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品种(系)比较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品种(系)比较(精选12篇)

品种(系)比较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毕2008-1、毕2008-2、毕2008-3、毕2008-4、毕2008-5、毕2008-6、毕2008-7、毕2008-8、毕2008-9、毕2008-10、毕2008-11 (均由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 及主栽品种毕麦16号。

1.2 试验设计

共设12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以毕麦16号为对照 (CK) , 3次重复,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长5.00 m, 宽2.67 m, 面积13.35 m2, 小区间走道40 cm, 各重复间走道50 cm, 每小区种植8行, 基本苗为225万根/hm2, 试验四周设保护行。

1.3 试验实施

试验设于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国家区试站内, 海拔1 465 m, 土地平整, 地力均匀, 四周无遮荫物, 前作休闲, 土质中壤。播前用拖拉机翻犁, 旋耕机耙地1次, 整地质量较好。于2008年10月27日播种。播前施复合肥与普钙、草皮灰3种肥料混合共30 t/hm2作基肥, 3月5日追肥, 施尿素90 kg/hm2。5月24日至6月3日各参试品种 (系) 陆续成熟, 5月25日开始分期收获。收获前取样考种, 收获时每小区全收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表现

从表1可以看出, 12个参试品种 (系) 产量在2 546.83~3 820.24 kg/hm2, 对照毕麦16号为2 681.66 kg/hm2, 居第11位。较CK增产的品种 (系) 有毕2008-5、毕2008-1、毕2008-8、毕2008-6、毕2008-3、毕2008-2、毕2008-11、毕2008-4、毕2008-9、毕节2008-7。其中增产达显著水平的品种 (系) 有毕2008-5、毕2008-1。较CK增产不显著的品种 (系) 有毕2008-8、毕2008-6、毕2008-3、毕2008-2、毕2008-11、毕2008-4、毕2008-9。仅毕2008-11品种 (系) 较CK减产。

2.2 产量构成因素

从表2可以看出, 12个参试品种 (系) 有效穗数为173.70万~343.50万穗/hm2, 其中毕2008-8最高, 为343.50万穗/hm2;毕2008-10最低, 为173.70万穗/hm2;对照毕麦16号为251.25万穗/hm2。12个参试品种 (系) 穗粒数在22.8~36.5粒, 其中毕2008-5最高, 为36.5粒;毕2008-10最低, 为22.8粒;对照毕麦16号为24.4粒。12个参试品种 (系) 千粒重37.5~56.7 g, 其中毕2008-6最高, 为56.7 g;毕2008-11最低, 为37.5 g;对照毕麦16号为47.4 g。

2.3 农艺性状

12个参试品种 (系) 生育期为200~210 d, 对照生育期为210 d, 与CK同期成熟的品种 (系) 有毕2008-1、毕2008-7、毕2008-9、毕2008-10、毕2008-11。比CK早熟的品种 (系) 有毕2008-2、毕2008-3、毕2008-4、毕2008-5、毕2008-6、毕2008-8。所有参试品种 (系) 株高在57.8~80.6 cm, 其中毕2008-6最高, 为80.6 cm, 毕2008-4最矮, 为57.8cm, 其余品种 (系) 株高在60.0~80.0 cm (表2) 。

2.4 抗性

所有参试品种 (系) 中均有不同程度发病;毕2008-1、毕2008-4、毕2008-5、毕2008-6对条锈病免疫, 毕2008-2、毕2008-3、毕2008-8条锈病为高抗, 毕2008-7、毕2008-9、对照毕麦16号条锈病为中抗, 毕2008-10、毕2008-11条锈病为中感。毕2008-4、毕2008-6、毕2006-8叶锈病免疫。毕2008-1、毕2008-5、毕2008-9叶锈病为高抗;毕2008-2、毕2008-3、毕2008-11叶锈病为中抗, 毕2008-7、毕2008-10、对照毕麦16号叶锈病为中感。毕2008-1、毕2008-2、毕2008-3、毕2008-5、毕2008-6、毕2008-7、毕2008-8白粉病免疫。毕2008-9、毕2008-10、毕2008-11、对照毕麦16号白粉病为高抗, 毕2008-4白粉病为中抗 (表2) 。试验进行中受开春后低温霜冻的影响, 大部分品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冻害发生, 穗部出现分段结实现象, 其中毕2008-6、毕2008-9、毕2008-10、毕2008-11、对照毕麦16号较为严重, 受冻穗比例达到30%。其次是毕2008-3、毕2008-4、毕2008-7受冻穗比例达到20%。参试品种 (系) 田间未发生倒伏。

3 品种综述

3.1 毕2008-1

平均产量3 722.8 kg/hm2, 居参试品种 (系) 第2位, 较对照增产38.83%, 增产极显著。该品种 (系) 长芒、白壳、红粒, 穗纺缍型, 穗长9.3 cm;穗粒数35.4粒, 千粒重40.8 g, 籽粒较饱满, 粒质半硬。生育期210 d, 与对照同期成熟。株高63.2 cm, 幼苗半直立, 有效穗数313.95万穗/hm2, 分蘖强, 成穗率高, 田间未发生白粉病和条锈病, 高抗叶锈病, 未发生倒伏和冻害, 易脱粒, 熟相好。建议进一步试验示范。

3.2 毕2008-8

平均产量3 131.10 kg, 居参试品种 (系) 第7位, 较对照增产16.76%, 增产不显著。该品种 (系) 长芒、白壳、红粒, 穗纺缍型, 穗长7.8 cm;穗粒数30.1粒, 千粒重51.5 g, 籽粒饱满度中等, 粒质半硬。生育期203 d, 比对照早熟7 d;株高80.0 cm, 幼苗直立, 有效穗数343.50万穗/hm2, 分蘖强, 成穗率高, 田间未发生白粉病和叶锈病, 高抗条锈病, 未发生倒伏和冻害, 易脱粒, 熟相好。建议进一步试验示范。

3.3 毕2008-6

平均产量3 273.42 kg/hm2, 居参试品种 (系) 第3位, 较对照增产22.07%, 增产不显著。该品种 (系) 长芒、白壳、红粒, 穗纺缍型, 穗长8.1 cm;穗粒数29.8粒, 千粒重56.7 g, 籽粒饱满度中等, 粒质半硬。生育期203 d, 比对照早熟7 d;株高80.6 cm, 幼苗直立, 有效穗数301.20万穗/hm2, 分蘖强, 成穗率高, 中抗, 田间未发生白粉病、锈病, 未发生倒伏, 熟相中等。建议进一步试验示范。

3.4 毕2008-3

平均产量3 243.46 kg/hm2, 居参试品种 (系) 第4位, 较对照增产20.95%, 增产不显著。该品种 (系) 长芒、白壳、红粒, 穗纺缍型, 穗长8.5 cm;穗粒数33.5粒, 千粒重51.03 g, 籽粒饱满度中等, 粒质半硬。生育期203 d, 比对照早熟7 d;株高71.8 cm, 幼苗直立, 有效穗数293.25万穗/hm2, 分蘖一般, 成穗率一般, 田间未发生白粉病, 高抗条锈病, 中抗叶锈病, 未发生倒伏, 熟相中等。

