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饭桌上的礼仪和禁忌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饭桌上的礼仪和禁忌(精选7篇)

饭桌上的礼仪和禁忌 第1篇

宴席饭桌上的的礼仪和学问

座位的次序

梁实秋先生有一句名言,说是一个人若想一天不得安宁,你就请客。

错!其实不然!这规矩不讲也就罢了,若要讲时,就应该按正经的礼仪规则来排序。第一要务便是确定谁坐主位。这个正对门口的主位,恰恰不是以职位高低名气大小来定的,而是以谁是主人也就是今天谁请客谁坐此位。主位确定之后,紧接下来我便示意职位最高者或是名气最大者,坐于主人的右边,并说明“此乃第一主宾席”。而主人的左边,则是“第二主宾席”。三位主角确定后,其余人等,也不是照集体相那般坐法,而是以第二主宾席为起点,沿顺时针方向递减,直至挨近第一主宾的那个位子,才叫做“末座”,所谓“敬陪末坐”、“忝列末席”者,指的就是这个座位。,但凡国宴,正中主人的右边,坐的必然是作为第一主宾的外国元首,主人的左边,则是元首夫人。训练有素的国宴或者大宾馆的服务员,无论斟酒、进汤、上菜、进甜食,都是从主人右边的第一主宾开始,再到主人、第二主宾,然后以顺时针为序直至末座的。上菜的次序

上菜的次序里,又有六个方面的讲究。

一是先有几个冷盘,让客人随意一下,一来免得冷场,二来客人中如有饥肠辘辘者,可先垫垫肚子。

二是关于汤的先后问题。南方人习惯先上汤,主张先把胃口喝开,还有“吃饭先喝汤,胜过开药方”的说法。北方人则务实,认为先灌下一肚子汤,菜就得少吃。汤的先后问题,入乡随俗也罢。

三是热菜上来之前,酒杯就必须斟满。

四是现炒现上的热菜,两道菜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

五是饭店的招牌菜,尤其是手工细活的那一类,还有肥腻之物如扣肉、红烧肉者,上的次序一般不能太靠后。那时客人已经打嗝,再把这些好东西端上来,只能给人以雨过送伞、入夏增裘的感觉。

第六,也是最后一条,从盐味的角度而言,菜要一道比一道淡。这个道理,是作家陆文夫先生通过他作品中的美食家朱自冶之口说出来的。炒菜最大的学问是什么?两个字,放盐。所谓盐调百味,菜肴中的鲜味、甜味、香味,全靠盐把它们调动出来。有道是,盐是君子,盐把食物中的各种好味道调出来之后,它就隐退到了幕后。倘若一道菜,谁要吃出了盐的味道,那么这道菜就失败了——这就叫盐压百味。人的舌头与别的感官是一样的,用久了就会麻木。故而上菜要一道比一道淡。如若相反,那就彻底砸锅。朱自冶说,有一次他去赴宴,最后一道汤,大师傅忘记放盐,端上桌来大家一喝,几乎异口同声喊出一个字:“鲜!”

下面再来说说山东酒桌上的称谓座次以及基本礼仪(都已圆桌为例):

1、“主陪”位置:主陪是请客一方的第一顺位,即是请客的最高职位者,或陪酒的最尊贵的人。位置在正冲门口的正面。主要作用基本就是庄主,把握本次宴请的时间,喝酒程度等。

2、“副陪”位置:副陪是请客一方的第二顺位,是陪客者里面第二位尊贵的人。位置在主陪的对面,即背对门口。传统意义上,这个位置应该坐请客买单的人。但随着近几年请客腐败之风的盛行,一般情况下,陪客者是倾巢出动,因此实际上,掏钱这样的小事是用不到第二顺位的请客者亲自出马的,所以,这个位置更多的是带动客人喝酒。

3、“三陪”位置:这是近几年刚刚流行起来的一个称呼,实际上这个位置跟上面所说的“主陪”和“副陪”的称谓,在山东省内各个地方规矩并不太一样。有些地方是没有这个位置的,但在济南,好像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位置在主陪的右手边第二位置。他的主要作用是跟主陪一左一右把“主宾”夹在中间,便于照顾。大家如果对当地风俗不是特别了解的话,不推荐大家坐这个位置。

4、“主宾”位置:主宾是客人一方的第一顺位,是客人里面职位最高者或地位最尊贵者做的地方。位置在“主陪”的右手边。由于许多人对山东喝酒的猛烈程度有所顾及,所以对山东规矩略知一二的外地客人,有时会选择让酒量大的人来做这个位置,这是不对的。请客的规矩更多的时候实际是一种礼仪,实质还是一个尊重。如果出现上述的情况,实际上真正的主宾不会少喝多少,名誉的主宾一般会被灌倒(因为你不是最尊贵的客人却坐在主宾位置,只是因为你能喝酒,做客的肯定要把你陪好),所以客人会得不偿失,切忌切忌!!

