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绘画平面设计论文范文
陶瓷绘画平面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创新,不断地为陶瓷绘画注入新鲜的血液。创新应立足于传统,而又高于传统。中国画,民间艺术,西方艺术,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成为我们创作的灵感。
关键词:借古创新 绘画创新 民间艺术
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丰富、便利的生活都是前人不断创新发展的成果。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离开了创新,社会就会变为一潭死水,停滞不前。社会如此,艺术也是如此。对于艺术而言,创新推动其丰富、发展,给予艺术以不朽的生命力。无法想象没有创新的艺术世界是多么地单一无聊,又何谈给人以美的享受。中国传统的艺术也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有今天这么让人着迷的魅力。在当下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将陶瓷作为客体,在上面进行艺术创作,这本就是先人的一种创新,如果没有第一人的大胆尝试,陶瓷绘画便没有今天这么繁荣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物质水平极大丰富提高,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越来越重视,艺术不再是达官显贵欣赏追求的特权,普通人也需要好的艺术品来丰富其精神世界。陶瓷绘画这一门古老的艺术,也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创新中不断的发展壮大,被更多的人欣赏,激起更多人心中的共鸣。
有人将陶瓷绘画划分在工艺美术的范畴,我认为陶瓷绘画与工艺美术之间却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工艺美术是以人为客体,物质为主体,它完全为器物本身服务而忽略了作者本身的情感。陶瓷作为客体,艺术家将自己的的情感融入其中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其中艺术家本身作为主体,不依赖于器物而独立存在的美术活动才能称作陶瓷绘画。绘画,是精美陶器的画龙点睛之笔。所以我认为陶瓷绘画的创新,主要是体现在美术创作的方面。
所谓创新,不是脱离传统的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经过历史朝代筛选而保存下来的传统,定有其存在及被继承的理由。即使其中可能有一些今天认为是糟粕的东西,也不应该全盘否定。客观地看待,取其精华。脱离了传统的创新,容易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不起时间的洗练,很快便会消失。景德镇传统的师承关系,虽能使学生继承师傅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技术,但是过于强调,容易淹没老师的创造性,学生也缺乏独立性与创造性,这样传承下来,容易僵化甚至落后。创新要求我们抛弃浅陋的思想知识,打开感官的窗户,接受来自多方面的讯息。所以只有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所传达出的情感与意境才能让人的感觉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无缥缈。
将中国画中的笔墨意境与陶瓷绘画相结合早在明清时期便开始有人进行尝试,到“珠山八友”开启了画家画瓷的先河,大量的国画家涌入景德镇进行创作,并且出生于传统师承关系的艺术家也开始慢慢学习并运用中国画中的审美习惯,可见国画对陶瓷绘画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即便产量颇多,但真正值得一提的却少之又少。太多作品只是简单的将国画搬到陶瓷上,作者对绘画艺术的本质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沉浸于浅显的“梅、兰、竹、菊”或者“某某流派”与自古以来国画所崇尚的“师法造化,中得心源”相悖。“笔墨当随时代”不仅仅是中国画应当如此,陶瓷绘画也该如此,艺术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唐朝名画录》中提出一幅画的品评标准有四品,即:神品、妙品、能品、逸品。姜宝林老师把在宣纸上的大写意用青花在瓷器上挥洒自如,不仅有文人画的恣意洒脱,也有陶瓷绘画的清雅之意。江宏伟老师擅长工笔,其在瓷器上作画,不但注意器型的装饰美,瓷釉温润的质感,对于中国画意境美的把握也恰到好处,线条凝炼,淡雅脱俗。国画中的留白,也同样适用于陶瓷绘画中。画面中的留白,虽为白,仔细遐想,而后便觉丰富。因人的阅历经历不同,所体会感情也有所不同。所以,适当的留白,丰富着画面的感情。
清康熙皇帝勤而好学,他认为:“虽古圣人,岂有生来无所不能言者?凡事具由学而成。”学,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方的外来文化也能为我们所用。粉彩的出现就是一个学习外来文化进行创新的好例子。它是在中国古代的釉上五彩工艺基础上,结合了西方引进的珐琅彩工艺技法,经过中国工匠的巧妙融汇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装饰技法。施于人教授将西方的装饰绘画借鉴到陶瓷器皿中,开辟了陶瓷中新的装饰风格。西方艺术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并做到了为我们所用,却不代表它能取代传统。过度的看重西方艺术,忽视传统,容易丢失陶瓷绘画的根。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也能为我们的创作提供养料。剪纸、扎染、编织等都能成为我们的创作元素。在施于人教授的一些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浓浓的民族风情,作品中透露民间艺术质朴的天性,同时又能表现出艺术家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真正地达到了“雅俗共赏”的高度。
如果没有新内容,传统就会成为干瘪的空壳。今天的我们不应该用旧笔毫无生气的重复过去,而应该创作出与时代息息相关的艺术。在创作时,我们可立足于與众不同的观察点,着眼于与众不同的领域,使用与众不同的形式语言,深入研究与探索,终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陶瓷绘画的艺术语言。借用施于人教授的话“陶瓷艺术成就虽已五彩缤纷,但有更多的花朵即将开放。”
参考文献:
[1]蔡毅编著.故宫粉彩瓷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5
陶瓷绘画平面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一、典型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与工艺的发展
(一) 元朝时期
元朝以前, 我国的陶瓷绘画艺术根据地域分布的不同呈现较强的差异性, 而且瓷窑分布较为分散, 这就使得我获得陶瓷绘画艺术的典型特征不鲜明, 难于细致的分析陶瓷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的关系, 进入元朝以来, 陶瓷发展趋于成熟, 尤其是在景德镇形成了以陶瓷闻名的景文化地区,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景德镇的陶艺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 不少陶瓷工匠与文人雅士的聚集加快了陶瓷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的发展, 景德镇出现的青花瓷绘画艺术可以算是元代的最为典型的陶瓷绘画艺术, 值得一提的是元朝的制瓷方法也较以前有了巨大的进步, 制作设计工艺上, 元代青花瓷器使用胎接的方式连接器身与器足, 足部使用竹节状凸起的弦纹, 瓷器的烧制工艺也有了明显提升, 为后期青花瓷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正是由于其陶瓷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的日趋成熟, 才催生了标志着二者紧密结合的釉里红瓷器的诞生。元朝时期的陶瓷在我国陶瓷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结束了陶瓷以往仿制金银制品的发展方向, 出现了绘画风格更加豪放的彩釉制品, 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元朝瓷器的特色。
