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肿瘤术范文
妇科肿瘤术范文(精选10篇)
妇科肿瘤术 第1篇
关键词:剖宫产,妇科良性肿瘤,临床治疗,分析
妊娠期合并妇科良性肿瘤发病率较低, 随着剖宫产应用日渐广泛, 术中发现妊娠合并良性肿瘤的病例越来越多。患者妊娠及分娩期间均会影响肿瘤, 而对肿瘤的治疗, 会相应地影响患者的妊娠和分娩[1], 使妊娠合并良性肿瘤成为临床治疗难点。对于产科医师来说, 产妇分娩期间必须要对妇科肿瘤有着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在实施剖宫产时, 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对症处理。本文回顾我院收治的77例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在剖宫产术中实施良性肿瘤对症处理, 其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8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患者77例, 年龄22岁~40岁, 平均年龄 (27.2±2.1) 岁;合并子宫肌瘤42例, 合并卵巢肿瘤35例;初产妇48例, 经产妇29例;患者参与研究时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患者均行产前常规检查, 明确肿瘤大小、位置、数目等情况, 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42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 子宫肌瘤直径1 cm~11 cm, 大部分肌瘤位于子宫前壁、侧壁、宫底, 少数位于肌壁间、阔韧带内和子宫下段后壁等, 34例患者行肌瘤剔除术, 5例患者合并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严重内科疾病, 未予以处理;2例患者肿瘤与周围组织不清楚而未采取处理;1例患者肌瘤数目过多而行子宫切除术。未处理患者经剖宫产术后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 3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
35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 22例患者行卵巢肿瘤剔除术, 4例患者因卵巢囊肿蒂扭转致卵巢坏死行患侧附件切除术, 3例患者行卵巢楔形切除及成形术, 5例患者行卵巢壁活检术、标本行病理检查, 1例患者行双侧附件及子宫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予以促宫缩、抗炎等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77例妊娠合并良性肿瘤患者经相应对症处理后, 病情恢复良好, 手术平均时间 (42.6±8.5) min, 术中平均出血量 (45.7±16.4) m L;住院时间 (3.5±0.6) d, 术后未发生并发症, 术后治愈率100%。产妇均顺利分娩, 胎儿存活率100%。
3 讨论
产妇妊娠期间若合并良性妇科肿瘤, 不仅会影响肿瘤, 也会影响分娩。在产前检查中, 通过B超检查, 操作简单方便, 能够准确发现肿瘤, 早期准确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以免影响产妇妊娠和分娩, 预防发生并发症。
剖宫产时对子宫肌瘤的处理尚无统一意见, 部分学者认为剖宫产时同时剔除子宫肌瘤, 与单纯剖宫产相比, 并未增加术中出血量和手术难度, 若不处理子宫肌瘤, 可对子宫收缩产生影响, 也会增加盆腔感染的机会。通常若直径为5 cm~10 cm子宫肌瘤患者可采用肌瘤剔除术[2,3], 可以使90%单发子宫肌瘤患者避免子宫切除术。若产妇子宫肌瘤直径超过5 cm, 肌瘤位于子宫下段、肌壁间、黏膜等患者, 行剖宫产时并采取肌瘤剔除术, 通常会增加术中出血量, 若出血过多必要时采取子宫切除术。因此行剖宫产时子宫肌瘤剔除术的适应证为: (1) 子宫肌瘤带蒂或多数突向浆膜; (2) 子宫部直径小于5 cm且临近子宫切口壁间肌瘤或黏膜下肌瘤[4]。也有观点认为行剖宫产时不可行肌瘤剔除术, 若产妇必须要切除肌瘤, 当产后月经恢复后可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或子宫切除术。主要是因为产妇妊娠期间子宫肌壁有丰富血流, 剖宫产中若剔除肌瘤会增加出血量, 并增加了产后出血和感染概率;在娩出胎儿后, 子宫收缩变形, 肌瘤位置改变, 与周围组织无清晰界限, 使手术难度明显增加;产后肌瘤体积会缩小。虽然术中不处理会对产妇产后子宫缩复产生影响, 并会出现产后出血, 肌瘤易变性等情况;但术中不合理处理, 易致子宫切除, 给产妇心理、精神带来严重负担。
在实施剖宫产并行肌瘤剔除术时, 术前应做好产前检查, 评估肿瘤大小、数目、位置和性质, 严格掌握剔除术适应证, 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治疗。因子宫肌瘤剔除时会有较多创面, 出血较多, 在术前应准备充足的血源供应, 以备不时之需。准备好加强子宫收缩的药物, 如催产素、麦角新碱等, 做好术前准备。所选的手术医师必须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术、丰富的操作经验, 能够准确实施髂内动脉结扎术、子宫动脉结扎术等[5]。
患者行剖宫产并采取子宫肌瘤剔除术时, 应根据子宫肌瘤位置采取合理子宫切口。子宫下段肌瘤患者, 可采取古典式剖宫产子宫体纵切口;子宫前壁多发性肌瘤患者, 所选切口应避免肌瘤所在的部位。一般治疗时, 需先行剖宫产术, 除了黏膜下肌瘤行腔内切除术, 其余肌瘤均先缝合切口后实施肌瘤剔除术。在明确肌瘤和宫壁界限后, 分离的同时对包膜血管进行包扎, 逐步剥除肌瘤, 减少创面出血。若胎盘附着无蒂黏膜下肌瘤表面时, 肌瘤无收缩能力, 且剥离面大出血, 必要时须采取子宫切除术。
在本次研究中, 77例妊娠合并良性肿瘤患者经相应对症处理后, 病情恢复良好。术后未发生并发症, 术后治愈率100%。产妇均顺利分娩, 胎儿存活率100%, 产后复查肿瘤未增大。由结果可以看出, 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患者行剖宫产并肌瘤剔除术时, 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采取必要的针对性处理措施。术后积极预防感染, 加强子宫收缩;密切注意患者阴道出血、腹痛等情况, 加强宫缩剂、抗生素的应用。总而言之, 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患者实施剖宫产术时, 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尽量保留患者生育功能, 重视孕前检查, 争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李雪莹.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4) :626-627.
[2]张英钗.剖宫产术中妇科良性肿瘤112例临床治疗[J].临床医学, 2008, 28 (6) :100-101.
[3]方雅琴.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42例[J].肿瘤学杂志, 2006, 12 (1) :79.
[4]王延国.剖宫产并卵巢肿瘤切除术73例报告[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0, 35 (6) :363.