3.5 其他品种

其他品种 (系) 毕2008-2、毕2008-11、毕2008-4、毕2008-9、毕2008-7较对照增产不显著, 毕2008-10较对照减产不显著。

4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12个参试品种 (系) 产量在2 546.83~3 820.24 kg/hm2, 毕2008-5产量最高, 为3 820.24 kg/hm2。12个参试品种 (系) 有效穗数为173.70万~343.50万穗/hm2, 其中毕2008-8最高, 为343.50万穗/hm2;毕2008-10最低, 为173.70万穗/hm2;对照毕麦16号为251.25万穗/hm2。12个参试品种 (系) 穗粒数在22.8~36.5粒, 其中毕2008-5最高, 为36.5粒;毕2008-10最低, 为22.8粒;对照毕麦16号为24.4粒。12个参试品种 (系) 千粒重37.5~56.7 g, 其中毕2008-6最高, 为56.7 g;毕2008-11最低, 为37.5 g;对照毕麦16号为47.4 g。12个参试品种 (系) 生育期为200~210 d, 对照生育期为210 d, 所有参试品种 (系) 株高在57.8~80.6 cm, 其中毕2008-6最高, 为80.6 cm, 毕2008-4最矮, 为57.8cm, 其余品种 (系) 株高在60.0~80.0 cm。

摘要:优质新品种 (系) 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适合毕节地区特殊生态条件的品种有毕2008-5、毕2008-1、毕2008-6等3个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强的新品系, 为该地区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优质小麦,新品种 (系) ,产量,全生育期

参考文献

[1]王西成, 赵虹, 曹廷杰, 等.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9) :34-38.

[2]周海幸, 管怀锦, 储开金.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7) :82-83.

[3]张安平, 徐亚娣, 周焕成.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引种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 2008 (4) :57-58.

[4]曹廷杰, 胡铁柱, 王西成, 等.河南小麦新品种 (系) 高产稳产性综合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8) :14-15, 19.

[5]黄志刚, 姜文刚.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西昌农业科技, 2007 (1) :30-32.

品种(系)比较 第2篇

月季切花品种Daiana无性繁殖系的建立

以月季切花品种Daiana带芽嫩茎为外植体,研究了激素等因素对其无性繁殖系建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其诱导分化以B5+BA1.0mg/L(单位下同)+IBA0.25效果较好;继代增殖以B5+BA1.0~2.0+IBA0.25+GA0.3效果好,增殖系数可达5.8~6.2以上;生根以50mg//LNAA或50mg/LIBA溶液浸泡嫩茎切口基部0.5~1d后,接种于无激素1/2MS基本培养基中效果好,生根率达100%;在基质珍珠岩或蛭石中驯苗,成活率可达94.1%以上.

作 者:何家涛 王会 He Jiatao Wang Hui 作者单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襄樊,441021刊 名:中国农学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年,卷(期):22(4)分类号:Q813关键词:月季 带芽幼茎 无性繁殖系

品种(系)比较 第3篇

[关键词] 高寒湿地区 芦笋新品种 比较试验

临夏高寒阴湿区降水充沛,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宜芦笋种植。开展该试验研究确定出在临夏高寒阴湿地区芦笋的适应性和产量、品质表现,筛选出适宜高寒阴湿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为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依据。

一、试验设计及参试品种

试验设在和政县吊滩乡,海拔2400m,年平均气温 5.1℃,≥0℃积温2557.5℃,≥10℃积温1838.6℃,全年日照时数2504h,最低温度-24℃,无霜期130d,年降水量650mm,相对湿度70%,土壤为黑麻土,质地中壤,肥力中等。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株行距30×70cm,小区面积9.8㎡(14m×0.7m)。参试品种硕丰、冠军、新品系A、新品系B、88-5改良系、阿波罗、UC800,以UC800为对照。

二、试验经过

试验于2006年10月在温室育苗,8月20日露地定植,定植前结合整地亩施腐熟有机肥5000kg,磷酸二铵25kg,采用南北向开沟起垄,沟底种植,定植后灌水,2007年4月上旬培土灌水,芦笋年生育期除草4~5次,灌水5~6次,5月中旬、7月中旬追施复合肥、尿素各20kg,10月上旬清除地上部分植株,沟底亩施腐熟有机肥4000kg,用垄面土覆盖,开春对芦笋培土培肥。

三、试验结果分析

1.产量结果分析

2008年产量经方差分析88-5改良系、冠军与其他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参试品种折合亩产734.7~523.8kg,产量最高的为88-5改良系,平均亩产734.7kg,较对照增产40.3%,居参试品种第一位;其次为冠军亩产721.1kg,较对照增产37.7%,居参试品种第二位;硕丰亩产693.9kg,较对照增产32.5%,居参试品种的第三位;新品系B亩产653.1kg,较对照增产24.7%,居参试品种第四位;阿波罗亩产605.5kg,较对照增产15.6%,居参试品种的第五位;产量、产值最低的为新品系A和对照。

2009年参试品种折合亩产891.2~632.7kg之间,产量最高的为冠军,平均亩产891.2kg,较对照增产40.9%,居参试品种第一位;其次为硕丰亩产891.2kg,较对照增产40.9%,居参试品种第二位;88-5改良系亩产864.0kg,较对照增产36.6%,居参试品种的第三位;阿波罗亩产843.6kg,较对照增产33.3%,居参试品种第四位;新品系B亩产802.8kg,较对照增产26.9%,居参试品种的第五位;产量最低的为新品系A和对照。

2010年参试品种折合亩产904.8~612.3kg之间,产量最高的为冠军,平均亩产904.8kg,较对照增产47.8%,居参试品种第一位;其次为硕丰亩产891.2kg,较对照增产45.6%,居参试品种第二位;阿波罗亩产864.0kg,较对照增产41.1%,居参试品种的第三位;88-5改良系亩产857.2kg,比对照增产40.0%,居参试品种第四位;新品系A亩产823.2kg,较对照增产34.4%,居参试品种的五位;产量、产值最低的为新品系B和对照。

三年平均亩产量839.0~589.6kg,其中冠军亩产量839.0kg,较对照增产42.3%,居参试品种第一位;88-5改良系亩产量818.6kg,较对照增产38.8%,居参试品种第二位;硕丰亩产量796.0kg,较对照增产35.0%,居参试品种第三位;阿波罗亩产量771.0kg,较对照增产30.8%,居参试品种第四位;新品系B亩产量752.9kg,较对照增产27.7%,居参试品种第五位;产量产值最低的为新品系A和对照(见表1)。

2.主要经济性状结果分析

2008-2010年,冠军鲜笋采收时嫩茎粗分别为0.9cm、1.2cm、1.4cm,长24.1cm、27.4cm、28.0cm,三年平均嫩茎粗、长分别比对照粗0.4cm、长1.2cm,第一分枝高度分别为47.6cm、53.4cm、55.5 cm三年平均比对照高7.9cm,无茎枯病、褐斑病,笋条直且均匀,经济性状好;88-5改良系鲜笋采收时嫩茎粗分别为0.9cm、1.2cm、1.4cm,长25.5cm、26.8cm、26.4cm,三年平均嫩茎粗、长分别比对照粗0.4cm、长0.9cm,第一分枝高度分别为48.0cm、51.1cm、53.8 cm,三年平均比对照高6.7cm,无茎枯病、褐斑病,笋条直且均匀,经济性状好;硕丰鲜笋嫩茎采收时粗分别为0.9cm、1.0cm、1.3cm,长25.7cm、26.8cm、27.6cm,三年平均嫩茎粗、长分别比对照粗0.3cm、长1.4cm,第一分枝高度46.1cm、49.8cm、53.4cm,三年平均比对照高5.5cm,无茎枯病、褐斑病,笋条直且均匀,经济性状好;阿波罗嫩茎粗分别为0.9cm、1.2cm、1.3cm,长27.3cm、24.1cm、27.9cm,嫩茎粗、长分别比对照粗0.3cm、长1.1cm,第一分枝高度分别为46.7cm、50.5cm、53.4cm,三年平均比对照高5.9cm,无茎枯病、褐斑病,笋条直且均匀,经济性状好;新品系B嫩茎粗分别为1.0cm、1.2cm、1.2cm,长24.0cm、25.1cm、26.9cm,嫩茎粗、长分别比对照粗0.3cm、长和对照一致,第一分枝高度分别为45.1cm、49.7cm、50.2cm,三年平均比对照高4.0cm,无茎枯病、褐斑病,笋条直且均匀,经济性状好;新品系A、UC800经济性状一般(见表二)。

