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过敏因素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过敏因素范文(精选9篇)

过敏因素 第1篇

患者女,16岁,初二学生,于2008年10月10日下午7点30分门诊以急性阑尾炎收入我科。当时体温27.3℃,脉搏96次/分,血压13/9kpa,胸透示心肺正常,有恶心,呕吐一次,吐物为咖啡色胃液。查体:有下腹阑尾区压痛阳性,肌紧张,反跳痛阳性,肠鸣音亢进。确诊为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怕耽误学习要求保守治疗。该患者有青霉素及先锋霉素6号过敏史。故给予甲硝唑注射液250ml静脉输注,以每min35滴速度进行。输注间顺利无不良反应。次日上午8时30分先输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庆大霉素20单位,以每min30滴速度进行。当输入100ml液体时,患者主诉胸、头晕、肢体发凉,口唇紫绀,血压下降10/7kpa,脉搏130次/分,立即停止输液。给予静脉推注50%葡萄糖注射液20ml加地塞米松8mg推注。半小时后症状缓解。血压升至12/8kpa后静脉输注.9%生理盐水500ml,输注10min后患者又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立即停止输注,症状缓解。经询问,该患者于一个月前因患者阑尾炎在本市医院输注青霉素发生过敏反应,输注先锋霉素6号也出现类似反应。后改为甲硝唑及5%葡萄糖注射液加庆大霉素20万单位未出现类似反应。但输注时必须先输甲硝唑,后在输注庆大霉素,否则也出现上述症状。

2 讨论

据了解,患者有青霉菌过敏史,故害怕过敏反应。为解除其思想顾虑,输液前仔细询问患者以往的用药情况,并根据其先输甲硝唑后输5%葡萄糖加庆大霉素不出现此类过敏反应的情况。确认患者输注5%葡萄糖及0.9%生理盐水时,并不是过敏反应而是心理因素所致。故在严密观察下采用甲硝唑瓶装5%葡萄糖溶液250ml加庆大霉素20万单位给予静脉输注,未出现类似过敏反应。后来把实情告诉患者,并针对其心理给予安慰,解除了患者恐惧过敏反应之症。在后4天的输液中均能密切配合并未出现类似反应。

食物过敏与过敏食物 第2篇

为什么同样食用某种食物,多数人反应正常,而个别人会发生过敏反应呢?这要从两方面找原因。

一、食物过敏。它与人体的免疫能力有关。在正常情况下,食物中的某种抗原(特别是蛋白质抗原),进入人体后出现刺激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对身体是有益的。但是,有时抗原的量大大超过抗体的量,或以异常反应形式进行,就会产生过敏症状,诸如湿疹(俗称奶癣)、荨麻疹、哮喘等。

为什么吃同一样食物,有时有过敏反应,有时又没有任何反应?因为食物中某些分解或部分分解的蛋白质抗原进入人体后,异常反应的形式有的进行到底,有的不进行到底;再有,所进食物中抗原的量有多有少。所以,吃同一种食物有时有过敏症状,有时没有。

最常见的诱发过敏的食物有牛奶、鸡蛋、鱼、虾、蟹、小麦、豆类等蛋白质食物。特殊过敏性体质的小儿,几乎对任何一种食物都可能发生过敏。

二、食物过敏与食品添加剂有关。随着当代食品工艺的发展,食品的保存和加工方法多种多样,如用添加剂、防腐剂、增色剂、漂白剂、香料等。多数食品添加剂对加工是有益、安全的。但是,也有人对食品添加剂会产生异常生理反应、代谢反应和毒性反应、药物反应等。例如:做为食品漂白剂的亚硫酸钠,常用以加入饮料或罐头食品中起防腐和保鲜作用。但有人食后可加重支气管痉挛,引起呕吐和荨麻疹。国家规定婴儿代乳品中不得使用着色剂和香料、香精,就是为了避免用添加剂后产生的异常生理反应。

怎样才能知道是什么食物引起过敏?

可以从小儿年龄、全身症状以及湿疹的形状、分布特征,区别是哪一种食物引起的过敏。

小儿常见的食物过敏有:

牛奶过敏健康婴儿中,牛奶过敏的发病率占0.3~7%;而在过敏性体质的婴幼儿中高达30%。牛奶过敏的婴儿有半数在出生后一个月就出现轻症肠胃反应,口腔粘膜水肿,大便中有粘液或呈半成形,少数人有水泻和隐匿性出血(肉眼所看不到的大便出血),面色苍白,毛发干燥,易激动或过分安静。婴幼儿可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结膜炎、中耳炎等。严重者消瘦、贫血、生长迟缓。

牛奶过敏的皮疹特征:头面部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和含有半透明液体的小疱疹,湿润并有皮痂,瘙痒。有的婴儿向颈部、四肢及躯干部发展。个别婴儿在喂牛奶后几分钟或数小时内会发生皮肤红疹、拭痒。幼儿和学龄儿童表现为干燥型湿疹,有小丘疹,还可见糠皮样脱屑、呈干性高出皮肤的苔藓样皮疹。

鸡蛋过敏它的皮疹好发于耳廓、四肢关节的屈侧或摩擦部位。先出现红色丘疹,湿润、糜烂,后结痂或形成血痂。甚至有腹痛,腹泻。婴幼儿都可能发生鸡蛋过敏,有的症状不严重,往往易被忽视。

豆类过敏最普遍为食用黄豆。如未经高温或超高温处理的炒黄豆、豆浆,或用黄豆粉强化的婴幼儿食品都可能发生腹泻、腹胀、矢气多等胃肠道过敏症状。豆类过敏的皮疹多为脂漏性湿疹。婴儿时期在头发、眉毛和眉间出现黄色油状鳞屑。到幼儿及学龄儿童时仍可出现皮脂性鳞屑,有时在四肢的伸侧有结痂。

麸质过敏与遗传有关。麸质含于小麦、黑麦,稞麦及燕麦中,在加工的面粉里含有两种蛋白质。其中一种为麦醇溶蛋白,能刺激小肠粘膜,引起慢性腹泻、腹胀、呕吐和疱疹性皮炎。严重者消瘦伴贫血。

有什么办法解决食物过敏?

