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精选8篇)

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我院产后40~60 d复查的妇女200例, 其中发生PED妇女100例为研究组, 无PED妇女100例为对照组, 所有产妇均分娩单胎存活婴儿, 年龄在20~40岁, 在孕前、孕期均无外科合并征、产科合并征、肾脏、泌尿系统疾病, 无手术史。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以及病历中产程的详细记录进行研究分析比较。

1.2 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及病历中产程的详细记录进行研究分析比较, 并对两组妇女分别进行盆底肌力评估, 采用肌电图描记法对盆底肌收缩力进行记录, 以10 s持续收缩值反应Ⅰ类肌收缩力, 快速收缩5次后, 取得平均值反应Ⅱ类肌收缩力度, 将两组妇女的结果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l5.0软件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表示, 行χ2校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妇女盆底收缩力情况比较

将两组妇女检测后盆底收缩力进行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照组持续收缩值与快速收缩值均明显高于研究组, 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妇女其他相关因素比较

对两组妇女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研究组平均年龄大于对照组, 阴道分娩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新生儿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 第二产程时间长于对照组, 产妇在分娩前的BMI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女性常见疾病, 而产后发病率更高。在全球范围内, PED发病率达40%以上。盆腔支持结构的缺损或是退化、损伤及功能的障碍, 易发生PED。女性在妊娠期间子宫的重量逐渐的增加, 对盆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而在分娩过程中对盆底肌肉也造成了损害, 在分娩后7~8周可自行恢复, 若没能及时恢复, 则可导致PED的发生[5,6]。本研究对我院进行生产并在产后40~60周复查的妇女进行研究分析, 将发生PED的女性和未发生PED的女性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发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研究组盆底肌肉的持续收缩能力以及快速收缩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妊娠的过程中, 对盆底的负担损伤了盆底肌肉, 对神经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导致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下降[7,8]。本研究还显示研究组妇女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 阴道分娩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新生儿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 第二产程时间长于对照组, 产妇在分娩前的BMI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组研究结果与张珂、王澜静、焦玲洁等研究结果相似。随着年龄的增大, 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可能有所下降, 而产前BMI的增加过多也可导致PED的发生, 分娩前BMI增加过多, 指体重增加较多, 相比较体重增加较少的产妇, 其对盆腔的负担更高, 长期持续的高腹压状态增加了盆腔的损伤。分娩方式中较多认为阴道分娩可增加PED的发生率, 在分娩过程中, 对盆底肌肉、筋膜、韧带等过度牵拉, 造成了损害, 疗效较差, 所以盆底的肌肉收缩能力下降, 尤其是在第二产程时间过长的产妇, 产程过度的延长则对盆腔肌肉等组织持续牵拉的损害过长, 对产后的恢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9,10]。有研究显示新生儿的体重与产后PED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 新生儿体重过大使盆腔组织承受的压力过大, 对产妇在生产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能够延长产程, 增加对盆底组织的损伤, 从而增加了PED发生率[11,12,13]。

综上所述, 产后PED与盆底肌肉收缩力下降有关, 并且与产妇年龄、分娩方式、产程、新生儿体重、产妇产前BMI具有密切联系, 故孕期应对孕妇做好针对性营养指导, 避免孕妇体重增加过多及胎儿体重过重, 在分娩前应对产妇做好评估, 避免第二产程延长, 积极预防产后PED的发生[14,15]。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FD) 与盆底肌收缩力的关系和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产后4060 d复查的妇女200例, 其中发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100例为研究组, 无产后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妇女100例为对照组, 分别对基本资料以及孕产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采用肌电图对两组妇女进行盆底肌扫描, 进行评估。结果 研究组盆底收缩力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组妇女平均年龄大于对照组, 阴道分娩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新生儿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 第二产程时间长于对照组, 产妇在分娩前的BMI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产后PED与盆底肌收缩力下降具有密切联系, 同时与产妇年龄、分娩方式、产程、新生儿体重、产妇产前BMI具有密切联系。

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 第2篇

【关键词】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盆底肌;康复治疗

相关报道称孕前女性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占1%~38%,而产后上升到49%~83%,且以性交疼痛为主,给广大女性患者家庭生活及心理带来较大的伤害[1]。由于产后性功能障碍主要与产道、盆底肌损伤及性激素改变有关[2],为此产后加强盆底肌康复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对我院诊治的产后性功能障碍患者给予盆底肌康复治疗,效果明显。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64例产后性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出现不同程度的性交痛、性高潮障碍、阴道松弛等症状,排除产前性功能障碍、严重创伤、配合度低等患者。患者年龄在23~40岁之间,平均(26.6±1.3)岁,病程在1~3个月之间,平均(1.5±0.2)个月。随机将6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产前产后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包括盆底肌功能因妊娠、分娩产生变化,盆底肌康复训练等内容。指导患者掌握自行缩肛运动,1天1~3次。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盆底肌康复治疗,包括两点:①盆底肌锻炼。产前由专业护士指导个人盆底肌锻炼,帮助孕妇选择平卧位,两腿微微屈曲分开,吸气时开始收缩肛门,3~5秒,呼气时则放松,必要时护士将擦有液体石蜡的手指慢慢插入孕妇肛门,帮助其行肛门运动。1次3~5分钟,1天根据孕妇情况确定运动次数。另外,产妇产后第2~3天指导其行盆底肌功能锻炼,1次10~15分钟,每隔1个星期锻炼1次。②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指导患者掌握盆底肌功能锻炼方法,电刺激时帮助患者选择平卧位,将电极片与专用阴道电极连接,并将阴道电极放到患者阴道内,电流强度从0mA慢慢增加到30~60mA。另外让患者依照不同场景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训练,并根据显示器结果给予适时指导。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综合肌力、性生活质量及性交痛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盆底综合肌力以阴道肌肉收缩状态为依据,护士把两根手指轻轻放入患者阴道,感受阴道肌肉状况。分为6个等级:0级——手指没有感觉到阴道肌肉收缩,1级——阴道肌肉微微颤动;2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2秒,重复2次;3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3秒,重复3次,没有对抗;4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4秒,重复4次,轻微对抗;5级——肌肉收缩持续超过5秒,重复5次,持续对抗。另外性生活质量及性交痛通过本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综合肌力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性生活质量及性交痛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性生活高质量率78.13%,对照组性生活高质量率18.75%,两组比较χ2=22.58,P<0.01;另外观察组性交痛发生率9.37%,对照组性交痛发生率50%,两组比较χ2=12.65,P<0.01。见表2。

