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古籍管理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古籍管理范文(精选9篇)

古籍管理 第1篇

1. 古籍保存环境问题。

自然界中的光、气、尘、温度、湿度等都能对古籍文献造成危害。如:光可加速氧对纸张中纤维的氧化作用;古籍书库温度过高会加速各种有害化学杂质对古籍的破坏作用;温度过低会影响古籍的耐久性;潮湿易使字迹发生扩散褪色, 还会促进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灰尘等对古籍的破坏作用;湿度过低则会使纸张中的水分蒸发, 使纸张变脆变硬, 加速纸张脆化。另外, 古籍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能遭受各种生物的侵害, 使古籍粘连、孔洞丛生、残缺不全, 甚至成为碎片、纸屑, 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目前由于大多数图书馆古籍书库条件比较简陋, 多数古籍书库的温湿度不稳定;防紫外光与防空气污染环节薄弱;为数不少的古籍书库甚至连最基本的保护设施都欠缺, 古籍的老化与酸化在各类损坏之中最为普遍。最早使用机器印制的民国文献, 保存还不到百年就脆化了。

2. 古籍保护观念和人员素质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许多单位古籍文献的保护观念是“火不烧, 水不淹, 防鼠防虫”。在一些古籍收藏单位, 特别是在经费不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往往是在馆舍中腾出一房间, 把古籍往里一堆就算了事。在单位的经费开支预算中, 古籍文献的相关投入问题也往往是排在了最后。而古籍保存所需要的环境问题、破损古籍的修复问题、古籍文献的再生性保护问题等, 都长期提不上议事日程。在1989年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学院, 唯一有奖学金的专业便是古籍保护专业, 而且这一专业必须是考化学的。而我国从未将古籍保护列入图书馆学, 高校也从未开设古籍保护专业。对于古籍的修补工作, 往往是师傅带徒弟, 私相传授, 师傅怎么修就怎么修。而事实上, 古籍文献的相关保护工作及修复工作是有一定的讲究和学问的, 需要从事古籍文献保护工作人员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

3. 古籍文献“藏与用矛盾”的问题。

珍贵的古籍文献往往具有不菲的价值和意义, 并随着年代的增长其价值也呈递增趋势。在一些古籍收藏单位, 珍贵的古籍文献也往往被奉为“镇馆之宝”。因此, 大多数珍贵古籍文献都被束之高阁, 处在严密的管理措施之中。这样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减少一些人为的破坏和损耗, 在古籍文献的保护上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古籍文献的价值也正是体现在“用”上, 古籍文献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利用, 发挥不了重要的史料作用, 也就无法展示其价值。若长期对古籍不检不用, 也不能及时发现古籍保存过程存在的问题, 对已受损害的古籍也得不到迅速有效的救助和处理。如何很好地解决古籍文献“藏与用的矛盾”, 是古籍保护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

二、图书馆古籍保护应采取的策略

1. 改善古籍藏用条件。

各馆要积极做好古籍的安全保护工作。目前, 已有一些图书馆设置了藏阅一体的古典优雅、宁静舒适的古籍阅览室, 还配置了卡片目录、书本目录供读者检索使用, 并设有电脑网络通信设备多个接口装置, 空调通风设备、小吸尘器、避雷装置、自动灭火装置和自动报警装置等, 不但大大缓解了古籍藏与用的矛盾, 也为图书馆古籍的整理、研究、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制定严格的古籍管理制度。

为保护古籍文献不受破坏, 各图书馆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健全的管理措施。古籍管理制度从对象来分有馆员和读者必须遵守的两种规章制度,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3. 积极开发利用古籍数字资源。

目前有的图书馆通过古籍数字化方式自建了具有本馆特色的古籍文献数据库, 如南京图书馆建立了40多万条中文古籍书目数据库;辽宁、浙江等省馆也研制出自己的古籍数据库;上海图书馆的中国古籍善本查阅系统也已启动, 将馆藏善本全部录入光盘, 以图像形式录入, 保留古籍原貌。边制作边开放, 逐步实现善本古籍的全文数字化。中国图书馆学会古籍整理专业委员会研究制定了古籍机读目录的统一格式。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我们找到了解决“藏”与“用”这对矛盾的有效方式。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古籍管理, 给古籍阅读带来一个革命性的突破, 大大提高了古籍的使用效率。图书馆古籍管理者要跟上形势的发展, 尽快熟悉掌握本馆所拥有的古籍数字资源, 充分利用这一新型的资源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 加强对古籍文献的深层次开发。

当前各图书馆所缺的不是古籍数据库而是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加工, 这是各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方向, 也是其发展方向。如为古籍数据库建立强大的检索系统实现图像检索、全文检索、精确检索、模糊检索;对数据库内容进行标注以便实现多途径更精确的查询;实现版本校勘功能以及实现图文对照功能, 以建立起古籍图像和古籍文本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起知识挖掘系统, 并链接古籍利用者常用的数字化工具书和古籍数据库内容所涉及的学科研究的新成果等内容, 使古籍数据库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紧跟学科研究发展的知识库。最后这个知识库应实现在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5. 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

其培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应当涉及古籍保护的所有方面, 包括古籍修复、库房技术管理与杀虫消毒等;另一方面培训不仅应面向基层工作人员, 还应培训领导干部。只有相关的行政管理干部与领导明确了古籍保护的重要与需求, 古籍保护工作才可能顺利开展。 (责编:奚樊杰)

摘要:古籍是图书馆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古籍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尚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阐述了图书馆古籍保护与管理的重点, 以及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古籍的挖掘和整理, 以达到充分保护和利用古籍这一中华瑰宝的目的。

关键词:古籍文献,保护与管理,再生性保护

参考文献

[1]刘家真.中国古籍保护的问题分析与战略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 (4) .

[2]刘小兵.再论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开发利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13) .

古籍扫描仪古籍数字化解决方案 第2篇

古籍文献是中国的文化瑰宝,维系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进步与传承,也是我国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保存已变得相当脆弱,不仅不利于使用,更不利于保护和文化传承。而古籍的数字化是中华文化由纸张媒介向现代化传播方式的重要转变,是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一次革命。古籍的数字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针对珍贵古籍纸张脆弱、不易完全打开的特点,德国赛数公司设计制造了OS12000V高精度非接触式古籍扫描仪,非常适用于图书馆馆藏珍贵古籍数字化需求。

►独有可调整的“V”型书稿台和“V”压稿玻璃,在充分保护古籍不受损坏的前提下可使古籍打开90°—140°;

►最大能够扫描厚度为100毫米的大幅面古籍;

►专业彩色线性CCD,可充分的再现被扫描件的全部细节;

►新一代投射式无眩目LED冷光源的采用在获得清晰扫描影像的同时不会对古籍造成任何损伤;

►PerfectBook功能能够将扫描后的影像进行自动裁切及分页、纠偏、去黑边、杂点,同时能够将手指印和书籍中缝印记删除,确保影像完美真实的再现。

数字化时代档案与古籍管理互鉴研究 第3篇

一、档案和古籍管理的共性分析

1. 档案和古籍管理的含义。

档案是政治、经济、生产管理、文化、科教等社会实践活动中, 直接产生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态和载体的原始记录性的文献信息, 它以保存、备查考为目的, 是生产、工作、学习、研究的第一手参考资料, 往往只有一份。广义的古籍应该是包括甲骨文拓本、青铜器铭文、简牍帛书、敦煌吐鲁番文书、唐宋以来雕版印刷品, 即1911年以前产生的内容为反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和典籍, 狭义的古籍不包括甲骨、金文拓本、简牍帛书和魏晋南北朝、隋唐写本, 专指唐代自有雕版印刷以来的1911年以前产生的印本和写本[2]。档案和古籍同属文献信息的范畴。古籍藏书是图书馆的宝贵财富, 也是珍贵的历史档案, 这些古籍作为原始记录, 真实记录了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 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

