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及运动范文
分类及运动范文(精选9篇)
分类及运动 第1篇
(一) 风险及运动员风险的界定
风险是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 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与之相关的组织及个体造成重大的损失。对于运动员风险, 至今在体育界尚未有明确的界定, 不过可以做出以下归纳。运动员风险是指, 从事某项竞技体育运动开始到其运动员生涯结束的时间段内, 所面临的会对其个人竞技能力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不确定的因素。
(二) 运动员风险的特征
1.运动员风险的客观性
运动员所面临的生物学、训练学、社会学、意外事件因素均具有风险。鉴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虽然, 人们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改变这种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 降低运动员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幅度, 但实践告诉我们, 我们无法彻底消除这些风险。这是因为, 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质运动, 还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都是由事物的内部因素决定, 由超过人们主观意识所存在的客观规律所决定。
2.运动员风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运动员风险及所致损失的后果往往是以偶然和不确定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但通过对一些运动员风险事故的发生进行统计分析, 我们会发现风险事故又是有着明显的规律性, 是一种必然现象, 比如, 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前因伤退赛的事故, 退赛是偶然的, 但严重的伤病因素导致退赛, 这就成为偶然中的必然。
3.运动员风险的损害性
随着竞技体育竞争的加剧, 运动员面临各种不可预知的体育风险也越来越多, 且其相关的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在当今社会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中, 运动员则面临着多种职业病和运动过程中的意外伤害等风险。
4.运动员风险的复杂性
由于运动员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以及运动员对风险认识的局限性, 致使运动员风险产生和诱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等等, 在运动员运动生涯的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 使其成因表现出复杂性。
5.运动员风险的可变性
正是运动员风险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 才使其风险概率的测度成为可能, 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规避、转移运动员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 对于某些运动员风险事件存在和发生的规律已逐步被掌握, 同时我们识别风险、预测风险的能力也会有所增强, 并能采取种种手段控制和消除风险存在、发生的不确定因素, 从而在一定条件下转化风险。
(三) 运动员风险的分类及类型
1.按运动员运动成绩可分为:
优秀专业运动员面临的风险, 一般专业运动员面临的风险。
优秀运动员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有能否拥有更长的运动寿命, 能否继续创造新的运动成绩或者保持现有竞技水平或状态等。对于像奥运会冠军、世界冠军这样的著名运动员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风险, 比如, 由于媒体、社会高度关注给冠军运动员带来的巨大压力会对运动成绩产生怎样的影响?明星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变化将会对其商业价值产生怎样的影响?其他高水平运动员的崛起将会对明星运功动员产生怎样的影响?
2.按运动员运动寿命可分为:
训练年龄阶段所面临的风险, 竞技年龄阶段所面临的风险。
处于训练年龄的运动员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是否有运动发展潜力?是否会因为受伤而终止运动生涯?处于竞技年龄的运动员更加关注竞技运动寿命的黄金时段能否最大限度延长?能否不断创造更加优秀的运动成绩?
3.按运动员从事的运动项目可分为:
高风险运动项目;低风险运动项目。
高风险运动包括:足球、帆船、长距离赛跑, 投掷、体操等项目, 这些项目本身具有对抗性强、身体负荷大等特点, 因此, 从事这些项目的运动员面临更为严峻的伤亡风险。低风险运动项目如棋类项目, 射击类项目、乒乓球等项目, 运动员所面临的伤亡风险就会相对较低。
4.按运动员所面临的主客观环境可分为:
运动员面临的主观方面风险:由于运动员自身生长发育、生理机能、心理等层面发生变化给运动员从事竞技运动带来的风险。
运动员面临的客观方面风险: (1) 训练学因素:训练方法、手段、计划等会给运动员带来不确定性风险。 (2) 自然风险:由于自然现象和意外事故造成的运动员伤亡风险。 (3) 由于社会政策、体育组织管理措施等带来的运动员风险, 在我国突出表现在:运动员待遇, 特别是退役后的安置及保障风险。 (4) 经济风险:由于体育组织和运动员在经营过程或竞赛活动中由于有关因素变动或估计错误而导致利益受损而给运动员带来的风险。 (5) 政治风险:由于国家体育政策或体育法规发生变动而给运动员带来的风险。 (6) 技术风险: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竞技运动的规则的调整而给运动员带来的风险。如:新型跑鞋的出现, 乒乓球比赛规则的更改等变化给运动员带来的风险。
5.可预见风险和不可预见风险:
可预见风险主要有运动员退役安置风险, 不可预见的风险有运动伤害风险, 运动水平风险等。
6.其他运动员风险:
运动员参赛风险, 赛前、赛中、赛后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给运动员带来的风险。
二、运动员的风险管理
(一) 风险管理与运动员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只通过对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认识、衡量、预测和分析, 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采取恰当的管理方法, 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安全的保障, 或使损失降至最低水平。对于运动员风险管理确切的含义尚未有明确的定义, 我认为这样归纳:运动员风险管理是对运动员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衡量、预测和分析, 比较准确的把握运动员发展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采取恰当的管理方法, 为运动员发展提供最可靠的保障, 或帮助运动员把其风险损失降至最低点。
(二) 运动员风险管理的意义 (1)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促进经济的发展。
(2) 有利于我国竞技体育专业运动员队伍的稳定。 (3) 有利于维护运动员的合法权益。
(三) 运动员风险管理对策
1.制定运动员风险管理计划
(1) 明确运动员风险管理的目标:为运动员发展提供最可靠的保障, 或帮助运动员把其损失降至最低点。 (2) 确定运动员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及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关系。否则, 实际操作中就可能出现交流不畅, 措施执行不严等情况, 影响运动员风险管理的效果。
2.运动员风险的识别
运动员风险的识别是运动员风险管理人员对运动员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整理并对风险的性质进行鉴定的过程, 运动员风险识别。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运动员运动发展过程中包括哪些风险活动? (2) 各个活动中存在哪些风险? (3) 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 运动员所面临的风险中哪些风险是主要的? (5) 各风险变量之间是否相关?
3.运动员风险的评估
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 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的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 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 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评估风险大小的指标有两个:损失概率与损失幅度。损失概率是指损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损失幅度是指损失事件一旦发生, 所造成损失的程度。风险评估的内容是运动员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并对这些风险事件后果从损失性质、范围和时间分布等方面进行度量与评估。运动员风险评估主要指运动员风险的可控性和风险发生概率, 并对这些风险事件后果从损失性质、范围和时间分布等方面进行度量与评估。这些运动员风险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不利情况, 运动员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可用“运动员风险检查表”和层次分析等工具对运动员进行风险的评估。
4.运动员风险的预警
通过反复研究运动员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案例和实践检验, 准确找出那些与运动员风险之间有因果关系的主客观因素, 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因果关系, 形成运动员风险的预警机制, 从而对运动员风险进行比较客观、准确的预报, 以便帮助运动员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
5.运动员风险的应对
(1) 运动员风险的回避
运动员风险的回避是指设法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从根本上消除风险的措施。如果风险是肯定的, 而运动员不能或不愿意承担这些风险, 就应该取主动放弃或用其他方法代替。这种方法适用于易产生严重后果且风险发生概率高的风险类型。
(2) 运动员风险的降低
运动员风险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风险的存在, 并采取各种有效的、合法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从而减小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因事故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失。
(3) 运动员风险的转移
是指赛事组织者有意识地将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嫁给另一些单位或个人承担的一种控制风险、减少损失的手段。它包括非保险的风险转嫁和购买保险转嫁两种方式。 (1) 运动员与有关责任人签订有关协议或合同, 以减少风险发生可能性。在运动员风险管理中, 可以采用与高校签订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到高校就读的协议, 将运动员安置风险转移。 (2) 购买通过支付一定的保险费用给保险公司, 由保险公司负责承担事故发生后的经济赔偿。这也是目前赛事风险规避中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
(4) 运动员风险的管理。
在对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与风险事件进行分析与预测基础上, 提出运动员风险的具体化解与应对策略, 并编写《运动员风险管理指南》手册。
三、我国运动员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 我国欠缺完整运动员风险管理体系, 缺少运动员风险管理人才
由于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在体育界刚刚起步, 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资料还不够完备。而且, 我国缺少相关运动员风险管理人才。特别是由有什么人来负责这项事业, 是由政府行政人员负责, 还是引入市场机制, 由体育中介机构和体育经纪人负责。
(二) 运动员风险管理政策法规立法不够全面
现在在运动员风险管理领域的运动员保障法规相对较少, 只有《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试行办法》《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 但这些法规还存在覆盖面不全, 倾向性突出等问题。
(三) 运动员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绝大多数运动员从小就在专业队参加专业训练, 运动员只要练出成绩即可一步步升入国家队。他们是由国家出钱培养, 发给工资, 有了伤病由国家出钱看病报销, 一般很少涉及风险, 几乎没有风险意识。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风险管理, 就更不用提通过风险管理来保障自身的权益了。
(四) 体育保险制度不健全
运动员购买保险就目前来讲是最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了。但我国的存在险种少, 只有运动伤害险等几种险种, 而且, 保险审批手续复杂。
四、对策及建议
(一) 建立和完善我国运动员风险管理体系
由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保监会、财产与人寿保险公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民政部人事部、卫生部和最高法院等部委成立中国体育风险管理及保障促进会。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运动员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打造一支过硬的运动员风险管理队伍。同时, 加强我国运动员保障体系建设。
(二) 加强运动员风险管理法制建设
针对我国运动员的现状制定更为细致的法律法规, 并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其实施。
(三) 加强我国运动员风险意识教育
在我国广大运动员中开展风险意识教育, 发行《运动员风险学习手册》, 让运动员意识到风险管理对其运动发展的重要性, 并积极投入到自身运动发展风险管理的保障工作中。
(四) 发挥保险的作用并发展运动员保障基金
保险行业根据运动员的实际需求拓宽体育保险覆盖面, 扩大体育保险对象, 完善体育保险险种, 并化简保险赔偿步骤, 构建我国体育专业市场保险体系, 切实发挥保险对运动员的保证作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体育基金, 可以从各大型企业集团对各种比赛的赞助费或个人捐款中拨出运作基金, 也可以从体育彩票中抽取部分资金作为发展基金, 也可以从电视转播费和广告费中拨出一部分作为该项基金等方式为发展中国体育保险事业积聚更多的资金, 解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彭杰.建立和完善我国优秀运动员保险体系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 (1) .
