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普罗帕酮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普罗帕酮范文(精选7篇)

普罗帕酮 第1篇

盐酸普罗帕酮属于Ic类 (即直接作用于细胞膜) 的抗心律失常药, 用于阵发性室性心动加速及室上性心动加速, 右旋普罗帕酮 (S-盐酸普罗帕酮) 有较强的β-受体阻断作用, 左旋普罗帕酮 (R-盐酸普罗帕酮) 则无, 两者均有钠通道阻断作用[1,2]。临床上常以消旋体普罗帕酮 (R/S-盐酸普罗帕酮) 给药。

目前, 盐酸普罗帕酮的测定方法有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PHLC) , 这些测定方法的仪器操作繁琐、复杂、昂贵并且不能快速准确的定量分析。倪宏刚[3]等用示波极谱法测定盐酸普罗帕酮, 检出限只达到1.0×10-6mol/L。本文利用盐酸普罗帕酮在底液中产生一良好的极谱还原峰, 拟订了极谱法测定盐酸普罗帕酮的新方法, 并讨论了盐酸普罗帕酮的电极反应机理。所拟方法操作简单, 取样量少, 灵敏度高, 结果可靠, 检出限低, 可以达到2.0×10-7mol/L, 线性范围宽, 令人满意。

1 实验部分

1.1 药品试剂与仪器设备

1.1.1 药品试剂

盐酸普罗帕酮片 (盐酸普罗帕酮) , 片剂, 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公司;盐酸普罗帕酮, 分析纯, 美国Alfa Aesar公司;氯化铵, 分析纯, 天津市化学试剂三厂。

1.1.2 仪器与试剂

JP-303型极谱分析仪 (成都仪器厂) , 三电极系统:DME为工作电极, 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 (SCE) , 辅助电极为铂电极;电子天平。

盐酸普罗帕酮样品液 (1.0×10-4mol/L) 的配制:准确称取0.0036g样品于小烧杯中, 加无水乙醇溶解, 转移到50mL容量瓶中, 用无水乙醇定容, 备用。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水系二次蒸馏水。

盐酸普罗帕酮标准液 (1.0×10-4mol/L) 的配制:准确称取0.0038g标准品于小烧杯中, 加无水乙醇溶解, 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 用无水乙醇定容。

1.2 实验方法

分别移取一系列盐酸普罗帕酮标准溶液于25mL比色管中, 依次加入1.0mol/L NH3·H2O和NH4Cl各3ml, 用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转移适量上述溶液于极谱池中, 在JP-303型示波极谱仪上做阴极化扫描, 起始电位为0V (vs.SCE) , 记录二阶导数极谱峰电流ip″和峰电位Ep值, 实验温度 (25±0.1) ℃。

2 结果与讨论

2.1 条件实验

2.1.1 单扫描极谱图

盐酸普罗帕酮在0.12mol/L NH3·H2O-NH4Cl底液中可产生一良好的还原峰, 峰电位为-1.424V (vs.SCE) , 在0~-1.6V的电位区间观察盐酸普罗帕酮二阶导数极谱图 (图1) 。

1:3mLNH3·H2O (1mol/L) +3mLNH4Cl (1mol/L) 底液2:1×10-4mol/L盐酸普罗帕酮标液

2.1.2 底液的选择

实验中观察了盐酸普罗帕酮在NaAc、HAc、Na2HPO4、NaH2PO4 、NH3·H2O、NH4Cl、HCl等底液中产生还原波情况, 发现盐酸普罗帕酮在NaAc、HAc、Na2HPO4、NaH2PO4 、HCl等底液中峰型不好, 峰电流不稳定;而在NH3·H2O-NH4Cl底液中盐酸普罗帕酮峰电流稳定, 重现性好, 峰型好, 检出限低。故实验选用NH3·H2O-NH4Cl为底液。

2.1.3 底液pH及其浓度的影响

在NH3·H2O-NH4Cl底液中, 考察了该底液pH值对盐酸普罗帕酮极谱波二阶导数峰电流ip″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小于9.25时, 峰电流随pH值的减小而增大;pH值等于 9.25时峰电流保持稳定;当pH值大于9.25时, 峰电流随pH值的增大而减小。实验选用pH=9.25。

