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儿童问题行为
分析儿童问题行为(精选11篇)
分析儿童问题行为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镇江市10所学校一~六年级小学生783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05名,女生378名。LD组男71人,女10人;对照组取与LD组同班同性别的正常儿童,男142人,女20人。LD组平均年龄(9.13±1.80)岁,对照组平均年龄(9.33±1.73)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1,P=0.403)。另外,不同性别儿童的LD分型(言语性LD、非言语性LD以及混合性LD)构成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1.895,P=0.388)。
1.2 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班主任采用修订版的儿童学习障碍筛查量表(PRS)对研究对象进行筛检。全部入选LD者智力均为正常,无感觉障碍、精神障碍,无先天疾病和脑外伤史。PRS量表的信度、效度以及LD的判断参见文献[1,2,3]。
对LD儿童按1∶2设立对照组,同时采用家长用Achenbach行为量表(CBCL)评定儿童的行为问题[4]。CBCL量表是目前常用的、能全面反映儿童行为特征的工具,其信度和效度参见参考文献[4,5]。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处理全部数据。由于资料多为非正态分布,故统计推断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定为0.05。
2 结果
2.1 LD组与对照组儿童CBCL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
LD组与对照组儿童在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学校表现、行为问题4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D组在活动、社交和学校表现方面均差于对照组儿童,行为问题多于对照组儿童。见表1。
2.2 不同学习阶段儿童CBCL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
以一~三年级作为低年级组,四~六年级作为高年级组。高年级LD儿童在校表现差于低年级LD儿童,而且行为问题多于LD低年级儿童(P值均<0.05),对照组高年级儿童的社交情况好于低年级儿童(P<0.05)。见表1。
2.3 LD组与对照组6~11岁男生CBCL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
表2显示,6~11岁男生LD组与对照组在抑郁、体诉、攻击性3个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分裂样、交往不良、强迫性、社交退缩、多动、违纪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值均<0.05)。
2.4 LD组与对照组6~11岁女生CBCL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
表3显示,6~11岁的LD组与对照组女生在抑郁、社交退缩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D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而在体诉、分裂样强迫性、多动、违纪、攻击性、残忍6个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注:与低年级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2.5 LD组与对照组12~13岁男生CBCL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
由表4可知,12~13岁男生LD组与对照组在违纪、多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D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而在体诉、分裂样、交往不良、不成熟、强迫性、敌意性、攻击性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3.1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LD儿童行为问题不同
6~11岁LD组男生表现为分裂样、交往不良、强迫性、社交退缩、多动、攻击、违纪的行为问题,兼有内在的行为问题和外在的行为问题,说明他们自我控制力过高或者过低;6~11岁的LD女生表现为抑郁、社交退缩的行为问题,仅存在内在的行为问题,说明她们的自我控制过高;12~13岁的LD男生表现为违纪和多动的行为问题,仅存在外在行为问题,说明他们的自我控制过低;男生11岁之前与12岁以后的行为变化原因尚不清楚。在教育指导方面,可以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LD儿童特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3.2 LD儿童的问题行为预示着其对自身和社会的危险
6~11岁LD男生有强迫倾向,强迫行为与焦虑有关,强迫行为旨在减轻焦虑障碍和不适,然而这种减轻又导致强迫行为的强化。因此,强迫倾向预示着LD儿童伴有焦虑障碍。LD儿童的这种变化可能与他们性格多内倾、高神经质有关。有研究表明,内倾与高神经质同时出现容易引起高焦虑[5]。因此,对LD儿童进行认知纠正和放松训练,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情绪。分裂样、交往不良、多动、攻击和违纪提示青少年的品行障碍,一旦伴有这样障碍的LD男生踏入社会,很容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一项针对罪犯的研究表明,有41%的服刑人员患有学习障碍[6]。因此,LD儿童的行为问题如果不及早纠正,当他们踏上社会以后,对个人及社会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危害。LD女生的抑郁倾向可能与自我概念较低,归因方式错误,不被同伴接受和易焦虑体质有关[7,8,9],抑郁与潜在的自杀危险有一定的相关关系[10,11]。McBride等[10]研究表明,有自杀倾向的人多绝望、神经质、内向、低自尊、冲动和存在外控制源,而绝望、神经质、外控制源与严重的自杀倾向显著相关。部分LD女生具有上述类似的特征,因此,LD女生的抑郁倾向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3 其他行为问题
该研究还发现,LD儿童的活动能力、社交情况、学校表现得分都低于对照组儿童,行为问题得分高于对照组儿童。说明LD儿童体育活动少,课外兴趣活动少,朋友少,与朋友交流少,不会与朋友、兄弟姐妹、长辈和谐相处,学习成绩差,问题行为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LD对儿童的认知、学习、情感、运动、社交能力的损害造成他们在各方面能力的落后,而这些落后带来的负性情感体验使他们不愿意参加各项活动,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所以他们在各方面得分都落后于正常儿童。同时,研究还发现,随着年级增高,正常儿童的社交能力得到发展,而LD儿童社交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并且学习成绩进一步下降,行为问题进一步突现,值得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摘要:目的分析学习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为早期进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儿童障碍筛查量表(PRS)筛选出可疑学习障碍儿童81例,并按1∶2设置对照。同时对243例儿童使用Achenbach行为量表(CBCL)进行测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611岁学习障碍男生在分裂样、交往不良、强迫性、社交退缩、多动、违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11岁学习障碍女生在抑郁、社交退缩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1213岁学习障碍男生在多动、违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学习障碍儿童存在行为问题,应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儿童特点予以干预。
关键词:学习障碍,危险行为,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儿童
参考文献
[1]周平,李君荣.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指导.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1-102.
[2]李君荣,周平,丁继良,等.学习障碍儿童筛检测试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1999,20(6):414-415.
[3]ZHOUP,LI JR,DING JL.Screening for learning disabilities with Pu-pil Rating Scale(PRS)in Jiansu province of China.J JPN Acad LearnDisabilit,2001,9(2):56-62.
[4]徐稻园.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207-211.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45-52.
[6]ALEXANDER R,COORAY S.Diagnosis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learing disability.Br J Psychiatry Suppl,2003,44:S 28-S 31.
[7]MICHOPOULOU A,CHATZIIOANNIDOU EC,ATHANASIADOURA,et al.Behaviour and mood disorders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disabilities.Eur Neuropsycho Pharmacology,2005,15(3):S593.
[8]MELTZER L,RODITI B,HOUSER RJ,et al.Perceptions of academicstrategies and competence i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Learn-ing Disabilities,1998,31(5):437-451.
[9]HECHT DB,INDERBITZEN HM,BUKOWSKI AL.The relationshipbetween peer statu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1998,26(2):153-160.
[10]McBRIDE HE,SIEGEL LS.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Adolescent Sui-cide.Learning Disabilities,1997,30(6):652-659.
