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能力范文
翻译能力范文(精选12篇)
翻译能力 第1篇
一、提升英语翻译能力与翻译技巧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
提高英语的翻译能力与翻译技巧能够有效的促进英语的学习。首先, 翻译能力与翻译技巧的提升能够进一步巩固原有基础知识, 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印象, 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其次, 根据英译汉单词的逐渐变化, 能够逐渐寻找到单词记忆以及翻译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英语单词的积累范围。最后, 在英语翻译的学习中, 根据现状中存在的不足, 来完善自身学习的内容, 以从根本上提高翻译能力, 并掌握翻译的技巧, 从而在积极努力的学习过程中, 提升自身的英语技能知识。与此同时, 翻译能力与翻译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阅读理解等学习内容, 具备翻译能力的基础前提便是掌握单词、语法以及句型, 因此, 要是能够熟练的运用翻译的能力与技巧, 阅读理解能力自认而然就得到升华。
二、提升英语翻译能力与翻译技巧的方法
1.掌握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英语翻译是具备一定规律的,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翻译能力与翻译技巧, 就要掌握其规律。英语翻译常用的方法有转化法、综合法、拆译法、词序调整法等。在翻译的过程中,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单词、词组、语法以及修辞等方面都是翻译重点难点所在, 这就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 要把握好对单词、词组、句型等的理解, 在追求字面意义相符的基础上, 要保证句子的连贯性, 不要出现歧义句等现象, 充分发挥翻译的技巧, 提升翻译的能力。比如在翻译邀请函、通知、告示时, 就要利用调整语序这一翻译技巧, 如:Comrade Li, ProtocolDepartment,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在语言书写时的方式大不相同, 其翻译过来的语序应是外交部礼宾司李同志。再如: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since the opening and reform policy was adopted 30 years ago.此句翻译过来的语序应为:改革开放30年以来, 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提高运用翻译技巧的能力。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 要想能够将英语完美的转换成汉语, 并非一件易事, 因此, 这就要求要提高自身运用翻译技巧的能力。在翻译的过程中, 很多时候英语句子都会很长, 通过连词的运用形成复合句等句型时, 在翻译时就需要将其拆分处理, 不仅仅是句子, 有时候英语中的一个单词都需要一整句的汉语来翻译。这种语言思维的不同, 致使翻译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难点。因此, 翻译练习的过程中, 首先, 要从直译技能着手, 按照课文中的内容, 将很多简单的句子作为翻译的对象, 从而奠定翻译能力的基础;其次, 将翻译的技巧逐步引入到翻译中, 将具有一定难度的复合句、并列句作为翻译的对象, 从而由浅入深, 逐渐提高自身的翻译技巧和翻译能力, 能够从错综复杂的句子中判断出句子的结构, 分析出句子的主干, 再将其它内容融合到主句中, 从而翻译出句子的内容, 与此同时, 要深入语境确定合适的词语, 使翻译的结果遵循“信达雅”的要求。比如句子:I know that he is well qualified, but I feel that he needs more experience. (我知道他完全够条件, 但是我觉得他需要更多的经验) 这个复合句型经过直译加上选词就可以完成翻译内容, 因此, 可以把这类句子当做初级入门阶段的翻译对象, 奠定翻译的基础;再如句子:She suddenly thought of her husband, who had left her and theirchildren behind and had never been heard of. (她丈夫早就抛弃了妻儿一直杳无音讯, 现在她突然想起他了) 这个句子需要运用拆分法进行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明确如何拆分句子并整理成语句通顺、符合原意的汉语句子。再如句子:He tookout a bottle of wine out of his pocket which he began to drinkslowly. (他从衣兜里掏出一瓶酒慢慢的喝起来) 这个句子当中, 就要使用综合法进行翻译, 通过融合、合并的方式将句子翻译过来并符合原意。再如:Not only can a forest providea home for wildlife, but wildlife can in turn make the trees andplants flourish.此句翻译过来是“不但树林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之所, 而且野生动物也能使树木茂盛起来”。
综上所述, 在英语翻译中, 提升翻译能力与翻译技巧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和重点。因此, 我们必须克服英语翻译学习中的困难, 积极努力的探究提高英语翻译能力与翻译技巧的方法, 以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 促进自身英语的学习能力, 从而更好的面对市场竞争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卢帆.谈语法翻译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改进[J].辽宁高职学报, 2012, 12 (08) :56-60.
日语翻译能力的培养 第2篇
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经济合作的日益加深以及贸易往来的频繁增多,大量的日资企业、日语电视剧、动漫涌入中国市场。为了满足这一现状,各个大学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以便培养更多的日语专业人才,特别是日语翻译人才。因此,学生在校期间翻译能力的培养变得格外重要。所谓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表达另外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日语学习者需要不断地进行训练,以达到准确、流畅、规范的进行汉日互译。在成为一名真正的翻译工作着之前,日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如何熟练运用所学日语基础知识。去进行日汉互译,以达到语言转换的目的。
一、日语翻译课程教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学生日语水平、翻译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在翻译课程教学时的引导与帮助,教师对翻译理论的讲解,在翻译技巧方面对学生的训练都是至关重要的。
1.翻译理论的教学
理论是基础,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才能进行实践。要成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对于翻译理论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翻译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翻译的实质。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才能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加顺利进行。
2.翻译技巧的教学
在日语翻译的过程中,翻译技巧的运用对于日文翻译有很大的作用。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翻译技巧,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翻译技巧,尽量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就需要教师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详细介绍直译、意译、加译、减译、倒译、顺译等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当然,在翻译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翻译方法的真正含义,比如加译和减译,并不是单纯的对原作进行词汇上的添加和删减,而是依据中日文的语言表达习惯,保持原作语言风格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添加和删减。
3.翻译背景的教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都会产生大量的新的流行用语。为了提高翻译效果,提升译文质量,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必须要了解时代背景,以便使用与其相适应的词汇。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了解翻译文本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选择合适的词汇。因此,教师在翻译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也应该教授学生该如何从原作中挖掘信息去理解时代背景,同时教师应随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向学生介绍新的日语词汇及知识。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日语知识,也能提高学生进行日语翻译的积极性。
二、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日语专业学生而言,要想提高日语翻译能力,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对汉语的掌握能力
很多人认为汉语是母语,可以很好地驾驭,其实则不然。虽然大家都能用汉语进行表达,但是受地区、民族等差异的制约,中国人所使用的汉语会存在很多语法等方面的错误。一旦汉语表达出现问题,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日语表达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培养日语翻译能力,前提是提高汉语表达及应用水平。对中日文化差异的理解
语言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的象征,是文化的载体,每一门语言都包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族的文化内容。翻译作为一种语言转换活动,不仅仅是对两种文字的机械转换,更是承载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日语翻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便是对两国文化的理解。在平时的翻译练习中,首先应该掌握翻译文本的文化背景,从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思想出发,以免造成理解上的歧义。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差异,才能翻译出优秀地道的作品。
2.对日汉同形异义词的理解
日语的文字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中国的汉字,这为以汉语作为母语的日语专业学生在日语学习及翻译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虽然有很多汉字,其中很多词的意义却与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也给日语学习者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类字形与汉字相同但意义却不同的词汇被称为同形异义词。在进行日语翻译的过程中,这些同形异义词很容易让日语学习者想当然的按照汉语的意思进行翻译,这就导致了翻译的错误,例如,検討这一词汇日语解释为問題となる事柄について、いろいろな面からよく調べて、それがいいかどうかを考えること翻译成汉语就是研讨、研究、审核、讨论的意思,而很多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把其理解为個人また団体の思想上、活動上の欠点や過ちを調べ、その原因を追究して、自己批判をすること也就是汉语的检讨的意思。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类词汇的意义,避免由同形异义词所产生的翻译错误。
3.对中日两种语言结构的理解
虽然汉语和日语看起来较为相似,存在很多相同的汉字,但是汉语和日语的语法结构却完全不同。日语属于粘连语系,而汉语则属于独立语系。汉语的句子结构必须严格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来构成,而日语则不然。日语的句子结构以谓语为主,在很多情况下都会省略主语。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调整句子的结构及语序。再有日语的修饰词多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而汉语却与日语恰恰相反。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调整句子结构及语序,只有真正了解了句子的结构,才能准确的进行翻译。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人本主义;能力
一、现阶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对于翻译尤其是英语翻译高级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大,但是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有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造成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达不到较高的水平。
1.教学随机倾向和主观倾向严重