3 讨论

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主要包括性高潮障碍、性交痛、性欲低等诸多表现,典型特征为产前正常,产后性障碍,主要是由妊娠、分娩造成盆底肌受压、损伤等引起。为此积极加强盆底肌康复治疗对预防或减少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盆底肌康复治疗包括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及盆底肌功能锻炼,其中盆底肌功能锻炼由凯格尔(法国)医生于上世纪40年代提出,最开始着手的是张力性尿失禁治疗,随后逐渐在盆底肌松弛预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3]。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经盆底肌功能锻炼及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患者阴道肌肉收缩产生刺激,提高会阴和腹部收缩力。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4级高达71.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63%。另外观察组性交痛发生率为9.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可见盆底肌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盆底肌力及性生活质量,性交痛发生率低,值得在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治疗中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宝良,胡冰,张晓瑜,等.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11,6(3):86-87.

[2]孙岚,文勇,张源,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诊断及康复治疗效果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10(10):121-126.

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72例患者均来自2006年10月—2014年6月我院骨科和康复科, 患者年龄24岁~53岁, 平均年龄43.6岁;男57例, 女15例。随机将72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1.2 入选标准

入选的72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符合2006年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中不完全脊髓损伤[1];②脊髓损伤分级Frankel分级C、D级[2];③有明显尿潴留, 残余尿量>100 m L;④脊髓休克期结束, 但病程不超过1年;⑤生命体征平稳, 无康复禁忌证;⑥不合并影响残余尿量的泌尿系疾患, 如糖尿病、前列腺肥大等[3]。

2 方法

2.1 对照组

行常规康复治疗, 包括①给予僵硬关节牵张治疗和被动关节活动, 防止运动疗法对肢体的不必要损伤。②对不能主动运动的受累肢体给予各大关节的被动运动, 每次45 min, 每天2次, 上、下午各1次, 每周10次, 4周为1个疗程, 同时嘱患者随动作主动发力。对于能够主动运动但不能抗重力的肢体给予助力训练或减重训练, 每次45 min, 每天2次, 上下午各1次, 每周10次, 4周为1个疗程。对能够抗重力的肢体给予抗阻肌力训练或沙袋训练, 每次45 min, 每天2次, 上下午各1次, 每周10次, 4周为1个疗程[4]。③给予腰背肌及腹肌肌力训练, 包括“双桥”、“燕飞”等治疗, 每次20 min, 每天2次, 上下午各1次, 每周10次, 4周为1个疗程[5]。④用神经肌肉促通法 (PNF) 行神经肌肉促通治疗, 每次45 min, 每天2次, 上下午各1次, 每周10次, 4周为1个疗程[6]。⑤浅感觉引导的神经肌肉促通法 (ROOD) 促进运动感觉的恢复, 用冰水混合物 (约0℃) 和温水 (约30℃) 交替浸泡四肢末梢, 每1min~2min交替1次, 并用软毛刷沿神经传递的方向刺激四肢末梢神经, 早晚各1次, 每次20 min~30 min, 每周14次, 4周为1个疗程。⑥肢体神经肌肉电刺激每次20 min, 每天2次, 上下午各1次, 每周10次, 2周为1个疗程。⑦间歇导尿, 控制患者水分摄入量, 每小时100~125 m L, 初期每1 h清洁导尿1次, 逐步延长导尿间隔时间, 可达到每4 h导尿1次。⑧定期检测肌张力变化, 并使用手法和药物使肌张力维持在Ashworth改良法Ⅰ+级 (肌张力Ⅰ级易发生肌萎缩, 影响肌力增加;肌张力Ⅱ级易影响肢体活动) 。

2.2 试验组

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盆底肌训练:①训练初期, 患者只存在肛门收缩的主观感觉, 但不能产生具体的肛门收缩运动。a) 低频点刺激盆底肌训练:以低频电刺激会阴部及大腿内侧, 以感觉到轻微刺激为度, 嘱患者随刺激主动提臀收肛或做提臀收肛动作 (即使不能产生收缩动作, 仍然鼓励患者做提臀收肛动作) , 每次15 min, 每天2次, 上下午各1次, 每周10次, 2周为1个疗程[7]。b) 感觉刺激肛周黏膜:以冰冻湿棉棒和温水湿棉棒沿肛周皱襞由内向外交替刺激肛周黏膜, 每次15 min, 每天2次, 上下午各1次, 每周10次, 2周为1个疗程。之后, 以示指伸入肛门, 环行刺激肛门内侧黏膜, 每次15 min, 每天2次, 上下午各1次, 每周10次, 2周为1个疗程。c) 夹球训练:选柔软、表面不光滑、有弹性的皮球 (皮球直径由20 cm大小开始) 进行训练。仰卧位, 首先屈膝屈髋, 用双膝内侧主动挤压皮球, 每次3 min~5 min, 上下午各10次;其次伸膝伸髋, 用双膝前内侧、内侧及后内侧分别挤压皮球, 每个动作每次3 min~5 min, 上下午各10次 (方法:伸膝伸髋, 双侧脚尖向内、向前、向后) 。②训练中期, 患者已经产生明确的肛门收缩运动, 但收缩肌力弱, 不能够对放入肛门的手指产生压力。a) 低频点刺激盆底肌训练:以低频电刺激会阴部及大腿内侧, 以感觉到轻微刺激为度, 嘱患者随刺激主动提臀收肛, 每次15 min, 每天4次, 上下午各2次, 每周20次, 2周为1个疗程。b) 感觉刺激肛周黏膜:以冰冻湿棉棒和温水湿棉棒沿肛周皱襞由内向外交替刺激肛周黏膜, 每次15 min, 每天4次, 上下午各2次, 每周20次, 2周为1个疗程。之后, 以示指伸入肛门, 环行刺激肛门内侧黏膜, 同时嘱患者主动收缩肛门, 挤压手指, 并着重体验手指对肛周的压迫感和肛门的收缩感, 每次15 min, 每天4次, 上下午各2次, 每周20次, 2周为1个疗程。c) 夹球训练:选柔软、表面不光滑、有弹性的皮球 (皮球直径选择10 cm~15 cm) 进行训练。仰卧位, 首先屈膝屈髋, 用双膝内侧主动挤压皮球, 每次3 min~5 min, 上下午各20次;其次伸膝伸髋, 用双膝前内侧、内侧及后内侧分别挤压皮球, 每个动作每次3 min~5 min, 上下午各15次 (方法:伸膝伸髋, 双侧脚尖向内、向前、向后) 。③训练末期, 肛门收缩力较前增强, 伸入肛门的手指可感到明显的肛门收缩。a) 夹球训练:选柔软、表面不光滑、有弹性的皮球 (皮球直径选择10 cm) 进行训练。仰卧位, 首先屈膝屈髋, 用双膝内侧主动挤压皮球, 每次3 min~5 min, 至少上下午各20次;其次伸膝伸髋, 用双膝前内侧、内侧及后内侧分别挤压皮球, 每个动作每次3 min~5 min, 至少上下午各20次 (方法:伸膝伸髋, 双侧脚尖向内、向前、向后) 。b) 提肛训练:能够自主提臀收肛的患者可以指导患者将示指和中指放置于阴道或肛门内, 主动收缩肛门时, 手指周围感觉到有压力包绕, 即为正确的肌群收缩;也可在排尿时收缩盆底, 训练的强度和时间可以逐渐增加, 开始每次收缩尿道、肛门和会阴5 s~10 s后放松, 间隔5 s~10 s重复上述动作, 连续5 min, 每日2次。以后逐渐增加训练量。

