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赠汪伦唐李白诗意
解读赠汪伦唐李白诗意(精选13篇)
解读赠汪伦唐李白诗意 第1篇
这首小诗,七言四句二十八个字,没有用一个典故,语言至为浅显明白。但是,历来解读仍然存在不准确、未尽意的问题。
李白为何说汪伦情义比千尺桃花潭水还要深?诗歌本身,只说在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时,汪伦踏歌相送。《李太白文集》杨齐贤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以待白……”。多出了汪伦以自家所酿美酒款待一项。历来注家,涉及汪伦对李白的好处,基本上不出款待美酒、踏歌相送这两点。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醖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之,情固超俗矣。”(《唐诗解》)
单从做诗的角度讲,不要说款待美酒+踏歌相送,就是只踏歌相送一项,惯于使用夸张语言艺术的大诗人李白如此慷慨地赞美一下汪伦的`情义,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假如我们从李白当时年龄、行踪和汪伦其人等角度看一下,问题就不会这么简单了。
一般认为,李白这一回到泾县,游览桃花潭,是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的事,李白已经55岁,他是从秋浦来到泾县的。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距离泾县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古人行旅,不同于今天有汽车、高速公路等快捷的交通工具和条件可利用,一百多公里不啻是长途旅行。古道蜿蜒,跋山涉水,一般情况下需要走三四天,即使坐船(乘舟)大概也无法当天到达。不用说,以家酿美酒款待、踏歌相送的汪伦,应该是李白的爱慕者(粉丝)。根据今人李子龙的考证,汪伦又名凤林,是越国公汪华的五世孙,曾经做过泾县县令。就是说,汪伦不是唐汝询所说的“一村人耳”,他应该属于有文化、家境殷实的士族阶层。
根据上述种种事实,揆以情理,当时情况应该是这样的:李白这一次的泾县之行,是应汪伦的邀请而来的;李白住在汪伦府中,并非只是饮了一两次美酒、游了一下桃花潭即离去;在汪府期间,李白受到了主人非常热情的款待,山珍海味,宾主开怀畅饮;李白离开的时候,汪伦依依不舍,踏歌相送。
我这样说,有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李白现存诗歌中有《过汪氏别业二首》。闫琦、房日晰、安旗、薛天纬《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认为这里的汪氏别业当为汪伦别业,此诗天宝十四载秋作于泾县,跟《赠汪伦》是同一时间。这两首诗中,有如下一些诗句:“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羞”,“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以上其一);“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永夜达五更,吴愉送琼杯。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以上其二)。
这些诗句透露出如下信息:汪伦家境富裕,有园林式别墅;汪伦是个喜欢结交贤才之人,在此之前李白已经久闻其大名;这是李白跟汪伦的初次见面,李白之所以应邀来泾县游玩是感动于汪伦的真诚热情;汪伦奉李白为上宾,予以隆重的款待,烹羊炮羔,通宵达旦宴饮,歌舞助兴;“龙潭”应该就是桃花潭,是最后的游览项目。李白这一次泾县之行,时间为秋天。
踏歌,有个著名的唐诗选本简单注释为“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有本著名的唐诗鉴赏辞典说是“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来送行了”。我认为,前者不够清楚,后者不够准确。当时情形应该是这样的:李白将要离去,汪伦执手相送。为了对李白表示敬意,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汪伦在未告知李白的情况下,悄悄安排了踏歌送行节目,给李白以惊喜。不用说,这个踏歌节目的表演者是汪府蓄养的女乐(伎人)班子。既不是汪伦本人跳着踢踏舞唱着歌送李白,也不是“一群村民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来送行”。只有这样理解,“忽闻”二字才有着落。
可以说,李白是在接受了汪伦的礼遇、款待之后,于意外听到送行歌舞时的惊喜心情下,脱口吟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千古名句的!
《赠汪伦》的由来
李白在唐朝的诗坛上很有名气,拥有很多的崇拜者,汪伦便是其中之一。可是汪伦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结交大诗人李白呢?