[2]凌平, 王清.论体育运动的风险与体育保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5) .
体育运动分类词汇表3 第2篇
Individual Sports 体育项目
gymnastics 体操
gymnastic apparatus 体操器械
horizontal bar 单杠
parallel bars 双杠
rings 吊环
trapeze 秋千
wall bars肋木
side horse, pommelled horse 鞍马
weight-lifting 举重
weights 重量级
boxing 拳击
Greece-Roman wrestling 古典式摔跤
hold, lock 揪钮
judo 柔道
fencing 击剑
winter sports 冬季运动
skiing 滑雪
ski 滑雪板
downhill race 速降滑雪赛,滑降
slalom 障碍滑雪
ski jumping competition 跳高滑雪比赛
ski jump跳高滑雪
ice skating 滑冰
figure skating 花样滑冰
roller skating 滑旱冰
bobsleigh, bobsled 雪橇
Athletics 竞技
race 跑
middle-distance race 中长跑
long-distance runner 长跑运动员
the 400 metre hurdles 400米栏
marathon 马拉松
decathlon十项
cross-country race 越野跑
jump 跳跃
jumping 跳跃运动
high jump跳高
long jump跳远 (美作:broad jump)
triple jump,hop step and jump 三级跳
pole vault撑竿跳
throw 投掷
throwing 投掷运动
putting the shot,shot put 推铅球
throwing the discus 掷铁饼
throwing the hammer 掷链锤
throwing the javelin 掷标枪
分类及运动 第3篇
高山滑雪运动的力主要是重力。人体从山上向山下滑行主要的力是地球的引力,对人体的内力要求不大,这是高山滑雪运动的显著的特点。高山滑雪运动中的条件复杂而多变,地形复杂、雪质不同、条件多变、而且受自然条件影响极大,滑雪者必须时时去适应这些情况,这也是高山滑雪的重要特点。滑雪器材与人“一体化”是高山滑雪的另一特点,高山滑雪是利用滑雪板、滑雪鞋、固定器、滑雪杖等特殊用具的体育运动项目,把来自雪面的力传给身体,又把身体的动能传给雪面,这些都是通过滑雪器材来完成的,否则滑行者是无法维持平衡的。因此我们可以把雪板看做是人体的一部分,而雪鞋、固定器又是构建人与雪板之间的“介体”,加之雪板的结构以及所具有改变外形的特性,板与人一体化的特点则更加明显。
2、适宜于大众高山滑雪的项目
高山滑雪项目中的回转与大回转虽然属于技术性强的项目,对参加者的转弯技巧要求较高,但滑行距离较短,落差较小,速度较滑降、超级大回转相对要慢,安全程度较好,很适宜于在大众中开展。竞技中的滑降与超级大回转项目不提倡在大众滑雪中开展。
3、高山滑雪基本技术的分类
高山滑雪的基本技术包括滑降和转弯两大类,此外还有减速停止技术与穿雪板登坡技术。
滑降技术包括双板平行直滑降、犁式直滑降以及斜滑降和横滑降。
转弯技术包括犁式转弯、半犁式转弯、双板平行转弯、跳跃式转弯、登跨式转弯、卡宾式转弯等。
减速和停止技术包括犁式制动停止、绕山急转弯停止、双板平行转弯停止等。
穿雪板登坡技术包括双板横登坡、八字登坡、曲折登坡等。
4、当代大众滑雪的功能与魅力
滑雪运动有利于健体强魄,有利于陶冶情操,有利于增强耐寒能力,有利于锻炼坚强意志,有利于防治疾病,有利于保持健美体形(减肥),不管是男、女、老、幼,都可以在滑雪中尽享滑雪的乐趣与魅力,对人们有极大的吸引力,参与面很广,特别是高山滑雪,更是如此。
由于高山滑雪所具有的快速、壮观、惊险、多变的特点,已被人们视为滑雪运动的精华与象征,是大众健身及滑雪旅游的主项。滑雪技术种类多,五彩缤纷,供在多变的环境下灵活运用,不但使滑雪者的全身均衡得以发展,而且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心肺功能、反应判断能力、平衡灵敏素质得到有效锻炼。
低温的滑雪环境还会增强人们勇敢顽强的精神、不惧严寒的意志以及提高外界条件的适应能力。在长时间的银色滑动中,体内积沉的脂肪和糖会很快变成热能而释放与消耗,这对醒脑清肺,防治心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肥胖症、抑郁症、过度疲劳等疾病很有效力。
滑雪运动远离城市的喧闹和污染,而置身于雪山峻岭间及林海雪原中与大自然紧密结合,白雪皑皑,空气流动清新,阳光明媚,视野开阔,可尽赏变幻莫测的冬景奇观。滑雪者投身在“银装素裹”之中,与山、与林、与雪融为一体,伴雪共舞,饱享冬季大自然所赋予的无限欢乐,顿时会觉得心旷神怡,积滞的烦恼与疲劳会一洗而净,在大自然中净化身体、陶冶情操。
5、高山滑雪各种技术的相互关系
滑雪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滑雪运动的技术千姿百态,有平地技术类、下坡滑降技术类、转弯技术类、登坡技术类、跳跃技术类、每类别又含有很多具体技术项目。如高山滑雪属自山顶向山下滑行的滑雪运动,有惊险的滑降,有充满魅力的转弯,有壮观的腾空与飞翔有时令人眼花缭乱,有时让人目瞪口呆。
高山滑雪所包含的几十种技术动作中,相互间有内在的联系,所以在学习高山滑雪的技术中,在系统性的前提下,要从基础技术起步,要从关键技术环节提高。进而带动滑雪能力的不断增长。基础技术包括:滑雪的基本姿势、直滑降、犁式滑降、斜滑降、横滑降等。
中男子项目为:滑降、回转、超级大回转、全能(滑降/回转);女子项目设:滑降、回转、超级大回转、全能(滑降/回转)。高山滑雪是适合于不同年龄段人参加冬季健身运动的娱乐体育项目,深受广大滑雪爱好者的喜爱。
高山滑雪在我国起步较晚,加之受场地、器材、气候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目前竞技滑雪水平居世界的中下游,民众性的娱乐滑雪在最近几年也刚刚开始起步。另外,国内的冬季气温较欧美低很多,也不利于雪上运动的开展,东北地区和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滑雪运动在国内相对开展得较好,但低温对训练有很大影响。滑雪属于烧钱的运动,要买装备,要找雪场训练,还要支付吃住花销,其中一部分要家长承担,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滑雪过程中都可能中途放弃。欧美运动员很多都是3岁就开始学习滑雪,在部分欧洲国家,几乎人人会滑雪也爱好滑雪。欧美高山滑雪选材堪比国内的乒乓球选材,普及程度相当高。中国的滑雪运动员选材面很窄,要经历从学校到体校,看到苗子了再抓过来训练,中国的孩子大多12岁左右才开始学习滑雪,拿得出手的选手总共也没多少人。全国冬运会这么大的比赛,高山滑雪的参赛选手总共不到百人,这本身就说明了人才匮乏的问题。在中国从小就开始滑雪的人很少,一套专业的装备要一万多元,这种运动项目是与经济实力挂钩的,除非家庭条件特别好,而且父母喜欢这项运动,才会带孩子从小开始练习。整个东北地区从小就开始练习滑雪的人其实也不多,也就几千人吧,单纯高山滑雪的人就更少了,人才供给不足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滑雪运动的发展。
6、受到自然环境、教学条件、学生心理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高山滑雪教学质量一直无法得到快速提高,给学生心理和身体协调发展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对高山滑雪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有比较全面的掌握,才能更好的确定高山滑雪教学的目标,最终达到提高高山滑雪教学质量的目的。
对于滑雪初学者来说,如何较快地掌握滑雪运动技能,预防运动损伤,培养滑雪乐趣,达到健身娱乐的目的,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对高山滑雪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预防运动损伤及教学指导要点加以分析和探讨,旨在培养滑雪者的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普及高山滑雪运动,吸引更多的滑雪运动爱好者。
7、高山滑雪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7.1、学生方面
由于学生生长的环境、个人爱好和兴趣等各不相同,因此,对于高山滑雪学习都怀着不一样的心态,致使高山滑雪教学质量整体无法快速提高。根据相关调查和数据显示,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学生心里的恐惧感和自卑感。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出现恐惧感和自卑感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根据运用技能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在不同的认知状态下会表现出不一样的机能反应,使得学生的大脑在感知到高山滑雪存在的危险性时,自动的产生恐惧反应。与此同时,在练习滑雪动作时,某些动作的难度比较高,如果一旦出现受阻情况,则会使学生出现自卑心理,从而导致学生不敢学习难度更高的动作,最终降低高山滑雪教学质量。其次,曾经受过伤的情况带来的影响。由于高山滑雪学习会出现各种受伤情况,并且受伤率非常高,部分学生在受伤后会形成心理阴影,从而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情绪。与此同时,同学运动时的受伤情景也会给其它学生造成一定刺激,从而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是当前高山滑雪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7.2、教师方面
目前,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指高山滑雪相关理论知识的不全面、教材与技能传授方法的不科学两个方面,其中,高山滑雪运动的理论知识过多的讲述实际练习时应注意的问题,而没有将每个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导致学生出现安全知识不全面、运用技能理论知识不扎实等问题。与此同时,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没有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从而出现教学方法不恰当、教学内容级别超出学生接受范围等多种问题,大大降低高山滑雪教学质量。根据当前高山滑雪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没有严格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执行,没有遵循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的之间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无法完全掌握高山滑雪的全部技能,如梨式转弯、滑行、减速等。一般情况下,教师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而是安排学生在有一定坡度的山坡上进行直滑降练习,则有可能出现速度控制不及时、不准确等问题,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各种意外安全事故,给学生继续学习滑雪运动带来极大阻碍。
