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词语在言语分析中的作用
方言词语在言语分析中的作用(精选9篇)
方言词语在言语分析中的作用 第1篇
陈晓明 情报一区 200620410016 第 1 页 2013-8-13 方言词语破译在言语分析中的作用
摘要: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公安情报最重要的载体和媒介,蕴含着丰富的公安情报信息。言语分析的过程,也是获取情报的过程。方言词语是汉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方言词语,加强对方言词语的分析和破译,增加了言语分析的手段,扩大了言语分析的范围,有助于我们更多更准确的获取公安情报信息,有利于我们进行警务决策,实现精确打击。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ombination of sound and meaning of symbols,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human communication tools and tools of thinking, also police intelligence the most important carriers of information and media, contains a wealth of police intelligence.Speech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but also access to intelligence.Dialect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Chinese Langue.Dialect words to understand and strengthen the analysis of dialect words and deciphering, an increase of the analysis of the speech means and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analysis of the speech, to better access to intelligence will help police to carry out our decision-making to achieve Precision strikes.关键词:语言 公安情报 言语分析 方言词语破译
语言与公安情报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社会现有的情报载体除了语言之外,文字,表情,体态,电报代码,无线电密码等非语言成分也在情报的交流与传递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它们的重要性都不能同语言相比。语言既是公安情报最重要的载体和媒介,也是公安情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约定俗成的信息系统,然而由于每个陈晓明 情报一区 200620410016 第 2 页 2013-8-13 社会成员其先天遗传方面存在差异,而后天的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社会实践领域、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不同,在语言交际时,其语言模式又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语言模式完全相同的人是难以找到的。同样以现代汉语为交际工具,个人在遣词、造句、谋篇、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而在词语语用方面,有的爱用普通话词语,有的爱用文言词语,方言词语,有的爱用外来词语或俚语俗语。在句式方面,有的爱用书面语句式,有的爱用文言句式,有的爱用欧化句式,在谋篇和修辞手法的使用方面,有的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楚,善用修辞手法,有的则相反,尤其是有的因语言修辞较差,文化水平偏低,而出现语言使用方面的错误,如生造,误用词语,句子结构组织错误等。这些个人对全民语言的变异使用,即每个人语出或写出的话中(一般称之为言语),其本身往往就负载着言语人的个人信息。言语无处不在,由此我们也认识到,在公安机关办理的各种案件中,必然存在着案件言语材料,而这些言语材料有可能是嫌疑人、被害人等涉案人员发出的。由此可见,言语材料里蕴含着与案件有关的公安情报信息。因此,言语分析,是获取公安情报的重要手段。
公安言语分析的过程,正是我们获取公安情报的过程。因此,要获得更多,更准确的情报,我们就需要加强公安情报的言语破译工作。公安情报言语破译的对象包括口语,书陈晓明 情报一区 200620410016 第 3 页 2013-8-13 面语,文字,类语言等。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法,社会调查法,逻辑推理法,语言学分析法等公安情报言语分析的方法对公安情报的言语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情报言语材料的真实性,完成语义内容的破译,对语用意图进行推测。
在对公安情报言语材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语义内容的破译,是核心内容。包括方言词语,网络词语,隐语黑话,性别言语,病态言语,行为言语等语义内容的破译。语义内容破译的重点是透过情报言语的字面意义去推断隐含其中的言外之意。而方言词语作为情报言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进行言语分析获取公安情报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幅员辽阔,发言复杂的大国。方言的形成就同我们上文所说的一样,是由于人们后天生活的地域及成长的环境不同而逐渐形成的民族语言的变异。地域方言是一种民族语言的地域性变体。相对于民族共同语而言,虽然它只在一定的地域中通行,为局部地区的人所使用,但地域方言本身也是一种完整的语言体系,有相对独立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如汉语,在它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七大方言。地域方言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理环境对语言的影响最直接,不同的地理位置,如山地和水乡、富地和穷壤,语言陈晓明 情报一区 200620410016 第 4 页 2013-8-13 内容必有不同;高山大河、平川丘陵语言也不同。而作为个体的人,从小生活在一个特定区域,自然学会了本地方言,在其语言交际活动中,毫无例外的反映出其所处地区的方言特点和文化特色来。语言的地域性习惯一旦形成,即便是经过高等教育、长大后长期在外学习工作的人,也都多少会有方言的痕迹留存于言语活动之中,案件中的人也概莫能外。可以说,方言特征是个人言语习惯中最稳定而最明显的特征。对方言词语的分析和破译,就是运用汉语方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案件言语材料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方言用字的科学分析,在弄清其所表达的真实语义的基础上,确定其方言归属,进而判断言语人的所在地区或籍贯,为确定侦查方向提供线索和依据。
每个方言都有自己的词汇系统。这个词汇系统中的词,有的是与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共有的,有的是某个方言特有的。这种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明显不同,为某一方言所特有的词语叫做方言词语。方言词语的破译是公安机关通过对收集到的有关言语材料中的方言词语的析取,分析,搞清其语义内涵及其通行范围,而为判断言语人的所在地区或籍贯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情报线索。破译辨识方言词语,关键是要了解并掌握方言词语与普通话词语的差异性。一般来说,北方方言词汇是普通话词汇的基础,各地差别不大,但北方方言的各个次方言和土语之间词汇差别仍然存在,这个差别既陈晓明 情报一区 200620410016 第 5 页 2013-8-13 表现在一般词汇上,也表现在基本词汇上。例如“聊天”,北京话叫“侃大山”,东北话叫“唠嗑”重庆话叫“摆龙门阵”等。其他方言词汇则比较特殊,各地区别也较大。因此做好方言词汇的破译,对言语分析至关重要。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构词的语素不同或位置有别,形成了方言词语和普通词语的差别。因此,我们可以从构词成分上对方言词语进行辨识。从公安情报言语破译角度看,应注意两点:一是附加成分的有无和差别。如“阿~”,吴方言称“阿妹”,闽方言称为“依妹”。因而,构词中附加成分的有无和差别,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方言的特点。二是语素次序的差异,有些方言词语素的排列次序正好与普通话颠倒,如普通话的月亮,在吴方言中称为亮月。其次,我们还可以从地理与文化差异上对方言词语进行辨识,例如“村庄”,在北方常用“屯”“堡”,在南方常用“湾”“塘”,西北高原地名多见“沟”“岭”,各地人名也极富地方色彩。南方人名前冠以“阿”,名中常用“光旦”“荣基”的“旦”“基”在北方因忌讳而一般不用于人名。在民俗方面沿海船家忌讳“沉”“翻”字音,姓“陈”说为“耳东”,“帆”叫做“蓬”。广东把“雨伞”称为“雨篷”,是为了避免“伞”与“散”的同音。湖南绍阳“重”与“穷”同音,因此他们把“重阳节”叫做“富阳节”。第三,我们还可以从对古词语继承使用的差异角度辨识方言词语,汉语方言词汇都是从古汉语发展和陈晓明 情报一区 200620410016 第 6 页 2013-8-13 继承来的。汉语各方言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一些古汉语词或保留了古汉语词中某些现代汉语普通话一般已经不通行的用法,从而构成了一些方言的词汇特色。如在粤、闽、客家三大方言区中单音词多,古词语多。除此之外,汉语各方言与外族语言接触的情况各不相同,东南沿海及东北、西北边境的方言或多或少的吸收了些外来词,这也是构成方言词汇特色的因素之一。如东北方言中多见俄语、日语、满语等外来语,西南方言中多见少数民族词语,如“同志”叫“确波”来自彝语,如广州“胶卷”为“菲林”,“小费”为“贴士”等都是吸收了外来词语的体现。
