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培训与测试平台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培训与测试平台(精选10篇)

培训与测试平台 第1篇

A/D转换器(ADC)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电路。模拟信号的传输频率、信号周期以及峰峰值对电路工作状态的影响非常大,信号按照设定的频率、周期进行传输,无疑是确保转换器正常工作的重要条件。

郑州计量检测公司中标郑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通信系统第三方检测项目。该工程起于广播台站,止于南四环站,线路长20.649km,均为地下线,设车站16座(其中紫荆山站与1号线同步实施),设车辆段1处,控制中心设于郑州轨道交通控制中心大楼内。检测中心最终利用专业化的信号综合测试平台顺利完成该工程的信号测试工作,为轨道正常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信号检测依据。此外,测试过程中,针对该测试平台所采取的信号测试技术也值得同类测试项目借鉴。

1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1.1系统组成

本综合测试平台由信号采集装置与终端显示装置两部分组成,主要用于实现多路(包含12路单通道,20路双通道路)信号的调理、A/D转换、USB2.0串口通讯以及上位机显示、判定等,具有电压信号的智能检测与诊断、过压、过流、接地等保护功能,能够以数字与文字形式显示电压数值与检测结果。其信号采集装置包含箱体、电源模块、信号调理模块、12路单端A/D模块、2个10路差分A/D模块、USB串口通讯模块及连接电缆组成;终端显示装置由上位机软件与计算机组成。具体如图1所示。

1.2工作原理

信号综合测试平台的工作原理见图2。多路模拟信号经连接电缆输入至信号采集装置的信号调理模块,经信号衰减、隔离、阻抗匹配等处理;处理后的模拟信号分三路分别传输至12路单端A/D模块、10路差分A/D模块I、10路差分A/D模块II,以分别完成数据的A/D转换;各模块经转换后采用UART串口方式发送至12路单端A/D模块,该模块再由USB2.0串口发送至上位机;上位机将接收的A/D信号进行实时显示,同时与数据库存储数据进行比对,同时显示对应通道输入信号是否符合要求,并进行评判。

2信号采集装置

2.1电源模块

电源模块由±18VDC开关电源模块、±15VDC-DC电源模块、±5VDC-DC电源模块、3.3VDC-DC电源模块、±1.2VDC-DC电源模块组成。

±18VDC开关电源用于将220VAC转换为±18VDC电源,用于DC-DC电源变换。

±15VDC-DC电源模块采用朝阳CS18-30-15电源模块,用于信号调理模块放大器工作电源。

±5VDC-DC电源模块采用朝阳CS18-20-5电源模块,作为3.3VDC-DC与±1.2VDC-DC电源输入。

3.3VDC电源采用专用电源模块DC-DC变换获得,作为单片机工作电源。

±1.2VDC-DC电源采用专用电源模块变换获得,作为A/D转换参考电压。

2.2信号调理模块

信号调理模块由信号衰减电路、信号隔离电路与阻抗匹配电路组成。

信号衰减电路用于将26V~180VDC电压进行分压,满足输入信号赋值范围,同时保护后级电路。信号衰减电路利用分压电路实现,采用精密电阻(误差1%)搭建。

信号隔离电路用于将经分压后的±15V电压信号进行隔离、放大至±2.4VDC,满足A/D变换电路的输入要求。信号隔离电路采用差分比例放大电路设计,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

为适应A/D变换电路阻抗要求,对隔离输出电路信号采用射级输出器,进行阻抗匹配,电路原理如图4所示。利用电压跟随器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低的特点,不仅匹配阻抗特性,同时实现电压翻转。

2.3信号采集模块

本系统信号采集通道数量较多,且包含单端与差分两种输入方式,因此本系统将其分为3个A/D转换模块,同时采样转换的方式完成系统硬件配置需求。3个A/D转换模块分为1主2辅结构,两个辅助A/D转换模块均为10路差分输入,1个主转换模块为12单端输入。主A/D模块与辅A/D模块之间采用UART串口通讯,接收其转换数据,同时采用USB2.0串口与上位机通讯,上传转换数据。

主A/D转换模块核心芯片采用C8051F340芯片,该芯片自带17路A/D通道,1个USB2.0C,2个UART串口,满足系统硬件配置需求。其A/D转换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

C8051F340单片机内置的USB2.0串口为标准USB接口,符合USB2.0规范。其工作原理框图如图6所示。

2个辅助A/D模块相互独立,主芯片采用C8051F410芯片,该芯片自带12路12位差分A/D输入通道,2个UART串口通讯。能够很好的满足本系统硬件配置需求。

2.4 A/D通道分配

针对被测试对象30路信号,在不影响信号输入/输出端口定义的情况下,本系统对A/D通道进行了分配,以固化其单端或差分输入端口地址。

3终端显示装置

终端显示装置工作平台为计算机。控制软件为Labview虚拟软件开发的显示界面。能够实现收集下位机上传的信号采集数据,同时与数据库进行比对,根据数据库预先设置的取值范围判定输入模拟信号的性质,同时显示测量电压,判定结果等信息。

4测试结果

4.1测试指标

①频率、周期测试: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频率范围为1Hz~100k Hz的方波信号(TTL电平,占空比50%),用标准频率计测出标准频率,再用设计的测量仪测出频率,求出误差。②峰峰值测量: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频率范围为1Hz~100k Hz的正弦波信号,用标准交流毫伏表测出有效值,通过运算得到标准峰峰值,再用设计的测量仪测出峰峰值,求出误差。

4.2测试结果

通过对信号频率和电压峰值的测试,得到表1~表2所示的测试结果。从三项测试结果来看,该信号测试平台在一定的信号周期内,信号频率和电压峰值实测结果都符合标准值,个别测试项虽然与标准值之间有一定误差,但是都在控制范围内,对总体测试结果的干扰程度非常小,所以综合测试结果符合要求。

5结论

根据该轨道工程信号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所采用的综合测试平台及配套的测试技术最终能够得到客观的、具有公信力的测试数据,为轨道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信号测试依据。在以后的同类项目的实际应用中,建议根据现场的信号测试环境、测试要求对本套测试技术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使之日臻完善,不断提高信号测试水平。

摘要:信号测试是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测试平台以及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往往决定着所得测试数据的客观性。为此,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信号测试项目为例,采用当前比较先进的综合测试平台进行实测,根据测试要求完善测试流程及配套技术措施,以确保测试数据的客观性,从而为轨道安全运行提供具有公信力的信号测试依据。

关键词:采集装置,信号检测,单片机,电源模块,上位机

参考文献

[1]薛世润,高晓丁.基于单片机的铁路巡检仪设计[J].电子世界,2013(13).

[2]先甫克特·阿布来提.通用电源模块测试平台上位机系统设计[D].山东大学,2015.

培训与测试平台 第2篇

摘 要:形成性评估无疑是大学教学改革的指导原则和实施方向。本研究探索旨在利用目前高校师生人手一部的手机等智能终端,借助高校校园网、wifi和3G等优势网络资源,创建移动智能教学测试云平台,以期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监控,教学效果反馈与分析零延误,实现高校教学评估“随e测”与“随e练”的“双e”及“在课堂”与“在云端”的“双在”终极管理。经过部分学校相关教学实验,该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英语测试手段的现代化改革。

关键词: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测试改革;形成性评估

一、引言

云技术与现代无线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潜力巨大的云产业和APP应用市场。然而面对巨大的教育市场,云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的APP应用技术的完美结合却并不多见。尤其是在移动手机上实现信息化、无纸化和智能化的教学与测试的云平台建设依然为市场空白。我国大学英语应试教学的现状迫切需要改革,新课改提出了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机技术在大学教学中的运用等观点,其有效实施促进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显著提高。英语测试作为评估的重要手段,更是对课程改革成果的反映,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进行的这一背景下,英语测试的不断改革创新显得举足轻重。

二、语言测试理论

语言测试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以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学习论和心理测量学为理论基础,以测试理论和手段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经历了前科学语言测试阶段、结构主义阶段、社会语言学阶段和交际语言测试阶段,后三个阶段分别反映了结构主义模式、社会语言学模式和交际语言测试模式(Heaton1991)。

(1)前科学语言测试阶段(Pre-Scientific Period)。语言测试伴随语言教学的发展而出现,20世纪40年代前的语言测试被统称为前科学语言测试。在这个时期,语言教学人员仅仅将语言视为一门涵盖语法、词汇、语音的知识来教授,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approach),因此在语言测试中通常进行短文写作的笔试形式,而缺乏对口语和听力的考查(刘金声2008)。