实验表明, NH3·H2O-NH4Cl的浓度小于0.12mol/L时峰电流随NH3·H2O-NH4Cl浓度的增大而增大;NH3·H2O-NH4Cl的浓度等于0.12mol/L时峰电流基本保持稳定;NH3·H2O-NH4Cl的浓度大于0.12mol/L时峰电流没有明显规律。因此, 实验选用NH3·H2O-NH4Cl的浓度为0.12mol/L (图2) 。

2.1.4 起始电位的影响

起始电位在0~-0.40V之间变化时, Ep基本保持不变。在0V时, ip″最大, 峰形好且稳定, 所以实验选用起始电位为0V。

2.1.5 稳定性实验

实验表明, 在24小时内测定的ip″和Ep较稳定, 说明盐酸普罗帕酮的稳定性较好。

2.1.6 干扰实验

于25mL溶液中测定37.79μg盐酸普罗帕酮, 相对误差小于±5%, 允许共存离子 (μg) :葡萄糖 (50000) 、K+、F-、羧甲基纤维素 (10000) 、Ca2+ (5000) 、淀粉 (2000) 、硬脂酸 (1400) 、苯甲酸钠 (720) 、Na+、谷氨酸 (500) 、Zn2+ (100) 。

2.1.7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对盐酸普罗帕酮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峰电流ip″与盐酸普罗帕酮浓度在4.0×10-7~8.0×10-6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其回归方程ip″ (100nA) =0.3615×10-6C (mol/L) +0.0506 (r=0.9994, n=11) , 检出限为2.0×10-7 mol/L, 如图3所示。

3 极谱波的性质和电极反应机理的讨论

3.1 温度的影响

在5℃~50℃条件下, 用JP-303型示波极谱仪对4.0×10-6mol/L盐酸普罗帕酮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在5℃~25℃之间, 温度系数α=+7.65%/℃;在30℃~50℃之间, 温度系数α=+21.27%/℃。峰电流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2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试验了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Triton-100等几种表面活性剂对ip″的影响, 结果发现:加入少量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后ip″明显下降;加入少量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ip″呈下降趋势, 但下降趋势缓慢;加入0.05%的Triton-100, ip″明显降低, 甚至消失。说明体系具有吸附性。

3.3 静止时间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峰电流随静止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峰电位不变。说明盐酸普罗帕酮具有吸附性。

3.4 扫描速率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 用JP-303型极谱仪测定1×10-4mol/L盐酸普罗帕酮标液, 结果发现, 峰电流随扫描速率及扫描速率平方根的增大而增大, 峰电位正移, 如图4所示。

3.5 循环伏安图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 用JP-303型示波极谱仪 (成都仪器厂) 对1×10-4mol/L盐酸普罗帕酮进行测定如图5。由盐酸普罗帕酮的连续循环伏安图可以看出, 正扫时产生一个阴极还原峰, 反扫时则无阳极峰, 且还原波随扫速的增加而降低, 最后达到稳定值。表明盐酸普罗帕酮在电极上产生的波是吸附性的不可逆过程。

3mLNH3·H2O (1mol/L) +3mLNH4Cl (1mol/L) 底液+1×10-4mol/L盐酸普罗帕酮标液

3.6 盐酸普罗帕酮片剂含量的测定

将20片盐酸普罗帕酮片 (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050703, 标示量50mg/片) , 研成粉末, 按标示量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 准确称取0.0036g样品于小烧杯中, 加无水乙醇溶解, 转移到50mL容量瓶中, 用无水乙醇定容, 备用。量取1mL清液于25mL比色管中, 按校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并做回收率试验, 结果见表1和表2

3.7 电极反应电子转移数n的测定

考察了扫描速率对峰电位的影响, 结果发现, 扫描速率ν增大, 峰电位EP线性负移, 表明极谱波为不可逆波, 线性方程为:-EP=0.0544lgν+1.2916 (r=0.9625, n=7) , 对不可逆还原峰电位EP[18,19]为:

EP=EΘ+RT/anF[ln (Κs/D12-0.51ln (anFν/RΤ) -0.78)

其中, Ks为标准电极反应速率常数, D为扩散系数, ν为扫描速率。从EP-lgν曲线的斜率K=0.059/an, 可求得an=1.08, 取a=0.5, 得n=2.16≈2。