2. 档案和古籍工作互鉴的相似处。

管理的对象相似。档案和古籍的研究内容都是存储在特定载体中的各类信息, 这些知识信息是档案和古籍相互联系的纽带, 也是二者收藏、保护、研究的共同基础和出发点。存储的材质相同。不论是远古时期的石器、甲骨还是后来的竹器、纸张, 档案和古籍都曾经采用过。现代社会档案和古籍整理过程中利用上了磁带、缩微胶片以及磁盘、光盘等材质。管理的程序相同。档案和古籍管理部门都是要经过收集、整理、分类、编研相关文献资料, 随后再进行开发传递, 为公众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在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存储和输出方面, 需要经历分类、标引、编目、组织目录、检索、借阅等环节。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输入、存储和输出的品种、数量以及质量不同, 输出时的服务人群不太相同而已。现代化手段相同。档案和古籍管理中都普遍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光学技术、声像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 使采编等工作效率提高, 并在保存上体现出多样性。重藏轻用情况相似。档案和古籍因为数量有限和存储材质限制, 容易造成损毁或丢失难以补救。一些档案馆或古籍管理部门为了减少藏品不必要的损毁, 设置一些比较苛刻的借阅条件, 从而限制了读者的借阅, 无法有效体现其资源价值。

二、档案和古籍工作互鉴的意义

1. 有助于了解国家发展进程。

浩瀚的古籍资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 是历史的瑰宝, 作为历史档案的一部分, 它同档案一道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家历史进程和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对外交流合作等等内容[3]95。档案和古籍在各自的管理过程中, 相互吸收借鉴对方管理中的先进经验, 有助于探索出一些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激活这些沉睡的信息宝藏, 提高档案和古籍的利用率。

2. 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数字化时代后, 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馆藏信息服务方式, 而是要超越时间、空间、地域等诸多限制, 进行多元化、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档案馆和图书馆之间只有进行良性互鉴, 有效整合双方资源, 才能满足社会的全方位和综合化的信息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人们对信息获取高效快捷、迫切的需求, 或可预期档案馆、图书馆一类的信息资源机构, 或可整合为一个共同的信息资源提供机构。古籍和档案本是同源, 又有更多相同工作模式的两类资源, 或可先行一步。

3. 为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档案和古籍的应用价值在当今信息服务高速时代中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 古代典籍中对中国古代社会中各领域的详细记录是一个沉睡中的宝藏。档案管理者和古籍管理者应当认清档案和古籍的不可替代性及特殊性, 尽快利用现代手段开发其中的信息资源, 以利于当今社会发展。从信息管理事业的发展趋势来看, 档案和古籍的管理方法可以进行相互借鉴, 从信息服务的功能上看, 它们又是相互补充的。图书馆的工作是为读者提供较为成熟的信息知识, 档案工作主要是成果管理的服务, 既具有征集和存贮研究成果之功能, 又具有利用之功能。由此可见, 档案和古籍管理实现良性互鉴之后, 我们查找信息才会越发便捷, 可以为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档案和古籍工作互鉴的内容及建议

1. 建立健全管理法规方面。

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 健全各类管理措施对于档案和古籍管理来说意义重大。档案管理法律法规有《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等。完备的法律制度对于档案的管理利用, 维护历史原貌, 推进档案的各项事业发展,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籍管理方面的只有一些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标准, 如《古籍定级标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古籍普查标准》等基本标准。另外古籍管理方面可以参照的法律是我国现行的《文物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实施条例》。《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实施条例》的制定, 为古籍保护工作的法制化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古籍文献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物, 它的保护细则和方法不可能在《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得到详细的和有针对性的体现[4]157。

从管理立法角度看, 档案立法基本完善, 古籍管理在立法方面相对滞后。因此, 在《文物保护法》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古籍保护工作条例十分必要, 它可以使全国的古籍保护工作具有更强的、更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 以法律的手段强制执行古籍保护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有关规章制度, 使古籍保护工作由柔性标准过渡到刚性标准。

2. 收藏馆舍建设方面。

近年来, 公共及高校馆在图书馆的馆舍建设上力度都比较大。古籍作为图书馆内的重要藏品, 一般都能按照国家有关古籍收藏的馆舍要求进行收储。古籍的收藏地点对室内的湿度、温差、防虫、防鼠、防火、防尘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有古籍收藏的图书馆基本上都能达标。

当前档案馆舍建设上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档案馆舍还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求, 另外这些地区的档案馆舍还存在面积偏小、选址不当、馆舍结构不尽合理、设施陈旧、功能简单等问题, 不能满足当代档案馆日常工作功能要求。为了充分发挥档案馆保存档案、传播文化遗产、提供社会教育、休闲及公关协调等社会职能, 档案馆的建设要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社会形势, 创新思路, 扩展服务功能空间, 以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各类需求。

3. 分类方法方面。

为最大限度地开发使用好档案和古籍资源, 我们需要对档案、古籍进行良好的分类管理。档案的分类与古籍的分类对象分别是档案和古籍, 它们之间既有很大区别同时又有着密切联系。档案分类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机关印发文件进行立卷归档。档案的分类有《中国档案分类法》、《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等。古籍管理主要是按照传统的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进行分类, 亦有少数按照中图法进行分类。古籍的编目原则一般是按照该书的序言、出版年代、刻工、牌记等来确认, 并辅以作者及著作年号等加以编目。许多图书馆的古籍分类粗略, 查找效率较低。档案的实体分类是用于排架, 信息分类则是用于检索。两种分类方法只有相互结合, 相互补充, 才能为发挥出档案的服务功能提供良好条件。古籍不可能像现在的档案那样比较完整, 因此在今后的分类中要结合一些现代的分类方法。

4. 馆员建设方面。

档案、古籍管理部门因其高度的专业性、人员素质决定了整体工作的层次与效果。现代档案和古籍管理部门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实现工作自动化和网络化、服务手段现代化、人员专业化和管理科学化, 都要以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为前提。因此, 加强工作人员的素质建设, 是目前档案、古籍管理工作所共同面对的首要任务。提高档案、古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是我国档案、古籍管理工作迎接挑战、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加强政治思想素质教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把握档案、古籍管理事业发展方向和坚持档案工作党性为原则。二是要加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教育, 使服务意识、用户和读者至上意识扎根于每位馆员心中, 增强服务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采用自我培训、外出培训、内部培训等形式加强业务培训, 提升服务技能, 提高馆员的业务能力。四是要改善知识和人员结构, 稳定员工队伍, 不断更新知识, 达到博学多识、触类旁通。五是要建立竞争机制, 鼓励创新团队精神。要规范岗位设置、员工聘任、绩效考核, 要奖惩分明, 工作成效与收入及其他奖励形式挂钩。六是要注重馆员身心健康, 加强人文关怀。