有一天,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来的消息,便决定写信邀请他。王伦知道李白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旅玩。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意思是说先生喜欢游玩吗?这里有十里的桃花。先生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上万家的酒店。
李白接到信,兴致勃勃的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然后明白了,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过的非常愉快。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了好多礼物。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赠汪伦》。
解读赠汪伦唐李白诗意 第2篇
《赠汪伦》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解读赠汪伦唐李白诗意 第3篇
王琦《李太白全集》引南宋杨齐贤注言:“白游泾县桃花潭, 村人汪伦常醖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 至今仍宝其诗”。诗云:“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此事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亦有记:“汪伦者, 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 修书迎之, 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而至。汪乃告云:‘桃花者, 十里之外潭水名也, 并无桃花;万家者, 店主人姓万也, 并无万家酒店也。’李大笑。款留数日, 赠名马八匹, 官锦十端, 而亲送之。李感其意, 作此诗。”对于汪伦的身份, 王琦录唐汝询观点同杨齐贤, 唐言曰:“伦一村人耳, 何亲于白?既醖酒以候之, 复临行以祖之, 情固超俗矣!”[1]645认为汪伦为一村人, 裴斐对此亦持相似观点, 认为“无论从过去注家解释或从作品本身看, 汪伦……均属于下层人民无疑。”[2]141
然此说确有可商榷之处。王琦本《李太白全集》附录四言《宁国府志》载胡安定先生石壁诗一首, 读序曰:余尝览李翰林题泾川汪伦别业二章。其词俊逸, 欲属和之……庶俾谪仙之诗不独专美。其诗曰:李白好溪山, 浩荡泾川游。题诗汪氏壁, 声动桃花洲。英辞无上继, 尔来三百秋云云。王琦按:太白本集诗题, 只云《过汪氏别业》, 而此序乃云《题泾川汪伦别业》, 先生非妄言者, 又去唐时未远, 当必有据。《过汪氏别业二首》乃是李白天宝十四载乙未 (755) 泾川之游经过汪伦别业时所作[3]104。其一中“叠岭碍河汉, 连峰横斗牛。汪生面北阜, 池馆清且幽”指出汪氏别业的优雅环境。“我来感意气, 捶炰列珍羞”点明汪伦所设宴席的丰盛。“酒酣益爽气, 为乐不知秋”展示出宴饮的欢乐。而其二中“知君好贤才”表明汪伦不俗的文化修养, “永夜达五更, 吴歈送琼杯。酒酣欲起舞, 四座歌相催”指出酒宴的欢闹, “随山起馆宇, 凿石营池台”则暗示汪伦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异于山野村人。
《汪氏族谱》记, “汪伦, 又名凤林, 仁素公次子也。为唐时名士, 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 数以诗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 公为泾县令, 青莲往, 候之, 款洽不忍别。公解组后, 居泾邑之桃花潭。”[4]汪伦是唐时的名士, 与诸多文人均有书信往来, 同李白更是相善。故天宝十四载诗修书邀白前来泾川[3]103。其实李白此前曾游于此, 天宝十二载, 李白“由梁国南下, 秋至宣城”[3]91, 十三载“复往来宣城诸处”, 十四载于泾川作《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泾川送族弟錞》、《泾溪东亭寄郑少府锷》、《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3]103, 其或早已知晓此地并无十里桃花, 亦无万家酒店。欣然前往只因汪伦诚挚相邀的真情厚意。李白在汪伦别业居住了一段时间, 临行前汪伦“赠名马八匹, 官锦十端”。《唐会要》记载, 天宝末年“近缘军机, 调发伤重, 家道悉破, 或至逃亡, 剔屋卖田, 人不为售, 内顾失计, 四壁皆空。”若汪伦为山野村夫, 连年争战恐令其囊中羞涩, 将以何款待李白数日并送之贵礼?李白又安能欣然接受此等礼遇?李白有《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 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 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 三谢不能餐。”农家贫苦, 一盘“雕胡饭”尚令李白再三辞谢觉受之有愧, 若汪伦为一村人, 李白焉能居其所叨扰良久?汪伦可通书与李白, 亦有足够的能力盛待之, 足见其非村人, 而为泾川一富有显贵之士。
