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康复训练论文
肺康复训练论文(精选10篇)
肺康复训练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呼吸训练,康复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COPD) , 是以气流受阻为特征, 反复咳嗽、咯痰、气促和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慢性支气管炎和 (或) 肺气肿, 气道阻塞进行性发展, 但部分有可逆性, 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1], 在COPD人群中, 由于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加重病情, 甚至必须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上呼吸机, 给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痛苦, 为缓解或控制症状, 消除或减少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 改善患者肺功能, 笔者从2007~2008年为34例COPD患者进行呼吸康复训练, 观察训练后, 患者肺功能检测指标改善情况, 得到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稳定期COPD患者来源于本院呼吸内科门诊及呼吸内科病区的患者, 全部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本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呼吸训练组 (康复组) 34例, 男19例, 女15例, 年龄54~76岁, 平均 (62.68+6.68) 岁;对照组34例, 男20例, 女14例, 年龄53~78岁, 平均 (60.86+7.49) 岁。两组性别、年龄、病情、肺功能等方面比较, 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所有患者均经询问病史、查体、胸部X线片和肺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除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支气管哮喘、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影响肺功能的疾病。
注:P>0.05
1.2 研究方法
康复组在健康教育基础上进行呼吸康复训练, 由护士教会呼吸康复训练方法, 并送给患者呼吸康复训练VCD光盘, 出院后可在家中继续训练, 2次/d, 15~20 min/次, 护士每天电话随访患者呼吸训练技术的执行情况。每3个月组织一次病友会, 进行肺功能的阶段性评价, 训练时间为9个月。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 不进行呼吸康复训练, 9个月时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情况。
1.3 康复组呼吸训练方法
1.3.1 健康宣教
给予口头一对一宣教, 制作呼吸康复训练光盘及宣传小册子, 多渠道向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
1.3.2 缩唇呼吸
方法:闭口经鼻吸气, 然后通过缩唇, 像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6 s, 呼气时缩唇程度由患者自行调整, 勿过大过小, 练习3 min。
1.3.3 腹式呼吸
方法:可采用卧、坐、立位练习, 以吸鼓呼缩的方式, 一手放于胸前, 一手放于腹部, 胸部尽量保持不动, 呼气时稍用力压腹部, 腹部尽量回缩, 吸气时则对抗手的压力将腹部鼓起, 同时要注意吸气要用鼻深吸气, 呼气时则缩唇缓慢呼气, 呼气时间要比吸气时间长1~2倍, 练习5 min。
1.3.4 呼吸操练习
以缩唇呼吸配合肢体动作为主, 吸气用鼻、呼气用嘴、第一节双手上举吸气, 放下呼气, 10~20次;第二节双手放于身体侧面, 交替沿体侧上移下滑, 上移吸气, 下滑呼气, 10~20次;第三节双肘屈曲握拳, 交替向斜前方击拳, 出拳吸气, 还原呼气, 10~20次;第四节双腿交替抬起, 屈膝90°, 抬起吸气, 放下呼气;第五节吹悬挂的小纸球训练。
1.3.5 呼吸康复训练的管理及监控
由护士每天电话监督随访, 每3个月组织一次由医生、护士、COPD患者及家属参加的病友会, 在病友会上医护人员针对患者所关心的问题, 进行讲解并鼓励患者提问和讨论, 如肺如何工作, 康复训练的机制等, 请患者回示呼吸训练的技术方法, 对部分呼吸训练方法欠正确者帮助其矫正。
1.4 观察指标及统计方法
采用德国耶格公司产MasterScope电脑化肺功能仪检测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 肺功能检测指标很多, 根据周玉兰报道[3], 笔者选择与COPD有关, 且改变明显的几个指标进行统计, 如:最大肺活量 (VCmax) 、一秒钟用力呼气量 (简称‘一秒量’, FEV1 ) 、一秒量比用力肺活量 (FEV1 /FVC) 、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速 (MMEF) 、呼气峰值流速 (PEF) 等数据。
1.5 采用SPSS
10.0数据统计软件统计处理, t检验。
2 结果
呼吸康复训练9个月时, 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肺功能各项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2。
注:1) P<0.05, 2) P<0.01
呼吸康复训练组肺功能与对照组肺功能相比有显著性改善, 以MMEF及PEF改善最明显。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呼吸康复训练后康复组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其中以MMEF及PEF改善最明显 (P<0.01) , 表明呼吸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肺功能。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出现, COPD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治疗上无特殊方法, 故呼吸动力学逐渐受到重视[3]。
3.1 呼吸训练机制在于 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可延缓呼气流速, 延长吸气与呼气时间, 减慢呼吸频率, 可使支气管内压增加3~5 cm H20[4], 便于肺泡内气体的排空, 减少残气量, 增加了肺泡通气量, 还可降低呼吸肌频繁收缩对氧和能量的需求, 增大呼吸时膈肌的运动幅度, 加大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呼吸操在配合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的基础上, 增加了肢体动作, 可充分锻炼呼吸肌群, 简单易学, 便于患者接受。可避免单纯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锻炼时的单调, 便于患者坚持。
3.2 由于COPD患者年龄都较大, 且患病时间长, 体质虚弱, 在进行呼吸训练时要注意一些问题:①呼吸训练开始时, 护士注意示范指导, 保证呼吸训练的有效性;②要防止呼吸肌疲劳出现, 首先从患者可承受的运动负荷开始, 循序渐进, 逐步增加负荷;③呼吸训练时要放松, 以减少不必要的耗氧量;④由于肌肉锻炼效果的可逆性, 停止锻炼后肌肉功能会回复到锻炼前的水平, 大约停止2.5个月左右, 呼吸肌就会回复到锻炼前的水平, [5]故应对患者进行耐心的健康教育, 务必使其长期坚持锻炼。
3.3 引导COPD患者进行长期、有效的呼吸康复训练, 可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 促进肺功能的改善是提高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首要要求, 然而影响COPD患者肺功能的因素很多, 如衰老和患有多种疾病是内在的影响因素, 也是使肺功能不易改善的最主要因素。另外, COPD患者多为老年人, 老年人还存在动作缓慢, 协调性差, 认知功能减退, 记忆力差等个体差异。因此, 引导COPD患者进行长期、有效的呼吸康复训练是非常困难的, 笔者首先为患者制定了康复计划, 针对个体差异, 制定了相应的训练计划。安排训练的内容, 做到简单易学、易行、易接受, 不管在医院还是在家都能进行。我们通过电话联系了解患者的训练情况, 并要求定期来医院复诊, 通过9个月的训练, 患者既保障了训练的安全性, 又达到了呼吸康复训练的目的。
为了使患者能真正配合治疗, 达到长期康复训练的目的, 健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既增加了患者的疾病知识, 同时也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 增强了康复训练的信心, 我们在计划中安排了一对一的口头宣教, 从与患者联系预约看呼吸康复专家门诊, 到就诊、做检查、康复训练、复查, 整个流程自始至终进行着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 并制作出呼吸康复训练的光盘和宣传训练的小册子, 内容有COPD相关知识的介绍, 肺功能检查及测评指标, 氧疗, 吸烟, 大气污染及感染对COPD患者的危害, 营养支持, 心理社会支持等。患者无论在家还是在医院都能反复得到健康教育, 随着康复训练时间的延长, 患者的顺应性增强, 肺功能逐渐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张建华, 刘惠俐, 富丽芳.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7) :504-506.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诊治指南)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8) :453-460.
[3]周玉兰, 刘枢晓, 查云, 等.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8) :616-618.
[4]焦丽, 崔朝勃, 高秀玲.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夜间低氧的干预作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8) :9-10.
