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技巧词性转化法
翻译技巧词性转化法(精选6篇)
翻译技巧词性转化法 第1篇
翻译中词性转换的技巧
一.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汉语与英语在词法和语言结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达到既忠实于原文又准确流畅的目的,翻译时应掌握一些必要的翻译技巧,词性转换即是其中之一。词性是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 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 是词的表述功能的外在标记。词性转换是指翻译时为了正确而顺畅地表达原文内容而改变词的属性,即改变词性。在汉译英语句子时,使每一个英语单词都有一个与之词义和词性均相同的汉语词相对应是几乎不可能的。若一定要用词性相同的汉语词来译出英语原旬,那么,汉语译文常常会因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及规范而读起来非常别扭,甚至艰涩难懂。词性转换在汉译英翻译中是一项技巧,其关键在于源语与目的与之间的词汇和句子结构差异较大。本文旨在探索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在翻译中使用词性转换的技巧,从而帮助大家逐步提高翻译能力和更加灵活运用词性转换这一翻译技巧。使其翻译的句子准确通顺,将由于英汉差异而引起的语言机械转换,根据表达习惯进行适当调整和转换,使译文变得更加的妥帖、顺畅。二.文献综述
刘小芬,杨筱霞在《再谈英汉互译中的词性转换》提出然而,许多人认为,翻译最大的障碍应该是两种语言的不同词性的转换。因为一种语言中的任何一个词并不总是能够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词性相同而词义又完全一样的词。只有通过改变原文的某种词性才能够更有效地传达出原文的准确意思。这种把一种语言中的某种词性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另一种词性来表达的翻译方法就是词性的转换。
谢捷在《英语名动转用中不同种类名词的转用几率探析》中提出“名词转化动词是基于原型名词的语义特征和所属语义种类确立其词义的,语言学家提出了多种转类动词的划分。”
陆俭明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中提到兼类词。兼类词指“同一个概括词兼有两种词类特性的词,即指同音同义而词性不同的词”
郑蕙在《论英汉翻译中的词性和句形转换》中提出“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因为汉、英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以及相关的社会背景环境和文化的不同给汉英翻译造成一定困难,所以有“语随境迁,语无定义”之说。这样译文才能通顺流畅。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词性转换和句子成分转换的翻译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指词性的改变,而且还包括词性作用的改变和句子词序的改变。“
王晨在《浅谈词性转换法在汉译英翻译中的应用》中认为“汉语中出现表示知觉、感情、心理状态,以及表示长时间状态的动词时,按照英语的语言习惯,以上词汇通常在英文中以形容词性出现,在翻译成英文时就要将其转化为形容词。并且当有表达动词的意味的固定搭配的形容词组出现时,也要将他们翻译成形容词性。”
梁超.在《浅谈英译汉中的英汉词性的转换》中论述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在英译汉的过程中, 有些句子可以逐词翻译, 有些句子则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 就不能以“挖个坑填个萝卜”方法来逐词对译。翻译时原文的有些词在译文中需要转换词类, 才能使汉语译文通顺自然, 即翻译时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表层结构, 可以在忠实原意的前提下将原文中有些词的词性转换为汉语的其他词性。
三.研究方法,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归纳总结,分析与综合 四.写作思路
一.词类转换的定义及必要性 1.词类转换的定义 2.词类转换的必要性
1.2.1 词类的差异 1.2.2 意义相同但词类不同 二.两种词类间的转换 1.名词的转换技巧 2.动词的转换技巧 3.形容词的转换技巧 4.副词的翻译技巧 5.连词的翻译技巧 三.结语 五.写作计划
1.2011年11月 选题,查找资料,确定论文题目 2.2011年12月 开题报告答辩 3.2012年1月 英文提纲草拟 4.2012年3月 论文一稿 5.2012年4月初 论文二稿 6.2012年5月初 论文三稿 7.2012年5月底6月初 定稿 8.2012年6月中下旬 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 刘小芬,杨筱霞.再谈英汉互译中的词性转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3).[2]谢捷.英语名动转用中不同种类名词的转用几率探析[ J].大学英语(学术版), 2006(1): 65-66.[3] 郑蕙.论英汉翻译中的词性和句形转换[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05).[4] 王晨.浅谈词性转换法在汉译英翻译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02).[5] 梁超.浅谈英译汉中的英汉词性的转换[J].职业教育研究, 2007,(02).[6]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7]陈苏东,陈建平.商务英语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6.1.[8]倪洪源.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策略[J].考试周刊, 2009,(51)[9]黄新祥.词类转换的认知研究[D].重庆大学, 2006,(01).[10] 蒋意.英汉词类转换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6,(09).[11] 叶海燕.翻译中的词性转换及换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1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7-51 [13] 刘金龙.试论科技英语中词性转换及其翻译[J].科技英语学习, 2007,(05).[14]何慧.英译汉中名词化词语翻译的两个特点[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 2010,(06)[15] 柳红霞.浅谈翻译中的词类转换[J].科技资讯, 2006,(16).
