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哮喘范文
肺源性哮喘范文(精选7篇)
肺源性哮喘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组:心源性哮喘组:2005年10月至2008年6月在上海市青浦区中医医院住院的心源性哮喘患者36例,NYHA分级为Ⅲ~Ⅳ级(其中Ⅲ级15例,Ⅳ级21例),男性27例,女性9例。年龄54~83岁,平均(69.58±8.74)岁。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8例,高血压9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瓣膜病6例,排除急性心肌梗死,除外严重的肝、肾疾病。心力衰竭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推荐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评定标准诊断。B组:肺源性哮喘组:同期在上海市青浦区中医医院住院的、经明确诊断的肺源性哮喘患者23例,男性6例,女性17例。年龄58~84岁,平均(70.74±8.80)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哮喘4例,肺癌2例,肺炎2例,矽肺1例,肺纤维化2例,支气管扩张2例,肺栓塞1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正常。C组:对照组:同期在上海市青浦区中医医院体检的健康者22例,男性17例,女性5例。无心脏病、高血压及肝、肾疾病史,超声心动图检查正常。三组在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就诊后立即采集静脉血2m L,离心,分离血清,待用。试剂盒购自德国Roche公司,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用Elecsys1010仪器进行检测,严格操作规程,于30min内完成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χ—±s);两组样本间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两组以上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在统计结果判定中,以α=0.05为水准,当P<0.05时,判定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BNP水平比较见表1,方差分析结果组间F=41.376,P<0.05,三组BNP水平总体间有差异。相邻两组两两比较用q检验(StudentNewman-Keuls法),肺源性哮喘与对照组P>0.05,心源性哮喘组与余两组均P<0.05。
F年龄组间=0.850,P=0.431;FBNP组间=41.376,P=0.000,肺源性哮喘组与对照组比较P=0.677,☆心源性哮喘组分别与肺源性哮喘组及对照组比较P=0.000
3 讨论
心源性哮喘与肺源性哮喘,尽管二者的临床表现相似,但是治疗措施有着显著的不同。由于此类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早期确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BNP是一个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含有17个氨基酸环的物质[1]。它是一种心室分泌由应激诱导的心脏激素,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BNP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天然拮抗剂。它参与血压、血容量及水盐平衡的调节、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利钠、利尿、扩张血管、降低体循环血管阻力及血浆容量,这些均可起到维护心脏功能的作用。BNP主要在心室合成,在心室负荷过重或扩张时,全身及局部激素参与心肌、血管及肾脏的适应性改变,利钠肽系统被显著激活,突发性合成增加,且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因此BNP反映心室功能改变更敏感,更具有特异性,被用于心功能不全的诊断[2,3]。
肺源性哮喘的发病基础是支气管黏膜下炎性细胞浸润、气道的慢性炎症、气道的反应性增高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因此它不存在BNP升高的病理生理基础。在急性发作期可能对心室功能产生一些影响,但与心源性哮喘比较仍存在有本质上的差别。因此,BNP水平的高低用来鉴别心源性哮喘和支气管哮喘是非常有临床意义的[4]。张国华等[5]在呼吸困难的病因研究时显示,心力衰竭患者的BNP水平明显升高,而气道阻塞者的BNP正常。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有BNP的升高,而单纯的阻塞性肺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BNP不升高,若BNP升高,则是由于伴随有左室功能不全[6]。Villacorta等[7]对70例呼吸困难的患者进行了观察,患者进入急诊室后立即被测血浆BNP水平,做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急诊医师在不知道血浆BNP水平的情况下作出初步诊断;心脏病专家通过回顾患者的资料(包括对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的反应)作出确定诊断,心脏病专家的诊断作为评价BNP诊断应用价值的金标准。结果观察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平均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诊断(包括气管狭窄、心脏填塞等)的患者[(990±550)∶(80±67)pg/m L,P<0.01],心脏收缩功能失代偿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收缩功能代偿期的患者[(1180±641)∶(753±437)pg/m L,P=0.03],收缩功能代偿期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最终诊断不是心力衰竭的患者[(753±437)∶(80±67)pg/m L,P<0.01]。200pg/m L的BNP水平在诊断心力衰竭上表现为100%的敏感度,97.1%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为97.3%,阴性预测值为100%。
本组资料显示,肺源性哮喘患者血浆中BNP水平高于对照组,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心源性哮喘与肺源性哮喘患者血浆中BNP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心源性哮喘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肺源性患者组,而且本研究资料显示,肺源性哮喘患者中BNP水平很少超过200pg/mL,没有超过300pg/mL,心源性哮喘患者血浆BNP水平均超出200pg/mL,很少低于300pg/mL。
本研究未涉及肺源性哮喘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临床上有时二者会合并存在,这时,不能单纯依靠BNP水平来进行简单的判断,而应根据详细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血浆BNP测定是心源性哮喘患者敏感的鉴别诊断标志物,快速血浆BNP测定有重要鉴别意义,在临床应用中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心源性哮喘和肺源性哮喘的鉴别能力。
摘要:目的探讨脑钠肽(BNP)在心源性哮喘与肺源性哮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10月至2008年6月上海市青浦区中医医院收治的心源性哮喘36例与肺源性哮喘患者23例及22例无心肺疾病患者为对照,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检测患者血浆中BNP的水平。结果心源性哮喘、肺源性哮喘患者与对照组血浆中的BNP水平分别为(1338.96±900.88)、(147.84±56.08)、(72.47±23.18)pg/mL,心源性哮喘与肺源性哮喘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检测有助于快速准确地诊断心源性哮喘和肺源性哮喘。
关键词:B型脑钠肽,心源性哮喘,肺源性哮喘,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Cheung BM,Kumana CR.Natriuretic peptides-relevance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JAMA,1998,280(23):1983-1984.