3.主要物候期分析

2008年春季冠军、88-5改良系、硕丰、阿波罗采收期为4月15日-6月25日,和对照一致,秋季冠军、88-5改良系、硕丰、阿波罗采收期为8月2日-8月20日,比对照早采收1天、延迟采收8天,新品系A、新品系B采收期和对照一致;2009年春季冠军、88-5改良系、硕丰、阿波罗、新品系A采收期为4月12日—7月10日,秋季采收期为8月10日-8月28日,和对照一致;新品系B采收期为8月12日-8月28日,比对照晚采收2天;2010年春季冠军、88-5改良系、硕丰、阿波罗、新品系A采收期为4月9日—7月15日,秋季采收期为8月12日-9月1日,各品种采收期之间无太明显的差别(见表2)。

四、结论

1.在临夏高寒阴湿区冠军、88-5改良系、硕丰表现产量产值高,抗寒性强、无病虫害,经济性状、商品性状好,适宜栽培种植。

2.在高寒阴湿地区芦笋定植后第二至第四年产量产值随定植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芦笋在定植第三年后进入旺盛生长期,产量逐步稳定。

品种(系)比较 第4篇

一、材料与方法

1. 供试品种

参试材料有渝苏303、力源1号、川薯34、西成薯007、南紫薯008和徐薯18,其中以徐薯18为对照种。渝苏303和力源1号由内江永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川薯34、西成薯007、南紫薯008和徐薯18由资中县农业局提供。

2. 试验时间与地点

甘薯品种的比较试验为夏季种植,试验于2009年安排在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实验地(资中县明心寺镇明坝村)进行。试验地前茬作物为甘蔗,丘陵地区,泥沙土壤。种薯提前育苗,于6月11日栽植,11月23日收获。

3. 甘薯栽培

选取一大棚,长20m,面积160m2。深翻耕地,施农家肥120kg。耕地整平后起垄,平均划分为9个小区,每小区3行,行距0.6m,株距0.3m,小区之间加大行距以隔离。折每亩3500株。甘薯生长发育期间的管理近似大田管理,栽植初期因春旱适当浇水,人工除草2次。

4. 甘薯产量、干率及淀粉率的测定

甘薯产量的测定直接称量。甘薯干率的测定用烘干法,将鲜薯切成薯丝,置室外略风干后,放电烘箱中在105℃下烘干至恒重。淀粉率的测定用间接法,按国家甘薯试验制定的统一记载标准提出的公式,由干率推算为淀粉率,其公式为:

淀粉率=干率0.86945-6.34587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1. 参试品种的特征特性

由表1可知,在栽植密度为3 300株/亩的情况下,所有供试品种薯形均为纺锤形或长纺锤形,且表皮光滑。但力源1号结薯松散,其他品种均结薯集中。其中西成薯007、力源1号和渝苏303的薯皮呈红色,川薯34和徐薯18薯皮呈紫红色,南紫薯008的薯皮为紫色。各品种薯肉的颜色也有差异。西成薯007和渝苏303的薯肉呈淡黄色,力源1号的薯肉呈黄色,徐薯18的薯肉呈黄白色,川薯34的薯肉呈白色,南紫薯008为紫色薯肉。

2. 鲜薯产量、干率和淀粉率比较(见表1)

由表1得知,在所有参试品种中,川薯34的产量最高,亩产量为1 613kg,比对照徐薯18增产4.96%;力源1号的产量最低,亩产量为113kg,比对照减产1 256.64%。川薯34和徐薯18这两个品种的亩产量均高于1 500kg。徐薯18、西成薯007和川薯34的干率都大于30%,淀粉率大于20%。其中徐薯18的干率和淀粉含量最高,分别为34.82%和23.93%;其次是西成薯007干率和淀粉率居第二位,分别为32.94%和22.29%。所有参试品种的干率和淀粉含量均低于对照品种徐薯18。南紫薯008的干率和淀粉含量最低,分别为24.74%和15.17%。

三、结论与讨论

由于2009年春旱严重,甘薯栽植时间较晚,缓苗时间延长,产量偏低。虽因各品种(系)特性不同,干旱对其产量的影响不同,但这种差异不显著。所得淀粉含量值为间接法推算结果,与相对精确的化学法和物理法测定结果相比,虽然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有严格的正相关性。因此以下结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6个品种中,西成薯007、川薯34、力源1号均为燃料乙醇专用品种,前两者在四川已有种植规模,但从本试验结果来看,最适合内江地区种植的为川薯34,力源1号产量极低,不适宜在本地推广种植。

南紫薯008为鲜食及食品加工型品种,富含花青素,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十分受欢迎,发展前景广阔。在产量方面,南紫薯008亩产为1 000kg,与南充市农科所2005~2006年区试产量亩产1 406.6kg相比,表现较好,且紫薯的市场价格是普通甘薯的3~4倍。所以在内江地区推广南紫薯008的种植,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渝苏303和徐薯18为淀粉加工型品种。徐薯18在内江地区的产量、干率和淀粉率均优于渝薯303,作为加工品种徐薯18比渝苏303更适合在本地种植。

秋延迟黄瓜品种比较试验 第5篇

秋延迟黄瓜品种比较试验

对4份黄瓜品种进行秋延迟栽培试验.结果表明,C57前期产量和总产量都排第一,高抗细菌性角斑病和白粉病,比两对照翠绿和津优1号抗枯萎病,果色深绿,棒状,瓜条整齐,畸形瓜少.其表现比青岛地区的主栽品种翠绿及华北型黄瓜代表品种津优1号表现都有明显优势.