5、“副主宾”位置:是客人一方的第二顺位。位置在“主陪”的左手方。

6、“三宾”位置:副宾是客人一方的第三顺位。位置在“副陪”的右手方。

7、“四宾”位置:副宾是客人一方的第四顺位。位置在“副陪”的左手方。

餐桌上的位置基本就是这些。需要指出的,以上所列示的“主陪”“主宾”“副陪”“副主宾”

这四个位置在整个山东省是全部一样的,把方向列反了,会很尴尬的。“三陪”的位置在个别地方是比较讲究的。“三宾”和“四宾”在大部分的地区是这样划分的,但在个别地方规矩略有不同。例如我知道有些地方第三顺位以后的客人是依次排列在“主宾”和“副宾”之后,俗称“往上座”。大家在无法准确把握当地风俗的时候,可以“不便应万变”,就是按照主人的安排来坐,防止出现疏漏。

从上面说得可以看出,整个位置是按照“主陪”位置的确认而来的。那么如何确认“主陪”的位置?有两种办法。一是餐巾的摆放。一般情况下,由于各地餐巾的折叠方式不同,从形状上很难区分。但有一点,在山东全省是统一的,即主陪的餐巾折叠是最高的,或者主陪位置的餐巾颜色跟其他不同。二是筷子。比较正规的酒店,主陪和副陪位置的筷子是各两双,俗称“公筷”。公筷的作用下面会说到。

二、上菜

其实不仅仅是上菜,包括倒茶,倒酒等,所有的起始位置都是从主宾位置开始,也就是主陪的右手边。大家落座以后,可以从上述起始位置看出自己的位置是否做错,以及主人们的等级程度。那么上的第一道菜,主陪的主人会用公筷给主宾夹一筷,这表示尊重客人,同时说明大家可以吃菜了。无论客人是否喜欢这道菜,应该是感谢之余要首先吃一口的(如果是民族习惯如回民等应在此之前就提出,主人安排的时候会早有准备。如果客人有特殊忌口,这道菜是可以说明原因并拒绝的,主人会把这一筷放在自己盘子里,其他人依然可以接受到开始吃菜的信号)。从第二道菜以后热情的主陪会继续这个动作,但三陪位置上的主人应该会把这个行为主动接过去,否则让他坐在这个位置有什么用?

大家要注意的是,在这之前是没有开始喝酒的。一定记住,喝酒是要听主人的招呼,不要擅自行动。

三、喝酒

喝酒预示着宴会的正式开始。所以喝酒必须是主人开始提议。一般情况下,山东人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能喝一点的是选择白酒的,其他红酒,啤酒都可以。由于全国各个省份的名声不一样,因此北方的客人一般会被要求倒白酒,南方的可以宽松一些。但要跟做客的客人说明的是,大家一定要把握自己的量,不能喝酒的要坚决抵制。山东的热情是让人受不了的,如果开始喝上了,除非是喝醉了,否则你中途说我不能喝了换白水吧。这不是不可以,山东人名目繁多的接口都让你不好意思不喝酒,呵呵!

白酒的容器一般是三两三或者二两半的,即一瓶白酒倒三杯或者四杯。我不知道大家对容器的印象如何,一般意义上的茶杯就是二两半。大家如果在山东看到有用还小的杯子来喝白酒,千万不要感到幸运。因为你马上会知道,那是一口喝一个,到时候你后悔都来不及。去烟台的朋友要特别注意,因为这个地区有一种本地酒是二两一瓶的,叫“烟台酤酿”俗称“小姑娘”,配的杯子也是二两的,热情的主人有一套喝酒的程序,下面会说道,估计你看了都得醉倒。