国内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学课堂中对于翻译环节都是采用讲解翻译练习的方式处理,基本没有进行系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的讲解,教学效果不是非常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教师课时量比较大,科研工作也不能落下,所以在大学英语翻译环节只能做一些翻译任务的布置,对于最终翻译结果只能是给标准答案,不能给学生非唯一性和个性化的启发。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与教师的个人判断有着紧密的联系。
2.翻译教学不注重文化背景导入
语言学家Eugene Nida认为,如果学生要真正了解话语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就应该充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中国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不是来自语言技术层面,而是语言背后的文化。在大学英语翻译课堂中,教师要大量增加西方文化背景的讲授,学生只有对不同文化背景有了充分了解才可以更好地进行翻译学习。例如在“street woman”正确的翻译是“妓女”,而很多学生直接翻译为“街道妇女”。这种错误就是由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问题造成的。任何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又例如红茶正确的翻译是“black tea”,英语的“black coffee”是浓咖啡。
3.学生英语和母语的综合能力薄弱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这也导致了学生翻译能力的欠缺,很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错误连连。由于在高中阶段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只是注重英语知识的学习,高考中也没有翻译类题型,所以他们对于听说读写非常熟悉,但是对于译却不熟悉,课堂也没有专门性的训练。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译不重要,只要在做题的过程中对句子和段落有个大致的理解就可以了。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核心
在翻译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必须给学生正确教授翻译的理论知识,翻译实质上是一种交际活动,但是靠单纯的语言知识还不能进行交际。语言能力知识是成功交际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交际能力还包括获得交际中的使用规则。刚上大学的学生在英语语音、词汇、句法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储备,但是语言使用规则却是他们缺乏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言使用规则,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规则的交际。
在翻译界有着很多的流派,很多观点都非常独特,但是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大学教师必须找到一套适合的翻译理论体系。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涉及的原文材料一般有着句子较短、句型结构简单、难度适中的特征,对于意识形态和文学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这种特征使得译文与原文需要高度的贴合,需要用译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在翻译的时候语意可以适当地让位于形式。很多时候学生翻译过程中存在着“死译”或者是“胡译”的现象,还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原文,满足于一知半解,翻译时主观臆断、任意发挥,其原因就在于缺乏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在具体的教学策略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内要把直译与意译根据不同文体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选择最为合适的翻译方式。
三、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文体意识
在翻译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语域和文体不当的错误,特别是近些年应用翻译受到重视,各种应用文体翻译已经成为翻译课堂的重要内容。因为毕业生工作后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有可能在法律、新闻、科技等领域进行文体翻译,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英语文体翻译意识培养。例如在经济领域中经常遇到“地下经济活动”等专有名词的翻译,如果学生之前没有翻译基础则很容易出错,“地下经济活动”指的是瞒报收入以达到漏税的行为,也可指违法黑市交易的活动,也称黑市经济或是黑账经济,最为专业的翻译是“black economy”。
2.更新教学方法
传统翻译教学方法有着很强的优势,但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并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如果课堂内学生人数较少就可以通过“手把手”的教学方式监控整个翻译过程,让学生能够及时得到翻译方面的指导和练习;如果课堂内学生人数比较多则可以采用取向性的教学法和评注教学法,通过这两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另外新的翻译技术也不断在大学翻译课堂中出现,例如可以利用翻译机、翻译术语库、术语管理等先进技术提高翻译的速度和水平,同时这也是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必须掌握的一门翻译技术。
3.增设英汉对比课程
教师在长期的英语翻译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们受母语负迁移的现象,这也是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要面临的障碍。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言文化系统,所以两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倾向、审美观念都有着不同。例如汉语因为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在和谐或者是对称方面有着喜好,这与倾向于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差别很大,而英语的逻辑性和语法规则在严谨性和简洁性方面有着突出特点。只有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才会在翻译过程中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英语翻译实践中则会自觉培养译语意识和特定的表达习惯,提高译文的质量。
4.培养学生翻译决策能力
学生在翻译学习中经常在找到目标单词后,面对丰富的词义选项又犯难了,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参考呢?在网络学习中寻找到海量的原文背景应该如何去筛选呢?翻译时采用哪种翻译方法呢?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有一种翻译决策能力,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翻译类型的文章和不同的翻译情况作出适当的选取方法的甄别,帮助学生提高翻译的决策能力,引导学生权衡利弊作出适合的判断。
5.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翻译学习中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重要的认知能力。将原文通过大脑有效的提取和加工并成功输出是翻译教学所追求的境界,这个境界的实现需要学生不断抛弃自我的翻译,在教师给予的参考译文中不断修正。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地去独立思考,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相互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译文没有标准形式,翻译的答案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既是创造性的表述又忠实于原文。
在大学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翻译理论、技巧、实践三者的关系,在课堂中要培养听、说、读、写、译全方位的英语技能,相信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教学,学生的翻译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浅析翻译能力研究 第4篇
然而, 直到20世纪中后期, 翻译研究才开始被看做一门系统的学科。同时, 关于如何教授翻译, 如何培养合格的翻译人员以及为了有效交流并使不同的语言间能够自然转换, 如何获取翻译技能等的研究也被提上日程。由于二战期间政府、国际组织以及学术机构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翻译专家, 所以出台了一系列培养能够胜任相关任务的有资格的口译和笔译人员的计划, 自此之后, 培养翻译人才的趋势一发不可收。
一、研究背景
步入21世纪, 翻译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需要具备各方面技能的专家才能完成。也就是说, 翻译人员需要在执行翻译任务的同时掌握能够胜任任务的专业知识。因此, 培养翻译能力是教授翻译时的主要目标。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 Toury (1974) 、Wilss (1976) 、Delisle (1980) 、Roberts (1984) 和刘宓庆 (1987) 便从翻译教学的角度进行过研究。有关翻译能力的研究开始受到普遍关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也使得国内需要大量的口笔译人才来向世界市场打开大门, 因此, 中国也开始了有关翻译能力的研究。
正是因为充分意识到国内市场对于口笔译专家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笔者呼吁较为综合的研究方式来探讨中英文翻译能力的培养, 从而构建能具备所有翻译能力的更为合理的教学模式。同时, 为了找到培养合格翻译能力的科学有效的方法, 本文也呼吁从国内翻译受训者身上发掘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数据表明, 目前国内翻译领域全职专业翻译人员仅有6万人, 还需50多万专业人才来填补这一空缺。人才缺失量达到了90%之多, 这对于将中文翻译为一种或多种外语工作的需求量来说明显存在差距。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部通过了在本科院校开设翻译专业的提案。2007年, 国务院颁布并开始实施建设翻译硕士的教育项目。显然, 上述的一系列政策为培养相关的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为翻译教学带来了挑战。
二、以全新的视角研究翻译能力
目前国内翻译圈已开始将重心转移到翻译能力的培养上, 并把翻译能力的培养看做是翻译教学的中心任务和目标。然而, 对于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仍处在萌芽期, 就翻译能力的定义、构成和培养方式等方面仍没有详细的描述和一致的论断。
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翻译能力的研究:
1. 注重翻译能力与翻译教学关系的分析。这类学者认为培养受训者的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师的中心任务和主要目标。
2. 一些学者提出, 翻译教学的模式应该是通过回顾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促进学生的翻译能力。苗菊 (2006) 提出有声思维的方式 (TPA:Think-aloud process) ;文军 (2004) 则意识到目前翻译教学的不足并提出以培养翻译能力为核心的翻译策略。上述研究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将翻译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心任务以及翻译课程规划方面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但是这些观点的缺陷在于没有对受训人员不同阶段的翻译能力的特征和发展过程做出详细的研究。
3. 还有一些学者对翻译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穆雷 (2004) 在分析国内外关于翻译能力研究的基础上, 呼吁建立以评估翻译能力为核心的测试模式。这种模式为改善翻译能力的效果起到了指导作用, 但是却没有能够就受训者在培养自身能力过程中所经历的具体阶段和特征给以彻底的解答。他的分析仍然缺少具体的研究目标, 实用性和适用性有待时间的验证。王克非和杨志红 (2000) 就翻译测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讨, 证实翻译能力在有关翻译测试的研究和探索方面意义重大。然而, 他们并未详述如何以翻译能力为基础来解析翻译测试的过程和结果, 同时也没有能够从深度和广度上分析翻译能力的构成。
三、结语
与国外研究结果相比, 中国关于翻译能力的定义、培养以及评估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迫切需要以全新的角度深入综合地进行研究。上述关于翻译能力的探讨为加深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做出了贡献, 充实了人们对于翻译能力和过程的理解。但是, 截止到目前, 就翻译能力的定义与构成仍然没有一致的论断。有关如何定义、获取、评估翻译能力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期阶段, 需要更多创造性的探索。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近期有关翻译能力的研究, 包括如何定义、如何培养以及如何评估翻译能力。通过对之前该领域研究的概述, 作者呼吁从全新的角度来综合研究翻译能力。
关键词:翻译,能力的培养,定义,评估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2]吕备战.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武警技术学院学报, 1997 (04) .