7.3、教学配套方面
由于高山滑雪教学是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高山滑雪运动,如果场地坡度过于陡峭、弯道过多,则会增强部分学生的心理恐惧感,从而影响高山滑雪教学质量。因此,教学配套是影响高山滑雪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注重高度、坡度、长度等的合理设置,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滑雪板型号,才能充分发挥教学场地、器材的辅助教学作用。一般情况下,滑雪鞋或者滑雪板是由ABS材料或塑料制作而成的,硬度比较高,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对脚部和脚踝进行及时保护、固定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高山滑雪教学的安全性。但是,学生穿上滑雪鞋以后会感觉比较笨重,致使他们走路不灵活、不方便,特别是站立、滑行等时候很容易出现摔断情况,最终导致学生出现恐惧、畏难的情绪。因此,高山滑雪教学的配套设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7.4、高山滑雪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
(1)教学计划的合理制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高山滑雪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提高高山滑雪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采用分层教学法、区别对待法等,将学生按照优异成绩各不同的比例进行分组学习,或者是在期末教学阶段利用不同高度、长度等的教学场地,加强学生运动技能的练习和提升,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与此同时,注重课堂教学组织的规范性和条理性,如在练习走索道、单脚站立等动作时,帮助学生及时矫正不规范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快速消除恐惧情绪,最终促进高山滑雪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根据高山滑雪教学的情况来看,理论知识的传授是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教师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重视,才能真正提高滑雪练习过程的安全性,最终让学生快速了解滑雪装备选用、安全技术和滑雪损伤护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运动素质的有效提高。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清除认识到高山滑雪运动带来的感受,注重理论知识讲授的全面性,合理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才能确保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在坚持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提升意识和自信心,最终将所学的相关知识与实际练习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第一次进行高山滑雪练习时,学生首先要掌握的是滑雪板、滑雪鞋、雪性等多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对脚踝、腿部的用力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真正提高学生滑雪各环节的综合技能。随着高山滑雪教学活动的不断开展,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必须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符,才能在充分结合现代教学资源和设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滑雪技能不断提高,生命在于运动,大家一起来运动吧,一起来滑雪吧。
摘要:高山滑雪是冬奥会的“旗舰项目”作为冬季运动的基础大项,其地位与夏季奥运会的田径和游泳差不多,金牌多、观赏性高。无论是在冬奥会赛场,还是在冬季运动世界杯系列赛,高山滑雪总是媒体最关注和最热闹的项目之一。高山滑雪起源于北欧的阿尔卑斯地区,故在国外称之为“阿尔卑斯滑雪”。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是怎样的 第4篇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主要有下面这几种:
躯体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以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有其不同的表现,躯体性疲劳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
躯体性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可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疲劳按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疲劳。轻度疲劳稍事休息即可恢复,属正常现象;中度疲劳有疲乏、腿痛、心悸的感觉;重度疲劳除疲乏、腿痛、心悸外,尚有头痛、胸痛、恶心甚至呕吐等征象,而且这些征象持续时间较长。躯体性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
心理性疲劳
在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中,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是密切联系的,故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
产生疲劳后,一般来说,轻度疲劳,身体会迅速恢复;中度疲劳则需要较好地调整和休息;重度疲劳要想尽快使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恢复到原水平或要做到超量恢复。因此,作为一名教练除了在思想上、生活上关心运动员之外,主要应把重点放在不同的训练阶段,把训练手段和恢复手段结合起来。尤其对运动员来讲,疲劳在很大程度上和心理因素有关。为此,要根据具体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各种不同的恢复手段,以加速恢复过程,恢复方法是多方面的。
分类及运动 第5篇
关键词:surendra算法,空洞问题,目标检测,SVM,目标分类
1、引言
近年来, 伴随着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 视频监控技术的研究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视频监控系统也已经渗透到银行、学校、机场等各个场所。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中, 人们往往只对运动目标感兴趣。要让计算机对运动目标行为进行准确理解与分析, 必须有效地检测提取出感兴趣的运动目标并加以分类。运动目标检测就是从序列图像中将运动目标从背景图像中分离出来, 而运动目标分类就是将从视频中检测出的运动目标分类为几种事先定义好的目标类别。所谓目标类别就是从语义意义上选取的典型物体[1], 如人、汽车、人骑自行车 (以下简称自行车) 等。运动目标检测与分类的准确与否, 将极大地影响目标理解与分析的准确性, 它是目标理解与分析的基础。
为了检测与分类复杂场景下的运动目标, 本文通过改进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准确提取运动目标, 并使用基于长宽比、空隙率、空隙率变化量的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对运动目标进行分类。本文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即采用背景差分法分割出运动目标, 在背景差分时使用Surendra算法[2]获取自适应的背景图像, 并进行动态阈值分割[3]、形态学滤波[4]、目标碎片整理合并[5]等一系列后续处理, 大大减少了复杂场景下运动目标检测提取过程中常见的空洞问题并避免了过分割问题, 提高了运动目标分类特征提取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准确检测提取出运动目标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基于长宽比、空隙率、空隙率变化量的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并采用有向无环图SVM多类别分类器[6]进行分类。
2、运动目标检测
背景差分法的基本思想是用当前帧与背景帧进行差分, 如果背景模型选取适当并且背景简单的情况下, 能比较准确的分割出运动物体。但是在背景复杂的情况下, 提取出的运动目标存在空洞问题和过分割问题, 无法满足运动目标分类需要。本文使用Surendra算法获取自适应的背景图像。针对复杂场景下运动目标检测提取过程中常见的空洞问题和过分割问题, 本文在背景差分后, 进行动态阈值分割、形态学滤波、目标碎片整理合并等一系列后续处理, 提取出满足运动目标分类需要的运动目标。
2.1 Surendra算法
Surendra算法是通过当前帧帧差二值图像确定运动目标的运动区域, 对运动区域内的背景保持不变, 而非运动区域的背景用当前帧进行替换更新, 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提取出背景图像。其算法如下:
(1) 将第1帧图像I0作为背景B0。
(2) 选取阈值T, 迭代次数m=1, 最大迭代次数MAX-STEPS。
(3) 求当前帧的帧差分图像:
(4) 由二值图像Di更新背景图像Bi, 即:
式中Bix, !y", Di为背景图像和差分二值图像在 (x, y) 的灰度值, Ii为输入的第i帧图像, α为迭代速度系数 (α<<1) 。
(5) 迭代次数m=m+1, 返回 (3) , 当迭代次数m=MAX-STEPS时结束迭代。此时Bix, !y"可视为背景图像。
2.2 动态阈值分割
通过背景差分法获得了前景灰度图像, 为了对前景图像进行特征提取, 必须进行二值化。最大类间方差法也称作大津法, 基于图像的灰度直方图, 以前景运动区域和背景区域的类间方差最大为阈值选取基准, 根据图像的灰度特性, 将图像分成前景像素和背景像素两部分。前景区域和背景区域之间的类间方差越大, 表明构成图像的两部分的差别越大, 当部分前景区域误分为背景或部分背景区域误分为前景都会使得这两部分的差别变小。因此, 采用类间方差最大的分割意味着发生误分的概率最小。通过采用最大类间方差法自适应获取分割阈值, 大大提高了二值化分割效果。
2.3 形态学滤波
图像在经过二值化处理之后, 由于背景图像可能出现的细微变化以及噪声, 这些噪声点不属于运动目标像素, 将对运动目标特征的准确提取带来不良影响, 通过形态学滤波可以去除大部分噪声。
图像的开运算可以看作是对目标图像先进行腐蚀运算再进行膨胀运算的过程, 其功能是可以有选择性的保留符合结构元素特性的部分目标图像, 删除残损的部分。图像的闭运算可以看作是对目标图像先进行膨胀运算再进行腐蚀运算的过程, 其功能是可以用来填充目标内细小空洞, 连接一定距离范围内的邻近目标, 平滑目标边界且不明显改变其面积等。
经过开运算、闭运算处理, 二值图像中的噪声点基本去除, 并且目标内的细小空洞基本上得到填充。
2.4 目标碎片整理合并
复杂场景中存在运动目标的部分前景像素与背景像素相似的情形, 这些前景像素将会被视作背景像素。前景像素的空缺经常会导致一个目标被分成两个或多个目标, 即过分割问题。为了尽可能避免过分割问题, 必须对目标碎片进行合并与整理。
本文在进行连通域分割并对运动目标进行矩形化的基础上对目标碎片进行合并与整理, 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计算相邻目标间距离, 设置一个经验阈值, 判断距离与阈值的大小, 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目标的合并与整理。若相邻目标间距离小于阈值, 则认为两目标是同一目标的两个碎片, 需要合并整理;反之, 则认为两目标是确实是两个独立的目标, 无需合并整理。
目标之间的距离算法:
(1) 先判断两个矩形是否相交, 若相交则距离为0, 否则进入 (2) ;
(2) 比较两个矩形的X位置, 设矩形a的X位置为X1、X2, 矩形b的X位置为X3、X4。在X1介于X3、X4之间或X2介于X3、X4之间或X3介于X1、X2之间或X4介于X1、X2之间的条件下, 当两个矩形为上下结构 (两个矩形Y位置满足Y2小于Y3或Y1大于Y4) 且X坐标有部分相同数值的情况, 距离的值为两矩形相近Y坐标之差;
(3) 条件同 (2) , 当两个矩形为左右结构且部分Y坐标有相同数值时, 距离的值为两矩形相近X坐标之差;
(4) 其他情况时, 距离取d (a1, b4) , d (a2, b3) , d (a3, b2) , d (a4, b1) 中的最短值。
3. 运动目标分类
运动目标分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运动目标特征的提取, 二是运动目标分类器的选择。
3.1 运动目标特征提取
一个运动目标特征往往无法识别三个以上的目标, 或者识别的准确率不够高, 一般目标分类研究都是选择至少两个特征。通用特征指的是能反映所有目标特性的特征;属性特征, 顾名思义, 某个目标的所固有的特征是特别能反映该目标特性的特征。
常见的通用特征主要有长宽比、面积、离散度、空隙率 (紧凑度) 等。长宽比即目标外接矩形的长宽比例, 与距离摄像头远近无关, 具有归一化的特性, 能真实反映目标的形状比例, 是最常用的一种目标特征。目标面积是在像素平面的投影面积, 不是目标的实际目标, 摄像机拍摄的目标近大远小, 即使是同一目标, 摄像头拍摄的距离不同, 面积也是不一样的, 摄像机标定后该特征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离散度即运动目标周长的平方与面积的比值, 外形越复杂的目标, 离散度越大;但是对于目标碎片比较多的运动目标, 由于目标的轮廓不易准确获取, 离散度计算比较复杂并且计算的准确性无法保证。空隙率即目标外接矩形内部非目标像素点所占的比例 (与其相反的特征就是紧凑度) , 并且在目标碎片比较多的情况下也能很好的提取, 可以较好地替代离散度特征。
人的属性特征主要有圆、人体运动周期性等。人头近似圆, 从人的头顶往下的角度看, 人头所在位置可以检测到圆;研究中发现圆特征严重依赖目标角度、姿势, 正面、侧面的角度下, 圆特征不明显、人头所在位置常常无法检测到圆。人体运动周期性特征反映的是人体步态的规律性变化, 周期性特征的提取对目标的观察角度有很高的要求, 只有人体目标偏侧面才能准确提取到该特征。
汽车的属性特征主要有运动速度、离散度变化量等。运动速度即相邻两帧的目标像素距离与时间间隔的比值, 该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目标在视频图像中的运动快慢, 汽车的运动速度比较快;但是由于目标在不同的视频中所处的环境和位置不同, 摄像头拍摄的角度和距离也不同, 该特征与面积特征一样, 只有进行摄像机标定后, 才有实际应用意义。离散度变化量反映了各个目标的变化幅度。离散度变化量特征与离散度一样, 计算比较复杂并且计算的准确性无法保证。空隙率变化量计算简单, 也能反映各个目标的变化幅度, 并且在目标碎片比较多的情况下也能很好的提取, 可以较好地替代离散度变化量特征。
自行车既不是刚体, 也不是非刚体, 是一种介于刚体 (汽车) 与非刚体 (人) 的目标。目前很少有文献提起自行车行之有效的属性特征, 其特征数值一般都是介于人、汽车之间。
鉴于本文实验使用了大量不同姿势的运动目标, 为了达到准确分类不同姿势的运动目标的效果, 本文从检测提取到的运动目标中提取出长宽比、空隙率、空隙率变化量等三个受姿势影响较小并且简单有效的特征, 作为运动目标分类特征。
3.2 运动目标分类器的选择
支持向量机 (SVM) 是一种在统计学习理论的VC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于小样本学习的线性分类方法。其基本思想为:通过非线性变换将输入空间变换到一个高维空间, 并在这个高维空间中求得最优分类面, 而这种非线性变换是通过定义适当的内积函数 (核函数) 实现的。
多运动目标分类的问题属于多类别分类问题。多类别分类问题可以形式化地表述为:给定属于M类的k个训练样本x1, y1, ···, xk, yk, 其中xi∈RL, i=1, ······, k且yi∈1, ······, M, , 要通过学习样本构造一个分类函数t, 使得对未知样本X进行分类时的准确概率尽可能大。
标准的支持向量机只能解决两类分类的问题, 为实现m个类别的分类, 需要将SVM推广到多分类问题上, 本文采用有向无环图SVM多类别分类器, 支持向量机取多项式形式的内积函数。当对一个未知样本进行分类时, 从顶部根节点开始, 根据节点分类结果, 用下一层左节点或右节点继续分类, 直至达到底层的某个叶子节点为止, 该叶子节点所表示的类别即样本所属类别。
4. 实验与结果分析
本文从数十组视频中提取了共1621个包含不同姿势的样本特征数据作为训练样本用来训练, 其中人的样本特征数据有615个, 汽车的样本特征数据有452个, 自行车的样本特征数据有554个。另外, 本文提取了不同姿势下有代表性的305个样本特征数据作为测试样本进行分类。如图2为真实场景下的运动目标, 对图2所示场景进行运动检测提取得到的运动目标区域如图3所示, 用二值图像来表示, 并用最小外接矩形框标注。根据本文定义的运动目标的静态、动态特征, 对提取的运动目标进行特征提取;将得到的特征数据输入多类别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进行目标分类。为了清晰显示运动目标分类结果, 本文将识别出来的目标类别在彩色视频帧图像里的目标矩形框的中间部分标注出来, 得到运动目标分类的结果如图4所示, 其中目标P代表人, 目标C代表汽车, 目标B代表自行车。实验结果显示, 在运动目标姿势多样性以及存在无法解决的空洞问题的情况下, 汽车的总体分类准确率为98.5%, 人的总体分类准确率为97.2%, 自行车的总体分类准确率为90.1%。
实验中发现, 本文的分类方法在出现一些无法解决的空洞问题的情况下, 本文仍然能够较为准确地实现目标分类。这是因为本文选取的长宽比特征与目标内部的空洞无关, 即使因为空洞问题导致一个目标被误当成两个目标, 绝大多数情况下, 都能通过目标碎片合并与整理获取较为准确的外接矩形;空隙率的变化量特征反映的是一种变化量, 反映的是目标形状的变化幅度, 人因为是非刚体目标, 形状变化幅度最大, 自行车次之, 而汽车作为刚体目标, 形状变化幅度最小。实验结果也验证了本文的方法对运动目标姿势有较强的鲁棒性。
5. 结论
针对复杂场景下运动目标检测提取过程中常见的空洞问题和过分割问题, 本文对传统的背景差分法做了一些改进, 即采用背景差分法分割出运动目标, 在背景差分时使用Surendra算法获取自适应的背景图像, 并进行动态阈值分割、形态学滤波、目标碎片整理合并等一系列后续处理, 提取出满足运动目标分类需要的运动目标。然后利用基于长宽比、空隙率、空隙率变化量的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并采用有向无环图SVM多类别分类器对不同姿势下的运动目标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 本文的方法对运动目标的姿势有较强的鲁棒性, 并且能对存在部分空洞的运动目标进行准确分类。但是本文的方法对于朝着摄像头正面骑过来的自行车的分类准确率相对比较低以及本文能处理的分类类别不够丰富, 这两个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刘丽丽, 邹北骥, 刘相滨, 傅红普.视频监控系统中的运动目标分类技术研究[J].工程图学学报, 2007, 32 (1) :79-84.
[2].Surendra Gupte, et al.Det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Vehicle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2002, (3) :37-47.
[3].Otsu N.A threshold selection method from gray level his-tograms[J].IEEE Trans SMC, 1979, 9 (1) :62-69.
[4].崔屹.图像处理与分析--数学形态学方法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 2000.
[5].丁艳, 杨东勇, 陈晋音.基于全方位视觉的多目标跟踪[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8, (2) :50-54.