慢阻肺康复 做3种锻炼 第2篇
上下肢有氧训练 慢阻肺患者骨骼肌功能失调与心肺功能下降,是患者活动能力和运动耐力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氧训练能提高肌肉细胞的有氧和无氧代谢,增加肌肉的毛细血管密度、改善心肌系统协调工作的能力、显著提高慢阻肺患者的最大摄氧量,从而改善呼吸困难,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上肢的有氧训练可以举重物(不超过1千克)、扔球等;下肢的有氧训练包括步行、跑步、爬楼梯等,每天各运动15~30分钟,长期坚持。
呼吸肌训练 吸气肌肉训练能增加吸气肌肌力和耐力,减轻患者主观和劳力性呼吸困难,提高生活质量。呼吸肌训练方法主要包括控制性深慢呼吸锻炼、缩唇—腹式呼吸锻炼、阻力呼吸锻炼等。另外,患者还可以进行复合呼吸肌肉训练,用鼻子快速用力吸气乃至鼓腹后,同时缓慢缩唇呼气,逐渐缩腹,每天早晚各练习3分钟。
咳嗽和排痰训练 慢阻肺患者有多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每到冬春季节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出现急性加重。患者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咳痰、排痰,可导致肺部炎症的迁延不愈,甚至并发呼吸衰竭。因此,患者要进行有效的咳嗽和排痰训练。具体方法是:患者身体尽量坐直,深呼吸后,用双手按压腹部,身体稍向前倾斜,连续咳嗽,咳嗽时收缩腹肌,用力将肺部深处的痰液排出。
肺康复训练论文 第3篇
1 呼吸训练方式
COPD是一种由于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造成的肺通气和肺换气障碍,要维持和促进病人肺功能的恢复,首要办法就是呼吸肌的训练,通俗地讲,就是教会病人如何有效呼吸。常见的两种呼吸训练方式就是: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即指导病人取舒适体位,放松全身肌肉,一手放于胸部,一手放于腹部,用口快速呼气数次,然后闭嘴用鼻深吸气,吸至不能再吸时稍屏气2s或3s,再用口呼气。呼气时用双手按压肋下或腹部,收缩腹肌,口唇缩成鱼口状或形似吹口哨状,缓慢呼气,使气缓慢呼尽。呼气时缩唇大小程度由病人自行选择调整,以能轻轻吹动面前30cm的白纸为适度或使距口唇15cm~20cm处、与口唇同一水平高度的蜡烛火焰倾斜又不致熄灭为宜。多项研究表明,缩唇-腹式呼吸对大多数COPD病人的肺功能恢复均能起到较好的疗效且经济高效[1,6]。除此之外,也有专家指出,扩胸深呼吸、有效咳嗽、呼吸操训练、吹气球练习都是COPD病人呼吸肌训练的方式和手段[7,8]。
2 运动训练方式
对于稳定期的COPD病人而言,如果说呼吸肌的训练是肺功能康复的基础,那么运动锻炼可以说是肺康复的保障。运动锻炼包括上肢运动锻炼、下肢运动锻炼、肌肉力量训练。
2.1 上肢运动训练
主要是通过交叉触肩训练、握力球练习、上举训练、手摇车训练[9]、手臂屈伸训练等训练方式锻炼上肢肌肉力量,提高病人的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从而也增强了病人对康复的信心。交叉触肩训练是一种慢快交替的上肢运动锻炼方法,指导病人取舒适体位,站立位或坐位,通过两上肢交叉触肩的动作,锻炼病人上肢活动能力,增强辅助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对于病人肺功能的改善也是非常有利的,研究者认为,手摇车训练可先从无阻力开始,每个阶段递增;提重物训练为病人手持重物,开始用0.5kg的器具做高于肩部的各方向活动,对部分病情严重的病人也可使上肢有节律地做转圈运动。而对于有些呼吸困难明显、高龄、自理能力低下的COPD病人,可以采用握力球或握力器锻炼双手力量,通过长期持之以恒的锻炼,对病人的呼吸功能改善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2.2 下肢运动训练
下肢运动训练是COPD病人主要的肺康复运动训练项目,而且新的肺康复循证指南也将其列为肺康复的必须内容,其推荐等级为1A[10]。我国相关研究指出[11],长期坚持散步、慢跑、游泳、爬楼梯、功率自行车训练对于COPD病人的耐力训练和心肺功能改善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外研究表明,步行康复项目对于社区COPD病人的二期康复带来很大帮助,他们还指出,与其他训练项目相比,跑步练习也是比较适合稳定期COPD病人的一种运动训练方式[12]。然而,McNamara等[13]研究者指出,对于水上运动是否能够改善COPD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还存在疑问。Yan等[14]的研究表明,太极拳对COPD病人的稳定期肺功能康复来讲,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运动训练方式。然而,选择何种训练方式还要考虑到病人的病情、年龄、活动能力等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其训练强度及时间长短还要取决于病人自身的活动耐受力,以病人不感到疲劳和呼吸困难为宜。Sewell等[15]研究者指出,COPD病人的康复锻炼一般要求每次持续30min左右,每周进行3次~5次,经过20次运动锻炼可产生最大的效果,这与ATS和ERS联合发表的肺康复循证指南相一致[16,17]。
2.3 肌肉力量训练
肌肉力量训练对于COPD病人的肺康复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孙芳艳等[18]认为,力量训练主要包括各种持器械体操和抗阻力训练,其中,持器械训练包括沙袋、实心球、哑铃、拉力器等。Ortega[19]也强调,与耐力训练相比,力量训练对于COPD病人外周肌力和运动能力的提高效果更好。近几年来,国外开展了一种新型肌肉力量训练方法,即全身振动训练(whole-body vibration,WBV)[20,21],它是一种利用机械振动和外在抗阻负荷刺激机体从而改善神经肌肉功能,帮助机体迅速提高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在我国,张丽等[22]研究者对15篇有关WBV对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改善的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显示,WBV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增强下肢运动功能。当然,并不是所有病人都适合这些力量训练,还需要我们对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详细评估,做到因人而异,因时制宜,训练项目也要由低强度逐渐向高强度过渡,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3 个体化教育
3.1 饮食调整
营养不良也会对COPD病人呼吸功能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如增加医院感染机会、加重呼吸肌无力、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增加病死率及住院时间延长等[23]。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COPD病人营养状态的关注,对于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病人,提供合理膳食指导,增加每日高能量、高维生素、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摄入量,同时定期监测病人的体重指数,评价其营养改善情况。张明[24]的一项研究中明确指出,营养支持结合肺康复训练有助于增强康复训练的效果,提高COPD病人的运动能力。
3.2 生活方式改变
吸烟是导致慢性肺部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烟雾刺激呼吸道引发气道的炎症反应。因此,戒烟已经成为降低COPD发病率,减轻肺功能损害的最有效措施。李新鹏[25]的研究显示,戒烟联合呼吸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COPD病人的运动能力,改善病人的生命质量。
3.3 系统化教育
对于不同文化水平的COPD病人,选择不同教育方式实施有效的系统化健康教育,指导病人正确进行呼吸训练及运动训练,提高其对于肺康复训练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进而提高其自主训练能力和肺康复效果。有研究表明,发放图文并茂健康教育手册并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和教育并实时效果评价,有助于改善护患交流沟通,从根本上提高了病人的依从性,对COPD病人的肺康复是非常有效的[26]。
4 小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肺康复训练在各大医院得到广泛开展,医护人员对于COPD肺康复训练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高,肺康复训练的方式也在由原来的呼吸肌训练向多元化肺康复训练转变。但是,在许多方面,我们的肺康复训练依然存在缺陷,比如:①对出院后病人的肺康复训练实施情况有待改善:多数COPD病人在出院后难以长期坚持肺康复训练,这对他们身体的康复非常不利,进一步优化老年COPD病人出院后的肺康复训练计划和方案有助于降低病人的再入院率,减轻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减少了国家医疗资源的浪费。②目前我国对于COPD病人稳定期的肺康复训练方案缺乏个性化考虑。③由于目前国内医患比例不协调,难以全方位、全程指导每一位COPD病人进行肺康复训练。而国外在这些方面的实施更全面,更专业,更新颖,我们需要在借鉴、学习国外的新思路、新方法的同时再结合我国COPD病人的个性和特点,开展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为我国老年COPD病人的稳定期肺康复提供更有效的办法。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迁延性疾病,患病率高、再入院率高,这对病人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同时也给诸多COPD病人造成很大精神困扰。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做好病人稳定期的康复工作.本文从呼吸功能训练、运动锻炼、个体化教育等方面对老年COPD稳定期肺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肺康复训练论文 第4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康复运动处方;肺功能
【中图分类号】R322.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100-02
随着环境变化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COPD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并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对于稳定期COPD患者,临床治疗以促进病情恢复,改善患者生活功能为主,而康复运动发挥着重要作用[2]。目前,关于稳定期COPD患者康复运动处方制订的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比法,观察康复运动处方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JP2]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9例,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8.4±3.1)岁;病程3~12年,平均病程(6.8±1.4)年。对照组49例,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9.1±3.3)岁;病程3~11年,平均病程(6.9±1.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COPD诊断标准者[3];患者病情稳定,且1个月内未出现COPD急性加重;与本研究配合。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心功能NYHA分级4级者;存在肢体残疾或行动不便者;精神疾病或意识不清者。
1.3方法对照组行基础治疗,给予抗氧化剂、支气管扩张剂、PDE抑制剂等药物,咳痰患者给予祛痰药、咳嗽患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并适当给予免疫调节剂,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制订康复运动处方,具体内容包括。
1.3.1运动方式通过做哑铃操或拉弹力带增强上肢肌力;通过慢跑、散步或游泳等提高患者耐力。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肌力训练及耐力训练联合进行。为增强患者肺功能,改善呼吸状况,可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左右手分别放于上胸部与腹部,吸气时自觉鼓起腹部,呼气使腹部手稍用力帮助腹部恢复,呼吸按节律进行,保持吸与呼之比为1∶2。
