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案例教学教育学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61

案例教学教育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学前教育学》是职业中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幼师专业学生通往幼师这条道路上必须要学习的重要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幼师专业学生可以了解到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对于他们将来走上幼师工作岗位意义重大。但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忽视,使得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之后,只是掌握了一些理论,并不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本文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学前教育学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实践能力;策略

一、改革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学前教育学》是职业中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它是教学改革的先头兵,如果一方面喊着改革,一方面却仍沿用旧的教材内容,那么改革必然会受阻。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要从改革课程内容入手,要在课程内容中增加实践部分的比重。

(一)根据岗位特点设置教学内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会在不久的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因此,学前教育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不应该偏离幼师这个工作岗位的特点。要认识到虽然当前学前教育学坚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这样的主线,但是其和实践还是有区别的。必须要不断的考察幼师岗位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重新整合和设置学前教育学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根据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充实教学内容。要想进一步培养幼师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要优化学前教育学的课程内容,坚持知识精讲和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要合理的分配学前教育学中各部分内容的比重,在学前教育学中要包含三大方面的内容:一部分要囊括学前教育学的各种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儿童发展理论等知识。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包括正确的儿童观和教师观。这是学生学习该专业课程的基础。在学习完这部分内容之后,要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部分的内容,即幼儿教育目标和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将来幼儿教育工作的方向,幼儿教育工作的目标,幼儿教育工作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学习这部分知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将来的岗位目标。此外,还要着重增加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实现幼儿教学的目标来进行的,在这部分内容中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掌握如何有效的利用幼儿园环境开展幼儿活动,怎样进行家园合作,怎样开展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和区角活动等等。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教学方法、技能。

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调整和优化,来突出对幼师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二、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能力训练

为了提高幼师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要改革教学方法,利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欲望和实践兴趣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实践积极性,在乐学想学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实践能力训练应该包括对教学活动分析能力的训练,对教学活动组织能力的训练和对教学活动综合驾驭能力的训练。

(一)利用案例教学法 ,训练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分析能力。

对教学活动的分析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展示某些教学活动,让幼师专业的学生分析这些教学活动是否得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对于训练和培养学生对教学活动分析能力意义重大。

1、教师对案例的选择要慎重。案例并不是随手拈来的,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几个问题:要考虑案例的真实性,要考虑案例与理论的一致性,要考虑案例的吸引性。只有案例是真实的,才能反映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才具备实际意义,只有案例和理论是一致的,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用理论联系实际,而只有案例具有一定的吸引性,才能让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能力训练。例如在学习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知识时,教师引入了发生在幼儿园的案例,给幼师专业的血色灰姑娘展示了发生在幼儿园里的真实场景,让学生观察幼儿园里小朋友发生冲突的画面。这种直观性案例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我们仍然以上述案例为例,在学生欣赏完案例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用两两一组和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每个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分析结果也不同。在学生讨论完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问题分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概括,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发现哪些分析是正确的,是结合了所学的理论知识的。让学生利用儿童同伴关系的相关知识来完成对小朋友之间冲突和友谊的分析。这对于幼师专业的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更好的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儿童的行为是非常有益的。

(二)模拟岗位教学情境,训练学生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

模拟岗位教学情境是学前教育学课堂教学中最实用的实践教学方法,它能够让学生置身于较为逼真的教学情境中,这种实践教学情境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能够训练学生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例如可以创设让学生布置幼儿园小班班级环境的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对幼儿的了解,恰当的对班级环境进行布置和设计。例如可以创设让学生设计幼儿智力游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的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出一些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智力游戏,并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综合分析。还可以创设一些数学、艺术等的教育场景,让学生设计教案、设计教学活动的步骤。通过这些模拟的岗位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幼儿教育工作,让他们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模拟教学实践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会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增加岗位见习和实习活动,训练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综合驾驭能力。

对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更深刻的理解幼儿岗位,了解作为一名学前教育者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必须要让他们到真实的岗位上去锻炼。因此,在学前教育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见习实践的结合。在一个阶段的理论学习之后,学校要为学生安排相应的见习和实习活动,让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习。让学生进入到真实的幼儿教学活动中去,由他们来组织和完成教学。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让幼儿园教师和学前教育学任课教师到现场对学生的教学活动进行观察跟踪,并如实记录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的表现,对学生的教学筹备、教学过程等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通过这种实习和见习环节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前岗位适应能力,能够提高他们对教学活动的驾驭能力。

三、改革考评体系,强调实践能力考核

在学前教育学该门课程的考评中,要增加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要把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现、实习或见习环节的表现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要合理分配学前教育学理论部分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采取定量评价和实践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改革传统的学前教育学考核方法。同时,在考核中可以增加岗位实践技能考核的内容,内容可以是让学生设计一个主题游戏,可以是幼儿区角活动设计,可以是幼儿故事活动设计,可以是幼儿园废旧材料利用设计。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实践考核主题作出相应的设计。通过增加这一岗位技能考核,来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学课程开设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幼师专业的学生更加了解幼儿,以便于他们将来能够更从容的面对幼儿教育工作。但是如果没有明确这个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多是靠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新时期,幼教改革工作也在不断的推进,学前教育学改革必须要响应幼教改革的号召,加快改革步伐,注重幼师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甘波.积极探索《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新思路[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

[2]宋静,刘迎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4)

[3]李敏.学前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7)