作 者:李磊 张守才 王瑛 秦玉红 王波  作者单位:李磊,张守才,秦玉红,王波(山东省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青岛266100)

王瑛(山东省青岛国际种苗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100)

刊 名:中国园艺文摘 英文刊名:CHINESE HORTICULTURE ABSTRACTS 年,卷(期):2009 25(2) 分类号:S6 关键词:黄瓜   秋延迟栽培   比较试验  

青海省豌豆品种(系)抗根腐病鉴定 第6篇

关键词:豌豆品种(系);根腐病;抗性鉴定

中图分类号: S436.4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089-02

收稿日期:2013-06-18

作者简介:程亮(1978—),男,河南林州人,硕士,副研究员,从事作物抗病性鉴定研究。Tel:(0971)5313283;E-mail:liangcheng1979@163.com。豌豆根腐病[Fusarium avenaceum (Fr) Sacc]是豌豆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世界各国豌豆产区普遍发生[1-2],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生[3-8],目前在我国西北地区(如甘肃中部及东部、宁夏南部山区)的旱地豌豆产区蔓延,危害日益加重。豌豆根腐病是重要的豌豆根茎病害之一,在青海豌豆产区经常发生,特别是干燥黏重的田块发生较重。病害从苗期开始,开花结荚期为发病高峰期,病株茎基逐渐变黑下陷,木质部变褐,直至萎蔫枯死。该病常与枯萎病混合发生,一般病株率为5%~15%,发病严重时可达50%以上,因病害流行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已成为蚕豆、豌豆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豌豆根腐病为较难防治的土传病害,除了采取农业栽培技术防治外,至今未见有效的防治措施,能否从栽培抗病品种方面寻求良策尚需研究。

近40年内,发现有些品种对根腐病表现较高的抗性,但在青海省测定豌豆对该病的抗性研究较少。近年来,由于长期演变的结果,豌豆品种的生理特性和生态特性等呈现出多样性,遗传变异类型也较复杂,使原有的抗病性发生了变异。本试验对青海省生产上的主栽豌豆品种和新筛选的品系进行抗根腐病评价研究,筛选出适合育种工作需要的抗根腐病新种质,这对提高抗病鉴定准确性、开拓抗源、加速豌豆抗根腐病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供试豌豆品种(系)草原7号、草原23号、草原24号、草原25号、草原27号、草原28号、草原224、 98-9-1-1-7-13、98-9-1-1-2混、98-10-8-4-7-13、98-1-1-11-9混、9625、99-23和WD03-08,均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提供。

1.1.2供试菌株从青海省西宁、互助等地豌豆根腐病病株上采集茄镰刀菌(Fusarium soiani)、茄镰刀菌蓝色变种(Fusarium soiani var. coeruieum)、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单隔镰刀菌(Fusarium dimerum)、拟丝孢镰刀菌(Fusarium trichothecioides)等病原菌,在PSA培养基上扩繁后混合在一起供试验用。

1.2试验方法

1.2.1供试豌豆品种(系)培育育苗前,先将豌豆种子清洗干净,用0.1% HgCl2消毒30 s;用无菌水冲洗3次后,在 45 ℃ 温水中浸泡4 h后催芽;待芽长5 cm时播于备用花盆中,待幼苗长至2叶1心时,供接种根腐病菌用。

1.2.2供试菌株孢子悬浮液配制将供试病原菌在PSA平板上培养7 d后,从培养基上刮取菌落,制成浓度为1.0×107个/mL的孢子悬浮液备用。

1.2.3室内苗期接种鉴定菌液10 mL/株灌到幼苗根部进行接种,每品种(系)重复接种4盆,每盆10株,以未接菌的植株作对照。盆苗置于温室内25 ℃培养,分别于接种后3、4、5、6、7 d 观察发病情况。

l.2.4田间接种鉴定豌豆根腐病接种鉴定圃设置在青海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试验田,海拔2 600 m。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土质为黑钙土。供试品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品种(系)种植3行,每行种植10株,重复4次,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采用浓度为1.0×107个/mL孢子悬浮液进行灌根接种,10 mL/株,20 d后每天调查记载发病情况。

1.2.5病害评价病情分级鉴定评价标见表1,对病株发病严重度进行分级,统计各级发病株数,计算病情指数。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豌豆品种(系)室内苗期接种对根腐病抗病性和感病发展动态分析

2.2不同豌豆品种(系)田间接种抗病性比较

2.3不同豌豆品种(系)室内和田间抗性鉴定对比分析

将15个豌豆品种(系)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接种病情指数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得出如下方程y=0465 3+0.872 0x,相关系数r=0.971 6,查相关系数界值表得r14,0.05=0.497、r14,0.01=0.623,15个豌豆品种(系)苗期接种病情指数和田间接种病情指数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豌豆苗期对根腐病的抗性与田间抗性呈正相关。由图1可见,除草原23号外,室内鉴定的病情指数比田间鉴定高。

3小结与讨论

作为非常适宜在冷凉地区种植的豆科作物,豌豆在青海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由于根腐病防治难度大,由茄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是青海蚕豆和豌豆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培育持久抗性的品种是解决病害的对策之一,因此,选育抗病品种是今后应开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将豌豆抗根腐病资源的筛选与科学的鉴定方法相互配合,必将会加快持久性抗根腐病品种选育的进程,在不远的将来取得突破性进展。

采用苗期鉴定方法能鉴定出豌豆品种(系)间抗根腐病的差异,其鉴定结果与田间鉴定结果基本一致,2种鉴定结果表现出非常理想的相关性。虽然2种鉴定结果有部分材料存在一定偏差,这种差异可能是由接种对象苗龄、接种条件和不同品种抗性遗传背景的差异造成的。苗期鉴定与常规田间接种鉴定相比,具有以下2个突出特点:鉴定速度快、周期短,一般只需要2周就可完成整个鉴定过程;操作简便、成本低、结果准确,不受季节和任何气候条件限制,在实验室就可完成。

本试验结果表明,当前生产上主栽豌豆品种对根腐病的反应多属中度抗病型,有必要对豌豆品种进行2年1次的抗病性鉴定,以检测豌豆品种抗性变化水平。另外,在积极筛选抗病、优良品种的同时,还应选择高效防治根腐病的药剂,配合农业栽培措施来减轻根腐病的危害,提高豌豆的产量、质量。

参考文献:

[1]Persson L,Bodker L,Larsson-Wikstrm M,et al. Prevalence and pathogenicity of foot and root rot pathogens of pea in southern Scandinavia[J]. Plant Disease,1997,81(2):171-174.

[2]Haglund W A. A rapid method for inoculating pea seedlings with Fusarium oxysporum f.sp. pisi[J]. Plant Disease,1989,73(6):457-458.

[3]刁治民. 青海豌豆根腐病病原菌种类及致病性的研究[J]. 微生物学杂志,1996,16(1):31-34.

[4]陈庆河,翁启勇,何玉仙,等. 福建省豌豆根腐病病原及致病性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2004,19(1):28-31.

[5]伍克俊,谢正团,李秀君.甘肃中部地区豌豆根腐病病原研究[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2,27(3):225-231.

[6]王宽仓,张宗山,陈渐宁,等. 豌豆根腐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1995(5):1-6.

[7]王晓鸣,王信,朱振东,等. 青海省蚕豆和豌豆病害鉴定[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8]王梅春,连荣芳,墨金萍,等. 甘肃豌豆根腐病研究及抗病育种[J]. 杂粮作物,2008,28(4):272-273.