分类及运动 第6篇
一、带电粒子在直线边界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1. 单平面边界磁场
(1) 带电粒子进出磁场具有对称性。如图1所示, 直线MN右侧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带电粒子由边界上P点从图示方向进入磁场, 从关于边界对称的Q点射出, 即进入和射出时速度方向与边界的夹角相同。
(2) 动态问题:粒子速度大小一定, 但从P点进入磁场的速度方向可任意变化, 这时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运动时间和射出磁场的位置随之变化, 但轨迹 (圆弧) 的半径不变, 所有可能轨迹的圆心分布在以P点为圆心、半径为r的半圆上。若带电粒子从P点射入时速度方向一定而大小变化时, 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轨迹半径和射出磁场的位置随之变化, 但偏转方向和运动时间不变。
【例1】 (2011·浙江卷) 利用如图2所示装置, 可以选择一定速度范围内的带电粒子。图中板MN上方是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 板上有两条宽度分别为2d和d的缝, 两缝近端相距为L。一群质量为m、电荷量为q, 具有不同速度的粒子从宽度为2d的缝垂直于板MN进入磁场, 关于能够从宽度为d的缝射出的粒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粒子带正电
B.射出粒子的最大速度为
C.保持d和L不变, 增大B, 射出粒子的最大速度与最小速度之差增大
D.保持d和B不变, 增大L, 射出粒子的最大速度与最小速度之差增大
解析:粒子进入磁场后, 完成半个圆周运动, 从另一缝射出, 说明粒子进入磁场后, 向右偏转, 由左手定则可知, 粒子带负电, 故A错误。由题意知:粒子的最大半径、粒子的最小半径, 根据, 可得则, 故B、C正确, D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 粒子运动轨迹的圆心在垂直于初速度或末速度方向的直线上, 轨迹是一个半圆, 通过推导得出粒子的最大速度与最小速度之差与L无关。
【例2】 (2004·广东卷·18) 如图3, 真空室内存在匀强磁场, 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 磁感应强度的大小B=0.60T, 磁场内有一块平面感光板ab, 板面与磁场方向平行, 在距ab的距离l=16cm处, 有一个点状的α放射源S, 它向各个方向发射α粒子, α粒子的速度都是v=3.0×106 m/s, 已知α粒子的电荷与质量之比=5.0×105 C/kg, 现只考虑在图纸平面中运动的α粒子, 求ab上被α粒子打中的区域的长度。
解析:α粒子带正电, 在磁场中沿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 用R表示轨道半径, 有, 即
代入数据解得:R=0.1m=10cm, 可见R<l<2R。
因朝不同方向发射的α粒子的圆轨迹都经过S, 由此可知, 某一圆轨迹在图4中N点左侧与ab相切, 则此切点P1就是α粒子能打中的左侧最远点, 由图中几何关系得
再考虑N点右侧, 任何α粒子在运动过程中离S点的距离不可能超过2R, 故图4中P2点即为右侧α粒子能打到的最远点, 由图中几何关系得:
故所求的长度为P1P2=NP1+NP2=20cm。
点评:本题给定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速度大小, 其对应的轨迹半径也就确定了。但由于入射速度的方向发生改变, 从而改变了该粒子运动轨迹, 导致粒子的出射点位置变化。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重点是画出临界粒子运动的轨迹图 (对应的临界状态的速度方向) , 再利用轨迹半径与几何关系确定对应的出射范围。
2. 有双平行平面边界磁场的问题
这类问题和单平面边界磁场类似, 只不过考虑要全面一些, 不能只考虑一边。有三点需要注意: (1) 刚好穿出 (或刚好穿不出) 磁场边界的条件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与边界相切; (2) 当速度v一定时, 弧长 (或弦长) 越长, 圆周角越大, 则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时间越长; (3) 当v变化时, 圆周角大, 运动时间长。
【例3】 (2010·新课标全国卷·25) 如图5所示, 在0≤x≤a、0≤y≤a/2范围内有垂直于xy平面向外的匀强磁场, 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坐标原点O处有一个粒子源, 在某时刻发射大量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正粒子, 它们的速度大小相同, 速度方向均在xy平面内, 与y轴正方向的夹角分布在0~90°范围内。已知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介于a/2到a之间, 从发射粒子到粒子全部离开磁场经历的时间恰好为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周期的四分之一。求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从粒子源射出时的:
(1) 速度的大小;
(2) 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夹角的正弦。
解析: (1) 设粒子的发射速度为v, 粒子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由 (1) 式解得
当a/2<R<a时, 如图6所示, 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最长的粒子其轨迹是圆心为C的圆弧, 圆弧与磁场的上边界相切, 该粒子在磁场运动的时间为t=T/4, 得
设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的发射方向与y轴正方向的夹角为α, 由几何关系可得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规律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白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也是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最长的粒子, 并确定其运动轨迹。试题中“从发射粒子到粒子全部离开磁场经历的时间恰好为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周期的四分之一”的叙述给出了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最长的粒子的运动时间。经过分析, 粒子运动的半径满足题给条件且是四分之一圆弧的轨迹, 只能是与磁场上边界相切的一段圆弧, 画出其运动轨迹, 就可以利用图中的几何关系求解。
二、带电粒子在圆形边界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1. 带电粒子入射方向沿径向对准圆形磁场圆心
如图7所示, 磁场圆半径为R, 粒子轨迹圆半径为r, 带电粒子从P点对准磁场圆心O射入, 由几何知识容易证明粒子从Q点飞出的速度方向的反向延长线必过磁场圆心O点。所以在圆形匀强磁场区域内, 沿径向对准磁场圆心射入的粒子, 一定沿径向射出。事实上, 这也体现了对称性, 入射点P、出射点Q、磁场圆圆心O和轨迹圆圆心O1构成一四边形, 关于O1O对称。
【例4】 (2006·天津卷·24) 在以坐标原点O为圆心、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内, 存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 如图8所示。一个不计重力的带电粒子从磁场边界与x轴的交点A处以速度v沿-x方向射入磁场, 它恰好在磁场边界C点处沿+y方向飞出。
(1) 判断该粒子带何种电荷, 并求出其比荷
(2) 若磁场的方向和所在空间范围不变, 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变为B′, 该粒子仍从A处以相同的速度射入磁场, 但飞出磁场时的速度方向相对于入射方向改变了60°角, 求磁感应强度B′多大?此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t是多少?
解析:带电粒子指向圆心射入圆形有界磁场, 将背离圆心射出, 作出运动轨迹, 再进行求解。
(1) 由粒子的飞行轨迹, 利用左手定则可知, 该粒子带负电。如图9所示, 粒子由A点射入, 由C点飞出, 其速度方向改变了90°, 则粒子轨迹半径R=r, 又, 则粒子的比荷
(2) 粒子从D点飞出磁场速度方向改变了60°角, 故AD弧所对圆心角为60°, 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半径:
点评:本题给定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入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但由于有界磁场发生改变 (包括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或方向) , 从而改变了该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轨迹, 导致粒子的出射点变化。在处理这类问题时, 应画出磁场发生改变后粒子运动的轨迹图, 再利用轨迹半径与几何关系确定对应的出射点。
2. 带电粒子入射方向偏离圆形磁场圆心
带电粒子从P点射入, 方向发生变化时, 则轨迹圆心的位置随之变化。处理这类问题时一定要分清磁场圆和轨迹圆, 区分轨迹圆心和磁场圆心。
(1) 当粒子沿图10所示轨迹运动时, 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最长、方向偏转角最大。
(2) 由图10看出, 在轨迹半径和运动方向偏转角一定的情况下, 可实现此偏转的最小磁场圆, 即为以PQ为直径的圆。
(3) 如图11所示, 由几何知识很容易证明当时, 相同带电粒子从P点沿纸面内不同方向射入磁场, 它们离开磁场时的方向却是平行的, 这是因为O1POE构成一菱形。反过来, 平行射入圆形匀强磁场的相同带电粒子, 如果磁场圆半径等于轨迹圆半径, 则所有粒子都从磁场边界上同一点图11射出磁场。