各方言都有一些独特的词语,了解这些为某一方言所独有的词语,有助于我们对方言词语的分析破译。如北京话的您、俩、仨,跌伤儿。吴方言的汰(洗),囡(女孩),湘方言的崽(儿子),堂客(妻子)等方言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词语。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方言词语不同的搭配关系;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语词差异等多个角度,对方言词语进行辨析。
在对案件的语言材料进行言语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要全面准确地选取方言词语的特征,对个别方言词语进行辨析,进行方言词语综合分析。如河南郑州发生的一起案件 方言材料中有这样的内容:“我到她们家玩,有特需情况不回去了,在她们家居下了。”“需”与“殊”,“居”与“住”两个陈晓明 情报一区 200620410016 第 7 页 2013-8-13 字发音相同,而郑州话的两组字均不同。河南方言中,只有信阳话符合,抓住了这一方言词语的特点,我们获得了更多的情报线索,为破案奠定了基础。
可见,了解方言词语,并且有针对性的对方言词语进行分析和破译,是公安情报言语分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我们言语分析的手段,扩大了言语分析的范围,有助于我们准确的分析案件言语材料以获取更多的公安情报信息,有利于我们对各种案件的侦破。【参考文献】:
1.《公安情报言语破译》 阎贵臣著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2.《古方言词语例释》张喆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3.《公安语用学》阎贵臣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出版
4.《公安情报学》曹凤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情报学系
5.《易混易错词语辨析》胡双宝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6《汉语历史方言研究》 刘晓南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方言词语在言语分析中的作用 第2篇
文化语境指的是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习俗,二是社会规范。不同的文化语境在言语交际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对一些行为和话语的理解往往会造成障碍。
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特别是中西方之间差别很大,若不了解,就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损失。中国人赞赏推崇的愚公移山,令全拿搬家不当回事的美国人大惑不解,他们会用智叟的语调发问:“他为什么不搬家?”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为然,相反地他会认为你缺乏自信,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推掉了饭碗。
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对一些话的理解也会有差异或障碍
在美国,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美国,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地问对方一些家庭情况,美国人就很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别有用心,一桩生意很可能就这样泡汤了。
小议方言词汇在训诂中的作用 第3篇
事实也证明, 有许多疑难词语在我们利用字书、旧注及专书考释其字义后, 才发现似曾相识。原来它就存在于某种方言口语中。所以, 训诂中恰当地利用方言口语词汇来进行训释, 有时会使我们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首先, 古汉语词汇的丰富, 除古语的承用之外, 方言的利用也是原因之一。《公羊》多齐言, 《淮南》多楚语, 传统训诂学也把杨雄的《方言》等包括在内。因此, 存活在各方言区口语中的方言材料在我们理解和记忆训诂中的注释时, 大有用武之地, 尤其在记忆其是释义时更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 《楚辞山鬼》中:“既含娣兮又宜笑, 子慕予兮善窈窕。”《方言》卷“陈楚之间, 南楚之外, 日娣”。可见“娣”是秦汉间楚地以南的方言, 现今粤方言犹把“看”和“做眼色”都叫做“娣”。《山鬼》这一句中的“含娣”正是有含情做眼色之意。又“好人服之”见《诗经卫风葛履》。王宝刚的专著《方言》简注 (2007) 第六页:“好, 美好貌 (形容女子貌美) 。”《说文》曰:“美也。”段注曰:“好本谓女子。”今河北魏县方言中, “好”, 就用来形容女子好看。如“人家那闺女长得好的勒, 没的挑。”“双眼皮儿是好人儿, 肉眼泡也不孬。”由此可见, 方言知识的积累, 无论是对训诂学家还是普通学者都大有裨益。
其次, 在阅读诗词曲和变文、语录、小说等作品时, 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其性质泰半通俗, 非雅诂旧义所能赅, 亦非八家派古文所习见”的词语。它们大多无旧注和专书可供查阅参考, 但它们却还有许多存活在现代方言口语中。因此, 对于这类词语的训释, 方言不可谓不是一副妙方良药。如借助这些方言材料, 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夜来”, 这个词在今河北地区较为流行。见于《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卢俊义夜来算了一命”。《中国戏曲》中梁辰鱼的《浣纱记》:“臣启主公, 适领命观夜来之粪, 正是越王夫妻进宫问疾, 见锦桶贮粪, 越王跪而尝之”。有许多读者在读到这些文献的时候都视为“夜里”来理解。倘若稍微有点方言知识的学者也不会犯这种望文生义的错误, “夜来”一词在河北等方言中是“昨天”的意思, 而不是字面之意, 这种用法在宋元人的作品中并不乏例证。另外还有“骗马”, 本义为“跃而上马”, 见《集韵》。《朝野佥载嘲武懿宗》:“长弓短度箭, 蜀马临阶骗。”有许多专家解释为“骑马”。如朱居易先生《元剧俗语方言例释》注为“骑马。本义系为善骑者使马不知, 有如受骗然, 此盖引申之意”。李行建在《“骗”和“骗马”简说》中把“骗马”释为“跃而上马”。今河北魏县方言中恰好保留了这个词, 但和本义稍有出入, 它指“斜跨而上”。如骑自行车用单腿挎上叫“骗”。尤其指小孩儿刚学骑自行车时只会单腿挎上骑。骑自行车的“骗”与“骗马”的“骗”虽有微别, 但对于理解词义还有益处, 所以调查研究某些方言中的词语对于古书词句的解释, 特别是对古代白话中一些生僻的词语的诊释, 是有其重要作用的。
