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P孕激素受体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P孕激素受体范文(精选7篇)

P孕激素受体 第1篇

关键词:聚焦超声消融,子宫肌瘤,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

子宫肌瘤是女性盆腔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主要为平滑肌细胞大量增生, 临床症状包括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孕不育等。常规治疗措施为开腹手术切除子宫肌瘤, 随着微创技术的流行,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等均可用于该病的治疗。聚焦超声消融术也是微创理念的产物, 通过超声波束聚焦于靶点产生高温消融肿瘤实现非侵入性治疗肿瘤, 不损伤周围组织器官[1]。本文将探讨了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及对雌激素受体 (ER) 、孕激素受体 (PR) 表达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78例, 年龄32~48 (39.7±1.5) 岁。纳入标准: (1) 检查确诊子宫肌瘤; (2) 超声可显示子宫肌瘤; (3) 肌瘤单发且位于肌壁间、浆膜下或黏膜下, 不带蒂; (4) 患者近期未服用激素, 无内分泌病史; (5) 自愿接受超声消融治疗。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和处置后实施聚焦超声消融治疗, 术后6个月复查, 通过增强磁共振判断患者术后子宫肌瘤消融坏死缩小体积, 并调查经量、经期、痛经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别在患者治疗前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二步法测定子宫肌瘤组织及正常子宫肌层组织中ER和PR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

1.3 ER、PR表达强度评分标准

根据Sinicrope改良法对子宫肌细胞中ER和PR的表达情况评分: (1) 以切片中染色细胞百分数小于5%、25%、50%、75%为界分5级, 依次为0分、1分、2分、3分和4分。 (2) 根据不显色、浅黄色、棕黄色和深棕色4种染色强度评分, 依次为0分、1分、2分和3分。对于染色细胞计数分数和染色强度分数的总得分进行ER和PR表达水平的评分:0~1分为阴性 (-) , 2~3分为弱阳性 (+) , 4~5分为中度阳性 (++) , >5分为强阳性 (+++) [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经聚焦超声消融治疗, 患者经量增加、经期延长、痛经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8.3%、69.1%、60.0%, 见表1。治疗后肌瘤体积为 (44.6±10.2) cm3低于治疗前的 (130.8±26.4) cm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ER、PR表达水平

子宫肌瘤组织ER、PR在治疗后强阳性 (+++) 所占比例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在治疗后弱阳性 (+) 、阳性 (++) 所占比例与正常肌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聚焦超声消融技术实现了子宫肌瘤的非侵袭性治疗, 保留患者子宫正常功能, 满足了不愿接受手术治疗患者要求, 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有积极的影响, 疗效值得肯定, 但也出现了不良反应, 下腹部疼痛和不适是术后最常见并发症, 其次为骶尾部、臀部疼痛, 下肢疼痛麻木, 术区皮肤损伤, 阴道血性分泌物和发热症状[3]。虽这些不良反应成为治疗的瑕疵, 但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完善, 在治疗过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 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将显著减少。

研究结果证实ER和PR表达水平与子宫肌瘤存在相关性, 子宫肌瘤组织中ER和PR表达水平较正常肌层组织高。据研究发现, E和P对子宫肌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理效应, E使肌细胞分裂、增殖, P使肌细胞肥大成熟, 增生肥大的肌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ER和PR, 在与E和P接触后进一步促进肌细胞的增殖肥大, 如此反复作用, 形成子宫肌瘤。不仅提示了临床医师检测子宫肌瘤中ER和PR的含量对患者的预后、非手术治疗选择、术后处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也暗示通过切断E、P作用于子宫肌细胞上的ER、PR或降低子宫肌细胞ER、PR的表达水平, 可改善子宫肌瘤患者症状, 甚至实现治愈目标。

综上所述, 聚焦超声消融技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显著, 有效缓解了患者经量多、经期长、痛经等症状, 同时降低了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 柳弘彦, 杨林萍, 等.86例子宫肌瘤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临床疗效的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21 (12) :271-272.

[2] 朱宇, 李泞珊, 邓勇斌.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3, 15 (6) :409-411.

P孕激素受体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8月行TCRA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和宫腔镜检测确定诊断, 既往均有宫腔手术操作史, 纳入标准: (1) 经过彩超或者宫腔镜确定诊断为宫腔粘连者; (2) 无其他系统或者器官严重病变者; (3) 无雌、孕激素使用禁忌者; (4) 无精神系统疾病, 有自主行为能力者; (5) 对本试验知情同意者[5]。排除标准: (1) 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不适合行宫腔粘连分离术者; (2) 有雌、孕激素使用禁忌者; (3) 患有精神系统疾病, 行为不能自主者; (4) 不同意参与本次试验者[6]。患者年龄19~44岁, 平均 (26.44±6.82) 岁, 闭经16例, 经量减少84例。既往自然流产清宫22例, 早孕人工流产53例, 中孕引产16例, 宫腔刮诊6例, 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后3例。中度宫腔粘连73例, 重度宫腔粘连27例。分类标准 (March分类标准) , 轻度:粘连累及宫腔不足1/4, 粘连菲薄或者纤细, 输卵管开口以及宫腔上端清晰或者略有病变;中度:粘连累及宫腔已经超过 (包含) 1/4, 但是不足3/4, 粘连已经形成, 但无宫壁粘着, 输卵管开口以及宫腔上端有部分区域闭锁;重度:粘连累及宫腔超过 (包含) 3/4, 宫壁可见粘着, 甚至肥厚, 输卵管开口和宫腔上端完全或者几乎完全闭锁。将患者分为ER高表达组、ER低表达组、PR高表达组、PR低表达组。