妇科肿瘤患者术前后的护理工作 第2篇
1 在术前后的妇科肿瘤患者心理分析
首先有些妇女会担心在术后夫妻的生活会发生改变,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女性、未预的女性、文化程度较高的女性,他们都清楚的知道,子宫和卵巢对于女人的重要性。
一旦失去子宫,未生育者就会失去这个生育的机会,没有孩子,夫妻之间就会失去维系的纽带。
子宫与卵巢切除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生活质量。
有的患者则会对生活失去希望,意志很消沉,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绝望。
其次就是担心手术能否成功。
手术固然会造成患者的心情波动,根据每位患者的性格不同情绪波动的大小也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
焦虑型,焦虑就是某个人对即将发生的情况不可预知,而感到的恐惧。
医院具有一个特殊的环境,而手术则更是一件神秘的事情,手术前的准备都是对患者来讲都是一种心理上的考验,时刻的影响着患者的情绪。
因此对每个即将做妇科肿瘤手术的患者都要保持微笑,良好的服务态度,当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不要急于做手术,应该和患者进行沟通,慢慢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相处患者的顾虑,耐心的倾听患者的述说,从而能够平静的接受手术治疗。
抑郁型,手术患者大多就是由患病的现实到无奈接受手术治疗。
多表现为不爱说话,对任何事物都不敢兴趣。
在护理上不仅仅要让患者知道手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设法将患者的心情放松,针对患者易于不解的问题给予正面的回答,开导。
对抑郁较严重的患者就要借助药物的力量来缓解,减少由于情绪波动而引起不良的情绪。
有的患者则是恐惧,恐惧是由惧怕疼痛,怕意外引起的。
而由于疼痛受到情绪的影响,心理上也许会产生阴影。
因此在护理上要向介绍麻醉方式,方位,手术的过程和需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做那些配合,告诉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手术的过程中会使用一定量麻醉剂,减少患者的疼痛感。
尽量的`减少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方式,减少对患者的心理刺激。
有的肿瘤患者还有担心手术的费用问题。
妇科肿瘤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共收治分娩孕妇5 028例, 其中进行剖宫产术2 018例, 占40.1%。在2 018例行剖宫产术的孕妇中, 有1 084例合并妇科良性肿瘤, 其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547例,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525例, 同时合并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12例;孕周31周~45周, 平均37.5周;孕妇年龄20岁~45岁, 平均年龄28.9岁。
1.2 方法
在剖宫产手术中根据患者所患妇科良性肿瘤具体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术方式, 例如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切除术, 对妊娠合并卵巢肿瘤行卵巢肿瘤剥离术、单侧附件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卵巢楔形切除及成形术等。
2 结果
1 084例患者中有480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 手术优良率为95.0%, 并发症发生率为4.4%;240例行肌瘤切除术, 手术优良率为84.6%, 并发症发生率为5.0%;251例行卵巢肿瘤剥离术, 手术优良率为88.0%, 并发症发生率为5.2%;31例行单侧附件切除术, 手术优良率为83.8%, 并发症发生率为16.1%;11例行双附件切除术, 手术优良率为81.8%, 并发症发生率为18.2%;50例行卵巢楔形切除及成形术, 手术优良率为86.0%, 并发症发生率为6.0%;21例行卵巢壁活检术, 手术优良率为81.0%, 并发症发生率为4.8%。见表1。
3 讨论
妇科良性肿瘤主要包括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2], 由于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特征不很明显, 很多都是在手术或者其他的一些特殊情况下才被发现[3]。一般来说, 在剖宫产手术中发现的概率最大, 因此这就要求产科医生在行剖宫产手术时, 要根据产妇肿瘤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 既要保证产妇和婴儿的安全, 又能有效治疗其妇科良性肿瘤。
本组术前经盆腔检查和B超检查证实, 在所选择的2 018例行剖宫产术的孕妇中有1 084例患有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 其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547例, 发生率为50.5%;妊娠合并卵巢肿瘤525例, 发生率为48.4%;同时合并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12例, 发生率为1.1%。在行剖宫产术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处理, 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1 剖宫产术中对子宫肌瘤的处理
首先手术之前要对患者的肿瘤大小、数目、部位以及性质等进行评估, 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其次在剖宫产手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时, 要先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然后再行肌瘤剔除术。术中要尽可能沿包膜分离肿瘤核, 并要进行结扎或缝扎血管止血, 这样可以减少分离时切除过多组织, 从而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对于剔除肌瘤数目较多或肌瘤较大的患者, 术中要常规放置腹腔引流, 及时排出渗液, 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以及其他的继发感染。
3.2 剖宫产术中对卵巢肿瘤的处理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蒂扭转、破裂、盆腔阻塞产道等状况[4], 因此在剖宫产手术之前要首先对患者的肿瘤大小、数目、部位以及性质等进行评估, 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其次, 根据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肿瘤的具体情况行单侧附件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肿瘤剔除术等。手术之后要将剔除的肿物或切除的组织送病理检查。
综上所述, 在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剖宫产术中采取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肿瘤切除术, 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慧慧.286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临床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2, 21 (5) :350.
[2]王宝成.阴式手术在妇科良性肿瘤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19) :2933.
[3]周原.微创开腹手术在妇科良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31 (18) :23-24.
妇科肿瘤的防与治 第4篇
能看见的器官长肿瘤应该是最好防治的,到现在为止,宫颈癌最有希望被消除,尤其是官颈疫苗被广泛应用之后。如果子宫长了瘤子,前面影响的是膀胱,后面影响的是直肠,所以有些宫颈癌病人并不是以自己本身器官的症状为表现,如尿频或者排便异常或者腹泻。
妇科肿瘤的分类
妇科肿瘤最常见的为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等。
宫颈癌妇科肿瘤中目前最高发的是宫颈癌,由于宫颈是可以直视的内器官,所以,宫颈肿瘤容易早期发现和治疗。另外,宫颈癌的发病因素,即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已经为众人所熟知,防治HPV感染是预防宫颈癌发病的主要措施。宫颈在感染HPV后,从轻、中、重直至发展为宫颈癌,此过程较为漫长,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因此,任何时期进行干预,都可以防止癌的发生,所以宫颈癌是最有希望消灭的肿瘤。
子宫内膜癌一般好发于肥胖、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更年期后女性,近年有年轻化的趋势。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也是阴道不规则出血及子宫内膜的增厚,通过诊断性刮宫确诊,早期病例治疗效果非常好。