(二) 明清时期
彩瓷是明清时期的发展主流, 明朝时期在以青花瓷为主的发展情况下, 又出现了斗彩、五彩等, 使瓷器的装饰效果更强, 到了清朝, 则出现了颜色更加细致的墨彩、蓝彩、金彩, 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清时期的瓷器整体呈现做工精美、造型优良, 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的特点。至于陶瓷工艺, 明朝的陶瓷工艺就已发展成熟, 到清朝更是达到了巅峰时期, 是我国陶瓷的辉煌时期。
二、陶瓷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的关系
(一) 都是为更好的艺术效果服务
陶瓷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陶瓷艺术效果而服务的, 二者都需要人类活动的参与, 陶瓷工艺为施展陶瓷绘画艺术形成最终的陶瓷艺术效果提供物质基础, 好的陶瓷工艺可以为陶瓷绘画艺术提供较为完美的瓷器, 有利于陶瓷艺术效果的呈现,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 一些较为完美的瓷器可以为创作者提供灵感, 从而促进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 简单来说, 陶瓷工艺是陶瓷绘画艺术的物质基础, 而陶瓷绘画艺术则是陶瓷工艺的最终追求, 完美的陶瓷艺术呈现效果需要陶瓷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的完美结合, 根据上面典型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的关系可以知道, 一个时期的陶瓷技艺的繁荣兴盛, 需要陶瓷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的共同发展与结合。以元朝的釉上彩为例, 要想融入金彩使其成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艺术品, 就需要充分考虑瓷器的原料、加工温度等工艺方面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 陶瓷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都是为了实现更好的陶瓷艺术效果而服务的, 不能盲目的将其拆散开单独看待。
(二) 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依存。
陶瓷工艺是技术性的, 其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该时期历史条件背景下的科学技术水平, 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守恒性, 发展水平主要受材料、瓷窑建造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就我国陶瓷工艺发展过程来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 陶瓷工艺的发展日趋成熟, 总体保持进步水平。而陶瓷绘画艺术则于此相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其水准要受到创作人员本身的审美水平以及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从这一层面来看, 陶瓷绘画艺术是艺术创造力的主要体现, 由于二者的影响因素不同, 所以相应的关系相对独立, 而这也是造成我国的瓷器工艺发展水平大致相同, 但是其艺术品仍然种类繁多, 优秀的经典的陶瓷作品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原因。从某些方面来看, 陶瓷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又相互依存, 陶瓷绘画艺术的完美呈现离不开陶瓷工艺的进步, 陶瓷工艺是陶瓷艺术的客观反应, 陶瓷绘画艺术是陶瓷工艺的主观表达, 成熟的陶瓷工艺为陶瓷绘画艺术的呈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对陶瓷艺术作品创造者而言, 陶瓷工艺保证了陶瓷绘画艺术的完整性, 部分陶瓷艺术品需要特定的材料与加工技术, 提供了陶瓷的物质基础, 手工艺人对陶瓷绘画艺术的精益求精又会反过来作用于陶瓷工艺, 促进其不断发展, 因此在此方面来看, 陶瓷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三、结语
根据我国陶瓷艺术的总体发展趋势以及典型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之间的关系来看, 陶瓷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之间, 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的关系, 其呈现相对复杂的关系, 因此, 我们要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观的思想来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从其根本目的来看, 二者具有统一性, 都是为了实现更好的艺术效果, 都是为艺术创作而服务。就其特征来看二者相互独立, 又相互依存, 一件优秀的陶瓷工艺品不仅需要成熟的陶瓷工艺, 更需要优秀的陶瓷绘画艺术。但是我们要清楚的知道陶瓷工艺代表的是陶瓷品的工艺性, 陶瓷绘画艺术代表的是陶瓷里的艺术性, 由于艺术的创造性与主观性, 其属性是不可复制的, 而且陶瓷品的工艺性是可以复制的, 因此, 陶瓷绘画艺术是高于陶瓷工艺的, 陶瓷工艺要为陶瓷绘画艺术服务, 所以我们在强调陶瓷的发展过程中更要看重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 而不只是简单的、片面的强调陶瓷工艺的发展,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工艺最终是为艺术而服务的, 在陶瓷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艺术性与工艺性两手一起抓, 注重陶瓷行业综合发展。
摘要:陶瓷是我国的文化瑰宝, 在很长一段时间, 起到了中国名片的作用, 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陶瓷艺术的发展使陶瓷实现了生活用品到艺术作品的的转变, 陶瓷艺术不仅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还为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力证据, 陶瓷艺术的发展蕴含着陶瓷工艺的进步, 二者相互发展, 又相互限制, 共同铸就了我国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将浅谈陶瓷绘画与陶瓷工艺。
关键词:陶瓷绘画艺术:陶瓷工艺,陶瓷艺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周琼, 浅析陶瓷艺术与陶瓷工艺的辩正关系[J].青春岁月, 2014, (23) :45.