案例教学教育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步入发展的新常态,作为直面社会向企业提供专门人才培训的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中职教育学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了,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想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教师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为学生生动再现文本教材中的场景,以此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就简单分析了当前我国中职院校教育学课程教学的现状,然后探讨了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旨在委相关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使该课程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教育学课程;具体运用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革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使得培养社会亟需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职的教育中,教育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系别,为我国培养了很多教育方面专业的人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院校的教育学专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学校教育专业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及时做出改变。正视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推进课程改革的进步。

一、中职院校教育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中职学校教育学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其办学的理念应该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优秀教育人才,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在教育学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分为:教育学基础知识、多媒体的运用、网络应用与管理。这样的课程的设置和国外中职教育相比较而言,课程设置不合理,因为当前我国中职院校教育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多为销售和文秘类的职业,很少有直接从事教育口的职业,因此,这样的课程设置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教育基础知识的灌输,没有对他们进行应用管理等专业性知识的教育。

(二)课堂教学方式滞后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应试教育体制,严重影响、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在中职教育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模式,然后通过题海战术加强学生对相关公式的记忆和掌握,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单一、滞后的课堂教学方式,虽然比较有效,却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使他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地位,无法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此外,还有部分学校推行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优化并创新教学方法,但很多教师只是借助数据和图表的方式,对教學重点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没有什么新意,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也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课堂评价方式单一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整节课都在向学生讲解各种知识点,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甚至整节课没有一点儿交流,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也只是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自然不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无从判断,更别提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了,因此,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严重打消了广大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教育学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一)精选合适的教学案例

在中职院校教育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想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根据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精选合适的教学案例。因为一堂课的时间仅有四十分钟,要想引导学生们尽快融入到课堂学习当中,理解并掌握相应的知识点,特点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必须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案例,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在选择案例时,教师应整理近几年国内外著名的期刊、杂志、报纸等文献,从中精心挑选能够客观、真实反映教学内容的且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案例,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在中职院校教育学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当前,比较常见的情景创设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第一,教师口述案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第二,给学生分发案例资料,引导他们进行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境;第三,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案例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合作学习,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和点拨,是他们能够保持正确的讨论方向,从而正确解决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三)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价

在案例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积极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也要全面掌控教学讨论的进程,即使对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针对案例分析正确、表现优秀的小组,教师应及时表扬该小组的成员,针对分析出现偏误或思路错误的小组,教师及时进行纠正,并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启发。在学生探讨完毕后,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使他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发扬优点,改正错误,然后教师再针对性的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一来,就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内容,提高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中职院校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采用案例教学法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就分析了中职教育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精选合适的教学案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教育学课程中的具体运用,希望能为相关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旭,李芳.探讨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7(20):66-66.

[2]高攀.浅析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24):107-107.

[3]车雪琴.论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课堂中的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4):118-119.

作者简介:冯婷婷(1986-12),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市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体育运动学校。邮编:830092;研究方向: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学方向

案例教学教育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视频案例教学逐渐取代传统的文字案例教学,并日益受到教师教育者的青睐。早期视频技术主要用于微格教学或对视频案例的被动观看与模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研究者和教师教育者把目光从对受训教师行为的关注转向对教师认知思维的关注,视频案例在教师教育中的运用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超越学生对案例进行简单模仿的刻板方式,探索利用视频技术自制教学案例、集体评析视频案例、运用超媒体链接探究案例并开展线上沙龙等新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同步提高。

关键词:视频案例法;教师教育;实践;创新

一、国外教师教育视频案例法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视频案例教学(video-based case teaching)近年来已广泛用于教师教育与培训领域。它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催生的产物,也是继法学、管理学和医学教育采用案例教学后对教师教育产生启示与辐射作用而形成的结果。

教师教育案例教学的研究始自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Merseth,1996;Shulman,1986) [1-2 ]。研究者试图清楚地阐述教学案例对教师教育的重要及其理据。其中达成的共识之一是: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通过联系具体的、“当地”的教学场景进行反思而学习。墨瑟思(Merseth)认为目前教师教育研究突破了对教师的传统界定:教师不再是程序化地操作“规约式”教育理论的机器人。教师知识已被定义为“随场景变化的”(situation-specific)、“情境依存的”(context dependent)和“不断成长发育的”(ever emerging)知识。“教师行为来源于对多种经验的归纳,而不是对理论原则的演绎。” [1 ]

此外,不少学术研究集中探讨了“案例”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与用途。比如,赛克斯和贝德(Sykes & Bird,1992)认为,“案例”可以用作:(1)对理论的例证;(2)提请大家注意和深入思考的“问题”;(3)发展思辨能力的材料,即通过对多个案例的认真考虑来发展缄默知识和内在逻辑能力的材料 [3 ]。舒尔曼(Shulman,1992)把案例区分为“为理论提供支撑性阐释的事例”和“行动范例”两种 [4 ]。

