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与健康作文范文
体育锻炼与健康作文范文第1篇
关于生理健康,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就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症,身体状况良好,有充沛的精神投入学习和工作。那么,怎样才是心理健康呢?
健康不仅仅是生理上没有疾病,而是一个人在心理、精神上处在社会生活中完全安宁的状态。心理不健康的危害很大,因此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学会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豁朗的情怀,再大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而郁闷最容易造成心理障碍。一个人每时每刻都保持心境的恬静和愉悦是不可能的,从来不忧伤、不生气的人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然而,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用适当的方法采转移和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是能做到的。在工作之余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也对身心健康大有益处,经常在户外运动而又运动得当的人,总是精神充沛,情绪乐观。。
1、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
体育锻炼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2、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锻炼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体育锻炼能消除疲劳
体育活动具有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们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自觉、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加快疲劳的消除,常说的“疲劳”是一综合性症状,与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有关,若活动时情绪消极,会很快产生疲劳,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持中等强度活动量,就能减轻疲劳,且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从而减少了疲劳的出现。
4、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与健康作文范文第2篇
1 体育锻炼的意义
1.1 满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大学生处在即将面临就业的重要时期, 学习和工作压力巨大, 其身心的健康发展需要体育锻炼, 这正如日光、空气、水对生命的意义一样不可缺少。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空间广阔, 内容丰富, 形式自由和多样, 能吸他们的参与。同时, 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基本上都是户外进行, 能充分利用自然力因素, 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正常成长, 改善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提高大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和发展身体素质以及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 取得动态平衡, 有利于增进健康, 增强体质。
1.2 为大学生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能将体育课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应用于体育活动的实践。通过复习、巩固课堂知识, 有利于促进体育课的改革与发展;体育锻炼, 有利于促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大学生在校从事体育锻炼活动, 是终身体育的组成部分是打基础的阶段, 课外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能力, 提高大学生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1.3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丰富课余生活
按作息制度中安排的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等, 是大学课外体育锻炼基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使得一天的学习生活有规律有节奏的运行, 具有科学性, 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积极意义。作息制度中安排的体育活动, 将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交替进行, 使大脑得到积极性休息,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这是符合科学的。同时, 课外体育锻炼有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 是课外文化娱乐活动组成部分, 它可以排除杂念, 陶冶学生情操, 充实其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 可以使大学生保持热情乐观、欢快、精力充沛, 使学生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
2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影响
2.1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的影响
人体的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如遗传、营养和运动等因素。就体育锻炼而言, 体育既能能促进机体骨生长, 提高和改善大学生的心肺功能, 有利于为大学生从事有氧活动的能力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除了心循环系统外, 运动对改善学生的神经系统结构、功能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这就有利于身体得到全面的协调。因此, 对于大学生来说, 每天至少锻炼1小时, 适当地参加体育活动和合理的运动负荷, 有利于身体健康。