品种(系)比较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大丰市农科所科研基地3号田内。供试土壤为砂壤土, 肥力中等, 地面平整, 农田水利设施配套, 排灌方便, 前茬为玉米。

1.2 试验材料

参试油菜品种共6个, 分别为宁油20、史力佳、宁杂1818、华油杂62、宁杂19、秦优10号。供试肥料:45%复合肥 (南化产) 、45%硫酸钾型复合肥 (13-18-14) 、尿素 (大丰产) 、尿素 (南京产) 。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以秦优10号作对照 (CK) 。3次重复, 随机排列, 小区面积32 m2 (8 m4 m) , 行距67 cm, 株距16.6 cm, 密度为9万株/hm2。

1.4 试验实施过程

1.4.1 培育壮苗。

苗床面积共90 m2, 前茬为水稻旱育秧床。9月19日播种, 苗床管理按油菜壮苗培育的高标准要求进行, 施45%复合肥300 kg/hm2。因播种时土壤湿润, 又出现小雨, 9月24日普遍出苗。油菜第2真叶时开始间苗, 第4真叶时定苗, 并喷施多效唑防止高脚苗, 先后用甲维盐+吡虫啉和阿维菌素防治油菜蚜虫、菜青虫、斜纹夜蛾6次[1,2]。10月18日追施南京产尿素75 kg/hm2作起身肥。

1.4.2 大田移栽与管理。

10月22日施45%硫酸钾型复合肥300 kg/hm2、大丰产尿素120 kg/hm2。机器施耕后整地、划小区。10月24日移栽, 移栽当天傍晚窨水。10月29日油菜活棵后用乙草胺封杀田间杂草[3,4]。由于冬前气温偏高, 雨水调适, 油菜长势较为旺盛。3月6日施薹肥1次, 用尿素225kg/hm2, 4月7日用40%多福合剂 (多菌灵25%, 福美双15%) 60 g/hm2防治油菜菌核病1次, 5月29日收获油菜, 小区单收单打计算实产[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由表1可以看出, 宁杂1818具有较强的丰产性, 产量比对照秦优10号高3.8%, 比其他品种增产14.1%~18.6%;其余品种产量均比对照秦优10号减产9.1%~12.5%。

2.2 生育期

由表2可以看出, 所有品种终花期均较CK推迟1~3 d, 其中宁杂1818成熟期最晚, 比其他品种晚1~3 d。

2.3 抗寒性

史力佳、宁杂19相对较差, 其余品种均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

2.4 抗病性

由表3可以看出, 前期 (4月15日) 裂杆率较高的品种有华油杂62、史力佳;裂杆率低的品种有秦优10号、宁杂19号、宁杂1818, 后期 (6月2日) 菌核病发病调查, 抗病性最好的品种为宁杂1818, 其次为史力佳、秦优10号, 宁杂19、宁油20抗病性一般, 抗病性最差的为华油杂62。

注:菌核病的调查时间为6月2日, 冬前叶片数、开盘度调查时间为12月20日。其余数据均为4月15日调查。

3 品种评价

3.1 宁杂1818

宁杂1818全生育期246 d, 表现迟熟, 植株高大, 株高195.0 cm, 株型紧凑, 叶色淡绿, 苗期、中期生长势较强;一次分枝着生节位较高, 为62.6 cm, 一次分枝数较少, 仅为9.4个;后期对菌核病抗性极强, 每荚粒数多, 千粒重高, 实测千粒重3.6 g, 实收产量3 138.0 kg/hm2, 位于第1位。丰产性能好, 适合大丰市种植, 建议扩大示范推广面积。

3.2 秦优10号

秦优10号全生育期242 d, 植株高大, 株高192.2 cm, 一次分枝数多, 平均为13.6个, 二次分枝较少;苗期生长茂盛, 叶色较深, 抗寒性好, 抗病虫性强;每荚实粒数20.5粒, 千粒重3.4 g, 实收产量3 024.0 kg/hm2, 位于第2位。

3.3 华油杂62

华油杂62全生育期244 d, 株型中等、松散, 株高177.2cm, 一、二次分枝数较多, 叶色浓绿, 叶片中等大小;抗寒性好, 但中、后期菌核病较重, 结荚率高, 千粒重低, 千粒重3.0g, 实收产量2 749.5 kg/hm2, 位于第3位。比对照秦优10号减产, 需进一步示范。

3.4 宁杂19

宁杂19全生育期245 d, 植株高大, 株高189.9 cm, 株型松散, 整齐度好, 荚层集中, 抗寒性略差, 抗病性较差, 易感菌核病;一次有效分枝数为11.0个, 二次有效分枝较多, 为8.8个, 单株结荚数较多为490.7个, 粒重低, 千粒重3.1 g, 实收产量2 695.5 kg/hm2, 位于第4位。

3.5 史力佳

史力佳全生育期244 d, 株型相对较小, 株高173.2 cm, 一次分枝着生节位低, 一、二分枝数较多, 单株结荚数少, 每荚粒数多, 粒重高, 千粒重3.8 g, 为参试品种之首, 实收产量2 662.5 kg/hm2, 位于第5位。抗病性强, 抗寒性略差些, 产量与华油杂62、宁杂19、宁油20无明显差异。

3.6 宁油20

宁油20全生育期243 d, 植株高大, 株高达210.0 cm, 最高, 后期有倒伏现象, 一、二次分枝数较多, 苗期成长势旺, 叶色淡绿, 抗寒性较好, 抗病虫性一般, 每荚实粒数19.2粒, 千粒重3.4 g, 实收产量最低, 为2 646.0 kg/hm2。

4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在参试的6个品种中, 优质抗性强的油菜品种对其产量影响最大。由于油菜生长期间特殊的天气, 导致油菜菌核病严重发生。加之油菜抽薹开花结果期时间短, 对油菜千粒重的影响最明显。结合各品种对比结果, 在逆境中宁油1818、秦优10号综合表现优秀, 因而产量较高, 其在所有品种中生长及田间表现一直较好, 综合性状占有优势, 翌年可示范推广。华油杂62、宁杂19在田间各方面表现也较好, 但易感菌核病, 加强防治后, 该品种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摘要:2011—2012年, 以秦优10号为对照, 对5个油菜新品种 (系) 进行农艺性状和丰产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宁杂1818综合表现优良, 表现优于对照, 可以进一步示范种植。

关键词:油菜,品种 (系) 比较,江苏大丰,2011—2012年

参考文献

[1]顾玉民, 李炳生, 刘田, 等.南通市双低油菜品比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 2007 (6) :52-53.

[2]徐勇, 刘良峰, 杨磊, 等.2002—2003年度南京地区油菜新品种品比试验总结[J].种子世界, 2003 (11) :18-19.

[3]王建芬, 徐巡军, 张锋.优质双低油菜新品种 (品系、组合) 比较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 2006 (3) :60-61.

[4]陆秀兰, 刘礼明.优质甘蓝型油菜新品种 (组合) 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3) :21, 23.

[5]王晓东, 张丽林, 殷琴, 等.油菜品比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06 (4) :60-61.

