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质量范文
频率质量范文(精选10篇)
频率质量 第1篇
传统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分为主观质量评价和客观质量评价。由于人眼视觉系统(HVS)是图像处理的终端,所以合理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是主观评价方法。然而,主观评价需要组织观察者对失真图像进行评分,劳动强度增加、费时费力,且不能直接应用于图像处理系统中,随时改善图像处理算法。客观评价方法采用数学模型计算失真图像和原始图像的相似度,得到评价结果,具有简单、便于内置于图像处理系统中的优点。
传统的客观评价方法均方误差(MSE)和峰值信噪比(PSNR),是对整幅图像进行误差综合,该方法表达简单、计算方便,但不符合人的主观感受。图像最终接受者是人,所以好的图像评估方法应考虑人眼视觉系统(HVS)的特性。现有的将HVS与图像余弦变换[1]和图像质量评价结合的方法。还有从空间距离、空间频率、图像尺寸对比度变化及对比度掩盖效应等方面考察图像失真情况,提出了基于失真模型[2]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Wang[3]等认为人眼视觉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提取图像和视频中的结构信息,提出结构相似度(SSIM)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SSIM计算简单、易于实现。但SSIM是在空间域提出的,将其推广应用在HWD变换域,对HWD域的图像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中对HWD域图像的结构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基于频率、空间和方向的图像质量评估方法(SSO_IQM)。
1 图像结构相似度(SSIM)
Wang Zhou等人认为自然图像的像素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表现为图像的高度结构性,人眼在观察一幅图像时首先提取的是图像的结构信息,人眼对一幅降质图像质量好坏的判断更多的是对结构信息失真的判断,所以可以通过对降质图像与原图像结构信息的比较得到一个对该降质图像的质量评分,该评分能很好地近似主观评分。SSIM方法包括亮度、对比度和结构3个方面。设原始图像块为,待评价图像块为,则它们的结构相似性的模型定义为
SSIM(R,T)=[l(R,T)]α·[c(R,T)]β·[s(R,T)]γ
其中,
μR、μT为图像R、T的均值,反映图像的亮度信息;σR、σT为图像R、T的方差,反映图像的对比度信息;σRT为R、T的相关系数,反映其结构信息的相似性。C1,C2,C3均为较小的正数,是为避免分母为零或接近于零而造成不稳定,参数α>0,β>0,γ>0。一般取α=β=γ=1,C1=(K1L)2,C2=(K2L)2,C3=C2/2,L是像素的动态范围。
2 HWD变换
Eslami等提出了一组新的小波变换与方向滤波器组相结合的图像变换方法HWD[4]。该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小波变换,然后对各子带进行md(md<L,L为小波分解级数)级方向滤波器组分解,根据各细节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滤波器,得到相应的方向信息。同时对最精细尺度上的系数使用DFB和改进型DFB来增加小波分解的方向性特征。改进型DFB是通过对图像从垂直和水平方向进行分锯,构成VDFB和HDFB这两个方向滤波器组。根据使用的滤波器组的不同,HWD又可以被分为HWDI和HWD2,方向滤波器频率划分如图1所示。
(1)HWDl。
1)对子波变换后的对角方向子带进行DFB分解。2)对子波变换后的水平方向子带进行HDFB分解。3)对子波变换后的垂直方向子带进行VDFB分解。
(2)HWD2。
1)对子波变换后的对角方向子带进行DFB分解。2)对子波变换后的水平方向子带进行VDFB分解。3)对子波变换后的垂直方向子带进行HDFB分解。
图像经3级HWD1或HWD2分解后的结果如图2所示,前者在纹理检索效果优于后者,但会造成块效应,折中考虑,采用HWD2变换处理图像。
3 SSO_IQM
根据人眼倾斜效应[5],人眼对水平和垂直方向分量的敏感度与对角方向分量的敏感度不同,把人眼的这种特性与客观图像质量评估方法结合起来,提出基于频率、空间和方向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对图像进行HWD变换后,将SSIM直接用于各HWD分解频带,用频带相关性图加权各频带的结构相似度得到局部质量,然后对不同方向的局部质量求加权和得到整幅图像的结构相似度,该权值由粒子群优化算法确定,SSO_IQM的具体运算步骤如下:
Step1 分别对M×N尺寸的源图像和失真图像进行3级HWD变换,得到36个子带,记为Rhwd(u,v,i)和Thwd(u,v,i),其中,u=1,2,…,M,v=1,2,…,N,i=1,2,…,36。
Step2 计算源图像和失真图像子带的结构相似图Si(u,v),i=1,2,…,36,以及子带间的相关图αi(x,y),得到局部图像质量为
其中,WSi=αiSi。
Step3 同一尺度上的水平子带和垂直子带的权值与对角子带的权值不同,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计算该权值ωi,i=1,2,…,7,求加权和得到整幅图像的结构相似度,如下式所示
根据SSO_IQM的定义,SSO_IQM值越大表示图像质量越好。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采用数据库LIVE,TID,CSIQ进行仿真实验,图库中还给出了所有失真图像的主观差异评分(Difference Mean Opinion Scores,DMOS),描述的是主观评分(Mean Opinion Scores,MOS)和满分100分的差值,因此 DMOS越大表示图像质量越差,DMOS 越小表示图像质量越好,且 DMOS 的取值范围为[ 0,100]。
图3给出了SSO_IQM相对于主观评分的散点图,图中的每个点代表图像,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失真类型,纵轴坐标表示主观评分,横轴坐标表示SSO_IQM得到的客观评分,黑色实线是用回归函数拟合主观评分和SSO_IQM客观评分的结果。可以看出,散点紧密的围绕在拟合曲线周围,说明所提方法与主观评分的一致性,验证了SSO_IQM的有效性。
比较了SSO_IQM相对于PSNR,SSIM,MS-SSIM,IW-SSIM,VIF,VSNR,PSNR-HMA,DWT-SSIM的性能,利用非线性回归条件下的相关系数(PLCC)作为评价图像质量的指标,PLCC值越高说明客观评价方法与DMOS相关性越好,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本文所提算法SSO_IQM和VIF性能优于其他质量评估方法,虽然SSO_IQM算法性能没有大幅度提高,但这属正常范围,因为这些用于比较质量评估方法本身,已实现了良好的评估效果,要在此基础上再实现更大超越还需进一步研究。
5 结束语
将空间域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结构相似度SSIM推广到HWD变换域,结合人眼视觉倾斜效应和粒子群优化算法,提出基于频率、空间和方向的图像质量评估方法SSO_IQM。由于充分利用了人眼高度自适应窄带刺激这一特点,SSO_IQM取得了更好的评判效果,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到,SSO_IQM在各方面都优于SSIM。将本文所提方法SSO_IQM用于3D图像质量评估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摘要:将空间域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结构相似度SSIM推广到HWD变换域,结合人眼视觉倾斜效应和粒子群优化算法,提出一种新的图像质量评价测度。将SSIM直接用于各HWD分解频带,用频带相关性图加权各频带的结构相似度得到局部质量,然后对不同方向的局部质量求加权和得到整幅图像的结构相似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测度与主观感知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准确地反映人眼对图像的视觉感知。
关键词:图像质量评估,人眼视觉系统,HWD变换,结构相似度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军,刘藻珍,王寅龙.基于人眼视觉特征的图像质量评价模型[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3,23(2):59-62.
