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教育和考察登记表
培养教育和考察登记表(精选9篇)
培养教育和考察登记表 第1篇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和考察登记表》、《综合审查表》填写说明
(2006年制)
本表由党支部指定专人填写和保管
1.“单位”教职工填写系或部门;学生填写系及班级。
2.“起用日期”填写支委会或支部大会把该申请人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时间。
3.“姓名”应与居民身份证一致。
4.“学历”分毕业、结业、肄业三种,填写接受相应教育的最高学历。各类成人高等院校毕业生,应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经其认可的部门、单位出具的学历证明为依据;接受党校教育的,以各级党校出具的学历证明为依据。不得填写“相当××学历”。
5.“申请入党年月”例如:2001年10月8日。
6.“列为积极分子年月”例如:2001年12月8日(通病:①党支部收到申请入党人递交入党申请书后,长时间不将其列为入党积极分子。②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才几个月就将其列为发展对象,这样严重违反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
7.“学位”填写本人所得的最高学位,如“文学学士”、“经济学硕士”等。
8.“单位、职务或职业”,无单位的、职务的,填写职业。
9.“本人经历(包括学历)”从上小学填起,起止年月要衔接。“在何地、何单位”要写全称。“任何职”应写明主要职务。参加电大、函大、夜大、职大、自学考试等学习的,都应填写;取得学位的在相应栏中注明。“证明人”填写熟悉本人情况的人或在一同学习、工作过的人。如: 自何年何月至何年何月在何地、何单位、任何职证明人
1959.091965.09××省××县××小学学生×××
1965.091971.09××省××县××中学学生×××
1971.091975.09××××大学学生×××
1975.091978.12××××教务处干事×××
1978.12××××学院教授×××
10.“奖惩情况”要写明受奖励的时间、经何单位批准、获奖名称、享受待遇等;如受处分应填写受到政纪、团纪处分或刑事处罚的情况。经组织复查被平反纠正的不需填写。如没有要注明“无”。例如:
××年××月被评为××××××××;
××年××月被评为××××××××;
××年××月被评为××××××××;
××年××月被评为××××××××。
11.“家庭主要成员和主要社会情况”,家庭主要成员包括父母(扶养者)、配偶、子女以及和本人长期在一起生活的人;“主要社会关系”主要填写同本人联系密切或影响较深的亲属,如岳父母、公婆、伯、叔、姑、舅、姨等。
12.“培养联系人”必需由正式党员担任。
13.“考察情况”,以确定为积极分子时间起每6个月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
(1)考察内容:党组织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考察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①考察政治立场。着重考察他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治态度,特别是在重大思想政治斗争中的表现。
②考察思想觉悟。主要看他们入党动机是否端正,是否坚信共产主义,是否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否有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是否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是否对党忠诚老实。
③考察工作表现。主要看他们是否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真负责做好工作,努力钻研技术、业务知识,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④考察组织纪律观念。主要看他们能否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社会秩序、社会公德,对于那些曾经违犯党纪国法的同志,要了解清楚他们是否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改正的表现。
⑤考察群众观念。主要看他们能否广泛联系群众,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是否坚持原则,敢于向坏人坏事和不良倾向作斗争。
⑥还要考察他们本人的历史、家庭主要成员和联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
(2)考察方式:
①日常考察。日常考察是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经常性考察工作,一个人是否具备了党员的标准,不能从一事一物中看待,要看其一贯的表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考察,可通过谈话听取入党积极分子汇报,了解他们的思想;也可以向群众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一贯表现和在关键时刻的表现
②任务考察。党组织有意识地分配给人党积极分子一些工作和任务,或要求他们组织一些活动,提出具体要求,根据其接受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观察其表现。
③活动考察。有意识地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的一些活动,了解他们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和思想反映。
④关键考察。观察和了解入党积极分子在关键时刻和大是大非面前的态度和行动。关键时刻往往能深刻地反映出入党积极分子的觉悟程度。就目前来说尤其要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对待“法轮功”邪教的态度和立场。