2.3 评定方法

经6个月系统的康复训练, 测定患者的残余尿量, <30 m L为疗效显著, 患者可以自主排尿, 不用导尿, 且不易发生尿路感染;30~100 m L为有效, 患者需要导尿, 但不易发生尿路感染;>100 m L为无效, 患者需要导尿, 且易发生尿路感染。统计泌尿系感染的发生人数, 分别计算2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

2.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比较

见表2。

3.2 2组治疗后泌尿系发生感染率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为30.6%, 对照组为75%,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4 讨论

盆底肌训练是通过主动、多次重复加强的盆底肌肉群收缩和舒张, 增加尿道阻力, 恢复松弛的盆底肌, 强化支持尿道、膀胱、子宫和直肠的盆底肌张力, 以达到预防和治疗尿失禁的目的[8]。盆底肌属于横纹肌 (含有部分植物神经) , 包括肛提肌、耻骨直肠肌及外括约肌, 它的活动受人意识支配, 支配盆底肌的骶神经 (S2~4) 位于脊髓下段, 当脊髓损伤时, 盆底肌会常常受累, 是导致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9]。本文通过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残余尿量和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的对比, 证实盆底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膀胱尿排空能力, 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对功能受损的盆底肌进行系统康复治疗, 可以有效促进盆底肌肌力的恢复, 进而促进膀胱排空, 减少残余尿量, 减少泌尿系感染, 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李建军, 周红俊.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 (第6版, 2006) [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 13 (1) :1-6.

[2]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888、939.

[3]孙岚, 李建军, 王征美.电针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影响的尿动力学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 11 (11) :903-904.

[4]纪树荣.运动疗法技术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355-414.

[5]周谋望, 陈亚平, 葛杰.骨关节损伤与疾病康复治疗方案及图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27-136.

[6]霍明, 秋山纯和.康复治疗技术——神经肌肉促通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7-50.

[7]燕铁斌, 武少玲, 郭友华.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尿失禁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5, 27 (5) :286-288.

[8]张东铭.盆源型出口梗阻性便秘的神经病因学[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07, 13 (6) :1.

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 第4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子宫脱垂分度、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标准及围绝经期诊断标准参照乐杰主编的第6版《妇产科学》。

1.2 排除标准

⑴重度子宫脱垂;⑵有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禁忌症;⑶不能长期居住本地。

1.3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妇科及保健科门诊2011年5月2012年2月的患者,共计160例。所有患者均为围绝经期患者。160例患者中子宫脱垂101例,其中75例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生殖道脱垂59例,其中13例为单纯阴道前壁或后壁膨出者。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80例,年龄40~54岁,平均年龄45.6岁;病程1~6年,平均2.4年;盆底功能检测肌力为1~3级,平均1.9级。对照组80例,年龄42~53岁,平均44.8岁;病程1.5~5.5年,平均2.6年;盆底功能检测肌力为1~3级,平均2.1级。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和肌力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⑴予以盆底康复仪(广州杉山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生产、USB8型)联合乙烯雌酚、甲基睾丸素治疗,治疗前排除雌激素应用禁忌症:未确诊的异常生殖器出血;已知或怀疑患有乳腺癌,除了治疗某些转移性癌的病人;已知或怀疑患有雌激素依赖性肿瘤;活动性血栓性静脉炎或血栓栓塞性疾病;以前患有与使用雌激素相关的血栓性疾病;对本品过敏者禁用。采用乙烯雌酚结合雌激素软膏(倍美力-惠氏制药有限公司),倍美力每天2~4 g,涂于阴道内,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予以调整。药物使用应呈周期性(连续使用3周,然后停药1周)。患者若持续或反复出现异常阴道出血,应停药并采取合适的诊断措施,以便排除亚性肿瘤的可能性。治疗前排除雄激素应用禁忌症:过敏者禁用;严重肝脏损害者禁用。甲基睾丸素片(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5 mg,每日2次,口服每月剂量不可超过300 mg。⑵盆底康复方法:采用PHENIX盆底治疗仪(广州杉山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每例患者配专用的盆底肌肉治疗头(肌电探头)及表面电极片。治疗时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若脱出物已脱出阴道外,治疗师则戴手套将脱出物还纳入阴道内解剖位置水平;将专用探头轻置于患者阴道内,顶端置于阴道内子宫颈外口水平;3片电极片分别贴在患者两侧髂前上棘部位和下腹部,以仪器中自带的脏器脱垂治疗方案为基础,根据每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设计[4],结合电刺激和生物反馈2种治疗方法进行康复训练。电刺激治疗的频率为类肌纤维8~33 Hz,A类肌纤维20~40Hz,B类肌纤维40~80 Hz;脉宽为类肌纤维320~740 us,A类肌纤维160~320 us,B类肌纤维20~1 600 us;刺激周期为类肌纤维休息时间=工作时间,A类肌纤维休息时间=2工作时间,B类肌纤维休息时间=2~3工作时间;刺激电流强度由0 m A开始逐渐增加,以1%~5%的速度增加,以患者能够耐受且无明显不适的最大电流为适宜电流。生物反馈治疗时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场景训练模式,每次治疗时间约为30 min,15次为1个疗程,每隔2天治疗1次[2]。治疗结束后,让患者做主动收缩盆底肌肉训练:持续收缩盆底肌(提肛运动)5秒,松弛休息5秒,如此反复15次。每天训练4~8次[3]。