[2]Almeida P,Azevedo A,Rodriques R,et al.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Rev Port Cardiol,2003,22(3):327-336.
[3]Irzma!ski R,Banach M,Piechota M,et al.Atrial and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endothelin-1 concen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arterial hypertension:the dependence on the selected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J].Clin Exp Hypertens,2007,29(3):149-164.
[4]Morrison LK,Harrison A,Krishnaswamy P,et al.Utility of a rapid B-natriuretic peptide assay in differentiating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from lung disease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dyspnea[J].J Am Coll Cardiol,2002,39(2):202-209.
[5]张国华,胡韵,史晓敏,等.B型纳尿肽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心脏病学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4):262-264.
[6]Zhao SQ,Hu YM,Li Q,Liu XR,et al.The clinical value of rapid assay for plasma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differentiating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from pulmonary causes of dyspnoea[J].Int J Clin Pract,2008,62(2):214-220.
肺源性哮喘 第2篇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B型尿钠肽,心源性哮喘,肺源性哮喘
心源性哮喘和肺源性哮喘疾病的症状都是呼吸困难, 是临床上极其常见的病症, 可是这两种疾病的治疗原则有很大的区别, 并且由于两种疾病发病的时间比较急, 就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正确的诊断, 同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所以, 就需要选取易于操作、精确的检测方法[1]。如果患者的机体发生感染、应激以及炎症时, 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就会明显上升, 其是一种急性反应蛋白。但患者的心功能发生不全时, 其B型尿钠肽的水平就会明显上升[2]。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医院接收的心源性哮喘和肺源性哮喘患者共116例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超敏C反应蛋白和B型尿钠肽在心源性哮喘和肺源性哮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月~2013年2月, 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疾病分会关于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3]选取心源性哮喘患者共58例, 排除不稳定型心绞痛、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肌梗死等。其中男35例, 女23例, 年龄54~81 (60.12±3.51) 岁;风湿性心脏病5例、高血压心脏病8例、扩张型心肌病12例、冠心病33例;NYHA分级:Ⅱ级24例、Ⅲ级18例、Ⅳ级16例。按照支气管哮喘指南关于哮喘的诊断标准[4]选取肺源性哮喘患者共58例, 心动图显示心功能正常。其中男30例, 女28例, 年龄51~85 (51.32±2.11) 岁;肺栓塞4例、支气管扩张6例、肺癌8例、过敏性哮喘12例、慢性支气管炎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入组患者均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2ml, 3000r/min离心, 样品保存至-40℃冰箱中待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B型尿钠肽水平,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使用万泰德瑞试剂盒, 并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B型尿钠肽水平的比较
心源性哮喘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肺源性哮喘组, 血浆B型尿钠肽水平明显高于肺源性哮喘组, 两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B型尿钠肽水平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肺源性哮喘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B型尿钠肽水平比较
肺源性哮喘组FEV1%<30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B型尿钠肽水平较高 (P<0.05) ;FEV1%30~50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50~80组 (P<0.05) 。见表2。
2.3 心源性哮喘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B型尿钠肽水平的比较
心功能Ⅳ级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 (P<0.05) ;不同心功能等级患者血浆B型尿钠肽水平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P<0.05) 。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 关于有效鉴别诊断肺源性哮喘和心源性哮喘的手段, 在临床上还比较缺乏。在进行诊断时, 医师大多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体征状况等做出分析, 而使用超声心电图时, 其诊断会受到地点范围和时间多少的限制, 因而无法很好地满足正常治疗的实际需求[5,6]。此外, 一些肺源性哮喘患者可能还会存在心功能障碍, 因此无法运用简单的临床资料对其做出诊断判别[7,8]。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在正常人体内只是以少量形式存在, 是一种有效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如果患者发生感染和炎症等时, 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就会明显上升[9]。肺源性哮喘疾病属于非特异性炎症, 发作时患者体内的多种炎症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会处于异常激活的状态下, 从而会导致患者体内的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而心源性哮喘疾病的从根本上分析, 就是患者心力衰竭造成的呼吸极度困难, 尽管与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因子上升有关, 可是患者体内的炎症细胞以及细胞活性无法与支气管哮喘相比较[10]。B型尿钠肽主要在心室进行表达, 通过心肌细胞形成, 能够作用在血管的平滑肌, 可以起到进一步扩张血管, 有效降低患者血压、以及利尿的效果。根据有关文献报道, B型尿钠肽与患者的心功能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当患者的心功能发育不完善时, B型尿钠肽水平就会明显上升[11]。而肺源性哮喘疾病发病时往往属于急性炎症发作, 不存在B型尿钠肽升高的病理基础, 因此, 即使肺源性哮喘疾病发作时导致患者的心功能受到损伤, 但仍与心源性哮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心源性哮喘组Ⅱ级、Ⅲ级与Ⅳ级组间比较有差异 (P<0.05) , 且心功能评级越高, B型尿钠肽值越高。提示心源性哮喘组患者的心功能越差, 患者体内的B型尿钠肽的水平也就越高。肺源性哮喘组中FEV1%<30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B型尿钠肽, 均高于30~50组和50~80组 (P<0.05) , 且FEV1%在30~50组和50~80组血浆B型尿钠肽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说明肺源性哮喘组的呼吸功能越差, 那么患者体内的B型尿钠肽水平就越高。以上分析说明, 由于心源性哮喘疾病与肺源性哮喘疾病, 两者具有本质上的差异, 因此, 两者的血液学指标反应也就有所不同。进一步说明检测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B型尿钠肽水平对心源性哮喘与肺源性哮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83例, 其中男性95例, 女性88例。年龄在28~78岁, 平均年龄53岁。
1.2 护理方法
1.2. 一般护理
