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肠炎范文
感染性肠炎范文(精选12篇)
感染性肠炎 第1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选择2010年1月~2014年6月初诊误诊为CG的IC患者共39例, 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在19~70岁, 平均 (45.6±11.9) 岁, 回顾患者的病史资料发现全部患者均有不洁饮食致病史;症状方面均发病较急、下腹绞痛剧烈、血便并均伴有呕吐、恶心等多种上消化道不良反应症状, 粘血便、纯血便者分别有29例和10例;入院体温37.5~38.0℃、<37.5℃的分别有13例和26例;诊断资料方面, 在异院、本院初诊为CG的患者分别有25例和14例, 肠镜初诊判断为单纯乙状、直肠+乙状、降结肠+乙状、横+降直肠、全结肠轻微病变分别有3例、8例、19例、3例和6例;病理活检后发现39例患者的浸润细胞类型以中性粒为主, 并伴随部分淋巴、嗜酸性粒浸润, 腺体增生、组织溃疡分别有5例和3例;血常规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白细胞密度和中性粒细胞密度偏高;细菌学检查揭示粪便中大肠杆菌为主要致病菌。
1.2 治疗方法
患者在入院前镜检均被初诊为CG, 入院后主治医师通过调查病史资料、观察临床症状, 并结合病理活检结果确诊以上受检者为IC患者, 于是针对IC行药物对症治疗, 为患者静脉注射喹诺酮类抗生素结合补液支持, 疗程3~7天, 疗程结束后患者均痊愈出院, 整个治疗过程中并没有针对CG症状使用药物医治。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 本组患者的血便、腹痛、上消化道不良反应等症状均在疗程内得到明显的改善, 而在出院后的复检、随访过程中未发现任何患者出现腹痛、血便等症状, 复发率为0.0%, 疗效满意。一般而言, CG患者如果不接受对症药物治疗难以自愈, 而本组IC患者在治疗中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后痊愈, 这个结果也证明了初诊时确实将IC误诊为CG。
3 讨论
在临床中, IC与CG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等流行病学的特点以及镜检特征相似, 易于混淆, 临床鉴别困难[3]。本文回顾了39例被误诊为CG的IC患者的资料, 旨在总结IC患者和CG患者在既往病史、症状表现以及病理特征上的重要区别, 旨在减少类似误诊事件的发生。
从病史上来看, 资料显示39例IC患者均有不洁饮食致病史, 说明饮食不卫生确实是引发IC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有资料揭示不洁饮食诱发IC的概率明显高于诱发CG的概率, 而菌检的结果也显示大肠杆菌为IC致病菌, 这也更能证明不洁饮食致病史确实是临床上IC区别于CG的鉴别特征。从症状表现来看, IC患者以血便、腹部绞痛等下消化道不良反应为主, 而本组的IC患者中却均伴有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反应, 因此上消化道反应也为IC患者区别于CG患者的特征症状;最后, 组织病理检查发现IC患者的炎性浸润也多以中性粒为主、未见隐窝异常, 而CG患者的炎性浸润则与隐窝上皮组织的增生紧密相关, 利用这个特点也能够将IC与CG区别开来[4,5]。通过以上分析发现, 临床误诊的原因虽然与IC和CG的流行学特性、镜检特征不易区分有关, 但由于这两种结肠炎在病史 (病因) 、症状、病理学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因此误诊与初诊医师的工作态度、过度依赖镜检结果和主观经验判断有很大的关系, 这就要求接诊医师应总结误诊教训, 详细调查患者的既往病史, 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特征, 并结合病理学检查结果作出正确的诊断, 以免耽误IC患者的治疗时机。
摘要:目的 通过对女性案例分析, 总结感染性结肠炎 (Infectious Colitis, IC) 与溃疡性结肠炎 (Colitis Gravis, CG) 在临床诊断中的不同特点, 探寻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在2010年1月2014年6月初诊误诊为CG的39例IC女性患者的病史情况、主要症状、检验报告等基础资料, 分析IC与CG在诊断中的特点差异, 并探讨误诊原因。结果 我院在重新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后, 判定本组39例IC女性患者被误诊为CG, 并对症治疗, 患者均痊愈出院, 随访疗效满意。结论不洁饮食史、上消化道不良反应以及中性粒炎性浸润等是IC在临床诊断中区别于CG的重要特点, 因此要求医师在结肠炎患者的诊断过程中仔细分析患者的既往病史、临床症状, 并根据病理活检的结果进行确诊, 这样可明显降低IC的误诊率, 在临床中值得借鉴。
关键词:女性,IC,CG,误诊原因
参考文献
[1]席作武.中药内服联合清溃方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 20 (19) :198-201.
[2]伦伟健, 梁晓燕, 贾柳萍, 等.显微镜下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3, (4) :257-259.
[3]朱明明, 冉志华.炎症性肠病的鉴别诊断[J].胃肠病学, 2011, 16 (1) :1-4.
[4]薛玲, 叶子茵.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 (2012年·广州) 病理诊断部分解读[J].胃肠病学, 2012, 17 (12) :733-735.