由于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多为儿童发育期所必需的各种蛋白质类。如果长期断绝这些食物,必将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具体解决办法有如下几方面:

一、寻找过敏原避免过敏食物的刺激,一般是根据出现的症状,详细回顾所进的食物。最好的治疗方法是避免食用引起过敏的食物,改用其他食物。

二、脱敏治疗停用致敏的食物,待小儿全部过敏症状消失后,再继续食用致敏食物,开始量少,逐渐增多,促使机体提高应变能力。以鸡蛋为例,可以单吃鸡蛋黄,但是必须剥去极易引起过敏的卵类粘蛋白(蛋黄与蛋白之间的一层薄膜)。如无过敏反应,次日可增加1/5鸡蛋清,观察两天,如无异常反应,可逐日增加,由少到多,促使机体内逐步形成抗体,避免过敏反应。

三、高温破坏抗原高温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减弱部分抗原的致敏作用,或以超高温破坏食物中的有害因子。如对牛奶过敏,可将牛奶反复煮沸、蒸发,浓缩为原总量的1/2~1/3,再加入水或米汤至原来数量,使牛奶中抗原降低致敏作用。牛奶过敏患儿大多数在两岁半后过敏可自行消失。鸡蛋在煮沸后再煮30分钟,可以破坏抗原。豆浆在煮至80~90℃时有假沸现象,必须继续再煮至100℃,持续数分钟,才能破坏豆浆中引起过敏的物质。

四、增强机体抗过敏的素质。加强室外活动,经常选食含钙及含维生素B1、B 2和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可以调节血管和神经正常功能,从而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过敏反应。还可经常食用具有抗过敏作用的食物,如红枣等。豆类过敏的湿疹患儿应多吃含维生素B6丰富的食物,如牛肝、土豆、干酵母等,有利于皮肤油脂发挥正常功用。

某市过敏性鼻炎患病因素的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时间为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调查地点为乌鲁木齐市2个三甲医院、1个二甲医院、1个某武警部队支队卫生队、乌鲁木齐6个区域(水磨沟区、天山区、沙依巴克区、米东区、头屯河区、新市区)的6个小区门诊。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入选200例符合诊断标准和入选条件的AR患者。

1.2 调查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00例AR患者设为病例组,其中男89例,女111例;年龄22~62岁,平均年龄(37.13±18.90)岁。另从剩余非AR患者中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诊断明确且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将第一部分搜集到的病例组200例和对照组200例人口学资料、发病相关因素如吸烟、喝酒、家族史、个人史等重新整理并录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以是否患AR作为自变量,将可能的影响因素作为因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检验水平取α=0.05。

2 结果

2.1 变数赋值:

将可能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并进行赋值,见表1。

2.2 AR患病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AR患病的可能影响因素为饲养宠物、室内养花、房屋装修过、职业接触粉尘、家族史、西方式饮食习惯,见表2。

2.3 AR患病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显示,家族史、方式饮食习惯和职业接触粉尘是AR发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227、4.401和4.231,见表3。

3 讨论

AR是一种由环境和遗传相互作用而诱发的多因素疾病。从免疫学角度看,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是AR的基础;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和组胺是其主要的介质;也可看到鼻黏膜下嗜酸性细胞浸润和中性粒细胞。

本研究结果发现,与无家族史患者比较,有家族史的患者患AR的概率为5.227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AR患儿中均有过敏性家族史,且AR表现出明显的家族聚集性[3]。AR是一种具有遗传易感性的疾病,研究证实,人类基因组多个位点上的基因多态性是AR重要的易感因素,相关的编码基因如IL-4、IL-5等也已被证实参与了AR的发生过程[4]。遗传基因特性决定性的影响机体血清IgE水平,从而影响患者对周围环境因素的反应。研究显示,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大于父亲,双亲都有过敏史孩子发病率高于单亲,且亲属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大,潜在的后果也越严重[5]。

本研究结果发现,与无西方式饮食习惯患者比较,有西方式饮食习惯的患者患AR的概率为4.401倍。AR患病率逐年增加可能与我国近年来居民饮食与营养结构发生变化密切相关[6]。随着都市化的西方式饮食习惯的普及,居民ω-6 PUFA亚油酸的摄入增加,ω-6PUFA亚油酸是花生四烯酸的前体,是白三烯B4和前列腺素E2等炎性介质合成的原料,故可能促发变应性炎症[7]。PUFA摄入模式的变化还可能引起淋巴细胞功能的改变,ω-6 PUFA亚油酸代谢产时的花生酸类物质会导致Th1/Th2失衡,IgE抗体的产生增强,进一步增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8]。一些有保护性的营养成分摄入的减少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易诱发AR,汉堡、牛奶等一些食物还会引起儿童发病[9]。

本研究结果发现,与无职业接触粉尘患者比较,有职业接触粉尘的患者患AR的概率为4.231倍。粉尘是明确的吸道刺激因子,可以损伤呼吸道黏膜,也是AR重要的变应原之一。粉尘等污染物会减弱纤毛的摆动,降低变应原清除能力,生成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造成炎性细胞增殖、活化,生成组胺等介质,引起鼻部症状和反应性升高。职业接触粉尘患者工作环境变应原和刺激因子含量高,这些物质摄入人体后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引起气道的高反应性,增加AR发病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赵延明,张罗.过敏性鼻炎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3,34(6):808-813.

[2]张伟,赵岩,王成硕,等.过敏性鼻炎患者伴发食物过敏原致敏状态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32(1):8-12.

[3]刘燕,邢志敏,王曼,等.变应性鼻炎患者主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0(2):253-254.

[4]Gelardi M,Iannuzzi L,Tafuri S,et al.Allergic and non-allergic rhinitis:relationship with nasal polyposis.asthma and family history[J].Acta Otorhinolaryngol Ital,2014,34(1):36-41.

[5]张媛,锡琳,赵延明,等.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47(6):476-480.

[6]罗燕云,陶泽璋.特异性microRNA在变应性鼻炎中的免疫作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1,25(1):68-70.