[2]DAMERA-VENKATA N,KITE T D,GEISLER W S,et al.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based on a degradation model[J].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2000,4(4):636-650.
[3]WANG Z,BOVIK A C,SHEIKH H R,et al.Image qualityassessment:from error visibility to structural similarity[J].IEEE Trans.Image Process,2004,13(4):600-612.
[4]ESLAMI R,RADHA H.New image transforms using hybridwavelets and directional filter banks:analysis and design[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mage Process,2005:733-6.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辨析 第2篇
一、概念理解与比较
概念定义外延
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种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
基因频率=×100%基因频率是群体遗传组成的基本标志,不同的种群的同一基因往往其基因频率不同
基因型频率指种群内具有某一基因型的个体所占的比例
基因型频率=×100%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
提醒:注意理解定义中的加粗字。
例1:1928年夏天,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但远处的细菌却正常生长。之后弗莱明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青霉素,挽救了无数生命。而今天,青霉素对许多种细菌都不起作用了。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菌与细菌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B.耐药性菌群的形成是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的结果
C.细菌耐药性是长期大量使用青霉素导致基因突变的结果
D.细菌产生青霉素抗性基因后,该基因就会被保留不再发生丢失、突变
【解析】青霉菌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远处的细菌能正常生长,说明二者之间为竞争关系,故选项A错误;今天的青霉素对许多细菌不起作用,原因是细菌产生了耐药性的变异并且得以生存下来,耐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升高得到积累,故选项B正确;细菌的耐药性是细菌本身产生的变异,不是青霉素使用的结果,青霉素使用的结果是使得不耐药性的细菌被淘汰,耐药性个体得以生存,故选项C错误;细菌产生抗药性基因后,该基因可能会丢失或发生突变,故选项D错误。
【答案】B
【点评】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方法总结:若已知AA、Aa、aa的频率,求A(a)的基因频率,则A%=AA%+×Aa%;a%=aa%+
Aa%。
例2: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
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
C.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D.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
【解析】Ⅰ段内AA有40个,aa有20个,Aa有40个,A的基因频率是60%,故选项A错误;引起基因型频率改变的因素很多,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都会最终引起基因型频率改变,故选项B错误;Aa的个体在Ⅰ 、Ⅲ 段数量相等,但是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故选项C错误;由图可知,Ⅱ 、Ⅲ 段内AA的个体逐渐减少至稳定,aa的个体逐渐增多至稳定,说明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故选项D正确。
【答案】D
针对练习: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属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在一个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显性纯合子有12000人,那么,这一人群中A基因和a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64%和36% B.36%和64%
C.50%和50% D.82%和18%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人群中,AA=12000人,Aa=14400人,aa=3600人,总人数为30000人,因此该人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A%=AA%+Aa%=64%,a%=aa%+Aa%=36%。
【答案】A
2.运用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由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
定律内容: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p+q)2=p2+2pq+q2=1。其中p2是AA(纯合子)基因型的频率,2pq是A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q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适用条件: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以下五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保持着动态平衡的。这五个条件分别是:种群足够大;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的发生;没有新基因的加入;没有自然选择。
例3(2015年安徽卷):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 D.21%
【解析】两个种群的大小相等,所以两个种群的A基因频率和a基因频率可以直接相加,分母扩大一倍,A基因频率=(80%+60%)/2=70%,a基因频率=(20%+40%)/2=30%。根据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可知,p=70%,q=30%,所以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2pq=2×70%×30%=42%。
【答案】C
针对练习:某昆虫种群中,基因A决定翅色为绿色,基因a决定翅色为褐色,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假设该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不发生突变和选择,则在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 )
A.0.25 B.0.3
C.0.4 D.0.5
【解析】题目要求考生掌握两点:一是如何利用基因型频率求出基因频率,二是如何运用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由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常染色体上的某基因频率=×100%=该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该基因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计算得A、a的基因频率都为0.5。由题目设定条件可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即:p=0.5,q=0.5;所以该种群的子代中aa的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为 q2=0.5×0.5=0.25。
【答案】A
3.在伴性遗传中有关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
(1)若某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该基因的基因频率=×100%。
(2)若某基因只出现在X染色体上,则该基因的基因频率=×100%。
例4: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解析】因该果蝇种群长期保持vv的基因型为4%,由此算出v=0.2,V=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种长翅果蝇前,vv有0.04×20000=800,Vv有2×0.2×0.8×20000=6400,VV有0.8×0.8×20000=
