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峨眉山地区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峨眉山地区范文(精选9篇)

峨眉山地区 第1篇

甘洛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杨子地台西缘康滇地轴中段东侧与上扬子台坳的接合部, 亦是康滇台缘地裂带的东缘。处于康滇地轴东缘复杂构造带和马拉哈-骑骡沟断褶带的结合地带。区内断裂构造极为发育, 构成一个断裂密集带, 各级断层发育齐全, 组成方向性较强、有序性较高的断裂体系。断裂构造以南北向为主, 北东及北西向次之, 东西向少见。其中南北向断裂组规模宏大, 发育时间长, 控制了区内的沉积和岩浆作用。甘洛一小江断裂为区内主干断裂, 从云南东川铜矿的小江入川, 经布拖、昭觉、北延至甘洛、汉源和荣经, 全长约450千米, 是康滇地轴与上扬子台坳的分界断裂, 是基性岩浆的主要喷溢通道, 控制了峨眉山玄武岩的喷溢和分布。受其影响, 区内发育一系列北北向断层构造, 自东向西依次发育有磨房沟-拉尔断裂、镇西-白果断裂、越西河断裂, 断层性质在喜山期前都表现为张性, 构成一系列南北向狭长的断陷盆地;喜山期时强烈的东西向积压, 断层复活而转变为压扭性, 同时形成一系列褶皱构造。该区地层除缺失石炭系外, 从上元古界震旦系至中生界侏罗系均有分布。

本区玄武岩主体为陆相喷发的高原玄武岩, 属于拉斑玄武岩与碱性玄武岩兼而有之的特殊类型。以低钛 (Ti022.82%) 、高铁 (Fe2034.18%, Fe O 8.89%) 、富镁 (Mg O 6.83%) , 稀土丰度较大为特色。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为一显著的高铜背景区, 统计表明其ω (Cu) 为10310-6-42210-6, 均远高于地壳平均丰度 (5510-6) 和玄武岩平均丰度 (8710-6) 。

二叠系中统阳新灰岩和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是区内主要含矿层位。含矿地层分布面积广、相对集中。铜矿床、矿点和异常沿区域断裂呈线状及向斜周缘呈环状连续分布。历史上该区民采较盛, 以开采玄武岩内高品位铜矿为主。

2 矿床地质特征

本文将与峨眉山玄武岩的形成和与其在空间上有一定联系的铜矿统称为玄武岩铜矿, 主要包括峨眉山玄武岩内部以及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带附近的铜矿体。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在该区内陆续发现了一批玄武岩铜矿, 其中工作程度较高、规模较大的有甘洛吊红崖、三道崖、汪家桥、丁家沟等铜矿。通过对这些铜矿床的实地调查和综合研究, 对该片区该类型矿点的赋矿层位、分布特点、矿化类型等进行详细分析。

2.1 赋矿层位

区内玄武岩 (含顶底板) 中铜矿化较为普遍, 具赋矿层位多、矿化类型多样、矿体变化大等特点。赋矿层位在纵向上可大致分为三个层位, 自下而上分别为:

1) 峨眉山玄武岩和下伏阳新组灰岩之间的层间破碎带, 即Ⅰ含矿层位。2) 峨眉山玄武岩内, 即Ⅱ含矿层位。该层位又可细分为若干个细层, 且相互之间不存在绝对的上下关系, 主要赋矿层位为熔结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及张性裂隙带等。3) 峨眉山玄武岩上覆三叠系白果湾组底部砂砾岩中, 即Ⅲ含矿层位。

2.2 矿化特点

玄武岩铜矿矿化类型多样, 粗略的可分为构造热液型、沉积型、火山喷发型、同生热液型及风化淋滤型等。其中前二种是该区主要类型, 层位相对稳定, 规模较大。其余三种变化大, 赋矿层位不稳定, 一般没有大的工业价值, 本文也不再多做评价。

构造热液型:包括Ⅰ含矿层位及Ⅱ含矿层位中的火山角砾岩及张性裂隙带中的矿 (化) 体。

Ⅰ号矿化层位主要以贫铜矿石为主, 品位在0.4%~1.2%之间, 最高达16.56% (甘洛吊红崖) ;厚度多在0.8m~5.0m之间, 最大厚度达25.6m (甘洛吊红崖) 。分别产于峨眉山玄武岩下伏地层的顶部及其底部凝灰岩内, 其特点为矿化体层位稳定、矿化连续, 常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常呈稀疏浸染状、网脉状、角砾状等构造;矿石矿物主要有斑铜矿、黄铜矿及少量的辉铜矿和闪锌矿等;矿石结构主要有半自形它形粒状、碎裂结构及固溶体分离结构等。与矿化有关的蚀变主要有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大理岩化、黄铁矿化等。

Ⅱ号矿化层位主要由高品位铜矿石组成, 品位在1.0%~8.0%之间, 最高可达18%;厚度在0.4~1.5m, 最厚可达4.4m (甘洛三道崖) 。常产于峨眉山玄武岩内部熔结火山角砾岩和相带变化的不连续层间破碎带内, 其特点为矿石品位高, 但矿体连续性差, 厚度较薄, 呈似层状、透镜状、鸡窝状、薄脉状等;矿石呈浸染状、致密块状、条带状、角砾状、脉状等产出;矿石结构有半自行它形粒状、它形晶粒结构、碎裂结构及固溶体分离结构;矿石矿物有自然铜、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等;与之关系密切的蚀变有硅化、沸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以及退色蚀变。

沉积型:赋存于峨眉山玄武岩上覆碎屑岩地层的底部。品位偏低, 在0.2%~0.8%之间, 厚度较薄, 多在1.0m以内。在区内分布面积很广, 矿化稳定, 连续性较强。矿化层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矿 (化) 体呈稀疏浸染状、条带状构造;结构简单, 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矿石矿物也较为单一, 主要有黄铜矿、辉铜矿等。

3 矿床成因分析

3.1 物源分析

热液型铜矿石内的沥青属于腐泥型, 可能来自于下部下古生界以前的地层, 铅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铜矿石中的辉铜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与蒸发岩的硫同位素组成类似, 反映了硫是来源于上部沉积地层的特点;而玄武岩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则类似于火山H2S或斑岩铜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可能与玄武岩的火山喷气有关;C-O、H-O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热液中的水最初来自于大气降水的盆地热卤水与大面积分布的玄武岩发生了水-岩反应和同位素交换。

产于白果湾组底部砂砾岩中的铜矿根据钱壮志等的研究成果表明, 矿石中的铅同位素组成变化均很少。玄武岩与铜矿石中矿物铅同位素组成非常相似。结合李厚民等 (2005) 对铜矿石中矿物铅同位素组成研究为正常铅结果。并结合分布的空间位置、沉积物成分等特征, 可以判定该区铜矿的Ⅲ号矿化带矿化类型的矿源岩就是峨眉山玄武岩。

3.2 构造及成矿演化历程

该区二叠系阳新组灰岩、峨眉山玄武岩、三叠系白果湾组及侏罗系碎屑岩均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说明在喜山运动以前, 该区古地貌基本呈水平状态, 没有发生明显的褶皱运动。玄武岩喷发之后, 因地壳补偿作用, 区内应力场以东西向拉应力为主, 诱发或复活一系列南北向深大断裂, 从而形成一系列南北向条带状断陷盆地, 沉积了区内巨厚的三叠系及侏罗系碎屑岩地层。喜山运动以来, 该区形成了强大的东西向压力, 区域断裂性质从张性转变为压扭性, 使原来基本呈水平产出的断陷盆地地层产生强烈的褶皱作用, 一般盆地中心构成向斜轴部, 而靠近盆地边缘及断裂附近则为背斜。由于喜山期持续的抬升作用, 区内一直遭受剥蚀夷平作用。因靠近断层附近岩体破碎, 加之又为背斜核部, 因此剥蚀作用尤为强烈, 故目前区内的地貌特征多为向斜形成了高大山脉, 而南北向冲沟则多为区域性断裂位置。

朱炳泉等 (2005) 得出玄武岩铜矿中的热液矿床早期成矿时代为226~228Ma, 这一年龄比玄武岩喷发年龄 (259~260Ma) 晚约31~34Ma, 相当于中-晚三叠世时期。薛步高等 (2007) 测得的铜矿中矿物铅同位素模式年龄平值 (28件) 为188Ma, 所对应的时间为早-中侏罗纪, 因此可以肯定其为后生矿床, 与玄武岩喷发及同生热液关系不明显, 实为玄武岩喷发就位以后地下热卤水活动导致的成矿作用。区内沉积型铜矿则为典型的同生矿床, 成矿时间应为晚三叠世早期。