普罗帕酮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房颤患者132例, 所有病例均排除预激综合征伴房颤, 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 甲状腺功能障碍且无严重心力衰竭。132例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4例。治疗组男45例, 女23例;年龄50~79岁, 平均66.8岁。原发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38例 (55.9%) , 高血压心脏病23例 (33.8%) , 阵发性房颤4例 (5.9%)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例 (4.4%) 。病史<1年9例 (13.2%) , 1~3年34例 (50.0%) , >3年25例 (36.8%) 。对照组男41例, 女23例;年龄48~78岁, 平均66.1岁。原发病为冠心病34例 (53.1%) , 高血压心脏病24例 (37.5%) , 阵发性房颤5例 (7.8%)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例 (1.7%) 。病史<1年9例 (14.1%) , 1~3年30例 (46.9%) , >3年25例 (39.1%)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大体相似。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原发病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可达龙口服, 200mg, 每日3次, 连用5天;减至200mg, 每日2次, 连用5天;以后200mg, 每日1次, 连用1个月;病情稳定后改为200mg, 隔日1次, 口服维持。对照组加用心律平口服, 150mg, 每8小时1次。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

1.3 观察方法

服药期间密切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每周查1次心电图, 每月查1次动态心电图。服药前后查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及胸片。服药1个月查胸片及甲状腺功能。鉴于可达龙对肺脏和心血管的不良影响, 故随访半年。

1.4 判定标准

显效:房颤消失或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80%以上;有效:房颤发作次数或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减少50%~80%;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显效加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的显效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17.35, P<0.0 1) 。总体上治疗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2.1 治疗组情况

Q-T间期延长6例 (8.8%) , 甲状腺功能减退3例 (4.4%) , 口干、恶心2例 (2.9%) , 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 (1.5%) 。Q-T间期延长6例, 停药2周后恢复正常;甲状腺功能减退3例, 停药1个月后转至正常;口干、恶心2例, 经护肝保胃治疗后好转, 未停药。半年随访未见肺脏和心血管的不良影响发生。

2.2.2 对照组情况

恶心、腹胀、呕吐等消化道症状6例 (9.4%) , 不同程度传导阻滞4例 (6.3%) , 因呼吸困难而停药1例 (1.6%) 。消化道症状6例, 减少剂量及对症治疗后减轻, 不影响继续治疗;传导阻滞4例, 停药后1周后复查均正常。

3 讨论

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极易导致心力衰竭。房颤时心房内血流缓慢, 血液呈高凝状态, 易形成附壁血栓且容易脱落, 造成人体脏器栓塞等严重后果。可达龙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可使心肌细胞活动电位持续时间和不应期延长, 但传导时间延迟, 还具有非竞争性的、非选择性的肾上腺能受体阻滞作用, 钠通道抑制作用, 及促进甲状腺代谢的间接作用[1]。与心律平相比: (1) 可达龙可明显减慢心率; (2) 通过阻滞钾离子外流延长复极, T波延长导致Q-T间期较原先延长; (3) 有抗缺血作用, 可改善心肌灌注, 使心肌不同区间的细胞活动趋于均匀, 从而减少氧耗, 增加供氧, 降低致心律失常的危险; (4) 对房室结有抑制作用, 能有效控制心室率; (5) 不抑制心室内传导; (6) 无负性肌力作用[2]。

CTAF研究结果显示房颤在应用药物维持窦性心律时, 可达龙的维持率为65%, 心律平仅37%[3]。本文的结果与CTAF研究结果相符。但应用中应注意:可达龙在组织分布较缓慢, 半衰期长, 故而需要较长的负荷周期, 所以短期内必须给予较大的负荷剂量, 才能尽快达到有效浓度, 同时应监测肝、肾及甲状腺功能, 定期胸片检查, 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小鹰.最新心血管病用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362.

[2]张蕙, 何胜虎.心律平和可达龙治疗慢性心衰合并室性早搏疗效对比[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11 (5) :385.

普罗帕酮 第3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自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间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 随机纳入普罗帕酮组或毛花苷C组。共纳入159例, 其中普罗帕酮组64例, 男性42例, 女性22例, 20~40岁38例, 60~78岁28例, 首次房颤48例, 再发房颤16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不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性和急性心肌梗死) 30例, 高血压病10例, 糖尿病8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或 (和) 糖尿病10例,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早期肺心病2例, 1级心功能者52例, 2级心功能者12例;心室率:≥160次/分10例, 141~159次/分6例, 121~140次/分44例, ≤120次/分4例。对照组毛花苷C组共95例。