感染性肠炎 第2篇
2009年7月中旬,在伊春市某林业局林场,仔猪发生一起急性传染病,往往来不及治疗就死亡.经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诊断为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
作 者:许英民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铁力市172信箱,黑龙江铁力,152500 刊 名:兽医导刊 英文刊名:VETERINARY ORIENTATION 年,卷(期):2010 “”(2) 分类号:S8 关键词:★ 发热病例范文
★ 浅谈阅读疗法
★ 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 发热门诊的规章制度
★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试探
★ 试探农村初中英语教学
★ 武昌试探社会化养老
★ 永远别去试探人心名句
★ 试探词语的释义及造句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 第3篇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2-0026-02
1 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特点
该病高发期为每年10月份到翌年3月份,所有年龄段的猪均都可能被感染,其中以哺乳仔猪最易感,尤其是10日龄以下的仔猪易死亡。
2 典型症状
发病初期食欲减退,甚至废绝,体温升高,大约为39.5~40 ℃。一些病猪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哺乳仔猪可能出现急剧的水样腹泻,通常粪便带有腥臭,并包括未消化的凝乳块。粪便的颜色为绿色、黄色或灰白色。另外,病猪都有一定程度的脱水,体形消瘦,十分口渴。通常病猪在5~7 d后可自行恢复正常。但极少数病猪由于病情严重,可能昏睡甚至死亡。
3 临床鉴别诊断
该病的临床症状与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红痢、猪痢疾、流行性腹泻及仔猪副伤寒的症状相似,应注意鉴别诊断。通过相关的临床诊断、病理剖检等可诊断为猪传染性胃肠炎[1]。
4 治疗措施
目前,该病还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当出现病猪后可采取下列措施减轻症状。①减少饲料量,特别是蛋白质饲料;②口服补液盐:选用氯化钠3.5g,氯化钾1.5 g,碳酸氢钠2.5 g,葡萄糖20.0 g,再倒入1 000 ml温开水,让病猪服用。对于仔猪可采用灌服的方式。③将抗生素类药物,如庆大霉素、氟哌酸等加入成猪的饮水或饲料中。另外,还应将抗病毒类药物,如板蓝根、黄芪多糖等也加入其饲料中。同时,采用病毒灵与痢菌净治疗,肌肉注射,持续2-3d。④发病初期可使用相关的干扰素或转移因子治疗,能获得更好的疗效。选用抑制肠道分泌的药物与收敛止泻剂治疗,常用的有高锰酸钾、阿托品等。另外,提供温水让猪饮用。⑤如果哺乳母猪得病后,厌食无乳时,一般可利用代乳品喂养小猪。⑥经常对圈舍消毒,1次/d,并提高圈舍温度。
5 防控对策
5.1 严把引种关
坚持自繁自养,对新进场的猪做好监测工作,先隔离一段时间,待确定无病后才能进场。同时,不可从疫病区引种。
5.2 加强消毒管理
制定详细的消毒方案,并将其落到到位。对饲养场所、进出的车辆及人员都要做好消毒防范工作。另外,在大风过后要注意消毒。
5.3 重视饲养管理
定时打扫养猪场,保证圈内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保持空气畅通。同时,合理设置饲养密度。另外,为猪提供清洁的饮水、优质,未变质的饲料。
5.4 疫苗接种
要定期为猪群接种疫苗,防止常见疫病。针对有病猪的猪场可选择以下免疫方法,即弱毒苗和灭活苗交叉接种,一般能获得不错的效果[2]。
5.5 淘汰病猪
对于病情严重,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应及时淘汰。同时,要遵循“全进全出”的饲养原则。
5.6 药物预防
在饲料中加入一些药物防治,常用金霉素,500 mg/kg,亚甲基双水杨酸杆菌肽,30 mg/kg。通常要持续14d,之后可每月喂药1次,每次给药7d。同时,做好环境消毒。
5.7 做好保暖工作
在季节交替或气候变化大的时候,要注意对猪舍做好保暖防寒工作,尤其要注意防贼风。
5.8 培育健康猪群
要饲养健康仔猪,并抓好消毒工作,以确保将所有传染因素均切断。同时,将仔猪分窝隔离,避免窜栏。将猪群分类饲养,可分为母猪、断奶仔猪、育肥猪等。通过有效的检疫手段尽量清除病猪,防止传染扩散,逐渐形成健康猪群。
参考资料:
[1] 李彦红.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体会[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29(7):153.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第4篇
1 流行情况及特点
此病仔猪多发于早春产仔季节, 有明显的季节性。此病暴发流行时, 2~3 d内迅速传播至邻近各圈舍, 约8 d后达到高峰, 随后仍零星发病。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以本镇两户母猪饲养大户为例, 有13窝仔猪发病。其中:初生仔猪7日龄内有4窝43头发病, 死亡率100%;8~14日龄内仔猪5窝49头发病, 死亡28头, 死亡率57.1%;15日龄以上仔猪四窝41头, 死亡6头, 死亡率14.6%。
2 临床症状
哺乳期仔猪, 尤其是2周龄内的仔猪, 感染1 d后, 第一症状是呕吐, 接着急剧水泻, 粪便为草绿色或灰色, 有时为白色, 并夹杂有奶块和泡沫。发病仔猪起初突然不食, 少部分体温升高至38.5~40℃ , 大多数体温正常或稍高, 耳冰凉, 出现腹泻后迅速表现为脱水, 毛立无光, 口渴, 很快消瘦死亡。
3 病例剖检
病死仔猪被毛粗乱, 耳朵、四肢及腹部发青有红斑。
胃底部和小肠粘膜潮红, 有片状出血点, 并有卡他性炎症;粘膜易刮脱, 小肠壁变薄, 呈半透明状, 缺乏弹性;胃内充满凝乳快, 坚硬酸臭, 肠内有大量稀粪;其他器官无病变。
4 防治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传播迅速, 各年龄段仔猪均易发病, 且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而哺乳仔猪大多数由于剧烈腹泻、脱水而致死, 故要对其采取积极的预防治疗措施, 防止死亡。
在防治方面:①搞好环境卫生, 每天清扫栏圈粪便, 定期用30%来苏儿水、火碱溶液消毒;②做好栏圈防寒保暖, 垫草干燥柔软, 猪舍温度最好保持在25℃左右, 勿使仔猪受凉;③不喂霉烂变质的饲料, 不饮冷水;④妊娠母猪耳后肌肉注射仔猪三痢菌苗, 具体用法是:每次5 mL, 头胎孕猪产前一个月注射一次, 产后半个月再注射一次;二胎或二胎以上孕猪产前半个月注射一次即可。这样就让哺乳仔猪通过吃母乳获得抗体, 产生被动免疫, 效果良好。
用干扰素防制猪传染性胃肠炎效果好 第5篇
