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平遥古城历史故事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平遥古城历史故事(精选8篇)

平遥古城历史故事 第1篇

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 酒店管理(高尔夫)李超楠 学号:1323151012 指导老师:杨文棋

摘要: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 基于文化资源的文化经济模式,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并结合可持续发展机制与对策。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供世人观赏、研究与利用,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仍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旅游业

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似乎是一对对立的矛盾。一方面每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有其各自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而保护工作便成为第一要务。而另一方面由于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因而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成为众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但是由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导致了人类的过度活动,有可能会造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加之,不少地方为更多地吸引游客,追求更高的票房价值,在遗产地制造大量假古建、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对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破坏更为严重。因此,如何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开发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之步人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便成为一个世界性命题。尽管世界各遗产地对此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且不乏成功的范例,但是由于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认真探讨,自主创新。

一、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城镇不同于一般城镇,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是人类的历史见证和文明结晶,主要用于生产精神产品,丰富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历史城镇在历史上是区域性经济或政治、文化中心,而现在又是人类的精神生产中心。从市场经济角度,精神生产也是一种精神产品的开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生产不同系列、不同层次的精神产品,同样存在生产与消费、文化与资源、产品与市场的相互关系,明确这种关系,就可以建立城镇历史文化与市场的联系纽带,为历史文化保护的市场运作指明方向。

平遥古城始建于2800多年前的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一公元前782年),据明代史料载,平遥古称陶,周宣王时,大将尹吉甫率师北伐猃狁,至于太原,师次于此,遂增城筑台,教士讲武,古陶城成为周王朝坚固的北方屏障。在以后的两千多年沧桑岁月中,平遥历来都为中国北方重镇,其历史久远,遗存丰富。现在境内尚存地面古建筑、古遗存270余处,99处被列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尤其是平遥古城的完整保存,更为世界所惊羡。平遥古城作为古县治所在地,曾几易其址,北魏时县城迁址至此,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古城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以来,630多年间多次经历战火与**的洗劫,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也曾历经了“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工业,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冲击,然而也未对古城造成较大的破坏,仍然保存了完整的古城墙、古民居、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古城墙巍峨壮观,气势恢宏,登临其上顿觉胸襟豁然,既可观赏明代完整的城防工程,又可领略古城内成片明清建筑的韵律美和古城外田园阡陌绿树的自然美。古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青石铺路,古韵犹存;4000处古民居、300座古店铺错落有致,风貌依旧,古气盎然;左道观右寺庙、左城隍右县衙,儒释道三教并存,布局井然;老票号“日升昌”端庄静谧,蕴藏厚重,为中国近代银行业鼻祖;镇国寺保存有五代时期木结构建筑万佛殿,宏伟壮观,别具匠心,为国内仅存;双林寺更是“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彩塑作品惊世骇俗,与敦煌壁画齐名。正如国内著名专家阮仪三教授所说: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形,是这一时期汉民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和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宏大载体。平遥古城还曾经是近代中国的金融中心、银行业的创始地,晋商文化的发祥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语中指出:“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政治、文化、社会、宗教及经济发展的完整画卷。”

二、基于文化资源的文化经济模式

文化经济是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发展形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经济需要文化来支撑,保护文化遗产与保护城镇的文化环境需要经济来支持,两者相辅相成。以古城文化为依托发展文化经济,是被国内外实践所证明了的成功的古城可持续发展模式,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中国的江苏周庄。萨尔斯堡城镇人口8000人,年接待游客640万人,平均每位居民需要为400位游客提供服务,每个人都是导游,人均收入2000美元,经济持续发展,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国外对历史古城的发展有两种方法:一是完整保持古代城镇原貌,再现昔日历史情景。如美国的威廉斯堡,保持11世纪独立前的城镇布局建筑形式,城郊地区保留着那个世纪的风车、磨场、农舍、麦仓,古城服务人员、导游、马车夫、官府侍从都穿着古代的服装。古城的两端外围专门开辟一片商业区,利用旧时建筑,保持风貌协调,内部设施现代化,出售各类旅游用品。法国录柯洛和斯特拉斯堡等所有传统建筑原样不动,保持原有风貌,部分房屋设施内部现代化,开设旅馆;二是保持古城特色,展示传统风格,以意大利威尼斯与佛罗伦萨为代表,保持历史遗存原貌,也不排斥现代生活的介入。这两种方式从环境开发角度来看,前者属于分离型开发,本地居民居住与旅游观光地区分离;后者属于融合型开发,居民生活与旅游观光共存,把当地人拥有的优秀文化和产业的诸要素如习俗、产业、土特产品、庙会、祭祀活动、传统艺术表演等组合起来,开发出市民表演地区文化传统而且游客能亲身体验的交流场所、设施。从平遥古城的现实来看,第二种发展模式比较合适,人口迁移不等于把它变成一座空城,专门发展旅游,只是降低到一个合适的密度,既不影响古城生活气息与活力,又不会给古城带来环境压力。