二、“踏歌”考释
李白乘舟欲行时“忽闻岸上踏歌声”。关于踏歌, 王琦本《李太白全集》按《通鉴·唐纪》:阎知微为虏踏歌。胡三省注:踏歌者, 联手而歌, 踏地以为节也[1]646。踏歌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晋葛洪《西京杂记》载, “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 以豚黍乐神, 吹笛击筑, 歌《上灵》之曲, 相与连臂踏地为节, 歌《赤凤凰来》。”至隋, 此项活动亦存在。《隋书》记, “ (北) 周宣帝与宫人夜中连臂踏蹀而歌”。
唐代踏歌依然盛行, 《朝野佥载》记:“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 于京师安福门外做灯轮, 高二十丈……宫女数千, 衣罗绮, 曳锦绣, 耀珠翠, 施香粉……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 欢乐之极, 未始有之。”《新唐书·礼乐志》记“宣宗每宴群臣, 备百戏, 帝制新曲, 教女伶数十百人, 衣珠翠缇绣, 联袂而歌……又有《葱岭西曲》, 士女踏歌为队。”宫廷对踏歌这种文艺样式十分喜好。重大节日或大型宴会之时常有此项娱乐活动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踏歌时人数一般较多, 所着服饰鲜艳, 整个场面盛大喧闹。
《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言踏歌是“唐代民间风俗, 中秋节妇人在月下连臂踏歌。”其时“以足踏地应节……亦为队舞曲。”[5]293民间不仅中秋踏歌, 许多节日和重要的日子亦会有踏歌活动。张说有《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龙衔火树千重焰, 鸡踏莲花万岁春”、“西域灯轮千影合, 东华金阙万重开”描绘了上元节京都长安歌舞升平的热闹场面。而刘禹锡《踏歌词》言“春江月出大堤平, 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 红窗映树鹧鸪鸣”。顾况《听山鹧鸪》曰“谁家无春酒, 何处无春鸟。夜宿桃花村, 踏歌接天晓。”表明民间亦用踏歌来迎接春日的到来。根据刘禹锡“自从雪里唱新曲, 直到三春花尽时”的摹写, 踏歌持续的时间一般很长, 且是“灯下妆成月下歌”, “踏月俚歌喧”, 多在有月的夜晚。崔液《踏歌词》中“金壶催夜尽, 罗袖拂寒轻。乐笑畅欢情, 未半着天明”、谢偃《踏歌词》中“欲问今宵月, 但听歌声齐”、“相看乐未已, 兰灯照九华”即为佐证。而“彩女迎金屋, 仙姬出画堂。鸳鸯裁锦袖, 翡翠帖花黄”则描绘了歌者的盛装。踏歌时常有袅娜娉婷的舞蹈相伴, 是“倩看飘摇雪, 何如舞袖回”。且“通常要在鼓乐的协调下, 反复歌唱一调。这就造成了谣歌的规整化, 孕育了一大批节奏鲜明、曲体规则的乐曲, 同时造就了一种‘调同词不同’的歌唱风尚。《缭踏歌》、《队踏子》、《踏春阳》、《踏金莲》、《踏鹧鸪》、《踏歌词》、《纥那曲》、《竹枝》等一大批曲子或词调, 正是通过踏歌而产生的。”[6]259
对于李白所闻踏歌之声, 宛敏灏、宛新彬在《唐诗鉴赏辞典》中释为“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 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 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此种释义尚可商榷, 村人缘何成群结队踏歌相送?而对村人盛情李白又因何只字不提但言汪伦?汪伦家境优裕, 从《过汪氏别业二首》的描述来看, 汪氏家中当有女乐, 李白乘舟欲行, 汪伦召家中女乐踏歌相送, 且亲往岸边, 这令李白十分感动。故有“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之语。
李白此番与汪伦相见并作诗, 当在天宝十四载乙未 (755) [3]103。天宝末年的李白心情极度失落, 《旧唐书·南诏蛮列传》记, “天宝十二年, 剑南节度使杨国忠执国政, 仍奏领天下兵。俾留后侍御史李宓将十余万, 辇饷者外。涉海瘴死者相属于路, 天下始骚然苦之。宓复败于大和城北, 死者十八九”。战争频仍、人民流离、报国无门、理想幻灭, 同作于755年的《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 可以卜筑, 余泊舟石上, 寄何判官昌浩》表明了李白怅惘之下意欲隐居的心态。李白此时“在皖南留连山水, 采药炼丹, 似有终老之意, 然仍未能忘情于朝政”, “霜惊壮士发, 泪满逐臣衣, 以此不安席, 蹉跎身世违”清晰地展示出他壮志未酬意难平却又凄凉无奈何的心绪[7]90。此时, 汪伦的热情相邀与踏歌相送让李白心中无比温暖, 于是产生了千古绝唱《赠汪伦》, 而这首作品也让本无名于史的一方显贵汪伦成为了名扬后世的至情至性人。
摘要:汪伦在天宝末年李白怅惘之际邀白前来泾县, 盛情款待, 并于李白离开之时召家中女乐, 以汉时即有、唐时大盛的踏歌活动相送。李白感于此, 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关键词:李白,《赠汪伦》,汪伦,踏歌,辨析
参考文献
[1]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 1977.