1.3.2运动强度在康复运动中根据指标对运动强度进行掌握,通过检测最大摄氧量、功率、心率、代谢当量及呼吸情况对运动强度进行调整。以最大摄氧量为监测指标,将<50%最大摄氧量的运动量作为低强度运动,50%~70%为中强度运动,>70%为高强度运动,针对患者情况,一般采用中-高强度训练。
1.3.3运动时间及频率因为尚无COPD患者康复运动时间及频率的相关标准,研究根据中华医学会建议[4],每次运动时间为20~30min,每周2~5次,共持续8~12周,患者根据身体状况及耐受情况酌情缩短或延长运动时间及频率。
1.3.4运动方法运动方法包括间歇运动及持续运动,为减少患者运动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依从性,可选择间歇运动方法,以最大运动负荷的50%和10%交替进行,每次运动后休息20min。
1.4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FVC(用力肺活量)及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进行测量,数值同肺功能呈正相关性;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距离同运动能力呈正相关性[5]。
1.5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肺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观察组治疗后FVC及FEV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运动能力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运动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6min步行距离明显较对照组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COPD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及气道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该症病程长,治疗难度大,可引起肺脏生理功能损伤,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有极大危害。COPD稳定期的治疗以阻止病情发展,促进肺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除基础药物治疗外,肺康复运动治疗在临床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6],肺康复运动治疗能对患者心血管功能进行调节,增强患者耐力与周围肌肉力量,增加最大耗氧量,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状况。虽然肺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康复运动处方的具体制订方面,尚无明确、统一的标准[7]。
康复运动处方的内容一般包括:运动的方式、时间、频率、强度及运动方法等。多数学者认为[8],康复运动处方的制定应先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合理选择训练方式。COPD患者一般会出现氧耗量增加,行动困难及呼吸困难等,同时肌力与耐力下降,为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运动能力,受限因增强其肌力与耐力。运动强度是影响肺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若强度过大,患者不易完成,降低依从性,甚至可引起不适症状;强度过低则无法达到康复效果。因此在处方制订过程中,应充分应用相关监测指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运动强度进行调整。研究发现,保证足够的运动时间,选择最佳的运动频率,能持续改善患者活动耐力,在制订处方时,需考虑患者依从性及耐受条件,科学选择运动时间。虽然持续运动操作简单,可显著提高患者运动耐力,但建议采用间歇式的运动方法,使患者在休息时得到超量恢复,提高依从性[9]。研究指出[10],科学的康复运动处方对稳定期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有明显改善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VC及FEV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min步行距离明显较对照组远(P<0.05),结果与述报道相符。
综上所述,康复运动能有效改善未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增强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净,贺正一,刘颖,等.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下肢运动训练处方的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2):3273-3278.
[2]尹淑金,吴一帆,欧爱华,等.运动处方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及运用前景[J].广东医学,2012,33(18):2853-2856.
[3]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J].中医杂志,2012,53(1):80-84.
[4]王桦,吴晓玲,葛亮,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2011、2013年修订版)指南解析[J].医学新知杂志,2014,24(1):46-50.
[5]赵东兴,周玉民,李风雷,等.改良运动处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康复疗效[J].国际呼吸杂志,2012,32(9):678-682.
[6]王丹,菅丽.运动处方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11):22-25.
[7]尚画雨,黄玫梅,上官若男,等.五种现代常见慢性疾病的运动处方[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9):882-886.
[8]王俊,冯瑞华,李秀增,等.制定疗养运动处方的要点[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5):410-411.
[9]王新本,周新春,滕志涛,等.运动心肺功能参数对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治疗的指导作用[J].山东医药,2013,53(13):29-31.
[10]周文波,聂秀红.COPD患者运动康复治疗前后系统性炎症反应的随访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7):498-500.
肺康复训练论文 第5篇
1.1 对象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入住我院的老年COPD缓解期患者34例。入选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疾病学组提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标准[1]。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COPD的患者并为缓解期。长期卧床、语言沟通障碍、老年痴呆、严重心肺功能衰竭等不能接受康复训练的患者除外。
1.2 一般资料
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18例中, 男17例, 女1例;年龄58~87岁, 平均 (61.00±8.17) 岁;病程8~42年, 平均 (15.00±2.18) 年;对照组16例, 男14例, 女2例;年龄57~85岁, 平均 (62.00±7.98) 岁;病程7~44年, 平均 (15.00±2.36)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3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跟踪随访2个月, 缓解期COPD患者必须留置联系电话和地址, 以便通知患者在出院后的第3个月至我院复查。同时将本科的联系电话和主管医生的电话号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便于患者遇到困难和需要咨询时联系。治疗前后均采用德国JAEGER公司生产的MS2IOS型专业肺功能诊断系统来测定肺功能。
统计方法: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1.4 研究步骤
康复训练包括以下内容
1.4.1 放松练习
坐位或站立调整呼吸, 进行胸、腹式呼吸, 缩唇呼吸练习5 min, 并在室内放轻音乐。
1.4.2 有氧训练
(1) 匀速步行:距离因人而异, 最初用慢速度, 50~70步/min, 逐渐加快至中速度70~90步/min或更快, 20~30min/次, 1次/d, (2) 健身跑:呼吸功能衰退轻者采用此法, 先以间歇跑开始, 即慢跑30s, 逐渐延长慢跑时间, 缩短步行时间, 最终全程慢跑, 20min/次, 1次/d。
1.4.3 呼吸训练
缩唇呼气法:以鼻吸气, 缩唇呼气, 呼气时将口唇缩成吹口哨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型缓缓呼出。缩唇程度以不感费力为适度。一般吸气为2s, 呼气以逐渐延长至10s或更长为最好。
1.4.4 训练基本规则
训练强度以呼吸和心率增快为限, 停止训练10 min, 恢复至平静状态示强度适宜。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时, 需在专业护理人员的管理下完成。
在呼吸康复训练中, 老年患者易产生疲劳, 应采用间歇式训练法, 做每一项运动后, 要休息5 min。运动后的心率控制在100次/min以内。停止运动后心率恢复到安静值。做每项运动前后, 需监测心率和SPO2, 训练因人而异, 循序渐进。
2 结果
呼吸康复训练后患者的用力肺活量 (FVC) 、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FVC%)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FEV1%) 及FEV1/FVC均较康复前明显提高。且给予康复训练患者的FVC、FEV1、FEV1%及FEV1/FVC较对照组改善明显。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at=2.124~3.436, 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bt=2.101~7.149, P<0.05、P<0.01。
3 讨论
3.1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是COPD的基本特征
在缓解期仍有低氧血症, 不仅影响患者的躯体功能, 而且还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此, 改善COPD患者的通气功能、纠正低氧血症、提高患者肺功能是我们进行康复训练的目标。
3.2 肋软骨钙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由于老年COPD患者肋软骨已有不同程度的钙化, 活动度减低, 胸廓活动量受限。患者为克服通气不足, 过多的动用辅助肌群, 形成不正确的呼吸方式, 多为胸式呼吸。这样不但不能纠正低氧状态, 反而易导致呼吸肌疲劳。呼吸功能训练的目的就是纠正病理呼吸, 重新建立正常呼吸, 缓解呼吸困难, 改善心肺功能。周士枋等[3,4]发现有氧运动可以锻炼骨骼肌和呼吸肌群, 改善肺功能, 对COPD患者有明显效果。COPD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后肺部症状改善, 呼吸道感染次数减少, 呼吸功能改善。缩唇呼气法可延缓呼气流速, 增加气道内压, 便于肺泡内气体的排空, 从而增大潮气量和减低呼气频率。
3.3 老年人的个体差异对呼吸康复训练的影响
老年人存在动作缓慢, 协调性差, 记忆力差等个体差异。因此, 引导老年COPD患者进行长期、有效的呼吸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显示, 康复训练前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足, 对如何改善肺功能、防止复发知道的很少, 通过护士手把手的指导患者进行康复及呼吸肌训练, 使患者对疾病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过训练及治疗, 18例患者的肺功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8) :456.