对于平遥古城来说,既不破坏古城又要发展经济,寻找古城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以古城文化为依托发展文化经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面向大众的文化观光旅游和古代生活体验———文化旅游;(2)面向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修学旅游、知识旅游;(3)面向相关专业的研究、教育、考察和教学实习基地;(4)发展地方工艺品产业;(5)发展地方土特产加工业和零售业、餐饮业、娱乐业;(6)发展特色交通运输业:马车、骡车、人力三轮车、抬轿子等;(7)繁荣古玩市场。为了保持古城的完整与文化的真实性,要尽可能恢复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已经拆迁的遗址、遗迹要立碑说明,主要道路恢复石板路,电线下埋。

三、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是地方政府的第一要务

平遥古城于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l2月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申报之初,平遥古城尽管风貌犹存,但由于年久失修,自然毁损、风雨剥蚀和人为毁坏,古城内许多古建筑处于一种濒危境地。正是以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为契机,十年来县委县政府动员群众,全举县之力,聚八方之财,在省、市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郑孝燮、阮仪

三、王景慧等知名专家的帮助指导下,自力更生、自我加压、艰苦奋斗,坚持“保护为先、适度开发、综合整治、协调发展”的方针,展开了大规模的古城保护工作。制定古城保护规划科学的保护规划,既是遗产保护的决策依据,也是保护工作实施的法律依据。平遥县政府坚持保护为重,规划先行。

政府主导,一是组建成立全省旅游行业首家股份制企业平遥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二是门票管理体制的改革,实施古城景区门票一票制,大大加快了平遥古城由社区向景区的转变过程;三是组建成立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和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形成了旅游业政府主导,民营、股份齐头并进的局面;四是通过打包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业向农村的延伸与辐射。全县14个乡镇中,将有11个乡镇的30多万农民从中受益;五是为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遵循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发展要素,不断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四、可持续发展机制与对策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等四方面的内容。不同城镇可持续发展机制与对策不同。对于平遥古城来说,由于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不可能再次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如何保持平遥古城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古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古城保护面临的最大压力是资金压力,没有经济支持很难实现古城保护以及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建立企业化的运行机制以及政策调控、政府监督、法律约束、规划设计控制的驱动机制,加强管理,保证古城文化经济企业化运行过程中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破坏行为。明确发展目标。以古城文化为依托,以旅游经济为龙头,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以明清文化旅游城为目标,以旅游、居住、商贸、传统工艺品产业为主导功能,力争成为晋中地区旅游中心城镇、山西省旅游中心之

一、国家级旅游精品之一的国际性旅游城镇。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基于文化资源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产品,由于本地消费市场的有限性,要发挥其经济功能,发展旅游业是最好的途径。通过旅游路线的组织和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消费,实现经济效益,为古城保护注入资金。在具体操作上需要行之有效的环境、活动、设施、市场开发、人才培养和融资等各方面的对策。要特别重视城墙外围预留一定宽度的绿化空间,建成融文化、绿化与水系一体化的环城公园,这是被国内外实践所证明了的成功的方法。

市场经济下,如何建立城镇历史文化传统保护机制,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显得非常迫切,计划经济下政府全权负责保护的机制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十分被动,必须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正确认识城镇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价值和发展潜能,使之成为历史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而不是包袱,这一点尤为重要。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冲突。对于文化遗产应该实行积极有效的保护与适度开发,通过积极保护可保持文化遗产的延续,通过适度开发,又可较好地推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可持续利用。平遥对于文化遗产坚持积极的有效保护,而不是消极的保守性保护,坚持适度开发,而不是闭锁式欣赏。在现实条件下,发展旅游业是开发文化遗产经济学价值的优先选择方式之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开发,平遥已经注意到防止遗产地在旅游开放中的过度商业化倾向。现在在一些旅游区的过度商业开发已经成为一大弊端。浓厚的现代商业味,对传统文化和各自的特色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原有的独特的特色文化正在淡化、变味或者消失,代之而来的是雷同的、庸俗的现代商业气息。在历史文化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重在挖掘该遗产特有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结语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仍然任重而道远。平遥古城的保护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远不是评功摆好的时候,工作空间还很大,而且越到后来工作越有难度。旅游业尽管已有较好的发展,但整体上尚处于开发期,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旅游经济量与文化遗产的品牌还不适应,还需要加大力度。新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发现,有待于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不适时机地去发掘、整理、开发、利用。另外,尽管平遥漆器的大漆工艺已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还有许多蕴藏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发扬。文化的出路在于走出象牙塔,与经济相联姻,创建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但平遥文化产业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获得重大突破。总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尚待研究解决,但是归根结底,文化遗产重在保护,要寓利用于保护之中,没有永久性保护,便没有可持续利用。我们的目标在于取得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造福人类,造福后人。

