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椎体成形术范文
皮椎体成形术范文(精选10篇)
皮椎体成形术 第1篇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椎体病变,护理
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 PVP) 是1984年由法国人Deramond和Galibert首先应用的一项脊柱微创介入手术, 主要用于治疗椎体肿瘤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是在影像设备监控下, 局部软组织全层麻醉, 用穿刺针经椎弓根或椎旁途径, 将骨水泥 (PMMA) 注入压缩或病变椎体内, 消除或减轻局部疼痛, 达到增强椎体强度的目的, 预防椎体再骨折的发生[1]。PVP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疗效好等特点[2]。近年来, 由于专业护士参与手术, 极大减轻病人因手术、人员、环境等不熟悉, 而产生的恐惧及其他不良反应, 而术后针对性护理更进一步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我院应用PVP进行脊柱介入微创治疗, 同时加强了相应护理,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2008年我院应用PVP治疗椎体病变病人27例, 年龄29岁~85岁;椎体转移瘤6例, 骨质疏松或外伤致椎体压缩骨折18例, 椎体血管瘤3例;术前均进行CT、核磁共振成像 (MRI)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1.2 治疗及预后
本组病人均行椎体成形术治疗, 同时加强围术期护理。多数病人在术后6 h~72 h止痛, 完全缓解 (CR) 23例, 部分缓解 (PR) 4例, 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PVP是一种较新的介入技术, 病人会因不了解而产生一些心理影响, 主要是病人担心手术会加重家庭负担, 而且怀疑该项微创技术的效果。因此, 护士应根据病人的性格特点和认知能力, 利用图片、报道等资料, 向病人深入浅出地介绍该技术的原理、方法、优点;讲解手术的基本过程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效果;介绍成功病例, 解除其思想负担, 使病人增强自信心、安全感, 让病人以良好的心态坦然接受手术。
2.1.2 术前准备
①协助病人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如心电图、B型超声、血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等, 指导病人清洁全身, 观察有无压疮, 手术相关区域皮肤是否完整。根据病人病变椎体数目及病变的难易程度估计手术的预计时间, 术晨嘱病人尽量排空大小便, 术前30 min给予镇静药。②病人因术前卧床时间长, 常伴有便秘及肠积气, 因此在术前应保持肠道通畅。③为了使病人更好地配合手术, 需指导病人进行体位训练, 方法是术前3 d俯卧, 头偏向一侧, 胸下及两肩各垫一小枕, 骨盆下垫一大棉枕, 使腹部悬空便于呼吸, 从10 min增加到30 min, 每天2次, 可在两餐之间及睡前进行。
2.2 术中护理
由专业护士将病人送入手术室。主动与病人交谈, 给予心理支持, 消除病人对手术环境的恐惧。根据病情安置病人体位, 俯卧时胸部、髋部及小腿用软垫抬高, 腹部悬空, 尽量使病人体位舒适。给予静脉输液, 进行心电监护, 测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 消毒铺巾。PVP手术大多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病人意识清楚, 特别是骨质疏松病人年龄偏大, 术后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心电图、血压变化及疼痛情况。如出现术中疼痛, 可暂停手术休息片刻, 疼痛缓解后继续手术。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手术成功后, 协助病人缓慢翻身平卧于手术床上, 观察生命体征平稳后, 采用3人平抬法, 保持颈椎、胸椎、腰椎在同一轴线上将病人移至手推车上, 由护士送回病房。术后6 h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平卧2 h~4 h, 以避免针道出血或血肿形成, 并确保聚合后骨水泥不发生移位。4 h后可床上轴性翻身。术后第2天, 可下床做轻度活动。术前运动功能无障碍病人, 术后第3天可正常活动。
2.3.2 伤口及疼痛护理
由于手术时间短, 穿刺局部多无渗出, 无菌敷料覆盖手术部位24 h, 局部应保持清洁干燥48 h。48 h后局部无红肿、渗液不需再做特殊处理[3]。术后第3天可拆除敷料。如出现针刺局部红肿、渗液等应每日络合碘局部消毒更换敷料并应用抗生素3 d。本组病人均未出现感染征象。骨水泥加固病变椎体后有很好的镇痛效果, 术后应及时停用镇痛药物, 以利于评价手术疗效。若术后疼痛无缓解或疼痛仍明显者, 可根据医嘱给予适量的镇痛药物。
2.3.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并发症的发生与所治疗的疾病类型、穿刺通路、病人的体征状况及骨水泥的注射密切相关。一旦出现并发症, 就可能损伤骨髓或神经根导致瘫痪、椎弓根断裂、肋骨骨折、气胸、或骨水泥向锥体周围渗漏而造成相应的压迫或肺动脉栓塞[4]。术后要密切观察病人双下肢自主活动能力、感觉有无异常, 如下肢肌力下降、麻木、放射痛、穿刺局部剧烈疼痛、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下降, 应考虑上述并发症发生, 并及时通知医生[5]。本组4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至椎旁组织, 但没有出现其他临床严重后果, 未做特殊处理。
2.3.4 饮食护理
术前病人因疼痛会出现食欲不佳, 加之大便不畅, 应给予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如瘦肉粥、鱼片汤, 忌油腻、生冷食品, 鼓励病人多食新鲜蔬菜、香蕉等食物。术后病人饮食好转, 可给予清补, 进食富含高蛋白质及铁、钙、磷等微量元素的食物, 如瘦肉、牛奶等。手术后期病人处于恢复阶段, 可多食滋补、强筋壮骨的食物, 如骨头汤、鸡肉炖冬虫夏草等, 并适量增加水果及蔬菜食量。
2.3.5 功能锻炼
术后进行功能锻炼, 早期可在床上做一些肢体的屈伸运动、大小关节主动和被动运动、肌肉按摩等, 以病人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度。四肢的力量明显加强后, 可考虑下床活动, 但需要有专人看护, 以免发生意外。后期可独立行走并进行上肢与头颈部的功能锻炼, 如“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等[6]。避免负重及转体动作。术后功能锻炼总的原则是尽早开始, 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2.4 出院指导
协助病人制订可行的自我锻炼计划, 指导其出院后3个月内避免转体动作及负重, 可做适当户外活动, 运动量应逐步增加。嘱病人增强营养, 进高热能优质蛋白质, 高维生素饮食, 多吃蔬菜, 水果, 防止便秘。告知病人定期检查, 术后1个月~3个月来院复查1次, 6个月和1年各随访1次。期间若有腰背部明显不适或剧痛, 应立即就诊复查, 以确诊有无新的病变出现或新的压缩骨折发生。
3 小结
目前, 经皮椎体成形术已广泛应用于椎体转移性肿瘤、椎体血管瘤和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等椎体病变疾病的治疗中;为了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在做好正确治疗的基础上应强化基础护理, 特别是围术期的护理[7,8]。本组27例椎体病变病人通过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和护理, 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 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病人痛苦, 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何仕诚, 滕阜军, 邓钢, 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3, 22 (11) :952-957.
[2]徐霖, 杨守俊, 王达义, 等.腰胸椎压缩性骨折的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J].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5, 24 (3) :138-140.
[3]袁敏.20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病人的护理[J].家庭护士, 2007, 5 (1C) :22-23.
[4]童国海, 陈玮, 王颜, 等.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3, 22 (11) :966-969.
[5]李梅, 张东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4B) :989-990.
[6]毛燕君, 许秀芳, 杨继全.介入治疗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6.
[7]王爱萍, 解燕, 陈亚奇.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病人围术期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1B) :133.
