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培根论读书中英对照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培根论读书中英对照(精选8篇)

培根论读书中英对照 第1篇

关于读书的英语作文(中英对照)

As a student, we have study for many years. During there years, we study Chinese, English, science and so on. In this perio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our knowledge, we not only read the books in class but also read extracurricular after school. In my opinio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the best book I have read. In this book, the great author Cao xueqin his view about love. He had firmly faith in what is the true love and try to tell u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love, only one kind 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rue Love.

In a dream, and under mythical circumstance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novel, Jia baoyu, met the Fairy Disenchantment in the Land of Illusions. She showed him three ”registers“ each containing the names and ”the happenings in life“ of 12 girls in his clan. Each girl represents a kind of love.

From the stories which are unfolding in the novel, the reader should kn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kinds of love, and should be able to distinguish True Love from the other kinds.

True love is acceptance, committal, mutual and without any post conditions. The love between Lin daiyu and Jia baoyu is considered to be True Love. Just saying or hearing I love you is not good enough because talk is cheap. Action in mutual commitment is essential, as we can see in the novel.

We always have dreams. What’s ours dream? Do you know what you exactly want? And do you work hard for it. In this book, you can taste the feeling of the author about his strong will. In his words, you can find the charm of Chinese. It is not a book, but a precious deposits. You can get a lot from it. But unfortunately, the novel was never ”completed“ to such a state. On the other hand, maybe, it is another kind of beauty of the book. If you have not read this book yet, just go and read it. You will love it.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已经研究了许多年。年,期间我们学习语文、英语、科学等等。在这段时间,提高我们的知识,我们不仅在课堂上读的书也读课外放学后。在我看来红楼梦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书。在这本书中,伟大的作者曹雪芹他对爱的看法。他坚定地相信什么是真爱,试图告诉我们,有各种不同的爱,只有一种应该被认为是真爱。

在梦里,在神秘的情况下,小说的主要人物,贾宝玉,遇到了仙女觉醒在幻想。她给他三个“寄存器”包含名称和“生活中的事件”的12个女孩在他的家族。每个女孩都代表一种爱。

的故事展开的小说,读者应该知道爱的.不同的特点,并且应该能够区分从其他类型的真爱。

真正的爱是接受,承担义务,相互,没有任何条件。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是真爱。只是说或听我爱你不够好,因为言语是廉价的。行动共同承诺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

我们总是有梦想。我们的梦想是什么?你知道你到底想要什么?你努力工作。在这本书里,你可以品味的感觉作者对他的坚强的意志。用他的话说,你可以找到中国的魅力。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珍贵的存款。你可以得到很多。但不幸的是,这部小说从来没有“完成”这样一个状态。另一方面,也许,这是另一种美丽的书。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这本书,就去读它。你会喜欢它。

培根论读书中英对照 第2篇

人们之所以宁愿追随悖论而不追求真理,不仅仅是因为难以探索真理,还因为真理可以抑制人们的幻想,因为悖论可以更好地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后期有一位希腊哲学家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因为他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骗人的文字可以如此迷人,尽管它们既没有诗歌那么美,也没有商业那么丰富。不知道为什么,人难道只是为了爱虚假而追求虚伪吗?也许是因为真理就像阳光,在它下面的世界上演的化妆舞会远没有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那么梦幻华丽。

对世界来说,真理就像一颗珍珠,只有在阳光下才会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宝石或者DIA。它需要借助摇曳的烛光来变出五颜六色的浮灯。

真假欺骗都会给人带来幸福。如果消除人们心中的各种虚荣心、错误的自我估计、各种异想天开的假设,很多人的内心就会表现出多么渺小、空虚、丑陋,甚至会感到厌恶。关于这一点,有人怀疑吗?

感知:谎言是虚伪的代名词。我同意文章中的一句话。人们之所以愿意追随诡辩,是因为诡辩能够迎合人性中那些恶习。人性,一个太强大而不伟大的东西,同时又太小而不脆弱。跟着诡辩就是逃避,逃避心里有东西活着。文章里说得好。它被空气吹起来就像蛇一样,只能趴着爬。没有什么罪比虚伪和背叛更可耻!所以蒙田在研究“骗子”这个词为什么这么恶心的时候说得好:“深入思考!骗子是那种敢于狂妄地面对上帝,却不敢勇敢地面对世界的人!”

