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卵巢肿瘤范文
恶性卵巢肿瘤范文(精选9篇)
恶性卵巢肿瘤 第1篇
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随着医学手术技巧的提高和医学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接受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治疗。这些患者大部分在术后需要进一步化疗作为辅助治疗。本文从卵巢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术后化疗的指征、方案、疗程及卵巢保护措施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讨论。
1 化疗指征
1.1 上皮性卵巢癌
约85%的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发生于绝经后妇女,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也逐渐年轻化,据报道上皮性卵巢癌3%~17%发生在40岁以下的女性。对于这些患者选择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应特别谨慎。2016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卵巢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指出,上皮性卵巢癌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Ⅰ期和(或)低危肿瘤(早期、低级别浸润癌)可以行患侧附件切除术,可保留子宫和健侧卵巢,但需进行全面的分期手术以排除更晚期疾病。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适用于以下患者:①年轻,有生育愿望;②ⅠA期;③分化G1级;④对侧卵巢外观无异常或活检阴性;⑤腹水细胞学阴性;⑥高危区域探查或活检阴性。Ⅱ期以上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患者因复发率高、预后差,不建议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术后辅助化疗对预后作用显著,ⅠA期G1患者,术后可不化疗,需严密随访。一些经典的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如病理分化程度、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大量腹水、术前包膜破裂、囊外肿瘤和患者年龄,经多变量分析后被定义为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这些预后影响因素,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将卵巢癌分为复发低、中、高风险组,其中低风险组包括ⅠA~ⅠB期G1;中风险组包括ⅠA~ⅠB期G2;高风险组包括ⅠC期所有病理分级(即G1、G2和G3),ⅠB期G2和G3、透明细胞癌。2011年的ESMO指南推荐对于未达到满意分期手术的患者及中、高风险组患者术后应行辅助化疗。而2016年的NCCN指南推荐卵巢癌患者经全面分期手术后,对ⅠA或ⅠB期G1或低级别癌患者,术后可观察随访,因为这些患者单纯手术治疗后的生存率可达90%以上。ⅠA或ⅠB期G2患者术后可选择随访或化疗。ⅠA或ⅠB期G3或高级别癌和所有ⅠC期患者术后需化疗。我国最新的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中明确指出,对于无精确手术病理分期、中低分化、ⅠC期、透明细胞癌的早期卵巢癌患者术后应行辅助化疗。
1.2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包括无性细胞瘤、未成熟畸胎瘤、胚胎瘤和卵黄囊瘤(内胚窦瘤),好发于年轻女性,有生育要求者,任何期别的恶性生殖细胞肿瘤都可以保留生育功能。经过全面的准确分期手术,Ⅰ期无性细胞瘤、Ⅰ期G1未成熟畸胎瘤患者术后可随访,任何期别的胚胎性肿瘤、内胚窦瘤和Ⅱ~Ⅳ期无性细胞瘤、Ⅰ期G2、G3或Ⅱ~Ⅳ期未成熟畸胎瘤等患者术后均需化疗。
1.3 恶性性索间质瘤
卵巢恶性性索间质肿瘤少见,包括颗粒细胞瘤,颗粒-卵泡膜细胞瘤和支持-间质细胞瘤。诊断时多分期较早,预后较好。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若肿瘤局限于一侧卵巢,可切除患侧附件,保留对侧附件和子宫,并行全面分期手术。术后若为Ⅰ期低危患者,可仅观察。Ⅰ期高危患者(肿瘤破裂、ⅠC期、分化差、肿瘤直径超过10 cm)可采用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或仅定期随访。Ⅱ~Ⅳ期患者可选择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或局部放射治疗。
1.4 卵巢交界性肿瘤
又称为低度恶性潜能卵巢肿瘤,常见于育龄期女性,肿瘤可能存在多年,进展缓慢,转移率低、复发较晚。临床上对年轻、有保留生育愿望的Ⅰ期患者,可保留子宫及健侧附件,并进行全面分期手术,确定肿瘤的播散范围及分期。化疗对卵巢交界性肿瘤未显示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也无明显改善预后的作用,因此术后化疗主要用于有残留病灶和复发患者。无浸润性种植者,术后随访观察即可,有浸润性种植者可随访或按低级别浆液性上皮性癌处理。
2 化疗方案及疗程
2.1 上皮性卵巢癌
全面分期手术后的ⅠA和ⅠB期G1或低级别癌患者,术后可仅观察随访,ⅠA或ⅠB期G2患者术后可选择观察随访或化疗。ⅠA或ⅠB期G3或高级别癌和所有ⅠC期患者术后需化疗。Ⅰ期患者推荐静脉化疗,一般采用紫杉醇加卡铂3~6疗程。多西他赛联合卡铂静脉化疗或紫杉醇联合顺铂可作为备选方案。但行保留生育功能术后是否需要化疗,目前尚无统一定论。Papic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对32例确诊为ⅠA期G1或G2的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术后未行化疗,平均随访58个月,仅1例对侧复发。而早期的黏液性上皮性卵巢癌,可局限于手术治疗,且预后良好。卵巢透明细胞癌预后相对较差,所以即使处于早期,也建议行术后辅助化疗。
2.2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除ⅠA期无性细胞瘤、Ⅰ期单纯未成熟畸胎瘤术后不予化疗,余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后均建议化疗,化疗方案目前首选BEP方案(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铂类药物)。部分ⅠB~Ⅲ期无性细胞瘤患者,为减少化疗毒性反应,可用3疗程依托泊苷+卡铂方案进行化疗[卡铂400 mg/m2(AUC 5~6),第1天;依托泊苷120 mg/m2,第1~3天;3~4周1疗程,共3疗程]。
3 卵巢功能保护
随着年轻女性肿瘤患者的增多,化疗药物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受到关注。化疗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与化疗药物类型、剂量、患者年龄密切相关。青春期前卵巢对化疗药物毒性敏感性较低,青春期后其敏感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另外,不同的化疗药物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有区别,按照药物生殖毒性高低可分为3类:①高危药物:环磷酰胺、白消安、氮芥等;②中危药物:顺铂、卡铂、多柔比星、紫杉醇等;③低危药物:博来霉素、放线菌素D、长春新碱、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因此,对于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生殖毒性高危的药物。另外,化疗药物应用期间,对发育中的卵母细胞DNA有毒性作用,因此为避免化疗药物的短期致畸性,建议停用化疗药物6~12月再考虑妊娠。
目前已公认,许多化疗药物可降低卵巢功能,但这种损害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化疗药物可导致多种增殖活跃的细胞凋亡,包括卵母细胞,同时也可破坏发育中的卵泡,耗竭后继的原始卵泡。文献报道化疗可引起生育期患者发生卵巢早衰、闭经、绝经提前等生育能力的损伤。因此对卵巢恶性肿瘤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患者,在术后化疗过程中,应积极进行卵巢保护,使患者能真正获得保留生育的收益。
目前,保护年轻女性肿瘤患者生育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胚胎冻存、卵母细胞冻存、卵巢组织冻存、卵巢移位、卵巢移植、药物应用等。但胚胎冷冻、卵母细胞冷冻均需对患者进行卵巢刺激,存在延误肿瘤治疗的风险。而且促排卵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增加肿瘤生长的风险。而卵巢组织冷冻及移植术尚处于实验阶段,在技术操作、临床疗效、安全性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这几项冻存技术对实验室建设、微观操作等技术要求高端,造价昂贵,也存在伦理方面的瓶颈,短期内无法推广。因此,降低化疗药物对生育功能影响的各种药物,逐渐受到青睐。
3.1 Gn RH-a