1.4.2 对照组:

予以单纯盆底康复仪治疗,方法同治疗组。

1.5 疗效标准

1.5.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盆底肌力、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及脏器脱垂问卷简表。

1.5.2 疗效标准和随访:

患者治疗前后分别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Q-SF)、尿垫试验及脏器脱垂问卷简表。治疗结束后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患者疗效。治愈:自觉尿失禁、会阴坠胀症状消失,尿垫试验阴性;有效:自觉尿失禁、会阴坠胀症状次数明显减少,尿垫试验连续3次以上阴性;无效:尿失禁症状、会阴坠胀症状无明显改善,尿垫试验阳性。根据以上治愈和有效病例数计算有效率[4]。

根据治疗前后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评价此试验中药物剂量的安全性。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成组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综合肌力比较

两组患者经盆底肌功能锻炼后,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内激素水平有提高,但仍在正常范围之内,说明本课题中激素剂量及方法合理。

2.3 治疗结束3个月后两组患者随访结果比较

经盆底肌功能锻炼后,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PFD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为获得盆底肌肉锻炼治疗的最大功效,常采用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以肌电生物反馈指导下的盆底肌肉锻炼具有无痛、无创、无不良反应和疗效好的优点。但临床中围绝经期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产后即给予干预的效果较差。围绝经期患者体内激素水平下降,国内外关于激素对盆底功能的影响也有很多研究。盆底支撑的组织主要由肛提肌、筋膜和韧带等组成,其中肛提肌在维持盆底结构和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刘荣军等[5]认为肛提肌上存在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可能受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进入围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进而影响肛提肌雌激素受体的调节,并运用盆底康复配合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PFD取得了一定疗效。曹磊等[7]认为适当的雄激素作用于肛提肌,雄激素通过与肌卫星细胞上AR特定结合,引起特定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表现为对骨骼肌的蛋白同化作用,影响骨骼肌的形态、力学和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促使肛提肌得到修复和加强,达到治疗目的。雌激素软膏外用以及雄激素可能帮助调节局部雌激素受体的表达,起到了增强锻炼效果的作用,根据本研究结果,可将此法推广应用,但要严格控制激素的用法和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联合雌雄激素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160例围绝经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盆底康复仪联合雌雄激素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盆底康复仪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及疲劳度的变化(用统一的盆底肌肉治疗头压力型检测器),并在治疗期间于同一月经周期抽取治疗组患者血清检测雌雄激素水平,以观测本课题临床治疗过程中激素剂量的合理性。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盆底综合肌力及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且课题中激素用量合理。结论 盆底康复治疗结合激素对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很好疗效。

关键词:盆底康复,雌激素,雄激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参考文献

[1]单咏梅.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4):65-66.

[2]刘颖琳,陈少青,王雅贤.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原则与个体化方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576.

[3]续奇志,邵晋凯,申丽萍.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19(3):3-5.

[4]杨勇,王晓康,姚启盛.功能性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J].山东医药,2006,46(33):51.

[5]刘荣军,刘素云,郭小玲,等.盆底康复配合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2):1971-1972.

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月在我院功能科B超室行盆底超声检查的盆底功能障碍性患者80例, 年龄33~52岁, 平均年龄 (43.8±8.5) 岁。44例尿失禁患者为尿失禁组, 年龄33~48岁, 平均年龄 (42.6±7.4) 岁;病程3~20周, 平均病程 (12.2±5.6) 周。36例器官脱垂者为器官脱垂组, 年龄35~52岁, 平均年龄 (44.2±8.1) 岁;病程3.6~21周, 平均病程 (13.4±6.2) 周。同时选择40例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女性患者为对照组, 年龄34~55岁, 平均年龄 (44.6±8.2) 岁。三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和专科检查确诊。排除有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急性炎症、神经系统疾病、妊娠妇女及盆腔包块者。

1.3 检查方法

要求所有观察对象均进行盆底超声检查, 检查前需排空二便, 脱掉裤子, 躺在检查床上呈截石位, 将耦合剂涂抹于探头上, 然后放置一层消毒薄膜包裹整个探头, 在薄膜上涂抹消毒耦合剂进行检查, 将探头置于阴道口及会阴部尿道外口之间, 进行左右旋转扫查、在平静呼吸时、缩肛动作时 (最大力气收缩肛门) 分别观察尿道、膀胱、阴道、宫颈以及直肠与肛门连接部。上述切面需重复测量2次, 然后求其平均值。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研究者肛提肌裂孔前后径 (M) 、肛提肌裂孔横径 (N) 、肛提肌裂孔面积 (A) 、膀胱颈角度、膀胱旋转角度[1]。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在缩肛状态和静息状态下超声测定结果比较:与对照组比较, 尿失禁组和器官脱垂组M、N、A升高, 膀胱颈角度、膀胱旋转角度减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尿失禁组和器官脱垂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由于盆底结构和功能异常所引起的诸多疾病的总称, 主要由反复阴道炎、尿路感染、宫颈疾病、妊娠、肥胖、阴道松弛等原因导致盆底支托组织的松弛或断裂, 常以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为多见, 已经严重危害妇女和伴侣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 妊娠和分娩是发生该病危险因素。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 超声简便、快捷、实时的检查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并指导临床医生开展工作。由于盆底结构的特殊性, 二维超声尚不能清晰显示图像质量, 从而不利于疾病的诊断。盆底结构属于立体结构, 需通过三维超声来重新构建成像原理, 显示最佳图像质量, 能客观评估盆底解剖结构和功能, 为诊断疾病和指导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客观依据。三维超声能从空间显示互相垂直的矢状面、横断面、冠状面, 超声波能从不同断面发生折射, 构成图像, 从而获得可靠、清晰的图像[3]。