用干扰素防制猪传染性胃肠炎效果好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冬季,气温较低的冬春季节(12月至次年4月),夏季很少发病,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2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断奶猪、育肥猪和成年猪发病轻微,并能自然康复.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随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及用具等,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
作 者:陈尚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滨海港镇多种经营服务中心,224553刊 名:农村养殖技术英文刊名:JOURNAL OF RURALANIMAL-PRODUCTION TECHNOLOGY年,卷(期):“”(21)分类号:S8关键词:
感染性肠炎 第6篇
一、流行病学
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分别是由冠状病毒科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虽然各年龄段的猪对该类病毒均易感,但死亡率与年龄的关系甚为密切,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死亡率越高,哺乳仔猪发病,常会造成大批死亡。
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都有在寒冷季节多发的特点,尤其在12月至翌年4月是高发期,常呈地方性流行,在猪群中如有1头发病,数日内可迅速蔓延全群。近年来,由于冠状病毒在猪群中普遍存在,同时受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病毒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和霉菌毒素、饲养管理等非疾病性的免疫抑制因素影响,使猪群的抵抗力普遍下降,加之气候反常,饲料原料不合格,使该病呈现高发态势。去年以来该病在国内不少地方的大面积流行,反复发病持续时间延长,再次证明了它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二、临床症状
初发病的猪群,潜伏期很短,通常为1~3天,感染后很快蔓延整个猪群,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的高度死亡为特征。哺乳仔猪病初体温升高或正常,精神沉郁,继而呕吐,发生频繁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有恶臭味;随后病猪极度口渴,常到处找水喝,并迅速出现脱水、消瘦等症状,且日龄越小,症状越重,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一般10日龄仔猪多在2~7天内死亡,死亡率最高可达100%;病愈仔猪往往生长受阻,体质较弱。
幼龄猪、育肥猪的症状一般较轻,病初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个别猪有呕吐现象,并出现水样腹泻,一般持续4~7天,耐过猪会逐渐恢复正常。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患病后乳房收缩,泌乳减少或完全停止,部分母猪体温升高,高度衰弱,有时个别怀孕母猪会出现流产,母猪很少死亡。
三、病理变化
混合感染病例,病猪脱水明显,眼球下陷,极度消瘦,皮肤干燥且失去弹性。解剖可见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出血;小肠充血膨大,肠内充满白色至黄绿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充血,大肠黏膜萎缩、脱落,小肠黏膜绒毛变短和萎缩;淋巴结肿胀。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判定可以做出诊断;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免疫荧光等实验室检查。同时,应注意与仔猪红痢、黄痢、白痢相鉴别。
四、防制措施
近年来,由于冠状病毒在猪群中普遍存在,且病毒已有变异可能,加之饲养管理不到位,饲料原料不合格,免疫抑制因素增多,导致该病流行十分严重,混合感染的比例也愈来愈高,给治疗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1. 强化免疫,提高生猪整体健康水平。目前常用的疫苗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每年冬季应全群接种该疫苗。一般断奶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每头注射1头份,生产母猪每头注射2头份,未断奶仔猪每头注射2头份。经产母猪一般在产前1个月接种,断奶仔猪在断奶后10~15天接种。接种部位以后海穴注射效果为好。同时,还要按照免疫程序做好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并结合本场实际,定期实施猪链球菌病、圆环病毒病、附红细胞体病、伪狂犬病、大肠杆菌病、仔猪副伤寒、轮状病毒病等常见猪病的计划免疫,以提高生猪的整体健康水平。
2. 严格饲养管理,改善养殖条件,给猪群创造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规模养猪场应坚持封闭饲养,实行“全进全出”制度,防止疫病交叉传染。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适时做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温工作。此外,要加强通风换气,保证猪舍清洁干燥,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供给营养均衡的饲料和充足清洁的饮水,以增强猪体抗病力。尤其在寒冷季节,加强猪舍保暖和通风,给猪群创造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可明显降低仔猪死亡率。
3. 注意消毒灭源,严防外疫传入。搞好日常消毒,经常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尤其对产房要严格消毒。仔猪断奶后,产房母猪应全部移出,然后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注意不从疫区或发病猪场引进猪只,以免传入本病。当猪群发病时,应立即隔离病猪,实施紧急免疫接种,并对猪舍、环境、用具等进行全面消毒,切断传染源。尚未发病的猪只应适当减少喂料,增加饮水量。
4. 保证饲料质量,严禁饲喂霉变饲料。研究表明,近年来饲料原料不合格或玉米霉变严重,已成为该病发生的一大诱因。另外,普遍性的腹泻还可能与饲料原料的替代有关。随着玉米价格的不断上涨,替代物DDGS(玉米干酒糟)使用逐步广泛,而猪群的消化道尚未适应新的原料,所以应激性腹泻不断增多。因此,选择合格饲料和原料,在饲料中添加防霉剂,严禁饲喂霉变饲料,循序渐进合理地使用替代原料,对预防该病意义重大。