1.2 方法

普罗帕酮组心功能Ⅰ级的青、中年患者用常规法注药, 即3~5min静注毕普罗帕酮, 单次剂量70mg, 心功能Ⅱ级以及中老年患者用缓慢法注药, 即用20mL液体稀释单次剂量, 于10~15min静注毕;单次剂量静注毕后, 观察30min, 未能转复者, 重复使用单次剂量, 最大累积剂量210mg;用药过程中患者收缩压下降至≤100mmHg时, 须将收缩压调控在120mmHg以上方可重复使用;毛花苷C组单次剂量0.2~0.4mg, 20mL液体稀释, 于10~15min静脉注射毕;观察30min, 未能转复且心室率仍≥100次/分者重复使用单次剂量, 最大累积剂量0.8mg。每次用药前后均记录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心肺体征以及患者的主诉症状, 静脉注射完毕后继续观察6h。需终止普罗帕酮治疗的标准:首次使用单次剂量后血压下降至≤90/50mmHg者;心室率慢于60次/分, 或心室率50~70次/分, 但出现P-R≥1.5s, Q-T间期延长超过原来的25%或>0.50s;临床上出现左心衰竭表现或原有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所加重, 均应立即终止使用普罗帕酮。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用Excel软件进行计算处理。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或 (和)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功分级、平均心室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2普罗帕酮组6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恢复窦性心律54例, 转复成功率82.2%, 毛花苷C组95例, 35例恢复窦性心律, 成功率36.8%,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 (P<0.01) 。成功复律普罗帕酮用量:<70mg者8例 (为青年多量饮酒后出现的房颤) , 70mg者18例, 140mg者16例, 210mg者12例 (为老年患者有多种病因) 。复律成功所需时间:4~30min者6例, 45~90min者32例, 100~120min者10例, 195~245min者6例 (该6例患者心功能2级) , 使用单次剂量普罗帕酮后出现血压下降, 需使用升压药物将血压调控满意后, 重复使用心律平而复律成功。复律未成功的10例患者均达到需终止普罗帕酮治疗的标准而未能复律。

3 讨论

初期治疗的目标是减幔快速的心室率。静脉注射洋地黄、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使安静时心率保持在60~80次/分。轻微运动时不超过100次/分。本研究表明, 毛花苷C转复阵发性房颤成功率远低于普罗帕酮。心房颤动是常见乱并发症、无论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心病肺心病等均可发生。用药的主要电生理作用是延长心肌细胱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阻断钠通道及内在钙通道还能抑制ATP敏感的钾通道不应期。因此, 普罗帕酮作为房室心颤首选药物之一, 安全可靠。

摘要:目的 观察普罗帕酮 (又称心律平) 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 收集重庆市第三人民院4年间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64例, 与同期毛花苷C (西地兰) 治疗者95例对比分析。结果 普罗帕酮组房颤转复成功率82.2%, 明显高于毛花苷C组 (36.8%) 。结论 静脉注射普罗帕酮是转复阵发性房颤快速、有效、较安全的药物。

关键词:普罗帕酮,心房纤颤,转复

参考文献

[1]徐济民.静脉应用普罗帕酮治疗254例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新药与临床, 1986, 5 (1) :3.

[2]袁绍伦, 隋速成, 王正立, 等.普罗帕酮治疗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给药方法的初探[J].实用老年医学, 1998, 12 (4) :184-185.

普罗帕酮 第4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病例为2010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80例, 其中男48例, 女32例, 年龄 (64±9) 岁, 最小46岁, 最大83岁。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明确诊断为房颤, 患者原发病分别为:冠心病38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14例, 风湿性心脏病28例。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除外。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大于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1.2.1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即行心电监护, 在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功能的情况下缓慢静脉滴注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 (生产企业:北京曙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批号:130409) 105mg, 后改为口服普罗帕酮片 (生产企业:北京曙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批号:130409) , 150mg每次, 一天三次。

1.2.2实验组

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 即刻重复稳心颗粒 (生产企业: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1305002) 一次9 g, 一日三次。

1.3 临床观察指标

共观察三项指标:①用药后12 h房颤转复率。②转复后96 h内房颤复发率。③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种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实验组40例患者中, 治疗后12 h内转复34例, 未转复7例, 转复率95.0%;对照组40例患者中, 治疗后12 h内转复23例, 未转复17例, 转复率57.5%;与对照组相比较, 实验组的转复率显著增加 (χ2=6.278, P=0.012) 。

实验组患者转复后96 h内房颤复发率为0% (0例) , 对照组患者房颤复发率为22.5% (9例) , 两组患者的房颤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141, P=0.001) 。