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种结论,“案例”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本身的结构与内容上,更关乎对案例进行讨论的方式。“讨论什么”和“如何讨论”,两者比肩而立,相互协调。由于课堂讨论是实现“案例”价值的关键所在,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讨论引导者”的作用及其驾驭讨论的能力,即尽量使课堂讨论既反映引导者的预设议题,又对小组中不断涌现的新议题保持开放姿态。巴那特和泰森(Barnett & Tyson,1994)界定了引导者的三大功能:(1)充分利用学习机会;(2)培养多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3)构建共同语汇与经验 [5 ]。维尔特(Welty,1989)认为引导一场面对面的教师交流需要具备一系列的特殊技巧或技能:如提问技巧、倾听技巧和回应技巧等 [6 ]。列文(Levin,1993)分析了她自己在主持案例讨论中的作用,即不断鼓励参与教师把评论言语归为“直接观察”和“解释性推测”两类 [7 ]。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传播,视频案例逐渐取代文字案例受到教师教育者的青睐。由于视频能够通过声音、文字、图像、色彩等全方位展示案例的特点,其表达事物丰富性和捕捉细节精准度的能力是一般的文字案例所无法比拟的。然而,正是由于视频案例表达力的延展与提升,在一瞬间所传递的信息数量剧增,这就对教师教育者案例教学提出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运用可能性。如果教师教育者不善于利用视频案例,就可能导致皮姆(Pimm,1993)所描述的两种反应:看电视反应(被动观看,娱乐为主)与受惊吓反应(观看教学表演,学生自感望尘莫及) [8 ]。本文作者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引入视频案例教学,在如何将视频案例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方面有了一些粗浅的尝试,现欲结合国外视频案例教学发展新趋势,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以便教师教育案例教学爱好者予以借鉴。

二、视频案例教学在师范课堂上的运用

1. 微格教学与优秀教学视频观摩

视频技术最早应用于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乃是微格教学。作者在教学中也偶尔会运用一两次。在学生进行微格教学之前,作者通常会先讲解某项教学技能,如英语词汇教学技能,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新知设计一堂5~10分钟左右的微型课,并以同伴为模拟学生进行教学和录像实拍。这其中的假设是:被录像的学生会更认真地听课、备课以及更好地展示对新学教学技能的运用能力。另外,通过观看拍录的视频,教师可以更仔细地分析、评价自己微格教学的成败得失。授课实录、分析录像、重新试教、重新录拍……如此循环反复,直至学生熟练掌握某项教学技能为止。这就是微格教学的主要目的与使命所在。

师范教育中对视频的另一种使用方法是让学生观看优秀教师录像。这是大多数教师都可能用到的、最简单的技巧。教师的功底主要体现在视频观看完毕的讨论引导环节。有时候也可以不展开讨论,而是让学生重复观看、反复模仿,极力打造准教师“模仿秀”。

和微格教学一样,教学案例观看与模仿折射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师教育的影响。当时的教师教育者认为,教学是一个简单机械的刺激反应过程,只要反复观看、模仿、操练,就可以达到自动化掌握该教学技能的目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初期,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研究者和教师教育者逐渐认识到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远非行为主义观念下简单模仿可以习得。于是,大家把目光从对教师行为的关注转向对教师认知思维的关注。学习者常被引导去猜测、阐释教师行为背后的动机,理解教师为何在此时此地做出此种决断,以及何种知识支撑他如此决断。从此,视频案例在教师教育中的运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教学实践中,作者主要尝试了以下两种视频案例使用方法。

2. 相互录像与集体评析

谈到视频案例教学,我们比较容易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是一味去搜集、下载或购买现有视频资料,而较少考虑自行制作视频案例。事实上,目前声像刻录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完全拥有录拍、剪接、编辑、制作的能力。在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见习的时候,在征得实习学校老师同意后,我们偶尔也录制一些教学片段以供返校分析研习。不过,我们使用最多的是学生相互拍摄试讲视频并组织集体评析。目前的期末检测已经摒弃了纸笔考试,而是让每位同学上交他自己最满意的20分钟左右教学视频、小组评价意见以及自我教学反思。

在课堂学习之余,学生们还组成了视频俱乐部,不但共同分享网上下载优秀教学视频,而且轮流提供个人教学录像片段和大家一起交流研讨。视频俱乐部的做法在国外也不多见。雪仁(Sherin,2003)曾做过这方面实验,他的结论是:俱乐部成员普遍反映受益匪浅。本人的学生也认为他们时不时地会使用俱乐部里所学到的策略进行教学 [9 ]。

3. 超媒体链接与线上讨论

超媒体链接(hypermedia link)是在图像、动画中加入链接信息,通过超级链接,可以从一张图片或动画链接到其他的文字、图片或动画等媒体上。简言之,是用超文本技术管理视频资料和多媒体信息的一种网络技术。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教师教育中就引入了超媒体项目(Goldman&Barron,1990) [10 ]。相对于单一的视频来说,超媒体可以为教师提供多形式、多途径获取视频资料的机会。教师可以在不同起始点通过多种路径探索案例,而且可以打破以往时间前后顺序的限制,能够按任意顺序浏览案例。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超媒体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在同一主题背景下对不同视频案例的分析、比较与鉴别能力。比如,我们在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这一主题进行探讨时,就把中国、美国、日本和印尼等不同国家同一主题的视频案例,连同相关的超文本信息链接在一起,以便学生在给定的框架下研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与方向。

案例大多是为课堂讨论而选取或创制的,因此。如何主持讨论,以及教师在讨论中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就变成了研究者关注的课题。鉴于前文对此已有过介绍,在此不予赘述。作者现对课堂面对面的讨论避而不谈,专门探讨主持线上讨论的意义与做法。

科里森等(Collison et al.,2000)认为,线上讨论具有异步的、非共时的特点,而且通过超链接可以获得海量参考资料,因而相对面对面交流而言,其讨论内容会更丰富、细腻、深刻,甚至更富洞见 [11 ]。作者在美国读博时,常常要参与导师设定的主题线上沙龙。线上沙龙的主持关键在于“问题设计”和“适时现身归纳点拨”两个环节。比方说,在学生学习了“任务教学法”并观看了相关视频案例之后,我们可以布置线上讨论问题:

* What specific examples from the video showed the use of the task-based approach? 视频中的哪些具体例子体现了对任务教学法的使用?