14.“党小组意见”如有党小组应表明意见,例如:党小组于×年×月×日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现情况进行讨论研究,认为该同志已具备发展对象条件,建议支委会(或支部大会)将其列为发展对象。如无党小组则不必填该栏目。
15.“支委会意见”例如:支委会(或支部大会)于×年×月×日研究,同意×××同志作为
发展对象。
培养教育和考察登记表 第2篇
某某同志经过党组织的考察已经光荣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这充分显示了其在本阶段在思想认识与实践基础上的进步。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某某同志能努力按照一名*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和领会党的精神,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联系群众,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热心助人;在工作中坚持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为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不懈努力,使公司多年连续被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但是,还应该看到某某同志在自身性格的历练方面应多多加强,做事也应更加稳重谨慎,同时强化文化修养,争取自身的全面突破。
考察记录二
经过这时间的考察,某某同志较前段有更大的进步。这段时间内,某某同志认真参加党支部的各项活动,积极学习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应用先进的方*指导实践,在理论上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在工作、生活中,用一名*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兢兢业业,团结同事、热爱生活,在群众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当中,应注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多关注时事,政治敏锐性与把握大局的能力有待加强。
考察记录三
经过半年时间的考察,某某同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段时期内某某同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积极表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作为一名*员应有的基本素质,继续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超越自我。
在工作,该同志尽职尽力,努力抓好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同时作为中层管理干部,密切与员工关系,在各方面关心下属、关心企业,维护公司员工和企业利益,在公司中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生活中,不断全面提升自我,继续发扬自身的优点,团结同志,共同进步。
希望能持之以恒,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应多做自我剖析,强化文化素养学习,不断完善与超越自我。
考察记录四
某某同志在考察期内,自我发展稳定。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思想上积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思想上比行动上先入党,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对党的认识水平有了更深一层的提高,能够进一步的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真正含义。
一方面认真参加党支部的各项活动,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理论,应用先进的方*指导实践,在理论上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在工作、生活当中,用一名*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团结同志、共同进步,全面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培养教育和考察登记表 第3篇
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近万名大学生进行了网上投票。调查结果显示: ( 1) 90% 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问题。引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依 次是人际 交往带来 的压力问 题 ( 67% ) 、就业压力 ( 55% ) 、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 51% ) 、情感问题 ( 48% ) 、人生发展与职业选择上有困难 ( 48% ) 、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 ( 45% ) 、学习压力 ( 44% ) 、经济困难 ( 26% ) 、不适应大学生活 ( 16% ) 。
二. 中西教育哲学的不同