[2] 周丽萍.浅论陶瓷艺术与陶瓷工艺的关系[J].景德镇陶瓷, 2014, (05) :6-7.
陶瓷绘画平面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1、受到工艺因素的影响
所谓陶瓷绘画是陶瓷的一种, 融入绘画艺术与科技、技艺相结合, 这是其特性之一。陶瓷绘画中科技和技艺相结合的特性, 是促进陶瓷发展的重要力量。纵观中国陶瓷发展历史, 我们可以知道, 从汉魏到隋唐时期, 陶瓷进行装饰的主要办法是采取颜色自然融合的办法。宋唐之前的陶瓷技艺都是相对受限的, 对于上色问题研究受到当时的时代发展和科技等制约, 使得在陶瓷表面进行绘画在丰富性表现上要比当今困难和单一许多。及至宋代, 大量出现了黑花白地等色釉刮剔技法, 到明清的时候, 陶瓷和绘画开始进行完美融合, 陶瓷的装饰上常常伴有绘画的技法绚丽多姿, 五彩缤纷。发展到当今的现当代陶瓷绘画时期, 陶瓷绘画釉料、彩料等陶瓷绘画工艺手段出现了更丰富多元的表现样式, 釉上彩料和釉下彩料以及各类技艺相互配合, 交相辉映, 陶瓷绘画产生丰富的生命表现力。而从各时期的发展不难看出, 科技与技艺的进步使得陶瓷绘画的发展产生了一次又一次巨大的飞越。
2、造型因素的影响
陶瓷造型多以瓶、罐、镶器、茶杯或是茶壶等器皿作为主要造型, 因为器型的变化, 绘制面具有不平均的特性, 在保证陶瓷形状的同时还能够进行绘画技术完美的展现增加了许多难度。因此在进行造型的时候, 多要用到旋转绘画, 分面绘制。此外, 陶瓷各部分的形状也大不相同, 坡度、粗细等也有所分别。比如颈部相对比较细而下半部分比较粗, 弧度内收, 这样的造型对陶瓷上进行绘画做装饰提出了新的困难度。如何在多种造型上进行完美的绘画技法展现是一个不可规避的问题, 也因此陶瓷绘画者对技艺的掌握程度有相当高的要求。
3、设计因素的影响
由于陶瓷造型往往具有多变性, 陶瓷绘画在进行设计的时候相比纸上作画来说大都要分面分解性的思考。比如, 陶瓷瓷瓶的颈部是相对独立的, 腹部一般是一个独立造型。因此如何进行装饰绘制, 使得画面在统一的主题和氛围之中, 是一个需要提前设定和思考的问题。通常我们将装饰手法分为通体型、开光型、分段型、分面形进行分类, 他们各有特色适用于多种不同的装饰。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雍正粉彩八桃图天球瓶就是一个典型运用通体型装饰的陶瓷艺术品, 桃枝自瓶底沿腹部而上, 应形而绘, 设计巧妙, 花枝伸展结合圆润瓶型给人以舒缓大气的唯美感受。
二、陶瓷绘画多样性的原因
1、材料的进步对陶瓷绘画有所改变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技艺达到一个出神入化的地步后, 科学和艺术就可以很好地在美学、形象、形式等方面结合在一起”。陶瓷就是陶和线条相互结合的美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制陶材料, 比如:新彩, 它是一种低温釉面上绘画材料, 它一般由铜。铁、锡等金属氧化物支撑。艺术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思想和创作进行绘画打底并自由配色, 烧制完成后色彩基本能维持原样。再诸如:釉下花料的出现以及相较于过去更为多彩多样高温颜色釉等。都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兴起的新型陶瓷绘画材料, 艺术家在进行陶瓷绘画设计时由于材料的多样性提供更多的选择性从而可以进行更为丰富的艺术创作。
2、工艺进步丰富陶瓷绘画的表现方法
科学的探究和工艺的进步与陶瓷绘画艺术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陶瓷工艺的不断进步对当代陶瓷绘画的多样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炼泥技术的进步, 釉料与彩料的改良, 都有利于提高陶瓷的艺术和审美效果。另外, 在窑炉工艺上也有很大的进步, 以前的窑炉只有景德镇窑、龙窑等使用的是木材进行瓷器烧制, 由于木材烧窑会使瓷器受热不均, 所以烧制效果很差。现在人们则会把窑炉改进为梭式窑, 使用天然气进行烧制, 以及配备专业的测温仪。这些相比过去都大大提高了烧制效果。再如传统的乳香油和樟脑油调制的画法颜料, 因在光滑的瓷面上很容易流淌, 不易掌控, 但现在经过技艺的改良之后, 它们更方便为绘制者所掌握。工艺的进步使得艺术家可以较以往能更为快速的掌握画面效果, 因此各界艺术家们活跃的参与到陶瓷绘画之中, 丰富了陶瓷绘画的创作人群, 各界艺术家创新意识的融入扩展了陶瓷绘画艺术理念多元化发展, 极大丰富了陶瓷绘画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3、时代的发展促进陶瓷绘画多样性进步
时代的进步, 飞速推动了当代陶瓷绘画的快速发展。如今,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力深入, 高等陶瓷院校的设立, 中国整体环境的意识形态转向了需求更广阔的消费社会,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元化, 对生活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 还需要更多的文化生活来丰富自身的审美需求。时代变革所带来的多元化发展对各种现当代不同画派的崛起有很大帮助, 于是也带动了陶瓷绘画艺术的整体进步和表现形式多样性的发展。
三、陶瓷绘画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陶瓷绘画是绘画在陶瓷的一种特殊表现艺术, 其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及丰富的表现性。第一, 因为陶瓷绘画材料高温烧成, 分子结构稳定, 相较于国画、油画, 随着时间流逝, 颜色也不易产生龟裂暗淡, 更便于保存。第二, 陶瓷绘画具有丰富的表现性。陶瓷绘画分为釉上彩绘和釉下彩绘两种, 即可以表现中国画水墨的意境, 也可以表现油画的厚重的色彩感, 还可以表现木刻水印的刚劲美感, 甚至做出浅浮雕效果的表现。所以陶瓷绘画表现是综合的、多样的, 其他门类的艺术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合适的表现空间。第三, 从历史发展以来, 陶瓷绘画多在陶瓷器皿上进行绘画表现, 它具有商业性的一种品质并溶于陶瓷艺术家的理念, 与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在一起。可以通过茶具、餐具等陶瓷绘画的绘制, 以及瓷瓶瓷画等艺术品的绘制, 将艺术的享受带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第四, 陶瓷绘画既可以在平面的瓷板上表现, 也可以在立体中进行艺术表现, 即陶瓷绘画可以在二维和三维的空间里面同时展现出它丰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
20世纪中叶以来, 科技与技术迅猛地发展, 大大促进艺术表现形式多元化的突破性发展。各艺术门类在各自领域不断扩展的同时, 也逐渐互相融合。陶瓷绘画在日新月异不断开阔的艺术环境的当下, 形成了与各类艺术门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综合性发展。当代陶瓷绘画因其工艺的特殊性作为一个具有独特艺术表现力的艺术形式, 在时代变革的影响下, 我国陶瓷绘画表现形式摆脱了封建条框约束, 创作自由意识逐渐”复苏”。当代陶瓷绘画在历史的基础上, 进行了更为多样性的创新表达。当代多元化的艺术理念相互融合, 各种陶瓷工艺手段不断发展, 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在陶瓷绘画创作中不断推陈出新, 形成了当代陶瓷绘画继往开来的新局面, 标志着我国陶瓷绘画创作达到新的高度