没错!有一个预言说,基督回到地球的那一刻,就是在地球上找不到诚实的人的那一刻,而谎言则是要求上帝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的声音。这是对伪君子和骗子的严重警告!不要真的让童年成为最“纯粹”的时光,然后永远被埋在记忆最深的角落。

培根论读书中英对照 第3篇

1 培根《论读书》中主要含义和思想以及王佐良译本中的特点分析

1.1 培根《论读书》大体赏析

培根将“读书”二字做了最详尽深刻的解读,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堪称经典, 推荐此文给大家, 望大家能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人是经验主义的, 从过往经历中总结规律、吸取教训, 从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但并非所有的事情, 都需要我们亲身经历过后才能够明白, 并非只有直接经验可以给我们启发, 我们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来学习。例如, 以他人的成功经验, 为自己的行动做指导。书本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我们都知道开卷有益, 但如何让这个“益处”真正得到发挥, 还在于如何读书。培根告诉我们“明智之士用读书”, “用书之智不在书中, 而在书外”, 关键在于“用”。读书的关键在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 用经验加以证明和巩固, 这就是活学活用。如果只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 那是读死书、死读书。要让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真正为自己所用, 就应当让自己“活”起来, 将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的思想, 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 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经验。

1.2《论读书》的精彩片段

《论读书》是培根的经典之作, 而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充分体现了原文的语言风格, 将原文中关于读书的深刻哲理入木三分地表达出来。如“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博采, 足以长才。其怡情也,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 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 最见于处事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 然纵观统筹、全局谋划, 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从读书的益处说起, 并说明这些益处在不同情境下发挥的效用。又如“书有可浅尝者, 有可吞食者, 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 有只须读其部分者, 有只须大体涉猎者, 少数则须全读, 读时须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 取其所作摘要, 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表达了针对不同的书要使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这样才能保证读书的效率及效果。

1.3 培根《论读书》的王佐良译本翻译要点分析

1) 王佐良译本中的译文内容与《论读书》中的原文句句对应。大多数的句子都会根据相应汉语语法进行科学翻译并且会做出一定合理调整。其中, 语序调整以对应汉语表达习惯为主, 这样做是为了使读者对《论读书》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加以正确理解。例如,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这一句被王佐良先生翻译成“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博采, 足以长才。”又如“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被王佐良先生译为“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 然纵观统筹、全局谋划, 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上述译文内容均代表了王佐良的翻译手段和翻译技巧。

2) 通过上述译文内容, 可以看出, 一些介词在被重复利用之后, 就自然而然的被译成了相应动词, 而并列介词短语在此刻也被王佐良先生译成了动词短语。汉语语言翻译讲究层层推进, 叙事手段也是如此。《论读书》中培根写道:“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to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ion: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此句被王佐良先生翻译成“读书费时过多易惰,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大家不难看出, 此句是由不定式做这个句子的主语, 而王佐良先生在翻译此句时则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汉语言习惯, 此时用读书一词作为句子的主语就很好的诠释了此句的真正含义。“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句中充斥静态语句, 王佐良以一句学究故态将动态汉语效果展现得淋漓尽致。“They pre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此句被王佐良先生翻译为”读书补天然之不足, 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 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 如不以经验范之, 则又大而无当。”此句中冒号被王佐良用逗号进行代替, 总分够与连动结构互换是一种常见现象, 运用此类翻译手段可使其完全符合汉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特点。

2 培根《论读书》的王佐良译本英汉翻译技巧详述

2.1 词类转换法

在英译汉过程中, 有些句子可以逐词对译, 有些句子则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相关语法表达和对应习惯表达上存在一定差异, 就不能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方法来逐词对译。如果想保证原文意思和含义不被曲解, 此时必须把译文中的词类进行细化改变。《论读书》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句为“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名词-动词) , 其被王佐良先生翻译时则为“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傅彩, 足以长才。”将名词:delight, ornament, ability分别译为动词“怡情, 傅彩, 长才”。文章中还有这样一句话,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名词-动词) ,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为“其怡情也,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 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 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将名词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discourse,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分别译为动词“独处幽居、高谈阔论、处世判事”。