[7]赵丹.STAT6基因2964G/A位点多态性与山东地区变应性鼻炎的关联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8]闫舒,张念凯,李娜,等.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1,19(5):374-376.

郑州市婴幼儿过敏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郑州市下辖的6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1个县共12个(区)县,随机抽取一个乡镇或街道,对辖区内0~3岁的婴幼儿共1200例进行调查,其中男740例,女460例。

1.2方法:

要求被调查的儿童家长到相应辖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问卷跳出,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是否患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腹泻、喘息性支气管炎等。

1.3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对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儿童过敏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组1200例儿童,调查出过敏儿童496例,过敏发生率为41.3%,其中男288例,占58.1%,女208例,占41.9%。

2.1婴幼儿过敏相关因素,见表1。

2.2影响婴幼儿过敏多因素Logistic分析

3讨论

3.1婴幼儿过敏相关因素。

婴幼儿过敏是婴幼儿常见的病症,其发病率较高,发病原因也很多,有资料报道家族史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危因素。父母有过敏史是与婴幼儿过敏发生关联性最强的危险因素。剖宫产和普通整蛋白配方奶粉人工喂养均会增加婴儿患过敏的风险。剖宫产出生的婴幼儿中有44%出现过敏性疾病症状,剖宫产婴幼儿发生过敏性疾病的关联强度相对于自然分娩为其1.3倍;出生3天内添加过普通整蛋白配方奶粉的婴幼儿发生过敏性疾病的关联强度相对出生3天内未添加普通整蛋白配方奶粉婴幼儿为其1.4倍[2]。孕期使用抗生素或解热镇痛药、吸烟或经常接触吸烟环境,接触毛绒玩具、杀虫驱蚊剂,使用解热镇痛药也会增加婴幼儿患过敏性疾病的风险。

3.2婴幼儿过敏的预防措施。

准妈妈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果怀孕前或怀孕期间出现食物过敏,要尽可能躲避过敏的食物。如果胃肠不适,可以服用活性益生菌。另外,准妈妈也要避免接触二手烟。在分娩方式上尽量选择自然分娩,分娩后第一口尽量喂母乳,有利于早早营造肠道的健康环境。母乳中的蛋白对于宝宝来说是同种蛋白,一般不会发生过敏反应。而且,母乳喂养的过程是有菌喂养,可以帮助宝宝的肠道菌群尽早建立。宝宝出生后6个月,要按时添加辅食,在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如果宝宝发生明确的食物过敏,最好在满1岁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再尝试添加这类食物。合理使用抗生素,没有细菌感染不要给宝宝用抗生素;需要用的时候,则一定要用足疗程。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本组1200例儿童,调查出过敏儿童496例,过敏发生率为41.3%,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父母过敏史、剖宫产、孕期使用抗生素、第一口吃母乳、母乳喂养和食物过敏是婴幼儿过敏危险因素。由此可见,父母过敏史、剖宫产、孕期使用抗生素、第一口吃母乳、母乳喂养和食物是导致婴幼儿过敏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叶海燕,贺湘玲,陈敏,李云,邹惠,易红玲,郭纯.喂养干预食物蛋白过敏婴儿临床疗效观察[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01:47~49+52.

过敏因素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普宁市人民医院2003年9月至2009年9月,以上患儿未经雷公藤多苷、环磷酞胺等治疗,并进行肾活检,经病理科诊断为过敏性紫瘫性肾炎的患儿。其中男50例,女31例,患者年龄4~15岁,平均年龄为(9.3±2.4)岁。

1.2 临床表现

在本组病例中,45例患者在发病后1周内出现尿异常,占55.6%;27例患者在发病1周~1个月内出现尿异常,占33.3%。44例患者在出现尿异常1个月内行肾穿刺,占54.3%;本组有55例患者皮疹反复多次发作,占67.9%;37例患者合并有关节痛,占45.6%。

1.3 临床分型

血尿和蛋白尿型37例,占45.6%;肾病综合征型35例,占43.2%,急性肾炎型的有5例,占6.1%,其他为单纯性血尿或单纯性蛋白尿型3例,急进性肾炎型1例。

1.4 病理分析

光镜下主要是肾小球病变,系膜细胞和基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可表现为局灶性和弥漫性。肾小球可出现新月体,或者发生节段性的改变,如硬化、出现粘连及坏死等。肾小管也出现肿胀、扩张、或者萎缩、间质出现炎性浸润等。根据ISKDC分级标准:肾小球轻微改变,为Ⅰ级。出现单纯系膜增生,a.为局灶或者节段性改变;b.弥漫性改变,为Ⅱ级。系膜增生伴<50%新月体形成或节段性损害:硬化、粘连、血栓形成、坏死等,a.局灶或者节段性改变;b.弥漫性改变,为Ⅲ级。系膜增生伴有50%~75%新月体形成或者出现节段性损害(肾小球表现为硬化、粘连、血栓形成或者坏死):a.局灶或者节段性改变;b.弥漫性改变,为Ⅳ级。系膜增生同时伴有>75%新月体形成或出现节段性损害(肾小球表现为硬化、粘连、血栓形成或者坏死):a.局灶或者节段性改变;b,弥漫性改变,为Ⅴ级。Ⅰ级3例,占3.7%;Ⅱ级36例,占44.4%;Ⅲ级38例,占46.9%;Ⅳ级2例,占7.4%;Ⅴ级2例,占7.4%。

注:经统计学分析,Qmh值=25.1436,P<0.05,提示临床分型与病理分级之间有相关性。临床表现越重,则肾损害程度也相对越重

1.5 治疗方法

根据患儿临床分型及病理分级,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患儿为单纯血尿/蛋白尿或病理情况为Ⅰ级:给予双嘧达莫和阿魏酸钠等。患儿有血尿和蛋白尿型或病理情况为Ⅱ级:应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时间为3~6个月。针对肾病综合征型、急性肾炎型或者病理情况为Ⅲ、Ⅳ级:采用单独应用泼尼松或者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行冲击治疗。对于急进性肾炎型或者病理情况为Ⅳ、Ⅴ级:采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同时给予泼尼松、肝素、双嘧达莫等,根据患者情况,可行透析治疗。

