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小说读后感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精选6篇)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 第1篇
一天之内,把加缪的《局外人》看了两遍。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正因为在这种简洁日常的叙事里,主人公脱离常人的内心戏才显得特别值得回味。
我想我基本上能够体会默尔索。作为一个老实本分,或者说是对世界和生活没太大抱负和期待的人,能够得到的最好结局就是平淡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好,以这种个性,不必付出太多,换取波澜不惊的一辈子,其实是性价比很高的一件事。在我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并且说服了自己温和宽厚良善的个性只值得一个平淡是真的人生之后,这个故事猛然给了我当头棒喝。
这个警醒就是,无所谓的随便的好说话的处世态度,在平时不会带给你什么麻烦,甚至还可以规避掉很多的麻烦。但是,等哪一天你真正需要为自己申辩的时候,为严重如生死问题申辩的时候,你会发现一直以来的散漫冷淡无谓的处世哲学态度彻彻底底帮不上你的忙。这么多年来你已经习惯了不去主动选择,不去争取,不去感受外界。最后,你就会像默尔索被宣判死刑之后,在有机会说一些话时,只说出了“没有”二字。加缪甚至没有给这时的主人公多余的心理描述。
作者有许多深远的意图,比如批判司法审判中以道德臆测代替事实依据的荒谬,每一个配角的脸谱都非常生动,他们组成了这个可笑的世界,是默尔索们懒得开口对话的世界。然而,讽刺的是,这世界手握权力的人大多是这些自以为是的浮夸的急于站在自己想象的道德制高点藐视普罗大众的人。
我个人不太同意译者序中所说的,加缪对主人公的个性有多少的肯定。我只是感觉到,这种人存在于每个时代,需要被真实地呈现,给那些个性脾气如他一样,对这个社会感到虚无冷漠和绝望的同类,找到一点共鸣而已。
但是,我为什么要说,深邃必要吃苦。通常,默尔索这类人都有着极为内敛深沉的性子。不论他是出于懒惰、无力、鄙视都好,他无法向世界敞开心扉,所以永远向内地忠诚自我。他说,人即使只活一天,就可以在监狱里待一百年而不会难过。可见,他靠回忆这种留存于内在的东西便可以很欢愉。他对黑夜、黎明、天空。海水、气味这些非人际交往的自然世界有着非常敏锐的观感力。所以,事实上这是一个深邃的人。以我的个人经验而言,一个深邃到过度自溺的人,不光在情感上常常吃苦(当然其幸福感受力也许强于一般人),在现实中也常常吃亏。
于是,问题来了,到底要不要做一个局外人。坦白说,我有那么一刻真心佩服默尔索。有时候无力感是很迷人的,就像重感冒的鼻音一样性感。为什么,因为慵懒。当你背过身去,以一种Idon’tcare的姿态懒洋洋地作别这个操蛋的世界,也不失为一种高冷的风情。但是,局外人的风险并非人人都能承受得起,如果你能够像默尔索那样最终在夏夜、星光、田野、土地和海水的抚慰中,坦然地清除掉痛苦和恐惧,平静地走向死亡,那么就请任性地对这个世界冷眼相看吧。
但是,我还不能够。
我常常对这种坚硬如顽石的灵魂着迷,爱他们的冷酷无情和这背面的汹涌热烈,也爱他们抽身局外拒被规训的真实自我。但是,我不允许自己这样,我选择带上盔甲。所以,永远只能向书中的他们表示欣赏和致敬。
之后,幽怨地对自己说,深邃必要吃苦。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 第2篇
小说《局外人》的篇幅不长,5万多字,故事也不复杂,一个看上去感情麻木的年轻男子默尔索,参加完在养老院逝世的母亲的葬礼,几个星期之后,他和女友及朋友到海边度假,却遇到对朋友寻仇的几个阿拉伯人,几番交手之后双方都决定停止这场纠纷。默尔索因为天气炎热,于是独自走到海边,却发现对方也在,两人将要再次交手的时候,默尔索开火把对方杀死。最后在检察院的诉讼下,他被判以极刑。
看完这个梗概,你的感觉或许像看法制节目一样,最后专家的点评可能是,这种激情犯罪太常见,很多嫌疑人仅仅是因为一时冲动,等他们冷静下来再想一想,会万分悔恨。
但是这部小说要讲的,并不是这类人,他是另外一种,是我们生活的局外人。
小说花了一半的篇幅,描述了他的日常生活,谨小慎微地完成工作,参加母亲葬礼时表现得无动于衷,和女友在一起从不爱她只是喜欢她的肉体,帮朋友写威胁信时丝毫不觉得这是在帮助他人犯罪,朋友在家殴打情妇他也不主张报警,他喜欢自己的生活,喜欢去游泳,去餐厅吃饭,他于人无益也无害。
我们可以先想想,如果我们只知道他杀人的事,会怎样面对这种人?你会想书里的人那样吗?