参考文献

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OO2.平遥古城志[M].北京:中华书局,2OO2.平遥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陈放.中国旅游策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李元庆.三晋古文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8

平遥古城历史故事 第2篇

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3]唐雄风,宋家文气洛阳有着数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从夏朝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是中国“十三朝”古都,有105位帝王在洛阳指点江山。洛阳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神州大地之首都)的城市。洛阳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号称国色天香的古都。5020xx年文明史,4000余年建城史,1520xx年建都史,是我国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千年古都。历史曾用名或别名,斟鄩、西毫、洛邑、洛师、成周、王城、雒阳、中都、东都、东京、神都、洛京、京洛、洛中、嵩京、中京、西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

黔阳古城历史不止2200 第3篇

在解放前, 黔阳古城一直是黔阳县的县治, 因在黔水之北而得名 (一说黔阳县境石皆为黑色, 故以黔名) 。黔阳古城历史悠久。大多数关于黔城的介绍 (包括官方资料) 会提到黔城有2200年的历史, 这应该是从汉高祖五年 (公元前202年) 在此设镡成县开始计算的。照这种说法, 黔阳要比云南丽江大研古镇早1400年, 较湖南省内的凤凰古城早900年。但是, 黔阳古城的历史渊源不止于此。

镡成作为黔阳古城的旧名, 在汉代之前就已经存在。汉时, 镡成县属于武陵郡。汉初的郡县格局基本上是沿袭秦朝的, 《后汉书郡国志》中提到汉高祖五年, 武陵郡由黔中郡改名而来。因此, 镡成在汉朝之前应属于秦所设立的黔中郡。

镡, 指一种古代兵器, 形似剑而小。镡成是兵器铸成之意。大概是因黔阳是西南边陲的军事重镇, 历来多战事而得此名。比如, 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33年) , 秦王嬴政派十万大军伐越, 中路军曾覆灭于此地。近几年来, 在黔阳古城附近及上游不远处的托口镇就曾陆续出土秦代的剑、戈、匕等物, 表明此地向来是中原征伐西南蛮夷部落的前沿阵地。

而黔中郡最初是由楚国在春秋晚期所设置, 辖境约当今湖南省西部和贵州省东部。郡治临沅县 (今湖南常德市) ;一说治沅陵县 (今湖南沅陵县西南) 。近年又有研究发现, 黔阳可能才是楚国黔中郡的郡治。该郡后被秦攻占, 继续沿用黔中之名。据史学家推测, 镡成县至早在战国末期秦昭王二十七年 (公元前279年) 秦国侵吞楚黔中郡时建立, 至迟在始皇即位时 (公元前259年) 建立。

镡成县在春秋早期时属湘西濮建立的舞阳国。濮乃中国古代南方的野蛮民族, 曾向商朝献贡, 后又助周伐商。濮族人数多, 而且分布地域广阔, 长期处于分散的部落状态, 故有百濮的称号。濮人建立的濮国原在江、汉一带, 与楚国为邻, 后为楚吞并。湘西濮建立的舞阳小国在春秋中期亦为楚所灭。春秋晚期, 楚在此设立附属于它的舞阳国, 封舞阳公于舞尾沅头 (即今黔城) , 统治今洪江、黔阳、中方、鹤城、麻阳、芷江、新晃。楚悼王十六年 (公元前386年) , 楚国兴师征伐南方, 镇压土著反抗, 舞阳国最终被楚国并入其黔中郡。

夏商西周时, 黔阳属南蛮之地, 尚未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因史料欠缺, 其具体情况不详。再往上追溯的话, 就只有参考神话传说对于上古时代南方蛮夷的记载了。如:《史记苏秦传》载:“楚黔中郡, 其故城在辰州西二十里, 皆盘瓠之后也。”辰州, 即上文提到的沅陵县, 位于现在黔阳以北大约150公里。盘瓠, 又称为葫芦狗, 是古代中国南方民族传说中的神犬, 为传说中苗、瑶、舞等族的祖先, 是他们共同敬奉的民族图腾。《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等史书中记载有盘瓠的传说:

相传上古帝喾时代, 有老妇得耳疾, 医生从她耳朵中挑出来一只茧般大小的虫子。妇人将其盛于半切开的瓠瓜中, 并用盘子盖上, 因此得名。不久之后此虫化为一只五色犬, 被帝喾收入宫中蓄养。当时帝喾与西戎常有战事。对方军中有一名吴将军甚强, 帝喾曾多次讨伐未果, 故下令若有人能取其首级, 便可获得大金赏赐、万户封邑, 并将公主许嫁给此人。出人意料的是, 没过多久, 盘瓠衔著吴将军的首级回到宫中。帝喾无奈, 只得将女儿许配给它。盘瓠背负着公主走入了南山, 生了六男六女, 他们互相配偶通婚之后, 其子孙逐渐繁衍为西南部各少数民族。因此盘瓠被这些民族共同尊奉为祖先。