盆底超声的应用作为我科新开展的业务, 本文对在我院行盆底超声功能检查的80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表明, 在缩肛状态和静息状态下, 与对照组比较, 尿失禁组和器官脱垂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升高, 膀胱颈角度、膀胱旋转角度减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尿失禁组和器官脱垂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之, 盆底超声能有效诊断盆底功能障碍疾病, 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农美芬, 王小燕.三维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 2013, 6 (6) :599-600.

[2]林莲恩.盆底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 11 (3) :327-329.

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 第6篇

1 二维超声在PFD中的应用现状

二维超声主要通过扫描患者平静状态及Valsalva状态下平面内结构位置变化来评估盆底功能,诊断盆底疾病。目前国内外较常用的探查路径为经会阴/经阴道超声(3.5~7MHz),扫查平面包括耻骨联合、尿道、膀胱颈、阴道、宫颈、直肠和肛管等。

二维超声常用的测量指标:①膀胱颈下降程度,即安静状态下和Valsalva呼吸时膀胱颈距耻骨联合水平垂直距离之差;②尿道膀胱活动度,即压力期膀胱尿道连接部向后下移动的最大距离;③膀胱颈旋转角度,即在Valsalva呼吸时尿道内口向后下方的旋转角度,可通过安静状态下和Valsalva呼吸时耻骨下缘至尿道内口连线与耻骨联合中线的夹角差值测得[3];④膀胱后角,即尿道内口与膀胱三角之间的夹角[4];⑤膀胱壁厚度,在膀胱空虚状态下通过经阴道/经会阴超声测量膀胱前壁、膀胱三角、膀胱顶三点垂直于粘膜的膀胱壁厚度,取其均值,若厚度>5 mm,提示逼尿肌功能不稳定。

1.1 二维超声在SUI诊断中的应用

二维超声通过上述测量指标可诊断压力性尿失禁。有学者提出基于膀胱颈角度诊断压力性尿失禁的标准,即符合以下三条中的任意两条则诊断成立:①安静状态下膀胱角度>95°,膀胱颈旋转角度≥20°,膀胱颈与耻骨联合下缘距离>2.3cm[5];②胱颈漏斗状,正常情况下,妇女膀胱颈在储尿期为关闭状态,但是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储尿期膀胱颈则成开放状态,表现为漏斗状,主要是由于尿道内括约肌功能失调导致尿道内口松弛[6,7];③尿道膀胱活动度,压力期膀胱尿道连接部后移距离>10 mm或膀胱后角范围由正常90°~120°增大至160°~180°是诊断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标志。Yaslcin等[7]认为在二维超声检查压力性尿失禁中采用坐标法,可以良好反映膀胱颈及尿道活动情况,并且可以消除静止及呼吸状态下耻骨重叠影,减轻测量误差。

1.2 二维超声在POP诊断中的应用

经会阴超声可以直观、明确地诊断盆腔脏器脱垂,如膀胱、子宫、宫颈及直肠脱重。以耻骨联合后缘作一水平线,行Valsalva呼吸后测量膀胱颈、子宫、直肠最大下移位置距此水平线的垂直距离,如果膀胱颈、子宫、直肠下移至耻骨联合后缘水平线以下考虑为脱垂。

1.3 二维超声在POP、SUI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治疗POP、SUI有效的方法是行尿道悬吊术,指通过纠正膀胱与尿道过度移位,恢复膀胱与尿道的正常解剖位置,并通过吊带在尿道下形成一个类似后板挤压尿道的效应,以增加尿道阻力,较好地治疗尿失禁[8]。二维超声除了术前诊断及评估尿道活性外,还可通过准确判断膀胱颈位置、膀胱尿道后角变化而在术中行引导穿刺,评估悬吊或吊带的松紧程度,可避免悬吊过度造成膀胱损伤,减少术后排尿困难、急迫性尿失禁等,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术后应用二维超声定期复诊可对手术疗效进行客观的评价。

2 三维和四维超声在PFD中的应用现状

盆膈裂孔对于女性盆底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结构,它是尿道、阴道及直肠穿过的通路,是盆底的薄弱环节[9],因此成为膀胱突出、子宫阴道脱垂、直肠脱垂等PFD疾病的好发部位。解剖观察盆膈裂孔前方有耻骨,两侧与坐骨直肠窝内的脂肪相邻,且构成盆膈裂孔的耻骨内脏肌的走向接近于水平位置,因而应用常规二维超声探测无法获得其完整图像。三维超声多断面成像可以同时显示互相垂直的矢、横、冠3个断面,经过图像处理可得到完整的盆膈裂孔的声像图,能提供更丰富的表面信息。四维超声即实时三维超声,其优势在于可以动态地观察盆膈裂孔的变化,可以直观地观察患者做Valsalva动作时盆膈裂孔的变化及盆底脏器脱出的表现等。

盆膈裂孔测量指标:①盆膈裂孔的前后径,即耻骨联合内侧缘中点与耻骨内脏肌在直肠后方2支汇合处的内侧缘之间的距离;②盆膈裂孔的左右径,即耻骨内脏肌的两侧支内缘之间的最大距离;③盆膈裂孔面积,即耻骨联合内侧缘与耻骨内脏肌内侧缘之间的面积;④耻骨内脏肌夹角,即盆膈裂孔两侧缘夹角。

2.1 盆膈裂孔三维和四维超声表现[10,11]