1.2 方法

患者于月经周期的7~14 d行TCRA, 闭经患者可随时进行。手术具体方法为:术前12 h宫颈放置16号导尿管, 如果放置困难则可以于术前12、2 h阴道使用米索前列醇400μg进行软化宫颈, 静脉麻醉, 5%甘露醇做膨宫液, 使用宫腔镜 (美国stryker) 行宫腔粘连分离术, 术后在宫腔内置含铜金属圆环一枚, 双侧输卵管开口清晰可见。术后次日起給予戊酸雌二醇 (补佳乐, Delpharm LilleeSAS, 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国药准字J20080036) 3 mg, 3次/d, 口服21 d, 从第16天开始增加屈孕酮 (达芙通, 荷兰苏威制药有限公司, 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10211) 10 mg, 2次/d, 口服, 至月经来潮停药。月经结束后第5天重复上述用药, 共计3个人工周期。再次给予患者宫腔镜复查, 痊愈患者将金属圆环取出。ER、PR表达判断:将子宫内膜使用石蜡包埋后, 切割成4μm连续切片, 使用枸橼酸0.01 mol/L进行微波修复15 min, 冷却后使用3%双氧水封闭15 min, 使用PR或者ER工作液滴入, 放置于4℃环境中, 使用PBS冲洗, 取辣根酶标记羊抗鼠Ig G-HRP滴入, DNA显色, 苏木素复染, 封片观察。以阳性细胞百分比为依据进行分数统计, 阳性细胞<50%的为低表达;阳性细胞>50%的为高表达。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用药后出现的肝肾功能、乳房胀痛、上消化道症状等不良临床反应及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月经量正常, 无周期性腹痛, 宫腔镜下见宫腔形态无异常, 输卵管以及双侧宫角开口清晰。有效:患者月经量增加, 但比正常量仍少, 周期性腹痛改善, 宫腔镜下见宫腔增大, 但仍可见粘连。无效:患者月经未改善, 甚至出现闭经周期性腹痛如前, 宫腔镜下见宫腔粘连未解除[7]。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R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6个月后疗效比较

ER高表达组中20例治愈, 治愈率为32.26%, 总有效率为67.74%。ER低表达组中5例治愈, 总治愈率为13.16%, 总有效率为28.95%。ER高表达组各项指标明显均优于低表达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例 (%)

2.2 PR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6个月后疗效比较

PR高表达组中17例治愈, 治愈率为25.76%, 总有效率为53.03%。PR低表达组中8例治愈, 总治愈率为23.53%, 总有效率为52.94%。PR高表达组各项指标略优于低表达组, 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2.3 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术后有2例乳房胀痛, 3例轻微恶心, 总计5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

3 讨论

IUA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 致病原因为子宫内膜基底层受到破坏[8]。正常的宫腔于生理状态下前后壁接触甚至合拢都不会出现粘连, 即便在月经期子宫内膜剥脱情况下也不会出现, 这是因为子宫内膜基底层是完整的, 在其正常的功能状态下对子宫内壁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9]。据研究显示91%患者均有人流史, 因为妊娠后的子宫壁比较软, 所以在人流行刮宫术的时候深度不易掌握, 或者因为对宫腔搔刮过度、吸宫使用吸引器负压过大、刮宫手术实施时间过长等原因造成子宫内膜的基底层缺失, 从而导致宫腔粘连[10,11]。另外刮宫术过程中的一些不正确操作, 诸如吸头、刮匙在宫口反复多次进出, 扩张宫颈时操作不正确等均有可能成为IUA发生的原因。对于非妊娠宫腔, 子宫内膜结核、子宫肌瘤挖出术、诊断性刮宫术等对子宫内膜造成伤害的操作均可能导致IUA。IUA患者的临床表现以月经周期、月经量不正常为主, 甚至有患者出现闭经也有部分患者是以不孕为主诉就诊[12]。

IUA临床治疗有多种方案, 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近年来宫腔镜治疗因其损伤小, 疗效好得到临床医患的认可[13]。术后常规使用雌激素和孕激素重建月经周期, 进行后续治疗, 但是疗效往往只能通过患者的临床反应来评价, 比较主观, 没有客观的指标对治疗进行评估与指导[14]。另一方面, 对于某些患者来说, 使用激素治疗并无疗效, 或者疗效微弱, 而大剂量的激素治疗会引发乳腺癌, 加重肝肾功能损害及心血管系统病变的风险, 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5]。如何能够有效预测激素治疗的疗效, 更好的规避风险, 这是临床上一直在探讨的课题, 因为雌、孕激素在体内发挥作用, 必须与相应受体相结合, 所以能够通过测定受体的情况来对激素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价[16]。本研究对所有患者进行ER、PR检测, 分别按照ER、PR检测结果将患者分组。结果ER高表达患者共计62例, 其中20例治愈, 22例有效, 20例无效, 治愈率为32.26%, 总有效率为67.74%;而ER低表达患者共计38例, 其中5例治愈, 6例有效, 27例无效, 总治愈率为13.16%, 总有效率为28.95%。ER高表达组患者的总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ER低表达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ER高表达组患者的疗效要明显优于低表达组, 也就是说ER表达的高低对于患者的疗效具有影响。欧小凤[17]研究也发现了这一问题, 其对6例ER低表达行TCRA术后的患者随访发现, 3个月后有5例患者发生了再次粘连, 明显高于ER高表达的患者。在PR表达对疗效影响方面, PR高表达患者共计66例, 其中17例治愈, 18例有效, 31例无效, 治愈率为25.76%, 总有效率为53.03%;而PR低表达患者共计34例, 其中8例治愈, 10例有效, 16例无效, 总治愈率为23.53%, 总有效率为52.94%。PR高表达组患者的总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略高于PR低表达组, 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说明PR对于患者最终的疗效没有明显影响。这可能是因为雌激素与子宫内膜中的相应受体结合以后, 会起到刺激子宫内膜, 加速其生长恢复的作用, 这样会覆盖粘连部位已经纤维化的瘢痕, 从而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17]。ER是核转录因子, 与雌激素相结合后形成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有增加细胞内DNA和蛋白质合成的功能, 因此起到促进子宫内膜的上皮细胞增生, 加快基底层恢复的功能。基底层恢复到一定程度, 子宫内膜不再次发生粘连, 则月经持续时间、月经量得到改善, 宫腔形态得到恢复[14,18]。对于中重度的IUA来说, 基底层损坏的更为彻底, 因此粘连的复发率高, 基底层残留的ER也更为稀少, 因此即使补充大量的激素也不能有效结合, 发挥作用, 刺激黏膜, 加速再生, 因此ER低表达的患者使用同样的药物与疗程进行治疗, 疗效也并不理想, 治愈率与总有效率也低于高表达患者[19]。但是PR没有这一功能, 因此PR的水平状态不能够体现出患者雌激素治疗的预后情况。