摘要:传统陶瓷绘画的审美观念受多种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宗教的思想, 统治阶级的政权, 社会文化等等。从原始时期彩陶发展至当代的陶瓷绘画艺术, 不同的表现形式折射出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清末时期, 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瓦解, 御窑厂和各类官窑不复存在, 自此以后的制瓷业不再像以前官窑瓷器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约束, 陶瓷艺人的个人意识及对创作表达的个性化追求逐渐“苏醒”, 当代陶瓷绘画的艺术发展已经进入到综合语境时代, 包括创作理念、审美境界和工艺技法综合语境等, 当代陶瓷绘画表现形式多样性更为丰富多彩。本文从材料与工艺的进步以及时代变革三个方面, 对当代陶瓷绘画表现形式多样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陶瓷绘画,表现形式,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马恩杰.现当代陶瓷绘画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3.
陶瓷绘画平面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陶瓷艺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在形态上还是在色彩上,都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基于对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研究,首先,阐述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的重要性;其次,分析陶瓷艺术特点元素,包括符号元素、字体元素等;最后,为更好地实现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给出创新结合、意蕴结合、造型结合等建议措施。
关键词:陶瓷艺术设计 现代生活方式 意蕴 结合
在如今人们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对于审美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陶瓷艺术设计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与关注。如何更好地实现陶瓷艺术设计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有机结合,是人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该文将针对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的相应内容进行阐述。
1 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产生的重要作用
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审美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同时,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对于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而陶瓷艺术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刚好符合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将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让陶瓷艺术真正地走进寻常百姓家,从而为我国陶瓷艺术事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2 陶瓷藝术特点元素
2.1 符号元素
在一个陶瓷作品中,不同的纹饰会代表着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形象。从陶瓷艺术设计作品中不难看出,其中的基本元素大多是国画元素、色彩元素以及文字元素等。在原始社会的马家窑文化时期,通常都会将符号应用在陶瓷器皿上,主要是对陶瓷器皿起到一个简单装饰作用。符号不仅可以将其作为记事表达,同时还可以将其应用在艺术创作中,促使陶瓷能够朝着多样性方向发展。文字符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可以体现出创作者的创作能力与艺术水平[1]。色彩也是陶瓷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色彩能够明确创作者的情感动向情况,增强审美强度,通过色彩也能够表现出含蓄温婉、奔放、夸张或者趣味。
2.2 字体元素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书法的热爱都没有减退,好的文笔能够将高尚的情操表达出来。在陶瓷作品中,字体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实际字体的应用中,需要结合陶瓷器皿实际情况,确保字体设计的合理性与美观性。字体的应用,能够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增强陶瓷作品的艺术性。一个优质的陶瓷作品,往往需要书法落款,通过特殊的字体样式,陶瓷作品容易被其他人记住。除此之外,文字元素的应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陶瓷作品的审美效果。对书法进行改进,增强书法的抽象性,使整个陶瓷作品能够更具魅力。
3 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措施
3.1 创新结合
相较于传统陶瓷艺术而言,现代陶瓷艺术在许多不同方面都做出创新与完善。比如,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工作开展中,设计师会进行思维创新、造型创新以及风格创新等。这样的现代陶瓷艺术品,才能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凸显出来。基于此,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创新结合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加强思维创新。现代陶瓷艺术设计工作人员,在实际设计工作开展中,需要逐渐深入现代生活中,对现代生活能够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对生活有新的感悟,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之后,在陶瓷艺术品的创作中,可以将创新思维融入其中[2]。与此同时,要及时做好创新思维培养工作,使设计人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都能够得到培养,从而将自身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融入实际设计工作中。
(2)加强造型创新。在造型创新中,设计人员要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方式以及审美需求等有正确认识与了解,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地展开设计工作与创作。在造型创新期间,还可以对其他艺术品进行借鉴,然后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特点,实现陶瓷艺术品造型的创新。
