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精选8篇)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5月~12月间我院收治的14例重症哮喘患者经常规治疗5~2d无缓解, 出现紫绀、大汗淋漓, 烦躁, 语言不连贯, 呈强迫端坐位。听诊, 肺部哮鸣音广泛密布, 呼吸音减弱, 窦性心动过速 (>120次/min) 。表现端坐呼吸伴冷汗;说话单字不能连贯;焦虑和烦躁不安;双肺布满哮鸣音或哮鸣音突然减弱消失;呼吸频率≥30次/min, 出现胸腹矛盾运动;脉率>120次/min;PACO2<60mmHg或伴有PACO2>45mmHg;SAO2<90%, 均无严重心脏疾病及肺大泡等机械通气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

1.2.1 监护及药物治疗

24h心电、呼吸、血压、指端血氧饱和度监护, 动态检测动脉血气分析。鼻导管给氧, 氧流量4~7L/min, 吸入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 氨茶碱、氢化考的松琥珀酸钠或甲基泼尼松龙静滴, 合并细菌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血气分析示明显酸中毒予碳酸氢钠。

1.2.2 机械通气治疗

14例患者经过以上治疗后, 仍有呼吸困难, 肺部体征无明显改善。其中9例患者神志清楚、血压稳定、气道通畅、有自主呼吸, 应用经口鼻面罩无创性正压通气 (NPPV) , 5例意识丧失立、自主呼吸频率<14次/min、血压不稳定即行紧急经口气管插管, 上机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PSV+PEEP潮气量 (vt) 6~10 m L/kg, 呼吸频率12~14次/min, 吸入氧浓度40%~60%, 若伴有严重的低氧血症不能缓解或呼吸窘迫、呼吸肌疲劳时适当加用呼气末正压, 从2~3cmH2O开始逐渐增加, 但不超过8~10cmH2O。若存在明显人机对抗可选用安定或异丙酚等镇静剂静推或微泵维持。脱机:神志清晰, 无呼吸困难, 自主呼吸稳定, 肺部哮鸣音消失, 血压稳定, 气道峰压力<40cmH2O, PSV<8cmH2O, 血气分析明显改善时予脱机。

2 护理

患者经常规治疗病情无缓解, 需施行面罩辅助机械通气, 认为病情危急, 而产生悲观情绪;面罩罩住口、鼻腔, 部分患者主观感觉加重了胸闷、气急而拒绝治疗[1]。对此, 上呼吸机前向患者详细介绍面罩辅助机械通气治疗的优越性、安全性和必要性。上机后专人守护, 协助取舒适卧位, 指导患者保持人机呼吸同步。本组均顺利接受呼吸机治疗。确保通气回路密闭, 根据患者脸形选择密闭程度好的面罩, 面罩的气囊充气以手感有弹性即可, 用尼龙四头带固定, 密闭扣压于患者口鼻区。随时调整面罩的位置及尼龙四头带的松紧度, 以防漏气;各输气管道连接紧密, 防止脱落;设置好低压、低潮气量报警, 出现报警时应仔细检查各回路密闭情况, 确保呼吸机运转正常。调整适宜的呼吸机模式及参数在机械通气治疗期间, 严密观察病情及血气变化, 分别调节好PSV、PEEP及FiO2, 选用BIPAP呼吸机时, IPAP调节递增至既能提高PaO2, 又使患者感到舒适为宜后再逐渐调节EPAP。在机械通气过程中, 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如意识的改变, 紫绀程度, 语言的连贯性, 肺部听诊哮鸣音、啰音的变化, 体位的改变, 有无颈静脉怒张和奇脉, 以评价治疗效果, 为临床治疗及调整呼吸机参数提供可靠依据。由于使用大量氨茶碱及β2受体激动剂, 易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甚至心跳骤停, 故行心电监测, 定时监测血电解质。详细记录生命体征、血气监测指标。