根据物源分析及区内构造演化历程, 可以得到区内热液型和沉积型铜矿的成矿作用。

构造热液型:成矿金属物质主要来源于基底老地层, 少量为玄武岩所提供。南北向的深大断裂起着重要的导矿通道作用, 深大断裂上盘发育的高倾角断层起着配矿作用, 玄武岩和下伏灰岩之间的破碎带、玄武岩内部的火山角砾岩及张性裂隙为容矿空间。区内成矿时间始于晚印支期, 结束于燕山期。盖层地层中的海相沉积膏盐层及火山喷气提供成矿硫质, 成矿介质为循环的大气降水。根据蚀变类型及斑铜矿和黄铜矿的固溶体分离温度判断, 其成矿温度属于中-低温度。因此区内构造热液型成矿模式可概括为循环的大气降水溶滤深源并萃取玄武岩中铜质于盖层硫质形成的多源混合的后生中-低温热液矿体。

沉积型:该类型成矿作用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 含铜风化壳形成阶段:玄武岩喷发至三叠系中统, 该区构造相对稳定, 含铜背景值高的玄武岩一直处于风化剥蚀阶段。由古地磁测量资料推断, 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期的古纬度应为S4.4°, 所处环境为赤道附近, 气候炎热干燥, 处于碱性-弱碱性的氧化环境。而该区古地貌基本呈水平状态, 岩石风化速度远大于搬运速度, 使铜在表生作用下富集。2) 含铜物质搬运及形成矿源层阶段:玄武岩喷发后, 因地壳补偿作用, 区内形成了一系列走向近南北的拉张断陷盆地, 盘地周边地势迅速抬高, 含铜风化物以碎屑、悬浮体的形式快速搬运, 且搬运速度大于剥蚀速度, 在断陷盆地内交替沉积形成矿源层。3) 成矿阶段:该阶段地壳整体处于上升阶段, 气候较为炎热干燥, 湖盘收缩、湖水浓缩, 逐渐转变为沼泽相沉积。而含铜沉积物随着埋深增大和其中有机质的解体使原来的氧化的弱碱性环境转变为还原的弱酸性环境。促使含铜矿物溶解, 并发生迁移、富集。迁移方向一般由岩石孔隙度小的深色泥质岩向孔隙度大的杂色或浅色的砂砾岩进行。在晚期因为有机质作用从而是Cu2+呈硫化物形式而沉淀成矿。

4 控矿条件、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4.1 控矿条件

无论是作为容矿空间还是提供物质来源, 玄武岩和该区铜矿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玄武岩的分布区域、厚度、喷溢旋回等是最直接的控矿条件。

构造热液型铜矿和南北向区域性断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间接控制了铜矿的产出背景。

沉积型铜矿和断陷盆地关系密切, 而断陷盆地后期转化为向斜构造, 因此向斜构造直接控制了该类型铜矿的空间分布。

4.2 找矿标志

1) 南北向区域性大断裂的上盘、峨眉山玄武岩及其上下接触带为最有利成矿部位。2) 玄武岩及沉积型铜矿主要保存在喜山期向斜构造中。3) 玄武岩和下伏阳新组灰岩接触面、玄武岩中不同岩相界面及张性裂隙、火山角砾岩均为区内较好的容矿空间, 是最易富集成矿的部位。4) 构造热液型铜矿化蚀变较强, 以碳酸岩化、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为主, 其中在灰岩破碎带中有明显的重结晶现象。氧化后褐铁矿化、孔雀石化发育。5) 沉积型铜矿化赋矿层位十分稳定, 位于白果湾组底部, 和浅色的底砾岩或底砂岩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湖盆边缘相矿化一般要强于中心相。6) 与上下沉积地层相比, 玄武岩具特征的火山磁性跳跃场, 并具明显的Cu、Pt、Pd、Cr、Ni、Co综合异常, 具极易区分的遥感影象特征。

4.3 找矿方向

该区分布有若干喜山期向斜构造,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马基岗-新基姑向斜、窑厂向斜、阿则尔向斜、红崖子-斯足向斜, 含矿地层均得到较好保存。因此在该区寻找沉积型铜矿床的潜力很大, 可望获得大的突破。

此外在该区内除进行铜矿勘查外, 还可以对铂钯金、铁、铝土矿、磷及铅锌矿等进行综合找矿评价工作。上述向斜周缘古生代地层多已出露, 陆续发现有区域内的优势矿产, 如震旦系顶部内的大渡河式铅锌矿 (小河、磨房沟) 、寒武系底部的昆阳式磷矿 (新基姑) 、志留系内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因此区内的综合找矿潜力很大, 值得进一步开展找矿评价工作。

5 成矿不利因素

1) 该区玄武岩以陆相喷发为主体, 喷发旋回仅4~5次, 没有明显的沉积夹层, 玄武岩厚度在40~100m之间。有限的玄武岩厚度对铜的淋出总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为陆相喷发, 同时其上覆沉积盖层厚度不大, 作为部分铜矿源层的玄武岩长期位于地表及近地表, 没有足够的应力将成矿物质高度汇集起来, 而是遇到合适的地层或构造就沉淀成矿, 以至玄武岩内部矿化点随处可见但不相对集中。2) 喜山期前, 该区构造相对稳定, 地层多平行产出, 没有经历大的构造运动影响, 岩体相对完整, 层间破碎带及张性裂隙等不甚发育, 不利于热液的运移及充填交代作用, 导致矿体多呈薄脉状、透镜状及团块状产出。3) 喜山期以来, 该区遭受了强烈的构造影响, 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因为地势的强烈抬升, 导致含矿层位剥蚀严重。特别是断陷盆地两侧和区域断层结合部位, 是最有利的热液型和沉积型成矿空间, 而该区域恰恰也是剥蚀最为严重的位置。另一方面是因为东西向强大的压应力作用, 导致地层产生褶皱, 而伴随褶皱的产生, 早期出现一系列走向与褶皱轴迹平行的高角度逆断层。晚期则由于不均匀的侧向挤压, 发育一系列走向斜交褶皱枢纽的共扼平移断层, 其规模不大, 但发育十分密集。上述高角度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对矿体的破坏很大, 给探矿及采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摘要:通过四川甘洛-石棉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铜矿的实地调查和综合研究, 总结了该地区玄武岩铜矿的地质特征, 并对其矿床成因、构造及成矿演化历程、找矿标志、不利成矿因素等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存在沉积型和构造热液型两种矿化成因类型, 并分布在玄武岩的几个不同层位中。构造热液型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基底深部, 盖层提供部分硫质, 在大气降水的循环作用下, 在有利的容矿空间内充填交代而成;在火山活动期后, 由于地表风化剥蚀、水体搬运, 在断陷盆地中形成沉积型铜矿。地质找矿中应加强对古陆地沉积相、古地理环境、成矿作用和构造运动的关系、剥蚀程度等研究, 并注意综合评价。

关键词:玄武岩,铜矿,成矿特征,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薛步高.峨眉山玄武岩和玄武岩铜矿成矿研究[J].化工矿产地质, 2007.

[2]张乾, 王大鹏等.滇一黔相邻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型自然铜一辉铜矿矿床的成矿规律及成矿前景分析[J].地质与勘探, 2008.

[3]廖震文, 胡光道.一种非传统铜矿资源—黔西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地质科技情报, 2006.