2.2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不可忽视研究课题之一, 关系到成长和学习, 是学校教育者非常重视的教育领域。大学生处于学习的紧张氛围之中, 紧张、焦虑随时可能影响到其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则是较好缓解学生紧张、焦虑的手段之一, 也是解除由于学习压力而产生的不良情绪的有效手段。对于大学生来说, 情绪、心理健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参加体育锻炼和有活力的娱乐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主要是因为体育锻炼是人体在大脑皮层主导下的随意运动, 它主要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中枢, 以人的肌肉效应活动而告终的一种反射。同时, 体育锻炼还能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意志品质, 促进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的形成。
2.3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性格和身体素质影响
我国大学生中,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逐渐成为这一学习群体的主体。独生子女症开始成为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任性、个性畸形、动手能力差等现象便成了这一症状的主要特点。这些问题是我们教育不容忽视的和必须解决的任务。体育锻炼作为机体的直接锻炼手段, 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协作, 培养他们具有宽容的博大胸怀;同时具有培养学生活泼、善于交际的良好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这些个性的形成, 为大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对身体素质而言, 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直接效果是使身体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协调性和灵巧性, 增长了跑、跳、投的能力。
3 加强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具体措施
3.1 根据不同类型的大学生, 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
大学体育教育应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 合理科学的进行教学。在实践过程中, 应对体弱多病和急躁型的大学生多选择慢跑等强度小、持久性的运动项目;孤独性格的学生, 应选择篮球、拔河等人数参与较多的集体项目;对胆怯型的学生, 选择滑冰、平衡木等活动项目。其次, 那些缺乏信心型的大学生, 应选择公开激烈的活动, 利用比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与此同时, 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参与和学习时, 应注意培养他们正确的身体姿势, 全面锻炼身体各个环节, 注意肌肉发育的均衡性。
3.2 加强对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自信心培养
大学是要培养学生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最好平台, 课堂上所学内容是为了今后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获得的基本运动技能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练习才会真正体现体育教育的价值。学生只有平时多锻炼, 体育锻炼的技能和运动能力才能掌握的越熟练和提高。因此, 学生将体育课堂所学习的体育锻炼项目在日常的锻炼中经常加以应用和实践, 自觉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3.3 加强对大学阳光体育实施开展监督力度和经费投入
大学应进一步加强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锻炼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成立专门的阳光体育实施监督管理部门, 对学校进行阳光体育实施开展情况进行全程跟中、监督、管理和评估。上级部门在各种考评中, 应将学校阳光体育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 充分发挥评估机制的导向作用。保障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让体育锻炼真正走向每一名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 相关政府应加大对体育专项资金的投入, 进一步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锻炼”提供完善的条件。
摘要: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发展、体质及心理等方面的健康发展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效果, 提出一些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身心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 尹小俭.关于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专题研讨, 2006 (2.)
体育锻炼与健康作文范文第3篇
关于生理健康,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就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症,身体状况良好,有充沛的精神投入学习和工作。那么,怎样才是心理健康呢?
健康不仅仅是生理上没有疾病,而是一个人在心理、精神上处在社会生活中完全安宁的状态。心理不健康的危害很大,因此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学会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豁朗的情怀,再大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而郁闷最容易造成心理障碍。一个人每时每刻都保持心境的恬静和愉悦是不可能的,从来不忧伤、不生气的人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然而,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用适当的方法采转移和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是能做到的。在工作之余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也对身心健康大有益处,经常在户外运动而又运动得当的人,总是精神充沛,情绪乐观。。
1、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
体育锻炼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2、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锻炼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体育锻炼能消除疲劳
