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交流(精选1篇)
分组讨论、交流 第1篇
1 课堂讨论的通常形式
课堂讨论通常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或几个与本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相关的讨论话题,并要求学生就这个/些问题进行5-10分钟的讨论,然后让部分组的成员汇报讨论的结果。
2 通过上述形式开展课堂讨论的弊端。
虽然课堂讨论这一手段从形式上实现了学生自行讨论并表达各自观点的目的,但它存在着如下弊端。
1)在目前平均班额为30-40人甚至更多的实际情况下,无法肯定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认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积极的讨论。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存在敷衍了事甚至各行其是的现象。Breen指出“同一种任务如果进行得太频繁,哪怕任务设计得天衣无缝,学生也会暗中破坏。”[2]在这种情况下,课堂讨论即便貌似热热闹闹,其实也只不过是时间上的浪费。
2)即便是学生在认真地进行讨论,这种讨论也未必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及促进学生间观点的交流。Gi-Zen Liu通过实验发现:“虽然讨论小组内的每位学生都开口说话,但一些学生总会比其他学生说得更多”[3]。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长期观察也表明:在同一个组内,总是语言水平较高的学生占据了大量的讨论时间,而语言水平较低的同学则只是消极的听众,正如韦伯所言:“所有的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是独特的、丰富的、具体的。不过,遗憾的是,尽管大部分学生对很多话题都有一些有意义的见解,但却缺乏同等的展示或发展他们特有能力的机会。在整齐划一的教室中,这种情况更是经常出现”[4]。这样一来,只有少部分学生从课堂讨论中受益,更糟糕的是,更多的学生很有可能因为厌倦自己作为听众的状态而厌倦整个课堂讨论环节。
这种现象的产生还可以从文化角度得以解释。中国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本民族的民族性格特点的影响。分组讨论作为交际教学法的一种实现形式,是基于欧美文化而产生的。而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有着巨大不同,所以当学生置身于这种讨论时,其反应和欧美学生的反应也不一样。比如,多数中国人不习惯滔滔不绝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哪怕是心中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看法。作一个心中有数的谦恭的听者更符合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有些学生,英语水平很高,但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更愿意谦恭地聆听和默默思考周围人的谈话,而不是慷慨陈词。Evans指出,中国人在讲话时的五条法则会影响其在学习英语时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1)隐性交流(Implicit communication)
(2)以倾听为主(Listen-centeredness)
(3)礼貌(Politeness)
(4)以知情者为谈话核心(A focus on insiders)
(5)保留“脸面”的交际策略(Face-directed communicationstrategies)[5].
笔者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现象的产生只源于文化上的不同。中国学生无法彻底适应这种教学手段不意味着中国学生要不断反省、改进,努力去适应这种教学手段。相反,中国老师在使用这种教学手段的时候,要考虑到本土文化因素,创造性地使用它,使其有助于切实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
3)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是:让学生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投入到对一个新话题的讨论中去,这将使其陷入两个现实的困难:第一:很难在3-5分钟的时间内(如果是两人一组的话),对一个全新的话题拿出较为成熟而系统的观点(不仅是学生,大多数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都会面临同样的尴尬)。第二,更困难的是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恰当地语言流利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并相互交流意见。笔者在此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讨论要达到的实际目的和效果只是让学生张嘴说话的话,那么这个标准设得太低。这个标准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中国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有至少六年的英语学习经验,到大学阶段,英语教育关注的问题应远远高于这一标准,即如何运用英语,并利用英语了解和比较不同的文化,进而达到影响社会的目的。由此,即便学生在积极地讨论,那么这种讨论也极有可能是断断续续、含糊不清、不了了之的。
综上,笔者认为,开展课堂讨论本身是一种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盲目使用只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助长学生对大学英语的腻烦心理。
3 如何切实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
针对这种状况,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多种尝试,并发现按照如下方法开展课堂讨论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首先,鉴于大学英语课时少、教材内容有限的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讲授新单元之前,将相关的补充材料通过网络平台发放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和所有的补充材料。补充材料与新单元的内容直接相关,但是内容更广泛,角度更多样,以便学生能够深入地、批判地认识主题内容。同时,笔者对补充材料中的重要单词、词组或表达方式做了明确标注,以便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这样一来就保证了学生在进入二外课堂的时候是有备而来的。
第二,课堂讨论的题目和教材及课前发放的补充材料直接相关,这样的话,学生对要讨论的问题不会感到陌生甚至突然,讨论也就很容易实际进行下去。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课文和补充材料中的新单词、新词组和新表达方式,这就使得学生一边规范自己的表达,一边将预习材料中的新内容纳入自己的使用范围。
第三,在讨论过程中允许学生记录各自观点的关键词,但不允许学生将个人观点和具体表达方式一一记录下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为了让自己的表达更趋精确,要先把具体表达方式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再开始讨论。这种习惯是非常有害的,首先,在这种前提下进行的讨论不是讨论而是宣读作文,根本无益于提高现实场景中对话的能力;其次,书写占用了宝贵的讨论时间,分组讨论形同虚设,它的效用自然也无法得以发挥。
第四,允许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有节制地使用汉语。笔者认为,分组讨论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其二,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观点,帮助彼此批判地看待问题。正是从第二个目的上来说,如果讨论促成学生对一个问题有了全新的或独特的看法,那么一时没找到合适的英语表达是可以理解的。笔者的多次细心观察发现,允许学生有节制地使用汉语会极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表达欲。但必须强调的是,需要让学生清楚,只有在万不得已地情况下才可以用少量汉语帮助表述自己的观点,因为,只要善于思考,总可以通过某一种方式将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
4 结束语
课堂讨论是一种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为了保证这种教学方式的实际效果更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充分的课前输入和正确的引导是不可缺少的。
摘要:课堂分组讨论是大学英语课堂上最常用课堂活动组织形式之一,也被认为是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课堂分组讨论存在诸多弊端。这主要是因为:首先由于班额太大,老师无法有效监控每个小组讨论的具体实施情况;其次受限于东方人交流策略,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最后,受限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临时安排的课堂讨论会让学生觉得无从谈起。该文将在逐步分析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效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分组讨论,有效监督,交流策略,实际效果,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Zhang Jie.Collaborative Reasoning:Language-Rich Discussions for English Learners[J].Reading Teacher,Dec2011,65(4):257-260.
[2]Breen M P.Learner Contributions in Task-Based Learning[C].United States: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Englewood Cliffs,NJ,1987.
[3]Liu Gi-Zen.The Trend and Challenge for Teaching EFL at Tai wanese Universities[C]//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lish Teaching,Taipei,Taiwan,2005.
[4]Weber E.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87.
分组讨论、交流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