[4]杨应选.康滇地轴东缘铅锌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有关峨眉山的随笔:峨眉归来 第2篇

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故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誉。唐代诗人李白诗曰:“蜀国多仙山,峨嵋邈难匹。”明代周洪谟赞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峨眉山大门口四个形态优美的大字“天下名山”即为当代大文豪郭沫若所题。

峨眉山不仅风光秀丽甲天下,更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古往今来,一直是旅游爱好者及向佛之人心中的圣地。我也一直心向往之,但没想到会在我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来到此地,感觉对山,对佛,都有一份冒昧与不敬。

峨眉山得名的由来在于北魏文学名家鹂道元在《水经注》中说两道山峰巍峨迤逦弯弯的像女子的两道眉,因而谓之峨眉。峨眉山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排名首位,因为如来的首席弟子普贤菩萨在此修炼,令峨眉山名声大振故被称为:佛之长者山之灵秀。在金顶有一尊普贤的巨大坐像,碑文介绍说完工不久,历时五年耗资13亿,用了660吨青铜、330公斤黄金,高28米。整座塑像庄严肃穆,金碧辉煌,大气磅礴。面对神像,让人顿生渺小卑微之感。导游说,围绕佛像三周可心想事成。我怀着对佛的敬仰,双手合十虔诚地走完了三圈,当然也在内心祝愿自己以后生活中能多一些阳光,少一些风雨。普贤的座骑是六牙白象,比一般的象多了四颗牙,据说表示六根清静不问凡尘。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多长四颗牙是否也六根清静无欲无求呢?这个世界也就成了一个祥和的极乐世界。

拜了神像,随后进入普贤寺拜谒。普贤寺也称铜殿。峨眉山顶有三座殿,分别是金、银、铜殿,依次排列,皆以纯金纯银纯铜装饰,其中尤以金殿也称金顶著名。座落在海拔3079米的最高顶上。寺庙门一般有三个,导游说常人皆从左门进右门出,中门是出家人进出的,常人如从中门进入就叫遁入空门。我等凡人注定抛不下红尘中的恩怨牵挂,还是从左门进好了。虽然导游一再说当天的游客是与佛有缘之人,近一段时间峨眉山都雨雾茫茫,而有名的“日出”、“云海”、“佛光”、“神灯”都要晴好天气才看得见。我们早上四点起床出门时还细雨霏霏,可上得山顶居然阳光灿烂,霞光万道,满山游客都欢呼雀跃,我也感到神清气爽。我真是与佛有缘之人吗?据说金顶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只有三尺三的距离,在这里许下的愿望会全都实现。于是我以最虔诚的五体投地、五心朝上的姿势顶礼膜拜,在离天三尺三的佛前,庄严地许下自己的俗世愿望。但愿我的虔诚能感动普贤菩萨和上天的好生之德,从而成全我的俗世幸福。

峨眉山除了风光秀丽、佛教渊源,最奇特的在于它的包容性。在这里儒释道三教合一,和平共处。山脚下一个庙宇里供奉了一尊特殊的塑像,下面是常人身子而上面分别是孔子、老子、如来三者的头像。三人谈笑风生,气氛融洽温馨,似在为自己子民的幸福而欣然。由此想到我们俗世凡人是否也可多一些包容、多一份理解、多一片爱心?那生活也就多了笑声与温暖。

峨眉归来些许感慨,信笔涂鸦自娱自乐。

眉山地区宝塔花菜高效栽培技术 第3篇

2000年初, 我国开始从意大利、荷兰等地引进, 最开始是在上海、杭州等地试种。2014年, 眉山市彭山区引进试种6667m2, 9月中下旬播种, 次年1月下旬到2月初收获, 生长周期120d左右, 长势良好, 深受市场欢迎, 产值可达1万元/667m2以上, 效益显著。其独特的外形也适于发展农业观光、采摘业态, 颇具推广价值。

1 播种育苗

种植基地在9月中下旬播种, 播种前1d将苗床浇透, 为提高出芽率和育苗整齐度, 种子先在50~55℃温水中浸种, 搅拌使之受热均匀, 水温降至30℃继续浸种1~2h。采用穴盘育苗, 选用72孔穴盘, 用多菌灵粉剂消毒过的有机基质土浇水装盘, 然后进行播种。一般播种深度约0.5cm, 每穴播1粒种子, 为保证出苗率也可以每穴播2粒, 播后再覆盖一层基质, 铺上遮阳网并浇水保湿。苗期30d左右, 出现4~5片真叶时定植。

2 整地定植

为避免连作障碍, 应选择前茬为豆类、瓜类或茄果类蔬菜的田块。定植前施足底肥, 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kg/667m2, 同时施复合肥40kg/667m2左右, 深翻入土, 覆盖地膜。起宽1.2m的高垄, 垄边配宽30cm、深20cm的沟, 每垄栽两行, 株距40~45cm, 栽植2500株/667m2左右。定植后浇透定根水, 以提高成活率。为确保高产, 定植1周左右进行查苗, 发现缺苗死苗要及时补种。

3 田间管理

定植后要注重浇水保湿, 7d后结合灌水用20%清粪水 (人粪尿:清水=1∶4) 浇施提苗。以后根据生长情况及时追肥。活棵后, 施尿素5~10kg/667m2;定植30d左右, 追施尿素5~10kg/667m2、氯化钾15kg/667m2、过磷酸钙10kg/667m2;进入结球初期, 进行重点追肥, 施复合肥15kg/667m2、尿素10kg/667m2, 并增施0.1%磷酸二氢钾和0.2%硼的叶面肥。在定植栽培中, 要保持土壤湿润, 不能采用漫灌, 灌溉后要及时排水;下雨后不能积水, 要做到雨过沟干, 期间中耕除草培土1~2次。

4 病虫防治

宝塔花菜主要病害有霜霉病、黑斑病、软腐病、黑腐病等, 虫害以蚜虫、菜青虫、小菜蛾、蜗牛等为主, 应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应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销毁前作残株, 摘除老叶、病虫叶等, 带出田外销毁杀灭幼虫;同时调节好肥水管理, 提高植株抗性。

4.2 物理防治

利用蚜虫趋黄性原理, 采用20cm×30cm规格、均匀分布15~20片/667m2黄色粘虫板进行诱杀。

4.3 药剂防治

霜霉病、黑斑病可选用9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软腐病、黑腐病可选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治;菜青虫、小菜蛾可选用5%抑太保乳油1000~1500倍液, 或10%虫螨腈悬浮剂1000~1500倍液防治;蜗牛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4kg/667m2撒施防治。

5 及时采收

宝塔花菜定植90d左右成熟, 成熟的花球紧实、颜色浅绿、主茎粗壮, 单球重700g左右, 过早采收影响产量, 采收过迟花球松散, 影响商品性。采收标准以花球充分长大, 边缘花蕾将要或略有松散为最佳。采收时间应选在清晨, 花球连带4~5片托叶从根部割取, 这样既能降低花球温度, 又能保持花球紧实度和新鲜度。

峨眉山介绍 第4篇

峨眉山位于神秘的北纬30°附近,雄踞在四川省西南部。自古就有“普贤者,佛之长子,峨眉者,山之领袖”之称。峨眉山自然遗产极其丰富,素有天然“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之美誉。文化遗产极其深厚,是中国佛教圣地,被誉为“佛国天堂”,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以其“雄、秀、神、奇、灵”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佛教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峨眉山的神秘来自它所经历的漫长时间和似乎难以穷尽的空间。今日,一些惊人的数据能够让人解读其中的种种细节。多达1600种的药用植物,令人想到神话中的仙草;超过3000种的高等植物,2300余种动物,构成这个灵性的世界;从温婉的谷地中突兀而起的山峰,海拔高度达3000多米。与这些绝对数字相应的,是这片秘境中种种令人难分真幻的自然奇观。

峨眉山地区 第5篇

在四川省峨眉山市川主乡与夹江、洪雅三县交界之地, 海拔700~1 200m的山区发现有洪椿树散生分布。川主乡林业站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繁殖、培育, 将洪椿树与当地的速生树种柳杉、康杉、桦树、桤木等对比种植总结出洪椿树为抗雪灾的最佳树种。目前, 该树种正在当地广泛推广发展。

一、洪椿树的造林优点

1. 洪椿树生长快

种子育苗, 一年生苗直径1~3cm, 苗高1~2m。第二年立春前后移栽, 当年可增高1~3m。栽植第三年树高可达7~8m, 胸径6~10cm。与其它树种相比, 每亩每年可多生产木材0.6~1m3。

2. 洪椿树不怕雪灾

由于洪椿树属落叶树, 枝丫较少而粗壮, 韧性较强, 不容易被冰雪压坏, 是抗雪灾、抗风灾的一种优良树种。如果作为针叶林的地块隔离带栽植, 能够减少森林火灾的损失。根据洪椿树的落叶性能, 适当密植, 充分利用光照, 促进地表杂草和其它植物的生长, 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 增大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3. 洪椿树生命力强采伐之后萌发

力特别强, 一般萌芽率可达95%以上。露地表树根萌芽生长较快, 可利用萌芽苗再造林。大树采伐后桩根萌芽当年可生长2~3m高, 生长旺盛。萌芽林比人工新造林可多生产木材25%, 每亩可节约造林工和管护工20个劳动力。