(3)加强风格创新。从目前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不难看出,许多设计人员更加注重风格创新。在风格创新中,能够将现代的色彩以及搭配等融入其中,通过对不同色彩、造型等应用,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特点的陶瓷作品,满足人们对陶瓷艺术品的需求。
3.2 意蕴结合
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中,还可以采取意蕴结合方式。意蕴是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陶瓷艺术品缺乏意蕴,那么将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那么这个陶瓷艺术品无疑是失败的。基于此,在当今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设计者能够对意蕴给予更多关注与重视,促使陶瓷艺术品能够增强自身的光辉形象[3]。可以说意蕴是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与现代生活结合的灵魂,主要原因是:现代陶瓷艺术设计能够将现代生活元素充分展现出来,现代生活意蕴能够在陶瓷艺术品中得到充分展现;意蕴是现代陶瓷艺术设计发展的必需品;随着人们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陶瓷艺术品需要具备较强意蕴。
在现代生活快速发展背景下,人们对于陶瓷艺术品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要将意蕴融入陶瓷艺术品设计中。从目前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可以看出,能够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充分展现出来,并且能够保证全方位展示,比如精神世界、生活特点以及特色爱好等。如景德镇陶瓷花鸟画的意蕴表现在不同方面中,比如水、墨、点以及线中。在陶瓷花鸟画的构思创作中,点、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人员能够将各种传统因素、现代因素等融入形式技巧中,通过不同形象方式比如花卉形象、鸟禽形象等,将自身情感展现出来,这样也能够与更多观赏者产生情感共鸣[4]。个人的情感画面,通常是通过花、鸟的形象神态展现出来。比如具有一定意蕴的花貌形态,可以是灵秀的、清晰的、滋润的,通过不同方式,促使观赏者能够被不同形态吸引,并明确其中的内涵。除此之外,還可以通过花卉、草虫等富有生机美好形象的创作,体现出创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为人们带来更加愉悦的感受。
3.3 造型结合
从目前现代陶瓷艺术设计发展中可以看出,现代的陶瓷艺术品已经基本上能够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但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意现代陶瓷艺术与现代生活方式造型之间的结合,这样可以将人们的生活特点凸显出来,同时使得人们的审美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现如今大部分陶瓷艺术品都能够保证自身的造型优美,品种多种多样、装饰更加丰富,同时具备自身的风格特点。比如瓷质白如玉、声如磐、薄如纸,也因此陶瓷艺术品深受人们喜爱。对于造型设计,设计人员可以给予更多关注与重视。在造型结合中,要对以下几点问题进行深入考虑与分析:(1)明确陶瓷艺术品自身实际发展方向[5]。陶瓷艺术品属于文化艺术作品,其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展示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与精神世界。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传统陶瓷技巧以及陶瓷艺术的传承,因此,在造型设计中,要及时了解陶瓷艺术品的实际发展方向,然后与现代人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良好设计效果与结合效果。(2)在造型设计期间,要对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与审美特点进行分析与研究。明确人们对造型的需求,这样才能保证设计的陶瓷艺术品,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得到丰富与完善。总之,对于造型设计,设计人员要加强重视程度,结合实际情况与现代人生活方式。对陶瓷艺术品造型进行调整与完善,这样不仅能够展现出陶瓷艺术品特点,促使陶瓷艺术品能够更具自身特色。使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在产生共鸣的同时,加深对陶瓷艺术品的印象。丰富现代人生活,提高人们审美能力与审美素养。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陶瓷艺术品以及陶瓷设计要想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就要及时与现代人生活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对现代人生活方式、审美需求以及审美特点等都要有明确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将现代人需求融入陶瓷设计中,促使设计出的陶瓷艺术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可以在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中将自身价值与作用发挥出来,促使人们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可以得到提升,实现社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宗椿理.承继与融合中的秦代陶瓷艺术——以秦人社会生活中日用陶瓷器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5):37-44,190.
[2] 陈军,徐冠华,朱峻熹,等.龙腾沧海凤舞九天——评何炳钦·南昌万达茂建筑环境陶艺青花装饰设计与创意[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7,51(7):31-40.
[3] 陈军,何炳钦.倾情演绎中国梦九龙湖上绘华章——“世界最大建筑环境陶艺青花群”设计大师何炳钦教授访谈[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7,51(6):4-8.
[4] 陈君,张春.十年生聚——HIFA国际陶艺教育交流项目暨湖北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成立十周年主题活动纪事[J].中国陶艺家,2018(4):20-33.
[5]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宣传统战处.以瓷为媒彰显办学特色立德树人培育大国工匠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和创新发展概述[J].景德镇陶瓷,2018(5):1-3,56.
[6] 刘力.设计色彩在陶瓷艺术中的研究[C]//中国流行色协会.纪念中国流行色协会成立三十周年:2012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2012:111-113,385-386.
[7] 杨亚平.陶瓷艺术在现代餐饮空间界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8] 胡珂.莲花纹样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大学,2017.