[2]BasinajianJV, 李刚, 魏庆义.治疗性锻炼[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410.
[3]周士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锻炼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3, 8 (1) :46-48.
肺康复训练论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与排除标准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上海市同仁医院呼吸科病房及门诊接受PR治疗的216例COPD患者。COPD的诊断及分级标准符合201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COPD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9]。所有入组患者均经询问病史及查体,COPD病情稳定至少2周以上,肺功能严重程度分级Ⅰ~Ⅲ级,并排除:①严重肢体功能障碍,尤其是下肢功能障碍;②严重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等严重心血管疾病;③严重肝、肾功能异常;④重度认知功能障碍;⑤严重肺动脉高压;⑥合并肝肾等其他器官功能衰竭;⑦未吸氧,体表血氧饱和度低于88%。
1.2 一般资料
入选的216例患者的年龄范围在52~80岁,平均年龄为(73.3±6.2)岁,其中男性患者114例,女性患者102例;BMI为(21.2±1.7)kg/m2,吸烟指数(824.7±98.9)年支,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为(0.±0.1)L,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为(38.9±2.4)%,肺功能分级:Ⅰ级29例,Ⅱ级98例,Ⅲ级89例。
1.3 呼吸康复训练的流程
门诊PR训练一周开展2次,一共持续8周(共计16次),每一次训练包括呼吸训练和运动训练。呼吸训练:主要指导患者学习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坐位或站立位调整呼吸,用鼻吸气,用嘴呼气。腹式呼吸方法为左手放在胸前,右手放在肋下上腹部,吸气时腹部膨隆,右手随之抬起。呼气时腹部塌陷,右手随之向前下方给以一定压力,帮助膈肌回复,整个呼吸过程左手几乎不动。吸气与呼气时间之比为2∶4。每种呼吸方式各练习5 min,共10 min。运动训练:上肢肌力训练采用无支撑负重锻炼,患者取坐位,背靠椅背,双膝垂直。锻炼包括5个上肢动作,每个动作能重复3次,重量在0.5~2.0 kg。训练时,要配合呼吸进行,拉起呼气,放松吸气,每套动作之间休息1 min,以患者自诉疲劳或不能完成动作为止。有氧耐力训练采用步行30~60 min,或蹬车2 000 m/次,无阻力。或跑台速度30~45 m/min,距离200~400 m。在训练中,一项或两项同时进行,因人而异。
1.4 呼吸康复训疗效评价指标
所有患者在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前需要进行临床评估,包括营养状况评估、肺功能测试、运动能力测试和生活质量评估。PR训练对QOL的改善采用SGRQ来评价,而运动能力的改善用6MWD来评价。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13年修订的COPD诊治指南来测量6MWD,结果以实际数值和标准数据预测百分比(%pred)来表示。在6MWD评估上,54 m的改变作为临床最小显著改善。而SGRQ所评估的总分≥4分作为临床最小显著改善。
1.5 COPD疾病认知评估
为了研究COPD患者对自身疾病认知状况与医院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关系,笔者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气道疾病认知问卷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以往的文献结合临床调研和预调查情况自行设计并经专家讨论修订,内容包括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对疾病的认知、对疾病急性加重的认知以及对COPD治疗的认知3个方面,共计45个问题组成,每题答对得1分答错0分,总分0~45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越高,本研究测得问卷的Cronbachsα为0.876,重测信度为0.87,整个问卷由患者在安静状态下独立完成。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和频数(构成比)来表示。PR训练前后的数据用配对t检验来分析,完成组患者和中途退出的患者以及对PR训练有反应者和无反应者之间的分类变量用χ2检验,连续变量用Wilcoxon rank-sum检验来进行分析。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BMI、焦虑评分、基线6MWD%pred与PR疗效之间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OPD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与临床资料比较
在216例接受PR训练的患者中,有170例患者完成了至少12次医师指导下的PR训练,被分为完成组;而46例患者未能完成规定次数的PR训练,被分为中途退出组。在PR训练之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BMI、吸烟年限、当前吸烟者人数、6MWD%pred、SGRQ分数、肺功能、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焦虑和抑郁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COPD患者自我疾病认知与HADS焦虑和抑郁评的关系
在所有接受PR训练的患者中,完成慢性气道疾病认知问卷的调查的COPD患者共207例,其中男性110例,女性97例,年龄为(73.82±6.25岁)。问卷总得分在8~29分,平均为(20.7±12.5分)。将每个患者的总得分与HADS焦虑和抑郁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COPD患者的自我疾病认知与HADS焦虑和抑郁评分呈负相关,即慢性气道疾病认知问卷总分越高,患者的HADS焦虑评分(r=-0.61,P<0.01)和抑郁评分越低(r=-0.34,P<0.05)。见表2。
2.3 完成组患者PR训练后的疗效
在完成组患者中,经过康复训练之后,SGRQ症状、总分以及HADS焦虑评分均显著下降;而6MWD以及肺功能测试较康复训练之前显著增加,但是HADS抑郁评分在PR训练前后无显著改变,该结果提示PR训练可以显著改善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见表3)。
注:数据以均数±标准差呈现,两组数据用配对t检验来分析
2.4 不同年龄组PR训练疗效的比较
为了评估年龄对PR训练疗效的影响,患者根据中位年龄73岁分为年轻患者组和年老患者组。年轻组患者的平均年龄(65.1±5.4岁),年老患者组的平均年龄为(75.1±2.3岁)。使用6MWD和SGRQ的改善来评价PR训练的效果,结果表明,在6MWD改善方面,年老组患者(39.3±16.7)m和年轻组患者(48.2±13.5)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3);在SGRQ改善方面,年轻组患者(-6.4±3.4)和年老组患者(-4.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在6MWD评估上,以54 m的改变作为临床最小显著改善。而SGRQ所评估的总分≥4分作为临床最小显著改善。无论是从SGRQ还是6MWD的临床最小改善方面,两组患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2.5 PR训练后达到最小临床显著差异和未达到的患者在基线水平各参数之间的单变量分析
在6MWD评估上,使用54 m的改变作为临床最小显著改善。而SGRQ所评估的总分≥4分作为临床最小显著改善。共有78例患者SGRQ评分≥4分,73例患者6MWD改善≥54 m。两组患者基线水平的BMI,SGRQ总分,HADS焦虑评分以及6MWD%pred之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当使用SGRQ作为评估因素时,两组患者的基线水平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
2.6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价PR训练的疗效
以6MWD评估的改善情况作为因变量,以BMI、基线6MWD%pred和HADS焦虑评分作为自变量,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基线水平的BMI对使用6MWD评估的运动能力改善有影响(OR∧=0.035,95%CI:0.996,1.013,P<0.01)。此外,基线水平的6MW%pred对6MWD的改善也有影响(OR∧=0.975,95%CI:0.936,0.997,P<0.01)。而基线水平的HADS焦虑评分与6MWD的改善无影响(OR∧=1.231,95%CI:0.879,1.845,P=0.345)。见表6。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COPD患者在接受12次PR训练后,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和肺功能有显著的改善,高的HADS焦虑评分和BMI与PR训练的疗效呈正相关。在不同年龄组的患者中,PR训练的疗效无明显差异。KATSURA等人的研究表明2周的院内PR训练对年轻组患者和年老组患者的症状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本研究结果与这些报道一致。
目前,社会对COPD患者的宣传教育不足,导致患者普遍缺乏对该病缺乏了解,本研究结果表明,COPD患者自我认知问卷的总得分平均为20.7分,正确率为46%,表明大部分患者对该病的认知水平较差。同时本研究结果还发现,COPD患者自我认知问卷得分与HADS焦虑和抑郁评分呈负相关,这表明缺乏对COPD疾病防治的正确认知可能会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示针对COPD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对于该病的临床治疗非常重要。