皮椎体成形术 第2篇
【摘 要】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1例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PVP组与保守组,其中PVP组46例,保守治疗组45例。应用VAS量表评分评估疼痛程度缓解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1]评估患者治疗后功能恢复情况,分别记录两组病例的入院时、24h、2周、6周、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和ODI评分,记录两组病例的骨密度、住院天数、恢复正常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记录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Cobb角变化,统计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半年后Cobb角变化的差异性。结果: PVP组治疗后24h、2周、6周VAS评分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治疗后24h、2周、6周、3个月两组间ODI评分优于保守组(P<0.05);PVP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35%)低于保守治疗组(11.11%);半年后PVP组Cobb角变化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 PVP能够快速缓解疼痛,患者功能恢复快,手术安全性较高,并发症发生率、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组,近期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保守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100-03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hort-term effects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patient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91 cases of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patients,divided into PVP group and conservative treatment,application visual analogue scale to assess the degree of pain relief of score,application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to assess the recovery of function in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wh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recorded on admission, 24 hours, 2 weeks, 6 weeks, 3 months, 6 months, VAS score and ODI scores,two cases of bone density recording, length of stay, time to resume normal weight-bearing ambulation, complications, recorded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6 months of treatment Cobb angle change,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the complications and six months after the change of Cobb angle difference.Results PVP group comparison 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24 hours after treatment, 2 weeks, 6 weeks VAS score group(P<0.05),24 hours after treatment, 2 weeks, 6 weeks, 3 months ODI scor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complication rate PVP group (4.35%) lower than th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 (11.11%), six months after the Cobb angle change PVP group comparison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P<0.05).Conclusion PVP can quickly relieve pain, restor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fast, high security 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secondary kyphosis was lower than th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 recent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Keywords: Vertebroplasty; conservative treatment;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Efficacy
隨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了社会共同关注的老年健康问题。骨质疏松可引发较多并发症,其中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是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 [2]。本病发病人群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多在骨质疏松基础上,存在外伤史,脊椎应力造成椎体压缩骨折。骨折发生后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疼痛,大部分患者发病后因疼痛、活动受限对其行动能力造成较大影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部分患者可能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并因长期卧床面临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风险。
绝大多数的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为稳定的、无继发椎管占位、无神经功能损害的骨折。治疗上,临床上一般分为保守治疗和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Percutaneous verterbroplasty,PVP)。保守治疗为个体化的、系统性的治疗方案,包括卧床、疼痛管理、抗骨质疏松治疗、治疗内科基础病、防治卧床并发症、支具、理疗、分阶段指导功能康复锻炼等。相对而言,保守治疗需要患者具有较好的依从性配合,卧床时间较长,面临卧床并发症风险,有部分患者因未能严格卧床、早期下床负重,导致伤椎进一步高度丢失、继发脊柱后凸畸形。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椎体压缩骨折已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能够迅速缓解疼痛,使得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且得益于C臂、G臂等影像学仪器的进步和手术器材的更新换代,其操作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为研究PVP和保守疗法治疗的优缺点,优化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椎体新近压缩骨折患者91例,其中PVP组46例、保守疗法组45例,现对两种方法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的近期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91例病例,全部为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骨科住院治疗患者。纳入标准:①影像学与临床特征吻合,符合新近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诊断;②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T<-2.5);③年龄≧55岁;④VAS评分≧6分 [3]。排除标准:①骨折移位并造成脊髓、神经根机械压迫者;②合并脊柱结核、感染者;③其他脊柱疾患导致腰背痛者;④胸椎椎体压缩50%以上者、腰椎椎体压缩75%以上者;⑤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者;⑥穿刺部位皮肤感染者;⑦严重心肺脑疾患,无法配合或无法耐受手术者。
随访95例患者,PVP组48例、保守治疗组47例,PVP组存在2例病例因再次外伤导致其他节段椎体压缩骨折予以剔除,B组存在2例病例因严重内科基础病而随访脱落,最终91例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9.84个月。PVP组纳入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60~90岁,平均(75.74±8.96)岁,骨密度(-2.7±0.15),治疗前VAS评分(7.87±0.76),治疗前ODI评分(40.78±3.20),骨折椎体数(46个),治疗前Cobb角(22.0±6.69)。保守疗法组纳入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59~90岁,平均(76.69±8.43)岁,骨密度(-2.6±0.25),治疗前VAS评分(7.64±0.88),治疗前ODI评分(40.73±3.09),骨折椎体数(46个),治疗前Cobb角(21.18±7.12)。
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骨密度、骨折椎体数、治疗前Cobb角、治疗前VAS评分、治疗前ODI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保守疗法 入院后嘱严格卧床,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塞来昔布胶囊 0.2g 2次/d,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bk13ccek081),抗骨质疏松治疗(钙尔奇600mg po qd,惠氏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16446;鲑鱼降钙素 50iu im qd,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批号:s0273;疗程约3周),伤椎处放垫(高度约10~15cm、视肥胖程度及脊柱曲度调整)。积极治疗内科基础病,加强防褥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等护理及治疗。指导行五点式腰背伸功能锻炼。
1.2.2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 入院后卧床、伤椎垫枕、药物治疗等处理同保守疗法。入院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后行PVP手术。全部使用同一公司器械(骨水泥商家:Heraeus Medical GmbH,批号:78765253),同一主刀医师,经双侧椎弓根入路手术操作。手术操作:局麻后使用C型臂X线机监视下,使用穿刺针经皮穿刺后经过椎弓根到达椎体前1/3处,将穿刺针针芯拔出后使用泛影葡萄胺造影剂进行造影确认是否有椎体外渗漏发生。确认无渗漏后,使用专业注射器将准备好的骨水泥注入椎体,单椎体用量一般4~6ml。完全凝固后将穿刺针拔出,并对创口进行消毒后包扎。术后常规检测生命体征,病情稳定后,如24h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则可佩戴腰围保护下适当下床活动,术后以卧床休息为主。
1.3 临床疗效评价 应用直观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情况 [4]。评分标准包括:完全无痛觉记为0分;1至3分仅为轻微痛感,不影响正常生活;4至6分记为疼痛较为明显但能够忍受;7至10分为疼痛剧烈,不能忍受。并应用Oswestry伤残障碍指数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估,包括疼痛的强度、生活自理、提物、步行、站立、干扰睡眠、性生活、社会生活、旅游等方面(本研究使用的汉化版本剔除“性生活”选项),每个项目最高得分为5分,得分越高表明功能障碍越严重。 [1]
并分别比较两组病例的住院天数、恢复正常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Cobb角变化,系统对比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样本资料同质性比较
随访95例患者,PVP组48例、保守治疗组47例,PVP组存在2例病例因再次外伤导致其他节段椎体压缩骨折予剔除,B组存在2例病例因严重内科基础病而随访脱落,最终PVP组46例、保守治疗组45例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9.84个月。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骨密度、骨折椎体数、治疗前Cobb角、治疗前VAS评分等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2.2 疗效评价 PVP组治疗24h后VAS评分显著下降(从7.87±0.76下降至2.46±0.68),保守治疗组24h后VAS评分无明显变化;两组病例24h、2周、6周VAS评分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术后24h患者大部分可以佩戴腰围保护下床功能活動,两组术后24h、2周、6周、3个月ODI评分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组住院期间肺部感染1例、尿路感染2例,2例在半年后发生明显脊柱后凸畸形,PVP组1例术后复查X线发现骨水泥轻度侧漏、无神经症状,1例患者无明显外伤诱因下再发临近椎体压缩骨折, PVP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35%)低于保守治疗组(11.11%);半年后PVP组与保守治疗组的 Cobb角变化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继发后凸畸形发生率低于保守组。结论:PVP能够快速缓解疼痛,患者功能恢复快,手术安全性较高,并发症发生率、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组,近期临床疗效确切。详情见表2、表3、表4。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发展,老年型骨质疏松人数逐年增加,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胸腰段是骨折的好发部位。骨折发生后,可采用综合保守治疗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一般来说,保守治疗面临较长的卧床时间,卧床面临较多卧床并发症。从本研究随访结果看,保守治疗组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并发症明显居高,卧床并发症可导致严重后果,增加患者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保守治疗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较长,疼痛管理的需要而服用更长周期的止痛药物,面临更大的止痛药物治疗的副作用风险 [5]。并且,保守治疗患者疼痛长时间卧床后肌肉力量下降,下地活动能力受到影响,生活质量低下。保守治疗患者骨折愈合后,伤椎承重强度下降,易于继发椎体高度丢失、严重者甚至造成脊柱后凸畸形,本研究存在2例患者继发明显的脊柱后凸畸形,破坏脊柱单位的稳定性,病情进一步加重者可导致神经损害症状。针对传统治疗存在的缺陷,目前临床采用的经皮穿刺椎体形成术(PVP),手术治疗时间短,创口较小,能通过骨水泥的填充,对伤椎结构进行重新构造,稳定伤椎的支撑力,同时骨水泥中的化学成分能够散发热量使得受损害伤椎周围神经去极化,快速减轻患者疼痛症状,使得患者可早期下地功能活动。本研究中PVP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快速,早期即可恢复功能,住院天数短,无需面临长时间因疼痛管理服用的消炎止痛药及其并发症,后期治疗费用低,卧床并发症明显降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随着经皮椎体成形术在临床的广泛推广应用,PVP并发症得到了关注。PVP并发症包括:骨水泥渗漏、肺栓塞、皮下血肿、神经损伤、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等 [6]。其中,骨水泥渗漏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中出现了一例侧漏,无神经症状。骨水泥渗漏如无明显神经机械压迫、术后无神经损害症状,对远期疗效影响不大,但对临近椎体的椎间盘存在应力和机械刺激作用,可引起临近椎间盘和终板等的退变。因此,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完善详细的术前X线、CT、MRI检查,对于伤椎终板破裂、椎体后缘骨皮质破裂、高度丢失严重者,术前评估发生骨水泥渗漏风险较大的,可选择保守治疗,术前详细阅片,做好术前穿刺角度的模板计划,术中在透视下发现有渗漏迹象时应调整角度或停止注射,骨水泥的注入量应根据穿刺部位、椎体压缩程度调整,避免骨水泥渗漏的发生、避免穿刺损伤神经。肺栓塞的发生率较低,注射时避免压力过大,可分多次注射,减少骨水泥溢入椎旁静脉的风险,骨水泥的固化时间短,较少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皮下血肿多见于凝血功能障碍者,对于因心脑血管基础病需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者,应术前1周停用抗聚药物,改为抗凝治疗,术前24h停用抗凝药,术前检查凝血功能无异常后再行手术治疗,术前做好穿刺计划评估工作,术中减少穿刺次数、避免血肿形成,本研究中未出现血肿形成并发症。PVP术后再发相邻椎体骨折,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宋洁富 [7]等报道,PVP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的原理主要为伤椎注入骨水泥后,其刚度增加,使得临近椎体的应力集中。同时,国外研究认为临近椎体椎间盘的存在,可一定程度上缓冲脊柱的应力,再骨折的发生可能与患者骨质疏松程度严重相关 [8]。本研究出现1例PV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该患者骨密度提示为重度骨质疏松,考虑骨质疏松是基础因素。因此,术后长时间、系统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经皮穿刺椎体形成术能够快速缓解疼痛,患者可早期恢复下地行走功能,缩短住院天数,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手术安全性较高,并发症发生率、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组,近期临床疗效确切,是一项值得临床推广发展的技术。
参考文献
[1] Fairbank JC,Pynsent PB.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J].Spine(Phila Pa 1976),2000,25:2940-2952.