记录24h出入量:在通气过程中, 根据病情可允许患者取下面罩, 鼓励其咳嗽、饮水、进食, 但间断停气时间不超过15min[2]。根据出入量调节饮水和输液量, 防止痰液过稠。指导患者行有效咳嗽、咳痰和深呼吸, 协助翻身、拍背, 如患者无力咳痰或出现意识障碍不能自行排痰需及时用吸引器吸痰, 必要时作好气管插管准备。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腹胀和压迫性损伤及刺激性角膜炎是面罩机械通气常见的并发症。因此, 协助患者取半卧位, 嘱其闭嘴用鼻呼吸, 减少吞咽动作, 如出现胃胀气, 及时行胃肠减压, 以免膈肌上抬影响肺通气, 持续面罩机械通气者, 每隔2h取下面罩, 按摩其鼻、两颧骨部, 以免面罩长期压迫局部产生红肿疼痛甚至溃疡, 必要时在鼻梁上及两颧骨处用纱布或海绵衬垫, 以减轻压迫;预防刺激性角膜炎的关键是机械通气时严防鼻梁根部漏气, 如出现角膜炎可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通过自身前后治疗效果的比较, 显示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 监测指标及血气分析均有明显改善, 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故面罩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哮喘既安全又有效的一种手段,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哮喘安全有效的方法, 对不同的患者选择性使用经口鼻面罩无创性正压通气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掌握上机撤机的时机, 常规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及合理使用镇静剂是成功治疗重症哮喘的关键。护理时做好心理护理, 选择合适面罩, 调整适宜的呼吸机模式及参数, 做好气道管理, 严密观察病情, 行心电监护, 防治并发症等。

关键词:重症哮喘,机械通气,护理

参考文献

[1]龙威, 邓星奇, 赵燕萍.危重支气管哮喘的机械通气治疗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 2004, 20 (7) .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 第2篇

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20例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患者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常规临床护理基础上接受系统的临床护理,对比分析患者临床护理前后各项指标变化。

结果:经过临床护理,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且上机2小时后,患者的各项血气指标均显著优于上机治疗前,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机械通气治疗急性重症左心衰竭,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抢救成功率,与系统性的临床护理相配合,治疗效果更加理想。

关键词:机械通气急性重症左心衰竭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46-02

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其主要发病原因在于心源性肺水肿所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该疾病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出现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等临床症状,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造成患者体内其他器官发生不可逆转的病变。在常规临床治疗效果不显著时,使用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并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本次临床实验对机械通气治疗急性重症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干预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選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20例确诊为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6岁至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5±1.3)岁。其中,合并急性肾衰竭2例,高血压病3例,急性心肌炎4例,心肌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疾病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鼻导管、高流量面罩吸氧、血管扩张剂、利尿和正性肌力药物等常规治疗,但症状不能缓解,须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1]。

1.2方法。

1.2.1人工气道的建立。先采用经口气管插管,经口插管时间>72h无法脱机者行气管切开术。

1.2.2通气模式。开始予辅助控制模式(AC),咪达唑仑镇静Ramsay评分2~4分;氧合改善、循环稳定改为压力控制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C-SIMV),以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脱机。

1.3护理措施。

1.3.1心理护理。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前易产生焦虑不安和恐惧等负面心理,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和配合注意事项等,并鼓励成功患者采取现身说教,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信心,提高其治疗的积极性。

1.3.2病情观察。

1.3.2.1血气分析监测。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全面、准确、及时地抽血进行血气分析监测,为调整吸氧浓度和通气量提供依据。上机及2小时后各检测一次,没有特殊变化每天检测2~3次,病情变化随时检测。

1.3.2.2生命体征监测。机械通气治疗使用正压通气,胸腔内压力增加,静脉回流血量减少,会降低血压;急性重症左心衰竭往往有心脏基础疾病,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致心跳骤停,需连续行心电监护。

1.3.2.3意识观察。若机械通气量不足,患者发生二氧化碳潴留和缺氧,会导致严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进而出现意识改变,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预后差。

1.3.3药物治疗护理。若患者发生血压急剧下降,则准确、及时地给予扩容、血管活性药物治疗,通过输液泵控制补液的速度,防止发生补液过快,导致患者心脏负荷增加;同时,记录患者的出入量。