COPD患者中广泛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而且有研究表明,焦虑症状与运动能力的下降相关[11,12]。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PR训练可以减少短期的焦虑和抑郁症状[13]。在本研究中,PR训练之后焦虑评分有所改善,但是基线水平的焦虑评分是否会影响PR效率还不清楚。CARREIRO等人[14]报道焦虑和抑郁与PR训练后运动能力的改善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有关。但是,NGUYEN等人[11]的横断面研究表明有较高焦虑评分的COPD患者更为活跃,推测可能是由于不断增加的焦虑症状导致患者躯体运动增加。
BMI对PR训练疗效的还存在争议,VAGAGGINI等人[8]报道称高的BMI可以预测PR训练在6MWT上的疗效,但是SGRQ评分上无效。本研究结果与之相一致。相反,RAMACHANDRAN等人认为肥胖与PR训练疗效无关,但是笔者的分析排除低体重的患者并且患者的平均BMI较高[15]。本研究中患者BMI的分布范围与他们的研究有很大不同。低的BMI与患者的营养状况紧密相关,PR的训练效果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营养状况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大约有42%的患者在完成PR训练后,6MWD评估的距离改善超过54 m。这可能是由于入组的患者中的BMI较低所致。
PR训练的疗效评价一直都备受争议,由于训练的方法比较复杂,所以评价疗效的方法种类繁多。传统的疗效评价方法包括运动能力、QOL、症状以及焦虑和抑郁水平。SGRQ和6MWD是评估PR训练后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改善的最常用方法,但是也有一些方法可以用来评估PR疗效,比如增量往返步行测试,慢性呼吸问卷,以及COPD评估测试。最近的研究表明,COPD患者躯体运动能力的改善对于PR训练疗效的评价要比运动能力改善优越[16]。躯体活动情况可以预测COPD患者的死亡率,运动能力的改善并不一直与躯体活动能力相一致[17]。但是到迄今为止,在COPD患者中仍然未能建立躯体活动的最佳评价手段。本研究使用SGRQ和6MWD,一方面是由于这些指标在大量的研究中都广泛使用,另外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本院近年来一直在使用该指标进行COPD患者PR训练疗效的评估。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方面由于样本数量较少,这可能会掩盖统计学上的可信度,另外一方面,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可能无法直接来评估实验中的干预对患者表现的影响。未来还需要多中心队列研究来进一步探讨影响COPD患者PR训练疗效的因素。总的来说,大部分患者缺少对COPD疾病的自我认知,而且疾病自我认知状况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呈负相关;PR训练在COPD患者中的疗效不会受患者年龄的影响,高的焦虑评分和低BMI会对PR训练的疗效产生影响。因此,应该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如健康教育、心理辅导、营养支持治疗来提高COPD患者PR训练的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康复训练疗效的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研究,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上海市同仁医院呼吸科病房及门诊接受PR训练的216例COPD患者。患者在基线水平的人口学资料包括营养状况评估、肺功能测试、运动能力测试,生活质量指数(QOL)以及COPD疾病自我认知评估。采用标准的PR训练流程,每周进行两次,一共持续8周,患者至少连续完成12次才能被归为完成组,否则为中途退出组。使用6 min步行距离(6MWD)和St.George’s呼吸问卷(SGRQ)评估问卷来评价运动能力和QOL的改善。结果 在所有完成问卷的COPD患者中,患者的自我疾病认知与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焦虑和抑郁评分呈负相关,即慢性气道疾病认知问卷总分越高,患者的HADS焦虑评分(r=-0.61,P<0.01)和抑郁评分越低(r=-0.34,P<0.05)。在完成组患者中,有73例(42.9%)患者在6MWD上有临床最小显著改善,有78例(45.9%)患者在SGRQ呼吸问卷得分上有最小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在PR训练前(50.6±21.8)和训练后(67.8±18.5)有显著改善(P<0.05)。此外,使用6MWD的最小改善作为评估指标,两组患者基线水平的体重指数(BMI),焦虑评分和SGRQ总分均有显著差异(Ps<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是影响COPD患者PR训练疗效的独立因素(OR∧=1.035,95%CI:0.996,1.013,P<0.01)。结论 焦虑症状和BMI会影响COPD患者PR训练的疗效,而患者的年龄则无影响,应该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如健康教育、心理辅导、营养支持来提高PR训练的疗效。
肺康复训练论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本院住院康复治疗的患者, 根据症状、体征、胸部X片检查及肺功能分析, 符合2007年《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COPD诊治指南, 选中中重度的COPD稳定期住院患者6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30例。排除患者有心血管、神经、内分泌和运动系疾病。患者均处于稳定临床状态。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1年,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有氧运动综合训练, 康复训练的方法主要是进行运动训练, 包括:呼吸训练、上肢肌力训练及全身有氧耐力训练, 20~30 min/d, 2次/d, 上下午各1次, 10 d为1个疗程, 前后治疗3个疗程, 时间持续2年。观察两组的治疗前、中、后肺功能和主观呼吸功能障碍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康复锻炼后生活质量较前明显提高 (P<0.01) , 情绪显著好转, 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康复后肺功能较对照组无明显减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稳定且处于缓解期, 排除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及精神病患者等。
两组在治疗前后进行统计学肺功能评定后, 发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的肺活量 (VC) 、用力肺活量 (FVC) 、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总有效率83.3%, 表明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康复治疗和护理是有效的。见表1, 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由于现在老年人群中大多数原来吸烟, COPD死亡率仍持续地升高, COPD作为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发作时并发的肺炎和呼吸衰竭已经成为中老年呼吸科的主要病原, 对其进行治疗和护理已经成为摆在医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2,3]。在进行主动积极治疗此类病的同时, 对其护理和应用也应该开展大量研究, 对促进COPD早日康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院对收治的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治疗, 同时采取了促进排痰等其他重要护理措施, 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和疏导, 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加大了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进行戒烟等改掉不良生活习惯的宣传, 提高了在临床治疗、住院阶段的配合性, 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在临床和护理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COPD给全球公众都带来了健康上的严重威胁, 研究其治疗方法和护理方案具有临床和实践意义。COPD给患者带来的肉体与精神上的痛苦, 减少有效的呼吸循环气体使患者呼吸困难, 肺内气体不均, 通气比例失调, 患者的行为能力下降, 身心伤害严重。为了减轻气道痉挛, 低流量吸氧, 能够增加吸入气体的氧分压, 减轻部分患者的症状, 通过运动训练, 提高生活质量, 进行心理疏导是目前临床上治疗COPD的有效方法[4,5]。本院在观察中发现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达83.3%, 因此这种治疗护理方式值得推广。
运动训练方案可改善患者躯体状况和心理状况, 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训练可以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6]。
参考文献
[1]江丽洪, 陈开容, 陈惠, 等.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吉林医学, 2014, 35 (1) :154-156.