P孕激素受体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上述期间我院收治且在局部麻醉下行乳腺肿块切除术的105例患者, 均为女性, 年龄17~49岁, 中位年龄30岁, 诊断均经B超、乳腺钼靶及术后病理等检查证实。右乳纤维瘤48例 (45.7%) , 左乳纤维瘤40例 (38.1%) , 双乳纤维瘤17例 (16.2%) 。

1.2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标准

乳腺切除的肿块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方法 (ABC法) 检测ER和PR, 试剂盒由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ER或PR定位于细胞核, 细胞核有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细胞。ER或PR颗粒呈淡黄色, 阳性细胞占10%~25%为 (+) ;棕色颗粒较深, 阳性细胞占25%~50%为 (++) ;棕色颗粒量多, 深棕色, 阳性细胞>50%为 (+++) ;阳性细胞数<10%为阴性。

1.3检测结果1 05例患者中, ER阴性5例 (4.8%) , ER (+) 28例 (26.7%) , ER (++) 41例 (39.0%) , ER (+++) 31例 (29.5%) ;而PR阴性2例 (1.9%) , PR (+) 15例 (14.3%) , PR (++) 30例 (28.6%) , PR (+++) 58例 (55.2%) 。以ER、P R表达阳性者居多, 其中多发性纤维瘤17例ER均为阳性 (++~+++) 。

2 讨论

一般认为, 乳腺纤维瘤为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上皮出现的混合性肿瘤, 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乳房良性肿瘤, 约为良性肿瘤的75%。本病好发于乳腺外上象限, 乳腺上方较下方多见, 外侧较内侧多见, 肿瘤多为单侧乳房单发性肿物, 但单乳或双乳多肿物并不少见[2]。肿块直径1~3cm, 亦可超过10cm, 甚至占据整个乳房, 多为圆形、椭圆形, 质韧, 边界清, 表面光滑;触诊有滑动感, 无疼痛, 肿块表面皮肤无改变, 腋窝淋巴结未扪及, 肿块一般生长缓慢, 但在孕期及哺乳期生长较快, 并且恶变风险相对较高。

正常乳腺的生长发育受体内激素环境的影响, 当血浆中雌激素水平增高或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会刺激乳腺增生或形成肿瘤, 检测ER、PR水平可以推断乳腺病变组织对激素的依赖性, 从而寻求更完善的治疗方法[4]。本组病例中, 乳腺纤维腺瘤患者ER阳性率为95.2% (100/105) , PR阳性率为98.1% (103/105) , 提示纤维腺瘤的发生可能与ER、PR有关。乳腺纤维瘤的治疗原则是手术切除。我院对105例患者术后进行为期两年随访发现, 11例 (10.5%) 再发乳腺纤维瘤, 以20岁左右的女性居多, 其中原先为单发纤维瘤5例, 多发性纤维瘤6例, 其ER、PR表达均集中在+~+++之间, 提示ER、PR阳性表达者及多发者术后较易再发。

参考文献

[1]金华, 郭红红, 周敏, 等.乳腺纤维腺瘤复发为叶状肿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5, 22 (9) :513.

[2]陈立美, 张丽娜, 张艳琦, 等.18例乳腺纤维腺瘤癌变患者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 2014, 41 (24) :1582.

[3]王梅丽, 徐云霞, 杨俊, 等.妊娠哺乳期乳腺恶性肿瘤五例诊治分析[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3, 6 (1) :38.

P孕激素受体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6例经临床检查诊断确诊为成年男性乳腺发育患者作为观察组,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年龄分布:20岁及以下4例, 20~30岁17例, 30~50岁19例, >50岁6例, 平均年龄 (36.4±6.8) 岁;其中单侧乳腺发育患者32例, 左侧乳腺发育患者18例, 右侧乳腺发育患者14例, 双侧乳腺发育患者14例。选取同一时期至我院进行体检的38例正常男性为对照组, 年龄分布:20岁及以下3例, 20~30岁8例, 30~50岁19例, >50岁8例, 平均年龄 (38.7±6.6) 岁。两组患者辜丸发育正常, 均无肝肾功能异常, 无生殖系统及内分泌疾病, 无长期服药史, 亦无服用过激素类药物史。两组年龄分布及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及病理学表现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腺进行性增生, 乳晕下圆盘型增生或者弥漫肿大, 肿块表面光滑, 有触痛感, 异常发育乳腺近似女性正常乳腺, 肿块直径6~15 cm。行皮下乳腺单纯切除, 手术切除标本可见乳腺组织切面质地坚韧、无包膜, 直径均在5 cm及以上, 最大厚度2 cm以上, 无明显囊腔结构。

1.3 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雌激素水平, 取所有研究对象的早餐前周围静脉血, 送中心试验室分离血清与血细胞, 分别采用KE2DI、TKTTI、TKPGI、KPRD1试剂盒 (美国DTC公司) , r计数器 (意大利Phamacia公司) 测定血清中E2、T、P、PRL水平, 测定及结果计算均按药盒规定进行。经B超介导下采用进口德国宝雅自动切割式活检穿刺枪行32例单侧乳腺发育患者肿物穿刺组织活检术, 分别取每位患者患侧和健侧的乳腺组织标木, 送于病理科检测患者乳腺组织ER和PR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血清E2水平明显增高, 其他相关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侧乳腺组织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高于健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2。

3 讨论

男性乳腺发育 (gynecomastia) 是常见的人体的生理现象和临床问题。一般男性一生中以下夹断情况会出现乳腺发育:新生儿的一过性乳腺增生、经常发生的青春期乳腺增大、偶然发生在成年男性的乳腺发育, 其中对于成年型的男性乳腺发育, 一般认为与男性乳腺癌密切相关[4]。