2.2 减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表达方式以及修辞手段上有许多不同, 有些词语或句子成分在英语中是必不可少的, 但若搬到译文中去, 就会影响译文的简洁和通顺。因此在英译汉的过程中, 为了使译文更加简练, 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需要省略一些可有可无或翻译后反嫌累赘的词语, 这样的翻译方法就是减译法。例如原文中写道“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为“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 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 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 始能无知而显有知。”在翻译中多次省略连词if, 使译文更加简练, 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3 语态变换法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是很不相同的:英语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 而汉语则很少使用, 即便使用, 也不像英语那样有固定或比较统一的构成形式。“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经王佐良先生翻译为“书有可浅尝者, 有可吞食者, 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 有只须读其部分者, 有只须大体涉猎者, 少数则须全读, 读时须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原文中所有被动结构都被王佐良先生转化为汉语的主动形式, 使译文符合汉语的习惯用法, 显得地道而自然。

3 培根《论读书》与王佐良译本

英国文学史鲁宾斯坦评说道:“培根是写作随笔的高手。《论读书》不受个人感情支配, 具有公正超脱的格调。他与读者的思想建立直接联系, 超过了他以前的十五代人。他的思想从来都不是抽象的 (即不难理解, 但不是靠看字面意思) , 而且永远是具体鲜活的东西。他的随笔, 篇篇言简意赅, 富于变化, 每次捧读, 都使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文章中充满灵感的常理, 迄今仍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现代人实用智慧的丰碑之一, 理解了它可以用来改造世界。”总而言之, 《论读书》中包含了超人的智慧和哲理, 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王佐良先生在进行《论读书》翻译的过程中能有效利用汉语文字功底进行翻译操作, 之后在此基础上旁征博引,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将所有翻译内容进行观点化翻译, 在翻译完成之后则全部归为“己用”。王佐良先生借助各种各样的语言翻译形式和语言翻译手段, 将较为复杂的客观规律运用编码形式转化为相应的优美文字, 以单向翻译形式将《论读书》中积极内容有效传送给广大读者。译文布局形式匠心独运, 措辞操作发挥得淋漓尽致。《论读书》译文整体结构从严格意义上来将较为紧凑, 目的性十分明显。王佐良先生充分发挥出了其自身汉语言的表现力和汉语言的说服力, 以此为前提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会使读者在仔细品读之后接受自己的观点, 深受感动, 甚至会让读者误以为是原创。

4 结束语

《论读书》一作是培根所创作的, 此书被收录在《论说文集》艺术中, 《论读书》译本众多, 当其被传播在中国过程中, 王佐良译本则最为优良且传播也最为广泛, 经过通读之后, 其与《论读书》原作所要表达的精神和含义相差无几。王佐良先生在翻译过程中, 运用较多翻译技巧, 最为常见的就是词类转换法, 减译法和语态变换法, 需要注意的是, 增译法和正说反译法等也是王佐良《论读书》译本中的常用译法。

摘要:该文针对培根《论读书》的译本现状, 对培根《论读书》的王佐良译本的英译技巧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培根,《论读书》,王佐良,英汉翻译

参考文献

[1]李锦, 李向民.浅谈翻译中的误译现象[J].魅力中国, 2007 (4) .

[2]张阳.译者的文化感知与影视片名翻译之创造性——以Rev-olutionary Road的中译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0 (6) .

[3]王雅, 李志娟.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9) .

[4]李芳.翻译过程研究综述[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 .

培根论读书中英对照 第4篇

一、比喻论证:让道理通俗易懂,容易为读者接受

《论读书》一文运用最多的是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其实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讲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平易生动,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容易接受。

如文中第四自然段中所写“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这一句话以未经人工培育的“野生的花草”来比喻“人的天性”,以对于野生的花草的“修剪移栽”来比喻人的“求知学习”,两个比喻句配合得天衣无缝,恰当而又巧妙。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比喻的目的是为了生动地论述本段第一句话“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这一观点,通过这两个比喻句,可以说达到了这一观点易于为读者感知的目的。

再如文中第七段所写到的“书籍好比食品”,将书籍比作食品。该段运用这个比喻句开头后,接连运用多个比喻句来继续进行论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主要论述了读书的三种方法:浅尝、吞咽、咀嚼,也即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就可以了,再没有必要进行深入阅读;有的书只需要了解其中的梗概就行了,没有价值进行细致阅读;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就像吃有营养的东西一样,一定要细嚼慢咽才能得到良好的消化和吸收。把书籍比作食品,把吃食物的三种方式比作读书的三种方法,不但新颖而且生动,利用读者所熟悉的事物进行说理,让读者在阅读之后细细回味,最终决定选择哪种方法去读书,才能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