下面说喝酒的规则,还是以白酒为例。

山东全省比较正规的白酒喝法是要求第一杯六口喝掉,以后随意。六口的顺序是,主陪带三口,副陪带三口(也有四二开的)。在这之前,客人是不能主动出击敬酒的。啤酒的比例是一比六或者一比八(按白酒的度数,不同酒桌自行规定)。以上说的是程序,只要是喝酒的,六口以后要求全部干掉。

上面说的烟台喝法是最不人道的(但也不是在所有的烟台宴请都用到)。烟台的规矩是“三二一”“一二三”,主陪副陪各带六口,三杯。主陪带三杯,第一杯三口喝掉,第二杯两口喝掉,第三杯一口喝掉。然后换副陪带三杯,规矩同上,轮次相反。这一圈下来,用二两的杯子计算就是六杯,也就是1斤二两,估计桌子上已经没有什么人了。

在主陪和副陪带完以后,主陪会宣布自由时间开始。这个时候就是私人恩怨了,开始单挑。但在喝的多少上是可以商量的。所以来山东的朋友而且能喝一点的,奉劝大家从现在开始要偷懒耍滑了,尽量不要跟着发飙,否则你有再大的酒量也要趴下。一般情况下,主人方的每一位包括主陪和副陪,会跟每一位客人喝一次,热情的主人会跟每位喝两次,所谓“礼仪之邦,喝酒成双”。普通意义上客人再回敬每位主人一次,基本就进行的差不多了。

最后,主陪会招呼大家喝最后一杯,即宴请结束的信号,俗称“门清”,济南叫“整整盅子”。最后一杯要求是要喝完,但大部分的客人这个时候可以用酒量不行了这类的话逃过这一杯,轻点表示即可。毕竟大家这个时候都喝得差不多了,不会再强求许多。另外可以跟大家说一点小窍门,就是在每喝干一杯的时候不妨留一点,借机少喝一些。因为在山东有一种说法,喝酒不喝根,借“年年有余”的寓意。还有一种说法是“喝瓶底生女儿”。但近年来又兴起“福根”的说法,呵呵,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

最后一杯一般会选择在饭上来的同时,这样大家可以开饭了。你只要吃上饭了,就放心吧,今晚的战斗可以结束了!

整体来说,山东省各地的喝酒规矩不尽相同,喝酒风范也很难统一,上面说的如果掌握了,应该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山东各地的喝酒猛烈程度也不尽相同,胶东最甚,青岛,威海还有上面说的烟台都在此列。但山东喝酒非常实在,主人敬客人酒是同时喝掉,这个跟河南的端酒风俗不一样。所以如果在山东喝酒,碰上一个不能喝的主陪,大家可以轻松许多。

关于山东喝酒风俗的形成,跟山东的历史渊源是分不开的。所谓礼仪之邦是其一,其二山东是酿酒大省。全省108县,几乎县县都有酿酒厂。而且要跟大家说的是,吃海鲜是不宜喝啤酒的,会得一种叫“痛风”的病,所以靠海边的胶东地区是喝酒最盛的。

饭桌上的礼仪和禁忌 第2篇

2. 如果就餐人数少于等于八人,那就等所有人都坐好了,女主人开始用餐了,再开动。如果是长餐桌,那么只要有几个人入座进食了,你也就可以开始吃了。

3. 一切和食物无关的东西都不应该出现在餐桌上,包括:钥匙、手袋、烟盒、墨镜还有手机。

4. 不要把餐巾展开,看起来像是在展示奥林匹克会旗一样。

5. 如果在用餐时你不想饮酒,不要把酒杯倒过来放,也不要很在意地宣布你不喝酒。只要轻轻地把指尖放在酒杯边缘,说一句”今天不喝,谢谢。”

6. 如果你在吃东西的时候,想要啜一口饮料的话,那就先拿餐巾把嘴擦干净了,以免在杯子边缘留下残迹。

7. 把原本要递给别人的沙拉碗或者盐瓶从半道截下来,这基本上就等于在说:你是个既贪婪又粗鲁的人。

8.餐桌上要传递东西的话,规则一般是逆时针传递。不过,如果坐在你左手边的人想要什么东西时,你也可以直接递给他。

9.想去洗手间的时候,只要说”失陪一下”就可以了。

饭桌上的礼仪和禁忌 第3篇

谈到英国商务交际礼仪, 人们会想到“绅士风度”。据说, 英国绅士风度起源于九百多年前的英国诺曼底封建王朝, 是贵族上流社会的交际礼仪和行为准则。比如“女士优先”就是一个人人皆知的行为准则。上车、进门、上电梯、下楼梯等, 都要女士优先;在酒会、在餐馆、在谈判间, 男士则一定要为女士拉开椅子, 接过女士大衣, 帮她们就座。

