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测试范文
分布式测试范文(精选9篇)
分布式测试 第1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仪器仪表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自动测试系统正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并具备分布式、开放性、互操作性、可扩展性的特点。网络化测试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技术热点,构建基于虚拟仪器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分布式测试平台将是测试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平台上,线上用户可利用虚拟仪器软件的优势构建网络连接,共享测试资源,大大方便了测试系统的操作,并可被引入设备故障诊断当中。
2 分布式测试平台
虚拟仪器以透明的方式把计算机资源和仪器硬件的测试能力相结合,实现仪器的功能运作。“软件就是仪器”反映了虚拟仪器技术的本质特征。LabVIEW是美国国家仪器NI开发的一种图形化编程环境,是实验室虚拟仪器工程平台的简称(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Workbench) 的简称,是目前在数据采集,仪器控制和自动测试领域应用最广泛的软件工具之一。
基于Lab VIEW的分布式测试平台由一组测试服务器和若干个测试客户端组成,它们之间通过Internet相连。测试服务器通过自身的软件和硬件资源提供测试服务,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传输协议、仪器驱动和管理软件,硬件是各种智能仪器、功能性板卡以及工控计算机,智能仪器通过各种仪器总线与测试服务器相连。
测试平台由现场测试系统、测试服务器端和测试客户端三部分组成。
2.1 现场测试系统
现场测试系统位于平台最前端,是分布式测试平台的直接执行体,主要负责对现场数据采集和执行功能的控制。现场总线选择PXI或VXI总线,实现仪器的控制。通过Lab VIEW的DAQ技术,现场设备可以实现模拟量输入输出、数字I/O和定时计数功能,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
2.2 测试服务器端
测试服务器端在整个平台中处于核心地位,作为现场与远程客户端的通信纽带,需要重点进行平台的软件设计,服务器端包括网络通信模块、数据采集卡模块、控制器模块和仪器管理模块等(见图3),具备网络服务、数据采集、仪器控制和管理等功能。
服务器端通过网络通信模块与客户端实现通信,对客户端进行服务,包括把从客户端接收到的信息转换为服务器控制仪器操作的解释程序,控制采集卡与控制器,并将采集卡采集的数据发送到客户端显示。
采集卡控制模块控制数据采集卡采集经过调理之后的电信号,将信号发送到客户端,供客户端分析处理。
控制器模块可以接受客户端发送的控制命令和程序发出控制指令,通过仪器控制,对测试对象进行控制操作。
仪器管理模块可以保证可靠使用共享仪器资源,监控测试仪器状态,并可以对故障和错误进行报警。
2.3 测试客户端
测试客户端是远程用户使用的终端设备,实现测试任务时需要向服务器发送任务请求,按照测量服务协议,取得仪器控制权,进行仪器控制操作。客户端通过友好的人机交互,完成特定的测试和数据分析处理,并存储下来。
测试客户端包括人机交互输入输出模块、数据分析处理模块、网络通信模块等(如图4)。
人机交互输入输出模块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软件可根据用户在界面中输入的指令完成相应操作,并通过输出模块将特定信息实时显示出来。
数据处理模块接收服务器端回送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如数字滤波,数学运算,信号时域频域分析等操作。用户根据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判断,发出下一步指令。
总的来说,分布式测试平台的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共同构成了虚拟仪器的软件系统,并通过Internet进行网络互连。基于Lab VIEW的测试平台的现场测试系统对测试对象进行信号采集,并对现场对象进行控制操作。
3 网络通信技术—Data Socket
Lab VIEW充分考虑 了测试系 统的网络化要求,拥有丰富的网络通信方式,包括TCP、UDP、串口通信、共 享变量和Data Socket技术等,并提供了 丰富的网络化组件,帮助实现远程测试和数据采集。服务器端与客户端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数据通信,通过Lab VIEW软件中的Data Socket技术将方便地实现系统通信,提高编程的效率。
Data Socket是NI公司开发的一种基于TCP/IP标准的网络编程新技术,可在一个计算机内或者网络中多个应用程序之间实时数据交换。它对TCP/IP协议实施了高度封装,继而应用程序之间、计算机之间数据传输的网络编程得到了简化,开发人员不需要编写底层通信代码,只需要开发软件提供的API就能实现网络化通信。Data Socket技术不仅隐藏了网络传输细节,使测试终端和现场仪器之间的数据交换变得更加方便和高效,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安全性的指标要求,有利用重要数据传输的安全保证。
Data Socket结构上由Data SocketServer Manager、Data Socket Server和Data Socket函数库三部分组成,同时包括了dstp传输协议、通用资源定位符URL和文件格式等规程。只需要简单友好的参数设置,即设置URL,就可以发送数据到指定位置。
(1)Data Socket Server Manager是一个独立运行的程序,其主要作用是设置Data Socket Server可连接的客户程序的最大数目和可创建的数据项的最大数目,创建用户组和用户,设置用户创建数据项和读写数据项的权限,增加网络安全性。主要参数设置如下 :
MaxConnection :表示最多能连接的客户数目。最多能连接1000个客户端,默认是50。
Max Items :表示可以显示的测试参数数目。最多显示1000个测试参数,默认是50。
Permission Groups :主要用于设置用户组及用户,用来区分用户创建和读写数据项的权限,防止身份不明的客户对服务器进行网络攻击。
Predefined Data Items :设置预定义数据项,包括数据项目的数据类型、默认值及访问权限等属性设置。
(2)Data Socket Server也是一个独立运行的程序。负责存储数据源要发送的数据并发送给数据请求端,也对Data SocketServer Manager中所设定的各种权限进行监管。主要参数如下 :
Processes Connected :主要显示 与Data Socket服务器通信的客户端的数目。
Packets Received :显示接收的数据包数目 ;
Packets Sent :显示发送的数据包数目。
(3)Data Socket函数库用 于实现Data Socket通信。Data Socket发布数据需要Publisher(发布器 )、Data Socket Server和Subscriber(订阅器 )三个要素。数 据源发布数据时利用发布器将数据写到Data Socket Server中,客户端再利用订阅器从Data Socket Server读取数据。
Data Socket在整个测试平台上扮演网络通信的中间件角色,利用Data Socket节点就可以实现双向数据传输。它对外提供资源定位接口和功能调用接口,通过资源定位符(URL)对数据的传输目的地进行最终定位,实现远程监测和网上实时高速数据交换。
4 网络通信软件设计实例
本例是在基于C/S模式下设计实现,如图所示。客户机通过Internet网络连接到服务器上。服务器和客户端分别开发了Server和Client两个软件。Server通过数据采集卡采集电信号,完成对本地数据库的写操作,软件界面与图形代码如图5、6所示。Client完成对远程数据库的读操作,继而将数据发送到客户端进行用户分析,软件界面与图形代码如图7、8所示。在服务器和客户端分别运行Data SocketServer。
服务器端待测试信号为混入高斯噪声的方波信号,通过Date Socket Writer节点写入,客户端则通过Date Socket Reader节点将数据从URL指定的位置读出,并还原为原来的数据类型送到前面板显示。客户端可对收到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存储,根据用户需要,在客户端软件中进行相应编程。针对带有高斯噪声的方波信号,客户端使用边界检测来完成这类测试。
5 结束语
分布式测试 第2篇
分析了分布式网络系统及燃气轮机性能测试系统的结构特点,描述了基于系统级、子系统级和工作站级的`分布式测试系统的3级结构模型.
作 者:梅繁 刘国库 王淑云 MEI Fan LIU Guo-ku WANG Shu-yun 作者单位:梅繁,MEI Fan(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沈阳,110015)
刘国库,LIU Guo-ku(海军驻沈阳地区导弹专业军事代表室,沈阳,110015)
王淑云,WANG Shu-yun(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110043)
“气候形成与分布”专题测试 第3篇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单项选择题
图1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当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
A.①减少 B.②增加 C.③增加 D.④减少
2.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
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
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
C.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③弱
D.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④弱
图2为“以极地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代表高气压带的数码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容易形成降水的气压带、风带是:
A.①⑤ B.②⑥ C.④⑦ D.③⑥
图3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甲、乙表示不同的风带,丙表示气压带,读图完成5~6题。
5.有关图中风带、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风带的风向一定不同
B.甲、乙中有一支为中纬西风带
C.丙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
D.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度移动
6.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风带为低纬信风带
B.受乙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
C.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D.甲、丙交替控制区为热带草原气候
图4为“北美洲2014年某日天气形势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示天气形势所处月份最可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8.有关影响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状况的叙述,最有可能的是:
A.甲:暖锋——连续性降水
B.乙:冷锋——大风、暴雪
C.丙:反气旋——炎热干燥
D.丁:准静止锋——阴雨连绵
图5为“我国西北某地某年4月17日02时~20日02时气象要素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示天气现象及相关天气系统可能是:
A.春光明媚、反气旋 B.狂风暴雨、气旋
C.阴雨连绵、暖锋 D.飞沙走石、冷锋
10.上述天气系统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最不可能是:
A.农牧业设施受到损坏 B.山区发生山洪灾害
C.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D.缓解绿洲农业旱情
图6为“英国等高线地形图”,图7为“伦敦气温和降水季节分配示意图”,图8为“日本山河分布示意图”,图9为“富山气温和降水季节分配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伦敦和富山气候特征的比较,正确的是:
A.冬季都温和湿润 B.夏季都高温多雨
C.伦敦年降水量多于富山D.伦敦气温年较差大于富山
12.造成英国与日本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面状况 D.人类活动
表1为四个地点的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13~15题。
[表1 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1月\&7月\&1月\&7月\&全年\&①\&23°08′\&13.3\&28.4\&40.0\&210.0\&1 614.1\&②\&39°48′\&-4.7\&26.0\&2.6\&196.0\&682.9\&③\&48°58′\&3.5\&18.4\&54.3\&53.6\&647.4\&④\&54°17′\&1.8\&13.4\&225.0\&117.0\&2 399.0\&]
13.表中四地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A. 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 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 ③——大兴安岭西侧
D. ④——北半球西经130°附近
14. 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寒流影响,水汽含量丰富
15.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 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 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
图10为“亚洲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降水差异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
B.乙地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最少
C.丙地常年受反气旋控制,降水较少
D.丁地距海洋近,多对流雨,降水最多
17.有关图示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甲到丙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甲到丁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由甲向西体现了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乙与丁的降水特征体现了非地带性现象
*双项选择题
雾霾指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小水滴和颗粒污染物。图11是“某区域2013年12月7日14时和8日8时近地面等压线(百帕)图”。读图完成18~19题。endprint
18.比较两图,a地天气变化情况是:
A.气温升高 B.气压升高 C.雨过天晴 D.风力变大
19.这两日b地持续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高 B.对流强 C.风力小 D.湿度大
图12示意沿海地区五个不同地点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时长,读图完成20~21题。
20.有关五地气候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地为热带沙漠气候 B.②地为地中海气候
C.③地年降水量多于④地 D.⑤地多锋面雨和气旋雨
21.只考虑大气环流的影响,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较大的是:
A.② B.③ C.④ D.⑤
图13为“亚欧大陆40°N~50°N四地1月和7月气温距平值(该地气温与同纬度平均气温之差)和降水距平值(该地降水与同纬度平均降水量之差)”,读图完成22~23题。
22.有关四地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①地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适合热带经济作物发展