[2]裴斐.李白十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3]詹锳.李白诗文系年[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4]郑万青.李白《赠汪伦》诗考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8 (4) .
[5]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
[6]王昆吾.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学[M].商务印书馆, 2004.
赠汪伦--李白 第4篇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汪伦,安徽省泾县贾村人,性格豪放,善饮酒。天宝十三年(754),李白漫游皖南泾县桃花潭,受到汪伦的热情款待,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为答谢汪伦的盛情,临别之际,李白作了这首诗以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乘坐着小船正要离开,忽然听到岸边传来一阵阵踏歌声,(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唱方式,歌者手拉手,两脚踏地作为节拍边走边唱。),原来是汪伦和村民们手拉着手,边走边唱地来为李白送行。这种朴实、欢快的送别场面是其他送别诗中所看不到的。从这热情洋溢的气氛中,我们不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诗人与汪伦相互间的亲密关系,而且也能体会到他们相互之间的深刻了解。李白性格飘逸豪放,汪伦及村民们的踏歌相送也堪称浪漫犷达,这样的送别方式一反一般送别哀愁、忧郁、依依不舍的缠绵场面,正合诗人性格,因而也就足见汪伦对诗人的知心之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 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赠汪伦 李白 第5篇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踏歌声。
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
也深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 赠汪伦 李白
★ 李白《赠汪伦》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 《赠汪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李白赠汪伦古诗赏析
★ 赠汪伦李白古诗意思
★ 《赠汪伦》教学案例评析
★ 赠汪伦教学思考
★ 赠汪伦古诗
★ 赠汪伦教案
李白《赠汪伦》 第6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韵译】
李白坐上小船刚要离开,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桃花潭水即使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相送之情。
【作品赏析】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李白《赠汪伦》 第7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诗赏析: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赠汪伦》诗意鉴赏 第8篇
⑵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⑶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赠汪伦 李白拼音版 第9篇
《赠(zèng)汪(wāng)伦(lún)》
[唐(táng)] 李(lǐ)白(bái)
李(lǐ)白(bái)乘(chéng)舟(zhōu)将(jiāng)欲(yù)行(xíng),
忽(hū)闻(wén)岸(àn)上(shàng)踏(tà)歌(gē)声(shēng)。
桃(táo)花(huā)潭(tán)水(shuǐ)深(shēn)千(qiān)尺(chǐ),
不(bù)及(jí)汪(wāng)伦(lún)送(sòng)我(wǒ)情(qíng)。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此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4.不及:比不上。
【译文】
《赠汪伦》的诗意赏析 第10篇
赠汪伦
诗人:李白 朝代: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古诗赏析
【注释】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
2、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译文】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李白《赠汪伦》优质教学设计 第11篇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用与朋友的深厚友谊。
2、练习感情朗读古诗,并领悟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是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运用夸张、比喻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资料,制作相关课件,为课堂激趣、创设情境服务。
[教学过程]
一、曲中引情,情中创境
1、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李叔同先生早年所写的一首歌词。(课件演奏《送别》,教师随着乐曲有感情地朗诵):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一首千古流传的送别诗――《赠汪伦》。(课件呈现此诗)
二、指导学法,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自读这首古诗,要求:
(1)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诗句中画出节奏记号和重音符号。
(2)学习课文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
2、交流:
(1)你们是怎样诵读这首古诗的?谁来读一读?
(2)幻灯投影,检查整理学生预习情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学习了文中的注释,你读懂了什么?
总结学法:阅读注释、发散连词解句法。用这样的方法再读再悟不懂的地方。
3、读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教师帮助整理,引出问题:
诗人为什么要拿桃花潭水与汪伦的送别情比较?