12800。引入后,基因频率v=(800×2+6400)/(40000×
2)=0.1,V=1-0.1=0.9,故A正确,B错误。因Vv、vv的数目不变,而该种群的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频率降低50%,C、D正确。
【答案】B
针对练习:若在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90%,Xb的基因频率为1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Xb、XbY的基因型比例依次为( )
A.1%、2% B.0.5%、5%
C.10%、10% D.5%、 0.5%
【解析】由于在该果蝇种群中,雌雄果蝇数相等, 因此雌果蝇产生的配子中,XB的基因频率应为90%,Xb的基因频率为10%。雄果蝇产生的配子中,有约的含Y染色体的配子,另有约的含X染色体的配子,在含X染色体的雄配子中, XB与Xb的基因频率也分别为90%和10%。它们配子的结合情况可从下表中得出:
雄配子
雌配子Y
(1/2)XB
(1/2)×90%Xb
(1/2)×10%
XB 90%XBY 45%XB XB 40.5% XB Xb 4.5%
Xb 10%XbY 5%XB Xb 4.5% Xb Xb 0.5%
可见,理论上XBY基因型比例为45%,XbY的为5%,XB Xb的为9%,XbXb的为0.5%。
【答案】B
【易错提醒】(1)注意不同情景下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特别注意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之间的细微区别;(2)关注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的适用条件,以及计算过程中的两次近似处理。
频率质量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0年1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安装心脏双腔起搏器的老年SSS患者68例, 男51例、女17例, 年龄65~78岁, 平均 (68.3±15.6) 岁。根据植入的心脏双腔起搏器有无频率适应功能分为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DDDR) 组35例和双腔非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DDD) 33例。
1.2 方法
1.2.1 临床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手术后定期随访, 并根据自身心律情况调整起搏器工作模式及起搏参数, 以尽可能保证起搏器工作方式接近机体生理状态。
1.2.2 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测定
采用美国Acu-sou12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 按常规方法分别测定心脏内径、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室短轴缩短率 (△D) 、E/A比值 (E/A) 。运动耐力测定方法为记录随访日近3天的运动总时间 (分) 和总距离 (米) , 并取平均值。
1.2.3 采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量表进行调查
该量表采用中文版, 其信度和效度已在国内外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3]。量表包括8个方面:生理功能、角色限制、机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角色情绪、精神健康、总体健康。计分方法:将原始数据转换并累加各项得分, 每个维度得分范围为0~100分, 得分越低表明健康状况越差, 反之则健康状况越好。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DDDR组和DDD组年龄构成、血压和血糖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 2组心脏超声心动图及运动耐力测定结果
随访中2组左房前后径 (LAD) 、右室长轴前后径 (RVD) 、左室舒张末期长径 (LVD)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室短轴缩短率 (△D) 、E/A比值 (E/A) 未见明显差异 (P>0.05) , 但DDDR组的运动耐力指标高于DDD组, 见表2。
2.3 2组生活质量8个方面得分比较 (见表3)
3 讨论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心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4]。近年来的调查显示, 在欧美发达国家SSS患者中, 约有40%存在窦房结变时功能不全, 即心率不能随躯体活动量的增加而增快。理论上讲, 为使运动和体力活动更符合生理需要, 保持变时性反应是重要的因素, 对老年SSS和房室传导功能障碍的患者安装DDDR是更为合理和必要的选择。本研究显示, DDDR组与DDD组心脏超声测定心功能等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 但前者能明显提高老年SSS患者运动耐力指标, 说明DDDR能按照机体需氧量的变化而自动增减其起搏频率。国外有研究显示, 10%~20%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10%的患者感觉失落, 10%的患者认为安装心脏起搏器降低了他们的生存质量, 说明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3]。老年人本身就是对人工心脏起搏器产生不良心理反应的高发人群[5]。本研究显示, DDDR组生活质量的多个评价指标都有明显改善, 其生理功能、角色限制、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得分均明显高于DDD组, 分析原因可能为DDDR治疗SSS能更好地纠正患者血液动力学的紊乱, 通过提高患者的生理和社会功能, 使患者生活更趋于正常人, 从而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和自卑心理, 使其更容易融入正常的社交人群。综上所述, DDDR在提高老年人运动耐量的同时, 可改善其生活质量, 与文献报道一致[6]。
注:与DDD组比较, ★P<0.05, ★★P<0.001
注:与DDD组比较, ★P<0.05
摘要:目的评估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 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8例安装双腔起搏器的老年SSS患者, 据起搏器的类型分为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DDDR) 组35例和双腔非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DDD) 组33例。采用心脏超声、运动耐量测定及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调查, 综合评估2组生活质量。结果DDDR组的运动耐力指标高于DDD组, 且前者的生理功能、角色限制、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多项指标得分明显提高 (P<0.05) 。结论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可明显提高老年SSS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Gergoratos G.Permanent pacemakers in older persons[J].J Am Geria Soc, 1999, 47 (9) :1125~1135.
[2]Tsang TS, Gersh BJ, Appleton CP, et al.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ys function as a predictor of the first diagnosed nonvalular atrial fibrillatio in840elderly men and women[J].J Am Coll Cardiol, 2002, 40 (9) :163164.
[3]胡大一.心脏病人精神卫生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4]张枝革, 杨浣宜, 李建蓉, 等.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起搏器频率适应者的心功能[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4, 20 (5) :352~354.
[5]杨海涛, 祁述善, 沈向前, 等.心脏起搏患者术后心理状况及其心理干预的作用[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3, 17 (3) :189~191.
脑电频率调节 第4篇
【关键词】脑电信号;脑电频率调节;声光刺激
1.前言
当前,我国人民已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人们处于过度的精神紧张状态,这种不良的情绪使人容易产生疲劳、失眠、头痛及精神衰弱,这就需要有一种方便而舒适的治疗手段,于是便需要脑电调节来调节人的精神状态。