*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video about the task-based approach that you didn’t know before? 通过视频,你学到了什么以前不了解的关于任务教学法的知识?

* What implications does the video case offer you for your future classroom instruction? 该视频案例对你未来的课堂教学有什么启示意义?

学生们在上传答案前通常可以参考各种相关资料。同时由于所有人的答案都展示在网上,人人都能看到,也都可以质疑,所以一般都做得比较认真,质量有一定的保证。作为老师应定期浏览学生的讨论帖,必要时需参与其中并给予适当的总结、鼓励和引导。

三、结 语

视频案例是师范教学技能训练中受到师生欢迎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其优势不言而喻。然而,我国对视频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和研究成果都还不多见,可供教师教育利用的优秀视频案例,尤其是超媒体案例还比较缺乏。此外,对于教师应该如何使用视频案例进行教学,如何引导讨论等方面的著述也比较少见。相信本文介绍的方法对教师教育者的视频案例教学有一些参考价值,期待今后更多相关成果的出现。

参考文献:

[1]Merseth K. K. Cases and Case Methods in Teacher Education[A].In Sikula,J. (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A Project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C].New York:Macmillan Library Reference,1996.

[2]Shulman L. 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4-14.

[3]Sykes G.,Bird T.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Case Idea[A].In Grant,G. (Ed.),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C].Washington,DC: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1992.

[4]Shulman L. Toward a Pedagogy of Cases[A].In Shulman,J. H(Ed.). Case Methods in Teacher Education[C].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2.

[5]Barnett C.,Tyson P. A. Facilitating Mathematics Case Discussions While Preserving Shared Authority[R].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New Orleans,1994.

[6]Welty W. M. Discussion method:How to Make it Work[J].Change,1989,(21):40-49.

[7]Levin B. B. Using Case Method in Teacher Education:The Role of Discussion and Experience in Teachers’ Thinking about Cases[D].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96.

[8]Pimm D. From Should to Could:Reflections on Possibilities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J].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1993,13(2):27-32.

[9]Sherin M. G. Using Video Clubs to Support Conversations Among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J].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2003,(1):433-445.

[10]Goldman E.,Barron L. Using Hypermedia to Improve the Preparation of Elementary Teachers[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0,41(3):21-31.

[11]Collison G.,Elbaum B.,Haavind S.,Tinker R. F. Facilitating Online Learning: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Online Moderators[M].Madison,WI:Atwood Publishing,2000.

案例教学教育学论文范文第4篇

新媒体的发展、媒体格局的变革以及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发展,使政府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给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在新形势下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已成为加强其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和媒介素养含义的基础上,解析了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内涵,归纳了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现状,最后从宏观-环境与制度、中观-媒介素养基石、微观-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层面提出了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建议。

一、 新媒体与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利维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学界对其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但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的定义影响最为广泛:“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媒介素养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媒介素养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具有认知的、情感的、美学的和道德的维度;媒介素养是一个连续统一体,这个连续统一体没有上限和下限,每个人都在这个连续统一体上占据某个位置,这个位置基于他们有关媒介的综合眼界的能力。虽然其定义表述不一,但更多学者对媒介素养的内容基本形成共识:对媒介的特点及其中特定问题的认知、了解媒介内容的影响因素、辩证看待与运用媒介内容、利用与改善媒介。

二、 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内涵

领导干部是社会不同分工的产物,是社会公共治理方面的主要信息源。当作为信源时,他们是媒介的使用者;当作为受众时,他们是信息的采集者;同时,他们还是媒介的管理者,也是被报道和监督的对象。被监督者和管理者是媒介沟通中领导干部有别于普通公民的角色差异,由于其承担的特殊角色和责任,其媒介素养有着特殊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正确认识媒介,包括媒介的功能、特点、传播规律等;准确理解媒介的各种信息;正确与媒介进行沟通,认真履行媒体管理职能;利用媒介提高执政水平,如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发布信息、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和舆论监督等。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简单地说,就是懂网、用网、驭网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和使用新媒介的知识和技能,善于利用新媒体去获取信息、建构知识,要在不断强化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去选择判断信息、去理解诠释信息、去研判和评估信息、去最大限度地享用信息。二是对新媒介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要积极培养真假信息的辨识、反思和质疑的能力,要主动借助新媒体发出主流声音,加强与媒体打交道、与社会公众双向沟通的频次和能力,要巧妙地向媒体和公众借力、借道、借光,积极引导主流舆论,整合社会民意,通过有效的媒介运作和媒体公关来不断提高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三是新媒介沟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等。2013年3月,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官员应有正确的’网络观’”再次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与时俱进,带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主动触网、学网、懂网、用网。既要克服面对网络突发事件时回避、遮掩的鸵鸟心态,主动回应网上关切;又要善于运用网络,营造绿色和谐的网络生态。