翻译技巧词性转化法 第2篇
prefer
differ
appear
perform
resist
enter
assist
produce
introduce
reduce
assume
destroy
describe
interrupt
prevent
receive
solve
suggest
exhibit
intend
recognize
define
protect
direct
construct
object
connect
collect
inspect
select
elect restrict
imagine
preserve
observe
organize
civilize
realize
examine
determine
inform
invite
prepare
declare
relax
apply
combine
educate
calculate
separate
translate
contribute
impress
expand
permit
decide
advertise
astonish
develop
encourage
equip
manage
require
treat
aware
happy
sweet
homesick
marry
pass
please
adj.---n.absent
expect
explore
decorate
communicate
imply
operate
locate
appreciate
celebrate
donate
promote
express
extend
conclude
confuse
agree
announce
disappoint
entertain
invest
improve
settle
achieve
bitter
crazy
ill
kind
thick
tired
careless
selfish short
store
warm
true
fail
press
present
imitate
consider
inspire
satisfy
recommend
hesitate
indicate
associate
congratulate
concentrate
devote
discuss
admit
divide
explode
amaze
arrange
employ
govern
involve
punish
state
accomplish
eager
fair
lonely
lazy
weak
nervous
pack
carry
dead
grow confident
fit
sad
convenient
different
diligent distant
evident
excellent important
independent
innocent intelligent
patient
silent
V.-N.offend
defend
advise-dom.free
king
wise-hood
child
neighbor-ship
relation
hard
friend
scholar-ing paint
mean
draw
wed
train
cloth
earnings
savings
findings
greetings
surroundings-ibility
-bility
adj.-n.able
possible
responsible
-y difficult
popular
real
safe
certain
loyal anxious
various
accurate v.-n
arrive
propose V.-N.不规则变化
sell
respond
weigh
compare
lose
succeed
choose
affect
behave
complain
apologize
discover
adj.-n.proud
n.-adj.ice
dust
condition
medicine
person
occasion
type
mind
peace
end
power
meaning
nerve
adventure
caution
religion
n.-adj.-able ible
favor
access
-tive
v.-adj.produce
attract
alter
relate
-n.-adj.effect
-tic
science
adj.-v.-ize
real
adj.-n.-v deep
long
wide
stable
capable
flexible
secure
social
curious
approve
pursue
serve
laugh
fly
think
injure
angry
hungry
taste
globe
agriculture
origin
practice
emotion
finance
office
benefit
physics
success
faith
home
care
use
pain
regret
harm danger
poison
disaster nutrition
ambition comfort
suit
value
reason
protect
create
compete expense
romance
energy
modern
global
high
俄语动词性语气词的特征及其翻译 第3篇
一、动词性语气词的概念和意义
1.动词性语气词的概念