若从教育哲学上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学生的个性在理性、情感、意志三个方面发展不平衡。中国的高等教育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 其教育哲学可以上溯至古希腊的智者学派, 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 他开创了一条唯智主义的道路。重逻辑、重思辩、重理性是其长处, 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强调知识、能力、技能的系统训练。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则是以情感和意志的修养为其根本。如梁漱溟在《中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所言, “西方文化知识之部, 当其盛时, 掩盖一切, 为哲学之中心问题, 人生之部较为粗浅。中国文化, 知识之部绝少注意, 几可以说没有, 然而人生之部, 最盛且微妙, 占中国哲学之全部。”[1]
冯友兰也有相同的论述: “按照中国传统, 圣人应该具有内圣外王的品格, 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又说: “内圣, 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2]
上述哲学家尽管论述方式不同, 但都承认传统教育是求好之学, 以日常生活为着力点, 做人做事、人伦日用是其主要内容。传统教育的道德学问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并不存在一个如柏拉图所描述的那样一个超越现实的理念世界, 在这样一个理念世界里面去寻求道德良知, 我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教育主体的实践是结合在一起的, 正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
然而, 大学教育在发挥大学传授知识功能的时候, 很容易忽视掉传统社会里行之有效的做法, 如修身、齐家、躬行、慎独等内容。教育家涂又光说: “近百年来, 可为痛哭可为流涕, 可为长太息的是, 中国人文, 尤其是人文精神, 被中国人批判、糟蹋、凌辱、摧残、横扫, 没有与科学同步发展。”这段话中的人文精神, 主要是指儒家所提倡的“仁”的价值观。那么, 孔子的“仁”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几千年来的经学把它搞得很复杂, 这里不对这些注解一一点评。在《论语》里面, 很多地方把“君子”与“小人”对举, 从中可以看出这“仁”与“不仁”的分别: 一个是通身充满了真实情感, 而理智少畅达的样子; 一个是脸上嘴头露出了理智的慧桥伶俐, 而情感不真实的样子。由此, 可以得出结论: “仁”就是本能、情感、直觉, 和理智是相对的。一个人率性而为,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就是意志, 这就是中国人独特的自由观。更确切地说, “仁”就是中国人的感情与意志。
三. 情感、意志与生活
情感、意志不是抽象的, 就是学生生活本身。所以下面的论述, 不是从抽象人性出发去演绎一个理想的生活, 或者完美人格, 而是立足自己的观察、体验, 发掘出生活的本来面目。
立德树人首先要培养学生要有一个健全的心态, 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到快乐。长期以来, 对快乐主义的生活存在一个偏见, 把它和享乐主义等同起来。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本身就是一件乐事, 是符合教育自身的规律的。席勒曾说过: “一个人只有在游艺的时候方是一个纯粹完整的人。”石里克、席勒、尼采一致认为, “我们的生活如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 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因为这样我们必将人类的纯粹感情埋没了。”[3]
快乐的感情从那里来? 大自然中就蕴藏着勃勃生机。惠特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最喜欢的事情, 似乎是: 自个在户外散步逍遥, 看看草、树、花, 树间的光景, 天空的富于变化的景象, 听听鸟叫, 蟋蟀叫, 树蛙叫, 以及一切几百种天然的声音。分明, 这些东西给他一种比给平常人的多得许多的快乐。”[4]
通过对生活直觉的培养, 激发坚韧的生命意志。叔本华说:“一个普通人总认为, 那直接地、直观地认识了的东西, 比抽象概念, 比仅是想到的东西更要有价值些。他认为经验的认识胜于逻辑的认识。”[5]直觉是人们经验中的直接感知, 它既是对外在事物的生动的认识, 同时又是人们心灵深处的淳朴体验, 因此, 人们总能从对生活的直觉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以下小故事, 相信对人生应有所启发。我曾经看过一位小孩子, 因为不忍心看到一只幼蝶奋力挣脱蝶蛹的痛苦情景, 而用剪刀剪破蝶蛹, 藉以帮助那只幼蝶脱茧而出, 然而, 非常不幸的, 这一桩爱心助蝶的善举, 并没有获得完美的结局──这只幼蝶自从脱蛹之后, 始终生活在跌跌撞撞之中, 几天之后竟然夭折了。这个故事使我不仅想起了西谚: “自由不是免费的。”纵然可以借助外力取得暂时的成功, 但这样的成功只是死亡的前兆。
对生活的直观, 让我们看到的是大千世界中生命的尊严, 可爱又可敬。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入手, 剖析教育哲学上的原因, 认为在情感、意志的教育方面存在缺失是症结所在。本文最后探讨了通过培养乐观的心态, 对生命的直觉来拾遗补缺。
关键词:心理,情感,意志,直觉
参考文献
[1]梁漱溟著,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第一版。
[2]冯友兰著, 《中国哲学简史》, 新世界出版社, 2004年1月版。
[3]洪谦著, 《洪谦选集》,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