[2] 高义斌,高丽辉.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10)5-6.
[3] Huskisson EC.Measurement of pain[J].Lancet,1974,2:1127-1131.
[4] 张东洋,尹宏,钱卫庆.椎体成型术中影响手术椎体生物力学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0):1138-1140.
[5] 张军,左春光,王新虎,等.PKP治疗不同时期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结果比较[J].实用骨科学杂志,2013,19(3):196-201.
[6] 陈志军,冯朝毅,黄绍贤,等.经皮椎体成形术并发症防治[J].中国实用医药,2011,18(6):121-123.
[7] 宋洁富,艾自胜,荆志振,等.椎体成形术后周围椎体新发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華创伤骨科杂志, 2010,12(6):588-590
[8] Villarraga ML,Bellezza AJ.The biomechanical effects of kyphoplasty on treated and adjacent nontreated vertebral bodies[J].Spinal Disoord Tech,2005,18(1):84-94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发展 第3篇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微创治疗,球囊,骨水泥渗漏,椎体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e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是近几年在欧洲和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术式。该技术是在影像设备监视下, 经皮穿刺, 将一定内径的套管针通过椎弓根或根外刺入椎体, 并注入骨水泥等材料, 达到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 缓解疼痛, 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的目的[1]。目前主要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以及椎体原发或转移性侵袭性肿瘤的治疗, 对减轻疼痛, 增加椎体强度, 改善全身相关症状, 具有明显的效果, 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脊柱后凸畸形。
椎体成形术最早是在1984年由法国介入放射学家Deramond等采用并成功治疗了1例54岁C2椎体血管瘤的女性患者[2], 开创了椎体成形术的先河。1987年第1例PVP被报道用于治疗椎体血管瘤。以后逐步用于脊柱肿瘤、骨质疏松等顽固性疼痛, 同时取得良好的的临床效果[1]。
尽管PVP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但不能使压缩椎体撑开复位、30%~70%的患者出现骨水泥硬膜外或椎旁泄露等缺陷[3]。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 是PVP的改良与发展。1994年美国骨科医生Mark Reiley研制出一种可膨胀性扩骨球囊来恢复椎体高度并取得成功, 这一技术被称为PKP, 并在1998年通过FDA批准用于临床[4]。该技术是在PVP技术基础上, 通过工作通道置入可膨胀性骨扩张器 (球囊) 在椎体内扩张并产生空洞, 矫正病椎畸形, 随后将骨水泥注入填充空洞, 稳定椎体 (图1) 。代表产品有Medtrodic公司推出的Kypho球囊系列。该系列产品包括常规的Kyphx Xpander;专门用于只向两侧撑开的的Kyphx Elevate;以及专门用于单方向选择性撑开的Kyphx Exac等产品 (图2) 。
与传统手术相比, PKP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微创 (图3) 、快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 (图4) 、矫正脊柱畸形等方面。尽管PKP手术骨水泥渗漏率比PVP手术明显降低, 但仍无法避免。有文献报道PVP手术骨水泥渗漏率约为29%~41%;而PKP则约为9%[5];另有报道PVP手术骨水泥渗漏率为28%, PKP为6.5%[7]。
Kypon球囊虽然具备一定的优点, 但锐利的骨缘常刺破球囊, 并且球囊不能定向撑开、经常逸入空虚和薄弱区域, 造成压缩椎体撑开失败, 并且恢复椎体强度有限[3]。以色列Disc-O-Tech公司在2004年研制的SKY椎体成形器 (Sky-Bone-Expender system, 图5) 从一定程度克服了上述的一些缺点。SkY是通过围绕轴心的高分子聚合物皱襞叠出达到扩张作用, 皱褶叠出可通过回旋装置恢复其形状便于取出[1]。SKY扩张类似于血管支架技术, 可控制至预期的直径和形状, 该装置可抵抗最大60Kg的压力, 最大的特点是能撑开至预想的空间[4]。该装置具有较好的定向性, 因此克服了球囊膨胀过程中扩张方向不能控制的不足以及价格较高的优点。但骨水泥渗漏也是SKY骨扩张器的一大并发症, 甚至有报道它跟球囊扩张比较具有更高的渗漏风险[5,6]。另外, 在SKY技术为硬性机械式扩张, 扩张部位所受压力较大, 易发生皮质骨骨折[1,8]。
2005年初, 台湾的A-Spine公司发明了一种新型VesselX骨材料填充器经皮椎体成形手术系统 (图6) , 期望能进一步降低骨水泥的渗漏率, 提高手术安全性。填充器可以留置在椎体内。双层聚对苯二甲酸 (乙二) 醇酯 (polyethyleneterephtllalates, PET) 材料互相交错编织成的网袋状致密高分子网层结构能包裹绝大部分骨水泥, 仅允许少量渗漏至网层外与骨组织锚合。通过这样的方式, 可以增强骨水泥分布的可控性, 有望在恢复椎体力学性能的同时, 进一步降低传统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风险, 提高手术安全性[9,10]。目前尚未发现有关于该技术在骨水泥渗漏率方面的报道。但该技术也存在仅少量渗漏骨水泥与椎体接触, 填充器与附近椎体可能结合不紧密的风险。
2009年, Synthes公司发布VBS椎体支架系统 (VertebralBody Stenting system, 图7) 。这是一款借鉴心血管支架概念的新型骨扩张器:球囊外包覆有CoCrWNi合金制造的金属支架, 用于治疗T5~L5由于骨质疏松而导致的椎体骨折。该装置通过球囊撑开金属支架的同时撑开椎体, 撤出球囊后, 再向撑开的空腔注入骨水泥, 骨水泥与支架合成一体, 留置与人体内。支架在12atm压力下开始膨胀, 最大膨胀直径达17mm, 球囊最大膨胀压力达30atm。金属支架具有13、15、20mm三种长度规格可供选择。这款产品的特点是损伤较小, 同时由于支架的存在, 可以有效保持扩张后的椎体高度, 也为后续骨水泥的注入提供了一个空腔[11,12]。但球囊撤出后, 金属支架是否有足够的强度防止椎体发生回弹、以及该装置能否彻底解决骨水泥的泄露, 值得追踪讨论。
另外, 国内的专家学者也一直没有停止对这项技术的探索。例如由国内江苏省人民医院吴乃庆教授研制的Jack金属扩张器、DCKP, 北京解放军301总院王岩教授研制的金属球网椎体成形装置、云南省昆明市中医院常敏等研制的“灯笼骨架形”记忆合金椎体成形架等产品, 均代表着国人希望在这一技术上取得完善和突破。
Jack金属扩张器 (dilator-kyphoplasty, DKP) , 已在中国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同时在美国、欧洲进行专利申请, 该技术已经实现向产品的转化 (图8) 。该装置由产生扩张力的前部和产生拉力或推力的后部组成。行后凸成形术时通过机械扩张原理.以后部拉力产生前部上下扩张力, 使椎体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纠正;取出扩张器形成空腔并向空腔内注入骨水泥, 维持复位。DKP在恢复椎体前缘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方面优于传统球囊撑开。手术过程中注意避免过渡加压, 避免过渡导致椎体终板撑破。DKP的手术通道管径较球囊骨扩张器要粗, 因此在部分椎弓根较细或畸形的病例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 骨水泥渗漏虽比球囊骨扩张器要低, 但仍是其主要的并发症[13,14]。
DCKP (图9) 是吴乃庆教授研制的又一新型椎体扩张器, 已获中国专利授权。DCKP采用钛合金材料制成, 纵向置入椎体后旋转90°进行扩张, 并留置椎体内, 空腔内植骨或人工骨, 维持椎体高度, 也避免骨重建后应力集中, 邻近椎体发生骨折的风险减少。该装置除了骨质疏松性骨折外, 还可以应用于创伤性椎体骨折, 因不用骨水泥进行充填, 可避免渗漏、栓塞等并发症, 如果采用药物涂层或加载药物还可以进行肿瘤靶向治疗[15]。
金属球网椎体成形装置 (图9) , 是使用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医用级高弹金属丝交叉绕制而成的球状或椭圆球状物。发明者设想, 金属网球植入前可以通过低温预拉细, 通过工作套管被送入到椎体内, 通过装置将金属网球恢复到原来的球形或者椭圆球形同时产生巨大的支撑力, 从而将压缩的椎体撑开复位。金属网球既可以撤出、也可保留在椎体内与填充材料共同形成“钢筋水泥“结构, 更好的恢复椎体强度, 因此达到支撑和固定压缩骨折椎体、矫正后凸畸形、缓解疼痛、减少填充材料的渗漏和早期恢复正常活动的目的[3]。
“灯笼骨架形”记忆合金椎体成形架 (图10) , 在2006年11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授权。其设计思路来源于“打蛋器”, 后经过逐步改进, 发展成以灯笼架形状为基形, 使用钛镍记忆合金制成的“灯笼骨架形”椎体成形架。支架在零度以下被塑形成一个直条, 经椎弓根骨道送入椎体后缘后可被推杆推入椎体。植入支架后, 通过记忆合金的记忆复原收缩作用撑高复位压缩塌陷的椎体, 从而复位骨折椎体, 在椎体内扩张出椭球状空腔, 其定向性好, 从而也克服了使用PKP球囊膨胀过程中扩张方向不能控制的不足。该技术直接利用记忆合金的弹性进行固定, 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使用骨水泥, 从而将骨水泥填充过程可能引起的并发症降至最低[6]。
皮椎体成形术 第4篇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45-01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我院自2007 年起应用这一术式,经围术期有效护理,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得到缓解,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5~80岁,平均68岁,椎体骨折节段:T11~L3,病程为3天~6月。所有患者病变椎体疼痛,压痛及叩击痛阳性,X-线检查显示椎体压缩骨折呈楔形变,胸腰段后凸畸形,MRI 确诊为单纯压缩骨折,并且T2加权像高信号、T1加权像低信号。
1.2 手术方法简介 :患者俯卧位,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在DSA机监视下操作,医生经椎弓根途径对压缩椎体进行穿刺,经脊柱X-线侧位透视证实穿刺针尖位于病变椎体前1/3,正位X-線透视证实穿刺针尖位于椎体中央,用压力注射器将2~8 mL骨水泥注入椎体内,控制骨水泥的量、黏稠度,推注骨水泥过程中要在透视下严格监视骨水泥泄漏情况,一旦有泄漏必须停止推注,上述操作完成后再观察10min。本组患者经X线透视证实无骨水泥外漏,检查双下肢感觉活动好,遂拔出穿刺针,消毒穿刺点并加盖无菌敷料后平车送回病房。