三、 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分层现象严重

每个人都在媒介素养这个连续统一体上占据某个位置,这个位置基于他们有关媒介的综合眼界的能力。一个人眼界的能力,基于其知识结构的数量和質量,知识结构的质量则基于一个人的技能和经验的水平。因为人们的技能和经验差别很大,所以他们在知识结构的数量和质量上也有差异,其媒介素养水平也就千差万别。这本是正常现象,但目前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却出现波峰波谷巨变趋势,分层现象严重:少数领导干部媒介素养较高,比如拥有2078万粉丝的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陈里、有1030万粉丝的浙江省委前组织部长蔡奇、云南红河州宣传部长伍皓、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等,他们能积极、主动、灵活运用微博进行问政,对事件及时反应,与网友直接沟通;大部分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意识态度层面到位,但在行为层面和实践层面落实不足;极少数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很低甚至缺失,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官员雷言雷语事件、对敢于揭露事情真相的记者进行跨省追捕事件、微博直播开房事件等无一不反映出这一现状。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呈现出极化趋势,一个人的不当言行就可能将政府陷于舆论的深渊,这对提升新媒体治理社会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显然是不利的。

(二)对自身与媒体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对媒介的认知主要体现在对传播环境、传播事业、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认知上。日新月异的新媒体以网络传播、电脑传播、手机传播等多种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传授关系、传播理念、传播规律。新媒体中的舆论也呈现出丰富性、互动性、即时性、民意表达真实性、匿名性、冲突性、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群体性、难控性等特点。但部分领导干部对这些熟视无睹,他们仍然习惯于传统信息传播环境,习惯于唯我独尊,习惯于异口同声,而不习惯新媒体环境,不习惯放低姿态,不习惯多个舆论场。他们对新媒介本身属性和功能不了解,对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传播理念、传播规律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充分。

(三)媒体使用意识和技能有待提高

一是对新媒体技术不熟悉,不能熟练地掌握网络新技术,只满足于一般新闻信息的读取或网络游戏的娱乐,对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新的媒体传播方式还有些陌生,或对其抱有否定和抵触情绪,或根本不知道如何使用。二是不能灵活运用多种媒介搜集群众意见和建议,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导致信息不灵,与公众的沟通不畅,以致处于被动地位,延误时机。三是对真假信息的辨识、反思和质疑能力不够。信息的高速增长与把关人作用的弱化导致大量虚假信息的产生,它们会弱化人的思考、蛊惑民众、扰乱社会秩序。领导干部对此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在新兴媒体中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对媒介信息的识别、判断和反思能力。四是不善于主动借助新媒体表达意见,传播态度。

(四)媒体应对态度不端正,应对方法不恰当

尊重与重视媒体是媒介素养中不可或缺的态度与道德成分,也是领导干部个人素养与风度的体现。但目前仍有相当部分领导干部缺乏应对媒体的正确态度,缺乏与媒体沟通的经验和技巧。他们往往会出现敌视媒体、轻视媒体、忽视媒体、畏惧媒体、滥用媒体、逃避媒体的态度,采取躲、推、踢、送、告等方法去应对媒体,或封锁消息,或弄虚作假,或者一味否认,或姗姗来迟,或自相矛盾,或出言不逊,或回避矛盾,或警力过度等等,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出现“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那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采访前能否先溝通下”等不当言辞了。这难免给公众造成政府对不重视民意,一味打压封堵的感觉。究其原因,主要与思想认识不到位、官本位思想严重、个人修养不高、责任态度缺位、方法手段不适应等有关。

四、 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建议

(一)宏观层面:健全相应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营造良好媒介环境

信任是任何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新媒体时代,对公共事件的处理稍有不慎,或者日常工作中出现疏漏,都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如若政府公信力丧失殆尽,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再高也无济于事。当然,政府的公信力与其基本主体——领导干部的形象是相辅相成的。不得不说目前政府公信力的下降较大程度上与官员的贪腐、滥用权力、不恰当决策有关。如果政府官员形象良好了,百姓自然相信,自然能促进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反之,如果政府公信力高了,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领导干部的执政也就容易了。

在制度保障方面,一是要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二是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与公众沟通的直接路径。三是建立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训长效机制。我国自2003年全面推广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举办过各种专题培训,以提升他们应对和运用媒体的能力。但媒介素养不仅仅是新闻发言人的事。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院院长董关鹏认为,“每个单位如果只有发言人懂得跟媒体打交道,这是件悲哀的事情。只有决策者具备媒介素养之后,在信息沟通方面,才会依照新闻规律来作出决策。”因此,应建立面向所有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培训长效机制,促进其媒介素养的持续提升。

(二)中观层面: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夯实媒介素养三大基石

詹姆斯·波特认为,媒介素养有三大重要基石:个人定位、知识结构和技能。个人定位由目标和动机构成。知识结构是存在于个人记忆中的经过精细建构的一套有组织的信息。它为我们理解新的媒介信息提供了语境。技能是人们通过实践培养起来的工具,与媒介素养最相关的技能就是分析、评价、分类、归纳、演绎、综合和提炼。这些技能不是媒介素养任务所独有的,媒介素养的挑战不在于如何获得这些技能,而是在面对媒介信息时,如何更好的运用每一项技能。一个人的定位与其价值取向有关,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和技能经验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伴随着人的一生,故我们将其置于中观层面。因此领导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和充实已有知识、积累更多经验、夯实三大基石、提高个人修养,才有助于媒介素养的有效提升。