【例5】 (2009·海南卷·16) 如图12, ABCD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质量为m、电荷量为e的电子以大小为v0的初速度沿纸面垂直于BC边射入正方形区域。在正方形内适当区域中有匀强磁场。电子从BC边上的任意点入射, 都只能从A点射出磁场。不计重力, 求:
(1) 此匀强磁场区域中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
(2) 此匀强磁场区域的最小面积。
解析: (1) 设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令圆弧是自C点垂直于BC入射的电子在磁场中的运行轨道。电子所受到的磁场作用力为
f应指向圆弧的圆心, 因而磁场的方向应垂直于纸面向外。圆弧的圆心在CB边或其延长线上。依题意, 圆心在A、C连线的中垂线上, 故B点即为圆心, 圆半径为a, 如图13所示。由牛顿定律有
联立 (1) (2) 式得
(2) 由 (1) 中决定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 可知自C点垂直于BC入射电子, 在A点沿DA方向射出, 且自BC边上其他点垂直于入射电子的运动轨道只能在BAEC区域中。因而, 圆弧是所求的最小磁场区域的一个边界。
为了决定该磁场区域的另一边界, 我们分析射中A点的电子的速度方向与BA延长线的交角 (不妨设0≤θ<) 。该电子的运动轨迹为qpA, 如图13所示。图中, 圆弧Ap的圆心为O, pq垂直于BC边, 由 (3) 式知, 圆弧Ap的半径仍为a。在以D为原点、DC为x轴, AD为y轴的坐标系中, P点的坐标 (x, y) 为
这意味着, 在范围0≤θ≤内, p点形成以D为圆心、a为半径的四分之一圆周, 它是电子做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分界线, 构成所求磁场区域的另一边界。
因此, 所求的最小匀强磁场区域是分别以B和D为圆心、a为半径的两个四分之一圆周及其所围的区域, 其面积为
分类及运动 第7篇
关键词:错牙合畸形,咀嚼运动轨迹,头影测量
错畸形是口腔临床患者中常见疾病之一,不但影响外貌也影响功能。咀嚼运动是最重要的口腔功能运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下颌咀嚼运动轨迹的研究显示,因素和上下颌骨的生长因素对于下颌咀嚼运动有着重要影响,两种因素的异常都会引起下颌咀嚼运动轨迹的不同变化。但由于下颌运动功能的控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目前还不能充分解释不同型、骨面型与咀嚼系统功能运动之间的联系[1]。错畸形存在很多不同的分型,错畸形患者的咬合关系与正常者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可能会对错畸形患者的下颌咀嚼运动轨迹产生不同的影响[2,3]。中国人群中安氏Ⅱ类错普遍存在,其中安氏Ⅱ类1分类错类型多见[4,5]。本研究应用Bio EGN下颌运动描记仪对青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下颌咀嚼运动轨迹进行测量分析,并与青年正常者的下颌咀嚼运动轨迹作比较,探讨青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下颌咀嚼运动的规律。
1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对象的收集
通过病史询问、临床检查、模型分析和头影测量的方法收集了符合纳入标准的青年实验对象30 名,其中男13 名,女17 名,年龄19 ~ 26 岁,平均年龄21 岁,正常组和安氏Ⅱ类1 分类错组各15 人。正常组纳入标准为: ①个别正常[6]; ②Ⅰ类骨面型,即ANB角在0° ~ 5°之间; ③下颌平面角为均角。安氏Ⅱ类1 分类错组纳入标准为: ①骨性Ⅱ类错,ANB >5°; ②下颌平面角为均角; ③双侧磨牙关系为远中尖对尖,前牙深覆和深覆盖Ⅱ度; ④侧貌为凸面型[7]。
1.2实验仪器和材料
Bio EGN下颌运动描记仪,12 比特率的信号转换器,磁铁块( 6 mm × 10 mm × 3 mm) ,系统配套分析软件( Bio PAK) ; 头颅侧位X线照片仪( Orthophos DS Ceph,Sirona,Germany) ; 头影测量的计算机分析软件( Win Ceph 8. 0,RISE,Japan) ; 口香糖( Trident 1. 5 g,Warner-Lambert Co,N. J. USA) ; 粘贴胶条等。
1. 3 实验方法
1.3.1下颌咀嚼运动轨迹测量
在安静的测试房间内,实验对象端坐在靠背椅上,双脚完全接触地面,双手放在膝盖上,保持放松状态,双眼平视前方,距离电脑屏幕约1 m,正面观双侧瞳孔连线与地面平行,侧面观眶耳平面与地面平行。将Bio EGN的头架固定在实验对象的头部,使头架上的横杆与双侧瞳孔连线平行,侧杆与眶耳平面平行。将磁铁块粘贴于实验对象下颌切牙唇面龈1/3至下唇系带之间,使磁铁块中点与面中线一致,并调节磁铁块与描记仪头架上指针的距离,使距离保持在3~5 mm之间。嘱实验对象将口香糖放置磨牙区咀嚼,充分咀嚼口香糖使其完全软化后,左右两侧分别以自主节律咀嚼口香糖10 s,记录下颌切牙点在三维方向上的运动轨迹,并重复测量3次,每次间隔休息时间约30 s。记录完成后,用Bio PAK系统配套分析软件对选取的咀嚼环进行数据分析。
1.3.2测量咀嚼运动轨迹三维方向的最大位移
在Bio PAKⅡ分析系统中,是以ICP为原点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X轴代表冠状方向(表示左右向),Y轴代表矢状方向(表示前后向),Z轴代表垂直向(表示上下方向)。下颌咀嚼运动的方向多数是向原点的后下方运动,因此轨迹的位移方向定为X轴上工作侧的位移为正值,Y轴上向后方的位移为正值,Z轴上向下方的位移为正值。
咀嚼运动轨迹三维方向的最大位移指标[8,9]: V( OT') : 最大的向下位移; A( AA') : 最大的向前位移;P ( TT') : 最大的向后位移; L( LL') : 最大的左侧位移;R ( RR') : 最大的右侧位移; A + P: 最大的前后向位移; L + R: 最大的侧向位移( 图1) 。
1.3.3测量咀嚼运动轨迹矢状向眶耳平面-开口轨迹角和眶耳平面-闭口轨迹角
参考冯海兰等[10]对咀嚼运动轨迹的分期方法,将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occlusion position,ICP)点定为原点O,从ICP点到ICP点垂直向下2 mm以内的咀嚼运动轨迹定义为期轨迹,从2 mm处到开闭口转折点的咀嚼运动轨迹定义为期外轨迹。在咀嚼运动轨迹的最大垂直向下位移上分别取距离ICP点0.5、1.0、1.5 mm和2.0 mm的位点,再将期外轨迹垂直距离均分为3段,每段再按三等分定点(上段定点:U1、U2、U3;中段定点:M1、M2、M3;下段定点:L1、L2、L3)(图2)。
A:冠状面;B:矢状面A:Coronal plane;B:Sagittal plane
在下颌咀嚼运动轨迹图中,以眶耳平面( FH平面) 作为基准平面,Y轴与FH平面平行,从0. 5 mm处作眶耳平面的平行线,与咀嚼运动的开、闭口轨迹分别交于O1和C1点,连接OO1和OC1,OO1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就是眶耳平面与咀嚼运动开口轨迹距ICP 0. 5mm处的夹角,称为0. 5 mm处的眶耳平面- 开口轨迹角; OC1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就是眶耳平面与咀嚼运动闭口轨迹距ICP 0. 5 mm处的夹角,称为0. 5 mm处的眶耳平面- 闭口轨迹角。同理可以计算出期轨迹和期外轨迹各位点的开、闭口轨迹角。利用Bio PAKⅡ系统EGN Sweep分析软件得到各位点的坐标值,然后利用函数公式计算出相应的开、闭口轨迹角度[8]( 图3) 。
1. 4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录入和管理,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 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 s进行描述。2 组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 05 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咀嚼运动轨迹三维方向的最大位移
在咀嚼运动的范围上呈现以下趋势: 正常组最大的向下位移( V) 、最大开口度( Max. Slant) 和最大的左右侧位移( L + R) 均大于安氏Ⅱ类1 分类错组,其中2 组人群最大的左右侧位移( L + R) 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安氏Ⅱ类1 分类错组最大的前后向位移( A/P) 大于正常组,但2 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表1) 。
2. 2 2 组实验对象的开口轨迹角和闭口轨迹角
正常组各位点开、闭口轨迹角均值大于安氏Ⅱ类1 分类错组,除左侧咀嚼时开口轨迹角0. 5 mm位点外,左、右侧咀嚼时其余位点的开、闭口轨迹角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表2 ~ 3) 。
( mm,± s)
注: ①与正常组左侧咀嚼时比较,P < 0. 05; ②与正常组右侧咀嚼时比较,P < 0. 05
( °,± s)
注: ①与正常组左侧咀嚼时比较,P < 0. 05; ②与正常组右侧咀嚼时比较,P < 0. 05
( °,± s)
注: ①与正常组左侧咀嚼时比较,P < 0. 05; ②与正常组右侧咀嚼时比较,P < 0. 05
3 讨论
3. 1 实验对象的选择标准
以往咀嚼运动轨迹特征的研究中,实验对象的选择标准比较简单。主要根据牙齿咬合的情况或骨骼情况确定纳入标准,也有学者按照错畸形发生部位进行分类选择[11]。由于咀嚼运动轨迹特征的影响因素较多,单一的选择标准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本实验选择了特定的型和骨面型,即矢状向为Ⅱ类骨面型和垂直向骨面型为均角的安氏Ⅱ类1 分类错患者,并选择Ⅰ类骨面型均角的正常者作对照。2 组实验对象ANB角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MP-FH角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2 组实验对象均为年龄相仿的青年人。此外在实验对象性别方面,有学者研究表明性别对于咀嚼运动轨迹的影响不明显[12],所以在本实验中未作特别要求。
3. 2 下颌咀嚼运动轨迹的数据采集
下颌咀嚼运动是口腔功能运动中最重要的运动,反映了口颌系统的功能状态[13]。本实验的Bio EGN下颌运动描记仪,能精确地显示并记录下颌中切牙切点的三维运动轨迹[9,14]。利用Bio PAK Ⅱ 系统中的EGN Sweep功能得到的咀嚼运动轨迹范围和角度较为精确,操作重复性强。