实验组患者用药期间出现头昏3例、恶心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对照组患者用药期间出现头昏4例, 恶心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92, P=0.755)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血液生化检查均没有出现显著变化。

3 讨论

房颤的持续时间与栓塞性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并且房颤的持续时间越长, 就越容易导致转复困难或转复后复发。因此, 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必须尽可能地完成早期复律治疗, 这不仅可以提高房颤的转复律, 并可以有效降低栓塞的发生率。盐酸普罗帕酮是目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其作用于细胞膜, 其通过延长心肌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 提高阈电位, 进而减少了心肌的自发兴奋性, 因此能够达到转复房颤的作用。

稳心颗粒是一种中药新药, 其主要成份包括党参、三七、黄精、琥珀和甘松等, 具有活血化瘀、益气养阴、定悸复脉的功效。通过心肌细胞电生理实验发现, 稳心颗粒可以起到有效的I、II和IV类抗心律失常作用, 并可以阻断钠、钾、钙离子通道。此外, 稳心颗粒中的三七总苷可以起到改善微循环、保护缺血心肌、增加冠脉血流量的功能。再次, 在房颤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 心房重构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血管紧张素是心房重构的重要参与因素。稳心颗粒中的甘松等成份, 具有稳定细胞膜的功能, 可以抑制Na的内流、促进K的外流、拮抗对钙电流的作用, 从而使得电流密度显著下降, 从而达到减轻心房重构, 防止房颤发生的作用[7~10]。

本院为了进一步提高房颤治疗的效果, 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除了常规应用盐酸普罗帕酮外, 同时辅以稳心颗粒联合治疗。结果显示, 与单纯应用普罗帕酮的患者相比较, 联合稳心颗粒的患者在在用药后12h内房颤转复率显著增加, 同时, 转复后96h内房颤的复发率显著降低。即从对于房颤的治疗效果来说, 稳心颗粒联合普罗帕酮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 这就有效减轻了心房电重构, 降低了心律失常的发生, 因而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此外, 中成药的使用也没有增加恶心、头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稳心颗粒联合普罗帕酮对于房颤具有增加转发率、降低房颤复发率的作用, 同时并未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因此建议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娟.西地兰治疗外加用硫酸镁治疗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患者的作用和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 (27) :94~95

[2] 王瑞敏, 厉菁, 袁叉强, 等.伊布利特转复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性房颤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 (27) :102~103

[3] 吕晓彬.氯沙坦对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J].吉林医学, 2011;32 (1) :82

[4] 顾磊, 王联发.心房重构机制的研究进展[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0; (6) :496 ~499

[5] 王联发, 罗骏, 纪勤, 等.螺内酯对急性房颤家兔模型心房电重构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32 (6) :1206~1208

[6] 江伟芬, 黄锦林, 王扩.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2;19 (1) :48~49

[7] 晋军, 黄岚, 张殿新.稳心颗粒对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膜钾, 钙离子通道改变的影响[J].中医杂志, 2007;48 (2) :122~123

[8] 马喜明, 罗玮.稳心颗粒与厄贝沙坦联用治疗糖尿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 2012; (5) :18~19

[9] 王丽娜.倍他乐克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6 (16) :63~65

普罗帕酮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均为山西省阳高县医院2005年5月—2007年5月收治的PSVT患者。临床上有明确的阵发性心动过速史, 体表心电图提示PSVT。其中男28例, 女20例;年龄16岁~70岁;预激综合征15例, 原因不明10例;冠心病10例, 心肌炎3例。病史3月至10年, 发作至就诊时间0.5 h~8.0 h, 平均2.5 h。随机分为心律平组 (28例) 和异搏定组 (20例) 。

1.2 观察指标

两组均常规心电监护。记录用药后反应、吸氧。心电图表现及复律时间, 建立静脉通道, 记录开始用药时间及终止PSVT时间, 用药剂量, 同时观察患者胸闷、心慌、血压, 脉搏、呼吸等主观感觉与客观体征的变化。

1.3 治疗方法

心律平组予心律平70 mg加入5%葡萄糖20 mL缓慢静注, 5 min~10 min, 如无效, 15 min~30 min后重复上述剂量。但总量不超过350 mg。

异搏定组予ATP 10 mg, 在1 s~2 s内静脉注射, 如未奏效, 在1 min后追加10 mg, 异搏定5 mg加入5%葡萄糖。20 mL缓慢静注, 时间为5 min。倍他乐克25 mg口服。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 如休克、心衰、心绞痛、晕厥, 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症治疗。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给药后30 min内PSVT消失, 恢复窦性心律, 症状缓解;有效:PSVT心室率减慢, 但未中止, 未转成窦性;无效:超过30 min PSVT无变化。

