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组织部长范文
风流组织部长范文(精选5篇)
风流组织部长 第1篇
风流子,风流子陆游,风流子的意思,风流子赏析 -诗词大全
风流子
作者:陆游朝代:宋体裁:词 佳人多命薄,初心慕、德耀嫁梁鸿。记绿窗睡起,静吟闲咏,句翻离合,格变玲珑。更乘兴,素纨留戏墨,纤玉抚孤桐。蟾滴夜寒,水浮微冻,凤笺春丽,花砑轻红。人生谁能料,堪悲处、身落柳陌花丛。空羡画堂鹦鹉,深闭金笼。向宝镜鸾钗,临妆常晚,绣茵牙版,催舞还慵。肠断市桥月笛,灯院霜锺。
风流云不散 第2篇
夏教授初见此同学录, 深感其“精美异常”, 因而有如此描述:“蓝色布面精装的32开小书 (208mm135mm) , 三孔线装, 上有梁启超题写的烫金书名, 浓重的北魏韵味, 一如梁氏既往的题字端庄大方。碑文般凹刻的金字, 配合封面的深蓝, 整体肃穆、雅致。开本也别具一格, 横向左开, 100面全部用道林纸印刷, 师长与同学的照片均眉目清朗。作为主体部分的同学介绍, 或自述, 或由同学题撰, 亲切有味, 展现了写者和被写者双方的才情。”面对这样一册让人惊艳的精品佳作, 夏教授当即便有了影印出版的建议和冲动。但不想市场弄人, 此书最终只能以附录的形式出现。在由夏教授和吴令华两位合编的《清华同学与学术薪传》之中, 我们这些历史的晚来者, 才终得以窥见那些学术先贤们曾经的流风遗韵。
这册《清华同学与学术薪传》在编选上可谓独具匠心、别出心裁, 除去上面所提及的由吴其昌所编辑的影印版《清华学校研究院同学录》, 还附录有1937年版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整理完成的《清华同学录》, 一一列出当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同学的姓名及简要情况, 以弥补《清华学校研究院同学录》仅有前两届学生之不足。
此书的主体部分乃是第一辑中收录的这些学生后来所撰写的学术自传, 或者系由其再传弟子及亲属和研究者所写的回忆与考评文章, 计有35人的传记资料, 约占国学研究院招收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第二辑则收录了部分当年国学研究院学生的回忆文章, 分别有蓝文徵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始末》、姜亮夫的《忆清华国学研究院》等, 同时还列有当年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的得意弟子分别撰述老师学术生涯的文章, 列有周传儒的《回忆梁启超先生》、吴其昌的《王国维先生生平及其学说》、蒋天枢的《陈寅恪先生传》以及王力的《怀念赵元任先生》。全书中此一部分因述及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学业生活, 以及亲历大师教诲的人生往事, 均生动活泼, 栩栩传神, 读后令人难忘。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仅在历史上存在四年的时间, 终因导师王国维的沉湖以及梁启超辞职赴津而不得不停办, 但仅这四年开办的影响就是深远的, 正如编辑这册著述的夏晓虹所言:“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耀眼光辉, 正是由四大导师与毕业同学的辉煌成果合力构成。”四大导师的学术人生及成就人所共知, 而由国学研究院所培养的学生的贡献却少有人提及, 此书的编选也正好填充了这一空白。
对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学生的概述, 蓝文徵撰写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始末》中有详尽评述:“研究院同学, 前后四届共七十二人, 中途自动退学的, 有汪、王二君;因用功过度, 致疾而死的, 有叶去非、马庆云、吴宝陵、谢念灰等四君;离校后, 任教不久, 即病卒的, 有储皖峰、司秋两君;先后留学英法的, 有陆侃如、周传儒、王力、姜亮夫、刘节、虞君质、张昌圻、杨鸿烈、黄绶、宋玉嘉及笔者等十一人;散在各院校任教的, 五十余人;留学诸人于抗战前, 也均返国任教。抗战期中, 同学在各大学任教务长、训导长、院长、研究所主任及文、史两系主任的, 有十七八人;被誉为好教授的, 为数更多。”郭锡良在《王力先生的学术道路》一文中总结王力的学术生涯, 指出他取得成就的原因之一便是受到国学研究院的影响, 不但在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方面, 也在方法论方面。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成功不仅因为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国学导师, 也不仅因为有后来这些延续学术脉络的清华学生, 更为关键的是在国家受劫和文化更迭的特殊时期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并共同营造与呵护了一种新的学术研究机制和氛围。蓝文徵对此有过一段极为诗意的描述:“研究院的特点, 是治学与做人并重, 各位先生传业态度的庄严恳挚, 诸同学问道心志的诚敬殷切, 穆然有鹅湖、鹿洞遗风。每当春秋佳日, 随侍诸师, 徜徉湖山, 俯仰吟啸, 无限春风舞雩之乐。院中都以学问道义相期, 故师弟之间, 恩若骨肉, 同门之谊, 亲如手足, 常引起许多人的羡慕。”其实, 关于国学研究院之产生, 最初是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请教于北京大学的胡适之, 经其指点而创立研究院机制, 聘请四位国学研究极有造诣的大师担任学术导师, 可谓以西方学院机制为模式, 拥有了研究学术必须独立与自由的精神韵味, 同时又吸收了中国传统书院的教育模式, 蓝文徵的总结更限于后一种。