4. 洪椿树材质优良木质坚硬, 花纹细腻, 树干园、直、少节, 是制作高档家具、地板、刨花板材的优质木材。

二、洪椿树的采种育苗

1. 采种

洪椿树种子在白露前后成熟, 白露后采摘。种子要求成熟饱满, 并要选20年以上健壮的母树采种子, 采收回的种子用清水选捞, 选出的颗粒饱满种子摊凉至干, 存放在通风干燥处, 要防止霉变和老鼠偷吃。

2. 育苗

苗圃地要选平缓坡地, 要求选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缓坡地做苗圃。深挖后在播种前20天每亩用油枯15~20kg, 均匀地撒在深挖后的苗圃地里, 用锄头铲细铲平。清明节前后播种, 每亩用种子2.5~3kg采用点播方式, 间距15cm, 既每亩播种60粒种子为宜, 以1.5m宽开厢, 厢沟宽20cm, 深15cm, 播种后在厢面上盖上一层细土厚约2cm。待幼苗出土15天后进行第一次除草, 30天进行第二次除草, 除草时要细致, 不要损伤幼苗。同时进行间苗、补苗、定苗, 定苗距离为13~20cm, 定苗后浇一次粪清水, 苗期不需要再施肥。每亩可育出壮苗30 000株。

三、洪椿树的栽培管理

1. 移栽管理洪椿树生长快, 当年未完成木质化, 主根粗而长, 须根较少。

在春节前后幼苗开始萌动时移栽成活率较高。成片造林株行距为2m1.5m为宜, 每亩栽植约220株, 要求根正苗直, 压紧压实回填土壤, 施足定根水, 栽植后距离地面20cm高剪去主干, 让其重新发芽。栽植后于5月份和7月份各除草一次, 第一次除草后按每亩施尿素肥7~8kg, 第二次施尿素肥10~12kg, 第二年春秋两季各追施一次尿素肥。主干上长有侧芽要及时去除, 有利于主株快速生长。

2. 间伐管理

利用小径材不需要间伐, 6~7年后每亩可生产出小径材20~25m3。如果需要培育大径材则在5~6年时进行间伐, 方法是砍去过密过小、弯曲有病的植株。第一次间伐后每亩保留120~150株, 间伐可以生产出5m3小径材, 9~10年后进行第二次透光性间伐, 以每亩保留下60~80株为宜, 这次间伐可生产出小径材8m3。到20~25年之后采伐, 每亩可生产出大径材25~30m3。如果不改变林地使用途径, 采伐后第二代地表根萌芽生长更快, 可以连续利用, 不再重新投工更新造林, 且一代比一代生长快。

3. 病虫害防治

由于洪椿树生长快, 适应性和抗病能力较强, 目前观测情况, 没有发现相关病害。虫害主要有螨类和蚜虫, 危害幼嫩芽叶, 可选用一般防治螨类和蚜虫的药物进行防治, 1~2次即可控制。

峨眉山发展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 第6篇

1 峨眉山体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1 优势 (Strength) 分析

1.1.1 自然资源优势

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 形成了峨眉山“三大层七小层”的地形特点。峨眉山素有“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之妙喻, 具有独具特色的气候, 无数奇特秀丽的景观, 为各类生物物种的生长繁衍创造了绝好的生态环境, 使雄、秀、奇、幽、险集于一山之中。峨眉山的自然资源优势足以开展门类齐全的特色体育旅游项目, 诸如以体育休闲为主的自驾游、自行车、登山、徒步、滑雪类旅游项目, 以探险体验为主的攀岩登游愿望得以实现。

3.1实行旅游消费券制度

我国旅游消费券制度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 为了刺激消费, 许多地方纷纷发放旅游券, 旨在给低迷的旅游市场注入活力, 拉动内需。但发放旅游消费券时, 并没有刻意把大学生作为旅游消费券发放的目标人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将旅游消费券通过学校, 集中组织发放给大学生, 给大学生旅游以适当的补贴, 这样既可以满足大学生的旅游需求, 又可以促进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发展。

3.2开展高校间的互助游活动

大众互助游是旅游发展的一个新现象, “仲一互助游”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在大学生中间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旅游中大学生考虑较多的问题是“食”和“住”, 互助游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旅游消费的顾虑, 符合其消费观念。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和高校合作, 在假期中实行高校之间的互助游活动, 使大学生们既可以花较少的钱游览较多的地方, 又可以通过此活动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这种旅游方式一定会吸引众多的大学生。

3.3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大学生年轻, 文化层次高, 精力充沛, 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旅游企业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这些特点, 开发符合大学生口味的旅游产品, 比如可以开发探险旅游、体育旅游等主题游;还可以和高校社团合作, 比如与高校的摄影协会合作开展摄影大赛旅游、与文学社顶、原始森林探险、峡谷穿越、野外生存等山岳惊险类体育旅游项目, 以及自行车、登山、定向越野为主题的竞赛类体育旅游项目, 以森林氧吧、氡温泉为主的理疗、疗养、康复等康体类体育旅游项目。

1.1.2 体育旅游的品牌优势

“峨眉山乐山大佛”于1996年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是世界少有的双遗产旅游目的地。峨眉山先后入选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梅莉娜迈乐库里文化景观。虽地处西部, 其管理服务已经成为中国景区的排头兵, 被中央文明委、国家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综合考评为“全国文明旅游风景区”第一名。这些中国乃至世界旅游景区的最高级别, 使峨眉山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旅游目的地, 这使得峨眉山在发展体育旅游上有不可比拟的品牌号召力。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峨眉山冰雪节”、“峨眉山国际武术节”、“峨眉山温泉度假之旅”的主题体育旅游项目, 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1.1.3 体育旅游的人文资源优势

峨眉山有悠久的佛教文化, 是我国佛教四大圣地之一。其武术文化也源远流长。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峨眉武术, 是中华武术起源最合作开展采风写作旅游、与汽车爱好者协会合作开展汽车文化游、试乘试驾游等主题活动;可以给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 大一入学时的“本城一日游”, 大二时的“浪漫交友”游, 大三时的“就业考察游”, 大四时的“毕业纪念”游;还可以开发旅游费用较低的大学生文化旅游, 如保定开辟跟着老电影去旅游的“红色之旅”, 让同学们在娱乐中既领略了自然风光, 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3.4降低大学生旅游消费标准

旅游企业可以在利润允许范围内, 适当降低收费标准, 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 推出适合大学生的“经济型”旅游套餐, 吸引学生出游。其实旅游企业若能降低一些收费标准, 如食宿的标准, 由此引来的综合效益以及潜在的利益一定能弥补因降低价格所减少的利润。

参考文献

[1]陈顺明, 王兆燕.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及市场开发建议以长

沙市高校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7 (2) 141~144.[2]杜江.中国大学生旅游市场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06, 5.

[3]蒙睿等.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J].旅游科学, 2004, 9.[4]娄世娣.旅游心理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6.6.

[5]朱镇.我国大学生旅游空间行为特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

济, 2005, 15 (6) :214~215.早、风格特点最明显的武术流派。自古以来, 峨眉武术即与少林、武当并列为中国武术三大流派, 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武术爱好者慕名前来学习。现今, 宏扬峨眉山武术文化已成为峨眉山发展旅游的重点主题。峨眉山于2007年、2008年分别举行了两届“国际峨眉武术节”, 共吸引了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峨眉山市围绕武术节, 开展了集美食、招商、经贸、文化为一体的大型社会经贸活动。

1.2 劣势 (Weakness) 分析

1.2.1 地区体育资源配置落后, 体育产业启动能力不足

环顾整个峨眉山市, 甚至于整个乐山市, 体育资源配置较差, 体育场馆、健身设施的建设滞后, 体育市场化程度低。目前, 环峨眉山周边地区未能形成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与体育健身活动, 旅游者的观赏性消费形成较难, 现今的一些主题体育旅游活动受时间、气候的影响, 形成的产能还十分有限。

1.2.2 观念落后, 旅游形式单一

发展峨眉山旅游, 目前存在重观光型游览旅游、轻体育休闲型旅游的观念。在旅游产品规划中, 以一日游、两日游的观光游为主, 没有开发以体育休闲为主题的旅游产品, 使来峨眉山旅游的游客, 集中在山底报国寺景区与山顶金顶景区两端, 绝大多数人是乘车前往, 体能消耗较少, 不能满足游客在旅游的同时健身与健心的需求。同时乘车方式的快去快回, 也不能有效的留住游客, 不能发掘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1.2.3 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层次