以往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男性乳腺发育与病者自体的血清的雌激素、孕激素、泌乳素、睾酮、雌激素量有密切关系[5], 同时也与病者自体乳腺细胞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量密切相关。但由于临床研究的局限性, 均不能准确地同步反映男性乳腺发育症病者的激素与受体的关系。局限于血清学激素检查只抽取病者的血清标本, 较容易实现, 研究激素报告较多, 但研究不能反映病者乳腺细胞的相关细胞膜受体情况。局限于传统手术后的组织标本测定受体, 手术后取得的病理标本, 实现比较困难, 可研究病例数报告不多, 国内有研究对两者关系报告了22例, 局限于已接受少量手术的病者, 病例数太少, 且年龄段不分明, 不能充分反映成年型男性乳腺发育激素与受体之间关系[6]。另外, 成年型的男性乳腺发育通常一般是不对称或单侧乳腺增生, 传统手术一般仅能切取患侧乳腺的标本, 所以不能反映健侧与患侧乳腺细胞的受体量的差别[7]。临床实际中接受传统手术的患者永远不会太多, 能观察病例数过少, 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的相关雌激素水平, 同时经B超介导穿刺活检单侧乳腺发育患者患侧与健侧乳腺组织雌孕受体, 比较两组激素水平及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 与对照组相比, 男性乳腺发育患者血清E2水平较正常男性明显增高, 患侧乳腺组织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高于健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成年男性乳腺发育与体内雌二醇和雌孕受体水平升高有关。

此外, 近几年开展的B超介微创技术的成熟和推广, 经B超介导下使用自动穿刺活检枪穿刺组织活检, 充分解决这一问题[8]。随着微创术式的介入治疗, 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B超穿刺取得病理标本, 同时接受抽取血清标本, 两项检测同时、同步进行, 让研究更能准确反映男性乳腺发育症病者的激素与受体关系。

综上所述, 成年男性的乳腺发育与自体相关激素及雌孕受体量均相关, 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朱永霞, 燕小朋, 李梅.男性乳腺发育症钼靶X线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23 (4) :415-419.

[2]刘鹏, 乔新民, 张嘉庆, 等.男性乳腺发育与相关激素及雌孕激素受体之间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0, 4 (3) :654-656.

[3]龚东方, 谢娟, 唐纯志.针刺对乳腺增生模型大鼠雌激素、雌激素受体及其信号传导的干预作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11 (5) :215-218.

[4]Ricardo Augusto Santana DavanCo, Miguel Sabino Neto, lvio Bueno Garcia, et al.Quality of Life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Gynecomastia[J].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2009, 15 (4) :454-457.

[5]查国权.16例男性乳腺发育症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3 (1) :851-853.

[6]Sebastian Fischer, Tobias Hirsch, Christoph Hirche, 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 primary gynecomastia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Pediatric Surgery International, 2014, 5 (6) :1022-1025.

[7]刘小丰, 张家新, 沈瑾, 等.B超引导空芯针穿刺活检对于乳腺肿块诊断作用的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10, 12 (4) :451-453.

P孕激素受体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功能科超声介入室从2004年1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异位妊娠患者30例。30例临床诊断均依据病史、妇科检查、血HCG和超声检查结果, 其共同特点:停经6W以上, 输卵管妊娠未破裂型, 生命体征平稳, 本人要求保守治疗;经阴道彩超可明确显示孕囊, 孕囊内径>1.0cm, 并可见胚芽及心搏, 盆腔积液最大深度<2.0cm;无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患, 凝血三项检查正常, 无严重盆腔炎症。

1.2 方法

经阴道彩超 (探头配有特定的穿刺架) 引导下, 穿刺针刺入异位的孕囊腔内, 先抽尽囊液, 再注入事先准备好的药物 (一般用40mg甲氨蝶呤, 以生理盐水2m L稀释) 。停留2min后, 快速退针, 可避免药物漏出影响治疗效果。给予口服孕激素受体拮抗剂, 主要为米非司酮, 依据血HCG下降而定, 总量控制在150mg以内[1,2]。整个治疗期间, 同时监测生命体征及患者的临床变化, 查肝、肾功能, 血HCG, 并且彩超检查观察孕囊变化等情况。治疗前3天, 对所有患者要求住院观察, 以防出现异位妊娠包块因为张力过高破裂后大出血而紧急手术处理。本组30例患者均在3d开始血HCG下降, 至10d左右均下降到正常水平。本组30例患者整个治疗中, 生命体征平稳, 肝、肾功能未出现异常。其中有4例出现轻度腹痛伴恶心, 经过对症处理随即症状消失。

2 随访与结果

在介入治疗1h后经阴道超声观察, 孕囊均有所变小, 未见明显心搏并且CDFI未发现孕囊内部点状血流信号。所有患者均在3~6周超声随诊发现异位妊娠包块消失, 并且8周以内恢复正常月经。

3 讨论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目前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近二十年来, 异位妊娠的发病率已增加4倍。这除了与其发病的固有因素有关, 还与现代诊断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其中超声介入等保守治疗手段得到临床重视[3]。利用甲氨蝶呤对滋养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 达到杀胚作用。加之口服孕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 如米非司酮, 可以在受体水平对抗孕激素使黄体功能降低, HCG和孕酮水平降低, 妊娠的维持终止。彩超下介入联合口服孕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由于彩超定位精确, 局部给药剂量小, 浓度高, 作用力强, 可以直接杀死胚胎组织。该办法疗效确切, 费用低, 创伤小, 保证再次受孕,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熙瑞.米非司酮并用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作用机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 (10) :579-580.

[2]阎桂英.米非司酮药物治疗稳定型异位妊娠的临床研究[J].生殖与避孕, 1999, 19 (1) :50.