2 结果

心律平组总有效率99%, 异搏定组为88%。心律平组所有病例均除外有传导阻滞, 持续约2 s~3 s。心前区叩击很快缓解, 倍他乐克口服效果慢。

3 讨论

PSVT常见于无明显心脏病人群, 也可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以及洋地黄中毒等。PSVT的发生90%以上是由折返机制所诱发[1], 其次是由于自律性增高及触发激发效应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然猝死和突然中止的心动过速, 发作时患者感心悸、胸闷、头晕、乏力、胸痛和紧压感。

临床上选用何种药物转复PSVT, 既能表现出转复律高, 复律时间快, 作用时间持久, 且不良反应最小, 这是PSVT的治疗关键。ATP为水解腺苷酸, 生效快, 腺苷酸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 促进钾离子外流发生电生理效应, 但不良反应严重。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心肌对β受体对肾上腺素能的应激作用, 阻止内源性和外源性交感胺所产生的各种生理效应, 并有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的细胞膜效应。对房室传导有抑制作用, 口服作用较慢。异搏定为钙离子拮抗剂, 其作用机制是阻滞窦房室结和房室交界区等慢反应细胞的内流, 该药会导致房室结不应期延长和旁道不应期缩短, 可使发展为房扑、房颤而易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2]。

国内外对心律平临床电生理研究提示[3], 该药可减慢房室传导, 变单相阻止为双相阻止而终止折返。且能明显抑制房室结快慢径路及旁道的逆向传导, 从而有效终止PSVT。心律平对房室结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钙拮抗效应所致。对普通心肌和特殊传导系统而言, 抑制后者更为明显, 而对心室肌没有明显影响。因此常规用量不会引起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只有大剂量才会引起窦房结抑制。从本研究可以看出, 理想的剂量和方法应为心律平70 mg加入5%葡萄糖20 mL缓慢静注, 10 min内完成, 如无效15 min~30 min后重复上述剂量。但心律平总量不宜超过350 mL。心律平复律特点为缓慢移行恢复窦性心律, 无窦性停搏和房室传导阻滞等, 不良反应较轻。

异搏定、ATP、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临床, 并为广大临床医师所接受, 临床上广泛应用心律平转复PSVT且转复率高、转复时间快、不良反应小。虽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平可明显增加病死率而限制使用[3], 但从疗效、平均起效时间、不良反应率等全面衡量, 心律平仍可作为治疗PSVT用药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古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97-207.

[2]周武斌, 赵竹, 师志丽.静注异搏定治疗阵发性室上速144例[J].山东医药, 2001 (9) :16.

普罗帕酮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70例, 均经心电图 (ECG) 证实为心房纤颤, 心室率在120~168次/min。既往无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心脏病史, 入院时无心力衰竭;发病时间均<48h。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 观察组男24例, 女12例, 年龄16~65岁, 中位年龄40.5岁;对照组男20例, 女14例, 年龄18~60岁, 中位年龄43岁。2组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心电、血压监测下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普罗帕酮70mg加入50%葡萄糖20ml静脉推注, 10min完毕, 心房纤颤一旦中止并复律立即停止;如无效, 20min后再给予35mg加入50%葡萄糖10ml静脉推注;如无效, 20min后重复, 普罗帕酮总量≤175mg。对照组给予西地兰0.4mg加入50%葡萄糖20ml静脉推注, 10min完毕;无效, 再如法给予0.4mg, 西地兰总量≤1.2mg。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末次剂量后1h内心房纤颤转复者为有效, 1h内仍未终止并需其他方法转复者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4.4%高于对照组的70.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心房纤颤的发生机制至今经历了三个学说, “驱动”说、“多发子波折返”说和“肺静脉波”假说。Haissagueerre等[1]在心房纤颤的“驱动”说和“多发子波折返”说的基础上并根据其消融的结果提出了“肺静脉波”假说, 该假说认为, 肺静脉及其周围的心房组织是心房纤颤维持的关键部位, 一方面有来自肺静脉的局灶快速兴奋在此处易于出现颤动样传导, 另一方面易于在此处形成折返激动, 从而使心房纤颤的维持更具稳定性。心房纤颤分为阵发性心房纤颤、持续性心房纤颤、永久性心房纤颤。阵发性心房纤颤指持续时间<7d的心房纤颤, 一般<48h;持续性心房纤颤指持续时间>7d的心房纤颤, 药物复律成功率低, 常需电复律;永久性心房纤颤指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没有复律适应证的心房纤颤[2]。既往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多首选快速洋地黄制剂西地兰, 近年来应用Ⅰc类药物普罗帕酮静脉推注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取得满意效果。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文献表明对于持续时间<48h的心房纤颤口服或静脉注射Ⅰ类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可使得47%~84%的患者在24h内恢复为窦性心律[3]。西地兰可延长房室结的传导但同时加快房室旁道的传导, 故有合并预激综合征的快速心房纤颤不能应用西地兰, 因其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 (VT) 。心房纤颤伴预激者应用普罗帕酮安全可靠, 因其不但延长房室结传导同时延长旁道传导。若2种药物皆不能使心房纤颤复律可选用同步直流电复律, 但左房内径>50mm、左心房内血栓形成者不能行电复律, 心房纤颤发作时间>48h者必须先给予抗凝。