陶瓷绘画平面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日用陶瓷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实用功能的陶瓷制品的总和。日用陶瓷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熟悉的陶瓷制品,如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饭具等。在陶瓷发展史中,陶瓷从具备原始的实用价值到现在,同时兼具实用功能和精神审美功能,这不仅是时间和空间的跨越,更是陶瓷艺术发展日益精进的表现。本文以日用陶瓷基本属性为切入点,辩证分析日用陶瓷审美与实用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日用陶瓷;审美;实用
1 引言
日用陶瓷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陶瓷产品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品种之一,自宋代钧、汝、官、哥、定等五大名窑的产品闻名于世,陶瓷作为商品开始远销海外。明清两代,是我国瓷业发展的历史鼎盛时期,以江西景德镇瓷器为代表,以其精美多样的产品、精湛的技艺,饮誉海内外。
2 日用陶瓷实用功能分析
实用性是日用陶瓷不同于其他艺术陶瓷种类的特征,是现代日用陶瓷设计的首要根据和先决条件。在日用陶瓷的设计上,如不考虑实用,将失去设计的意义。日用陶瓷设计,首先要明确是干什么用的,怎样使用,给什么人用,要与使用对象、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使用要求和习惯爱好联系起来,创造人们需要的物质产品。日用陶瓷在具备合理的有意义的实用功能的同时,还要紧密联系使用对象所处的环境,或者说直接作用于在此环境中的人。人们希望一件日用陶瓷产品使用起来方便合理,这正是人们对日用陶瓷最基础的要求,也是人们形成审美观念的基础。日用陶瓷是否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取决于日用陶瓷产品与人之间关系规律的准确性。
更具体地讲,日用陶瓷的实用功能具体表现为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合理地将人体工程学应用于设计、制作中,使陶瓷产品的功能设计与形态设计趋向更加合理化。日用陶瓷实用功能的完美呈现,应取决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现代日用陶瓷设计,应充分运用层出不穷的新材料,研究、体现新材料特性,开发新产品;二是使日用陶瓷产品设计适应现代机械化大生产的工艺要求,将充分利用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视作生产更具实用功能的日用陶瓷的基本动力,努力将日用陶瓷产品造型向简洁、合理、实用方向发展,强调产品设计之间的理性精神、严格的数据联系。
要将日用陶瓷的实用功能发挥到极致,就要将科学技术、材料这些元素整合起来,使之有机地成为日用陶瓷的活的灵魂。
3 日用陶瓷审美分析
日用陶瓷的功能主要是实用,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它的使用价值成为日用陶瓷最基本的价值内涵。可以说日用陶瓷的产生是源于实用功能的,但日用陶瓷制品具有色彩鲜艳、造型美观、易洗刷等优点为人们所瞩目,在实现使用价值的同时也给人美的欣赏,即审美价值。现代日用陶瓷设计除了注意实用性之外,应在外观上体现现代设计文化与现代陶瓷文化相结合的特色。这要求设计者不仅要具备全面的现代化设计理念,同时,还应该从多层面了解社会,掌握审美动向,了解消费者的精神追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其它艺术表现形式融入日用瓷设计中,迎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功能在色彩装饰、质感形态方面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情趣。
在色彩装饰方面的审美效应。目前,日用陶瓷的主要装饰方法是采用贴花纸,绝大多数是釉上贴花纸,有少部分青花产品采用釉下贴花纸。近几年,贴花纸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引进了电子分色仪、照像制版设备、丝网印刷设备,提高了贴花纸印制的水平,最高套色可达十种以上,印刷最细可达110线/英寸以上,基本上甩掉了平印的方法。同时,也引进了多色转移印花机、自动划线机等国外先进的印花机构,为彩绘装饰自动化打下了基础。色彩从精神层面以及文化角度上被当作人们心灵和感情的投射,成功的色彩选择应把色彩的审美性与产品的实用性等各种因素紧密结合起来,取得高度统一的效果。可以说,造型美观、装饰漂亮的高档日用陶瓷器皿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艺术观赏性,成为点亮日常生活的艺术品。
在质感形态方面的审美效应。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著作《艺术》中指出:“一种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日用陶瓷产品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的有机结合,要解决的本质问题就是将产品与人的关系形式化,这种形式除了要满足消费者的实用需求外,仍要满足其审美的需求。因此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不能脱离审美的范畴。这种审美效应会通过点、线、面、肌理、材质和外观等基本构成元素反映出来。日用陶瓷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在质感形态方面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4 正确处理日用陶瓷审美与实用关系的对策
陶瓷作为技术和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地发展。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和面貌。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陶瓷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物质和文化双重特征。日用陶瓷首先是为实际生活需要而造物的产品,同时又是按着审美规律寻求美感的艺术创造。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日用陶瓷审美与实用的关系不同,大体有以下两种。
4.1 日用陶瓷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互促进
日用陶瓷是在人们对日常生活的需求下产生的。现代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结合当前高科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向生产自动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提高产品质量。这一方面更多地体现日用陶瓷实用性能,是对日用陶瓷实用性的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体现现代的审美意识。因为美的形式是在不断变化的,具有时代性。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也应是为那一代而存在,它毫不破坏和谐、毫不违反那一代的美的要求”。这充分说明日用陶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是相互促进的。
现代日用陶瓷设计,合理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使产品在结构功能上具有奇特新颖性、意外性、便利性和趣味性,提高了产品的竞争能力。目的还是在于实用,只为提高生活质量的现代陶瓷工艺家们对泥有了全新的理解,认为现代陶艺是以泥作为陶艺的材质载体,是表现现代人的思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有效载体,可以使之再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内心世界,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那么日用陶瓷也是在不断的蜕变中,既实现了它原本的实用功能,也赋予了它的审美功能。
4.2 日用陶瓷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互统一