医学研究表明,人脑会自发辐射脑电波,脑电信号可以反映人精神状态的变化,所以研究脑电信号也是十分必要的。当人在收到特定外部诱发刺激时,脑电信号也会出现与外部刺激频率保持一致“节律同步”的現象,当持续的外界刺激如频率闪光对人进行刺激时,从大脑皮层采集的脑电信号与闪光刺激频率同步[1]。只要人们利用外部刺激方法,便可使人脑进入某种需要的波段,从而达到调节心态,达到治疗一些心态疾病的目的,其研究的意义在于利用脑电诱发器根据需要调整输出刺激频率用于临床和日常生活。
2.脑电信号产生的机制和分类
2.1 脑电信号的产生
脑电图(EEG)反映了大脑组织的电活动及大脑的功能状态,其基本特征包括周期、振幅、相位等。大脑皮层的结构异常复杂,是一个由大约100亿个各种形态的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系统[2]。神经元由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两个部分组成,是整个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或机能单位。在人和动物的大脑,特别是皮层细胞,存在着频繁的电活动,这些电活动就来自由神经元之间的互联。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脑电是大脑皮层浅层大量胞体与树突的局部突触后电位总和形成的电场,经过脑脊髓液、脑膜、颅骨和头皮构成的容积导体传导,在皮层表面上或头皮上形成的电位分布,利用电极将头皮的电位变化放大并记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脑电波/脑电信号,也称为脑电图(EEG)。
2.2 脑电信号的分类
脑电图的分类,国际上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一般说来,常用的分类变量有频率、电压、形态、同步性周期性等。若按频带定义,一般可将脑电分为下面几种:
(1)δ波,频带范围0.5-3Hz,振幅为10-20uV,常在额部出现,其指数不超过5%-8%,见于儿童和成年人的睡眠时,在正常清醒的成人脑波中很少见,过度换气、睁眼及呼叫姓名都对δ波无影响。无论任何年龄,任何意志水平持续存在的局灶性δ波均为异常,指示着皮质病变。
(2)θ波,频带范围4-7Hz,振幅20-40u V,在颞叶、顶叶较明显,一般倦时出现,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状态的表现。经常存在的局灶性θ节律为异常,其出现为深部皮层下或中线结构的病变。
(3)α波,频带范围8-13Hz,85%的成人在9.5-10.5Hz之间,振幅lO-1uV,是成人脑电中的基本节律。α节律呈正弦形,其波幅可以出现周期性逐渐升高和降现象。α波的活动在大脑各区都有,不过以顶枕部最为显著,并且左右对称,安静及闭眼时出现最多,波幅亦最高,睁眼、光刺激或精神活动时,α波会受到影响,这是正常脑电图的重要标志之一。
(4)β波,频带范围14-30Hz,电压幅度低于5-30uV,以额、颞和中央较为显著,在警觉/工作状态、注意力集中或情绪紧张时出现较多。
(5)γ波:频带范围30-100Hz及以上额区及中央最多,它与β波同属快波,快波增多,波幅增高是神经细胞兴奋型增高的表现。
3.脑电频率调节
3.1 脑电频率调节概述
脑电频率调节和脑电诱发的概念是等同的,人脑诱发电位技术是探索脑的活动,诊断脑的疾患的常规方法,正日益受到重视。脑电诱发电位分为: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等;这些都是通过外界刺激来改变脑电波的状态实现的。脑电诱发器主要功能是提供实验过程中所需的外部刺激,刺激方式为非接触的声音、闪光感官刺激,这两种手段是目前研究诱发脑电常用的方式。基于脑电信号的节律同步化效应的频率调节仪用于调节人体脑电信号可以达到使人处于某种精神状态的效果。
3.2 脑电频率调节的国内外发展
(1)国外发展概况
自1930年代初,一些致力于视听刺激影响下的皮质脑电图的分析研究已经展开。德国精神病学家Hans最早引入脑电的概念并提出大脑在睡眠、麻醉、缺氧及不同的精神疾病状况下,其脑波也不一样[9]。
1975年D.N.J.Donker提出用正弦调制光(SML)来研究脑电的诱发响应,他认为以往采用的短闪光刺激所含的丰富谐波使脑电响应具有复杂的波形。这种复杂性妨碍了对脑诱发反应规律的正确解释,而SML作为刺激信号,由于其闪光频率纯,平均光强恒定,在脑系统的研究中更具有科学性。
近十年以来SML诱发脑电的研究在国际上颇受重视并取得一些成果;如Tweed和Verdagn证明了SML刺激稳定了脑电的α节律,而几乎不改变自发脑电的波形,而闪光刺激明显改变了脑电的波形,但不能稳定α波频率[3]。
(2)国内发展概况
国内的发展不如国外,起步也比较晚,技术不是十分成熟,但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1991年周卫东、曹毅、胡中揖等人做了声、光、磁物理刺激对人体脑电影响的计算机分析[10]。2003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内科的童晓欣等人做了脑电图光刺激的光驱反应频谱研[8]。2009年张羽、钱志余、李韪韬、张建华等做了α频率光刺激脑电信号同步化的初步研究。
3.3 脑电频率调节仪的方案设计
正弦调制光诱发仪即脑电频率调节仪的核心就是正弦信号发生器。有以下方案:
方案一:为精确地输出正弦渡、调幅渡、调频渡、PSK、ASK等信号及保证信号的高可靠性.设计出一种正弦信号发生器。该正弦信号发生器以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和单片AT89S52为基础.采用数字频率合成DDS技术实现频率合成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正弦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稳定度较好,在频率范围内50欧姆的负载上输出正弦波电压幅度稳定在6+0.6 V,波形无明显失真。系统的整体性能良好[4]。
方案二:利用Cortex-M3内核的ARM微控制器LM2S101驱动使用DDS技术的单片低频正弦信号发生器ML2035完成信号的产生,使用专业的ZLG7290按键和数码管显示芯片完成人机交互[5]。
方案三:结合DSP硬件特性,通过使用泰勒级数展开法得到设定参数的正弦波形输出,达到设计目的。该信号发生器弥补了通常信号发生器模式固定,波形不可编程的缺点,DSP芯片具有的特殊软硬件结构和指令系统,使其能高速处理各种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基于此设计的正弦信号发生器具有速度高、精度高的特点。同时该系统依靠简洁的外部硬件电路设计和合理的软件程序设计,能够产生幅度和频率可调的高稳定度正弦波[6]。
方案四:主要由单片机最小系统和FPGA两大模块组成,其硬件电路简单,主要由软件实现设计要求,总体控制非常容易。由于本系统采用了基于FPGA的DDS技术,其实现正弦信号发生器输出正弦信号频率范围较宽,分辩率高,频率的精度较高。另外,本系统还易于扩展,不需要对硬件电路进行较大的修改,只需要修改FPGA中的ROM数据,DDS就可以产生任意波形。但是它也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输出杂散大,这是由于DDS 采用全数字结构,不可避免地引入杂散[7]。
4.总结
本文阐主要述了脑电信号的有关知识,介绍重点脑电频率调节及方法和系统设计方案。国外关于脑电调节的起步较早,技术也比较成熟,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理论。国内的发展不如国外,起步也比较晚,技术不是十分成熟,但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实现成本低廉、控制效率高、网络化、智能化程度高的脑电频率调节仪将是未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彭杰,杜玉晓,杨其宇,黄晓东.一种新型EEG视觉诱发电位闪光刺激器的设计[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0第27卷第3期.
[2]伍国锋,张文渊.脑电波产生的神经生理机制[J].临床脑电学杂志,2000,9(3):188-190.
[3]张作生,林琦.正弦调制光诱发脑电响应特性的研究[J].生物物理学报,1991年3月第7卷第1期.
[4]李道霖,韩绪鹏,肖春芳.正弦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0年12月第18卷第12期.
[5]冯伟.简易低频正弦信号发生器的设计[J].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2010,98-99.
[6]廖柏林,王星胜,林坤,陈旭伟,韩怀梅.基于DSP正弦信号发生器设计[J].电子.电路,2011年第24卷第2期.
[7]李秋菊.基于FPGA的正弦信号发生器设计[J].
[8]童晓欣.脑电图光刺激的光驱反应频谱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3-8-15第7卷第19期.
[9]张羽,钱志余,李韪韬,张建华.α频率光刺激脑电信号同步化的初步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9,28(3):183-187.
[10]周卫东,曹毅,胡中揖.声、光、磁物理刺激对人体脑电影响的计算机分析和实验结果[J].生物医学工程杂志,1991,8(2):155-160.
组合频率干扰分析 第5篇
在专用短波接收机系统中,通常采用的是超外差二次变频体系结构。“超外差”是指将射频输入信号与本地振荡器产生的信号相乘或差拍,即由中频滤波器选出射频信号与本振信号频率和频或差频。主要优点是:在低中频上容易实现相对带宽较窄、矩形系数较高的中频滤波器,以提高接收机的选择性,而且增益可以从中频级获得,降低了射频级实现高增益的难度。当射频信号频率上升到微波甚至毫米波时,采用二次变频方法,可以降低滤波器实现的难度,保证接收机的选择性,既使在射频频率较低时,也可以采用二次变频,且第一中频设计为高中频的方法来获得较好的镜像频率抑制。