英国客户不轻易宴请来访者, 一旦这样做了, 就意味着他对会谈满意, 或者是愿意与你进一步交往。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习惯, 你要客套一下说“不麻烦了吧”, 那他会认为你这是拒绝了他, 不会再请第二遍。

在英国的商务交际应酬中, 对预约期、人数、层次、场合、服装、仪程等都有固定的格式, 而且很繁琐。按不同情况和需要, 一般有拜会、茶会、宴会等方式。这些都有较为严格的礼仪程序。

在商业宴会上, 切记不要开皇室的玩笑;不要把英国人称呼为“英国人”;交谈内容, 不能涉及女士的年龄、男人的工资, 甚至他们家的家具价值;不能在别人面前打饱嗝;不能在餐桌上抽烟;喝咖啡时要就着杯子喝, 咖啡匙要放在托盘上。

英国人不喜欢讨价还价, 认为很丢面子, 如果他们觉得一件商品的价钱合适就买下, 不合适就走开。如果你要购买一件贵重的艺术品或大额的商品时, 你也需要小心地与卖方商定一个合适的价钱。

忌佩戴有纹的领带 (因为带纹的领带可能被认为是军队或学生校服领带的仿制品) ;送礼时也忌讳送英国人条纹的花领带, 因为英国人只戴他们自己的条纹花领带, 他们认为戴别人送的是不吉祥的。英国人不欣赏标有公司标记的礼品。公司若送礼, 最好以老板和私人名义。

英国人忌用大象或人物肖像做商标图案;山羊花在英国是不正经男人的象征。不要给英国人送百合花 (被认为是死亡之花) 。

法国人有很多的文化, 因此很重视坚守原则, 即使这个生意能让他大赚一笔, 也不足以说服他违背原来传统的生意模式。跟法国人见面的时候, 正确的做法是很短暂地握手。很多人以为, 法国人见面要亲脸颊, 其实不是这样, 很亲近的朋友, 他才会真的跟你亲脸颊。

在法国, 见面就送礼, 会给人留下不善交际甚至粗俗的印象。另外还忌讳男人向女人送香水, 因为这有过分亲热和图谋不轨之嫌。法国的男士和女士都穿戴极为讲究, 因此, 在同法国人洽谈时要尽可能穿最好的衣服。对成年的女子, 要称夫人。对老年妇女千万不可称呼“老太太”。另外, 交谈时不要过多谈论他们的政治倾向、工资待遇以及个人的私事。

法国人看重休息时间, 这与日本人等亚洲人工作狂习惯相比截然不同。法国八月是度假季节, 全国上下, 各行各业都在休假, 如果在七月谈的生意, 八月份不会有结果。

法国人多信奉天主教, 其次是新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他们认为“13”这个数字以及“星期五”都不吉利, 甚至能由此引发什么祸事。因此, 法国人忌讳“13”。法国人喜欢野鸭商标图案, 但他们讨厌孔雀、仙鹤, 认为孔雀是淫鸟、祸鸟, 并把仙鹤当做蠢汉和淫夫的代称;菊花在法国只在葬礼上才用的;法国人忌麦绿色, 因为这会使他们想起德国法西斯的军装。

德国人素以办事认真而闻名于世。在德国人眼里, 商务谈判是一件极其正式和重大的活动, 因此也一定要着装正式, 否则是对正在商谈的事情的不重视, 会引起谈判告吹。

德国商人很注重工作效率。因此, 同他们洽谈时, 严禁狂聊或节外生枝地闲谈。德国北部地区的商人, 均重视自己的头衔, 一次次称呼其头衔时, 他们会格外高兴。

给德国人送花时不要用纸包装;玫瑰是专送情人的, 绝不可送给主人;菊花主要用于葬礼, 在德国送黄色和白色菊花是错误的行为。

俄罗斯及东欧诸国对商人很热情。在同俄罗斯人洽谈时, 切忌称呼“俄国人”。

俄罗斯人认为送钱是一种对人格的侮辱, 但他们很爱外国货, 外国的糖果烟酒、服饰都是很好的礼物, 但是忌送食品, 且礼物要用纸制品包好。

澳大利亚人认为平等、谦逊、诚实是他们文化中最重要的三种品质。对于习惯上下等级区别的亚洲人, 对他们的“平等”要有心理准备, 洽谈时可以用其首名。澳大利亚人守时, 如果你确实因故要迟到了, 切记必须打电话通知对方并告诉其你将到达的时间。

