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皮试液配制的技巧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皮试液配制的技巧(精选6篇)

皮试液配制的技巧 第1篇

1 方法

1.1 传统皮试液的配制方法

头孢类 (头孢替安、头孢硫脒、头孢他啶、头孢美唑、头孢哌酮) 规格:0.5 g/瓶、1 g/瓶, 皮试液30μg/0.1 m L: (1) 0.5 g+生理盐水 (NS) 5 m L或1.0 g+10 m L (100 mg/m L) ; (2) 抽原液0.1 m L+NS至1 m L混匀10 mg/m L; (3) 留0.1 m L+NS至1 m L混匀1 mg/m L; (4) 留0.3 m L+NS至1 m L混匀注皮内0.1 m L (30μg) 。

1.2 改良皮试液的配制方法

(1) 0.5 g+NS 5 m L或1.0 g+NS10 m L (100 mg/m L) ; (2) 抽原液0.3 m L+NS至100 m L (300μg/m L) 混匀, 皮试时直接抽上液0.1 m L (30μg) 皮内注射即可。

2 改良头孢类皮试液的优点

2.1 可以节省患者等候时间, 同一批号头孢类可以连续使用, 皮试液2 h更换, 适宜大批量患者皮试用。

2.2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从而提高护理安全。

2.3 配制步骤简洁, 能够减少操作过程中污染的机会。

3 小结

基础护理学:头孢曲松皮试液的配制 第2篇

目前第三代头孢菌素广泛应用于临床,用青霉素g所作的皮试并不能测出所有对非青霉素g的其他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特异免疫反应性的个体[1],若仅根据青霉素g过敏史或皮试阳性即武断地禁用其他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将使许多患者失去用药机会。高过敏体质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之前必须做皮试[2]。目前国内有关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液浓度说法不一,而且头孢曲松皮试液配制方法教科书和药典均无记载。有的产品在说明书中要求用药前做皮试[3,4],并规定皮试液参考浓度为300~600 μg/ml。另有关文献报道,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过敏反应,而过敏反应与用药剂量无关[5]。目前大多数医院临床所用皮试液浓度为 300~500 μg/ml,配制使用注射器有5 ml和1 ml,有的用5 ml注射器抽取药液0.04 ml,其准确性难以肯定。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避免医患纠纷,我科近几年在临床应用头孢菌素之前,应用拟用品皮试,选用的皮试液浓度为500 μg/ml。现将头孢曲松皮试液配置方法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75%酒精、棉签、头孢曲松1支(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sh0693)、生理盐水1瓶(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50628442)、5 ml和1 ml注射器(生产许可证:鲁食药监械生产许0048号,标准号:gb15810-,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

1.2 方法

1.2.1 大剂量头孢曲松皮试液的配置 第一步,在原粉针剂为1 g的头孢曲松钠中加入用5 ml注射器抽取的生理盐水4 ml,充分溶化,使浓度达到250 mg/ml。第二步,用1 ml注射器从上液中抽取0.2 ml,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即成浓度为500 μg/ml的皮试液。

1.2.2 小剂量头孢曲松皮试液的配置 第一步:在原粉针剂为1 g的头孢曲松钠中加入用5 ml注射器抽取的生理盐水4 ml,充分溶化,使每毫升浓度为250 mg/ml。第二步:用1 ml注射器从上液中抽取0.2 ml,加生理盐水至1 ml,使其浓度为50 mg/ml。第三步:取0.1 ml,加生理盐水至1 ml,使其浓度为5 mg/ml。第四步:取0.1 ml,加生理盐水至1 ml,即成浓度为500 μg/ml的皮试液。

1.3 注意事项 (1)每次需抽动皮试针管活塞使针管腔内有一小气泡,然后弹动皮试针管,使气泡在针管腔内倒转4~5周将药液混匀,确保皮试液的剂量准确[6]。(2)为减少误差,配制皮试液时必须用1 ml注射器。(3)做皮试前要询问有无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史,并备好盐酸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

2 讨论来源:

采用大、小剂量两种皮试液配制法,以适应各医院不同皮试液用量的需要,减少药液浪费,降低成本,完全符合用原液配制的皮试液做皮试的原则。

王玉芝报道认为[7]用注射用水稀释的皮试液做皮试,容易引起局部疼痛、皮肤充血、潮红,出现假阳性。生理盐水为等渗液,渗透压与组织液相等,与组织液混在一起时细胞体积无明显改变,可以有效减轻局部疼痛,降低假阳性率。

有报道认为,2 ml生理盐水很难全部溶解粉针剂[8],我院的配制方法是采用生理盐水4 ml溶解粉针剂,实践证明能使粉针剂彻底溶化,加上用1 ml注射器抽取1 ml及以下剂量,保证了剂量的准确性。