常见猪的品种及配套系 第8篇

1 猪的主要优良品种

1.1 纯种猪

1.1.1 长白猪

长白猪原产于丹麦, 由于其体躯较长, 被毛全白, 通常称长白猪。长白猪具有产仔多、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瘦肉率高等优点, 但抗逆性差, 对饲料营养要求较高。长白猪在杂交中多作第一父本或母本利用。

1.1.2 大约克夏猪

大约克夏猪原产于英国, 由于其体型大, 被毛全白, 亦称大白猪。大约克夏猪具有产仔多、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瘦肉率高、肉色好、适应性强等优点。大约克夏猪在杂交中多作第一父本或母本利用。

1.1.3 杜洛克猪

杜洛克猪原产于美国, 杜洛克猪皮毛棕红色, 少数为浅棕色至深棕色不一, 其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瘦肉率高、胴体品质好、适应性强等优点。杜洛克猪在杂交中多作终端父本利用。

1.2 杂交猪

杂交猪是指不同品种或品系间杂交所生产的杂种猪。杂交猪比亲本纯种猪具有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抗逆性强、容易饲养等特点。

1.2.1 二元杂交猪

二元杂交猪是指两品种杂交所生产的一代杂种猪。

(1) 利用杜洛克、长白、大白等优良瘦肉型猪进行二元杂交, 生产杜长、杜大、长大、大长等二元杂交猪。其杂交模式如下:

(2) 利用杜洛克、长白、大白等优良瘦肉型公猪与辽宁黑猪、东北民猪等本地母猪进行二元杂交, 生产杜本、长本、大本等二元杂交猪。其杂交模式如下:

1.2.2 三元杂交猪

三元杂交猪是指两品种杂交所生产的一代杂种母猪, 选留其中优秀个体, 再与第三品种公猪杂交所生产的二代杂种猪。

(1) 利用杜洛克、长白、大白等优良瘦肉型猪进行三元杂交, 生产杜长大、杜大长等三元杂交猪。其杂交模式如下:

(2) 利用杜洛克、长白、大白等优良瘦肉型公猪与辽宁黑猪、东北民猪等本地猪进行三元杂交, 生产杜长本、杜大本等三元杂交猪。其杂交模式如下:

2 配套系

配套系是指两个以上专门化品系杂交所生产的杂种猪。

2.1 迪卡猪

迪卡配套系原产于美国, 该配套系采用5个专门化品系生产杂交猪。其商品代猪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瘦肉率高、肉质好、抗应激等特点。

2.2 PIC猪

PIC配套系原产于英国, 该配套系采用5个专门化品系生产杂交猪。其商品代猪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瘦肉率高、肉质好、抗应激等特点。

2.3 斯格猪

品种(系)比较 第9篇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主持, 联合国内主要蜂业科研、省蜂业管理机构共6家, 利用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为育种素材, 自1985年开始在北京、湖南等地开展蜜蜂专门化品系的培育研究, 至2000年, 15年来培育成了4个各具突出特点的蜜蜂近交系, 期间测定、收集和分析蜜蜂产蜜量、产浆量、产卵量、成蜂蜂螨比等性状数据10万条以上, 2000~2004年经过配合力测定确定最优杂交组合, 2004年2月通过农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并开始在全国进行“中蜜一号”蜜蜂配套系的中式推广, 推广地区遍布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

“中蜜一号”蜜蜂配套系是一个集抗螨和蜜蜂高产于一体的蜜蜂配套系。该研究利用传统杂交培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技术, 育成“中蜜一号”蜜蜂配套系, 抗螨效果显著。数据分析显示, “中蜜一号”配套系秋季大蜂螨寄生密度平均为0.013 2, 能杀死30%以上的成年蜂体上的蜂螨;同时繁殖力和采集力强, 蜂王产卵能力强, 最高有效日产卵量达1 500粒以上;能维持较大群势;年平均每群产蜜43.3kg/年, 与当地蜜蜂相比, 提高59.43%。

该研究成果是我国蜜蜂良种培育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丰富了我国蜜蜂品种资源的结构, 也将促进蜜蜂产业格局的优化和完善。

黑龙江省抗旱水稻品种(系)的筛选 第10篇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3.3%,主要以水稻用水占主体,占农业用水的93%[3],而且水田用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超出水稻本田用水定额的200~300 m3,每年水田用水浪费近12亿m3。黑龙江省2007年现有水田面积233万hm2,预计在2020年水田面积增加到333万hm2,水稻面积的增加意味着需水量的增大,要满足水稻用水量的需求,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增加可利用水量,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另一方面加强培育抗旱的水稻品种,提高目前水资源的利用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盆栽试验场进行。

1.2 试验材料

黑龙江省各积温区水稻主栽品种(系)68份见表1。

1.3 试验方法

将试验材料分水作(对照)和旱作两种栽培模式,盆栽种植,3次重复。水作栽培同一般生产田,旱作栽培在移栽前浇透底墒水,移栽后的5~7 d内浇水以确保秧苗返青成活,以后全生育期内实行旱管理,仅在分蘖盛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盛期各灌一次透水(以不积水为准),其余时间靠降雨不灌水。

品种耐旱性的鉴定方法采用周毓衍等提出的水稻综合抗旱力指数K值[4],综合抗旱力指数(K)鉴定品种(系)在水分胁迫下的抗旱水平,其计算公式:K=[(HG)/C]100%。

(1)相对出穗日数(C)/%:旱种时的出穗日数÷水栽时的抽穗日数100%;(2)相对株高(H)/%:旱种时株高÷水栽时株高100%;(3)相对结实率(G)/%:旱种时的结实率÷水栽时的结实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品种(系)旱作处理对抽穗期的影响

从调查参试的68份品种(系)的抽穗期来看,在旱作处理条件下的抽穗期均晚于水作处理的抽穗期,延迟幅度为2~5 d。

2.2 水稻品种(系)旱种处理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株高的变化,水种处理和旱种处理条件下参试品种(系)的株高变化差异较大,旱种处理条件下的株高明显低于水种处理条件下的株高,变化幅度为3~40 cm,东农425的株高差距最小,相对株高97%;穗长和千粒重的变化,旱种处理条件下的均低于水种处理条件下的穗长和千粒重,但差距不大;分蘖的变化,旱种处理条件下的分蘖明显低于水种处理条件下的分蘖,变化幅度为2~16个,东农425、龙稻6号的分蘖差距最小,差距为2个;每穗实粒数的变化,旱种处理下的实粒数均低于水种处理下实粒数,变化幅度为4~96粒,牡丹江19的差距最小。

2.3 水稻品种(系)旱种处理的抗旱综合指数分析

利用综合抗旱力指数(K)鉴定品种(系)在水分胁迫下的抗旱水平,不同水稻品种的抗旱能力不同,由表2可以看出,牡丹江22、东农425、垦稻12、牡丹江19、龙稻6号的抗旱指数在5%显著水平下均显著高于其它品种,且抗旱综合指数均达到70%以上,牡丹江22的抗旱指数在1%显著水平下均极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这些耐旱品种的筛选,可为黑龙江省水稻抗旱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注:由于品种太多,只列举较抗旱品种的抗旱指数多重比较。

3 讨论

水稻的抗旱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时期抗旱适应性也不完全相同[5]。不同的试验研究,其侧重点不同,大田栽培试验虽注重品种的抗旱性,但品种的农艺性状更重要,一个优良的抗旱种质如果农艺性状较差难以迅速应用于生产,当然一些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其抗旱性也不一定强,也 会影响其推广应用[6]。本试验从水稻生长密切 相关的生育期和农艺性状指标,探讨了黑龙江省近几年来主栽水稻品种(系)的抗旱性,从生育期角度分析,旱作条件下的生育期均晚于对照,所以在水分不太充足的条件下种植水稻,农民应当选择适当早播;从产量构成因素角度分析,在旱作条件下影响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每穗实粒数的变化,在旱作处理条件下的实粒数均低于水种处理条件下实粒数,而且差距较大,所以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要提高水稻旱种处理条件下产量,必须增加水稻种植密度,来提高有效穗数,从而实现增产。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水利厅.黑龙江省水资源公报(1990-2004)[R].哈尔滨:黑龙江省水利厅,1991-2005.

[2]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2004年黑龙江省环境质量公报[R].哈尔滨: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2005.