病房内要保持整齐清洁、阳光充足、空气新鲜, 而且要通风2次/d, 每次15~30min, 通风过程中要注意遮盖患者, 避免冷空气刺激患者呼吸道, 使患者受凉感冒。病房内温度要保持在18~22℃、湿度50%~60%。
1.2.2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年老体弱, 也可能患有其他疾病, 所以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很低, 对病情的认识也比较悲观。因而导致患者很容易产生紧张、失望、悲观、忧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因此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 并要主动介绍病房的环境及本病的相关知识。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以优良的态度、娴熟的技术, 赢得患者的信赖, 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消除思想顾虑和悲观情绪, 使其保持乐观的心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
1.2.3 病情观察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神志、皮肤粘膜等变化情况。若患者的肺部感染严重, 发生少尿、呼吸频率加快、脉搏加速等情况, 则可能是出现右心衰竭、肺性脑病, 甚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所以护理人员要及时报告医师并对血压和尿量给予密切观察。输液速度也不可以过快, 一般以20~30滴/min为宜, 这样可以减轻患者心脏负担。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夜间巡视, 因为肺心病的发病多发生在夜间0~4点, 若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医师做出相应的处理。
1.2.4 吸氧的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人呼吸衰竭时, 常伴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 一般采用低流量低浓度给氧, 因重症肺源性心脏病的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对呼吸中枢有麻醉作用, 这时呼吸的维持全靠低血氧刺激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中枢兴奋。动脉血氧分压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会降低, 老年人动脉血氧分压的正常参考值为≥9.33kPa (70mmHg) 。所以对病情严重而且有缺氧症状或者气道梗阻现象严重的患者, 要及时给患者给氧。有效氧疗是纠正缺氧、改善心肺功能的重要措施。肺心病吸氧最好以25%~28%浓度, 也就是以1~1.5L/min为好。如吸氧后神志逐渐清醒、精神好转、发绀有所缓解, 说明氧疗有效。如用氧后缺氧虽有所改善, 但神志不清、心率减慢, 应慎重给氧。对于长期吸氧患者应加强湿化避免气道阻塞影响氧疗的效果。根据缺氧的状况, 随时调节氧流量, 并保持鼻导管的通畅, 用湿纱布遮盖患者口、鼻并及时更换, 使患者不致于呼吸道干燥而排痰困难。
1.2.5 并发症的护理
(1) 休克:肺心病患者中发生休克者约为7.4%, 发生休克的主要原因为呼吸道感染, 细菌毒素导致微循环阻滞引起中毒性休克、因严重心功能不全引起心源性休克、因消化道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或因大量应用利尿剂或摄入量不足等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当在原有症状基础上, 患者出现皮肤严重脱水、四肢厥冷、发绀加重、心率增快、血压下降, 甚至昏迷时, 要考虑有休克发生。要立即报告医师给予及时处理。 (2)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慢性肺心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肺心病失代偿期患者常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其中以房性心动过速多见, 也可见房扑、房颤和室性心律失常。其原因主要为缺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和感染等。对此, 应严密观察心电监护心电波形的变化, 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 (3) 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是肺心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慢性肺心病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并不少见, 多发生在后期, 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若患者出现柏油便, 护理人员要立即送去检验。病情严重的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发生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时可能不表现为呕血黑便, 因大量血液积存于胃内, 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 而表现为脉搏细速, 血压下降甚至死亡。所以护理人员要立即配合医师给患者补充血容量和输血, 并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及血压变化, 防止窒息。
1.2.6 出院指导
(1) 生活指导:叮嘱患者要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避免感冒。冬季室外活动最好不在清晨。平时生活要有规律, 起居有常。早睡早起。 (2) 饮食指导:饮食宜清淡, 以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为主。如瘦肉、豆腐、蛋、鱼、新鲜蔬菜、水果等。 (3) 药物指导:指导患者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用药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还要定期到医院接受复查, 介绍复查时间等。 (4) 运动指导:指导患者要积极加强锻炼, 提高自身防御疾病的能力。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 如散步、太极、健身操等, 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减少或延续疾病的进展。
2 结果
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有效、全程的护理, 183例患者中显效157例, 有效21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达97.28%。
3 小结
由于绝大多数肺心病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并发肺气肿的后果, 因此积极防治这些疾病是避免肺心病发生的根本措施。临床上以呼吸道疾病症状、肺动脉高压的表现极缺氧、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表现, 也就是反复咳喘、咳痰、水肿、发绀等为主要特征。可分为代偿及失代偿两个方面, 但是有时是没有明显的界限的。尽管导致慢性肺心病的病因多种多样, 但我国慢性肺心病的肺部主要原发性疾病绝大多数为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治疗以控制感染, 改善通气, 合理氧疗为主。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要做好心理护理, 使之能树立对生活及治疗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以利于疾病的康复。通过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有效的护理,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延缓了肺心病的发展, 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的肺功能水平,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问题, 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 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护理、病情观察护理、吸氧护理、并发症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 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有效、全程的护理, 183例患者中显效157例, 有效21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达97.28%。结论 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不但可以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还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时间。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粤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J].内科, 2006, 1 (2) :57.