[3]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04) .
日语翻译应该具备能力和工具 第5篇
1.电脑上要有一个翻译软件(EBWIN,讲谈社等)
2.至少知道如何利用网络查日语句子或单词(比如利用百度 “XX日语怎么说”,利用日本雅虎在线辞典等)
3.一台智能手机(比如IOS或者安卓系统的,可以下载很多日语资料和词典随时随地查阅单词,还有可以利用微博,QQ等方式在紧急情况下随时求助朋友)
4.必备一些经济,商务,旅游,日本文化等的日语书籍,因为日语翻译不仅仅是翻译工厂内部的那些早已熟悉的东西,还有可能是其他方面,其他突发事情的翻译,我们要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5.选择一个好的氛围的Q群,微博,网站定期学习。
6.对日语知识学习永不满足的心态。
7.有一个记事本,现在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人连字都忘的差不多了,写的字也没有以前漂亮了,通过记事本把自己白天学习的,接触的日语统统记录下来再用中文标注上自己的一些看法和理解既能学习又能练字.8.要有一种耐心,大家发现了吗很多日本人说事情往往会说几遍,甚至会议临结束时再总结一遍,就是为了降低失误和错误,可能有些人觉得啰嗦,其实不然,我们工作当时尤其对数字一定要仔细确认,可能你写错了一个数字会给公司造成损失,凡是多确认几次不是坏事,我就是这样只要能确保工作的结果是好的,别人说我有点啰嗦我也觉得值得,因为同样的话传来传去有可能出现错误,比如把工作安排给主管了,主管安排班长了,班长安排员工了,这些环节都容易出错,作为上司自己也要进行抽检确认,抽检确认的时间还是应该有的。
9.要具备高效的沟通能力,何为管理工作,无非是管理人和物,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管理“人”,如何更好的了解自己的部下及上司,如何协调工作,如何使大家按照步骤去操作等等很关键。面对各种各样的职场要有快速适应能力,面对什么样的人做出相应的对策,该强硬时强硬,该放下架子时放下架子,做到游刃有余。我曾经经历过一个事情和大家分享下,年轻的时候很冲动,因为靠日语做了主管很多人不服,导致我争吵因为事情本应该可以控制或者解决,但我的冲动使问题升级,因为我是主管,我就强硬的说我要开除你,在以前说开除某人还是很有威力的,不像现在,一说开除之类的话,对方就会说老子不干了,呵呵。我当时就说了开除某人,某人很害怕,也哭了,但当时日本人把她留下了,我瞬间觉得事情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日本人上司觉得她是一个老员工,技术也很好,对公司有利,相反日本上司没有说我也知道是什么,相反日语翻译一大把,换了也无妨,可是技术人员是难得的。
10.具备培养能力,何为培养能力,有些人担心把自己会的教给别人,别人就会超过自己,威胁到自己,我想说这种时代基本结束了(除特殊行业外),无论是日语上,大部分技术上已经基本没有秘密,也许你可能知道的早了一点,但始终大家会知道的,日本人在指导员工时是很无私的,我在日企工作11年,换了几家企业都是如此,当然我说的只是我看到的,不一定客观,但我接触的日本人中没有一个不是尽全力指导我,教我的。他们认为把你培养好了,也属于自己的功劳和成绩,我希望日语人在指导部下的时候要尽全力指导,部下努力的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努力,相互促进,如果你担心教给了部下,部下就威胁到你了,说明你根本没有什么高级能力只是肤浅的能力或者说嘴上功夫。
翻译能力 第6篇
【关键词】评估性翻译能力;解说词;语篇
【Abstract】Evaluativ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refers to a translators competence in evaluating, reflecting on, and generalizing translated works. This is shown after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reflects a translators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operative knowledge i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o improve studentsevaluativ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by using the commentary in the museum in memory of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y as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aching aims can be achieved by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take active role in the classroom to improve the vocabulary, sentence, text and style of the commentary.
【Key words】evaluative translation competence;the commentary;text
翻译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习者的翻译能力。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翻译能力的阐释经历了从简单层次到复杂层次的转变,即,从仅关注译者的语言/语篇转换能力到关注包括译者的多种能力,如语言能力、文化能力、知识能力、理解能力和转换能力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反映了翻译能力研究方面的成就和突破。在此基础上,张瑞娥(2012)运用范畴理论对翻译能力进行了解构和重构,认为翻译能力包括本体性翻译能力、条件性翻译能力、实践性翻译能力和评估性翻译能力。这四种能力层次分明,适应于翻译学习的不同阶段,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学习者的翻译习惯和能力。本文将探讨评估性翻译能力在英语专业本科生教学阶段的运用。
一、评估性翻译能力的内涵及当前翻译教学中的问题
尽管翻译理论界对于翻译能力的研究涉及多个维度,阐述也较为全面,但总体上缺乏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框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瑞娥 (2012)借用范畴化概念及其的层次性、等级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对翻译能力进行了解构和重构。她认为,翻译能力是一个系统化的构成体系,由若干个层次分明,但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包括本体性翻译能力、条件性翻译能力、实践性翻译能力、和评估性翻译能力。其具体内容如下:
很显然,此翻译能力框架细化了翻译能力与翻译整个过程之间的关联。其中,评估性翻译能力属于翻译的译后阶段,是在翻译过程和翻译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的阶段,体现了译者对于翻译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情况。而且,这是一种非共核型能力,即,这是一种有区别性作用的能力,能区分译者的翻译能力,因而,这种能力是翻译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的能力。
实际上,张瑞娥(2012)并非是提出评估性翻译能力的第一人。刘宓庆(2003)曾提出将翻译能力分解为五个方面: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文化辨析和表现能力、审美判断和表现能力、双向转换和表达能力、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很显然,这里的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与评估性翻译能力有异曲同工之处。从目前翻译课的教学过程看,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讲解是课堂教学的重心。前者可以弥补学生们对于翻译理论知之甚少的不足,后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最主要的翻译方法。同时,为了体现翻译课程的实践性,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安排一定数量的翻译练习。这样的教学过程固然兼顾了理论讲解和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但在处理练习上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练习的讲解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由于翻译活动的特殊性,仅靠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很难帮助学生了解翻译活动的性质和翻译学习的本质。学生往往以为翻译中只要克服词汇障碍,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细细品味不同译文之间的细微差别,更不会去思考自己的翻译和他人的翻译究竟存在什么差别。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课程的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折扣。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在重视译前准备和译中操作过程的同时,译后阶段的反思和评估过程也显得尤为必要。
二、评估性翻译能力教学材料的选择
评估性翻译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对自己的译文或对他人的译文的评估实现。在使用他人的译文时,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很关键。首要的标准是可评估性。尽管教材上或课外书上不乏语篇翻译的范文,但在学生的立场,多年来对教材的信任使他们大多认为这些材料不具备修改或反思的余地。其次,对于语篇内容的了解程度也是教师选材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对材料的了解程度越高,学生评估译文时的信心就会越足。经过慎重考虑,我们选择了当地革命战争纪念馆的解说词作为评估性翻译能力的教学材料。这些解说词的翻译往往依赖社会上的力量完成,因而其准确性还有待于提高。这种客观因素能有效地消除学生们对于译文的畏惧心理,也为我们进行评估性翻译能力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