1.3 护理:(1) 术前护理①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年龄较大、长期腰背部疼痛影响正常生活,且对新技术不了解,往往出现焦虑、恐惧、期盼等情绪。我们评估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采用安慰、鼓励、暗示等方法,用诚恳、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患者,耐心向患者讲述手术的目的及术后注意事项,介绍该技术的优点及安全性,并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增强了患者手术的信心。② 协助做好各项检查:老年患者其各器官和机能代偿能力较差,应激能力和免疫功能低下,骨折后卧床极易发生肺炎、褥疮、血管栓塞,同时大多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术前必须做好心、肺、肝肾功能详细检查,及早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前还应保证充分的营养。③ 手术体位训练:入院后指导患者行俯卧位训练,一般从10min开始,逐渐增加到30min以上,2~3次/天,测定患者对俯卧位所能坚持的时间,为医生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提供依据。对不能耐受俯卧位者,告知麻醉科。本组未发生因不能耐受术中体位而造成手术失败病例。④术前行抗生素皮试及碘过敏试验,术区严格备皮。(2) 术后护理:①生命体征的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遇明显异常时通知医师及时处理。②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感染及出血 感染多在术后3~7天发生,表现为体温超过38.5℃,切口周围红肿、压痛,一旦脓肿形成,局部出现波动感。出血一般为术中损伤小动脉所致,表现为穿刺点渗血过多,周围肿胀,穿刺点疼痛加重或与脉搏跳动一致的搏动性疼痛。本组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3天未发生出血及感染病例。2 骨水泥外漏: 骨水泥如漏入硬膜外间隙、椎间孔会引起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1],症状有神经根性痛和脊髓受压表现。术后密切观察局部疼痛、下肢循环、感觉、运动及大小便情况。如果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活动障碍或大小便失禁等,提示骨水泥进入椎管压迫脊髓,应及时复查X-线,并采取必要措施,甚至紧急开刀取出渗漏到椎管内的骨水泥。本组术后未发生此类情况。3 神经损伤:骨水泥在固化过程中会发热,可烧灼致痛之神经末梢,从而达到致痛效果,理论上有灼伤神经根的可能,术后应观察患者下肢有无疼痛、麻木感觉、足下垂、反射有无异常等情况[2],如症状加重,应考虑神经损伤可能。本组病例下肢感觉、活动均未出现异常情况。4 肺栓塞:主要是由于骨水泥向椎管静脉渗漏引起,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心前区不适、心动过速、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咳嗽、喘憋及咯血以及出汗,发绀、血压下降等[3]。术后6h严密监测P、R、Bp 、SpO2等指标,并注意有无神志的改变及自觉不适。一旦发现肺栓塞征象,应及时报告医生,予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动,给予吸氧和心电监护,控制输液速度,鼓励患者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本组无肺栓塞发生。 3 康复训练: 术后第1天平卧硬板床6~8h,以压迫止血,并促进骨水泥充分凝固,以后则以左右侧卧为主,2h更换1次,患者行轴线翻身,注意保持脊椎的生理曲线。术后第2天疼痛减轻可行直腿抬高训练,如患者情况允许可鼓励下床活动,术后1周开始腰背肌锻炼,提高腰背肌力,增强脊柱稳定性。4 出院指导: 增加户外活动,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适量雌激素等促进钙吸收,减少骨折再发生几率。
2 结 果
本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达100%,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3 讨 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逐年增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庭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和负担[4]。经皮椎体成形术创伤小、疗效显著,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重建椎体强度与稳定性,短期内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5]。合理的护理可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痛阈,增强手术疗效,并可达到预防、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发症及合并症。
参考文献
[1]Caifin SR, Yuan H, Liebernan I, et al. Early results of 300 kypho-plast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inful vertebral boby compression fracture[C]. In 68th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Francisco, Califormia, 2001, 637-638.
[2]任中肾.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 2006, 5(1):34 - 35
[3]李小力, 张海波, 徐霖, 等. 经皮椎体成形术病人围手术期护理[J]. 护理学杂志, 2004 , 19(16):13-14.
[4]Steven RC, Hansen AY, Mark AR. New technolongies in spine:Kyphoplasly and veteb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painful osteo-porotie compression fractures[J]. Spine, 2001, 26:1511-1515.
[5]Mathis JM, Balt JD, Belkoff SM, et al.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a developing standard of care fo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J]. AJNR, 2001, 22:373-381.
皮椎体成形术 第5篇
1临床资料
本组12例, 男4例, 女8例;年龄56~76岁, 平均68岁。病变椎体分别为T12 4个、L1 7个、L2 4个、L3 1个, 12例患者均为Ⅰ~Ⅱ度椎体压缩骨折, 无神经根及脊髓的病变。X线摄片均有明显骨质疏松, 骨密度降低。
2治疗方法
术前对患者的一般状况进行评估, 特别是患椎的CT、MRI, 观察椎体边缘尤其椎体后缘, 以防术中可能渗漏。取俯卧位, 局麻或硬膜外麻醉, C形臂X线或CT定位, 穿刺针穿过椎弓根至椎体前1/3处[3], 注射造影剂泛影葡胺, 观察有无快速静脉回流, 有无流入椎管, 将调和好的处于拔丝早期的骨水泥注入椎体, 对新鲜骨折的患者, 先复位再穿针, 最后注入骨水泥。注射时C形臂CT全程监视, 防止骨水泥渗漏, 并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 注射后观察15 min, C形臂CT复查, 术后24 h即可下地活动, 并应用3~5 d抗生素预防感染。
3结果
12例患者16个椎体注射骨水泥, 平均每个椎体5 ml, X线检查骨水泥充填良好, 骨折复位满意, 所有患者术后12 h~3 d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对5例患者进行了0.5~1年的随访, 疼痛未复发, 椎体未见形态改变, 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
4讨论
骨质疏松症作为三大老年性疾病之一已日益受到社会重视,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脊柱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以往对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采用药物、运动等疗法, 对疼痛缓解作用慢且效果差, 而且骨质疏松患者脆弱的骨质不能给内固定物提供牢固的锚着点或骨支持, 即使内固定会因负重产生内固定植入骨面破坏可导致固定失败。椎体成形术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有效治疗骨质疏松、骨肿瘤及脊柱骨折等疾患的方法[4]。
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出现顽固性腰背痛, 一旦外伤后出现骨折, 则疼痛更加剧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其镇痛作用快速, 另外椎体强化可获得稳定的脊柱, 以利于尽早功能锻炼。其止痛机制:①稳定椎体防止骨折部位微小移动, 从而达到止痛;②骨水泥聚合放热产生的热量可使椎体的感觉神经末梢破坏;③骨水泥本身的化学性亦可使椎体感觉神经末梢破坏。因此, 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 均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一般选择疼痛的Ⅰ~Ⅱ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对新鲜的压缩性骨折患者, 术中一般先复位再注入骨水泥, 这样不仅恢复了椎体的高度, 而且增加了椎体的强度及脊柱的稳定性。多发骨折应分次手术, 每次不超过3个椎体。每个椎体注入量为5 ml左右, 如注入量过多, 易导致骨水泥漏, 因为临床报道灌注骨水泥的量与临床效果无明显相关, 即使小于30%椎体填充率也能增强骨折椎体稳定和减少疼痛[5]。
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并不多见, John等治疗38例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 未出现并发症[6], Levine等[3]报道椎体成形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6.4%, 主要表现为骨水泥的泄漏, 而骨水泥进入静脉可能会发生肺栓塞这一罕见并发症[7], 因此, 骨水泥注入前应作造影, 术中骨水泥调配不能过稠也不能过稀不成形, 过稠无法注入椎体, 过稀可被松质骨源源不断的出血而冲出, 并且容易发生骨水泥的渗漏或通过静脉回流引起肺栓塞, 一旦发现骨水泥流入椎管, 应立即开放手术解压, 以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经济的手术, 但其对椎体的远期影响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我们认为经皮椎体成形术开展应具备以下条件:病例的选择, 具有良好的影像学设备, 有丰富的脊柱外科经验, 具备急诊脊柱手术减压条件。
参考文献
[1]Galibert P, Deramond H, Rosat P, et al.Perliminary note on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al angiona by percutaneus acrylic vertebro-plosty.Neu-rochirurgie, 1987, 33:116.