B.②地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耕作业发展
C.③地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充足,有利于种植业发展
D.④地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变化小,多寒潮灾害
23.四地所在地区对应的自然带,正确的是:
A.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②—温带荒漠带
C.③—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013年世界气候大会在波兰举行,讨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举措,图14为“2010—2050年我国固体废弃物碳排放的趋势示意图”。据此完成24~25题。
24.有关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A.CO2浓度增大,大气逆辐射增强
B.地面温度增高,地面辐射增强
C.水汽含量减少,太阳辐射增强
D.植被覆盖率减少,光合作用减弱
25.有关我国固体废弃物碳排放的叙述,正确的有:
A.目前我国固体废弃物碳排放量呈快速上升趋势
B.固体废弃物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
C.推行清洁生产有利于减少固体废弃物碳排放
D.城市垃圾分类回收会迅速减少固体废弃物碳排放量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1分)图15、图16表示影响我国的副高季节活动与雨带的关系,图15中粗线表示副高所在位置,图16中阴影部分表示雨带的大致位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副高的分布位置呈现随 的变化特征。在其影响下,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4~5月向 移,9~10月向 移。
(2)当副高位于P位置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以
为主。
(3)如果华北地区某年出现春夏连旱现象。请你用“ ”在图15中标出该年7月份副高的大致位置。
(4)副高活动的不稳定性,常常给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试列举保障该地区农业稳产、高产的措施。
(5)按雨带推移的时间顺序,将图16中A、B、C、D重新排序为 。图16中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景象对应的是 图,与华北平原春旱对应的是 图,与伏旱天气对应的是 图。
27.(14分)图17为“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和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智利火山地震多发,原因是 。
(2)图17中字母A代表的自然带是 ,其气候特征表现为 。
(3)图17中字母B代表的自然带是 ,在南美洲的分布特征是 ,形成这一特征的影响因素有 和 。
(4)图17中C地区自然带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5)图18中甲、乙两图代表安第斯山脉西坡植被分布的是 图,乙图中自然带①—⑤—⑥—⑦的变化体现
的地域分异规律。
28.(15分)图19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及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A、B两地易发生洪涝灾害,结合水循环相关环节分析该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3)分析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29.(10分)读图20、图21,完成下列各题。
(1)澳大利亚大陆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2)A地位于印度洋沿岸,试分析其降水较少的原因。
(3)分析P河冬、夏季均出现汛期的原因。
(4)图21中主要农业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分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优点。
【参考答案】
1.B 2.D 3.C 4.D 5.B 6.C 7.A 8.B 9.D 10.B 11.A 12.B 13.D 14.A 15.B 16.B 17.D 18.BD 19.CD 20.AD 21.BC 22.BD 23.AC 24.AD 25.AC
26.(1)时间和空间(1分) 北(1分) 南(1分) (2)阴雨连绵(或梅雨)(1分) (3)位于北纬30°至北纬35°之间(1分) (4)修建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改良农作物品种;发展节水农业(任答两点得2分) (5)DBAC(1分) B(1分) D(1分) A(1分)。
27.(1)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处(1分),地壳活跃(1分) (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1分)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2分) (3)热带荒漠带(1分) 分布于西海岸(1分),南北狭长延伸(1分) 地形(1分) 洋流(1分) (4)位于热带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1分);受巴西暖流影响,增温增湿(1分) (5)乙(1分) 从赤道到两极(1分)。
28. (1)表3(8分)
[\&风速\&风向\&天气特征\&A\&小\&西北(偏北)风\&气温较低;云层较厚,可能出现阴雨天气\&B\&大\&西南(偏南)风\&气温较高;天气晴朗\&][表3 A、B两地风速、风向及天气特征比较]
(2)A、B两地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量大,多暴雨;植被破坏,下渗与蒸腾量减少;湖泊面积减小,对河流的调蓄作用减弱(每点1分,共3分) (3)A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修建水库,削减洪峰威胁(2分); B地:加固堤坝,防止洪水漫溢;退耕还湖,疏浚河道;修建排水、分洪等水利工程(任答两点,2分)。
29.(1)从北、东、南三面沿海向中西部递减(或北、东、南三面沿海多,中西部少)(2分) (2)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沿岸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2分) (3)墨累河干支流上游属于夏雨区,下游属于冬雨区(2分) (4)混合农业(1分) 优点:农场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民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做到忙闲错开;农场主可根据政策和市场需求,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收入稳定(3分)。endprint
18.比较两图,a地天气变化情况是:
A.气温升高 B.气压升高 C.雨过天晴 D.风力变大
19.这两日b地持续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高 B.对流强 C.风力小 D.湿度大
图12示意沿海地区五个不同地点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时长,读图完成20~21题。
20.有关五地气候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地为热带沙漠气候 B.②地为地中海气候
C.③地年降水量多于④地 D.⑤地多锋面雨和气旋雨
21.只考虑大气环流的影响,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较大的是:
A.② B.③ C.④ D.⑤
图13为“亚欧大陆40°N~50°N四地1月和7月气温距平值(该地气温与同纬度平均气温之差)和降水距平值(该地降水与同纬度平均降水量之差)”,读图完成22~23题。
22.有关四地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①地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适合热带经济作物发展
B.②地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耕作业发展
C.③地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充足,有利于种植业发展
D.④地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变化小,多寒潮灾害
23.四地所在地区对应的自然带,正确的是:
A.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②—温带荒漠带
C.③—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013年世界气候大会在波兰举行,讨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举措,图14为“2010—2050年我国固体废弃物碳排放的趋势示意图”。据此完成24~25题。
24.有关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A.CO2浓度增大,大气逆辐射增强
B.地面温度增高,地面辐射增强
C.水汽含量减少,太阳辐射增强
D.植被覆盖率减少,光合作用减弱
25.有关我国固体废弃物碳排放的叙述,正确的有:
A.目前我国固体废弃物碳排放量呈快速上升趋势
B.固体废弃物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
C.推行清洁生产有利于减少固体废弃物碳排放
D.城市垃圾分类回收会迅速减少固体废弃物碳排放量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1分)图15、图16表示影响我国的副高季节活动与雨带的关系,图15中粗线表示副高所在位置,图16中阴影部分表示雨带的大致位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副高的分布位置呈现随 的变化特征。在其影响下,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4~5月向 移,9~10月向 移。
(2)当副高位于P位置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以
为主。
(3)如果华北地区某年出现春夏连旱现象。请你用“ ”在图15中标出该年7月份副高的大致位置。
(4)副高活动的不稳定性,常常给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试列举保障该地区农业稳产、高产的措施。
(5)按雨带推移的时间顺序,将图16中A、B、C、D重新排序为 。图16中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景象对应的是 图,与华北平原春旱对应的是 图,与伏旱天气对应的是 图。
27.(14分)图17为“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和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智利火山地震多发,原因是 。
(2)图17中字母A代表的自然带是 ,其气候特征表现为 。
(3)图17中字母B代表的自然带是 ,在南美洲的分布特征是 ,形成这一特征的影响因素有 和 。
(4)图17中C地区自然带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5)图18中甲、乙两图代表安第斯山脉西坡植被分布的是 图,乙图中自然带①—⑤—⑥—⑦的变化体现
的地域分异规律。
28.(15分)图19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及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A、B两地易发生洪涝灾害,结合水循环相关环节分析该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3)分析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29.(10分)读图20、图21,完成下列各题。
(1)澳大利亚大陆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2)A地位于印度洋沿岸,试分析其降水较少的原因。
(3)分析P河冬、夏季均出现汛期的原因。
(4)图21中主要农业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分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优点。
【参考答案】
1.B 2.D 3.C 4.D 5.B 6.C 7.A 8.B 9.D 10.B 11.A 12.B 13.D 14.A 15.B 16.B 17.D 18.BD 19.CD 20.AD 21.BC 22.BD 23.AC 24.AD 25.AC
26.(1)时间和空间(1分) 北(1分) 南(1分) (2)阴雨连绵(或梅雨)(1分) (3)位于北纬30°至北纬35°之间(1分) (4)修建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改良农作物品种;发展节水农业(任答两点得2分) (5)DBAC(1分) B(1分) D(1分) A(1分)。
27.(1)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处(1分),地壳活跃(1分) (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1分)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2分) (3)热带荒漠带(1分) 分布于西海岸(1分),南北狭长延伸(1分) 地形(1分) 洋流(1分) (4)位于热带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1分);受巴西暖流影响,增温增湿(1分) (5)乙(1分) 从赤道到两极(1分)。
28. (1)表3(8分)
[\&风速\&风向\&天气特征\&A\&小\&西北(偏北)风\&气温较低;云层较厚,可能出现阴雨天气\&B\&大\&西南(偏南)风\&气温较高;天气晴朗\&][表3 A、B两地风速、风向及天气特征比较]
(2)A、B两地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量大,多暴雨;植被破坏,下渗与蒸腾量减少;湖泊面积减小,对河流的调蓄作用减弱(每点1分,共3分) (3)A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修建水库,削减洪峰威胁(2分); B地:加固堤坝,防止洪水漫溢;退耕还湖,疏浚河道;修建排水、分洪等水利工程(任答两点,2分)。
29.(1)从北、东、南三面沿海向中西部递减(或北、东、南三面沿海多,中西部少)(2分) (2)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沿岸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2分) (3)墨累河干支流上游属于夏雨区,下游属于冬雨区(2分) (4)混合农业(1分) 优点:农场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民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做到忙闲错开;农场主可根据政策和市场需求,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收入稳定(3分)。endprint
18.比较两图,a地天气变化情况是:
A.气温升高 B.气压升高 C.雨过天晴 D.风力变大
19.这两日b地持续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高 B.对流强 C.风力小 D.湿度大
图12示意沿海地区五个不同地点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时长,读图完成20~21题。
20.有关五地气候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地为热带沙漠气候 B.②地为地中海气候
C.③地年降水量多于④地 D.⑤地多锋面雨和气旋雨
21.只考虑大气环流的影响,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较大的是:
A.② B.③ C.④ D.⑤
图13为“亚欧大陆40°N~50°N四地1月和7月气温距平值(该地气温与同纬度平均气温之差)和降水距平值(该地降水与同纬度平均降水量之差)”,读图完成22~23题。