另一方面,翻译活动强调的是文化的转换。尽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提醒文化因素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学生对于语言与文化间关联的真正含义还理解不透。就革命战争纪念馆的解说词而言,它们要实现的功能包括信息功能和感染功能。其中,信息功能是解说词的主要功能,而感染功能对于中国读者尤其重要,因为它能使参观者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体会革命斗爭的残酷性,从而对革命者产生敬仰之情,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但对于译文的读者而言,他们的知识结构、文化期待、价值观、世界观、信仰等均与中国读者不同,在此情况下,对解说词的翻译就应该顺应目标受众的文化规范,在他们的价值尺度可接受的范围内,采用得体自然的语言传递信息,阐明事实。
此外,实用文体的翻译始终是翻译教学的重点,因为它凸现了翻译教学的适用性。虽然教材上有多种文体翻译的练习,但由于现实性不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此受到了影响。选择解说词作为教学材料能弥补这个不足。
三、提高评估性翻译能力的教学过程
由于教师已经收集到一部分革命历史纪念馆的中文和英文解说词,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们根据时间的安排,随机选取适量的内容作为教学材料。如:
(1)1933年9月,国民党调集50万重兵,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苏区发起了第五次围剿[1]。由于王民左倾错误领导者排斥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否定了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正确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在战争指导上出现了一系列重大错误[2]。12万红军和苏区人民,英勇奋战历时一年,虽给敌人以重大杀伤,自己亦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终不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4。
In September of 1933, the Kuomingtang Party assembled 500-thousand troops, adopted new strategies of “carrying out prolonged battles” and “building forts nets” and launched the fifth campaign of “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against the Central Soviet Area1. The leaders with Wang Mings “left-leaning” mistakes repelled Mao Zedongs leadership over the Red Army, denied the correct strategic guidelines and operational principles developed by Mao Zedong for the Red Army and made a series of major errors on war guidance2. As the result of above-mentioned reasons, although the Red Army persisted in fighting bravely for one year and gave the enemy massive killing they paid a very high price and still could not break the enemys fifth campaign of “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3]. In October of 1934, the Central Red Army was forced to start the strategic shift—the Long March4.
(2)氣势磅礴,激烈悲壮的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谱写了中国革命战争史的光辉篇章。苏区军民在战火硝烟中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红军光荣传统和伟大苏区精神,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开创未来。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The magnificent, intense and solemn counter-campaigns against“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 in Central Soviet Area composed a brilliant chapter in the revolutionary war history of China. The Red Armys glorious tradition and great Soviet Area Spirit casted with lives and blood of soldiers and civilians in soviet areas during the war ar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Engraving the history on our minds is for creating a better future. Let all of us under the firm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ally closely around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General Secretary, have our hearts filled with every confidence in our theories and in our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vigorously carry forward the Soviet Area Spirit and strive for the early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China Dream to achieve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每次课前将语料库中的解说词发给同学,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进行讨论。讨论应该涉及译文的方方面面,如语篇的组织安排、文化含义的转换、语法结构、用词、句型等。各小组将讨论的结果整理成书面材料,在课堂上派一名同学向全班进行汇报和汇总。
在针对以上两个语篇的讨论中,同学们思维活跃,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如,他们提出,例(1)的翻译质量不高,是典型的逐字逐句的翻译方式。在例(1)的四个句子中,第一句和第二句都采用并列句转换,这显然没有分清原文中三个动词之间的主次关系与逻辑关联,且与英语语言表达习惯也不相符。而对于语篇层面上的不足,有同学提出,如果将第一句用被动语态翻译,也许能起到增强衔接的作用。还有同学提出,译文中的“As the result of above-mentioned reasons”的出现显然影响了译文的表达的简洁性。而对于例(2)的讨论则显得较为艰难。这主要是因为,例(2)虽然也是解说词,但由于是纪念馆整个展览的结语部分,所以,语言上更接近的“内宣文本”(周领顺 2003: 59),即语篇目的是借助言辞之美,達到唤情的目的。这种语言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而言极具挑战性。尽管中文解说词中的四字结构,如“气势磅礴”“悲壮激烈”或形容词“光辉”“宝贵”等在英语中有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但站在外宣翻译的视角,信息传递应该替代抒情表意。所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撇开这些华丽的词藻,使用通俗简练的语言,传达主要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但是阅读译文后很容易就发现,译文基本上照搬对应的原文词汇,完全忽略了不同语言读者在文化上的差异。
四、结论
翻译能力的提升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课堂教学只是这个过程的起步。翻译课堂的教学确实有助于学生丰富翻译理论知识,掌握在翻译过程中运用英语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的基本规则,但翻译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知识性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善于汲取他人的长处并指出他人的不足,他们的翻译的自信心将大大提升。这也是培养学生在翻译学习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对于教师而言,要引导学生投入教学过程,使翻译教学具备趣味性和实用性;对于学生而言,从被动接收答案到积极寻找合适的译文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也许在初始阶段会觉得艰难,但它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翻译过程和译文。
参考文献:
[1]张瑞娥.翻译能力构成体系的重新建构与教学启示[J].外语界,2012,3:51-58.
[2]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周领顺.试论企业宣传文字中壮辞的英译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2003,3:59-60.