(2)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阶段(Psychometric-Structuralist Period)。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结构主义语言测试占主导地位。在这个阶段,人们对语言有了客观科学的认识,语言测试的理论基础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语言学,而在方法上汲取了心理语言学领域的心理测量学方法,代表性测试为分离式测试(Discrete Tests)(薛荣2008)。教学人员通过划分考点的方法对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成分进行测试,采取多项选择题的形式来增强测试的信度和客观性。但在这种测试中并不能反映出学习者语用能力,效度问题鲜有涉及。

(3)综合——社会语言学测试阶段(Integrative- Sociolinguistic Period)。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提倡综合测试法。在结构主义语言测试中,测试者将语言知识进行分解,独立地考查在非语境情况下的测试成绩。而综合测试主张测试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对语言技能和语言成分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查,不在测试中刻意追求区分各单项语言技能或能力,而是强调两项或两项以上语言技能的综合评估,提高了测试的效度。在这一时期,测试类型为综合题,如完形填空、听写、口试、改错、作文等(Brown 2005)。

(4)交际性语言测试阶段(Communicative Testing Period)。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 (1965) 在批评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两个不同的概念。但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语言能力相对抽象,由此在20世纪80年代Canal和Swain(1980)提出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的交际模式。1972年,美国人类学教授、社会语言学家Hymes(1972)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认为使用语言不但要能够按照语法规则生成形式合格的句子,而且还应具有在不同的语境中合理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Bachman(1996)提出了新的交际能力理论模式(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 Model)。Bachman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就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主要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组成。在交际性语言测试中,测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习者是否能够在一定的语境中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所以在试题的设计中倾向于让学习者解决实际生活中任务和问题。交际性语言测试把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具有更优的效果。

可以发现,当代语言测试和评估从分析式转向综合式,从重视部分到重视整体,从面向外部结构转向重视内部结构(杨满珍2002)。方向基本上从单纯的测试语言形式到测试语言的具体运用能力(薛荣2008)。这就要求测试者尽可能在测试中充分考查听、说、读、写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在测试内容上将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进行有机分配与结合。由于语言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往一锤定音具有终结性质的期末考试应逐渐分散为随堂测试,更有利于教学人员掌握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薄弱环节,以此进行重点强化提高。而且,测试的结果不仅仅采用唯一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了新的考验,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字面的语法,及时动态且长期有效的沟通平台成为一种需要。

除了从测试自身发展的历史阶段来探讨目前测试改革的出路外,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芬根据教育目的的不同,把教育评估分为“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两种。终结性评估用于检查学习课程结束时的结果,它的重点是学习的成果。形成性评估是为改进课程教学在活动中进行的评估,它的重点是学习的过程。从实施方法上来看,终结性评估的手段主要是考试,形成性评估则是课堂测验、作业、平时观察等。从测试的内容来看,终结性评估是对学习成果的总的考查,形成性评估则是根据阶段性目标形成的阶段性检验。从实施时间来看,终结性评估进行于学期末,而形成性评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过程性评估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教师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通过形成性评估,教学的信息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教学方向和目标随着评估结果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进,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为顺应测试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新要求,本研究采用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来探讨大学英语测试改革,旨在增加形成性评估在决定学生英语课程成绩中的权重,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及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

三、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的研发及应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移动通讯设备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及其网络以及移动通讯终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也随之增强。英语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变革促使英语测试手段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的英语教学和测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传统英语测试手段存在以下局限性:(1)传统的英语测试出卷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工作效率低,试卷质量还难以保证。(2)在设计试卷的时候,往往会因为考虑测试的可行性而过多地强调试卷信度,大量采用选择性客观试题,忽视了试卷的效度问题。(3)在对一些主观试题打分时,很难切实做到公正客观地评估应试者的真实英语水平。(4)英语测试后的工作也常常是仅限于教师订正答案,而极少对试题本身的难度和区分度以及考试分数所反映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这种只重视测试不重总结的行为,也不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和学习弱点,不利于及时调整英语教学策略。我们应当认真研究英语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现代的测试手段即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来推进英语测试方法和测试类型的多元化,同时,尽量消除测试对英语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对英语教学工作起到更为有利的反拨作用。

近10年来,国家以重点项目和工程为引导,以示范点为抓手,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投资巨大,加上一些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使得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环境得到了长足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2012年,中国教育信息化每年的投入都不低于400亿,且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首次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纳入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可以预见,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产业在未来的10年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

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无疑给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提供了实时高效、绿色环保、方便快捷的平台。但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与管理环节的考试测试,其实施手段却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笔墨纸张的手工时期或机器读卡的半智能时代。制约其发展的核心因素是防不胜防的高科技作弊手段和工具,其中移动智能设备是考试防范的重点。智能手机更被看作各类考试的天敌。此类应用开发因此受到禁锢而成为市场的盲点。

基于云平台的原创APP应用支持用户注册和安全登录,兼有在线考试、在线课堂、在线学习、在线竞赛、在线会议等多种功能。在线考试包括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考试管理、评卷管理。题库管理可以让老师提前录入相关的考试试题,作为知识沉淀的知识库。设置试题的查询、删除、录入、修改等功能。试卷管理可以创建考试内容、设置考试的题型、答案、考试的时间以及参加考试的人员范围。考试管理是考场中老师主要的监控管理的平台,可看到考场中学生的登陆状态、考试进度、学生考试过程中有无异常等,也可通过界面进行学生状态的控制,发现作弊可强制中断某个学生的考试进程。评卷管理分为三块内容。在考试答案预先设置的情况下,结合档案便可自动进行评分,如未预先设置,可以进入人工阅卷模式。成绩查询可以查询学习、班级、单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成绩分析等。试卷浏览可查看单个学生的答题结果,界面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拼装。在线课堂提供课堂测验题目的管理及发布,具备测验结果的查询功能,提供相关资料的管理及发布功能,提供课程表的维护功能。可查看相关的留言信息,并进行相关信息的回复。在线学习提供家庭作业的录入管理及发布功能,提供答案的发布功能,具备考试结果查询及分析功能。提供学生长期的测验结果信息综合评估功能,并提供结果查询。在线评比提供竞赛选手的信息录入功能。提供投票、打分结果的统计分析,并以图表的方式进行展现。在线会议提供与会人员的签到结果查询,发布与维护会议材料,提供与会相关人员的意见反馈的浏览功能。

该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在经过逐级研发完善后,先后在江苏的多所大学中学进行测试和试运行,其反响积极。教师利用该教学云台探讨教学改革新路,取得效果良好。同一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两个班级被分为两组,这两个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入学英语分级考试中成绩相同。一组采用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对教学效果进行跟踪监控,另一组仅采用终结性评价方法即期末考试来考核学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效果在一年时间内由问卷调查、期末考试和等级考试的结果来进行综合对比。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平时成绩、周记、问卷调查、面谈和学生讨论等评估手段来看,试验组的教学效果、学生反馈、测试成绩及四六级通过率均优于对照组。

教师对该教学云平台的意见是:该平台创建了教学云端平台,丰富并拓宽了智能移动应用。同时可以实时实地跟踪和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了教学反馈零滞后,成绩分析无延误,师生互动更多元。学生对使用该教学云平台的意见是:将手机这样的智能移动终端从教学测试的重点防范对象变成了学习测试的良师益友,实现了普通教室的“双在”和“双e”的教学体验,即教学活动既在场又在线。教学在眼前,管理在云端。练习测试随e练与随e测。测试方法简单有趣有效,很能顺应身处信息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习惯。可见,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实现教学模态从PPT到PPT+APP的转换,教学手段从3机(计算机、阅卷机和打印机)2异(异时异地)1卡(答题卡)到3端(教师端、学生端和云端)2实(实时实地)1色(绿色环保)的全方位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四、结语

总之,现代大学英语测试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正朝着个性化、高效化、互动化和客观化的方向不断发展。通过技术化的科学

手段,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智能手机作为考试工具,可以为现代化教育手段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的研发和应用,本研究希望积极推进英语测试类型和测试方法的多元化,为大学英语测试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Bachman & Palm er.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 Brown, J. D. Testing in Language Program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English Language Assessment [M]. New York: McGraw - Hill Companies, 2005.

[3] Canale, M. & Swain, 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 . Applied Linguistics, l980 (1).

[4] Chomsky, N.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 .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65.

[5] Heaton, J. B. 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M] . London: Longman Group, 1991.

[6] 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 In Pride, J. B. and Holmes, J. (eds). Socio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

[7]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 刘金声,单亦祯. 语言测试综述[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9] 薛荣. 当代语言测试: 理论发展与未来趋势[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0).

[10] 杨满珍. 20世纪90 年代国外语言测试的发展[J]. 外语教学,2002(5).