体育活动具有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们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自觉、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加快疲劳的消除,常说的“疲劳”是一综合性症状,与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有关,若活动时情绪消极,会很快产生疲劳,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持中等强度活动量,就能减轻疲劳,且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从而减少了疲劳的出现。
4、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与健康作文范文第4篇
一、前行
21世纪是一个充斥机会,布满挑衅,充溢合作的时期。在社会开展和经济繁华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拍也日益加速。隐代人蒙受着人类有史以来从已有功的压力,特殊是蒙受着宏大的心理压力。乡村的昌盛带来的不只仅是物资生涯的富饶,它也带来了拥戴和喧嚣,带来了身心的疲乏和肉体的沉负,人的心理健康答题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少数专野有了这样的共鸣: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主要组成部门,对人的其他素质的收铺具有基本性的作用,现代人必需具有古代社会所须要的心理启蒙能力,能力承当止这种快节拍、高强度和应战性的进修与农作。
与彼同时,社会合作的下移使宽大中学生鼓蒙进修、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里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向,不容悲观。跟着素质教育不时学进收铺,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遭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器重。第三次齐教会把心理健康教育肯定为怨育的重要内容,予以沉面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生长的特色,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坚定不移的意志、艰难斗争的肉体,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抓不抓的答题,而是如何抓的问题。
体育肩负着十分凸起的心理健康教育义务。《体育与健康》课程尺度明白指出,应当“使课程有本于激起学生的运动兴致,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性,构成英勇坚强和坚定不移的意志质量,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协调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公民的整体健康程度施展首要作用。”因而笔者以为,组织学生参加健康背上的体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门路,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道路,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培植一代新人的需求。
二、体育锻炼对人的身心发铺起着主导作用。
1、增进人脑苏醒、思想迅速
体育活动能匆匆使中枢神经体系及其主导部门大脑皮层的高兴性加强,克制加强,从而改擅神经进程的平衡性和机动性,提高大脑剖析综合才能。
2、增进血液轮回,提高心脏功效
进行体育活动加快血液轮回,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这样就能从构造上和功用上改善血汗管系统。经常从事运动,能使心脏发生工作性肥大,心肌增薄,收缩有力,心搏缓慢,血容质增大,这就大大减沉了心脏的负担,心率和血压变化比普通人小,表示出心脏工作的“节俭化”现象。
3、改善吸呼系统功用
吸吸是重要的的性命现象, 肺是吸吸系统的重要器民,具有气体交流的功用,经常运动能使呼吸肌发达,呼吸缓而深,每次呼进氧气较多,每分钟只需呼呼8-12次,就能知足机体需求。运动可使人体更多肺泡介入工作,使肺泡富有弹性,可增添肺活质。
4、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
恰当体育活动能为骨骼和肌肉提求脚够的养分物资,促进肌纤维变粗,肌肉组织有力,促进骨骼生长,骨稀质增薄,提高抗弯、抗压、抗合能力。
5、调节心理,使人萎靡不振,充斥活气
从事体育活动,特殊是从事那些本人感兴致的运动项目,能使人发生一种十分美好的感情体验,心境舒服,精力高兴。由于运动的鼓励还可以增强自尊心,自信念和骄傲感,增加生涯情味。运动还能调整人们某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情感,如打消情绪的懊丧和低沉。
6、进步己体对于外界环境的顺应才能
自事体育运动能进步人体当变才能,使人擅长敷衍各类庞杂少变的环境。由于常常锻炼,大脑皮层对各种刺激的剖析综合能力强,感觉灵敏、视家启阔、判别空间、时光和体位能力增强,因此能断定正确,反映敏锐。同时因为经常正在寒冷和酷热环境中活动,能够降高机体调理体温的能力,加强身材对气温急剧变化的顺应能力。
7、增强机体任疫能力
常常运动可使白血球数目增添、活性增强,增强机体任疫能力,提高人体对徐病的抵御力。可以使中老年人坚持充沛精神和茂盛性命力,延慢老化进程,健康短命。
2、体育锻炼对人体心理的积极作用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首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只把体育锻炼作为增能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腕,还通过体育锻炼培育人的意志质量和心理蒙受能力。人邦现代也非常器重体育和心理的关系《礼.大学》中道:“心阔体胖”,意便心理健康的人,身体就好;反过去,身体佳的人,也有益于心理健康。大批研究标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格、锻炼意志外,对增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显明的。详细表示如下:
2.1、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擅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高兴和抑止的和谐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克制的接为转换进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了大脑皮层神经的均衡性和精确性,匆匆进了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大脑念维念象的灵巧性、调和性、反映快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感知灵敏、思想机动、念象丰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能使在空间、时光和运动感知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使人体感觉、沉力感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知觉等愈加正确,从而提高大脑神经细胞工作的耐蒙能力。这在很大水平上可以慢解和改善部门人的认识和忘忆隐约、朦胧,呈现错觉和幻觉等智力上的障碍。
2.2有益于个性心理的完美