其实, 前一种精神风范可谓开中国国学研究之风气。王国维去世之后, 陈寅恪先生总结其一生学术脉络, 便有所谓“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的言论, 而追述陈先生一生学术踪迹, 这言语更多则是夫子自道罢了。更让人感慨的是, 国学研究院的70多名同学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这种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气质, 其气节与风范让人感怀。诸如研究古典文学闻名的陆侃如先生, 晚年写作《与刘大杰论杜甫信》, 对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将杜甫强列于法家进行辩驳, 而写作和发表此信的时间还是当时四凶横行、大搞儒法斗争的特殊时期。再如陈寅恪的弟子刘节, 他精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曾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1958年, 中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 许多类似“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的豪言壮语铺天盖地, 浮夸之风被称为意气风发, 而刘节先生却对此泼了冷水:“这能说是意气风发?恐怕是有些意气发疯吧!”“文化大革命”时, 红卫兵批判陈寅恪, 陈先生目盲腿瘸, 刘节主动代恩师登台挨斗, 并自我辩护:“能够代老师挨斗是我的荣幸!”
清华大学原为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而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实乃有培训的性质, 很难称之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而到了设立国学研究院, 以及随后的清华大学成立, 学术风气大变, 从而成为中国近代以来最为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天然地融汇中西教育之优势成为其他院校所不具备的特色, 学术薪火从此一代代地流传下来。无独有偶, 葛兆光在《学术的薪火相传》一文中谈到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薪火清华大学三十年代人文社会科学毕业论文选》, 论及那些至今读来仍让我们汗颜的大学毕业论文, “在一角的地板上, 有几百本形制不一的毕业论文, 从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初, 从中文系、历史系、政治系到社会学系, 作者既有后来相当著名的, 也有后来不怎么显赫的, 论文有的装订整齐还镶了硬封面, 也有的随便穿了一根绳子扎起来, 有一本关于北平警政的调查报告, 印得像正式出版的书, 不知道是否得到了某种资助, 还有一本则用了有作者姓名的专用稿纸, 不禁叫人对作者产生了豪门子弟的疑惑, 有用钢笔写的, 也有用毛笔写的, 字体或娟秀或工整或潦草。岁月流逝, 这些在阁楼尘埃中已经变黄发硬甚至已经被水痕弄得字迹模糊却静静地度过了四十多年的论文, 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教师与学生共同度过的那一段日子”。
葛兆光认真阅读了这些被“考古”出来的毕业论文, 很感慨在那个历史风云日夕变化的时期, 那些论文一点也不比今天的大学毕业论文失色, 甚至大多数还远远超乎其上。这些论文的作者有的感念于国家危难, 选题多从现实与民族问题出发, 字句间隐藏着一颗炽热的心;有的为学术而学术, 考据、论证、翻译、注解, 都是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至今读来, 这些毕业论文都还是好文章, 而且这些论文都受到大学教授的精心指导, 许多论文上面都有诸如陈寅恪、吴宓、潘光旦这样鼎鼎大名的教授的批语和修订, 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一个由吴宓指导的外文系学生的论文上, 他不但精心地为学生制作了彩色封面, 而且还为这篇论文亲自写了一篇详细的序言, 真是字字皆含舐犊之情。清华学风就是这样在艰难困厄中一代代流传的。对此, 葛兆光曾感慨:“知识的历史就在教师与学生、教书与读书之间延续。”
“风流政客”竞风流 第3篇
前段时间,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头号热门话题不是第四次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实弹演练,也不是如何避免全球经济的火车头滑向衰退的深渊。随便翻翻报纸或是在电视机前坐上几分钟,你就知道那些拿着优厚薪酬的参众议员及政府官员们最热衷讨论的话题只有一个:那位失踪已两个月的24岁女实习生现在是死是活?她的53岁众议员老情人会不会因之断送政坛生涯?