5. 信息资源建设方面。

收集、保存、利用好人类的文化遗产是档案管理部门和古籍管理部门的共同职能。当前档案管理中各行业自身档案建设初见成效, 但整体来说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 这与社会各界对档案信息资源需求的矛盾日益凸现。建立网络环境下全国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整合各个档案馆分散、凌乱的档案信息资源, 为社会提供一体化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已成为当务之急[5]13。古籍管理的信息资源建设目的在于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现有资源,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古籍的效能以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对文献信息保障的需求, 真正解决好“藏与用”的矛盾。要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古籍进行保护性收录, 生产出电子版古籍文献, 便于广大读者研究使用[6]37。

档案部门应改变以往“单干”的做法, 利用自身学科优势, 积极参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 及时抓住网络化的有利时机, 与图书部门、情报部门、博物馆及其他部门合作, 共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以提高档案信息编研和深层开发的质量, 开拓档案编研和深层开发利用服务新天地[7]758。根据古籍管理的现状, 我们认为, 必须改变当前以收藏文献品种数量作为评估图书馆的规模、等级以及服务能力的思想观念;国家应该加强民间古籍收藏的宏观管理, 防止古籍外流;加快现代化进程, 建立全国性古籍影音收藏网络。

鉴于以上观点, 古籍管理与档案管理中有诸多相似之处, 档案管理中一些好的经验和科学方法可以借鉴使用到古籍管理过程中去, 以便加强和改进古籍的合理保护管理, 提高古籍的信息公开力度, 加大古籍利用率。档案管理中也要借鉴古籍以及图书管理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 加大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进度, 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摘要:档案和古籍同出一源, 随着社会分工细化而分归不同部门进行管理。为推动档案和古籍管理的规范化, 本文通过对两者工作的相似之处进行分析, 对古籍管理与档案管理中的互鉴内容进行了阐释, 提出了互鉴的建议。

关键词:档案,古籍,管理,互鉴

参考文献

[1]周莹莹.档案学角度谈加强古籍的管理[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2]http://baike.baidu.com/view/125672.htm.

[3]刘丽萍.浅谈古籍整理工作的意义及未来发展趋势[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2) .

[4]陈隆予.关于古籍保护工作标准化建设的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1 (3) .

[5]蒋冠.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D].湘潭大学, 2005.

[6]刘美华.如何提升图书馆古籍文献管理水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8) .

古籍的装帧形式 第4篇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典籍文献,随着历史的发展,书籍材料与制作方法的变迁,书籍的装订形式也随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变化。

卷轴装:

所谓卷轴装,就是用一根木棒、竹竿或其他圆形器物作为轴心,围绕这根轴心,从左到右把书卷束起来,亦称“卷子书”。通行于东汉到唐代。它是纸本书最早的形式,直接承接了帛书的形制。

龙鳞装:

龙鳞装的装订方法是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做底子,然后把书页从左向右裱贴在底子上,除第一页外,每张书页只粘贴右端的`空白处,逐张让右缩进。这种古籍展开时像龙鳞一般,所以称为“龙鳞装”。

经折装:

这种装帧的特点是将书叶按顺序粘成长幅形成卷子后,再按一定的尺寸左右反复折叠成册,再粘接封面、封底。这种装帧源于折叠佛教经典,故得此名。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也叫“折子本”。

线装:

古籍修复档案刍议 第5篇

修复档案对于修复工作来说非常重要。借助电脑设备存储修复前、修复中和修复后的影像资料, 以便为将来的修复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提供可靠的资料。现在, 世界各国图书馆都很重视这一工作, 珍贵文献的修复, 都建有修复档案。国外一般的图书馆, 都保留几十年的修复档案, 英、法等国家的修复档案, 更具百年历史。修复档案的建立, 体现了对文献保护的高度责任感。

古籍修复作为我国的一项传统手工行业, 千百年来一直沿用老祖宗所留下的传统技法, 仅限于师傅口传手教, 尤其对于关键问题, 全凭经验行事, 缺乏科学的、具体的资料记载, 无法建立修复档案, 更谈不上科学总结, 使一些好的技艺和方法失传, 是一种巨大损失。国家图书馆从1949年到1965年, 历时16年完成了4000多卷《赵城金藏》的修复。但修复时不记录, 不照相, 没有留下任何工作记录及档案, 使我们今天不能充分了解当时的修复技术和经验, 更无法进行科学总结, 留下了永久的遗憾。上世纪90年代, 敦煌遗书的修复获得巨大成功, 技术堪称世界一流。但在修复中仍然没有意识到档案的重要性, 虽说敦煌遗书修复了几千米, 可对于修复经验的总结、对于修复对象的分析和采用的对策还基本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2]。2004年的西夏文献修复, 建立了完整的修复档案, 这就为今后的修复工作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和研究信息。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07]6号) 强调科学规范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 “各古籍收藏单位要建立修复档案, 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古籍进行修复, 确保修复质量。”

古籍修复工作, 由经验上升为理论, 一套健全的修复档案, 不可或缺。

一、建立古籍修复档案势在必行

1.“整旧如旧”修复原则的要求。

古籍修复的最高原则是“整旧如旧”, 即最大限度的保留古籍原貌, 保护古籍的“真实性”, 保存文献的全部信息, 包括内容信息、版式信息、纸张信息、装帧信息、文献流传过程中的历史信息等, 满足对文献各学科、各角度全方面的研究。

2. 古籍修复“可逆性”特点决定。

“可逆性”修复, 指修复可逆, 保证有新的、更好的、更先进的修复方法出现, 可以按原修复方法进行还原, 用新方法进行重新修复。修复档案作为还原之备案, 为未来可能的进一步修复提供完整的资料。

3. 培养人才和传承技艺的需要。

长期以来, 古籍修复技术一直是口传心授, 没有任何操作记录。既不了解当时的修复过程和技术方案, 也无法为今后的修复提供可用的史料依据, 理论上缺乏系统总结。一些优秀的传统技法也有失传之虞。修复档案保存了前人的宝贵经验, 是培养人才生动鲜活的教材[3]。

4. 修复工作迈向现代化的要求。

古籍修复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科学的转变, 由经验修复向科学修复的转化。迫切需要修复档案提供大量的实验、观察和理论概括的基础材料, 使修复工艺走向科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二、古籍修复档案具有重要作用

1. 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

修复档案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积累古籍修复档案数据, 为科研服务。当档案数据积累到一定数量, 就能提供比较系统完整的数据。

2. 规范管理的基础。

修复档案记录所有或个别修复人员工作情况, 某一种装帧或某一种版本特征的书籍修复前后的情况, 为古籍修复工作实现科学规范管理提供准确数据, 同时也为提高古籍修复工作的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

3.“今世可以知古, 后世可以知今”的重要素材。

修复档案, 记录了古籍修复的实践, 是研究古籍修复技术的第一手资料, 使古籍修复技术和理论研究步入科学轨道。

4. 促进古籍修复工作标准化。

古籍修复档案的建立, 为古籍修复行业的标准化积累了数据和经验。古籍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载体。每一件古籍都富含文字、非文字的信息。而每一点信息, 都是历史的遗迹。记录修复前的相关信息, 可弥补古籍实体信息的损失。我国亟待抢救修复的古籍数量巨大, 而专业修复人员却非常缺乏。目前古籍修复行业的落后方式严重影响了修复经验的积累、修复理论的研究和先进工艺的推广。完备而科学的档案修复数据则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蕴含着古籍文献的大量信息资源, 对图书馆文献的典藏管理、对文献研究、对先进修复原则和技术的推广普及都有重要意义。