[2]王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分析.吉林医学, 2013, 34 (27) :5738.
[3]张静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持续护理效果观察.吉林医学, 2013, 34 (27) :5750.
[4]周红艳.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吉林医学, 2013, 34 (27) :5631.
[5]应少聪, 周向东, 周丽华, 等.运动训练联合心理激励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3 (9) :1312.
肺康复训练论文 第8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康复训练,6分钟步行试验
本研究选取2014年1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 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患者, 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西医治疗,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联合中西医结合的呼吸康复训练进行治疗。通过将传统呼吸康复与现代呼吸康复技术结合起来, 设计了一套中西医结合呼吸康复训练方案, 应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通过观察患者的长期训练效果, 将其与单纯西医治疗进行对比, 探讨与分析中西结合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以及应用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采用2014年11~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 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患者, 其中男42例, 女3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西医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呼吸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中, 男21例, 女19例, 年龄57.4±4.8岁;对照组患者中, 男21例, 女19例, 年龄56.8±5.1岁。在病例选入的过程中已经排除支气管哮喘、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病以及其他影响心肺功能的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相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西医治疗, 主要以吸入思力华及舒利迭为主, 并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情是否加重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祛痰剂以及抗生素等进行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的训练重点是采用西医治疗联合中西医结合呼吸康复训练治疗。此外, 观察组患者需要入院学习相应的呼吸康复技术, 到患者熟练掌握练习要领之后, 可自行回家坚持练习, 2次/d, 早晚各1次。
1.2.2 中西医结合的呼吸康复训练方法
将传统中医训练方式与现代呼吸康复训练方式即呼吸操结合起来。其中, 传统中医治疗选用坐式八段锦功法进行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患者不可过于用力, 动作尽量轻柔和缓, 呼吸时要做到动静结合, 注意调神调心, 练习后不要过度疲乏;而现代呼吸康复训练方式选用呼吸操以及肢体功能训练等。肢体功能训练主要是通过上下肢的活动训练来进行胸廓扩张工作, 过程中要辅助呼吸肌的牵伸训练;呼吸操即膈肌呼吸训练及缩唇呼吸, 主要是指患者取坐靠位, 将双手叠放在下腹部, 用鼻子进行吸气时腹部凸起, 而用口呼吸时腹部凹陷并缩唇呼气[1~4]。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使用SPSS 15.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6分钟步行距离测试以及评分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四个观测时间点的评测结果与指标相比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的四个观测时间点的评测结果与指标相比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3、6个月以及1年的指标观测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2。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过常规西药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不过长期服用西药会为患者带来一些药物副作用以及经济负担。而呼吸康复治疗能够通过长期训练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中西医结合的呼吸康复训练是有重要意义的[5]。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呼吸康复训练, 一方面能够帮助患者控制和延缓肺功能进一步恶化, 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来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等症状。
综上所述,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呼吸康复训练以及单纯西医治疗后, 均能有效地改善患者运动能力, 促进患者的健康, 而其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呼吸康复训练效果更佳,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谭韬, 毕番, 杨秀萍, 等.呼吸气功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康复的疗效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 (6) :56-58.
[2]谢馨予.社区管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 2010, 17 (10) :121-124.
[3]武慧, 王翼洲, 张琳.金水化痰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和血流变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1, 14 (3) :1221-1224.
[4]张继礼, 周华娟, 刘明红.慢性阻塞性肺病长期氧疗的研究进展[J].浙江临床医学, 2013, 15 (4) :102-103.
脑卒中康复期训练 第9篇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让患者的语言障碍、吞咽功能、肢体功能和心理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仅靠住院期间短暂的康复治疗护理和训练较难达到最终效果,因此,患者和家人应学习掌握相关的康复知识与训练方法。以便出院后继续坚持这些训练,使之得到更好的康复。
语言障碍 康复训练
脑卒中患者出现失语症的比率占20%~30%。语言障碍使患者产生与周围人的交际困难,带来种种不便及心理压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行为与病体康复。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康复训,应根据其临床症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其具体方法:
训练与发音有关的肌肉引导患者练习舌的伸缩及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先做简单的张口、伸舌、龇牙、鼓腮动作,再进行软腭提高训练,指导患者将嘴张大,教其发“a”音。再做舌部训练,让患者尽量向外伸舌,反复做伸缩舌运动,由慢到快,逐步提高运动速度,反复练习卷舌及舌的左右运动,舌尖舔上下唇、左右唇角,再做顺向及逆向舔唇周动作。还有唇部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抿嘴、撅嘴、磕瓜子、嚼口香糖等动作。这些都是训练发音肌肉的锻炼,能防止舌、咽、喉部肌肉萎缩,对已有语言肌肉萎缩者也有明显康复效果。
利用口形及声音训练对不能随意支配唇舌发出声音的患者,训练者先做好口形、发音示范,教患者通过口形来支配控制自己的唇舌运动,练习发音。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时的口形,纠正发音错误,还可通过复读机将个人发音与正确发音对照纠正,从易到难进行。如字母训练发“a”声,然后学喉音“h、ha”音,唇音“b、p”音,舌齿音“d、t”音。
进行字词句阅读书写训练从简单的单词开始,如“我”、“你”、 “在” 、“饭”、 “吃饭”等。训练中适当给予提示,如说“上班”,训练者可先说“上”给患者以口型示意,提示其接着说“班”,最后说出完整单词“上班”,然后再说短句 “我在上班”。如模仿写字动作,诱导患者主动说出“写字”,“你在写字”。患者掌握一般词组、短句后,再进行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应选择感兴趣的故事进行练习。练习时在字、词之间要有停顿,让患者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训练最好安排在上午进行,开始每次30分钟,以后可延长至1~2小时。要持之以恒,直到语言障碍的症状改善。
吞咽功能 康复训练