重视山底与山顶的景点建设, 中途有很多质量很高的景点配套建设还较为落后, 在开发徒步登山休闲游方面没有有效的组织方式, 不能吸引广大游客采用徒步登山休闲的方式来旅游。

1.3 机遇 (Opportunity) 分析

1.3.1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打造“第一山”的地方旅游发展战略

旅游业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培育的市场,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猛, 旅游市场需求旺盛, 人们的旅游需求正在从传统的静态观光旅游向新型的动态参与型、娱乐型休闲体育旅游发展。2007年, 峨眉山市批准实施《峨眉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提出了“一核、六区、一带”的旅游产品体系构架。这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市场前景, 为体育旅游的项目多样化开发带来了机遇。

1.3.2 2008年奥运会举办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是对国民体育意识的教育、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有利于提高国民体育意识, 主动投身于全民健身活动, 转变对体育和体育产业认识的观念, 激发了广大国民强烈的体育旅游热潮。2008年奥运火炬在峨眉山景区内的传播, 不仅是峨眉山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最好宣传, 同时也激发了体育爱好者对峨眉山的向往。

1.3.3 峨眉山旅游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新型发展模式

峨眉山旅游向来重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建设一个高速、有效、实用的旅游网络受到峨眉山景区领导和高管层的高度重视。2007年, 峨眉山风景区和携程旅行网联合举行“服务2.0引领峨眉自由行产品发布会”, 提出了相当多的旅游服务新概念。这为峨眉山体育旅游的宣传提供了快捷、实时的途径, 使体育旅游宣传的目标群体更为准确。

1.4 威胁 (Threat) 分析

1.4.1 相同旅游行业的威胁

从大环境上,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开发旅游, 将旅游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重点培养, 相当多的省市已经形成了有规模的、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产业, 诸如青海省的环青海湖自行车国际比赛、西藏登山运动、河南少林武术等。其次从省内看, 峨眉山周边有相当多的旅游地, 有很多旅游特色项目与峨眉山相似, 比如青城山的道家武术、西岭雪山滑雪、海螺沟温泉等, 这些都是省内与峨眉山距离较近, 且有相当知名度的旅游项目, 与峨眉山形成的竞争不容小视。

1.4.2 有过度建设与商业化过浓的趋势

为打造“第一山”, 地方政府对景区进行了改造与资源开发, 在报国寺与金顶景区新修建了相当多的景观, 显得金碧辉煌, 这无疑提高了景区的吸引力, 但同时相当多的具有一定历史的遗迹受到破坏和掩盖, 使峨眉山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受到当今现代商业经济的冲击, 这样的建设长久下去必然会丢失峨眉山应有的文化底蕴, 会对峨眉山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冲击。

1.4.3 对环境承载力的威胁

峨眉山旅游区域生态环境脆弱, 据2007年统计, 全年峨眉山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81.59万人次, 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随着旅游开发带来的峨眉山游客增多, 再加上景区内居民环保意识差所造成的人为破坏等因素, 给峨眉山的环境承载力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

2 结语

峨眉山发展体育旅游的优势明显, 能开发出以观光休闲、探险体验、养生健身等主题鲜明的体育旅游新产品。随着国家对旅游经济的重视与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为峨眉山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但也要清楚认识到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威胁。为发展峨眉山的体育旅游产业, 应加大特色体育旅游主题项目的建设, 尽早形成有影响力的国际体育活动。同时更新观念, 开发更多的休闲体育项目, 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坚持保护与开发的均衡发展, 保持峨眉山的历史风貌, 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香华, 钟兴永.体育旅游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2]周德书, 王淑群, 张丽红, 谢辉强, 陈浪波.广东体育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7 (2) .

[3]李雪飞.峨眉山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学术动态, 2007, 2.

峨眉山武术演进过程及文化特征研究 第7篇

1 峨眉山武术演进过程

峨眉山武术离不开峨眉山僧人的推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没有峨眉山进行佛教修行的僧人就不会有峨眉山武术。分析峨眉山武术的演进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 1 第一阶段—— 起源阶段

在东晋至唐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峨眉山佛教一直处于最初的发展阶段,当时峨眉山还存在过一段时间的佛道同存。翻阅现有的史料,发现在东晋到明末这么长一段时间的记录,关于峨眉山佛教与僧人的文字记录并不多[1]。只有部分文献记录了关于峨眉山的游记类的文章以及关于描述寺庙的部分信息,关于峨眉山僧人习武方面的记录基本上没有。从晋代到元代的这么长的一个阶段都可以将峨眉山武术认为是没有史料记载的最初始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峨眉山由最初的道教转变成为佛教,道人转变成为僧人,这样一个特殊的转变对后期峨眉山武术有着一定的影响。

1 . 2 第二阶段—— 鼎盛阶段

翻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关于峨眉山佛教人习武的记载最早是在明代,在《荆川先生文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浮屠善幻多技能,少林拳法世罕有。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迸裂惊砂走。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余奇未竟已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2]”这些史料记载均可以反映出当时峨眉山僧人的习武情况[3]。另外,根据其他史料记载,明代时期是峨眉山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原有存在的佛道同存的现象基本上已经消失,佛教逐渐发展起来。在《峨眉山佛教志》中记录了匾囤进入峨眉学习武术的史料。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明末清初武术家吴殳著写的《手臂录》中,就描述了关于峨眉山僧人武术中的重要内容,峨眉枪法。文章中这样描述:“西蜀峨眉山普恩禅师,祖家白眉,遇异人授以枪法,立机空室,练习二载,一旦悟彻,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屯驾并[4]。”根据峨眉山县志的记载,在明代的万历年间,峨眉山的常住僧人达到1700 人,从这项数据上可以说明这个时候已经达到了峨眉山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峨眉山几乎达到了每一座山就有一座庙的状态,据史料记载明末时期峨眉山的寺庙一共有111 个,这个数量是峨眉山寺庙在南宋时期的5倍以上。

到了明末清初,当时整个局势动荡,影响到了峨眉山佛教的发展。但是这种失稳现象在清代初期的湖广大移民、社会稳定后逐渐消失[5]。清代康熙皇帝对峨眉山佛教给予了一定的支持,这一点对峨眉山佛教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清代有关峨眉山武术的记录主要来自《四川武术大全》《峨眉拳谱》。

后进入到民国时期,这个阶段是我国社会动荡最严重的时期,但是确实峨眉山武术发展以及普及最佳的时期。当时的孙中山先生提出了鼓励全民练武的号召。后面的抗战时期,由于峨眉山属于巴蜀之地,受到战争的影响并不明显。在1935 年蒋介石曾经在峨眉山开办过国民党军官训练团。种种资料表明在民国时期,峨眉山武术不仅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在全国的一个知名度以及影响力正在逐渐形成。

1 . 3 第三阶段—— 低调阶段

在1951年峨眉山开始禁止一切佛事活动,将重心转移到劳动生产。当时那个时期佛教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特别是到了文革时期,不仅是佛教活动被限制,另外峨眉山的寺院以及僧人的个人财产都受到查抄,佛教场所受到了严重破坏,峨眉山关于所有的武术以及其他都进入到一个历史低谷阶段。在当时的那个政治环境、社会环境都不利于峨眉山武术文化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关于峨眉山武术方面的信息基本上不多。

1 . 4 第四阶段—— 再次繁荣阶段

随着《神秘的大佛》的开拍,并由著名的电影明星刘晓庆主演,让峨眉武术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在1982 年,峨眉山的僧人人数逐渐开始增多。但是受到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国家的管理,峨眉山僧人并没有大幅度增多。当时的社会环境让峨眉山将重点放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武术的传承方面。

2 峨眉山武术文化特征

2.1 吸收精华, 有容乃大

从峨眉山武术的特征可以发现,虽然峨眉山地处巴蜀之地,但是峨眉山武术并没有那种封闭、保守。这是在最早期受到了巴蜀道教文化影响的结果[6]。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峨眉山最早是道教仙山。上文中就提到了关于佛道同存的现象,这种现象持续了1000多年,一直到清朝乾隆年前峨眉山所有的道观改为寺庙。因道教对养生有着一定的研究,加上佛道共存,峨眉山武术中的峨眉十二桩功法就是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正是由于道家文化对峨眉山武术的影响,因此在峨眉山武术中不仅能够看到其中丰富的道家武术元素,同时也成为了峨眉山武术的一个文化特征之一。