参考文献

[1]Haissaguerre M, Sanders P, Hocini M, et al.Pulmonary veins in the sub-strate for atrial fibrillation:the“venous wave”hypothesis[J].J Am Coll Cardiol, 2004, 43:2290-2292.

[2]胡大一.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06荟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0.

普罗帕酮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诊断为房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伊布利特)和对照组(普罗帕酮)。

1.1.1. 1 纳入标准

①年龄18-80岁。②心电图明确诊断的房颤患者,持续时间3小时至90天,经胸心脏超声或经食管心脏超声证实无左心房内血栓。

1.1.1. 2 排除标准

①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②心功能NYHA≥Ⅲ级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③未行起搏治疗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心室率<50次/min。④Ⅱ度或Ⅱ度以上房室阻滞。⑤有尖端扭转型室速病史。⑥收缩压<90 mmHg或>180 mmHg,舒张压<50 mmHg或>110 mmHg。⑦血钾<4.0 mmol/L。⑧QTc>440 ms。⑨甲亢、电解质紊乱、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妊娠和哺乳期妇女。⑩有呼吸衰竭、合并哮喘病,慢性肺心病患者;11有栓塞史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左房附壁血栓者;12应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后5个半衰期内或胺碘酮后4周内。

1.2 方法

1.2.1 治疗原则

>48 h者,应用华法林并将INR调节至2-3之间并维持3周以上,如果需要紧急复律,立即肝素化后进行;<48 h,可直接复律。

1.2.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心电、血压监护下给药,密切观测血压、心率及心律变化。并于给药前即刻及给药后10 min、30 min、90 min、4 h记录心电图、血压,询问症状并观察有无异常体征。从开始用药到转为窦性心律的时间为转复时间。治疗结束至少观察4 h,若出现不良反应,则延长监护时间,直至不良反应消失。

治疗组:对体重>60 kg的患者,使用伊布利特首次剂量1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于10 min内静脉推注,停药后10 min仍为房颤,再次于10 min内静脉推注1 mg。体重<60 kg者,首次0.01 mg/kg,静脉推注,停药后10 min仍为房颤,再次静脉推注0.01 mg/kg,中途转复则立即停用。

对照组:普罗帕酮组则于10 min内静脉注射70 mg普罗帕酮,停药后10 min仍为房颤,再次于10 min内静脉推注70 mg。

1.2 3 停止给药标准:

①转为窦性心律。②QTC间期≥550 ms。③心室率<50次/分钟。④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⑤用药过程中出现低血压(收缩压<80 mmHg)。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均数的比较用两样本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治疗组70例,男,38例,女,32例。<48h31例,>48 h 39例。平均年龄(48.1±11.5)岁,合并冠心病30例、高血压病40例、风心病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起搏器植入术后2例、孤立性房颤7例。对照组66例,男,34例,女,32例。<48 h 26例,>48 h 40例。平均年龄(50.3±10.9)岁,合并冠心病21例、高血压38例、退行性心瓣膜病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起搏器植入术后1例、孤立性房颤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房颤持续时间、合并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转复情况的比较

发作时间<48 h的房颤患者中,治疗组转复有效率(77.4%)高于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8,P=0.031);发作时间>48小时的房颤患者中,治疗组转复有效率(66.7%)高于对照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0,P=0.004);治疗组总体转复率(71.4%)高于对照组(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84,P=0.001),见表1。