[该研究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30920140132030),项目名称:“大学英语测试改革: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在任务型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估”]

《软件测试》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第3篇

二十一世纪信息产业的飞快发展推动着各行业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学校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相关的多媒体教学活动[1,2,3,4]。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高效快速沟通的平台, 可以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开放性, 教师可以把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发布到该平台供学生学习参考及下载, 教师还可以在线发布作业, 发布试题。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及考试结果了解学生在软件测试课程学习方面的不足, 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本系统进行在线考试, 通过成绩反馈, 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 还可以了解关于本课程学习的最新动态。与传统的方式相比, 网上教学平台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它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实时开放, 再加之以必要的传统的方式, 大大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既方便又快捷[5,6]。系统采用ASP.NET技术[7,8]开发, 后台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9]提供数据服务。

1系统需求分析

本教学平台由后台管理和前台构成, 是一个典型的B/S架构, 后台管理即教师用户管理模块, 主要提供对该教学平台前台内容的管理, 这些内容包括课件、视频、试题、作业、通知等, 前台即学生用户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后台内容的显示及信息交互等操作。

1.学生用户模块需求

学生用户模块设计即前台模块设计, 普通匿名用户在前台可以浏览通知公告, 查看教学大纲, 播放教学视频, 浏览教学课件等, 并可以注册为合法用户, 在注册后登录系统, 可以获得更多的权限, 可以下载视频, 下载课件, 下载作业, 作业提交, 在线考试, 以及进行当前用户密码资料的修改。

2.教师管理模块需求

教师管理模块主要用于教学相关信息的发布、更新和维护, 以及对学生相关信息进行管理, 实现对《软件测试》教学平台的管理。教师通过身份验证登录, 进入后台管理。在后台管理模块中, 教师可以添加学生用户、删除用户, 可以发布课件, 发布通知, 发布教学视频, 发布教学大纲, 发布作业, 发布试题等功能操作, 并可对课件、通知、教学视频、教学大纲、作业、试题的信息进行维护管理, 可以查询学生的考试成绩, 回复学生的留言及留言管理, 修改登录密码等。

2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采用B/S模式, 即由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构成。系统为用户提供恰当清晰的使用界面, 便捷的操作方式。用户可以直接在网上查看网站信息, 系统分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角色, 学生用户登录后可以下载相关教学资料、在线考试、在线留言等操作。教师用户登录后可发布相关教学资料, 添加用户, 回复学生留言等操作。

本系统主要由教师管理模块和学生用户管理模块两个大模块组成, 各个模块的具体功能如下。

一、教师用户模块

1.用户管理:添加学生用户、管理学生用户。

2.课件管理:发布教学课件、课件资料管理。

3.通知管理:发布通知信息、查看通知、编辑通知、删除通知。

4.大纲管理:发布教学大纲、查看大纲、编辑大纲、删除大纲。

5.作业管理:发布作业、管理作业、查看学生提交作业情况。

6.试题管理:发布试题、查看修改试题、删除试题。

7.视频管理:发布教学视频、视频资料管理。

8.成绩查询:通过输入学生用户名查询学生的考试成绩。

9.教学互动: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10.修改密码:登录之后可进行当前用户密码资料修改。

二、学生用户模块

1.用户注册:注册成为学生用户, 以便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权限。

2.用户登录:通过身份验证, 以学生的身份登录网站。

3.视频教程:播放相关教学视频、下载。

4.教学课件:在线浏览课件, 下载教学课件。

5.作业下载:下载老师布置的作业。

6.作业提交:提交已完成的作业。

7.教学互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留言向老师咨询。

8.在线考试:在线考试, 查看成绩。

9.查看大纲:预览各章节教学大纲, 以便更好的学习该课程。

10.查看通知:查看教学通知。

11.修改密码:登录之后可进行当前用户密码资料修改。

3系统设计与实现

3.1系统登录模块设计

系统登录模块是学生用户, 教师用户登录系统进入相应操作界面的入口, 其位于系统首页导航栏下方的左边, 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选择身份 (学生或者教师) , 点击“登录”后经验证即可进入相应角色的界面。

登录模块主要是身份的验证, 对学生用户或者是教师管理的行为都有一定的安全性控制, 其主要功能是验证用户是否合法, 用户登录模块页面主要由用于收集登录信息的前台表单部分, 点击相应按钮后触发事件通过后台来验证相应的信息。

3.2注册界面设计

用户注册界面是针对还没有账号但是想学习课程相关信息的人员, 注册人只需要填写用户名, 姓名, 密码, 确认密码, 选择性别, 即可成为普通用户, 其拥有和管理员初始添加的用户一样的权限, 大大提高了信息共享, 为想要学习软件测试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并且专业的平台。

该注册界面采用比较常用的控件实现, 采用textbox录入用户名, 姓名, 密码, 文本框设置requiredfieldvalidator来约束其为必填项, 性别采用Drop Down List控件来实现, 控制了输入选择, 避免了不必要的输入错误, 密码采用MD5散列算法直接转换为MD5编码进行比对, 经验证后存储相应信息到数据库。

当用户输入相关信息点击“确定”注册时, 后台根据数据库所存储的用户名判断当前用户输入的用户名是否重名, 若重名则提示“该用户已存在”, 并返回注册页面。若用户输入的信息合法, 则将注册信息插入到数据库表, 并提示用户注册成功。

3.3学生用户管理模块设计实现

学生用户管理模块主要针对学生用户, 用于后台内容的显示及数据操作。主要包括视频教程、查看通知、作业提交、教学互动、在线考试、查看通知等9个子模块组成。其中部分子模块设计界面介绍如下。

1.视频教程界面设计

视频教程界面主要是给学生提供课程视频教程在线观看、下载等功能, 用户不需要登录就可以在线观看视频, 但需登录才可以下载视频。这里采用比较简单的SWF视频格式, 无需在网页上添加播放控件即可播放,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视频播放的实现难度。

视频教程界面信息显示主要使用Data Grid控件实现, 首先, 在Video.aspx页面中添加Data Grid控件, 并将数据库表Video中相应的数据字段绑定到列中。并在其后台代码Video.aspx.cs中添加数据库查询语句, 将数据绑定到Data Grid控件。

2.教学互动界面设计

教学互动模块主要是给学生和老师之间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可以留言请求老师帮助, 老师可以回复留言来解答学生的难题, 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必须面对面的限制, 不仅方式灵活很多, 而且节省了学生和教师的宝贵时间, 更有利于教与学。

在教学互动界面中, 使用Data List控件以表的形式呈现用户的留言内容, 用户在线留言使用Text Box控件接收用户输入的文字信息。

3.在线考试界面设计

在线考试模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在线考试, 考试题型为选择题, 教师预先录入试题, 形成试题库, 学生登录后输入题目数量, 系统随机生成试题呈现给考生, 学生考试结束提交试题后跳转至成绩查询页面, 输入用户名即可查询考试成绩。试题界面用Data Grid控件呈现试题内容, 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如果没有完成所选择的的试题量, 系统不允许提交试题。

3.4教师用户管理模块设计实现

1.通知管理

通知管理由发布通知和通知信息维护两个子页面组成, 发布通知页面用于教师发布教学通知信息, 通知信息维护页面用于修改、查看等通知信息的维护。发布通知界面的设计主要是Text Box控件及Button控件的应用, 设置Text Box组件及Button的相关属性, 双击Button控件。

2.课件管理

课件管理包括发布课件和课件信息维护两部分, 上传课件的格式可以为word、ppt、txt、SWF四种, 上传者需要添加课件标题和课件说明, 系统会自动获取当前时间, 点击确定添加课件, 如果上传的格式不符合要求, 会给出“对不起, 请选择Word/ppt/swf/文本文件!”提示。

4结论

本文以《软件测试》课程为切入点, 通过对《软件测试》教学平台的需求分析, 建立了一个在线教学平台, 实现教学相关资料的发布、学生与老师留言交流、在线学习、在线考试等多功能的网络应用平台。探讨了基于ASP.NET技术, 采用SQL Server2008数据库, 在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的基础上, 结合C#等技术实现《软件测试》教学平台;详细介绍了系统数据库的结构与设计实现, 及各功能模块的实现过程, 并对系统进行了测试。

该平台的实现,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教与学方式, 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途径, 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余翠兰.基于ASP.NET的学生住宿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 2014, 35 (4) :37-41.

[2]袁剑锋.《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中的思考与建议[J].软件, 2015, 36 (7) :79-81.

[3]陈书林, 林菡, 翁玲敏, 等.学生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 2014, 35 (4) :90-93.

[4]王庆喜, 齐万华.职业规划与就业交流系统分析与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 12 (8) :85-86.

[5]王象刚.基于云计算的软件测试[J].软件, 2013, 34 (12) :246.

[6]刘锋, 郭维威.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算法的研究与实现[J].软件, 2014, 35 (7) :28-33.

[7]刘延, 刘帆.ASP.NET开发实例完全剖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105-108.

[8]李应伟, 姚素霞, 景丽.ASP.NET数据库高级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52-53.