P孕激素受体 第6篇

关键词:孕鼠,胆汁淤积,血清生化指标,胆盐输出泵,法尼醇受体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Intrahep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 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 临床以皮肤瘙痒和黄疸为特点, 实验室以母、儿循环及羊水高胆汁酸水平为生化特征。母体胆汁酸升高、胎盘胆汁酸转运障碍、胎儿胆汁酸代谢异常, 从而发生自发性早产、胎儿宫内窘迫、围生儿死亡、新生儿窒息等现象[1]。ICP的病因尚不明了, 目前认为与激素、遗传、环境、免疫等有关。

ICP患者血中雌, 孕激素随孕周增高, 用大鼠复制肝内胆汁淤积的动物模型发现其肝脏和胎盘上雌, 孕激素受体表达增强;现已成功用大鼠复制出了ICP雌激素模型。而有关孕激素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孕激素代谢障碍, 代谢产物的作用使胆汁酸在肝脏和胎盘淤积可导致ICP的发生;孕酮具有松弛胆囊平滑肌的作用也可能是引起淤胆的原因, 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ICP患者血中孕激素水平增高与雌激素一致, 在妊娠末期达180~300mmol/L。在ICP发病中它与雌激素的相互作用怎样?目前尚无报道。近年来, 研究认为ICP的发病是母体肝脏、胎盘胆汁酸转运异常和 (或) 代谢过程障碍而致, 是一种有关母体与胎儿体内的胆汁酸在通过肝脏、胎盘转运和代谢过程中发生了异常而产生的“胎儿-母体疾病” (Fetal-Maternal Disease) , 胆酸在肝脏、胎盘的代谢紊乱可能是ICP的发病机制[1]。

法尼醇受体 (farnesoid X receptor, 即人的FXR;大鼠的Fxr) 是一种孤儿核受体, 为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研究发现:FXR是一种内源性的胆汁酸受体, 能被生理浓度的鹅脱氧胆酸、石胆酸、脱氧胆酸激活, 继而活化或抑制相关靶基因的表达, 发挥其对胆酸代谢的调节作用。FXR的主要功能为:①在胆汁酸的激活下, 阻遏编码胆固醇7α羟化酶 (cholesterol 7a-hydroxylase, CYP7A1) 的基因转录, CYP7A1是合成胆汁酸的限速酶, 使胆汁酸生成减少;②激活编码回肠胆汁酸结合蛋白 (ideal bile acid binding protein, I-BABP) 的基因, 胆汁酸结合蛋白在回肠结合胆酸, 从而抑制胆汁酸在回肠的重吸收;③促进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8 (organic anion transporting polypeptide, OATP8) 基因的表达, 增加非结合型胆盐和有机阴离子在肝窦基侧膜的摄入[2]。FXR的表达水平与血清胆酸浓度密切相关。已有雌激素对FXR的具体调节机制的研究, 但目前尚未有孕激素对FXR的表达影响研究的报道。胆盐输出泵 (bile salt export pump, 即人的BSEP;大鼠的Bsep) 是一种对ATP具有依赖性的胆盐转运器[3,4,5,6,7], 在高胆酸部位如肝脏、胎盘、肠、肾脏等表达。在肝脏:BSEP主要位于肝毛细胆管膜侧, 以微管结合囊泡的形式运输;在胎盘, BSEP往往在合体滋养层的顶侧膜上表达[3], 能转运各种结合型胆盐, 参与胆汁的代谢和分泌。任何影响BSEP功能或数量的因素也可能影响胆酸的载体转运过程而导致肝内胆汁淤积, 如激素水平、环境改变。BSEP在肝脏、胎盘的表达与雌激素的关系已有初步研究, 孕酮代谢产物可以诱导BSEP的传输抑制作用在国外已有动物实验证实[4]。

因此, 本实验通过设计孕激素诱导大鼠产生ICP模型, 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及观察肝脏、胎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同时合用雌孕激素来诱导模型来了解雌孕激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探讨孕激素以及雌孕激素合用诱发ICP的机制, 对ICP的发病机制作进一步探讨, 为最终研究清楚ICP的发病机制打开新的窗口。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模型制备

SD妊娠大鼠60只, 随机分成3组, 每组20只。妊娠16d起, 每日颈后皮下注射下列药物, 对照组注射NS (生理盐水) 2.5m L/kg, A组:注射孕酮225mg/kg, B组:注射苯甲酸雌二醇2.5mg/kg, 连用5d。

1.2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各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5d, 分别采股静脉血2m L, 测定AST、ALT;LP;TPA;TBIL、IBIL、DBIL。于孕鼠自然分娩一胎鼠后, 以拉断颈髓法处死母鼠, 立即行剖宫产剥离盘状的胎盘。取新鲜母面胎盘组织1cm×1cm×0.5cm, 用10%多聚甲醛固定, 常规石蜡切片。取下孕鼠肝脏, 剪肝脏右叶同上方法做石蜡切片, HE染色, 光镜下观察肝脏及胎盘病理变化。同时各组孕鼠剖宫产分娩后取出的肝脏和胎盘, 一份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入脱水机、包埋机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制成蜡块。另外一份保存于液氮中, 以备制作冰冻组织切片。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FXR及BSEP。

1.3 统计分析

所有指标数据录入excel表格, 转SPSS8.1统计分析系统, 结果以 (±s) 表示, 检验水准取α=0.05行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各组分娩胎鼠生理指标比较

A、B两组胎鼠的平均身长、尾长、体质量均有所降低, 但和对照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与对照组体质量相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而尾长、身长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产仔数无明显差异, B组与对照组死胎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2.2 各组孕鼠用药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2.2.1 用药前

各组间的血清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用药后:A, B组与对照组相比较, 血清生化指标均有显著升高, 行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2。

(单位:只)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B组与对照组死胎率的比较:χ2=5.0097, P=0.0252