1.6 临床治疗效果评定标准

正常:患儿体格检查、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均正常;轻度尿异常:患儿体格检查、肾功能检查正常,有镜下血尿或(和)蛋白尿,蛋白尿<1g/24h;活动性肾脏病:患儿蛋白尿≥1g/24h或(和)高血压,伴肾小球滤过率≥1.0m L/(s 1.73m2);肾功能不全:患者有活动性肾脏病,伴肾小球滤过率<1.0m L/(s 1.73m2)或已经死亡。

1.7 观察指标

观察临床分析与病理分级之间的相关性;观察预后与病例分级的相关性。

1.8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8.2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Qmh检验,以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分析与病理相关性分析,见表1。

2.2 病理分级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本组81例患儿,根据具体临床分析和病理分级治疗后,随访时间8个月~3年,根据预后评定标准,正常50例,占61.7%;轻度尿异常25例,占30.8%;活动性肾脏病3例,占3.7%;肾功能不全3例,占3.7%。病理分级与预后相关性分析,见表2。

注:经统计学分析,Qmh值=62.1978,P<0.05,此结果表明,患儿的预后情况与病理分级有相关性,患儿的病理情况越严重,患者预后越不好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肾炎是临床上常见肾脏病之一,根据国内外研究调查表明,本病好发于儿童,一般男性多见,患儿的高发年龄为8~10岁,一般男性的发病比例较高,过敏性紫癜肾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清楚。通过对进行研究分析,过敏性紫癜肾炎多与感染或者过敏等关系密切,>1/3患儿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病史。此类患者多有明显诱因,其中呼吸道感染为主要的原因,而有些患儿进食特殊食物后也有出现紫癜,可能与过敏有关系,从而说明本病与过敏有关系。在临床上发现,通过积极预防诱因,可以显著降低此病的发生率。

过敏性紫癜肾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在本文中主要表现为血尿和蛋白尿型、肾病综合征型最多。有些文献报道有些差别[1],可能与病例来源不同有关。

过敏性紫癜肾炎多发生在过敏性紫癜6个月内,所以在临床上,要对过敏性紫癜患者的病程3个月内进行定期的尿常规检查、肾功能检查,早期发现肾功改变,有利于早期治疗。有的患儿肾脏改变发生在皮疹出现1年后,所以在临床随访中,至少要对过敏性紫癜患儿应追踪尿沉渣1年以上。在临床上,不能明确病因的肾小球疾病,要详细询问患者过敏性紫癜病史,及时发现潜在原因,及时给予正确诊断。紫癜性肾炎的肾脏病变程度在不同患者之间,存在的较大[2],根据ISKDC分级法,本组患者的病理改变从Ⅰ级至Ⅳ级,其中Ⅱ级为最常见,Ⅲ级居第二,以系膜增生为主,可有新月体形成或节段性病变。

为分析临床预后与病理的关系,采用Qmh检验对临床分型、预后与病理分级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临床分型与病理分级有相关性;预后也要病理分级有相关性,所以,提示临床表现越重,则肾损害程度也相对越重,肾损害越严重,预后不良的危险性就越大。

对于过敏性紫癜肾炎治疗,要根据患儿临床分型和病理分级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主要是采用一般对症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给予雷公藤多苷、肾上腺皮质激素、环磷酞胺等治疗[3]。随访结果,正常占61.7%;轻度尿异常占30.8%;活动性肾脏病占3.7%;肾功能不全占3.7%。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说明以上治疗方案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易红,张国珍.紫癜性肾炎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与病理类型及临床的关系[J].临床医学研究,2007,24(2):309-311.

[2]覃远汉,胡鹏,李铭芳,等.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与病理特点[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6):906-907.

过敏因素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9年温州医学院浙江籍且无外省长期居留史的2 042名一~三年级学生(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要求)进行问卷调查。有275份调查表数据填写不合格被剔除,有61份调查表未达明确诊断标准或不确定无过敏性疾病史被剔除,最后有1 706份调查表纳入统计分析。

1.2 方法

在调查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与家长一起讨论后,主要由学生填写回顾性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1)出生时情况。包括性别、出生地(城镇、农村)、出生季节(春、夏、秋、冬)、何处分娩(医院、家里)、分娩方式(自然分娩、剖宫产)、出生时成熟情况(早产=1,足月产=2,过期产=3)、出生体重(<2.5 kg=1,2.5~4.0 kg=2,>4.0 kg=3),胎龄评估情况(小于胎龄=1,适于胎龄=2,大于胎龄=3)、婴儿期喂养情况(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其他)。(2)家族史相关因素。包括父母有无过敏史,父亲是否吸烟,父亲在母亲怀孕时有无吸烟,父母学历(文盲=1,小学=2,初中=3,高中/中专=4,大专及以上=5),父母职业(工人、农民、服务行业、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私营业主、家务、其他),家庭人数(2~3人=1,4~5人=2,≥6人=3),有无兄弟姐妹等。(3)过敏性疾病发病情况。分别收集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成人期(大学阶段)5个时期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情况,调查的过敏性疾病包括特应性皮炎、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变应性胃肠炎、荨麻疹、药物过敏、食物过敏、其他物质过敏等。

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标准:以曾在县级或县级以上医院就诊并确诊为相应过敏性疾病为标准,纳入相应年龄段过敏性疾病组,未曾发病者纳入未发病组,未达明确诊断标准或不确定无过敏性疾病史的调查表被剔除。

1.2.3 统计学分析 用ACESS数据库软件建立上述资料数据库,应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出生早期情况与家族史情况