5. 针对性进行保健预防,增强猪群的抗病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抵抗力来自于母乳,所以母源抗体低下或没有吃到初乳丧失天然免疫力的哺乳仔猪对PED更易感,且病死率最高;近年来不断遭受PED暴发之苦的猪场,母猪的生产水平多较差,且经常发生乳房炎、子宫炎等产科疾病,因此及时淘汰泌乳能力差的母猪,坚持对猪群进行保健预防,确保母猪生殖健康,保证母乳的正常供应,尽早使仔猪吃足初乳,在预防冠状病毒腹泻中至关重要。根据笔者临床诊疗实践,推荐应用以下药物保健方案:①怀孕母猪在饲料中添加瘟毒清(主要成分:人参、黄连、黄芩、黄芪、灵芝、板蓝根等),用量为每1000克瘟毒清拌料250千克,每月连续用药5天,可增强体质,预防病毒性疾病,控制死胎、弱仔,提高产仔成活率,促进母仔健康。②母猪产后在饲料中添加康宫散(主要成分:当归、党参、黄芪、益母草、淫羊藿等),用量为每头猪100克,开水浸泡后拌料,每天1次,连用5天,可有效预防母猪产后感染,促进子宫复原,增加泌乳,保证乳汁质量。③新生仔猪于3日龄、7日龄、21日龄分别肌注奥克星(主要成分:长效土霉素等)0.25、0.5、1毫升,三针保健全面预防。④仔猪断奶前3天,每头肌注猪用转移因子0.2毫升或倍康肽(白细胞介素-4)0.2毫升,同时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可增强仔猪的免疫功能,防止断奶应激。
6. 对症采用抗生素、强心补液疗法。①对大群猪可给予口服补液盐让其自由饮用。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钠4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00克,充分溶解于10升蒸馏水或冷开水中即可;也可内服葡萄糖甘氨酸电解质溶液,以最大限度地缓减饥饿、脱水和体重减轻。②全群用药可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和少量收敛剂,如在饲料中添加“康奇+氟欣”。康奇(主要成分:黄芪多糖提取物、紫锥菊提取物、板蓝根等)用量为每100千克饲料添加100克,每天1次,连用5~7天;或根据体重每头猪每次口服10~30克,每天1次,连用5~7天;氟欣(主要成分:氟苯尼考、泰妙菌素、TMP等)用量为每200千克饲料添加100克,每天1次,连用5~7天;或每100克本品对水400千克,每天集中饮用,连用5~7天。③对重症混合感染猪在口服补液盐的基础上,分别肌注“新仔痢金方+全康注射液”,同时口服止痢散可取得良好效果。新仔痢金方(主要成分:黄连、乳酸环丙沙星等)和全康(主要成分:金银花、黄芪、连翘等)用量均为每千克体重0.2毫升,每天1次,分别注射,连用3~5天;止痢散(主要成分:滑石、雄黄、藿香等)用量为每头猪每次口服2~4克,每天1次,连用3~5天。
为提高猪机体抗病力,降低死亡率,无论大群或个体,均可饮服或肌注黄芪多糖;另外,采用自家血清疗法,对防治本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 邮编:048100)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第7篇
1 病原学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可适应于猪甲状腺细胞、猪睾丸细胞、胎猪和仔猪肾细胞、唾液腺细胞,病毒成熟后存在细胞浆中。
本病毒不耐热,56℃45min、65℃10min死亡,在阳光下曝晒6h即被灭活,紫外线能使病毒迅速失活。常与大肠埃希菌、轮状病毒等造成混合感染,从而导致仔猪死亡率增多。
2 流行特点及发病症状
2.1 流行特点
病猪和康复后带毒猪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气排毒,排毒时间可达2个月之久。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在湿度大,比较集中的猪舍中更易传播,春冬寒冷季节多发。
2.2 临床症状
此病潜伏期为18h~3d。开始发病时数头出现腹泻,不到2~3d可波及全群。表观为突发性呕吐,吐出白色乳块,并混有少量黄水,接着剧烈腹泻,呈黄色淡绿色或白色。病猪极度消瘦、脱水,体重下降,被毛粗乱口渴、消瘦,常一周内死亡或形成僵猪。架子猪和成年猪的症状是,食欲下降或废绝,腹泻次数增多,排粪呈喷射状,粪水呈现黄绿色或灰褐色,带有轻度腥臭并混有气泡。
2.3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具有明显脱水现象,结膜苍白。
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呈急性肠胃炎症,胃底粘膜轻度充血,胃内滞留有凝乳块,小肠膨胀,里面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并混有气体及未消化的乳块,肠壁绒毛萎缩,肠壁薄而透明并缺乏弹性;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
3 诊断
本病根据发生于寒冷季节,传播讯速,先呕吐后水样腹泻,10日龄内仔猪高死亡率等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验。血清学检查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中和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被动血凝试验检测本病,效果均较好。
在诊断中应注意与仔猪白痢、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疾病的鉴别和混合发病。仔猪白痢也发生腹泻,但病猪很少呕吐,失水症状轻,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猪流行性腹泻口渴症状不显著,病死率比猪传染性胃肠炎稍低,传播速度也较缓慢。
4 防制措施
平时应选用消毒剂定期对圈舍、环境、用具等进行消毒。发生本病后除做好隔离和治疗外,要及时清理粪便,增加消毒次数。母猪舍在冬季和早春季节要采取保暖措施,防止仔猪因受凉而诱发本病。注意猪舍保温和清洁卫生,空气应新鲜,湿度不可过高。
预防应做好本病的免疫接种。免疫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于妊娠母猪产前20~30d免疫1次,以保护出生仔猪,必要时于产前7d再用疫苗免疫1次,新发病区对育成猪也应进行免疫接种。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只能采取对症治疗。该病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必须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本病发生后,应按照“综合治疗”的原则,尽快对症治疗,以减轻脱水和酸中毒,防止并发细菌感染。
可口服抗菌药物如氟哌酸、庆大霉素、磺胺、黄连素等,以防止继发感染,减轻症状。可选用乙酰甲喹注射液、复方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等抗菌抗病毒类药物肌肉注射,2次/d。对体温偏低或精神状况差的仔猪,肌肉注射100g/L的安钠咖注射液1~3mL。腹泻严重时给收敛性药物,如次硝酸铋、矽碳银等;为减轻因剧烈腹泻引发严重脱水,还可注射适量的阿托品。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第8篇