[2]石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J].中外健康, 2010, 7 (16) :219.
[3]居道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 2008, 22 (12) :72.
[4]郭露花.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20) :47.
[5]李桂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2 (4) :29.
[6]姜淑霞.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 2008, 5 (8) :106.
[7]高云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42例的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 2009, 8 (4) :11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择的病例为医院于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27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过1998年第三次全国呼吸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包括男性76例, 女性51例;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处于39~77岁, 平均年龄为59.8岁;所有患者的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病程为4~23年, 平均病程为10.9年。有15例患者有过冠心病的病史, 7例曾患过肺结核病, 4例曾有过支气管扩张的病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严重程度的肺部感染。
1.2 临床表现
观察选取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 发现:117例 (92.1%) 有咳嗽症状;103例 (81.1%) 有咳白黏痰表现;53例 (41.7%) 有咳黄脓痰表现;85例 (67.0%) 有发热症状;72例 (56.7%) 发生呼吸困难;47例 (37.0%) 存在意识上的障碍;92例 (72.4%) 肺部出现湿啰音;49例 (38.6%) 在双下肢浮现水肿现象;57例 (44.9%) 出现肝脏肿大情况;15例患者 (11.8%) 出现心房的纤颤;7例患者 (5.5%) 胸腔内有积液存在。
1.3 检查项目
对各患者血液中白细胞的数目, 钠、钾、氯的含量及血清白蛋白的含量等项目进行检测, 并辅助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及肺部纹理等进行检测记录;治疗过程中, 对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观察, 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1.4 治疗方法
根据入院就诊后患者的实际情况, 先给予一定的抗感染治疗。在此基础之上, 相应地进行控制性氧疗等方法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对于伴有部分并发症的患者, 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对症治疗, 治疗结束后进行评价。显效:临床上的咳嗽、意识障碍等症状消失, 呼吸功能极大改善, 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有效:临床上的各症状有轻微或明显的改善, 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有加重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3.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用配对t检验对组内治疗的前后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
2 结果
2.1 项目检查情况
2.1.1 白细胞数目
6 5例<1 0×1 09/L, 62例患者≥10×109/L;低钠79例 (62.2%) , 低钾46例 (36.2%) , 低氯53例 (41.7%) ;82例 (64.6%) 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含量低于35g/L。
2.1.2 肺部纹理检查
65例 (51.1%) 患者的肺纹理出现加粗, 且局部有模糊出现;19例 (14.9%) 患者肺部有大面积的阴影。
2.1.3 心电图检查
53例 (41.7%) 患者右心室出现较为明显的肥大, 35例 (27.6%) 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状况。
2.2 治疗结果
107位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 有9位患者因治疗无效主动放弃治疗, 有11位患者治疗无效死亡。具体结果见表1。
2.3 并发症情况
治疗过程中,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见表2。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主要的发病原因为支气管及肺部等处发生异常。其发病的机制为:慢性疾患导致流经的气流发生阻塞, 肺部各分支毛细血管遭到破坏导致血管床的面积大大减少, 进而导致通气、血流的比例严重失衡。若继续向前发展, 则可能导致人发生呼吸衰竭和肺动脉高压, 增大肺循环的阻力, 加重右心的负荷, 使右心室变得肥厚增大而发生疾病。慢性肺心病的病情发生加重时, 患者多伴有呼吸衰竭及心功能不全等症状[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临床上一般有发热、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增高、肺纹理不规则加粗增多并十分模糊。当患者出现局部的感染情况时, 可以考虑对患者使用一定剂量的抗生素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 以便于进行抗感染后的后续治疗。当患者右心功能发生受损时, 可能导致患者的胃肠发生瘀血, 进食量相应地减少, 随后有可能出现体内电解质的紊乱状况, 多以低钾、低钠、低氯情况为主[5]。因此,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要做到定期地对血浆渗透压和钾钠氯含量进行检测;同时在饮食上也应注意要给患者摄入必要的营养, 并适量地补充盐分。
由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人群的年龄相对较大, 因此极容易伴有其他病症发生, 如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等[6]。此外, 患者有右心功能受损、肝脏损伤、肾功能损伤、自发性气胸、静脉血栓、上消化道出血、下肢浮肿等情况。因此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 要密切注意并防控可能的并发症的发生并准备好后续的治疗工作。
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进行治疗应当先积极地对已发生感染进行控制, 必要时可采用控制性氧疗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同时, 应对患者体内的酸碱失衡、电解质的代谢紊乱等症状, 可以采取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一方面可以保证患者摄入的营养, 提高患者抵抗病菌及疾病的免疫力, 保障后续的治疗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患者体内的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的代谢紊乱情况进行合理的改善。在病情特别严重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方法进行对症治疗。
本次试验对医院于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观察患者的项目检查及辅助检查资料、对具体的治疗方法进过探究。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后, 有107例患者的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转, 有9例患者因治疗无效主动放弃治疗, 有11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治疗过程中,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右心功能受损 (59.1%) 、肝脏损伤 (25.2%) 、肾功能损伤 (22.8%) 、自发性气胸 (9.4%) 、静脉发生血栓 (5.5%) 及上消化道出血 (3.9%) 等并发症。本次试验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疾病的发作进行了具体的探析, 发现它的发生是一个慢性的病理过程。其病情相对其他病症复杂, 且常常伴有多脏器的功能性改变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目前, 临床上对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治疗主要以消除感染、合理氧疗、补充营养及一系列的对症治疗措施为主。
参考文献
[1]许丙俊, 刘志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36例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8) :1381-1382.