[2]Deramond H, GalibertP, Debussche C, etal.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with Methylmethacrylate:technique, method, result (ab-stract) .Radop, 1990, 177:352.
[3] Levine SA, Perin LA, Hages D, et al.An evidence-based evaluation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Manag Care, 2000, 9:56.
[4] Barr JD, Barr MS, Lemley TJ, et al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pain relief and spinal stabilization.Spine, 2000, 25:923-928.
[5]Cotton A, Dewatre F, CortetB, etal.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for osteolytic metastases and myeloma:Effect of the percentage of le-sion filling and the leakage of methylmethacrylate atclinical follow-up.Radiol, 1996, 200:525-530.
[6]Barr, Thomas J.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pain relief and spi-nal stabilization.Spine, 2000, 25:923.
皮椎体成形术 第6篇
随着PVP和PKP的广泛开展,关于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和其术后疗效的比较不断出现,两种手术方式术后主要改善了椎体的生物力学功能和椎体高度,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手术之后邻近椎体继发性骨折等[4]。为评价这两种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选用雌性新西兰大白兔切除其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进行研究。本实验对大白兔骨质疏松模型分组后分别行PVP和PKP手术,对比研究两组模型术后手术部位椎体生物力学功能等的改善,以评价PVP和PKP的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分组
选取3月龄的清洁级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65只,体重3 kg,由复旦大学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 统一饲养,用于制作骨质疏松兔模型。
1.2动物模型建立
采用去卵巢模型方法,A和B实验组均在全麻下切除大白兔的双侧卵巢,制作骨质疏松模型,双侧卵巢切除术后3个月后对两组大白兔行骨密度检查,方法为:分别从65只大白兔颈静脉抽血检测血生化指标,使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量L1~L4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g/cm2),并取椎体内松质骨做病理组织学观察[5]。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为: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域仪测量大白兔椎骨,BMD值低于或等于正常大白兔2.5个标准差。骨量丢失:BMD值低于正常大白兔的骨密度在1.0~2.5个标准差之间。椎体内松质骨与术前相比, 骨小梁变细、数量轻度减少,间距增宽,骨髓腔扩大。 最终,骨质疏松造模成功的大白兔共58只。将58只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只,即A组(PVP组) 和B组(PKP组)。
1.3PKP和PVP手术步骤
分别对A组和B组大白兔行PVP和PKP手术,手术椎体统一采用L3椎体。
1.3.1 A组大白兔予大白兔全麻,侧卧位,经C臂X光机定位手术椎体后,用一次性注射器8号针头经皮刺入L3腰椎骨皮质内,再在C臂机监视下用13G经皮椎体成形术穿刺针经椎弓根穿至椎体前中1/3交界处。采用国产丙烯酸骨水泥,调至拉丝状, 在C臂机侧位透视下,用5 ml注射器通过经皮椎体成形术螺旋加压装置缓缓注入骨水泥4 ml,至骨水泥已渗透至椎体后缘或阻力较大时立即停止,等2~3 min后骨水泥进一步固化后即可拔出穿刺针。 需要注意到是,注射中一旦发现有骨水泥渗漏,应立即停止注射。手术结束后停止麻醉,术后予大白兔臀部肌肉注射抗生素抗炎3 d。
1.3.2 B组大白兔予大白兔全麻,侧卧位,经C臂X光机定位手术椎体后,用一次性注射器8号针头经皮刺入大白兔L3腰椎骨皮质内,再在C臂机监视下用13G经皮椎体成形术穿刺针经椎弓根穿刺至椎体后缘皮质前2~3 mm处停止。取出针芯,将椎体钻钻入椎体达所需深度,将球囊顺工作套管送入相应椎体通道中。X线监视下注入对比剂扩张球囊,逐渐增加压力至球囊扩张满意,一般不超过350 Pa。当球囊已扩张至到达椎体终板及四周皮质或椎体达到预计复位效果时,立即停止增加压力。两侧球囊均扩张满意后,取出球囊,然后采用国产丙烯酸骨水泥, 从双侧套管将骨水泥注入椎体内,完成后拔出工作套管。一般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4 ml左右。手术结束后停止麻醉,术后予大白兔臀部肌注抗生素抗炎3 d。
1.4两组模型术后椎体生物力学功能改变的对照研究
观察:分别于PVP和PKP术后6、12和18个月对两组大白兔进行X光和CT检查,在影像学帮助下测量大白兔手术椎体生物力学功能和术后平均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指标,并明确手术椎体有无邻近椎体骨折的情况出现、检查完毕后处死大白兔,完整取出大白兔椎骨,再对椎体生物力学功能、术后平均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等指标和椎体的骨折情况进行复核。
1.5主要检查设备
对大白兔模型PVP和PKP术后椎体平均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等指标的检查和邻近椎体骨折的检查通过C臂X光机,西门子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机和长春CSS1101型万能材料力学测定仪等设备来完成。
1.6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处理程序进行t检验,所用参数均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形式表示,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物力学指标测定
对两组兔骨质疏松模型腰椎术前和术后6、12和18个月分别进行三点弯曲实验,应力以2 mm/min速率向椎体中点施压,得到应力曲线,求得最大弯曲载荷,同时对L3椎体进行压缩实验,压力依然为2 mm/min的速率加压,得到应力曲线,求得最大压缩载荷。结果显示:切除卵巢后建立的两组兔骨质疏松模型其椎骨承载压力能力降低明显,行PKP和PVP后,椎骨承载压力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差异较手术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但术后6、12和18个月两组模型腰椎承载压力能力逐渐下降,统计学分析显示,B组术后腰椎承载压力能力提高较A组明显,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改善后凸角度
按照以往的临床研究,PKP作为PVP的改良技术,被认为在改善后凸角度方面优于PVP。表2显示:A组大白兔接受PVP手术的椎骨术前高度与术后6、12和18个月的高度测量值,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椎骨Cobb角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B组大白兔接受PKP手术的椎骨术前高度与术后高度测量值和Cobb角的变化有明显差异,并且和A组PVP术后的大白兔模型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率
A组29只兔模型,6个月后手术部位邻近椎体新发骨折6例 (20.69%),12个月后新发骨折7例 (24.14%),18个月后新发骨折9例(31.03%);B组29只兔模型,6个月后手术部位邻近椎体新发骨折1例(3.45%),12个月后新发骨折1例(3.45%),18个月后新发骨折2例(6.90%),两组相比,B组较A组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3讨论
近20年来,骨质疏松症的微创外科治疗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作为微创脊柱外科领域的两项新技术,PKP和PVP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两者都被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是一项安全、有效并且并发症极低的手术。但是随着其广泛开展,一些术后的并发症也不断出现[6,7]。
为评定PVP和PKP两种手术的安全性和两种手术术后腰椎生物力学功能改变,评定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本研究对两组大白兔骨质疏松模型分别行PVP和PKP手术,对比研究两组模型术后弯曲和压缩实验最大载荷值等生物力学指标测定,椎骨术前高度与术后高度测量值和Cobb角的变化及术后邻近椎体继发性骨折发病情况[8]。
以往临床研究显示,PKP作为PVP的改良技术,在改善后凸角度方面优于PVP,本研究显示:A组椎骨术前高度与术后高度测量值和椎骨Cobb角无明显变化,而B组大白兔接受PKP手术的椎骨术前高度与术后高度测量值和椎骨Cobb角数值有明显变化,并且和A组PVP术后的大白兔模型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证明了PKP较PVP能显著改善凸角度,但目前后凸角度改善的意义和与术后新发骨折的相关性还不明确,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7]。
同时,本组对两组兔骨质疏松模型腰椎术前和术后6、12和18个月分别进行三点弯曲实验,应力以2 mm/min速率向椎体中点施压,得到应力曲线, 求得最大弯曲载荷,同时对L3椎体进行压缩实验, 压力依然为2 mm/min的速率加压,得到应力曲线, 求得最大压缩载荷。结果显示:两组兔骨质疏松模型其椎骨承载压力能力降低明显,行PKP和PVP后, 椎骨承载压力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差异较手术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1),但术后6、12和18个月两组模型椎体承载压力能力逐渐下降,统计学分析显示,B组术后腰椎承载压力能力提高较A组明显,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证明了PKP较PVP更明显地提升了骨质疏松腰椎椎骨承载压力的能力[8,9]。