儿童行为障碍的问题 第2篇
发生于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异常。儿童行为障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儿童常见的生理心理行为偏异,如遗尿、厌食、偏食、夜惊、睡行、口吃等;一些是习惯性动作,如吮手指、咬指甲、习惯性抽动(如习惯性眨眼、咂嘴、扭头、耸肩等)。儿童的不良社会行为,属于儿童品行障碍,不属于行为障碍。儿童情绪障碍指的是儿童情绪反常,如过分害羞、恐惧、焦虑、暴怒发作等。行为障碍和情绪障碍在儿童中很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通常会自行改善,应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现象,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儿童行为障碍发生的原因包括:①多数与暂时性生理或心理发育延迟有关,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发育成熟,大多数遗尿会自然消失;②咬指甲、习惯性抽动等行为障碍属于习惯性质,开始是偶然发生的,但由于不断得到强化,便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习惯;③厌食、偏食、吮手指等行为障碍的发生,与环境影响不良、教养不当有关;④少数行为障碍是器质性疾病的结果,例如不到10%的儿童遗尿常见的器质性病因有隐性脊柱裂、膀胱及尿道发育异常或慢性炎症等。儿童行为障碍的治疗强调医生、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和教育方法常可收到积极的效果。行为治疗对遗尿、口吃、习惯性动作有较好疗效。药物治疗有辅助价值,如丙咪嗪治疗遗尿有时有效。
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教育对策 第3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异地工作者;父母;社会;监护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21-01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形成了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表现为单亲式、隔代式、以及委托代理式家庭教育方式,这些教育方式毕竟有一定的疏漏,不能对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安全、品格、行为习惯、情感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有好的教育,导致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出现很多很多。本文就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以下建议。
一、从学校角度看
(一)在实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引导。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可以培养儿童美好的情操和完善健全的人格。在学校楼道里张贴带有注解及讲读提示的弟子规原文和经典美德故事图画。故事图画有孔融让梨、孔子拜师、芦衣顺母、孟母三迁等。同时,楼梯上张贴“弟子规”,孩子们可以边上楼边诵读弟子规。“百善孝为先”通过开展系列活动,让留守儿童体验父母的辛劳,培养孩子爱父母的情感,并由此引发幼儿爱师长、爱同学、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进而爱护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
(二)加强寄宿学校建设。
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为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耐心开展心理辅导。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在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健康发展。学校要根据每个留守学生特征,准确把握他们的真实情况,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认真摸底调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外出走向及孩子托付照顾情况。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详实的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電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
(四)建设优良的教师队伍,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爱心的教师队伍,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馨的心灵家园。在育人的过程中,学校始终是育人的主要场所,作为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得重智育轻德育,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歧视、讽刺和挖苦学生。我们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用自己的高尚师德和实际行动去教育熏陶每一位学生,用自己赤诚的爱心去温暖每一位单亲生、学困生、学困生和特殊学生,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和谐、充满爱心的育人氛围,这对于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无异于沙漠中的一股甘泉。
(五)注意采用激励教育的方法。
在教学和生活中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注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
二、从社会的角度看
(一)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如:开办“留守儿童暑期夏令营”,吸纳本辖区留守儿童免费入营。文化大院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健身室、微机室、亲子活动室每天安排干部轮流值班,定时开放。有计划地组织留守儿童学习、游戏。
(二)建立起关于“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
档案资料所包含的内容有:第一是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兴趣爱好、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智力水平、性格特征、与临时监护人的关系融洽程度,与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第二是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住址、性格特征、文化程度,最重要的是监护人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管教等。第三方面就是留守儿童的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姓名、工作单位、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情况,以及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等。
(三)代理家长制。
由校方出面组织、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以及社会热心人士,争当“代理家长”,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的管护对子,做孩子们的成长保护人。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面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留守儿童的教育对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一起解决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成长,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燕、二元结构下的劳动力非家庭化转移研究[J]浙江大学,2009年。
[2]杜丽红、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3]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M].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4]沈立人著.中国农民工[j].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5。
分析儿童问题行为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从滨州市小学一~六年级、初中一~三年级及高中一年级中抽取适龄儿童 (6~16岁) 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4 473份, 回收有效问卷4 263份 (无效问卷剔除标准为DSM-IV问卷有空项或遗漏重要信息或明显填写不认真) , 回收率为95.31%, 其中男生2 049人, 女生2 214人;6~11岁1 905人, 12~16岁2 358人。
1.2 方法
由研究组成员担任调查员, 负责对被调查学校班级的班主任进行培训, 再由班主任组织培训学生家长填写调查表。先初步分析调查所得资料, 通过教师邀请筛查出的ADHD可疑患儿与其家长到学院心理治疗室, 由专科医师采取综合诊断方法进行确诊, 重点是通过询问病史、神经系统查体、智力测验等方法排除神经系器质性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广泛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儿童期其他精神障碍导致的多动或注意缺陷。
1.2.1 注意力及多动问题问卷
按照DSM-Ⅳ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编写。DSM-IV将ADHD的症状划分为2个维度:注意缺陷 (inattention) 和多动冲动 (hyperactivity/impulsivity) 。每个维度有9个项目, 只要符合其中6项, 同时满足发病年龄在7岁前和持续时间6个月以上2个条件便可诊断, 并进一步将ADHD区分为3种类型:注意缺陷型 (ADHD-I) 、多动冲动型 (ADHD-HI) 和混合型 (ADHD-C) 。
1.2.2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BCL)
本研究采用家长用量表中的行为问题部分, 包括113条项目, 分属男女儿童的8~9个行为因子, 经CBCL量表筛查, 任意1个因子分和 (或) 总分大于国内常模P98时即判断该儿童存在行为问题[1]。
1.3 统计分析
用SPSS 11.5版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 计算相关指标的频数、百分数和均值;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ADHD流行情况
在调查的4 263名有效样本中, 有273名儿童被诊断为ADHD, 总发生率为6.4%;其中男童为8.9%, 女童为4.1%, 男童高于女童 (χ2=32.06, P<0.01) ;6~11岁组为7.7%, 12~16岁组为5.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900, P=0.002) 。注意缺陷型174人, 占63.7%;多动冲动型39人, 占 14.3%;混合型60人, 占22.0%。
2.2 ADHD儿童行为问题
部分儿童因CBCL量表信息填写不全不纳入统计, 将信息完整的255名ADHD儿童作为研究组 (男177人, 女78人;6~11岁141人, 12~16岁114人) , 3 774名非ADHD儿童作为对照组 (男1 776人, 女1 998人;6~11岁1 692人, 12~16岁2 082人) 。由表1可见, ADHD儿童行为问题总发生率及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儿童,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2~5可见, 除6~11岁女童的性问题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其余各年龄段儿童行为问题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表现
为ADHD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ADHD流行特征
依据DSM-Ⅳ诊断标准, 美国儿科协会报道ADHD患病率为3%~5%[2]。与之相比, 本次调查结果 (6.4%) 较高, 同时也略高于张微等[3]对国内6城市的调查数据 (5.4%) , 但明显低于卢林等[4]对武汉市的调查结果 (13.6%) 。分析原因, 除与不同研究者采取的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不同外, 可能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和教育上存在差异有关。不同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影响着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 影响着儿童的性格和心理, 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儿童ADHD发生率不一。
研究还显示, 6~11岁是ADHD发病的高峰年龄, 基本支持9岁为ADHD发病高峰年龄[5]的结论, 说明6~11岁儿童是ADHD防治的重点人群。调查同时显示, 注意力缺陷是4~16岁儿童ADHD的主要表现, 与张微等[3]调查结果一致。所以, 注意力缺陷应作为对ADHD儿童干预工作的重点内容。
3.2 ADHD儿童行为问题
儿童行为问题已为教育界和医学界普遍关注。以往的研究表明,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除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症状外, 常伴较多的行为问题[6,7]。
本研究显示, 6~16岁ADHD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55.29%, 明显高于非ADHD儿童 (9.78%) , 进一步分性别和年龄段分析2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 均为ADHD儿童显著高于非ADHD儿童。比较2组儿童行为问题总分及各行为因子分, 除6~11岁女童的性问题外, 各年龄组儿童行为问题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表现为ADHD组高于对照组。
ADHD儿童共同特点是控制能力较差, 对环境的抑制性信息反应功能低下, 难以接受约束和控制, 容易违反社会常规。相当一部分患儿行为鲁莽, 不能遵守游戏和比赛规则, 经常干扰他人的活动, 易与同伴发生冲突, 在和同伴发生矛盾时常常采用语言和躯体攻击的方式解决, 因此不受人欢迎, 影响与同伴的交往, 不能与人融洽相处, 易出现社交退缩、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8]。此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和纠正, 会转化为违纪、攻击、敌意等外向性行为问题。
ADHD儿童的一些行为常会遭致父母的愤怒、过度干预、厌烦、斥责等负性介入, 久之则可影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 表现为自我评价低下、缺乏自尊及社交退缩、抑郁、体诉、强迫等内向性行为问题。当父母的不适当干预超出了儿童耐受力时, 可导致违拗反抗、敌意、攻击等外向性行为问题。
研究结果说明, ADHD儿童的行为损害是多方面的, 提示在诊治ADHD时不仅要考虑注意缺陷、多动的临床表现, 同时应重视ADHD儿童伴发的多种行为问题对儿童造成的损害, 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这对ADHD儿童的康复, 减少家庭和社会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 为ADHD儿童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滨州市4263名6~16岁儿童, 通过家长填写注意力及多动问题问卷和CBCL量表来完成儿童ADHD和行为问题的评估, 比较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结果筛查出ADHD儿童273名, 6~16岁儿童ADHD的总患病率为6.4%, 其中男童 (8.9%) 高于女童 (4.1%) (χ2=32.06, P<0.01) , 6~11岁组 (7.7%) 高于12~16岁组 (5.3%) (χ2=9.900, P=0.002) 。ADHD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 (55.29%) 明显高于对照组 (9.78%) (χ2=214.749, P<0.01) , 不同性别和年龄段ADHD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均高于非ADHD儿童 (P值均<0.01) 。除6~11岁女童的性问题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其余各年龄组儿童行为问题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表现为ADHD组高于对照组。结论ADHD儿童易伴发多种行为问题。诊治ADHD时应重视伴发的行为问题对儿童造成的损害。
关键词: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精神卫生,危险行为,对比研究,儿童
参考文献
[1]戚元丽, 于瑞丽, 王祖承, 等.美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量表在中国试用的信效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19 (9) :583-584.
[2]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child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Pediatrics, 2000, 105 (4) :1158-1170.
[3]张薇, 刘翔平, 顾群, 等.六城市ADHD流行病学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15 (1) :23-25.
[4]卢林, 张晓莉, 余新华, 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关因素调查.Clin Psychol Med, 2005, 15 (6) :258-259.
[5]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946-1947.
[6]赵云静, 马学梅, 郗春艳, 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亚型行为问题.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15 (4) :328-329.
[7]刘康香, 钟燕, 康如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与行为问题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 (2) :196-197.
社交技能培训可治疗儿童行为问题 第5篇
Q刘大夫,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称之为问题行为,表现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什么样的呢?
刘粹:儿童行为问题通常是依据行为的外显与否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的,又称外显性的,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捣乱破坏公物欺骗或偷窃等。另一类是内向性的,又称内隐性的,表现为羞怯胆小、沉默寡言,过度焦虑,自卑,孤僻,对人对事冷漠,回避新环境及与他人的接触等。
Q是不是有这些不良行为的孩子都需要治疗呢?会不会有些仅仅是不好的性格面并不是病态呢?
刘粹:当然,是不是病态要结合其平日的行为经过测评,最后综合诊断才能下结论,不排除正常孩子偶尔也会出现这些不良行为。中国的家长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常常认为孩子出现问题好好教育就行了,意识不到这其实是孩子病了。有一定数量的患儿随着年龄增长或其他因素影响,行为问题可以自愈,这通常是对一些轻中度患儿而言。但如果经过训练,这些患儿可以更早并在短期内治愈行为问题,对其成年后建立健康的人格和性格更有益。
Q刘大夫,产生这些问题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刘粹: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研究的人也很多,但都不能形成定论。可能和遗传因素有关,因为有研究发现患儿的同胞发生本病的概率较其他人要高,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更高,环境因素也不能忽视,生活环境中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往往会用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而对外界环境不感兴趣,也容易导致行为出问题;和饮食方式也有一定关系,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的儿童,倘若过量摄入酸性食品,就会渐进性地出现一系列症状,如手足发凉,容易感冒。常哭闹不止,免疫力降低,严重者可殃及大脑功能,导致思维功能紊乱;最重要的一点,和家庭教养方式脱不了干系,父母性格急躁,经常训斥孩子或家里只有老人单独带孩子的,发病率要远远高出平均水平。
Q刘大夫,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得到矫正,对儿童的影响有哪些?