注:#分别对各指标作单因素方差分析;A、B组和对照组比较:t检验P<0.05

2.3 各组孕鼠肝脏、胎盘组织病理学改变

2.3.1 肉眼见

对照组肝脏:表面光滑, 外观色泽红润, 边缘锐利规整;胎盘:中央厚边缘薄, 母面呈暗红色, 胎盘小叶排列紧凑, 胎儿面被半透明的羊膜覆盖, 光滑。A、B两组肝脏肿胀, 呈暗红色, 色泽灰暗, 有棕黄色脂肪颗粒沉积, 提示存在肝内胆汁淤积;胎盘中央部分较薄, 胎盘小叶排列较松散, 近胎盘边缘白色钙化点呈灶性分布, 胎儿面羊膜混浊, 光泽较暗;死胎的胎盘甚至可见母体面出血坏死灶。

2.3.2 光学显微镜下见

对照组肝脏形态结构大致正常, 肝小叶完整, 肝细胞结构清晰;胎盘结构正常、绒毛清晰、滋养层细胞边界完整, 无明显增生。A、B组肝细胞肿胀, 肝血窦变窄, 少量细胞变性坏死, 可见毛细胆管内有胆栓和毛细胆管显影。胎盘:实验组绒毛肿胀、增粗、间隙变窄、滋养层细胞增生、合体结节增多;近胎盘母面绒毛缺血性坏死增多, 合体滋养细胞表面绒毛短少, 空泡状结构增多, 呈退行性变, 出现水肿 (图1~图6) 。

2.4 各组孕鼠肝脏、肝脏FXR与BSEP的表达情况

对照组孕鼠肝脏, 仅仅可见少量FXR的表达, 而各试验组肝脏中则检测到大量FXR的表达;各组孕鼠肝脏中均检测到少量BSEP的表达;在对照组孕鼠肝脏, 可检测到较多量的BSEP表达;而试验组肝脏仅仅可见微量BSEP的表达, 甚至阴性表达。对照组孕鼠胎盘几乎无明显染色, 即FXR仅有少量至微量表达, 实验组孕鼠胎盘:FXR呈轻度阳性表达, 主要表达于终末绒毛的滋养层细胞胞质内, 各组表达差异不大。对照组孕鼠胎盘上存在少量的BSEP阳性表达, 主要表达于绒毛滋养层细胞的顶侧面;试验组孕鼠胎盘BSEP的表达极少甚至阴性表达。见表3和图7~图17。

注:#分别对各指标作单因素方差分析, 得出统计量。A、B组指标和对照组作比较:t检验P<0.05

3 讨论

ICP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研究证明与遗传、环境、激素水平增高等有关。以前大量研究了雌激素与ICP发病的关系。在近年的研究中, 孕激素比雌激素似乎更引人注意。研究认为ICP的发生与妊娠血中孕激素水平过高或是对孕激素过于敏感有关。发病机制可能为:①孕酮代谢异常;a.代谢产物阻碍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分泌到微胆管, 引起血中非结合型胆红素浓度升高发病;b.硫酸化代谢产物大量增加, 使肝脏相应的转运系统达到饱和, 胆汁分泌硫化产物障碍而发病, 这种典型的孕酮硫酸化代谢模式似乎是因ICP引起的;②孕激素可降低胆管膜Na+-K+-ATP酶的活性, 减少酶依赖性的胆盐转运;③孕激素代谢改变可能发生载体竞争性抑制作用而导致胆汁淤积;④可以增加胆管树的通透性, 使胆汁酸等有机阴离子返流增加;⑤可引起细胞膜流动性下降, 阻碍载体移动;⑥引起肝细胞膜脂质成分异常, 影响胆汁分泌或使胆汁回流增加, 产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病理生理改变。

孕酮在肝内还原为孕烯醇酮和孕烷二醇, 形成3α/β、5α/β四种同分异构体, 并进一步羟基化及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ICP患者与正常孕妇相比:血浆和尿中孕酮的葡萄醛酸代谢物仍正常, 但硫酸盐代谢物显著性增加, 而粪和胆汁中排泄减少。分娩后硫酸孕酮代谢物迅速从血清中消失。此外, 尿中双结合孕酮代谢物5α-孕烷-3α, 20α-二醇-3-硫酸盐和20-N-乙酰葡萄糖胺 (20-N-acetylgluc osaminide) 也增高。由病毒性肝炎引起胆汁瘀积的孕妇未见这些变化, 因此血浆中硫酸化类固醇增加及3α/3β的比例不同是ICP的一个特征。该变化早于临床诊断, 可能是早期诊断ICP的最敏感和特异参数, 具有病因学参考价值。

孕酮诱导ICP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推测可能是:孕激素的某个代谢产物或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个蛋白具有影响与胆汁淤积症发病有关的基因的调控, 或是使这些基因产生缺失或移位等突变, 从而导致肝内转运蛋白系统的异常, 最终导致了肝内胆汁淤积。

肝脏对胆汁酸盐和其他一些有机阴离子的摄取和分泌, 是由位于肝细胞膜和胆管上皮细胞膜上的特殊转运蛋白介导的。位于肝细胞毛细胆管膜上的胆盐输出泵 (即人的BSEP, 鼠的bsep) , 是胆盐分泌的主要转运器, 而结合输出泵 (即人的MRP2, 鼠的mrp2) , 则分泌多价阴离子复合物;此外, 人多药赖药基因 (MDR3) 编码的P糖蛋白, 也参与了肝细胞毛细胆管膜侧磷脂的分泌[5]。在雌激素诱导的胆汁淤积动物模型中发现钠/牛磺胆酸转运多肽 (NTCP) 、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 (OATP)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MRP2) 、胆盐输出泵 (BSEP) 在转录水平均降低;孕激素引起非结合胆红素 (UCB) 增高, Pascolo等用3H标记非结合胆红素 (UCB) 研究其在人滋养细胞Be Wo细胞的转运机制发现UCB从胎儿循环吸收后借助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MRPs) 的作用排泄到母体血液循环中。UCB的异常升高使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MRP2) 、胆盐输出泵 (BSEP) 水平降低, 从而引起胆酸的摄取、转运、分泌障碍。