近年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Gn RH-a可减轻化疗药物对卵巢的损害。Gn RH-a是人工合成的多肽药物,具有较强的性腺抑制作用。其可与垂体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受体结合,使黄体生成激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分泌受抑制,从而产生促性腺功能的抑制效应。Gn RH-a抑制促性腺功能的机制可能为垂体促性腺激素的脱敏作用,细胞对激素配体的反应被抑制,从而阻止原始卵泡的募集及进一步发育成熟,从而减少卵泡被化疗药物破坏及降低卵巢对细胞毒性药物的敏感性;另外,应用Gn RH-a后,机体处于假绝经期的低雌激素状态,这种状态可减少盆腔及卵巢的血供,减少到达卵巢的化疗药物。一般应用Gn RH-a 1~2周后开始化疗。根据化疗疗程,GnRH-a应用时间一般为3~6个月。
3.2 细胞凋亡抑制剂
许多化疗药物通过激活凋亡通路导致卵母细胞耗竭和卵巢功能衰退。鞘氨醇-1-磷酸酯(s-1-P)是目前已知的凋亡抑制剂,近年来,国内外均有学者进行了s-1-P预防化疗对卵巢功能损害的动物实验,获得阳性结果,但进一步应用仍需更多临床研究。
3.3 自由基清除剂
包括细胞保护剂(如氨磷汀)和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自由基清除剂可稳定卵母细胞DNA结构,减少化疗产生氧自由基的损伤,从而达到卵巢保护的作用。但目前关于自由基清除剂对化疗中卵巢功能保护的相关研究仅限于少数的动物实验,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3.4 中医中药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中药、针灸等中国传统医学手段能激活脑内多巴胺系统,通过多系统、多环节的整体调节作用,逐渐使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实验研究的发展,发现补肾中药如地黄、山萸肉、茯苓、山药、车前子、女贞子、桑葚子、枸杞子等能预防化疗药物对性腺的损害。
恶性肿瘤工作计划 第2篇
2017年肿瘤登记报告工作计划
肿瘤登记报告是了解人群肿瘤发病、患病、诊断、生存与死亡,分析人群肿瘤地域及时间分布,为肿瘤防治提供重要决策依据的常规性监测工作。为更好的做好我镇肿瘤报告工作,特成立肿瘤工作小组及计划。
一、领导小组 组长:张晨旭 副组长:王勇赵莉琼
成员:谭凤刚田强孟芳平赵子淇 严虎平杨永科 张星
二、加强督导与培训
每年卫生院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全镇新发肿瘤报告的培训工作,加强肿瘤报告人员的工作能力。认真督导村卫生室及卫生院的报告质量,每半年一次,并纳入对村卫生室的考核。
三、基本工作及要求
1、收集本辖区内肿瘤新发确诊及死亡病例、填报相关报告卡。
2、做好肿瘤登记册的保存和数据的备份管理。
3、定期与公安、计生、民政、新农合等管理部门的出生、死亡及人口资料核对,发现漏报和错报及时组织进行入户调查,并按照程序进行补报和订正。
4、协助疾控中心完成肿瘤发病漏报调查,及时完成肿瘤病人随访工作。填报要求:
1、在门诊、病房或通过健康体检、疾病普查等方式发现的,经临床CT/URI、B超/彩超等检查确诊的当年新发病例,均应填写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
2、对肿瘤复发和转移病例,若原发漏报应予补报,并需注明原发部位及首次诊断日期。
3、若同一患者先后出现两次原发癌,须分别填报。
4、每个肿瘤病例来本单位就诊时,不论已由外单位确诊或在诊治期间由本单位做出确诊,均需填报。
5、报告卡、登记册的填写应字迹清楚、内容完整、信息真实、无缺项和漏项。
三、目标
1、对新发肿瘤及时报告及时率大于98%,无漏报及错报。
2、认真填写肿瘤卡片,卡片完整率大于98%。
柳林中心卫生院
恶性卵巢肿瘤 第3篇
【关键词】卵巢:恶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性索间质细胞肿瘤:化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17-01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性索间质细胞肿瘤发病率较低,由于该疾病病变部位对化学药物作用敏感,因此临床实践中常采用化疗方式治疗该疾病[1]。由于化疗中存在较多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护理。为探究该疾病护理的有效方法,本组研究收集了200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因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性索间质细胞肿瘤就诊于我院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共收集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因下腹部不适就诊于我院并最终确诊为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性索间质细胞肿瘤。其中年龄最小者7岁,年龄最大者43岁,平均年龄17.2岁。其中已婚未育者3例,未婚者12例。经病理诊断发现9例患者为未成熟畸胎瘤,2例为无性细胞瘤,3例为内胚胎瘤,1例为混合型生殖细胞瘤,1例为颗粒细胞瘤,1例为卵泡膜细胞瘤,1例为支持细胞瘤。所有患者均于接受患侧附件全切术治疗后进行化疗治疗,其中1例患者因病变范围较大行子宫及附件全切术。
1.2化疗方法
本组研究中所用的化疗药物主要有平阳霉素或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等。3d/疗程,1次/3周,根据患者病情分别治疗3~6疗程。用药方法分如下(1)平阳霉素或博来霉素:按15~16mg/ m2计算用药量,48h持续静脉滴注。(2)依托泊苷:按100mg/ m2计算用药量,静脉滴注3天,每天用药1h。(3)顺铂:按30~35mg/ m2计算用药量,静脉滴注3天,每天用药1h或按100mg/ m2计算用药量,静脉滴注1天,每天用药2h。另外,部分患者对依托泊苷过敏,可改用长春新碱进行治疗。
2结果
本组1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静脉炎、肾功能损害及3~4度骨髓抑制现象。所有患者经化疗后生活质量均得到较好的保证。
3护理
3.1心理护理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性索间质细胞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中[1],该病本身即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加之疾病治疗过程中造成的创伤、独立生活能力的丧失、学业中断及躯体形象的改变均会为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这要求护理人员重视与患者的交流,在熟练应用沟通技巧,帮助患者缓解精神压力。另外还需要护理人员对该病有较好的认识,在患者提出相应疑问时能及时回答,帮助患者了解该病及其治疗方法,鼓励患者,增加患者配合治療的积极性。
3.2 一般护理
由于化疗药物具有诱发患者恶心、呕吐、纳差等不良反应的特点[2],因此接受化疗的过程中患者多因食物摄入不足导致营养失衡或不足。此时护理人员应积极鼓励患者进食,为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及富含纤维素和微量元素的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可选择的药物有芝麻、糙米、黄豆及谷类、蜂蜜、新鲜的蔬菜及水果等。避免为患者提供烟熏或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尽量减少患者辛辣、油炸食物及腌制性食物的摄入。另外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要为患者提供两条静脉输液通道,一条用来滴注博来霉素,另一条滴注其他药物。则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方法,选在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并尽量选用较小的留置针。还需教会患者如何调节速度及判定输液状况的方法,为化疗的治疗提供保障。 除此以外,由于化疗药物会算上毛发根部细胞的有丝分裂,常导致脱发的发生,患者一般难以接受,这要求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洗漱时动作轻柔,尽量减少脱发数量。另外,嘱患者选择性食用黑芝麻及核桃等含护法作用的食物。
3.3 不良反应的护理
博来霉素及平阳霉素具有切断DNA链,抑制肿瘤细胞DNA复制的作用,能有效促进肿瘤细胞变性坏死[3]。但是应用该药物时患者常出现发热及肺纤维化等不良反应。本组研究中患者即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其中最高温度为39.3度。为避免患者或家属出现恐慌,在治疗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讲明该不良反应的存在,并叮嘱患者及时增减衣物,适当增加应水量,增加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免疫力。当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时,及时为患者进行X线射片检查,一旦发现异常需停止用药并采取积极措施治疗。顺铂经肾脏排泄,可导致肾功能损伤,这主要与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细胞的DNA 有关。为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在进行化疗的哦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及时检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及检测并记录患者的出入量,当患者尿量变化超出正常范围时需要及时响一声反应,以便及时更换治疗方案。依托泊苷是[3]一种特异性细胞周期抗肿瘤药物,对蛋白质的合成有干扰作用,可逆性骨髓抑制是该药物应用是的主要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提醒患者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尽量减少探视次数及持续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定时为患者测量体温并在用药2周后复查血常规,若发现异常需要及时用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4小结