1.3.4人工气道管理。固定好气管导管,适当镇静和约束上肢,观察记录插入深度,防止发生移位或滑脱。抬高床头30°~45°,及时倾倒冷凝水,适时吸痰,气囊压力维持在25~30cmH2O。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咳嗽和吞咽反射正常,血气监测结果正常,先脱机1至2h,气管导管吸入高流量氧气,若其病情无反复,将气管插管拔出。拔管后持续吸氧,嘱4h内禁食,全面清理口腔。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所有患者均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100%,同时,患者临床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显著改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内科急危病症,该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缺氧等,甚至会影响患者的心肌收缩力,进而造成其他肺、肾、肝衰竭和缺氧性脑病等,严重者还会导致患者死亡。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抢救的关键在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时纠正缺氧症状[2]。本次临床实验中,患者在常规临床治疗无效的基础上,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治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临床护理和监测措施的影响,及时发现和解决不良反应以及治疗中的问题,能够有效巩固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抢救成功率[3]。所以,护理人员需要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观察能力,全面掌握呼吸机的使用技巧[4]。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监测指标、做好呼吸机和呼吸道管理、观察患者病情,并根据参数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从而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护理,减少合并症,提高康复速度。

参考文献

[1]陆志华,张庚,顾永良,等.机械通气在治疗重度急性左心衰竭中的应用评价[J].内科急重症杂志,2002,8:188

[2]冯丽霞.机械通气治疗急性重症左心衰竭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6):34-35

[3]郑黎芳.有创性机械通气抢救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2):11-13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 第3篇

关键词:机械通气,重症哮喘,气道护理

重症哮喘是内科多见的危急重症,来势迅猛,可迅速恶化为高碳酸血症或呼吸衰竭,若治疗和护理不当,可致患者死亡。因此,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是必不可少的[1]。我院对行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哮喘患者行系统护理,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重症哮喘患者80例,均行机械通气治疗,随机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试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51.73±8.83)岁;病程4个月~18年,平均病程(9.93±4.93)年。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29~76岁,平均年龄(50.39±7.43)岁;病程1~17年,平均病程(9.95±6.78)年。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给予系统护理,具体方法:①健康教育:为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定期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发放相关知识的宣传手册,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增强护理意识,督促患者改变饮食习惯。②饮食护理:饮食宜以高维生素、高能量、高蛋白、低盐易消化清淡饮食为主,少食多餐,避免食用易过敏、难消化和辛辣刺激性食物。③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多休息、多饮水,饮食以清淡为主,进食温软的食物,积极参加锻炼,增加抵抗力。④加强锻炼:要鼓励患者多进行体能锻炼,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及免疫力,锻炼时间应视患者的身体情况而定,随着时间推移,可以增加锻炼次数和时间。⑤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给其讲述成功案例,鼓励家属对患者进行情感安抚;主动告知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后的效果及行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可能出现的相关情况,保证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减少患者的心理抗拒反应;对患者的疑问要一一给予肯定或积极的回应,尽量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使患者树立独立的心理状态和增强主动参与生活的护理意识;患者病情严重的,易产生紧张、焦虑、对医护人员不信任、孤独、抑郁、不安全感、害怕及恐惧等心理现象,护理人员要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制定专门的心理护理方案,灵活运用疏导、解释、鼓励、诱导、示范等心理支持疗法或者利用表情、手势、书面、语言等方式与患者沟通,让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治疗。⑥机械通气护理:护理人员应该非常熟悉应用呼吸机的指征,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和心率、血压值等各项指标,准确记录呼吸机的各参数,特别注意患者的呼吸和呼吸机是否一致;若患者存在烦闷、情绪不稳定、恐惧或想说话等现象,护理人员应立即给予安慰,让患者维持情绪稳定。⑦留置胃管护理:行机械通气的重症哮喘患者因为要插管而不能正常进食,因此需要留置胃管,留置胃管护理不恰当易导致患者胃液反流、误吸,所以行机械通气的重症哮喘患者需要卧床,避免患者发生误吸,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行机械通气的重症哮喘患者时,让患者头部抬高30°~45。,且最少维持1h,除了要重视卧位护理外,给患者喂食时要注意少量且分多次进行。⑧加强无菌护理:物品未消毒彻底容易携带病菌,易导致患者患获得性肺炎,故护理人员在临床上要注意加强无菌观念,培养良好的无菌操作习惯。