2.3 两组不同时间段转复情况的比较

治疗组在给药后90分钟内转复率为(82.0%)高于对照组(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27,P<0.01);治疗组组平均转复时间(16.6±5.2min低于对照组(46.8±17.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9P<0.05),见表2。

2.4 不良反应

伊布利特组中有12例在用药后4 h内出现成对室性早搏,考虑为药物反应,密切观察,未作特殊处理后室性早搏未再出现。另有7例患者出现非持续性尖端扭转性室速,经静脉注射25%硫酸镁20 ml,并密切观察,均恢复窦性心律。普罗帕酮组出现8例显著窦缓,5例交界性异搏心律及3例低血压,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心力衰竭和左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6]。房颤不仅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增加病死率,更为严重的是还可以引起体循环栓塞,特别是发生脑栓塞[7]。药物治疗目前仍是阵发性房颤复律及维持窦性心律的一线治疗方法。

本研究以普罗帕酮注射液为对照,评价伊布利特注射液静脉注射转复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伊布利特是一种安全、速效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它既是甲磺酸脂衍生物,又具有新型离子通道活性。其可以抑制复极时快钾通道的外向电流,可以促进平台期间内向的慢钙电流[8]和慢钠电流,而前者是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心电生理作用表现为延长动作电位时限、QTC间期及有效不应期[9],并且对心房肌的作用强于其他心肌细胞,使心房肌的不应期延长达90%-110%,使房扑、房颤不易维持。普罗帕酮属于Ic类(即直接作用于细胞膜)抗心律失常药,降低收缩期的去极化作用,因而延长传导。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及有效不应期也稍有延长,并可提高心肌细胞阈电位,明显减少心肌的自发兴奋性。它既作用于心房心室(主要影响浦肯野纤维,对心肌的影响较小),也作用于兴奋的形成及传导。

本研究证实伊布利特的确是一种安全有效,并能快速转复房颤的药物,疗效明显优于普罗帕酮。不论48 h以内房颤还是90 d以内房颤,总体转复率普罗帕酮组42.4%,伊布利特组71.4%,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伊布利特组平均转复时间(16.6±5.2)min,普罗帕酮组平均转复时间(46.8±17.5)min,两组有显著性差异。伊布利特组的不良事件主要为频发室早,尖端扭转性室速。但伊布利特组所发生的室性早搏及非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均为一过性,不需特殊处理,预后良好。普罗帕酮组的不良事件主要为一过性低血压和窦性停搏。本文结果与国内其他临床药理试验机构的结果接近[10]。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伊布利特是一个起效快、代谢快,对房颤患者转复率高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明显优于普罗帕酮等传统药物,患者对伊布利特耐受性好,只要规范用药,严格掌握适应证,用药过程密切监护心电,血压等生命体征,提高警惕,及时识别和处理QTC明显延长,尖端扭转型室速等,就能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进一步提高阵发性房颤的转复率。

参考文献

[1]黄云翠,卫高仁.老年心房纤颤与脑栓塞关系探讨.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8):961-962.

[2]张大勇,李德才,蒋涛,等.雷米普利降低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以及改善左心房内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2007,2(3):141-142.

[3]林劲,吴明,张敬文.倍他乐克与地尔硫卓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2007,2(3):147-148.

[4]Cropp JS,Antal EG,Talbert RL,et al.Ibutilide:a new ClassⅢantiarrhythmic agent.Pharmacotherapy,1997,17(1):1-9.

[5]Baskin EP,Lynch JJ.Differential atrial versus ventricular activities of classⅢpotassium channel blockers.Pharmacol Exp Ther,1998,285(1):135-142.

[6]郭继鸿.心律失常新进展.北京:中华医学会,2010:103.

[7]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491-494.

[8]Naccarelli GV,Lee KS,Gibson JK,et al.Electro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of ibutilide Am J Cardiol,1996,78(8A)12-16

[9]Lynch JJ Jr,Baskin EP,Nutt EM,et al.Comparison of binding to rapidly activating delayed rectifier K+channel,IKr and effects on myocardial refractoriness for classⅢantiarrythmic agents.J Cardiovasc pharmacol1995,25(2):336-340.

普罗帕酮范文

普罗帕酮范文(精选7篇)普罗帕酮 第1篇盐酸普罗帕酮属于Ic类 (即直接作用于细胞膜) 的抗心律失常药, 用于阵发性室性心动加速及室上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