二、对比论证:让分析更透彻,理解更容易

对比论证,顾名思义,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事物进行对比,通过将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进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所需要论证的结论得出结果。在《论读书》一文中,有一处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文中第五段写道:“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在这里,作者通过“轻鄙”“羡慕”“运用”三个词语,通过对比,极为准确地分析了不同的人对待学问的不同态度,“狡诈者”看不起学问,故而成为“狡诈者”,“愚鲁者”只懂得做旁观者“羡慕”学问,故而成为“愚鲁者”,从而得出只有头脑聪明、明察事理的人才会用心、用神去读书,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将读书所得予以运用。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习得知识,增长见识,提升素养,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学以致用。只有将所读的书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才能算是“聪明者”。

三、归纳论证:使结论在论述过程中得以明确

归纳论证是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一一阐述,最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结论。《论读书》一文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那段话就是运用归纳论证的方法。文中第十一段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一段,作者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读史”、“读诗”、“演算”、“哲理”、“道德”、“逻辑修辞”的作用,然后再予以总结和归纳,最后得出结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告诉读者读书的一个大作用。排比句式的运用,使句子句式整齐,层次清晰,增强了论述的气势。归纳论证的运用让论点通过排比句式层次分明地显现出来。

《论读书》一文第十二段也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手法。第十二段主要论述了“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这一观点,分别使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和归纳论证三种论证方法,其中本文最后一句话“这种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治疗”一句对前文所类比的事项,所举例的论证进行归纳,最终得出这一结论。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编者孙绍振先生认为《论读书》一文“属于随笔一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整篇文章就是在宣布作者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没有引用什么经典来加强自己论点的可信度”,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前文的分析和阐述,对《论读书》一文的论证方法有了系统的归纳和了解,相信阅读过《论读书》一文的同学和老师一定会有所收获。

读书建议:培根---论人生 第5篇

今天,我们先来欣赏《培根论人生》,培根生于1561年,卒于1626年,他是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对于古往今来的有关人生、有关事业、有关金钱、有关道德几乎所有的方面都有许多著名的论断,特别是关于人生的论述,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

大家都知道正是培根第一个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一生是追求知识的一生,也是追求权力的一生。作为一个兼哲学家、文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的人,培根的思想复杂多变,他被很多人也称为“历史上最见利忘义的、卑鄙的小人兼才子”。

《培根论人生》一书主要萃取了他一生著书的精华,内容包括对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然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

从《论真理》、《论死亡》等篇章中,你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权位》、《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等篇章中,又可以看一个到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残疾》等篇章中,你就可以看到一个自信、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狡猾》、《论言谈》等篇章中你又可以看到一个攻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这本书将这些(融著)培根哲学智慧以人生经验的捷径,那些深谙人世的智慧以及以他平实流畅的文字都展现给读者了,全书那是文笔优美、语言精炼、寓意深刻。

你可以把它作为生活交友的教科书,也可以看作是混迹官场的“厚黑学”。借用培根的一句话说,有些书是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囫囵吞食,有些书你就必须细嚼慢咽,充分的消化。

这本书虽然谈不上字字珠玑,但也是称得上琳琅满目,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很值得细嚼慢咽。至于这本书的译笔大家去评判。不错,当然了就如同你阅读(丘契月)的幽默一样,如果能够从英语的原文去读,那就更加享受到其中的妙处所在了。

《培根论人生》全面而又尖锐。《论真理》、《论抱负》、《论嫉妒》、《论权位》、《论狡猾》、《论谈判》、《论革新》、《论自私》你想到了什么培根他都说到了。

我们随意抽出几段文字来品尝一下吧,在《论权位》的一篇中,培根是这样写到的:“为追求权利而不惜牺牲自由,或者为追求驾驭他人的权利而牺牲自我,这种欲望真是叫人莫名其妙。升迁高就的过程那是极艰辛的,要吃不少苦头,但是升得越高,得来的苦越多,而且升迁过程有时还是见不得人的,因为其借用卑下的手段使人变得尊贵。”