桃色丑闻揭不完
需要指出的是,自从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以来,在华府上演的桃色事件就从未绝迹过。曾经主笔起草美国宪法、被誉为开国元勋的本·富兰克林把持不住自己的私生活早已尽人皆知。1999年岁末美历史学家也揭开惊人秘闻:200多年前黑奴莎莉·海明斯曾为第三位总统托玛斯·杰斐逊生下多名私生子。创下美国任期之最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弥留之际,守在他身边的也是其情人露茜·默瑟而非罗斯福夫人。
但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媒体对政客乃至国家元首的私生活从来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统约翰·肯尼迪风流成性,除艳星玛丽莲·梦露广为人知外,简因·曼斯菲尔德及安吉·迪金森等情人的名字直至肯尼迪遇刺后才渐为人知。
在总统候选人加里·哈特及比尔·克林顿时代开始前,美国新闻界一直恪守这种理念:只要其工作不受影响,政客们的私生活没必要被过分关注。
但威尔布尔·米尔斯绯闻的曝光改变了这一切。米尔斯是70年代华盛顿政坛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他在国会担任方略委员会主席。1974年10月的一个早晨,他因驱车时超速被警察截停。米尔斯的座驾停下后,警察上前交涉,但他怎么也没想到,推开车门后竟发现一位妖艳女郎——被《花花公子》等色情画刊力捧、有“阿根廷火药”之称的著名脱衣舞女范娜·福克斯。媒体对这位交警的“惊艳一刻”进行了报道,但米尔斯还是在此后不久赢得连任。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国会选举结束不到几周时间,米尔斯又与这位脱衣舞女搅到了一起,这次两人在波士顿的一个大舞台联袂亮相,当时米尔斯明显不胜酒力,两人在台上搂搂抱抱,丑态百出。
米尔斯明目张胆演绎婚外情的举动一经曝光,即刻在民主党内招致严厉批评。党内同仁齐齐声讨,压力之下米尔斯交出了方略委员会主席的职位,未几又宣布不再寻求连任,自此从政坛销声匿迹。
花心政客遭唾弃
令人感兴趣的是,为何米尔斯的婚外情会断送其前程,而在此之前的风流政客们却总能逃过公众及媒体的视线?
著有《丑闻:美国政治不信任文化》的政治评论员苏姗娜·加门特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分析,米尔斯因为桃色丑闻政坛落马自有深刻的社会背景,自7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的风气已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她看来,在经过狂飙突进的所谓性解放运动之后,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保守倾向抬头,加上妇女运动也日渐蓬勃,政客们的道德操守因此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正因为社会风气发生逆转,媒体也顺水推舟调整操作习惯,开始全面追踪政客的私生活,其后每逢大选,候选人的私生活必被置于“显微镜下一再审视”(美国广播公司语)。
经典例子莫如1988年的民主党候选人加里·哈特的遭遇。此君在选战开始的各项民意测验中一路领先,但春风得意的他却忘了给自己的私情加上“保险锁”。在《迈阿密先驱报》率先揭出其不忠内幕后,哈特的第一反应是不以为然,他满以为几句道歉就可挽回影响。
但没料到桃色丑闻风波竟闹得满城风雨,国内媒体群起而攻之,支持他的选民纷纷倒戈。眼见大势已去,哈特只能在初选开始后宣布退出,措手不及的民主党只好中途换将。这场变故的最大赢家当然是当时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老布什,他最终圆了白宫总统梦。
自哈特之后,栽在石榴裙下的华府政客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几个。
矿井引导风流设施 第4篇
矿井引导风流的设施有:a) 风硐。联接扇风机装置和风井的一段巷道, 多用混凝土、砖石等建材构筑成圆形式矩形巷道, 这是由风筒的特点所决定的;b) 风桥。将两股平面交汇的新、污风流隔成立体交汇的新、污风分开的一种通风设施。根据结构特点不同风桥可分为三种:绕道式风桥、混凝土风桥、铁筒风桥;c) 风窗 (卡) 。在巷道内设在墙或门上, 在墙或门上留一个可调空间的窗口, 通过调节空间窗口面积从而达到调节风量的目的;d) 风障。在巷道内利用木板、苇席、风筒布做布障起到引导风流的作用。常用此方法处理高冒处、落山角等处积聚瓦斯;e) 风筒。在巷道中利用正压或负压通风动力通过管道把指定的风量送到目的地, 这个管道就叫风筒。