刘粹: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得到矫正,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使儿童社会能力下降,生活质量在多个方面显著低于正常儿童,并且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育。此外国外研究认为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可能导致成人时期发生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
Q刘大夫,请您给读者朋友们介绍一下您主持的社交技能训练,这项训练是最新出现的吗?
刘粹:社交技能训练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既往的30年中,不断有研究报道社会技能训练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对儿童问题的有效性。但过去的报道多集中在一些残障儿童,自闭症儿童等等身上。单纯针对行为问题的研究偶尔也有,但是方法不完善,所以有效性也并不显著。此次,是我们中心和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上海长征医院儿科、宁波市康宁医院精神科,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科6个中心门诊一起做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干预方法,最后得出的结论。
Q刘大夫,那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社交技能训练都包括哪些课程,如何训练?
刘粹:每个疗程共包括共12次课程,每周一次,每次小时。每组6~10个孩子一起训1练。比如在《建立自信》这一课中,会帮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特点和优缺点,学会恰当地评价自己,方式有填写卡片介绍自己的特点以及口头的自我介绍等:《学会倾听》这个课程中,就会教孩子们学习了解倾听在人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正确的倾听方法,采用的方式就是做游戏、角色扮演——好与不好的的倾听者,《沟通的技巧》这一课会教孩子们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学会真诚,坦率、自然地与他人交往,一般会通过小品表演和讨论的方式进行,《调节情绪》这一课会让孩子们认识消极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掌握调节或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等等。还有些课程是关于理解他人换位思考、缓解紧张和压力、学会说“不”、代替攻击性行为等。
Q在训练中,这些有行为障碍的孩子如果不合作怎么办?
刘粹:我们在每组会配备训练员和助手,对训练进行组织和指导,并在训练中加入如下行为矫正方法:制定课堂纪律;加强自我监督及彼此监督;代币法;对训练中禁止出现的如打人则给予适当的惩罚以及家庭作业等。每次训练都出示课堂纪律,反复提醒,在黑板上用记录“星”的方法作为代币,训练结束时得到五颗星的患儿给予奖品,如笔、其他文具、饮料等。
Q对于很多问题儿童的家长来说,这也是一个盲区,不知道我们有没有针对家长的课程?
刘粹:有,我们有专门的父母培训课程,这些课程由有经验的心理治疗专家进行针对家长的讲座和咨询,内容包括向患儿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讲明本训练的目的和操作方法,获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请家长在生活中结合社交技能训练的内容在行为上给孩子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教育家长不要过分关注患儿的缺点,而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各种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尤其结合每次训练内容,注意孩子的行为,如果发现孩子能将训练中所学的技巧运用到生活中去一定要马上给予鼓励和奖励;要求家长督促患儿完成家庭作业,在完成的过程中提醒患儿改善不恰当的行为。
Q那家长们上了这些课程之后可不可以在家里自己为孩子上课进行治疗呢?
刘粹:我们不建议这样做。因为课程中有很多互动的环节,在家里缺乏这种条件;另一方面家长毕竟不是专业人士,无法及时监控到孩子的变化,并做出相应调整。当然,这个课程需要家长们在家里的配合以巩固效果,但是主要的部分最好还是参加专门机构的课程训练。
Q您对父母们有什么建议吗?
刘粹:父母应尽量避免不良的养育方式,如拒绝,过严、干涉、溺爱、期待、盲从、矛盾、不一致等,更不能使用威胁或体罚,要给孩子创建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稳定,家庭气氛轻松愉快,亲子关系密切对儿童的个性塑造和心理行为的发展会产生积极作用。生活在紧张,压抑或沉闷的家庭气氛中,儿童易形成焦虑、孤僻冷漠等不良情绪,会出现多动或冲动行为。此外,父母应提高自身修养,给孩子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Q刘大夫,最后您还有什么想对读者朋友们说的吗?
分析儿童问题行为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于2012年56月,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在广州市城区 ( 荔湾区、海珠区、越秀区) 各随机抽取1所普通小学, 每所小学一至五年级各抽取1个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800份, 回收有效问卷590份, 有效回收率73. 8%。其中男童272名, 女童318名; 兴趣班510名, 非兴趣班80名; 年龄为7 ~11岁, 平均年龄为 ( 8. 9±1. 4) 岁。
1. 2工具 ( 1)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 中国标准化版本 ( 家长用) [2]。1992年该量表在我国22个城市进行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 修订了针对我国城市儿童各年龄性别组城市常模,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共113项, 由儿童父母填写, 男女均包括9个分量表。CBCL总分和 ( 或) 任一因子分大于6 ~ 11岁儿童常模分即判断为有行为问题。 ( 2) 自编问卷, 主要调查社会经济学特征, 父母文化程度、职业, 儿童性别、年龄, 参加兴趣班的种类、数量、时间、意愿、动机等条目, 由儿童自己填写。兴趣班分为: ( 1) 才艺班, 包括舞蹈、相声、魔术、绘画、表演、演讲口才、戏曲、陶艺、剪纸、书法等; ( 2) 音乐班, 包括钢琴、古筝、吉他、其他乐器, 歌唱、合唱等; ( 3) 益智班, 包括棋类、航模、机器人、无线电、计算机等; ( 4) 体育班, 包括跆拳道、拳击、咏春拳、游泳、球类、击剑等; ( 5) 素养班, 包括国学、礼仪、理财、领袖力、团队合作等。本研究将参加过以上兴趣班中任何1个且至少持续0.5 a定义为兴趣班。
1. 3质量控制统一培训调查员,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 向班主任及学生说明调查目的及意义。由本课题组成员直接向被调查班级发放问卷, 问卷发放后第3d收回。
1. 4统计分析用EpiData 3. 1软件进行资料的双录入,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量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 两独立样本连续型变量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 1广州市城区男女童各类兴趣班参加情况比较女童兴趣班参加率 ( 89.3%) 高于男童 ( 83.3%) ( χ2=4. 482, P < 0. 05) ; 女童才艺类、音乐类兴趣班参加率高于男童, 益智类、体育类兴趣班参加率低于男童 ( P值均 <0.01) ; 男、女童素养类兴趣班参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 。女童参加兴趣班意愿为父母结合孩子意见、父母要求的比例 ( 97.9%, 2.1%) 与男童 ( 92.9%, 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7. 571, P <0. 05) ; 男、女童在近0. 5 a参加兴趣班的费用分布: <3 000元、3 000 ~ 5 000元、5 000 ~ 8 000元、≥8 000元分别占53.4%, 30.0%, 9.9%, 6.7%。女童对兴趣班喜欢、一般喜欢、不喜欢态度分别为86. 7%, 13. 5%, 0. 3% , 男童为74. 7% , 24. 1% , 1. 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15. 45, P < 0. 05) 。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参加率/%。
2. 2广州市城区兴趣班与非兴趣班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异常率比较兴趣班女童行为问题异常率 ( 9.2%) 低于男童 ( 15. 5%) ( χ2= 4. 792, P < 0. 05) 。兴趣班女童的总行为问题及分裂强迫、多动、违纪、攻击性、残忍因子异常率低于非兴趣班 ( P值均 < 0.05) 。兴趣班男童的总行为问题及各个因子异常率与非兴趣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见表2。
注:两组定性资料比较时, 无 χ2值的项目是采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 ( ) 内数字为异常率/%。
3 讨论
随着儿童教育观的演进发展, 如何推进大教育环境的全民教育意识, 充分认识了解儿童成长发育和潜能特点, 培养儿童多方面兴趣、爱好和特长, 增强儿童社会适应性和提升生活幸福感, 是当前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大议题和焦点问题。本次结果显示, 7 ~11岁男女童兴趣班参加率均较高, 分别为83. 3% , 89. 3% , 提示小学艺术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改变了艺术教育长期存在大面积空白的状况。男、女童参加兴趣班种类偏向有所不同: 男童偏向体育类和益智类, 女童偏向才艺班和音乐班。原因可能是社会对儿童性别气质的期待和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的性别观念差异[3,4,5]。92.9% 的男童和97. 9% 的女童都是自愿并参考父母意见参与兴趣班, 74.7%的男童和86.7%的女童对兴趣班持喜欢态度, 与以往报道不太一致[1]。女童对兴趣班所持态度比男童更积极, 可能与女童参加兴趣班意愿更主动和男女童兴趣班种类有偏向有关。
艺术教育的理论前提是大脑半球功能分工[6]。有研究表明, 95% 的人以使用左脑为主, 当左右脑互相配合时, 脑的总能力和总效应大大加强; 艺术教育即调动右脑的积极性, 又促进左脑的功能, 使左右脑得到平衡协调发展, 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及促进学生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7]。
儿童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期, 生理、心理行为不断发展并日趋完善,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2,8], 重视探讨艺术教育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见和处理相关问题, 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显示, 兴趣班女童CBCL中分裂强迫、多动、违纪、攻击性、残忍因子异常率和总行为问题检出率低于非兴趣班女童。可能与女童所参加音乐类和才艺类兴趣班, 开发了人的右脑潜能, 平衡了左右脑功能发展有关, 兴趣班男童的总行为问题及各个因子异常率与非兴趣班男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能与男童所参加的兴趣班种类多为体育类和益智类有关。
摘要:目的 了解广州市城区711岁参加兴趣班的儿童心理行为现况, 为儿童兴趣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BCL) 和自编问卷对广州市城区590名711岁儿童进行评定。结果 女童兴趣班参加率 (89.3%) 高于男童 (83.3%) (P<0.05) ;男、女儿童参与兴趣班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男童兴趣班种类偏向益智班和体育班, 女童则偏向音乐班和才艺班;对兴趣班持积极主动态度的比例女童 (86.7%) 高于男童 (74.7%) (P<0.01) ;选择兴趣班由父母结合孩子意见决定的比例女童 (97.9) 高于男童 (92.9%) (P<0.01) ;46.6%的儿童0.5 a内上兴趣班费用超过3 000元。兴趣班男童的总行为问题及各个因子异常率与非兴趣班男童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兴趣班女童的总行为问题及分裂强迫、多动、违纪、攻击性、残忍因子异常率均低于非兴趣班女童 (P值均<0.05) 。结论 参加0.5 a以上兴趣班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未产生不利影响, 参加兴趣班女童的心理行为相对较好。
关键词:精神卫生,行为,儿童
参考文献
[1]惠妍艳.关于幼儿园兴趣班现状的调查[J].教师, 2010 (33) :120.