在商务往来中, 初次见面澳大利亚人不喜互送礼物, 有时在谈判前送贵重礼物还会被视为行贿。在社交场合中, 可以送份小礼品, 像一瓶上好的澳大利亚葡萄酒或是一盒巧克力, 送给女主人的鲜花等, 主人都会欣然接受。一些介绍你的祖国风土人情的书籍也很受喜爱, 接受者通常会当场打开礼物。与他们交谈时, 多谈旅行、体育运动及到澳大利亚的见闻。

在澳大利亚经商风格中, 效率远比感情和感觉重要。做生意前他们不会想与对方建立长远关系。和他们谈生意, 应直截了当, 列出事实和数据, 不要过多细节。谈判时, 澳大利亚人希望你报实价。在重大事宜的谈判上不会过于顾及细节, 然而制订的合同往往是非常细致、严格, 有法律约束力的。

澳大利亚人对兔子特别忌讳, 认为兔子不吉利, 看到它会倒霉。

在阿拉伯国家, 初次见面, 称呼对方时可在第一个名字前加头衔, 譬如, 穆罕默德阿布杜尔瓦罕伯酋长可被称呼为穆罕默德酋长, 阿布杜拉伊本费沙尔王子可被称呼为阿布杜拉王子殿下。尽管大部分阿拉伯商人懂得基本的英语, 但是你要讲得简单和缓慢, 避免使用行话;需要使用印有阿拉伯文和英文的商务性名片。见面和离开时要与每个在场者进行轻而简短的握手。日常交谈中应该保持视线的接触, 使用明显的手势。另外, 阿拉伯人往往会离你很近地坐或站立, 把手放在你的肩上, 用手拍你的肩臂或触碰你。如果有某个阿拉伯妇女在场, 男子不应该与其握手或被介绍认识;人的脚底决不可朝着对方。

在阿拉伯, 初次见面时不能送礼, 否则会被当成行贿。送给阿拉伯人的礼品, 价值不能低;根据习俗, 不能送旧的物品和酒, 不能送带有动物形象的物品, 更不能送女人的画片、图片等;尤其不能送礼物给对方的妻子, 但给孩子送礼特别受欢迎。

去阿拉伯人家参观做客, 不可询问他们家中女人和女孩子的情况, 不过, 可以泛泛地询问其家庭或孩子的情况。千万不能盯住一件东西看个不停, 那样阿拉伯主人一定要你收下这件东西, 心里将鄙视你。

阿拉伯人通常喜欢谈论他们国家的历史、城市或者艺术风格。可设法谈论他们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及咖啡和茶的质量上乘。避免讨论宗教、中东政治或妇女的作用。在中东大部分地区, 往往是政教交织的。

在穆斯林国家, 左手是不能用来从事如签字、握手、拿食物等干净的工作的, 否则会被看作是粗鲁的表现, 因为左手一般是用来做不洁之事的。

中东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 穆斯林都视未放血的动物为禁品, 禁食猪肉、狗肉、猫肉、动物的血和内脏, 一般也禁食马肉、驴肉等大型动物和猛禽的肉。多数的阿拉伯人不喜欢吃海鲜、螃蟹等食物, 也不食无鳞鱼。接待来访穆斯林客人一定要安排清真席, 特别要注意冷盘中不要出现猪肉, 和他们不吃的其他一些食物。穆斯林在正式场合严禁饮用含酒精的一切饮料, 但在公开场合各国对酒的忌讳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国家在餐桌上可以摆酒杯, 酒杯里可以放矿泉水、桔子汁等饮料代替酒。有的国家自己不喝烈性酒, 有的连啤酒也不能喝。这些国家对酒的忌讳程度是不一样的。对完全不喝酒的人如果有讲话安排时是不能祝酒的。在这些国家的招待会上如果讨要啤酒喝, 是非常无知和无礼的。另外, 阿拉伯各国都禁用六角星做图案。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到来, 中国同各国商务交往越来越频繁, 有必要对各国的商务礼仪和禁忌进行研究和总结。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 对欧洲几国、澳大利亚以及中东的商务礼仪和禁忌做了个百科集锦式的收集, 供进行跨文化交际和跨国商务活动的相关人员进行参考。