最后, 方言词语在训诂中的作用, 还表现在教学中, 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学生掌握方言词语, 用方言中存活的古语词进行训释, 就往往容易使学生明白, 并引起他们的兴趣, 特别是古今词汇对比教学和文言文教学。例如, “走马观花”, 学生不易理解“走”的含义, 总同现代汉语中的“走”区分不开。这样自然理解不好这个成语的意义。河北方言中把“流星”叫“飞星”或“走星”, 当老师告诉学生“走马观花”的“走”同“走星”的“走”一样, 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茹毛饮血”“含辛茹苦”两成语中的“茹”。《说文》:“茹, 食马也。”《玉篇》:“茹, 饭牛也。”“茹”的本义是“喂牛马”。引申为“吞咽”“吃”。如果老师再把自己在大学读书时学的那些训释方法去给学生讲, 效果会事倍功半。今在普通话中, “茹”已经不能单独使用了, 只在“茹毛饮血”“含辛茹苦”等成语中使用。但在开封方言中, “茹”还在使用, 尤其在农村更是频繁使用。如:“别连三赶四地往嘴里茹饭了, 没人跟你抢。”“这孩子太累了, 茹了一嘴馍, 没咽下去就睡着了。”“你往嘴里茹的啥, 叫我看看。”如果我们利用这些方言材料去给学生解释, 要远比搬出《说文》和《玉篇》来解释实用, 也能激发学生兴趣。文言文教学中用方言词语进行训释也不可小觑, 巧妙运用之也能增强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加深记忆,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保证教学效果。例如,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有渝此盟, 明神殛之。”“殛之”是什么?被雷打死了, 今河北方言中说“某人叫龙殛了”也是此意。学生也就明白“殛之”是杀死他。
尽管汉语方言本是同一语言的支流, 它的特征之一是保存在口语里, 它的来源基本上都是从前代的汉语中演变出来的, 古今方言之间, 同代方言之间, 在词汇语义上往往有着一定的转变关系, 有的还可以找到对应规律, 但是, 书面记载中的方言词, 很多只能因声求义和察声辨义, 不能根据字面进行分析, 势必成为穿凿。在民族杂居的地区, 汉语方言分布的情况是相当复杂的, 语言溶合的现象又相当普遍, 因此, 古代某一地区的方言词, 到了后代, 不一定保留在原方言区, 有的溢出原地, 有的也出现在另一个方言区。如《方言》列举的一些方言词, 虽然周祖漠先生在他的《方言校笺》自序里举了许多还活在现代北方方言里的例证, 但拿地区来对照, 《方言》所记方言词之地区和现今使用此方言词之地区, 完全相符的实在很少。正因为如此, 利用方言来为训诂服务, 必须一方面要注意方言区的限制, 因地制宜;另一方面, 要多找旁证, 胶柱鼓瑟和捕风捉影都是应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
[2]河北省方言志吴继章唐健雄陈淑静方志出版社2004年
[3]新编说文解字古敬恒刘利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
[4]河北方言词汇编李行建商务印书馆1995年10月
[5]元剧俗语方言例释朱居易商务印书馆1956年9月
[6]开封方言对古汉语词汇的继承时学伟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第26卷第2期2006年
方言词语在言语分析中的作用 第4篇
随着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确立,语言就被作为师生之间交流的工具。教师的语言及语言运用能力多年来已成为众多学者所瞩目的焦点。如果教师想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他的语言就应该做到逻辑性、系统性、正确性、激励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组织者、管理者、传授者、研究者等等角色,教师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列大指出:信息的冲击力1=7%言辞+38%声音+55%面部表情。也就是说,在人的信息交流过程中超过90%的信息量是由非言语行为来进行的。信息传播主要依靠非言语行为。因此,对非言语行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的作用的研究就成为必要。
一、非言语行为的意义与功能
非言语行为(nonverbal behavior)在语言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因素。它是指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对于信息发出和接收者都具有潜在信息或意义的刺激。非言语行为包括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沉默语行为、声音、语调、音量、绘画、图像、衣着打扮和实物标志等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来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等。在学校环境中,用于教学的非言语行为可以从许多方面对教学起到特殊的辅助作用。根据Cooper的观点,非言语行为包括:1.师生的行为表现;2.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要求;3.同应和强调;4.态度与感情;5.对学生对话的引导和控制;6.课堂控制。据此,非言语行为在英语教学中可被利用的东西也不少,它们既能帮助教师传情达意,又可帮助教师减少课堂赘言,简化讲解,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练习。非言语行为的直观性和表演性可以激活学生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交流的动态过程中相互传递、接收信息,相互沟通,双向活动。此外,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教学相辅相成,还可以起着强化语言教学的作用。
二、英语课堂中非言语行为的分类
吴德芳把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分成两大类:一是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二是学生的非言语行为。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从空间位置上来看,在课堂上,教师应适当位移,一来辅助课堂讲授,二来可改变刺激的单调性,以免学生产生疲劳。从体态上来看,眼神、面部表情、动作姿态等是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中变化最多,传递信息量最大的一类。从服饰上看,一般来说,教师在选择服饰时,除了考虑个人的审美情趣外,还必须接受社会文化规范以及教师的职业要求的制约,以整洁、朴素、大方为基本原则。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教师衣着的品头论足上去。
学生的非言语行为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眼神、面部表情以及手势等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各种反应。在中国,由于长期受师道尊严传统的影响,面对课堂教学中威严的教师,大多数学生会不自觉地用非言语行为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特别是当他们认为自己的真实反映与意愿相悖时。
三、语言交际与非言语行为
语言交际产生听觉效果,非言语行为产生视觉和更多的感觉效果。非言语行为比语言交际更具有潜意识性,更能连续不断地表达思想,语言交际在谈话停止时,交流便也随之结束了。在许多情况下,非言语行为产生的效果比语言交际产生的效果更加明显。语言交际只传递交际的内容和思想,非言语行为能够展现交际模式和体现交际双方的关系。也许从对方非言语行为中获得信息更能体现对方的真正的性格、态度和感觉。我们许多人都感觉非言语行为是自然的、即兴的、真诚的,而语言行为是可操纵的、可欺骗的。举例来说,即使我们并不了解对方陈述是否真实,我们也可以从他的非言语行为中判断出真伪,因为非言语行为无声地说出了事实。语言交际和非言语行为之间的差异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看出:(1)非结构和结构性的差异:非言语行为无特定原则制约,随情而变;而语言交际必须遵守约定俗成的惯常用法。(2)非言语的和语言的差异:非言语行为无语言符号,而语言交际有语言符号。(3)持续不断的和间断的差异:非言语行为在交际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传递信息,而语言交际有时间限制,谈话结束.交际也便结束。(4)天生的和习得而来的差异:非言语行为依靠天生的本能,而语言交际依靠后天习得。除了上面的功能之外,也有一些学者对非言语行为的功能作了阐述:非言语行为可以重复、相悖、补充或强调语言交际。当然,尽管非言语行为具有以上的独特功能,并在交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没有语言交际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和语言交际中大量的文字相比,非言语行为的某些形式是有一定的局限的。所以语言交际和非言语行为共存才能更好地完成交际过程。
四、英语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恰当、合理地运用非言语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1增进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