[4]詹姆士著, 唐钺译, 《宗教经验之种种》, 商务印书馆, 2002年6月第二版。
培养教育和考察登记表 第4篇
利瓦诺夫在考察中了解到,堪察加边疆区现有学前教育机构无法满足当地儿童的需求,幼儿园招生名额明显不足。该地区学前教育机构平均每100个名额有129名儿童竞争,排队等待进入幼儿园的儿童总计有数千人。扩大学前教育机构网络是勘察加边疆区教育发展的优先方向之一。2007年起,堪察加边疆区已建成7所幼儿园,拟新建2所幼儿园,可接收1330名学龄前儿童。
利瓦诺夫对已建成的幼儿园建筑质量予以肯定,并透露,俄罗斯联邦政府将实施小学大规模建设方案。只有把政府补贴资金全部用到学前教育机构建设和改造上的联邦主体才有资格参与该项目,就目前情况来说,相信堪察加边疆区有资格参与该项目。
在普通教育机构方面,勘察加边疆区规划开办短期班、普通发展班和学前班。堪察加边疆区现有普通教育机构网络在多元化和多功能方面十分欠缺,无法完全满足居民需求。超过65%的学校所在场所不适合教学或者需要大修。36.4%的学校需要分两部分轮流上课,在城市中这个比例为41.4%。
为实施教育战略目标,应创造必要条件,采用现代设计和现代工艺改造、新建学校和幼儿园,以确保抗震性和能源效率。在边疆区北部地区将形成“幼儿园-学校”、寄宿制学校等模式的教育机构网络。在农村地区的每个市规划建设一所拥有现代技术、可进行普通教育高级阶段教学的教育基地。在北方少数民族原住民聚居区,可为15%的学校创造条件,学习本民族语言,即科里亚克语、埃文斯克语和伊捷尔缅语。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登记表 第5篇
主要优缺点:
该同志思想觉悟较高,遵纪守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校遵守校纪班规、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自学能力较强,并能带动周围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热衷于公益活动,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乐于助人;无论在生活、学习还是思想上,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办事一丝不苟,但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爱和陌生人说话,做事有点过度地追求完美,不过该同志会尽最大努力去弥补自己的缺点,尽量将事情做到做好。
党支部意见:经党支部大会讨论,同意将该同志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考察情况(每半年填写一次)(P4):
该同志经学校党支部培训,考察于2008年3月被学院党支部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这充分体现了该同志在培训及之后的阶段中优秀的表现,在思想认识和实践基础上有很大的进步。在半年的考察期间,在生活上,该同志能努力按照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表现突出,乐观向上,勤俭节约,生活俭朴。在学习上,该同志认真学习党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政策方针,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并运用到课程学习当中。学习认真、踏实,有刻苦钻研精神,而且平时该同志乐于助人、乐于奉献、以身作则,带动大家的积极性及对党的认识。同时,该同志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常把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发现自身的缺点,性格较内向,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强,与人沟通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待人接物不够热情,做事不够大胆,但做事比较认真负责。
总的来说,该同志各方面表现优秀,根据对他的考察情况,同意继续培养。
考察情况(每半年填写一次)(P5):
经过半年的考察,该同志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在学习上,该同志更是积极努力,勤奋踏实,较上一学年的成绩有了新的进步。同时,也更积极地提高自己的党性,更努力地向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靠拢。在生活上,该同志不仅继续保持着乐观向上,勤俭节约,生活朴实的作风。在前半年的考察中,该同志存在一些缺点:性格偏内向,沟通能力不强,待人接物不够热情开朗等,在这后半年期间,该同志积极的参与一些公共活动来锻炼自己,改善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该同志待人处事较妥当、较热情,沟通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说话做事更稳重了。总的来说,该同志已经在党的培养下更进一步地靠近党组织,更具备了对其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培养教育和考察登记表 第6篇
封面:
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时间:暂不填;
批准为预备党员时间:暂不填;
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姓名:**;
第一页: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原籍:原户口所在地;
出生地:**;
现任职务:有职务就填,没有的填“无”;
文化程度:硕士;
有何专长:有专长就填,没有的填“无”;
参加工作时间:未;
入团时间:(一般是初中,倒推时间)一般都是**年4月或**年5月;
何时以何种方式提出入党申请:**年**月(与入党申请书时间一致),书面形式; 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时间:暂不填;