95.5%的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在19~22岁之间,男、女性别比为1∶1.49;出生地在城镇占52.2%,农村占47.8%;出生季节以冬季最多为29.2%,春最少为17.8%;母乳喂养>4个月为49.8%;足月产及自然分娩占90%以上;在医院分娩、出生体重在2.5~4.0 kg以及适于胎龄儿均占80%以上;父、母亲有过敏史分别为6.0%,7.9%;父亲吸烟率达60.7%;父亲在母亲怀孕时有吸烟仍有34.9%;父亲和母亲学历在初中以上分别为78.2%,60.0%,父亲学历水平高于母亲;父亲职业以私营业主为首为33.5%,农民其次为22.2%,工人排第三为19.5%;母亲职业则以农民为首23.3%,私营业主其次22.6%,家务占17.9%位于第三;家庭人数在4~5人最多,占57.0%,超过5人最少占6.1%;60.7%的调查对象有兄弟姐妹。

2.2 各年龄阶段过敏性疾病发病情况

婴幼儿期过敏发病率最低为2.4%;随着年龄的增长过敏发病呈上升趋势,青春期达高峰,为19.3%;成人后又降至10.5%;学龄前期、学龄期分别为4.2%,8.7%。在整个生长发育时期过敏的发病率为28.7%。

2.3 各年龄阶段过敏发病与出生时情况、家族史相关因素的关系 见表1。

由表1可见,分别以6个时期是否发生过敏为因变量,以围生期及家族史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各因素用逐步前进法筛选进入方程。分类变量哑变量参照组的设置如下:性别=女,出生地=农村,出生季节=夏,何处分娩=医院,分娩方式=自然分娩,婴儿期喂养=人工喂养,父母亲职业=工人。在出生时情况中仅出生地、出生体重、出生时成熟情况、性别与过敏性疾病发病有关;在家族史中,父母过敏性疾病发病情况、吸烟、受教育程度及职业等与各年龄段过敏性疾病发病相关性较高,随年龄增大,有影响的变量有增多趋势。家族史对过敏性疾病的影响要大于出生时相关因素的影响。

2.4 整个生长发育期过敏性疾病与出生时情况、家族史相关因素的关系

对在整个生长发育时期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最主要影响的变量有性别、出生体重、母亲有无过敏史、父亲有无过敏史、父亲有无吸烟史、父亲学历。见表2。

3 讨论

过敏性疾病是一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发病率逐年增高,已受到全球的关注[2]。过敏性疾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尽管过敏与遗传有关,但近年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持续上升却很难单纯用遗传基因改变来解释[1]。发达国家过敏性疾病越来越流行的现状[3],以及在发展中国家对一个相同的族群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过敏性疾病发生风险的差异[4],均表明了环境暴露的影响作用。在目前无法改变过敏高风险人群的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探讨其他诱发危险因素尤为重要。生命早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生命历程不良暴露因素可能是成年期许多疾病潜在的诱因[5]。

3.1 出生时情况与过敏发病的关系

一般来说,在工业化程度高的地方,生活方式相对干净,对感染性致病原暴露减少,大量使用抗生素及预防接种减少使机体Th1功能发育障碍,削弱机体免疫功能向非过敏应答倾斜,导致哮喘发病[1]。在童年时期微生物菌群会影响Th1/Th2淋巴细胞的平稳,转而可能与生命后期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存在联系[6]。母体子宫内是一个相对无菌环境,出生时的卫生条件对新生儿微生物菌群的建立必然会有影响。本研究调查了代表出生时卫生情况的出生地(反映医疗卫生水平)、分娩场所、分娩方式对过敏性疾病的影响,发现出生地为城镇时学龄前期发生过敏性疾病的风险较高,说明医疗卫生水平高的地区出生的儿童更易发生过敏;其余因素虽未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不能否认这些因素的影响。芬兰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发现,剖宫产相比自然分娩会显著增加成人31岁时医生确诊的哮喘的发生率[7]。

Godfrey等[8]提出了关于与胎儿生长相关的因素会影响呼吸或免疫系统的建立,诱发哮喘和/或变应性疾病其后发展[8]的假设。本研究中关于胎儿生长情况调查了出生时成熟情况、出生体重、胎龄评估发现,出生体重在整个生长发育期的分析中显示出作用,并且出生体重大有保护作用,会降低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出生时成熟情况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显示出作用,早产是一个危险因素。关于出生体重与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报道[9,10,11,12]。胎儿宫内发育情况与其后过敏反应发生之间的关系现仍不清楚,本研究亦未能解释,但目前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胎儿时期生长过速会增加儿童时期发生哮喘及特应性皮炎的风险[13]。众所周知,胎儿的生长由许多因素决定,包括母亲的健康和营养、胎盘功能和胎儿的生长潜力,这些因素可能会相互作用而影响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发展,导致胎儿以后发生过敏的风险[13]。

目前关于喂养与过敏反应的关系是一个研究热点。有证据表明,与喂以含原样牛奶蛋白的配方奶相比,至少4个月的母乳喂养可以预防或延缓幼儿期特应性皮炎、牛乳过敏和喘鸣[14]。而Sear[15]的研究表明,从13~21岁母乳喂养儿童对猫、房屋灰尘和花粉的过敏反应较非母乳喂养儿童更多,9~26岁间的每一次评估,更多的母乳喂养儿童患有气喘。本次调查发现,喂养方式的不同对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未有影响。所以,关于婴儿期喂养与过敏反应的关系现仍在争议之中,研究条件的差异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3.2 家庭情况与过敏发病的关系

本研究在家族史的影响因素中发现,有过敏性疾病遗传家族史对发生过敏性疾病的影响非常大,在整个生长发育期以及所有年龄分期中均显示出非常大的作用。遗传基因似乎对过敏性疾病的发生起着主要的作用,大量关于家族和孪生子的研究支持这个观点[16]。

在本研究中,母亲职业为专业人员比母亲职业为工人的学生过敏性疾病发病率要高,职业为家务、农民、服务行业、私营业主等的与职业为工人的过敏性疾病发病率无差别,说明母亲知识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影响因素;而经济水平对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未发现影响;对父母的学历分析发现,父母学历越高会增加子女发生过敏性疾病的概率。说明父母卫生意识强,子女发生过敏性疾病的机会大,支持卫生假说理论[1]。