[4]周毓衍,张燕之,邹吉承,等.水稻抗旱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1996(3)13-15.

[5]盛海君,沈其荣,周春霖.旱作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26(3):13-16.

品种(系)比较 第11篇

关键词:丝瓜;耐褐变;灰色系统;关联度;筛选

中图分类号: S642.4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160-02

收稿日期:2013-10-15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3)5013];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编号:BE2013340);江苏省苏州市科技项目(编号:SNG201305);江苏省常熟市科技项目(编号:cN201303)。

作者简介:娄丽娜(1982—),女,河南濮阳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萝卜和丝瓜遗传育种研究。Tel:(025)84391965;E-mail:linabeibei@163.com。

通信作者:苏小俊,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萝卜和丝瓜遗传育种研究。Tel:(025)84391259;E-mail:suxj606@gmail.com。丝瓜[ Lufa cylindrical(L.) Roem. ]原产印度或亚洲南部热带地区,为一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因其适应性强、耐热、 耐湿、 抗逆性强,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夏季蔬菜之一[1]。与莲藕、马铃薯等农产品一样,普通丝瓜(以下简称丝瓜)在烹饪加工过程中果肉及汤汁易出现褐变现象,严重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食欲,进而影响丝瓜产品的经济效益[2-3]。另外丝瓜在采摘及运输过程中,易因摩擦而引起瓜皮褐变,影响外观,进而影响售价,造成经济损失。因此,选用耐褐变丝瓜品种成为避免因褐变影响品质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有效途径。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邓聚龙创立的一种重要统计分析方法 [4],已被广泛应用到水稻[5]、小麦[6]、番茄[7]、萝卜[8] 等各种作物的育种和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在客观系统中,灰色是绝对的,灰色系统分析可以较为真实和全面地反映人们对客观系统的认识程度,不但可以给出质的定性解释,也可以给出量的确切描述[9]。在丝瓜耐褐变品种(系)筛选中,不仅要考虑其耐褐变性,还要考虑其瓜型、瓜长、瓜横径、瓜把长、瓜皮色、瓜斑纹类型、瓜面特征、瓜瘤稀密、瓜肉色等果实外观品质性状,以及单瓜重、始花期等综合因素。为克服评价方法的片面性,本研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笔者配置的12個耐褐变丝瓜品种(系)的12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估分析,以期筛选出最符合目标性状的品种,并进一步示范推广。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以106个丝瓜品种(系)为研究材料。

1.2试验方法

于2013年3月8日育苗,4月17日定植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基地的塑料大棚中,株距35 cm,行距60 cm。每个品种(系)种植8株,采用随机编号顺序排列。丝瓜品种(系)耐褐变等级的统计参考王成等的方法[10]。从中选取12个极耐褐变的丝瓜品种(系)进行果实外观性状统计,各性状调查记载均取每个品种(系)8个单株的平均值,性状统计方法参考《丝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11]。 本研究采用从出苗到30%植株第1朵雌花开放所需时间表示始花期。

1.3数据分析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2个果肉耐褐变丝瓜新品种(系)进行多个性状的综合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在瓜型、瓜长、瓜横径、瓜把长、瓜皮色、瓜斑纹类型、瓜面特征、瓜瘤稀密以及瓜肉色等果实外观品质性状,单瓜重以及其始花期兼顾的情况下,LZH-66、LZH-46、LZH-30综合表现优良,其结果与品种(系)的实际表现一致。

3.2讨论

江苏省是丝瓜生产和消费大省,全省均有种植,主要集中在苏南、苏中地区。目前生产上所用丝瓜品种绝大多数为普通丝瓜,在生产上易受果肉褐变的影响,对产品外观及后续销售造成了极大影响,导致农民经济效益降低,选用耐褐变品种是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措施之一。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在农作

物新品种评估中获得了广泛应用[13]。该方法可全面、综合、准确地对供试品种进行评估,避免了传统评估方法的片面性,更具科学的实践应用价值,科技人员可以根据育种目标设定参试品种的各项指标,从而可以更快找到目标品种(系),缩短选育和示范推广周期。

根据丝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品种的具体要求,在计算关联度时根据具体要求,按照不同权重比例进行品系筛选,可以更快地获得符合不同育种目标的理想品种,大大加快了品种选育进程。

参考文献:

[1]苏小俊,徐海,高军,等. 普通丝瓜果实性状的遗传分析[J]. 江苏农业学报,2009,25(5):1112-1118.

[2]黄树苹,谈太明,徐长城,等. 丝瓜多酚氧化酶的酶学特性初步研究[J]. 中国蔬菜,2009(10):17-22.

[3]周向军,高义霞,袁毅君,等. 丝瓜过氧化物酶的特性和抑制作用研究[J]. 中国酿造,2011(10):81-85.

[4]邓聚龙. 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5]郑海英,黄硕芩,陈友铃,等.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估粳稻新品种[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519-15521.

[6]曹廷杰,李伟,闫素红,等. 河南小麦新品种(系)灰色关联度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3640-13642,13647.

[7]齐乃敏,朱为民,丁海东. 温室番茄品比试验中品质性状的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估[J]. 上海农业学报,2005,21(1):33-36.

[8]任喜波,魏毓棠. 萝卜主要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38(4):598-601.

[9]周晓果,张正斌,徐萍. 小麦主要育种目标的灰色系统方法探讨[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21(2):81-84.

[10]王成,王辉,娄丽娜,等. 普通丝瓜果肉褐变的鉴定方法[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1):137-138.

[11]李国景,汪宝根. 丝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2]李秀启,赵玉玲,张庆社,等. 灰色关联度法在番茄抗黄化曲叶病品种综合评估中的应用[J]. 蔬菜,2013(1):60-63.

[13]刘录祥,孙其信,王士芸.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估初探[J]. 中国农业科学,1989,22(3):22-27.

品种(系)比较 第12篇

对饲草高粱新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试验结果作出产量水平、稳产性能、适应地区、对环境变化反应特点、利用价值的综合分析[15];明确地、客观地评价出品种的优劣次序是错综复杂的论题,也是育种科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饲草高粱区域试验是饲草高粱品种选育与繁育推广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承担着为品种审定和品种布局区域化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任务[16]。20052006年国家高粱区试(饲草组)是在全国14个不同生态类型区域试验点和7种不同饲草品种(或品系)参加试验。本文对20052006年全国高粱区试(饲草组)结果作了详尽分析,比较了不同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17,18];通过分析,鉴定参试品种(系)的区域适应性、丰产性及具有开发价值的特殊优异性状,为品种鉴定、品种布局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为改进饲草高粱育种反馈信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材料为7个饲草高粱新品种(系),由全国4个省(区、市)农业科研院所提供[16](表1)。

20052006年国家高粱区域试验(饲草组),分别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湖南、山西、陕西、辽宁、北京、宁夏、甘肃等11省(区、市)14个试点进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饲草组区域试验设在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L1)、吉林省农科院作物所(L2)、辽宁省农科院高粱所(L3)、辽宁省朝阳市农业高新技术所(L4)、德农种业赤峰分公司(L5)、内蒙古通辽市农科院(L6)、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L7)、山西省农科院高粱所(L8)、安徽科技学院(L9)、湖南省农科院高粱开发中心(L10)、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L11)、陕西省宝鸡市农科所(L12)、甘肃省平凉市农科所(L13)、宁夏同心县种子公司(L14)等14个试点(表2)。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即每个品种(系)为1个处理,以皖草2号为对照(CK)。试验严格按照国家高粱品种区域试验统一方案实施,田间试验设计应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行长5 m,小区面积不少于15 m2。收获时,去掉两侧边行,收获中间数行计产。所选试验地具有一定代表性,栽培管理相当于当地一般水平。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多年多点品种区域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品种区域试验经常要在多个地点连续进行数年,以便为品种的评定和应用提供更广泛的信息,尤其是品种对不同年份随机变化的气候条件适应性的信息。