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及性索间质肿瘤患者行化疗治疗时要做到及时、正规、足量,在此基础上进行提供精心护理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该类疾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公丽萍. 恶性肿瘤化疗400例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08, 6(11): 57.
[2]孙俪,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性索间质细胞肿瘤8例化疗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1): 74-75.
恶性卵巢肿瘤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2004年6月-2010年9月收治原发上皮性卵巢癌者46例, 年龄33~74岁。均为初次手术治疗患者。根据2000年FIGO修订的分期标准, Ⅰ~Ⅱ期16例 (34.8%) 。Ⅲ~Ⅳ期30例 (65.2%) 。病理类型:卵巢浆液性癌27例 (58.7%) , 子宫内膜样癌13例 (28.3%) , 黏液性癌6例 (13%) 。
方法和观察指标:查阅病案和复诊记录, 将调查表中内容填写完整。调查内容包括发病年龄、组织分级、临床表现、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等。
随访:对所有入组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 了解其出院后治疗、生存等情况。并成功完成随访46例。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累积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患者临床特征分组及赋值, 见表1。
单因素分析结果:46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中, 年龄33~74岁。全部患者中≤50岁32例;>50岁14例。≤50岁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94.079个月, 总生存率75.0%;>50岁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23.319个月, 总生存率0。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表明年轻患者较年老患者预后好。依据年龄分组得出的生存曲线见图1。
临床分期:46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中, 早期 (Ⅰ-Ⅱ期) 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84.717个月, 总生存率62.5%;晚期 (Ⅲ-Ⅳ期) 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51.880个月, 总生存率46.7%。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52) 。依据临床分期得出的生存曲线, 见图2。
病理分级:46例患者中, 高分化癌5例 (10.9%) , 中分化癌17例 (37.0%) , 低分化癌24例 (52.2%) , 高分化癌患者的总生存率100.0%, 中分化癌患者的总生存率82.4%, 低分化癌患者的总生存率20.8%, 各组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依据病理分级得出的生存曲线, 见图3。
病理类型:46例患者中, 病理类型有卵巢浆液性癌27例 (58.7%) , 子宫内膜样癌13例 (28.3%) , 6例黏液性癌 (13%) 。浆液性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66.158个月, 总生存率48.1%;黏液性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72.042个月, 总生存率66.7%;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67.403个月, 总生存率53.8%;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98) 。依据病理类型得出的生存曲线, 见图4。
术后是否化疗:此次入组的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 术后规范化疗42例, 平均生存时间77.210个月, 总生存率57.1%;未化疗4例, 平均生存时间11.4个月, 总生存率0%。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说明术后规范化疗可改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预后, 见图5。
残余病灶大小:本研究中, 32例患者接受初次手术, 达到了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 满意率69.6%;14例未达到满意, 不满意率30.4%。残余病灶直径<1 cm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93.891个月, 总生存率71.9%;残余病灶直径≥l cm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15.866个月, 总生存率7.1%。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根据术后残余病灶的大小得出的生存曲线, 见图6。
淋巴结转移:46例患者中, 淋巴结无转移27例 (58.7%) ;淋巴结转移19例 (41.3%) 。淋巴结无转移者的平均生存时间78.482个月, 总生存率59.3%;淋巴结转移者的平均生存时间55.380个月, 总生存率42.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48) 。依据病理类型得出的生存曲线, 见图7。
讨论
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但由于该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 而且在早期就已经明确诊断的患者极少, 所以由于该病所导致的死亡患者在所有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中高居首位。通过单因素分析我们发现患者的年龄、病理分级、术后辅助化疗与预后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年龄对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影响:本研究中, ≤50岁组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年龄较大的患者。Chan等研究发现[1], 年龄是影响卵巢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这与Thigpen等的研究结果一致[2]。同时, 从本试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与既往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是较为吻合的。
组织分化程度对预后的影响:Hogberg等认为组织分化程度是影响卵巢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意大利学者通过研究也表明组织分化程度是影响卵巢癌预后的最重要因素[4]。从本试验结果我们亦可以看出与既往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是较为一致的。
残余病灶的大小对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影响:1975年首先提出术后残余病灶大小是影响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5]。如果卵巢癌患者经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后残余病灶>1.5 cm, 则此类患者的预后普遍较差。在我们的研究中, 患者残余病灶直径<1 cm组的与≥1 cm组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 卵巢癌的手术最为重要的一点即为第1次进行手术时一定要进行彻底的手术治疗, 这对晚期患者只要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同样适用。