不同溶媒配制皮试液疼痛程度的研究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10月在笔者所在科住院的需做头孢唑林钠皮试的患者2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30例。患者的年龄、精神状态、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均正常,无严重营养不良,无皮肤水肿和感觉异常,未用镇静、镇痛药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药品及用物准备

灭菌注射用水10 ml/支,国准药字H14022167,由大同市惠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0.9%生理盐水10 ml/支,国准药字H14022307,由山西泰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注射用头孢唑林钠0.5 g/支,国准药字H31020824,由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一次性使用灭菌注射器(带针)1 ml、5 ml,由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2.2 皮试液配制方法

260例患者中130例用0.9%生理盐水做溶媒配制皮试液,另130例用灭菌注射用水配制皮试液。配制时均需将溶液摇匀,配制后立即使用。具体步骤见表1。

1.2.3 皮试方法

由当日治疗班护士进行皮试操作。选择患者前臂掌侧下段处,局部无炎症、红斑、红肿和破损,皮内注射皮试液0.1 ml。注入药液后勿按压、摩擦针眼处。

1.2.4 疼痛评估标准

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1],将一条直线等分成10段,按0~10分次序评估疼痛程度。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中间次序表示

疼痛的不同程度,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在无任何暗示和启发的情况下,让患者选择其中一个能代表自己疼痛感觉的数字,来表示接受皮试时的疼痛程度。

1.3 资料统计

所得数据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使用0.9%生理盐水配制头孢唑林钠皮试液与用灭菌注射用水配置的相比,皮试时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具体见表2。

3 讨论

头孢类药物以其广谱、低毒、疗效好的优点,自上市以来就备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现已成为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生素。近年来,随着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大量应用,与其相关的不良反应报告也日益增多,主要以过敏反应常见[2],头孢菌素的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哮喘、药物热、血清病样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其中过敏性休克尤为严重,如不及时抢救,患者会出现生命危险乃至死亡,其中不乏过敏性休克致死的报告[3]。因此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皮试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医疗工作者的关注。而皮试时作皮内注射患者普遍反映局部疼痛,往往因心理恐惧不能很好配合,从而影响注射效果。随着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对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减轻皮试时的疼痛,是衡量护士业务水平的基本要素之一,也使患者从内心体会到一种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以最佳的溶媒配制皮试液做皮内注射,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已成为广大护理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

为了减轻患者皮试时的疼痛程度,应用不同溶媒配制皮试液。0.9%生理盐水溶液作为配制头孢菌素皮试液溶媒的原因:0.9%生理盐水溶液的电解质成份和浓度与血浆相似,渗透压与血浆相近,正常范围是280~320 mosm/L,按完全解离计算总渗透压为308 mosm/L,但由于生理盐水在体液中的解离度为0.93,只能产生286 mosm/L的渗透压,是等渗溶液[4],当此溶液进入皮内组织时,局部组织细胞内外环境仍能保持相对稳定,故疼痛程度轻。灭菌注射用水为临床上常用的注射用溶媒,pH值5.0~7.0[5]。渗透压为0,低于组织间液,皮内注射后与组织液混合,水份迅速进入细胞使其膨胀,刺激组织引起局部剧烈疼痛。

总之,在给患者做皮试时应选用0.9%生理盐水做溶媒,皮内注射时疼痛程度较轻,减少了患者对皮试的恐惧感,使患者顺利接受治疗。

摘要:目的 讨论两种溶媒配制头孢唑林钠皮试液,对患者皮试时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需要做皮试的患者260例,分为2组,分别用0.9%生理盐水和灭菌注射用水配制皮试液,观察2组皮试时的疼痛程度。结果2组在皮试时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使用0.9%生理盐水配制头孢唑林钠皮试液,皮试时患者的疼痛程度比使用注射用水轻。

关键词:溶媒,皮试,疼痛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小梅.基础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2.

[2]赵静,王晶,陈海怡.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肤过敏试验现状及建议.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9,25(2):158-160.

[3]苏萍.头孢唑肟钠注射液皮试致死亡1例.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3):150.

[4]周爱儒,黄如彬.医学生物化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56-257.