观察指标:护理5~7 d后观察和检查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的身体状况。依据临床上的治愈标准,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无呼吸困难,生命体征稳定,双肺哮鸣音明显减少为有效;否则视为无效。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的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试验组总有效率95.00%,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重症哮喘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呼吸不顺畅、端坐呼吸,说话受到限制,只能说字,不能成句,常伴有烦闷、恐惧、不安、出大汗等现象,呼吸频率>30次/min,双肺布满响亮的哮鸣音,脉率>110次/min[2]。重症患者治疗或护理不及时病情易迅速恶化,容易发生高碳酸血症或呼吸衰竭,甚至死亡。许多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紧张等负面情绪,这些情况对患者的恢复及其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且患者抵抗力较差,在医院内极易发生感染,因此。对于行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哮喘患者采取有效的系统护理十分重要[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系统护理是指以患者为中心,采取科学的、全面的、有效的护理,为患者提供良好环境和悉心护理,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上达到最好的状态,是具有整体性、个性化、创造性的一种护理模式[4]。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医疗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护理手段,这种护理模式更加全面具体,让患者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极大改变,有效舒缓了患者的负面情绪,缓解了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更加利于患者恢复[5]。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试验组总有效率95.00%,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系统护理比常规护理临床效果更好综上所述,对行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哮喘患者进行系统护理比常规护理的临床效果更显著,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权凤松.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气道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6):82.

[2]朱晓红.呼吸机治疗重症哮喘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5):115.

[3]高爱凤,董建文,王晶,等.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护理体会[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4(7):539-540.

[4]林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气道管理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7):201-202.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丰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84 例, 血气分析指标: PaO2< 60mmHg ( 1mmHg = 0. 133kPa) 、PaCO2> 50mmHg、pH值< 7. 25; 存在极度呼吸困难, 同时伴双肺哮鸣音、心率加快、不能言语等临床症状; 均确诊为重症支气管哮喘。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各42 例。试验组中男22 例, 女20例; 年龄23 ~ 72 岁, 平均 ( 39. 8 ± 6. 6 ) 岁; 平均病程 ( 12. 4 ± 2. 3) 年。对照组中男23 例, 女19 例; 年龄24 ~ 73岁, 平均 ( 40. 0 ± 6. 6) 岁; 平均病程 ( 12. 2 ± 2. 4)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 β 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高浓度吸氧、氨茶碱等综合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机械通气治疗, 即予以持续性无创气道正压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治疗, 压力支持通气值<25cm H2O ( 1cm H2O = 0. 098kPa) , 潮气量 ( VT) 6 ~ 10ml /kg; 若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和症状改善, 氧合指数> 300, 可停止机械通气。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 ( SPO2、pH值、PaCO2、PaO2) 、呼吸频率、心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3] 无效: 临床症状未改善, 甚至出现加重, 最大呼吸流量 ( PEF) 无变化; 有效: 发作次数减少, 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PEF增加量为15% ~ 25% , 仍需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类药物治疗; 显效: 发作次数显著减少, 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PEF昼夜变异率< 20% , PEF预计值60%~ 80% , 仍需进行药物治疗; 治愈: PEF昼夜变异率< 20% , PEF预计值> 80% , 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 治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动脉血气指标、呼吸频率、心率 治疗前两组患者SPO2、pH值、PaCO2、PaO2、呼吸频率、心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PO2、pH值、PaO2高于对照组, PaCO2、呼吸频率、心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

2. 2 临床疗效 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

2. 3 并发症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仅出现1 例呼吸机相关肺炎, 1 例气压肺部损伤。

3 讨论

机械通气常用于治疗严重呼吸衰竭, 可挽救患者生命。近年来, 机械通气逐渐应用于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其可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通气状况, 避免因救治不及时或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CO2潴留、严重缺氧等严重后果[4]。根据患者临床症状, 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予以合理有效的机械通气治疗, 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SPO2、pH值、PaO2高于对照组, PaCO2、呼吸频率、心率低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5,6,7,8,9]。表明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予以合理的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呼吸频率、心率, 且治疗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显著, 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且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丰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8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各4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综合治疗,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 (SPO2、p H值、Pa CO2、Pa O2) 、呼吸频率、心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SPO2、p H值、Pa CO2、Pa O2、呼吸频率、心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PO2、p H值、Pa O2高于对照组, Pa CO2、呼吸频率、心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显著, 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且并发症少。

关键词:哮喘,呼吸, 人工,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肖翠蓉, 李福英, 杨望春.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抢救和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12) :149-150.