FXR可促进小分子异源二聚体伴侣 (SHP-1) 的表达, 而SHP-1与肝受体同源物-1 (LRH-1) 结合后, 可抑制LRH-1的转录激活功能, 使胆固醇7α-羟化酶 (CYP7A1) 基因的转录受到抑制, 最终导致CYP7A1表达的降低, 实现了胆汁酸代谢的自我反馈调节。FXR和视黄醇X受体 (retinoid X receptor, RXR) 结合形成异源二聚体, 再结合到相应的DNA反应元件IR1 (间隔一个核苷酸的反向重复序列) 上, 阻止LXR (α型肝脏X受体) 与DR4的结合, 也可抑制CYP7A1的表达。此外, FXR在胆酸的激活下, 还可调节ATP结合位点 (ATP-binding cassette, ABC) 转运蛋白的表达, 如BSEP、MRP2、MRP3等等, 从而增加非胆盐依赖的胆汁酸排泄。动物实验也发现, FXR激动剂可以上调胆盐输出泵BSEP的表达, 促进胆盐的排出。克隆人BSEP基因ABCB11, 发现其启动子区顺序含有反转重复顺序IR-1, 即它含有FXR的结合位点;用基因敲除技术处理的FXR/RXR缺失的小鼠发现BSEP的表达非常低, 说明这种转录几乎都是FXR依赖性的。由此可见, 法尼醇受体FXR具有调节多种核受体表达水平的作用, 在胆固醇、胆汁酸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 任何影响其数量及功能的因素都可能会导致胆汁的合成与代谢发生改变, 甚至导致胆汁淤积。

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组FXR的表达增加明显, 而对照组FXR呈现一般水平的表达。研究发现, 胆汁酸可作为配体激活FXR, 促进FXR的转录。而FXR可通过多种孤儿核受体的作用, 促进或抑止相关基因的活性, 改变胆酸代谢相关蛋白质的表达, 最终导致体内胆固醇7α-羟化酶 (CYP7A1) 降低, 从而实现了胆汁酸代谢的自我反馈调节。孕激素本身不能作用于FXR, 但本次实验仍见孕激素组FXR表达增强, 可能是某个孕激素代谢产物的作用,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次实验还提示:雌、孕激素诱导了孕鼠肝内胆汁淤积时, 孕鼠肝脏胆管细胞膜侧BSEP的表达降低。可能是雌激素, 孕酮代谢产物及高浓度血清胆酸抑制了BSEP启动子的活性, 导致BSEP表达降低;也可能是高表达的FXR反而抑制了BSEP的表达。用虫荧光素酶受体基因分析发现, 胆盐、FXR可以浓度依赖的方式调节BSEP基因启动子, 如FXR突变, 则可强烈抑制对BSEP基因的诱导[3]说明FXR、胆酸在不同浓度下可以影响到BSEP的表达。

因此, 在肝脏, 胆汁酸转运存在着由激素/或激素代谢产物-胆汁酸-FXR核受体介导的精细调节。如能够设法通过干预这一过程, 调节FXR的表达, 增强BSEP启动子的活性, 或者通过增加转运囊泡从高尔基体向胆管细胞膜侧的蛋白转运, 就可以通过核受体超家族的介导, 实现对肝脏胆酸代谢的调节。

本研究还显示, 在孕鼠胎盘上存在着少量FXR和BSEP的阳性表达, 主要位于滋养细胞的顶侧面, 说明FXR和BSEP在胎盘上参与了胆酸从胎儿向母体侧的转运, 其对胆酸代谢的调节过程可能与肝脏对胆酸的调节机制类似。除此之外, 还发现, 在鼠及人类胎盘上还存在有其它多种胆酸转运蛋白的表达, 如OATP、MDR3等在胎盘上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 这些转运蛋白同样参与了胆酸在合体滋养层基侧和顶侧面的转运, FXR在胆酸的激活下也可以调节胎盘OATP、MDR3的基因转录及表达, 从而增加胆酸的转运, 使血清胆酸降低。但Arrese进一步研究发现, 胆淤孕鼠的胎鼠及新生鼠肝细胞对胆汁酸的摄取与对照组无差别, 肝基底膜Ntcp及钠非依赖性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 (OATP) 的表达和功能不受影响, 推测胎鼠血胆汁酸升高的程度不足以引起Ntcp及Oatp基因下调, 认为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影响肝小管膜对胆汁酸的分泌, 如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胎鼠肝脏胆汁酸代谢异常。

当孕妇血清胆酸浓度轻微增加时, 激活了胎盘FXR对靶基因的调节及改变相关蛋白的表达, 如诱导BSEP大量产生而增加胎儿胆酸向母体侧的转运, 维持了胎儿体内正常胆酸水平;而血清高浓度胆酸时, 胎盘内出现胆汁淤积, 滋养层细胞肿胀和绒毛间隙水肿[6], 胎盘血流灌注及供氧急剧减少, 可能导致FXR对胆酸代谢的调节机制发生改变, 使母儿间正常的跨滋养层胆汁酸代谢受损, 引起胎儿体内胆汁酸浓度增加和胎儿预后不良。

综上所述, 在正常妊娠时, 轻微增加的胆酸诱导了FXR的适量表达, 通过正反馈刺激BSEP分泌增加, 排出胆酸而不发生胆汁淤积;而在ICP时, 血中高雌, 孕激素水平和高浓度胆酸诱导了肝脏、胎盘FXR的大量表达, 而相反地BSEP的表达却有所降低。结合FXR对体内胆酸转运相关蛋白的调节机制分析, 可能是由于血中高性激素水平和高浓度胆酸诱导大量表达的FXR反而抑制了BSEP的分泌, 使胆酸代谢发生改变, 结果导致胆汁淤积。已有研究表明, 对ICP患者应用FXR的高效激动剂 (如GW4064) , 则可增强FXR对胆酸代谢的调节作用[7]。因此, 如果能进一步探讨FXR对BSEP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有助于研究清楚在妊娠期高性激素环境下胆酸代谢的详细机制和ICP的发病原因。

参考文献

[1]Howard PJ, Murphy GM.Bile acid stress in the mother and baby unit[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3, 15 (3) :317-321.