日用陶瓷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相互统一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劳作之余,还要满足感观上的需求的结果。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美观大方的日用陶瓷新造型。同时,又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画刻、雕、塑的方式表现在日用陶瓷器皿上,日用陶瓷艺术因之诞生了。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日用陶瓷也不断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陶瓷新品种。可以说,没有日用陶瓷的生产和发展,就没有光辉灿烂的陶瓷艺术。
当日用陶瓷实用功能实现时,人们就表现出了更深层次的需求即审美需求,人们就必然追求其产品的美感了。所以日用陶瓷在发展的同时,它的审美功能也得到同步发展。任何产品实际上都包含了两个方面内容,即物质性和精神性。物质性功能强调的是制品的实用功能即陶瓷制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意义,而精神功能则是通过制品优美的外形、精湛的工艺、悦目的色彩所传达的审美效应。
当前,日用陶瓷装饰内容趋向多元化,装饰方法也不断变化,由最初的刻、印术发展到釉下、釉上的彩绘装饰,装饰内容则由神秘转向愈来愈贴近生活的装饰风格,也由简单到繁琐。现代社会,生活内容更丰富,人们对美的要求也是千变万化,设计者更要把握人们的审美心理,设计出具有现代气息,迎合各种各样的审美要求的新产品。陶瓷装饰的动机、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陶瓷造型的外表形象之美,这在陶瓷文化生产发展的历史上,比比皆是。比如日用陶瓷中的青花装饰恰好是陶瓷装饰历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陶瓷釉下彩装饰的杰出代表。这不仅表现在它的实用价值上,而且也表现在它的审美价值上。
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日用陶瓷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两者相互统一,都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作为商品生产的日用陶瓷,其产品必须首先经受使用对象的检验,只有能同时更好地满足使用对象实用和审美两方面需求的日用陶瓷,才能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
5 结语
日用陶瓷是以某一功能效用为基础,把社会、科学技术、生产工艺、艺术、心理、生理、经济等因素综合起来,满足人们物质、精神需要的陶瓷产品。简而言之,日用陶瓷除了实用功能外,还应赋予产品个性情感的表达和时代文化内涵的表达,即有更多的美学意义,符合时代审美标准。因此,陶瓷设计者只有在充分挖掘出材质特性和日用陶瓷美学的基础上,才能诠释设计理念。随着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大众审美能力的提高,日用陶瓷在实用与审美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道路上才能越走越远。
陶瓷绘画平面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地铁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是展示城市区域形象,传递城市精神的特殊空间场所。随着城市的经济文化建设,地铁空间从功能性向人文性的转变尤为重要。文章通过部分地铁公共艺术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从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空间表现、形态结构和表现内涵等多方面探究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美学应用特点,提出完善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路径。
关键词:公共艺术;地铁空间;表现形式
一、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
随着科技与时代的不断进步,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有永久性公共艺术、阶段性公共艺术两种表现形式。
永久性公共艺术是在地铁空间中通过装置、景观、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表现的。壁画作为地铁空间常见的表现形式,早期采用陶瓷、铸铜等材料,后期随着数码互动、灯光影像等科技手段的发展,壁画的表现方法逐渐丰富,并具有一定的空间和艺术表现力。
阶段性公共艺术具有一定的时期性,是通过公共艺术展览及活动的形式丰富地铁空间,比如艺术画廊、摄影展览、行为艺术(快闪活动)等。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表现公共艺术的趣味性,拉近人与地铁空间的距离。
二、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空间表现
地铁位于地下空间,封闭性较强,良好的公共艺术表现可以减少乘客的心理不适与压力。公共艺术在地铁室内室外空间中的不同表现方式尤为重要,墙面、地面、顶面、楼梯、站台、柱面的表现形成了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表现方式。
楼梯、电梯作为地铁空间的第一展示面,具有引领、导向的作用。楼梯、坡道、电梯的公共艺术设计可以在第一时间带给人美的享受。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地铁站是最具美感和最艺术的地铁站。瑞典注重自然艺术,将艺术运用于大自然之中,将地铁站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地下山洞模样。在地铁的楼梯口,可通过雕塑、绘画、岩画等形式体现公共艺术。
墙面作为公共艺术的最佳展示点,可以通过大面积铺画,表现文字、壁画、浮雕等想要表达的主题。墙面和柱面是地铁下层的侧立面,是人们行动时视觉最大的接触面,墙面和柱面的公共艺术设计可以采用有趣的卡通图案和色彩,减轻地下空间的压抑感和沉重感。
地面和顶面作为地铁空间的对立面,具有相对应的特点,需要环境统一。地铁站内空间的顶面因为空间的限制相对于外部空间来说比较矮小,因此,如何通过公共艺术设计减少地铁顶面低垂带给人的不适感十分重要。地铁站的地面装饰一般具有导向性,通过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符号进行划分及引导,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三、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形态结构
通过对现有地铁界面公共艺术作品进行形态符号解构,可以發现它们均由图形、色彩等符号排列组合而成。
图形作为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重要表现方式,点线面构成了图形的视觉元素。点作为单独的图形元素,具有稳定、圆满的特性。同一空间不同点的组合会使人形成不同的视觉感受,两点的距离大小变化也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经过不同方式组合的点可以产生不同的规律,具有趣味性。线作为点运动的轨迹,具有行动性的特质。直线可分为垂直、水平线、斜线三种表现方式,曲线则可分为几何曲线、不规则曲线等形式。线的曲折、粗细、长短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线的相互排列能塑造虚实空间的视觉感受。面的形成可让视觉更加充实,通过形态、色彩、肌理的表现让视觉被填满,产生美的感受。点线面三者结合可形成独特的地铁公共艺术,通过点线面的运用,将美的视觉效果表现在地铁空间中。
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情绪表达,也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地铁站台和站厅的安全线运用黄色,因为明亮的黄色具有警示和提醒的作用。指示牌使用蓝色、紫色,指示乘客按照箭头方向前行。绿色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安全,一般安全出口的标志多用绿色。
四、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表现内涵