(三)微观层面: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工作

加强教育培训是解决现存问题、提升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最直接的方式。一是以各级党校为主阵地,在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中开设相关课程,全面铺开媒介素养培训,在解决了“面”上问题之后,再通过开办有针对性的媒介素养专题培训班等方式解决“点”上的问题,重点提升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分工的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二是加大媒介素养专业化培训力度。目前社会上有众多针对新闻发言人、基层官员的培训机构或培训班,但乱象较多。可喜的是,2013年4月11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联合建立的首个“全国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训基地”成立,并在5月份迎来了第一批学员。三是在学校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为后备干部培养奠定基础。在具体培训中,我们还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秉承“技术是偏方,人本是正道”的培训理念。“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媒介素养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把人培养成为一个在新媒体环境中能了解、掌握、利用媒介的人,更要帮助人们成为有创新性的生产者,从而更好地传递他们的思想,更好地为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新媒体的变化日新月异,非智者不可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是仁者追求的“正道”。新媒体时代的领导干部必须是仁智之士。在培训中,我们不能仅重视新媒体新技术的学习,成为工具和技术的奴隶,偏废了人与社会的发展。

坚持分级分类的培训形式。一是培训环境的分类,即常态环境下的媒介素养与突发事件状态下的媒介素养。二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前者更注重媒介使用技能的提升,后者更注重媒体应对与沟通技巧的积累。二是培训对象的分级分类,即根据地域特点、干部级别、工作分工、媒介素养基础等进行区分。如东部和西部、省市和乡镇、宣传部门和非宣传部门、新闻发言人与一般领导干部的区分。三是培训目标与内容分级分类。培训对象不同,其需求就不同,对应的目标与内容也不一样。故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零基础开始模式,而应将内容按难易程度分为几个档次,比如初级、中级、高级或普及型与提高型。

建立模块化、积木式的培训内容体系。 通过培训,我们希望领导干部有重视媒介素养的意识,能正确认识媒体特性和媒介环境,掌握信息传播策略和新媒介使用技能,正确、全面理解并鉴别媒介信息,有效地使用媒介信息,学会与媒体和公众的良性互动、诚信沟通,进而形成良好的反应能力、舆情辨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和网络执政能力。我们的培训应围绕这些目标建立一个持续更新的内容体系。可考虑分为态度意识(如服务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知识技能(如各种新媒介的功能特性与使用方法)、过程方法(如如何应对记者、如何筛选评估信息、如何面对负面报道、如何引导网络舆论)、情感与价值观(如媒体使用的伦理道德)四个部分。每个部分设置相应的课程,每门课程设置不同的难度,条件具备时可将部分课程制作成网络课程和多媒体教材。培训时教师可根据对象的不同需求在内容体系中选择合适的课程,学员也能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自主学习,较好地满足培训教师和学员的个性化需求。

运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一是根据课程需要和不同对象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媒体沟通技巧类课程,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是很好的形式。二是虚实结合的培训方式。领导干部不可能长时间参加面授培训,故可采用网络远程教学的“虚”方式与实际面对面培训的“实”方式相结合。可通过实时网络远程教学,也可以提供优质网络课程以供随时自学。利用网络学习本身就是新媒体的运用过程,运用新媒体学习新媒体不愧为一种内化的好方式。

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价与运用。培训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的目的在于提高执政能力和促进个人发展。针对培训本身可建立一个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对效果进行评估。建立资格认证体系对个体的媒介素养水平进行评估和认定。在运用上可将评估结果用于前述的干部考核、媒介考评与干部选聘结合制度。

正如詹姆斯·波特比喻的一样,媒介像天气一样始终存在我们周围,并有着多种表现形式。面对不能摆脱的媒介,最好的方法就是正视它、运用它为我们服务,这对领导干部来讲尤为重要。

作者单位:重庆市委党校应急管理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胡 越

案例教学教育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在对案例教学法内涵、理论基础及优势解析的基础上,探讨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研究生公共英语口语课的教学原则及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提高研究生口语课的教学效果,还能有助于学生强化语言应用意识及能力,成为高素质外语人才,并同时增强他们的合作及互动意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研究生公共英语;口语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语及外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针对研究生教育,则明确提出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要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就给现有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课题。

外语教学法是研究外语教学理论、实践、过程及规律的科学。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教学法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外语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学法的改革。我院的研究生教学改革始于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及实践者,笔者有幸参与了众多有关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论证会和公开展示课。案例教学法是笔者6年来在对众多语言教学法加以比较、实践之后选中的,经常使用于口语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法。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集交际法、任务教学法和自主学习之所长,能最大限度地整合网络资源,结合研究生部分专业知识及人文通识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并在学习者中加强合作意识,打造团队精

1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其优势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method)是一种通过分析各种实际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起源于1920年的美国哈佛大学,由著名的哈佛商学院(HarvardBusiness School)倡导,所有案例均来自商业管理领域的真实事件或情境。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和真实情境的再现,身临其境地领会很多假设场景中无法获得的知识和体会,教学效果显著,获得了学术界及业界的极大认可,并被迅速推广到经济学、法学和语言等不同学科的教学中(陈庆、赵志梅,2011:65-66)。

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基本思想是: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且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甚至路人)的帮助,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像、网络及多媒体课件),通过主动的意义建构来获得的(王海啸,2010:53-60)。

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良好的生活阅历和通识常识、丰富的网络及实验室资源,最重要的是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度更高。借助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即时性及多维性,通过课堂上的案例解析、案例讨论、课后的自主学习、同伴合作,加之电子邮件、博客甚至微博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显而易见: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使教学具备更多的互动可能性,课堂内外自觉延伸,课内课外有机融合;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一个小组或者一个班级,把案例放到网上,全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参与;突破资源限制,案例的丰富性、真实性及开放性是传统教学法无法相比的;增加成绩评估的多元性和科学性:由于过程的可视性,过程评估和生生评估更富有民主性和可信度。