培养人情况:姓名:**(必须使正式党员);
党内外职务:有就填,没有的填“无”;
本人简历:
**年**月——**年**月 就读于**小学 证明人:**(班主任);
**年**月——**年**月 就读于**初中 证明人:**(班主任);
**年**月——**年**月 就读于**高中 证明人:**(班主任);
**年**月——**年**月 就读于**大学 证明人:**(辅导员);
2009年9月至今 就读于四川大学 证明人:朱莉;
政治历史上有何重大问题结论如何:无;
第二页
家庭主要成员的职业和政治情况:
与本人关系(姓名)(所在单位)(职务或职业)(政治面貌)父亲**(如无单位,要(特殊情况包括:党员/群众
写明工作所在地)务农、退休等)
母亲**同上同上党员/群众
主要社会关系:格式同上,范围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自己的兄弟姐妹、父母的兄弟姐妹等。选取一致二人填写即可。职务或职业特殊情况如:学生等。
(注:“与本人关系”是指你怎么称呼你的亲戚就怎么填,不要写“兄妹关系”、“父子关系”之类)
何时何地因何种原因受过何种奖励:选取比较重大的奖项,主要是大学阶段的奖项,二至三项即可,如果没有就填“无”。
何时何地因何原因受过何种处分:无。(如果有的话,暂时不能填这个表)
本人在重大政治斗争中有什么问题,结论如何:无
第三页:
主要优缺点: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写。格式如:“该同学在政治上„„;在学习上„„;在工作上„„;在生活上„„”(不签名,不写日期)
后两项不填
第四页、第五页:
让两位正式党员给你填写,如果他们没有时间填,可以自己填写找两位正式党员分别签名。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写。格式如:“该同学在政治上„„;在学习上„„;在工作上„„;在生活上„„”(每页至少要写2/3,字可以写大点点);
两名正式党员签名是每页都要本人分别签名,格式如:“(在第四页末)李宇春,曾轶可”;“(在第五页末)李宇春,曾轶可”;
暂时不写日期。
第六页:
不填,如果你第四五页不够写的话可以写在第六页„„
第七页:
不填
但是,准备便签纸一张(纸质好点的),记录下群众意见
格式如下:
姓名意见
**(必须是团员或群众)„„(一句话表达对你的赞赏之情即可)„„
注:意见可以你自己写上去,但此处的“姓名”必须是被记录人本人签名。
人数要求:6人以上,最佳人数是8人
培养教育和考察登记表 第7篇
1、填写《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登记表》时,一定要严肃认真, 实事求是,内容翔实,字迹清楚,使用钢笔、签字笔或毛笔,并使用 黑色或蓝黑色墨水,不得用圆珠笔、铅笔填写。表内的年、月、日一 律用公历和阿拉伯数字。
2、封面填写:单位填写--中北学院;二级党组织填写--各系党总支(学生直属党支部除 外 ,如公管系党总支、经管系党总支等;【强化部和艺术系不要填】 支部填写--学生第几支部。强化部和艺术系填写强化 部学生直属党支部和艺术系学生直属党支部。
封面时间根据何时确定为积极分子来填写。
3、姓名:曾用名如果没有就填无。
4、民族:填写全称。如汉族、回族等。(不能简写填如汉、回等
5、出生年月:格式如 1989.10或 1989.5(注意:不要精确到日, 写到月即可;出生年月应与居民身份证一致
6、籍贯:填写格式为 xxProvince xxCity(如:江苏泰州、江苏启 东、江苏连云港等;注意:籍贯是本人的 祖居地(指祖父的长期居 住地
7、家庭出身:工人、农民、军人、干部、知识分子(五选一 【常见 错误:公务员,商人】
8、文化程度:大学本科(不要填写大学 XX 年级
9、本人成份:学生
10、有何专长:没有就填无,不要空着不填。(常见错误:行政管理、交际
11、职务、职称:填写一定要具体,如 南师大中北学院公管系行政 管理专业 2007级 13班学委 /班长(如果无职务就填 学生, 不要空着 不填。
12、“何时何地加入共青团”、“何时何地申请入党”两栏填写时一定 不能漏填入团或申请入党的地点;(何时的时间写到月即可 【如在填 写何时何地申请入党格式为:2008年 11月于南师大中北学院】
13、“何时何地申请入党”与“何时确定为积极分子”的时间 间隔至 少为三个月;“何时何地申请入党”与“何时确定为发展对象”之间 的 时间间隔至少为一年;“何时确定为积极分子”与“何时确定为发 展对象”的 时间最好也能间隔一年。(注意确定为发展对象的时间应 在填写入党志愿书之前
14、参加党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培训情况一栏填写模式是:本人于某年 某月参加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分党校第 XX 期初级班(中级班、高 级班的学习,成绩合格并顺利毕业。
15、“何时何地因何种原因受过何种奖励”一栏填写模式是:XX 校级 XX 奖;院级 XX 奖(填写时可做灵活调整, 如果没有的话就填无
16、联系人的单位职务一定要填写清楚,如 南师大中北学院公管系 学生第一党支部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变动情况,没有 就填无。
17、本人经历栏:填写“本人经历”时,一般从 7周岁或上小学时开
始,起止年月要衔接。(如:„ 2001.9-2004.6、2004.9-2007.6、2007.9-至今 “何地、何部门”一定要写全称。“任何职”应写明 具体职务,兼职较多者要填写主要的(如无担任职务则填写学生。“证明人” 应填写最熟悉本人情况的人或在一起工作过的同志。本人 经历最后一栏填“至今” ,不用推算出大学毕业时间。
18、家庭主要成员的职业和政治情况栏:爱人情况栏要注意没有就不 要填,不要错填成自己的情况了;其他成员栏中,称谓填写爷爷、奶 奶、父亲、母亲、叔叔、舅舅、姑姑等称谓,不要填写成与他们的关 系了;在何部门任何职一定要填写清楚,虽然填写空间比较小。比如 退休或务农或待业的情况一定要写清楚家庭地址, 例如务农的话要具 体到每个村每个组, 不能直接写在家务农;政治面貌填写三者之其一: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群众。
19、国内外主要社会关系情况栏:至少要填写两个。本栏其他填写说 明 同上面第 18点填写要求一致。
培养教育和考察登记表 第8篇