[2] 曹志强.重症支气管哮喘19例治疗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4A) :165-166.

[3] 韦庆锋.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6) :58-59.

[4] 刘迪丹, 林丽明, 王佩君.机械通气治疗18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5) :100-101.

[5] 曾满生.机械通气技术治疗30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21) :91.

[6] 刘晓刚, 冯娟.机械通气治疗80例重症支气管哮喘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21) :87-88.

[7] 罗倩.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32) :42-43.

[8] 吕建兴, 冯林, 武巧元.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1 (17) :2534-2535.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 男46例, 女34例, 年龄19~56岁, 平均年龄 (32.3±5.1) 岁。其中吸烟史在5年以上患者25例。患者均出现喘息、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呼吸急促等临床症状。患者体格检查结果:心率120~158次/min, 呼吸25~45次/min, 血氧饱和度<90%, 其中沉默肺5例, 双肺哮鸣音25例。

1.2 纳入标准[1]

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均符合1997年中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重症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 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抑制、昏迷、心跳停止;血气分析:Pa O2<60 mm Hg, Pa CO2>50 mm Hg, p H<7.25;肺功能FEV1<预期值60%;经支气管扩张剂、激素、吸氧等积极对症治疗24 h后病情未见好转, 甚至出现加重。

1.3 方法

对患者血压、呼吸、脉搏、心电、血氧饱和度等进行常规检测, 观察患者病情, 并随时对动脉血气进行分析。鼻导管给氧, 氧流量4~6L/min, 经雾化装置或口吸入糖皮质激素、β2-受体兴奋剂、氨茶碱等, 静脉滴注甲基泼尼松龙、氢化考的松琥珀酸钠、地塞米松等药物, 充分补液, 并对患者出现的酸碱失衡、水电解质失衡等进行纠正, 出现白细胞升高患者则采用光谱抗生素药物治疗, 积极治疗患者其他基础性疾病。

对于上述治疗24 h后肺部体征无明显改善, 仍有呼吸困难患者, 采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采用Bi- (I) PAO呼吸机及有创-无创二用机进行治疗, 其中52例患者采用经鼻 (面) 罩无创性正压通气治疗, 仰卧体位, 医者将床头抬高45°后, 连接鼻罩与呼吸机, 在患者口鼻部位固定, 患者保持自主呼吸的基础上, 采用压力支持通气, 吸气压设置为8~12cm H2O, 呼气压设置为3~6 cm H2O, 中度吸氧浓度保持为35%~45%。其余28例患者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经鼻气管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插管, 氯化聚乙烯低压套囊导管经鼻插入, 对患者气道内分泌物与粘液栓迅速清理, 定位合适后固定开始行机械通气。对于可自主呼吸, 能与机械较好协调患者, 可采用控制性低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呼吸末正压通气模式;对于出现烦躁不安、自主呼吸丧失患者, 可采用咪唑安定、地西泮等肌肉松弛剂与镇静药物治疗后, 辅助通气, 采用6~8 ml/kg小潮气量, 长呼吸, 呼吸频率设置为10~14次/min, 同时加入适量PEEP。

患者呼吸困难现象消失, 甚至基本清晰, 肺部哮鸣音消失, 血气分析明显改善, PSV<8 cm H2O时, 自主呼吸、血压稳定后, 可脱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积极治疗后, 患者均成功抢救, 治愈率为100%。经过机械通气后, 患者Pa O2、Pa CO2及p H值均出现明显改善, 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心率、呼吸等亦有明显改善, P<0.05, 具体见表1。