卵巢癌卵巢癌的治疗比较困难,其中70%发现时已是晚期,治疗后70%左右在两年后复发,五年生存率仅30%~40%左右,是妇科肿瘤最难治疗的肿瘤。它几乎没有早期症状,往往以消化道的症状为主,如腹胀、食欲下降等,当出现这些症状时除了到消化科就诊外,切记要到妇科就诊,尽早进行治疗。
宫颈癌的防治
宫颈癌的预防
1、有性生活的女性坚持一年一次体检。
2、任何年龄段的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阴道排液应及时就诊。
3、坚持有保护的性行为。
4、不曾有性生活的女性建议注射HPV疫苗。
根据年龄判断是否适合保留子宫
有的患者非常想保留自己的子宫,此时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年龄。有的患者要生孩子,医生会尽力保留子宫;对于绝经期前后患者,还是建议把它切掉。
有人非常爱惜自己的子宫,不愿意切除,对于此类患者,我们建议要定期随诊25年,一般随诊一年以后,可以每半年随诊一次,关键是要到专业的医院,避免出现误诊。
宫颈癌治疗方式:手术、放疗和化疗
宫颈癌的治疗中早期发现是关键,然后是手术、放疗和化疗。国际上所有专家达成了一致共识,那就是尽量避免三种治疗方式用在一个人身上,可以选择手术化疗、手术放疗或者放化疗。放疗手术效果非常好,唯一的缺点对阴道的萎缩、性功能的损害非常大。
很多人觉得我长瘤子了,那就给我切了吧——其实,不可以随便切。不该做的手术做了,后果会很严重。宫颈癌手术本身对妇科医生来说,是一个最高技术的手术,如果医生能完成宫颈癌手术,他的技术基本可以说是到头了。所以很多医生都非常爱做,甚至有些医生劝你做手术,这样的医生很不专业也不负责任。这种情况下,你会很为难,所以建议患者到肿瘤医院诊治。
附件肿瘤:最麻烦的肿瘤
附件肿瘤非常隐蔽,有三个70%可以说明:70%发现是晚期,70%两年内复发,70%五年内死亡。
很多人的附件肿瘤症状以消化科的症状出现,如果消化科能想起来这个问题那还可以,如果想不起来就更耽误了。出现食欲不强,一定要想到这个问题。
有一个患者,家里有三个姐妹,两个卵巢癌,一个内膜癌,这个是基因问题,她的下一代的女孩更高危。我们能做的首先是了解自己,可以问问家里的老辈都是怎么去逝的。尽早做相关体检或筛查。
走出误区
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错过治疗时机
有些人会因不好意思而不愿意及时就诊,尤其是年纪大的患者,直到最后连走路都困难了,才不得已到医院就诊。外阴长出异物,一定要早治。宫颈癌或外阴癌会使下体有异味,千万不要因为有异味,就有很大的心理负担,以至于不敢去医院就诊。早诊早治才不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不要因为害怕而拒绝检查
刮宫是常见检查方法,很多女性一听到要刮宫就非常害怕。其实刮宫操作很快,很简单,还可以在麻醉下做。不要因为害怕而拒绝做检查,这样会耽误治疗。内膜癌治疗过程还算比较顺利,有些卵巢癌治疗会比较困难,所以医生一般都要求患者早做刮宫检查,以免晚了影响治疗。
亲属中有妇科肿瘤的人易得内膜癌
妇科肿瘤术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本院分娩的孕妇8729例, 其中妊娠合并妇产科良性肿瘤剖宫产患者55例, 占0.63%;本组55例患者年龄最小20岁, 最大42岁, 平均年龄28.1岁;妊娠合并子宫肌瘤31例, 占0.36%, 妊娠合并卵巢囊肿20例, 占0.23%;子宫肌瘤并卵巢肿瘤4例, 占0.05%。
1.2诊断时间本次55例研究对象中急诊手术6例, 择期手术49例。55例患者中11例患者行盆腔检查, 其中3例患者于孕前进行诊断, 6例患者诊断时间≤12孕周, 2例患者诊断时间为12~28孕周;38例患者进行B超检查, 其中4例患者诊断时间为孕前, 16例患者诊断时间≤12孕周, 15例患者诊断时间为12~28孕周, 3例患者诊断时间≥28孕周;6例患者行剖宫产发现诊断, 其诊断时间均为28孕周及其以后。
1.3方法
1.3.1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给予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处理时应以患者子宫肌瘤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决定术中处理方式, 比如子宫肌瘤的大小、数目、部位、性质等。本组31例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肌瘤直径1.0~11.0 cm, 且肌瘤部位以子宫前壁、宫底、侧壁居多, 基底部的肌壁间、阔韧带及子宫下段后壁等则较为少见。31例患者中24例患者采用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 1例采用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6例未进行处理, 其中2例主要是由于肌瘤位置不当, 且和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另4例则是由于有合并症、胎盘早剥等症状所致。
1.3.2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本组55例患者中20例患者为妊娠合并卵巢囊肿, 4例患者同时合并子宫肌瘤及卵巢肿瘤, 其中14例患者于剖宫产术中行卵巢肿瘤剔除术治疗, 3例患者因卵巢囊肿蒂扭转使得卵巢坏死, 因而行患侧附件切除术治疗, 1例患者行双侧附件及子宫切除术治疗, 3例患者行卵巢壁活检术治疗, 并将标本送至病理室进行病理检查;3例患者行卵巢楔形切除术及成形术治疗。
2结果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55例患者术后均行促宫缩、抗炎等药物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 且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 正常出院。本次研究显示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的发生率为0.63%,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生率为0.36%,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发生率为0.23%, 子宫肌瘤合并卵巢肿瘤发生率为0.23%。符合文献报道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生率为0.30%~2.60%,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发生率为0.08%~0.90%;该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龄为28.1岁, 其和文献报道的发病年龄多在21~31岁相一致。
3讨论
3.1剖宫产术中对子宫肌瘤的处理传统临床上往往认为患者接受剖宫产术治疗的同时行肌瘤切除术治疗, 其发生感染、出血等现象的几率较大, 严重时可使患者因大量出血而必须行子宫切除术治疗。因此, 不主张在剖宫产术的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然而近些年来,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剖宫产术与子宫肌瘤切除术同时进行也逐渐得到医生的认可, 两种手术方式同时进行可有效的减少子宫肌瘤对子宫缩复的影响, 且可减少产后出血量, 降低产褥感染现象发生, 同时可有效的阻止肌瘤继续发展, 因而临床上逐渐开始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切除术[2]。然而并非所有剖宫产术中均可行肌瘤剔除术, 在给予患者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前应认真评估患者肿瘤数量、部分、大小等, 并且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常应在双侧子宫动脉结扎的基础上行肌瘤剔除术治疗。手术过程中应加强对瘤核分离的重视, 应沿包膜进行分离, 并且应边分离边行结扎或缝扎血管处理, 尽可能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而对于肌瘤较大或数目较多的患者术中应常规防止腹腔引流, 确保渗液及时排除, 从而有效的减少继发感染现象发生[3]。
3.2剖宫产术中对卵巢肿瘤的处理卵巢肿瘤患者多无明显自觉正常, 患者往往于孕期发生并发症, 部分患者则可在进行产前检查时发现。临床研究表明生理性囊肿以单侧囊肿居多, 且超过90%的功能性肿瘤可伴随患者妊娠现象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消失。但有报道显示妊娠期卵巢肿瘤发生蒂扭转及破裂的几率较大, 且部分可在盆腔阻塞产生, 加之其性质难以明确。因而, 剖宫产术前应加强对卵巢肿瘤是否存在扭转、破裂及明确其性质的重视。据调查, 妊娠合并卵巢囊肿多为良性, 仅少数患者为恶性, 因此, 对于少数疑似恶性患者应给予其单侧附件切除术治疗, 对于良性患者则应给予其肿瘤剔除术治疗, 同时应将附件或肿物送检。临床研究表明, 妊娠晚期患者卵巢和大网膜间质中通常可见灶状蜕膜样细胞及退行性变现象, 且胞浆内空泡变形, 往往会将胞核挤在一侧, 因而极易被诊为印戒细胞癌。所以, 在给予患者剖宫产术治疗时应加强对疑似恶性肿瘤患者腹膜及大网膜活检的重视, 同时需行快速冰冻病理组织学检查。
综上所述, 术中严格掌握适应证, 术式尽可能选用保留功能的剔除术;同时加强对孕期常规检查的重视, 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则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蒙莉萍, 张宏玉, 郑海霞.术后早饮水对妇科良性肿瘤患者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9) :71-72.
[2]冯君, 陈雄, 席晓薇, 等.水囊压迫在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早期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4) :672-673.