22.有关四地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①地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适合热带经济作物发展
B.②地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耕作业发展
C.③地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充足,有利于种植业发展
D.④地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变化小,多寒潮灾害
23.四地所在地区对应的自然带,正确的是:
A.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②—温带荒漠带
C.③—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013年世界气候大会在波兰举行,讨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举措,图14为“2010—2050年我国固体废弃物碳排放的趋势示意图”。据此完成24~25题。
24.有关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A.CO2浓度增大,大气逆辐射增强
B.地面温度增高,地面辐射增强
C.水汽含量减少,太阳辐射增强
D.植被覆盖率减少,光合作用减弱
25.有关我国固体废弃物碳排放的叙述,正确的有:
A.目前我国固体废弃物碳排放量呈快速上升趋势
B.固体废弃物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
C.推行清洁生产有利于减少固体废弃物碳排放
D.城市垃圾分类回收会迅速减少固体废弃物碳排放量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1分)图15、图16表示影响我国的副高季节活动与雨带的关系,图15中粗线表示副高所在位置,图16中阴影部分表示雨带的大致位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副高的分布位置呈现随 的变化特征。在其影响下,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4~5月向 移,9~10月向 移。
(2)当副高位于P位置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以
为主。
(3)如果华北地区某年出现春夏连旱现象。请你用“ ”在图15中标出该年7月份副高的大致位置。
(4)副高活动的不稳定性,常常给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试列举保障该地区农业稳产、高产的措施。
(5)按雨带推移的时间顺序,将图16中A、B、C、D重新排序为 。图16中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景象对应的是 图,与华北平原春旱对应的是 图,与伏旱天气对应的是 图。
27.(14分)图17为“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和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智利火山地震多发,原因是 。
(2)图17中字母A代表的自然带是 ,其气候特征表现为 。
(3)图17中字母B代表的自然带是 ,在南美洲的分布特征是 ,形成这一特征的影响因素有 和 。
(4)图17中C地区自然带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5)图18中甲、乙两图代表安第斯山脉西坡植被分布的是 图,乙图中自然带①—⑤—⑥—⑦的变化体现
的地域分异规律。
28.(15分)图19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及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A、B两地易发生洪涝灾害,结合水循环相关环节分析该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3)分析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29.(10分)读图20、图21,完成下列各题。
(1)澳大利亚大陆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2)A地位于印度洋沿岸,试分析其降水较少的原因。
(3)分析P河冬、夏季均出现汛期的原因。
(4)图21中主要农业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分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优点。
【参考答案】
1.B 2.D 3.C 4.D 5.B 6.C 7.A 8.B 9.D 10.B 11.A 12.B 13.D 14.A 15.B 16.B 17.D 18.BD 19.CD 20.AD 21.BC 22.BD 23.AC 24.AD 25.AC
26.(1)时间和空间(1分) 北(1分) 南(1分) (2)阴雨连绵(或梅雨)(1分) (3)位于北纬30°至北纬35°之间(1分) (4)修建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改良农作物品种;发展节水农业(任答两点得2分) (5)DBAC(1分) B(1分) D(1分) A(1分)。
27.(1)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处(1分),地壳活跃(1分) (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1分)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2分) (3)热带荒漠带(1分) 分布于西海岸(1分),南北狭长延伸(1分) 地形(1分) 洋流(1分) (4)位于热带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1分);受巴西暖流影响,增温增湿(1分) (5)乙(1分) 从赤道到两极(1分)。
28. (1)表3(8分)
[\&风速\&风向\&天气特征\&A\&小\&西北(偏北)风\&气温较低;云层较厚,可能出现阴雨天气\&B\&大\&西南(偏南)风\&气温较高;天气晴朗\&][表3 A、B两地风速、风向及天气特征比较]
(2)A、B两地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量大,多暴雨;植被破坏,下渗与蒸腾量减少;湖泊面积减小,对河流的调蓄作用减弱(每点1分,共3分) (3)A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修建水库,削减洪峰威胁(2分); B地:加固堤坝,防止洪水漫溢;退耕还湖,疏浚河道;修建排水、分洪等水利工程(任答两点,2分)。
一种分布式电机性能测试系统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分布式测控系统,虚拟仪器技术,实时测量,电机测试
0 引言
分布式测控系统(Distributed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System,DMCS)是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和测量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测控体系,提供远程监测、过程控制和数据共享等功能,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离散资源的集中式管理,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以及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分布式测试系统凭借其网络化、集成度高的特点,实现了不同地理位置离散资源的有效共享,其优势在大型贵重设备的远程共享、离散资源的集中式管理、工业生产的过程控制等几个方面尤为突出。而以PC技术为基础的虚拟仪器技术正在电子测量和自动控制领域掀起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它将现有的计算机主流技术、灵活易用的软件以及高性能模块化硬件结合在一起,不但让用户享用到普通PC机不断提高的性能,还可体会到完全自定义的测量和自动化系统的灵活性,最终构建起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图形化界面,轻松的完成仪器的启动、运行和结束,实现对被测试对象的数据采集、分析、显示、故障诊断、数据存储、网络通信以及控制输出等功能。基于此,文中介绍的就是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分布式测控系统的研究。
1 分布式测控系统的组成原理
分布式测控系统由多个自主运作的测控单元构成,各测控单元通过系统基于的通信网络交互数据完成协作,从而组成一个集成式的测控体系[1]。下面从硬件构架和软件构架两个方面来介绍分布式测控系统的组成原理。
典型的分布式测控系统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由测控对象、测控服务器、网络服务器和客户端四类设备组成。其中:测控对象是测控系统的目标,通常由一系列传感和控制设备组成;测控服务器是测控系统的核心,通过局域网与网络服务器连接,用于接收网络服务器发送的控制命令来完成对测控对象的前端数据采样和控制,并完成采样数据的处理工作,最后将测试结果返回给网络服务器;网络服务器是网络通信和数据交互的核心,主要作用是通过广域网为客户端提供Web接入服务,通过局域网对测控服务器测控过程进行控制并获取测试数据返回给客户端,从而实现分布式交互测控环境;客户端是分布式测控系统的人机交互窗口,为用户提供GUI图形界面,可以使用任何具有网络接口的计算机设备,客户端用于测控参数的设置,测试过程的管理,测试结果的显示以及测试报告的生成等。
根据典型分布式测控系统的硬件结构,其软件结构可表述为图2所示的形式,主要分为测控系统、网络系统和客户系统。其中:测控系统由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过程控制三个模块组成;网络系统主要由网络通信和数据库操作两个模块组成;客户系统由数据分析、图形显示、数据存储以及测控设置四个模块组成。
2 分布式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在分布式测控系统组成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分布式测控系统实现方案,用于对电机扭矩和转速的控制,对输出功率、功率因数以及机体外壳和内部转子温度的测量。其硬件组成如图3所示。
客户端选用P C机,配有10/100 B A S E-T X以太网接口,用于提供图形化用户界面,完成对系统软硬件的配置和设置,并实时更新各指标参量对时间的波形显示和经曲线拟合后的电机特性曲线,最后完成测试数据的记录工作。
实时监控模块由实时控制模块和实时测温模块组成。实时控制模块选用c FP-2020作为实时系统控制器,支持Lab VIEW RT实时模块,并通过控制器内嵌的10/100 BASE-TX以太网接口实现测试数据的网络共享[2];c FPDI-330具有8路数字输入通道,输入范围从5 V TTL信号至250 V直流或交流信号,用于响应紧急停车开关,紧急关闭系统,防止意外事故发生;c FPDO-403具有16路数字输出通道,输出电流为每通道2 A,电压范围为5~30 V直流,用于控制与各待测电机相连的固态继电器SSR,实现对工作电路的闭合或断开;c FPAO-210具有8路模拟输出通道,输出范围为0~10 V,具有12位精度,每通道提供1 m A电流,用于为测功机提供加载信号,来控制待测电机所承受的负载,并在该负载下对电机进行测试;c FPAI-210具有16路16位精度的模拟输入通道,输入电压范围从±60 m V至±10 V,同时提供50 Hz和60 Hz的低通滤波器,用于采集测功机输出的表示扭矩的电压信号,从而测量出待测电机实际的扭矩;c FP-CTR-502具有8路16位精度的计数输入通道,4路门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输入范围为5~30 V直流,内部参考频率为1 k Hz和32 k Hz,用于采集测功机输出的表示转速的TTL电平信号,从而测量出待测电机实际的转速。实时测温模块选用4块c FPTC-120模块,具有8路16位精度的热电偶输入通道,内建线性化和冷端补偿可使用J、K、R、S、T、N、E和B型热电偶,并提供0 Hz和60 Hz的低通滤波器以及相应的信号调理和热电偶的温度算法,用于在电机工作端实施前端温度数据采样。
数据采集模块选用P C I-6052多功能数据采集卡,前置了两块S C X I-1120信号调理卡和配套的SCXI-1327衰减终端,用于采集多路待测电机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的输入信号,并计算电机的输入功率。PCI-6052具有16路16位模拟输入通道,可提供8路差分输入信号;SCXI-1120具有8路模拟输入通道,每路通道具有独立的放大器和低通滤波器,通道增益从1~2 000;SCXI-1327是一个高压衰减终端,具有8路模拟输入通道,每路通道配有一个精确的100:1的电压分配器,可以测量300 V的直流电压或交流电压(有效值)。
磁滞测功机作为主要的测控对象,用于为待测电机提供负载,并由其内部的传感设备将待测电机在该负载下的扭矩、转速以及输出功率等待测指标参量转换为实时监控模块可以接收的电压信号。磁滞型测功机的扭矩传感器采用了平衡力法扭矩传感器。磁滞型测功机的转速传感器采用了光电转速传感器。
3 分布式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分布式测控系统在N I公司c FP分布式I/O、PCI和SCXI虚拟仪器硬件的基础上,采用Lab VIEW和Lab VIEW RT软件开发平台,实现了基于TCP/IP协议的分布式多路电机性能并行测控系统。该系统可自动完成电机负载远程控制,对扭矩、转速、功率以及机体和机内温度的实时监控以及测试数据的远程共享。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分布式测控系统软件结构原理图如图4所示,采用一种基于TCP/IP协议的客户机和服务器(CS)结构。测控服务器则采用通用的PC机结构使用TCP/IP协议为客户端提供GUI图形化用户界面,实现人机交互,完成控制参数的输入以及检测数据的分析、运算和图表显示;同时,使用TCP/IP协议实现与实时测控模块之间控制参量及检测数据的通信;最后,控制嵌入式的数据采集DAQ设备进行功率和绕阻的测量[3]。实时测控模块架构为c FP分布式I/O体系,利用其内嵌的独立式实时系统实现对扭矩、转速和外温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系统操作流程如图5所示,上电后实时测控模块自动启动存储器中内建的Lab VIEW RT实时程序,并等待测控服务器发出的“开始测试”的命令;测控服务器开机运行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分布式测控系统主程序,完成用户登录、硬件配置、选择测试项目、设置测试参数后,启动测试程序;实时测控模块监听到测控服务器“开始测试”命令后,按照客户制定的硬件配置、测试项目以及测试参数开始实时控制与数据采集,并通过TCP/IP协议将实验数据发送给测控服务器;测控服务器发出PID控制命令,并对实时测控模块发送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判断是否完成PID控制;未完成PID控制,则继续循环直到完成PID控制,然后按照测试项目进行测试,分析处理测试数据,并以图表方式显示实验结果;完成所有测试后,测控服务器发出结束测试的命令,经实时测控模块接收确认后,结束测试[4]。
4 曲线拟合
由于试验线路的复杂性、现场干扰及其他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要构造一个标准函数精确地通过所有离散点是不可能的。只能要求所构成的函数是给定函数类中最优的,即希望找到一条曲线,其所构成的函数逼近实测曲线,且与实测曲线在指定区间内的偏差满足特定的要求,称为曲线拟合。
对已知函数y=y(x)的m个型值点(xi,yi),i=1,2,3,,m称为型值点,求aj(j=0,1,,n
使向量S达到最小。向量S为:
根据极值的必要条件,由式(2)令:
引入记号:
则式(3)可化为方程组:
也就是:
由方程式(6)可见,其系数矩阵是由s0,s1,,s2n生成的对称矩阵,因此求此数据的最小二乘拟合多项式的基本步骤是:输入数据表,并作草图且根据草图确定多项式次数n;按式(4)计算si(i=0,1,,2n),ti(i=0,1,,n);解方程组式(6),解得aj(j=0,1,,n);写出多项式P(x)。
5 实验结果
实际应用中使用三阶多项式拟合,如图6和图7所示,粗线表示原始数据曲线,虚线表示拟合曲线,细线表示剩余曲线。电流和转速在电机测试中端和尾端的波动比较明显,主要原因是随着负载的增大,负载装置在电机运转时无法良好地保障负载的均匀施加,在测量结束即电机堵转时,这种影响更为明显。拟合曲线有效地消除了由于负载施加不均造成的影响,很好地表达电流和转速随扭矩增大的变化趋势。图8所示为实验测得的某电动机特征曲线,其中横轴为扭矩T。
6 结语
该系统具有扩展性和复用性强、精确度高和效率高的特点,已被运用于工业现场,实际使用中运行稳定可靠,显著地提高了电机测试自动化程度和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施一萍,刘启中,白英彩.基于现场总线的盾构控制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5(3).