1 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属RNA型病毒。该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各个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 但以病猪的空肠、十二指肠组织、肠系肠淋巴结含毒量最高, 对阳光敏感, 在阳光下曝晒6h即被灭活。紫外线能使病毒迅速灭活。一般常用的消毒药在一定浓度下都能杀灭该病毒。
2 流行病学
本病能引起各种日龄的猪发病, 发病猪只日龄越小, 病情愈重, 死亡率也愈高, 2周龄内的仔猪死亡率可达90%~100%。以深秋、冬季、早春多发。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吃入被污染的饲料, 经消化道感染;也可以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染, 特别是密闭猪舍, 湿度大, 猪只集中的猪场更易传播。在老疫区常呈地方流行性或间歇性的地方流行性发生, 常发生在6日龄到断奶后2周的仔猪, 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新疫区的低。
3 临诊症状
该病潜伏期短的12~18h, 一般为1~7d, 多数病例3~5d, 不同年龄的猪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差异:
3.1 哺乳仔猪常在吃奶后突然发生呕吐, 接着发生急剧水
样腹泻, 粪便初为白色, 随后变黄或绿色, 后期略带灰褐色并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或混有血样。一般病猪初期体温出现轻热, 发生腹泻后体温下降。病猪精神萎靡, 被毛粗乱无光泽, 颤栗, 吃奶减少或停止吃奶, 严重口渴, 迅速脱水, 很快消瘦, 一般经5~7d死亡, 也有48h内死亡。5日龄以内的仔猪致死率可达100%, 随着日龄的增长而致死率逐渐降低, 病愈仔猪生长发育较缓慢, 往往成为僵猪。
3.2 架子猪、肥猪发病率也较高, 突然发生水样腹泻, 粪便
呈灰色或灰褐色, 病初体温略有升高, 发生一日至数日后减食或不食、无力, 体重迅速减轻, 有时出现呕吐, 病程约l周, 但很少发生死亡。
3.3 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 表现食欲不振, 有的呕
吐, 体温升高, 严重腹泻, 泌乳减少或停止。一般3~7d恢复, 极少发生死亡。
3.4 怀孕母猪和成年公猪感染后常不表现症状, 少数的仅表现轻度水样腹泻, 一般3~10d痊愈。
4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仔猪胃肠膨胀, 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 胃底粘膜轻度充血, 有时在粘膜下有出血斑。小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 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小乳块, 小肠壁变薄, 弹性降低, 以致肠管扩张, 呈半透明状。肠系膜血管扩张, 淋巴结肿胀, 肠系膜淋巴管内见不到乳糜。
5 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本病常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 传播迅速。病猪先呕吐, 继而发生水样腹泻, 10日龄以内仔猪有高度致死率, 而大猪致死率极低, 并且恢复较快。必要时可剖检, 如果空肠绒毛呈弥漫性无边际性的萎缩, 可诊断为本病。
6 综合防治措施
根据本病特点, 应采取下列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6.1 防止该病的传入
不从有病的地区购进猪只, 尤其是冬春该病高发季节要特别注意, 对所有新购进的猪要进行隔离饲养观察。一旦发生本病, 要立即严密消毒和隔离病猪。对临产母猪应放在消毒过的猪圈内分娩。
6.2 注意猪舍环境消毒和饲养管理
搞好猪舍环境卫生, 注意防寒保暖。但要防止猪舍潮湿闷热, 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增强抗病力。规模养猪场实行“全进全出”管理, 可有效的预防此病的发生。
6.3 做好防疫注射工作
对于规模养猪场和老疫区, 有条件的可用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疫苗进行预防免疫。
6.4 治疗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 临床上主要用抗生素防继发感染, 并对症治疗。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控 第9篇
1 流行特点和发病原因
本病不同日龄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 在新发病猪群中, 发病急、传播迅速, 一周内可传播各种年龄段的猪群, 特别是10日龄内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几乎全部感染;哺乳母猪厌食和无乳从而进一步导致仔猪死亡率上升;成年猪和肥育猪症状较轻, 大多能自然康复。在老疫区由于病毒和病猪持续存在, 母猪具有抗体, 哺乳仔猪即可获得不同程度的被动免疫, 仔猪断乳后, 由于没有母猪抗体的保护, 重新又成为易感猪, 使本病传播延续下去。由于病毒随粪便、呕吐物污染饲料和地面, 而大部分乳猪又喜欢吃自己排出的粪便和呕吐物, 因此又重新被感染, 特别是密闭或潮湿阴冷、卫生条件差、保暖设施简陋、通风不良、猪只密集更易发生本病。
2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8h至3d, 不同年龄的猪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差异。
2.1 哺乳仔猪
仔猪突然相继发病, 表现呕吐, 很快出现水样腹泻, 粪便初为白色, 随后变成黄色或绿色, 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母乳块, 粪便恶臭。病初体温升高, 腹泻后下降, 病猪脱水后出现口渴, 很快消瘦, 一般2~7天内死亡。5日龄以内的仔猪致死率可达100%, 随着日龄的增加而致死率逐渐降低, 病愈仔猪生长发育缓慢, 往往成为僵猪。
2.2 架子猪、肥猪
发病率很高, 有的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有的突然发生水样腹泻, 粪便呈灰褐色或黑色, 恶臭, 食欲减少和呕吐, 病程约一周, 极少死亡。
2.3 哺乳母猪
发病较为严重, 厌食、呕吐、腹泻、体温升高, 泌乳减少或停止, 一般3~7天恢复, 极少发生死亡。
2.4 怀孕母猪和成年公猪
感染后症状轻重不一, 少数猪食欲不振, 出现呕吐、腹泻、严重者排水样呈喷射状, 呼吸困难, 后期出现流产;公猪一般出现腹泻后3~10日痊愈。