现在祭祀盘瓠的习俗分布区域遍及湘西、黔东北以及渝、鄂交界的苗区和瑶、畲族聚居区。黔阳与沅陵之间的麻阳县境内至今依然完整地保留了原始的盘瓠祭祀习俗。在麻阳方圆不足百里的锦江流域内, 就有18处保存较完好的盘瓠遗迹。

平遥—历史文化古城 第4篇

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2009年,平遥古城荣膺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再获殊荣,平遥古城现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

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遗址占地2324平方米,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升昌票号创立后,先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相竞效仿。

东大街,东起下东门(亲翰门)、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西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

北大街,北起北门(拱极门)、南通西大街中部。

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芦肚巷等。

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平遥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高中历史热点:十大古城 第5篇

襄阳城位于汉水中游南岸,襄阳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雄据汉水中游,具有多年的历史。襄阳城总长为7322米,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护城河最宽处250米,襄阳城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之说。

第九:宁远古城

宁远古城又称兴城古城。位于辽宁省兴城市。兴城市归属于葫芦岛市管辖,于葫芦岛市西南部,在辽东湾西岸,居辽西走廊中段。

第八:商丘古城

河南商丘古城即明清时期归德府城,现存地上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第七:大理古城

云南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

第六:荆州古城

荆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保存较完好的荆州古城墙,面积4.5平方公里。荆州古城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曾是楚国的官船码头和渚宫,后成为江陵县治所,出现了最初城廓。

第五:歙县古城

安徽黄山市歙县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代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

第四:阆中古城

四川省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曾为古代巴蜀军事重镇。

第三:凤凰古城

湖南凤凰古城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土地总面积约10平方千米,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是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美誉。

第二:丽江古城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位于云南丽江市,坐落于玉龙雪山下。丽江大研古城已有近千年历史,它是以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多元融合的文化为特点,以平民化、世俗化的百姓古雅民居为主体的“建筑群”类型世界文化遗产。

第一:平遥古城

山西省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地处山西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

平遥古城历史故事 第6篇

----以平遥古城为例

1古城简介

1.1 区位介绍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隶属晋中地区。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从一个传统的北方小城镇发展为晋商的起源地,到如今成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被列入世界最值得前往的一百个城市之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业是当地的主要产业。

1.2 发展历程

平遥,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

平遥古城最鼎盛的时期是明清两朝,当时的晋商发展为中国经济的最强劲有力的一股势力,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山西商人引导着当时中国的经济一度走上繁荣,“祁太平”金三角中的“平”即指当时的平遥,平遥城当时的富裕程度也可见一般。

1.3 规模形制

平遥古城是按照中国传统“礼制”思想规划建设起来的,反映了明清时期汉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小城镇的形态特征。在封闭的城池里,以市楼为中心,以南大街为中轴,有四条大街、八条小街及七十二条小巷经纬交织在一起,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条。城内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此外,城池内还建有一些大小庙宇,老式铺面亦是鳞次栉比,自明朝发展到现在城内面积基本未变,一直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明、清时期市井繁华的风貌。

1.4保护类型

平遥古城属于传统风貌型历史文化名城,保留着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完整建筑群,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财富,应当对其实行“整体保护”。平遥古城历经千年,经受住了炮火的洗礼,比较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却在文革中收到了破坏,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的保护意识淡薄,一些古迹文物已经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好在人们的意识有所觉醒,经过抢救性保护和政府有力保护政策的出台,古城正以一个全新而又真实的面貌展现给世人。

2.发展现状

2.1 文化方面

晋商文化作为古城的主流文化,延绵至今,平遥当地人也很有经济头脑,依靠旅游业,直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平遥人一直遵循勤俭持家的生活习惯,民风淳朴,又接受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侵染,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形态。

2.2 建筑方面

平遥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以及待批的文物211处,堪称中国古典建筑的活标本,大部分的建筑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有的被开发成旅游景点,有的经内部改造变成沿街商铺,部分破旧难以维修的建筑,拆除之后仿造之前的结构重新修建,整个城内的建筑格局一直保持着初建时的风貌。

2.3习俗方面

平遥古城在明清时期的大繁荣,促使了其各方面的发展,传统的民间礼制,逢年过节的习俗,历经千年,依然被人们所遵从。符合当今社会文化的习俗都被流传下来,近年来,每年的新年都会有“平遥中国年”活动,吸引来自国内外的友人来平遥过年,体会传统的平遥年味。在一些旅游景点也有传统的明清时期大院生活的重现表演,让人仿佛置身旧朝,感同身受。