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该接收机射频前端系统存在两个频率转换环节,即存在两个混频器。在这些频率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干扰,如组合频率干扰、副波道频率干扰、交叉调制、阻塞干扰、倒易混频等等。这些干扰的出现,对于接收机能否如愿地实现接收功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消除这些干扰,使所需的信号能够毫无影响的解调还原,完成最终的通信。
2. 混频器的频谱分量
一个任意的单值电阻的i-v特性可由多项式(1)表示
其中:α0表示任何DC偏置电流。该表达式包括理想外延二极管,对此[1]:
令RF输入信号为:
LO1信号为:
将有一系列无限多的混频分量产生:
因此,输出包含一个直流项(通常可忽略)
混频器产生的主要分量ωL±ωR来自第二项
其幅度正比于系数α2,该项同时产生二次谐波2ωR和2ωL;三次和更高次项产生更高的谐波,混频产物有如下形式:
这里p和q是正整数,他们代表本振频率和信号频率的谐波次数。分析上式可看出,在混频器的输出产物中,除了需要的中频信号外,还存在一些谐波频率和组合频率,如果这些组合频率信号接近中频信号,并落在中频滤波器的通带内,这样便形成了组合频率干扰。
3. 组合频率干扰分析
由于系统射频频率较低,为了降低滤波器实现的难度,保证接收机的选择性,系统采用了超外差二次变频结构,且第一中频设计为高中频的方法来获得较好的镜像频率抑制。因此,第一中频级采用上变频的形式将RF频率与一频率较高的本振信号LO1进行合频[2]。则可得到该中频级的频率值:
其中:RF为射频输入信号频率;LO1为第一级输入本振信号;为理想条件下第一级混频器输出的中频信号频率。
为了便于后级A/D转换及数字信号处理,第二中频级采用下变频方式,将第一中频级信号与另一本振信号LO2进行差频,则该中频级输出的频率理论值应为:
其中:为第一级混频器输出中频信号频率;LO2为第二级输入本振信号;2为理想条件下第二级混频器输出的中频信号。当然,这两路本振信号是由DDS产生的同相单频正弦波信号。两路信号产生的基本原理相同,故而此处只针对第一中频级进行分析,第二中频级的分析方法与之相同。
由式(6)可知,在第一级混频后的输出信号中会存在组合频率干扰,虽然中频滤波器可以滤除通带以外的频谱分量,但是显然只要满足式(9):
其中: (实) 为第一级混频器实际产生的中频信号族;p1, q1为RF信号频率和本振LO1信号频率的谐波次数。
组合频率的干扰信号就会通过中频滤波器,进入中频放大器。也就是说当p1, q1满足条件:
(其中:BW为信号带宽)时,RF的p1次谐波与LO1的q1次谐波所带来的组合频率干扰将进入第二级混频器。
同理,由于信号带宽不随频率变化而改变,则当p2, q2满足条件:
(其中:2为第二级混频器输出中频信号频率)时, (实) 的p2次谐波与LO2的q2次谐波所带来的组合频率干扰将对最终的后一级的数字信号处理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根据上述算法,通过分析并尽量减少组合频率干扰个数的方法,选择第一级及第二级本振频率,具有极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4.算法实现
运用C++程序语言实现上述程序, 并结合MFC可视化人机交互辅助设计。成功实现了混频器组合频率干扰分析软件。
软件界面如图2所示。
5.结论
本文通过对超外差二次变频接收机射频前端结构原理进行分析, 从理论的角度指出了混频器组合频率干扰的来源, 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分析组合频率干扰来源的方法, 并结合C++程序语言, 成功的实现了这种方法。事实证明, 该方法在组合频率干扰分析, 混频器本振频率选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意义。
摘要:现代通用接收机在设计和实现上越来越趋向高性能、高集成度的方向发展。在性能上, 主要是向高线性、大动态范围、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等方面发展。针对这样的要求, 接收机通常采用超外差结构设计。该结构中至少存在一个频率转换环节, 即混频器。这样, 频率转换过程中就出现许多干扰, 本文针对混频器的组合频率干扰, 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并利用MFC实现了这一算法。通过实践, 证明该方法对本振频率选择、预选及中频滤波器设计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超外差混频器,组合频率干扰,本振频率,中频滤波器
参考文献
[1]Inder Bahl, Prakash Bhartia.Microwave Solid State Circuit Design Second Edition[M].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2]Carl J.Weisman.The Essential Guide to RF andWireless[M].Second Edition.北京:电子工业出社, 2003.
[3]David J.Kruglinski, Scot Wingo, George Shepherd Programming Microsoft Visual C++6.0技术内幕[M].第五版.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
[4]王卫东傅佑麟.高频电子线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关于频率保护的改进 第6篇
本文针对频率异常时产生的影响, 对机组在不同方式运行时, 详细的介绍了对频率保护逻辑的具体改进方法, 并对具体改进的实施提出了自己的具体方案。
1目前频率保护一般设计
频率保护作为电厂发电机组重要的保护, 频率保护主要用于保护汽轮机不受低频共振的影响。由于汽轮机的每一片叶片都有一固定的共振频率, 当频率接近或等于该频率时, 可能发生共振, 从而引起叶片的共振而损坏汽轮机。
目前的频率保护电压取自发电机机端电压, 采集量反应系统的频率变化, 并受到出口断路器的辅助触点闭锁。当该触点断开, 即发电机退出运行时, 频率保护也将自动退出运行。
2目前设计的分析
电厂中, 发电机定子电压经过主变升压最终到系统, 在这过程中有的厂没有厂用系统, 而有的厂都会有自己的厂变带载自己的厂用系统, 图1为某厂的一次系统图。
对于目前的设计, 开放频率保护的条件为主变高压侧的开关位置, 其逻辑见图2。
大型汽轮发电机运行中允许其频率变化的范围为48.5~50.5Hz, 低于48.5Hz时, 累计运行时间和每次持续运行时间达到定值, 保护动作于信号或跳闸。
在主变高压侧开关DL1在合位的时候, 频率保护开放频率检测元件通过机端电压检测系统的频率, 在频率低于定值且累计时间到定值的时候, 保护动作。
但是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发电机带自己的厂变系统孤岛运行时, DL1处于分闸位置, 此时频率保护是被闭锁的, 这时候保护功能退出。而我们知道孤岛运行的基本特点是电压和频率的波动范围较大, 受负荷运行的影响较为明显, 多数运行在低压、低频范围。
与联网电力系统相比, 孤岛由于各种调频手段限制以及无功补偿控制手段不足, 静态稳定性和动态稳定性都较差, 有功不平衡发生时一般经过较长时间的发电调整才能恢复, 甚至出现频率崩溃和电压崩溃现象。
因此在孤岛运行时, 频率保护的作用尤为突出, 此时该保护不仅不应被闭锁, 其作用更应受到重视。
3改进的方法及分析
为了能够在孤岛运行时, 也能对汽轮机进行实时的保护, 现将以前的逻辑作出修改, 对保护的开放条件, 即不仅选取并网开关DL1, 同时选取厂变低压侧的开关, 使发电机不仅在并网状态下, 而且在孤岛运行时, 都可以开放频率保护, 从而达到保护汽轮机的目的。现将频率保护的逻辑修改如图3所示。
不仅在在发电机正常并网过程中, DL1处于合闸位置时, 频率保护开放;而且在机组孤岛运行时, 通过厂变的分支开关DL2或者DL3来开放频率保护, 无论是分支1, 还是分支2或者两分支都在工作状态, 都可以很好的启动保护功能, 从而防止在孤岛运行过程中, 因符合的变化导致的因频率异常, 使叶片共振而引起损坏汽轮机的情形出现。
在传统设计中, 频率保护仅受出口断路器的闭锁, 而忽视了在孤岛运行工况下, 保护该如何实现, 该方案只需加入厂变侧的开关位置, 即可满足这两种工况下的所有保护。且本方案易于实现, 软件方面只需加入开关位置的输入, 与之前的出口断路器的位置取“或”, 而外回路则只需要在厂变的开关柜引出位置接点;抑或直接将DL2和DL3与DL1的接点位置并接, 当任一开关在合闸位置时均开放频率保护, 其简单易行, 可以在经济的基础上大大提高机组运行的可靠性。
4结束语
频率保护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保护机组的可靠安全运行, 免除可能因此产生的对汽轮机的伤害, 而且能保证系统的可要安全运行。因此, 大型机组的频率保护十分必要, 并且应该满足机组在不同工况下运行的要求, 从而防止保护的“死区”出现。
摘要:作为电厂发电机组重要的保护, 频率保护主要用于保护汽轮机不受低频共振的影响, 为保证发电机组的安全及可靠运行, 必须加强对机组继电保护的分析与研究。该文对频率保护逻辑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频率保护,分析,改进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维俭, 电气主设备继电保护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6.
[2]吴晓梅, 邹森元.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典型保障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1.