动词性语气词来源于动词, 但又失去了动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在句子中只起虚词作用, 只能使某个句子或个别词增添某种不同的意味, 在句中是以固定的形式出现, 没有形态变化, 既不构成句子的任何成分, 也不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因此, 我们把这类语气词称之为动词性语气词。
2.研究动词性语气词的意义
动词性语气词的研究对俄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语气词作为最小的词类, 总是被忽视, 使得俄语学习者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把握。实际上, 掌握动词性语气词对中国俄语学习者摆脱书面语式口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必须重视动词性语气词的翻译研究及其应用。动词性语气词是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俄语的重要特征。研究动词性语气词不仅对深入了解语气词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会为语气词的翻译研究提供活的语料和依据。
二、动词性语气词的语法特征
1.动词性语气词的单一性
从语法形态上看, 大多数动词性语气词已丧失了该词类原来的语法形态变化, 即失去了原有的性、数、时的变化。以语气词было为例, 只用单数中性过去时这一种形式, 试看下面的例句:
2.动词性语气词的模糊性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有关于口语中词义结构“含混性”的论述, 口语的这些基本特性影响着词汇的实际应用, 使它与标准语中词汇的应用有着很大的区别。任何有准备的言语, 即便是口头表达出来的, 如演讲、答辩等, 都有可能对其内容及其表达形式进行仔细地推敲、斟酌、突出重点, 使语言尽量简洁、逻辑严密, 用词准确、恰当。而无准备条件下的言语则不同, 有些言语片段一旦离开具体的语境, 就会让人感到不知所措。
动词性语气词只是个虚词, 本身没有独立的、实在的事物意义, 其语义的表达要在与其他词语的结合中呈现, 并且受到语境因素的影响, 这就决定了语气词的语义与语境有着必然的联系。
三、俄语动词性语气词的翻译研究
1.俄语动词性语气词的翻译研究
在翻译的研究过程中通常是与词汇和语法知识紧密相联系的。而对于语气词是否具有词汇意义有两种观点:大部分语法学家认为语气词没有词汇意义, 也有一小部分语法学家认为语气词有词汇意义。可以说, 俄语动词性语气词从它被认知的时候起, 就备受关注, 而因其在口语交际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数量急剧增加, 而且频率急剧提升, 所以对俄语动词性语气词翻译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不容忽视的。
2.俄、汉语动词性语气词对比
俄、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 总体差别很大, 俄语动词性语气词内容十分丰富, 用法较为复杂。动词性语气词对俄语语气的表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 可位于句首、句中、句末。有时语气词位置的改变并不会影响句子的基本意义。汉语语气词又称为语气助词。汉语语气词位置较固定, 多位于句尾, 表示感叹、陈述、祈使、疑问等语气和停顿的词, 有一些置在句中表示停顿或强调。汉语语气助词可以单独地、也可以与语调或者其他词类一起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
3.俄语动词性语气词的翻译方法
俄语动词性语气词的翻译是在保留原文语义不变的情况下, 转换语气的表达方式, 用汉语传达原文中心思想和内容的活动。
翻译动词性语气词时, 可以先从所译动词性语气词的意义本身出发对其进行翻译。就数量来看, 汉语语气词数量比较少, 基本的语气助词大约有10个, 而俄语语气词的数量远远大于此。这样看来, 在汉语中若仅靠这些为数不多的语气助词就把俄语动词性语气词的思想和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 在翻译俄语动词性语气词时, 汉语语气的表达除了借助相应的语气助词之外, 还借助了其他相应的虚词来表达, 这也是俄语动词性语气词的翻译特点之一。因此, 对于俄语动词性语气词的意义进行诠释并翻译时, 需确定其语义, 仔细推敲、分析上下文并探讨其含义, 全面分析语义, 从而确定这些俄语动词性语气词的意义, 以及选用其在译语中的适用词语。
4.俄语中常用的动词性语气词的翻译
摘要:在俄语传统语法中, 动词性语气词只是一个小虚词, 在中国俄语教学中往往被忽视。而动词性语气词在口语中使用频繁且用法十分复杂, 难以掌握。本文主要探讨动词性语气词的主要特征及其翻译, 旨在能够对俄语语气词的教学与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动词性语气词,语法特征,翻译
参考文献
[1]张沛恒.俄语语气词[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1.