2.4存在的问题

平遥古城历经千年,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整修,已经基本实现了古代与现代的融合,经过调研,发现其中不乏有些问题:①部分新建建筑影响了城内的风貌。城内的大部分建筑都是旧时所建,只有部分年久失修的建筑被拆除,但新建的建筑与周围的环境不甚和谐,影响古城风貌。②城内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街小巷,仍有一部分基本处在原始落后的状态。部分沿主要道路的院落内破旧不堪,有碍观瞻。③环境绿化。整个古城内缺少绿化设施,显得没有生机,对于改善环境还需做进一步的工作。④交通组织不力。古城内为了给人营造古朴的氛围,不准机动车通行,但停放机动车的城门口距离景点门口有一定的距离,摆渡车数量有限,交通存在一定的不足。

3.保护目的3.1 遗产保护

平遥古城是人类共有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真实的、综合的、系统的“大文物”,古城街巷的保护自是十分重要。除有完整的城墙外,城内街道、商店、衙署等也较完整地保持着传统格局和风貌,楼阁式的沿街建筑、四合院民居以及市楼、文庙、清虚观等古建筑都很有特色。这些文物古迹既属于我国人民,也是全人类可以共享的文化财富,所以,对文物古迹的良好保护,也是对世界文化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更可以造福百姓,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3.2 原真性保护

历史城镇的保护不仅仅是文物古迹的保护,而仿古一条街等“假古董”的建设更是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原则背道而驰的错误做法,是对历史文化遗产潜在的破坏。所以,历史城镇的保护更要从根本上出发,杜绝或减少假古董的产生,还古城一片纯朴与宁静。

3.3 经济发展保护

再者,旧城的保护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新城的发展,为了让整个县城的天际线看起来符合古城的面貌,古城外的新城建筑高度也都做了一定的限制,一个有着如此得天独厚历史遗存的地方,一定要大力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样才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最终目的。

4.保护策略

4.1延续功能

在旧城改建和保护的过程中,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风格、材料、色彩及装饰等,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的关系,地段在历史上的功能作用,这些均做了最大程度的保留。

4.2贴近风貌

对旧城区内各种损坏较严重的建筑和设施采取改建、扩建、部分拆除、维修养护、改造内部功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措施,改善原有环境质量,保护原有风貌特色,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4.3更新组织

经过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的整修,古城的各项基本市政和公用设施以及环境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古城的面貌又焕然一新,让古城在夜晚也能亮如白昼,一改以往的风情,让古老而又现代的小城变成一座“不夜城 ”。个人观点

旅游故事:兴城古城旅行记 第7篇

今年夏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参观了兴城古城,我很喜欢古城内的景观,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蓟辽督师府和文庙了。

蓟辽督师府始建于明末期,为明末兵部尚书袁崇焕受命督师蓟辽,驻守宁远时所建。占地10292.27平方米,位于古城内春和街路北。袁崇焕,明末军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发现督师府从四个方面展示了明清历史。大堂展区、六科展区、二堂展区、吏舍监舍展区,这四个方面总称为布展。布展中还新建了戒石亭、后花园并维修了府门、仪门、甬道等建筑。整个布展以兴城古城的军事文化为依托,紧扣军事重镇这一主题特色,以传统和现代多种表现形式为手段,再现蓟辽督师府历史雄风。把督师府打造成为城市特色、文化特色、艺术特色鲜明的知名文化品牌。

兴城古城不仅有记载累累战功的蓟辽督师府,还有那古色古香的文庙。

兴城文庙,亦称孔庙,为旧时祭孔之所。它位于兴城古城内东南隅,始建于明宣德五年,占地面积 16800平方米。院内古柏参天,曲径通幽,体现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兴城古城是全国前十名古城之一,我喜欢古城里的每一个建筑,因为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 旅行记作文

★ 关于树叶的儿童故事-小树叶旅行记

★ 旅行见闻周记

★ 国宝旅行记作文

★ 鼻子旅行记作文

★ 文明旅行记作文

★ 星球旅行记作文

★ 福娃旅行记作文

★ 中考旅行记作文

大同古城的历史、现在及未来 第8篇

自2008年以来, 大同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为发展目标, 将古城保护与御东新区开发建设同步进行。整个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御东新区雏形已具, 古城保护迈入新高度, 重点针对古城提出了“整体保护、重点修复、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降低了古城内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疏解古城压力, 恢复和保护古城的空间形态、传统街巷格局和传统历史风貌, 在3.28km2的古城范围启动了大量的保护性工程项目。