人想退的时候退不了,该退的时候呢,又不肯退,而退了的人呢,又不甘退已。官居高位者只有通过他人的看法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幸福,倘若按其真切的感受并无任何幸福可言。

培根论人生读书笔记 第6篇

弗朗西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应该是大众最为熟知的名言。当我第一次接触他的这本散文集时,我以为会是一本抽象晦涩的作品。然而并非如此,培根以他自身的经历和思考,人生以及人性的一些话题,解开了人生的奥妙。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溢于心中。虽然他没有确实得告诉我要怎么做,但是他对这些事情都做出理性的分析,让我对于人生有了自己的认知与感悟。

首先,世界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统一体。在开篇的《论真理》中探讨真理与谎言,培根说到是对于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者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色彩。但是其实真理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而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在《论善与性善》中谈到“善’与神学中的德性,仁爱’相符合,并且不会过度,只能有错误。”在《论美》一文中,也培根写道:“美德尤比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真善美都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

但在《论伪装与掩饰》中说道伪装与掩饰使人迷惘,也“剥夺一个人作事底主要工具信与任”。在《论嫉妒》中又说道嫉妒和恋爱一样让人分不出迷人或魔人,“很容易造出意象和观念;并且很容易进入眼中,尤其是当对象在场的时候,这些都是导致蛊惑之处”这些假恶丑又悄悄地毁掉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在人生道路上的我们,要学会甄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其次,指导我在学习生活工作方面所重视的内容。他在《论读书》中谈到“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论友谊》中强调了人生中最不可少的`就是友谊,如“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此外其他篇目中谈到习惯与教育,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多方面的内容。我还特别喜欢他在《论游历》中所说的“游历在年轻人是教育底一部分;在年长的人是经验底一部分”,强调旅行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此外,还有可作为在官场使用的“厚黑学”。如在《论权位》、《论狡猾》、《论野心》等篇章。培根是写到的:“为追求权利而不惜牺牲自由,或者为追求驾驭他人的权利而牺牲自我,这种欲望真是叫人莫名其妙。升迁高就的过程那是极艰辛的,要吃不少苦头,但是升得越高,得来的苦越多,而且升迁过程有时还是见不得人的,因为其借用卑下的手段使人变得尊贵。”

“人想退的时候退不了,该退的时候呢,又不肯退,而退了的人呢,又不甘退已。官居高位者只有通过他人的看法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幸福,倘若按其真切的感受并无任何幸福可言。”虽然现在的我涉世未深,不太能理解为何他们如此尔虞我诈只为等高楼,却又“高处不胜寒”,但是联系到实际中,从别人的眼光当中,得到所谓的快乐,是何等的凄凉。

培根论人生读书笔记 第7篇

《培根论人生》以文笔优美,语句简洁,趣味隽永,格言精妙深受我的喜爱,本书充满作者对人世的通透洞察,体现了作者的现实主义与其道德的完美结合。

培根曾在《论厄运》中说:“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不没有希望”。这一句让我为之震撼,使我认识到,我应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厄运,在厄运面前要学会坚忍这本书包含着培根的思想与情感的价值观,培根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曾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学论,鼓励人们以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在本书中培根的“厄运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色彩,培根认为与厄运搏斗能磨励出坚忍的美德,最美好的品质出在恶运中被显示的,“使我不禁想起易卜生的一句话;真下的强者,关于从顺境中找表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效准自己前进的目标。他们的话让我在苦难面前又有了重新的认识,马克思曾给培根以极高的的评价,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与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的始祖“。《培根论人生》也是英国文学中最为经典,最为精炼的著作之一,本书中最能反映他的人生态度,“幸运所需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所以我应该学会“直面人”,学会正视人生的苦东顺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过东面的健康人格。

培根的《论人生》使我深刻的领悟到:当面对困难时,在厄运中要满怀希望,学会在逆境中寻找光明,不因它厄运而一蹶不振,做到“直面人生”。

培根论读书中英对照 第8篇

关键词:主位同一模式  主位派生模式  述位同一模式  述位派生模式

近年来,语篇在翻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传统的字词层面的翻译相比,语篇层面上的翻译在承载作者美学意图、保持原文与译文意义和形式上的一致等方面显得更胜一筹。主述位推进模式是语篇生成的重要形式,体现了语篇的谋篇意义,反映了语篇对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组织方式。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分析原文的主述位推进模式,这样不仅能够把握原文的信息传输方向,而且能够再现原文的风格,使译文与原文形神皆似。