[2]乔铭, 杨亚芳.109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分析[J].医护论坛, 2010, 7 (36) :154-155.
[3]王永.通心络胶囊治疗慢性肺心病30例的疗效[J].中国新药杂志, 2008, 17 (17) :1333.
[4]赵连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多脏器哀竭178例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3) :22-24.
[5]边翠霞.5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05, 10 (1) :67.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体会 第5篇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56例, 男29例, 女27例;年龄48~80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26例, 支气管哮喘15例, 肺结核10例, 支气管扩张5例。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肺心病患者多数为老年人, 由于该病病程长, 病情危急, 并发症多, 极易产生恐惧、忧虑、烦躁、紧张等负性情绪, 有的患者甚至放弃治疗。护理人员不仅能够准确熟练地进行急救措施的操作, 还应耐心地指导患者保持镇静、乐观的心态, 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焦虑、烦躁等情绪造成的负面影响, 如其会使全身细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从而使病情加重, 从而争取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
2.2 氧疗护理
对肺心病患者采取氧疗并在氧疗过程中进行严密观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持续而严重的缺氧是引起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重要因素, 氧疗不但可以改善缺氧, 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更多的时间, 还有助于降低肺循环阻力, 减轻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负荷。氧疗时可选择鼻导管、鼻塞或面罩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 (1~2) L/min, 氧浓度控制于25%~29%, 在治疗期间向患者解释氧疗的必要性。此外, 若吸氧方式或氧疗浓度不当易导致氧疗失败甚至肺性脑病, 因此, 在氧疗过程中护士应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2]。
2.3 呼吸方面
患者接受氧疗期间, 医务人员必须要做好观察, 对患者的呼吸情况给予重视, 这能够为医师对患者病情判定提供依据。呼吸过快或过慢是诊断早期呼吸衰竭的标准。护士需对患者在活动及静息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呼吸音、心率、心律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并记录, 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师, 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和处理。
2.4 体征方面
若患者的肺部感染严重, 并伴有少尿、呼吸频率加快、脉搏加速等情况, 则通常会出现右心衰竭、肺性脑病, 甚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 因此, 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血压和尿量进行密切观察。
2.5 排痰方面
痰液积于肺中会影响气体交换, 因此, 排痰对肺心病患者是非常必要的。鼓励并协助患者每2h更换体位, 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患者排痰:从肺底向上轻柔拍打背部, 尽量使患者自己咯出痰液;无力咯出者护士需定期拍背实施体位引流, 或采取雾化吸入;对昏迷患者运用吸痰器吸出痰液。痰的色、量、性质可反映肺部疾病的变化, 护士需对痰量、颜色、黏稠度等性状及时进行监测, 可在床旁放1个痰杯, 每天更换1次, 并及时记录出血情况。
2.6 感染方面
受到感染因素的影响, 患者在急性加重期常会出现呼吸功能异常。最常见的症状则是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和紫绀, 且伴有心功能异常。导致病情加重, 并发症增多, 影响正常的生活质量。对该时期的患者加强护理, 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患者在入院后需要接受科学的护理观察, 并对呼吸功能及时改进调整。尽管患者的血气检查结果还未出来, 但采取吸氧措施不可缺少。在吸氧过程中还必须对氧气浓度给予控制, 防止出现呼吸抑制等问题。
2.7 出院指导
在患者出院时需指导其自我护理, 主要包括: (1)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及各种烟雾刺激; (2) 给予增强机体免疫力方面的指导, 如用冷水洗脸、洗鼻等增强抗寒能力, 可进行有氧锻炼, 但应注意劳逸结合, 防止肺部损坏, 维持良好的锻炼习惯; (3) 保持房间清洁, 温湿度适中, 预防呼吸道感染, 避免和呼吸道感染者接触, 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增强体质。
3 结果
经过治疗和精心护理, 56例患者好转49例 (87.50%) , 无效4例 (7.14%) , 死亡3例 (5.36%) 。
4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指肺组织或肺动脉系的慢性病变引起肺动脉压力增高, 右心负荷加重而引起右心室扩张或肥厚, 最终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继发性心脏病。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是肺心病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 并有明显受季节气候因素影响而反复发作, 逐年加重的特点[3]。肺心病患者长时间缺氧后会出现肺血管收缩、痉挛, 从而形成肺动脉高压。在慢性肺心病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占有较大比例, 而COPD患者病情复杂, 病程长, 并发症多, 因此, 精心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氧疗对提高疗效起着重要作用, 全面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也不可缺少, 在护理工作中要预防好诱因,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这样才可避免病情加重危及生命。给予肺心病患者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增强患者的肺功能,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秦小杰, 丛桂芝.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的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3) :111-112.