2 历史沿革

大同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 曾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华、隋唐军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 有着2300多年的建城史和1600多年的建都史, 是中国九大古都之一。1982年, 大同被国家公布为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根据史志记载, 大同城址变迁大致可划分为:秦汉平城、北魏都城、唐代军城、辽金陪都、明清大同府城及建国后的大同市6个阶段。

3 传统格局与价值特色

3.1 传统风貌

3.1.1 空间形态

大同古城的空间形态基本延续了明清时期的格局:以城墙围合的主城, 外围东、南、北城墙外侧3座小城 (东小城、南小城、北小城) 。

3.1.2 街巷格局

大同古城较完整地延续了里坊制棋盘式格局:以十字大街为骨架, 东西大街为横轴, 南北大街为纵轴, 形成古城主干道体系;四隅内由小型街道十字相交叉, 又呈现出较大规模的“坊”, 形成古城次干道体系;这些“坊”再以小巷纵横分割、分配, 坊内小巷交汇处大多数为“丁”字形相互连接, 形成古城支路体系。构成了具有古城独特风格和特色的街巷格局, 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之说。

3.2 价值特色

3.2.1 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北魏平城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鲜卑族建立北魏王朝后定都平城, 吸收中原文化对平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它沿袭了汉长安城、汉洛阳城和曹魏邺城的形制。在城市建设中许多重要规制和设计理念, 影响到北魏洛阳、隋唐长安的都城建设, 甚至波及域外的日本、新罗。

3.2.2 北朝文明的物质载体

北魏王朝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起到了“民族再造”的作用, 同时北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创立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魏文化是真正做到了兼收并蓄的“大文化”, 追寻北魏文化就是寻找中华文化的根。

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为踪迹难觅的北朝文明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历史佐证。北魏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坐标, 与以南京为代表的南朝文明形成了互补的两个文化板块, 二者共同构建了南北朝历史文化研究平台。

3.2.3 包容多元的地域文化

古城在历史上以古都文化、边塞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多元化文化相融合, 构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1) 古都文化。大同是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同时也是中国九大古都之一, 有着1600多年的建都史, 在中国古都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大同古城框架的基本保留, 是中国学术界对古都研究的珍贵样本。

2) 边塞文化。大同“西界黄河, 北控大漠, 东连倒马、紫荆之关, 南据雁门、宁武之险”, 大同在政治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来被誉为京师之门户、三晋之屏障、中原之保障。

3) 宗教文化。大同历代寺庙众多, 颇具特色。大同寺庙始建于汉代, 兴盛于北魏、辽、金, 延续于元、明、清。在北魏时期, 佛法兴盛, 寺院上百所, 僧尼三千人。辽金崇尚佛教, 建有许多巨刹名寺。元代五教俱兴, 且是佛道之争中心地。明清以来, 大同仍有寺庙百处, 常有僧尼二百余人, 每逢初一、十五、庙会、佛诞, 全城香烟缭绕, 善男信女, 献供进香, 俨然一佛国世界。

4) 民俗文化。大同风俗习惯受北方大漠文化、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影响, 以其不同的历史发展和特殊的地理位置, 使当地风土民情独具风格, 形成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 同时吸收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成分的多民族多元文化现象。

5) 民族文化。大同一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融合的地方。春秋时为北狄所居;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秦汉时受匈奴骚扰, 汉武力征服, 曾大量移民, 汉民和匈奴在大同一带和平共处;西晋由鲜卑所占;北魏时, 大同有汉、鲜卑、山胡、卢水胡、铁弗匈奴、高车、丁零、乌桓、党项等族居住, 随着汉化, 经历了一次民族大融合;隋唐以后, 雁云十六州被割让给契丹;明大同受蒙古族侵扰;清为满族统治。长期持续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大同包容多元的民族文化。

3.3 独具魅力的名城特色

3.3.1 彰显个性的城市空间形态

大同古城范围内高大威严的鼓楼、殿堂、庙宇等公共建筑与平缓质朴的民居形成了富有秩序的空间主从关系和富有韵味的古城轮廓。

大同古城范围内建筑疏密有致, 嵯峨跌宕, 形成古城和三个小城构成的城市整体形态特色。

3.3.2“十”字街+里坊制的城市整体格局

大同古城呈现以十字街为主体的棋盘式路网格局。古城墙内以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将古城分为四隅。主干道呈三经三纬的棋盘式道路网, 8条小街巷和72条绵绵巷作为城内次干路和支路, 纵横分隔,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路街巷格局。

3.3.3 原城址保留多时代多功能的重要建筑

大同是我国北方地区地上文物分布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 古城范围内集中荟萃了我国北魏、辽金以及明清以来众多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保存历史信息极为丰富。其中善化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寺院。华严寺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寺。帝君庙、纯阳宫、清真大寺也各具特色, 源远流长。