三、建立古籍修复档案要注意的问题

古籍修复档案, 作为对实施修复的古籍进行的相关记录。一般包括古籍个体修复前书籍自然状况的描述、采取的修复方案、修复后的状况及修复过程情况说明等内容。其中, 修复前书籍自然状况包括书目信息, 如书名、责任者、版本、开本、页数等;纸墨信息, 如纸张纤维、成分、酸碱度、年代、产地和墨色状况等;破损情况及原因, 包括书籍破损部位、形状、面积大小、破损原因等相关情况。修复方案则内含修复原则、技术手段、使用材料和修复步骤[4]。

古籍修复档案是对古籍修复过程的客观描述, 更是对古籍修复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是一笔宝贵财富。建立修复档案,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修复前、后及过程中相关影像资料是古籍修复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复后书籍状况应在修复档案中有所体现, 以便为以后的修复提供原貌。修复前、后及过程中的照片及纸张纤维、成分等影像是最直观的档案, 是对文字档案最好的补充和说明, 能使档案记录更完备、准确。

2. 首选数字修复档案。

古籍修复档案载体形式分纸质和数字两类。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类修复档案优势无可比拟。当然, 最好两者兼顾。建立数字档案的同时, 还有纸质修复档案。档案影像采用数字照相方式, 可节省成本, 提高影像的标准化。

3. 简单明了。

档案著录, 内容要简明, 项目不宜过多。文字描写过于繁琐之处, 尽量用图像反映, 既行事方便, 又直观形象。

4. 检索便利。

档案的设计要方便检索, 更多采用菜单选择式的填制方式, 省时省力, 以更好地实现档案语言的规范化, 保证效能和质量。

5. 信息全面完整。

档案揭示的信息要全面、系统、完整。对修复对象破损情况的认识程度, 直接关系到修复方案的正确与否。

6. 记录可靠。

古籍修复的一些技术, 尚待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可靠的记录是必要的保证。

7. 著录规范化标准化。

严格执行《古籍修复档案著录规则》、《古籍修复档案机读格式》、《古籍修复档案影像数据标准》等相关标准。著录格式、著录项目、著录用字和用语规范化, 有利于档案数据的利用和管理。

8. 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用数码相机拍摄影像、测厚仪测量纸张厚度、酸碱度测试仪检测纸张的酸碱度值、电子显微镜分辨纸张纤维成分等。

9

档案数据由资深馆员校对核实后, 提交数据库存储并备份。

1 0. 资源共享。

各图书馆将古籍修复档案实现联网和共享, 以及时传递、交流文献修复信息, 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古籍修复工艺是“模糊技术”, 没有相关档案资料的参考, 失去可靠性的比较, 将可能造成古籍修复中不可挽回的损失。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际宁认为:“古籍修复中遇到的问题, 哪怕只是细小的信息, 如果能够注意及时记录, 将为古籍的研究保存许多资料。比如古籍的书皮、函套、函套上的别子, 都反映了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的状况。宫廷收藏物有宫内的特点, 民间收藏物品因人而异, 宋、元、明、清不同时代装潢又有不同。”[5]各种信息必须注意保留, 这是古籍整理与研究不可缺少的环节, 也是修复档案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张志清, 陈红彦.古籍保护新探索[M].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8 (6) .

[2]杜伟生.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60年[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8 (9) .

[3]李雄飞.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之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 (4) .

[4]苏品红.文献研究与文献保护[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09 (6) .

《中国古籍总目》献疑 第6篇

关键词:中国古籍总目,舛误,献疑

《 中国古籍总目》 著录古籍约20万种,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总目录,全面反映了中国主要图书馆及部分海外图书馆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品种、版本及收藏现状。笔者在翻阅《 中国古籍总目》( 以下简称《 总目》) 时[1],发现其在古籍普查、作者判定、版本调查、版本信息及编排等方面存在可商榷之处。 今略举数例,以供同行参考。

一、古籍错漏

1.史30923661条“ 宋中兴百官题名一卷宋何异撰 ”著录“ 清抄本国图”。《 中兴百官题名》 原书五十卷,大部已散佚。 但《 永乐大典》 中尚有残存,清代学人屡有辑录。 国图所藏为《 中兴学士院题名》 部分,是乾隆时钱大昕辑自《 永乐大典》 。 此本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卷首钤“ 稽瑞楼”印,知曾经陈揆收藏。

此本又收录于缪荃孙《 藕香零拾》 中,与缪氏辑自《 永乐大典》 的《 中兴行在杂买务杂卖场提辖官题名》 、《 中兴东宫官寮题名》 二种合刻。 《 总目》 对丛书中子目的处理,一般遵从目录学“ 互著别裁”之例,在丛书本条目及该著作所属具体类目下分别著录。 此三种仅在《 总目》“ 丛10100511《 藕香零拾》 ”子目著录,而“ 宋中兴百官题名”条目下缺载。

此外,上海图书馆藏四库馆臣孙辰东所辑稿本《 中兴官告院题名》 、《 中兴文思院题名》 、《 中兴粮料院题名》 等三卷,亦为《 中兴百官题名》 之一部分,《 总目》 缺载。

2.经10708072条“ 春秋鲁十二公年谱不分卷清□□辑清抄本国图”。 此条所载“ 春秋鲁十二公年谱”,台湾“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也有收藏。 国图藏本卷首有题记, 云“ 《 春秋十二公年谱》 ,不知何人所纂。 予于《 永乐大典》 中钞得之 …… 乾隆丙辰阳月鲒埼亭长全祖望 。 ”则此本为全祖望于乾隆元年( 1736) 辑自《 永乐大典》 。

关于此抄本,全祖望认为“ 不知何人所纂”。 这一判断的前提是此抄本是一部独立的著作。 但详检抄本,其内容凡二,前为总论,后为春秋十二公长历。 所引内容包括杜预《 春秋释例》 之《 经传长历》 、程公说《 春秋分记》 之《 历书》 、吴澄《 春秋纂言》 之《 天道》 、 王申子《 春秋类传》 之《 志正朔》 、赵汸《 春秋属辞》 。 其所引五种书籍,前三种均存世,而《 春秋类传》 、《 春秋属辞》 二种散佚不存。 就存世的三种文献而言,抄本内容与其相差不大,多数仅略有异文。 抄本是否独立著作,有四点可疑之处。

( 1) 此抄本在全氏辑录前 ,未见载于任何一部目录书 。 《 永乐大典》 的编撰,是以文渊阁藏书为基础的,而文渊阁藏书,大部分在明正统六年( 1441) 杨士奇《 文渊阁书目》 、万历三十三年( 1605) 孙能传等《 内阁藏书目录》 中得以反映。 但在这两部目录书中,没有此抄本的丝毫痕迹。

( 2)《 永乐大典目录》 未见抄本名目 。 《 永乐大典目录》 在各卷韵字下或注明本卷内容线索。 若一部独立的著作集中收录在某几卷,《 永乐大典目录》 必著其名目。 但详检此目,未见抄本之名。

( 3) 抄本体例与一般著作不符 。 著作一般在总论部分会阐述著者的观点和总体设计。 但抄本在总论部分原封不动地抄录相关著作的总论,而未有丝毫的个人意见,甚至连原著作撰写口吻都未有改编。 在长历部分,也是罗列各家著作原文并原著者的按语, 但未有自己的任何按断。 这与一般的著作有很大区别。