妇科肿瘤术 第6篇
关键词:剖宫产术,妇科,良性肿瘤
妇科良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疾病, 妊娠合并良性肿瘤发病率虽然不高, 但良性肿瘤对于妊娠、分娩与胎儿均有一定影响, 另外治疗肿瘤对妊娠与分娩结局也存在影响, 因此研究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经临床研究发现, 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产妇采用剖宫产术, 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同时, 可有效切除肿瘤病灶[1]。本院为探讨剖宫产术中妇科良性肿瘤临床治疗, 选取收治的40例合并妇科良性肿瘤与40例无妇科良性肿瘤产妇为研究对象, 均行剖宫产术,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产妇40例 (观察组) 与无妇科良性肿瘤产妇40例 (对照组) 为研究对象, 其中观察组最大年龄40岁, 最小年龄21岁, 平均年龄 (28.7±3.3) 岁, 其中子宫肌瘤21例, 卵巢囊肿17例, 子宫肌瘤合并卵巢囊肿2例, 平均分娩孕周 (38.5±1.7) 周;对照组最大年龄39岁, 最小年龄20岁, 平均年龄 (27.9±3.5) 岁, 平均分娩孕周 (39.1±1.8) 周。两组产妇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产妇均选用剖宫产术分娩, 其中观察组产妇在剖宫产术中切除妇科肿瘤, 具体手术方式如下:给予产妇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 选择腹壁横切子宫下段进行剖宫产术, 随后将子宫切口缝合。患者子宫切口缝合后, 对子宫前后壁、双附件进行详细探查, 确定肌瘤位置与类型, 确定手术方案。无蒂浆膜下肌瘤以及肌壁间肌瘤患者, 给予缩宫素20 U, 静脉滴注, 并给予垂体后叶素8 U稀释后多点注射于肌瘤周边与子宫肌层交界处, 沿着肌瘤地纵轴切开表面, 使用组织钳对肌瘤进行牵拉、剥除, 使用可吸收线间断性缝合两层, 关闭瘤腔;带蒂浆膜下肌瘤或黏膜下肌瘤患者, 需先将蒂剪短, 随后再进行肌瘤切除术, 并于肌瘤基地部缝合。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天数等, 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患者术后进行复查, 观察治疗效果, 并记录两组新生儿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天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两组产妇均术后1周内安全出院, 胎儿存活率为100%, 观察组产妇术后复查未发现残余肿瘤, 疗效确切。
3 讨论
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疾病并不常见, 一般是在产科查体或进行剖宫产时发现, 或因肿瘤破裂、扭转发生急腹症时发现并进行诊断。根据相关文献报道, 妊娠合并良性肿瘤发病率为0.08%~2%, 其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发生率为0.3%~2.6%, 合并卵巢囊肿发生率为0.08%~0.9%, 多发于21~30岁女性[2]。在妊娠早期、中期、晚期进行动态检查是发现良性肿瘤最简单、有效途径, 且随着妊娠子宫不断增大, 进行B超检查是疾病确诊的重要手段。
在传统治疗观念中, 认为行剖宫产术中进行肌瘤切除, 易增加术中出血量与感染率, 甚至对于出血严重患者需进行子宫全切除, 增加了手术风险, 因此不建议在进行剖宫产术中切除肌瘤。但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 发现在进行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切除术, 可有效避免分娩后患者子宫缩复受子宫肌瘤影响, 且可减少术后出血量与产褥感染情况发生, 同时也可避免肌瘤继续发展。但在剖宫产术中进行肌瘤切除术时需要准确评估肿瘤数目、大小、性质以及位置等, 确定适应证。通常下述情况可选择在剖宫产术中进行子宫肌瘤切除: (1) 带蒂或大部分突出浆膜下的子宫肌瘤; (2) 肿瘤直径<5 cm, 且靠近子宫切口的壁间肌瘤或黏膜下肌瘤[3]。
妊娠合并卵巢囊肿一般无明显症状, 与无妊娠的卵巢囊肿患者相比, 因激素水平、解剖结构以及血管分布的变化, 增加了卵巢肿瘤破裂与扭转的风险。卵巢囊肿随着产妇子宫增加而不断增大, 可限制子宫增长, 晚期产妇易发生早产、流产现象, 因此有效的治疗干预是保证母婴安全的重要内容。在处理妊娠合并卵巢囊肿时, 既要保证母婴安全, 又要兼顾肿瘤治疗的有效性, 可根据肿瘤形态学、大小以及多普勒血流特点给予个体化治疗。由于妊娠合并卵巢囊肿发病率极低, 对于部分持续无症状患者可采取期待治疗, 但需进行严密监测, 定期进行B超检查;对于无并发症症状、无恶性肿瘤迹象产妇可选用剖宫产时或产后治疗。因妊娠期卵巢囊肿易出现蒂扭转扩破裂现象, 所以需确定肿瘤有无良性转为恶性后, 再进行剖宫产术, 并在肿瘤切除后给予病理学检查, 确定治疗的安全性。通过本次观察可以看出,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以及住院天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新生儿生存率均为100%, 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产妇术后复查未发现残余肿瘤, 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周内出院。
综上所述, 剖宫产术中治疗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疗效确切, 且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廖程平.剖宫产术中合并良性肿瘤55例治疗分析.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28) :3878.
[2]陈叙.剖宫产术中妇科肿瘤的处理.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10) :741.