3.3.4 卓越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

大同古城城垣一律包砌城砖, 墙高四丈二尺, 四角建有角楼, 四面建有望楼。城周共设四门, 城门均建城楼, 城门外建瓮城、吊桥、城壕。为了加强大同府城的军事防御, 在府城外还特别建有三座子城, 即东小城、南小城和北小城, 城墙四角的外侧与角楼对应, 分别建有一座控军台, 藉以屯兵守卫。城防设施固若金汤, 堪称我国军事重镇的典范。

3.3.5 多元文化共生与多宗教共存的独特历史现象和格局

历史上大同地区长期与周围的各民族交往, 具有明显的族群边缘性和复杂性, 使大同文化呈现出多样性, 也体现出大同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的特征。

在多元文化融合共生的同时, 大同也出现了多种宗教共存共荣的现象, 主要的教派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

3.4 功能划分和建筑特色

围合的城墙和十字大街将古城划分为四隅, 其中东南隅原功能为主要民居区, 现状传统民居四合院保留较为完整, 里坊制格局清晰可见, 但建筑质量较差, 急需修缮;目前主要集中在鼓楼东街、云路街进行了寺庙和四合院修复;西南隅原功能为宗教寺院区, 现状中部传统民居有所保留, 建筑风貌及质量一般;目前主要集中在鼓楼西街北侧进行了寺庙的修复和周边环境整治, 街巷格局和空间尺度改变较大。

西北隅原功能为衙署区, 现状东北角传统四合院民居有所保留;拆除了清远街北侧部分多层商业建筑。

东北隅原功能为王府及仓库区, 现状东部的传统民居有所保留;目前集中进行了法华寺和代王府的修复及其周边环境整治, 规制较大, 街巷格局和空间尺度改变较大。

大同民居建筑受“风高气寒”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尚勤俭”的人文环境的影响, 孕育出了大同民居耐寒抗风的建筑形制和质朴典雅的建筑风格。

不同于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形式与规模, 大同民居院落形成了多种类型。常见的有:一进院落、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及并列式院落等。

大同四合院特点是密集低矮, 庭院呈现东西狭南北长的长方形院子。传统四合院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 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即“出入躲闪, 高低错落”, 大同民居无论正房、耳房还是厢房都是清一色的带脊平房且屋顶举架不高, 弧线优美, 前坡长后坡短。卷棚顶居多, 因为地处高寒环境, 除降低柱高外, 屋顶也相应降低, 以利保暖。与晋中南和北京等较暖和地区的高体型民居,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体来说, 大同民居整体呈现的是北方民居的特征, 但由于其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 使得大同传统民居又具有一些不同于其它北方民居的特性。

大同民居更朴实, 注重功能及实效性。讲究的民居多为一至两进四合院, 或由多个四合院组成的群体院落。但多进院落少用过厅, 多用腰墙隔开, 腰墙中央设单间过门或垂花门。开窗面积不大, 整个民居的建筑形象以实为主, 表现出大同古城醇厚朴实的建筑风格。

与北京四合院相比, 少了一丝雍容洒脱, 却多了一份醇厚朴实;与晋商大院相比, 少了一丝瑰丽堂皇, 却多了一份朴素厚重。

4 2008—2016年大同古城建设情况

2008年至今, 大同古城范围实施了相关的保护修复及环境整治工程, 主要有:文物保护单位修复11项;恢复建设3项;传统四合院修复109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11项;绿地广场建设6处;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并搬迁了6所中学、4所小学、2所医院。目前除西城墙、代王府、环城墙带状公园、民居四合院修复在建外, 其余已基本完成。

5 现状古城的基本情况

5.1 空间形态

现状大同古城西城墙正在建设, 力争年底合拢, 外围东小城规划为以城墙围合的低层商业区, 南小城、北小城仅残留部分土城墙, 城内为多层建筑, 传统历史格局未保留。

以“十字街+内环路”为干道的棋盘式路网系统和里坊制格局;以华严寺、善化寺等寺庙, 鼓楼、四牌楼、魁星楼、署衙、店铺等为重要节点组成城市的主要公共空间;以鼓楼东西街、云路街民居四合院修复为传统街区发展轴的空间形态。

5.2 街巷格局

现状大同古城较完整地延续了里坊制棋盘式格局:以十字大街为骨架, 现状又增加了沿城墙的内环路, 形成古城主干道体系;四隅内仍保留了大部分由小型街道十字相交叉, 形成的古城次干道体系;“坊”再以小巷纵横分割, 坊内小巷交汇处大多数为“丁”字形相互连接, 形成古城支路体系。