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觉有两点:
一、社会大众对舆论导向的判断力很低。
作为判例法的国家,陪审团制度从某种程度来说,不是为法律公平而设的,而是为人性而设。而人性,又是最不可测的,最容易补利用的。
在这个案件里,每个群体都在消费着默尔索,检察院想起诉成功,媒体想造成轰动,民众想看更多的热闹。
小说里描述初次开庭时的场景,提到一名记者对默尔索说,您知道,我们把您的案子渲染得有点儿过头了。夏天,这是报纸的淡季,只有您的案子与那桩弑父案还有点儿可说的。
在这样的氛围下,所有人审判变成了一场表演。检察官不讨论案情,反而在证明默尔索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他请来了共同参加葬礼的人,证明他连母亲的年龄都不清楚,而且葬礼上连一滴眼泪都没流过,请来了他的女友,证明他在母亲葬礼后的第二天就沉溺于情海
他认为,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这人的灵魂空无一物!
他说,我们应该看到,此人身上如此巨大的灵魂空洞,正在变成整个社会有可能陷进去的深渊。
他预测,一个在精神心理上杀死了自己母亲的人,与一个谋害了自己父亲的人,都是以同样的罪名自绝于人类社会。在任何意义上来说,前一种罪行是后一种罪行的准备,它以某种方式预示着后一种罪行的发生,并使之合法化。
如果你是陪审团,面对这些事实,面对这番言论,你的立场会是什么?
就像被告的律师所说,这就是这场审讯的形象,所有一切都是真的,但又没有任何东西是真的。一个看上去对人类所有情感无动于衷的人犯下的罪,就应该比一个对人类充满爱的人犯下的同样的罪要更可恶?更罪孽?
二、人可不可以忍受他人的异已生活?
我觉得整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在他与神父的对话。在监狱里,默尔索一直拒绝与神父谈话,在宣判死刑后,这位无神论者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神父交谈。
这场谈话与其说是劝导,不如说是抗争,神父就是整个主流社会的缩影,他有信仰,他怜悯没有信仰的人,他认为人应该皈依上帝,应该为自己的罪孽忏悔,只有在上帝那儿才能得到最后的安宁。他不是一个传教者,他是压迫者,他因为无法理解这个异己的人而愤怒、悲伤、无奈。
而至始至终,默尔索从没有放弃过他的想法,他说,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我对自己很有把握,对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得多,对我的生命,对我即将来到的死亡,都有把握。是的,我只有这份把握,但至少我掌握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我以前有理,现在有理,将来永远有理。
虽然我个人不认为默尔索真的完全明白他选择的生活,正如神父问他,你难道就是这样爱这个世界的吗?他没法做出回答。我觉得,除了极少数圣人能活得很明白,大部分如我们一样的人们,都无法真正了解自己所选择的生活。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 第3篇
关键词:加缪;《局外人》;《鼠疫》;转型
加缪的小说代表作《局外人》和《鼠疫》,分别代表了加缪文学创作从“荒诞”系列到“反抗”系列的飞跃,其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是十分深刻的。本文通过对比这两部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态度,以及对主题思想进行阐释,来论述加缪小说创作的转型。
一、从冷漠到关爱
加缪以《局外人》这部小说来表现那个动荡的战争年代人们的普遍心态。莫尔索是具有相同生活状态人的代表:总是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身边的一切事物,这种超然的态度,在“社会人”的眼中,则表现为麻木与冷漠的。
冷漠是莫尔索给人的第一印象。在他看来亲情、爱情、友情、宗教等都可有可无的东西,拥有了没真正意义上得到什么,没有拥有也只要用“习惯”就能把一切克服过去。母亲死了,他拒绝看她最后一眼,在守灵的时候,抽烟、喝咖啡,由于太困睡着了。第二天下葬天气太热,希望早点结束,他甚至没为母亲的死掉一滴眼泪。他那不顾亲情的冷漠态度,是与社会伦理道德相悖的。母亲下葬后的第二天他就去海滨游泳,和玛丽一起看滑稽电影,并同她一起回到自己的住所。他完全听从于生理本能的需要,根本没去想今天是什么日子。他的冷漠态度还体现在他的一连串的“怎么样都行”:玛丽问爱不爱她,他认为大概是不爱吧,结不结婚都行;公司的老板想要他去巴黎办事处工作,对于他升迁很有好处,他认为生活是不会改变的,所有的生活都是一样的,去不去都行;莱蒙为了自己的利益想跟他交朋友,他不考虑朋友的人品问题,认为交不交都行;最后迷迷糊糊地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而入狱。他对请律师不感兴趣,荒唐地认为自己的案子很简单,因此不予理会,结果被法院以其对母亲的态度作为恶劣的杀人动机判处死刑。在宗教面前,莫尔索同样是冷漠的,神甫曾多次想对他进行指导,他都拒绝了。他根本不相信上帝能拯救自己。莫尔索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世界的一切,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这个世界的荒诞性,其揭露和批判的力度是十分尖锐的。