术后辅助化疗的疗程数对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影响:化疗在卵巢癌中的价值已得到充分肯定, 无论肿瘤期别的早晚, 通过化疗都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改善其预后。化疗已成为卵巢癌最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手术切除为主, 术后辅以化疗已成为卵巢癌的标准治疗方案。本研究中, 规范化疗组与未化疗组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术后规范化疗可使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该结果与李孟达等的报告相一致[6]。
FIGO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对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影响:本组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 FIGO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对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其他文献报道存在差异, 原因可能是与临床资料分组、病例数、选择病例、治疗方法的差异有关。
因此, 针对卵巢癌患者, 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 规范、足量、合理的化疗方案, 是改善预后的重要因素, 也提示着临床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Chan JK, Urban R, Cheung MK, et al.Ovarian cancer in younger vs older women:a population-based analysis[J].Br J Cancer, 2006, 95 (10) :1314-1320.
[2]Thigpen T, Brady MF, Omura GA, et al.Age a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ovarian carcinoma.The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experience[J].Cancer, 1993, 71 (2) :606-614.
[3]Hogberg T, Carstensen J, Simonsen E.Treatment result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J].Gynecol Oncol, 1993, 48 (1) :38-49.
[4]Chan JK, Loizzi V, Lin YG, et al.StagesⅢand IV invasive epithelial ovarian carcinoma in younger versus older women:what prognostic factors are important[J].Obstet Gynecol, 2003, 102 (1) :156-161.
[5]Griffiths CT.Surgical resection of tumor bulk in the primary treatment of ovarian carcinoma[J].Natl Cancer Inst Monogr, 1975, 4 (2) :101-104.
恶性卵巢肿瘤 第5篇
关键词:妊娠,卵巢恶性肿瘤,化疗,护理干预
卵巢恶性肿瘤一般在早期可无明显症状, 多数患者在行B超或双合诊检查时被发现, 随着病情的发生发展患者可出现腹部肿胀、包块及积水, 此时患者多处于疾病晚期[1]。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患者需进行化疗, 单侧切除者, 一般在分娩后第6 周进行, 双侧切除者一般为分娩后1 周进行[2]。在临床化疗过程中, 由于头发的脱落、心理及生理上的压力等, 多数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配合程度均不理想, 因此, 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选取2012 年8 月—2013 年9 月间在我院治疗的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化疗患者164 例, 对其中82 例实施护理干预,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8 月—2013 年9 月间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化疗患者164 例, 按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4 例。对照组年龄20 岁~40 岁, 平均年龄 (32.2±3.6)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20 例, 中学文化42 例, 大学及以上文化20 例。研究组年龄21 岁~40 岁, 平均年龄 (32.7±3.2)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19 例, 中学文化43 例, 大学及以上文化20 例。2 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遵照医师开具的医嘱对患者进行给药、补液, 并给予抗生素等, 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并及时记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保持与患者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并对其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不良情绪进行预防及疏导, 帮助并关心患者, 树立起对治疗的信心, 促进患者转归。②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疾病的相关情况, 及手术的步骤、化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包括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及相应的处理措施等,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的解答。③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营养丰富、维生素较高的流质食物, 少量多次。
1.3 疗效评价标准观察2 组的心理状况及治疗依从性。根据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SDS) 标准[3], 轻度:53~62 分;中度:63~72 分;重度:≥73 分。根据自制依从性评估标准, 优:7~10 分;良:4~6 分;差:0~3 分。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心理状况比较2 组护理前抑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护理后研究组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 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研究组总依从率为8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一般需要采取化疗, 在化疗的过程中对患者机体的损害较大, 包括外观上的变化及心理上的压力, 均给患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实施干预, 根据其具体情况及病情的程度, 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判断与评估, 对于薄弱环节予以加强。一般认为该病与内分泌、家族遗传、环境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病情严重程度与包块的部位、体积、类型及并发症有关, 若肿瘤向周围压迫, 患者可出现明显的腹痛, 体重下降、贫血等情况[4]。
有研究显示[5], 对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结果显示, 经护理后研究组抑郁程度相比于对照组有所改善 (P<0.05) ;经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总依从率82%, 相较于对照组的57%有所提高 (P<0.05) 。结果提示, 心理上及饮食上的护理干预, 能够纾解患者对于疾病的疑惑, 提高对治疗的信心, 并增加了进食量, 控制了体重的持续下降, 缓和了心理上的负担, 提高了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 对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采取护理干预, 能够使患者抑郁程度得到改善, 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雪松, 杨婷, 仇玉兰, 等.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7) :597-599.
[2]郁雅敏.妇科肿瘤化疗患者身心症状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33) :80-81.
[3]黄一华, 余丽, 施贵宁, 等.影响卵巢癌化疗患者遵医行为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3) :1170-1171.
[4]邱锡坚, 王凯, 黄耀球, 等.心理护理干预对卵巢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5) :18-21.