一、主位推进模式

捷克语言学家丹尼斯是第一个提出“主位推进模式”这一概念的人。他在《论语言分析与语篇结构》一文中指出:每个语篇及其段落都可以被看成是主位的序列。篇章的主位结构是指主位间的连贯、衔接、相互指代关系和领属关系,以及主位同段落、整个语篇和情景的关系。丹尼斯把篇章中所有这些复杂的主位关系称作“主位推进模式”,并明确指出,这种主位推进模式体现出篇章结构的框架。他将主位推进模式分为5种:简单线性模式、连贯主位模式、派生模式、分裂述位模式和跳跃主位模式。

我国学者也对主述位推进模式作过研究。朱永生(1995)认为主位结构最基本的发展模式有4种:主位延续型、述位延续性、直线延续型和交叉延续型;徐盛桓(1982)提出句子组合的4种发展模式:平行型(主位同一型)、集中型(述位同一型)、延续型(梯形)和交叉型;黄衍(1985:34~35)认为英语的主位推进模式有7种:平行型、延续型、集中型、交叉型、并列型、派生型、跳跃型。由此可见,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述位推进模式比较相似,语篇中的句子都是有序地相互衔接着的,每个句子的内容顺其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句子。Baker指出,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应当在译文中以某种适宜的方式加以再现,忽视这一点就有可能造成译文信息流动不畅的问题。Fawcett也指出翻译过程中主位模式的破坏会导致语篇失去连贯。由此可见,在不扭曲译文语篇的基本前提下,译者应当尽量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

二、主位推进模式在《论读书》三个汉语译本中的再现

培根的《论读书》清新畅快,脍炙人口,现分析《论读书》中的主位推进模式并对三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译文1为王佐良译,译文2为廖运范译,译文3为孙有中译。

(一)主位同一模式

主位同一模式就是一个句群中的每个主位都是同一个,而述位各不相同。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主位展开,呈现出平行的结构模式,又称“平行模式”(徐盛桓,1982)。如图所示:

T1→R1

T2(=T1)→R2

T3(=T1)→R3

Tn(=T1)→Rn

应用主位同一模式会使行文流畅、富有节奏感,且行文给人以紧凑的感觉。例如:

原文:And therefore,if a man(T1)write little(R1),he(T2)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R2);if he(T3)confer little(R3),he(T4)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R4);and if he(T5)read little(R5),he(T6)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R6).

译文1: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译文2:如果一个人很少写作,他就需要有很强的记忆力;如果他很少辩论,就需要有机智;如果他很少读书,就需要很狡猾,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假装知道。

译文3:因此,假若一个人很少做笔记,那他需要有超人的记忆;假若他很少讨论,那他需要天资聪颖;而假若他很少读书,那他需要有充分的狡诈掩饰自己的无知。

原文中T1=T2,T3=T4,T5=T6,因此该句是典型的主位同一模式。译文1、译文2、译文3都是按照原文的主位同一模式进行翻译,不仅把握了原文的信息传输方向、忠实地翻译出原文的意思,而且保留了原文的风格。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时对原文的主位模式进行分析是有必要的。

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在结构形式上存在差异。王力(1984)指出:“就句子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所谓法治,即句子的形式受到语法和句法的严格制约;所谓人治,即句子比较不受形式的约束,可以因表意的需要而加以变通。”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句与句之间缺乏严格而系统的形式约束,有时候句界不明显,常以意尽为界。而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必须以特定的连接词衔接句子,否则就会失去其连贯性。用主位推进模式来分析并转换双语的优势在于,可以将语篇结构分解成主位述位,将隐性与变通的单位显化,分析之后采取合适的方式表现。因此,原文中的主位述位结构工整,T1对应R1,T2对应R2……译文1将第一个句中的T1、R1、T2、R2翻译成只有一个主位和述位结构的句子;译文2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分句中后面的小分句都省去了主位部分,但由于汉语注重意和,因此读者也能理解译文;译文3完全按照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虽然通顺,但是显得有点累赘,显然没有译文1和译文2简练精辟且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到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而且要考虑到两种语言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形”“神”兼备。

(二)主位派生模式

主位派生模式是一种层次型推进模式,即第一句的主位述位作了叙述后,以后各句的主句均从第一句的主位的某部分派生出来,是对前面主位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多用于对一个问题做连续深入的阐释(朱永生,1995)。公式如下:

这一模式可对一个问题深入解释,只有一个主位,后面的述位都是这一主位的延伸。因此,可以使读者清楚明了地理解。例如:

原文:Read(T1)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se (R1);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R2);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R3);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R4).