[2]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教研室.全国22个省市26个单位24013名城市在校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独生子女精神卫生问题的调查, 防治和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J].上海精神医学, 1992, 4 (1) :47-55.
[3]周小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4]陈燕.当代我国性别差异教育的实践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9.
[5]武晓伟.基础教育语文教材中的性别问题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297-299, 308.
[6]崔桦.发挥艺术教育“开发右脑”功能, 促进学生智力和谐发展[J].陕西教育:高教, 2008 (11) :3.
[7]闫婷.小学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问题研究[J].成功:教育版, 2013 (1) :114-115.
分析儿童问题行为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跟踪随访2014 年1 月—2015 年6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 (DSM-IV) 中ADHD症状诊断标准患儿186例, 男166例, 女20例;年龄7岁~14岁 (9.06岁±1.92岁) ;其中注意缺陷型 (ADHD-I) 38例, 多动冲动型 (ADHD-HI) 58 例, 混合型 (ADHD-C) 90例。所有患儿均排除躯体疾病、儿童顽皮、广泛性发育障碍及精神障碍。
1.2 方法 (1) Conners父母问卷 (PQS) :由熟知患儿的父亲或母亲根据患儿近6 个月的表现在电脑上完成, 问卷包括品行、学习、心身、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六项因子, 共48项条目。每项以“无”“稍有”“较多”“很多”分别给予“0分”“1分”“2分”“3分”进行评判。国内研究者一致认为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良好, 可以用于中国ADHD儿童的评估。 (2) ADHD疾病认知问卷:根据自愿原则, 在专科护士指导下, 患儿的父亲或母亲现场填写家长ADHD疾病认知问卷。问卷借鉴ADHD相关文献后自行设计并经本科2位儿童神经心理专科医生及2位护理专家审定, 包括患儿的一般信息、家庭情况、家庭教养方式、疾病应对方式等。共发放问卷186份, 收回有效问卷166份, 问卷回收率89.25%。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数据库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整理, 且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统计数据予以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数 (百分比)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onners父母问卷 (PQS) 表1显示157例患儿伴有1种或多种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4.41%。检出品行问题以ADHD-HI、ADHD-C型为主, 与ADHD-I型 (χ2=8.368, P=0.004和χ2=14.099, P=0.00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习问题以ADHD-I型与ADHD-C型为主, 与ADHD-HI型 (χ2= 34.149, P= 0.000和χ2=35.362, P= 0.00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身问题3种亚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焦虑问题以ADHD-I型为主, 与ADHD-HI型 (χ2=5.526, P= 0.019)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冲动多动以ADHD-HI、ADHD-C型为主。3种亚型间ADHD-I型以学习、焦虑表现突出, ADHD-HI型以品行问题表现突出, ADHD-C型品行、学习、心身问题均出现。各亚型间行为问题发生率情况见表1。
2.2 166份家长ADHD疾病认知问卷家长对患儿存在的行为问题、正确教育方式、干预措施知晓率低, 见表2。
3 讨论
ADHD患儿出现的活动过多、自控能力差, 学习时很难集中注意力等不良行为, 常受到家长的责备、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讽[3], 由于无法在学业、亲子和社交关系上获得认可和成就, 导致患儿出现品行、学习、心身、焦虑、冲动多动等行为问题。ADHD是由遗传、生物、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个性特质、家庭教育、学习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 目前我科采用药物治疗与家长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言行对患儿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本次家长对ADHD疾病认知问卷显示, 双亲抚养的家庭为15.06%、单亲抚养的家庭39.76%、隔代抚养的家庭45.18%, 家长对患儿行为问题完全知晓为15.06%, 部分知晓45.78%, 完全不知38.55%。 因此关注ADHD儿童行为问题, 向家长提供个性化的行为问题应对措施极其重要。
本次Conners父母问卷 (PQS) 检出品行问题94例, 以ADHD-HI型 (53.45%) 、ADHD-C型 (60.0%) 检出率高。患儿因冲动、多动而出现违规、攻击等明显超出了同龄儿童在相同文化背景中正常范围内的行为, 部分家长往往采取高压管教方式, 很少关注孩子的心态, 从而加重患儿挑衅、对立、违抗等行为, 发展到青春期会出现经常打斗、伤害他人、无故逃学、离家出走等品行障碍表现, 甚至因挫折不断、交友不慎, 出现反社会人格[1]。家长对ADHD疾病认知问卷显示:认可患儿冲动、多动是病态行为的家长102人, 对患儿违抗行为采用冷战、惩罚教育方式的家庭31.93%, 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有35.54%, 掌握行为矫正方法家庭为16.27%。根据此调查针对出现品行问题的患儿家长给出的应对措施是:让家长了解患儿的行为特征;了解不良的教育方法、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不融洽的亲子关系是诱发患儿对立违抗、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及持续存在的因素;教会家长各种降低儿童的挑衅、不服从、违抗行为的应对策略;指导家长多用鼓励、正性沟通教育方式, 给孩子建立行为规则;家长可以应用认知方法[5], 帮助孩子学会有效控制愤怒及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指导家长有目的、有计划、持之以恒地实施正确的行为矫正[6]方法并应用社会技能训练方法, 让孩子学会倾听、改善交流技巧、增强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对挫折的承受力, 以矫正患儿的对立违抗、降低成人期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危险性。
本次Conners父母问卷 (PQS) 检出学习问题116例, 以ADHD-I型 (86.84%) 与ADHD-C型 (75.56%) 检出率高。患儿因注意选择性差、注意维持时间短、注意范围狭窄, 书写、阅读、算数等逻辑、思维、记忆能力受损明显[7], 以致学业成就低。若家长对患儿期望过高, 采取训斥、拒绝、否认等不当教养态度及严厉、惩罚等教育方式对待患儿, 则会导致家庭气氛紧张、儿童心灵受创, 挫伤儿童学习的动力、兴趣, 更导致儿童自信心不足、自我贬低, 随之出现焦虑、抑郁等其他心理行为问题。家长对ADHD疾病认知问卷显示: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多数家庭对患儿的期望值高, 对患儿学习成就低, 家庭教育采用正性、一致教育方式仅为17.47%, 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为10.84%, 家长掌握并耐心实行提高注意力的训练方法30.72%。因此针对出现学习问题的患儿家长给出的应对措施是:让家长了解多动是患儿无法控制的病态行为、适当调整对患儿的期望值;家长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多关心、理解、支持、鼓励患儿, 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指导家长教会患儿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给以适当的学习帮助并循序渐进地对患儿进行提高注意力的训练[8];指导家长采取适当的方法化解患儿在学校受到的挫折并寻求老师、同学的理解, 给儿童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
本次Conners父母问卷 (PQS) 检出焦虑问题患儿24例, 以ADHD-I型 (23.68%) 检出率高, 尤其高年级女童焦虑异常发生率更高。国内外专家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密切相关[9], 父母过多的约束儿童的自主性、过度的保护和控制会干扰儿童探索求知的能力。患儿常因学业能力不足、社交场合的不够灵活、过多体验到挫折、失败而沮丧导致紧张不安、自信心不足、对各种活动兴趣降低等情绪障碍表现。ADHD疾病认知问卷显示:家长对患儿行为感到焦虑不安的家庭为68.67%, 家长掌握认知行为治疗方法仅有10.84%, 在宣教中给出患儿家长的应对措施是:提醒家长寻找并且消除导致孩子情绪问题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以宽容、接纳的态度对待患儿, 与孩子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 积极消除家庭环境中的负性影响, 给孩子安全感, 并注意孩子安全;用恰当的方式让患儿了解自身特性;用关爱、赞赏、激励的方式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培养孩子丰富的兴趣、乐观的性格;指导家长应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10]改变患儿歪曲的认知, 用增进正性心境的活动缓解患儿焦虑、抑郁的症状。
本次Conners父母问卷 (PQS) 检出心身问题60例, ADHD-I、ADHD-HI、ADHD-C型患儿均易出现。ADHD患儿常因冲动、攻击等行为引起同伴的反感、责备、排斥, 甚至与同伴冲突, 造成人际关系不良;ADHD患儿也常因扰乱课堂纪律、妨碍教学秩序、干扰同伴学习而受到老师的责备、处罚与老师的关系紧张、对立。ADHD患儿如伴有运动协调障碍时, 不仅会影响阅读、学习, 还会表现为行动笨拙、日常生活屡遭挫折。随着年龄的增长, 尤其以高年级ADHD女童更敏感于父母、老师、同学对她的评价, 以致患儿自尊心低落、人际关系不良, 出现头痛、胃痛、睡眠问题等不适。ADHD疾病认知问卷显示:能正确认识疾病并能与老师沟通、寻求帮助的家庭为65.06%, 但能得到老师帮助、同学理解的家庭为32.53%。因此针对出现心身问题的患儿家长给出的应对措施是:家长以稳定平和的态度对待患儿, 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 了解患儿的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行为;注意保护儿童的自尊;尽可能地帮助儿童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关注并奖励儿童的良性行为, 忽视一些轻微的不良行为;教会儿童有效的沟通交流技巧, 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善同伴间的人际关系;家长及时与老师沟通, 采取正性强化和负性后果的课堂行为[11]管理方法, 有效减少患儿的破坏性行为, 适当调整ADHD儿童的学习任务、教育策略让患儿获得积极的行为变化, 以减少心身问题的发生。
相关研究显示ADHD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互为因果[12], 多动-冲动导致的对立、违抗是品行问题的前驱症, 品行问题是反社会人格的前驱症。ADHD患儿的对立违抗一直持续到少年期与长期敌视父母的管教有关, 而父母不当的教养态度又导致患儿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13]。患儿长期的负性情绪困扰、同伴的缺失等问题如未及时干预, 最终发展为品行障碍, 甚至违法犯罪行为。 作为医务人员应积极行动起来, 通过发放ADHD疾病知识宣传资料、定期举办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电话随访、微信、QQ群交流等形式给患儿家长提供个性化的疾病知识指导, 让患儿的父母在遵医嘱药物治疗的同时重视参与家庭行为干预[14], 多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 改变教育观念、教育方法, 改善亲子关系、家庭氛围, 给患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成长环境, 以利于患儿身心健康成长。