恶性卵巢肿瘤疹治中抑制素的应用 第6篇
一、抑制素概述
抑制素由卵巢颗粒细胞分泌, 可以反馈抑制垂体前叶促卵泡激素 (FSH) 的释放, 调节卵泡的生成。对抑制素结构进行研究后发现, 抑制素为一种二聚体糖蛋白激素, 由α及β亚单位组成。它能释放到外周血中, 随月经周期变化发生波动。抑制素正常值范围为, 绝经前卵泡期为210-3~1010-3μg/L, 黄体期为4010-3~8010-3μg/L, 绝经后<510-3μg/L现已知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尤其是颗粒细胞瘤以及卵巢上皮性癌等恶性肿瘤分泌抑制素, 卵巢颗粒细胞瘤分泌α与βA、βB亚单位, 而大部分卵巢上皮性癌仅分泌βA亚单位, 在肿瘤组织及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抑制素。原发和复发患者血清中的浓度均远高于正常值。因此, 抑制素可作为卵巢恶性肿瘤的标记物, 协助病理医生对卵巢肿瘤作出正确的诊断。
二、抑制素的检测方法
抑制素的检测方法有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血清学检测法。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法又可分为放射免疫分析法 (RIA法) 及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 。RIA法常用异种放射免疫分析法即Monash法, 正常值<122 U/L。Monash法由于β亚单位与游离α亚单位之间存在交叉反应, 不能区分抑制素二聚体的形式, 因此实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ELISA法由Groome等学者提出, 又称Groome法, 正常值为<32 ng/L。由于Groome法对绝经前后妇女均有较高敏感性, 并且可以特异性检测有生物活性的抑制素二聚体, 所以, 更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临床上, 应用这两种方法能发现大部分颗粒细胞瘤患者。
三、抑制素的临床应用
1. 在颗粒细胞瘤方面
颗粒细胞瘤属于卵巢性索间质肿瘤, 可在患者体内产生雌二醇, 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第二性征的改变, 部分患者因此就诊。但至少有30%的颗粒细胞瘤无雌激素活性及明显体征改变, 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颗粒细胞瘤中抑制素较正常值升高数倍或数十倍。且随肿瘤细胞的有无发生明显变化。应用125I标记的纯化牛血清抑制素抗体作为示踪物, 以RIA法测定出颗粒细胞瘤患者血清中抑制素的浓度平均为2 831 U/L, 高于正常的7倍以上, 阳性率为100%;另外, 抑制素还可作为随访的指标之一, 预测颗粒细胞瘤有无复发等。观察表明:当颗粒细胞瘤被切净后, 所有患者血清中的抑制素浓度均恢复正常。复发患者血清中抑制素浓度在肿瘤复发前即开始升高, 从抑制素浓度升高至临床发现复发灶行手术切除的时间一般为2年左右。因此, 抑制素对于临床诊断颗粒细胞瘤及监测复发有重要意义。
2. 在卵巢粘液性癌与其他卵巢上皮性癌方面
目前, 卵巢粘液性癌及交界性粘液性癌尚无有效的肿瘤标记物。因为抑制素在卵巢肿瘤恶性转化的早期阶段就升高。应用抑制素检测, 对应肿瘤阳性率各为89%、77%, 均较前提高。抑制素对于交界性粘液性癌的诊断意义更大, 并且在卵巢粘液性癌患者血清中的平均浓度高于其他上皮性恶性肿瘤。联合应用抑制素与CA125可诊断出90%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 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因此, 检测抑制素亦可作为筛查卵巢上皮性肿瘤的一种辅助方法。
3. 在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与其他卵巢肿瘤方面
依靠病理学检查有时难以鉴别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与其他肿瘤如纤维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部分转移癌等, 而抗抑制素染色可以发挥辅助诊断作用。研究发现, 性索间质肿瘤抗抑制素染色阳性。应用该方法, 卵巢颗粒细胞瘤、泡膜细胞瘤、睾丸间质细胞瘤等性索间质肿瘤染色阳性, 而其他肿瘤如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胃肠道转移肉瘤、小细胞癌等染色阴性。而且进一步指出抗抑制素抗体, 特别是抗α亚单位抗体在性索间质肿瘤中表现阳性, 可以用于排除与性索间质肿瘤类似的其他卵巢病变。
四、抑制素在珍疗应用中尚待研究的问题
1. 鉴别颗粒细胞瘤与其他性索间质肿瘤。
应用抗抑制素染色方法来鉴别颗粒细胞瘤与其他性索间质肿瘤, 结果发现, 颗粒细胞瘤与其他性索间质肿瘤染色均为阳性, 阳性率在成年型颗粒细胞瘤中为100%, 其他性索间质肿瘤为60%, 卵巢冠肿瘤为2%。颗粒细胞瘤与其他性索间质肿瘤之间无显著差异。并发现抗抑制素染色阳性率在成年型颗粒细胞瘤中为97%, 幼年型中为100%, 纤维泡膜细胞瘤中为80%。
2. 应用单克隆抗抑制素α抗体对卵巢肿瘤进行染色分析后表明:
抗抑制素α抗体化学染色不能区分颗粒细胞瘤与其他性索间质肿瘤。所以, 目前还不能用抗抑制素α抗体化学染色鉴别颗粒细胞瘤与其他性索间质肿瘤。
3. 患者血清中抑制素的浓度如何与不同肿瘤类型的关系。
能否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抑制素β亚单位的类型及分泌的浓度, 来区别颗粒细胞瘤与其他性索间质肿瘤等, 还有待于解决。
恶性卵巢肿瘤 第7篇
关键词:卵巢肿瘤,磁共振成像,病理学,分子,分期
卵巢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病之一,而卵巢癌是妇科肿瘤死亡率最高的肿瘤类型[1,2,3]。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卵巢肿瘤可以基本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本临床研究旨在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测在卵巢肿瘤的诊断及卵巢癌分期方面的应用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卵巢肿瘤患者共计45例,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术前MRI检测及手术治疗,年龄为(38±24)岁。诊断标准[4]:符合FIGO卵巢癌分期。手术后标本行病理学诊断。
1.2 MRI检查[5]:
MRI检查(MAGNETOM Avanto 1.5 T,国食药监械(进)字2011:3231466,德国西门子):取仰卧位,屏气,扫描子宫矢状位及横断位T2WI、横断位T1WI。扫描参数:T1WI:TR 500 ms,TE 15 ms,层厚5 mm,层间距1 mm;T2WI和压脂T2WI:TR 4 000 ms,TE 120 ms,层厚5 mm,层间距1mm;DWI(b=0及500 s/mm2)。检查时间10~15 min。扫描结果均有同组两名经验丰富医师集体阅片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采用κ系数法(Kappa)及Mc Nemar检验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检测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见表1。使用κ系数法(Kappa)分析MRI检测与病理诊断的吻合情况,Mc Nemar检验结果为P=0.072,2种诊断方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诊断的吻合系数κ=0.663,P<0.05,说明2种诊断方法的吻合度较强,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I检测肿瘤信号特征:肿瘤囊液呈水性,MRI显像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肿瘤囊液呈脂肪性或者黏液,MRI显像为T1WI、T2WI均呈高信号;肿瘤囊液呈血性,MRI显像随出血时间长短差异,呈T1WI、T2WI高、低不同信号;畸胎瘤伴骨或钙化,MRI显像呈均匀一致低信号;肿瘤为纤维成分,MRI显像示T2WI呈低信号。
2.2 MRI检测与病理分期结果分析:
见表2。使用κ系数法(Kappa)分析MRI检测与病理分期结果的吻合情况,Mc Nemar检验结果为P=0.317,2种诊断方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诊断的吻合系数κ=0.855,P<0.05,说明2种诊断方法的吻合度较强,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临床工作中,MRI检查发挥巨大的作用,首要目的以发现病灶为主,MRI可以清晰显影肿瘤大小、位置、数目、边界、与周围组织关系等,不同类型卵巢肿瘤有不同的MRI显影,囊液呈水性、脂肪性、血性等有特异性信号表现[6],而对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MRI显影表现为良性肿瘤为单发,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囊性为主,囊内组织信号均匀;恶性肿瘤多为多发,累及双侧卵巢,边界不清晰,囊内组织为囊实性或者实性,形态不规则,信号影呈不均匀强化,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晰,甚至出现脏器转移,胸腹腔积液、盆腔淋巴结肿大[7]。本临床研究发现,使用κ系数法(Kappa)分析MRI检测与病理诊断的吻合情况,Mc Nemar检验结果为P=0.072,2种诊断方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诊断的吻合系数κ=0.663,P<0.01,说明2种诊断方法的吻合度较强,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卵巢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MRI可以清晰显像卵巢癌组织学类型,浸润范围,甚至于肿瘤转移的范围:如盆壁侵犯,网膜、肠管、肝脾侵犯、淋巴结转移等[8],这些MRI显影有助于患者术前准确的临床分期,选择准确、有效、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术前准备充分,本临床研究表明,使用κ系数法(Kappa)分析MRI检测与病理分期结果的吻合情况,Mc Nemar检验结果为P=0.317,2种诊断方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诊断的吻合系数κ=0.855,P<0.01,说明2种诊断方法的吻合度较强,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MRI具有多参数、多平面、高分辨率的成像特点,联合增强扫描,可以清晰、准确显像卵巢肿瘤形态学、组织学、病理学特征,在卵巢肿瘤定性以及卵巢癌术前分期中发挥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罗新,陈永连,郭永梅,等.MRI在卵巢癌定性诊断及其分期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12(26):903-906.
[2]乔敏霞,时惠平,秦丹,等.卵巢囊腺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7(12):29-31.
[3]刘彪.卵巢肿瘤良恶性的MRI动态增强鉴别诊断探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4):84-87.
[4]任明达,刘树学,唐玉德,等.卵巢肿瘤定性诊断及卵巢癌术前分期:MRI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4):87-90.
[5]Young K,Fisher J,Kirkman M.Women′s experiences of endometriosi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J].J Fam Plann Reprod Health Care,2015,41(3):225-234.
[6]Verit FF,Yucel O.Endometriosis,leiomyoma and adenomyosis:the risk of gynecologic malignancy[J].Asian Pac J Cancer Prev,2013,14(10):5589-5597.
[7]Li Y,Song QW,Sun MY,et al.Use of enhanced T2 star-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and R*2 values to distinguish ovarian cysts due to endometriosis from other causes[J].Abdom Imaging,2015,40(6):1733-1741.
恶性卵巢肿瘤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及附属肿瘤医院妇科收治的142例患者, 其中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患者102例 (浆液性囊腺癌60例, 黏液性囊腺癌40例, 透明细胞癌1例, 移行细胞癌1例) , 年龄25~75岁, 中位年龄53岁, 按2000年FIGO分期Ⅰ~Ⅱ期 (早期组) 31例, Ⅲ~Ⅳ期 (晚期组) 71例;卵巢巧克力囊肿20例, 年龄21~54岁, 中位年龄32岁;卵巢良性肿瘤20例 (黏液性囊腺瘤8例, 浆液性囊腺瘤12例) , 年龄13~67岁, 中位年龄35岁。同期选择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女性20例作为正常妇女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 其他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
1.2 标本采集
抽取所有研究对象术前空腹静脉血5 ml, 3 ml置于抗凝管中, 4000 r/min离心10分钟, 准确吸取上清液1 ml用于检测LPA。标本置于-80℃冰箱保存, 用生化法测定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 试剂由北京泰福仕科技开发公司生产,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正常参考值<3.2 μmol/L。另2 ml空腹静脉血用于测定血清CA125,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CA125, 正常参考值为<35 U/ml。所有研究对象采血时均为非月经期, 无血小板减少及其他血液系统、生殖系统以外的其他恶性肿瘤, 无脑卒中、偏瘫等神经系统的疾病。
1.3 敏感性、特异性计算方法
敏感性计算方式:测定病例数中结果超过正常参考值 (+) 的病例数/已确诊患某肿瘤并测定该项标志的病例数100%;特异性计算方式:测定病例数中肯定不患某一肿瘤结果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之内的例数/肯定不患某一肿瘤而测定该项标志的病例数100%[5]。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各组患者血浆LPA测定结果
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早期组血浆LPA水平 (4.12±1.36 μmol/L) 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 (1.74±0.71 μmol/L) 、卵巢巧克力囊肿组 (2.99±1.28 μmol/L) 、正常妇女组 (1.85±0.35 μmol/L)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卵巢良性肿瘤组血浆LPA水平与正常妇女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卵巢巧克力囊肿组血浆LPA水平与正常妇女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血浆LPA、血清CA125水平诊断早期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根据表2可计算出血浆LPA和血清CA125诊断早期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80.65% (25/31) 、54.84% (17/31) , 特异性85.00% (51/60) 、76.67% (46/60) 。血浆LPA诊断早期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的敏感性高于CA1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24 , P<0.05) , 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45, P>0.05) 。见表1。
2.3 不同期别的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与血浆LPA水平的关系
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浆LPA水平与手术病理分期有关, 晚期组 (5.81±1.22 μmol/L) 高于早期组 (5.35±1.53 μmol/L)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775, P<0.05) 。
2.4 不同病理类型的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与血浆LPA水平的关系
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组 (5.35±1.53 μmol/L) 与卵巢黏液性囊腺癌组 (5.81±1.22μmol/L) 的血浆LPA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484, P>0.05) 。
3讨论
3.1 卵巢癌患者血浆LPA水平增高的原因
LP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具有生长因子样活性的脂质分子, 可产生于体内活化的血小板、成纤维细胞、癌细胞、内皮细胞、某些炎症细胞等, 它作为细胞间的多功能磷脂信使, 通过G蛋白受体介导的多种信号途径, 发挥生物学效应。其短期效应包括影响细胞活力和趋向性, 通过关闭缝隙连接、开放紧密连接, 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性。长期效应能促进基因转录, 刺激细胞周期进程, 增强细胞活力, 增加新生血管产生来改变恶性肿瘤组织周围的微环境等[6]。它是血清的正常成分, 血浆含量极少。近来研究发现, LPA和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等妇科肿瘤关系密切。卵巢癌细胞能分泌LPA, LPA反过来刺激自身癌细胞的增殖, 促进卵巢癌细胞的黏附和转移, 加速卵巢癌血管的生成[7]。