关于PVP和PKP术后邻近椎体继发性骨折的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有研究显示PVP或PKP后,由于局部刚性增加、应力的分布问题,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率可能增高;特别是存在椎间隙内骨水泥渗漏的情况下,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率更高;本研究显示:A组6个月后手术部位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率为20.69%,12个月后为24.14%,18个月后为31.03%;B组6和12个月后均为3.45%,18个月后为6.90%,两组相比,B组较A组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关于新发骨折率的研究需要较长时间的随访及较多的病例,故尚不能根据此结果就得出非常确切的结论[10]。
手术中骨水泥的注入,确实会明显改变手术椎体本身和邻近椎体组织的生物力学指标,一般情况下,椎体骨折可通过X光片和CT等影像学检查来诊断。有报告指出,非手术治疗的骨折椎体比邻椎体骨折的优势比为1.55,而骨水泥强化后比邻椎体骨折的优势比为2.34[11],但是,尚不能确切的说PVP和PKP手术增加了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危险性。有研究显示,骨质疏松患者单一节段椎体出现骨折后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概率和未发生过椎体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相比,风险性增加了4倍,而多个节段骨折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和未发生骨折的患者相比,风险增加了10倍[12]。曾有报道指出多个节段发生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几率大于50.00%[13]。由此可见,接受了PKP和PVP手术的患者邻近椎体的继发骨折可能只是其自然病程的一部分,就算是未行手术治疗,其骨折发生率也是大大增加的,因为研究尚不完善,目前无法确定两种手术会对邻近椎体继发性骨折造成多大风险。
皮椎体成形术 第7篇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症,压缩性骨折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骨质疏松症患者越来越多, 在轻微外力或无外力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骨折。椎体为骨质疏松症最常发生骨折的部位。由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压缩性改变通常疼痛明显, 且由于脊柱后凸、侧弯畸形导致的继发性改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为卧床休息、腰部垫扁平枕以及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 同时辅以药物治疗。因不能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 且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常合并多种并发症, 效果往往难以奏效。我们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 PVP) 治疗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 取得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7年6月至2009年4月共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57 例, 其中男19 例, 女38 例;年龄58~72 岁, 平均67.5 岁, 单节段骨折41 例, 多节段骨折16 例, 受累椎体71个。其中T103个, T115个, T1215个, L117个, L211个, L39个, L47个, L54个。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及MRI检查, 椎体压缩1/4者21个, 压缩1/3者34个, 压缩3/4者16个, 其中椎体后壁破坏16 例, 所有患者均无脊髓受压。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全麻后取俯卧位, 2 例患者因合并有肺气肿予以局麻。用回形针置于目标椎体的棘旁体表处, 再用C型臂X线机透视, 使两侧椎弓根显示清晰。移动回形针使回形针的椭圆形影与椎弓根的椭圆形影重合, 从而更准确地确定进针点, 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并以记号笔标记。常规消毒铺巾, 采用经椎弓根进针法。在后前位透视下确定进针角度, 穿刺针从椎弓根外上缘穿至内下缘[1]。进针过程中, 用锤敲击进针, 应尽量减少晃动, 以减少穿刺针与周围骨质的间隙, 使穿刺针在椎弓根内与骨质紧密连接, 减少骨水泥沿穿刺针道逆行渗漏的可能性。当侧位透视穿刺针到达椎弓根中点时, 正位透视针尖应在椎弓根影的中心处。当估计导引针快抵达至椎体后缘时, 再作正位透视, 此时导引针的尖端应位于“牛眼”的内下方处或在椎弓根影内缘稍偏外侧处。侧位透视下, 将导引针进入椎体前1/3处[2,3], 此时正位透视可见导引针越过椎弓根内侧缘。调配骨水泥, 在拉丝期末时, 缓慢注入骨水泥至椎体中, 在侧位透视下边注射边观察, 密切观察有无骨水泥渗漏及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 当骨水泥到达椎体后1/5时应减慢注射的速度, 当骨水泥到达椎体后缘时即停止注射。一旦发现骨水泥有超过椎体后缘迹象时应立即停止注射, 以免发生渗漏, 出现并发症。在骨水泥硬化前拔出注射针。并观察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10~20 min。
本组57 例患者中, 1 例患者术后继发冠心病, 2 例患者术后氧饱和度下降, 均转至内科处理后康复, 其余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
1.3 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5 d预防感染, 术后常规拍摄胸椎或腰椎正、侧位X线片。对于X线片提示可能存在骨水泥外渗的患者给予CT水平位及矢状位扫描, 以了解椎体体内及椎体周围骨水泥填充及外渗情况。术后第2天即可允许患者佩戴腰围逐渐下床活动, 但应避免过度负重和弯腰动作。
1.4 评价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评估术前、术后患者疼痛的变化情况。评分范围0~10 cm, 0 cm为无疼痛, 10 cm为最剧烈的疼痛。活动能力评分:a) 行动无明显困难;b) 行走困难 (需帮助) ;c) 需使用轮椅或只能坐立;d) 被迫卧床。统计时采用SPSS 12.0软件包, 对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活动能力评分进行方差分析。
2 结 果
57 例患者共71个椎体均成功完成手术, 单侧椎弓根注射共58个椎体, 双侧椎弓根注射共13个椎体, 单侧注射椎体共注射骨水泥3~6 mL, 平均4.3 mL, 双侧注射椎体共注射5~9 mL, 平均8.4 mL。术后X线片及CT扫描发现2 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到椎体前方, 4 例渗漏至椎体旁软组织内, 2 例渗漏到椎间盘内, 1 例渗漏到椎管内, 均无明显临床症状, 未出现脊髓和神经根损伤的表现。1 例患者术后继发冠心病, 2 例患者术后氧饱和度下降, 均转至内科处理后康复。所有患者术后12 h~5 d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及消失。53 例患者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9~27个月, 平均17个月。VAS术前、术后3 d及随访1年时评分平均为7.9、2.7及3.1分。术前与术后及术前与术后1年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术后与术后1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活动能力术前、术后3 d及随访1年时评分平均为3.2、2.1及1.2分,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0.05) 。
3 讨 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出现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及椎体疼痛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天地, 凭借操作方式简单、疗效快且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 很快受到脊柱外科医生的广泛关注和接受。法国医生Galibert等[4]首次应用PVP治疗1 例因C2椎体侵袭性血管瘤引起严重颈部疼痛的54 岁女性患者, 疗效显著。20世纪90年代初, 弗吉尼亚大学率先将PVP介绍至美国, 从此PVP开始广泛应用于治疗疼痛性椎体损害。
3.1 手术病例的选择
对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 术前需明确疼痛是否由责任椎体引起, 术前需行常规MRI检查, 体格检查中棘突压痛明显的椎体与MRI有骨折表现一致的椎体即为责任椎体。椎体成形术其适应证如下。a) 难治的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痛, 口服止痛药物不能或仅能轻微缓解疼痛, 或是能缓解疼痛但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太大, 影响行走等日常生活;b) 疼痛性的椎体骨折或良恶性骨肿瘤 (如血管瘤、骨髓瘤和转移瘤) 引起的骨破坏而存在骨折的危险者;c) 疼痛性的椎体骨折伴有骨坏死;d) 不稳定的压缩性骨折, 经保守治疗4周后疼痛症状仍不能缓解, 或为防止长期卧床可能引发并发症;e) 骨质疏松引起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 并可能进而造成肺功能障碍、胃肠道功能紊乱或重心改变导致跌伤风险增加等;f) 骨折不愈合或囊性变。
禁忌证如下。a) 无症状的稳定性骨折;b) 其他治疗有效者;c) 椎体感染或骨髓炎;d) 无骨质疏松症的良性创伤性椎体骨折;e) 有凝血障碍, 或对PVP器械材料过敏;f) 肿瘤侵入硬膜外腔或骨折造成椎管容积变小;g) 严重的椎体骨折, 椎体骨折线越过椎体后缘或椎体后缘骨质破坏、不完整者且椎体压缩程度超过75%者;h) 需同时治疗3节椎体;i) 稳定性骨折无疼痛超过2年者。
3.2 预防骨水泥渗漏为核心要求