摘要:[目的]分析学龄期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 患儿存在的行为问题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随访确诊ADHD的患儿186例, 由患儿的父亲或母亲在电脑上完成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调查并现场填写家长ADHD疾病认知问卷, 专科医生分析患儿存在的行为问题, 专科护士向家长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结果]157名患儿伴有一种或多种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4.41%。检出品行问题94例, 以ADHD-HI、ADHD-C型为主;学习问题116例, 以ADHD-I型与ADHD-C型为主;心身问题92例3种亚型均有;焦虑问题37例以ADHD-I型为主;冲动多动157例以ADHD-HI、ADHD-C型为主。家长ADHD疾病认知问卷显示:知晓患儿存在的行为问题、亲子关系和谐、采用正性一致鼓励教育方式、掌握提高注意力方法、应用认知、行为矫正方法的比例均低于50%。[结论]ADHD患儿常出现一种或多种行为问题, 家长行为及教养方式对患儿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医护人员应给予家长个性化的健康宣教, 使患儿得到良好的家庭护理。
小学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及干预研究 第8篇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地区小学儿童700人,发放问卷700份,收回700份;实际有效问卷662份,有效率为回收总卷数94.6%。其中男382人,女280人。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 (ParentSymptom Question2naire, PSQ) 修订版。Conners氏量表之父母问卷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 信度与效度较好, 是筛查儿童行为问题 (特别是多动症) 用得最广泛的量表, 具有全国常模, 适用于3~17岁的儿童。Conners氏量表之父母问卷修订版包括六个因子: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及多动指数。由专门经过培训的心理学教师担任主试, 以团体测验方式进行, 收回有效问卷662份。
(三)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用spss12.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 行为问题的检出情况。
662名小学儿童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3.6% (90/662) 。对PSQ六个行为问题因子得分比较分析,各行为因子检出的人数及检出率状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662名小学儿童中存在的最严重的行为问题是学习问题和焦虑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3.9和12.54%。其他各行为因子检出率依次为多动指数 (7.7%) 、冲动-多动 (7.25%) 、心身障碍 (3.47%) 、品行问题 (2.27%) 。
(二) 不同性别小学儿童行为问题状况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 不同性别小学儿童行为问题PSQ各因子状况总体上存在差异, 男生的行为问题倾向显著高于女生。在各因子中除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和焦虑问题外, 其他各因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男生PSQ各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并且在学习问题上, 差异达极显著性水平。女生心身障碍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下同。
(三) 小学儿童PSQ各因子状况与全国常模的差异比较 (见表3) 。
通过对小学儿童PSQ各因子的得分与全国常模的调查比较发现, 男生的学习问题 (t=14.984, P<0.001) 、焦虑 (t=6.526, P<0.001) 和多动指数 (t=5.728, P<0.001) 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 差异达极其显著性水平, 心身问题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常模 (t=7.872, P<0.001) 。女生的学习问题 (t=8.893, P<0.001) 、焦虑 (t=5.468, P<0.01) 和多动指数 (t=6.392, P<0.01) 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但是心身问题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常模。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小学儿童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3.6%, 与国内王雨吟等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小学儿童的行为问题突出表现在学习问题、焦虑及多动问题等方面。本调查结果还显示男生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和多动指数因子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女生, 与苏林雁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
调查还发现重庆市小学儿童的学习问题、焦虑、多动指数等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说明重庆地区小学儿童的学习压力明显增大,这与父母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寄于过高的期望有关。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生物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儿童的发展,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现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学生面对更为激烈的学习竞争和升学压力,教师、家长的高期望高要求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极易导致儿童种种学习问题、焦虑问题的出现。
通过促使家长和教师共同配合,开展理性-情绪想象、积极联想、角色扮演等活动对儿童进行情绪辅导,并在学校内和家庭里充分利用强化法、系统脱敏法、示范、行为契约、模仿疗法、代币制等方法矫正儿童的各种情绪、学习、活动等问题。实施干预后,品行问题、学习问题、焦虑、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等因子得分下降明显,这应该和情绪辅导、行为矫正法的训练有一定关系。
参考文献
分析儿童问题行为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1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儿童186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儿童的年龄均在1~5周岁, 无肥胖、超重和器质性的疾病, 所有儿童就诊按照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本次研究均经过儿童家属的充分知情, 采取自愿原则。
1.2 评分方法
采用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诊断工具对本次研究的所有儿童进行饮食行为评价[3], 由抚养人根据儿童的饮食行为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评分;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儿童的饮食问题, 细分为4类: (1) 厌食:对食物的兴趣较少, 饥饿感不明显, 用餐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吃过几口以后就拒绝再吃食物, 在用餐的过程中非常急迫的想要离开餐桌; (2) 挑食和偏食:儿童因为颜色与气味等原因对一些食物比较的排斥, 只对某几种食物较为的感兴趣; (3) 饮食行为不良:在就餐的过程中专注于看电视或者玩游戏, 吃饭的地点不固定, 需要抚养人追着喂食, 吃饭的过程中需要用一些小玩具进行诱导才肯进食, 进食的时间过长, 食物含在口中不下咽; (4) 食物恐惧:用餐的过程中对于固体食物产生恐惧, 拒绝吃食用, 在用餐之前产生心里恐惧, 喜爱吃零食。对儿童的饮食行为进行评分, 评分按照5级的评分法则进行, 以一周内出现的次数频率等级作为标准。总是:一周内至少有5 d出现上述行为;经常:每周有3~4 d出现上述行为;有时:每周有1~2 d出现上述行为;很少:每周不足1 d出现上述行为;从不:每周从来没又出现上述行为。评分的赋值如下。从不得1分, 很少得2分, 有时得3分, 经常得4分, 总是得5分, 对上述4类评分进行加权, 确定饮食行为问题的判定标准:无饮食行为问题:4分;轻度饮食行为问题:5~8分;中度饮食行为问题:9~12分;较为严重的饮食行为问题:13~16分;重度饮食行为问题:17~20分。
1.3 儿童纳入与排除标准
(1) 儿童年龄在1~5周岁之间; (2) 所有儿童均无肥胖、超重以及器质性的疾病; (3) 所有儿童在上述的饮食行为4项评分中至少有1项的得分超过2分; (4) 家属充分知情及自愿;且有效的配合干预以及随访工作; (5) 所有儿童至少进行4个月的饮食行为干预, 中途中断饮食干预的儿童排除在本次研究以外。
1.4 干预方法
所有纳入本次研究的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 对照组儿童进行常规的喂养指导, 干预组儿童根据就诊时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调查情况对抚养人进行综合性的阶段干预措施, 并根据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的改变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抚养人自就诊后每月在儿童保健门诊至少接受一次饮食干预的指导, 总共3次。所有儿童每个月由抚养人对其的饮食行为问题进行再次的评分, 进而对两种干预方法进行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经由Excel 2003录入,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 等级资料采用,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注:*表示和初始评分比较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示和对照组的末次调查比较, 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下表同
3 讨论
饮食行为问题已经日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现象, 而儿童的良好饮食习惯是抚养人较为关切的问题, 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的独生子女生育潮的来临[4], 其更加关注后代的饮食行为, 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抚养人在对儿童进行饮食行为干预的过程中, 其对儿童的喂养方式、喂养态度、以及所提供的喂养环境对其日后饮食行为习惯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5]。有学者认为:儿童进食的良好体验对其日后的个性以及自主性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饮食习惯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将会形成儿童成就感以及满足感[6]。抚养人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行为问题的过程中如果能进行良好的互动, 一方面可以保持儿童成长过程中充足的营养摄入, 保证其成长过程中必须的营养物质, 另一方面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模式。有报告显示[7], 25%~40%的正常发育儿童以及80%发育迟缓儿童均与不同程度上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密切相关, 因而儿童时期的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对于保持儿童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对我院门诊儿童的饮食行为习惯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抚养人对儿童饮食习惯的调查问卷, 了解其儿童在饮食行为上的不良方式, 进而对抚养人采用分阶段的干预方法, 针对抚养人提出的关于儿童不良饮食习惯进行强化干预, 家长可以依据干预措施以及免费的儿童饮食行为指导手册进行实践, 在以后的随访的过程中, 我们根据家长对儿童的饮食习惯再次评价儿童的饮食行为, 并对干预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期望达到较为理想的干预效果, 通过本次研究也充分表明, 针对儿童在饮食习惯当中经常出现的厌食、挑食和偏食、饮食习惯不良、食物恐惧等饮食行为问题, 只要抚养人给予足够的重视, 均能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 两组儿童就诊4个月后末次调查评分和初始评分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干预组4个月后的末次调查评分和对照组相比较,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即进行干预后儿童的饮食习惯要优于对照组, 表明对儿童的饮食行为不良的问题进行及早的发现、尽早的干预可以有效的矫正儿童的不良饮食行为问题, 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海萍, 崔素梅.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学, 2007, 13 (1) :35-36.