3 讨论

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性反应严重且出现进展性状态, 常规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无法有效改善, 同时患者呼吸肌疲劳等现象, 导致患者出现严重二氧化碳潴留、缺氧现象等, 从而引起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死亡等[2]。临床研究显示, 机械通气能够改善患者通气障碍, 缓解呼吸肌疲劳状态, 从而对血流、通气比例失调进行调整, 改善气体之间交换, 从而维持气体之间交换[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机械通气治疗, 患者均成功抢救, 治愈率为100%, 相较治疗前, 患者心率、呼吸、血气分析等均有明显改善, P<0.05, 由此可知, 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缓解病情, 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在对患者进行急救时, 医护人员要保证高度责任心, 熟练通气治疗技术, 并根据患者病情对呼吸参数、模式等进行调整, 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王淑梅.机械通气治疗危重症支气管哮喘16例临床分析.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5 (03) :402.

[2]潘浩泉.机械通气治疗危重症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分析.现代医院, 2007, 07 (02) :40-41.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 第6篇

关键词:机械通气,重症支气管哮喘,治疗

重症支气管哮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机械通气技术是目前临床对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可以达到立竿见影效果, 使患者的痛苦减轻或解除, 对患者的生命进行挽救[1]。本次研究对患有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技术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作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8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 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 女17例;年龄47~83岁, 平均67.3岁;患病时间1~14年, 平均3.6年;治疗组患者中男24例, 女15例;年龄46~85岁, 平均67.4岁;患病时间1~12年, 平均3.3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 (P>0.05) , 可进行比较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氨茶碱、祛痰剂、抗生素等常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进行鼻罩正压通气治疗, IPAP水平控制在10 cmH2O, 呼气压力控制在8 cmH2O, 氧浓度控制在40%。对两组患者重症支气管哮喘症状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气功能指标改善幅度、接受治疗时间进行对比。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控制: 哮喘症状已经彻底缓解, 即使发作也不需要实施药物治疗, 症状可自行缓解, PEF水平在预计值80%以上, PEF昼夜变异率在20%以下;显效:哮喘症状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病情程度明显减轻, PEF水平达到预计值的60%~80%之间, PEF昼夜变异率在20%以下, 仍需采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类药物进行治疗;有效: 哮喘症状表现有所减轻, PEF的增加量在15%~25%之间, 仍然需要采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类药物进行治疗;无效:临床症状表现和PEF的测定值没有任何改善[2]。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 (x¯±s) , 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 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重症支气管哮喘症状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6例临床控制, 7例显效, 16例有效, 10例无效, 支气管哮喘治疗总有效率74.3%;治疗组患者12例临床控制, 15例显效, 10例有效, 2例无效, 支气管哮喘治疗总有效率95.0%。两组重症支气管哮喘症状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血气指标改善幅度

对照组哮喘患者前后PaCO2水平分别为 (83.72±5.77) mm Hg和 (65.49±5.26) mm Hg, 组内差异显著 (P<0.05) ;治疗组哮喘患者前后PaCO2水平分别为 (38.67±4.25) mm Hg和 (71.36±4.72) mm Hg, 组内差异显著 (P<0.05) 。对照组哮喘患者前后PaO2水平分别为 (82.58±6.04) mm Hg和 (42.16±4.95) mm Hg, 组内差异显著 (P<0.05) ;治疗组哮喘患者前后PaO2水平分别为 (39.14±5.06) mm Hg和 (95.74±4.45) mm Hg, 组内差异显著 (P<0.05) 。两组治疗前PaCO2和PaO2水平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治疗后组间有显著差异 (P<0.05) , 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2.3 治疗时间

对照组哮喘患者治疗时间为 (7.16±1.63) d, 治疗组哮喘患者治疗时间为 (9.85±1.38) d, 治疗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症状通常比较危重, 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如不及时救治或延误治疗易导致患者死亡。机械通气技术是对重症哮喘患者进行抢救的一种有效手段, 该项技术对重症哮喘进行治疗可以使机体通气情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显著改善, 使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该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可使患者的缺氧状态、二氧化碳潴留、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表现得到显著改善, 且在治疗期间不会出现严重并发症。本次研究中, 治疗组患者重症支气管哮喘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气功能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接受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因此, 机械通气技术是对重症哮喘进行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3]。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8, 31 (3) :185.