峨眉山武术的这种包容还体现在少林武术方面。少林武术在我国当时属于我国武术文化的一个符号,少林武术对峨眉山武术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从《四川武术大全》中可以发现,有峨眉僧门起源于少林僧云昙的说法。

2 . 2 “武”“山”辉映

这在峨眉山武术中是一项十分典型的文化特征。首先,峨眉山具有着十分浓厚的人文历史。在东汉时期,峨眉山已经是道教的重要的布道之地。加上峨眉上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了人们旅游的好去处,悠久的人文历史以及良好的生态,让峨眉山逐渐形成了名山文化。

峨眉山优美的自然景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以及峨眉山具有的四大奇观,大多数寺庙都是依山、依景建立,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正是借助优美的自然景观,从古代到现代,从帝王到文人描述峨眉山的文章非常多,《峨眉山志》中收录的关于峨眉山的游记、诗歌、词赋等多达400首(篇、副)。在这种浓厚的名山文化的影响下峨眉山武术形成了自身的地域特色[7]。翻阅各种关于峨眉山的小说,例如《蜀山剑侠传》《蜀山剑侠新传》等,都是与蜀山为背景,而蜀山就是峨眉山,借助小说的作用将峨眉山武术推向更多群众。

2.3 个体性

这个文化特征体现在佛教文化中教义对僧人习武的不主张,认为习武会强生健体,强生健体后人的欲望会增加,不利于修行。加上佛教是向善,武术中的搏斗成分与佛教有一定的背离,因此并不提倡习武。峨眉山僧人练习武术大多是处于个人爱好以及强壮身体两个方面的因素,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只存在于个人行为,而不带有普遍性。另外,峨眉山僧人也大多采用闭关、独行的方式进行练武,这个个体性的习武方式导致关于峨眉山武术的文字记载并不多见,这一点也成为了峨眉山武术个体性特征的具体表现。

3 结语

峨眉山灵芝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 第8篇

本规程是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试行) 》 (简称中药材GAP) 制定的[1], 规定了优质无公害灵芝规范化生产的产地生态环境、生产技术、采收与初加工技术等要求, 适用于无公害灵芝的规范化生产。

2 引用标准

GB3095-1982大气质量标准 (二级) ;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二级) ;NY 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DB 51/335无公害农产品标准;DB 51/336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 产地环境条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32号令关于《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0年版一部) 。

3 术语

SOP系标准操作规程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的英文缩写。其是企业和种植基地相关人员依据中药材GAP规范,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研究、生产试验, 根据环境特点制定出的操作规程。

4 生态习性

4.1 温度

灵芝属高温型菌类, 对温度的适应性范围较广。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 子实体分化温度要求在25~35℃之间, 当温度持续在35℃以上或18℃以下时, 子实体不能分化, 温度为27℃时子实体生长较好, 且速度较快。子实体分化过程中应避免温度变化, 以防产生厚薄不均的分化圈, 使菌盖畸形。

4.2 日照

灵芝菌丝体生长阶段不需要光, 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强光对菌丝体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黑暗条件下, 菌丝生长速度快且洁白、健壮。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需要有较强的散射光 (300~500lx) , 有利于子实体表面产生灵芝特有的漆样光泽。

4.3 湿度

在人工栽培中, 栽培灵芝使用的木屑培养料的含水量以50%~60%为宜, 段木含水量以33%~48%为宜。短段木覆土栽培时, 要求土壤含水量为16%~18%, 出芝期间要求土壤含水量为19%~22%。

灵芝生长发育过程对空气湿度的要求是先低后高。菌丝体培养 (发菌) 阶段, 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 高于70%容易造成杂菌感染, 低于60%易造成培养料失水, 菌丝干缩。子实体分化发育 (出芝) 阶段, 空气相对湿度要提高至85%~95%, 高于95%时易造成杂菌污染, 低于85%时子实体生长发育不良, 盖缘的幼嫩生长点将会变成暗褐色。

4.4 空气

灵芝是好气性真菌, 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需要较多的氧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对灵芝菌盖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时, 子实体不能正常发育, 易形成鹿角状的畸形芝;若低于1%, 子实体虽然能生长, 但发育形态极不正常, 没有任何组织分化, 甚至连皮壳也不发育。所以, 在出芝期间, 应适时通风。

4.5 酸碱度

灵芝适宜在偏酸的环境中生长, 要求pH值在3~7.5之间, pH值以4~6最为适宜。

5 物种类型

赤芝Ganoderm alucidum (Leyss.ex Fr.) Karst.为一年生真菌。菌盖半圆形, 肾形或近圆形, 木栓质, 宽5~15cm, 厚0.8~1cm, 红褐色并有油漆光泽, 菌盖上具有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纹, 边缘薄, 往往内卷;子实体中等或较大, 菌肉白色至淡褐色, 管孔面初期白色, 后期变浅褐色, 褐色, 平均每毫米3~5个;柄侧生, 偶偏生, 长3~15cm, 粗1~3cm, 紫褐色, 有光泽, 孢子褐色, 卵形。

6 栽培及生产管理

6.1 菌种生产

6.1.1 母种生产[2]

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g (去皮) 、麦麸50g、葡萄糖10g、琼脂20g、蛋白胨2g、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0.5g、水1 000mL。培养基配制方法为马铃薯、麦麸分别加约500mL水煮, 马铃薯煮至熟而不烂, 麦麸煮至散发麦香味, 分别过滤取汁, 合并滤液。后加入上述培养基中的其它成分, 加水至1 000mL, 加热溶解。将培养基分装于试管, 高压蒸汽灭菌 (123℃, 40min) , 摆好斜面, 冷却。接种:接种前, 接种室应进行紫外灯灭菌。接种需在洁净台上操作, 接种前先用酒精对双手及接种针消毒, 接种针、试管口及棉塞都需用酒精灯火焰进行灭菌。接种时, 选择生长旺盛、菌龄较短、菌丝层尚未出现色素分泌物的菌种进行转管。用接种针勾取黄豆粒大小的菌块转入试管培养基斜面中央。培养:接种后的试管置于25℃恒温箱中避光培养。注意每天都应对光检查试管中是否有污染, 若出现污染, 弃去污染管。

6.1.2 原种与栽培种生产[3]

原种的培养基配方为棉籽壳90%、麸皮8%、石膏1%、白糖1%。首先将棉子壳和麸皮拌匀, 再将蔗糖和石膏粉溶于水中, 待其溶解后拌入料内, 加水适量, 混拌均匀, 湿度以手紧握配料, 指缝有水不下滴为宜。放置焖润1h左右, 装袋, 装料上紧下松, 装至距袋口3~5cm即可。擦净袋体, 用塑料薄膜加牛皮纸扎紧袋口, 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 123℃, 2h) , 冷却后, 接种。

栽培种的培养基配方为木屑44%、棉籽壳44%、石膏1%、白糖1%、麦麸10%, 生产方法同原种的生产。灭菌仪器为常压蒸汽灭菌灶, 105℃, 12h。接种时手、试管外壁用75%酒精擦洗消毒, 用经火焰灭菌的接种工具去掉上层老化、失水菌种, 按无菌操作方法将栽培种接入袋口, 迅速封好袋口。原种用转管后的试管菌种, 栽培种用原种菌种。接种后, 于25℃下进行培养, 定期观察有无感染。

6.2 袋料栽培

配料为木屑44%、棉籽壳44%、石膏1%、白糖1%、麦麸10%。栽培种的生产见“6.1.2”项, 培养方法为避光条件下, 培养室的温度控制在27~29℃,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5%~70%。接种后的1周内不要翻动, 1周后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和污染情况。期间注意通风降温, 防止菌丝因室温过高而烧死。栽培:选择排水良好、地势开阔、土质疏松肥沃偏酸性、水源方便且没有污染源的地方为出芝场, 整理场地。晴天翻土作畦, 以90cm的宽度开畦, 120cm开厢, 畦长依场地而定, 周围开好排水沟。栽培前, 搭建黑色遮阳网膜大棚, 高度要求2m以上, 以方便控制温度, 降低水分蒸发, 方便管理[4]。黑色遮阳网膜下方应覆一层塑料薄膜, 用以遮挡雨水, 防止雨水过多对灵芝出芝造成影响。栽培前, 应去掉已经长好的筒料外袋, 将筒料并排紧靠摆放, 覆土, 浇适量水。