[2]李进华, 尚煜, 范松丽, 等.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病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32) :4611-4612.
[3]徐亮.IMFeD工具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 4 (2) :185-186.
[4]李玲, 回淑.社区儿童保健服务现状与对策[J].医药论坛, 2007, 28 (4) :49-50.
[5]金志娟, 沈恬, 金星明, 等.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0, 18 (7) :547-550.
[6]彭慧林, 唐明德, 吕海燕, 等.儿童饮食习惯与性格相关性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 (10) :1456-1459.
分析儿童问题行为 第10篇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问题行为 原因 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与背景
(一)自闭症的提出
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脑部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严重的长期发展障碍的综合症,属广泛性发育障碍。通常在幼儿3 岁以前就可以被发现。他们的障碍或异常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沟通、社会交往以及情绪与行为模式等方面。自闭症的患病率约为每万名儿童2一13人。我国共有60 万一70万名自闭症儿童。
目前我国制定的有关残疾人的条例、法规中,还没将自闭症正式列为残疾类。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不像盲、聋、弱智儿童那样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众多自闭症幼儿被确诊,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部门的关注。1994 年9 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委托北京市教育局进行自闭症儿童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实验,主要研究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原则,为国家教委“九五”期间推广自闭症儿童教育做准备。从此拉开了自闭症儿童步入特殊教育领域的序幕。到1999年,尚没有一所医疗机构开设有自闭症康复训练项目,也没有训练自闭症幼儿的民间机构。为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积极开展残疾幼儿学前教育,一些学校于1999年秋季开始,着手对自闭症幼儿的早期教育康复进行实验研究。
(二)自闭症的涵义
自闭症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所以自闭症患者的问题行为有别于普通意义的行为,有其独特的含义。
什么是自闭症?自闭症是儿童是从出生后到三十个月以内所出现的一组症状群。这类儿童对听觉或视觉的刺激反应异常,对别人的话难以理解,并且言语中常有反向语言、文法构造不成熟、不会使用反身代词和抽象的语言等特点(世界卫生组织)。从1943年Kanner ·L的心因性、环境性的情绪障碍学说到1967年Rutter(美国伦敦大学精神医学者)的脑器质性的障碍所致的认识、言语障碍学说的变化,不同的学者观点有所不同。根据1987年美国精神学会的分类,认为自闭症是属于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
在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小儿自闭症的诊断标准中,对自闭症的概念更加清楚地进行了表述:自闭症的临床表现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其它类型。具有继发性的社会的、情绪的问题,接受性言语的特异发育障碍,反应性迟滞障碍或脱抑制障碍,同时伴有一些情绪、行动障碍的精神迟滞。有些症状虽与精神分裂症相似,但不是非常早期发病的经神分裂症。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而导致交流、社会交往和行为三方面同时出现严重问题的综合征。【1】
1943年,美国巴尔迪摩约翰霍布金斯医院的精神病医生坎那(Kanner)第一次对自闭症下了定义。他归纳了11例具有极其相似背景和行为模式的儿童的几项共同特征:很难与他人发展人际关系;言语获得的迟缓或丧失曾发展良好的语言能力;有重复的刻板行为,缺乏想象;擅长于机械记忆;强迫性地坚持某些惯例或常规;有正常的生理外表。坎那把这种新的疾病称之为早期婴幼儿自闭症。【2】
个人认为自闭症也就是孤独症,是儿童出现的一种严重性发育障碍。他们一般存在语言发展障碍、交往障碍、想象障碍等,最明显的表现是兴趣取向和日常行为异常。
二、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特征
儿童问题行为并不是躯体性疾病。它是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偏异, 包括行为和情感两方面。不同年龄组儿童有着不同的行为问题。【3】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虽然常常看上去稀奇古怪并异乎寻常,但它的背后总有一种具体的、合乎逻辑的原因,记住这一点是很有帮助的。意思是说,这只不过是一个残疾儿童面临着他无法懂得的复杂情况所做出的简单反应。
(一)语言发展障碍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各有不同。虽然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较为迟缓,但有学者认为,一半的自闭症儿童最终会使用有用的语言。而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自闭症儿童进行言语活动时,存在以下沟通障碍:口语发展迟滞或完全没有发展,而且没有用手势、哑语等替代性的沟通方式来辅助沟通的意图;在话题转变时很难改变自己的注意集点;与多人交流时,很难保持同一个交流的话题;在交谈过程中,很难与对方保持视线接触。
语言重复也是自闭症儿童的一大特点。语言重复又称回声式重复,可分为即时语言重复和延迟语言重复两种情况。即时语言重复是自闭症儿童在与他人说话以后马上重复他人所说的话。如妈妈问孩子:“宝贝,你想去哪里玩?”孩子马上说:“宝贝,你想去哪里玩?”延迟语言重复是指自闭症儿童在别人说话后,过一段时间再重复这些说话的内容。比如,母亲早上对孩子说的话,到了晚上孩子才重复其内容。自闭症儿童缺乏共同的注意力,导致语言重复,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需要经过特定的治疗才会慢慢的改善。
自闭症儿童说话时得语调、速度等往往也與众不同。他们说话的语调比较片面单一。有的自闭症儿童常用高尖的声音说话,有的说话时似乎不能控制音量。
(二)社会性交往障碍
虽然自闭症儿童在某一点上注意力非常集中,但却对来自外界的要求置若罔闻,不能交往的这个本质性的障碍必然使智力发展受到影响;即存在社会性交往障碍。
社会性交往障碍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之一。自闭症儿童在感情和社会互动方面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困难,他们很难理解他人的面部表情,不会察言观色。因此他们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社会上或公众场合的交往往往是困难重重。孤独症患儿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目光往往不集中于人的脸上,并且回避与人的目光接触,与人讲话时目光散视、空洞、飘忽、注意力涣散,给人一种似听非听,心不在焉的感觉,难以形成和发展正常的依恋关系。他们对母亲的声音缺乏反应,对其离开毫不在意,只关注自己的事情,当母亲下班回来时也不会伸手去拥抱。也有孤独症儿童并不是十分冷漠,能够和母亲有一定程度的亲昵行为,甚至出现过分地要母亲抚摸,但这些行为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社交行为,这种交往仍缺乏情景交融的情感交流,与其说是对母亲的依恋,不如说是把母亲当做特殊物品的依附行为。孤独症儿童常常不能使用社会性注意来达到愿望,当他需要什么物品时常常拉着他人的手放到所要的物品上,或站在所要物品的地方不停的哭闹,而不会指着这个物品表示想要。别人有时候也很难从他的目光对视中判断他的精神状况。
(三)想象障碍
自闭症儿童喜欢享受某种特定的、固定的声音、味道和动作刺激等,对于他熟悉的以外的刺激无法很好的理解和反应。他们对特定物体存在偏执、对日常活动或习惯的变化表现出反抗以及会反复从事缺乏拓展性的游戏、斜眼看人且不擅长玩过家家类的模拟游戏。
自闭症患者在游戏时表现出缺乏想象性思维,他们的游戏技巧非常有限,非常喜欢机械性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时他们的玩法比较单一,如果玩堆砌积木,他们通常的玩法只是将积木一块叠加一块地堆高,可以这样维持不变地独自玩上很久,而不会想到用同样的积木堆城堡或进行其它玩法。
(四)兴趣和行为异常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偏爱独处,不愿与其他伙伴交往。他们不会主动参与游戏活动,喜欢独自嬉玩;做事情容易一意孤行。另外他们的兴趣也比较狭窄、偏激,与正常儿童有较大差异。孤独症儿童对于合作游戏缺乏兴趣,常常拒绝参加集体游戏。即使勉强参加集体游戏也仅仅是充当被动角色,跟在别人后面跑来跑去,被他人挥来挥去,而不理解游戏的意义,自闭症儿童缺乏想象力、创造力,不会在游戏中扮演角色,不懂得遵守游戏规则,比如被警察抓起来没有沮丧之感。
首先,自闭症儿童缺乏主动性地寻求与他人共享快乐、兴趣和成就的表现。例如他们不会向他人显示、携带或指向感兴趣的物品。他们不去寻找友谊,如别人和他交往,也不理不睬别人的友好表示,不参加他人的游戏,有时也跟着他人一起玩但对他人的提问不给予评价。他们有与他人交往的愿望,有些还积极交往,但与人接近的方式奇特,例如重复问一些问题,常把内容集中在自己狭窄的兴趣方面,不管他人是否爱听,探讨一些毫无意义的命题,也不会察言观色,不知道别人爱不爱听,也不给他人插话的机会,有时候还会去触摸他人。
其次,他们在沉湎于一种或多种狭隘和刻板的兴趣时,在兴趣的强度或注意集中程度上是异常的。如单调地摆放积木,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儿童要天天吃同样的饭、排便用同样的便器等现象。
三、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家庭气氛、教养方式、教养意见分歧程度、管理态度和学前所处环境等,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与多种遗传性疾病有关
从家族和挛生子的研究中,发现自闭症人士的挛生兄弟姊妹大约有10%至20%可能有轻微的自闭倾向。如脆弱X症候群—X染色体劣性遗传,在X染色体的长臂末端部有脆弱部位,是多种精神薄弱遗传的要因,其中自闭症占5一20%;苯丙酮酸尿症—常染色体劣性遗传,血中苯丙氨酸的增加,引起腦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导致自闭症和精神迟滞。
(二)与母亲的孕产期异常情况有关
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得过麻疹或风疹,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而导致自闭症。 此外,新陈代谢疾病亦会造成脑细胞功能失调,影响脑神经传递信息的功能,因而造成自闭症。妊娠母亲的年龄在35岁以上,与新生儿自闭症的发病有关。妊娠期药物不正确地使用、妊娠4个月以后的出血、Rh血型不合、孕妇因高血压导致妊娠中毒、羊水中胎便排出(胎儿假死症候)、早产儿或产程有缺氧之状况等都有可能诱发新生儿自闭症。