培训与测试平台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培训平台

一、计算机网络培训平台建立的必然性

(1)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日益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给计算机网络培训平台的构建创造了机会,而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并且结合自身培训的要求可以更好地为受训者进行服务。培训的内容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不断地更新,更为重要的是培训内容、目标、评价和交流互动可以借助互联网来实现。

(2)培训环境竞争的日益激烈。当前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拔地而起,因此培训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市场上的许多培训机构为了在第一时间内抢占商机,纷纷选择构建计算机信息网络培训平台。平台的构建是为了能够在培训市场上获取一席之地,因此计算机网络信息培训平台的建立成为了大势所趋。

(3)受训学员自身的需求。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很多就业以及待就业的人群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所表现,纷纷选择报名培训机构的方式。但是由于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培训机构已然不能满足受训人员的自身需求,为此计算机网络信息培训平台便应运而生。

(4)解决培训师资短缺的问题。优秀的培训教师相对来说较为稀缺,加之培训人员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现场教学的次数和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但是若是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全国各地优秀的讲师集合在一起,并且让受训人员在网络自行学习,既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统一,也可以让更多人在自由的时间内接受培训。

(5)扩大培训的规模和效益。网络信息培训平台的建立是必然的,这主要是因为其具备传统培训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因此其可以创造更多的效益和利益,为此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开始着手计算机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通过网络培训平台的构建扩展了受训的人群,增加了培训的规模从而实现了效益的增加。

二、传统培训方式存在的弊端

(1)缺乏实效性和实用性。首先传统培训的方式缺乏一定的实效性和实用性,这主要是因为传统培训多半以培训人员的讲解为主,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已然不能满足身经百战并且有丰富实战经验受训者的实际需求了,加之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也缺乏一定的实效性。培训人员在培训上讲解的内容很多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符,无法满足受训人员的学习需要。

(2)传统培训方式的费用较高。职工专业培训、现场培训、短期培训、岗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都是传统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培训内容的费用也较高。相应的培训人员教学、培训材料、考核评估等都是较为繁琐的工作,这些都需要培训机构人员认真完成的,因此其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和物力。

(3)传统培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的培训多半以固定教室、固定时间、固定培训人员为主要形式的培训,而这种培训模式不能让受训人员自主选择受训的时间、地点和培训人员,因此就会造成一些不便,很多受训人员会因为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选择放弃受训。

(4)传统培训的内容较为陈旧。除此之外传统培训的内容较为陈旧,而职场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为此传统的培训内容将会因为无法跟进时代的潮流被淘汰。这也是因为传统的培训方式无法像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一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获取有效的信息,因此培训内容过于陈旧。

(5)尚未建立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当前很多传统培训机构都未能够建立一个培训质量保证体系,以至于很多培训机构的培训人员都身兼多职且专业知识不过硬。为此加强和加快计算机信息网络培训平台的建立十分重要,同时这也是为什么计算机信息网络培训平台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计算机信息网络培训平台的优势

(1)实用丰富、影响广泛。计算机信息网络培训平台之所以能够大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在内容形式上都较为丰富,且由于其具备较好的传播性,因此在影响上也比传统培训更加有力和广泛。针对不同的职业受训需求,计算机信息网络培训平台可以为其提供高效有用的信息。

(2)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也是计算机信息网络培训的优势之一,由于其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方式,将互联网上有用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内搜集起来,并且结合自身培训的特点设计出独特的培训课程,从而满足各个职业受训人员的实际需求。

(3)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培训机构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帮助实现资源共享,受训者可以在计算机信息网络培训平台上获取更多的信息,这种优势可以帮助培训机构充分地挖掘教育资源。这样也可以帮助不同受训者多样化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受训者不会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四、计算机网络培训平台的建立与应用

(1)意识到网络平台建设的重要性。首先培训机构应正确看待网络平台构建的重要性,并且切实地将其落实到实处,最大限度内发挥网络培训平台的作用。信息网络培训平台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培训机构应快速构建网络培训平台从而获取更多的培训市场。

(2)制定个性化的网络平台。个性化、人性化的网络培训服务平台,可以满足不同受训者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希望获得培训人群的关注。在满足受训者个人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要关注其精神上的需求,为此培训机构之间应经常进行信息交换和交流,从而更好地把握受训学员的实际需求。

(3)为受训学员进行服务。计算机网络培训平台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为受训人员服务,因此应时刻保持着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和意识。平台的搭建应充分考虑受训人员的心理需求,在为其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要让受训人员意识到自身是培训的主体。

(4)加强网络培训平台的监管。网络培训平台监管力度应进一步加大,网络培训的过程应得到监控,受训者的反馈也要得到充分地利用。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网络培训平台更好地发展,加强网络培训平台监管的具体做法可以为:将受训人员学习的整个过程、状态和结果都要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并做到实时反馈和分析。

(5)建立网络信息化员工培训系统。系统管理、题库管理、人员管理、组织管理等都是建立网络信息化员工培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到在线学习、测试、考试和分析的人员,分别扮演了辅导员、管理员、讲师等角色,因此为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培训平台更加有序和高效,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统筹规划的管理平台十分重要。

五、结束语

要想大力开展和运用计算机网络培训平台,首先要充分意识到网络平台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其次制定个性化的网络平台,可以为更多的人群进行服务;除此之外要秉着为受训学员进行服务的标准来开展培训工作;最后要加强网络培训平台的监管工作,营造一个健康和稳定的培训环境,并且网络信息化员工培训系统的构建也十分与必要。相信使用丰富、影响广泛的网络信息培训平台,将会为更多有受训需求的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隋晓冰.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张巍.涉网络犯罪相关行为刑法规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

[3]王海敏.企业E-learning网络培训平台的有效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4]李波.网络教师培训学习内容分类以及呈现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培训与测试平台 第5篇

渗透测试是网络安全实践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渗透测试的目的在于深入目标网络内部, 检验一个系统网络能否接受住黑客的攻击[1]。由于渗透测试模拟了真实的攻击者, 所以很可能对网络的正常运行造成损害, 那就必须要减小或消除渗透测试本身对网络运行的消极影响。并且现今的Web应用架构出现了新的变化, Web应用不仅可以实现动态页面, 而且往往跟数据库操作系统进行捆绑[2], 使得存在威胁的环节增多, 即使相关厂家不断的更新补丁来加固安全, 其漏洞仍然大量存在, 导致应用开发人员和漏洞检测人员对于新漏洞的学习成本不断增加。Web Goat应运而生, 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两大困扰。

1 渗透测试

1.1 渗透测试的概念

心理学上有换位思考的说法, 将其应用到计算机安全上就衍生出了渗透测试技术。渗透测试是一种通过模拟恶意黑客的攻击方法, 来评估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性能的方法。[3]这个过程包括对系统的任何弱点、技术缺陷或漏洞的主动分析, 这个分析是从一个攻击者可能存在的位置来进行的, 并且从这个位置有条件主动利用安全漏洞。

渗透测试是以入侵者的思维方式, 使用黑客入侵所使用的探测和入侵工具, 以成功入侵网络系统为目的, 其整个思路、过程和黑客入侵行为一致[4]。但与黑客的攻击相比, 渗透测试选择不影响业务系统正常运行的方法进行攻击, 发现漏洞和系统缺陷, 并不对系统本身造成危害, 即仅仅通过一些信息搜集手段来探查系统的弱口令、漏洞等脆弱性信息, 提出安全解决方案, 了解系统和网络的安全强度。

1.2 常见渗透测试工具

主流商业扫描器有ISS Internet Scanner、Core Impact、NSFOCUS极光扫描器等, 常用端口扫描器有Nmap、Superscan, 溢出工具应用最广泛的是Metasploit, WEB漏扫工具有App Scan、Web Inspect、Nikto, 此外还有THC Hydra、Cain&Abel等破解工具。

以App Scan为例, 它是IBM公司出的一款Web应用安全测试工具, 采用黑盒测试方式, 扫描常见的web应用安全漏洞。

App Scan功能齐全, 支持登录并且拥有十分强大的报表。并且在扫描结果中, App Scan不仅让用户能够看到扫描的漏洞, 还提供了详尽的漏洞原理、修改建议、手动验证等功能。但是作为一款商业软件, 其昂贵的价格让众多学习者望而却步。