项目基金:
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翻译能力的培养 第7篇
关键词:翻译人才,翻译能力,培养模式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态势, 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市场呼唤复合型翻译人才, 培养和造就复合型翻译人才是我国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的方向。
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处在跨文化交流的前沿, 是从一种语言符号到另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活动, 翻译能力是交际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 国际上大约有270多所高校开设翻译教学与研究课程[1], 其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着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和实际应用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各领域的专业翻译工作。相比国外发达国家, 我国的翻译教学研究明显滞后。2006年, 教育部批准设立了翻译本科专业, 同年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3所高校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2007年, 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15所院校也被批准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 翻译系设在英语学院, 成立于2007年, 同年还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应用型硕士学位点, 2009年获准自设翻译学博士点。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我国高校翻译教学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和具体, 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翻译学科正走向日趋发展的新阶段, 翻译教学及人才培养机制也正一步步走向成熟, 为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输送了一大批翻译专业人才。
一、翻译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全球化进程导致了翻译量和翻译人才需求量的剧增。为了适应形势, 有效培养翻译人才, 截至目前, 国内许多高校设立了翻译本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 由于翻译专业在我国是新兴专业, 学校在教育理念、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很多方面还欠成熟, 对学生翻译知识的强调超过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使得这种培养模式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亟待改革。国际译联副主席黄友义先生曾提出:国内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的合格人才缺口高达90%, 市场上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大约只占总数的5%[2]。翻译职业能力的薄弱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我国目前翻译教学及行业现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也处于探索阶段。一些高校对翻译教学缺乏整体规划, 对翻译教学课程内容重视不够, 加之师资力量薄弱, 学生在学校受到正规的翻译训练强度并不大。即便是纯粹的翻译专业, 注重的也仅仅是学生的文学翻译能力, 但社会更需要的是外语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此外, 翻译市场没有准入制度约束, 缺少资质鉴定, 随便一个人就可以注册一家翻译公司, 很多翻译公司就是两个人, 一部电话。因此翻译从业人员队伍的现状并不乐观, 翻译的总体水平也并不高, 翻译人才特别是复合型翻译人才严重匮乏。中国翻译协会在2010年开展的翻译产业调研显示[3], 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67.7%的企业认为目前语言服务行业最缺乏的是高素质的中译外人才。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翻译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专业化。市场的一头是对翻译人才需求量的剧增, 另一头却是翻译毕业生就业难。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凸显了国内翻译人才培养的缺陷, 迫切需要高校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
二、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翻译能力的内涵
翻译是涉及语言和文化的语际转换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翻译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具体内容和知识, 精通语言和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是一名专业复合型翻译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从理论层面上讲, 翻译能力是指语言转换能力, 是译者应对翻译过程中具有易变性的各种任务的能力, 即以新的、有意义的、情境化的方式产生理解并生成译文的能力, 它是能胜任翻译工作的主观条件, 包括语言能力、策略能力、自我评估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等, 任何方面的不足都会对翻译行为产生影响[4]。语言能力是对某一词汇、语法、语句等知识的熟悉及掌握程度, 可以使翻译者通过转换进而生成译本;策略能力是指翻译者对待译文采取的态度和策略, 包括是选择忠实原作还是兼顾读者, 是全部翻译还是部分翻译, 它可以使翻译者确定总体格调及适用对象;自我评估能力是指可以帮助翻译者翻译出优秀译文的反馈机制, 该能力越强, 翻译能力则会越强。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信息资源量日益增多, 社会对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 这就要求翻译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双语能力, 还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的需要, 高校应努力改变翻译教学的现状, 深刻认识翻译工作的专业性、创造性和复杂性, 在培养模式中采取多种举措, 广开渠道, 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复合型翻译专业的精英。
三、培养翻译专业人才能力的举措
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的过程, 高校应把翻译教学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 建立翻译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构建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翻译专业培养方案, 搭建实践平台,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更新翻译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翻译专业的在校生, 应提高自身的职业责任感, 珍惜在校时光, 打牢语言功底和相关的专业知识, 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的翻译人才。对于高校来说, 笔者认为还应在以下几方面多下功夫。
1) 优化课程设置,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翻译涉及的面非常广, 单纯的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要, 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翻译专业人才。目前, 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外语+社科类”、“外语+语言类”、“外语+理工类”。“外语+社科类”模式培养出来的是以外语为主体知识结构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外语+语言类”模式培养出来的是双语或多语种复合型人才;“外语+理工类”模式培养出来的是科技型复合人才[5]。对于翻译本科专业, 培养职业型的高层次专业翻译人才是翻译教学的首要目标, 制定好专业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高校要通过建立一批特色课程, 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实现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在大一和大二, 通过开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 这些课程包括翻译职业道德、翻译史课、翻译文化课、翻译策略课等, 使学生打牢扎实的基本功。在大三、大四, 应加强专业技能模块和知识模块的教学内容, 通过设置翻译方向模块课程,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深化研究, 练好“内功”, 打牢基础, 积淀翻译能力。实践证明, 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注重实践的翻译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快人才的培养。
2) 搭建实践平台, 提高学生翻译能力
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的过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贴近市场, 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受到市场的欢迎。在课程设置上, 外语学院及下设的翻译系要通过与翻译公司合作, 广开渠道,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翻译产学研实训基地并举的方法, 让学生掌握翻译公司的业务流程, 以基地为载体, 为学生搭建从事翻译工作的平台, 克服目前翻译专业在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不足, 在翻译中提高能力, 对语言知识和翻译理论及实践有一个更为科学、全面的了解,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爱好, 为就业从事翻译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
3) 加强翻译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加强翻译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翻译能力的关键。高校应以人为本,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优化翻译教学师资力量, 提高教师待遇, 激发他们教学水平的提升, 打造高素质的翻译专业师资队伍, 通过传道授业解惑,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 使学生在步入职场后成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专业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尹朝.翻译课程建设与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 28 (5) :94-96.
[2]潘在翠.中国翻译人才的现状与培养.国际人才交流, 2008 (10) :68.
[3]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外语界, 2011 (3) :2-8.
[4]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上海科技翻译, 2004 (3) :1-5.
翻译能力 第8篇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模式过于传统,即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师对知识的传播,过于注重学生的翻译产品即译文,忽略师生间的互动,在学生之间也缺乏合作和交流,因而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充分实现,导致学生对自己的翻译能力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没有能力提供教师有用的反馈信息,任课教师因此无法反思自己的教学成果。
一、翻译能力的构成
20世纪70年代中期,Wilss( 1976) 提出了由多项能力成分组成的翻译能力模式,该模式由源语的接受能力、译语的产出能力以及超能力( 即转化能力) 构成。该模式成为多项能力成分模式的基础[2]。
Roberts( 1984) 亦认为翻译能力由语言能力、转化能力、方法能力、学科 能力和技 术能力构 成[3]。Cao D( 1996) 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型包括翻译语言能力、翻译知识能力和翻译策略能力[4]。Schffner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型由以下六种翻译次能力构成: 语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 ———与语言相关的能力; 文化能力 ( Cultural competence) ———关于各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般性知识; 语篇能力( Textual competence) ———文本规范、体裁、文本类型知识; 学科知识 能力 ( Domain/subject specificcompetence) ———相关学科或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 研究能力( research competence) ———一般性的策略能力,其目的是解决跨文化文本转换的具体问题; 转换能力( Transfercompetence) ———能够输出满足翻译任务需求的目标语文本。Schffner认为,这些次能力在完成翻译任务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并指出转化能力和研究能力是动态的、过程性的[5]。
西班牙的PACTE( 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 小组提供的翻译能力模型较为完整、论述更为清楚、影响力更大。PACTE小组致力于对翻译能力的界定,指出: ( 1) 翻译是专业知识,不是所有的双语者都能具备翻译能力; ( 2) 翻译能力是程序性知识,而不是说明性知识; ( 3) 翻译能力由一套子知识构成;( 4) 翻译能力中的策略能力很重要,这和所有程序性知识一样。PACTE小组的翻译能力模型经过多次调整,最终修订的模式包括5个子能力和1个心理生理要素[6]。
从以上翻译能力的构成,可见培养翻译策略能力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策略能力,首先需要了解和测试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对策略的运用能力,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二、有声思维法
有声思维法( TAPs) 是属于心理学中收集思维过程数据的内省法( introspective methods) 或口语报告法( verbareport procedures) 中的一种。一言以蔽之,“有声思维法”就是实验接受者在实验时尽可能地把头脑中的所想进行汇报。把“有声思维法”应用在翻译过程研究中的描述如下: 首先,研究者交给实验接受者( 这里指的是学生) 一份书面形式的翻译任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翻译任务,并且提交翻译成果,然后对在翻译过程中所有的思维活动进行口头汇报。研究者利用录音设备将实验接受者的汇报进行记录,然后转化为文本材料进行进一步分析,进而重新构建出实验接受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特点。由此可见,在分析翻译过程的思维特点时,需要把有声的材料转化为文本材料,因而这种“有声思维法”又被称为“有声思维数据分析法”( think-aloud protocols) ,简写为TAPs。