(三)与大脑半球机能分化异常有关
大脑半球机能同心、肝、肾三脏有密切联系。医学家认为先天不足、肾精亏虚、神失所养、心窍不通、肝失条达、升发不利是自闭症的主要病机。
在理解包含某种心理状态的社会情景时,需要考虑某人知道什么和有什么预期,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比较困难。造成心理探测能力缺陷、中枢性统合不足及执行功能障碍缺陷的原因可能与额叶顶叶的机能障碍、侧颞叶的机能障碍以及小脑的机能障碍有关。【1】
目前一般学者认为:自闭症是中枢神经受损所引发的终身发展性障碍。证据显示:自闭症儿童的基本障碍不是来自感觉通路的问题,而是脑部负责分配、聚焦与学习的神经元障碍,以致神经接收器无法以正确的方向及适当的敏感度选取刺激。这种神经元功能障碍同时也影响早期的脑部发育及调节学习的障碍。中央网状组织及相关边缘系统构成脑部活动及敏感性的调节障碍。此系统涉及选择性注意、知动协调及记忆等心理功能,此外,它还决定感觉通路的活动水平与效能。这些问题均与脑部机能分化有关。
四、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
(一)药物治疗
医学界认为自闭症是一种疾病,故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盐酸氟苯丙胺、制真菌素、羟吗啡酮、B-1阻碍药物以及营养类药物,最新的药物治疗是分泌素治疗。1998年10月在美国举行分泌素治疗的案例报告引起很大的轰动,有人认为分泌素的使用是自闭症治疗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但对分泌素的使用效果各持己见,不能统一。【4】值得注意的是用药物治疗前须经医生诊断检查后再选择药物,切勿盲目偏信乱用药,与此同时要了解服药过程的注意事项,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加强药物的安全保管,以防意外。目前对自闭症的病因尚未明确,在总体治疗上尚无特效的疗法,在使用时一定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管年龄大小,自闭症儿童本身应该参与治疗的过程。家人及其他救助人员应尽量帮助他们了解用药的目的和理由,这样可以避免他们对药产生负面的态度和误解。另外自闭症儿童的照顾者应纳入治疗程序。他们可提供自闭症儿童对药物反应的信息,供医师用药的参考,所以他们也要被告知药物治疗的原因、可能的药效及副作用。
(二)语言行为教育法
语言行为与非言语交际能力密切相关。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如果非言语交际能力没有获得正常的发展,口语获得将非常困难。因此,必须充分关注自闭症儿童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发展。【5】
1.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会成为有效的沟通者
自闭症儿童常常无法开始一个话题, 或在沟通中常习惯被动地处于信息接受者的位置, 或是缺乏社会性会话的有关知识与技巧( 如何转换话题, 如何表明自己有不懂的问题, 如何结束话题等) 。沟通是一种双向的、动态的互动过程。沟通者应彼此主动地参与和投入。尽管自闭症儿童在主动沟通方面存在困难,仍需要求他们独立引发话题或提出要求,否则他只是一个被动的沟通伙伴。因而, 教会自闭症儿童成为交往互动中的伙伴也是一种新的干预项目。
2.选择辅助的沟通系统
自闭症儿童在进行交际时,常选择一些原始的、非典型的动作手势进行沟通,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
让儿童学会用摇头、点头、摇手、指点及其他的一些象征性交际行为作为辅助手段进行语言行为训练。对于较严重的自闭症儿童来说,则应将训练的重点放在发展其非言语或前言语的社会交际技能上;因为这能帮助他们建立一套比较实用的符号交流系统,比如离散单元教法中所做的眼光接触训练、视觉教法中所采用的图片进行交流的训练等都能帮助儿童进行初步的交流。【6】
(三)游戏疗法
幼儿的娱乐、学习、社会交往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等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因此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年幼儿童可以通过角色游戏等模仿、学习社会交往;发展感知觉、思维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同时也使儿童在游戏中实现自我并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纪律性和协作精神。同时游戏也是必不可少的。即通过游戏建立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并观察和关心他的兴趣和爱好。让患儿参与到感兴趣的活动当中,以此扩大患儿的交往过程。因此游戏对年幼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自闭症儿童。
游戏与语言有共同的特征,即游戏与语言都是符号,儿童通常通过游戏表达某种含义,而语言也是某种概念表达的象征符号。Wetherby & Prutting 发现,游戏能够促进个体有效地交流,而且要掌握有效的交流必须能够做象征性的游戏。【7】在自闭症儿童对生活中的事件、人物和物体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并能预测在这一事件中人们的想法和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和结果的前提下,可以引导他们玩过家家、看病、捉迷藏等游戏。这种方法是主要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情绪障碍,解决其情绪上的不安、恐惧,使他们愿意与社会和他人接触,逐渐走出自闭的世界,同时可以开发其创造力。
(四)建立自闭症儿童康复救助体系
1.增强师资力量
自闭症儿童康复救助体系需要由特殊教育工作者和治疗师等专业人员组成,需要他们使用一些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便提供一个合适而有效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另外,作为治疗师,首要的工作是要明确儿童的问题行为的表现,判断行为功能特点,然后确定该行为对于孩子的危害性,最终才能够进行干预措施。
2.完善康复机构,纳入医疗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内地自闭症康复救助机构较多,但是大部分自闭症康复机构的设施比较简陋,场地较小或没有活动场地。
建立完善的康复机构,特殊教育人员要选择适合自闭症儿童的活动;并结合自闭症儿童的特点进行活动的安排,尽量让整个训练环节具有趣味性和多变性,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动机与机会。总之,要让自闭症儿童在温暖的环境中得以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
对患儿家庭来说,每月几千元左右的治療费用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不少家庭因为经济原因中途停止对孩子的治疗,这也成为自闭症治疗的最大障碍。专家和家长一致呼吁:尽快将自闭症治疗纳入医疗保障体系,这样可以保证绝大部分自闭症儿童得到更好的康复治疗。解决家庭的后顾之忧,挽救因经济原因而被放弃的自闭症儿童,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石。【8】
3.家庭矫治是关键
在家庭环境中,通过训练改善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患儿自立。
首先,可以选用一些患儿感兴趣的教材,要求他注意并注视说话人的脸,主动注视目光。帮助患儿学习姿势性语言如点头、摇头等;给患儿做出示范,要求其模仿,然后反复训练,直到能理解为止。其次,利用情景或患儿提出要求时进行,反复训练使患儿在想满足某种要求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让患儿进行传话训练,使患儿能主动与他人建立关系,改善交往。【9】不管怎样,家长要与自闭症儿童建立良好的沟通并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沟通互动的桥梁,使孩子不断地走出自闭症的心灵。
(五)干预环境人本化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大多局限在学前教育和家庭氛围内,这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现实的严重后果就是:很多孩子早期有很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后期严重退化;成年以后仍然是社会和家庭的极大负担。
在干预过程中,要求家长和教师在自然地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中对儿童进行教育、指导。另外也应注意要不断地满足自闭症儿童的需要。据相关人事调查可知,很多自闭症儿童在被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时,会出现程度不同的问题行为。
教育环境将从根本上决定中国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的命运。通过学习者与干预者建立关系,在安全、包容的氛围中表达自我,探索新的活动,无疑是自闭症儿童康复的有效手段。干预者与自闭症儿童之间形成尊重、安全、温暖和信任的关系对取得干预成效具有重要影响。【10】自闭症儿童的康复需要比正常儿童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更好的环境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育强大、持续、全方位的干预,补偿他们社会性的先天不足。
面对自闭症患者这个终身无法康复的人群,我们不是要他们适应社会,而是社会要适应他们的需要,形成全社会支持的社会政策理念。从自闭症患者生命周期的视角,其诊断、干预、就学、工作及养老等各个环节都要融入社会,都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辉.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及诊断与评估[J].现代特殊教育,2007:7—8.
[2]刘春玲,江金娣.特殊教育概论[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228—229.
[3]魏书珍. 儿童保健学.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169 —170.
[4]朱志东.自闭症儿童干预方法评述—兼论体育干预[J].搏击·体育论坛,2010,11:8—11.
[5]昝飞,马红英.自闭症儿童的干预内容与方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5,1(28):136—7.
[6]黄伟合.关于儿童自闭症行为矫治法的几个理论问题[J].心理科学,2003,26(3):475—7.
[7]Wetherby AM ,Prutting CA.Profiles of communicative and cognitive -social obilities in autistic children .J speeck Hea Res 1984,27(3):364-77.
[8]吴辉.自闭症儿童康复救助的现状和改革思路[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41—42.
[9]叶子.关心孩子的“孤独”[J].中国保健营养,2005,11:64.