妇科肿瘤术 第7篇
长期以来, 组织病理学检查一直作为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 但组织病理学作为形态学检查方法存在检测时间长、主观性强、阳性率低等缺点, 尤其是对癌前病变和临界瘤的恶变倾向缺乏有效判断, 常见肿瘤标志物检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治, 但因其特异性不高, 敏感性差, 至今没有一种肿瘤标志物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寻找早期诊断妇科恶性肿瘤的检测方法, 一直是妇科临床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它对于早期诊治和预后评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流式细胞术作为新技术在肿瘤诊断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它们在肿瘤早期诊断中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1 肿瘤标志物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肿瘤标志物是与肿瘤的生长密切相关的一组蛋白质, 是肿瘤细胞分泌或脱落到体液或组织中的物质, 也有一部分是宿主对体内寄生物反应后产生的物质。近年来, 应用肿瘤标志物监测恶性肿瘤的生长状况是肿瘤诊断学上的巨大进步。
1.1 癌胚抗原125 (cancer antigen 125, CA125)
CA125是卵巢上皮性癌最常用的肿瘤标记物, 在Ⅰ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中只有50%~60%为阳性, Ⅱ~Ⅳ期在80%以上。且存在一定假阳性。虽然CA125升高较临床上能检查到肿瘤通常要早3~6个月, 但其在卵巢癌筛查中的价值尚未肯定, 因此CA125不能单独用于卵巢癌筛选或早期诊断。CA125在卵巢浆液性上皮性癌、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中均有升高, 存在一定假阳性[2]。临床多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 血清CA125参考值为<35 U/ml。Moss等[3]对799例接受过血清CA125测定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表明其在卵巢癌早期患者中CA125升高者仅占20%。因此是否适用于卵巢癌早期诊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2 癌胚抗原 (carcinoembryonic, CEA)
CEA是一种酸性糖蛋白, 编码基因位于19号染色体, 是由29个分离基因组成的基因家族。临床常用化学发光法检测, 血清CEA的参考值为<3.4ng/mL。CEA对卵巢上皮性肿瘤较敏感, 特别是在卵巢黏液性肿瘤时的阳性率为32.5%, 是诊断卵巢黏液性肿瘤较好的标志物, 血清CEA水平与卵巢肿瘤手术分期、组织学分级、病理学类型及患者预后均呈正相关。CEA也可做为子宫内膜癌组织分级及早期诊断复发的一项标志物, 特别是与CA125联合检测时, 对子宫内膜癌诊断、评价患者预后等方面均有较大意义[4]。
1.3 甲胎蛋白 (alpha-feto protein, AFP)
AFP是由胚胎的卵黄囊和不成熟肝细胞合成的一种血清糖蛋白。正常情况下, 主要在胎儿组织中存在。肝癌时血清AFP明显升高。生殖腺胚胎性肿瘤血清AFP水平也升高。血清AFP参考值为<5.8IU/m L。妇科常用血清AFP作为卵巢胚胎性肿瘤的标志物。
1.4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
HCG为一种糖蛋白激素, 在正常妊娠时由胎盘滋养细胞产生, 非孕期多为肿瘤产生。由α、β两个亚基组成, 其β亚基具有较高特异性, β-HCG是各种肿瘤标志物中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的一种, 对卵巢原发性绒癌、胚胎癌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另外, CA19-9、CA72-4、CA50等肿瘤标志物检测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疾病诊治中提供了一定帮助, 但因单独检测某一项肿瘤标志物其特异性不高, 敏感性差, 即使治疗后仍然有肿瘤生长, 也有可能因为单项检测的局限性而不能及时发现。至今没有一种肿瘤标志物能完全满足临床要求。联合检测多项肿瘤标志物的方法来提高对肿瘤的检出率、特异性和敏感性, 并在治疗后对患者的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也可以及早发现治疗措施的合适与否, 及时提醒医师对其做出恰当处理, 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和治疗机会。但妇科领域的肿瘤标志物甚多, 敏感性及特异性各异, 采用何种联合检测方式才是最经济、最实用的仍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2 流式细胞术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流式细胞术 (Flow Cytometry, FCM) 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对单细胞定量分析的一种新技术。它借鉴了荧光标记技术、激光技术、单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具有极高的检测速度和统计精确性, 而且从单一细胞可以同时测得多个参数, 为生物医学与临床检验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和强有力手段。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 流式细胞术已广泛应用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各个方面。在细胞生物学、肿瘤学、免疫学、遗传学及临床检验学等领域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 流式细胞术在肿瘤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免疫功能检测、肿瘤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多药耐药基因相关蛋白表达检测等方面。
2.1 在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FCM对DNA、RNA含量及细胞周期的分析具有独到之处, 人体正常的体细胞均有较恒定的DNA二倍体含量, 细胞癌变过程中伴随细胞DNA含量的改变, DNA非整倍体细胞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志。根据DNA分布直方图, 可对细胞周期的分布状态进行分析, 计算出G0/G1期、S期和G2/M期的比率并了解细胞的增殖能力。在肿瘤病理学研究中, 通常以S期比率 (S-phase fraction, SPF) 作为判断肿瘤增殖状态的指标。此外, DNA指数 (DI) 对肿瘤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判断预后及评价疗效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癌前病变的癌变率与病变的增生程度一致, 而增生程度与DNA含量的异常改变又呈平行关系。FCM通过精确定量DNA含量, 能对癌前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作出判断, 有助于癌前病变的早期判断。
黄红梅等[5]用细胞DNA定量分析宫颈癌及早期癌前病变发现DNA定量分析方法在筛查宫颈病变的敏感性为86%, 特异性为71%;而常规细胞学方法则为57%和91%。黄宏思等[6]将l 206例妇科检查分别采用传统宫颈细胞学与细胞DNA倍体分析进行宫颈早期病变筛查, 结果显示DNA倍体分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检出率为82.22%, 明显高于传统宫颈细胞学检查, 证实DNA倍体分析是早期筛查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敏感而准确的方法。
FCM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较之形态学方法更为敏感、准确, 它可以测得正常细胞与异常细胞间的微小差异, 在形态学还不能作出确诊癌变之前, 使从DNA定量的分子水平进行超早期癌变诊断成为现实。因此, FCM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2 作为判断良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
目前, 组织病理学进行肿瘤良恶性分级时, 切片的厚度可以影响计数结果, 视野的人为选择更可使计数结果相差倍之多, 组织切片计数的有丝分裂指数作为衡量细胞增殖活性的指标的不准确性, 足以影响到肿瘤良恶性的判断。另外, 通过病理学尚不能证实为恶性的交界瘤, 经FCM检测出DNA非整倍体细胞时可考虑为恶性肿瘤, 而病理学认为良性的肿瘤经流式细胞仪测出非整倍体则提示有恶性转变的可能。流式细胞术对肿瘤组织进行细胞周期分析作为增殖指标, 较全面了解细胞增殖情况, 用于评价不典型、恶性肿瘤的侵袭性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
2.3 DNA异倍体与恶性肿瘤预后的关系
国内外大量病理和临床资料已证明:肿瘤细胞倍型异常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 用FCM分析DNA含量和DNA倍体及S期分析对肿瘤的恶性程度判定、治疗方案选择、预测预后具有重要价值。通常认为, 较高的S期比率和非整倍体的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复发率、转移和病死率均较高, 而二倍体或近二倍体肿瘤预后则较好[7]。
相信通过新技术的转化应用能找出检出率高、特异性强和敏感性高的生物学检测指标, 为妇科肿瘤的早期诊治和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 (FCM) ,肿瘤标志物,妇科肿瘤
参考文献
[1]王临虹.中国妇科肿瘤的流行病学[C].2008中国国际妇科肿瘤会议日程册和论文集, 2008.
[2]吴文湘, 蒋英萍, 刘朝晖, 等.卵巢癌九例误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19) :1612-1613.
[3]Moss EL, Hollingworth J, Reynolds TM.The role of CA125in clinical practice[J].Clin Pathol, 2005, 58 (3) :308-312.
[4]刘坚, 郡甫.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妇科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 2008, 3 (5) :480-482.
[5]黄红梅, 雪梅, 云光.细胞DNA定量分析用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早期筛查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10, 6 (15) :3.
[6]黄宏思, 黄卫彤, 黄燕.用细胞DNA倍体分析法筛查宫颈癌[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8) :724-725.