饭桌上的礼仪和禁忌 第4篇

一、饭桌上的中国孩子和父母

中国的父母在饭桌上的表现甚至比服务员还好,不但盛饭上菜,还帮忙夹菜,送到孩子嘴里,如果家中有老人,那么老人更像是“海底捞火锅店”的服务员,任何需求没有做不到的。

我们曾经看过许多这样的场景: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捧着碗端到桌上,一遍又一遍呼唤着孩子吃饭;父母端着碗追赶着孩子;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在饭桌上督促孩子多吃。

然而,中国孩子鲜有感恩的表情,有的更多的是不耐烦,觉得这些得到的是应该的。中国孩子对这些已经认为理所当然甚至是麻木不仁。

二、饭桌上的韩国孩子和父母

韩国的父母在饭桌上的表现像是长者。

在家中年纪最小的孩子,每次吃饭前,都要忙忙碌碌地按从老及幼的顺序给屋内的人盛饭端饭添饭,完毕,还得目不斜视,正襟危坐,恭恭敬敬地对饭桌上的长辈们说:“谢谢你们给了我这么一顿丰盛的饭菜!”

韩国的孩子吃饭时是一种感恩的表情。

三、饭桌上的美国孩子和父母

美国的父母在饭桌上的表现像是朋友。

在孩子能拿得动勺子时,父母就不会再给孩子喂饭。孩子喜欢吃什么,美国父母只是提出建议,至于最终孩子是喜欢是肉还是吃蔬菜,美国父母是从来不管的,孩子吃多少饭,父母更不愿意再管。

在美国的眼里,孩子已经开始可以为自己负责了,他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结果,美国的孩子吃饭时表现的是一种独立的品格。

总结

家庭教育应当重在“教化”,而不是口头教育。许多中国家庭教育的失败不在于家长不会“说”,问题是说的过多,而是家长不懂得如何“教化”,不懂得如何教孩子,更不舍得对孩子严格要求。

吃饭等生活行为是家庭教育最经常、有效的教化,然而,许多中国家庭在这些方面是缺位的。我并不认为中国孩子应当如韩国或美国孩子那样的吃饭,而是我想说的是,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饭桌等生活行为上的教化。

中国餐桌礼仪和禁忌 第5篇

守礼仪首先要知道、懂得礼仪,中国餐桌礼仪有哪些具体要求和需要禁忌的事项,下面就一起看看吧。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不断交流,中餐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还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青睐。

中餐用餐礼仪和禁忌 第6篇

习俗禁忌

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

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

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用筷禁忌

吃饭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乱游寻;三忌移筷,刚吃过一个菜接着又吃另一个菜,中间不停顿,不配饭,四忌粘筷,用粘了饭的筷子去夹菜;

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饭莱上;六忌跨菜,别人夹菜时,跨过去夹另一菜;七忌掏莱,用筷子在菜中间扒弄着 吃;八忌剔筷,用筷子剔牙。这些禁忌大都是与卫生、谦让、礼貌有关。

礼仪禁忌

1.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影响同桌的胃口。

2.用筷。不要把筷子直直的插到饭菜中间,寓意很不好;不要越过别人的筷子去夹菜;不要因为要找自己喜欢的菜就用筷子在碗里扒拉;不要用筷子剔牙。

从饭桌上的邀请与拒绝看礼貌拔河 第7篇

Leech (1983) 提出“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PP) , 可作为合作原则的补充和补救形式;Brown&Levinson (1987) 的“面子观”, 把礼貌研究推向高潮 (侯国金, 蒋勇2004:18) 。Leech (2005) “Politeness: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这篇文章在研究礼貌方面有所突破。其中他提到了中国人常常发动礼貌战争 (battles for politeness) , 如邀请他人吃饭, 就会出现下面的拔河模式:invitationrefusalinvitationrefusalinvitationacceptation (同上11) [1], 笔者将其称为“三请二拒一接受”拔河模式[2]。本文根据中国饭桌上的邀请与拒绝探讨拔河模式, 不仅对Leech (同上) 的拔河模式进行了补充, 还指出拔河模式之所以复杂, 跟文化、区域、权势、社会距离、性别因素有关。