这些常用的渗透测试工具中, 一些是专业领域用户使用, 一些为商业软件, 有些可能并不适用于一般的学生。

2 Web Goat渗透测试平台的概述

2.1 Web Goat简介

Web Goat是OWASP (Open Web Application Security Project) 组织研制出的一个基于J2EE架构, 用于演示Web应用程序中典型安全漏洞的应用平台, 是OWASP旗下的开源项目中比较著名的一个元老级计划之一。Web Goat旨在应用程序安全审计的上下文中系统条理地讲解如何测试和利用这些安全漏洞。Web Goat本身是一系列教程, 其中设计了大量的Web缺陷, 这些漏洞并非程序中的bug, 而是设计用来讲授Web应用程序的安全课程, 指导用户如何去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攻击, 同时也指出如何在程序设计和编码时避免这些漏洞。当前提供30多项训练课程, 其中包括:跨站点脚本攻击 (XSS) 、访问控制、线程安全、操作隐藏字段、操纵参数、弱会话cookie、SQL盲注、数字型SQL注入、字符串型SQL注入、Web服务等。

2.2 Web Goat的教学方式

Web Goat本身独特的教学方式为人称道。学习者首先需要具备相应漏洞的基础知识。虽然Web Goat应用程序本身提供了有关的简介, 但是很可能需要查找更多的资料才能了解该漏洞的原理、特征和攻击方法, 甚至要自己去找攻击辅助工具, 所以, 它对于激发安全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来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安全知识的理解及动手能力方面, 都非常有帮助。

3 Web Goat渗透测试平台的开发

Web Goat在漏洞的整理分类归纳方面显示了一定的局限性, 30多个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广大用户对于渗透检测学习的需求。因此本文着重介绍添加的“HTTP参数污染”和“Flash XSS”两项教学内容。其余课程用户可以结合用户手册学习操作。

3.1 HTTP参数污染实验

3.1.1 技术主题

该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介绍如何进行HTTP参数污染攻击测试。

3.1.2 技术原理

HPP是HTTP Parameter Pollution的缩写。这个漏洞由S.di Paola与L.Caret Toni在2009年的OWASP上首次公布。这也是一种注入型的漏洞, 攻击者通过在HTTP请求中插入特定的参数来发起攻击。如果Web应用中存在这样的漏洞, 可以被攻击者利用来进行客户端或者服务器端的攻击。

3.1.3 总体目标

能够通过修改http参数来对提交的结果进行一定的干涉修改。

3.1.4 操作方法

借助工具Firefox的插件Tamper Data.在页面图1所示点击survey按钮。

然后Tamper Data截获请求查看如图2所示。

在这里可以看到其提交请求的URL里面, course_id这个参数正好是第一步提交的course_id的参数。所以可以考虑对这个参数进行注入。利用Tamper Data拦截在第一步选择课程时提交的参数, course_id的值改为1%26survey_result%3Dgood, 如图3所示。

提交后就可以看到课程已经识别到了我们已经成功注入了这个参数, 这时候, 不管选择的评价是好还是坏, 最后的结果都会是好。

3.2 Flash XSS跨站漏洞实验

3.2.1 技术主题

该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介绍flash中与Java Script交互部分使用不当造成的XSS攻击测试。

3.2.2 技术原理

Flash中的编程语言为AS, 但是AS代码之中如果借助JS与页面进行通信, 而且没有对传入的参数进行过滤的话就容易导致XSS;例如:External Interface.call () 可以调用外部的JS函数, 但是比如在External Interface.call (param1, param2) 中param1或者2是由外部传入而且没有做过滤就会导致XSS。

3.2.3 总体目标

学生实际构造XSS, 使自己的JS语句能够被反射执行。

3.2.4 操作方法

如图5所示, 笔者在反编译本页面的falsh源码之后, 发现并没有对传入的参数进行过滤, 存在函数External Interface.call (root.loader Info.parameters.js, ”helloworld”) ;发现参数1处并没有被有被过滤直接调用。

如图6所示输入alert之后可以直接覆盖原来的函数执行alert函数。

改变输入的内容就可以灵活的去执行指定的JS语句了。

3.3 关键模块和界面的汉化

对于中国用户而言, Web Goat最大的不足便是全英文的版本让多数人无从下手。如图7为关键页面汉化的效果。

4 Web Goat应用于教学研究的价值

2001年, 我国第一个信息安全本科专业于武汉大学建立, 目前80多所大学设立相关专业, 并在个别院校开设其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点。但总体来说我国在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起点还较低, 技术人才匮乏。为了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 国内各大高校近年来大幅度提升实验实践项目要求, 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学生, 笔者对此现象就有很切身的感受和体会。

众所周知, 网络领域知识更新换代速度极快, 与国外教材相比, 目前我们的课本使用周期长, 再版时间久, 时效性不强, 可能导致课程学习和实际需要的脱节。网络渗透技术作为一门专业限选课, 同学们普遍反映课堂上大多时间都是老师讲授理论知识, 学习兴致不高。授课教师也认为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 缺乏合适的训练课程和模拟教学的应用平台。

Web Goat渗透测试教学平台能在较大程度上缓解此教学困境。作为一款开源并且对操作环境要求不高的软件, Web Goat易于安装使用, 关键界面汉化更能适用于国内学生的实践学习。此外老师也可结合教学目标, 布置对Web Goat相关课程实践的课外任务,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调高教学质量。学生可通过有针对性的案例实践操作, 更高效地掌握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5 总结

当前, 渗透测试自身的破坏性使实验教学的开展受到很大局限, 而实践又是检验理论掌握技术的必经之路, 这就导致了网络安全实践教学面临各种困境。Web Goat渗透测试教学平台通过在虚拟网络环境下设置各类训练课程让学生理解了渗透测试的流程和手段。文中两项新添加的实验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HTTP参数污染和XSS跨站漏洞的知识, 同时关键界面的汉化也为学生实践提供了便利。

参考文献

[1]Frank Lam, 朴辉.渗透测试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安防科技, 2003, (3) :58-59.

[2]郑炯.WEB应用安全漏洞挖掘的研究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1.

[3]常艳, 王冠.网络安全渗透测试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 2008, (11) :3-4.

培训与测试平台 第6篇

汽车变速器是汽车底盘传动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功能主要包括改变传动比、实现汽车倒退行驶、切断动力传递等方面, 变速器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汽车传动系的性能, 关系到整车的质量。正是因为汽车变速器在汽车总成中的重要地位, 所以汽车变速器的故障诊断技术一直都倍受关注。目前德国的DISCOM和Reilhofer KG公司已有相应的振动分析诊断产品面市, 但其功能和通用性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并且由于价格昂贵, 并不适用于我国的大部分变速器生产厂商。我国目前已有少数科研机构对变速器故障诊断系统开展了研究, 但是其精度和知识发现能力都有待提高。成熟的故障诊断系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还不多见, 我国许多变速器生产厂家还是采用非常原始的手段来对故障进行检测, 即通过听取变速器试运转过程中是否有异响来判断, 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经验, 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不规范性。所以开发出一种实用的汽车变速器故障诊断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试验平台的总体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

本文设计的汽车变速器故障诊断测试平台是一个用来对汽车变速器故障诊断方法进行有效性测试和改良的平台。该测试平台能够驱动变速器运转, 可以模拟实际路况下的变速器运行工况, 可以对汽车变速器的某些基本性能指标进行测试。这也是汽车变速器故障诊断测试平台所必备的前提条件。测试平台为汽车变速器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建立起数据采集通道, 可以采集汽车变速器运转过程中的各种参数, 例如振动、噪声及温度等, 作为故障诊断的实时数据, 可为各种不同故障诊断方法提供一个一致性的测试平台。

本文所开发的汽车变速器故障诊断测试平台由机械台架、测控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图1所示为测试平台的总体结构, 机械台架采用了卧式台架结构, 主要由平台本体、床头动力驱动部分和加载电机部分组成。其中由床头动力驱动部分驱动变速器运转, 通过加载电机为变速器施加载荷以模拟实际运行工况。测试平台还包括用于汽车变速器上下测试平台的输送辊道、自动举升装置及夹紧装置。

目前在汽车行业中, 用于汽车变速器性能检测的试验台主要有机械功率封闭试验台和电功率封闭试验台两种。由于机械功率封闭试验台存在加工量大、机械结构复杂、传动效率低、能量损耗大、通用性较差等缺点, 已逐渐被淘汰。本测试平台采用的是最新的电功率封闭式系统设计。这里电功率封闭是指驱动部分和加载部分都采用电机带动, 由于驱动部分输入功率和转矩较加载电机大, 所以使得加载电机工作于发电状态, 所发的电通过直流母线回馈至供电回路, 从而起到节能的作用。图2为电功率封闭的电路图。

汽车变速器故障测试平台的工作原理是将需要测试的变速器经过输送辊道输送至测试平台, 由自动举升装置将其举升到位, 再由夹紧装置将其夹紧。将变速器的输入轴和输出轴与测试平台连接完毕即可进行运转试验。通过测量变速器的输入、输出功率, 然后得到变速器的传动效率。