6.3 段木栽培[5]

备料:利用峨眉山的天然优势, 选用青冈、桦树等阔叶树作为原料。要求段木直径5~15cm, 长15cm左右, 断面要平, 码堆干燥。接种:选择培养30天左右的子实体原基刚形成的新鲜菌种, 该菌种生命力强, 接种后发育快, 且不怕杂菌污染, 于20℃左右的晴朗天气接种。培养:发菌室需干净卫生, 严格消毒且要求避光。菌袋可堆叠成行摆放, 高度不超过200cm, 袋口朝外, 行间留1m左右的通道。发菌期间湿度需控制在70%左右, 室温保持20~25℃。接种后的第8~16天要加强通气、降温、防污染, 室温一般保持在22℃。接种35天后, 随着灵芝菌丝量不断增加, 应加强通风。如发现污染, 应及时将污染木排出, 另外堆放处理。短段木在室内发菌45~60天时, 菌丝长满菌袋, 且菌丝表面洁白粗壮, 表面无杂菌污染, 已有部分红褐色菌被, 段木轻压有弹性, 即可移到大田排场种植。栽培:栽培场地的选择及大棚搭建同于袋料栽培。栽培时间应选择4月中、下旬天气晴好时进行, 根据段木树种不同, 菌种不同, 生长好坏不同分开。去菌袋时, 应先去除菌木段面接种碎菌块及菌皮, 然后脱下菌袋, 将接种面朝上, 按序排行。排好菌木后进行全覆土, 以不露菌木为标准。若天气干旱, 可淋水湿润土壤, 遇雨季或雨天, 要注意排水。

6.4 出芝管理

袋料栽培与段木栽培的出芝管理方法一致。成熟的灵芝菌筒埋土后, 若气温在25℃左右, 通常7~15天即可出芝。菌芽露土后, 菌柄开始延伸, 通气、温度、光照条件具备即可分化菌盖, 菌盖横向扩展。在子实体分化定型前, 栽培场应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之间, 使土壤处于疏松湿润的状态。水分管理应根据当地土壤、气温及灵芝长势而定, 水质要求洁净, 符合灌溉用水的质量标准。值得注意的是, 在出芝过程中要避免温度和湿度的骤然变化, 以避免造成灵芝畸形。

6.5 病虫害防治

灵芝种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虫害有木霉、绿霉 (青霉) 和链孢霉、菌蝇、紫跳虫、菌蚊、白蚁、螨虫等, 应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

木霉、绿霉 (青霉) 和链孢霉:由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接种过程中造成污染, 袋子破损, 培养过程中污染, 菌种不纯等原因造成。在培养过程中, 灵芝菌柄生长点和菌盖下面的子实层均易受伤害。可选用克霉灵注射除霉, 甚至可用克霉灵加石灰擦洗或覆盖防治, 严重时可以清除、火烧或深埋。

菌蝇:菌蝇产卵于培养料的表面, 几天后便孵化成蛆, 蛆钻入培养料内破坏菌丝体, 后期危害子实体, 取食组织。对于菌蝇及其他害虫的防治要做到以防为主, 保持生产环境干净卫生, 可在培养袋进棚前向其内外喷洒0.2%乐果或0.2%敌杀死, 以彻底杀死虫体。

紫跳虫、菌蚊、白蚁、螨虫等:采用天然香精油 (如薄荷醇、桉油精或天然樟脑) 、苏云金杆菌、草酸、乳酸和醋酸进行熏蒸等处理。

7 采收加工

采收:当灵芝子实体菌盖周围淡金黄色的生长圈逐渐消失, 边缘变成淡棕红色, 菌盖开始木质化, 但尚未有孢子弹出时开始采收。可用专用刷子刷下孢子粉, 但收集量少且易造成污染。目前常用的采收方法是采用孢子粉收集罩进行收集。子实体的采收:在菌盖中孢子散发后, 菌盖由软变硬, 浅白色边缘消失, 颜色由淡黄转成红褐色, 不再生长增厚时, 即可采收。

加工:采收后剪去过长的菌柄, 去除杂质和泥沙 (不能用水洗) , 单个排列晒干或烘干, 即为灵芝成品。

8 讨论

(1) 灵芝的覆土栽培在孢子粉的收集上尚存一些不足之处, 目前大量孢子粉的采集多采用瓶栽的方式, 不需埋土, 在栽培室里完成生产过程, 该种收集方式相对简单且产量较高。栽培过程中可根据不同需求和生产条件采取合理的栽培方式[6]。

(2) 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学院在栽培过程中对袋料栽培的灵芝采用埋土和不埋土两种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不埋土栽培即直接将菌筒堆放于大棚, 合理调整湿度, 但生长出来的灵芝子实体较小, 且出芝过程中湿度不易控制, 但孢子粉较易采集;埋土栽培的生产过程参照袋料栽培生产过程, 灵芝子实体较大, 但孢子粉的收集较困难。

(3) 埋土栽培时应注意栽培过程中要根据生产地的降水量等环境特点适当调整湿度和开挖排水沟, 入土后的前两周应每天进行观察, 可趴开覆盖土观察菌筒的颜色, 防止因为湿度过大造成菌筒木料的腐烂。

摘要:目的:对灵芝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以达到优质高产无公害的目的。方法:按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规程》要求, 根据灵芝的生物学特性, 结合产区农业生态环境, 进行多年实践验证, 探索灵芝的规范化种植方法。结果:峨眉山灵芝优质高产无公害, 其种植规程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重现性及推广性。结论:该规程适用于峨眉山无公害灵芝的种植, 若推广到其他地区并达到相同的效果, 需根据当地环境等进行适当调整。

关键词:峨眉山灵芝,中草药种植,SOP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 (试行) [S].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令第32号, 2002.

[3]王书林.中药材GAP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4]肖淑媛, 何颖.灵芝栽培技术要点[J].湖南农业, 2008 (12) :12.

[5]陈文杰, 张瑞青, 张晓芳.灵芝的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食用菌, 2007 (6) :59-61.

峨眉山地区 第9篇

2007年3月峨眉山佛教音乐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1) , 作为文化遗产, 它就是一个文化的生命, 因为它是个活着的文化, 是人类精神承载的文化, 因此对它的研究和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峨眉山佛教音乐现状,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都贯穿于佛事活动和各类法会中

峨眉山现今共有僧尼约300人, 寺庙近30座, 僧尼们都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 在修持上主修净土;其宗教仪式以念佛为主。他们的佛事活动都严格按照法定的规仪进行[1], 修行方法是早晚功课集体念佛、礼佛、诵经等, 而佛教音乐主要分为佛节佛事活动中唱诵的佛事梵呗和一些现代创造佛教音乐。

1. 佛教音乐的唱诵内容

(1) 峨眉山僧人严格遵照佛教仪规, 坚持朝暮课诵和各种佛节佛事活动。因此佛事梵呗的唱诵内容主要包括四大祝廷:圣无量寿陀罗尼、毗卢灌顶、观音灵感真言、弘自五台、赞礼西方;八大赞:戒定真香、炉香赞、香才热、宝鼎赞、赞礼西方、念佛功德、药师赞、虔诚献香花等, 还有常用的佛号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药师延寿佛等) 和咒语。

(2) 现代佛教音乐的内容大多是当今流传或由法师们自己创作的佛教歌曲。如:法会上常唱由弘一大师作曲, 太虚大师作词的《三宝歌》;而峨眉山作为普贤道场, 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永寿法师怀着对峨眉山的赤诚热爱和对普贤菩萨的由衷崇敬, 以普贤菩萨十大愿为题材, 作词作曲了《行愿峨眉》 (2) 一歌, 也深受人们喜爱。另外, 还有在峨眉山佛教音乐晚会上演唱的《普贤十大愿》《佛光》等, 都是现代创作的歌颂峨眉山佛教圣地、歌颂普贤菩萨的歌曲 (3) 。