三、有声思维法对翻译过程的解析
传统的翻译能力的研究通常通过对学生翻译译文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其翻译过程的研究。而完整的翻译能力的研究应该包括对翻译产品( 即译文) 和翻译过程的研究。对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有声思维法这一认知心理学实验手段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翻译过程的有效途径。
国内翻译界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方面,或是对某一理论的具体应用,相对来讲,翻译过程的实证方面的研究比较少。目前,只有少数学者对西方在此方面的成果进行了介绍,例如苗菊在《西方翻译实证研究二十年》一文中,介绍了西方翻译研究的实证研究已经成为模式,实证研究的对象主要为翻译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过程、翻译能力、翻译专业技能; 还介绍了西方在研究翻译过程所采取的有声思维法,指出以译者的认知过程、思维过程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翻译过程中的知识、策略及其形成过程、影响因素,探索翻译的内在过程。可喜的是,已经陆续有博士、硕士开始关注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
国外对翻译过程的研究经历了以语言学、交际学和认知心理学角度描述的理论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为奈达、Otto Kade和贝尔。总体来讲,对翻译过程的研究由静态描述向动态描述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Wolfgang Lrschel,Ritta Jskelinen等把有声 思维法( TAPs) 作为主要的试验方法,历经二十多年的研究,在翻译策略、翻译单位、翻译概要和翻译方式方面对受试者的情况进行描述,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还有另外一种方法被应用于翻译过程的研究,即哥本哈根商务大学雅各布森发明的软件Translog,这种软件能够通过计算机的监控记录受试者在键盘上的所有操作活动,例如对译文的修改、删除、增加、动作的停顿以及篇幅的改变、所用时间等。TAPs和Translog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大大地方便了对受试者翻译时思维过程的了解,加深了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采取的翻译策略的因素的认识,对于受试者的翻译能力能够进行较为客观的描述,较传统的方法更加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受试者的翻译活动、翻译过程中的策略、影响因素等,因此研究结果更加可靠。TAPs和Translog能够通过可观测到的翻译活动及译作特点来揭示受试者的思维认知过程,这与翻译教学中培训学生获得翻译能力( translation competence) 的过程无疑不乏相似之处。因此,所取得的研究结果亦对今后的翻译教学亦有颇多的受益。
四、利用有声思维法从不同层面研究学生的翻译能力
因为Translog对计算机软件的严格要求,目前,大多研究采取有声思维法。根据有声思维的要求,受试者边翻译边报告其思维过程。根据他们的译文和有声思维报告,最后选取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该研究对收集到的TAPS语料进行编码,以提取包含在受试者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成分和翻译单位。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TAPs语料进行定量分析,以获取高低分组在翻译策略和翻译单位使用上的异同。分别在词汇层面、局部搜索与选择、推理与论证、文本语境层面和百科知识等策略进行考查,找出低分组和高分组学生在策略上的差异。在翻译单位的使用方面,考查低分组学生的翻译单位是否以词为主,高分组学生的翻译单位是句子还是篇章。
翻译能力 第9篇
关键词:翻译教学,教学翻译,翻译能力
随着高校扩招和合并浪潮的迅猛, 英语专业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 不论是文科类大学, 综合性大学还是理工类大学, 英语专业几乎无所不在。专业名称虽然一致, 但各校都会依托本校的优势专业努力与英语进行复合, 从而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中医学院校的优势尤为明显, 中医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因此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就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翻译作为英语专业高级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其重要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孔子曾言因材施教, 中医院校英语专业有自身的特点, 如何在全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2000) 的框架内实现专业特色建设, 如何发挥翻译课的课程优势, 将英语与中医药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将从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辨析入手, 探讨如何在中医院校实施翻译教学, 从而实现其特色人才培养的目标。
1 中医院校翻译教学的定位: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一直是翻译教学改革中经常讨论的话题, 这两个概念究竟有何区别?英语专业中的翻译课程究竟属于前者还是后者?这些问题的答案对翻译课程的定位至关重要。
教学翻译是为辅助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翻译练习, 翻译是语言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其教学重点是比较语法及其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提高双语能力。教学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曾在语言学习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比如精读课中的翻译练习, 这与翻译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去甚远。
在翻译教学中, 翻译本身是目的。是在翻译理论指导下全盘规划翻译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理念、技能, 掌握翻译的方法。穆雷认为, “翻译教学是把翻译当成一门专业来教。” (穆雷, 1999:164) 教师介绍一些翻译基本理论、基本规律、方法和技巧, 将学生置于翻译活动中去理解词汇、句子、语篇等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 并运用这些理论、规律、技巧和方法去指导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实现译文文本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预期功能。培养学生的语际转换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学生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 学习常用的翻译技巧, 并掌握主要的翻译方法。从以上的概念定义不难看出, 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属于翻译教学, 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2 什么是翻译能力?
围绕“翻译能力”这一概念,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曾尝试做出定义和描述。巴黎释意理论提出, 翻译能力中语言知识、主题知识和百科知识是基础, 职业翻译方法是核心 (勒代雷, 2001) 。根据Vermeer和Ress的目的论, 一切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 翻译中理解和表达阶段都有选择问题, 即选择为其目标服务。翻译目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为什么翻译?目标文本交际功能, 特殊翻译手段的策略功能。Gile综合法国释意理论和德国skopos功能翻译理论在“IDRC翻译模式”一文中提出IDRC模式, 即解读 (interpretation) 、抉择 (decisions) 、资源 (resources) 和制约 (constraints) 。他认为, 阐释和抉择是翻译的重要能力。虽然有人批评释意理论提出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过于理想化, 批评skopos理论过多强调功能, 甚至违背了忠实这一翻译基本原则, 但这两种理论在翻译教学中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Gile的观点, 理解是该模式的核心, 而阐释的深度因人而异。在这个模式中, 关键是抉择。翻译会根据拥有的资源、局限、翻译的功能和现行标准决定阐释的深度和表达形式。例如, 如果原文文本或讲话出现蹩脚难懂情况、相互矛盾、含混不清或错误, 译者可决定进行更深层次的阐释, 了解原文作者或者讲话人的真实意图。表达阶段也不例外, 译者可以决定使用他们熟悉的标准对应词语或是在专业词典上找到的专业术语, 或是客户要求的表达方法, 或者为了篇章的整体需要做出部分文体或信息的修正, 或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做策略上的增加或删减。另外, 一直致力于翻译能力培养和研究的PACTE对翻译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提出翻译能力不是一种双语能力, 而是专业译者所具备的能力, 是一种专业知识体系, 是“翻译中所必需的潜在的知识和技能系统”, 并于1998年首次提出“翻译能力模式”, 后来经过修订后最终在2000年确定了“翻译能力模式”的六种子能力: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知识能力、工具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能力。
3 以培养翻译能力为取向的中医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
3.1 双语能力
双语能力是翻译最起码的要求, 包括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跨文化意识以及根据不同的场景和工作领域选择恰当的语言的能力。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是翻译课的前提条件, 跨文化意识是翻译的灵魂, 它贯穿翻译的始终。因此在翻译课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首先翻译课要让学生明白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并了解语言差异背后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有利于学生在翻译学习之初就对翻译活动的性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在中医药文化和西医治疗方法中体现得很清楚, 因此在翻译课上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有关中医药文化的知识对中西方思维方式进行对比, 探讨思维差异所带来的语言差异。
3.2 分析综合抉择能力
分析综合抉择能力主要指源语理解阶段的阐释分析、抉择、记忆等内容。该能力的培养可以分步完成, 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中医药文本进行解读和理解, 分析语篇、段落、句子和词语, 即按照语言单位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理解, 辨析词汇在特定上下文中的意义, 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以及最终完整篇章的构建。经过反复几次的引领联系之后, 学生就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对某一篇章的理解, 如果仍然存在理解的偏差, 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讨论小组, 让个人的理解在小组的讨论中更加完整、具体和准确。中医药文本涉及诸如药理、方剂、药效以及大量中医药医史文献等, 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必须加入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典籍阅读等课程, 让学生首先对医药类文本有一个系统而宏观的把握, 然后逐步进入具体文本的理解。同时在中医药典籍的阅读中, 需要培养学生的语内翻译能力, 即用中文对所读典籍进行解释和明晰化, 尽量紧贴原文文本内容, 不任意添加和删减。
3.3 语篇处理能力
语篇处理能力主要是指在充分考虑语篇用途等因素的同时进行的言语选择和言语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翻译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战的一个部分, 首先, 根据翻译目的论, 译者除了对原文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之外, 还得充分考虑该语篇在译入语中的用途以及潜在的读者, 然后在此认识之上选择恰当的表达完成语言的转化。这个过程的成败如何取决于多种因素, 如译者的双语能力、对源语的理解深度、对译入语文化的了解情况等。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第二语言掌握情况选择难度较小的材料开始训练, 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辅以中医药专业术语和常用句式, 让学生对该领域的语言表达特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这样他们就能在翻译训练过程慢慢积累经验和表达, 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医药翻译术语库, 然后同学间互通有无, 最终形成一个属于大家的相对完整的术语库。
3.4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翻译工具和翻译资源的使用能力和译员/译者的职业道德。这是每一个职业翻译者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当然, 各个学校可利用资源差别很大, 有的学校有同传翻译室、笔译实验室、翻译项目管理资源, 而有些学校则相对比较匮乏, 但作为翻译能力之一, 教师也必须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现代翻译工具和目前可供使用的翻译资源:如翻译语料库、机辅翻译软件、翻译记忆等。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外语教学领域革命性的变化。利用多媒体辅助翻译教学可以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医院校可以合作建立中医药翻译记忆库, 在线提供大量中医药知识的翻译素材, 翻译学习辅助工具, 翻译学习评价体系等。
中医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定位主要是为中医药翻译输送人才, 因此, 在翻译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首先从宏观层面上对翻译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并理解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方法, 然后从中医药知识的语言特点这个微观层面入手, 有针对性地进行大量实践练习, 最终完成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以及中医院校英语专业的特色需求。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
[2]Baker M.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PACTE.Exploratory Tests in a Study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J].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2002, 4 (2) :41-69.