5.3 人口变化情况

2008年古城居住人口10余万人, 人口密度高达3.05万人/km2。截止到2013年10月, 古城内居民共有22 840户, 其中楼房住户12 356户, 平房住户10 484户, 按照户均2.6人计算, 合计人口约5.9万人, 人口密度为1.80万人/km2。截止到2015年7月, 古城内居民共有16 922户, 其中楼房住户10 280户, 平房住户6 642户。按照户均2.6人计算, 合计人口约4.4万人, 人口密度为1.34万人/km2。

2007—2013年3月共征收拆迁5.05km2 (城墙外4条道路围合的面积) 范围内的楼房和平房户数总计22 198户 (2013—2015年共征收拆迁4 968户) 。2015年冬季大行动后, 截至4月29日古城内剩余房屋摸底情况, 古城平房总计3 100户, 楼房12 052户。

5.4 用地变化情况

在4条外环路包围的古城 (5.05km2) 范减少了50.2%;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减少了51.6%;工业仓储用地减少了90%;文物古迹用地面积由11.6hm增加到40.8hm, 增加了2.5倍;城市绿地与广场用地增加由4.1hm增加到87.4hm, 增加了20倍。 (5.05km2)

6 古城保护措施的构建

通过系统分析古城历史文化本底, 确定古城的保护框架, 根据古城的构成要素、建筑和院落的风貌、类型、年代、高度等区分保护价值, 分别制定不同的保护整治措施。

6.1 古城格局的保护

1) 保护古城和东、南、北3个小城构成的城市平面形态;

2) 保护古城墙及恢复护城河;

3) 保护古城的十字轴线、节点和棋盘式路网;

4) 保护如华严寺等重要的公共建筑;

5) 保护历史环境要素。

6.2 历史街巷的保护

根据街巷现状保存情况、重要性等因素, 将古城传统街巷分为两级保护:

一级保护街巷:保护街巷的走向, 基本保持原有空间尺度, 两侧建筑改造后应保持原高度, 在立面形式、建筑色彩、材料等方面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二级保护街巷:应保护街巷的走向。

6.3 历史风貌的保护

保护由华严寺等宗教建筑、文庙等文化建筑、鼓楼等礼制建筑、府衙署等官署建筑构成的传统公共建筑风貌, 还应保护和延续古城内以四合院为主的民居建筑风貌, 新建、改建建筑应与历史风貌相协调。

6.4 建筑高度控制

在综合评价现状建筑高度对古城风貌影响的基础上, 结合通视区域保护, 划定古城的建筑高度控制区域, 提出新建、改建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古城内建筑高度控制分为4级:3m控制区, 6m控制区, 9m控制区, 12m控制区。

6.5 建筑风貌分类保护要求

1) 对于文物保护单位及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不得改变文物的原状。

2) 对于历史建筑及保存较好的传统建筑, 应保护修缮外观风貌, 可以适当改造内部设施以适应现代功能需要。

3) 对于古城内的其他建筑, 如风貌协调的, 可予以保留, 如风貌不协调的, 应采取必要的整治和改造措施, 包括外立面改造、降层或拆除等方式, 新建、改建建筑应延续古城的传统风貌。

6.6 建筑风貌分区保护

一类区域: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区内以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为主, 应保护这些建筑的原貌, 按照原材料、原色彩、原有形制和样式对建筑外观进行修缮, 保持原有院落布局。

二类区域:历史风貌区、城墙内侧沿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周边须重点控制的区域。应保持传统建筑风格和院落布局, 建筑高度控制在1~2层。控制新建、改建建筑的高度和外观, 使之与传统风貌协调, 对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整治改造。

三类区域:古城十字大街两侧沿街区域。可用明清传统风格、民国西洋风格或采取传统符号的新建筑。沿街建筑高度以2层为主, 内部以退台式增高。建筑体量不宜过大, 立面采取变化丰富的小开间, 采用灰墙黛瓦为主的色系。

四类区域:古城前三类区域以外的低层建筑区。新建、改建建筑应为具有大同传统特色或形态简化的低层建筑。建筑布局以院落式为主, 色彩以灰、白色系为主, 屋顶形式为坡顶。

五类区域:古城前四类区域以外的多层建筑区。新建、改建建筑应为具有大同传统特色或者带有传统符号的新建筑。建筑高度应符合高度控制要求, 尽量通过小开间等方式减小建筑体量, 色彩以灰、白及浅色系为主。

7 结论

古城保护, 要完善古城的基本功能, 完善医院、学校、公共空间、公园绿地、文化体育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首先让古城是一个“留得住人”的古城。古城保护, 还要延续传统文化特色, 复兴和延续古城的传统商业文化、民俗活动等传统文化, 强化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其次让古城是一个“引得来人”的古城。

平遥古城历史故事

平遥古城历史故事(精选8篇)平遥古城历史故事 第1篇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 酒店管理(高尔夫)李超楠 学号...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