[2]赵桂华.翻译理论与技巧[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
[3]周春祥.俄语实践语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
[4]顾霞君.俄语语法修辞[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
[5]杨士章.语言翻译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翻译技巧词性转化法 第4篇
关键词: 英文翻译 词性转换 使用时机 先兆条件
翻译,简单来说,是将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一过程是一项有规律可循的行为活动。具体有哪些规律可循,表现为翻译的各类技巧方法。翻译技巧有千千万万种,词性转换是其中较为常见、较为通用和常用的一种技巧。当今社会,翻译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但无论是文学翻译、科技论文翻译,还是商业化的翻译,甚至是口译,都在普遍使用词性转换这一技巧。
一、词性转换的意义
英文“translate”的词源意义就是“转换”、“转变”,事实上也隐喻了翻译中最直接最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就是转换,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无转换则不翻译。翻译中力求的原则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但是两种语言百分之百的忠实翻译并不存在,在翻译活动过程中,主要注重的是使表达意思的正确传达,这个过程中就要舍弃部分对词性的忠实度,这就产生了词性的转换。就像郭著章等在《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中所写的:“在翻译时,由于两种语言在语法习惯表达上的差异,在保证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译文必须改变词性,这就是词性转译法。”[1]奈达翻译理论同样主张超越词性,利用对原文更深层的理解,使译者避免一些特定情况下的举棋不定。
英文句式的特点是主谓突出,结构分明,其他结构主要以枝叶的形式安插于主干结构之上,但汉语的句式结构相对复杂,不拘泥于某些特定形式,因此在翻译活动过程中,要根据情况灵活转变,不能让原文的词性成为翻译的绊脚石,突破思想,超越词性,才能技高一筹,游刃有余。叶子南认为词性转换“可救译者于‘危难’,一句翻不下去的话,一经转换便起死回生[2],此言一语道破词性转换的神奇之处。
二、词性转换的类型与实例
词性转换归类可以从原文角度归类,也可以从译文角度归类,从原文角度即分为英语动词、英语名词、英语形容词、英语副词、英语介词等词性转换为其他各类词性。而从译文的角度来讲,则分为各类词性转换为汉语名词、汉语动词、汉语形容词、汉语副词。以下是一些较为典型的实例:
例1名词转动词:It is my conviction that,though men may be no more wicked than they always have been,they seem less likely to be ashamed.(我相信,人们虽然未必比以前还要不讲道德,但似乎要比以前更加不知羞耻。)[3]
名词“conviction”转换为动词“相信”。
例2形容词转动词:I am anxious about my connect flight.(我担心能否赶上转机班机。)
形容词“anxious”转换为动词“担心”。
例3形容词转名词:When we recognize this red-light pattern, we start to see our hidden agendas and realize how challenging it is to accept others as they are. (当我们意识到这种红灯模式时,我们开始看到自己潜在的动机,意识到接受现实中的他人是多么具有挑战性。)[4]
形容词“challenging”转换为名词“挑战性”。
例4动词转名词:These financial titans have over $50 trillion to invest.(这些金融巨头的投资金额超过50万亿美元。)[5]
动词“invest”转换为名词“投资金额”。
例5名词转形容词:The awakeness of our natural communciation system is a thread that runs through every moment of our lives. (清醒的自然沟通系统是贯穿我们生活中每一时刻的中心线。)[4]
名词awakeness转换为形容词“清醒的”。
例6名词转形容词:The water was crystal clear,and as it was only four or five feet deep, he could make all his beginner’s mistakes in perfect safety.(海水晶莹清澈,仅四五英尺深,所以对初学潜泳者来说绝对安全。)[3]
名词“ safety ”翻译成形容词“安全”。
例7副词转形容词:A prolonged example can occur when we’re in a long term with someone who is highly defended and opinionated, unable to accept who we are and what we have to say.(当我们一直在努力沟通,对方却防御心强,很固执,不接受我们,也不接受我们所说的话,这时可能发生长时间的沟通停止。)
副词“highly”转换为形容词。
例8介词转动词:Her efforts go away beyond the call of duty.(她非常努力,大大超出了她的工作职责范围。)
介词“beyond”转换为动词“超出”。
三、词性转换时机的把握及其前提条件
上述例子是一些较为典型的词性转换实例,译者通过对词性转换技巧的灵活运用,较为恰当地实现了翻译的准确、忠实、通顺。因此,准确把握使用词性转换技巧的时机,就成为翻译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事实上,词性转换的使用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也不是单单凭借翻译者自身的经验、认识判断使用时机的,更不是通过臆想和灵感来使用的。只要对翻译中该技巧的应用加以总结归纳,就可以得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使用时机的理论。也就是说,词性转换是存在一些先兆条件的,在出现这些先兆条件的情形下,常常就构成了使用词性转换技巧的时机。
对上文中的实例一一加以分析,即可总结出一些典型的先兆条件。如:
例1前半句为“It is my conviction that”,“it is ... that...”这种句式在译为汉语时,由于其意义较为模糊,因此对my 和 conviction进行词性的转换,使之成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就比较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it is ... that...”的倒装句和“conviction”一词本身动词意义相当强烈两方面,构成了该情景下使用词性转换的先兆条件。
例2的句式为英文中极为常见的系表结构,这一结构在中文里并没有严格对应的结构句式,且系动词的意义往往并不特别突出。系表结构中当表语的形容词具有较强的动作意味的时候,词性转换就成为了较佳选择。因此,英文的主系表结构和具有强烈动作意味的形容词就构成了该例进行词性转换的条件。
例3中同样出现了“it is ... how...”这样的倒装句式,同时challenging这类词语在翻译中往往加“性”字进行表达更为适宜,译为挑战性。
例4中的have在该句中译为汉语并无合适的对应词语,此时就需要将have所联系的动词转换为名字加以表达,因此此句中意义较为虚弱的have可以视为词性转换的先兆。
例5中“the awakeness of”是典型的the+名词+of修饰名词的结构,该结构就可以作为名词转换为形容词的先兆条件,例6的名词词组的运用也是类似的道理。
例7中的副词“highly”转换为形容词其实最为简单,因为该副词修饰的形容词转化为了名词,所以它随之发生了改变,这种转换的先兆条件最简单明显。
例8中的转换则代表了一类英语中的介词,除句中的“beyond”外,还包括with,in等,这些介词自身的动作意味相当突出,所以在多数情况下,这些介词的出现本身就可以作为词性转换的先兆条件。
综上所述,笔者总结出的词性转换的先兆条件包括几方面:1.英文使用了“it is ... ”来指代的倒装句;2.某词的另一词性意义强烈,如动词的名词意义强烈、形容词的动词意义强烈;3.句中出现have,make等实际意义较为虚弱的词语;4.某词因自身所修饰的词的词性转换而随之转换;5.一些特殊的介词特别适用于进行词性转换。
对上述这些先兆条件的总结和归纳,虽然并不全面和准确,但可以帮助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活动过程中更加熟练地使用词性转换,为翻译工作增强准确性和便捷性。
四、结语
翻译的对等性是相对的,即所谓的“部分对等”,一个待翻译对象的因素包含方方面面,有形式、内容、意义、价值、神韵、词汇、语法、风格、功能、效果等[6],因此翻译中并不存在完全对等,而是在各种对等中进行取舍,实现相对对等,词性转换就是这种取舍的表现形式之一。原则上来讲,虽然翻译活动不能用条条框框的定律、规律进行完全的概括和照搬,但对某一特定技巧(如本文所阐述的词性转换技巧)加以总结和归纳,对一些先兆条件进行发掘,客观上有利于翻译工作的进行和翻译水平的提高,对于实际的应用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著章,等.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58.
[2]叶子南.对翻译中词性转换的新认识[J].中国翻译,2007(6):52-53.
[3]倪洪源.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策略[J].考试周刊,2009(51):39-40.
[4]靳亚男.浅谈英译汉中的词性转换[D].上海交通大学,2012:39-42.
[5]张倩.财经新闻英译汉词性转换的实践报告[D].大连海事大学,2014:7.
翻译技巧词性转化法 第5篇
There is a man downstairs who wants to see you。
楼下有人要见你。
In our factory,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are much interested in the new invention。
在我们工厂里,许多人对这项新发明很感兴趣。
We used a plane of which almost every part carried some indic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我们驾驶的飞机几乎每一个部件都有一些国籍标志
She had a balance at her banker’s which would have made her beloved anywhere。
她在银行里的存款足以使她到处受到欢迎
4.状译法
(1)译成表示“时间”的分句
A driver who is driving the bus mustn’t talk with others or be absent-minded。
司机在开车时,不许和人谈话,也不能走神。
(2)译成表示“原因”的分句
He showed no further wish for conversation with Mrs.Smith, who was now more than usually insolent and disagreeable。
他似乎不愿再和史密斯太太讲话,因为她现在异常无礼,令人厌烦。
(3)译成表示“条件”的分句
Men become desperate for work, any work, which will help them to keep alive their families。
人们极其迫切地要求工作,不管什么工作,只要它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就行。
(4)译成表示“让步”的分句
He insisted on buying another house, which he had no use for
尽管他并没有这样的需要,他坚持要再买一幢房子。
(5)译成表示“目的”的分句
He wishes to write an article that will attract the public attention to the matter。
为了引起公众对这一事件的注意,他想写一篇文章。
He is collecting authentic material that proves his argument。
为了证明他的论点,他正在收集确凿的材料以。
(6)译成表示“结果”的分句
They tried to stamp out the revolt, which spread all the more furiously throughout the country。
他们企图镇压反抗,结果反抗愈来愈烈,遍及全国。
(7译成表示“转折”的分句
She was very patient towards the children, which her husband seldom was。
翻译技巧词性转化法 第6篇
关键词:英语翻译;跨文化;翻译技巧