3 病理变化
病死猪消瘦, 眼结膜苍白, 严重脱水。仔猪胃肠膨胀, 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 肠粘膜严重出血, 胃粘膜充血或出血, 肠壁变薄、透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切面多汁, 充血;肾肿胀、脂肪变性, 并有白色尿酸盐沉积。
4 诊断
本病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 临床症状和病程变化, 可作出初步诊断。本病不同日龄的猪相继或同时发病, 表现水样腹泻和出现呕吐, 特别是10日龄以内仔猪有高度发病率和死亡率;而大猪致死率较低, 并且恢复较快;病死仔猪小肠严重出血, 胃粘膜充血或出血, 肠壁变薄透明等病变。
实验室诊断:新发病地区, 可采集小肠及肠系膜淋巴结和血清等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法、血清中和试验、RTPCR和ELIA检测等方法进行确诊。
5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仔猪副伤寒、仔猪白痢、猪轮状病毒、猪瘟及中毒等相区别。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的其他肠道疾病的区别是:对各种年龄的猪发病传播很迅速, 对10日龄仔猪死亡率高, 用抗菌素治疗无效。此外, 皮肤未出现病变及无神经症状等。
6 防治措施
6.1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法
在患病期间可供给大量清洁饮水, 并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 口服补盐液等。不能饮水的可静注5%葡萄糖氯化钠及5%硫酸钠和口服补液盐灌肠, 可防止脱水和酸中毒, 必要时可注射硫酸阿托品。止泻可用鞣酸蛋白+活性碳10g一次口服。为预防继发感染和加快康复, 可选用恶痢绝、恩诺沙星、氟哌酸、复方新诺明等。
6.2 科学的饲养管理,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建立稳定的种猪群, 不轻易引种猪, 若引猪时, 必须从健康优质、无特定 (垂直传染) 病原的种猪场引进, 需严格检疫和消毒后隔离饲养20~30天才能转入生产猪舍, 避免各种日龄猪群混养, 实行全进全出。
6.3 加强饲养管理, 建立和完善以消毒卫生工作为核心的猪场安全制度
将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整个养猪生产各个环节, 保持猪舍内清洁卫生和干燥, 做好保育群的保暖, 提供猪群不同时期的营养需要, 严格控制饲料和饮水质量, 降低饲养密度, 减少各种应激, 提高猪群对其他病原微生物抵抗力, 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病风险。
6.4 建立健全各项防疫管理制度, 使用安全有效的疫苗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第10篇
1 临床症状
仔猪突然呕吐, 接着发生剧烈的水样腹泻, 粪便为黄绿色或灰色, 有时呈白色, 哺乳的仔猪并含凝乳块。部分病猪体温升高, 发生腹泻后体温下降, 嘴唇发紫, 耳尖和四肢末端发凉。病猪迅速脱水、消瘦、口渴、摇晃, 食欲减退或废绝, 一般经2~7天死亡, 重者当天死亡, 病愈的仔猪生长发育明显缓慢。
2 剖检变化
病死仔猪尸体消瘦、耳唇发紫。在胃底部和肠道有明显的卡他性炎症, 胃底粘膜轻度充血, 在粘膜下有出血斑。肠系膜血管充血, 淋巴结肿胀, 小肠管扩张, 肠壁变薄, 弹性降低, 呈半透明状。小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体或半液体, 有的仔猪肺部发红有炎症。
3 诊断
本病发生与仔猪断乳、卫生环境、应激等因素有关,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抗生素治疗无效等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要进行病毒分离, 动物接种和血清学实验。
4 防治
4.1 预防
提倡自繁自养, 外购仔猪严格检疫, 防止本病传入。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仔猪抗病力。经常用3%烧碱或20%石灰水消毒圈舍、场地、用具等。
有条件的饲养户可在母猪产前一个月接种疫苗, 提高仔猪的免疫力。
经常发病的猪场, 可将病死仔猪内脏切碎喂给临产前一个月的母猪, 该母猪在分娩时已产生免疫力, 由其哺乳的仔猪一般不会发病。
4.2 治疗
据药敏试验, 菌毒双杀、瘟毒立克对本病疗效显著。
菌毒双杀 (复方利巴韦林) 注射液, 按每kg体重0.15~0.2ml量混于5%葡萄糖夜150~200ml中静脉滴注。也可按每kg体重0.15~0.2ml量肌肉注射, 每日1次, 连用2~3天。
瘟毒立克 (复方黄芪多糖) 按每kg体重0.15~0.2ml量肌注, 每日1次, 连用2天。
口服补液盐 (氯化钠3.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碳酸氢钠2.5g) 27.5g, 加温水1000ml溶解后每次灌服250~300ml, 每天1~2次, 连用3天。或灌服生理盐水:每次300~350ml, 每天1~2次, 连服3天。
注射痊愈血清, 每头1ml, 皮下注射, 注射一次即可。
5 小结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 发病突然, 往往来不及治疗, 发病仔猪已经死亡, 所以本病以预防为主。
在治疗上要采取早、快、准、补的原则, 即早发现, 快治疗, 选准药, 补体液。
补液采用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效果最佳。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的综合防治 第11篇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综合防制
1 病原体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呈多形的球形,外有像倒釘样的纤突,直径在60nm~190nm(纳米),能在猪肾、猪甲状腺、猪睾丸等细胞上增殖。但病毒对光、温度和消毒液比较敏感。粪便中的病毒在阳光照射下6h既失去活性;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在紫外线照射下30min即可灭活。病毒对胆汁有抵抗力,耐酸,弱毒株在pH3时活力不减,强毒株在pH2时仍然相当稳定;在经过乳酸发酵的肉制品里病毒仍能存活,但病毒不能在腐败的组织中存活。病毒对热敏感,56℃30min能很快灭活,37℃4d丧失毒力。病毒在低温下可长期保存,在液氮中存放三年毒力无明显下降。对乙醚、氯仿、次氯酸盐、氢氧化钠、甲醛、碘、碳酸以及季铵盐类消毒剂比较敏感。
2 流行特点
本病毒只感染猪,不同年龄的猪都可发病,哺乳仔猪、生长育肥猪的发病率几乎为100%,成年猪发病也可达80%,尤以5日龄~14日龄之内的哺乳仔猪最易感染,且死亡率很高。病猪死亡率与猪的年龄呈负相关,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降低,但感染过的仔猪有相当部份会成为僵猪。