在进入新乡市HYS村小学、DYZ村小学和DYL村小学开展义务支教活动的同时, 我们对农村小学做了一些考察。
一、三所农村小学教育中的共性分析
在开展支教活动并对教学环境进行考察后, 实践小组成员认真思考、热烈讨论, 发现了农村小学存在的一些共性, 总结如下:
(一) 学校基本建设不足, 校园环境良莠不齐
三所农村小学都有自己的操场, 但是操场上的体育设施、体育器材十分稀缺, 音乐教育缺乏乐器, 美术教育缺乏专业的画架、画室, 色彩教育缺失。
校园环境建设方面, HYS村小学与DYZ村小学、DYL村小学相比, 明显存在不足。不同地区、不同乡镇, 校园环境建设方面良莠不齐, 这种状况在农村小学比较普遍。
(二) 师资力量薄弱, 限制学生全面发展
虽然三所农村小学里都有本科学历和专科学历的教师, 但他们的学历多是通过函授或自考取得, 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学校教育, 在教学策略和教育时机把握方面存在不足。如在美术课上, 教师示范性地将绘画作品画在黑板上或者用远程教学光碟播放, 小学生只是生搬硬套的模仿, 无法发展小学生的绘画能力、构图能力和色彩搭配能力。
(三) 班级规模小, 利于教学活动开展
对三所农村小学规模考察发现, 农村小学班级规模普遍较小, 有利于教师组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四) 课程设置偏重认知学习, 严重忽视综合素质教育
三所农村小学中, 只有HYS村小学为六年制教育, 其他两所小学均为五年制教育, 说明农村小学教育学制不统一。无论是哪种学制的小学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都偏重于小学生的认知学习, 忽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五) 男女教师比例失衡
通过表1可以看出, 在农村小学里男女教师比例存在轻度失衡, 其中以HYS村小学失衡情况最严重。小学阶段是个体性别角色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 男教师的严重缺失会导致小学生性别角色意识发展受到影响, 小学生无法感知男性角色在社会生活中如何思维、如何行为, 不能为男生树立男性榜样, 无法帮助男生学习男性勇敢、大胆、果断、理性的性格特点, 也无法让女生感知父亲之外的成年男性特点。
二、三所农村小学教育中的个性分析
在实践考察讨论的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 学校发展受学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三所农村小学教育中各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一) HYS村小学
HYS村小学重视校园卫生环境创设;新的教学楼今年年底就能投入使用;学校设有专门的门卫、保安, 以保证小学生的安全。
(二) DYZ村小学
DYZ村小学重视校园环境绿化和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学生体质发展, 每天组织学生做广播体操;学校开设有第二课堂, 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利用国家远程教育设施, 可以及时了解最新教育信息, 查询教育教学资料。
(三) DYL村小学
DYL村小学有专门的舞蹈教室, 适应小学生爱动、爱模仿的心理发展规律, 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教学设施齐全, 教学环境良好, 为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三、我们的建议
针对以上考察结果, 我们就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 鼓励男生报考师范类院校, 号召师范类男生献身国家基础教育
通过表2可以看到, X院教育科学系2008级、2009级、2010级初等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男女生比例状况。三年里即将送往基础教育的男女教师比例为1:25.6, 在这有限的师范类男生中乐意投入到基础教育的比例更小, 而乐意参加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范类男生比例还要减小。这样的一个师范教育现状对于改善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可谓是望洋兴叹, 杯水车薪。
(二) 发展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机智,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培养教育和考察登记表 第9篇
我们看到,太学生以“先锋”角色表现出“英勇”的史例,更鲜明地表现于窦武之难发生时敢于奋起武装抗争的情节。汉灵帝建宁元年(一六八),知识界的代表太傅陈蕃与大将军窦武起用李膺和其他被禁锢的名士,密谋诛杀宦官。宦官集团抢先动作,利用以往对禁军的控制,迅速瓦解了窦武率领的军队,窦武终被杀害。《后汉书·陈蕃传》记载:“(陈蕃)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后汉纪》卷二三说,这支临时组成的武装队伍入承明门后,又直抵尚书门:“到承明门,使者不内,曰:‘未被诏召,何得勒兵入宫?’蕃曰:‘赵鞅专兵向宫,以逐君侧之恶,《春秋》义之。’有使者出开门,蕃到尚书门。”最终“剑士收蕃”,“遂送蕃北寺狱”。这八十余名“拔刃”“入宫”的勇敢的“诸生”们也应当陷于悲剧结局。吕思勉《秦汉史》就此分析说:“则汉世儒生,不徒主持清议,并有能奋身以赴国难者矣。”(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下册,720页)
应当指出,就东汉太学生的集体请愿而言,永兴元年事也并不是“第一次”。还有更早的发生于汉光武帝建武年间的史例。《后汉书·儒林列传上·欧阳歙》记载:名儒欧阳歙下狱,“诸生守阙为歙求哀者千余人,至有自髡剔者”。看来,有人以为“太学生在政治活动中所表现的热忱与积极”,仅仅只“是汉末不容忽视的现象”的看法(于迎春:《秦汉士史》,北京大学出版社二○○○年版,480页),也是不准确的。