[2]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78.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10月间来我院就诊的36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 其中男24例, 女12例;年龄在23~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7±9.82) 岁, 病程在1~17年之间, 平均病程为 (9.1±2.56) 年。有吸烟史患者23例, 过敏患者7例, 其他6例。分为机械通气法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各18例。治疗组患者中男12例, 女6例, 年龄在23~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3±9.82) 岁, 病程在1~17年之间, 平均病程为 (9.5±3.21) 年;对照组中男12例, 女6例, 年龄在22~7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9±7.85) 岁, 病程在1~15年之间, 平均病程为 (9.1±2.560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院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机械通气技术治疗。对照组:经静脉给予40~80 mg/d的甲基强的松龙;对于病情较重患者, 先静脉推注4~6 mg/kg氨茶碱, 其他常规治疗包括:3次/d雾化吸入硫酸沙丁胺醇以及给予抗感染、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 补充体液等。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其中21例患者经鼻气管插管, 17例患者经口气管插管, 其余5例患者经面罩无创正压通气。当患者自主呼吸平稳, 血气分析指标明显改善, 心律基本正常, 双肺罗音消失, 氧合指数>300时, 则可以停止机械通气治疗, 然后行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

监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律、血气指标等的变化, 血气指标包括:Pa O2, Pa CO2等。治疗效果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及无效四个级别。临床控制是指患者哮喘症状已完全缓解, 再发作时不需要药物治疗, 症状可自行缓解, 呼气量峰值水平在预计值80%以上;显效是指患者哮喘症状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病情程度明显减轻, 呼气流量峰值达到预计值的60%~80%, 仍需采用糖皮质激素或者支气管扩张剂类药物进行常规治疗;有效是指患者哮喘症状有所减轻, 呼气量峰值增加量在15%~25%之间, 仍需采用糖皮质激素或者支气管扩张剂类药物进行常规治疗;无效是指患者哮喘症状和呼气量峰值没有任何改善[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重症支气管哮喘治疗效果

通过机械通气法治疗, 所选18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有8例临床控制, 6例显效, 3例有效, 1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通过常规药物治疗, 18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有3例临床控制, 3例显效, 7例有效, 5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72.2%。机械通气法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法,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治疗前后患者血气指标变化情况

机械通气技术治疗组患者, 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恢复正常, 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常规药物对照组, 治疗后, 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恢复正常, 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 机械通气法治疗组Pa CO2 (82.79±5.27) 、Pa O2 (39.62±6.03) 和常规药物对照组Pa CO2 (82.98±6.41) 、Pa O2 (38.74±4.52) 无显著性差异, P>0.05;而治疗后, 机械通气法治疗组Pa CO2 (41.49±5.68) 、Pa O2 (93.27±5.75) 和常规药物对照组Pa CO2 (63.73±4.36) 、Pa O2 (70.51±4.92)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也是比较常见的内科急症, 若不能及时控制病情, 则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死亡率极高。目前, 临床上一般使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氨茶碱以及β受体激动剂作为常规疗法。然而, 常规药物疗法往往对患者的病症改善效果不佳。有研究人员报道[5], 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第一时间采用机械通气法提供氧气治疗尤为重要, 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实验中可以发现, 使用机械通气法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在患者血气指标分析改善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机械通气法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4.4%, 与对照组比, 在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两方面机械通气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机械通气技术是治疗急性发作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有效方法, 其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邓锐.重症支气管哮喘52例临床治疗[J].四川医学, 2010, 31 (4) :475-477.

[2]宋康, 骆仙芳.支气管哮喘治疗的研究进展[D].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2, 26 (1) :71-74.

[3]曾满生.机械通气技术治疗30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21) :91.