[2]林正盛.虚拟仪器技术及其发展[J].现代计量测试,1997(4).
[3]姚立海,姚立敏,黄进.基于DAQ的电机测试系统[J].电机电器技术,2002(3).
分布式测试 第5篇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一种以光为载体,光纤为媒介,感知和传输外界信号的传感技术(光纤传感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的技术之一,主要包括OTDR(光时域反射)[1]、BOTDA(布里渊光时域分析)[2]、BOTDR(布里渊光时域反射)[3]和BOFDA(布里渊光频率分析)[4]技术等。在众多领域,如隧道工程[5]、结构工程[6]以及边坡及基坑工程[7]等,都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在室内试验及现场监测等条件下,传感光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长期处于一种受力循环波动或不断变化的状态,光缆的变形状态也随之发生循环变化。目前,国内外对循环荷载作用下传感光缆性能的研究还不深入,光缆性能是否随之发生了改变,以及改变的程度还未见报道。因此,开展传感光缆循环疲劳效应的研究对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研制了分布式传感光缆循环疲劳测试装置,提出了循环疲劳测试方法,并以工程监测及室内试验中常用的2mm聚氨酯护套传感光缆为例,分析研究了其处于受力循环状态下的应变衰减规律,获知了该光缆的循环疲劳性能。
1 试验设备
分布式传感光缆疲劳性测试装置由导轨平台、直线电机平台、直线电机、光栅尺及读数头、力传感器、三爪卡盘、电控箱、电缆以及机械、电气附件等组成。直线电机平台置于导轨平台上,可沿导轨进行自由地直线运动。直线电机在直线电机平台的一定范围内沿直线自由移动,其最大活动范围为405mm,即进行光缆拉伸试验时的拉伸范围。三爪卡盘,一个固定于导轨的一端,另一个固定于直线电机一侧,用于夹持传感光缆。光栅尺固定于导轨平台的侧面,并设置有两个可活动的读数头装置,分别与直线电机平台和直线电机相连并固定,用于测量直线电机平台和直线电机的相对坐标位置,可通过计算机终端显示和控制;在直线电机的驱动器处配备力传感器装置,实时测量光缆的拉力,也可在计算机终端显示和控制。分布式传感光缆疲劳性能测试装置如图1所示。
在进行光缆的疲劳性能测试时,首先固定直线电机平台的位置,调整直线电机的初始位置,然后利用三爪卡盘将光缆咬合固定。直线电机开始工作后可以由传感系统实时反馈其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以及光缆拉力等参数,并通过计算机软件改变这些参数或通过文件自定义运动轨迹等方式进行多种模式的测试工作,以满足不同要求下光缆疲劳性能的测试工作。 传感光缆应变数据采集装置为BOTDA仪,型号为NBX-6050A。
2 传感光缆循环疲劳测试方法
本文以2mm聚氨酯护套应变传感光缆为例,分别针对监测工程中常见的工况设计了3个试验方案,测试不同情况下传感光缆的性能变化,即针对各类工程中光缆应变变化速率不同的情况,设计了不同循环频率对光缆传感性能影响的试验;针对光缆拉、压周期变化以及监测过程中光缆可能会处于松弛状态的情况,设计了不同静置时间对光缆传感性能影响的试验;针对安装时需要对光缆进行预拉伸的情况,设计了不同初始应变对光缆传感性能影响的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光缆测试段总长约为1m,使光缆做反复循环振动,振幅为1mm,即光缆的应变变化范围约为±1 000με,之后在保持光缆拉伸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测量光缆的应变量。由于测试段两端应力相对较集中,因此每次取测试段中部0.7 m的应变数值作为有效数据,并以其平均值作为测试段应变量。在试验过程中,记录温度的变化并对采集到的应变数据进行温度补偿。
为了检验试验过程中三爪卡盘没有出现松动,在三爪卡盘的外侧加装百分表,并将百分表测量杆与光缆固定,如图2所示。如果在试验过程中百分表读数保持不变,则说明三爪卡盘与被测试光缆咬合良好,传感光缆测试段应变的衰减不是由于三爪卡盘松动造成的。
3 数据分析
3.1 传感光缆应变衰减曲线分析
取一段未经拉伸的光缆,穿过三爪卡盘后咬合固定,通过控制直线电机将其拉伸一定位移,并以此作为直线电机的初始状态。采用BOTDA仪测量拉伸段的应变量,并以此值作为试验初值,而后以初始状态位移为最大位移,通过光缆疲劳性能测试装置对其进行振动频率为3 Hz的周期拉伸。振动一定次数后,使直线电机回到初始状态,采用BOTDA仪测量拉伸段的应变量,之后重复上述过程,得到图3所示的光缆应变衰减曲线。可以发现,光缆应变的衰减过程大体上分为3 个阶段:I阶段为快衰减阶段,是应变衰减的初期,应变值衰减迅速且近乎线性;II阶段为慢衰减阶段,是应变衰减的中期,应变值衰减速度明显减慢;III阶段为稳定阶段,是应变衰减的后期,应变值逐渐趋于稳定。
从图中还可看出,获得的衰减曲线近似于指数型。采用式(1)对所测应变点进行整体拟合分析,得到图4所示的应变衰减拟合曲线。相应的拟合参数见表1。
式中,y为光缆应变;A1、A2为常数;x为光缆进行周期拉伸的次数;t1、t2分别为快衰减阶段和慢衰减阶段循环周数(×103);y0为稳定阶段应变值。
3.2 振动频率对光缆应变的影响
为了研究振动频率对应变衰减的影响,在上一节3Hz试验的基础上,又分别进行了振动频率为6和9Hz的测试。对这3组数据进行标准化,即各自取初始应变为1,以不同循环周次的应变值与初始值的比值作为纵坐标,得到图5所示的不同振动频率下光缆应变衰减曲线。采用公式(1)分别对所得的3组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整体拟合,并对拟合后的方程分别取导,令x=0,得到0点处的衰减速率,即A1/t1+A2/t2;取1-y0,即标准化后的衰减量,所得参数如表2所示。
由图5和表2可知,振动频率不会改变应变衰减曲线的整体变化趋势,3 组试验都是在振动了10 000次左右结束了快衰减阶段。但是,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大,还同时出现了两个比较明显的变化特征:(1)I阶段应变衰减速率增大;(2)达到最终稳定状态时,应变的衰减量增大。
3.3 静置恢复时间对光缆应变的影响
为了研究静置恢复时间对光缆应变的影响,在进行初次振动后,进行了5次静置,静置时保持光缆为自由状态,即无应变,静置的时间依次为1.5、140、1.5、24和1.5h,每次静置后再进行一定周次的循环振动,得到图6所示的应变衰减曲线。
由于光缆不同结构之间的细微错动,以及材料的塑性变形,无论对于长时间静置(140h)还是短时间静置(1.5h),与初始振动相比,光缆应变的衰减速率都更快,而且都无法回到初始应变;长时间静置和短时间静置的最终稳定应变非常接近,且都小于初始振动拉伸应变衰减曲线的稳定应变。对比静置140h和24h的结果可以看出,静置时间越长,其应变衰减曲线的初始应变值越接近初次振动拉伸应变曲线的初始值;而短时间静置,其应变衰减曲线初始应变值更接近于初次振动拉伸应变曲线的稳定应变值。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静置时间比较短,光缆的弹性变形并没有完全恢复。无论是经过初始振动拉伸之后第1次短时间静置,还是经过长时间静置、拉伸之后又经过短时间静置,其衰减曲线的变化趋势、衰减速率及最终稳定应变都近乎相同。
3.4 初始应变对光缆性能的影响
为了探寻不同应变条件下光缆周期振动对其应变衰减的影响,分别在应变为1 000、4 000、6 000、8 000和10 000με的条件下对光缆进行周期振动拉伸测试,得到光缆的应变衰减曲线,标准化后的结果如图7所示,采用公式(1)对所得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拟合,所得参数如表3所示。
可见,在低应变状态下,光缆未出现明显的应变衰减。当光缆应变≥4 000με时,应变衰减曲线的整体趋势基本相同。但是,随着应变的增大,应变衰减曲线出现了与频率增大时类似的现象,即快衰减阶段应变衰减速率随光缆应变的增大而增大;同时,达到最终稳定状态时的应变较低,即应变的衰减量随拉伸应变的增大而增大。由此可以认为:在高应变、高频率的环境下,传感光缆应变衰减得更为迅速,而且衰减量更大。取应变衰减量与初始应变的比值,即将标准化后的衰减量百分化,将此值记为衰减百分比,得到衰减百分比与初始拉伸应变的关系,如图8所示。可以看出,随着初始应变的增大,衰减百分比近似呈线性增大。
4 结束语
目前还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对循环荷载作用下光缆传感性能进行评价的方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研发了传感光缆循环疲劳测试设备,以2 mm聚氨酯护套传感光缆为测试对象,提出了3种循环疲劳测试方法,分析了传感光缆的应变衰减规律。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测试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光缆应变的衰减过程呈指数型,且其衰减过程可以分为快衰减阶段、慢衰减阶段和稳定阶段。此外,在影响光缆应变衰减的因素中,光缆初始应变越大,循环频率越高,光缆应变的衰减量和衰减速率就越大。
参考文献
[1]Barnoski M K,Jensen S M.Fiber waveguides-novel technique for investigating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J].Applied Optics,1976,15(9):2112-2115.
[2]Horiguchi T,Tateda M.BOTDA-Nondestructive measurement of single-mode optical fiber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using brillouin interaction-theory[J].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1989,7(8):1170-1176.
[3]Horiguchi T,Shimizu K,Kurashima T,et al.Development of a distributed sensing technique using brillouin-scattering[J].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1995,13(7):1296-1302.
[4]Bernini R,Minardo A,Zeni L.Distributed sensing at centimeter-scale spatial resolution by BOFDA:measurements and signal processing[J].IEEE Photonics Journal,2012,4(1):48-56.
[5]张丹,施斌,徐洪钟.基于BOTDR的隧道应变监测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4,(04):422-426.
[6]张丹,施斌,吴智深,等.BOTDR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及其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03,(11):83-87.