与《局外人》中莫尔索的冷漠相对,《鼠疫》则是以人物群体现关爱。在《鼠疫》中关爱的哲学是表现得十分具体与深刻的。里厄医生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中心人物,他时时刻刻关注着人的生命健康。他总是从最穷的外围地区开始出诊,他认为病痛是不论贫贱的,穷人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在鼠疫泛滥的时期,他有意识地站在受害者一边,分担他们的痛苦。他热爱人的生命,对于人是关爱的。另一个人物塔鲁,他以理解和同情心关注着别人的痛苦与哀愁,他努力成为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圣人,给予他人无私的关爱。而朗贝尔最后慢慢理解了在患难的时期追求个人幸福是会感到羞耻的,集体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体现了他从小爱到大爱的转变过程,即由利己向利他思想转变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缪的人生价值发生了转变,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
总之,莫尔索用冷漠掩盖了他心中的爱与幸福感,过着我行我素的生活。而里厄等一群人,他们注重对人性的关爱,懂得捍卫他人的幸福就可以使自己得到幸福。面对世界的荒诞,莫尔索可以说是消极的,里厄他们则是积极的。
二、从荒诞到反抗
加缪用“荒诞”来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仰危机日趋严重的西方社会。《局外人》是“荒诞”的证明,是以文学形式对荒诞进行形象的阐释。莫尔索是加缪笔下的“荒诞世界”中“荒诞的人”的典型。他因蔑视社会约定观念、不适应荒诞的社会生活而被社会判处了死刑。
随着斗争的深入,抵抗运动变得日益强大,加缪和大部分同时代的作家一样,跻身与斗争的行列,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抵抗运动中去。经过了抵抗运动,加缪的思想逐步深化。正视荒诞,进而反抗荒诞,这是作者这一时期所唯一肯定的价值。《鼠疫》以文学的形式体现了荒诞向反抗的过渡。
“荒诞”与“反抗”共同构成了加缪文学的两个主题。《局外人》是对荒诞问题的集中阐释;《鼠疫》则是作者对“反抗”的探索,即对荒诞问题作出的尝试性的回答。从《局外人》到《鼠疫》是作者从文学角度实现了一种思想上的飞跃。从莫尔索的时代到里厄的时代,战争成了大家挥之不去的阴影,战争虽已过去,抵抗运动的历史却让人难以忘怀,加缪作为抵抗运动的参加者,体会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加缪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来告诉我们:要正视历史,反抗不正义的力量,捍卫世界的和平与幸福,而不是游离与社会之外,去做一种无谓的反抗。
局外人小说的初中读后感 第4篇
身体与瞬间的双重真相――生命的双重真相。加缪懂得了他散发着生命热度却也必将腐烂的身躯,懂得了每一个一去不返却无比珍贵的转瞬光阴。
拒绝彼岸与来世,坚持立足于此时此刻此生场地。
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死亡、苦难、黑暗与荒诞是一个人在生命中的必须面对的事物,绝非生活最终的目标,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们并非尽头,还需继续深入,真到在荒诞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态度,在上帝死去之后重获人之为人的尊严。
孤独感每个人都有,一直在想如何好好过完这一生,明明很看不惯别人怎样怎样,自己却无动于衷,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陷入虚无主义,丧失了生活的动力,也落入了另外一种荒诞。
局外人小说的初中读后感 第5篇
看到默尔索对自己受刑时的想象总让我想起鱼玄机受刑时的情景
加缪的这本书不断的强化了默尔索的人格,引向他的悲剧的结尾。这个故事写了一个被世俗套路了的出世之人的悲哀。
他热爱自然,感受自然,行为表达自然。这样一个随性之人却因司法或说世人不能合理解释理解"为何要补枪""为何不哭丧""为何不信上帝",而将默尔索本人架空,自图其说的脑补推理出所谓案发经过,其在叫人唏嘘不已。(实际反映出了逻缉的黑洞,拥有完备的逻缉未必就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逻缉并不是万能的,特e是得到答案前就有感觉”的代入)
局外人小说的初中读后感 第6篇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之后紧接着读完《局外人》,不论是从我还没从前者抽身的心理惯性上来说,还是从作品客观内容本身来说,两者都形成了一种偶然而有趣的对应。
同样都以司法案件做下半部的情节主线(甚至《局外人》里提到下一场案件就是弑父案,我差点以为就是米嘉的案子),不同程度的两个冤案,一个入世而热烈,一个冷漠而荒诞;一个虔诚地诉诸宗教,一个到死都清醒地拒绝上帝拒绝忏悔。我更渴望前者,向往前者,但似乎本质上更加接近后者。默尔索前期的人生是自己将自己置身事外,像伊万一样“无所不可”,后期则是本最应成为局内人的自己被荒诞的司法程序、宗法观念和意识形态挤到了局外。很喜欢尾声部分默尔索的独白,他顿悟到人类生存的荒诞性,与此同时又面临着人类世俗与社会意识形态荒诞的致命压力,这种悲剧感反而让我感到了他身上的一丝人味儿,其实前期的他也充满了人味儿,只不过那是现代人身上所特有的味道,“异化”的人味儿也是人味儿,但我还是更倾向那种为信仰热泪盈眶的美好感情和古道热肠,因为自身缺失所以心向往之吧。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