同一个体的咀嚼运动有着良好的可重复性,但咀嚼运动的描记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果对描记条件不加以严格控制,将影响描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这些影响因素除了咬合和骨骼因素外,主要还包括被咀嚼食物的大小、性质和咀嚼时间,咀嚼节律、部位和头部姿势等因素[15,16]。本实验被咀嚼食物为同一品牌和规格的口香糖,有研究提示这种口香糖的质地和大小在咀嚼过程中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17],可以减少来源于食物方面的影响。为了获得准确的测量数据,本实验规定实验对象在磨牙区左右侧各咀嚼3 次,每次时间为10 s,取3 次所得数据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3. 3 安氏Ⅱ类1 分类错与下颌咀嚼运动范围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安氏Ⅱ类1 分类错组咀嚼运动时侧方运动的范围较正常组减小,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原因可能与安氏Ⅱ类1 分类错组的深覆 咬合关系在下颌咀嚼时对侧方运动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有关。以往学者对这类型错的定性分析研究显示其咀嚼运动轨迹的侧向运动幅度减小[18],与本研究的定量分析结果一致。安氏Ⅱ类1 分类错组的前后向位移均值虽然大于正常组,但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选择的样本数量较少有关。综上所述,安氏Ⅱ类1 分类错对于下颌咀嚼运动轨迹的最大位移有一定的影响。
3. 4 安氏Ⅱ类1 分类错与下颌咀嚼运动开、闭口轨迹角的关系
由结果可见,同一位点正常组的开闭口轨迹角均值均大于安氏Ⅱ类1 分类错组。除左侧咀嚼时开口轨迹角0. 5 mm位点外,其余位点的开、闭口轨迹角在2 组人群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安氏Ⅱ类1分类错组咀嚼运动轨迹与眶耳平面的夹角比正常组小,原因可能与安氏Ⅱ类1 分类错组实验对象为骨性Ⅱ类、双侧磨牙远中关系和前牙为深覆深覆盖关系有关,推测该类型实验对象的颅面骨骼形态和神经肌肉系统未能根据特定的牙形态产生相应的代偿变化,或者是牙形态的变化超出了颅面骨骼形态和神经肌肉系统的最大代偿变化,从而使咀嚼运动轨迹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变小。
我国菊花的分类及分类依据 第8篇
关键词:菊花,分类,分类依据
菊花(Dendranthema xgrandiflorum(Ramat)Kitam)原产我国,我国是世界菊花的起源中心,分布着较多的野生菊花。菊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同时又是世界四大鲜切花之一,在中国的传统花文化及世界花卉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2,3]。菊花品种资源极为丰富,目前世界上总共有2万~3万个品种,我国约有7 000个以上。因此菊花的分类也相当复杂。汤忠皓(1967)对菊花品种提出过一个较为完整的分类法:按花径的大小分为满天星和大花2个大区,然后再根据头状花序中舌状花与管状花数量之比,在每个区里分舌状花系与管状花系,最后依据瓣型及瓣化程度分成类与型[3]。中国园艺学会花卉盆景协会(1982)经过研究,对菊花的分类作了统一界定,分5类30型[4]。但分类学家对菊花的原祖仍有一些不同看法,或认为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是菊花的祖先,或认为小红菊(Dendranthema chanetii)、甘菊(Dendranthema lavan-dulaefolium)是原祖[5]。可以肯定的是菊花不是单元起源的,不能用简单的种系发生方法来概括[5,6]。这些分类方法和标准比较专业,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不便在生产实际和民众中推广使用。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结合前人研究,提出以下分类方法和依据,以期指导菊花的生产和消费。
1 分类依据
1.1 花径
根据菊花花序大小或直径[7],分成三大系:
(1)小菊系。花径小于6 cm,叶型及花型变化小。
(2)中菊系。花径12~20 cm,叶型及花型有一定变化。
(3)大菊系。花径大于20 cm,叶型及花型变化大。
1.2 瓣形、花型
根据菊花的瓣形和花型[4,8],把大菊分为5个瓣类、30个花型:
(1)平瓣类。一是宽带型。舌状花1~2轮,花瓣一般较宽展,有的花瓣呈船形,且拱曲,有的长如带状,先端卷曲。筒状花序发达,显著外露。二是荷花型。舌状花3~6轮,花瓣宽厚,各瓣排列疏松、内抱。筒状花显著,盛开时外露。全花外形整齐,略呈扁球状,外观似荷花。三是芍药型。舌状花多轮或重轮,花瓣直伸,内外轮各瓣近等长;筒状花稀少或缺,盛开时不露或微露。花瓣丰满,全花顶部稍平,呈扁球状。四是平盘型。舌状花多轮,花瓣狭直;外轮花瓣长,由外向内则花瓣层层渐短,有时内轮花内抱。筒状花正常,盛开时不露或微露。全花稍呈扁形如盘状。五是翻卷型。舌状花多轮,外轮花瓣向下反抱,且花瓣背面向内翻卷,内轮花瓣向心合抱或乱抱。筒状花稀少,盛开时不露或微露。整个花形外观为外翻内卷,内轮花瓣随花开程度逐渐外翻。六是叠球型。舌状花重轮,各瓣长短整齐,排列紧密;外轮间或有少数匙瓣甚至管瓣花。绝大多数花瓣内曲,可能作正抱、追抱、乱抱等到不同形式地向心合抱;各瓣重叠,整个花型呈球型。
(2)匙瓣类。一是匙荷型。舌状花1~3层,多为短匙瓣,匙片呈船形,内曲中合抱,或平伸散展。筒状花开时外露。全花整齐,顶部稍平,呈扁球状。二是雀舌型。舌状花多轮,外轮狭匙瓣,直伸;匙片扩大,端尖,形如雀舌。筒状花正常或稀少,盛开时旬露。三是蜂窝型。舌状花多轮,短匙瓣,花瓣近直立,排列整齐,全花呈球形,由于匙片卷如铃口,形似蜂窝,因此得名。筒状花稀少或缺,开时不外露。四是莲座型。舌状花多轮,外轮花瓣长,内轮较短,所有花瓣匙片向内拱曲。各瓣排列整齐,疏松或紧密合抱,整个花型稍扁,形似观音神象下的莲座。筒状花正常,盛开时外露。五是卷散型。舌状花多轮,内轮间或有平瓣,外轮间或有管瓣,内轮花瓣向心合抱,外轮长而四处散垂,整个花形表现为内卷外散。筒状花不发达,盛开时微露。六是匙球型。舌状花得轮,多中匙和短匙瓣,内轮间或有平瓣,外轮间或有管瓣,各瓣匙片内曲,排列整齐,紧密合抱使全花呈球形,亦有外轮长匙瓣或管瓣飘散下垂者。筒状花稀少或不发达,盛开时少有外露。
(3)管瓣类。一是单管型。舌状花1~3轮,多为粗管或中管,间或有长匙瓣。筒状花显著,外露。二是翎管型。舌装花多轮,中管或粗管,内轮外轮各瓣近等长,不抱不卷,整个花型似松散的半球型或球型。筒状花稀少或缺,不外露。三是管盘型。舌状花多轮,多为中管或粗管瓣,内轮间或有匙瓣,外轮花瓣长而直伸,内轮较短而向心合抱。项部近平,全花扁形。筒状花稀少,盛开时微露。四是松针型。舌状花多轮,细管长直,各瓣近等长,间或有稍弯的管瓣,放射伸展,有如松针束,全朵花呈半球形。筒状花稀少或缺,不外露。五是疏管型。舌状花多轮,中粗管,内轮、外轮花瓣近等长,疏伸不整。筒状花稀少,不外露。六是管球型。舌状花重轮,中径管瓣,稍短,弯曲不整,各瓣向心紧密追抱或乱抱,或整齐合抱,全花呈球状。筒状花稀少或缺,不外露。七是丝发型。舌状花多轮或重轮,细长管瓣柔弱弯。筒状花稀少或缺,盛开时不外露。八是飞舞型。舌状花多轮乃至重轮,多为较粗壮筒瓣花,有的为中径管瓣,也有的品种在中轮或内轮具长匙瓣,各瓣卷展无定、参差不齐,全花姿态婆娑潇洒,筒状花不发达,盛开时微露或不外露。九是钩环型。舌状花多轮,粗径及中径管瓣,内轮间或有匙瓣花,管瓣端部弯如钩或成环。筒状花正常或稀少,盛开时外露或微露。十是缨珞型。舌状花多轮细径管瓣直伸四出或下垂,瓣端具弯钩但不卷曲。筒状花稀少或缺,盛开时不外露。十一是贯珠型。状花重轮,旬轮中径及细径管瓣甚长,或直或弯,但皆柔弱下垂,内轮细管瓣较厚。管瓣端部稍紧且曲卷成小环状如珠。筒状花稀少或缺,盛开时不外露。
(4)桂瓣类。一是平桂型。状花为平瓣,1~3轮;筒状花变为桂瓣状甚显著。二是匙桂型。舌状花为匙瓣,1~3轮;筒状花变为桂瓣状,甚显著。三是管桂型。舌状花为管瓣,1~3轮;筒状花变为桂瓣状,甚显著。四是全桂型。无舌状花或仅具多轮退化舌状花,全形显著变为桂瓣状的筒状花。
(5)畸瓣类。一是龙爪型。舌状花数轮或多轮,一般为管瓣花,但也有的为匙瓣或平瓣花。所有舌状花端部枝裂呈爪状或劈裂呈流苏状。筒状花正常或稀少。二是毛刺型。舌状花可为各种瓣类,轮数亦不定,可为单轮、数轮乃至多轮、重轮。在舌状花瓣上生有细短毛或硬刺。筒状花正常或稀少。三是剪绒型。舌状花多轮至重轮,狭平瓣,瓣端细裂如剪切成绒,有的品种各瓣交搭如绒球。筒状花正常或稀少。
1.3 花的特征
(1)瓣形[6,8]。一是平瓣。花瓣全部开展,仅基部稍联合。平瓣可分为内曲平瓣、直平瓣、外曲平瓣、扭曲平瓣、蓟平瓣、宽平瓣等。二是匙瓣。花瓣基部联合成管,上部开裂成片如匙状。匙瓣分为内曲匙瓣、直匙瓣、外曲匙瓣、平匙瓣、管匙瓣、带匙瓣等。三是管瓣。花瓣管状,管端闭合或开裂。管瓣分为直管瓣、弯管瓣、钩管瓣等。四是托桂瓣。花瓣舌状,管编呈不规则开裂。五是畸瓣。花瓣上有毛刺或花瓣端有爪状突起或花瓣端细切如剪绒状。
(2)花色。一是黄色。浅黄、深黄、金黄、橙黄、棕黄、泥金。二是白色。乳白、粉白、银白、灰白。三是绿色。豆绿、黄绿、草绿。四是紫色。雪青、浅紫、红紫、墨紫。五是红色。大红、朱红、墨红、橙红、棕红。六是粉色。浅粉、深粉。七是复色花瓣。花瓣有2种以上色彩。
(3)花径。一是大花径。花序直径在20 cm以上。二是中花径。花序直径12~20 cm。三是小花径。花序直径在6~12 cm。
(4)花期。一是春菊。花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二是夏菊。5月下旬至8月开放。三是秋菊。多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开放,为最常见的菊花。秋菊的分类最为复杂,秋菊按花期又分为早、中、晚3类,按花型又可以分为许多类型。(1)早花种。10月20日以前开放。(2)中花种。10月20日至11月10日开放。(3)晚花种。11月10日以后开放。四是寒菊(冬菊)。12月上旬至翌年1月开放。
(5)花心。分露心、微露心和不露心3种。露心为单轮或寡轮,瓣少,花心显露。不露心为多轮、重瓣,花心深藏不显露。
1.4 叶的特征
(1)叶型[8,9,10]。分正叶、深裂正叶、长叶、深裂长叶、圆叶、莲叶、反转叶、葵叶、柄附叶、锯齿叶。
(2)叶大小。一是大叶。长14 cm以上。二是中叶。长8~14 cm。三是小叶。长8 cm以下。
(3)叶柄。一是长柄。长度2 cm以上。二是中柄。长度1~2 cm。三是短柄。长度1 cm以下。
(4)托叶。分有托叶和无托叶2种。
1.5 株型
(1)株高[9,10]。菊花的株高与栽培有很大关系,一般分3类,即高(全株高1 m以上)、中(株高0.5~1.0 m)和矮(0.2~0.5 m)。
(2)枝姿。分直枝、垂枝、屈枝3种。
(3)造景性能。分单株型、多株型和塔菊型3种。
(4)闭合性。分为开张型(开展型)、半开张型、紧凑型(直立型)。