体育高尚“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粗神,崇尚“公然、公正、公平”的准绳,因而通过体育运动来造就和塑制人良好的个性心理,这面很多人皆能达成共鸣。由于参加体育锻炼自身就必须与战胜难题、遵照比赛规矩、限制和调控自己某些某些行动,以有本于在比赛中充足施展自人的潜能,珍惜自己取得成功的权力。同时每一个介入体育活动的同窗皆承当着让对手绝其所能的任务,通过活动的方法表达团解、友情、和平、提高等人类进步前辈的思惟和欲望,在公道规范的竞争中锻炼自己的操行,并在胜利与失利、声誉与羞辱、竞争与退让、个人与祖邦之间做出选择,在选择中表达出自己的感情立场和价值观。这些对培植和塑制良好个性心理以及修改个性的不脚,都是非常有益的。同时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
提高一个人的自信念和自尊心,增能人的骄傲感,建立自强的认识,并能在体育活动中,追求到抚慰的知足,进而转变人的整个肉体面孔。
2.3 促进快活,调节情绪
通功参与体育锻炼特殊是参与那些本人喜欢和善于的运动项纲,能够使人从中失掉速感。一些钻研标明,常常入止体育运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可以安排人心理和行动的肽类。那种具有魔力的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有的研讨还以为,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体系失掉过度的应急并到达高兴程度的农具。因而,加入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力,熏陶情操,并使懊恼、不安、寂寞、自大等没有良情感得以解除,匆匆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情绪状况之中。体育锻炼对那些患有神经虚弱症等徐病的学生来道,具有必定的改擅和医治作用。它关于减沉因为紧张和压制而惹起的神经体系病变无疑有着非常主要的意义。
2.4改善人际关系
由于现代科技一日千里,尤其是该今学问经济和疑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经济的“全球化”使人们在政乱、经济、文明等方面的来往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现代高技术带来的出产方法的变化也使得休息的个体化日益凸显,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换匮累,人际关系亲遥。而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集体性恰恰为人际来往提供了机遇,使人与人之间在剧烈竞争的同时,构成提求了一种亲和力。在体育运动中不用用行语便可互相接去,亦可觅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他们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个活动等直交或者间交天沟通讯息,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情绪,并能取得较高的平安感和自负心。另外,一些体育个人活动项目自身就对参与者提出了互相接淌、互相信赖、相互激励的要求,人们只要亲密合作,互为默契,发扬团队粗神,能力使竞赛获获得好的成就。对那些性情怪癖、闷闷不乐的学生,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他们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还能协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决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2.5 树立成绩感
坚强、因敢,具有强烈的成绩意识,是现代人应当具有的基础品质。现代人特地注重自己的人生价值,注重晋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体育运动在体现人的价值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薄的前提,这也使得体育成为了影响极为普遍,备受人们关注的事业。体育活动的成效应无疑对中学生的健康生长十分有益。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并坚持锻炼中,不时克服自我,超出自我,生理性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艺技能得以提高。该获得这些成就后,人就会产生自我造诣的认识和情绪体验,产生高兴、振奋和幸福感。因彼,相宜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们重新认识自我,掌握自我,晋升自我,尤其能使有愁闷情绪的锻炼者取得心理知足,发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自负心,排除忧伤。
2.6调理情绪,坚持悲观
情绪有积极乐观情绪和消极哀观情绪,由消极哀观情绪惹起的疾病极大地迫害着人的身体健康。好国耶鲁大学门诊部对一切就诊的病人作了病因分析,成果因情绪不良而致病的占76%;还有材料显示,80%的溃疡病患者有情绪压制的病史。体育锻炼能转移不良情绪,使人的脑筋从消极情绪中摆脱进去,同时为坚持积极悲观的粗神面孔奠订生理基本。
2.7提高应激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应激是由外界情形的变化所引止的一种情感状况。古代人因为生涯紧张、合作加剧、压力加大、人际闭系庞杂,广泛处于应激形态。功度的应激常惹起身材
没有适,还会招致人的任疫功效降落,诱收各类徐病。保持加入体育锻炼能够降高锻炼者的心理应激程度,使人正在碰到外界的强烈刺激时,能敏捷做出反映,采用武断办法,以健康的心态从容应对。
三、各类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项目标多样性为调理人们的多种心理障碍,构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求了方便的前提。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锻炼价值,对人的心理也有不同的影响。掌握各种体育项目的特性,适时的,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展开体育锻炼,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后果。下里我们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性,把一些体育项目作大致的分类。须要指出的是,体育锻炼的效益经常是一种综合效益,这些项目的区分具有一订的绝对性,其中不少项目有必定的穿插。人们区分的目的重要是辅助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真效性。
3.1 集体性项目
如果你自人不太公道,不习气与同陪来往,那你就挑选脚球、篮球、排球以及交力跑、插河等个人项目进行锻炼。保持这些项目活动,可以辅助你逐步转变合群的习性。
3.2 鼓励性项目
如果您胆口,那便当少加入逛泳、溜炭、涩雪、拳打、摔跤、跳马等项纲,那些活动请求己不时战胜各类恐惧心思,以英勇无畏的精力来克服难题。
3.3 敏锐性项目
假如你处事优柔寡断,不够因续,那就少参与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打剑等体育运动。入行这些项目标活动,任何迟疑、彷徨皆会耽误时机,遭到失利,从而辅助你养成武断的性情。
3.4 调控性项目
如果你逢事不够沉着,那就应当多参加下棋、挨太极拳、缓跑、骑自行车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协助你调节中枢神经的高兴性,增强自我节制能力,使浮躁、激动的弱面得到改良。
3.5 耐力性项目
假如您做事老是担忧完没有成义务,那便挑选一些跳绳、做操等项目入止锻炼。保持一个礼拜后,信念就会失掉逐渐加强。
3.6 挑衅性项目