皮试液配制的技巧 第4篇

1 头孢替安1g (0.5g)

试敏液浓度为300μg/ml左右。

1.1 原皮试配制方法

(1) 0.5g本品加1.75ml生理盐水 (1g本品加3.5ml生理盐水) , 溶解混匀后, 此时浓度为286000μg/ml; (2) 用1m注射器抽取前液0.1ml, 加生理盐水0.9ml, 摇匀, 此时浓度为28600μg/ml; (3) 抽取前液0.1ml, 加生理盐水0.9ml, 摇匀, 此时浓度为2860μg/ml; (4) 抽取前液0.1ml, 加生理盐水0.9ml, 摇匀, 此时浓度为286μg/ml。

此液即为试敏液。

1.2 新方法

(1) 头孢替安用5ml生理盐水溶解, 摇匀后, 此时1g本品浓度为200mg/l (0.5g本品浓度为100mg/l) ; (2) 抽取1g本品前液0.15ml (0.5g本品抽取前液0.3ml, 均含头孢替安30mg) 加入生理盐水100ml液体瓶内, 摇匀, 此时浓度为300μg/l。

此液即为试敏液。

2 青霉素80万U

2.1 原皮试配制方法

(1) 青霉素80万U用生理盐水4ml溶解, 每毫升含青霉素20万U; (2) 抽取第一步溶液0.1ml, 加0.9ml生理盐水, 摇匀, 每毫升含青霉素2万U; (3) 推去第二步溶液0.9ml, 再加0.9ml生理盐水, 摇匀, 每毫升含青霉素2000U; (4) 推去第三步溶液0.9ml, 再加0.9ml生理盐水, 摇匀, 每毫升含青霉素200U;此液即为试敏液。

2.2 新方法

(1) 青霉素80万U用生理盐水4ml溶解, 每毫升含青霉素20万U; (2) 抽取第一步溶液0.1ml (含青霉素2万U) , 加入生理盐水100ml液体瓶内, 摇匀, 每毫升含青霉素200单位。

此液即为试敏液。

皮试液配制的技巧 第5篇

患者, 女, 21岁, 本院护理系学生。既往一般情况好, 发育正常, 营养良好, 于2007年11月16日上午9时20分在护理示教室听课 (当时护理教师正在进行青霉素皮试液配制示教, 学生坐在距离教师约3米远的座位上听课) , 突然感觉胸闷、气促、冷汗, 昏倒在地。教师立即停止配液, 检查:患者面色苍白, 脉搏细弱, 呼吸急促, 血压11/6KPa, 意识模糊不清。立即就地抢救, 让患者平卧并保暖, 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l (示教前教师准备好的急救药品) , 并给予氧气吸入, 15分钟后症状不见缓解, 再次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l, 给予地塞米松10mg加入10%的葡萄糖液250ml内静脉滴注, 约30分钟后以上症状逐渐缓解, 患者意识清楚, 面色红润, 脉搏有力, 血压正常。

2 讨论

青霉素系广普抗生素, 临床应用广泛, 具有疗效高、毒性低的特点, 但青霉素易致过敏反应, 是各种抗生素中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药物, 人群中有5%~6%对青霉素过敏[1]。而过敏性休克发生率约为5~10人/万, 特点是反应迅速、强烈, 消退亦快[2]。我院开展护理学基础教学50多年来一直用青霉素进行皮试液的配制示教, 该学生是唯一一例出现高度过敏的患者。该学生没有与青霉素近距离接触而发生过敏性休克, 可见其是高敏体质。由于过敏性休克事件发生在护理示教室, 且实验室各种急救设备和药品准备齐全, 教师反应敏捷果断, 学生配合默契, 抢救及时准确, 才避免了不良后果的发生。

3 建议

(1) 各医学院校护理教师在护理教学中应用各种药物特别是过敏性药物时, 一定要事先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 如家族史、过敏史, 做到心中有数, 对有过敏史者, 一定要避免其与过敏药物接触或接近。

(2) 在进行皮试液配制前, 一定要告诉学生, 一旦有不适立即告诉老师。在学生训练前, 一定要准备好各种急救设备和药品, 并与皮试液配制用物一起带至操作处,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 立即进行抢救。