[4]张景灿.机械通气治疗39例重症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7) :26-27.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2例重症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和分级标准[3]。其中男45例, 女37例, 年龄41~76岁, 平均 (60.3±11.5) 岁, 哮喘病程0.5~7年, 平均 (5.7±2.4) 年。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41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给予机械通气和常规氧疗、药物治疗。 (1) 机械通气方法: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后用德国德尔格Evita XL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通气方式为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呼吸次数12~16次/min, 潮气量6~8 ml/kg, 呼吸压力12~20 cm H2O, 呼气末正压3~8 cm H2O, 通气时严密监视患者病情变化并实时调节参数, 达到撤机标准时及时撤机。 (2) 常规治疗:吸入加水湿化后浓度为20%~40%的氧气;静脉滴注甲泼尼龙 (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727) 80~160 mg/d, 2次/d;24 h内给予氨茶碱静脉滴注 (山西联邦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4021414) 500~750 mg/d;同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并给予抗感染和吸入气道扩张剂。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另外给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 (Astra Zeneca Pty Ltd, H20090903) 0.2 mg/次, 混悬液经氧驱动射流雾化吸入, 6~8 h重复用药1次直至症状缓解。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 判定标准参考林辉斌等[4]的报道, 用显效、有效和无效进行评定, 临床治疗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 包括p H值、血氧分压 (Pa O2) 、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氧饱和度 (Sa O2)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经过治疗, 观察组显效24例、有效14例, 临床总有效率为92.69%, 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3例, 临床总有效率为75.61%,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482,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 H值、Pa O2、Pa CO2和Sa 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均显著改善, 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 H值、Pa O2、Pa CO2和Sa O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哮喘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经由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生的气道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5]。哮喘急性发作容易进展为重症哮喘, 且经常规的化痰、平喘、解痉、抗感染以及激素治疗后效果仍不理想, 治疗不及时可并发严重呼吸衰竭, 从而导致患者死亡。目前, 临床上治疗重症哮喘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是缓解患者症状, 二是恢复患者肺功能, 治疗原则主要是缓解气流阻塞和气道炎性反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促进恢复换气和通气功能。但重症哮喘患者由于存在呼吸肌疲劳, 临床显示同时应用β2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后, 患者临床症状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因此主张及时给予机械通气[6]。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表现出了疗效显著、住院时间短、对呼吸系统损伤小、优越的同步性以及地并发症等显著优点。

在本研究中, 笔者在机械通气的基础上另外给予患者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 旨在探讨二者联合应用于重症哮喘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 联合应用机械通气和布地奈德混悬液的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仅行机械通气治疗的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 H值、Pa O2、Pa CO2和Sa O2等血气指标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二者联用有助于提升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分析原因, 可能与该联合法方法有助于患者克服气道阻力, 降低呼吸功消耗, 减少O2消耗和CO2产生, 缓解呼吸肌疲劳和肺部通气, 并增加患者的氧合能力有关, 且布地奈德混悬液经高频雾化吸入能在肺部均匀分布, 从而更好地发挥扩张气道、减小气道阻力和改善通气的作用[7]。

综上, 在机械通气治疗基础上给予重症哮喘患者采取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对改善重症哮喘患者血气指标和呼吸、心率等临床指标具有显著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联合应用机械通气和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2例重症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 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给予机械通气和吸氧以及甲泼尼龙、氨茶碱等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氧驱动射流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69%和75.6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气指标p H值、Pa O2、Pa CO2和Sa 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 H值、Pa O2、Pa CO2和Sa O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机械通气治疗基础上给予重症哮喘患者采取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血气指标。

关键词:重症哮喘,布地奈德混悬液,机械通气,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冯维, 宋旸, 李满祥.成人重症哮喘发病机制及治疗的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 (电子版) , 2015, 8 (4) :73-77.

[2]公丕菊, 刘焕涛.急性重症哮喘的临床特点和诊疗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6) :1060-1062.

[3]张珍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和分级治疗[J].临床内科杂志, 1998, 15 (5) :228.

[4]林辉斌, 李伟杰, 苏伟强, 等.无创正压通气并经管道雾化吸入治疗重症哮喘的疗效[J].广东医学, 2012, 33 (11) :1599-1601.

[5]苏楠, 林江涛, 刘国梁, 等.我国8省市支气管哮喘患者控制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 2014, 53 (8) :601-606.

[6]罗倩.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32) :42-43.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精选8篇)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6年5月~12月间我院收治的14例重症哮喘患者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