PVP属于微创手术的范畴, 目前在国内应用也仅有不到10年的时间。尤其是在二级医院, 甚至部分三级医院内并不作为常规手术开展, 因此对手术医师有严格的要求。因其有神经或脊髓损伤、骨水泥渗漏的风险, 只有经验丰富、操作熟练、熟悉解剖且受过专业培训的医师方能进行该手术的操作。我们认为术中操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 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进针点, 最好将进针点定位于“牛眼”的外上方, 进针的方向最好根据术中透视而定, 由外上向内下顺椎弓根的方向进针, 当穿刺针抵插在进针点骨壁时, 应注意调整好方向。通常以椎体在正位透视投影的四边形的对角线为参照, 穿刺针在正位的投影应与对角线基本平行, 再在侧位透视下调整, 顺椎弓根方向进入。在敲击过程中, 一旦发现阻力增加, 需警惕穿刺方向发生改变, 有可能针尖抵在椎弓根壁上, 需透视确认, 并退出至进针点下处, 重新调整方向, 边进针边透视。或者从对侧椎弓根处进行穿刺。当侧位透视见针尖达椎弓根1/2处时, 正位透视针尖应达椎弓根影中线, 在侧位透视见导针在椎弓根内但到达椎体后缘时, 正位透视应见导针的尖端应位于“牛眼”的内下方处或在椎弓根影内缘稍偏外侧处。穿刺针经椎弓根进入椎体后, 针头应留置于椎体的前1/3之内。b) 严格掌握骨水泥注射时机。若太早 (如稀薄期) 注射骨水泥流动性较大, 容易向周围扩散渗漏;若太迟 (面团期后) 注射骨水泥就变得十分困难, 容易造成导管堵塞, 出现骨水泥沿针道渗漏。对于后壁有破坏的椎体, 尤其要掌握好骨水泥的调配时机, 否则极有可能渗漏至椎管内。在操作过程中, 我们发现将骨水泥注入注射套管中, 然后将套管口朝上, 用骨水泥推杆轻推套管口, 若骨水泥能在套管口中挤出, 呈较黏稠的柱状并能竖立起来, 则为注射的良好时机。黏稠的骨水泥也能有效的防止渗漏, 且推注的速度不能过快。c) 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常规作CT三维平扫, 从而了解骨折线的位置及走行。对于椎体前方有骨折破坏的椎体, 为防止渗漏至前方, 可在椎体前方骨折处注射0.5 mL的骨水泥, 待其固化封闭骨折线后再行注射, 即可有效防止骨水泥渗漏。此法亦称为“腻缝法”。本组中, 椎体前方破坏者6 例, 采用此法行骨折缝封闭, 术中透视以及术后CT均未发现有渗漏发生。d) 为防止进针过程中破坏椎弓根内侧壁, 同时了解骨水泥在椎体内充填概况, 可在穿刺成功后先行注入造影剂 (60%甲泛葡胺) 进行透视, 观察椎弓根及椎体处有无造影剂溢出, 若无造影剂溢出, 再注射骨水泥, 即可有效预防骨水泥渗漏[5]。我们在行椎体成形术的早期阶段, 对4 例患者行造影剂透视, 未发现渗漏后, 再注入骨水泥, 从而有效的防止了渗漏。随着穿刺技术的提高, 目前已很少术中行造影剂透视。
椎体成形术是通过向椎体内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达到治疗作用,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所致的疼痛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骨水泥的聚合反应的热效应, 可使椎体内部及椎体周围的末稍神经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 以及骨水泥注入椎体后能够加固椎体结构, 恢复椎体的耐压力和强度。另外骨水泥单体的生物细胞毒性作用也可杀伤末梢神经细胞, 减轻疼痛的敏感性[6]。在临床应用中, 早期疗效满意[7,8,9]。本研究中, 疼痛的改善效果明显, 疼痛缓解或消失的时序为术后12 h 7 例, 术后1 d 27 例, 术后2 d 10 例, 术后3 d 6 例, 术后4 d 4 例, 术后5 d 3 例。且经过1年的随访疼痛VAS评分及活动能力与术前相比有明显好转。表明早期的临床疗效满意。
3.3 单侧或双侧椎弓根注射的选择
经椎弓根工作通道注射骨水泥已成为共识, 但究竟是经单侧还是经双侧椎弓根注射, 目前临床上还存在争议。
Tohmeh等[10]在10 例新鲜尸体的骨质疏松腰椎椎体中造成压缩性骨折的模型, 然后测试注入骨水泥 (单侧椎弓根和双侧椎弓根注入) 前后的生物力学强度, 结果显示单侧和双侧注入均恢复了椎体的强度。Dean等[11]进行体外生物力学试验, 认为单侧椎弓根注入丙烯酸骨水泥增强了椎体的强度, 可以恢复有效的抗压力, 注射剂量和椎体强度无明显相关性。
我们认为, 若单纯以止痛为治疗目的, 经单侧椎弓根的非均匀灌注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止痛效果, 不必过分追求均匀灌注。单侧穿刺不仅能够缩短手术时间、节约患者开支、提供与双侧穿刺相同的止痛效果, 而且可以减少潜在的手术并发症。当一侧椎弓根骨折或术中发生一侧穿刺操作失败时, 单侧穿刺成唯一选择。骨水泥的注射量与疗效不成正比, 而与并发症的发生却关系密切[12]。在临床操作上, 单侧注射骨水泥更为安全、省时、节省费用。陆声等[13]研究认为, 只需要小量的骨水泥既可有效的恢复椎体的刚度, 超过15%骨水泥容积, 使椎体的刚度大于邻近的椎体。由于使用单椎弓根注射使骨水泥在椎体内的不均匀分布, 造成椎体单边的负载偏向转移。其建议在临床上经单椎弓根注射时, 使用小剂量的骨水泥, 而且骨水泥的分布应尽量均匀。
简志训等[14]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证实, 单侧或中间给予6 mL和双侧给予10 mL的效果均可以恢复到未骨折前90%以上的刚度, 而单侧或中间给予6 mL比双侧各给3 mL效果好一些。他们认为, 单侧 (左侧、右侧、中间) 与双侧注入骨水泥在同一植入骨水泥容量下对提高椎体的刚度差异不大。而单侧给予骨水泥是较安全的治疗方式, 植入6 mL骨水泥已可以恢复至未骨折前90%的状况。
皮椎体成形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14例, 女性18例;年龄55~82岁, 平均74岁。其中单椎体骨折28例, 双椎体骨折4例。骨折部位:T11 3个, T12 8个, L1 14个, L2 9个, L3 2个。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骨折, 病椎区域疼痛, 叩击痛, 活动受限。术前行正、侧位X线及CT检查, 无脊髓和神经根受压, 椎体后壁完整。骨密度测定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单, 采用单侧经椎弓根入路, C型臂X线机监视下确定进针点, 将穿刺针穿过皮肤、皮下组织直达伤椎椎弓根后缘骨膜, 针尖位于椎弓根影的外上缘, 经椎弓根入路穿刺, 侧位透视当针尖至椎弓根1/2时, 正位透视针尖应位于椎弓根影的中线处, 继续钻入针尖至椎体前1/3, 此时在正位像针尖位置最好达到或越过椎体中线。用精细骨钻经工作通道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缓慢钻入达椎体前1/3, 取出精细骨钻, 将球囊置入骨隧道内, 侧位透视将碘海醇注入球囊内, 使球囊膨胀, 抬升椎体终板, 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并在椎体内形成一个供骨水泥填充的空腔。拔出球囊, 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缓慢注入调和成“牙膏状”的骨水泥至椎体内。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量:胸椎3~4 mL, 腰椎4~6 mL。若骨水泥扩散至椎体外时则立即停止注射。体外观察骨水泥基本硬化后拔出穿刺针, 穿刺部位无菌敷料覆盖。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缓解情况
根据VAS评分法, 对患者疼痛进行术前及术后的对比, 疼痛分为10个级别, “0”表示无痛, “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1.3.2 椎体后凸角 (Cobb角) 的变化
正常椎体侧位X线片上、下终板平行, 病椎术前和术后侧位X线片上、下终板垂线交角即为椎体后凸角度。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所得数据之间用配对t检验, 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均未发生脊髓、神经和血管损伤。每个椎体平均手术时间40 min, 出血少, 6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 其中渗漏椎间盘2例, 椎体前侧1例, 侧方2例, 椎体后侧1例。上述患者均无临床症状出现。经统计学处理, 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VAS评分术前为7.73±1.35分, 术后3 d为3.12±1.49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9月后随访为3.13±1.46分, 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1) 。Cobb角度术前为24.2°±10.7°, 术后为11.6°±8.2°, 至随访时角度无明显丢失, Cobb角度平均纠正1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 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 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的增加, OVCF为其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OVCF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PKP术的问世为OVCF的治疗带来新的方法[1]。椎体成形术是通过经皮穿刺向椎体内充填增强材料, 可以达到稳定骨折、恢复椎体力学强度、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和缓解疼痛的目的, 使患者能够早期功能锻炼, 有效防止卧床并发症的发生[2,3,4]。
椎体后凸成形术有明显的止痛效果, 止痛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 多认为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 骨水泥固化后增加了椎体的强度、刚度, 稳定压缩骨折的椎体; (2) 骨水泥聚合过程中释放热量损伤了痛觉神经末梢; (3) 骨水泥具有细胞毒性, 损伤了痛觉神经末梢; (4) 骨水泥承担了部分轴向应力, 减小了对椎体内神经的刺激[5]; (5) 恢复椎体的高度, 改善脊柱的生物线; (6) 矫正后凸畸形, 缓解腰背肌紧张。
经技术改进, PKP虽然减少了骨水泥渗漏, 但并发症仍然是主要问题, 文献报道为18 %[6]。渗漏的常见原因有: (1) 压缩椎体壁有裂隙, 尤其是后壁危害最大; (2) 注射压力太大, 追求注射量; (3) 骨水泥注射时过于稀薄, 容易渗漏。术前常规CT扫描骨折椎体, 注意椎体后壁有无裂隙, 但裂隙也并非绝对禁忌证, C形臂X线机监视下缓慢推注, 当骨水泥扩散影接近椎体后壁时停止注射, 不要让骨水泥饱和填充, 就无渗漏, 且术后止痛效果都非常满意。总之, PKP治疗OVCF有显著的止痛效果, 能减少卧床时间, 改善活动能力, 是值得推广应用的微创治疗技术。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KP) 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PKP治疗32例 (36个椎体)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观察椎体高度恢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每个椎体平均手术时间为40 min, 无穿刺失败和损害神经情况。患者术后平均1 d下床活动, 术后疼痛得到明显缓解, 有效恢复椎体高度, Cobb角减小, 远期疼痛无复发。结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迅速缓解疼痛, 有效恢复骨折椎体高度, 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参考文献
[1]Alvarez L, Pérez-Higueras A, Granizo JJ, et al.Predictorsof outcomes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osteoporoticvertebral fracture[J].Spine, 2005, 30 (1) :87-92.