其实,关于“太学生在政治活动中所表现的热忱与积极”的历史记录,甚至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吕思勉还注意到,早在西汉,已经发生过太学生请愿运动。他写道:“今世学校,有所谓风潮者,汉世即已有之。”并举《汉书·鲍宣传》所见太学诸生为营救鲍宣,拦截丞相乘车,并守阙上书事(《秦汉史》,下册,719页)。田昌五、安作璋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所关注,指出:“由于太学生中不少人来自地主阶级的下层,对外戚、宦官集团的横行无忌和瘫残腐化十分不满,因而不断酝酿着反对当权集团和改良政治的运动。西汉哀帝时,他们曾声援因反对丞相孔光而获罪下狱的司隶校尉鲍宣。”(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486页)
汉哀帝执政时期发生的这起政治事件,见于班固《汉书·鲍宣传》的记述。丞相孔光负责四时巡视先帝园陵,可能由于职任特殊的缘故,属下官吏获准通行于驰道中道。鲍宣以京师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身份,缉查违禁行驰道中的行为,指令吏员制止丞相掾吏通行,并没收其车马。鲍宣以行为冒犯宰相受到追究,由御史大夫处理。有关官员到鲍宣府上逮捕其随从吏人,鲍宣紧闭大门,拒绝放行。于是因阻止皇帝使者,不遵守臣下礼节,大不敬,不道的罪名,鲍宣被投入主管司法的廷尉部门的监狱。随即发生了太学生支持鲍宣的情愿。“博士弟子济南王咸举幡太学下,曰:‘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诸生会者千余人。朝日,遮丞相孔光自言,丞相车不得行,又守阙上书。上遂抵宣罪减死一等,髡钳。”他们在上朝的日子拦截丞相孔光的乘车,同时在皇宫门口集会上书。汉哀帝于是不得不从宽处置鲍宣。
王咸的行为,标志性的动作就是“举幡”。“举幡”,也就是在当时的公共行为中举起了富有号召性的旗帜。
《后汉书·虞诩传》记载,汉顺帝时代,司隶校尉虞诩因与利用权势、贪赃枉法的宦官首领张防抗争被治罪。执政集团上层就此发生争议,汉顺帝犹疑不决,随即发生了为虞诩“诉言枉状”的请愿:“于是诩子与门生百余人,举幡候中常侍高梵车,叩头流血,诉言枉状。梵乃入言之,防坐徙边,贾朗等六人或死或黜,即日赦出诩。程复上书陈诩有大功,语甚切激。帝感悟,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尚书仆射。”虞诩最终得以“赦出”,张防等受到惩处,也是因为成功的请愿。不过,与王咸为鲍宣组织的请愿不同,发起者是虞诩的儿子虞,参与者也并非太学生,而是“门生百余人”。“诉言枉状”的对象,竟然是对皇帝有影响的宦官首领“中常侍高梵”。而事情的转机,确实发生于高梵“入言之”之后。然而,一种共同的举动——“举幡”,却使我们注意到这起得以“即日赦出诩”的请愿行为与“王咸举幡”事的一致之处。
太学生中虽然相当一部分人出身于官僚富户阶层,和官僚士大夫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他们少年英锐,思想较为新进,言行较为勇敢,又以尚未跻身于官场的身份,和民间有比较多的接触,对于弊政的危害,也有直接的感受。他们以特殊的视角观察到社会矛盾的激化,因而对汉王朝面临的严重危机,可以获得比较清醒的认识。太学生站在社会上下阶层之间的特殊立场,使得他们代表的舆论倾向具有某种公正性。
太学生们所接受的儒学教育中民本思想的积极因素,也对他们积极的政治意识、正义的情感倾向以及政争中“英勇的姿态”,发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许是执政集团上层官学教育的设计者和推进者起初没有想到的。
据荀悦《前汉纪》卷二九的记录,“王咸举幡”故事发生在汉哀帝建平四年,也就是公元三年。这一事件的发生,距离汉武帝兴太学不过一百二十七年。按照《汉书·武帝纪》的记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前一二四)“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通常认为这就是太学制度确立的标志。应当注意到,汉武帝时太学规模,只有博士弟子员五十人。汉昭帝时,增加到一百人。汉元帝“更为设员千人”。《汉书·儒林传》记载:“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岁余,复如故。”即使“王咸举幡”时太学仍然有“弟子员三千人”,“诸生会者千余人”的情形,依然表现出王咸惊人的号召力以及“诸生”们极高的参与比率。当然,也不能排除“诸生会者”包括太学以外知识人的可能。《后汉书·翟传》:“孝宣论六经于石渠,学者滋盛,弟子万数。”李贤注:“昭帝时博士弟子员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时诏无置弟子员,以广学者,故言以万数也。”东汉人言汉元帝时太学“弟子万数”的说法,可能并不确实。而即使当时太学真的有“弟子万数”,“诸生会者千余人”的参与程度,依然是惊人的。
考虑到“王咸举幡太学下”,“诸生会者千余人”时太学的规模,自然会理解这一情形与东汉晚期“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太学书生刘陶等数千人”的行为以“诸生横巷,为海内所集”(《后汉书·翟传》),“诸生三万余人”(《后汉书·党锢列传》),“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后汉书·儒林列传上》)为背景,是有所不同的。
“王咸举幡太学下”事迹,在后来的士人心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
宋代学者黄震写道:“太学举幡,已验乌台之风采。”(《谢黄提举升陟》,《黄氏日抄》卷九三)方秋崖笔下也可见“有六馆举幡之勇”的赞语(《代回何总领》,《翰苑新书》续集卷一二)。又如孙觌《谢万侯相启》以“诸生举幡而来”与“大臣按剑而怒”为对(《鸿庆居士集》卷一七),又李曾伯“大学举幡,共仰典刑之旧”(《桂林鹿鸣宴》,《可斋杂藁》卷二二),曹彦约“人千余而举幡,共推经济”(《答江西帅真舍人启》,《昌谷集》卷六),谢枋得“举幡帝阙下,则王咸之气节”(《回主簿交代札》,《迭山集》卷四)。孙梦观“晨入而倡举幡之义”(《建阳邓宰盈之》,《雪窗集》附录《墓志铭》),马廷鸾“慷慨举幡之谊,六馆在其下风”(《陈宜中除国子录制》,《碧梧玩芳集》卷四)等,都正面借用“王咸举幡”典故。元人牟所谓“太学诸生,犹记举幡之日”(《通刘提举启》,《陵阳集》卷一九),清人吴绮所谓“举幡汉阙,慷慨而明司隶之冤”(《翁苍牙见山楼诗集序》,《林蕙堂全集》卷三)等,也都是同样情形。“王咸举幡”得到肯定的历史评价。