分布式测试 第6篇
馈线自动化(FA)是提高供电可靠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技术手段[1]。虽然我国在馈线自动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面对庞大和复杂的配网网架结构,现阶段FA功能模块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仍处于初级阶段[2]。且随着智能配电网的不断发展,智能分布FA也不断发展,其无需主站、子站的配合与故障处理时间短。智能分布式FA终端安装完成后,需对其FA的故障处理功能进行进一步的测试,一方面能够检验配置的参数是否正确,另一方面也能检验FA的功能逻辑是否正确,因此对分布式FA进行测试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馈线自动化功能测试是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用化运行的关键环节,如何对FA功能模块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进行验证逐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也得到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并有多篇文献对FA的测试进行了相关的论述。但是已有文献[3,4,5,6,7]提及的测试方法主要关注理想状态下FA功能逻辑是否正确,可以应用在出厂试验、现场试验或者FA已经投运的场合,尚未考虑现场实际运行时的一些干扰对FA带来的影响,以及FA功能逻辑在干扰情况下是否正确动作。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FA测试的方法,在总结分布式FA系统的主动干扰因素及其对系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主动干扰的仿真测试技术,可以在线路不停电的情况下向分布式FA终端设备注入故障电气数据,并且能够在故障处理过程中主动注入干扰,从而验证FA功能逻辑和响应策略是否符合要求,使得分布式FA系统在实际投运前经过系统而全面的性能测试,大大提高了分布式FA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动作的可靠性。同时,测试时可以自动生成SOE记录或者测试报告,以供测试人员更加直观地分析分布式FA系统的故障处理性能。
1 主动干扰因素及其影响分析
影响分布式FA系统的干扰因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8]:
1)因二次通信系统拓扑变化,各个分布式FA终端间的通信信道发生故障;
2)终端的通信模块失效,使得其与相邻的分布式FA终端通信发生故障;
3)故障隔离阶段负荷开关拒动或者慢动;
4)故障恢复阶段出口断路器或者联络开关拒动或者慢动;
5)运行方式的调整导致联络开关的切换;
6)FA处理过程中收到“事故总信号”;
7)供电恢复阶段线路转供容量不足。且当分布式FA系统在故障处理过程中受到干扰影响时,不同的FA系统可能会做出以下不同的决策:
a)系统监测到干扰,使得部分区域的FA退出;
b)系统监测到干扰,使得整个系统的FA退出;
c)系统FA继续投运,但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使得非故障区域停电;
d)系统FA继续投运,合理地扩大故障范围,并恢复非故障区域的供电。
由于系统运行时这些异常情况或者干扰因素的发生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若干扰发生时因为FA功能逻辑的错误导致非故障区域停电或者故障范围扩大,将使FA系统的可靠性降低,进而使得用户对FA系统的可靠运行产生了怀疑,导致投入巨大的FA系统退出运行,不能有效地推进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实用化。
下面以一条简单的手拉手配电线路构成的智能分布式FA系统(如图1所示)受到开关拒动干扰后,不同的FA功能逻辑导致的不同结果作简要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开关拒动干扰对FA功能逻辑的影响,假设线路以及开关的容量足够大。若终端发出遥控跳闸命令后,开关未在规定的时间内跳闸成功,则认为该开关发生了拒动。如图2(a)所示,假设K2~K3区段之间发生故障,此时FA系统的正确逻辑是首先断开出口断路器K1,然后断开负荷开关K2和K3,并使联络开关K4闭合,最后重新合上出口断路器开关K1,如图2(b)所示;若K3对应的分布式FA终端发出遥控跳闸命令后开关未在规定的时间内跳闸,即开关K3拒动,此时FA系统可能因其自身FA算法的缺陷而做出以下各种不同的决策:如图2(c)将导致对侧非故障区域停电;如图2(d)则适当地扩大了故障隔离区。有的FA系统为了防止产生如图2(c)这样的决策,一旦监测到干扰,自动将受干扰的配电网络退出运行,甚至停止整个系统的FA功能。
由图2可知,不同的FA系统在受到开关拒动干扰时,其FA动作逻辑可能不同,较佳的系统可以通过系统的冗余数据,屏蔽干扰的影响,适当地放大故障隔离范围,尽可能多地恢复非故障区域的供电,不会对故障恢复造成更大的影响;而糟糕的处理方式则会导致非故障区域停电,从而扩大了故障范围。因此,若发生开关拒动干扰时,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一方面使得负荷开关和出口断路器频繁动作,对开关和断路器的寿命产生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故障所在线路,甚至联络开关对侧的线路都全部停电。
其他几种形式的干扰对FA系统的影响在此不再赘述,不同形式的干扰对FA的影响也有一定差别,且不同的FA逻辑将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实际测试时也不可能通过一个特定的网络对FA逻辑进行验证,因此还需针对系统的一次系统模型与二次设备及其通信系统的配置情况对FA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进而评价FA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尽可能地降低干扰对FA系统的影响。为此,本文研究了主动干扰仿真测试技术,对分布式FA系统在受干扰时的FA功能逻辑进行测试,确保分布式FA系统不误动、不乱动。这是分布式FA系统实用化的关键,也只有解决了这个难题,供电公司才能放心地将分布式FA系统投入到自动处理状态。
2 主动干扰仿真测试技术
2.1 主动干扰仿真测试技术概述
主动干扰仿真测试技术的实现需依托相关的硬件设备与软件平台,如测试仪、主动干扰控制器、智能分布式FA终端与仿真测试软件等,且通过现场简单的接线与设置,能够验证与测试FA系统在受通信中断、开关拒动、开关慢动、线路转供容量不足等干扰情况影响下其FA功能逻辑和响应策略的正确性。
仿真测试软件主要完成建模、参数的配置和测试用例的设置,主要包括故障类型和干扰类型的设置等,并在拓扑计算、潮流计算和故障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生成故障电气数据,此外还可将其保存为案例预置的断面数据,从而实现配电网络故障的模拟。
现场测试时,可根据现场的通信环境,选择使用组网仿真测试法[9]或者案例预置测试法[10]。首先需断开实际运行的分布式FA终端的三遥接线端子,并与测试仪的三遥端子连接,由测试仪代替现场实际开关提供电压和电流信号供分布式FA终端设备采集。组网测试时,将仿真测试软件、测试仪、主动干扰控制器与智能分布式FA终端通过网络连接,由仿真软件通过以太网通信下发电气数据和开关状态,终端采集到异常变化的电流后启动故障处理且向测试仪发送遥控命令,测试仪将遥控记录传送至仿真软件,仿真软件将根据测试用例执行相应的逻辑并将电气数据和开关状态发送至对应的测试仪;案例预置测试时,将测试案例生成的断面数据通过USB或者网络导入到各个测试仪,同样地,终端采集到异常变化的电流后启动故障处理且向测试仪发送遥控命令,由测试仪与干扰控制器自身根据案例的断面数据执行相应的逻辑。且测试时可以自动生成测试报告或者SOE记录,测试人员可直观地分析FA功能逻辑,减少了工作负担。
2.2 测试仪
测试仪集成功率放大器、模拟量输出模块、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通信控制器、全球定位系统(GPS)于一体,可以实现2个开关电气数据的仿真模拟。模拟量输出模块输出0~120V的交流电压和0~40A的交流电流,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模拟现场运行开关的所有状态,如远方接地状态、接地开关状态、合闸闭锁状态、分闸闭锁状态、控合状态以及控分状态。
2.3 主动干扰控制器
为了测试分布式FA系统在遭受干扰情况时其FA能否正确动作,需在仿真测试系统的测试方案中加入常见的各种干扰测试用例,并在现场进行试验。如图3所示为主动干扰发生器的原理图,通过测试仪与干扰发生控制器的配合,不仅能够对通信中断进行模拟,还能够对开关拒动、开关慢动干扰场景进行模拟,试验人员即可在FA测试时人为注入干扰,并验证干扰情况下FA的功能逻辑是否正确,从而实现FA功能的全面测试。
下面对其各组成模块的功能加以说明:
1)“单片机”是整个测试系统的核心,可以采用含有丰富内部资源的高性能单片机,可在程序控制下实现对通信口的通、断控制,从而模拟通信异常;通过采集开关状态,根据需要增加延时控制和信号屏蔽,然后重新驱动输出作为增加干扰后的开关状态供测试所用。
2)通信异常回路由通信口输入、通信口输出、切换矩阵、信号驱动组成。正常时通信口输入和通信口输出电气上是一一连通的,当需要人为主动干扰时按照用户的设置实现信号的长时间断开或时断时续控制,以模拟通信中断、通信误码等通信异常情况。通信口输入、通信口输出适用于网口、串行通信口等通信接口。
3)开关拒动、开关慢动回路由开关状态输入回路、开关状态输出回路、电平转换、延时控制和信号屏蔽控制回路、驱动回路组成。
4)触摸屏和维护口为人机接口部分,用来进行参数设置、系统动作过程设置。
2.4 主动干扰的模拟实现
2.4.1 通信中断的模拟实现
当现场的FA测试需要加入通信中断干扰时,将FA终端设备的通信电缆先接入主动干扰控制器的通信口输入上,然后再将通信口输出连接至现场的通信装置或者其他分布式FA终端。此外,还需在仿真软件上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如通信故障对应的开关号与通信故障发生的时间等。主动干扰控制器收到通信中断状态时,CPU的GPIO口将通过驱动回路控制切换矩阵部分,将通信信道关断,从而实现通信中断的模拟。
2.4.2 开关拒动、慢动的模拟实现
分布式FA终端发出遥控命令后,对应的开关在规定时间内未跳闸成功或者延迟一定时间再跳闸,即为开关拒动或者慢动。同样地,测试时需在仿真软件上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如开关拒动、慢动对应的开关号、开关动作延迟时间等,开关拒动默认为“-1s”。组网测试时,开关拒动、慢动的逻辑由仿真测试软件处理,即测试仪收到FA终端发送的遥控命令后将此遥控记录转发至仿真测试软件,仿真软件根据测试用例中设置的开关动作延迟时间进行逻辑处理,使对应的开关状态立即改变、不改变、延时一定时间后改变,以模拟实际开关响应遥控命令时,开关设备正常动作、拒动及慢动等特性;案例预置法测试时,由于测试仪已经事先导入了断面数据,而断面数据包含了开关拒动或者慢动等干扰信息的参数,由于终端的遥控命令经由电平转换接入到单片机的输入GPIO口上,单片机采集到开关状态后根据用户设置的用例可实现对开关状态的延时输出或者将开关信号屏蔽以反映拒动,然后经由驱动回路将施加干扰后的开关状态从端子输出。
2.4.3 线路转供容量不足的模拟实现
较佳的FA系统应能对线路的转供容量进行判断,防止因FA误动作导致线路过载或者负荷开关的频繁动作,因此FA测试还需考虑线路转供容量不足对FA的影响。
线路转供容量不足主要是由于故障恢复阶段联络开关的闭合使得对侧线路所带负荷过大,备用电源剩余容量不足而引起的。因此线路转供容量不足干扰可通过调整线路的负荷进行模拟。如图4所示为一条简单的手拉手配电线路,为了便于叙述,对电流进行了简单的定性分析,且负荷均三相平衡负荷。其中负荷1、2、4、5、6三相电流设置为0.10 A,负荷3的三相电流设置为2.00 A,且出口断路器K7的最大电流为2.10 A。
如图4(b)所示,线路的K2~K3区段之间发生永久性故障,若按照正常的FA逻辑,联络开关K4闭合,但此时出口断路器的电流将超过其最大电流,对于一个较佳的FA系统,应能主动识别这种线路过载,使得联络开关K4仍然断开。因此,模拟线路过载时,只需增大故障区段下游的负荷,使得联络开关闭合后备用电源剩余容量不足。同样地,测试时只需将电压、电流和开关状态通过以太网发送至测试仪或者生成测试案例,并将断面数据导入测试仪即可。
经过测试,分布式FA系统在受干扰时其FA逻辑可能使得故障区域适当放大或者FA退运,甚至做出不合理的动作,且对于不合理的FA动作逻辑应该及时修正。
3 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主动干扰对分布式FA系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动干扰仿真测试技术,可以实现对分布式FA系统在故障情况下其FA功能逻辑正确性的验证,还可以在仿真测试软件、测试仪与干扰发生控制器的协调配合下向分布式FA系统主动注入干扰,如通信中断、开关拒动、开关慢动、线路转供容量不足等,并检验系统在受到干扰情况下FA动作逻辑的正确性与可靠性,解决了由于现场不确定因素为FA系统带来干扰时对FA功能逻辑测试验证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配电自动化的实用化。
参考文献
[1]刘东,丁振华,滕乐天,等.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7):16-19.