交通频率收听表现依然走强 第7篇
一、交通频率基本情况
1. 频率开办数量众多
目前国内众多专业化广播频率中, 音乐、交通、新闻、经济、文艺频率是数量最多的五大类型广播频率。其中, 交通频率和音乐、新闻频率并驾齐驱, 同为“三强”。
交通频率的主要内容为交通信息及其他生活服务资讯, 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收听需求, 听众人气旺盛随之带来强大的广告吸纳能力, 交通频率因此被公认为电台的重要广告创收来源。
截至2007年10月, CSM媒介研究调查范围内的32城市中, 交通类频率的数量达52个, 占到32城市所有广播频率总数量的13%, 平均每个城市都有1套以上交通频率。
从频率名称看, 绝大多数交通类频率的定位都是单一的“交通广播”, 少部分交通类频率还涉及到其他类型, 其中“交通音乐”、“交通经济”、“交通文艺”的双重定位频率相对较多。
2. 听众规模庞大, 车上收听更为突出
交通频率听众规模较大, 仅次于新闻、音乐频率。2007年25城市中, 交通频率在整体市场上的平均到达率为14.4%, 略低于音乐频率。而在车上收听市场中, 交通频率的听众规模居于市场首位, 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广播。 (图1)
各城市的交通频率听众规模普遍较大, 苏州、哈尔滨、沈阳、北京、杭州地区的交通频率平均到达率都在20%以上。车上作为交通频率的重要收听场所, 其听众规模大致占到交通频率听众总量的30%-50%左右。
3. 25城市人均交通频率收听时间约15分钟, 1/3以上城市超过平均水平
2007年25城市交通频率在整体收听市场中的人均收听时间15.2分钟;其中, 车上收听时间约占交通频率收听总量的一半。 (图2)
不同城市的交通频率人均收听量存在一定差距, 其中哈尔滨、苏州地区交通频率的人均收听分钟数最为突出, 近35分钟;北京、沈阳、杭州、乌鲁木齐、佛山、长沙、合肥地区的交通频率人均收听量也相对较高, 超过了25城市平均水平。这些城市的整体广播人均收听时间均比较长, 高于平均水平。
4. 交通频率整体市场竞争力强, 听众忠实度最高
不同类型广播频率中, 交通频率的市场份额较高, 在整体收听市场占据约17%的份额, 与音乐频率基本相当。但是在车上收听市场中, 交通频率则拥有独占性优势, 市场份额超过50%, 主导地位无可争议。 (图3)
从不同类频率的市场竞争力分布格局看, 交通频率的市场占有率优势, 不仅表现为其广泛的听众规模, 更表现为其超出其他频率的独特优势听众忠实度居于市场首位。这一特征在车上收听中尤为突出。
二、交通频率的听众收听习惯
1. 家中、车上收听规模相当, 车上竞争力更强
交通频率的收听场所主要集中在家里和车上。具体来看, 交通频率收听从早晨5:30开始 (在家) , 7:00左右达到收听高峰。但7:00开始, 外出人数逐渐增多, 交通频率在家收听趋于滑落, 转而在车上收听快速上升, 并在7:008:00、8:009:00各形成一个收听高峰。上、下午时段, 交通频率的车上收听基本都占据主体, 明显高于在家收听表现。晚19:00以后, 车上收听逐渐下滑, 而在家收听仍有延续。
虽然在家和车上收听规模大体相当, 但交通频率在这两个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存在很大差异。车上是交通频率的主力战场, 白天市场份额基本在50%以上, 高居市场首位。
2. 早晚双高峰走势特点, 工作日表现更为突出
交通频率全天收听率走势呈现为早晚双高峰、白天其他时段收听稳定的特点。这一收听走势特点与人们的实际生活作息规律和媒体消费心理变化有很密切关联。一般而言, 城市居民的早晚上下班时间出行密集, 交通频率在这两时段收听高峰显著;白天其他时段交通出行相对分散, 交通频率基本保持平稳收听走势。早间出行, 人们对于交通路况、天气预报、新闻快讯等实用性信息的获取需求比较大, 交通频率高峰时段峰值更高;而傍晚下班时间, 人们的媒体消费需求更倾向于休闲放松, 音乐、文艺等频率也从下班高峰收听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因此交通频率在傍晚时段的收听高峰相对较缓, 峰值较低。
而在周末, 交通频率表现较为平淡。其他时段的收听, 工作日和周末基本不存在什么差异。
3. 男性、2059岁人群是交通频率全天主力听众
交通频率的内容针对性较强, 既贴合驾车一族获取路况信息等实用性需求, 也满足其娱乐休闲需求, 是驾车一族广播收听的主流选择。因此, 交通频率的不同目标听众收听表现中, 男性、中青年特色非常突出。全天收听走势基本都是男性、2059岁这部分人群引领收听。在职业类别上, 交通频率紧紧吸引了干部/管理人员、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工人、初级公务员/雇员等听众群体。其他人群中, 女性、2059岁和男性60岁及以上听众的收听表现也相对较高。这一收听水平分布, 与实际生活中驾车人群的性别、年龄结构分布基本吻合。
4. 车上收听市场中交通频率已占半壁江山
从整体广播收听市场的竞争情况看, 经济、文艺频率竞争力相对较弱, 新闻综合、音乐、交通频率较强, 且白天时段三大类型频率竞争呈胶着态势。但早晚时段, 交通频率整体走势不敌竞争对手, 被新闻、音乐频率分流了较多听众。在车上收听市场中, 交通频率已大获全胜, 全天各时段市场份额都遥遥领先, 盖过其他类型频率。
这种收听特征反映出交通频率比较明显的“工具性”特征更多被用来满足人们关于交通出行等实用性、功能性信息的收听需求。而与工具性、专业化相关, 交通频率对于收听内容的满足就难以做到面面俱全, 无法与新闻、音乐频率比拼新闻、音乐节目的专和广。
三、交通频率的节目设置及收听表现
1. 生活服务内容为主, 占节目播出总量3 2%
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城市的广播市场整体节目收听表现看, 音乐、生活服务、文艺、新闻/时事节目的播出比重最大, 但是音乐、生活服务、文艺类节目的资源使用率都处于负值, 只有新闻/时事节目的情况例外, 资源使用率达到了88.5%, 收听比重几乎比播出比重翻了一番, 具有很高的市场人气。这也显示出市场对于广播的新闻/时事节目存在旺盛需求。
交通频率的节目内容以生活服务为主, 而且资源使用率较好, 达16.6%, 明显高于同类节目的整体市场收听水平。交通频率生活服务节目中, 汽车服务和天气预报是收听效果最为突出的具体节目类型。另外, 音乐、文艺节目也占据了交通频率近1/3的节目播出比重, 但是播出效果不甚好, 资源使用效率均为负值。而播出比重较小的新闻/时事节目和法制节目, 则收到了丰厚收听回报, 资源使用率分别达到80%和118%。
这一数据说明, 交通频率的主要功能或者说优势还是体现在信息提供方面。交通频率区别于其他类型广播频率的最大特点就是, 对于交通路况信息的高频率播报, 以及整点天气预报、新闻简讯等滚动信息播报和专业性强、内容丰富的汽车保养、交通常识等汽车知识介绍。这些是交通频率区别于其他频率、有效获取特定目标群体忠实收听的独特资源。而音乐、文艺等休闲娱乐节目, 显然还不是目前大多数听众对于交通频率的心理定位, 听众尚未将交通频率当作这类节目的习惯性收听平台。 (表1)
2. 交通频率广告承载能力强, 资源使用率高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交通频率在广播整体收听市场中的强大竞争力, 再加之听众结构的高含金量, 交通广播广告的传播价值深得广告主认可。从各类型频率的广告投放情况也可以看出, 交通频率中的广告播出比重最高, 近20%;而且资源使用率近36%, 明显高于新闻、音乐频率的广告播出效果。 (表2)
四、总结
频率数量占整体市场13%的交通频率, 在整体收听市场拥有约17%的份额, 车上收听市场中更是占有50%以上市场份额, 市场竞争力无可置疑。而且, 专业化内容资源和优势听众资源, 更使得交通频率在广告市场中倍受青睐。
频率与概率复习指导 第8篇
频率:在考察可能事件发生的试验中,可能事件发生的次数与试验总次数的比值叫做可能事件发生的频率。频率是一个比值, 即频率
概率: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叫做该事件的概率,概率是一个用来刻画发生可能性的量,必然事件的概率是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是0,可能事件A的概率P (A) 满足0
二、频率与概率的联系
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可以通过试验进行数据分析后,算出其频率,我们发现它们都稳定于理论概率值,而且收集到的数据越多,频率值就越接近概率值。由此可以得出:求概率近似值的方法,通过多次试验,可以用一个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在相同的条件下,试验的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较好的估计值。
例1从某玉米种子中抽取6批,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有关数据如下: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估计,该玉米种子发芽的概率约为多少 (精确到0.1) ?