在实际运转时, 通过驱动电机在电磁离合器的作用下与变速器接合, 使变速器运转。在需要测试加载时, 通过变频器控制负载电机在变速器输出端对其加载, 此时可以通过安装在驱动和加载端的扭矩传感器测得两端的扭矩, 经过与转速相乘后即可得到输入输出端各自的功率, 由两端的功率可计算出传动的效率。汽车变速器故障测试平台还可实现换档调节, 对不同的档位进行运转测试。除了对各档位的加减载工况进行测试以外, 还可以同时测出变速器的输入转速、输出转速、噪声、传动比等参数。通过测得的数据来判断变速器的故障问题。

2 测试平台测控系统的组成

任何一套机电液一体化设备都离不开完整的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的设计也直接决定该测试平台的使用性能。本汽车变速器故障诊断测试平台的测控系统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平台的控制系统;二是平台的数据采集测试系统。

图3所示为测控系统结构示意图, 平台的控制系统主要由逻辑控制单元、电机驱动单元、人机接口单元、执行单元等组成。逻辑控制单元主要由主控PLC、数字I/O模块、模拟量模块以及通讯模块等组成;电机驱动单元由交流变频驱动器、编码器及变频交流电机等组成;人机接口单元主要由触摸屏 (HMI) 组成;执行单元主要由液压系统和开关单元组成。

汽车变速器故障诊断测试平台的数据采集测试系统主要由传感器、信号处理单元、数据采集卡和上位机测试软件组成。测控系统采用两层结构, 上位机通过PROFIBUS-DP现场总线网络与PLC逻辑控制单元和电机驱动器相互通讯, 收集测试运转过程中的基本信息, 而作为故障诊断的振动、转速等信号采用单独的采集通道进行采集, 实现独立的处理。

3 测试平台的测控软件设计

汽车变速器故障诊断测试平台测控软件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控制系统软件;另一部分是测试系统软件。

PLC中的控制程序是控制系统软件的主体, 主要完成PLC系统与上位机的信息交互、测试平台的主控、故障报警发布及与其它控制设备的通信等功能。控制系统的工作要根据上位机软件或人机界面 (触摸屏) 提供的指令、现场检测到的开关及模拟量信号, 发出相应的动作指令, 这一系列的动作指令驱动执行机构完成对应动作, 实现测试内容。

采用NI公司的LABVIEW系统作为变速器故障诊断的开发平台, 先期以PCI4474和PCI-6601数据采集卡为应用基础, 将两卡所采集的速度和振动信号作同步处理, 并在此基础上对振动信号作频谱分析和小波分析, 得到变速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特征向量, 并建立起变速器运行的特征库及典型故障的特征库。在此基础上据此平台对故障诊断方法进行有效性测试并进行改进。图4为平台数据采集及故障诊断方案。

4 结束语

该设计方案针对变速器这一特殊产品进行, 功能包括变速器的性能检测和故障诊断检测两部分。实践应用表明, 测试平台在操控性和功能实现的灵活性等方面较以往传统的试验台都有很大的提高。在系统功能上较以往单一的试验台又进行了补充, 可以作为变速器故障诊断的检测平台。依据此平台可以对变速器实时运转数据进行采集处理, 并可以在此平台上开发不同的故障诊断方法同时进行相应的比较验证, 以实现更优的变速器故障诊断技术。通过检验的故障诊断方法可以直接嵌入到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当中, 在车辆的运行过程中对变速器状态进行监控及报警等。从这个角度上, 此测试平台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摘要:主要讨论了汽车变速器故障诊断测试平台的设计及实现方案。该方案既借鉴传统的试验方法又结合最新的电功率封闭的设计思路, 在控制上采用两级控制方案, 完整实现了试验台的现场控制、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功能, 为变速器实时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

关键词:汽车变速器,故障诊断,电功率封闭

参考文献

[1]马才伏.汽车底盘构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奉涛, 马孝江.汽车变速箱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 2006, 27 (6) :382-384.

培训与测试平台 第7篇

一、便携式自动测试平台总体设计

就便携式自动测试平台组成来讲,其包括测试模块及终端、电缆(配套)等。该测试平台功分为射频产生和音频采集分析两个功能单元。前者可产生各式各样的信号(调制方式存有差异性)。后者不仅可以对电台输出的音频信号加以接收,而且可以对采集的信号进行分析。

二、便携式自动测试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1、射频产生单元。

由国际要求可知,对接收机所牵涉的指标进行测试时,须于接收机射频口添加射频信号[1]。该模块可产生数字键控模式及模拟调制模式信号。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调制信号常用生成方法为Matlab为滤波器FIR提供必要的系数,FIR编译核(位于FPGA中)对FIR系数(由Matlab产生)进行调用,以促使FIR滤波器产生,从而下载程序,并将其储存于FPGA中)。实践证明,该种方法在具体操作及参数更改方面存有很大的难度,难以满足自动测试的需求。鉴于此,笔者提出一种新型方法:以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及信号正交变换理论为基础,并有机结合硬件电路和软件编写。通过正交调制变频、内插率波,以促使数字信号转变为射频信号(制式及带宽存在差异)。调制方式的灵活运用主要依托上位机软件界面,对FPGA进行控制,上边频处理该信号,待完成变频之后,将已经调用的信号输出(经由射频口),进而产生各式各样的射频调制信号(制式、频率及带宽皆不相同)。与以往的测试相比,需进行以下操作:设置频率、设置功率、设置工作方式等。本文中所论述的自动测试平台完成上述操作依靠软件。实际测试中,工作人员无需对参数进行设置,仅对性能指标加以选择即可。

2、音频采集分析单元。

从音频采集分析单元功能角度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内容:测量电平、信纳德、失真度及频率[2]。测量电平、失真度及信纳德过程中所采用的信号处理电路一模一样。测量时,采集音频信号依托MCU,数据的分析采用算法,以获取相应的音频功能值。STM32通过A/D采集以转换模数,进而分析音频信号。就A/D数据位而言,其数值为12,精度值为0.8m V=3.3V/212,STM32采样电平值大于0V、小于3.3V,应科学处理音频信号,在电路衰减作用下,将音频信号(输入的)会变为原本的27.5%。继此之后,处理信号(采用PGA芯片),保证峰值大于1.6V、小于3.2V。通过利用加法器,将直流偏置1.65V增加于音频信号之上,以满足STM32采样对电平值提出的要求,且可为音频信号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三、便携式自动测试平台测试步骤

对于接收机,其性能指标由音频频率及响应、带外互调和总失真系数四个部分构成[3]。本文中,笔者着重介绍接收机音频响应测试步骤:步骤一:初始化阶段。利用信号线,终端对相关参数(静噪模式、工作方式及频率等)进行设置;步骤二:单音信号由测试平台传输至射频口(位于接收机之上);步骤三:待调解接收机之后,测试模块接收音频信号,而后采集分析音频,且对电台音量加以合理调节;步骤四:对射频输入信号频率加以改变,将采集分析的音频信号的电平max/电平值min,即可获得音频响应性能指标。

四、测试结果分析

比较、分析综合测试仪及自动测试平台两者的测试结果。在实际测试中,笔者获得以下数据:自动测试平台音频频率为1001Hz、失真度为1.5%、带外互调为77db、音频响应为1.2db,测试平台音频频率为1001Hz、失真度为1.6%、带外互调为77db、音频响应为1.3db。由此可知,自动测试平台两者能够实现对主要指标(带外互调、音频频率、失真度、音频响应等)的测试。经对比,自动测试平台适用于短波接收机测试。

五、结束语

与以往测量方法相比,短波接收机便携式自动测试平台存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易于携带、可简化操作程序等。在上位机软件控制作用下,可动态调整软件(以测试指标及电台接收机为重要参考依据)。此外,该自动测试平台具备开放性特点,可根据实际测试情况升级软件。希冀,我国能够不断优化测试流程、界面,以提高测试结果的精准性。

参考文献

[1]王一博,李曼,刘芸江,刘玉军.短波接收机便携式自动测试平台设计与实现[J].电子科技,2015,10:130-133.

[2]杨远秋.超短波电台通用自动测试系统软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化工大学,2012.