2 案例教学法的原则

案例教学法本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的宏观把握能力和微观解读能力都要很强,否则教学就可能流于形式,学生反复使用口水英语,更谈不上主题的深挖和认知的提高。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让笔者深感应试教育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负面影响:即使是研究生,他们的口语产出也多是模板词组、万能句式、线性思维,缺乏思辨性和层次感。经过长期摸索和反复试验,笔者认为只有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估等方面遵循以下原则,案例教学法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2.1准确的教师角色定位及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

合格的英语教师应该具备全方位的素质: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有过硬的语言基本功;通晓教育心理学;了解中西方文化;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刘润清、戴曼纯,2003)。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语言能力、丰富的人文知识,还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教师的角色集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及合伙人于一身,并对英语教学充满好奇、兴趣和探索精神。因此,该教学法尤其适合学习型教师。就像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一书中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产生出一个学习的社会,事实上是一个学习的地球。学习的关键是教师,他们必须把连续的、内心的和外在的学习结合起来;教师比大多数人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通过把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结合起来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如果没有学习的学生就不可能有一个学习的社会;而如果没有学习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学习的学生。

教师的传统角色定位已经无法适应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必须进行重新构建(莫志宏、刘业进,2010:112—114)。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够准确查找、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此外,它还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时代感和社会问题敏感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案例丰富等特点,对不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搜索方法,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有效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提高其学习效率。

2.2师生、生生之间充分而主动的合作和互动

研究生公共英语口语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提高语言输出能力(刘新荣等,2011:34-37)。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都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借助网络和计算机来支持师生及生生间的交互活动。我院具体的教学环境是,研究生可以在宿舍上互联网,在教室、实验室和办公室可以连线军网,在不违反保密条例的前提下,可以使用的网络资源十分丰富。有了网络的支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不再拘泥于教室和黑板,彼此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可以随时随地、不分时空。课上,以教师为主的lecture(授课)、presentation(展示),以学生为主的pair work(双人活动)、team work(小组活动)、class activity(班级活动)、individual speech(个人演讲)、role-playing(角色扮演)、simulated conference(模拟会议),都可以借助案例法来进行。师生及生生间的合作和互动无处不在。课下,教师利用QQ、电子邮箱、BBS、BLOG、QQ群及小组专用讨论区、答疑室等形式和手段来充分支持师生及生生间的合作和互动,使其无时不有。我院的研究生英语分班是根据专业划分的,学生课上一班学习和研讨,课下一室生活和训练,这就给他们的英语学习提供了天时地利的便利。学生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共同努力,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培养了自身的合作意识,分享了不同的观点及视角,学习效果大大提升,并为今后的工作开展培养了统筹及领导才能。

2.3教学内容应关照案例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代表性

我院研究生的构成比较复杂(包括本院保送及考取的应届毕业生、地方大学保送的国防生或自主考取的应届毕业生、其他军事院校考取的应届生及军队系统内考取的往届生),个体差异性比较明显。好在班级不大,多在20人左右,教学上的操作还算方便。鉴于现状,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学能差异,调动所有人的兴趣,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笔者在设计案例资源时一般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案例选取范围要广,数量要大,并且不断更新,紧跟时代;案例的深度和难度要富有层次感,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并防止口水英语的泛滥;案例呈现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并互相穿插、彼此互补,既有文本、图画及幻灯等传统形式,又有录像及PPT等多媒体技术。此外,笔者还发动学生一起丰富材料,为案例设置丰富的网络连接,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和资源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同时充实资料库,为今后的教学提供语料。

3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我院属于学历类军事工程院校,有其特殊性,研究生各专业多多少少都和装甲车及坦克有一定联系,这就注定研究生英语教学不能再是传统的通识语言教学,而应该多跟专业结合、跟实践结合。案例教学法就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发现矛盾、解决问题、反复妥协与纠结、再回归语言作为“思维外衣”本真后的探索,它能帮助英语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既尊重差异,又兼顾全体。

3.1教学活动围绕案例开展,教学目的指向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案例教学法旨在以具体案例为线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寓抽象文化学习于特定语言表达,寓外语思维训练于具体情形与情节表演或展示中。案例贯穿课前的案例选择、课上的案例讨论、语言展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课后的归纳总结及语言提炼,来完成某些话题的学习和语言的掌握。

研究生普遍语言基础较好,又具备一定的通识知识和人文素养,没有了诸如四、六级及入学考试的压力,他们大多有强烈的愿望要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所以此时的教学应多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主,不管案例的选择还是评估体系的侧重,均以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为目的。案例教学法深刻体现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理念,既能促进学生把语言学习和文化习得相结合,又能帮助他们开发思维能力、培养思辨能力;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强化合作意识、锻炼组织能力。

3.2针对学生特殊语言诉求,借鉴ESP教学法

笔者在多年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发现,研究生英语学习不同于本科英语学习的地方是,他们会把很多注意力放在语言和专业学习上。因此在教学设计上,笔者就有意识地借鉴了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课的某些方法。EsP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特殊或专门语域内理解语言,赋予其特定含义及用法(余樟亚,2011:56—61)。ESP经常使用的方法不是传统的“语法一翻译”教学法,而是“语域分析法(Register Analysis)”和“语篇分析法(Discou rse Analysis)”。两种教学法分别强调如何根据特定语域和上下文分析学习语义、语法结构与语言功能。比如,“smart”这个词意思很简单:聪明、伶俐、帅气、前锋、前卫等等,但在“smart grid”里,它相当于“intelligent”,意思是智能,“smart grid”就是智能电网。专业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直观地掌握了相关知识,练习了相关的语言表达,还让他们在专业认知方面有所提升,从而把表面看似毫无关系的英语和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语言学习富有更多实际意义。