[2] 金铉玉.肺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9) :116-117.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体会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治疗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经X线、心电图和多普勒彩超检查支持诊断, 均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符合, 其中, 男56例, 女24例, 年龄48~71岁, 平均 (54.6±3.7) 岁。80例患者病程9~30年, 平均年住院频率2~3次, 平均住院天数21~45d。全部患者具有咳嗽、咳痰和气喘症状, 其中慢性支气管炎10例, 心律失常8例, 支气管哮喘16例, 原发病中哮喘15例, 肺结核14例, 上消化道出血7例, 支气管扩张8例, 低钠血症2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住院频次及天数上比较, 没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对照组实施内科基础护理, 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2.1 基础护理:
患者入院后, 应保持病室干净整洁, 空气清新, 光线充足, 每日通风两次, 每次30min, 保证无烟尘, 病房内温度要保持在18~22℃, 夏季防暑, 冬季保暖, 湿度维持在50%~60%左右, 让患者自觉舒适。
1.2.2 病情观察:
患者入院时应先熟悉患者病情, 平时巡视病房时观察患者的神志状况及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神志、口唇有无青紫等变化, 注意有无呼吸困难。由于该病具有病情变化快、程度重、同时存在较高并发症发生率的特点, 患者在住院期间需积极预防右心衰竭、失血性休克、肺性脑病、肺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的发生了。医护人员应加强夜间巡视, 同时严格交接班制度, 对于每个患者的病情及了生命体征的变化应了然于心, 接班前必须床前交接, 详细记录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及吸氧等情况, 对于输液的患者, 输液速度不可以过快, 一般以30滴/分为宜[2]。在平常的护理中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预防肺部感染若发现患者病情有变化, 及时和医生联系, 严格执行医嘱做出相应的处理。
1.2.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慢性肺心病患者在护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患者因疾病迁延反复心理承受能力很低, 会悲观地认识自己的病情, 易产生悲观、焦虑、紧张状态, 良好的心理指导能消除患者因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而产生的焦虑、抑郁和悲观等负面情绪。当患者入院后, 护士应热情接待, 态度和蔼,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主动介绍病房的环境及本病的相关知识, 取得患者的信任, 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对患者的内心需要尽量满足, 赢得患者的信赖, 指导家属及亲友保持乐观情绪, 消除思想顾虑、悲观情绪, 尽量让家属时刻陪伴在患者身边, 可用通过抚触等肢体语言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进入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护理人员还应以优良的态度、娴熟的技术介绍各种设备仪器、治疗用药和护理操作使用的意义和必要性, 以帮助患者多了解治疗过程, 减轻恐惧感, 增强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早日康复。
1.2.4 患者的饮食护理:
患者因常年患病, 生理机能减退, 应尽量少食多餐, 严格控制好患者钠盐和水的摄入量, 加强营养, 增加机体免疫力, 患者可根据病情, 经营养科医师指导制定营养食谱。饮食方面患者应注意:①饮食要注意保证热量及蛋白质供给, 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纤维素易消化食物, 有利于增加呼吸肌力和改善免疫功能, 避免呼吸困难。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禁烟、禁酒、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保存蛋白的正常摄入水平, 还要摄取60%以内的碳水化合物。②营养吸收保持在正常水平, 应注意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对含有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要多吃, 含糖类过多的食物不宜多吃, 鼓励患者多吃蔬菜、水果等, 以保证患者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食欲不佳的患者可适当采取消化剂等药物来帮助消化, 以促进康复。
1.2.5 呼吸道护理:
(1) 肺心病患者因部分分泌物易积聚及痰液浓缩, 容易发生窒息需保持呼吸道通畅,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可以依据患者身体情况和病情选择传授适合患者的正确排痰方法, 患者神志清醒时,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 可给予祛痰剂按时服用, 多饮水以利于痰液的稀释和排出;同时, 对于痰多且黏稠者采取呼吸道湿化、祛痰、平喘等措施, 对于无力排痰患者应密切观察, 必要时, 协助患者翻身。应雾化吸入化痰药物, 并随时吸痰, 防止因痰液阻塞呼吸道产生的窒息[3]。 (2) 控制感染:肺心病急性发作多由肺部感染诱发, 在进行各项操作时, 均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有效控制感染, 是控制本病病情的关键。嘱患者晨起温开水漱口, 按时给药, 可给予庆大霉素、a一糜蛋白酶、地塞米松、生理盐水等进行雾化, 易于痰液咳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患者用药后反应, 控制给药时间和给药速度, 为以后的用药及进一步治疗提供帮助。 (3) 氧疗: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氧疗方案, 老年患者不宜高浓度吸氧, 多以2L/min, 浓度25%~30%, 防止因高浓度吸氧产生的中枢呼吸抑制, 减少肺性脑病的发生几率。在应用呼吸兴奋剂和辅助呼吸时, 氧流量可适当提高。
1.2.6 并发症的护理:
①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慢性肺心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多见于房性心动过速, 主要是由于缺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导致的。因此, 在护理过程中, 应着重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电波形, 发生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给予处理。② 消化道出血:是肺心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 大便呈柏油样时, 应及时送检, 查验潜血阳性结果。当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时, 虽不表现为呕血、黑便, 但大量血液积存于胃内, 可出现循环血量降低, 脉搏细速, 血压下降, 病情严重者甚至发生死亡。因此, 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 及时处理。③ 休克:发生休克的原因主要是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现皮肤严重脱水、四肢冰冷、发绀加重、血压下降时, 预示休克的发生, 要立即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好转率高达97.5% (39/40) , 显著优于对照组75% (30/40) , 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绝大多数肺心病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诱发的, 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 慢性缺氧可增加继发性红细胞的数量, 加大血流阻力, 加重患者的病情。老年患者, 一旦患上肺源性心脏病之后会发生异常反应:气道阻塞、咯痰无力受阻等症状。这就需要因此, 护士在日常的康复指导显的格外重要, 护士应鼓励痰浓稠患者多喝水, 协助拍背、翻身, 对患者的康复有一定帮助。患者出院后, 防止病情反复发作, 做好入院宣教, 注意休息, 劳逸结合, 避免去人群较多的场所, 避免呼吸道感染病。保持情绪稳定, 戒烟限酒。在家可自备一制氧机, 自觉气促、气短、胸闷等不适时, 可在家氧气吸入。可根据自身恢复情况, 进行必要的锻炼, 如散步、太极拳、慢跑等, 但避免劳累, 以无任何自觉症状为宜。出院后, 做好用药指导, 告知患者继续用药的药名、用法、时间、剂量, 应严格遵医嘱按剂量服药。保持大便通畅, 多进食蔬菜水果, 预防便秘。认真抓好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延缓肺心病的发展, 实现全方位防治肺心病, 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的肺功能水平,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减少复发, 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对经家庭氧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应及时回院复诊, 避免延误病情。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体会。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 对照组实施内科基础护理, 比较两组住院好转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好转率高达97.5%, 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结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康复, 提高住院好转率。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
参考文献
[1]金铉玉.肺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 2010, 7 (7) :116-118
[2]尤黎明, 昊瑛主编.内科护理学[M].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48-49
7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 第7篇
关键词:肺心病,病情观察,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临床表脱多见咳嗽、咳痰、心悸、呼吸困难、紫绀、水肿等, 严者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多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后[1]。主要并发症有肺性脑病、心律失常、消化道血、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紊乱, 病情易变, 病死率较高。现将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72例肺心病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本组有针对性的选择我科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收治的72例肺心病患者, 男48例, 女24例, 年龄39~79岁, 平均59岁。全部患者均有慢支炎阻塞性肺气肿病史, 心功能Ⅱ~Ⅲ级。伴有Ⅱ度呼吸衰竭6例。均符合我国肺心病诊断标准。 (2) 因并发呼吸道感染, 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闷、心悸、浮肿症状等而住院治疗。 (3) 心电图显示电轴右偏, 肺型P波。X线检查肺部感染的征象, 并均有肺动脉高压征[2]。
1.2 治疗
急性期治疗以抗感染为主,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合理给氧, 雾化吸人, 以达到理想效果。患者病情稳定可在家中进行氧疗治疗, 以低流量的吸氧, 此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循环功能。
2 结果
72例慢性肺心病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和有效护理, 患者呼吸困难很好的控制, 好转出院70例, 占94.4%, 死亡2例, 占2.7%。2例死亡患者均系高龄、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无法纠正而死亡。其他病例护理效果满意。病情稳定出院。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1) 基础护理:保持病室环境整洁, 安静, 舒适, 定时开窗通风, 室要保持光线充足和整洁, 减少环境不良刺激,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采取舒适卧位, 有利于减轻呼吸困难和心脏负担。 (2) 皮肤护理:预防褥疮的有效方法是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保证营养供给。做好口腔护理, 防止口腔溃疡。
3.2 严密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肺心病病情加重与天气、季节关系,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 意识神志, 特别是夜间要加强对患者的巡视, 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律, 根据各种变化特征及时对症处理, 记录出入液量, 有无牙龈渗血出血, 同时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 如吸痰器、呼吸机等抢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如患者出现呕吐、恶心、烦燥判断力减退等肺性脑病的先兆症状时, 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抢救。