培训与测试平台 第8篇

1总体设计

此自动测试平台由测试终端、测试模块和配套电缆等组成,如图1所示。

此测试平台分为两个功能单元,射频产生单元和音频采集分析单元。射频产生单元可产生不同调制方式的信号。音频采集分析单元可接收来自电台输出的音频信号并音频采集分析单元可接收来自电台输出的音频信号,并完成分析。测试模块内部总体设计原理如图2所示。

2关键技术研究

2.1射频产生单元

根据国标要求[3],在测试接收机相关指标时,需加入射频信号到接收机射频口。本模块可产生AM/ DSB / SSB ( USB / LSB ) 模拟调制模 式和BPSK / QPSK / 8PSK /2PSK数字键控模式信号,常用的产生调制信号的方法是用Matlab产生FIR滤波器所需要的系数[4], FPGA中的FIR编译核调用Matlab产生的FIR系数来产生调制信号所需的FIR滤波器,最后将程序下载至FPGA中,此方法更改参数复杂,操作繁琐,不适应于自动测试中。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信号正交变换理论和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以软件编写和硬件电路结合的方法,进行数字信号内插滤波、正交调制变频[5,6,7,8],产生不同带宽、不同制式的射频信号。

一个频谱的单频率信号的离散化时域表达式如式( 1) 所示

对其信号进行正交分解,从而便于对信号进行调制,正交分解表达式如式( 2) 所示

若要产生任何一种调制信号,只需求出Q( n) 、 I( n) ,与sin ( wcn Ts) 、cos ( wcn Ts) 相乘,调制信号S( n Ts) 即为两路信号相加后得到。正交调制框图如图3所示。

SSB为常用工作方式,这里主要介绍单边带调制过程。将SSB时域信号离散化后表达式如式( 3) 所示

X( n Ts) 是基带调制信号,X( n Ts) 是通过X( n Ts) 的希尔伯特变换实现的,可推导出

式( 4) 和式( 5) 中,^H( n Ts) 是通过H( n Ts) 的希尔伯特变换实现,即构造出一个理想FIR低通滤波器,其阶数为N,结合正交移相的方法来实现。

式( 6) 和式( 7) 中,wm为基带调制信号的角频率,M = N /2,N为滤波器阶数。

调制信号通过上位机C ++ 和Matlab软件混合编程进行算法实现后,提供API接口函数int Rf Enable ( int Number,int Type,int Enable) 供上位机开发软件调用,说明: 射频输出/停止,Number为USB标识; Type为0: 单音,Type为1: SSB,Type为2: AM,Enable为1使能。接口函数int SetRF( int Number,double Out Power, double Out Freq) ,说明用于发送射频频率和射频功率, Number为USB标识,Out Freq为输入射频频率,OutPower为输入射频功率。

在上位机软件界面即可灵活地选择调制方式,控制硬件电路的FPGA,FPGA将信号传输到AD9910进行上边频处理,变频后通过射频口输出已调信号,产生不同带宽、不同制式、不同频率的射频调制信号[9]。射频信号产生单元的原理框图如图4所示。

相比传统测试时需要在仪器上设置工作方式、频率、功率等操作,本自动测试平台将此类设置操作全部封装在软件中自动执行,测试人员只选择需要测试的性能指标,而无需关注测试时的具体设置参数,即可一键自动测试。

2.2音频采集分析单元

音频信号分析单元完成电平测量、信纳德测量、频率测量和失真度测量的4个主要功能[10,11]。音频电平测量、信纳德测量和失真度采用相同的信号处理电路,其测量原理如图5所示,由MCU对音频信号进行A / D采样,并通过算法对采样数据进 行分析,得出音频频率值、电平值、失真度值与信纳德值。

音频信号分析是采用STM32的A/D采集来实现模数转换,AD数据位是12位,则精度为3. 3 V/212 = 0. 8 m V,STM32的采样电平范围是0 ~ 3. 3 V,需要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通过衰减电路,将输入音频信号衰减到原来的0. 275,然后用PGA芯片MCP6S21对信号进行如表1的处理,使之峰峰值在1. 6 ~ 3. 2 V以内。

再经过加法器为音频信号增加直流偏置1. 65 V, 则得到既可满足STM32的采样电平范围又能使采样信号接近3. 3 V的音频信号。输入音频信号与经调理后的采样信号关系如式( 8) 所示。

其中,So为采样信号; Si为音频信号Vrms; G为可编程增益。

( 1) 音频电平测量算法。采样率为40 960 Hz,采样点数为1 024点,采样时间为25 ms,在输入信号范围内,对200 Hz的信号可在每个周期采200点,采5个周期; 10 k Hz的信号可在每个周期采40点,采25个周期。音频电平的计算公式如式( 9) 所示

式中,Amax为采样点最大值; Amin为采样点最小值; G为可编程增益。

( 2) 音频信纳德算法。音频信纳德测量时,采用51 200 Hz采样率,采集1 024点进行FFT变换,采样时间为20 ms,可对1 k Hz的五次谐波每周期采集10点。A/D采集后的信号直接进行FFT变换,FFT变换采用STM32自带的1 024点FFT变换函数,FFT变换后取得变换的功率值,然后分析出1 k Hz主波及二次谐波、三次谐波、四次谐波、五次谐波,用1 k Hz主波的值与其谐波的和进行比较,计算出信纳德值。

( 3) 音频频率 测量算法。音频频率 测量采用STM32的计脉冲功能,通过计算外部信号的两个脉冲上升沿间,内部时钟记录的脉冲数,可计算出信号的周期,从而计算出信号的频率。

音频测试采用A/D + 精细化FFT算法软件,进行音频信号电平测量和失真度测量。在频谱分析时由于谐波频率预先不知,很难实现信号的整数次谐波采样,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由于时域的截断而产生的谱泄露,而且FFT只能对有限长度的采样数据进行处理, 使得频谱存在栅栏现象,只能观测有限个频率点谱线。针对上述问题,本方案采用一种频谱细化的方法,不增加采样数据长度,在FFT谐波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调制,可得到高分辨率的细化频谱。

3测试流程

接收机性能指标主要包括音频频率、音频响应、总失真系数、带外互调。以音频响应为例介绍其测试流程。根据国标《GB /T6934 - 1995短波单边带接收机电性能测量方法》,自动测试流程如图6所示。

( 1) 初始化。终端通过信号线设置接收机工作频率、工作方式静噪模式等相关参数。( 2) 测试平台将标准单音信号输入接收机射频口。( 3) 接收机解调后,将音频信号输出到测试模块,进行音频采集分析并调节电台音量。( 4) 终端软件改变射频输入信号的频率,将接收机音频信号采集分析的最大电平值和最小电平值相除,其比值即为音频相应。

音频响应算法实现的伪代码如图7所示,软件可用循环程序省去人工测试时繁琐、复杂的操作,从而实现自动测试。

传统的方法测试接收机音频响应时,首先在测试频率计、功率计或综测仪上设置工作方式、输出功率、 频率、静噪模式等,然后需要手动在仪器上改变频率, 范围是300 ~ 3 000 Hz,以10 Hz步进,从综测仪中读出每个频率点所输出的音频电平,找出最大和最小频率,两者相比即为音频相应。操作复杂、繁琐。

本自动测试平台在测试时将人工操作全部封装在软件中自动执行,尤其是软件以10 Hz步进自动改变频率,采集到的所有电平自动进行比较找出最大和最小电平,操作人员只需在上位机测试软件界面选择相应的测试指标,测试平台即可完成自动测试,测试结束后返回测试结果,操作简易,直观。

4测试结果分析

将本自动测试平台测试结果与综合测试仪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对比,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本文实现的自动测试平台满足对短波接收机仪器测试的要求,可实现对接收机音频频率、 失真度、带外互调和音频相应等主要指标的测试,与综合测试仪测试结果对比,满足测试要求。

本文实现的测试平台上位机控制软件界面如图8所示。

5结束语

此测试平台相比与传统测量方法具有易操作性、 便携性的特点,可将传统仪器测试时及其复杂的操作简单化,通过上位机软件控制,可根据不同种类的电台接收机、不同的测试指标进行软件的动态调整,并具有开放性,可随着测试需要进行软硬件升级。下一步将继续优化测试步骤,优化测试界面,使操作更简易,测试结果更准确。

摘要:针对在测试短波接收机的性能指标时,需使用的测试仪器种类繁多、操作复杂等不足,开发了一种便携式自动测试平台。介绍了在测试平台中实现多种调制模式的射频信号以及对音频信号进行采集分析的方法,测试结果对比使用综测仪测试,误差<0.1%,满足测试指标要求。

测试平台简介 第9篇

笔记本电脑主要用于测试路由器的网络覆盖强度,使用的是华硕S300CA,配置包括有Core i3-3217U处理器、4GB内存和128GB固态硬盘,使用的无线网卡为英特尔AC7260,安装Windows 10专业版64位系统。

测试中,我们将R7000夜鹰路由器以无线网桥的方式连接至R7800夜鹰X4S路由器进行测试,测试时R7000与R7800夜鹰X4S路由器均升级至最新版的官方固件,其中R7800夜鹰X4S将作为中心基站使用,而R7000则运行在网桥模式,充当无线网卡使用。