横断面上盆膈裂孔表现为菱形,最前方强回声为耻骨联合,两侧为左右耻骨支。耻骨内脏肌构成盆膈裂孔的两侧缘和后缘,表现为带状高回声。盆膈裂孔内器官由腹侧至背侧呈直线依次排列,分别为尿道、阴道和直肠。在器官与耻骨内脏肌之间有很多结缔组织,包括尿道阴道隔、阴道直肠隔、盆腔侧壁筋膜及盆膈上筋膜。

2.2 三维、四维超声诊断盆膈裂孔对PFD的临床意义耻骨联合内下缘和肛管直肠连接部的断面水平是观察

盆膈裂孔的最佳部位。盆膈裂孔大小的定量测量对于评价盆底器官脱垂有着重要的的临床意义,盆膈裂孔的大小与盆底器官脱垂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脱垂越严重,则盆膈裂孔增大也越明显[12]。三维和四维盆底超声能够更好地显示尿道及其结构变化,观察盆膈裂孔内复杂结构(包括耻骨内脏肌、肛门括约肌等)。盆膈裂孔内结构变化对POP诊断和术中植入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PFD中的应用现状

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其极高的敏感性近几年被用于观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膀胱颈漏尿现象。有研究显示,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膀胱颈漏尿结果与尿道造影结果一致;Dietz HP[13]等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分别进行尿道造影与经会阴多普勒检查,结果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尿道造影诊断膀胱颈漏尿的相符率为96%。

4 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在PFD诊断中的比较

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为目前诊断PFD的主要影像学方法,磁共振能够详细显示盆底肌肉,但是它存在禁忌症,如带有金属起搏器或金属节育器等患者不适用MRI;磁共振扫描盆底结构时对患者的要求较高,不能实时反映盆底从静息到Valsalva动作及缩肛状态的动态变化,且价格昂贵,可重复性差。随着三维和四维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分辨率的不断提高,超声对盆底脏器位置变化、耻骨内脏肌的显像越来越清晰、明确,并且能够实时反映盆底从静息到Valsalva动作及缩肛状态的动态变化,加之其无创、无放射性、可重复性好、经济性佳,因而超声在PFD中的应用较MRI广泛。

综上所述,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为POP、SUI)的诊断及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亦越来越广泛。盆底超声可以显示尿道、子宫宫颈、直肠肛管的病变,三维和四维超声可以动态观察盆膈裂孔从而明确盆底肌肉和筋膜的结构功能异常。另外,超声还在尿道悬吊术中的术前评估、术中引导、术后预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超声成像已广泛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诊断与治疗中。本文阐述了二维超声、三维超声、四维超声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PFD疾病中的应用现状,指出超声显像对于女性PFD疾病(如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的诊断与治疗,以及手术引导、预后评估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4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50例子宫脱垂合并阴道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治疗组 (25例) 和对照组 (25例) , 治疗组年龄在39~67岁之间, 平均年龄 (47.3±3.7) 岁, 单纯子宫脱垂12例, 伴阴道后壁膨出6例, 阴道前壁膨出4例阴道前后壁膨出3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在41~69岁之间, 平均年龄 (46.7±4.7) 岁, 单纯子宫脱垂15例, 伴阴道后壁膨出4例, 伴前壁膨出4例, 前后壁膨出2例。2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2组患者在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检查, 排除子宫内膜及宫颈恶性病变, 术前聚维酮碘冲洗阴道消除外阴炎症及溃疡, 同时局部涂抹雌激素粉, 宫颈上皮修复后准备手术[2], 均行腰硬联合麻醉, 去取膀胱结石位, 上推膀胱后切除部分宫颈, 缩短主韧带, 对照组根据膀胱膨出情况分离两阴道壁粘膜及膀胱, 剥除阴道壁膨出粘膜组织, 缝合膀胱筋膜, 检出多余阴道粘膜, 缝合阴道前壁粘膜, 阴道放置凡士林纱布。治疗组沿两侧阴道粘膜向两旁和上下分离进入耻骨后间隙, 在间隙内初级耻骨结节, 分离内筋膜至坐骨棘前1cm, 电凝烧灼阴道壁膨出中央三角区, 形成阴道前后壁中央自体组织“桥”式结构, 以缝合点为水平线, 坐骨棘前1cm处之间间断缝合白线及膀胱筋膜3~4针, 关闭两侧阴道旁缺陷[3], 膨出膀胱抬高缩回, 最后连续缝合阴道前壁粘膜, 放置碘仿纱条压迫。随访6个月, 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定

显效:解剖位置恢复, 症状消失, 妇科检查体征消失;有效:症状有所改善, 体征较手术前减轻, 但是解剖位置未能恢复正常;无效:解剖位置及体征较前无好转, 甚至加重[4]。

注: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表示,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人数100%。

2 结果

2 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表1) 。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主要是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支持盆底组织的结缔组织或者韧带损伤所造成的, 目前认为盆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结构决定功能[5], 恢复受损的机构可以恢复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盆底修复的目的是既可以修补缺陷, 还能够实现结构重建与组织替代。传统手术的复发率高达50%~70%, 改良手术是针对不同缺陷进行修补, 修补的重点放在恢复结构上, 在阴道旁修补手术中, 目的是将耻骨宫颈筋膜的侧缘重新缝合至盆筋膜腱弓, 因此在手术前要了解盆筋膜的解剖[6], 辨认盆筋膜腱弓等关键解剖位置。明确缺陷后, 行针对缺陷部位的个体化治疗, 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 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PFD患者行经阴道行盆底功能性疾病改良术式, 能明显降低临床复发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经阴道行盆底功能性疾病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 改良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4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50例子宫脱垂合并阴道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治疗组 (25例) 和对照组 (25例) ,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阴式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壁修补术治疗, 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术式即曼术式、阴道旁修补术联合中央阴道自体组织“桥”式修补术, 随访6个月, 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PFD患者行经阴道行盆底功能性疾病改良术式, 能明显降低临床复发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经阴道,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改良术式,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杨欣, 王建六.盆腔脏器脱垂治疗进展[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8, 8 (1) :3~4.

[2]孙智晶, 朱兰.压力性尿失禁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9, 10 (1) :63~64.

