子的关爱越来越少了么?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待遇会比以往的孩子差么?每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从取名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哪一点不饱含长辈深情的爱?怎么今天就无话可说了呢?这不是一堂课的失败,这是长期以来教育的失败。

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从记事的那天起,就习惯了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家长对孩子越来越多的爱,甚至是溺爱,让他们稍不如意便使性子,发脾气。他们非但不会觉得家长对自己饱含深情的爱是一种心血,应当知恩图报,反而觉得家长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已成为理所当然,是应该享受的,哪里需要感恩?孩子感恩之心的缺失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怎么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首先,父母应该是懂得感恩的人。因为家长的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所以,无论工作再忙再累,都要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过年过节、老人生日时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朋友送来的稀有食物先给老人留出一份等等。家长对长辈的关爱言行,在不知不觉地中慢慢影响着、感染着孩子,也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灵中。平时要把准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告诉他这件衣服是妈妈买的,要感谢妈妈;这本书是同学送你的,要谢谢同学等。长辈对孩子的严厉、苛刻、责备、批评等,都是一种爱,都要懂得感恩。

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以及长辈的生日,给他们说几句感谢的话语,倒杯茶、写封信、洗洗脚等;清明节、国庆节,教育学生由关爱个人扩展到集体乃至社会,丰富教育的内涵。

再次,学校组织相关活动,并带学生到孤儿院参观,向他们表示问候,给他们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给他们梳头等;鼓励、组织学生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召开感恩主题班会,知道感恩节是哪一天,栽种一颗感恩生命树,亲自动手做一些感恩卡片;平时学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告诉学生多看看有关感恩方面的书,如《祖国在我心中》《我的母亲》《感恩自然》《感恩的心》等;多给学生讲讲过去的事情,或是看一些描述艰苦生活的书或影片,如《卖花姑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白毛女》等。忆苦思甜,让孩子在对比中感知幸福,改变孩子的冷漠,从而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精选3篇)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第1篇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 让我越来越觉得现在的孩子无形之中缺少了点什么?那就是宽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