非言语行为在英语教学中有传递信息的作用。通常在课堂上,教师从学生的面部表情上就能看出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的各种表情能够及时地给教师传递他们的信息:睁大眼睛可以表示惊讶与好奇;睡眼朦胧则可以表示困倦或厌倦等。课堂气氛活跃说明了大多数学生都感兴趣或能理解教师的讲解,而课堂气氛沉闷则说明学生不感兴趣或不明白教师的讲解。就英语课堂而言,细心的教师能够通过察言观色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对于新老师来说,非言语行为的信息提供作用就更不能忽视了。另外,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愉快的目光接触是师生问表达非言语交流的重要方面。教师要自然地看着学生的眼睛以表示对学生的关心。对于差生可以通过目光交流来鼓励他们,点头示意和微笑的面孔都能给他们传递无声的鼓励。
2增强语言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中除了身体行为语言外,为了让课堂教学体现出独有的特色,教师也要学会适当地使用一些图画语、空间语等非言语行为来配合言语教学并补充语言教学效果。图画语就是用图画表达信息的符号。在教学中,简笔画是图画语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可以起到语言文字所无法替代的、一目了然的作用。比如在讲解某些单词时。如果教师在讲解之前在黑板上画一副或挂一副相应的图画,让学生先了解单词与实物之间的关系,再进行讲解,领读,这样学生就能很自然地把单词与实物联系起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使学生轻松地学到了英语单词,会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消除障碍,树立信心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控制是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英语学习中,由于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语言的敏感度、语言学习能力各有差异,有的表现出母语干扰大,“负迁移”现象突出,因而情感障碍也会较多,容易对学习产生焦虑和自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恰当的非言语行为来消除学生的情感障碍,通过亲切微笑的表情,关注、感兴趣和鼓励的目光,得体的举止,幽默的风格,恰当的距离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不断树立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
五、非言语行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言语行为具有的特殊的交际功能决定了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充分应用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除了传授语言知识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内涵。如果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再配以相应的体态语言,那么在交际中的效果就更加完美了。即便外语说得不太流利的学生,如果能配以适当的体态语言,也可以弥补口语的不足,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可见非言语行为知识的掌握,能有效地培养和增强学生与外国人交流的信心和能力。要想学到地道的外语以及与其配套的体态语言,最理想的办法当然是到外语国家去。但由于条件有限。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渠道是不现实的。在目前现有的教学条件下,聘请外教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办法。学生可以通过听外教的课、与外教交谈或进行其他活动。学到一些体态语言。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现代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的一些手段。比如,视听教学中的大量影视材料都是来自国外的原版影视片,是最为理想的、声情并茂的教材。学生在学习这些教材的过程中。不仅能听到地道的外语,而且还能观察影片中人物说话时的神情举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学到地道的外语以及相应的体态语言,并最终提高他们在跨文化中的交际能力。
方言词语在言语分析中的作用 第5篇
一、非言语信息
非言语信息主要是指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姿势、动作等包含的信息,以及各种事物的形态、颜色、空间位置及其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所形成的氛围等所发出的信息。众所周知,同样的话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中讲效果不同;当时间、地点、空间环境相同时,不同的人讲相同的话效果也会大相径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时间、空间、环境以及人体所发出的非言语信息却不同而形成的。
二、物理教学中的非言语信息及其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非言语信息是丰富的,交流也是广泛的。这些信息及其交流深刻地影响着教和学的过程及其效果。大家都知道,一个优秀物理教师的教学,不但课堂设计科学严谨,语言准确精炼,而且非常注重师生感情、课堂气氛、教态、教学环境、课外活动等的非言语信息的沟通。因为他们认识到知识的传授是以师生心理间的积极沟通为基础的,是在情感交流的氛围中进行的。单就课堂教学来说,学生不但要集中精力听教师对知识的讲解,而且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这就是说,学生不仅是从教师的言语中理解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语气、音调、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等非理性的情感信号中来感受知识。
教学实践亦证明,如果教师对所讲知识的理解深透,掌握熟练,且能感受到它的美之所在时,在教学中会自然流露出一种陶醉的激情,讲起课来或铿锵有力,或娓娓动听,表情眉飞色舞,神采飞扬,眼睛特别明亮(因情绪激动泪腺分泌增加之故),特别具有吸引力。这些言词之外的非言语信息绝不是文科教学独有的“专利”,它也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能集中学生的精力,引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心灵智慧,触发学生的直觉与灵感,使学生的心理、情绪和智能协调发展。而学生的情绪也必然反馈给教师。当教师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中得知学生理解了所讲的知识,感受到知识的美妙和自己的心境时,教师也会因遇到“知音”而更加兴奋。师生的这种情感的互相激发,使教学活动产生“共振”,这种和谐状态必将促成教和学的高效率。反之,教师备课不充分,对知识的理解肤浅,甚至含混不清时,讲解只有照本宣科,不但言语干干巴巴,而且表情呆滞,眼神飘忽不定,动作手足无措。尽管有的人故作姿态,也逃脱不过学生敏锐的感觉。此时,学生必然感到疑惑乏味。于是,精神涣散,思维紊乱,进而产生厌倦情绪听不下课去。同样,学生的情绪也反馈给教师,师生互相削弱。这种负反馈的循环机制,使教学难以正常进行,效果可想而知。
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口,靠它摄取信息,也靠其输出信息。据有关研究表明,视觉的摄入信息量占所有活动总摄入量的83%--85%,而听觉的摄入量仅占11%。