3.2 血浆LPA诊断早期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的价值
1998年Xu等[8]对LPA在卵巢癌中的诊断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为血浆LPA水平可能作为卵巢癌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Sutphen等[9]研究也发现, 近90%Ⅰ期卵巢癌患者血浆LPA增高, Ⅱ~Ⅳ期卵巢癌患者血浆LPA增高则达100%, 认为LP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临床常用的肿瘤标记物CA125。国内柴小苓等[10]报道LPA在早期卵巢上皮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就有高表达, 提示血浆LPA浓度的升高与卵巢恶性肿瘤的病期相关。
本实验检测卵巢肿瘤患者血浆LPA水平发现, 早期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患者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及正常妇女对照组相比血浆LPA水平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血浆LPA水平与正常妇女对照组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血浆LPA水平不仅可能成为卵巢癌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 也可能成为卵巢良、恶性肿瘤术前的鉴别诊断指标之一。与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血清学指标CA125相比, 本实验显示血浆LPA水平诊断早期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的敏感性高于血清CA1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但特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血浆LPA水平在诊断卵巢癌方面可能比CA125更具敏感性, 两者联合检测是否能提高对早期卵巢癌的诊断率值得进一步探讨。本实验显示晚期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患者的血浆LPA 水平高于早期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血浆LPA 水平的升高与卵巢恶性肿瘤的期别相关, 期别越晚, 血浆LPA 水平越高, 提示血浆LPA 水平可能与肿瘤负荷有关, 肿瘤负荷越大, 血浆LPA 水平越高。本实验显示血浆LPA 水平与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的两种病理类型无关,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检测血浆LPA 水平在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最常见的两种病理类型中差别不大, 可能在卵巢癌的诊断中更具有适用性。
以上研究初步表明, 血浆LPA 水平检测在早期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否成为一种新的诊断早期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的生物学指标, 尚需在此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增加早期癌的例数, 增加对照组的例数及涵盖性, 以综合评价其在早期卵巢癌诊断中的可靠性, 以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目的。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 诊断早期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的潜在价值。方法:分别测定31例早期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 (Ⅰ~Ⅱ期) , 20例卵巢良性肿瘤, 20例卵巢巧克力囊肿及20例正常妇女血浆LPA和血清癌抗原125 (CA125) 水平。结果:早期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组、卵巢良性肿瘤、卵巢巧克力囊肿组、正常妇女组血浆LPA水平分别为4.12±1.36μmol/L、1.74±0.71μmol/L、2.99±1.28μmol/L、1.85±0.35μmol/L, 早期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组血浆LPA水平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及卵巢巧克力囊肿组及正常妇女组 (P均<0.05) 。血浆LPA和血清CA125诊断早期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80.65%和54.84%, 血浆LPA水平在诊断早期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的敏感性方面要优于CA125 (P<0.05) ;但两者的特异性分别为85.00%、76.6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期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组血浆LPA水平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及卵巢巧克力囊肿组及正常妇女组, 敏感性优于CA125, 血浆LPA检测对诊断早期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溶血磷脂酸,卵巢上皮性肿瘤,血清癌抗原125
参考文献
[1]Obeidat B, Latimer J, Crawford R.Can optimal primary cytoreduction be predicted in advanced stage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Role of pre-operative serum CA125level[J].Gynecol Obstet Invest, 2004, 57 (3) :153-156.
[2]Bast RC Jr, Xu FJ, Yu YH, et al.CA125:the past and the future[J].Int J Bio Markers, 1998, 13 (4) :179-187.
[3]Sakamoto S, Yokoyama M, Zhang X, et a1.Increased expression of CYR61, an extracellular matrix signaling protein, in human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and its regulation by lysophosphatidic acid[J].Endocrinology, 2004, 145 (6) :2929-2940.
[4]Ren J, Xiao YJ, Singh LS, et a1.Lysophosphatidic acid is constitu-tively produced by human peritoneal mesothelial cells and enhances adhesion,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ovarian cancer cells[J].Canc-er Res, 2006, 66 (6) :3006-3014.
[5]许建营, 巩军, 朱建春.卵巢恶性肿瘤[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55-56.
[6]Mills GB, Moolenaar WH.The emerging role of lysophosphatidic acid in cancer[J].Nat Rev Cancer, 2003, 3 (8) :582-591.
[7]杨玉琮, 李旭.溶血磷脂酸与卵巢肿瘤[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3, 14 (6) :417-419.
[8]Xu Y, Shen Z, Wiper DW, et al.Lysophosphatidic acid as 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ovarian and other gynecologic cancers[J].Am Med As-soc, 1998, 280 (8) :719-723.
[9]Sutphen R, Xu Y, Wilbanks GD, et a1.Lysophospholipids are po-tential biomar kers of ovarian cancer[J].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4, 13 (7) :1185-1191.