译文1: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译文2:读书不是为着要辩驳,也不是要盲目信从,更不是去寻找谈话的资料,而是要去权衡和思考。

译文3:读书不为争论长短,不为轻信盲从,也不为高谈阔论,而旨在衡情度理。

原文中只有一个主位Read(T1),而原文中的R1、R2、R3、R4都是由同一个主位派生出来的,述位R1、R2、R3、R4都是主位T1的延伸。译文1、译文2、译文3都严格遵照了原文的主述位推进模式,因此既翻译出了原文的语义也保留了原文的风格。

(三)述位同一模式

述位同一模式就是一个句群中的主位各不相同,但述位却是相同的。与主位同一模式带有发散特征不同,述位同一模式具有集中的特征,亦称“集中式”(徐盛桓,1982)。例如:

T1→R1

T2→R1

T3→R1

原文:Crafty men(T1)contemn studies(R1), simple men(T2)admire them(R1),and wise men (T3)use them(R1).

译文1:有一技之长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译文2:技巧的人轻视学问,浅薄的人惊服学问,聪明的人却能利用学问。

译文3:聪颖者鄙视学习,愚鲁者羡慕学习,明智者利用学习。

述位同一型常见于平行对偶句式,用于比较一组事物时结构清晰,一目了然。

原文中的主位分别为crafty men(T1)、simple men (T2)和wise men(T3),但是它们的述位都是studies (R1)。因此,该原文是述位同一模式。虽然三个译文表述不同,但是译文的主述位推进模式和原文一致,因此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韵味。所以,译者要想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就要分析原文的主述位推进模式。

(四)述位派生模式

述位派生模式是指第一句的主位述位作了叙述后,以后各句的主句均从第一句述位的某部分派生出来(黄衍,1985)。公式如下:

例如:

原文:Studies(T1)serve for delight(R1'),for ornament (R1''),and for ability (R1''').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T2),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R2);for ornament (T3),is in discourse(R3);and for ability (T4),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R4).

译文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译文2: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译文3:学习可以作为消遣,作为装点,也可以增进才能。其为消遣之用,主在独处、归休之时;为装点,则在高谈阔论之中;为才能,则在明辨是非、深谋远虑之间。

第一句主位(T1)引出三个述位 (R1′)、 (R1″)、 (R1'''),第二句的三个小分句分别以第一句的一个述位作为主位来分析,即T2=R1′,T3=R1″,T4=R1,原文这句话是典型的述位派生模式。译文1和译文3都遵循了原文的主述位推进模式,因此译文风格和原文一致。译文1更加精辟简练。译文2虽然也忠实地翻译出了原文的意思,但由于译文打破了原文的主述位推进模式,译文风格和原文风格完全不同,导致译文完全没有原文的韵味。由此可见,遵循原文的主述位推进模式对于保持原文的风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本文从主位推进模式的角度分析了培根《论读书》的三个汉语译本。通过对语篇的主位述位推进模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文章对主位的选择和主位模式的选择运用并非是随意的,而三个汉语译本从整体上基本把握了原文主位推进的模式。这也提醒译者在翻译研究中应把语篇看作整体,在组织翻译语篇时应把能够完整体现作者交际意图的主位推进模式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这样不仅能够把握原文的信息传输方向,而且有利于再现原文风格和韵味。

参考文献:

[1]Baker,M.In Other Words: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25.

[2]Danes F.On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ext Structure[J].

Folia Linguistics,1970,(6):72-78.

[3]Fawcett,P.Translation and Language:Linguistic Theories

Explaine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89.

[4]黄衍.试论英语主位和述位[J].外国语,1985,(5):34-35.

[5]徐盛桓.主位和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1):1-9.

[6]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7]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1987.

[8]朱永生.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3):4.

培根论读书中英对照

培根论读书中英对照(精选8篇)培根论读书中英对照 第1篇关于读书的英语作文(中英对照)As a student, we have study for many y...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