可见,正常人主要是靠视觉摄取信息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条信息通道,加强视觉教学。这方面物理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的出发点是观察。目前,有的教师仍在用讲解实验来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用大量的实验练习题来代替实验操作;学生则是在听实验,背实验。其原因,除了设备条件、考试方法等因素外,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观及对非言语信息的作用还不太了解所致。事实上,从言语与非言语信息的作用机制来说是不能轻易互相代替的。因为不论怎样生动形象的言语也不能在学生头脑中直接形成物象,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例如短路现象和保险丝的作用,如果只用讲的方式来教学,尽管反复讲解多次,学生的印象总是不深刻,容易遗忘。如果用实物现场接好保险丝,闭合电键灯亮了,当用带绝缘柄的导体将其短路时,火光闪处,啪的一声,一缕青烟冉冉升起,灯息了;解除短路导体,重新接好保险丝,灯复明了。毫无疑义,实验现象给于学生的这种非言语信息,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学生将终生难忘。学生的眼睛是非言语信息输入的主要渠道,那么教师则要尽量使用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等向学生发射信息。例如讲话的同时用眼神、表情等与之相配合,眼要始终对着学生,并适时地变换角度,使大多数学生能直接从教师的表情与眼神中获得言语中不能携带的信息。在提问学生时,要用信任、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回 答问题的学生。在回答出现偏差时,要表现出耐心,保持信任,给以鼓励的目光,除必要的提示外尽量不说话,留给一定的思考时间,回答正确时,老师点头含笑,表现出满意欣慰之情;有创新时,则要报之以欣喜赞赏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非言语的情感信息对于学生就象春雨对禾苗一样“润物细无声”。与此同时,也要及时从学生的表情、眼神、眨眼次数之变化等非言语信息中扑捉他们的思维状况与内心的感受。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另外,开放实验室,师生共同设计操作新实验;利用自制教具、学具和生活用具进行课外小实验;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一起参观科技成果展览;甚至一起进行文体娱乐活动等,都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师以其品格、气质、学识感染薰陶学生的良机。在这些活动中,师生之间以心理上的微妙碰撞为主要特征的情感交流,使教师的热情、豁达、耐心诚恳、细致入微及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问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思考问题的机智聪敏、深刻严密,操作实验的精湛技巧,左右逢源的渊博知识,落落大方的仪表等优良品行,都会饱含着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象涓涓的清流在不知不觉中潜入学生的心里。长此以往,必然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个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
非言语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第6篇
非言语语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具有生物性是指一些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人生来就有的如高兴时笑, 伤心时哭;具有社会性是指有一部分非言语语是通过后天教化习得的。下面我将从在跨文化交际中捕捉非言语语信息;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非言语语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慎重选用非言语语这几个方面探讨非言语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1. 在跨文化交际中捕捉非言语语信息
在跨文化交际中, 人们由于语言不通, 风俗习惯不同, 宗教信仰各异, 在交往时会遇到许多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有效的捕捉非言语语所传递的信息, 交往就会变得顺利。
在与外国人交往时, 由于他们在外表上与本国人有差别, 又是操着一口洋腔, 在还没有交际就产生了隔膜感。在开始交往后, 双方有时不直接说出他们的意思, 而是委婉的表达他们的意愿。但是由于来自不同的文化, 他们可能听不懂对方话语里的隐含意义, 这时就可能产生误解。但是如果我们能积极捕捉非言语语所传达的信息, 我们也许会避免所产生的误会。
在跨文化交际中靠捕捉非言语语所发出的信息, 进行顺利的交流的理论基础是非言语语具有生物性, 因此人类在用非言语语进行表达时会具有共性, 这样就为属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开了绿灯。科学家保罗发现, 由脸上肌肉的松弛和收缩组成的可见的脸部变化类型, 诸如生气, 害怕, 惊奇, 难过, 失望, 快乐等, 所有人类都是一样的, 但表现的时机和程度不同。 (关世杰1995:269) 据问卷调查, 高兴时,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非言语语上, 都有笑和向对方靠近等二表现;在语言语上表现出话多, 语调改变, 频率变化;在生理症状上, 都感到温暖, 肌肉放松等。 (关世杰1995:270) 卓别林在无声电影中的精彩表演, 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欢迎, 说明他的非言语语得到了基本理解, 非言语语在异文化中有一定程度的共享性。 (关世杰1995:269)
2. 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非言语语的意义
当我们确知某些非言语语在交际对方的文化中的意义时, 那么在同有这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国际交往时, 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它们则会使人们拉近距离, 彼此互相接受。
其实人们都有排外的思想, 对于新来的事物总是抱着怀疑否定的态度, 不愿意轻易相信他们。那么怎样才能轻松的融入一种新的文化, 被具有那种文化背景的人们接受呢?除了学习语言外, 另外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懂得一些该文化下的非言语语。其实在生活中, 人们在很多情况下都使用非言语语来表达他们的意愿, 思想感情, 如果这时候你能够成功的运用非言语语同他们进行顺利的交流, 他们会觉得你尊敬他们的文化, 尊敬他们, 懂礼貌, 有文化, 他们也就愿意同你交往。
例如一个中国人到穆斯林国家去。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 在递东西时, 用两只手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但是在穆斯林国家, 是万万不能用左手把东西递给别人的, 因为左手是解大小便的, 是不干净的。要是这个中国人不知道这一非言语语的意义, 为了表示尊敬用两只手恭恭敬敬的把东西递给他们, 他们不仅不认为他对他们怀有尊敬之情, 相反他们会认为受到了严重的侮辱。尽管他们知道他不是有意要触犯他们, 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他们的感情受到了伤害这一事实。
从以上论述举例分析可以看出在跨国际交往中, 如果知道一些对方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语的意义, 并且在恰当的时候运用它们, 会使得他们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更加顺利通畅。
3. 在跨文化交际中慎重选用非言语语
但是当我们不知道某种非言语语在交际对方文化中的意义时, 一定要注意不要根据它在本国文化中的意义随便使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是因为非言语语在具有生物性的同时又具有社会性, 这样非言语语就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一种非言语语在某种文化中代表一种意思, 很有可能在另外一种文化中它就会代表相反的意思。所以当你打出一个手势, 本想表示美好祝愿的时候, 对方却认为你在挑衅。例如:受过教育的英国人在谈话时可能会抬起下巴, 把这作为一种自信和礼貌的姿态。但这对一位美国人来讲包含着自大或摆架子的意思。 (关世杰1995:266) 而且非言语语形象, 直接, 会使人产生强烈的反应, 所以产生的效应也大。尽管你是无意反了一个错误, 但是人们却很难原谅你的过失。在跨国际的政治交往中, 由于错误使用非言语语所发生的误会, 造成的影响更大。例如:
1959年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 在登上回国的专机时, 他双手举过头顶, 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做V状, 另一只手握拳。他以这一手势向美国领导人及新闻记者表示敬意。第二天美国报纸在头版刊登了这一照片。一些记者和读者都把他的手势理解为前苏联领导人意指在这次访问中战胜了美国人。这就造成了很大的政治风波。因为美国人把这一手势理解为取得胜利, 其实赫鲁晓夫是为了表示友谊。 (林大津1996:228)
所以当人们特别是国家领导在进行跨国际交往中一定要慎重选用非言语语, 在不知道它在对方文化中的意义的情况下一定不用。不然一旦用错, 尽管是无意的, 也会伤害两国之间的感情, 在双方的交往中造成不愉快, 甚至可能导致政治风波。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
[3]王宏印.跨文化传通:如何与外国人交往.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学院出版社, 1996.