妇科肿瘤术 第8篇
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术,气腹,腹膜,免疫因子
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微创手术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后的神经功能损害与排尿功能障碍, 增强了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但研究报道显示:腹腔镜微创手术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患者的免疫功能, 导致了患者抑制肿瘤的能力降低, 增加了肿瘤的转移率[1]。建立CO2气腹是腹腔镜术治疗的常规手段, 提高了术区的手术视野, 增加了术者操作空间, 是提高腹腔镜术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然而, CO2刺激作用影响了腹腔微环境、腹膜免疫因子及免疫功能[2]。本研究通过进行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后免疫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对比研究,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术建立CO2气腹过程中的腹膜免疫因子变迁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妇科恶性肿瘤患者64例。入选标准[3]:全部患者经术前病理活检确诊妇科恶性肿瘤;排除标准: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代谢功能障碍性疾病, 肝肾功能障碍, 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期, 孕产妇等。全部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 其中拟行腹腔镜术的患者为观察组, 拟行传统开腹手术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34例, 年龄23~56岁, 平均 (47.01±8.91) 岁;疾病类型:子宫内膜癌17例, 宫颈癌13例, 卵巢癌4例;TNM分期:Ⅰ期19例, Ⅱ期14例, Ⅲ期1例。对照组30例, 年龄22~56岁, 平均 (46.95±9.04) 岁;疾病类型:子宫内膜癌14例, 宫颈癌13例, 卵巢癌3例;TNM分期:Ⅰ期18例, Ⅱ期11例, Ⅲ期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类型、TNM分期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术前3 d进行肠道准备与脐部清洁, 术前1 d禁食。患者采用气管插管下复合麻醉方式, 常规行脐孔穿刺后建立CO2气腹, 在患者的右下腹、左下腹、腹直肌外侧置入配套管针, 在内镜的辅助下进行全子宫切除术与附近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全子宫切除术与附近淋巴结清扫术。
1.3 观察指标
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NK细胞及CD4+CD25highCD127lowTreg细胞水平, 腹膜免疫因子 (IL-6、TNF-β、TNF-α) 水平, 分析CD4+CD25highCD127lowTreg细胞与免疫因子的关系。
1.4 检测方法
(1) 流式细胞术:术前1 d、术后1 d、术后1周清晨空腹抽取患者静脉血, 采用流式细胞仪 (由上海碧迪医疗器械公司提供) 测定患者CD4+T淋巴细胞、NK细胞及CD4+CD25highCD127lowTreg水平, 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免疫功能。 (2) 两组患者术后取腹膜组织, 剪成1 mm3, 缓冲液反复漂洗后采用酶消化法获取细胞混悬液, 采用分离液将腹膜组织与淋巴细胞分离, 淋巴细胞接种于DMEM培养基并在37℃、5%CO2中常规培养7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法测定免疫因子IL-6、TNF-α、TNF-β水平。ELISA免疫试剂盒由上海谷研公司提供。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NK细胞及CD4+CD25highCD127lowTreg细胞水平比较
术前1 d两组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NK细胞及CD4+CD25highCD127lowTreg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1 d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外周血CD4+CD25highCD127lowTreg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1周, 两组患者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NK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CD4+CD25highCD127lowTreg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t1为两组术前1 d比较, t2为两组术后1 d比较, t3为两组术后1周比较;*P<0.05
2.2 两组腹膜免疫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患者TNF-β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IL-6:白细胞介素6;TNF:肿瘤坏死因子
2.3 调节性T细胞CD4+CD25highCD127lowTreg水平与临床分期及腹膜免疫因子关系
Ⅰ期恶性肿瘤患者调节性T细胞CD4+CD25highCD127lowTreg水平为 (8.54±0.37) ×10-2, Ⅱ~Ⅲ期患者调节性T细胞CD4+CD25highCD127lowTreg水平为 (11.34±0.79) ×10-2,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调节性T细胞CD4+CD25highCD127lowTreg水平可能与临床分期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外周血CD4+CD25highCD127lowTreg水平与IL-6、TNF-α呈负相关 (r=-0.741, -0.695, P<0.05) ;与TNF-β呈正相关 (r=0.694, P<0.05) 。
3 讨论
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术后肿瘤移植与侵袭发病机制的研究[4]发现:在建立CO2气腹过程中, CO2刺激严重影响了腹膜微环境, 影响了腹膜组织的正常代谢及局部免疫功能, 进而促进了肿瘤的生长与转移。腹膜是间皮细胞组成的特有黏膜结构, 具有非特异性的防御功能, 在防止细菌入侵及肿瘤细胞散播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分析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术建立CO2气腹过程中的腹膜免疫因子变迁机制及手术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成为了妇科恶性肿瘤领域研究的热点。另外, 腹膜组织中具有多种免疫因子, 以白细胞介素与肿瘤坏死因子最为常见, IL-6、TNF-β、TNF-α是腹膜免疫功能的代表因子。IL-6具有促进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活化的功能, 在细胞免疫应答及体液免疫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5];TNF-α是细胞分泌的蛋白分子, 与肿瘤表面膜受体结合后入侵细胞, 释放溶酶体引起自溶[6]。免疫功能主要以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作用为主,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T细胞包括MHC-Ⅰ类与MHC-Ⅱ类抗原限制性T淋巴细胞。调节性T细胞是具有负调控功能的特殊性T淋巴细胞群, 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的表面标志分子很多, 但近年来CD4+CD25highCD127lowTreg被认为是最具特异性的细胞表面标志分子[7]。调节性T细胞具有维持患者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的稳定, 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但调节性T细胞对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抵抗作用, 明显降低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发现, 肝硬化活动期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CD127lowTreg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 经治疗后可明显降低[8]。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CD127lowTreg水平显著高于子宫肌瘤患者, 经治疗后其水平明显下降。调节性T细胞可能通过抑制NK细胞数目及免疫因子IL-6、TNF-α分泌水平及上调TNF-β分泌水平来达到降低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促进肿瘤生长的目的。CO2进入腹腔后, 对腹腔微环境的p H产生严重影响, 使之腹腔微环境成为强酸性环境, 免疫因子分泌受阻, 因而, 腹腔镜术建立CO2气腹过程中由于CO2刺激降低了分泌型免疫因子IL-6、TNF-α的分泌, 另外, CO2气腹的形成增加了机械性压迫, 影响了患者术后肿瘤的转移与侵袭[9,10]。因此, 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术建立CO2气腹过程中的腹膜免疫因子变迁机制主要是因为CO2刺激改变了腹腔微环境及CO2气压压迫性影响了肿瘤的转移, 进一步损害了患者的免疫功能。
本研究显示:经建立CO2气腹的腹腔镜术后1 d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NK细胞、腹膜免疫因子 (IL-6、TNF-α) 水平显著低于传统开腹手术, 而调节性T细胞、TNF-β水平显著高于传统开腹手术, 但术前1 d及术后1周, 两组患者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NK细胞及CD4+CD25highCD127lowTreg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相关, 表现为Ⅱ~Ⅲ期显著高于Ⅰ期患者 (P<0.05)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 CD4+CD25highCD127lowTreg与IL-6、TNF-α呈负相关, CD4+CD25highCD127lowTreg与TNF-β呈正相关 (P<0.05) 。免疫因子与患者的免疫功能紧密相关, 免疫因子可能与妇科肿瘤形成有关, 腹腔组织分泌的免疫因子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但是在腹腔微创手术CO2气腹过程中腹膜免疫因子与腹腔微环境的酸碱度、温度、形成的充气气压明显相关[11]。本研究发现, 受CO2气腹的影响, 免疫因子IL-6、TNF-α浓度明显降低;调节性T细胞CD4+CD25highCD127lowTreg与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期相关, TNM分期越高, 其水平越高, 免疫功能越低;而TNF-β浓度及调节性T细胞CD4+CD25highCD127lowTreg水平升高的原因尚需进一步临床探讨。
几百元体检足以预警妇科肿瘤 第9篇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介绍,以子宫颈癌为例,小于35岁的患者所占比例,较上世纪80年代已经增长了25个百分点,“子宫颈癌年轻化带来的一个新问题就是,年轻的女性往往无法完成生育,同时引发其他更多的问题。”
郎景和是中国最好的妇产科医生之一。他在196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其后即到北京协和医院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1986年,他出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1993年至今任妇产科主任。
此次采访中,郎景和谈到了目前妇科肿瘤的诸多要点问题,以及检测、治疗等实务问题。他说,几百元、包含B超的合格体检,其实就可以预警卵巢癌这类最隐蔽的妇科肿瘤。
妇科肿瘤跃上疾病谱
《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是你从医的第50个年头,在你看来,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的身体健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郎景和:应该说这50年来,中国妇女遭遇的疾病发生了很大变化,或者说疾病谱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看的主要病患,在妇科是炎症比较多,另外涉及妊娠的一些问题,包括早期妊娠和先兆流产比较多。产科来讲,当时很主要的问题是出血、感染和妊娠合并的一些疾病。那时叫妊娠中毒症,现在叫妊娠高血压病或子痫前期。
现在炎症和先兆流产的情况就少了。从产科来讲,产科感染明显减少。因为各种预防做得比较好。从妇科来讲,妇科肿瘤多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也比较多见。生育年龄的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的发病率达10%至15%。这会导致疼痛、癌变和包块。
另外,我们重视了中老年妇女的健康问题,比如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等以及绝经相关问题。这很大一方面是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寿命延长。我们在全国一定范围内做的调查,中老年妇女这方面的问题比例高达30%。
所以总体来讲,疾病谱发生了改变,表明整个社会发生了变迁,同时,人类文明和身体健康的状况出现了新问题。我们可以简略地说:肿瘤的问题、中老年妇女的问题以及生殖要求、解决不育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瞭望东方周刊》:妇科肿瘤的发病率有怎样的变化?
