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提高素质造就创新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91

提高素质造就创新范文第1篇

1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1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 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 让学生“跳一跳, 就摘到桃子”, 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 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因兴趣而学, 并提出新质疑, 自觉地去解决, 去创新。

1.2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 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 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 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 因此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很有必要。如针对不爱提问的学生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 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 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 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 感受成功, 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 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闻趣事, 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 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 丰富知识, 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2 数以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数学问题情境中, 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知冲突, 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的强烈愿望, 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正是由于问题能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并努力克服一切困难, 发展其创造性人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 创设积极的问题情景。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关键环节。

如教学“面面平行判定定理”时, 为了扫清学习障碍, 上课伊始,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请学生观察教室的天花板与地面所在两个平面。设问:“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会对此观察并得出结论。这时教师又设问:“你能说出为什么平行吗?”“以前见过类似于此的问题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总与一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这样获取的知识, 不但便于保持, 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这里, 教师充分运用学生熟知的实例, 即激活了学生学习“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兴趣, 又引发了学习记忆中的“线面平行判定定理”, 为“面面平行判定定理”意义的建构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支撑点。

在一般教学活动中, 学生通过做作业、做习题等形式解决问题, 但他们解决的并非是创造性活动意义上的问题, 更多的是在复现教师所教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并没有真正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创造性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和组合, 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在创设问题时, 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是有利于教学目的。

3 训练主体思维, 优化思维品质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 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 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为此, 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 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先对问题做整体分析, 构建数学思维模型, 再由表及里, 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 由此及彼, 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 做到解决一题就可解一类题, 即触类旁通。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例, 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逆向、系统等多层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 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 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 鼓励专长, 鼓励创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 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 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 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为主, 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思想不承认学生的认识也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在力的能动反映, 从而扼杀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潜在能力。创造性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探索性的引导。探究意味着独辟蹊径、求实创新, 也意味着尝试错误、克服困难。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协同发挥作用, 在智力因素中, 敏锐的观察力、持久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活创新的思维力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用非常大。在创造性思维中, 应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互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 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冒险精神、创造学习的热情、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持久的忍耐力, 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究时, 必定会经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其间由探究、尝试、挫折到豁然开朗, 对于学生以知、情、意为基础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素质造就创新范文第2篇

事实上, 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已成为教育发达国家为提高人才创新质量而采用的基本对策。然而, 在我国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停留填鸭式的灌输书本知识的模式中, 其培养的主要特点和措施是单一性目标向综合性目标发展, 加强通识教育, 注重学科交叉, 重构教学体系。实际上,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仅应当贯穿课堂教学中, 而且应当通过科学研究的过程来锻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从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和体验。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高等院校应该发挥其在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第一, 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首先, 要激发大学生的学术兴趣, 其次, 要开设一些研究性课程, 以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提升学生的自我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在此基础上, 开设一些研究性实验课, 并为学生提供实践和锻炼的科研平台。通过这种科研的训练, 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其掌握和理解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态度, 并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使其深入地思考、大胆地探索, 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二, 深化教学改革, 构建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改革原有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一实验教学模式, 重新合理定位实验教学, 创建新型实验教学中心平台。传统的教学实验内容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非常有益, 但不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要重新合理定位实验教学,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观念, 走出计划性、封闭式实验教学模式, 创建新型实验教学中心平台, 以形成自主性、合作性、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 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科研导师制”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挖掘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 扎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到融课外实践和专业实践为一体构建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特别是科研素质, 这是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科研是大学教师的基本属性, 进行科学研究就是为了发展知识, 这也是大学的三大任务之一。作为大学教师, 只有通过科学研究和探索, 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才有可能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除此, 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勇于创新, 要破除填鸭式的灌输书本知识的模式应时刻贯彻“授之以鱼, 莫若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人做学问做研究为主的新模式。

除此之外, 还要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通过开设高水平学术讲座和论坛, 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碰撞、有利于更为广阔的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更为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的创新能力培养氛围。同时, 努力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 通过设立奖学金等创新人才奖励制度, 激励更多、更好的学生成长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总之, 各普通高等院校应该因地制宜, 结合本校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构建适合本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 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 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 以拓宽其知识面, 充分其发展个性, 从而培养和提高其创新能力。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作为普通高等院校, 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亟待探索的课题, 从发达国家几十年来走过的高等教育改革路程及其取得的经验教训来看, 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建立教学与科研融合的教学体系, 本文从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出发, 就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深化教学改革及构建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四个方面, 浅谈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 沈跃进.世界各国本科生科研活动发展及展望[J].中外高教研究, 1991 (3) :6.

[2] 王红华, 俞杨信.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途径及方法研究[J].教育科普, 2007 (113) :61~62.

[3] 武铁传.高校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 2009 (5) :46~48.

[4] 郭兴启, 李菡, 郭恒俊.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 2009 (2) :89~91.

提高素质造就创新范文

提高素质造就创新范文第1篇1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会扼杀学生探求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