( 4) 抄本引录其他著作时保留原著作的格式 。 抄本所引文献中三部著作存世,与其相校,凡抄本引录同部著作空格处,在原著中均为提行之处。

以上疑点均让我们怀疑抄本是一部独立著作的可能性。 但这些特点又与《 永乐大典》 收录文献的特点一致。《 永乐大典》 在收录文献时,会把各书著作相关内容,保留原作的格式,集中在与此内容相关的标目下。 而以书名为红色字体,以区别各独立的著作。 今存《 永乐大典》 残卷可证明这一点。 所以,这个抄本应当不是一个独立著作,是《 永乐大典》 编纂者抄录诸书而成,“ 春秋鲁十二公年谱”是编纂者所加标目而已,不当列入《 总目》 。

二、作者项错漏

《 总目》 涉及古籍众多 ,未能一一目睹原刻 ,作者项中作者 、注者、辑佚者等信息偶有疏漏。

1.经10505588条“ 礼记句解不分卷宋朱申撰清戴容辑 ”。 此书是四库馆臣辑自《 永乐大典》 ,傅增湘《 辑本朱申〈 礼记句解〉 跋》 载此辑本:“ 此四库馆原本,盖乾隆三十八、九年戴东原从《 永乐大典》 各韵中采辑而得,并依《 礼记》 篇目排比成书。 ”[2]23则此本辑佚者是四库馆臣戴震,而非《 总目》 所云“ 戴容”。

2.史10200667条“ 唐书艺文志注四卷”,未著录作者。 据杨洪升《 缪荃孙著〈 唐书艺文志〉 考》[3]217,此书作者是缪荃孙。 《 总目》 失载。

3.史10200708条“ 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 ” 著录作者为“ 宋王偁”。 据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 东都事略”条[4]229,其作者名应为 “ 王称”。 《 总目》 误载。

4.史10604791条“ 宋中兴三公年表一卷 ” 著录作者为“ 宋何异”。 此书《 藕香零拾》 本与《 宋中兴百官题名》 合刊,其后缪荃孙序云:“ 另《 中兴三公年表》 一卷,亦起建炎讫嘉定,在《 大典》 一百五十九,不知宋何人所撰,今附于后。 ”则此本作者不详。《 总目》 所著录二十五史补编本仅言为“ 宋人撰”,而《 总目》 因《 藕香零拾》 本前 《 宋中兴百官题名》 作者为何异而误录。

三、版本遗漏

1.史10604791条“ 宋中兴三公年表一卷宋何异撰 ”下著录“ 二十五史补编本”。 此书是缪荃孙自《 永乐大典》 卷一五九辑出,印入其编刻丛书《 藕香零拾》 中。 《 藕香零拾》 本是二十五史补编本的祖本。 《 总目》 明显缺载。

2.《 总目》 版本著录最大的遗漏是仅著录文渊阁本《 四库全书》 及其影印本,而对文津阁本《 四库全书》 及其影印本,以及文溯阁、 文澜阁本《 四库全书》 均未言及。 文津阁本与文渊阁本《 四库全书》 相较而言,因其抄录时间不同,四库馆编纂规范有所变化,以致二阁本在篇目、附录、卷数、编次、馆臣按语、文本等方面均有差异。 特别是对《 四库全书》 中多数“ 永乐大典本”而言,存世版本均源出诸阁本,不同阁本的价值尤其重大。《 总目》 未能著录其他阁本,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四、版本信息不准确

1.史30913426条“ 宋状元及第图一卷 ”下著录“ 清抄本北大”。 检北大藏本,与《 经史百家制度》 附《 宏词纲要》 、《 交州记》 共为一函。 封面有题记二,其一云:“ 右书三种,并从《 永乐大典》 录出。 甲午春装。 盛铎记。 ”其二云:“ 别有《 宏词纲要》 一种,钞附《 百家制度》 后,当另为一书。 盛铎又记。 ”则此本为近代藏书大家李盛铎抄于甲午年( 1894) 。 《 总目》 版本信息不完备。

2.史61141985条“ 中兴礼书三百卷中兴礼书续编八十卷 ” 下著录“ 清抄本北大浙大,清好学为福斋本上海,清曾氏面城楼抄本中山大学,清蒋氏宝彝堂抄本国图”五种版本,并于后两种版本下详注现存卷数。 此版本信息不精确者有以下两端: 一是抄本抄录者缺载,其中上图藏本为清俞樾所抄,中山大学藏本为曾钊所抄,国图藏本为蒋光焴所抄;一是所注现存卷数不确, 《 总目》 仅于两种版本下注现存卷数 ,容易让读者误解为其他三种版本为完整的,且国图藏本卷一一九不存,中山大学藏本卷一五三、卷一五四、卷二一七、卷二一八、卷二二〇、卷二二六、卷二三五不存,《 总目》 均载为现存卷。

五、编排疏漏

东阳传世古籍简论 第7篇

古籍即古人写、印的书籍。是指写印于1912年之前具有中国古典装祯形式的书籍, 清朝以前古装形式的书籍。辛亥革命以后影印、排印的线装书籍 (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 也属古籍。古籍是一种不能再生的文献, 是我们的文脉。而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脉的接续。

2 东阳古籍的来源

东阳的古籍, 不外乎外来和土产两部分。

2.1 外来之古籍

外来之古籍, 书的作者和刻印地都不在东阳, 细分起来有下列几种:

一是东阳的官宦、士绅在宦游时带入。能从东阳走出去的官宦、士绅, 大都英迈超达、识见过人, 为了子孙贤达, 家族兴旺, 宦游之时, 往往会携带一些精刻经典, 或者当时新刻的有影响的著作回乡。明末南上湖的何士英将定武兰亭石刻带回家;民国33年, 王村人王经将大量图书 (据说有四汽车之多) 带回家乡, 存放“四维小学”供人借阅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是当时的政府机构为政治或学宫的教学之需, 统一从外地购入。这类情况, 虽然无法考证, 但以情理推测, 应当存在。因为在封建社会, 东阳人读书成风, 且号称婺之望县, 生员名额也较邻县为多。而据考证, 东阳的孔庙可能肇始于唐, 是庙学合一的体制, 大的扩建、修理就有十多次。每次重建或重修, 添置书籍都应当是份内之事。因为数量较多, 统一到当时的出版中心购置就非常可能。至民国时期, 东阳民教馆还曾购入过《四部丛刊》等大部头的书籍。

三是由当时的中央、省地政府颁发。这类书政教色彩较强, 一般为上谕、诏令性的书籍。据《道光东阳县志》记载, 当时孔庙的尊经阁藏有:《上谕》一部, 二十四卷;《御纂周易折衷》六部, 部十二本;《御批资治通鉴纲目》二部, 《续编》二部, 《三编》一部, 《钦定明史》一部, 共一百十二本;《圣祖上谕》二部, 三十本;《上谕》五部 (一部二十四本, 康熙六十年至雍正七年止, 一部八本, 雍正八年至雍正十三年止, 一部四本, 雍正八年至乾隆五年止, 一部四本, 乾隆六年至乾隆十二年止, 一部李宫保刊, 又一道) ;《圣谕广训》一本;《广训合律讲义》一本;《上谕律例》二部, 部一本;《戒贪》二部, 共二十本;《御制盛京赋》一套;《平定青海碑文》一张;《平定准噶尔碑文》一张;《平定金川碑文》一张;《御选诗文》一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一种 (乾隆四十二年颁) ;《礼部则例》一部, 三十四本, 道光五年颁;《大清通礼》一部, 十二本, 道光七年颁。这些书很可能就是由各级政府颁发的。四是书商从外地贩入。东阳人口众多, 文风较盛, 书籍需求也比较大, 这就为书商贩卖提供了较大的利润空间。虽然自南宋开始, 东阳的刻书业就比较发达, 压宿了外地书籍在东阳销售的利润, 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 反映了东阳对书籍有着较大的需求度。