3.3案例评估注重过程评估,淡化应试意识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教学法,这就决定了它的评估方式也应该有别于传统教学法,不应该只看重结果,而应该更看重过程。在案例教学法对应的多元评估体系里,除了教师,学生也有很大的话语权。教师对评估的把握重点不在打分,而在于对学生的鼓励、对过程的监控和适时点评、及时对他们的进步或懈怠给予鼓励或提醒。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笔者在课程伊始总是善意地做些“政策宣讲”,阐明自己的评估立场及标准,告诉他们“态度决定高度”(Attitude decides altitude.),他们最终的分数不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而是取决于他们的参与度、努力度及提高程度。在评分标准设定上,笔者也在逐步完善和细化。根据案例的不同特点,评分标准也会有所侧重:交际类的案例比较注重表达的口语化;学术类和政治类的案例注重观点的正确和表达的准确;时尚类的则注重语言的时代感和社会性。

4 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效果与启示

准确说来,案例教学法在笔者教学实践中是逐步进行的。在最初的两年,案例的使用比例还不是很大,学生的参与度也不是很高;随着教师自身对案例教学把握日渐成熟,教学效果也日益显现。笔者在6年来的研究生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案例教学法,并且结合包括传统教学法在内的各类方法,使得该课程逐渐成为一门不断推陈出新、备受关注的课程,并接受了来自院内外、军内外专家及同行的检阅。在2006年总装本科评价、2006年总装院校优质课检查及始于2006年的我院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中都获得良好评价。笔者带领2005级、2006级、2007级及2006级硕士英语1班参加了各类比赛,先后获得院级及总装级教学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及“教学先进个人”等荣誉;指导学生参加2008年底举办的院第一届研究生PRESENTATION大赛,囊括了一、二等奖。笔者后来又在本科英语听说课上部分借鉴案例教学法,效果良好。2010年,笔者辅导学生参加“外研社杯”及全军“八一杯”演讲比赛,获优秀奖及三等奖。

六年来的实践让笔者有着切身体会:(1)案例教学法呼唤学习型教师。要求教师具备包括语言能力在内的良好的综合素质,因为该教学法求变求新。(2)案例教学法给学生带来的最大收益是练习语言的同时拓展了英语思维,逐渐摆脱口水英语,使语用能力大大提高。(3)案例教学法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这种意识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术进步意义重大。

5 结束语

长期以来,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无论是投入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还是产生的“眼球经济”,都无法和大学英语相比。对于同时承担研究生英语和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笔者来说,感触尤深。但几年来的案例教学法实践给了笔者很大信心: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问题,还应该兼顾学生的需要和时代变化,还应该在鼓励学生练习语言的同时提醒他们养成文化习得意识,并有意识地锻炼合作及项目统筹能力。

参考文献

陈庆、赵志梅,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3):65-66.

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刘新荣等,研究生公共英语提高语用能力的教学原则[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1(1):34-37.

莫志宏、刘业进,经济学中的案例教学与类比推理[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6):112—114.

王海啸,体验是外语学习的教学原则——从理论到实践[J],中国外语,2010(1):53-60.

余樟亚,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实践研究与启示[J],外语界,2011(5):56—61.

案例教学教育学论文范文第6篇

2、通过专题式教研提高园本教研实效性

3、学前教育手工课程设计与实践

4、教学行为适宜性的反思

5、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6、男幼儿教师在困境中的自我专业发展

7、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优质资源库建设研究

8、教育案例、教育叙事写作问题的检视与解决

9、以纲要引领园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0、突破思维定势 审视教育看点

11、学前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探究

12、“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法

13、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调查研究

14、微课承载家园共育的新思路

15、整合教育资源 扩展教育空间

16、利用园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7、浅谈“90后”生物及食品类专业高职生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对策

18、产教融合背景下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

19、浅谈民办幼儿园教师一日活动管理现状

20、《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总目录(上旬刊)

21、如何“做”好教育教学论文

22、跟进:提高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应有之义

23、运用智慧教育云平台,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效益

24、反思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提升的路径

25、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6、试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园本研训模式

27、曹海永:阅读,教师身份与儿童立场的统一

28、教育公平视域下西部民族地区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分析与思考

29、案例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探讨

30、快乐童年在游戏中飞扬

31、让专业阅读浸润教师的专业成长

32、部分国家职教教学内容改革新动向及对我国职教课程改革新启示

33、以信息技术优化幼儿教育

34、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究

35、高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讨

36、互动式设备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37、“奠基未来”,提升教育软实力

38、良师 益友 人梯

39、关注幼儿园教师案例撰写能力的提升

40、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改革

41、提升幼儿园建构游戏质量的策略探索

42、基于优慕课平台的翻转课堂在高校信息技术课中的构建与实施

43、课题研究使课堂教学更灵动

44、农村骨干教师有效培训模式的实践

45、让创客文化陪伴孩子成长

46、《如何提升幼儿教师的幸福感》课题研究

47、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48、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49、教育部:八举措做好新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案例教学教育学论文范文

案例教学教育学论文范文第1篇摘要:《学前教育学》是职业中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幼师专业学生通往幼师这条道路上必须要...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