一、相关理论

Fraser (1990) 认为, 迄今为止, 对礼貌语用的研究主要有四大体系:社会规约论 (the social-norm view) 、会话准则论 (the conversational-maxim view) 、面子保全论 (the face-saving view) 和会话契约论 (the conversational-contact view) (姚俊2003:12) 。现在笔者主要介绍会话准则论和面子保全论。

1、会话准则论礼貌原则

会话准则论是在Grice的合作原则 (CP) 上提出来的, 其主要代表就是Leech的礼貌原则 (PP) (姚俊2003:12) 。简单说礼貌原则就是一个“惠损”原则:自身受惠, 他人受损, 或他人受惠, 自己受损。出于礼貌的考虑, 总是使自身受惠少一些, 使他人受惠多一些, 或使自身受损多一些, 使他人受损少一些。礼貌原则有6条准则 (详见何兆熊2000:219) :

策略准则 (Tact maxim, 得体准则) 尽力缩小他人的受损, 尽力夸大他人的受惠[3];

宽宏准则 (Generosity maxim) 尽力缩小自身的受惠, 尽力夸大自身的受损[4];

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 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 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 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赞同准则 (Agreement maxim) 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 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

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 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

2、面子保全论

Brown&Levinson (1978, 1987) 的礼貌理论“面子保全论” (Face-Saving Theory, FST) 以Goffman (1967) 的“面子理论”为基础提出的。他们提到: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 (the public self-image) , 它分为消极面子 (negative face) 和积极面子 (positive face) 两类 (何兆熊2000:226) 。消极面子 (负面面子) 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 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积极面子 (正面面子) 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Leech (2005) 的文章, 基于PP&FST提出Grand Strategy of Politeness (GSP) 理论简单来说就是损己尊人, 正如Gu (1992) 指出, 中国人的礼貌有四个特点:尊人、损己、热情、文雅。

无论是礼貌原则, 还是“面子理论”, 具有普遍性, 也具有特殊性, 如, 消极面子不适合用来解释中国的礼貌现象。因此, 笔者用“惠损”原则 (礼貌原则) 和“面子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礼貌拔河并不总是遵循“三请二拒一接受”这个模式,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拔河模式将会不同。

二、实例例证

饭桌一:婚礼上的邀请与拒绝。

邀请人:某某与某某于本月 (十月) 21日完婚, 到时候一定要去。

受邀人:一定, 一定。 (收下请帖)

结婚办喜事时, 这样的邀请模式:邀请 (真心的) 接受 (真心的) , 在笔者的家乡都是这样的。

根据礼貌原则, 邀请人邀请他人来参加婚礼, 并设宴款待, 说明了邀请人遵循礼貌原则中的策略准则;受邀人来参加婚礼并带来礼钱, 说明了受邀人遵循了礼貌原则中的宽宏准则, 从而交际得以完成。然而, 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交际双方遵循礼貌原则, 并成功完成交际, 这时, 邀请人必须接受礼钱。邀请人接受这一行为, 就夸大了自身的受惠, 看上去与宽宏准则相悖, 实际上是受文化因素的影响正常的礼尚往来, 所以不会出现“三请两拒一接受”这一拔河模式。

根据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 邀请人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婚礼, 这一行为本身就预设了受邀人要随礼钱, 损坏了受邀人的消极面子。但是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如果不发请帖, 不去干涉受邀人的行为, 那才是损坏了他人的面子, 积极面子。由此说明, 即, 正如Gu (1990) 等一些学者证明的那样, 消极面子并不完全适合解释非西方国家的礼貌现象[5]。实际上, 邀请人邀请他人, 属于维护他人的积极面子, 而不是损害他人的消极面子;受邀人受到邀请, 自身的积极面子受到维护, 接受邀请, 也是维护邀请人的积极面子, 恰与“邀请接受”这一拔河模式相吻。总而言之, 交际双方都体现了中国尊人的特点, 这种面子都是双方挣来的。

饭桌二:丧礼上的邀请与拒绝

(语境一:笔者姥姥去世的时候, 由司仪带着舅舅去亲戚家 (无论关系远近) 通报某某去世了。

司仪:某某老人于某年某月某日走了, 请去奔丧。

亲戚:知道了

(语境二:丧礼结束的当天, 再由司仪去全村的父老乡亲家里通报一声)