(一)设计美学表现
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变化,让地铁空间的设计有了更多可能,年轻化的审美变迁造就了不同的表现风格,有简洁风、民族风、波普风等。地铁的设计应该符合造型美、意蕴美、创意美的特质。公共艺术在地铁中的表现可以打造不同的风格,给乘客带来美的体验。
(二)人文美学表现
随着城市的经济文化建设,地铁空间如何从功能性向人文性转变尤为重要。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城市风格,人文表现公共艺术的主题很多来源于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如上海地铁豫园站,运用了插画风格,用老照片与剪影的方式还原了上海人民挑货、交谈、游玩的场景,让20世纪80年代的老上海重新显现在人们眼前,表现了上海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精神。
(三)心理美学表现
乘客上下班出行的时候,首要的活动场所就是车站。地铁作为人流量比较大的场所,除了具有使用功能以外,还应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较快的生活节奏给人们带来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压抑沉闷的氛围会让乘客产生烦闷的情感,而温馨有趣的地铁空间氛围会让乘客放松自己的心情。地铁空间通过色彩、造型、装饰,以及人性化的设备,可以让乘客有一个好的体验感,放松乘客心情。
五、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完善与思考
本文通过网上调研与实地调研的方式,了解了国内外各具特色的地铁站。网上调研了上海汉中路站、上海自然博物馆站、上海豫园站、台湾南港站、武汉光谷站,以及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实地调研了长沙地铁四号线的黄土岭站、汉王陵公园站。通过调研国内外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情况可以发现,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从艺术形式来看,国外的公共艺术种类多样,表现形式较为新颖,我国表现形式以壁画为主,其他形式较少。从传达效果来看,我国现有的地铁公共艺术受商业影响严重,商业广告充斥着地铁空间,不少公共艺术文化低俗,过度追求视觉形式,容易引起乘客的视觉厌倦。有的设计师注重时尚感,忽略了与城市精神文化的结合,脱离人民群众,不符合公共艺术的设计概念;有的设计师过分解读人们的审美,忽略了艺术的意义,公共艺术作品低俗无趣,脱离了艺术的高雅性、趣味性。但是,总体而言,随着地铁公共艺术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公共艺术形式和效果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完善地铁公共艺术。
(一)挖掘城市文化,紧抓城市特色
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需要符合城市的整体风格,与城市的人文精神呼应,在进行艺术表达的同时建设地铁空间的人文氛围。如长沙被称为“楚汉名城”,具有浓厚的湖湘文化底蕴,在地铁公共艺术建设中,可通过“书香地铁”主题,打造具有人文性的地铁空间,做到传播文化、营造学习氛围的作用。
(二)重视科学规划,提升艺术多样性
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应当注重科学规划,通过艺术管理形式,加强公共艺术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通过各种艺术的融合,将地铁公共艺术的形式变得多元化,富有趣味性。
(三)合理匹配情景,紧抓互动需求
地铁公共艺术需要匹配当代人群的生活场景,满足乘车者的需求。在公共艺术的领域中挖掘用户的情感、心理需求,将用户场景做得更具趣味性,使更具趣味的文案呈现在他们眼前。将公共艺术与人群需求结合,在美学的基本范畴中,把握美的本质,让地铁空间与用户产生愉悦的互动。
六、结语
在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现代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形式逐渐多元化,正在从“功能”地铁向“人文艺术”地铁转变。在实际设计中,设计师也需要注意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地域性、开放性、互动性特点,进行科学的艺术规划,真正发挥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的作用,达到美观、科学、趣味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迟奕晗,王心旭.新媒体介入地铁公共艺术的应用研究:以上海地铁公共艺术为例[J].戏剧之家,2019(25):132-133.
[2]陈思学.公共艺术塑造地铁人文艺术空间:广州地铁声光音乐会项目负责人方思源访谈[J].公共艺术,2019(3):66-69.
[3]崔冬晖.当代中国轨道交通空间设计方法新趋势的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9.
[4]吴福珍.广州城市品牌形象塑造:地铁公共艺术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7):43-44.
[5]石峰.徐州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地域性创意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12):10-11.
[6]袁也君.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
[7]艾瑜.大连地铁站地域性公共艺术塑造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
[8]董娅南.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设计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4):57-58.
[9]武定宇,王浩臣.互动性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可行性探索[J].美术研究,2016(2):111-114.
[10]卢斌,余其彦.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必要性及其原则:武汉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向度研究[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3(4):12-15.
[11]武定宇,宿辰.从艺术装点空间到艺术激活空间: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三十年的发展与演变[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5(4):1-4,8.
[12]庞聪,温晓镭.基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地铁空间公共装饰艺术构建探究[J].大连大学学报,2020(2):98-101.
[13]王超.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设计的共生性研究:以地铁空间为例[J].大眾文艺,2020(17):87-88.
[14]曾雨荪.当代公共艺术多元化介入城市地铁空间[J].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27):181.
[15]卞云飞,张琴.地域文化在武汉地铁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转译与表达[J].科技与创新,2019(12):140-142.
[16]袁也君.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
[17]付莉.文化共生性视角下的合肥地铁公共空间艺术设计[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9(5):109-112.
[18]陈梦矗.地铁公共空间装饰:以上海地铁特殊站点墙面艺术作品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陶瓷绘画平面设计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