设v个品种在u个地点连续进行w年试验,每年每地设r个区组,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试验。第i个品种在第j地点、第k个年份、第l个区组的观察值xijkl的线性模型为:xijkl=μ+τi+υj+(τυ)ij+ωk+(τω)ik+(υω)jk+(τυω)ijk+ρjkl+εijkl

式中μ为群体平均值,τi为品种i的效应值,υj为地点的效应值,(τυ)ij为品种地点互作效应,(τω)ik为品种年份的互作效应(随机效应),(υω)jk为地点年份的互作效应(随机效应),(τυω)ijk为品种地点年份的互作效应(随机效应),ρjkl为品种地点年份的互作效应(随机效应),εijkl为随机误差。根据该线性模型,可以对多年多点品种区域试验资料的变异来源给予分解,从而列出方差分析表(表3)。

若方差分析显示各效应的差异显著,可以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以检查不同品种间或不同地点间的效应是否存在差异。方差分析可以反映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但不能直观反映品种的稳定性,因此可以另外定义2个参数,即一个品种与地区的互作方差及其相对变异系数。

对于第i个品种(系),可以算出在u个地区的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值,若计算出这些离差平方和,就能评价该品种在u个地区的稳定性。品种地点互作方差的大小反映了该品种在各地区的稳定性。互作方差小说明品种具有广泛适应性,属稳定类型;反之亦反。但是,仅比较不同品种的互作方差还不足以对各品种稳定性的好坏作出准确评价,还要考虑品种的相对变异性。两品种的互作方差可能完全相同,但产量水平却存在差异。显然,产量较大品种的相对变异性小,稳定性较强;而产量较小品种的相对变异性大,稳定性较差[15,16,17,18,19]。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52006年各参试品种产量统计

20052006年各参试品种(系)在各试验地点的平均产量统计资料见表4。

2.2 20052006年参试品种(系)的联合方差分析

国家高粱区试(饲草组)2年的平方和的分解,根据区组和处理两向表进行方差分析,由表5可以看出:品种间平均效应有显著差异;品种与年份、地点的一级和二级互作均显著,因此,品种在不同试点、不同年份具有差异反应,需对各品种的地区适应性及稳产性进行具体分析,品种试点年份的显著性说明7个品种与试点互作在年份反应不一致。

2.3 品种间的比较

因品种与试点及年份均有显著互作,此处主要比较在不同环境下的品种表现,列出品种与试点组合、品种与年份组合平均产量表(表6)。由表6可以看出,晋草3号(v3)与健宝(v5)、晋草2号(v2)产量在1%水平下无极显著差异,健宝(v5)、晋草2号(v2)、皖草2号(v1)、辽草2号(v4)、辽草1号(v7)和苏波丹(v6)产量在1%水平下无极显著差异,晋草3号(v3)与皖草2号(v1)、辽草2号(v4)、辽草1号(v7)和苏波丹(v6)产量在1%水平下呈极显著差异。

2.4 参试品种(系)的丰产性、稳定性分析

由表7可以看出:晋草3号(v3)的丰产性较好,平均产量为121 751.8 kg/hm2,丰产性效应为1 090.716,居各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稳定(适应)性较好,变异度为13.985,适应地区为L1~L14,即适宜在参加全国高粱区试的所有地区种植推广;健宝(v5)丰产性较好,平均产量110 508.8 kg/hm2,丰产性效应为341.18,居各参试品种(系)的第2位,稳定(适应)性较好,变异度为13.820,适应地区为L1~L14,即适宜在参加全国高粱区试的所有地区种植推广;晋草2号(v2)、皖草2号(v1)、辽草2号(v4)、辽草1号(v7)的丰产性一般,平均产量分别为105 121.1、101 885.5、101 637.31、99 124.1kg/hm2,丰产性效应均为负值,居各参试品种(系)的第3、4、5、6位,稳定(适应)性较好,变异度为9.992~15.977,适应地区为L1~L14,即适宜在参加全国高粱区试的所有地区种植推广。苏波丹(v6)的丰产性较差,平均产量分别为97 708.8kg/hm2,丰产性效应为-512.153,居各参试品种(系)的第7位,稳定(适应)性一般,变异度为13.561,适应地区为L1~L14,即适宜在参加全国高粱区试的所有地区种植推广。

(kg/hm2)

注:*表示在0.05水平下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20052006年国家高粱区域试验(饲草组)的试验结果大体对7个不同的饲草高粱品种(系)的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山西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选育的饲草高粱新品种晋草3号,丰产性较好,居各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稳定、适应性较好,适宜在参加全国高粱区试的所有地区种植推广,是我国自主选育饲草品种中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品种;由从国外引进的饲草高粱品种健宝丰产性较好,稳定、适应性较好,适宜在参加全国高粱区试的所有地区种植推广,说明健宝有广泛的适应性。

国家高粱区试饲草组生态区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内蒙、甘肃省(区)及辽宁、北京、河南省(市)的部分行政地区,属于春播高粱。对20052006年全国高粱区域试验(饲草组)的7个饲草高粱品种(系)的产量进行了分析比较,为饲草高粱品种的引种以及为饲草高粱制订合理的育种目标,提高育种效率,明确栽培管理的主攻方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8,20]。

为了客观评价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适应)性,从区试资料获得供试品种的准确信息,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在饲草高粱区试资料的分析中,主要采用多年多点的联合方差分析[18],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19]、主成分分析的结合[18]等经典方法,估计试验合并误差,进行方差分析。作物品种区试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多年多点联合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的结合等经典方法,估计试验合并误差,进行方差分析[19,21,22,23]。通用的农业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饲草高粱区试结果的总结分析都是以产量数据为唯一依据,通过种种统计运算评价品种,分析参试品种的稳定性及适应性[24]。非参数方法直观、简易、通用、意义清楚,又回避了经典方法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一种对区试结果综合分析评价不错的方法[20,25,26]。

摘要:采用非参数统计分析方法对2005—2006年国家饲草高粱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苏波丹外,其他品种均比较适宜在全国各区试点所在地区种植。7个不同生态类型的饲草高粱品种(系)的产量不是有规律地变化,具有不同的生态特征。不同生态区组间引种、引用时应对引种地区的气候、栽培技术和本地的条件进行比较,以便确定引种饲草高粱的范围,达到有效利用。用传统的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和多年多点品种区域试验的非参数统计分析方法来度量2005—2006年全国高粱区试饲草组区试资料的区域适应性(稳产性)、丰产性及试验地点对品种差异的分辨力等进行了客观评价,该统计分析方法直观,意义明确,计算简便,值得借鉴、学习、推广使用。

品种(系)比较

品种(系)比较(精选12篇)品种(系)比较 第1篇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供试小麦品种为毕2008-1、毕2008-2、毕2008-3、毕2008-4、毕2008-...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