司仪:今晚儿上某某家请着呢

乡亲:知道了, 费心了。

这也是一种邀请。显然, 两语境下的模式没有一个是“三请两拒一接受”模式, 但是两模式又不同, 语境一的模式是:邀请接受;语境二的模式是:邀请拒绝。

受区域文化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的影响, 丧礼结束之日, 司仪代表家属去拜谢父老乡亲, 所以会邀请乡亲, 但受邀人不会去, 固是“邀请拒绝”模式。 (但这个模式是形式上的邀请, 形式上的接受, 实际上拒绝。) 根据礼貌原则, 司仪代表家属邀请乡亲, 是出于一种礼貌, 遵守了策略准则, 尽量夸大他人的受惠。乡亲接受邀请, 就遵循了两个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

但是语境二, 拒绝这一行为表面上违背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 但受区域、文化因素的影响, 拒绝这一行为实际上遵守礼貌原则。正是出于赞同和同情, 才不能接受邀请;如果真得去了, 反而违背了礼貌原则, 是对人的不敬。乡亲拒绝这一行为, 看似维护了自己的消极面子, 却没有在行为上受到强加或干涉。由此进一步说明消极面子理论不完全适合解释与面子有关的现象。

饭桌三:熟人之间或同级之间的邀请与拒绝。

熟人之间或同级之间的邀请, 存在这样的拔河模式:或邀请接受, 或邀请拒绝, 或邀请拒绝邀请接受。这里我们只分析后一种拔河模式, 下面这则例子就属于后一种拔河模式:

武:今天请你吃饭, 谢谢那天帮我修改论文。

孙:请啥请啊, 咱俩谁跟谁啊。说不准下次我还得找你帮我修改呢。

武:走吧, 走吧, 下次的事再说。

孙:得, 得, 得。那下次我再请你吧。

武:好。

上文的拔河模式就是邀请拒绝邀请接受。拔河模式中, 武遵守礼貌原则, 且维护了双方的积极面子, 不存在损坏了笔者的消极面子。这个模式是中国熟人之间一种很普遍的礼尚往来现象, 不存在试探性邀请, 或一请再请以示诚意, 一拒再拒以示谦虚。如果说熟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出现Leech (2005) “三请二拒一接受”这种复杂的交往模式, 甚至更复杂, 就会让社会距离很近的人觉得很虚伪。这是受中国特殊的文化的影响, 再加上双方不存在权势和社会距离的干扰。之所以中间有一个简单的拔河模式, 一是出于礼貌, 二是维护面子。

另外, 非熟人之间的拔河模式, 及性别因素影响下出现的拔河模式, 在此不作讨论。

总之, 中国饭桌上的邀请与拒绝的礼貌拔河现象确实存在Leech (2005) 上提到的拔河模式, 但又不单单是这个模式。正如, Mao (1994) 的“相对面子指向的构想” (the relative face orientation construct) 说的一样, 汉语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 而西方则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 (转自于姚俊2003:13) 。文化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权势不同、社会距离不同, 礼貌的内涵则不同, 礼貌拔河则不尽然遵守同一个模式。

结论

本文以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为理论框架, 从婚礼、丧礼、熟人 (同级) 之间的邀请与拒绝分析了中国饭桌上的礼貌拔河模式:邀请接受, 邀请拒绝, 邀请拒绝邀请接受, 三种拔河模式对Leech (同上) 的拔河模式进行了补充, 还进一步说明之所以出现不同的拔河模式, 是受文化、区域、权势、社会距离和性别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 笔者拔河模式的分析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拔河模式, 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Gu Yueguo.1990.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 (14) , 237-257.

[2]He Zhaoxiong.1995.Study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J].外国语, (5) , 2-8.

[3]Leech.2005.Politeness: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J].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6) , 3-31.

[4]Yule, G.2000.Pragma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

[6]侯国金、蒋勇:《消极应答的语用策略》, 《外语教学》, 2004年 (1) 18-22。

[7]侯国金:《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年。

[8]侯国金:《语言学百问和硕博指南》,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年。

饭桌上的礼仪和禁忌

饭桌上的礼仪和禁忌(精选7篇)饭桌上的礼仪和禁忌 第1篇宴席饭桌上的的礼仪和学问座位的次序梁实秋先生有一句名言,说是一个人若想一天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