《风流寡妇》尽风流 第5篇
“风流”之名生好奇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剧名无疑是“第一印象”的开始。由上海歌剧院排演的轻歌剧《风流寡妇》,正有着一个令人想入非非的好名字。风韵尤佳的寡妇?放荡轻浮的寡妇?潇洒脱俗的寡妇?还是才华不凡的寡妇?一词“风流”牵起多少好奇心,倒要看看这寡妇究竟何许风流?相信2013年清明节当晚在兰心戏院里,抱着如此心态看“寡妇”的不在少数。假如最初将剧名“Die Lustige Witwe”直译为“快乐的寡妇”,恐怕剧场里要冷清许多。如此看来,这位替该剧译名的前辈也算是个“风流”人物了。那生前因这部歌剧而名利双收变富翁的雷哈尔,死后也该好好“冥谢”这位妙笔题名的译者,帮他拓展中国市场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走进兰心戏院,宣传折页封面上身着露背红裙的曼妙女郎,正对着献给自己的红玫瑰欲拒还迎。“唱如德国人、跳如红磨坊、演如赵本山”的广告语惹人期待,看来这一版《风流寡妇》除却“风流”之名,更有“风流”之实。
“风流”之思显才情
随着台上交响乐团奏响序曲,演员们踏着拍子翩翩起舞,艳丽登场。尽管情景式的演释只留出前半个舞台的空间,却丝毫没有影响导演的艺术表达。一场圆舞曲过后,台上几位“使馆官员”们便单膝跪地,喜笑颜开地被各自太太端端正正地戴上了绿帽子。自此之后,台上一会儿冒出“十三点”“枪毙鬼”等上海闲话,一会儿又是抑扬顿挫的山东方言,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中文对白里尽是茶余饭后的闲聊琐事,“泡妞”“伪君子”“夜总会”“思想汇报”“找领导报销”“潘金莲协会”“男中音怎么唱高调”等针砭时弊的“包袱”,让观众心领神会,引起阵阵哄笑。剧终,一色美女热浪红裙大跳康康舞,更是掀起台下满堂喝彩。若不是身临其境,还真是无法想象,这竟是歌剧演出的现场!
不过,别以为这歌剧成了闹剧,且不说轻歌剧原本就应娱乐而生,轻松热闹是原本就该出现的场面,即使在这般嘲讽调侃、打闹嬉笑中,已足见导演李卫之才情。每一句对白都由其亲自操刀,不仅保留了德文宣叙调中的原意,更采用大众熟悉的市井俚语。捧逗之余,亦将原本的剧情交代得清清楚楚。寡妇汉娜为何成为众人焦点,大使杰塔为何使出美男计,伯爵达尼洛为何迟迟不肯表白,大使夫人的地下情不了了之,有情人最后终成眷属,所有情节在其精心“篡改”的全新剧本里,像拉家常说故事一样被叙述得生动有趣。观众无需为看字幕而分神,不会因语境差异而找不到笑点。曲终人散,戏院里走出的男男女女在哼唱其中著名的《风流寡妇圆舞曲》之外,更回味着意犹未尽的“风流”,有台上演的,抑或有心里藏的,妙不可言。
“风流”之艺验真功
其实,该版《风流寡妇》已在京广沪等地上演过多次,尽管指挥、乐队各有不同,但主演风流寡妇汉娜与伯爵达尼洛的,却一直是女高音歌唱家徐晓英和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从现场的表现来看,《维利亚之歌》《到马克西姆去》等各自的咏叹调声情并茂、洒脱自如,著名的二重唱《缄默不语》两人更是情投意合、缠绵悱恻。一会儿故作镇定,一会儿有意挑衅,要么互相埋怨,要么欲说还休,两人有唱有跳、能演会道。到底是入戏已深的老搭档,从容应对之间,“风流倜傥”情满自溢。
饰演聂古斯的徐奇亦算是剧中的老戏骨了,无论京片儿、白话、沪语,各地演出中都是他在卖力抖包袱。如果按相声里“三分逗七分捧”的说法,他在这一版《风流寡妇》中可谓关键人物。显然,徐奇有着丰富的经验,每个神态、每句语气、每串动作,他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与台上角色对戏的同时,也总能抓住最佳时机和角度与台下观众互动交流,把每一个“包袱”都尽可能让观众接住。对于当晚的演出“笑”果,徐奇功不可没。而那三位被试探的“潘金莲”各展风骚,亦算是小小亮点。
此版《风流寡妇》的指挥不好当,既要和乐队一起亮相于台上,和歌唱演员的交流也不似在乐池里顺当。指挥到一半时,又要放下指挥棒配合“风流寡妇”搂搂抱抱,气那假装风流、不吐真言的伯爵。好不容易谢幕了也没得休息,还要跟演员们一起跳康康舞。好在作为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的常任指挥,易杰和上海歌剧院有过多次合作,跟演员们也已熟悉,舞台上的这位八零后青年指挥家很放得开,不仅应付自如,更乐在其中。
《风流》已落幕,“风流”犹存心……
风流组织部长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