[3]鲁永鲜, 刘昕, 刘静霞, 等.经阴道行阴道旁修补术在阴道前壁及膀胱膨出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8, 40 (3) :154~158.

[4]童晓文, 华克勤, 李怀芳, 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手术治疗[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8, 16 (7) :481~491.

[5]金玲, 王建六, 张晓红, 等.盆腔器官脱垂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9, 6 (1) :8~12.

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盆腔器官脱垂为主诉来我院盆底门诊就诊患者,经临床触诊确诊肛提肌撕脱者50例。平均年龄51(28~76)岁,平均产2.3(1~8)个,其中38例有阴道分娩史。

1.2 仪器

使用GE Voluson E8三维超声仪,4~8 MHz三维探头。检查时探头表面覆盖塑料薄膜,扫描角度设置为90°,容积获得角度是85°,采集平面是经会阴正中矢状切面。

1.3 临床检查

每一受检者均知情同意。受检前排空膀胱,避免月经期。由妇科医生进行肛提肌触诊,判断有无肛提肌撕脱,及撕脱位置。

1.4 4D超声检查

经触诊确定为肛提肌撕脱的受检者均接受4D超声检查。在截石位,启用4D超声,采集静息、Valsalva动作、及最大盆底收缩时的容积数据并保存,患者离开后合适时间进行TUI分析。TUI的设置以最小生殖裂孔(LH)前后径为基准线,以2.5mm为间隔,成像8个平面,即基准线下方5mm内的两个面,基准线上方12.5mm内的5个面。LH最小前后径的确定采用DIETZ等[10]阐述的方法,即在正中矢状面上耻骨联合后方高回声与肛提肌在肛门直肠角处的前缘间的距离,该确定最小径线方法的可靠性已被证实。

1.4.1 肛提肌损伤评分

TUI上计数存在肛提肌损伤的平面及每个平面上是单侧还是双侧损伤。评分范围是0~16,即8个平面上双侧均无损伤和双侧均有损伤。

1.4.2 肛提肌损伤宽度测量

沿肛提肌中心轴方向,测量肛提肌可识别断端与盆壁间距离(即与耻骨下支和/或闭孔内肌间距离)。

1.4.3 提肌裂孔面积

分别测量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时提肌裂孔的面积。

在经临床触诊和TUI检查均为肛提肌撕脱的患者中随机抽取20名,分别由两名超声医生互盲情况下对容积数据进行肛提肌损伤评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均值的差异性通过t检验比较,等级资料的差异性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可重复性及相关性以相关系数(ICC)表示,ICC在0.20以下为可靠性差,0.21~0.40为可靠性一般,0.41~0.60可靠性适中,0.61~0.80可靠性好,0.81~1.0可靠性非常好[11]。

2 结果

2.1 TUI图像分析

2.1.1 观察肛提肌撕脱

正常肛提肌在横切面上起于两侧耻骨下支背面,向后方绕过尿道、阴道和直肠的外侧,在肛管直肠连接处的后方,两侧融合,形成“U”形袢状结构。肛提肌呈条带状高回声,内部回声较均匀。肛提肌的撕脱是以肌肉与盆壁连接处与尿道的间隙增大为特点,据文献报道临床触诊此间隙增大具有可重复性,同时MRI检查有相似的相参数描述此间隙,即“提肌联合间隙”,以肛提肌连接处与耻骨联合间距表示[1,2,3,4]。在本研究中,在临床触诊确定肛提肌撕脱50例患者中,TUI检查诊断肛提肌撕脱36例。

2.1.2 肛提肌损伤评分

肛提肌左侧支单侧损伤7例(图1),右侧支单侧损伤11例(图2),双侧支损伤18例(图3)。在一些病例中,损伤在全部8个切面均可见,为单侧或双侧;一些病例则是只在部分切面中可见损伤。损伤评分均值为7分(2~14)。

2.1.3 肛提肌损伤宽度测量

肛提肌损伤最大宽度平均值是(18.6±6.4)mm。

2.1.4 提肌裂孔面积变化

提肌裂孔面积变化平均值(7.70±5.59)cm2(2.01~24.17cm2),即Valsalva动作时面积减去静息状态下面积。

2.2 TUI诊断价值

TUI诊断灵敏度是64%,特异度是88%。

2.3 相关性分析

肛提肌损伤评分与提肌裂孔面积变化有一定相关性(ICC=0.27)。

肛提肌损伤宽度与提肌裂孔面积变化有一定相关性(ICC=0.47)。

2.4 可重复性分析

两个医生对20例患者的测量中,肛提肌损伤评分可重复性适中(ICC=0.54),肛提肌损伤宽度测量可重复性较好(ICC=0.78)。

3 讨论

肛提肌是盆底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许多细小的带状肌束呈叠瓦状相互覆盖、铺展形成的一对薄片肌,分为耻尾肌、耻骨直肠肌和髂尾肌等。肛提肌的各个部分相互协调作为一个整体发挥着功能作用,在静息、收缩、腹压增高时对盆腔脏器的支持和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肛提肌功能正常时,盆腔器官保持在肛提肌板之上,静息状态下远离生殖裂孔;当腹腔内压力增加时,盆腔内器官被推挤向骶骨窝,肛提肌能够防止其下降。同时,肛提肌的收缩还能够将盆底器官向前移至耻骨联合处,这种作用能将尿道挤压于耻骨联合背侧,起到关闭尿道的作用。肛提肌收缩的同时,还可使肛直角变小,从而起到控制排便的作用。相反,肛提肌舒张能够协助排尿及排便动作的发生[13]。

研究证明,分娩、手术损伤和衰老等因素引起的肛提肌结构损伤及功能障碍,将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肛提肌收缩功能发生障碍时,将会出现大小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脱垂;反之将会出现排尿、排便困难。临床较常见的为肛提肌收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13]。肛提肌结构损伤的主要形式是肛提肌与耻骨下支及盆壁连接处的撕脱[4,5]。