吸烟对气道健康也是一个强危险因素,会导致哮喘、喘息、肺功能减低、气道高反变性增多[17]。有研究报道发现,在子宫内和儿童期接触烟草烟雾均会增加儿童期患喘息发生的风险[18]。本研究发现,父亲吸烟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学龄期及青春期会增加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父在母怀孕时有吸烟会增加在学龄前期时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

3.3 其他因素与过敏发病的关系

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于青春期前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在本研究收集的关于各年龄期各过敏性疾病发病情况中可以看出,青春期的发病人数是最多的,除考虑与此期仍处于淋巴系统发育的高潮时期,此期免疫细胞对抗原反应性仍高的影响外,青春期为内分泌系统的发育高峰,性激素对免疫系统也有关系。

有研究发现,雌激素对T淋巴细胞有影响,会对降低胸腺和胸腺依赖免疫活性细胞以及胸腺依赖区的末梢淋巴细胞的再生,使细胞介导的免疫活性下降[19]。雌激素可影响一系列复合的免疫调节事件,其总的结果可抑制或增强免疫反应。青春期及性别为男性会降低发生过敏的风险,考虑与两性间内分泌系统发育的不同对细胞免疫应答产生的影响有关。而两性内分泌不同产生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若在激素-免疫系统-过敏反应之间进行深入的研究,可能会对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有更好的了解。

摘要:目的 了解医学生过敏性疾病发病与生命早期生活因素的关系,为开展过敏性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以2009年温州医学院2 042名一~三年级学生为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出生时相关情况、家族史相关情况及5个生长发育时期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应用SPSS 16.0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医学生出生时情况中的出生地、出生体重、出生时成熟情况、性别与过敏性疾病有关;在家族史中的父母过敏性疾病史、受教育程度、职业及父亲吸烟史等与各年龄段过敏性疾病发病相关性较高。结论 父母受教育程度、暴露于烟雾环境、出生体重轻、早产是过敏性疾病的易感因素,应针对其开展相应干预研究。

过敏因素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78例HSP患儿,其中男102例,女76例,年龄最大14岁,最小3岁零3个月,平均年龄(7.73±3.05)岁。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诊断标准[1]及肾损害标准:病程中尿常规检查红细胞大于5个/高倍视野,或蛋白定性阳性者[2],随访时间为3个月。

1.2 方法

病例采集项目:年龄、性别、居住地、有无诱因、呼吸道感染、年内反复发病次数、发病季节、初次发病皮疹分布范围与持续时间及反复次数、关节疼痛、消化道症状、有无肉眼血尿、尿常规检查、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免疫球蛋白、治疗是否及时、治疗方案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版本统计软件。组间计数资料比较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以Logistic回归分析作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178例HSP患儿中肾损害发生率65.7%(117/178)。男性患儿肾损害发生率64.7%(66/102),略低于女性患儿67.1%(51/76),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2.2 各相关因素与肾损害的关系,见表1。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上述24项单因素分析具有显著性意义的10项相关因素引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能进入回归模型的变量有5个,影响因素依次为初次发病皮肤紫癜持续时间>4周及皮肤紫癜的反复次数>3次、年龄≥8岁、初发未使用肝素治疗、年内反复发病2次以上,由表2中可以看出,上述相关因素是继发性肾损害的临床危险因素。

3 讨论

国内文献报道HSP导致肾脏损害的发生率各不一致,大多20%~80%[3]。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所致的免疫损伤,表现为抑制性T细胞活性降低,辅助性T细胞活性相对增强[4]。该研究显示肾脏损害发生率为65.7%,实验室检查以血尿伴或不伴蛋白尿最常见,与PERU等[5]研究一致,女性略高于男性,但无显著差异。HSP是秋冬季节好发于儿童的一种常见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急性小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肾脏受累则病程迁延,重者可出现肾衰竭[6]。

目前HSP肾脏受累危险因素尚不十分明确,国外报道[7]由于幼儿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随年龄增长继发肾损害的风险增加。该研究结果年龄≥8岁、初次发病皮肤紫癜持续时间>4周及皮肤紫癜反复次数>3次,是HSP继发性肾损害的危险因素,与LU-cAS等[8]研究大致相符。该组肾损害组外周血小板值及血清IgM值增高,比例均显著高于无肾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说明SP患儿T细胞CD高表达促进B细胞表面CD4分子表达,进而触发B细胞过度增殖、活化和合成Ig及自身抗体,使血浆IgM明显增加,IgG明显降低与其他报道相符[9];研究发现[4,10]HSP急性期免疫复合物沉积、白介素及过敏素C3a、C4a释放,脂质过氧化物刺激等因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增多,激活血小板并聚集,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高凝状态可能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导致或加重肾损害,该组肾损害病例外周血小板值增高明显可能与此有关,还可能会引起肾小球局部纤维蛋白沉积,与新月体的形成密切相关[5]。该研究肾损害组患儿初次发病皮疹持续时间>4周及反复次数>3次和肉眼血尿比例均显著高于无肾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Logistic回归分析初次发病皮疹持续时间长及反复多成为独立危险因素,说明致病因素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容易发生变态反应性血管炎,使免疫复合物沉积和补体激活,引发肾小球和间质的一系列炎症反应致肾损害[2,10],提示皮疹持续与反复发作与小血管炎的持续存在有关,导致血尿就越明显。研究结果还提示冬春季发病率64.6%(115/178),并发肾损害率68.7%(79/117),明显高于夏秋季节(P<0.05),冬春季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或春季花粉、潮湿螨等微生物过敏的高发季节,作为主要诱因符合该病特征;紫癜伴有关节疼痛的患儿,肾损害的比例明显增加,虽与夏珣[11]等结论不一致,但对HSP早期出现关节疼痛者,多次监测尿常规变化,可警惕发生肾损害。