[2]时金媛,赵仰东,苏标龙,等.配电自动化系统馈线自动化可靠性提升关键技术分析与实现[J].供用电,2014,(5):58-62.
[3]刘东.配电自动化系统试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4]刘东,闫红漫,丁振华,等.馈线自动化的出厂试验与现场试验技术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3):81-85.
[5]翁之浩,刘东,柳劲松,等.基于并行计算的馈线自动化仿真测试环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7):43-46,51.
[6]李林,郭晋楠,张少雷,等.配电自动化分布式FA联动测试系统的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3,50(11):123-128.
[7]张少雷,郭晋楠.配电自动化工程仿真测试系统[J].广东电力,2015,28(2):110-114.
[8]凌万水,刘东,陈新,等.馈线自动化算法可靠性的量化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7):71-75,109.
[9]嵇文路,张明,凌万水,等.馈线自动化功能的递进式测试方法及可靠性保障机制研究[J].供用电,2015,(3):42-46.
分布式测试 第7篇
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规模逐步扩大,新型元件不断涌现,电网结构日益复杂,运行方式灵活多变,系统稳定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第二、三道防线和提高电网输送能力的重要手段,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方面,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情况下,稳定控制系统的可靠正确动作可降低故障给电力系统造成的损失,使电力系统恢复安全稳定运行;另一方面,稳定控制系统的误动或拒动,轻则扩大事故影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重则对电力系统造成灾难性破坏。
稳定控制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对其测试工作带来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区域稳定控制系统所涉及的设备较多,且地理位置分散,多个厂站的稳定控制装置构成一个系统,配合工作共同实现区域稳定控制的功能,如南方电网的稳定控制系统横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涉及厂站达数百个之多。 要对如此庞大的系统进行一次完整的系统测试,其工作量和难度都非常大,而且系统测试时对系统运行方式的真实模拟要求较高,常规的测试手段很难满足测试要求。
b. 大规模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策略一般比较复杂,采用的稳定控制装置来自不同的厂家,型号多种多样,不同厂家的测试方法和手段也各不相同。 因此当前的系统测试大多采用分层、分级局部测试的方法,整个系统的全面测试较难实现。
c. 在稳定控制装置的开发和出厂验收测试过程中,为了保证软件逻辑的严密性,必须搭建与现场运行工况尽量接近的测试平台,这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用现有的测试手段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本文研制了新型的分布式稳定控制仿真测试系统,旨在为现场稳定控制系统级联调测试提供手段,以对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系统进行有效、可靠、完整的系统测试,将装置的软、硬件缺陷尽早地暴露出来,避免给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隐患,并简化测试人员的工作。
目前,稳定控制系统测试的方法主要有:用测试仪模拟故障强相关元件,针对单个稳定控制装置进行策略验证测试;动模试验;利用RTDS进行电力系统实时数字仿真试验。
上述3 种方法中,第1 种方法仅能对单台装置进行测试,显然无法满足现场对于系统及逻辑策略验证的需求。 第2 种方法试验效率较低,试验成本太大,只限于稳定控制装置研发和出厂验收阶段,无法对现场稳定控制装置进行测试。 第3 种方法可实现稳定控制系统的实时闭环试验,但是,限于计算节点的配置,大规模电力系统往往需要等值简化后才能进行仿真,需要测试人员对网络和RTDS有高度了解。 另外,RTDS试验也只限于稳定控制装置研发和出厂验收阶段,无法对现场稳定控制装置进行测试。 本测试系统提供的测试方法并没有追求达到RTDS的实时闭环测试的效果,旨在为现场系统级别的稳定控制系统的策略验证、逻辑判断提供简便易行的方法,在现场测试中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1 新型分布式区域稳定控制仿真测试系统
目前,电力系统分析计算软件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可计算的系统规模也越来越大,可模拟几千个节点的电力系统;能够模拟的元件种类也很多,如换流变压器、SVC、SVG、TCSC等各种电力电子设备,还可模拟变压器的内部故障、励磁涌流、电流互感器饱和及电压互感器断线的暂态过程等,并且其仿真的正确性已经得到了公认。 本文利用BPA、PSASP、PSCAD等电力系统分析计算程序的强大功能来构造分布式稳定控制仿真测试系统。
分布式稳定控制仿真测试系统的结构如图1 所示,其设计方案和工作原理如下:通过仿真后台的仿真软件对所涉及的电力系统进行故障仿真,故障仿真的数据通过仿真测试装置执行输出,仿真测试装置通过GPS装置保证输出的严格同步,从而将仿真的系统故障同步输入到各安装处的稳定控制装置,检验系统故障时各稳定控制装置的逻辑策略、动作情况等。 整个系统包括仿真后台、HELP2000 稳定控制仿真测试装置(以下简称HELP2000)和外部GPS时钟源3 个部分。
1.1 仿真后台
采用通用的PC机或者工作站,安装BPA、PSASP、PSCAD等仿真软件,能够根据电力系统的网络模型,对电力系统的各种故障进行仿真,得到稳定控制装置所需的二次侧电流、电压量,通过程序对这些电流、电压数字值进行处理后,转变为HELP2000 所需的数字量。 通常BPA等软件的输出都是幅值、频率、相角信息,且间隔一定的时间(几十至几百毫秒)输出一个点,HELP2000 根据BPA等软件中输出的点的数据信息,定时实时计算故障模拟量,计算公式为:
S = Acos(ωt + dωdttt / 2 + )
其中,A为幅值;ω=2πf,f为频率;t为定时的间隔;为相角。 每周期输出200 点的故障数据(可以根据测试系统的要求输出更多点),该数据通过DA转换变成交流模拟量信号,从而保证了故障过程中的暂态特性,满足稳定控制装置的系统测试要求。 如果数据来源于PMU等录波数据,将根据录波点数的不同,采用拉格朗日插值将每周期的数据插值到每周期200 点。
仿真后台的控制软件也可来自PMU或者稳定控制装置的COMTRADE格式的录波数据,装载到HELP2000 后,再现实际系统的故障,验证稳定控制装置的控制策略,分析动作逻辑。 PMU录波、现场装置录波数据用来测试稳定控制系统逻辑功能是非常有意义的,即使整个电网系统的结构、参数和运行方式发生大的改变,可能过一段时间也会恢复原样,而稳定控制系统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运行方式也需正确响应,因此该方法的实现在现实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仿真后台采用跨平台Qt设计方案,通过网络方式对HELP2000 和稳定控制装置进行分类管理控制。 该仿真后台集成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将稳定控制装置纳入到仿真测试系统的网络中,在系统仿真试验的过程中可以实时监控稳定控制装置的动作情况,根据稳定控制装置的动作情况动态调整系统的运行状态,形成准实时闭环测试系统。 该系统受限于计算机和BPA等仿真软件的计算实时性,实际上是预先通过BPA仿真了稳定控制系统动作的各种情况,将各种仿真的数据(称之为故障状态模型)预先下载到HELP2000 中,HELP2000 在输出的过程中实时检测稳定控制装置的动作接点情况,然后根据动作的不同调用不同的故障状态模型进行输出,因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闭环仿真,只能称之为准实时闭环仿真。 如果能将BPA等软件的模型算法放在测试装置中实时计算,并根据反馈接点调整算法,进行DA转换输出,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闭环仿真,本文所设计的系统受软硬件水平限制,并从工程实际考虑,采用了文中所述的方法。
试验过程中,分布在各个变电站的HELP2000 接入到统一的GPS对时网络中,各台HELP2000 的系统时标严格同步;HELP2000 内部板卡将对时网络的对时信号精确解码,并转化为内部对时脉冲,保证内部板卡的步调严格一致;试验时各台HELP2000 通过定时,在同一时间触发故障,后续各台HELP2000根据各自对接的稳定控制装置的反馈情况触发不同的故障状态。 外部GPS对时和内部根据GPS信号解码的秒脉冲,保证了分布在各个试验场所的HELP2000的协调工作和输出故障信号的同步。
试验时,预设的故障状态如图2 所示。
仿真故障状态1 是故障运行的主态,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没有符合条件的接点动作,该状态将一直运行;状态分支的动作条件一般是动作接点和接点的动作时间,不同的接点触发不同的状态分支,相同的接点在不同的动作时间也会触发不同的状态分支。
试验时如果装置的动作和预设的故障状态分支都不一致,则存在装置动作的动作逻辑不对、反馈接点的接线出错、预设的状态分支不够完备3 种情况。
此时,试验完毕后根据仿真后台收集的动作接点SOE报文和稳定控制装置动作报文,分析是否是前2 种情况,一般如果仿真准备工作比较完备的话,试验即能验证稳定控制装置的策略和逻辑;当然也存在第3 情况,这种情况下只能重新分析系统的结构,增加故障情形,重新进行试验。
试验结束后,系统根据稳定控制装置的动作报文、接点的动作时间,以及HELP2000 输出故障的时刻,形成整组动作测试;另外还会形成完整的报告,并自动存档,供用户查阅。
1.2 HELP2000 稳定控制仿真测试装置
HELP2000 作为分布式稳定控制仿真测试系统故障的执行机构,与仿真后台通过以太网连接,支持GPS的IRIGB、分脉冲、秒脉冲模式的对时。 HELP2000作为仿真测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要求包括网络通信、故障计算(实时按照模型公式计算输出BPA等软件的故障数据,并根据动作接点切换故障状态模型)、GPS对时、内部数据交换和同步等,十分复杂。 故本系统采用了模块化的插件式设计思路,硬件采用了POWEPC、DSP、FPGA、高速数据总线等多种解决方案,支持灵活扩展,而软件采用实时Linux操作系统,支持多线程调度,组成强大的软硬件系统,其结构如图3 所示。 各板卡均自带CPU并分布式排列在背板高速数据总线上;主控CPU采用高性能POWERPC芯片,嵌入式实时Linux操作系统,负责调度测试项目的进行,测试项目被主控CPU分解为与各扩展板卡相关的任务,通过数据总线下发到各扩展板;各扩展板卡的CPU采用高性能DSP芯片,负责实时计算系统故障,而对时板卡采用先进的FPGA解决方案,对外部时钟源进行解码,并从中得到精准的对时脉冲,通过对时总线保证各扩展板任务执行的协调、一致。
1.3 外部GPS时钟源
将分布在同一厂站不同位置以及不同厂站(如图1 中的甲地和乙地)的HELP2000 和稳定控制装置纳入到统一的时标之下,HELP2000 以外部时钟源为基准,从中分解出精确的内部板卡同步脉冲,用于内部板卡之间的同步。 通过此方式不同位置的HELP2000的多块板卡同步输出,对扩展区域的稳定控制装置进行同步测试,解决了区域稳定控制系统所涉及的设备较多、地理位置分散的难题,实现了系统级的测试。
2 新型区域稳定控制仿真测试系统的测试过程
a. 设定目标电网的故障情形, 由BPA、PSASP、PSCAD等软件进行仿真计算,以设定的时间步长输出指定元件的状态量的振荡波形数据。