(5)整枝方式。一是独本菊。1株1茎1花,一般花径可达20~30 cm,茎秆粗壮,节间均匀,叶茂色浓,脚叶不脱,花大色艳,高度适中。二是立菊。1株多干数花,多为布置花坛、切花、留种等用,枝叶繁茂,花枝高度、花朵大小及花期均一致,着花整齐,分布均匀。三是大立菊。1株数百至数千朵花,花朵大小整齐,花期一致,适于作展览或厅堂、庭园布置用。以主干伸展、位置适中、花枝分布均匀、花朵开放一致、表扎序列整齐、气魄雄伟为佳。四是悬崖菊。是小菊的一种整枝形式,通过整形成悬垂式。通常单瓣型、分枝多、枝条细软、开花繁密的小花品种,仿效山间野生小菊悬垂的自然姿态,整枝成下垂的悬崖状。五是嫁接菊。1株花的主干上嫁接各种花色的菊花,是用芽接的方法使不同的品种、不同色彩的菊花在1株上开放。六是案头菊。是独本菊的另一种形式。每盆1株1花,要求株高20 cm以下,植株矮壮,花朵硕大,适于室内茶几、案头摆设。多施用矮化剂,使其矮化壮实。七是盆景菊。由菊花制作的桩景或盆景,通常以小菊为主,选用枝条坚韧、叶小、节密、花朵稀疏、花色淡雅的品种为宜。也有留养老株,培养复壮,使老茎苍劲。八是工艺菊。用菊花扎制成各种艺术形态,通常以小菊类菊花来扎制。九是切花菊。切花是菊花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式,需求量大,可以灵活地做成花篮、插花、摆放图案等。
1.6 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方面,主要是根据菊花对短日照的不同反应或快慢来分类[7]。可分为极敏感:遮光至现蕾为15~19 d;较敏感:遮光至现蕾为20~24 d;敏感:遮光至现蕾需25~29 d;不敏感:遮光至现蕾需30~34 d;极不敏感:遮光至现蕾需34 d以上。
2 结语
目前,对小菊的分类研究不多,大多被用作野生、散养的类型,栽培简易,观赏价值不高。大菊的分类研究相对较为深入,但不能仅依靠某种手段,而需要更加科学地选择对象材料,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并结合栽培品种起源和演化途径,进行相对全面的考察,才能作出合理的分类。该文对目前所使用的形态性状分类方法进行了归整和细化,以期能够对菊花进一步分类和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雒新艳,戴思兰.大菊品种表型性状的分类学价值[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2(3):135-140.
[2]李真,徐惠梅.菊花品种分类初步研究[J].安徽农学院学报,1989(4):282-284.
[3]许莹修.菊花形态性状多样性和品种分类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4]杨秋.昆明地区菊花种质资源的调查、分类及评价[D].昆明:西南林学院,2007.
[5]杨秋,唐岱,孙晓佳,等.菊花品种起源与园艺分类进展[J].北方园艺,2007(11):91-93.
[6]石家庄市园林管理局.菊花分类图谱与栽培[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7]李鸿渐,邵健文.中国菊花品种资源的调查收集与分类[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13(l):30-36.
[8]梁莉,李刚.菊花[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
[9]薛守纪.中国菊花图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浅析五分类血球仪的计数及分类原理 第9篇
1 红细胞检测原理
1.1 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一般采用电阻抗法。
1.2 血红蛋白浓度(HGB)测定:采用溶血比色法。血标本在溶血剂的作用下,红细胞破坏,溶血素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稳定的氰化血红蛋白,在特定波长下比色,吸光度的变化与液体中血红蛋白含量成正比,溶血液在流经比色池时仪器根据吸光度计算出HGB的含量。
1.3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根据RBC、HCT、HGB计算而得。
2 血小板计数原理
2.1 电阻抗法:
血小板测定与红细胞计数原理一致,仪器将直径2~30 fl的颗粒统计为血小板,大于36 fl的颗粒统计为红细胞。
2.2 光学法:
根据Mie理论,当球形化的血小板单个通过激光照射区时,仪器在两个角度测定激光的散射强度;高角度主要测细胞的折射指数(RI),它与细胞的密度有关;低角度主要测细胞体积的大小。血小板的体积在1~30fl,RI在1.35~1.40。微机对存储的测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血小板计数结果。
3 白细胞计数原理
3.1 电阻抗法:
血细胞是一种不良导体,将血液标本稀释、溶血后制成白细胞悬液,在负压的作用下,悬液流经一个带有微孔的恒压电路时,每个细胞会产生一个电阻脉冲信号,这些信号经过微机的放大、甄别、整形等处理,最后计算出单位体积内的白细胞数。
3.2 光学法:
血标本在稀释液和溶血剂的作用下制成一定浓度的白细胞悬液,根据流体力学的鞘流技术原理,使得白细胞一一流经仪器检测器,每个细胞在通过检测器时都会受到一束固定波长的激光照射,微机根据光的折射、反射、前向角等信号识别和计数细胞。
4 白细胞分类原理
4.1 单一电阻法:
在溶血素的作用下,白细胞发生皱缩,仪器根据白细胞颗粒产生的电阻脉冲信号的数量计算出单位容积内白细胞总数;再根据脉冲信号的强弱计算出细胞体积。经微机处理检测数据后,得到以体积为横坐标、以相对数量为纵坐标的白细胞分布二维直方图。将白细胞分为小细胞群(以淋巴细胞为主)、中间类型细胞群(以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部分幼稚细胞为主)和大细胞群(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
4.2 体积、电导、光散三射法:
血标本在特殊的稀释液和溶血剂作用下红细胞被破坏,但白细胞形态和结构仍保持自然状态。当白细胞在鞘流的引导下流经检测器时,会同时受到V、C、S3种技术的检测。V是利用电阻抗法测定细胞体积;C是利用高频电磁波,根据各种细胞核浆的电导性不同测理细胞内部结构、核浆比例;S是利用光散射原理测量细胞内颗粒的大小、密度等结构特性。计算机根据3种技术得到的资料综合分析,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一一分开,以白细胞分类散点图显示这些细胞,并提示异常淋巴细胞、幼稚细胞、有核细胞、抗溶血红细胞等信息。
4.3 多角度消偏振激光散射法:
血标本在特殊鞘液的作用下,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游离出细胞外,红细胞变得透明,而白细胞的内部结构和膜结构基本保持自然状态。当细胞悬液的鞘流经过检测器时,仪器从4个不同的角度得到每个细胞的光信号,这4个角度分别为0°前向角光散射测定细胞的大小;7°~10°狭角光散射测定细胞内部结构及其复杂特征;90°垂直光散射测定细胞内部颗粒和胞浆成分;90°消偏振光散射利用嗜酸性细胞内颗粒特有的消偏振特性,将嗜酸性细胞直接分离。计算机综合4个角度的光信号,将白细胞分类,并提供提示信息和相关图谱。
4.4 电阻抗与射频持术分类法:
通过4个不同的检测系统完成白细胞的分类: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利用特有的抗酸和抗碱能力,在各自特殊试剂的作用下,进入独立通道直接计数;在直流电和交流电的同时作用下,仪器根据细胞大小以及细胞内部的核结构、核浆比例、胞浆颗粒等信息区分中性、淋巴、单核细胞;幼稚细胞由于其膜上脂质成分比成熟细胞少,在硫化氨基酸的保护下具有一定的抗溶血能力,有独立的通道内直接计数。
4.5 光散射与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法:
血标本进入仪器,在一系列的预处理液和白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后流经检测器。每个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各类细胞因过氧化物酶含量不同,具有不同的光吸收信号;根据每个细胞的前向角大小可以得到细胞的体积数据,同时仪器有单独的嗜碱性细胞直接计数通道,计算机根据这些信息得出细胞分类结果。
5 网织红细胞检测原理
5.1 反射光测定法:
网织红细胞经亚甲蓝染色后,胞浆内的RNA与染料结合形成蓝色颗粒。此颗粒在激光的照射下会产生特殊的反射光,而成熟红细胞没有特性。仪器根据反射光信号可以计算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Ret%)、绝比值(Ret#)、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等相关指标。
5.2 发射光测定法:
网织红细胞的RNA与吖啶橙、碱性槐黄等荧光染料结合后在一定波长的激光照射下发出固定波长的荧光。仪器根据发光细胞的数量和光强度信号以及红细胞测定的相关参数可以得到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HFR)百分比、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MFR)百分比、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LFR)百分比、网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r)、网织红细胞分布宽度(RDWr)、网织红细胞蛋白分布宽度(HDWr)、网织红细胞浓度(HCr)、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r)等参数。
摘要:不同厂家生产的五分类血球仪在检测原理上各不相同,在白细胞分类上更是使用了不同的检测方法和试剂,但从根本上讲,其检测原理大致分为电阻抗法与光散射法两部分。本文对红细胞计数原理、血小板计数原理、白细胞计数原理、白细胞分类原理、网织红细胞检测原理分别加以阐述。
关键词:五分类血球仪,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
参考文献
[1]张旭凯,陆海峰.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原理及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12(10):52-56.
[2]乐家新,周建山,兰亚婷.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3):205-208.
分类及运动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