该研究发现178例HSP患儿中,有59例(33.1%)是年内反复发病2次以上,初次对症治疗症状消失,但间隔数月再发,虽然部分病例紫癜性皮疹可能是短暂或一过性,而再次或数次发病出现肾损害时,均有既往发病病史。提示HSP反复发病、初发未使用肝素治疗,也是HSP继发性肾损害的危险因素。HSP是变态反应性小血管炎,紫癜是其典型症状,而肾脏是毛细血管分布最丰富的器官,极易受累,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因此反复发病,说明致病因素反复出现或持续存在,容易导致免疫复合物沉积和补体激活,引发肾小球和间质的一系列炎症反应,与国外报道一致[7]。肝素可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殖,可通过对内皮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及蛋白酶的抑制发挥抗炎活性,并可抑制纤维连接蛋白和胶原的产生,从而防止肾小球硬化;而且肝素本身具有大量阴电荷,有利于保护肾小球基底膜GBM阴电荷屏障,防止白蛋白漏出;肝素还能直接影响免疫复合物肾炎的发生机制,阻止免疫复合物在GBM沉积。有研究报道[12]肝素能明显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阻止胶原纤维形成,改善了肾小球的结构和功能,这也是防治肾小球疾病的另一重要机制。目前肝素已被列为抗补体药物之一,它可通过多个环节减少补体激活,从而减轻炎症和防止凝血亢进,也避免了由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的组织损伤。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继发肾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旨在探讨危险因素,为临床判断病情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178例过敏性紫癜住院病例,采集患儿性别、年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等资料,将各相关因素对肾损害的影响,分别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78例HSP患儿中有117例(65.7%)出现肾脏损害,初次发病皮肤紫癜持续时间>4周及皮肤紫癜的反复次数>3次、年龄≥8岁、初发未使用肝素治疗、年内反复发病2次以上等因素与HSP肾脏损害发生有密切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年长患儿、皮疹持续时间长及反复发作是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临床严密监测血小板、血清IgM值、尿常规等,初发治疗及时采取抗凝措施,有利于预防该病反复发作,及早预防肾损害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儿童,过敏性紫癜,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HU YM,JIANG ZF,ZHU FT.Applied pediatrics[M].7th ed. 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2:688-692. Chinese

[2]YANG JY,BAI KM.Children's nephrology basic and clinic[M]. 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1999:236-240. Chinese

[3]FANG XL,YI ZW,DANG XQ,et al.Henoch-Schonlein purpura in clinical analysis of 236 cases[J].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s, 2006,24(1):46-49.Chinese

[4]郑元文,苏志强,郭芹梅,等.过敏性紫癜患儿免疫功能变化与静注丙球蛋白疗效观察[J].中国小儿血液,2003,8(2):51. [4]ZHENG YW,SU ZQ,GUO QM,et al.Changes in immune function of Henoch-Schonlein purpura pediatric patients and observation of gamma globulin intravenous injection effect[J].Journal of China Child Blood,2003,8(2):51.Chinese

[5]PERU H,SOYLEMEZOGLU 0,BAKKALOGLU SA,et al. Henoch Schonlein purpura in childhood:clinical analysis of 254 cases over a 3-year period[J].Clin Rheumatol Belgium,2008, 27(9):1087-1092.

[6]于力.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7):1393-1396. [6]YU 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noch-Schonlein purpura in children[J].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2008,23(17): 1393-1396.Chinese

[7]SHIN JI,PARK JM,SHIN YH,et al.Predictive factors for nephritis,relapse,and significant proteinuria in childhood Henoch-Schonlein purpura[J].Scand J Rheumatol Norway,2006, 35(1):56-60.

[8]LUCAS GARCIA J,ALVAREZ BLANCO 0,SANAHUJA IBANEZ MJ,et al.Outcome of Henoch-Schonlein nephropathy in pediatric patients prognostic factors[J].Nefrologia Spain,2008, 28(6):627-632.

[9]李文莲.儿童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临床相关因素探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18):1903. [9]LI WL.Analysis for renal damage clinical factors of Henoch-Schonlein purpura in children[J].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2005,27(18):1903.Chinese

[10]TOPALOGLU R,BAYRAKCI US,CIL B,et al. Henoch-Schonlein purpurawith high factorⅧlevels and deep venous thrombosis:an association or coincidence[J].Rheumatol Int Germany,2008,28(9):935-937.

[11]夏珣,鹿玲.过敏性紫癜患儿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9):654-655. [11]XIA X,LU L.Analysis for renal damage risk factors of Henoch-Schonlein purpura pediatric patients[J].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2010,25(9):654-655.Chinese

使用抗过敏药物也要防过敏 第8篇

扑尔敏是一种使用较广泛的抗过敏药。然而,它却可以引起“固位性药疹”。其特点是口服扑尔敏后,在两大腿内侧、手背、胸部、有时累及阴囊和龟头,局部出现圆形红斑块,痒痛,如不及时治疗可抓破而感染。

苯海拉明不仅可引起散发的粟粒性斑丘药疹、多形性红斑型药疹、颈部及腹股沟处湿疹样皮损,而且可引起哮喘、贫血及过敏性休克。所以,在使用苯海拉明治疗药疹或哮喘时,如病情持久不愈或反而加重,应考虑本药致过敏可能性。

非那根又称异丙嗪,也是一种常应用的抗过敏药物。但应用后亦可引起下肢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有的病人口服非那根后,引起烦躁不安、失眠等症状,停药后即消失,再次应用又出现相同症状。强的松、地塞米松是激素类抗过敏药物,分口服、针剂及皮肤用药,常与其他抗过敏药同时使用。近年发现这类药在治皮疹过程中反致皮疹增多,有病人常反映说“越治越厉害了”。另外该药还有致过敏性休克的危险,尤应引起警惕!强的松龙眼药水滴眼后,有的患者出现头痛、头昏、腹部绞痛等过敏反应,不可掉以轻心。

在拟肾上腺素药物中的麻黄素、氨茶碱,不仅可致荨麻疹、湿疹等反应,严重的亦可产生过敏性休克,应认识到这两种药的安全性是有限的。

过敏因素 第9篇

1.1 变应性鼻炎定义描述

过敏性鼻炎, 又称:变应性鼻炎或变态反应性鼻炎, 是指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接触了过敏原之后, 发生在鼻粘膜的免疫性疾病。在出现变应性鼻炎症状前, 患者首先经历变应原致敏阶段, 即在一定浓度的变应原持续刺激下, 由抗原呈递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 , 将变应原传递给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从而刺激B淋巴细胞, 并且使之转化为浆细胞并合成Ig E抗体, B淋巴细胞可通过血液和组织液到达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并且与其发生结合, 从而完成机体对变应原的致敏过程。当鼻炎患者再一次与变应原接触后, 可激发IgE介导的炎性反应”。