分析:试验次数越少,偏差越大。要看表中的种子粒数较多的“1000”、“2000”、“5000”所对应的发芽频率“0.793”、“0.802”、“0.801”,还要考虑“精确到0.1”。
解:该玉米种子发芽的概率约为0.8。
例2小颖和小红两位同学在学习“概率”时,做投掷骰子 (质地均匀的正方体) 实验,他们共做了60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下:
(1) 计算“3点朝上”的频率和“5点朝上”的频率;
(2) 小颖说:“根据实验,该实验中出现5点朝上的概率最大”;小红说:“如果投掷600次,那么出现6点朝上的次数正好是100次。”小颖和小红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分析:骰子各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各面朝上的概率都为。如果投掷600次,那么出现6点朝上的次数“接近于100次”。
解: (1) “3点朝上”出现的频率为:
“5点朝上”出现的频率为:
(2) 小颖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因为“5点朝上”的频率最大并不能说明“5点朝上”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最大。只有当实验的次数足够大时,该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
小红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事件发生具有随机性,故“6点朝上”的次数不一定是100次。
三、关于概率的一些计算问题
1. 求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例3袋中装有红球2个,黄球3个,白球5个,共10个球,它们除颜色外都相同。则任意摸出一球是黄球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任意摸出一球,摸到红球、黄球、白球的可能性都相同。在这10个球中,每一个球被摸到的可能性一样。
解
例4将分别标有数字1, 2, 3, 4, 5, 6的6张卡片洗匀后,背面朝上放在桌上。随机抽取1张,求抽到奇数的概率?
分析:任意抽取1张,每一张被抽到的可能性相同。
解:P
2. 求涉及两步试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可以用画树状图法或列表法进行计算。
例5有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第一个转盘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是红色,1份是白色,第二个转盘平均分成3份,其中1份是黄色,1份是蓝色,1份是绿色。任意转动两个转盘,则两个转盘指针所指颜色能配成紫色的概率是多少?红色和蓝色在一起配成紫色。
分析:第一个转盘被平均分成2份,第二个转盘被平均分成3份,虽然它们被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但转动这两个转盘这两步试验,互不影响,互不干涉。第一个转出红色和白色的可能性相同,第二个转出黄色、蓝色、绿色的可能性相同。要注意题目中的“平均分成”。
解:根据题意可得下表:
此题还可用画树状图法求解。
注意:每一步试验中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务必相同。
例6口袋中有红心、黑桃花色的牌各一张,从中任意摸出一张后,放回袋中,再摸一次,两次都摸到红心牌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摸牌两次,属于两步试验,注意题目中的“放回袋中”,说明第一步试验有两种可能情况,并且可能性相同,第二步试验同样也有两种可能情况,并且可能性也相同。
解:根据题意可得下表:
此题还可用画树状图法求出。
例7柜子里有2双鞋,随机取出两只刚好配成一双鞋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注意题目中的“随机取出两只”,此题属于两步试验,如果先取出一只,再取出另一只,就可以完成“取出两只”的任务。要注意一只鞋不可能被同时取出两回,此题属于“不放回”的题目,而且要注意“配成一双鞋”。
解:根据意题可得下表:
此题还可用画树状图法求出。
例8桌上放着6张扑克牌,全部正面朝下,其中恰有2张是老K,两人做游戏,游戏规则是:随机取2张牌并把它们翻开,若2张牌中没有老K,则红方胜,否则蓝方胜。你愿意充当红方还是蓝方?请说明理由。
分析:“随机取2张牌”属于两步试验,一张牌不可能被同时取出两回,此题也属于“不放回”的题目,题目中的“2张牌中没有老K”说明两张牌中每一张牌都不能有老K。
答:我愿意充当蓝方,理由如下:
根据题意可得下表:
∴我愿意充当蓝方。
此题还可用画树状图法求出。
3. 求涉及三步或三步以上试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可以用画树状图法进行计算。
例9一家医院某天出生了3个婴儿,假设生男生女的机会相同,那么这3个婴儿中,出现1个男婴、2个女婴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本题属于三步试验,用树状图法表示如下:
解:
四、关于频率与概率的估算问题
1. 用样本频率估计总体频率。
例10从口袋中随机摸出一球,再放回口袋中,不断重复上述过程,共摸了150次,其中有50次摸到黑球,已知口袋中有10个黑球和若干个白球,由此估计口袋中大约有多少个白球?
分析:先算样本,再算总体。
解:设口袋中有x个白球,
根据题意,得:
化简得:500+50x=1500。
解得:x=20。
答:由此估计口袋中大约有20个白球。
例11为了估计鱼塘中有多少条鱼,先从鱼塘捕捞100条鱼做上标记,然后放回鱼塘,经过一段时间,待有标记的鱼完全混合于鱼群后又捕捞了200条鱼,其中24条有标记,第二次捕捞了220条,其中18条有标记。请问你能否估计出鱼塘中鱼的数量?若能,鱼塘中大约有多少条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分析:捕捞了二次,这里要说明的是:考虑到第一次捕捞的样本容量有些少,为了使样本容量大些,这样调查范围大,较为精确些,所以再捕捞一次。
解:设鱼塘中大约有x条鱼,
根据题意,得:
化简得:
解得:x=1000。
答:鱼塘中大约有1000条鱼。
2. 用平均概率估计概率。
例12一个口袋中有15个黑球和若干个白球,从口袋中一次摸出10个球,求出黑球数与10的比值,不断重复上述过程,总共摸了10次,黑球数与10的比值平均数为,因此可估计口袋中大约有多少个白球?