培训与测试平台 第10篇

关键词:自动化测试,大型系统,软件测试,回归测试,系统运维

1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业的不断发展, 大型企业的软件系统变得规模巨大、业务日渐复杂,企业对软件功能、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软件测试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对软件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自动化测试是把以人为驱动的测试行为转化为机器执行的一种过程。 用机器替代人工执行重复的手动测试。 是软件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快速支持更短的上线周期,快速应对系统的变更和错误,提高测试团队的工作效率,构建自动化测试平台进行自动化回归测试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大型复杂系统,规模巨大、数据海量、业务逻辑复杂,采用手工测试覆盖率远达不到要求。 因此我们搭建了可以动态扩展的自动化测试平台,用于对软件版本的回归测试。 在自动化测试平台的实际使用中,还将应用范围进行了拓展。 将自动化测试平台应用延伸到了生产环境的监控、自动化运维等领域。

2自动化测试工具分析

目前自动化测试工具主要分为三大类:

(1)国外商业化自动化测试软件。 这类软件一般功能强大, 提供了丰富的插件和完善的第三方接口,售后服务完善,应用范围广泛, 但是价格一般比较昂贵。 主要包括:HP QTP、IBM Rational Functional Tester等。

(2)开源或免费自动化测试软件。 这类软件一般专注于某一领域,大部分可以免费使用。 但是对使用者技术要求一般都比较高, 软件的稳定性和易用性一般要低于商业软件。 主要包括: Selenium、Watir、Auto It等。 例如:Selenium和Watir专注于Web测试,Auto It专注于Windows程序。

(3)国内商业化自动化测试软件。 随着市场对自动化测试工具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国内很多企业也开发出来国产化的自动化测试工具。 考虑到开发成本,这类软件一般应用于特定领域或场景。目前,市场上种类较多,主要支持Web应用。由于产品化程度不高,一般都支持定制化开发功能。

3自动化测试平台的需求

传统的自动化测试工具存在以下问题:自动化程度不高,不能实现无人值守;测试任务的组织、管理性较差;任务执行后的结果分析不灵活;未与被测环境进行关联,部署被测环境耗时耗力。

针对传统自动化测试的问题, 我们对自动化测试平台提出了以下要求:

(1)支持Java Web、Web Service等应用的自动化测试 。

(2)自动化测试脚本组件化 ,复用便捷 。

(3)自动化测试脚本、业务数据分离。

(4)自动化测试脚本在统一的服务器集中管理 。

(5)支持无人值守的批量执行自动化测试用例 。

(6)支持测试用例执行状态的短信 、邮件通知 。

(7)支持测试缺陷的统一管理 。

(8)支持灵活多样的分析报表 。

(9)支持系统的自动化部署 。

4自动化测试的设计

4.1自动化测试平台

平台如图1所示的自动化测试平台架构。 自动化测试平台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包括:自动化测试、系统自动化部署。 司令机和测试士兵机、部署士兵机通过Socket进行通信。

自动化测试,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司令机、自动化测试士兵机。

自动化部署,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司令机、自动化部署士兵机。

司令机、测试士兵机制作成标准虚拟机,可以实时进行横向或纵向扩展。 部署士兵机可以由司令机与生产系统或测试系统服务器建立互信后,自动部署。

4.2系统功能

自动化测试平台中执行自动化功能测试的单位是任务,一个任务由多个测试用例组成,一个测试用例由多个测试组件、测试数据组成如图2所示。

4.2.1司令机

主要提供了测试组件管理、测试用例管理、任务管理、资源管理、策略管理、统计分析、日志查询等功能。

测试组件管理: 对士兵机上传到司令机中的测试组件进行管理。

测试用例管理:将测试组件添加测试数据后,组合成测试用例,并添加用例所属系统、责任人等信息。

任务管理:将多个测试用例关联到对应的任务。 设置任务的短信提醒策略、执行策略、责任人等信息。 并支持手动触发任务执行。

资源管理:主要管理测试士兵机、短信和邮件发送服务器。

策略管理: 系统提供了任务执行策略、 短信和邮件发送策略。 定时任务可以按照秒、天、周、月、年设置策略进行定时执行。 发送策略支持按照任务和测试用例执行状态(成功/ 失败)发送短信和邮件。

日志查询:主要包括任务、测试集执行日志,短信发送日志等。

统计分析:分时间段,按业务系统进行各类统计、分析。

待办任务:分时间段、业务系统展示测试问题,由责任人判断出错原因。

指令发送:根据任务管理配置,向客户端发送测试任务执行指令。

4.2.2测试士兵机

主要提供测试组件编制、任务执行、保存组件到司令机等功能。

编制组件:支持编制或录制脚本,支持检查点。

上传组件:将组件上传到司令机。

执行任务:接受司令机发送的指令,执行任务。

4.2.3部署士兵机

编制部署流程:可以组合发布流程步骤,编制每个步骤的发布脚本和发布条件。

上传发布流程:将部署流程数据上传到司令机。

执行部署任务:接受司令机发送的指令,执行部署流程。

4.3开发流程

自动化测试开发流程,如图3所示。

(1)在测试士兵机中编制基本的业务组件 ;

(2)业务组件保存司令机中 ;

(3)在司令机中 ,业务组件输入参数后 ,组合成测试用例 ;

(4)在司令机中 ,测试用例可以组合成任务 ;

(5)司令机给测试士兵机发送指令,由测试士兵机执行任务 ;

(6)士兵机将测试结果反馈给司令机 。

4.4自动化脚本编制原则

经过不断总结,在编制业务组件过程中,形成了自动化测试脚本编制原则。

C / S架构,一般情况下将每个功能作为一个业务组件。

B / S架构,一般情况下将每个页面划分一个业务组件。 对于业务逻辑比较复杂的页面,可以将一个页面拆分为多个业务组件。

4.5工作流程

自动化测试平台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1)ITSM系统通过接口向自动化测试平台发送版本发布需求;

(2)司令机发送测试系统部署 、自动化测试执行指令 ;

(3)测试系统 (部署士兵机 )自动化部署系统新版本 ;

(4)测试士兵机对测试系统进行部署验证 ;

(5)测试士兵机对测试系统进行自动化测试 ;

(6)司令机发送生产系统部署指令 ;

(7)生产系统 (部署士兵机 )自动化部署新版本 ;

(8)测试士兵机对生产系统进行部署验证 。

5自动化测试平台的应用

5.1回归测试

采用自动化测试平台的基本应用是进行版本的回归测试。

提高了测试效率,缩短测试时间。 自动化测试时间比人工测试减少。 自动化测试可以和手工测试同事执行,也可以在非工作执行。

释放测试人力。 一次脚本录制,多次自动测试,让测试人员从繁杂的受理工单中解放出来,降低了测试的劳动强度。

提高回归测试用例覆盖率。 在测试时间窗口较短的情况下, 可回归更多的测试用例。

5.2生产环境的自动化监控

一般监控侧重参数监控,例如:CPU、内存等。 一般监控系统整体出现问题。 生产环境晨检一般由运维人员在上班前1~2h, 手工登录各业务系统进行各功能点的操作, 发现是否存在系统功能异常。 可以发现一般监控软件不能捕捉到的局部问题。 是一般监控的有效补充。

通过自动化测试平台,我们实现对人工晨检的替代,用自动化脚本模拟运维人员手工操作。 极大提高检查效率、范围。 将工作日上班前一次性检查变为7*24小时对生产机监控。 发现异常自动对系统界面截图,并通过短信和邮件实时告警,第一时间通知责任人。 记录页面加载性能,超过阈值自动进行性能预警。

5.3自动化运维

运维工作中,重复性工作占用了大量人力资源。 由于软件一般由第三方开发, 运维团队很难通过编程开发出相应的自动化工具。 采用自动化测试平台,可以轻松解决这类困难。 我们一般选择以下三类工作进行自动化测试:

(1)替代复杂运维工作。 日常运维过程中,大型复杂系统的权限分配分散在各业务子系统中, 一般只能通过各业务子系统权限管理员手工来完成。 由于涉及子系统众多,逻辑复杂,工作量巨大,容易出错。 通过自动化测试平台我们替换人工操作,将知识体系固化在测试平台中,降低了人员流动对运维的影响。

(2)替代高频运维工作。 日常运维过程中,经常有用户忘记密码,或者多次输入密码后账户锁定。 用户基数较大的情况下, 每天有相当多数量的该类服务请求。 自动化测试平台采用通过自动方式,可以大大减轻运维压力。

(3)替代非工作时间运维工作。 系统版本升级一般要求在深夜,例如:SAP ERP传输请求要求在每天22:00之后,由运维人员进行操作。 夜间加班操作,一方面容易出错,也影响运维人员第二天工作效率。 由自动化测试平台根据发布信息自动进行SAP版本更新,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关春银,王林,周晖,等.Selenium测试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培训与测试平台

培训与测试平台(精选10篇)培训与测试平台 第1篇A/D转换器(ADC)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电路。模拟信号的传输频率、信号周期以及峰...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