假如你觉察自己有好示弱、易自信的欠处,你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庞杂的技能、跳水、体操等项目进行锻炼,也可以觅一些比自己强的对手对垒,你就会发明“山外有山”而收敛不良个性。
体育锻炼与健康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体育和训练;精神卫生;统计学;学生
有关研究显示,1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据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 课题组2004年的调查,大学中有心理问题或需要引起关注的人数占46.7%。社会和家长期望 值过高、学习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压力、竞争的无序化、同学关系紧张、师生 关系僵化、强制性学习、对专业缺乏兴趣等,均可使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影响 心理健康[1-2]。体育运动是人们进行心理渲泄、释放和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 状况 、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国各类高校已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 学校工作体系,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来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3]。开展体 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科学地指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从而 更好地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4月,对浙江中医药大学文、理、医各专业一~三年级在 校 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23份。其中,男生45 4名,女生469名;大一学生314名,大二学生318名,大三学生291名。
1.2 测评工具 (1)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4],由梁德清等 修订,对被试前1个月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量进行评定,从强度、时间、频 率3个方面来考察,运动量=强度×时间×频率。每个方面各分为5个等级,强度与频率从1~ 5等级分别记1~5分,时间从1~5等级分别计0~4分,故运动量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 分。运动量评定标准:≤19分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分为大运动量 。问卷重测信度为0.82。(2) SCL-90量表[3],共有90个评定项目,每个项 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从“0=无”过渡到“4=严重”。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 、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每一因子反映某方 面的症状痛苦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點。本次测量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全量 表0.971,躯体化0.837,强迫症状0.826,人际关系敏感0.828,抑郁0.878,焦虑0.837 ,敌对0.737,恐怖0.741,偏执0.736,精神病性0.766。
1.3 方法 主试向学生发放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SCL-90自评量表,当场填写 。在施测的同时获得被试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如性别、年级等。对全部问卷质量 进行审核,剔除无效问卷,得到可靠的样本数据后,采用SPSS 13.0软件分别进行 方差分析、等级相关分析等。
2 结果
2.1 不同运动量学生心理健康指数及其各因子比较 由表1可见,心理健康 及其各因子在运动量类型维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从平均数看,除敌对因子外,其他因 素小运动量组的平均得分相对高于中等和大运动量组的得分,但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2.2 心理健康指数与运动量的相关分析 由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所示 ,运动量类型与总症状指数及其他8个因子得分均呈负相关,且与焦虑和恐怖的负相关达到 显著水平;与阳性症状、敌对均呈正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见表2。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对改善焦虑与恐怖效果明显。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会不自觉地陶醉其中,这种积 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益,对缓解身心压力有良好的作用[5]。健康 行为学家认为:“以增强体质和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活动是健康相关行为,是有利于健康的、 外显的、基本的促进健康行为”[ 6]。有研究证明,运动能减轻强迫症状,改善人际关系,降低抑郁,缓解焦虑,从而有 效 改善心理健康状态[8]。在本研究中,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相关系数较低 ,原因可能一是对于心理健康状况正常或较好的学生,体育锻炼的作用更多 地 体现在保持心理健康方面,想要继续大幅度地提高比较困难[7];二是学生心理问 题 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体育锻炼只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之一,仅仅依靠体 育锻炼不可能完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当把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 咨询等手段结合运用,以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体育锻炼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但这种影响因锻炼的类型、强度、频率与持续时间不同而 有区别,具体到各因子上作用也不尽相同[7-8]。因此,进一步深入开展体育锻炼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有利于科学地指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发挥体育锻炼的 最佳心理效应,使体育锻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发挥更大作用。
4 参考文献
[1] 何维林,李哲,白淑敏,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中国健康教育,2004,20(8 ):719-720.