分析:题目中有“平均数”这一信息。
解:设口袋中大约有x个白球,
根据题意,得:
化简得:15+x=75。
解得:x=60。
基因频率问题探究 第9篇
基因库:顾名思义就是基因的“仓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每个种群都有自己的基因库,虽有个体死亡,基因库却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
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例如,从某种群随机抽100个个体,其中基因型AA有30个,Aa有60个,aa有10个,则A的基因频率=×100%=60%,a的基因频率=1-60%=40%。
基因型频率:即某种基因型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AA=30%,Aa=60%,aa=10%。
二、基本问题
1.如何认识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成为工业区前后桦尺蠖体色的变化,生动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成为工业区前,桦尺蠖体色以浅色型(ss)为主,S的基因频率在5%以下;成为工业区以后,桦尺蠖体色以黑色型(SS、Ss)为主,S的基因频率上升到95%以上。这有力地说明了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使得S的基因频率上升,s的基因频率下降,物种的进化就是由于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结果。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主要有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遗传漂变、迁移等。
2.怎样计算种群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例1 在某一人群中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aa)占16%,则该种群中基因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60%,40%?摇 ?摇?摇B.48%,52% ?摇?摇?摇?摇C.36%,64%?摇 ?摇?摇?摇D.40%,60%
解析 根据题中条件,已知aa占16%,根据基因频率计算公式p(AA)+q(aa)+2pq(Aa)=1,可以推出a的基因频率为40%,则A的基因频率为60%。故应选A。
例2 某种群的三种基因型AA、Aa、aa初始个体数分别为400、500、100,现假定群体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请问F(子三代)该群体三种基因型及A、a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解析 对于遗传平衡状态,根据1908年英国数学家哈代和德国医生温伯格创立的遗传平衡定律: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在符合5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的频率在代代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这5个条件是:种群足够大,种群间个体的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发生,没有新基因加入,没有自然选择。所以遗传平衡状态下,F(子三代)群体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改变。
即A的基因频率为=65%,
a的基因频率为1-65%=35%,
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AA=0.65=42.25%,Aa=2×0.65×0.35=45.5%,aa=0.35=12.25%。
例3 大豆黄粒(子叶颜色)对绿粒是显性,用纯种黄粒与纯种绿粒杂交得到F,F自交得到F,将F中黄粒种子种植后得到植株,让其自由交配,则所得种子中杂合黄粒的理论比例为( )。
A.?摇 ?摇?摇?摇B.?摇 ?摇?摇?摇?摇C.?摇 ?摇?摇?摇?摇D.
解析 本题直接计算有些复杂,若先求基因频率,再利用基因频率计算公式p(AA)+q(aa)+2pq(Aa)=1,可以很快得出结论:F中黄粒种子种植的植株中,AA∶Aa=1∶2,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a的基因频率为,让其自由组合,则所得种子中基因型为AA的比例为×=,基因型为Aa的比例为2××=,因此=。故应选C。
例4 人类的苯丙酮尿症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如果群体的发病率是,表现型正常的个体婚配,生出患病小孩的概率是多少?
解析 据题意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aa=,则a的基因频率a==0.01,A的基因频率A=1-0.01=0.99,所以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A=0.99,Aa=2×0.99×0.01,表现型正常的个体是携带者的概率为:,即。
两个携带者生出患儿的概率为,因此表现型正常的个体婚配,生出患病小孩的概率是:×0.25=。
例5 人体排泄具有强烈气味的甲烷硫醇的生理现象是受隐性基因m控制的。如果在冰岛人群中m的频率为0.4,问:在一双亲都正常有三个孩子的家系中有两个正常男孩和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是多少?
解析 m的基因频率为0.4,M的基因频率为1-0.4=0.6,所以MM的基因型频率为0.6=0.36,Mm的基因型频率为2×0.6×0.4=0.48,mm的基因型频率为0.4=0.16,则表现型正常的个体是携带者的概率为:=。
双亲都正常有三个孩子的家系中有两个正常男孩和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是:
××××××3≈0.017。
综上所述,由随机抽样或调查统计的个体数量可以计算基因频率,由基因频率可以计算基因型的频率。反之,由基因型频率也可以计算基因频率。
对于一对等位基因A、a而言,假设a的基因频率为n的话,则A的基因频率为1-n,AA、Aa、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1-n)、2n(1-n)、n。反之,知道aa的基因型频率(即群体患病率),也可以计算a的基因频率。
练习
1.已知人眼的褐色对蓝色是显性,在一个由30000人组成的人群中,蓝眼人有3600人,褐眼人有26400人,其中纯合体有12000人,那么群体中A和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
2.囊性纤维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欧洲人群中每2500人中就有一人患此病。如一对健康夫妇有一患病孩子,此后该妇女又与一健康的男子再婚,问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多少?
频率特性测量与作图技巧 第10篇
1 二阶RC有源滤波器的传输函数与性能参数
由R、C元器件与运放助成的滤波器称为RC有源滤波器, 其功能是让一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通过抑制或急剧衰减此频率范围以外的信号。受运放带宽的限制, 这类滤波器仅适用于低频范围。由于对频率范围选择的不同, 滤波器可分为低通、高通、带通、带阻四种, 一般来说, 滤波器的阶数越高, 幅频特性的速率越快, 但R、C网络的节数越多, 元件参数计算越繁琐, 电路调试越困难, 所以本文选用具有最大平坦响应的巴特沃斯 (Butterwoth) 压控电压源 (VCVS) 滤波网络, 进行讨论和研究。
二阶RC低通滤波器的传输函数为:
(Av为电压增益, ωc为滤波器是截止角频率, Q为品质因素) 。分析表明图1-1的电路传输函数的表达式为
(1-2) 与 (1-1) 式相比较, 可得滤波器的性能参数表达式为:
已有研究表明Av2电路稳定, 滤波器的品质因数Q取0.707时波特图最为平坦, 滤波器性能最佳, 效果最好。为了计算方便, 设计简单, 便于制作调试, 我们取R2=R3=R4=10KΩ、C=C1=10nF, 而
现在我们假设=2KHz则R1=5.63KΩ取6KΩ得图1的电路。
2 用示波器画波特图
为了分析方便, 我们采用Multisim7软件仿真分析研究用示波器作波特图的方法。因为fc=2 KHz, 所以取频点如表格1所示, 对应频点上的增益由示波器测出输出幅值在计算增益。实验时便于计算, 测试信号幅值取10mv, 每改变一次输入信号, 测一次输出幅值。如要图形精确一点则多取几个点, 这样增加了计算量而已, 为什么取表中的这些频点呢?通过计算增益后分析增益的衰减量来确定, 这一点对图形的制作、美观很重要。
根据表1画波特图如图2所示 (说明:由于作图版面、图形美观的限制, 图形在频率5KHz以后做了美化处理, 但不影响图形的样子) 。从图2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为fc=2.2KHz, 增益下降速率约-38dB/10倍频, 而设计计算为fc=2KHz这主要是因为示波器测试视觉上的误差取值元件差异引起的, 实际实验中亦是难免的。
3 结语
这样的方法便于每一个高职高专类学生、业余技术工程师们的应用, 并学会没有波特仪时, 用示波器分析频域特性, 培养、提高了分析、应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强.模拟电子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
[2]潘正坤.用Multisim辅助《电路分析》实验.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3.4.
频率质量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