送别一般都是很悲伤、很悲戚的,汪伦为什么这时却“踏歌”而来?
三、读中悟情,以悟促读
1、补充资料阅读(课件呈现):安徽泾县汪伦十分钦佩李白的才华,想和他结交为朋友,便写信邀请李白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就听说汪伦是位性格豪放的人,便欣然前往。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却笑着说:“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自己“受骗上当”,他不但不介意,反而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游览当地的名山胜景,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成了好朋友。
2、引导答问:
(1)李白是怎样来到桃花潭的呢?到“桃花潭”后他后悔了吗?
(2)分别时,汪伦为什么“踏歌”而来?
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和朋友或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呢?和谁告别的?你们是怎么告别的?(生发散:拥抱、互赠礼物、招手示意等等都是送别常见的方式)
汪伦对李白是什么方式?(板书:踏歌相送)。踏着节拍唱歌那是什么样的呢?想不想体会一下?(放段音乐《找朋友》《送别》,让学生体会)
比较:刚才我们先听的是《找朋友》,后听的是《送别》,都是送别的意味,但情感不同,节拍与情调也不同。前首轻快高昂,后者哀婉忧伤。你推断一下,汪伦当时应该是用什么样的调子来踏歌的呢?(小组讨论)
小结:无论忧伤还是轻快,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老师尊重你们的意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经过十几天的交往,李白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就要分别了,汪伦采用这种特别的方式为李白送行,如果你是李白,听到这歌声,你会怎么想?(知我者,汪伦也)那么,你能读出李白当时那种喜逢知已的激动之情吗?(三读诗句)如果你就是李白,听着这歌声,你是否为汪伦的热情感动。于是你感动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就是李白,听着这歌声,你是否为汪伦的真情激动。于是你激动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诗人为什么要拿桃花潭水与汪伦的送别情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计算比较,引导理解:一尺有多深?(用手比划)千尺是多少米?算一算。难道李白用尺量过桃花潭?他怎么知道桃花潭水有多深呢?(这是夸张写法,形容他俩之间的友谊不一般。板书:情谊深厚)
句式练习,加强理解:不同的句式可以起到加深语意的作用。大家可试试把诗句变成感叹句、反问句或设问句的形式体会体会。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播放配乐)要求学生读全诗,读出感情,并能背诵。
五、学法迁移,拓展延伸
1、除了这首《赠汪伦》外,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首送别诗,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别董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白《赠汪伦》拼音及阅读答案 第12篇
赠 汪 伦
[唐] 李 白
lǐ bái chéng zhōu jiāng yù xíng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
hū wén àn shàng tà gē shēng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
táo huā tán shuǐ shēn qiān chǐ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
bù jí wāng lún sòng wǒ qíng
李白的故事《赠汪伦》扩写作文 第13篇
从前,有个李白的诗人,非常喜欢游山玩水,吟诗饮酒。一个叫汪伦的绅士非常敬佩李白的才气,很想和李白成为好朋友,于是他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先生好饮乎?此地有家万家酒店。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如果先生你想来之乎,请在桃花潭前等之乎。过了几天,李白收到了这封信,马上驱车前往桃花潭。李白到了桃花潭前,果然有一个人在那坐着。李白马上跑过去问:“您就是汪伦?”“正是正是”。汪伦答道。可是,李白并没有看见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大笑着说:“哈哈,先生您上当了!十里桃花指的是十里外的一株桃花树,万家酒店指的`是姓万说的人家开的一家酒店!李白大笑道:“哈哈!我这个“诗仙”竟然上了你的当了!我要走了”!汪伦大叫:“哎,别呀!别呀!在我家住几十天吧!我家有好多美酒呢!”李白一听,乐了:“好,好,有酒就行!”两人坐上马车,来到了汪伦家。这几天,汪伦天天陪着李白吟诗作对,喝酒散步。一转眼就到了第九天,李白在汪伦家住的最后一天了。李白对汪伦说:“我们去看看桃花潭吧?”汪伦同意了。李白二人来到了桃花潭,李白拿出了他得“美酒葫芦”喝了起来。直到夜晚他们才回家。第二天,李白要走了,李白踏上小船,小船开动了。李白忽然看见汪伦正在为他唱歌。李白不禁诗性大发,吟出了《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从我请。
解读赠汪伦唐李白诗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