3.3 心理护理
肺心病病程较长, 患者易产生烦恼、紧张焦虑心理, 脾气变得暴躁而古怪, 常常不配合治疗, 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向患者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 应鼓励患者正视现实疾病, 使他们树立信心。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尽快缓解或控制病情。树立其治疗的信心。生活上细心护理, 多些关怀照顾, 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耐心倾听患者主诉, 取得患者的信任, 要耐心讲解现代医学有关防治本病的知识, 介绍治愈好转病例[3]。以优良的态度、娴熟的技术做好护理。并和患者的家属充分沟通, 让其对患者进行关怀和鼓励, 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
3.4 饮食护理
首先我们要给患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水肿者给予低盐饮食, 并严格控制水的摄入, 防止钠水潴留, 减轻水肿。嘱咐患者少吃多餐, 少食腌菜和脂肪性食物, 注意就餐时取坐位, 细嚼慢咽, 防止呛噎、窒息;补充长期患病对肌体的消耗, 增加肌体抵抗力。进餐前后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 促进食欲,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补充营养。尽可能多进蔬菜, 水果, 粗纤维食物, 保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经常变换体位, 为患者拍背, 使用祛痰剂、雾化排痰等措施, 使痰液易于排出。做到合理营养, 均衡膳食, 少量多餐, 保持大便通畅。
3.5 做好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1) 及时清除分泌物, 保证呼吸通畅, 改善呼吸功能, 是护理呼吸衰竭患者的主要措施之一。一般情况良好, 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或坐位, 协助咳痰, 定时翻身拍背, 对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配合超声雾化吸入及化痰药, 指导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的方法, 促进有效排痰, 病情严重、咳嗽无力分泌物不易咳出时, 应取仰卧位, 头后仰, 托起下颌, 用多孔导管经口或鼻进行机械吸引, 以清除口咽部分泌物, 有利于气道内痰液咳出。鼓励患者经常变换体位, 为患者拍背, 使用祛痰剂、雾化排痰等措施, 使痰液易于排出。昏迷患者, 可采用吸痰器吸出痰液。吸痰过程中应掌握抽吸压力要适当, 避免损伤黏膜吸痰时动作要轻柔, 导管左右旋转, 缓慢抽吸,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0~15秒, 吸痰时严密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和痰液的性质、量、颜色及气味, 留取痰标本并做好药物试验。 (2) 纠正缺氧, 提高血氧饱和度是治疗肺心病的一种重要措施[4]。配合医师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在急性发作期, 立即合理吸氧, 采取低流量吸氧, 注意氧浓度不宜过高, 湿化氧气, 以免发生呼吸抑制。
3.6 用药的护理
(1) 严格按医嘱给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2) 使用利尿剂后注意出现低钾, 应注意观察及预防。 (3) 使用洋地黄药物时注意药物的毒性反应, 同时监测心率、心律。 (4) 为防止继发真菌感染, 在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应密切观察。 (5) 夜问失眠患者, 禁用吗啡、盐酸哌替啶或巴比妥类抑制呼吸中枢的药物, 以防引起呼吸抑制。
3.7 防治并发症发生护理理措施
(1) 预防感冒:急性呼吸症感染是诱发肺心病急性加重的主要因素, 要注意耐寒锻炼, 适应气候变化, 增强机体抵抗力。在感染流行期问少去公共场所。还 (2) 合理氧疗:能减轻呼吸困难, 缓解肺动脉高压。要耐心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使其能够正确认识给氧的重要性, 以取得密切配合一般采取较舒适的鼻塞给氧法, 应采取低流量1L/min~2L/min, 氧浓度为24%~28%。给氧时间:采用晚间给予吸氧, 白天亦可间断吸氧。 (3) 肺心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气道阻塞。
有痰时要嘱患者坐位、深吸气后屏气, 然后突然用力咳嗽, 要多饮水, 使痰液稀释, 利于排出。禁止滥用镇咳药。 (4) 戒烟吸烟会使患者肺部的防御能力下降, 细菌、病毒乘虚而人就会造成感染, 应提醒患者一定戒烟。 (5) 对长期卧床和昏迷患者, 应勤翻身拍背, 防止褥疮和坠积性肺炎。由于我们加强了护理, 本组患者无一例褥疮和坠积性肺炎发生以及继发感染。
3.8 健康指导
(1) 肺心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患者病情稳定后出院前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 发展过程及防治原发病的重要性, 减少反复发作的次数。 (2) 加强饮食营养。 (3) 积极防治原发病,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鼓励其戒烟, 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 当出现体温升高, 呼吸困难加重, 咳嗽剧烈, 应及时就诊。
4 小结
慢性肺心病发作时病情多急、重、易复发、不能治愈的特点, 患者多容易产生失望、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 首先应加强心理护理。掌握常用药物的用法、用量以及毒副作用并指导患者选取合适体位, 帮助患者翻身拍背, 雾化吸入稀释浓痰。本组72例慢性肺心病患者除2例因年龄较大合并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治疗无效死亡, 其余70例患者通过积极治疗的同时做好心理及饮食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早发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病变的发生, 进行卫生宣教,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延缓了肺心病的发展,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病情稳定出院。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6-90.
[2]朱菊琴, 左志道.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的护理[J].冲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20) :4022.
[3]钱兰红.肺心病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 (4) :189-190.
肺源性哮喘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