据国外文献报道,51%~73%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这不仅影响营养的摄入,而且易造成误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导致窒息而危及生命。如果及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绝大多数患者三、四周左右就能恢复正常吞咽功能,个别恢复差的也会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训练方法是:
器官功能训练一是先让患者空咀嚼、鼓腮、吹气、张颌、闭颌、磕牙,以上动作反复10次为一组,每日进行三组以上;二是用冰冻棉棒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其做空吞咽动作,这种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训练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使之易于诱发有力的吞咽,反复训练可提高吞咽发生的敏感性和速度;三是清洁口腔,刷牙和按摩齿龈每天3次;还应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摄食训练一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吞咽困难程度选取食物形态。糜烂食物最易吞咽,固体食物最难吞咽,糊状食物不易误吸,液状食物易误吸。合适的食物应有适当黏性而不易松散,最适合的是泥状食物。液状食物应谨慎食用,温度应控制在40~60℃为宜。对中重度吞咽困难患者须经过一段与摄食和吞咽有关的器官功能训练时间,使其产生一定的吞咽能力后,方可进行摄食训练。
二是应注意患者摄食时的体位。能坐起的患者,可取坐位进食,这样易引起吞咽反射;不能坐起者采取半卧位,躯干抬高30~40度,仰卧,头部前屈位,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这可防止食物向鼻腔逆流和误吸;进食结束后体位应保持半小时,以防诱发返流性食管炎。
三是应注意采用适宜的喂食窍门,要用薄且凹陷小匙勺,掌握最适宜吞咽的一口量;每次喂食时用匙压一下舌面以刺激知觉,促进舌的运动;在患者进食时应保持环境安静,少说话,避免患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引起呛咳;同时,应引导患者再次识记进食、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动作,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运动传导通路的重建;指导患者进食后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然后再喂食;亦可每次吞咽后饮少量水,以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除去咽部残留食物。
对重度吞咽困难者,如果经口摄食量太少,不足以补充体内所需营养时,家属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学会实施鼻饲饮食。
肢体功能 康复训练
据报导,8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以偏瘫较多见。如何最大程度地减轻脑卒中带来的后遗症,促进其功能恢复,是医学界长期研究的课题。近年,康复医学专家的临床研究认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必须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不宜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机;康复训练要根据病情分阶段进行,综合多数专家意见,粗略归纳如下:
病情早期对患者肢体功能应采取综合康复疗法。陪护人员要在康复专业者的指导和帮助下对病人进行被动运动,防止并发症和“废用综合征”。这包括肩、肘、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如前臂的外旋,腕及手部关节的外展与对掌;采用健侧卧位,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1次,预防或减轻上肢的肩下沉后缩、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曲、手指屈曲及下肢的外旋、内翻、足下垂、挛缩、髋关节伸直等异常模式的出现和加重。被动活动每日2~3次。
病情稳定期只要不妨碍治疗就应对患者进行肢体的训练活动。对偏瘫肢体关节做无痛范围的曲、伸、内旋、外展被动活动,主动辅助活动。还可借助滚筒、沙磨板等器具进行上肢分离运动及控制能力训练及下肢的床上桥式运动,并训练健侧肢体。协助患者向健侧和患侧做翻身训练,逐步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
病情恢复期对患者进行四肢训练。指导患者做伸腕旋后,拇指与其他指的对掌,手的抓握放松和手的精细动作训练;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坐起时,双上肢前伸,在无靠背而能自行支撑坐稳后,由两侧交替推动患者,保持平衡而不倒下,让其具有躯体平衡能力;协助患者坐在床边或椅上,双脚平放地面,头颈保持直立,膝盖稍分开;做头颈转动及耸肩运动,再做双上肢屈曲、交叉抱肩做躯旋转,再双手交叉握举过头,肘关节伸直,前臂左、右移动,然后患手放在患腿上,掌心向上,以健手慢慢拉直并分开患手手指,再合扰,反复数次。
在训练行走时,先进行离床站立、踏步、抬腿、侧移、迈步练习,迈步时不要硬拉,可用绳子套于患侧脚中部,用手协助抬脚起步,同时训练患者正确使用手仗、步行器、轮椅、支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充分训练健侧的代偿功能。尽可能改善病人周围环境,如门槛台阶改成坡道,蹲式便器改成坐式便器,厕所及浴室加扶手等。
反复进行维持功能的各种训练要持之以恒,直到争取最大程度的生活自理。
心理 康复训练
许多脑卒中患者有语言、吞咽、肢体功能等方面的障碍,发病后突然生活不能自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常常出现焦虑、悲观、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这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因此,进行有效的心理康复训练应贯穿所有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始终。
首先,从语言、行动、表情上都要给患者同情、关怀和亲切感。坚持对其耐心和细心地做好方方面面的护理和生活照料工作,让患者充分体会到病后获得的温暖与别样的幸福;鼓励患者正确对待当前的疾病,消除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二,留心发现和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千方百计让患者得到心理康复。对患者所关心的问题,应想方设法给予正确地解答,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病人有体验的道理进行讲解和说服。要善于利用具体事物,让患者振奋精神,提高情绪。如对老年患者,一谈起自己的孙子时就有超乎平常的精神,所以,针对其喜欢的人物、事情,诱导其振奋精神,增强康复训练欲望。再如,协助患者从事能激发思考及保持活力的嗜好,如下棋、打扑克或麻将,可故意让其赢。不管大小事情,只要是他应该做或想做,就应给予鼓励、支持和积极评价。
第三,必要时送患者到康复室参与集体康复训练。这样病人之间可以相互鼓励、模仿、竞赛,产生连带感、集体感、回归社会感;也有利于患者产生对其疾病的客观正确认同,消除孤独自卑感。
肺康复训练论文 第10篇
肺尘埃沉着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肺尘埃沉着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肺尘埃沉着病患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是非常普遍的, 长期的慢性支气管炎使气道狭窄, 通气阻力增加, 继之发生肺气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形成。
2 病情评估
2.1 是否为急性加重期
2.1.1 急性加重期的定义:
指在疾病过程中, 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 (或) 喘息加重, 痰量增多, 呈脓性或黏液脓性痰, 可伴发热等症状, 需要改变原治疗方案并持续恶化。
2.1.2 急性加重期的症状体征:
(1) 呼吸困难、喘息、胸部发紧的感觉加重。 (2) 咳嗽、咳痰增多, 咳痰颜色改变, 痰液变黏稠。 (3) 可能伴有发热、无力、疲劳、抑郁、意识混乱、睡眠障碍、活动耐力下降。 (4) 呼吸频率超过25次/分, 心率超过110次/分、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和 (或) 静息状态下出现呼吸困难, 胸腹矛盾运动、发绀、外周水肿、右心衰竭, 血流动力学不稳等征象均提示严重的急性加重。
2.2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2.2.1 肺功能检查:
通常呼吸空气的情况下, PEF<100 L/min, 或FEV1<1 L, 提示严重恶化。
2.2.2 动脉血气分析:
呼吸空气情况下, Pa O2<8k Pa (60 mm Hg) 和 (或) Sa O2≤90%提示呼吸衰竭。Pa O2<6.7 k Pa (50 mm Hg) 和 (或) Pa CO2>9.3 k Pa (70 mm Hg) 和p H<7.3, 提示病情危重。
2.2.3 胸部X线片:
用于怀疑肺炎的患者, 同时用于鉴别诊断。
2.2.4 痰培养:
出现脓性痰即可开始抗菌药物治疗, 如患者对初始抗菌药物治疗无反应或效果欠佳, 则需要进行痰培养和药敏试验。
2.2.5 心电图:
用于识别右室肥厚, 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
2.3 病情严重程度肺功能分级:
(1) Ⅰ级:轻度FEV1/FVC<70%;FEV1≥80%预计值。 (2) Ⅱ级:中度FEV1/FVC<70%;50%≤FEV1<80%预计值。 (3) Ⅲ级:重度FEV1/FVC<70%;30%≤FEV1<50%预计值。 (4) Ⅳ级:极重度FEV1/FVC<70%;FEV1<30%预计值;或FEV1<50%预计值同时伴有慢性呼吸衰竭。
2.4 住院治疗的指征:
(1) 症状明显加重, 如突发的静息时呼吸困难。 (2) 出现新的体征或原有体征加重 (如发绀、外周水肿) 。 (3) 新发的心律失常。 (4) 有严重的伴随疾病。 (5) 对初始院外治疗无反应。 (6) 高龄患者的急性加重。 (7) 诊断不明确。 (8) 院外治疗条件欠佳或治疗不力。