因此清晰、直观的显示肛提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理解及做出相应的临床决策[14]。目前常见的检查方法有临床触诊和MRI检查。肛提肌损伤的触诊需要经过训练的,有丰富经验的医生,而MRI检查费用较昂贵,并且检查时间较长,体内放有金属埋植器的患者不适合该项检查,这些均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8,9]。

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查以其同样对软组织具有的高分辨率,以及使用安全无禁忌证、操作简便等优势,在盆底检查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经会阴三维超声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可以获得与MRI相似的横切面,可以详细、直观的观察肛提肌[15]。但已有的三维超声技术,如Rendering成像和multi-plane成像,只能在一个方向即腹背侧方向评价肛提肌的损伤宽度,无法从头尾侧方向评价损伤的深度,因此定量评价肛提肌损伤有局限性。本研究中应用的超声容积成像的新技术TUI将MRI的横切面成像优势引进超声容积成像中,它可以按预先设置好的平面间隔,同时显示肛提肌及提肌裂孔的多个单平面成像,可使检查者一目了然的同时观察多平面成像,大大简化三维超声在盆底结构检查中的操作时间和技巧性,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从头端至尾端充分完整的说明肛提肌的走形和与盆壁的连接程度,以及提肌裂孔的形状,一定程度避免Rendering成像和multi-plane成像对非几何体成像可能导致的假阳性[16],并且可以从腹背侧方向和头尾侧方向评价肛提肌的损伤,即可以对肛提肌损伤的宽度和深度进行评价,对肛提肌损伤有更全面更细致的理解。

本研究在选择研究对象时,采用了触诊作为筛选患者的检查方法,据文献报道[17],触诊特异性较高,与MRI的一致性较高。虽然MRI作为静息状态时检查肛提肌的金标准已得到认同,但功能状态下检查肛提肌的金标准尚有争论[18]。另外MRI耗时且昂贵,对患者不方便,触诊则相对而言患者更易接受,且无经济负担,还可对肌肉提供影像学检查无法提供的生物力学信息。已有国外研究采用以临床触诊作为金标准评价TUI测量提肌尿道间隙诊断肛提肌撕脱的效能性[19],因此从经济成本、患者接受度和实验可操作性综合考虑,本研究采用触诊作为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选择方法。本研究得出TUI诊断肛提肌撕脱的灵敏度是64%,特异度是88%,即通过TUI检查排除肛提肌损伤的准确性较高,但假阳性稍高。

在用容积数据评价肛提肌损伤时,因为肛提肌收缩时,损伤表现更明显[20],因此本研究在评分肛提肌损伤及测量损伤宽度时采用了肛提肌收缩时的容积数据,肛提肌的最大收缩状态可以通过4D超声确定。TUI与4D超声结合检查肛提肌形态学异常可以达到之前的检查技术无法达到的程度。本研究中发现肛提肌右侧支的损伤(n=11)检出稍高于左侧支(n=7),而双侧支的损伤(n=18)检出则明显高于右侧支及左侧支的检出。与DIETZ等[21]应用3D超声Rendering技术检查肛提肌损伤的研究相比,双侧损伤的检出率增高,分析原因可能是TUI通过其多平面的优势可以增加单切面无法发现的小损伤的发现,因此提高了肛提肌双侧损伤的检出。

本研究通过TUI定量评价肛提肌损伤是通过计数可以识别的损伤平面(评分为0~16)及测量损伤宽度,从头尾侧方向和腹背侧方向同时评价肛提肌的损伤。通常的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如Rendering和Multi-plane等,只能从腹背侧方向评价肛提肌的损伤。而TUI评分肛提肌损伤是从相对于参考平面(即最小提肌裂孔平面)的损伤深度分析,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同样是损伤,但损伤的程度可以不同,有单侧支和双侧支损伤,在一些病例中,损伤在全部切面均可见,而其他一些病例则是只在部分切面中可见损伤。因此TUI可以从两个方向提供肛提肌的损伤程度,使检查者获得的信息更全面、完整。

肛提肌损伤评分及损伤宽度与Valsalva动作时提肌裂孔面积大小有一定相关性(ICC=0.28,ICC=0.4),说明肛提肌撕脱的不同程度可导致肛提肌裂孔的大小发生改变的程度不同,即生殖裂孔的大小能够反映肛提肌的顺应性和弹性。但因相关性较小,说明影响提肌裂孔面积改变的因素不仅是撕脱的深度和宽度这些解剖因素,还应包含有其他重要因素,如生物力学因素等,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从TUI诊断为肛提肌撕脱的患者中随机抽取了20个容积数据,由两位医生互盲情况下分析肛提肌的损伤,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得出无论是肛提肌损伤评分还是损伤宽度测量,都具有可重复性,但损伤宽度测量的可重复性(ICC=0.76)好于损伤评分的可重复性(ICC=0.53)。分析原因可能是TUI在成像肛提肌损伤时,仍需一定的技巧性。

TUI成像可以定量分析肛提肌损伤的宽度和深度,并具有可重复性。TUI技术可以更详细地分析肛提肌损伤的病因学和病理学,从而可以对不同个体存在的不同危险因素和产科因素对不同个体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做具体的解读。另外,TUI技术不仅可以确定肛提肌损伤的发病机理,还可以成为预测并初级预防肛提肌损伤的有用辅助工具。

摘要:目的 探讨TUI成像是否可以量化肛提肌损伤,研究TUI技术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以盆腔器官脱垂为主诉来我院盆底门诊就诊患者,经临床触诊确诊肛提肌撕脱者50例。在截石位,启用4D超声,采集静息、Valsalva动作及最大盆底收缩时的容积数据并保存,离线进行TUI分析。结果 肛提肌左侧支单侧损伤7例,右侧支单侧损伤11例,双侧支损伤18例。肛提肌损伤评分与提肌裂孔面积变化有一定相关性(ICC=0.27)。肛提肌损伤宽度与提肌裂孔面积变化有一定相关性(ICC=0.47)。肛提肌损伤评分可重复性适中(ICC=0.54),肛提肌损伤宽度测量可重复性较好(ICC=0.78)。结论 TUI成像可以定量分析肛提肌损伤的宽度和深度,并具有可重复性。

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

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精选8篇)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2月我院产后40~60 d复查的妇女200例,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