[2]Jung D, Podvinec M, Meyer UA, et al.Human organic anion transporting polypeptide 8 promoter is transactivated by the farnesoid X receptor/bile acid receptor[J].Gastroenterology, 2002, 122 (7) :1954-1966.

[3]Patel P, Weerasekera N, Hitchins M, et al.Semi quantitative expression analysis of MDR3, FIC1, BSEP, OATP-A, OATP-C, OATP-D, OATP-E and NTCP gene trans cripts in 1 st and 3rd trimester human placenta[J].Placenta, 2003, 24 (1) :39-44.

[4]Plass JR, Mol O, Heegsma J, et al.A 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type 2 mutation causes anunstable, temperature-sensitive bile salt export pump[J].J Hepatol, 2004, 40 (1) :24-30.

[5]Gupta S, Todd Stravitz R, Pandak WM, et al.Regulation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2 p-glycoprotein expression by bile salts in rats and primary cultures of rat hepatocytes[J].Hepatology, 2000, 32 (2) :341-347.

[6]葛环, 徐昌芬.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2003, 3 (3) :157-160.

P孕激素受体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抗原修复及其条件

抗原修复的条件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染色结果, 甚至出现胞浆着色的现象。对此, 我们对抗原修复的条件做了多组实验: (1) 酶消化条件:设3个温度组, 即<30℃、37℃、>37℃;4个时间组, 即5min、10min、20min、30min组。 (2) 微波加温处理抗原修复 (柠檬酸缓冲液中) 条件:设3个温度组, 即80℃、85℃、95℃;3个时间组, 即5min、10min、20min时间组。

1.2 第一抗体的稀释度

我们对同种试剂的几种稀释度进行实验, 发现一抗稀释度低者出现胞浆着色。一抗稀释度过高者, 阳性强度弱且阳性率低。由于一抗稀释度的不合适而引起胞浆着色的现象, 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新进的一抗试剂分别进行不同稀释度的实验:设4个稀释度组, 稀释度和制片数分别为:1∶30的10张、1∶50的10张、1∶80的10张、1∶100的10张。

1.3 显色剂浓度及显色时间的控制

我们对几种浓度的显色剂进行显色 (同种切片) , 当浓度过高时出现了胞浆着色的现象。对几种显色时间进行显色 (同种切片) , 显色时间过长者亦出现胞浆着色的现象。对此我们将显色剂浓度控制在:DAB 30mg, TBS 50mL, 3% H2O2 20μL配置 (特别是3% H2O2 量不可过多) 。显色时间的控制尤为重要, 我们做的几组实验中, 显色时间控制在1min左右的不出现胞浆着色的现象, 时间稍长就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胞浆着色。因此, 显色时间的长短应严格控制。

1.4 其他条件

如洗液pH值及新鲜程度, 各抗体的浓度及孵育条件等都可影响染色结果, 导致胞浆着色。对此, 我们把条件控制在, Tris-HCl pH7.4~7.6且每周应更换洗液1次, 二抗、三抗浓度控制在1∶200且最好现用现配, 孵育的条件以4℃或室温为宜, 一抗最好4℃过夜, 总之, 应保持缓冲液适当的pH值及液体的新鲜程度, 若染色切片的量增多, 也应适当缩短缓冲液辅助试剂的更换时间。

2 结果

抗原修复实验结果:只有先经过酶消化 (0.4%胃酶) 33℃10min后, 再进行抗原修复加热处理 (柠檬酸缓冲液煮) , 温度应95℃ 10min的方法是抗原修复的最佳条件。其染色结果比只用酶消化或只用柠檬酸缓冲液煮的结果要好, 且无胞核浆着色的现象。

第一抗体的稀释度实验结果:1∶30、1∶50细胞核着色较浅, 不容易辨认, 1∶100着色太重, 致某些细胞显色, ER 1∶60、PR 1∶80染色强度较好且无胞浆着色。因此进每批新试剂 (一抗) 时都应对其稀释度进行检测, 找出合适的稀释度, 才可减少胞浆着色的现象。

一抗的性能取决于试剂的质量。长期以来我们采用中山公司提供的Zymed公司试剂, 用过许多批号的一抗, 其染色效果很好, 定位也准确。但有一次, 当我们更换了新的一抗试剂后出现了胞浆着色的现象。我们设想这是否是一抗的特异性不强所致。确定或否定这种设想的简易办法是找出以前染色较好的 (胞核着色) 的阳性片加以对照, 结果阳性片也出现了胞浆着色的现象, 于是我们更换了另一批号的一抗试剂, 用同样的阳性片去实验, 结果这次阳性片显示仅胞核着色。由此可见, 一抗产品批号不同, 其染色结果会有不同, 或在运输、储存过程中也会出现性能问题, 影响其特异性。

3讨论

我们采用的是单克隆抗体, 其特异性强, 定位好。但在各染色步骤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仍有个别病例出现胞浆着色的现象, 它可能是核膜自溶所造成的。对此现象, 我们加以阳性对照片, 染色后阳性对照片的胞核着色, 但前述病例仍有胞浆着色。再次更换试剂, 并加阳性对照片, 这次结果, 阳性对照片为胞核着色, 但那一例仍有胞浆着色。此时应考虑到标本固定对抗原体保存的影响, 于是我们又将及时固定和不及时固定的两个乳腺癌组织块进行染色, 其结果可见及时固定的乳腺癌组织块, 染色效果较好, 着色部位在胞核, 而未及时固定组织块则出现有胞浆着色的现象。这一实验说明, 组织未及时固定可致组织细胞核膜自溶, 染色后胞浆出现着色的现象, 甚至组织的基本形态也会有所改变。

参考文献

[1]余小蒙, 张长淮, 黄受方.乳腺癌针吸细胞性激素受体检测及其意义[J].诊断病理学杂志, 1998, 5 (3) :129.

P孕激素受体范文

P孕激素受体范文(精选7篇)P孕激素受体 第1篇关键词:聚焦超声消融,子宫肌瘤,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子宫肌瘤是女性盆腔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