2.5 收入ICU的指征:
(1) 严重的呼吸困难, 且对初始治疗反应不佳。 (2) 精神障碍、嗜睡、昏迷。 (2) 经氧疗和无创正压通气 (NIPPV) 后, 低氧血症 (Pa O2<50 mm Hg) 仍持续或进行性恶化, 和 (或) 高碳酸血症 (Pa CO2>70 mm Hg) 无缓解或恶化, 和 (或) 呼吸性酸中毒 (p H<7.30) 无缓解或恶化。
3 治疗
肺尘埃沉着病目前没有根治的措施。目前临床应用的药物主要是汉防己甲素, 以延缓肺纤维化为目的。但因此类药物见效缓慢, 需长期服用, 有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改变等不良反应, 而使肺尘埃沉着病患者不愿意接受。大容量肺灌洗治疗被认为有病因治疗的意义, 但因风险性较高, 适应证严格, 费用较大, 不能普及。目前临床上以治疗肺尘埃沉着病的并发症, 缓解症状, 提高生存质量为主。
3.1 肺尘埃沉着病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住院治疗。
治疗原则: (1) 病因治疗:汉防己甲素口服延缓肺纤维化, 同时, 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 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最常见的原因是气管支气管病毒、细菌感染。根据病情严重程度, 及相应的细菌分布情况, 结合当地常见致病菌类型及耐药流行趋势和药物敏感情况, 尽早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 (2) 排痰措施:拍背、体位引流等, 同时给予祛痰药物氨溴索、溴己新等。 (3) 通畅气道:支气管扩张剂:通常选用短效吸入型β2受体激动剂或吸入型M受体拮抗剂。若效果不佳, 可考虑给予口服或静脉给予茶碱类药物。 (4) 氧疗:目标:维持SO2>90%, 同时不加重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不建议维持SO2>93%, 因为可能使患者因二氧化碳潴留而出现困倦。鼻导管或面罩给氧30 min后, 应复查动脉血气, 以确认氧合是否满意, 且未引起二氧化碳潴留和 (或) 酸中毒。并根据临床反应定期复查血气分析。 (5) 糖皮质激素:口服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可用作消除气道炎症的辅助用药。但因肺尘埃沉着病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为老年患者, 尽量少用, 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6) 无创机械通气 (NIPPV) 。应用指征:中、重度呼吸困难, 伴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 并出现胸腹矛盾运动;或中、重度酸中毒 (p H=7.30~7.35) 和高碳酸血症 (Pa CO2为45~60 mm Hg) , 呼吸频率>25次/分。临床效果:降低Pa CO2, 减轻呼吸困难, 从而降低气管插管和有创呼吸机的使用, 缩短住院天数, 降低患者病死率。 (7) 有创机械通气:经积极药物治疗和NIPPV治疗, 呼吸衰竭仍进行性恶化;出现危及生命的酸碱失衡和 (或) 神志改变时, 宜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8) 对症支持治疗:例如维持液体和电解质平衡, 注意补充营养。 (9) 肝素类药物的应用:对卧床、红细胞增多症或脱水的患者需考虑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3.2 康复治疗:
通过康复治疗, 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减轻症状, 改善肺功能, 提高生命质量, 延长寿命[2,3,4,5]。具体方法:
3.2.1 卫生指导:
通过各种形式向患者介绍肺尘埃沉着病特点及有关不吸烟和预防并发症的知识, 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3.2.2 控制感染:
(1) 超声雾化治疗:将抗生素、祛痰药、支气管扩张剂及水分等成分气道雾化, 起到消炎、祛痰、抗痉挛作用, 每次20~30 min, 每日1次, 10次1个疗程。 (2) 超短波疗法:电极置于右前胸和左后背, 采用无热量或微热量, 每次10 min, 每日1次, 15次为1个疗程。起到消炎、减轻症状、改善呼吸功能、预防并发症的作用。 (3) 体位引流:每次引流要进行深呼吸和咳嗽, 促使痰液排除。
3.2.3 呼吸肌功能康复:
(1) 腹式呼吸代替胸式呼吸:腹式呼吸是一种低耗高效的呼吸模式, 它通过增加膈肌活动度提高通气功能, 降低呼吸肌耗氧量, 增加潮气量。训练时, 取仰卧位, 嘱全身放松, 患者一手放在腹部, 另一手放在上胸部, 用鼻深吸气, 腹部向前鼓起, 经口缩唇呼气时腹部下陷, 用手感知腹部的运动。另一手在上胸部感知胸廓的活动。呼气时, 腹部手加压, 增加腹压, 横膈上抬;吸气时, 上腹部对抗所施加的压力, 将腹部缓慢隆起, 反复训练, 每次15~30 min, 每日2~3次, 持续6~8周。横膈活动范围每增加2~3 cm, 可有效增加肺通气量500 m L以上。 (2) 主动呼气的习惯代替主动吸气的习惯:在呼气时轻轻收缩腹肌使横膈上升, 胸廓下降。每次呼气后不要忙于吸气, 要稍停片刻, 适当延长呼气过程, 使呼气更加完善, 减少肺泡内残留的气量。然后放松肌肉, 轻轻的吸气。这样, 增加了呼气量, 自然就增加了吸气量, 使呼吸更加完全。 (3) 吹笛式呼吸:即缩唇呼吸, 也称吹口哨式呼吸法。吸气时, 气体由鼻孔吸, 呼气时, 双唇向前突出呈吹口哨状, 将气体均匀地自双唇之间溢出, 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呼气时间不必过长, 否则, 过度换气会感到手麻。利用这一方法减少下呼吸道内压力递减梯度, 防止小气道过早闭塞。
3.2.4 运动训练:
肺尘埃沉着病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常常因为活动时呼吸困难而避免活动, 甚至卧床, 长期活动量不足使运动耐力下降, 呼吸功能障碍更加明显, 形成恶性循环。适度的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的血流量和氧利用率, 提高呼吸肌的运动功能, 增强运动能力和耐力, 从而改善症状, 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轻症者, 可采用功率自行车和活动平板训练, 并可进行步行、慢跑、游泳等活动。重症者, 可进行室内活动, 如室内或走廊内步行, 上下楼梯及院内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也可以做呼吸体操, 将通气运动与身体运动结合起来, 包括呼吸运动与扩胸、弯腰、下蹲、四肢等运动结合起来, 促进呼吸功能的好转。
3.2.5 作业疗法:
通过操作性活动, 训练上肢活动功能, 增强上肢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作业治疗的项目与强度应根据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来决定。其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自然照顾能力, 如穿衣、洗漱、洗衣、洗澡、烹饪、清洁卫生等;功能性训练, 如写字、打字、操作微机等;生产性训练如木工、缝纫、编织等;娱乐消遣性训练包括下棋、弹琴、绘画、园艺等活动。
3.2.6 心理治疗:
肺尘埃沉着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由于严重的咳嗽、气短、胸闷而影响患者活动, 甚至经常住院, 不能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患者的心理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表现为抑郁、焦虑、失落、疑病, 此外, 因公致病, 使他们心理上也不平衡。虽然功能性残疾只是急性发作时出现, 但社会心理残疾可长期伴随。医务人员要细致观察患者的一言一行, 对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不同的心理治疗。在医疗工作中, 医务人员暖人心田的语言, 和蔼可亲、富有同情心的态度, 权威性的解释和暗示等, 无形中影响着患者的感受、认知、情绪和行为, 虽然医务人员的言行不是心理治疗的唯一形式, 但确实是心理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3.2.7 家庭氧疗:
指征:缓解期Pa O2≤7.3 k Pa 3周以上;Pa O2 7.3~7.8 k Pa伴右心衰竭或白细胞比容≥55%[1]。
摘要:我国是肺尘埃沉着病高发国家, 尤其东北地区是重工业生产区, 肺尘埃沉着病发病率尤其高, 为提高肺尘埃沉着病患者的生命治疗, 延长寿命, 肺尘埃沉着病的治疗和康复尤其重要。本文对肺尘埃沉着病的病情评估和康复、治疗作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肺尘埃沉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康复
参考文献
[1]李德鸿.职业病医师教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3.
[2]王丽莉, 金玉坤, 姚敏, 等.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尘肺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3, 31 (6) :459.
[3]刘培跃, 孙永习, 谷德权, 等.煤工尘肺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呼吸道耐亚胺培南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特性[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3, 31 (9) :700-702.
[4]祁立芳, 祝言金.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煤工尘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23) :3876-3877.
肺康复训练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