方言词语在言语分析中的作用 第7篇
关键词:《三国志》;关中西北部;方言
中图分类号:H1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02-02
《三国志》是我国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家喻户晓的曹操等人在此书中就有记载。由于西晋王朝是建立在原来魏国的基础上完成统一中国的任务,因此,《三国志》以“本纪”的形式来记述魏国的帝王,记叙当时民族、方技、周边国家的文章也是放在《魏书》中,而刘备、孙权等蜀吴两国的君主则以“传”载之,《魏书》自然也就被排在了最前面。全书共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三国志》长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深受人们的好评。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系今天的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好学,师从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旬邑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部,东接铜川耀州区,北依甘肃正宁,南傍淳化,西临彬县。旬邑方言是指旬邑当地人及周边县与旬邑接壤的地方人口所使用的日常交际用语。由于方言的历史变化是很复杂,特别是这些词在古代旬邑的读音没有办法弄清楚,文章仅就《三国志》在旬邑方言中使用并有古义的词语摘录一些加以分析。《三国志》是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语言百科书。作者在书中准确把握人物和事件,以极其精当形象的词语进行描绘和概括,极尽语言复杂多變之能事。其中,采用了如“让、尝、祚”词语,这些词语还在旬邑及其周边地区的方言中运用,反映了古代著作中的词语在当今社会方言中较为旺盛的生命力。
一、让
《三国志·武帝纪》:“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觽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1]P5“让”,古作“讓”。《说文》段注:“讓,相責讓。从言襄声。人漾切。”《邯郸市文化志.方言》云:“让,责让。”[2]P273《广韵·漾部》:“讓,责讓。”《汉语大字典》:“让,责备,谴责:“二世使人~章邯。”《汉语大字典》:“让,责备,谴责:“二世使人~章邯。”
在关中西北部的旬邑、淳化等地,“讓”一词被广泛用在日常生活中,它就表示责备、责骂的意思。如,“我不能晚上在外面不回家了,要不然我妈就会讓我啦。”另外,人们会把“吵架”说成“讓仗”。这个词在中老年人群中使用较多,在青少年当中很少被运用。
二、尝
《三国志·后妃传》:“周人上推后稷,以配皇天,追述王初,本之姜嫄,特立宗庙,世世享尝,周礼所谓‘奏夷则,歌中吕,舞大濩,以享先妣’者也。”[1]P99《说文》段注:“尝,口味之也。引伸凡经过者为尝。未经过者为未尝。从旨。尚声。市羊切。十部。”《汉字密码》:“‘嘗’,上部均为一个“尚”字,源自躺到在地的女人,在此用作男性的性伙伴或男性家中的女性亲属;下部为“旨”,在此表示用匕勺送到口,让女性品尝美味……小篆承接金文,楷书一脉相承,写作‘尝’。”[3]P626《广韵·阳部》:“尝,试也,曾也,说文亦作口味之也,市羊切。”《汉语大字典》:“尝,辨别滋味:尝食。尝新(吃新收获的谷物或应时的果品)。尝鲜。品尝。卧薪尝胆。”
在关中西北部的旬邑等地,“尝”一词读作“”被广泛用在日常生活中,它就表示责备、责骂的意思。如,“我不能晚上在外面不回家了,要不然我妈就会讓我啦。”另外,人们会把“吵架”说成“讓仗”。通过查阅工具书,“尝”的义项比较丰富,而在这些地区方言里面,“尝”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指以口感受食物这一义项。如,“看把娃惯成啥啦,来客人,你都不让人尝一下饭,真没教养。”“天太热了,我尝了一下麦,都晒干了。”
三、祚
《三国志·钟繇华歆王朗传》:“时屡失皇子,而后宫就馆者少,朗上疏曰:‘昔周文十五而有武王,遂享十子之祚,以广诸姬之胤……’。”[1]P251《说文》:“祚,福也。从示乍声。徂故切,臣鉉等曰:凡祭必受胙,胙即福也。此字後人所加。”《广韵·暮部》:“祚,福也,禄也,位也,”《汉语大字典》:“祚,福,赐福:天~。福~。”
在关中西北部的旬邑等地,“祚”一词读音与普通话读音基本相同,只是音调重了一些,主要用在与祭祀祖先方面。宗法制在我国确立时间已久,虽然人们的观念在更新,但是这些习俗还是在农村较为完整地保留。从祖父之祖父一辈算起,至祖父之孙一辈,总计经历了5辈人,诸孙子从自己一辈往上推求,只要有一个祖父之祖父,那么他们及往上的兄弟,叔父等就是一大家子人,即所谓的“自己人”。对于祖父的祖父以上的弟兄的家族,人们习惯上称他们为“老祚子”。这些人在红白喜事时一般不会被通知的。
四、饥
《三国志·刘司马梁张温贾传》:“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1]P282《说文》在古代,“僟”和“饥”两个字,后来简化汉字统一为“饥”。《说文》:“饥”,穀不孰为饑。从食幾声。”《广韵·脂部》:“饥,饿也,居夷切。”《汉语大字典》:“饥,饿:~饿。~民。~驱(旧指为衣食而奔走)。~餐渴饮。~寒交迫。~不择食(喻急需的时候顾不得细加选择)。画饼充~。”从上述释义中可以看出,“饥”的意义是经过了变化的,由上古时的“收成不好”转变为《广韵》时代的“饥饿”义,往后一直用这个释义了。《汉语大字典》将上面提到的两个义项都收录进来了,还是以“饥饿”意义为主。
nlc202309022250
在关中西北部的旬邑等地,“饥”被广泛用在日常生活中,它就表示饿、饥饿的意思。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说“饿”,而是说“饥”。这一现象在成年人当中使用非常普遍。人们在说“饥”时还会带上副词“太”。西安、渭南方言会经常把“太”放在“饥”的后面,而咸阳市的旬邑、彬县、永寿、淳化方言中则与之相反。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儿童一般会说“饿”,出现了文白异读的现象。
五、壅
《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魏氏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于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骨肉之思乖,《常棣》之义废。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1]P335《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所谓以决溪壅,经络大通,阴阳[得]和(得)者也。”[4]P429《说文》无此字。《广韵.·锺部》:“壅,塞,於容切。”《汉语大字典》:“壅, 堵塞:~塞。~滞。~蔽;用土或肥料培在植物的根部:~土。~肥。