恶性卵巢肿瘤 第9篇
1 缓释化疗材料、药物
缓释材料为缓释化疗的基础, 适用的缓释材料并不多[1]。目前常使用的多糖、聚酰胺、聚酸酐、聚酯等均获FDA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批准[2]。并且将其具体分类为多糖和聚酯两大类。其中多糖类具有天然生物降解特性, 包括淀粉、环糊精、纤维素、壳聚糖。而聚酯类中包括了聚乳酸以及其共聚物、聚原脂酸、聚酰胺类、聚酸酐类等[3]。聚乳酸以及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是通过一次降解为乳酸和羟基乙酸, 第二次通过三羧酸循环, 成为二氧化碳和水。聚原脂酸可发生表面降解, 为非均相降解机制。将其作为化疗药物载体时, 甚至可持续1个月之久, 常用于长期给药系统的制备。且由于其对pH值变化具有相应性, 适宜制备为口服缓释化疗药物。聚酰胺类具有独特无定型结构, 并且浓缩于低温下, 作为缓释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聚酸酐类可发生迅速的表面降解, 小分子给药体系中运用较为广泛, 生物相容性也较好。但其可与多种胺类物质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 因此多肽、活性氨基药物、蛋白质等药物缓释载体不宜采用[4]。除上述聚酯类缓释载体外, 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烷基取代聚乙烯醇等也可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作为缓释材料应用。
2 药物缓释技术在腹腔化疗中的应用进展
腹腔化疗是较为常规的化疗方式, 通过体外配置化疗药剂, 通过各种手段, 依次、按时的将药物进行腹腔注入, 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腹腔内癌细胞, 对其进行直接杀伤。并且腹腔注入的明显优势在于药剂进入腹腔后, 腹腔中药剂浓度远超血浆中药物浓度[5]。化疗药物一般毒副作用较为严重, 有效的减轻毒副作用带来的不良反应也非常重要, 而腹腔化疗可做到这一点。例如, 化疗药物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中, 经过肝脏代谢后, 经肝静脉进入循环的药物量极少, 带来的毒副作用较轻[6]。并且药物集中在腹腔内, 效果较好, 因此受到了临床欢迎。但大剂量腹腔化疗也有一定局限性, 其通常半衰期较短, 难以维持长时间药效。因此, 缓释技术的加入在保证了腹腔化疗原有优势的基础上, 对药效持续时间进行了改善, 弥补了其不足之处。
腹腔化疗中, 缓释化疗药剂的应用应在第一时间进行, 并可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并且植入部位可选择为瘤床、吻合口、病灶区域内、淋巴回流区等, 通过第一时间缓释剂型冲击释放, 使短时间内高浓度水平的药剂聚集在局部, 并可持续性的保持药效浓度[7]。该治疗方式被运用于胃癌、肝癌、直肠癌、胰腺癌等癌症中, 由于卵巢位于盆腔内, 盆腔与腹腔相邻, 因此腹腔化疗缓释技术也适用于卵巢肿瘤的治疗中。并且根据文献报道[8~10], 缓释化疗药剂的运用效果优于常规腹腔化疗, 优势主要体现在复发率降低以及癌细胞转移方面, 而腹腔化疗的传统优势切口感染少、肝肾功能影响小、骨髓抑制发生率低等优点缓释腹腔化疗一并继承, 是一种优秀的腹腔恶性肿瘤治疗方法。
3 卵巢恶性肿瘤缓释化疗研究进展
早在腹腔化疗技术尚未普及前, 已有小剂量化疗药剂直接腹腔注射的报道[11], 旨在控制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腹水, 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腹腔化疗普及后, 卵巢恶性肿瘤的治疗便多了一种途径, 并且从理论上讲, 腹腔化疗治疗卵巢恶性肿瘤的方式相较于其他化疗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其优势体现在局部药物完全达到药效浓度, 与癌细胞进行对抗。另一方面, 卵巢肿瘤细胞与药物直接进行接触, 药物对肿瘤的渗透增加[12]。并且腹腔注射进入血循环中药物浓度极低, 带来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小。而卵巢恶性肿瘤向肝转移病例较多, 腹腔化疗通过门静脉进行药物吸收, 可对癌细胞肝转移进行预防或者治疗, 为一举多得的治疗方式。
5-Fu缓释剂型为卵巢恶性肿瘤缓释化疗的常用剂型。随着研究较为深入, 临床采用了许多种药物进行对照观察。5-Fu作为老一代的抗癌药物, 应用了近40年时间, 曾一度成为消化道恶性肿瘤首选治疗药物[7]。由于其半衰期仅为3.8h, 持续对抗癌细胞能力不足, 并且大剂量的给药带来的全身性毒副作用较为严重, 后被联合化疗方案所取代[13]。但缓释技术的运用, 使5-Fu这种老一代抗癌药物重新走上了为患者服务的道路。缓释剂型5-Fu采用数枚5-Fu药用微囊, 并利用膜层技术以及高分子骨架控制5-Fu释放[14]。在5-Fu缓释剂型植入体内后, 前期快速释放, 达到冲击浓度后, 随着体液逐层深入, 对微囊内药物进行溶解, 形成浓度梯度, 促使药物稳定向外释放, 并且药效持续时间完全有膜层数控制, 药代动力学特性良好[15]。与5-Fu类似的缓释剂型还有缓释阿霉素、缓释甲氨蝶呤、缓释丝裂霉素、紫杉醇凝胶注射型等[16]。发展至今, 缓释化疗运用与卵巢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技术已经较为成熟[17], 一般采用600mg5-Fu缓释剂型植入, 保证靶点病灶区域药物浓度, 该剂型一般可维持15d, 甚至以上。因此无需连续用药, 较为方便, 可减轻患者的痛苦。而缓释剂型的植入可拖延术后癌细胞扩散转移速度, 该方法带来的毒副反应较低, 患者术后采用该方法可得到良好的恢复及调养。且可于28d开始进行全身性化疗治疗, 患者可更好的耐受全身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综合多方文献进行总结[18~20], 5-Fu缓释剂型的安全性可得到保证, 患者术后几乎不会出现吻合口瘘、切口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 并且全身性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也未发现。因此为一种较为可靠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缓释化疗优势较为明显, 但虽然缓释药剂植入以后, 局部区域维持较长时间的化疗药物浓度, 帮助清除手术切除不能及的病灶、微小的病灶转移、脱落肿瘤细胞。但其是否对患者复发时间有延迟作用还尚未可知。缓释化疗技术临床运用时间尚短, 并且卵巢恶性肿瘤患者集中复发于初次治疗后2~4年间, 时间跨度较大, 而缺乏大基数的研究样本。因此, 大多数文献报道中[21,22], 缓释化疗后, 患者复发时间与常规腹腔化疗后患者复发时间进行比较, 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 仅个例表现出的显著性, 尚不足以说明缓释化疗对卵巢肿瘤患者局部复发有明显改善作用。患者发生的远端转移亦是如此。因此缓释化疗对患者近远期疗效、生存率的影响还有待继续研究。
4 小结
恶性卵巢肿瘤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