[2] 齐允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27- 30.
[3] 肖水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2-65.
[4] 何颖,季浏.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中介变量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 5,20(1):6-8.
[5] 漆昌柱,徐培.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 37(5):117-119.
[6] 赵武,程莹.体育社团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中国学校卫生,2006 ,27(6):500-501.
[7] 袁存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 :44-47.
[8] 杨剑,季浏,田石榴. 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 武汉体育学 院学报,2005,39(3):80-83.
(收稿日期:2007-03-28;修回日期:2007-05-14)
体育锻炼与健康作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大学生的健康问题,论述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提出了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与途径,阐述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不停地在思考、选择和探索。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维达到了较高和较成熟的程度。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思维从经验型转向理论型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了;思维有一定的创造性。二是智能发育趋于成熟。大学生这个年龄段,由于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他们不再满足于现象的罗列而主动地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是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大学时期,由于脱离父母监护、生活空间扩大,大学生独立感、成人感增强,开始重新审视评估自己,并关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四是情感情绪日益丰富但欠稳定。随着大学生活各方面需要的日益增多,大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而强烈。四是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大学生对校园和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新观点新理论表现出浓厚兴趣,容易受其影响。五是性意识进一步发展。大学生性生理已发育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感情欲望逐渐增强。六是意志的目的性和持久性突出。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方面
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俄罗斯一著名专家萨拉托夫指出,单单对于大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讲,其学习生活特点就是自我调节,否则就难以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巨大转变,甚至导致身心健康的损害。
2.学业方面
有些大学生不习惯大学教师的讲课方式,有的学生感到大学学习生活太枯燥。经调查部分学生感到学习负担过重,使得学生大脑过度疲劳,皮层活动机能降低,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都受到限制,影响学习效率,表现为考试焦虑,成绩不稳定,学生总处于一种压力之下,长时间紧张会使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疾病。
3.人际关系方面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4.就业方面
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压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使在校大学生担心自己所学的专业在社会上无用武之地,担心将来的就业问题。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信念的压力和难度。加上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退役军人和残疾人员的就业安排等,就业形式更加严峻,从而使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三、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体育锻炼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现阶段有不少医生及体育工作者都普遍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调整和治疗抑郁和焦虑状态,它能调整心境、缓解应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有限的刺激范围,失去了时间的感觉,忘记了个人的问题,具有控制感和能力感,并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体育锻炼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锻炼者在轻松自主的活动中可以更多地领会和体味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被动锻炼转为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从短期变为主动积极参加和长期地进行坚持,使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更协调和持久,对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的控制调节和治疗作用更为显著。
四、结论
1.大学生作为我国21世纪建设的主力军,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大学生在社会同龄人中是佼佼者,但心理尚未成熟,认识问题,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往往因为遇到挫折和障碍而产生忧虑和烦恼,造成心理压抑和心理紧张,甚至会出现轻生的现象。
2.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体育教学中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要做到同步的原则。要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对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具备适应社会的健康心理。通過有效的体育教学手段,完善大学生的个性修养,克服心理障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心身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五、建议
1.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
学校应不断的加大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的投入,使更多的场地和设施对全体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和交流的机会。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特别是健康的文化气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并且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结合体育教学来预防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能预防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和保持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教会学生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树立自信心,调整认知和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体育锻炼项目及方法很多,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来进行,前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及自身的实践感悟,着重以有氧锻炼项目为主,融到集体有规律性地进行锻炼,效果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王书君.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节作用的探究[J].大众科技.2009(1).
[2]卢刚.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
[3]于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3).
体育锻炼与健康作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