[2]杨惠林, 牛国旗, 梁道臣, 等.单球囊与双球囊后凸成形术对椎体复位作用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2004, 42 (21) :1299-1302.
[3]王岩.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 (9) :995-998.
[4]毛克亚, 刘保卫, 王岩, 等.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椎体充填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体高度及疼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2) :98-99.
[5]Belkoff SM, Mathis JM, Erbe EM, et al.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a new bone cement for use in vertebroplasty[J].Spine, 2000, 25 (9) :1061-1064.
皮椎体成形术 第9篇
【关键词】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微创;椎体压缩性骨折;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15-02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椎体压缩性骨折是其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易导致腰背痛,患者卧床时间长,容易引起褥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护理要求高。随着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的发展能有效纠正后突畸形,恢复压缩椎体高度,迅速缓解和消除疼痛,手术疗效稳定持久,被认为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一种较理性的方法。本研究对5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并经过6个月——2年的随访,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60-85岁。50例患者椎体压缩自T6-L5均有,椎体压缩程度1/4-3/4,椎体后缘完整,全部病例均有顽固性胸腰背部疼痛,无脊髓及神经根受损症状。
1.2手术方法患者俯卧,监测生命体征,局麻后在C型臂X线监视下操作,采用单侧经椎弓根基底途径插入穿刺针至病椎,椎弓根至椎体前中1/3处,建立工作通道,再将球囊扩张器插入椎体旋转手柄,当扩张至理想高度后退出扩张器,将骨水泥注入导管,当推进骨水泥阻力较大或x线透视提示骨水泥有向椎骨漏的情况,立即停止注射,拔出装置,局部按压数分钟保持俯卧15min可返回病房。若透视下观察填充不及椎体50%则进行对侧穿刺注射,注射完毕后,拔出装置局部按压数分钟,手术时间持续30-60min。
1.3结果本组50例患者术后患椎椎体高度均有增加,随访均无再塌陷或高度丢失。术后l-3天胸、腰背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无症状加重者,未出现脊神经损伤症状。
2护理配合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手术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前提保障。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最新治疗方法,患者及家属对此项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不了解,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情况。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工作极为重要,因此,要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详细介绍病情、手术方法、成功病例、治疗效果及新技术的优点,让其能正确认识,树立信心,消除不安情绪,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接受手术。但同时也要介绍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1.2常规护理①镇痛:②术前功能锻炼,住院后患者需卧硬板床休息,腰下垫一软枕,保持腰部过伸位,使压缩的椎体复位,教会患者正确的翻身方法,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适应卧床的需要;③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测定、血生化、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等;④深入病房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和观察,正确评估手术耐受力,警惕潜在疾病发作和及时发现加重疾病的因素。⑤术前进行卧位耐受训练: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术中采取的是俯卧位,且要求患者在术中保持固定体位,所以术前体位训练很重要。术前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及俯卧位耐受时间,指导患者进行俯卧位练习,每天2次,每次30分,循序渐进,逐渐增加俯卧位时间,以增强术中体位适应能力。⑥吸烟者禁烟,对精神过度紧张难以入眠者,应适当用镇静药物以保证睡眠。⑦饮食指导,指导病人掌握饮食营养知识,嘱多食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少食脂肪食物、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提高病人的食欲,储备能量,对胃纳差进食少的患者,采用静脉补充营养的方法来改善全身状况达到耐手术的目的。
2.2术后护理术毕回病房,绝对卧床休息,2h后行轴线翻身,术后6h内吸氧、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注意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渗血、肿胀的情况;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有无神经受压情况;观察有无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症状。生命体征平稳者,术后24h遵医嘱在护士的协助下坐起、床边站立,对于卧床时间超过1个月或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应适当延长下地时间。但卧床期间应进行双下肢直腿抬高及膝关节屈伸运动,每天3-4次,每次10-15min,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时间,以不出现下肢明显疲劳为宜。
2.3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适当运动和晒太阳,选择一些力度适中的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加强身体的柔韧度和平衡力,降低骨折发生的危险,3个月内避免负重、弓背坐立、长时间坐立、突然转体。
3讨论
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卧床时间短等优点。可快速减轻患者痛苦,避免传统卧床制动而加速骨量丢失和肌肉萎缩。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区别与常规脊柱手术患者护理,不需长时间卧床,大部分患者术后24h可以坐起、下床活动。但是也要根據复查的胸腰椎X线及CT等影像表现决定功能锻炼的时机和程度。因此要因人而异做好宣教工作,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郭世绂.骨质疏松基础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1:329-346.
[2]王立富,吕朋华,王书祥,等.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护理体会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5例107个椎体, 男性48例, 女性37例, 平均年龄52.5岁 (39~82岁) 。其中椎体骨转移瘤26例 (骨髓瘤2例) 29个椎体, 骨质疏松症椎体骨折59例78个椎体。患者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和行走困难, 无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状, 无外科开放性手术指征, 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
1.2 手术方法
术前行各项常规检查、碘造影剂过敏实验及俯卧位耐受实验 (30min) 。手术采用俯卧位, 如患者不能耐受, 可采取侧卧。在监护下行局部麻醉, 本组病例均采取椎弓根入路。在床边“C”臂机透视下将穿刺针置入达椎体前中1/3, 注射造影剂, 确认无泄漏或少量泄漏后, 将调和好的骨水泥注入椎体。一般在1~2min内将2~8mL骨水泥注射完毕。待骨水泥稍固化后拔出穿刺针。术后观察生命征, 术后使用抗生素3~4d。
1.3 结果
85例患者X线或CT检查骨水泥填充良好, 3例有骨水泥椎体旁外漏, 未引起临床症状, 康复良好出院。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其中, 59例骨质疏松症椎体骨折中46例疼痛基本消失, 13例明显减轻;26例椎体骨转移瘤中5例疼痛基本消失, 15例明显减轻, 6例部分缓解。术后未发现穿刺部位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PVP是一种新兴技术, 患者和家属对手术及麻醉安全较担忧, 应加强与患者进行密切沟通, 使其对疾病有充分的了解, 稳定患者情绪, 保持最佳精神状态。
2.1.2 疼痛护理
此病一般疼痛明显, 持续时间较长, 部分患者行走困难, 应卧硬板床, 注意翻身时动作轻柔, 杜绝扭曲胸腰椎或坐起, 必要时应用止痛剂。
2.1.3 体位训练
术中多数采用俯卧位, 术前必须指导患者进行体位训练, 尽量使俯卧位时间达1h以上, 以增加术中适应性,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需注意的是脊柱后凸严重、肥胖及合并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不适合俯卧位锻炼。
2.1.4 术前准备
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特别注意有无凝血性疾病及严重心肺疾病。术前1d做碘造影剂过敏实验。
2.2 术中护理
2.2.1 手术体位护理
本组患者多数采用俯卧位, 由于骨质疏松俯卧位时肋骨受压或术者操作时用力不当易致肋骨骨折, 因此术前要摆好手术体位。摆体位时腹部应悬空, 避免增加腹腔压力, 减少椎管内外静脉充血。骨突部位应垫软垫, 避免形成压疮。
2.2.2 术中配合监护
术中应严密监测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征。因多为老年患者, 心肺功能差, 加之俯卧位引起不适, 容易导致生命体征的改变;椎体成形术所用的骨水泥在注入椎体后可能引起一过性低血压, 骨水泥进入循环后可能引起肺栓塞。因此, 出现生命体征改变后要立即进行对症处理,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3 术后护理
(1) 术后平卧3~4h, 3h后可翻身, 但须保持腰部伸直状态, 防止屈曲。特别注意术后第1h应保持仰卧位, 因为骨水泥在术后1h内90%可达最大强度, 仰卧位休息有利于注入椎体内的骨水泥进行聚合反应以完全硬化。 (2) 术后24h内观察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及穿刺部位情况, 并观察下肢感觉、运动、血供以及大小便情况。 (3) 术后3d常规抗生素静脉滴注, 预防感染。 (4) 少数患者在术后仍有残留疼痛, 可遵医嘱服用解热镇痛药物等。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配合治疗。 (5) 根据病情, 指导患者术后逐步进行功能锻炼。 (6) 出院宣教, 嘱患者注意休息, 不可过度弯腰负重, 定期复查。
3 讨论
皮椎体成形术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