b. 利用仿真后台的数据转换工具将BPA、PSASP、PSCAD等软件的仿真计算结果、PMU录波数据、稳定控制装置现场录波数据获得的系统动态过程数据进行转换,输出为HELP2000 支持的数据格式。
c. 将HELP2000 的模拟量、 开关量输出连接至对应的稳定控制装置,将稳定控制装置的输出接点反馈至HELP2000。
d. 通过稳定控制仿真测试软件平台将电力系统动态过程数据通过网络加载于分布在各处的HELP2000 , 精确定时同步输出系统故障, 如图4所示。
e. 实时监控系统仿真试验的全过程,获取并校核稳定控制装置的动作报文,检查策略执行结果,形成完整的系统试验报告。
整个仿真过程如图5 所示。
仿真后台的主要工作如下:
a. 调用BPA / PSASP / PSCAD等软件根据系统模型进行计算,以设定的步长输出制定元件各种动作情况下的故障状态数据模型;
b. 处理各元件的故障状态模型数据,与稳定控制装置的动作情况建立关系;
c. 将各种数据以统一的报文格式, 通过数据网络下载到指定的HELP2000,并定时运行故障。
HELP2000 的主要故障如下:
a. 根据公式实时计算故障数据,并进行DA转换;
b. 定时输出并实时监测稳定控制装置动作情况,切换不同的故障状态模型;
c. 通过对时网络同步系统时间及计算时刻, 保证系统中各测试装置输出同步。
3 稳定控制系统测试应用实例
本文分布式稳定控制仿真测试系统解决了当前区域稳定控制系统测试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南方电网、新疆电网、大连石化电网等一大批实际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以南方电网高肇直流双极闭锁后稳定控制系统执行策略的验证为例说明新型区域稳定控制仿真测试的实现过程,各站点之间的通信连接关系如图6 所示。
系统故障时,高坡站稳定控制装置判断出南方电网发生高肇直流双极闭锁故障后,高坡站稳定控制装置向安顺站(南网)、青岩站(南网)稳定控制装置发切机命令,向罗洞站(南网)稳定控制装置发切负荷命令,安顺站(南网)稳定控制装置将高坡站稳定控制装置发来的切机命令转发至安顺站(贵州)稳定控制装置,肇庆站稳定控制装置将判断出的双极闭锁的开放信号发送至青岩站(南网)稳定控制装置。
系统测试时,在图6 所示的6 个接入站点中各配1 台HELP20000,6 台HELP2000 通过GPS装置实现故障数据同步,每台HELP2000 分别模拟高肇直流双极闭锁故障时各个接入点的运行状态,动态仿真了整个故障过程,试验过程中所有稳定控制装置均正确动作,验证了稳定控制策略与定值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为系统可靠运行提供了保障。
4 分布式稳定控制仿真测试系统的优势与不足
分布式稳定控制仿真测试系统的优势如下。
a. 与稳定控制系统的策略制定采用的数据源保持一致,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力系统仿真计算技术的成果,不受系统规模、故障类型的限制,不需对目标电网进行任何简化、等值处理,可验证大规模电网的复杂策略,符合运行方式人员的日常工作习惯,且试验成本较低。
b. 试验过程简单,可应用于稳定控制系统的研发测试、出厂验收测试、现场调试测试、定期检修测试全过程;功能强大、界面友好的仿真软件将各种类型的故障数据处理完毕后,可存贮成各种故障菜单,既可用于系统级别的跨区域策略测试,也可进行单台稳定控制装置的研发测试、生产调试,灵活方便;可将PMU或现场稳定控制装置的录波数据在稳定控制系统上进行故障现场模拟,便于分析问题。
c. 稳定控制仿真测试装置HELP2000 便携、 可扩展,支持分布式部署,其输出的模拟量经过功率放大后,可加载于稳定控制装置的交流采样模块,构建多厂家稳定控制装置构成的稳定控制系统统一测试平台;同时稳定控制仿真测试系统提供COMTRADE格式的系统振荡数据,可与其他测试仪(如博电、昂立)基于GPS对时,构建统一测试平台。
d. 稳定控制仿真测试系统和稳定控制装置组成闭环系统,并处于同一GPS网络之中,具有统一的时标,根据稳定控制装置的动作接点和动作报文,结合可控的故障时刻,可以非常方便地测试稳定控制装置的整组动作时间。
e. 稳定控制仿真测试系统离线计算各种情况下的系统故障,可实时根据稳定控制装置的动作情况,动态切换系统运行状态,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f. 与在线稳定控制系统相结合, 取电力系统的真实运行状态数据进行稳定控制装置的策略研究和功能测试,可用来测试在线稳定控制系统实时刷新的策略表,如图7 所示。
稳定控制仿真测试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其所采用的闭环控制策略仅仅是对各种故障情形作了预设,根据装置的动作调取不同的故障进行输出,并没有根据装置的动作情况,实时反馈给故障仿真软件,重新仿真系统故障,因此并不是一种实时闭环系统,而仅仅是一种离线闭环系统。 针对这些不足,将在后续的工作中结合实际的情况,给出更好的解决思路。
5 结语
本文在充分研究当前区域稳定控制系统测试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新型分布式区域稳定控制仿真测试系统,实现了大规模跨区域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系统的动态整组测试。 工程实践表明,该测试系统可方便快捷地实现稳定控制系统的全面测试,提高了测试工作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减轻了测试人员的工作强度,为确保稳定控制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把关。
分布式测试 第8篇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的种类、数量越来越多,并根据各种需要组成了能够完成一系列任务的电子系统,这些电子系统在科研、工业,特别是军事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因其完成任务的复杂性、多样性,通常设备结构比较庞大,系统部署比较分散。对于这类系统而言,单纯的人工测试以及简单的测试系统很难实现对其有效的测试,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开发集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和标准化于一体的自动化测试系统。此外,由于目前仪器标准总线和传输信道的多样性,使得电子测量仪器的接口也种类繁多,为充分利用不同总线的特点,有必要构建一种集多种总线结构于一体的、通用的自动化测试系统。
1 接口总线和传输信道
接口总线和传输信道为仪器的连接和集成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1.1 接口总线
专门为仪器与自动测试系统设计的标准总线结构主要有GPIB、CAMAC、VXI、PXI和VME五种,其中GPIB和VXI总线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总线结构。随着以太网在电子测量领域的应用,目前市场出现了一种新的标准总线LXI,具备该接口的仪器可通过网线直接接入到以太网。
本文重点介绍GPIB和VXI总线。
1.1.1 GPIB总线
GPIB是专为仪器控制应用而设计的,是目前仪器界普遍使用的一种可程控测试仪器的标准接口总线。在七十年代,IEEE488标准的诞生致使1975年产生了GPIB在电气﹑机械与功能规格方面的标准;在1987年ANSI/IEEE标准488.2更明确地定义了控制器与仪器通过GPIB通讯的方法,使先前的规格更加完备。GPIB是一数字的8位平行通讯界面﹐传输速率达8Mbyte/s。总线提供的一个控制器在20米的排线长度内最多可连结14个仪器。但使用者若使用GPIB扩增器与延长器便可以突破这两个限制,而GPIB排线与连接器是一种多方面适用并符合工业标准的产品,可在任何环境内使用。
如图1所示,在总线上连接的设备根据功能分为4类:
(1)Listener 仅仅可以接收数据。
(2)Talker 仅仅可以发送数据。
(3)Talker/Listener 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接收数据也可以发送数据。
(4)Controller(通常是计算机) 控制连接在总线上所有仪表的数据交换。
根据IEEE488标准规定,接口采用24针接口,对应不同针脚总线分为3类:
(1)数据总线。
(2)接口控制总线。
(3)传输控制总线。
1.1.2 VXI总线
VXI总线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完全开放的、适用于多厂商的模块化的仪器总线,是目前业内一种较新的仪器标准总线。VXI总线于1987年开始提出,并于1992年9月经IEEE标准局批准为IEEE标准。VXI总线采用模块化结构,允许不同厂家生产的各种仪器、接口插板以模块形式共存,使得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组建、配置、更改和扩充都十分方便。
VXI总线对插入的每个模块有严格的尺寸要求,标准的尺寸有4种:
(1)A尺寸模块为10cm16cm2cm。
(2)B尺寸模块为23.3cm16cm2cm。
(3)C尺寸模块为23.3cm34cm3cm。
(4)D尺寸模块为36.7cm34cm3cm。
VXI模块与VXI总线之间用连接器进行连接,连接器有P1、P2和P3三种,每种都是3排共96个引脚,分别连接VXI总线中确定的引线,其中:
(1)P1是4种尺寸模块都必备的连接器,包括VME总线数据传输总线,能用8位或16位数据传输存取64kB和16MB的地址空间。
(2)P2作为B、C、D尺寸模块的选择件,具有4GB的地址空间和扩展的32位数据传输总线。
(3)P3仅作为D尺寸模块的连接器,用来定义附加的时钟、电源、触发总线及本地总线。
1.2 传输信道
在自动化测试系统中,传输信道主要用于测试数据和测试指令的传输,从而实现对测试仪表的控制和测试数据采集,主要包括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两种。
2 测试系统组成
利用仪器标准总线技术和相关信道技术,通过对GPIB设备、LXI设备、VXI设备和相关附属设备的集成,构建一套通用的自动化测试系统。
系统主要由管理终端、传输信道、测试仪表及附属设备组成。管理终端用于发送控制指令和接收测试数据;传输信道用于支撑控制计算机和测试仪表之间的通信;测试仪表由GPIB仪器和VXI机箱以及VXI模块组成,通过接收管理终端的指令实现对被测设备的测试。系统具体组成结构如图2所示。
传输信道主要通过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的形式来实现,包括防火墙、路由器和交换机等网络传输设备,主要支撑完成管理终端与测试仪表之间的信息传输。特别情况下,配备一定的无线传输手段,可实现对距离较远情况下的信息传输。
测试仪器仪表包括GPIB设备、VXI机箱(内部插入VXI模块)、LXI设备及各种接口转换设备。其中LXI设备可通过网口直接连入计算机网络,实现远程控制,GPIB设备、VXI机箱必须通过连接GPIB接口设备再经GPIB-LAN网关实现网络接入。对于本地管理终端来讲,只需要通过GPIB-USB转换设备即可完成对仪器仪表的控制。
此外,系统还包括网络打印机、网络摄像机、大型显示器和传感器等一些附属设备,用于实现对测试环境、测试状态的监视和测试数据的输出。
3 测试系统设计
系统采用分层设计方法,按照功能和用途将系统分成设备层、支撑层和应用层,各层之间的相对独立,任意不相邻的两层之间在物理上和逻辑上都没有依赖关系。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设备层:位于系统最底层,包括测试仪器仪表、交换机、路由器、附属设备和计算机等。其中,测试仪器仪表是本系统的的集成管理对象,包括GPIB设备、VXI机箱(内部插入VXI模块)、LXI设备及各种接口转换设备;附属设备用于辅助完成测试,为测试任务执行提供保障条件,主要包括网络打印机、网络摄像机、大型显示器和传感器等。
支撑层:包括支撑系统软件运行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Office办公系统以及实现对仪器仪表、各类传感器进行控制的适配接口等,该层是连接设备层和应用层的桥梁,为管理控制软件的运行提供基础支撑条件。
应用层:包括直接面向操作人员使用的管理控制软件,是系统的核心内容。它为测试人员提供友好的操作平台,包括测试任务管理、测试设备管理、测试环境监视、测试数据处理、用户管理和日志管理等6个主要功能模块和测试数据库,具体如下:
(1)测试任务管理