在关中西北部的旬邑等地,“壅”不只是具有“塞”义,还具有“用土或肥料培在植物的根部”这一个义项。因而被广泛用在日常生活中。在当地,人们睡的是土炕,傍晚时分都要“点炕(用柴草等作为燃料塞进炕洞当中作为燃料,以保证温度,也叫‘救炕’。)”。烟囱塞住时就会说“烟囱壅住啦。”其他类似“阻塞”的义项都会说成“壅”。此外,由于当地以农业为主,农事方面的词语就比較多。“壅”也就有“用土或肥料培在植物的根部”的意思。人们除了夏秋季节外,其他时间都会缺菜吃,而夏秋季节的菜又不能立即吃光,人们就会采用好多办法将菜加以存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壅葱”。其他的蔬菜要么埋进地窖,要么腌制起来。
六、巷
《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1]P357《说文》无此字。《广韵·绛部》:“巷,街巷,胡绛切。”《汉语大字典》:“巷,胡同,里弄:小~。陋~。穷~。~陌(街道)。~战(在城市街巷里进行的战斗)。穷街陋~。”
在关中西北部的旬邑等地,“巷”一词读作“”被广泛用在日常生活中,它就表示“街道、胡同”的意思。如,“喝酒胡浪背巷子钻。”(《秦腔.教学》)另外,人们会把“街道”说成“巷子”。这一现象在中老年人当中较为普遍。由于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儿童一般不会说“巷子”,可能都不知道何为胡同,他们只说“街道、街上”这样的词语。
七、逮
《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也。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俊也。”[1]P360《说文》:“唐逮,及也。从辵隶声,徒耐切。”《说文》段注:“唐逮,逗。及也。唐逮双声。葢古語也。释言曰。遏遾逮也。方言曰。东齐曰蝎。北燕曰噬。逮通語也。从辵。隶声。隶部曰隶,及也。此形声包会意。徒耐切。古音在十五部。”《广韵·代部》:“逮,及也,徒耐切。”《汉语大字典》:“逮, 到,及:力有未~。”
在关中西北部的旬邑等地,“逮”保留了“及”这一意义,被用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存在老年人当中。因此,使用范围越来越小。这个词经常会与“机会”等比较难遇又是人们所希望的事物搭配。老年人经历了民国的黑暗,能活到现在他们经常会说:“逮了共产党的好政策,现在吃得好多了。”这一方言词就很好地保存了古义。由于其使用人群在逐渐减少,估计在不太长的时间段里它就会消失。
《三国志》是我国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在文学史、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其中收录了一些到现在还在使用的方言词。这对于方言词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宝藏。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赵心銮,李东方,郑天宇.邯郸市文化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4.
[3]唐汉.汉字密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李启东(1989—),男,汉族,陕西咸阳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藏双语及方言研究。
言语测听在助听器选配中的作用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听力损失听阈 (500 Hz、1 000 Hz、2 000 Hz、 4 000 Hz) ≥41 dB, 年龄40~82岁的中老年耳聋患者100例。
1.2 测试方法
纯音测听、言语测听均在噪声环境<30 dB 的RIO NAT-70 标准隔声室内进行, 检测设备均从另一隔声室内导入。纯音检测仪为AD229b诊断型听力计, 言语测听CD机为Philips DVP6620, 言语测试的选材为同仁医院制定的单音节测试表, 声场发声器 100~2 000 Hz呈平坦线性放大, 与受检耳对应相距0.5 m同被检者平行, 非检查耳用输入白噪声的耳机掩蔽。检测出患者裸耳纯音测听听阈及言语测听识别率。选用美国斯达克耳背式助听器 (笛听400助听器) 。先按初次验配公式将其声增益特性最大限度地与目标增益曲线相吻合, 试戴。进行助听耳的纯音测听、言语测听检查, 对资料进行统计整理, 按助听耳达到最大言语识别率进行分组, 言语识别率达81 %以上为A组, 61 %~80 %为 B组, 41 %~60 %为C组, 小于40 %为D组, 分别进行助听前后最大言语识别率及纯音测听听阈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助听前后最大言语识别率用卡方检验, 助听前后纯音测听听阈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助听前后最大言语识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助听前后纯音测听听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言语识别率高助听效果好, 纯音听阈低助听效果不一定好, 所以言语测听对中老年人助听器的选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 能否听懂言语是判断听功能状态的最主要的指标, 检查受试者能否听懂言语是对人类听功能评价的最主要的检查项目, 助听器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言语能力, 因此, 佩戴助听器后言语分辨力提高的程度, 是判断助听器效果的最直接的依据[1]。纯音测听只能预示助听器的补偿能力而不能说明对言语的分辨率[2]。许多老年人大脑皮层退化, 耳聋时间长, 言语辨别能力差, 他们明显特点纯音测听不一定很差, 但最大言语识别率很差。配戴助听器后他们听见声音大了, 但仍听不清, 还有听神经瘤的患者也有同样表现。所以, 言语测听对助听器效果的评估方法比纯音测听更能反映助听器的效果, 确定不适合选配助听器的病例, 客观评价言语理解能力。