郎景和:发病率发生很大变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十个门诊里有一两个肿瘤患者,现在能达到四五个。尤其是子宫颈癌,近一二十年尤其增多。
子宫颈癌现在发病率明显提高,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居第二位。子宫颈癌全世界每年有45万新发病例,其中发展中国家占80%,我国每年有新发病例约13.15万。全世界每年有29万女性死于子宫颈癌,我国约为5万。
子宫颈癌还表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以往小于35岁的患者只占全部患者的5%,现在能占30%。子宫颈癌年轻化带来的一个新问题就是,年轻的女性往往无法完成生育,同时引发其他更多的问题。
另外一个常见的是子宫内膜癌,以前发病率比较低,现在也高了。这个和个人的体质有关。子宫内膜癌患者通常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三联症”,反过来说,有这三种情况的女性“高度危险”发生子宫内膜癌。另外应用雌激素也会增加罹癌风险。
吸烟与子宫颈癌有相关关系
《瞭望东方周刊》:子宫颈癌被称为“女性头号杀手”,它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郎景和:子宫颈癌在女性生殖道肿瘤中威胁最大,可谓女性“第一杀手”,多发于50岁左右的女性,如果及时得到诊断,早期子宫颈癌是可以治愈的。特别是年纪较轻时对子宫颈癌前病变进行积极治疗是预防宫颈癌的重要措施。
这个发病原因现在已经明确,主要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
HPV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被认识,但真正把它和宫颈癌联系起来的,是由德国的一个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他是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他的贡献不是发现了HPV,而是在100多种HPV中,明确了某些类别的HPV和子宫颈癌的关系,或者说明确了高危型HPV就是子宫颈癌的致癌病毒。
这很重要,这是人类对癌症认识的重大革命—癌症有很多原因,包括慢性刺激,但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个致癌病毒。
《瞭望东方周刊》:子宫颈癌的发病在阶层和地域的分布上是否有一定的差异性?
郎景和:我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做过一个调查,从北到南,内蒙古、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这些地区是子宫颈癌的高发地区。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现在还是这样。
这个发病率高低与生活水平、卫生和受教育程度相关。
HPV感染是导致子宫颈癌的最大病因。与子宫颈癌相关的其他高危因素还有: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其他性传播疾病以及吸烟等。
《瞭望东方周刊》:子宫颈癌的高发是否和现代人的性观念开放有关?
郎景和:当然。这个病毒的感染主要是通过性传播。所以我们倡导洁身自好。
HPV的感染是很普遍的。人群中大约有20%的女性会有HPV感染,而每位女性终身累积感染的平均概率可高达70%。我这里有个2010年的全球感染者一百万份样本的抽样调查,全球的感染率为11.7%,亚洲地区为9.4%。我们国家预计是在10%到15%。
但感染了不一定得病,绝大多数感染在一年左右就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了,最终只有2%会有不同级别的病变。
《瞭望东方周刊》:环境的变化是否也是一个重大因素?比如大家现在很关心的雾霾问题?
郎景和:雾霾和生殖器官的关系还不好说。目前没有证据能证明这点。但是雾霾对整个的身体机能有影响,这样来推导,是可以说它对生殖器官有影响。
我们现在明确的是,工业污染导致的化学毒物二垩英,会促发子宫内膜异位症。而日本的研究也证明吸烟与子宫颈癌有相关关系。所以我们倡导丈夫为了妻子的健康,不吸烟。
洁身自好才能预防宫颈癌
《瞭望东方周刊》:除了洁身自好和戒烟,对感染病毒的了解是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
郎景和:说得很对。后来能够预防宫颈癌的首支癌症疫苗问世,创造了人类抗癌史的神话。
现在全世界有两家公司生产HPV疫苗,美国默沙东公司研制的Gardasil,英国葛兰素研制的Cervarix,一种针对HPV-6、HPV-11、HPV-16和HPV-18这4型病毒;另一种只针对HPV-16和HPV-18。
疫苗需在6个月内完成3次注射。打疫苗之后阻断了感染,可以很好预防。全世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在使用。
《瞭望东方周刊》:国内的状况呢?
郎景和:我们没有引进。我们在自主研发,预期一两年可能面世。
在我们国家,我们的疫苗比如脊髓灰质炎糖豆、接种牛痘等都是国家提供给公民免费使用。而美国研制的这个疫苗300美元一支,连续打3支,太贵了。
当然,经济上只是一个考虑。中国感染的HPV和美国的种类还不一样。就是常见的高危的十几种HPV,感染的频度和类型也有差异。比如HPV-18在国外感染率很高,在我们国家就排在第五位。在国外感染率最高的是HPV-16和HPV-18,在我们则是HPV-16和HPV-58。这样疫苗的针对性就会不同。
《瞭望东方周刊》:现阶段我们应该如何预防HPV感染?
郎景和:总的来说,预防宫颈癌可以分三级。
打疫苗是一级预防,不让你感染。感染后到子宫颈癌前病变是很容易发现的,这时我们还可以阻断它,叫二级预防。
如果这一步没做到,过10年左右就发展到癌了。当然,这时也是可以治疗的。现在子宫颈癌的死亡率有明显下降趋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癌前病变和早期宫颈癌的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提前预防、全面筛查、积极治疗,我们的两癌、即乳腺癌和子宫颈癌筛查就做得很不错。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很好地预防、阻断和处理HPV感染和病变。
如何“看天象”与“体检”
《瞭望东方周刊》:在你看来,妇科疾病中最容易被误诊的是什么病?