2.2 土产之古籍

东阳土产的古籍, 要么是东阳乡贤之著述, 要么和东阳当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融铸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显得尤为重要。东阳历代印制古籍场所, 因历史变迁, 政区划分, 人口迁移等众多原因, 现考证不能全面, 略记如下:官学、各书院学塾、郭氏家族刻本、玉山说莲池馆、葛氏家塾、文华堂、蟾程映台楼、双桂轩、大化里 (湖溪) 、张家裔孙家刻、松山陈敦善堂、双桂堂、紫阳讲堂行素斋、任店任星辉、紫微居、雅溪张志卿、贡綦轩、清源堂、福舆堂、旧可轩、见大堂 (巍山) 、孙氏仰鹿堂 (东山) 、文林堂、留余堂、德芳堂、永言堂、南马葛氏、茹古斋、厚德堂、立言堂、约雅堂、徐宅丁山堂、伯康艺苑、吟香阁、罗青申屠家族、卢宅太乙楼、半舫斋等, 以上为笔者管窥所得, 肯定还有不少遗漏。

3 东阳古籍的分布和现状

3.1 解放前东阳书籍的分布

从南宋开始, 东阳不仅文风盛行, 而且在尊师重教的同时, 非常珍爱书籍, 金拦官桥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书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东阳人不仅爱书, 即便是对写了字的纸也绝不会让随便弃之于地, 而是要统一拿到化纸炉中焚化。因此稍大一点的村庄皆有焚纸炉。清前, 东阳的书籍除了学宫、书院之外, 基本收藏于官宦士绅之家, 标以斋、堂、室、庐之雅号。东阳的私家藏书楼, 大体上可分为书院义塾和名家两种。和宋朝的岳麓、白鹿洞等公助私办的书院不同, 东阳的书院义塾, 皆为私家一手创办, 因此, 合而言之则院塾名家皆属私家藏书楼, 分而言之又各有千秋, 今分述于下。6

3.1.1院塾藏书

自南宋以来, 东阳学风鼎盛, 境内书院林立, 宋有友成书院、石洞书院、南园书院、高塘书院等;元有八华书院、横城义塾;明有彭山书院、崇正书院等;清有东白书院、忠清书院等。院塾之内, 大多配有较为丰富的藏书, 是现代学校图书馆的前身, 为教学和学术研究服务。其较著者有:

友成书院:宋室南渡后, 宗室赵公藻奉母高氏之命, 在县南溪东 (现南寺塔附近) 巩桃岩精舍, 创友成书院, 延吕祖谦主师席, 聚书三万卷, 额名“须成堂”, 意谓其成就可指日而待也。葛洪、乔行简、李诚之皆由此而出。

石洞书院藏书:石洞书院在郭宅北山山麓。宋绍兴年间, 郭宅人郭钦止创石洞书院, 复徙家藏之书万余卷以供书院之用。

高塘义塾:南宋宁宗时, 郭宅郭湜之妻吴崇福女士改祖传高塘庵为高塘义塾, 复于塾中建一高阁, 庋书万卷, 南宋文学家楼钥为之题匾曰“东阁”。

彭山书院:明时, 许谦后裔许一元在八华山麓集众创建彭山书院, 复于书院后山建高阁一座, 藏书数万卷。八牖玲珑而风醇, 群峰环列而松青, 因名松风阁。

3.1.2 公族、名家藏书

大约从明朝形始, 浙江就已形成一种注家家族渊源, 好纂家乘家谱的风尚, 东阳尤甚。一般的家族, 每个房派都藏有家谱, 且每过若干年就要重修一次, 将之刻印行世。如是名门大族, 为使子孙贤达, 收藏所及, 就远不止家乘族谱了。这就为东阳藏书家的产生培植了优厚的土壤。再者, 东阳是江南木雕工艺的发祥地, 众多的木雕艺人, 就是天然的书坊刻工, 为雕板印刷的发展, 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自宋自清, 东阳的藏书楼不下数十, 标以斋、堂、阁、楼、室之名。其中有一部分已经开始了版本研究和目录编纂, 除自娱娱人外, 大多为学术研究服务。惟处地偏僻, 书籍之集散, 鲜为人知;再加上年代久远, 绝大多数藏书楼已湮没无闻。下面略述其大概。

液水亭:筑于古渊头水洞上, 相传为明万历间李凤雏之曾祖“液水公”所创, 一说为明李学道所建, 又说为李振声 (凤雏之父) 所建, 藏书甚丰。

蟾程李氏“映台楼”:映台楼在李宅大宗祠之后, 有房九间, 三三排列, 组成三合形, 收藏书版。映台楼刻书始于明代, 直到1936年仍有书籍闻世。为便刻印, 收藏颇丰。抗战开始, 该楼被和平军占据, 该军被歼时毁于战火。

学耨堂:清康乾之间, 后田王国陛、王崇炳父子雅好藏书, 建墨香堂 (著作中称学耨堂) 、魁星阁, 收藏甚丰, 编有《学耨堂书目》遗世。王崇炳所辑《金华文略》、《金华征献略》, 皆刻于学耨堂。

十栗堂。清乾隆间尖山人叶蓁之书斋。因前有栗树十棵, 因名“十栗堂”。叶蓁好书不倦, 收集颇丰, 曾有《十栗堂书目》遗世。

读书楼:清楼上层之书斋。收藏颇丰, 曾编有《读书楼书目》, 惜已亡佚。

太乙楼:清嘉庆、道光年间卢宅卢炳涛所创。其子优贡卢正衍等续有增益。藏书甚丰, 藏有卢宅卢氏著作数十种, 为卢氏文献之渊薮。与太乙楼同时而规模较小者, 尚有卢永章 (一都) 所建之半舫斋, 兼有刻本行世。

万卷楼:清道光年间, 郭宅蟾山 (今前山) 何济川所创。收藏甚富, 多善本。阮元为其楼题额曰“万卷楼”。

民国时期, 东阳的藏书之所除县立图书馆外, 蔡宅人蔡汝淋所建听春雨楼、千祥下甘棠马春熙所创旭斋、玉溪华孙人何绍韩设在杭州寓所潜庐书斋、巍山人赵柏香 (瑞文) 所建的笠庵藏书楼、巍山五村赵侑生所建之介亭图书室也比较有名。

3.2 东阳现存古籍的分布情况

现存的东阳古籍 (包括民国时刻印的家谱) 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图书馆、民间藏书家、古玩文物监管物品经营商手里, 家谱则大都散落地民。兹分述于下:

3.2.1 博物馆馆藏

东阳的最大一宗古籍共有两万余册, 其来源有三:一为民国时期县立图书馆 (民众教育馆) 所留下, 大部著作有《四部丛刊》等;二为解放以后历次政治运动查抄上缴所得,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为东阳地方文献, 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三是赵侑生赠献和其他所得。这批图书归图书馆。1962年至1963年, 县图书馆曾聘请舒国华、吴小其等人进行清理登记, 择其精要编成《东阳古籍书目》。后因馆舍调整, 该批古籍长期堆放文物仓库之中。1977年至1985年, 县文管会曾先后二次聘请郭佐唐、杨逸天等人对所藏书刊进行清理、登记。1986年开始, 长期聘请郭佐唐先生整理古籍。到1991年, 已将绝大部分图书按分地方文献、精刊善本、经、史、子、集、丛书、报刊杂志 (民国时期) 八大类分编, 共计19000余册。至1992年完成时, 共计有各类图书23344册。1993年至1995年, 该馆完成了馆藏历代碑帖的整理, 共计260余品 (种) 。2001年东阳市博物馆建成后, 这批古籍被迁入专门的古籍仓库, 达到了五防要求。