宋人宋祁有这样的诗句:“光华覆盆日,哆侈谮人星。”“无人举幡救,挥涕望明庭。”(《泌阳王介夫》,《景文集》卷二○)对“举幡”行为表达了内心的怀念。刘克庄则屡有文字追慕“举幡”事。如《贺范左相》:“必能容折槛之人,必不罪举幡之士。”(《后村集》卷二七)《回卓教得吉》:“举幡而集阙下,不亦壮哉;衣锦而还故乡,可谓荣矣。”(《翰苑新书》续集卷一二)《方阁学墓志铭》:“自公去国,大臣之明扬,近臣之密启,群人之造辟,士人之举幡,皆曰公宜在天子左右。”(《后村集》卷四○)“士人之举幡”,被看做重要的政治舆论形式。又《挽陈师复寺丞二首》其一:“阙下举幡空太学,路傍卧辙几遗民。”(《后村集》卷九)又《杂咏一百首·何蕃》诗:“城去曾联疏,宣收亦举幡。向令无太学,安得有何蕃。”(刘克庄:《后村集》卷一○)已经明确指出了“太学”作为支持开明政风的舆论中心的作用。
历代文人对“举幡”行为体现出的“壮”“勇”、“忠”“义”、“慷慨”“气节”的赞同和称颂,并不仅仅停留在紙面上。在政治史的记录中,我们还看到对“举幡”这种“激昂风节”表现的仿效和继承。
据《宋史·王居安传》,直言谏臣罢官,“太学诸生有举幡乞留者”。名臣李纲政治生涯中,身世沉浮,也有类似“举幡”集会显示“民望”的情节。《宋史·聂昌传》:“李纲之罢,太学生陈东及士庶十余万人,挝鼓伏阙下,经日不退,遇内侍辄杀之,府尹王时雍麾之不去。帝顾昌俾出谕旨,即相率听命。王时雍欲东等狱,昌力言不可,乃止。”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四《四六用故事配今事》:“李丞相靖康初以主兵失利,既罢,而京师父老与太学士子伏阙下,挝鼓乞用。钦宗遣内侍宣谕已用,纲尚未退,暨召纲入。”汪藻《贺李纲右丞启》写道:“既名高而众娼,乃谗就而身危。士讼公冤,亟举幡而集阙下;帝从民望,令免胄以见国人。经艰难,益见奇伟。”(《浮溪集》卷二三《启》)这段文字,杨万里《诚斋集》卷一一五、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四、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等纷纷引录,可见影响之大。宋宁宗嘉定年间,“外患交攻,廷臣有以和战守三策为言者”,主战派袁燮辞归,“太学诸生三百五十四人作诗以送袁君曰:‘天眷频年惜挂冠,谁令今日远长安。举幡莫遂诸生愿,祖帐应多行路难。去草岂知因害稼,弹乌何事却惊鸾。韩非老子还同传,凭仗时人品藻看。”(《说郛》卷三八上张仲文《白獭髓》)也以对正义立场和勇敢精神的怀念,追述“举幡”故事。
明人章懋《国子监策士》有一段慷慨激昂的文字:“前代太学诸生,有举幡而救鲍司隶者,有倡义而不污朱者,有杀身以争宰相之用舍者,有卷堂以论宰相之起复者,亦有优劣之差乎?诸君皆四海之英,由贡举而来,肯自处若人下乎?愿一吐胸中之奇,老夫当敛衽以拜下风。”(《枫山集》卷三《杂著》)石有《大学幡》诗:“博山炉小烟曲曲,汉鼎虽存已亏足。苍生但怨皇天痴,不信高安好皮肉。长乐宫中断袖起,相国府前人倒屣。关东王母正行筹,日下白虹空贯珥。东朝将相无所倚,何事复令司隶死。谁能砥柱障颓波,不若弹冠伏都市。孤幡扬扬生烈风,海内是非须有公。浮云蔽日不作回,天功正气自可凌。苍穹老臣若肯存,精忠遮道一言羞杀翁。”又有《再作太学幡》诗:“三尺布,逾仞竿。太学诸生朝举幡,谁其救者司隶冤。回天转日谅不难,请君先为遮道言。驰道不可行,使者安可闭。车马已没官,有过各宜悔。但愿相公屈于理,无使司隶屈于势,庶为邦家保廉耻。廉耻一坏公莫轻,拜尘颂功风始成。”(《熊峰集》卷八《七言古》)其中“孤幡扬扬生烈风”,“天功正气自可凌”句,表达了对“王咸举幡”的精神礼赞。
后世舆论对“举幡”事迹的追怀,体现了王咸壮举的长久的历史影响。也体现了“举幡”行为在相当宽广的社会层面形成的文化震动。翦伯赞讨论东汉末年的政治文化形势时,注意到“在野的处士、在朝的中下级官吏和太学的一部分学生这三种力量之平行发展,相互声援”(《秦汉史》,408页)。王咸“欲救鲍司隶者立此幡下”呼声所引起的后世的思想共鸣,依然主要发生在“在野的处士、在朝的中下级官吏和太学的一部分学生”这一社会层次中。
清乾隆帝《评鉴阐要》卷二“下司隶鲍宣狱纲”题下写道:“丞相官属不法,司隶钩止,职也。乃不问孔光,反捕从事,倒置已极。在孔光固不肯自劾,以免宣罪,但彭宣素称贤者,又为御史大夫,而有意脂韦,以闭距诏使曲为周内,鄙矣。驯致举幡太学,俨如聚众,当时之政,尚可问哉。”论者指责孔光、彭宣等,又批评“当时之政”,然而所谓“举幡太学,俨如聚众”,与历代文献中常见议论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因为身为帝王,对于“聚众”而形成对最高执政者的压力,怀有本能的戒心和敌意的缘故。
还有一种对这种“聚众”抗议行为表现出否定态度的人,也出现于在野士人即“处士”之中。东汉末年,名士申屠蟠多次不就辟举。《后汉书·申屠蟠传》还记录了他对于与迫害先进士人的“党锢”案相联系的太学生运动的态度:“先是京师游士汝南范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节下之。太学生争慕其风,以为文学将兴,处士复用。蟠独叹曰:‘昔战国之世,处士横议,列国之王,至为拥彗先驱,卒有坑儒烧书之祸,今之谓矣。’乃绝迹于梁砀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居二年,滂等果罹党锢,或死或刑者数百人,蟠确然免于疑论。”申屠蟠认为,汉末士人“非讦朝政”的舆论形势,将导致“坑儒烧书之祸”的复演。而太学生的参政热情,也是否定的对象。后世一些学人对于申屠蟠政治表现和人生态度所谓“乱世保身”(《朱子语类》卷一三五)、“全身远害”(〔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卷上)、“知几而深致”(〔元〕刘埙:《隐居通议》卷一一)、“卓乎其不可及已”(〔宋〕熊节:《性理群书句解》卷八)、“士之有识者可贵矣夫”(〔明〕崔铣:《士翼》卷三《述言中》)等赞美,当然也是对“处士横议”的否定。
培养教育和考察登记表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