1.2 变应性鼻炎症状

由于人类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 过敏性鼻炎虽非重大性疾病, 但却是一种常见病, 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多数患者于20岁左右, 国内外研究报道, 多达10%的儿童和20%的少年罹患常年性鼻炎, 其中大多为变态反应性。约75%的哮喘儿童也容易患此病。患者最大的烦恼可归纳为:鼻部症状、非鼻部症状, 睡眠质量欠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若不加强治疗会导致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 甚至鼻咽癌, 心血管疾病。

喷嚏、鼻痒、流涕和鼻堵是最常见的四大症状。喷嚏以清晨和睡醒最严重, 较大儿童每次在5个以上。鼻堵严重时张口呼吸, 由于夜里鼻涕流向鼻咽部引发反复咳嗽就清嗓。鼻堵常随体位变动而改变, 如左侧卧则左鼻堵而右鼻通, 右侧卧则右鼻堵而左鼻通, 此症状是鼻炎的特征性表现, 可见小儿不断用手指或手掌擦鼻前部, 该动作称“变态反应性仪容”。

2 变应性鼻炎过敏性因素分析

(1) 遗传造成的过敏体质。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患过敏性鼻炎, 一般特定发生在具有过敏性体质的人身上。过敏性体质与基因有关, 通常为遗传所致。过敏性鼻炎患者大多有过敏家族史, 但近年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大气污染加剧, 使有些原本非过敏性体质的人也演变成过敏性体质。

(2) 接触过敏源。家中最主要的过敏源是尘螨、霉菌、宠物和昆虫等。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证明:尘螨是全球性分布的过敏原, 已成为过敏性鼻炎最常见的致敏原因。屋内螨尘主要存在于一些布类的家具等。尘螨脱落的外壳和排出的粪会引起人们的过敏反应。室内霉菌易在潮湿、温暖、通气不良的环境中生长;多种昆虫, 包括蟋蟀、苍蝇、飞蛾及蟑螂的排泄物都很可能成为过敏原。所以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过敏原, 室内应当布置简单些, 表面易于清洁。经常性的对床单、被套、枕套定期更换, 尽量用开水洗烫棉质内衣, 并且在太阳光下暴晒消毒。

(3) 花粉等一些户外过敏原。并不是所有植物花粉都能引起发病, 只有那些具有大量花粉花粉、植被面积广、变应原性较强并借助风来传播的花粉才最有可能成为变应原。由于植被品种的差异, 不同地区具有变应原性的花粉也不同。如北欧以桦树和梯牧草的花粉为主;北美则以豚草为主;日本以杉树花粉为主;我国幅员广阔, 各地区致敏花粉不尽一致, 北方地区以野生蒿类花粉为主, 不过在大江南北均发现豚草, 应引起重视, 可使悬浮于空气中的花粉表面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异, 使原本不具变应原性的花粉也具有较强的变应原性。这可能就是发病率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 近年来随着车辆的增加, 柴油废气中的芳香烃颗粒还有家庭装修造成的甲醛等, 它们虽然不是过敏原, 却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发作的强刺激物。春季一般为鼻炎高发期, 其最危险之处在于它难以辨认, 过敏尤其是过敏性鼻炎和普通感冒很相似。

3 变应性鼻炎免疫机制

近十余年来, 细胞因子对变应性炎症的调节作用被逐步阐明。当人们患变应性鼻炎期间, 其本人的免疫会发生变化即许多细胞因子发生作用。CD细胞和T细胞在变应性炎症反应中起关键性作用, 它通过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 调节急性和慢性变应性炎症反应, 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慢性和急性变应性炎症。

研究表明, 在变应性炎症中, CD细胞和T细胞 (Th0细胞) 分化为Th2细胞, 其包括白细胞介素4、5、13等细胞因子, 通过调节B淋巴细胞, 进而使其向合成IgE方向转化, 促进炎症细胞的浸润, 促进嗜酸粒细胞的增殖、分化、趋化和活化。Thl与Th2细胞是CD4阳性T细胞的两个亚群, 通常Thl介导细胞免疫反应, Th2介导体液免疫。而嗜酸粒细胞由Th2细胞产生的IL-4、IL-5,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趋化而迁徙到呼吸道黏膜中, 是嗜酸粒细胞的旁分泌过程;嗜酸粒细胞本身产生的IL-4、5, GM-CSF等, 再次趋化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到呼吸道黏膜中, 是嗜酸粒细胞的自分泌过程。而嗜酸粒细胞活化释放的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主要碱性蛋白等, 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和神经毒性, 导致上皮损伤, 上皮细胞又可释放细胞因子, 如集落刺激因子等, 从而加重炎症损伤, 使患者免疫力下降。

摘要:近年来, 尽管防治变应性疾病的药物和技术不断进步, 人类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但变应性疾病发病率不仅未下降。在全球范围内反而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成为一种世界范围性的疾病。其中变应性鼻炎 (即过敏性鼻炎) 全球平均患病率为10%~25%, 而且呈上升趋势。而且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 可出现不同的结果。因此, 为了尽可能减少变应性鼻炎的发生, 我们对引起它的过敏原及病发期间身体的免疫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变应性,过敏原,免疫

参考文献

[1]徐赛男, 张瑜.阿罗格皮肤点刺试验在变应性鼻炎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9, 3.

[2]顾瑞金.变态反应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6.

[3]王正敏, 陆书昌.现代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169.

[4]文卫东, 袁芳, 侯一平, 等.A型肉毒毒素治疗大鼠过敏性鼻炎的实验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8, 39 (2) :97~101.

过敏因素范文

过敏因素范文(精选9篇)过敏因素 第1篇患者女,16岁,初二学生,于2008年10月10日下午7点30分门诊以急性阑尾炎收入我科。当时体温27.3℃...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