传染源为发病猪、带毒猪、带毒动物及其排泄物。在病猪的胃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鼻黏膜、气管、肺、脾、肾等处均可见到病毒的存在,病毒可随病猪的粪便、尿液及鼻汁排出体外。病猪康复后可长时间带毒,有的带毒期长达8周。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感染母猪可通过乳汁排毒感染哺乳仔猪。通常在猪群中只要有1头发病,数日内即会迅速蔓延至全群,同一地区流行过程可持续4周~6周,然后疫情才慢慢平息。
本病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秋冬季节和初春,呈地方性流行,新疫区可暴发性流行。本病常与肠毒素大肠杆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或轮状病毒混合感染。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仔猪为12h~24h,成年猪为2d~4d。
3.1 哺乳仔猪
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一般12h~24h会出现呕吐症状,继而出现严重的水样或糊状腹泻,粪便呈黄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仔猪明显脱水,体重迅速下降,发病2d~7d后出现死亡,死亡率高达100%;2周龄~3周龄的仔猪,死亡率在10%~80%。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急性肠炎,从胃到直肠均可见到程度不等的卡他性炎症;胃肠充满凝乳块,胃黏膜充血;小肠充满气体,肠壁弹性下降,管壁变薄,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肠内容物呈泡沫状,黄色透明;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淋巴管没有乳糜。其它组织较少见到明显的肉眼病变。
3.2 断乳仔猪
感染后2d发病,表现水泻,呈喷射状,粪便呈灰色或褐色,个别猪呕吐,在6d~8d后腹泻停止,极少死亡,但体重会下降,发育不良,往往变成僵猪。部分母猪由于与患病仔猪密切接触会反复感染,其临床症状也较重。如: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和腹泻等。
3.3 生长猪
表现为厌食,腹泻6d~10d,伴有呕吐。腹泻期间停止生长、体重下降,不用药物治疗也可耐过,但病猪的饲料转化率明显降低。
3.4 母猪
母猪感染后乳汁减少或无乳,表现为呕吐\厌食和腹泻,少量母猪体温升高。由于母猪无乳,导致哺乳期仔猪死亡率增高。
公猪和后备公母猪的临床症状与生长猪类似。
4 病理变化
本病以急性胃、肠卡他性炎症为特征。剖检可见胃肠充满凝乳块,小肠充满气体及黄绿或灰白色泡沫样内容物,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在显微镜下见到小肠绒毛明显萎缩脱落。由于小肠绒毛萎缩脱落导致动物消化紊乱、酸中毒和脱水。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心、肺、肾一般无明显病变。
5 诊断
本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较短,18h~72h即可感染全群)和病理变化是临床诊断的依据,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1)病料采集:通常采集粪便或小肠。因病毒对热敏感,采集的所有样品都应是新鲜的或冷藏保存。
(2)血清学检查:病毒中和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6 综合防制措施
6.1 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①为预防脱水和中毒可按: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清水1000mL配成溶液,若是数头病猪则按比例加量,让猪自由饮。不能饮水的可静脉或腹腔注射5%~10%葡萄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②为防止继发感染可用庆大霉素治疗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使用黄连素也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可预防肠道感染。诺氟沙星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肠道感染的治疗。环丙沙星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是诺氟沙星的2倍~4倍,恩诺沙星也有杀菌作用,可适量应用。③恢复体能:为加速体能恢复可用:复合维生素B+烟酰胺+右旋泛酸钙+肌酐+叶酸+开胃素+诱食素ATP,肌肉注射或灌服,1kg体重用0.1ml~0.15ml,1d一次,连用2d~3d。
(2)生物制品治疗:①干扰素、抗体、血清、免疫球蛋白等生物制品可按厂家说明书使用;②诱导注射:发病初期,将500羽份1瓶鸡新城疫I系苗用500ml蒸馏水稀释,现配现用,每天肌注1次,连用2d。其注射剂量为:仔猪3ml~5ml、中猪7ml~10ml、大猪15ml~20ml,有诱导肌体快速产生干扰素的效果。
nlc202309040635
6.2 综合预防措施
(1)猪场禁止非饲养人员进入,猪舍门口设消毒池。对刚引进的种猪,必须隔离饲养10d~15d,确认无病后才可入群。
(2)晚秋、冬季和早春一定要做好猪舍的防寒保温工作,加厚保温垫料并勤更换,必要时可给猪舍加温。
(3)加强冬季的饲养管理,特别要注意提高饲料中能量的含量。疫病流行季节停用豆腐渣、酒糟之类的辅助饲料。
(4)严禁猫、狗等进入猪舍。
(5)加强光照、降低猪舍湿度。
(6)搞好猪舍的清洁卫生与消毒工作。无疫情时每周用3%~4%氢氧化钠溶液冲洗消毒1次~2次,随后再用清水冲洗1次~2次;发生疫情时,每天喷洒1次0.2%过氧乙酸溶液、1%~3%漂白粉溶液等任意一种。
(7)必要时进行猪体消毒,可喷洒1%百毒杀600倍液、强力消毒王1000倍液和过氧乙酸2000倍液等其中的任意一种。
(8)怀孕母猪在产前25d~30d,每头后耳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灭活苗3ml,仔猪可通过吃母乳获得被动免疫效果。
(9)初生仔猪每头后耳穴注射0.5ml~1ml本病毒灭活苗,10kg~15kg猪每头注射2ml,50kg以上猪每头注射3ml,都能获得主动免疫。
(10)每头新生仔猪口服10ml康复猪的抗凝血或高免血清,连用3d,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7 小结
该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其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从病例中可看出,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传播迅速,各种年龄猪均可感染发病。仔猪发病突然,其精神沉郁,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