[4]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 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5]李运兴.对英译汉教学的几点理论思考[J].中国翻译, 1994 (1) :31.
[6]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4) .
翻译能力 第10篇
目前我国的翻译教学有三种模式:以翻译技巧 (练习) 为中心的模式, 以翻译理论为中心的模式, 理论/技巧 (练习) 的融合模式[1]。这三种模式的教学内容以翻译理论与技巧为中心内容, 要求学生按照这些规范去进行翻译实践。在我国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中, 这三种教学模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却不太适合高职的翻译教学, 因为他们并没有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将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中心位置。
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它以学生及学生的需求为中心, 重在发展他们实际的翻译能力, 其中虽然也讲理论和技巧, 但它们是为学生更好地发展翻译能力而设, 而不是束缚学生的桎梏[1]。国内学者对此已有一些研究, 例如学者文军, 早在2005年便出版《翻译课程模式研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方法》一书。该书从翻译课程的价值和功能、翻译课程的目标、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翻译课程的实施、翻译课程评价系统的现状五个层面对翻译课程进行了介绍、梳理和探索, 提出构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为我国翻译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角度, 但是该书所讨论的翻译教学是针对大学本科教育, 而非高职教育而言。在针对高职教育的翻译教学研究中, 有些学者或教师探讨如何使翻译教学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有些学者探讨何为翻译能力、翻译能力的构成有哪些, 也有些学者探讨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但是鲜少有学者在“发展学生翻译能力”的基础上去讨论如何进行翻译教学, 使翻译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目标。
本文在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基础上,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高职翻译教学。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体部分, 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 它直接指向“应该教什么”。
高职翻译课程的内容不同于纯粹的翻译学研究, 它的目的是通过教学, 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发展翻译能力[1]。因此它的教学内容应与职业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和职业岗位不同, 对语言的需求不同, 翻译教学的内容应以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中心来选取和组织, 随着学生的专业、职业岗位的变化而变化。
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其翻译教学应该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职场应用和翻译能力的培养为导向, 开设与其专业 (如文秘、外贸、金融) 知识与理论相关的翻译课程, 服务于其人才培养方案, 增强其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在准备翻译实训材料时, 应注意材料的新颖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使所选内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所传授的知识是高职毕业生进入社会便能用得上的东西[4]。目前的高职翻译教材中, 鲜有一本真正合适的翻译教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不同版本的翻译教材, 结合网络内容、报纸、期刊、英文电影等其他的参考资料, 综合考虑, 挑选一些具有真实性、可用的资料, 编出翻译讲义、安排教学活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以市场需求为导, 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中心, 及时地调整课程的内容。
2教学方法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某一种教学目标服务的。“发展翻译能力”的教学模式就是紧紧围绕“发展翻译能力”这一目标进行。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 (教授法) 和学生学的方法 (学习方法) 两大方面, 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2]。以“发展学生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包含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参与,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并重视师生、学生之间的协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营造一种氛围, 以提问、小组讨论、赏析等多种课堂形式让学生轻松自如地探讨、发现、运用双语转换的规律, 让学生积极参与翻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逐渐帮助学生培养其翻译能力和习惯。
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上, 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基于任务的教学法、基于项目的教学法和基于内容与主题等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中的“教”、“学”、做”一体化, 力求在翻译教学中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最大整合, 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和翻译能力。
例如在讲解旅游文本的翻译时,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基于任务或内容等教学方法与批评法结合起来安排教学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1) 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五至六个人;
2) 上课时, 教师先展示一些不同的中英文旅游文本, 让学生讨论这些文本的特点和语言形式, 然后老师对他们的讨论进行总结, 详细讲解在旅游文本中常用的一些翻译方法和技巧, 并例示这些翻译方法或技巧, 最后根据所讲内容给学生布置以下任务:每组学生选择一名胜景点, 上网查寻资料, 写出该景点的中文介绍, 并译成英文, 最后将其作品制成PPT文件上交给教师;
3) 执行任务时, 学生们互相讨论, 或提出问题, 或指出错误, 然后按照老师的要求共同完成一份小组成员共同认可的中文介绍和译文;
4) 老师检查完每个小组的作品后, 将各小组的作品向同学们展示, 鼓励大家相互讨论, 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并让同学们一起评析每个作品;最后老师总结, 并分别评价各小组的作品, 指出作品中的优点和不妥之处。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学的主体, 起着主动作用, 教师只是引导者, 在教的过程中促进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回忆和解释等活动, 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和传播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会并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 构建翻译的理论知识, 培养和发展其翻译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法, 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互动的关系。他们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不断交流、合作, 互相启发, 开拓思维, 修改和完善译文, 加深了对翻译的文本特点和翻译基本知识与技巧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对高职的以“发展学生的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 但是其翻译教学还有着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如:如何让高职的翻译教学更加吸引学生,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与学生的职业紧密联系;如何开展翻译教学的考核工作, 使翻译的考核方式能真正的从平时表现、英语水平和英语翻译能力等方面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如何在翻译考核中增加新的题型, 使其能真正的从主客观方面和英汉互译方面去测试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摘要:高职翻译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 使其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担任一些翻译任务, 但目前高职的翻译教学中并没有达到此目标。该文在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基础上, 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在高职如何进行翻译教学, 以期为高职的翻译教学提供一些研究的角度和思路。
关键词:翻译教学,翻译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文军.翻译课程模式研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翻译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语用翻译学原理 大学生 翻译能力
语用翻译观对现代翻译教学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语用学所强调的就是,在一种变化的语言环境中,解读语言的真实意义。并且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好,其他任何一种翻译方法都不能解决好的问题。还能够帮助翻译者们在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更好的解读出作者的想法,准确无误的把握原文的真实意义。尤其是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语用翻译的原则,重视语用翻译的作用。
一、学生和教师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要把语用学的知识也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去,提高教师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利用语言的功能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要在日常的课堂的教学中,要把关于语用学的知识全面的融入到翻译的教学当中去,提高教师和学生们的语用意识和能力。语用能力就是人们可以利用语言的功能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无论是邀请还是拒绝,教师们应该把语用教学的重要性的意识传达给学生们,提高学生们的正确使用语言的水平。接着教师再结合一定的语境来进行合理的解释。因为翻译本身上是一种跨越文化的限制,十分复杂的一种交际的行为。每个翻译者们都需要准确的把握作何的意图,并且要能够通过语言来准确的传递含义。在通过语言进行传递的过程中,翻译的工作人员不仅仅要能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到字面的浅层含义,还需要透过这层浅层的含义了解到每个作者进行创作的真实的意图。除了这些之外,还需要考虑到读者们的真实的感受,语言的结构,最终选择一种最佳的言语的形式。因此要想获取作者的意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能通过语言与语言之间的相互联系来处理。