3.2.2 各类图书馆所藏古籍

东阳市图书馆原有古籍已由市博物馆保管;

东阳中学图书馆的古籍为该校在解放前创办的“博文会”留下;

巍山中学的古籍为原北麓中学所遗存, 数量为各校之冠, 且有部分珍贵的东阳地方文献。因用房紧张, 人手不够, 长期堆放于纸箱之中, 风化霉变, 蠹饱鼠咬, 再不抢救, 行将灰飞烟灭。

南马高中图书馆藏有《二十四史》等

湖溪一中图书馆原藏有《万有文库》一套, 现图书馆关闭, 所存之书大都弃置。

3.2.3 藏书家所藏古籍。

3.2.4各古玩文特监管物品经营商所藏。

3.2.5其它民间所藏古籍。

4对保护东阳古籍的建议

由于历经岁月侵蚀, 东阳的古籍损毁和自然老化非常严重, 亟待保护, 这是事关如何对待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如何对待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的重大课题。

4.1 加大宣传力度

要采取多种宣传形式, 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加强古籍保护的意义、要求, 图书馆要积极开拓文化教育功能, 通过讲座、展览、培训、研讨等形式宣传古籍保护知识,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古籍保护宣传力度, 普及保护知识, 展示保护成果, 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 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这一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4.2 加大经费投入。

2007年3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 要加大古籍保护资金投入。地方财政部门要对本地区古籍普查、修复、出版及数字化等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安排适当经费用于古籍保护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投入。

4.3 对珍贵古籍进行再生性保护

对古籍的再生性保护, 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保存好的古籍, 主要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通过扫描、数字存储、缩微胶卷、影印等方式传承。第二类是供科研、教学用的古籍, 主要是做好标点、断句、校勘、注释及研究工作, 予以出版。第三类是直接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古籍, 主要是进行详细的校勘注释, 有的还要进行白话翻译。

4.4 加强古籍管理保护人才队伍建设

为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图书馆要对在岗的保护人员加强培训, 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古籍培训班, 使他们逐步成为古籍保护工作的骨干力量。今后, 还需引进懂得古籍保护的专门人才。

摘要:探讨了东阳古籍的来源、分布和现状, 提出了加强古籍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东阳,古籍,现状,维护

参考文献

[1]东阳的藏书楼http://tieba.baidu.com/f?kz=540925892.

透过古籍认识雕版印刷 第8篇

唐咸通九年 (868年) 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有确切题款纪年的雕版印刷品, 见证了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的辉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关活字印刷的场景

一、古籍版式分解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 (亦称边栏) 、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 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版框也称为边栏, 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 上方叫“上栏”, 下方叫“下栏”, 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 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 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 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 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 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古籍书影三例

界行也称界格, 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 具有竹木简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 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 叫做“半叶×行×字”, 有的径称“×行×字”, 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 (通常为大字的注解) , 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 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 称为行格, 又称行款。

版心也称“叶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 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 为便检索, 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 故称版心。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在鱼符运用最盛行的时代, 古人在设计版式时参考了鱼符能分能合的功能。在版心出现了鱼符的省略图形即鱼尾, 并用鱼尾的叉口中心作分剖线, 当一个定位点定位剖线不准确时刻上两个鱼尾, 则能更好的找到中线。一个鱼尾为单鱼尾, 两个鱼尾称双鱼尾, 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 作为折叶的标准。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 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 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 无象鼻者为白口。

鱼尾数例

二、雕版用材的选择与处理

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极为复杂, 大致可分四个环节, 每个环节又有若干程序。一是备料, 即制版、备纸、备墨;二是雕版, 即写版、校正、上版、雕刻;三是刷印与套色;四是装帧。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保留着国内唯一的全套古籍雕版印刷工艺流程, 共有二十多道工序, 整个流程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

雕版用材的要点是, 材质较硬耐印率高, 纤维细匀吸墨与释墨性均匀。为此, 一般多选用材质硬度适中、纹理细滑的梨木与材质较为坚硬、质地紧细的枣木。杜梨木、梓木、黄杨木、银杏木、苹果木、杏木、白杨木和乌桕木也时有应用。松木等针叶树类, 虽木料纹理较直顺, 但由于木料中含有难溶于水的树脂, 不易着墨, 且易变形, 一般不予采用。

锯板是将梨木、枣木等木料除去小枝, 选取有充分雕刻面积的树干, 沿树干纵向直截, 锯成约2厘米厚的木板。纵向直截不仅得到的木板面积较大, 而且易于避开树材上的疤节和质地疏松的树心。锯好的木板应将表面的树皮剥去。

将锯好的木板放在水中, 上压重物, 浸沤一至数月, 脱去木材内的树胶与树脂, 使木板既利于刊刻又易于吸墨释墨。浸泡时间夏季稍短, 冬季稍长, 放置时间较长已经干燥的木材可不必再作浸沤处理。将浸沤后的木板平行码放在无直射光的通风干燥处, 每层木板之间用粗细相等的长木条或竹片垫平, 令其自然干燥。自然干燥期间应时常翻动检查, 并不时将码垛的木板上下左右对调, 以防干燥不均而扭曲变形。急用时可将木板放入大锅中用石灰水煮沸, 经此方法处理过的木板, 容易干燥也利于刊刻。

将干燥后的木板上下两面刨平、刨光, 截成略大于双页版面的矩形。用植物油遍涂表面, 再用芨芨草的茎部细细打磨平滑。

三、印刷用墨 (松烟墨) 的制备

墨是印刷的主要材料之一, 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印刷品的质量。雕版印刷用墨通常用松木烧成的烟怠加入动、植物胶练制而成。普通的书籍印刷, 为了降低成本, 多用烟怠颗粒最粗、质量最次的“粗烟”作为原料。

首先除松脂。松脂为松香与松节油的混合物, 由松脂道分泌。用于制造烟怠的松木, 只要残留少量的松脂, 制成的墨就会有滞结的毛病。因此在制作烟怠之前, 应先将松木中的松脂去除干净。去除松脂的方法是, 靠近松树的根部钻一个小孔, 孔内放入一盏点燃的油灯, 则整个松树的树脂就会通过松脂道流向温暖的油灯处, 随之淌出树外。

其次制竹篷。用竹篾编成形似船篷的半圆形竹篷, 一节节地连结到十多丈长。竹篷的内外都用纸粘糊牢固不使漏烟, 开口处的篾席也用纸粘糊牢固, 每隔一段距离在竹篷上开个出烟的小孔。竹篷与地面接触的部分用土掩实不令漏烟, 竹篷内用砖砌出烟道。

再次烧烟、收烟。将除去松脂的松树砍劈成小块, 放在竹篷的一头燃烧。烧烟中控制火势以利产生松烟, 烧完后暂停几日, 等竹篷冷却, 便可以入蓬收烟。即用鹅毛制成的扫烟工具, 将粘附在竹篷上的松烟扫落并收集在容器内。靠近竹篷尾部的烟最细, 称之为“清烟”, 用于制造最上乘的墨。竹篷中间的烟较细, 称之为“混烟”, 用于制造一般品质的墨。靠近燃烧松木处的烟最粗, 常研细后制作印刷用墨, 或供漆工等使用。