猪场一旦暴发此病,会造成14日龄以内仔猪,特别是新生仔猪近100%的死亡。对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制剂。因此,对本病须早发现、早治疗,根据临床症状采用对症疗法,才能迅速有效的阻止病情发展。对该病的防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畜舍卫生。冬季注意防寒保暖,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增强机体抗病力。实行全进全出管理制度,同时科学配制饲料,保证饲料营养均衡,提高猪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杜绝饲喂霉变饲料,严防胃肠炎等疾病的发生。
(2)严格执行防疫和消毒制度,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特别要注意哺乳母猪乳头的消毒,仔猪出生后,要保证短时间内吃到初乳。用新鲜生石灰撒布栏舍地面及走廊,既消毒又可干燥栏舍、降低温度。发病后,做好病猪的隔离工作,同时适度限水、限料。
(3)强化免疫是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根本措施。应根据该病的流行、传播特点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可采用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和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最好从母猪开始预防本病,妊娠母猪产前20d~30d免疫1次,以保护出生仔猪,必要时产前7d再免疫1次。
参考文献
[1]羅进祥,李树芝.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J].中兽医学杂志,2008(04)
[2]朱发高.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2013(03)
[3]杨丽芳.一例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J].北方牧业,2010(16)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 第12篇
1 发病情况
该场存栏怀孕母猪14头哺乳仔猪80头, 10 kg左右断奶仔猪60头, 最初哺乳仔猪在7日龄左右出现拉黄绿色粪便, 个别猪出现呕吐和腹泻, 母猪和断奶仔猪随后发病, 拉水样稀粪, 曾用肠毒血痢、头孢、附弓链绝等注射, 母子康口服, 一撒停喷洒哺乳仔猪, 均未见明显效果, 其中哺乳仔猪死亡78头, 断奶仔猪死亡20头, 母猪死亡2头, 哺乳仔猪死亡率达97.5%, 断奶仔猪死亡率达33%。
2 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病初拉黄色水样稀粪, 体重迅速下降, 个别猪呕吐, 腹泻时, 粪便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腥臭。7~14日哺乳仔猪发病快, 死亡率高。10 kg左右断奶仔猪发病前采食量下降, 体温稍升高, 粪便水样沿肛门沟流下或呈喷射状喷出, 黄色或灰黄色。怀孕母猪少食或厌食, 有的出现呕吐, 精神不振, 喜睡, 体温正常或升高, 稍后出现腹泻, 粪便灰色或黄色、恶臭。
3 病理变化
本病呈急性胃肠炎变化, 剖检哺乳仔猪胃肠充满凝乳块, 小肠充满气体及黄绿或灰白色泡沫样内容物, 肠壁变薄, 呈半透明状, 肠系膜淋巴结充血, 肿胀。心、肝、脾、肾未见明显病变。
4 诊断
根据本病发病的季节性以及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5 治疗
用壮观头孢按30 mg/ (kg体重) (安徽天安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猪用干扰素40 kg 1 mL (大连三仪动物药品有限公司) 肌肉注射, 口服四黄米仙100 g拌料100 kg (广东广牧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抗菌曲松100 g拌料80 kg (广东广牧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益毒清100 g拌料100 kg (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 连用3 d后, 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6 鉴别诊断
6.1 猪流行性腹泻
病猪表现呕吐, 迅速腹泻、脱水, 粪便呈水样, 黄色或灰黄色, 体温基本正常, 仔猪濒死前体温下降。呕吐多发生在吃食和吃奶之后。中猪、肥猪和成年猪精神萎顿、厌食和持续3~7 d腹泻, 恢复后容易造成生长发育不良。病变主要在小肠, 小肠充血, 肠壁变薄发亮, 内充满黄色的液体。肠系膜充血, 肠淋巴结充血、水肿。
6.2 猪轮状病毒感染
主要发生在哺乳仔猪。病初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不愿走动, 有些仔猪吃奶后发生呕吐, 继而腹泻, 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 为水样或糊状, 较腥臭, 持续2~4 d。病猪消瘦、脱水, 若无继发感染, 死亡率不会超过10%。环境温度下降或继发大肠杆菌病时, 使症状加重, 病死率增高。通常10~21日龄仔猪的症状较轻, 腹泻数日即可康复, 3~8周龄仔猪症状更轻, 成年猪为隐性感染。
6.3 仔猪黄痢
多在出生后12 h内发病, 主要症状突然腹泻, 排出腥臭的黄色或灰黄色水样粪便, 用蒽诺沙星, 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治疗有效。
7 讨论
7.1 本病多发生冬春季节, 各日龄的猪均易感, 哺乳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断奶仔猪及成年猪多能康复, 病猪和康复猪是主要传染源。
7.2 本病死亡猪主要症状脱水, 在治疗时要注意补充水分, 食槽内不能脱水, 可在水中加入补液盐 (处方:氯化钠3.5 g, 氯化钾1.5 g, 碳酸氢钠2.5 g, 葡萄糖20 g, 常水1 000 mL) , 30~40 mL/ (kg体重) , 仔猪亦可腹腔注射5%的葡萄糖盐水, 每次40~100 mL, 每日2次。
7.3 平时要注意圈舍防寒保暖, 发病时要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或葡萄糖粉, 有利于病猪机体恢复, 发病时药物治疗, 可选择一些长效抗生素配合抗病毒药物。
7.4 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免疫接种。
感染性肠炎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