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重视情感教育 ,培养学习兴趣华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重视情感教育 ,培养学习兴趣华(精选4篇)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重视情感教育 ,培养学习兴趣华 第1篇
重视情感教育,激发物理兴趣
关键词:情感教育,人文关怀
我总想使自己的物理课生机盎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想把自己的物理课打造得有科学性和人文性,让学生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中学到新知识。为此我多方尝试,又不敢大胆实施,有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新课标教学模式的出台,让我茅塞顿开,感到相见恨晚。打开新课标物理课本,可以看到:名人名言能启迪人生,科学家的故事能催人向上,新课标教辅书《中华一题》用“轻松节拍,幽默一笑”来调节学生情绪,消除疲劳,体现人文关怀,实现情感教育目标。正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新课程理念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质疑、解题和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为此,教师要利用各种可能,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利用生本资源双向互动,联系实际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起。
一、妙语引胜,营造愉悦课堂。
无庸讳言,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表达要求规范、准确、简炼、流畅,或者说是朴实无华的表白。但如果课堂上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唤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再好的知识也没用。语言是一种艺术,它能激发情感。适当发挥教师语言艺术的魅力,能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时侯老师的一个贴切的比喻、一段富有哲理的话,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无声的手势,都能使学生全神贯注,仔细聆听。有时侯我喜欢用成语、古诗来描述一些物理过程、一些物理现象,例如,高二物理教学中,讲完了楞次定律,用楞次定律实验器进行演示,分析现象,解释原因之后,针对“磁铁进,线圈退;磁铁退,线圈进”的现象,我用李商隐的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来比喻磁铁与闭合线圈相互作用的过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描绘正、负电荷的电场线后,我要求学生合上课本,各自画出正、负电荷形成的电场的电场线,竟然有许多同学画不好。我再次想象用正检验电荷放进点电荷电场中,分析其受力情况,画出电场线后,指出“如果说正电荷形成的电场的电场线是‘光芒四射’的话,那么负电荷形成的电场的电场线就是‘万箭穿心’”。不用说,很多学生都能理解记忆了。
讲复杂的习题时,引导学生思维,多次出现思路不通,最后终于找到正确思路和解题的方法。为轻松一下,我说“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解难题时坚信会“ 柳暗花明”。
又如,高一物理课本关于运动的练习就引用古诗“飞花两岸船照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漫
用心
爱心
专心
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不仅如此,还有大量的成语,优美的语言出现在课本中,就是说物理课堂已是有文采的课堂了。
二、以生为本,师生互动,共创和谐课堂。
新课标要求老师不要老是扮演知识的传授角色,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体现民主、开放、合作,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因此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观念,课堂上推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从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为实施这方面教学,我用问题引导法,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物理问题为核心,以互动为形式。具体方法是老师围绕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积极创新。例如,讲完新课标高中物理3-1第二章第7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例题1之后,我引导学生发现这是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提出问题:有没有别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其它方法。这过程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讨论、争论,最后碰出智慧的火花,得出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电流表和电压表进行多种形式的组合和多种方法的测量,甚至得出老师没有想到的方法,从中利用生本资源。这个过程老师参与、指导,而结果是学生探索出来,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除了促进师生的互动,还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扬振宁指出:“如果说过去还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他人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我重视分组实验,从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例如,在测量电阻丝的电阻率的分组实验中,要先测量电压、电流、电阻丝的长度和直径。实验过程中要求各组独立完成,各组成员认真合作,分步测量。然后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看哪一组测量结果准确,完成任务快,结果显然是态度认真、合作密契的一组。学生合作过程,既表现个人智慧,又体现团队精神,让学生走向成功,使学生充满成就感,从而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合作的愉快,体现人文关怀。
三、学以致用,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高中物理抽象,特别是力学更是如此,甚至枯燥无味,教学过程不要只作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机械的训练,而应“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课堂上老师可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介绍物理知识对技术开发的促进作用和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或者积极以生活为素材,注重实际,贴近生活,以“兴趣” 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生活和生产问题,让他们认识到知识的力量,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讲高三综合物理课中的安全用电内容时,联系实际,分析照明电
用心
爱心
专心
路出现的一些常规故障。例如,用电笔检查发现灯泡前前后后的线路都能发光,但灯泡本身不发光,为什么?老师先设置障碍,然后和学生一起用电压表和电笔进行探索,找到原因是零线断路。另外习题课的教学还可一定程度的表现出学科间的渗透,让学生知道各个学科是互相联系的,学好物理对其它科目也有帮助。
最后一点就是作为老师要关爱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通,真正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热爱老师,喜欢老师的物理课,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
一个人的知识由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部分构成,而自然科学中物理学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关系到很多学生能否成才,做为老师应该想方设发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就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用“兴趣”去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让学生走向知识,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促使其智能与情感和谐提高。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物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和情感教育 第2篇
一方面,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 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培养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可以自觉克服困难, 努力学习。在中学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兴趣是很必要的, 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积累都有较高的要求, 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 而是让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胆怯、恐惧和过度焦虑之中, 无疑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
另一方面, 要培养学生的情感,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培养意志品质,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说, 我们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而是希望利用物理学科的这些特点, 以高中物理课为载体,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而情感教育是渗透在整个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首先, 教师要寓教于乐, 给学生鼓励,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再次, 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完善自己人格, 用自己的高尚的情操逐步影响学生。还要和学生沟通感情, 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使学生学好物理的需要, 也是全面育人的需要。