郎景和:不能说误诊。只能说不容易诊断清楚。
不容易诊断清楚比较多的是卵巢癌。70%的卵巢癌不能在早期发现,发现时通常就是晚期了。这样的病人有不少。
所以卵巢癌发病率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体癌,但卵巢上皮癌死亡率却占各类妇科肿瘤的首位。卵巢上皮癌患者手术中发现肿瘤局限于卵巢的仅占30%,大多数已扩散到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及盆腔各器官,所以在早期诊断上是一大难题。
为什么这个容易混淆?子宫颈是可以看见的,卵巢则是隐匿在盆腔里,看不见。只能通过影像检查比如B超检查来看有没有包块,才能发现它。
《瞭望东方周刊》:常规体检里的B超能及时发现这个隐形炸弹吗?在临床上是否有一些诊断技巧?
郎景和:做B超能发现是否有包块,可明确肿瘤的大小、形态、囊实性、部位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鉴别巨大卵巢囊肿及腹水。这个很重要。但大家有定期体检吗?城市的情况好些,特别是在农村。
由于卵巢的胚胎发育、组织解剖及内分泌功能较复杂,早期症状不典型,术前鉴别卵巢肿瘤的组织类型及良恶性也很困难。
这在早期不是很好区分。我们很难要求医生每个都诊断出来。附件包块术前很难确定性质,常常需要手术及病理才能识别庐山真面目。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随着信息的发达,大家有很多途径了解自己的健康问题,你如何看待这种趋势?
郎景和:看书上网只能教你保健知识,教你如何防病和找大夫。保健靠自己、看病靠大夫。我们不能自己看看书查查资料就不看大夫了,好多医生都有病呢。
我们有位心脏病猝发的医师,自己就是很有经验的内科医师。他就说:“我的实际身体状况和我对自己身体的估计有很大差异,即使面对一些合理的警号,这些差异仍然存在。”所以定期体检是很重要的。在小孩子的幻想中,总以为他可以长生不死,前线战士通常也不怕“长眼睛”的子弹。同样,一位自觉身体健康辛勤工作的人,对身体会遭到意外也是漠不关心的。
女性有时不觉得自己有病,有时不觉得这个是毛病。我们估算,肿瘤直径1厘米,约重1克,包含109个细胞。如果肿瘤从一个细胞开始分裂增生,到出现临床表现,大约需要458天。可见癌肿的产生发展过程是漫长的,也是有征兆的。
什么时候要来找大夫?我通常会给女性强调四个字:血、带、痛、块—这是我们“看天象”的四大症候。妇女如果在经血、白带、疼痛、包块这四个方面有一定的症状,比如绝经期出血不要以为就是青春常驻,长包块了不要以为是“发福”,而应该找大夫。
《瞭望东方周刊》:你刚才提到了定期体检的重要性,对于妇科检查,哪些项目是特别必要和重要的?大约需要多少费用?
朗景和:这个话不好说,有的医院就是靠这个吃饭的。但的确有这样的请况,该检查的不检查,不该检查的还很贵。
有的人觉得花2000元体检好像很高级,好像就保险了。这个费用姑且不谈,检查者自己的水平也是一个问题。
一个妇女无论有没有上面“看天象”的四个症状,我的建议是最好每年查一次体,包括乳腺、子宫颈、子宫体和卵巢附件检查,这样可以防范问题。
具体来说,至少应该做一个宫颈抹片,刚才讲的宫颈检查就是这个。以前用木片,现在我们用毛刷,对宫颈的刺激更小。
妇科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10篇
关键词:肿瘤,妇科,心理活动,护理
1 肿瘤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恐惧绝望心理
在得知诊断为癌症的初期, 一些患者会由此而引起恐慌和惧怕, 包括对疾病的恐惧, 对疼痛的恐惧, 对离开家人和朋友的恐惧, 对死亡的恐惧。患者总是高估了恶性肿瘤的病死率, 低估了其治愈力。害怕肿瘤会随时夺走自己生命。同时肿瘤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 由于症状加重或病情恶化, 这也会进一步产生恐惧心理, 心里慌张与害怕的心态困扰患者的思想。
1.2 否定和幻想的心理
初期诊断, 患者心理上不能接受癌症事实, 怀疑是否诊断错误, 对自己疾病仍抱有幻想。患者心理知道, 如果是事实那么将面对的是无法治愈的顽症。否定、幻想总是在患者心理, 因此会产生不积极配合、延误病情的治疗。
1.3 焦虑和抑郁的心理
这种心理状态往往出现在患者肿瘤术后, 女性患者术后考虑自身的改变, 有种自卑感, 害怕丈夫的遗弃, 担心家庭负担的加重, 化疗过程中是否能够坚持等等而出现了失眠、易激动、对社会对家属采取敌视和冷漠的态度。总是情绪低落, 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轻生的念头。
1.4 情绪平和的心理
患者能从思想上接受事实, 情绪也是比较稳定, 对自身疾病知识是有所了解的, 也会积极配合治疗, 期盼医师能将肿瘤治愈或能将肿瘤得以控制。
3 护理措施
3.1 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
(1) 恐惧绝望患者:患者入院时, 护士应热情接待, 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 帮助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同时需认真地倾听患者的诉说, 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问题与需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向患者介绍手术意义、方法和预后。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所了解。增加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2) 焦虑抑郁患者:当患者出现心悸、失眠、情绪低落悲观症状, 应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采取适宜的缓解方式:听音乐, 按摩。同时找出焦虑抑郁的原因, 做出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避免应激原刺激。还可适当的让患者进行负面情绪的发泄。 (3) 情绪平和的患者:这种心理状态的患者思想上是乐观的, 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在治疗上也能有明显的效果。
4 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根据患者的文化、素质、修养等的不同及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所采取不同护理措施是肿瘤患者护理重要特点。对于承受能力较差的患者, 护士与患者沟通时要热情、耐心, 让患者有一个接受过程。帮助患者消除恐惧, 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对有较强承受能力的患者, 在与患者沟通时, 将必要的医学知识告诉患者, 让患者也参与自己的病情的讨论, 更能增加患者的战胜肿瘤的信心。
5 提高家属的参与性
争取家属的配合, 尤其是丈夫的支持对于妇科肿瘤患者非常重要。妇科肿瘤患者大多切除了卵巢、子宫, 体内内分泌发生了变化[1]。性格也随之变化, 常常莫名其妙的情绪波动。指导家属给患者一个宣泄的机会, 疏导和安慰患者, 接受事实, 多陪患者聊天、散步, 使其感到家庭的温暖, 从而振奋精神。
6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对患者要有同情心、爱心、耐心, 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细致、准确无误, 使得患者对医师和护士产生充分的信任, 护患关系融洽。更能接受心理护理, 消除顾虑和孤独感, 帮助患者共同度过手术和化疗期, 建立生活信心。
7 小结
心理护理贯穿妇科肿瘤患者治疗全过程, 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责任心, 掌握心理学知识, 加强心理护理, 使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良好, 能乐观地对待生活,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提高护士心理护理水平, 对妇科肿瘤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妇科肿瘤术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