关键词:护理教学,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参考文献

[1]李小萍.基础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皮试液配制的技巧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1月井冈山大学医务所收治的外伤患者159例, 均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预防破伤风。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81例) 与对照组 (78例) 。观察组中男56例, 女25例;年龄8~65岁, 平均 (21.4±3.5) 岁。对照组中男55例, 女23例;年龄6~68岁, 平均 (21.6±3.2)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经反复验证, 1ml注射器存在0.06ml的乳头无效腔。破伤风抗毒素 (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规格:0.75ml, 1500U/支) , 用1ml注射器抽取药液, 排出空气后药液体积在0.75ml刻度上, 由于注射器存在乳头无效腔0.06ml, 故实际药量为0.81ml/支。由此得出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破伤风抗毒素每毫升含破伤风抗毒素为1500U/0.75ml=2000U/ml, 实际每支含破伤风抗毒素为2000U×0.81ml=1620U。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破伤风皮试液配制方法。用1ml注射器抽取破伤风抗毒素原液0.1ml, 再抽取0.9%氯化钠溶液至1ml, 后皮内注射0.1ml, 实际皮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含量达30U[3]。计算方法:实际抽取原液为0.1ml+0.06ml (注射器乳头无效腔) =0.16ml, 0.16ml原液破伤风抗毒素含量为0.16ml×2000U/ml=320U;再抽取0.9%氯化钠溶液至1ml+0.06ml=1.06ml, 注射液中每毫升含破伤风抗毒素为320U/1.06ml≈302U;皮内注射0.1ml, 实际皮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含量达30U。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予以改良皮试液配制方法。在考虑到注射器乳头无效腔和每支药实际含破伤风抗毒素1620U的基础上为方便计算药量和抽取药液, 首先将破伤风抗毒素原液稀释成每毫升含破伤风抗毒素750U后继续操作[4]。具体如下:用2ml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溶液1.35ml, 沿安瓿瓶壁缓慢注入, 将破伤风抗毒素原液稀释为750U/ml;后用1ml注射器抽取稀释的破伤风抗毒素0.14ml+0.06ml=0.2ml, 再抽取0.9%氯化钠溶液至0.94ml, 最后皮内注射0.1ml药液, 实际皮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含量为15U。计算方法:0.9%氯化钠溶液1.35ml注入安瓿瓶内加上破伤风抗毒素原液0.81ml, 安瓿瓶内液体总体积为2.16ml, 含破伤风抗毒素1620U, 每毫升药液含破伤风抗毒素1620 U/2.16ml=750U;用1ml注射器抽取稀释液0.14ml+0.06ml=0.2ml, 含破伤风抗毒素150U, 再抽取0.9%氯化钠溶液至0.94ml+0.06ml=1ml, 最后皮内注射0.1ml药液, 实际皮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含量为15U。

1.3 皮试评定标准

皮试阳性:患者皮丘直径>1.5cm, 周围红晕>4cm或伪足数>2个, 患者出现局部皮肤瘙痒, 严重者全身瘙痒;皮试阴性:患者无局部红肿和瘙痒[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皮试阳性11例 (13.6%) , 皮试阴性70例 (86.4%) ;对照组患者皮试阳性32例 (41.0%) , 皮试阴性46例 (59.0%) 。观察组患者皮试阳性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外伤患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是预防破伤风发生的有效措施, 由于破伤风抗毒素含有大量异体蛋白, 注射后易引起过敏反应, 故注射前须对患者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皮试时应选择正确的皮试液配制方法, 把握好皮试液浓度, 由于高浓度皮试液中的蛋白质胶体渗透压高, 可吸收患者组织液内的水分进入皮丘内, 影响皮试结果[6]。传统皮试液配制方法的假阳性率高达61%~75%, 注射后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1,2,3]。

破伤风抗毒素过敏反应导致死亡的案例时有报道, 故准确配制皮试液对降低假阳性率、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皮试液配制过程中由于吸取药量的体积小, 需注意注射器无效腔和每支药中破伤风抗毒素实际含量等问题。本医务所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含量为1500U/支, 其实际分装量为0.75ml;由于1ml注射器存在0.06ml的乳头无效腔, 若抽取0.1ml破伤风抗毒素, 其实际抽吸量约为0.16ml, 抽吸体积误差>60%, 常导致皮试液实际浓度过高。本医务予以改良皮试液配制方法, 首先将破伤风抗毒素原液稀释为750U/ml, 用1ml注射器抽取0.14ml;再抽取0.9%氯化钠溶液至0.94ml, 加上注射器无效腔 (0.06ml) , 皮试液体积为1ml, 上述方法可很好地消除或减小注射器无效腔带来的误差[7,8,9]。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皮试阳性率低于对照组。表明改良破伤风皮试液配制方法能降低患者皮试阳性率, 减轻患者的痛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芬, 张金辉.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不同配制方法对皮试结果判断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12) :47-48.

[2] 张小燕, 邓国权, 林漓, 等.两种方法配制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的皮试结果对比[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6) :29-30.

[3] 刘玉娟, 牛旭涛, 张建慧, 等.2种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配制方法对皮试阳性率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1, 10 (10) :130-131.

[4] 石美莲.350例破伤风抗菌素过敏试验法的临床观察与探讨[J].临床医药实践, 2014, 23 (2) :123-125.

[5] 汪晓风, 兰晓娥.两种破伤风皮试液配制方法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3) :50-51.

[6] 冯莉, 段烈英, 谌杨, 等.两种溶剂配制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液对皮试结果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0) :116.

[7] 吴学军.两种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配制方法的比较[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10) :168-169.

[8] Matsuo K, Hirobe S, Yokota Y, et al.Transcutaneous immunization using a dissolving microneedle array protects against tetanus, diphtheria, malaria, and influenza[J].J Control Release, 2012, 160 (3) :495-501.

皮试液配制的技巧

皮试液配制的技巧(精选6篇)皮试液配制的技巧 第1篇1 方法1.1 传统皮试液的配制方法头孢类 (头孢替安、头孢硫脒、头孢他啶、头孢美唑...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