制墨。印刷用墨与书画用墨的制法不同, 是将烟室开端的粗烟子研细, 加以胶料和酒制成膏状后, 放在缸内存放三冬四夏, 使臭味全部散去。而且存放得越久, 墨质也越好。久贮的墨膏, 临用可以加水充分混合后, 用马尾制成的筛子过滤再用。如果用临时磨成的墨汁印刷, 很容易化开, 使字迹模糊。

四、雕版的刻制

墨是印刷的主要材料之一, 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印刷品的质量。雕版印刷用墨通常用松木烧成的烟怠加入动、植物胶练制而成。普通的书籍印刷, 为了降低成本, 多用烟怠颗粒最粗、质量最次的“粗烟”作为原料。

写样。在抄写样稿的薄纸上画好直格, 每一直格内用虚线画上一条中线, 俗称“花格”。请善书之人用柳、颜、欧等书体在薄纸上抄写出样稿, 抄写好后, 认真地校对一遍。错讹之处用刀裁下来, 另贴一片白纸, 重新正确抄写。

上版也称上样。通常的做法是:在表面打磨光滑的木板上刷一层稀浆糊, 将样稿有字的一面向下, 用平口的棕毛刷把样稿横平竖直地刷贴到木板上。

刻版是用锋利的刻刀把版面空白部分向下刻出一定的深度并剔除, 使版面上有墨迹的字或线条向上凸起成为浮雕, 使成为现代所称的“凸版”。刻版工具多达二三十种, 各有不同的功用, 最常用的是拳刀。拳刀又称剞、曲刀、雀刀、挑刀, 是刊刻雕版最重要的工具。拳刀也许是因其握法而得名, 曲刀、雀刀或因刀刃弯曲颇似鸟喙而得名, 其主要功用是刻除木板上无需印刷的部分, 使需要印刷的字或线条呈浮雕状凸起。

刻版的基本手法是:右手握住拳刀, 刀柄向外侧倾斜40度, 向下向内用力。左手用大拇指第一关节拢住刀头, 控制运刀的速度、方向并防止滑刀。在实际刊刻中, 为了提高效率, 往往将整块雕版中整体或部分的字全部发刀后, 再紧贴墨线下刀将所有的字刻出来。刻版是雕版印刷的关键工艺之一, 为保证印刷质量, 刊刻时握刀要稳, 下刀要准, 务使一笔一划依照墨线完成。

打空。用一种称之为“曲凿”的特制工具将版面上没有墨线的部分凿除掉。曲凿, 古时又称“劂”, 外形与木工使用的圆凿相似, 但刃口差别较大。打空时, 左手握住曲凿, 使凿口对准要剔除的部分, 右手用木槌在曲凿的后部敲击, 使凿口向前移动, 剔除无需保留的部分。大曲凿用于凿除大面积的空白部分, 小曲凿用于修理精细的部位, 还可以用来雕刻圆形的圈点。打空时应小心谨慎, 不可用力过猛, 更不能急于求成, 若损坏已经刊刻好的字或线条, 则前功尽弃。

拉线与校刊。用刻刀将版面中分行的直线与四周的边线刻出来的过程称为“拉线”。为了保证线条平直, 通常是用左手压住界尺, 右手持刻刀依着界尺进行刊刻。对已经刊刻并打空的雕版, 先用蓝色刷印数张校样, 若校对出谬误, 则需将谬错之处用平凿凿去, 并向下凿成凹槽, 用一块与凿除部分相同大小的木板嵌入凹槽中, 然后在嵌入的木板上刊刻出修正后的内容。

五、雕版的印刷

单色雕版印刷的印版通常不需固定在印刷台上, 有时为了防止雕版移动影响印刷操作, 可用钉子沿雕版的四周钉在印刷台上, 也可用蜂蜡、松香等制成的粘版胶粘在印刷台上。单色雕版印刷可用普通的方桌代替特制的印刷台, 只要方桌坚实, 在印刷中不致摇晃, 就不会影响操作, 也不会降低印刷品的质量。

刷墨。正式刷墨之前, 先在版面上刷两遍清水, 待雕版吸水湿润后, 再刷墨印刷。刷墨时先用小毛刷从大墨盆中蘸少许墨放在瓷盘内, 再用棕把在瓷盘中打圈旋转, 使棕把着墨均匀, 然后用棕把在雕版上打圈, 把墨汁均匀地刷在雕版上。刷墨的要求是全版墨色均匀, 凹陷处不存积墨, 否则印出的纸张将浓淡不匀、洇漶不清。

覆纸。单色雕版印刷的纸张一般不需固定, 覆纸时用两手将纸端起平放在刷过印墨的版面上即可。纸张通常使用纸面光滑、纸质均匀、吸墨适量的竹制太史连与毛边纸, 藤纸、皮纸、宣纸多用于印刷精美的作品。有些不合要求的纸, 经抛光石加蜡研磨等处理后也可用于印刷。

刷印。正式刷印前, 还需再印数张清样, 经再次校对, 确认无误后方可大量刷印。如有谬误, 则更正后再行刷印。印刷时左手扶住纸张不使移动, 右手持耙子在纸背刷印。刷印时用力要均匀, 以保证雕版上每个字都能完整清晰地转印到纸上。

晾干。擦印之后, 将印纸从雕版上揭起, 放在一旁晾干。一块雕版印完之后, 换上另一块雕版继续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 直至全部雕版印刷完毕。

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古籍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 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历史鉴证, 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与人类文明的无价之宝。

古书籍所描述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 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 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 一般来说, 稿本 (作者的原稿) 、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的价值更高。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 印刷水平较高, 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 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有些古书, 抄写或刻印本年代久远, 流传又稀少, 如宋版书存世不多, 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让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凸显出古籍的文献价值、版本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只有有效地保护、整理并利用现存的古籍文献资源, 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史料研究价值。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古籍“活”起来, 古籍又能让古代印刷术“活”起来。本文在图解古籍版式的基础上, 撷取图片说明雕版印刷的全过程, 进而强调古籍不可再生的文物价值。

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 第9篇

肄雅堂由丁梦松 (原名清喜, 字子固, 河北束鹿县人) 创建于清光绪年间, 是以装裱修复碑帖、书籍、字画著称的一家百年老字号。民国初年之时, 肄雅堂便以装裱技艺在京城极负盛名, 当时不少装裱高手都出自肄雅堂。1958年, 肄雅堂归属中国书店, 先后有三代装裱传人在这里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 抢救性地修补残破的珍贵古籍3 0余万部, 其中不乏善本、孤本, 所创造的文物价值难以用金钱估量。

古籍修复工艺亦称古籍装订修补技术, 它的历史与书籍发展史息息相关。修补破损古旧图书是一项特殊技艺,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脆弱的书籍经过聚散转手、天灾兵焚, 许多遭受损毁, 有的甚至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修旧如旧, 化腐朽为神奇, 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因而, 各界人士将这项技艺誉为古旧图书的“续命汤”。

从事装订修补工作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 还要了解各朝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 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修补一本古书往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 一招一式极为考究, 对从事装订修补人员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

古籍修复工作看起来好像是个单纯的技术问题, 其实关系到祖国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利用。尤其是那些有历史价值的善本书, 它们本身就是一种珍贵文物。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

古籍管理范文

古籍管理范文(精选9篇)古籍管理 第1篇1. 古籍保存环境问题。自然界中的光、气、尘、温度、湿度等都能对古籍文献造成危害。如:光可加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