总之,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 同时, 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 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 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 通过精心设计, 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 结合教学内容, 巧妙地包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 正确引导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 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激发, 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重视情感教育 ,培养学习兴趣华 第3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23-0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渴望获得知识,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具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体现就是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一、教学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提出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和设计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教学中如果能精心设计实验,并巧妙地进行演示,增强其趣味性、新颖性,能有效地刺激学生感官,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1、用实验导入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每节课刚上时,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
2、设计趣味、新奇、惊险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落,但实验结果是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通过这些新鲜刺激的演示实验将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紧密联系起来,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从而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且主动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三、巧设质疑来诱发思维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的火种。因此,质疑是进行物理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中要善于质疑,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通过释疑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如在讲授光的散射时,提出“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红光来表示危险的讯号?”像汽车遇到红灯要停、修路处设立红色安全标志等。原来红光的波长较长,易透过雨点、灰尘、雾珠等,不易散射,而且能透过这些透明的微粒,引起人们的视觉注意。教学中就要巧妙设计疑问,善于引导学生,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探究一个个“为什么”的答案,从而解惑释疑。这些学生对学习内容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所产生的疑惑、矛盾、好奇,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在教学中创设使学生处于一种求懂又未懂、似通又非通状态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趣味故事和物理学史,引发学生好奇心
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引发学生好奇心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例如,讲到“共振的危害”时,给学生讲一个著名的历史小故事:一支法国军队奉命连夜赶往另一军事阵地,整支队伍训练有素迈着整齐的步伐前进,在他们经过一座桥时,走着、走着,桥突然剧烈摇晃起来,最后一座素以坚固出名的桥就这样塌了,当然军队也掉落水中。马上,学生纷纷议论,带着惊讶的目光望着老师,教师顺势利导,指出是因为军队过桥时,步调一致,其行走的频率恰好等于那座桥的固有频率,从而引发共振,使桥身剧烈摇晃并最终塌陷。又如讲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闪电与其他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趣味讲授,生动有趣的实验,新奇的导课方式等都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如果学生对物理学科毫无兴趣,就会感到厌烦,更谈不上学好物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袁 杰;培养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J];数理化学习;2010年10期
[2] 陈广源;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27期
[3] 刘友广;《旅游政策与法规》教学感悟[J];职业技术;2009年04期
[4] 邓忠兵;打造新课标下妙趣横生的物理课堂[J];数理化学习;2008年09期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重视情感教育 ,培养学习兴趣华 第4篇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教学质量。
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上为配合有关知识的教学而进行的教学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所展现的生动而具体的实验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中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且它对学生分组实验起示范作用。为了使演示实验达到上述目的和作用,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取材方便,操作简便。
演示实验的器材学生越熟悉,越接近生活,越能使学生对实验产生亲切感,同时也便于学生模仿。例如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可以让一张纸片与一个小铁球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学生观察到两者下落快慢不同,再将纸片揉成小纸团与铁球同时落下,此时看到两者下落快慢已相差不多。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纸片、纸团两次下落快慢不同,是因为存在空气阻力,而不在于两者的轻重。空气阻力越小下落得越快,由此推知,当没有空气阻力时,任何物体下落快慢都相同。
2. 现象奇异,趣味性强。
演示实验应当尽可能展示一些奇异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完“动量定理”一节后,可以做一个高空落蛋实验。先将一只鸡蛋放在一定高度,下面放一块厚海绵,让鸡蛋下落到海绵上,它却安然无恙。然后将鸡蛋打破,将蛋液放入杯中。这样的实验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终身难忘。
3. 效果明显,教育性强。
演示实验应有明显的现象,否则,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应使学生有思想准备地进行观察,使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得到培养。例如物体的内能一节中有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将药棉放入压缩引火仪中,迅速地压下活塞,药棉就燃烧起来,现象十分明显,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4. 操作规范,成功率高。
演示实验是为教学而进行的,应保证有较高的成功率,失败的实验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失望,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会尴尬。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编排的分组实验可归纳为验证性实验、测量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操作性实验四大类型。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印象会更加深刻,并增强学习动机。为了使分组实验达到上述目的和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 组织好实验预习。
实验预习是保证学生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并获得成果的前提,要使学生心中有数,自觉、主动、目的明确地去做实验,使实验顺利进行,并对实验的相关内容有更深刻理解,进而能对实验提出自己的见解。
2. 组织好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学生完成整个实验的关键环节,是学生的科技活动。组织好学生实验操作,就是既要让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手脑并用,多动手,细观察,又要加强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重视情感教育 ,培养学习兴趣华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