2. 峨眉山佛教音乐在唱诵上贯穿于佛事活动和各类法会中。

(1) 朝暮课诵

时间:早课于每日凌晨五至七时举行;晚课于每日下午四点举行

地点:各寺院

内容:《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回向赞》《赞佛偈》、绕念佛号、唱《发愿偈》等

(2) 佛节佛事活动

佛节佛事活动主要包括初一、十五上供, 消灾普佛、释迦牟尼佛圣诞日、成道日阿弥陀佛圣诞日、普贤菩萨圣诞、观音菩萨圣诞日等常规活动;或者是应信众或特殊事件而进行的法事活动。如:2008年6月29日, 峨眉山佛教协会在峨眉山报国寺举行祈福追荐感恩大法会, 共同为“512”大地震遇难同胞诵经祈福:祈愿灾区人民早日摆脱灾难, 重建家园;愿死难同胞的亡灵早得超荐, 早登极乐;2009年4月22日, 峨眉山大佛禅院举办盛大的“千人祈福, 共祝和平”大法会等等 (4) 。

而现在峨眉山传统的大型佛事活动主要集中在一些主要寺院, 每年的腊月二十九开始, 就有各种不同的大型法会分别在不同的寺院进行。如: (如下表 (5) )

(3) 佛教音乐晚会

当今峨眉山的佛教音乐晚会, 是以心为点, 以和为本、以音乐为载体、以弘法为目的, 传播峨眉山的普贤文化, 感受“普贤颂梵音”的魅力, 在歌舞和音乐中让思想和灵魂得到升华和洗礼。如:2009年12月31日, 峨眉山佛教协会主办的“盛世颂和谐妙音演禅韵”峨眉山大佛禅院开放周年感恩祈福佛教音乐晚会在大佛禅院峨眉讲堂隆重举行。此场佛教音乐会, 是峨眉山大佛禅院开放周年感恩祈福的佛教文化活动, 它充分展示了峨眉山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体现了峨眉山僧众爱国爱教、利乐有情的情怀。其中《三宝歌》、《行愿峨眉》、《释迦牟尼佛赞》《观音灵感歌》、《赞僧歌》等优美的旋律, 和谐温馨的情调, 使人感到超然于尘世之外, 身心俱净化澄澈。

3. 佛教音乐的承习方式

传统的佛事梵呗因其蓄韵幽微、超然脱俗之境界, 非简谱所能表达, 所以历来由山门师徒口头授受, 因此所唱的梵呗没有乐谱记载, 只有从成都空霖文殊院流传下来的古“赞本”, 由峨眉山释果春法师收集整理为一本《峨眉山常用简明赞本》, 长此以往, 各地寺庙众多的唱诵流派, 各尽其妙。

峨眉山佛教徒对梵呗的教习, 有集体和个人。除个人相互研唱外, 大小丛林都有专设制度, 每年定期、定时、定学习主题, 不能随意更改, 口传心受的专司者是维那, 师师相承。[2]

另, 峨眉山佛学院的教习与峨眉山佛教文化艺术团于2010年 (6) 底成立, 也会对峨眉山佛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4. 佛教音乐中的法器

(1) 佛事活动中的法器, 是实践佛道的器物, 除了于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之外, 在佛事活动中, 还能透过法器来实践佛法的仪轨, 以法器象征的内在意义, 使修行者之身、器、意趣入佛菩萨本尊的圆满境界。

因此, 峨眉山僧尼在宗教活动中, 所用的法器有:

钟 (晨钟、地钟) 、鼓 (暮鼓、怀中抱月的鼓) 、合掌的木鱼 (大、小) 、罄 (大磬、对口的引磬) 、手摇的铃子、平心的铰子、照面的铛子, 这些法器在佛事活动中做信号、引导、伴奏等, 起到开启、指引、过渡、烘托气氛、加强节奏与起始的作用。

(2) 现代佛教音乐晚会中, 还常加入古筝、二胡、古琴等。如2009年12月31日, 峨眉山佛教协会主办的“盛世颂和谐妙音演禅韵”音乐会中, 就有古琴独奏《寒山僧踪》。2008年, 5月14日晚上在峨眉山大佛禅院举行的“妙音禅韵遍满华藏”四川省佛教协会成立50周年佛乐晚会, 器乐合奏《华藏世界》等。 (7)

二、普查收集、抢救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峨眉山佛教音乐文化形成特色品牌的重要措施

笔者曾以“峨眉山佛事梵呗探微以伏虎寺为例”为题[3], 阐述了当今对峨眉山佛教音乐的研究还没形成一个综合、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 收集整理、系统研究峨眉山的佛教音乐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它的传承与保护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1. 普查收集、抢救保护是对峨眉山佛教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延续

(1) 普查收集现存的佛事梵呗及唱腔, 释演慈在《峨眉山佛事》一书中的记载, 有近30种, 但是只有仪轨的文字记载, 而无音响和视频的留存。在五十年代中国音协成都分会由亚欣、刘世富、巫选文、王兵林、熊冀华、邱仲彭、收集整理的峨眉山佛教音乐, 包括“禅门课诵”、“释氏梵呗”、“瑜伽焰口”等有69首佛事音乐[4], 但当时的法师也已经仙逝, 到现在会唱的法师也不多, 再加上经历了“文化大革命”, 以及赞本谱与记录简谱的不同, 梵呗的唱腔和韵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 应该尽快普查现存的佛事梵呗及唱腔, 抢救和挖掘整理濒临失传的梵呗唱腔, 尽可能地留下音响和视频资料, 让文化的生命继续延续。

(2) 由于峨眉山佛事梵呗的承习方式, 擅诵梵呗的维罗师是整个佛事活动过程中的灵魂人物。对各寺院中擅诵梵呗维罗师的调查, 有利于了解峨眉山佛事梵呗的传承体系, 及当今峨眉山佛事梵呗形成特色的研究。如, 中国音协在50年代做过一次佛事梵呗的普查 (, 都是由报国寺的普超、行观、圣柱、传戒四位师父唱的 (都已经仙逝) , 而释果春法师 (仙逝) 收集整理的《峨眉山常用简明赞本》中的唱腔、以及九十年代由释演慈演唱整理的约十首佛事梵呗 (有录音留存) [5], 还有各寺院的不同维罗师的唱腔, 都是形成峨眉山佛事梵呗特色的重要依据。

2. 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对峨眉山佛教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创新。

(1) 峨眉山佛教音乐是峨眉山普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是弘扬普贤行愿精神的重要方式。而普贤精神的核心就是大行大愿, 大行就是精勤实践菩萨道, 大愿就是普度众生的伟大情怀, 普贤菩萨就是将理想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因此, 合理利用“普贤颂梵音”中对普贤精神的赞美, 使当前的峨眉山佛教音乐更加丰富、法事更具有多样性和艺术性, 使峨眉山佛教音乐真正在它生存的环境中“原生态”地存活下去, 使法事成为艺术, 让到峨眉山朝圣的人感受峨眉山佛事梵呗的魅力;增加人们对“普贤即山, 山即普贤”的感性认识, 增强了佛教文化氛围, 从而达到弘扬佛教文化的目的。

(2) 峨眉山佛教音乐晚会的举行、峨眉山佛乐团的成立、现代佛教音乐作品的创作, 对佛乐的传播、普及上, 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这是佛法的圆融, 也对峨眉山行愿文化的诠释起到了独特作用。

结语:

峨眉山佛教音乐文化,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仅是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基础, 也是地域文化形成特色品牌的文化底蕴。社会在进步, 环境在改变, 要保持“非遗”的生命力, 要有科学的态度, 更要让它与时俱进, 首先应该得到政府的重视, 得到大众的认同和社会的关爱, 才能让这古老灿烂“普贤颂梵音”和峨眉山行愿文化在中国, 乃至世界上开花结果, 重现一片生机。

摘要:峨眉山佛教音乐, 是峨眉山佛教文化形成“佛教圣地”区域特性的关键因素, 它特有的佛事梵呗是以寺院传统的音乐为主, 规范严密, 虽经不断流传变化, 但仍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它的收集整理、传承和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也能体现峨眉山在整个佛教界的地位。

关键词:峨眉山,佛教音乐,佛事梵呗,现状,保护策略

参考文献

[1]释演慈峨眉山佛事[M]成都, 四川省佛教协会2002年版,

[2]汤明嘉, 《圣地峨眉》[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7, 128页,

[2]李姣峨眉山佛事梵呗探微[J],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7;4, 76-87

[3]亚欣、熊冀华采录记谱峨眉山报国寺、万年寺普超、行观、圣柱、传戒等唱诵《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四川卷.下》1295—1296页

峨眉山地区范文

峨眉山地区范文(精选9篇)峨眉山地区 第1篇甘洛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杨子地台西缘康滇地轴中段东侧与上扬子台坳的接合部, 亦是康滇台缘地裂...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