英语翻译是一门综合技能,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英语语法、表达能力、语言功底、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汉语理解水平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英语翻译产生直接影响[1]。因此,探究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化及翻译技巧对于提高英语翻译质量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分析跨文化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视角转化及翻译技巧,为提高英语翻译水平提供借鉴。
一、跨文化影响因素
(一)礼貌表达
1.从礼貌内涵的角度来说,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就强调“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应该充分尊重自己,在交流过程中,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比如西方街头存在很多卖唱的艺人,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街头艺人一样要被尊重,他们同样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在挣钱,但是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这种思想就是不可取的[2]。2.从西方“一致准则”跟中国“面子原则”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礼貌原则目的是一致的,都强调求同存异,但在现实的交流过程中,却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西方是在“平等”基础上的一致准则,中国是在“谦卑”基础上的面子原则[3]。3.从礼貌委婉程度的角度来说,中国人在处理别人错误的时候,通常会很委婉的指出来,特别是当领导、长辈犯错误时,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强调平等,所以如果他人侵犯了自己利益,会直接说出来。
(二)文化因素
中、西文化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两者在历史背景、文化根源、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不同。翻译者应当研究西方文化文化中蕴含的宗教知识、风俗人情、价值意识等层面的相关内容,以系统对英语语言的自主交际意识,实现有效、适度交际。跨文化意识与交流技能的培养依赖于背景文化的深入研究,译者只有掌握了跨国家、跨文化的具体背景知识,才可深入了解西方国家文化,也才能够培养起良好的文化交流意识。
二、翻译技巧
(一)翻译前的准备
1.挖掘文化内涵。主要是了解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地理、历史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来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逐渐培养文化敏感性,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西方国家的文化内涵,有效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2.深入讲解英语交流词汇的内涵。英语交流词汇中常常蕴含着多重在含义,如果简单地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很可能错会语言交流的真实意思。因此,译者应当重点了解隐含的文化意蕴,掌握英语交流中出现的各种英语习语、典故及谚语。加之,英语交流的文化外延与汉语语言也有不同之处。因此,译者需要结合特定场景、特定语境展开了解。例如,“ambitious”在英语中取褒义, 翻译作“雄心勃勃的”,而在我国却将该词理解成贬义,取其“炫耀”之意。又如,“dog”在英国人眼中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而在中国却认为带有贬义。基于此,译者需要注意讲解清楚英语词汇的隐含意义,全面解析跨文化的不同内涵,避免形成错误的交流意识。
(二)翻译过程中翻译技巧
1.正确断句。翻译者在翻译前必须对论文进行正确断句。常见的断句方法有三种,一是在接近句末的地方断句、二是在接近句首的地方断句、三是在中间进行断句。在接近句末地方断句主要应用在总结句型中,表示对事情进行详细叙述,或者得出有效结论;在接近句首处断句通常应用于“总提——详述”句型中;在中间地方进行断句大多是前半句叙述一方面情况,后半句则阐述另一方面情况,使文章层次更加清晰明了。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参考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兴趣,与其说是受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学问的有效性提出挑战的影响,还不如说这其实是历史学家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这个英文是个典型的长句,在对其进行翻译前,应对其进行正确短句,将繁杂的英语长句化为多个意义完整的短句,有利于翻译质量的提高。2.选用书面语言。在对英语翻译进行笔译时与口译不同,英语笔译对学生要求更高。也就是说笔译必须遵从:科学、严谨、系统等原则。以科技论文为例,在科技论文中表示许多时,我们应该多用Many少用A lot of,尽管这两种方式都是表示许多,但相对A lot of而言,Many则显得更加专业化。
三、结束语
英语翻译工作对于翻译者书写规范、语法知识、词汇理解等具有相当高的要求,尤其是译者的跨文化转化能力,因此本文针对跨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翻译过程中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何亚红.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分析[J].现代交际,2014,12:24-26.
[2]王艺臻.浅析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与翻译技巧[J].镇江高专学报,2015,04:118-120.
翻译技巧词性转化法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