教师们还需要注重培养与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因为在任何一节翻译课堂上,学生们能接触到的只能是书本上的理论性知识,这些理论性知识都与实际生活情况不一致,甚至是完全脱节,因此学生们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误译。介于这种情况,教师们就要认识到语用达原来作者意图的时候,不仅仅是在翻译的理解阶段,而是注重翻译的表达,翻译的表达方面也要受到语境的限制。因此重视语境与表达方式是语用翻译的重中之重。
二、加大关于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分析
语言学家们把语用学看做成为进行语言研究的一种新的方法。人们对语言的意义的研究分别有着不同的出发点,意义不仅仅是属于语言学的范围,还属于逻辑与哲学。在这种情况下,意义也可以分为纯语言类的意义和语用学的意义观。对任何一种翻译理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语义学研究的是语言体系中的符号意义,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意义,我们也可以换成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运用语言的实际意义。
当前周总理在陪同外宾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那时候,翻译人员一直费尽心思的想翻译清楚戏剧的内容,外宾们依然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于是周总理就是这就相当于是外国文学史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外宾们这才恍然大悟。在这种情况下,将原文转化成大家都熟悉的一种文化形象,使欣赏的观众们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戏剧的含义。语用意义的翻译因为语言的文化差异而有许多难度,语用意义的翻译是否是成功的,这一点是检验译文质量高低的最关键的原因之一,学生们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语用意识之外,还需要正确的理解,社会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理解的不同,学生们只能使用娴熟的技巧来填补差异,并且还能准
三、注重突出语境的实际应用作用
仅仅只是把语用的意义与言语上的行为联系起来,显而易见,语用含义是由于特定的语境决定的。最终决定语用意义实现的是合理的使用,要想使用好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语言环境问题。尤其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学生们要处理好的问题就是,语言在使用中的意义。学生必须要透过一系列的静止的语言体系,在特定的语境之中,对每个语用意义进行综合的分析,才能决定语用意义的价值。才能使用好语言,在交际环境中熟练的使用语言。还有些人认为语言交际活动是一种认知的活动,人们通过相互有关联的信息,来对话语进行翻译,接着再充分理解话语的含义。为了正确的理解话语的意义,所以就要突出语境的作用。为了正确的理解话语而进行的假设,话语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在与语境有关联的基础上,在进行进一步的推理的整个过程。
所以,我们可以把翻译理解成为一种,跨越文化与语言的推理的过程。要想准确无误的的翻译出一篇文章,就要首先关注这篇文章的语境,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语境的分析,找出语境与原文含义之间的联系。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含义该如何寻找,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们要具备齐全的知识,不仅仅要清楚的了解到中国本土的文化,还需要对外国的文化也了熟于心。要及时的弄清楚,从原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逻辑信息,词汇的深层含义,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与理解原文的含义有益的全方面的信息。
四、注重实现翻译教学的交际性
言语具有交际性的特征,交际性特征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把语言当成是一种交际,换个角度说,也就是通过在交际过程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来表达内心的想法。用语言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翻译行为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跨越文化的交际的行为,首先就是需要要求学生先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说话来实现目的,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言行事。翻译这种行为使一种跨文化的复杂的交际行为。不仅要求学生们要准确无误的领会作者们的意图,还需要组织语言进行翻译,向读者们表达清楚翻译的含义。还需要考虑到读者是否能够接受这种翻译方式。每个读者所处的环境与文化都存在的有差異,尤其是每个人的思维发展都很不相同,学生们需要选取一种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还有些学生认为,语义翻译就是简单的将语言的语义直接就翻译成了母语,力求获得一种等价的关系,进行语义翻译的时候,就更加的忠实于原文,接着将目的语的词汇含义准确的翻译成母语。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所处的文化背景是不相同的,在使用语言是否规范这个问题上也是不尽相同,如果只是简单的对语言进行直译,就会在理解语言的理解含义上出现严重的失误,因为这个词语经过翻译之后的含义,与本身的词语表达的内容很不相同,那么就只能说是因为母语本来要表达的含义不符合作者的原来的用意。由于翻译现象本身比较复杂,加上翻译研究的对象很多样,翻译研究在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的时候,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学科研究方面的创新,还具有一定的难度。人们由于受到传统的意识和观念的限制,对翻译的认识不够全面,思想处于狭隘和单一的境地。因此就需要我们从其他的学科中汲取营养加强自身的学习,从更多的学科之间引进相关的理论,使翻译的理论和研究更加的深入与具体。
结语
语用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语言的意义的一门学科。在进行语义学原理来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意义和语境。主要突出研究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中的话语,并且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通过语用学的翻译原理能够有培养学生们的翻译能力,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还需要突出语境的作用。以上本文对语用翻译学原理下提高大学生翻译能力策略有相关分析,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永君.语用翻译与翻译教学实践研究[J].黑河学刊,2014,06: 101-102+104.
[2]王国文.从语用角度看中国特色词汇“侠”和“不折腾”的译法[J].外语学刊,2013,05:99-103.
[3]王艳敏,蒋慧,张树筠.“语用翻译学”建构浅论——翻译学中引入语用学理论的必要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15-119.
[4]黄晓雄.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探讨商务英语语用翻译的等效[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2:70-73.
翻译能力 第12篇
一、网络翻译工具的范畴
网络翻译工具是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开发出的诸如有道词典、金山词霸、百度翻译等电子词典、手机翻译软件、在线翻译网络等。它们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资源,功能和词汇越来越系统全面,操作手法也越来越简单和人性化。它们极大地减轻了我们的翻译负担,提高了翻译工作的效率。
二、目前网络翻译工具存在的弊端
电子工具的诞生助长了一部分英语使用者不思考的坏习惯,使他们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而目前国内各种层次的英语教学中,教材几乎都没有提及如何使用翻译工具,课件对翻译工具的使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大部分英语使用者都是根据市场上网络翻译工具的受欢迎程度,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偏好随意使用各种翻译工具,没有比较和辨别。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对英语翻译工具过于依赖。当接到一个翻译任务,只是略加思考甚至不加思考,过度依赖翻译工具,使自己的翻译能力一直处于低水平。最重要的是,目前网络翻译工具翻译出来的译文质量还不能完全脱离人工翻译,这一点也是目前对翻译工具的作用和影响问题讨论时最具争议的一点。尤其是短文在线翻译工具,对译文的句子并没有考虑到两种语言之间句子结构的差异,很多的词并没有根据上下文语境去进行恰当的语义选择,这就导致很多的译文质量不好,可读性非常差。
三、如何借助网络翻译工具提升翻译能力
(一)教会学生如何对质量良莠不齐的翻译工具进行甄别
这是使用翻译工具的基础。在翻译工具的使用操作中,教会学习者发现和比较翻译工具使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例如语序问题、词义选词不当、专业术语和缩略词处理不当、句法结果处理不当、不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复合句中词汇的简单堆砌等常见问题,并引导学习者处理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根本上改进我们的翻译质量,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
(二)利用翻译工具的帮助提升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培养正确使用翻译工具的好习惯
改变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是翻译任务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监控者。翻译者能够独立、自主、开放性地进行翻译。解决翻译任务时勤于思考,善于尝试多种译法,根据翻译任务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翻译工具,创造性地解决翻译任务中出现的问题。要做到这些,首先,改进翻译部分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突出翻译工具使用的重要性,不仅进行专题的翻译工具使用介绍和操练,也在其他英语教学中进一步渗透翻译工具使用的教学和联系。其次,改进英语翻译技能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推荐和展示翻译工具、示范翻译工具的使用技巧。再次,对学习考核形式的改革。对学生使用翻译工具的相关考核注意形成性和终结性的考核。综合考察学生能够使用多种课堂上提及过的翻译工具,能够有鉴别性地使用翻译工具,能够灵活地对翻译工具文本进行修订等。
(三)将英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观融入翻译实践中
英语学习者未来的工作具有不可预测性,只有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使翻译工具成为其课外的英语教师。现代的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单是理论,更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遇到生僻单词和难题时能借助翻译工具独立解决问题,锻炼英语思维和学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科学使用网络翻译工具,对于英语翻译能力的提升有着很现实和重要的意义。教会学生辨别各种工具优劣,自主使用翻译工具,有效提升翻译能力,从而最终减少对翻译工具的依赖。
摘要:互联网时代,网络翻译工具已经成为英语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便利资源。然而,其翻译质量在目前还远远不能达到实际需求。如何教会英语使用者自主合理地选择和借助翻译工具,切实提升自身的翻译能力,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希望引发大家对翻译工具的利弊和正确使用方法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网络,翻译工具,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洁.正确运用英语翻译工具的策略[J].校园英语,2014(27).
[2]王华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J].中国翻译,2012(3).
翻译能力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