分析儿童问题行为 第11篇
一、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
选择理论 (choice theory) 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格拉瑟 (William Glasser) 提出的用于解释人类如何行为及其原因的心理学模式, 它是从现实治疗法 (reality therapy) 中发展起来的, 以1998年格拉瑟的《选择理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选择理论强调的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我们的选择, [3]选择理论的核心内容有以下几点:
1. 内部控制心理
选择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源于内在的控制而不是受外部控制的, 强调人们的行为是自己的选择, 外界不能强迫你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 人只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不能去强迫别人, 就如格拉瑟曾说过的:“我们的所作所为没有一样是由外在于我们的情境或个人所引起的。”[4]我们的所作所为, 都是主动的行为, 绝非是被动地起作用。人的行为是受自己选择和控制的, 外界的刺激对人来说只是一种信息, 而信息本身是不会让我们做或感觉到什么, 只有当信息传送到人的大脑, 经过大脑的处理之后才能转化为行动。[5]例如, 过马路时, 看到红灯我们就会停下。我们之所以会看到红灯就停下不是对红灯的自动条件反射而是因为当时该行为是我们最满意的选择。红灯只是一种信息, 这种信息传到我们的大脑中, 大脑对它进行加工, 如红灯过马路可能会有生命的危险, 于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你选择在红灯时就停下。若此时你在赶时间, 出于赶时间考虑你就不会因为红灯就停下你的脚步, 你还是会继续前行的。
2. 人内在的五大基本需求
格拉瑟认为人天生具有5种基本需求生存和繁殖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获得权力的需求、自由的需求和享受乐趣的需求。“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持续满足根源于我们基因深层的五大基本需求”, “我们的行为无论简单或复杂都是我们满足自我需求的最佳尝试”。[4]内在需求驱动着人们终生做出行动来满足, 外界不断地向大脑输送信息, 大脑不断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检查, 检查的标准就是内在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快乐是告诉人们一种需求被满足了, 痛苦则是说正在做的事情不能满足迫切想满足的需要, 受到痛苦的驱使, 人们会不断地寻求满足需要的方法。”[3]对于具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来说, 他们之所以会表现出“问题行为”是因为“问题行为”能使他们的内在需求得到满足, 使他们感觉到快乐。
3. 个人世界
“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 智者和疯子也在同一个世界, 但他们眼中的世界大不相同”, 选择理论将这种现象解释为他们各自拥有的个人世界不同。[5]个人世界是每个人出生后不久开始在记忆中组建的, 并随着成长不断发展、更新。它记录的是生活中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最佳方式, 并且以图像的形式呈现。这些图像可分为三类:生活中最喜欢的人;最愿意拥有或经历的;最常遵循的想法和观念。[5]个人世界是一个人生活的核心, 人们是按照自己的个人世界来选择行为表现的。如果一个人是城里的戏剧爱好者们个人世界中的最伟大的评论家, 多数人就会把他的意见当成事实。读他的批评言论的人从不会想到还有一些不那么有名的人在称赞她的表演, 因为这些无名之辈不属于其个人世界。许多人就会根据这个受人欢迎的评论家的意见而不去看演出。
4. 整体行为
选择论把行为一词扩展为整体行为或总合行为, 并且认为任何行为都是由行动、思考、感觉以及生理这四大要素组成的。“如果把总合行为比作汽车, 基本需要就是发动机, 行动、思考、感觉和生理反应都是轮子, 行动和思考都是驱动轮, 他们引导汽车前进的方向, 感觉和生理反应是后轮, 仅仅跟随驱动轮, 汽车前进的目的地就是个人世界。”[3]我们可以直接选择或控制行动和思考, 通过选择或改变行动和思考, 可以间接选择或改变感觉或生理反应。
5.“关心而不占有”的人际关系
格拉瑟指出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已经把周围的人分为了两类:第一类是他们拥有或想要拥有的人, 包括恋人、妻子、丈夫、孩子、学生和员工;另一类是不属于他们的人, 如好朋友、一般朋友、有权势的人, 比如老板, 当然还有陌生人。[5]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对于这两类人我们都是关心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与前者的关系经常是处于“剑拔弩张”状态, 因为我们把与他们的关系定位于“关心占有”, 信奉的是外部控制心理, 对他们我们总是以强迫和命令的姿态出现。但是, 与后者的关系却是非常的融洽和谐, 因为我们将与他们的关系定位在“关心而不占有”, 处处与他们协商交流, 我们在无形当中运用了选择理论考虑到了对方的内在需求。因此, 与学生相处时我们要建立的是“关心而不占有”的关系, 不应用外部控制常用的批评、指责、威胁、惩罚、奖励等方式, 而是应该以关心、聆听、鼓励等温和态度为前提, 用引导法对待学生。
二、选择理论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解释
根据格拉瑟选择理论的观点, 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在的基本需求主动选择的。学生的“问题行为”是由其主动选择的, 选择的原因是就是它可以使自己的内在需求得到满足, 使现实世界的人和事符合个人世界的某个画面。学生的“问题行为”表现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形成的, 用选择理论来讲, 学生表现出问题行为是因为学生将原本被视为满足需求的关于正常行为必备的图像, 从他们心目中移除, 取而代之的是“问题行为”必备的图像。学生所表现的行为“问题”与否完全在于他们心目中的图像, 让学生将关于表现正常行为必备的图像保存在心中是防止学生表现“问题行为”的关键所在。[4]我们知道, 每一个学生在刚入学时, 在学校中都表现出正常行为, 因为他们相信表现出正常行为能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 能使现实世界的人和事符合个人世界的某个画面, 能让他们得到快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发现他们表现出正常行为与他们所预期的“回报”有了出入, 他们的内在需求没能得到满足, 这意味着一个曾经令人满意的图像, 现在无法让人得到内在需求上的满足, 表现出正常行为使他们生活在痛苦之中感觉不到快乐, 这时这个图像将从他们需求满足图像中移除。与此相关的正常行为表现也将会在学生身上消失, 受需求的驱使为了使自己快乐, 取而代之的是能满足内在需求的“问题行为”必备的图像, 从而学生选择表现出的是“问题行为”。
三、选择理论对转化儿童“问题行为”的启示
1. 外部控制理论转向内部控制理论的观念转变
长久以来, 人们信奉的是外部控制理论。该理论认为, “对儿童”或“为儿童”所做的一切, 不管能不能满足儿童的内在基本需求, 儿童都会做出人们所期待的行为正常行为。换言之, 对儿童所做的一切, 一定会起作用, 儿童的行为是受外部动力驱使的。受外部控制理论观念的影响, 家长或教师采取了很多针对“问题行为”的措施, 但是, 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太多无论家长或教师多么努力, 儿童就是不肯努力学习的例子。要想让儿童做出正常行为, 一定要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才行, 就如选择理论所主张的外界的刺激物迫使不了人做任何事, 只有当某一种行为能满足儿童的内在基本需求儿童才会去选择表现某一行为。儿童的行为是受内部控制的, 外界的刺激对儿童来说只是一种信息, 信息本身是强迫不了我们做任何事情的, 只有经过大脑检验, 看它是否能满足内在需求, 能满足内在需求它才有价值, 反之, 则毫无价值。因此, 对儿童“问题行为”进行转化时, 我们要在观念上打破传统, 由外部控制理论转向内部控制理论, 明白儿童的一切行为都是儿童自己的选择。
2. 尊重儿童, 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
尊重每一个儿童, 不能因为儿童表现出“问题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就对其嗤之以鼻, 我们要弄清楚儿童表现“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选择理论告诉我们一切的行为表现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而选择的依据就是能否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 内在需求的满足是人们行为表现的关键所在。同样地, 儿童行为表现的依据是内在需求的满足。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儿童选择表现出“问题行为”, 是因为“问题行为”能满足他们内在的基本需求。若我们能知道儿童表现出“问题行为”是为了满足他的哪种内在需求那么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 引导学生采用我们期望学生表现的行为正常行为来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想知道是哪种内在需求的驱使使儿童表现出“问题行为”, 我们主要的方式有观察和交流。通过观察与交流, 我们可以总结出他们需要的是哪种内在需求, 内在需求有多种实现方法, 问题行为可以使之实现, 正常行为也可以使之实现。因为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内在需求, 对其的“要求”顾及他们的内在需求, 通过引导儿童会采取我们希望的行为表现正常行为去实现自己的内在需求。
3. 建立亲密关系, 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
在了解了儿童内在需求以后, 我们要与儿童建立亲密关系去让儿童的内在需求得到满足。格拉瑟认为, “每个人都喜欢和别人共同学习、分享欢乐, 这是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最好方法, 即亲密相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 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将他们关在家里不许他们出去同伙伴们一起玩耍, 起初的时候孩子还听话在家里面学习, 但时间长了以后你会发现就算你把他们关在家里他们也不学习, 并且你们的关系还越来越差甚至是互不理睬。在这个例子中的家长若知道与自己的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多与他们协商交流, 孩子就不会与他们“对着干”, 而是会在家里认真地学习。同样地, 在学校中作为教师在教学中, 你要知道:“教学不是对学生或为学生做什么, 教学是建构你个人的教学趋向, 找出学生愿意用心学习的办法。”你要多倾听和鼓励学生, 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帮助者、引导者、关怀者和分享者, 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敬朴.问题行为、问题儿童及其判定[J].中国教育学刊, 1993 (4) :35-37.
[2]池丽萍, 王耘.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研究的理论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 2002, 10 (4) :411-417.
[3]刘朝莹, 江光荣.现实治疗法的新进展——选择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 (2) :194-200.
[4][美]威廉·格拉瑟 (William Glasser) .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M].杨诚, 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分析儿童问题行为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