疾病统计数据表明, 老年性耳聋的发病率是很高的。据美国卫生中心统计, 65岁以上的人口中, 听力减退者占72 %, 但其中超过75 %的人未使用助听器, 由此可见, 老年人的听力减退及较少使用助听器的问题应该受到康复机构的密切重视。我院就诊的耳聋患者中有选配了不合适的助听器而拒绝使用, 且他们把自己的感受传输给其他患者, 使其他患者产生同样心理拒绝使用, 还有, 就是经济问题, 如果最大言语识别率低于20 %, 我们不建议给患者选配,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人们对如何让中老年人佩戴合适的助听器, 言语测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感音性耳聋者的纯音听力水平及言语识别率在助听器选配中的作用。方法:纯音测听、言语测听均在噪声环境<30 dB的RIO NAT-70标准隔声室内进行, 检测出患者裸耳纯音测听听阈及言语测听识别率。选用美国斯达克耳背式助听器 (笛听400助听器) 。先按初次验配公式将其声增益特性最大限度地与目标增益曲线相吻合, 试戴。进行助听耳的纯音测听、言语测听检查。对资料进行统计整理, 按助听耳达到最大言语识别率进行分组, 言语识别率达到81%以上为A组, 61%80%为B组, 41%60%为C组, 小于40%为D组, 分别进行助听前后最大言语识别率及纯音测听听阈比较。结果:助听前后最大言语识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助听前后纯音测听听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言语识别率高助听效果好, 纯音听阈低助听效果不一定好, 所以言语测听在助听器的选配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言语测听,助听器
参考文献
[1]姜泗长, 顾瑞.临床听力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9:171-251.
方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9篇
虽然如此,但以普通话为内容的语文教学中,方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搞清普通话与方言的异同有利于学好普通话,讲好普通话,有利于普通话语境下的阅读理解,提高语文语音语义水平。学说普通话,要区别它与本方言区甚至本次方言区的发音区别,通过区别改变方言环境下的发音习惯,更正错误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如普通话与四川方言,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没有声母zh、ch、sh,而普通话中就有;四川方言中f、h不分,不是只有f没有h,就是只有h没有f。普通话与方言的语义对应关系也需要清楚,不能含糊呀,否则说出的普通话是些拿腔拿调的方言语词,有那皮没那肉,川普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学生在阅读训练时,可以借助平时的方言思维语言来分析综合,理解词语句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对低年级或普通话水平较低的学生有特别大的帮助,作用明显、突出。
其次,语文教师利用方言作为辅助教学语言,能更便捷地节省教学时间,突破教学难点。生活在方言区的人,由于社会心理、文化的积淀,日常生活交往,一般是用方言来表达的,平时的思维语言也是由方言来担当。普通话教学材料又往往是书本上的经典文献,囿于文本,与生活联系不紧,这就加大了阅读理解的难度,也加大了语文教师普通话教学难度。介于此,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方言对那些普通话难以表达、难以说清楚道明白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去理解、去领悟。在对某些日常生活很少用上的生僻字词的教学,对课文某些深奥的句子、段落的理解,方言便可派上用场,助你一臂之力。如词语“戳”的解释,词典上那么多释义条,学生也不容易理解,老师用普通话去讲解,既费口舌,又难以讲懂说透。在四川方言区,一个“■”(duō)字就解释清楚了,说四川话的人都知道意思,就是“用器具捅,用东西刺”之意。“行”的词义,词典上解释:漫步走,走走停停。低年级学生不如用四川方言“慢慢地走,并且是走会儿停会儿”来让解释,四川方言区小学生更能懂,能懂便能记、记得也更快。又如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经典段“不必说……也不必说……但是……”的理解,语言太书面化了,普通话教读理解很是麻烦,饶费口舌,费力不讨好,抽了很多学生都不清楚意思,四川老师这么用方言讲解,“不说菜地,也不说天上飞的鸟儿,只看看很短很短的泥巴墙角,就够好耍的了,后部分就专写墙角的情况,写蛐蛐,写蟋蟀,写何首乌写木莲等”,看了长时间书的学生茅塞顿开,一下释然,方言这个辅助教学语言再次发挥威力。
再者,作文中可以运用某些方言词语,能起到刻画人物亲切自然,故事情节真实可信,语言活泼生动的表达效果。实用性的议论文、说明文一般不用方言写作,这是普通话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学生的培养目标,但是,叙事类作文完全可以适当选择方言语汇入文,不但不予制止,而且还应大力鼓励、支持。汉语言写作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但必须是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写作,可以运用优美的、表意准确的、读者能懂的方言、流行语词、甚至外来词。研究表明,全国各地的方言,基本上都留存有古汉语精致、典雅的语汇,那是经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浸淫过的优秀文化符号,现在散落在民间口语中,我们有理由和责任采撷运用,重写昔日的辉煌。作文教学中,处理好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把握好写作规律,是可以运用好方言的。自五四以下,运用方言写作的中国作家大有人在,前有郁达夫、老舍、沙汀、沈从文,方言写作成为经典,当代作家冯骥才、贾平凹、陈忠实或多或少也坚持用方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必将成为新的经典。借鉴大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选择性的运用方言写作?语言是发展的,普通话在吸收方言的合理内涵再丰富自己,使之更灵动、更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方言功不可没。
最后,教学过程中,偶尔运用方言,可以避免语言单调,调节上课节奏,活跃课堂气氛,舒缓紧张的情绪。课堂上,长期一成不变地说普通话,势必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偶尔冒出那么一两句方言,不是不可以的。用方言讲个小故事,说句笑话,说句老土老土的家乡话,那是多么幽默,多幺亲切啊——很容易拉近学生,把学生团结在自己课堂上。其实,巧用方言,妙用方言,又何止语文课呢。
普通话教学语境下,我们抓住了主要矛盾,搞好普通话教学,其实是可以适当运用方言的。只要做到普通话为主,方言为用,语文教学水平定能得到提高。
方言词语在言语分析中的作用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