测试任务是指针对不同测试对象预先准备的测试计划,根据被测设备及其电气性能指标不同,可制定不同的测试任务。测试任务管理包括对任务的添加、删除、修改、导入、导出等维护功能和对任务启动、暂停和停止等控制功能。
(2)测试仪表管理
测试仪表管理实现对测试仪器仪表设备的工作状态查询、开关机控制和设备参数设置、校准。通过检索获取当前在线的所有测试仪器仪表及其辅助设备的工作状态,使用不同的图形和颜色进行区分标识,由此,测试人员可了解各测试设备的现状,以便制定合理可行的测试任务。
(3)测试环境监视
测试环境监视通过网络摄像机、传感器获取测试设备周边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同时保障设备的安全。
(4)测试数据处理
测试任务执行完成后,可得到测试结果数据。测试数据处理实现对测试结果数据的删除、导入、导出、评估和打印等操作。
(5)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实现对系统用户进行分级管理。系统用户分为管理员、操作员和审计员三级:管理员(admin)拥有最高级权限,可以操作整个系统,管理所有测试数据,也可以管理所有的用户,包括添加删除用户、修改用户口令;操作员(operator):可以操作整个系统,管理所有测试数据,但是不能管理用户;审计员(audit):仅可浏览测试数据或测试评估结果。
(6)日志管理
日志管理用于记录所有系统的使用日志和系统故障。
(7)测试数据库
测试数据库实现对测试任务、测试结果、设备信息、用户信息以及日志信息的存储,支撑系统软件功能的实现。由于本系统中数据量较少,对数据库没有特殊要求,选用Access实现对测试数据的进行存储,通过Ado的形式实现对Access数据的读取。
为了实现对智能仪器仪表的有效控制,并方便与其它系统的接入,采用Visual Studio C++6.0 SP6和LabWindows/CVI。
Visual C++是功能强大的一类编程工具,也受到了众多软件开发人员青睐。它易于联接组成大的应用程序,并且在编程时有较好的通用性。LabWin-dows/CVI是National Instruments公司推出的一套面向测控领域的软件开发平台。它以ANSI C为核心,将功能强大,使用灵活的C语言平台与数据采集,分析和表达的测控专业工具有机地接和起来。它的集成化开发平台,交互式编程方法,丰富的控件和库函数大大增强了C语言的功能,为熟悉C语言的开发人员建立检测系统,自动测量环境,数据采集系统,过程监控系统等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软件开发环境。同时,它可实现对任何标准ANSI C源码和动态连接库(DLL)的结合使用。
4 结束语
基于典型的仪器标准总线,并结合计算机网络,构建了一套通用的分布式自动化测试系统。随着测试仪器仪表的不断推陈出新,依托该系统,用户可根据选用的仪表的不同进行扩展,实现不拘于总线、仪表类型,不拘于空间分布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和标准化的综合测试系统,满足电子信息系统的大型化和一体化发展,这对工程应用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强,郑莹娜,李扬,等.基于LabView平台和GPIB接口的测试系统开发及应用[J].电子技术应用,2000,26(9).
[2]徐科军,陈荣保,张崇巍.自动检测和仪表中的共性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岳静.虚拟仪器及其发展前景[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5(3).
[4]李志深,辛彦红.基于LabView的测试软件研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6(1).
分布式测试 第9篇
近年来,软件规模不断扩大,复杂度不断增加,软件质量和可靠性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1]。目前,软件测试技术是保证软件质量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对于一些航天控制软件、大型武器装备软件等安全苛刻软件,由于其代码量通常为百万行数量级,系统功能非常复杂,因此测试用例数量庞大,只依靠人工测试会耗费太多的人力和物力。因此,迫切需要引入自动化测试技术,提高测试效率,缩短回归测试时间。
大型安全苛刻软件一般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分布式与异质异构。首先,安全苛刻软件面对复杂的装备型号任务,需要综合多个功能子系统形成分布式系统结构,各子系统间通过有线、无线网络互联,依靠统一的报文格式实现信息互通。其次,由于各子系统实现目标功能不同,因此,子系统内部组织形式多样,从硬件平台方面,可以基于X86、Power PC或者Spark等不同处理器或板卡结构,从软件平台而言,又常见构造于Windows和Linux之上。本文依据某安全苛刻软件,对软件功能加以抽象与提升,给出面向分布式安全苛刻软件的自动化测试系统的设计依据、工作流程与体系结构。
2 自动化测试系统设计
安全苛刻软件研发周期长且功能模块构成复杂,因此,面向其的自动化测试系统设计应注重两个基本方面[2]:
1)设计能够反映某安全苛刻系统测试领域需求的测试流程,对测试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将其设计成自动化执行的软件过程,并通过过程的组合实现某安全苛刻系统的自动化测试。
2)自动化测试系统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考虑到某安全苛刻软件的复杂性以及扩展应用到其他相关系统中,自动化测试系统设计必须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以灵活应对业务逻辑的变化。
基于上述目标,可以归纳出如下四条基本设计思想:
1)模块化和层次化设计思想相结合
软件系统的发展实践证明,模块化的分层设计[4]是提高系统可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的主要途径。分层模型设计将软件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层次进行描述,各层之间通过设计好的接口通讯。每层负责一个功能模块,此功能模块可以又包含若干粒度更小的功能模块,这些功能模块各自负责一个功能。分层设计方法可考虑面向过程、面向对象和面向组件的分层设计方法[5]。
2)平衡系统功能的可扩展性与设计复杂性
由于不同被测系统、同一被测系统的不同分系统,其测试流程、测试数据和测试规范均有不同,自动化测试系统必须能够快速的对系统应用进行原有功能的修改或者扩展新的功能,因此本系统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前瞻性。针对此设计需求,要仔细进行接口设计并参考已有的各种设计模式。
3)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交互界面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操作的友好度和软件的易用性。并且测试准备人员一般具有较高的被测系统测试知识技能,但计算机知识相对薄弱。因此,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界面设计必须直观、友好和易于使用。最后,界面操作的响应时间必须在用户的容忍范围内,如果操作时间无法缩短,则应给出提示信息。
4)安全保障原则
由于安全苛刻系统测试环境的领域特殊性,因此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性极高。要考虑采用何种设计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即在测试程序编辑时,根据用户角色给与不同的权限,并且据此约束用户行为,以避免误操作等导致严重后果。
3 自动化测试流程
自动化测试的总体流程分为四个子流程:权限认证,测试准备,测试执行以及结果分析,主流程如图1所示。
用户权限认证可以确保当前使用软件的用户具有相应的操作权限,系统对用户权限有严格的管理,对用户权限的操作进行访问控制。测试准备流程为自动化测试执行准备测试任务,测试任务是自动化测试执行过程所必须的测试资源,是自动化测试执行的数据基础。测试准备流程属于自动化测试流程,是自动化测试流程的最初阶段,进行自动化测试的执行准备相关的数据以及相关的配置。测试执行流程为自动化测试流程的核心阶段,该流程必须与被测环境进行交互实现自动化测试执行,而其他流程往往可以独立于被测环境而进行。首先在测试执行开始之后,进行测试任务的封装和发布过程,同时进行测试环境的监控过程,发现测试执行异常以及出错之后进行异常处理过程,然后继续执行剩余的用例,当测试任务包含的所有用例执行完毕之后测试执行流程结束。
结果分析流程将对此测试结果信息进行解析处理形成用户易于理解的测试结果信息。同时展示的信息还包括测试异常出错信息等。
4 系统体系结构
自动化测试系统是一个面向信息和数据驱动的测试系统[6]。根据分布式软件自动化测试基本原理,设计了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系统结构。该系统结构与基本原理中测试过程的三个阶段相符合。下面将详细的介绍系统体系结构和功能,自动化测试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测试数据准备模块对应测试任务准备过程,它由测试数据库和测试任务准备单元组成,其中测试数据库包括测试脚本库、测试用例库、测试任务库、测试文档库、测试结果库和测试对象库等相关内容。
测试执行控制模块对应测试任务执行过程,包括测试过程监控单元、测试执行控制单元以及测试异常处理单元。测试过程监控单元负责在测试任务执行时对整个测试环境进行监控,通过操作日志记录本记录分布式测试框架系统的详细操作过程,生成操作留痕记录;测试异常处理单元将测试过程中异常信息进行回收并根据不同的策略进行恢复处理。
测试结果评估模块对应测试结果评估过程,它包括结果处理单元、结果统计单元和测试评估单元。
测试中间件分别与测试数据准备模块、测试执行控制模块和测试结果评估模块相连接,为整个测试系统提供基础的服务支持。基础服务包括时间服务、文件服务、进程服务、异常服务、消息通信服务、环境检测服务以及测试监控服务,这些服务均通过统一的测试中间件API接口提供本地和远程无差别访问,以适应分布式系统的特点。
5 结束语
本文面向航天器或大型武器装备所用的安全苛刻软件软件的自动化测试问题,从一般意义上给出了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实现目标、依据与基本流程,并提出了一套分布式自动化测试架构。基于本架构,作者已经完成了某安全苛刻软件的自动化测试工作。本领域内,未来关注的目标是测试过程的实时性与时序性问题,同时,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测试结果的深度分析也是值得研究的内容。
摘要:安全苛刻软件规模庞大,是典型的分布式系统。本文研究面向分布式安全苛刻软件的自动化测试技术。给出了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实现设计思路与四条设计原则,规划了统一测试流程,并提出了一种通用自动化测试实现架构,可以为同领域研究者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安全苛刻软件,自动化测试,测试流程,软件架构
参考文献
[1]Glenford J.Myers.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Second Edition)[M].Canada:John Wiley&Sons,Inc.2004,June.
[2]张斌.精通QTP与自动化测试框架设计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金大海,宫云战.数据驱动自动化测试方法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4,18(2):95-97.
[4]李玮.软件自动化测试混合框架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07.
[5]孙秋冬.软件系统的分层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V37(7):110-112.
分布式测试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