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词汇科技论文范文
通用词汇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进入21世纪以来, 世界各国之间的科技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作为技术沟通的桥梁, 科技英语翻译正发挥着不可替代, 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英语翻译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和经济价值不容小觑。
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于1987年提出“语言顺应论”。作为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该理论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诠释语言使用, 强调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的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立足于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 将其与语言顺应论的理论框架有机结合起来, 一定会为科技英语汉译带来更多启示。
二、顺应论理论框架
顺应论指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语言的三个特性是变异性 (variability) 、商讨性 (negotiability) 和顺应性 (adaptability) 。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一功能关系做出选择, 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则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出灵活的变通, 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 (Verschueren, 2000) 顺应性是语言顺应论的基点, 从顺应的语境关联成分, 顺应的结构对象, 顺应的动态性, 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性这四个方面描写和解释语言使用现象。
三、科技英语的语言特征
科技英语大多用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与文学英语, 旅游英语, 经贸英语等英语文体相比, 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 主要表现在词汇, 句法和修辞方面。
(一) 词汇特征
科技英语中一般专有名词较多, 所以, 有时拿到一篇科技文体, 比如医学领域, 航空航天领域, 可能出现大量生词, 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这类词汇一般只用于某个特定专业或学科。例如, polystyrene (聚苯乙烯) , rheumatoid arthritis (类风湿性关节炎) , isotope (同位素) 等。这些词大多数是科技发展的产物, 词义仅针对某一特定项目, 单纯, 狭窄, 精确。
科技英语中另外一项占比重较大的就是派生词, 这类词一般通过合成, 转化等方式构成新词。英语当中利用前后缀是此类词汇的重要构成方法。此外, 在科技英语中, 缩略词也是比比皆是。比如, EMF (electromotive force) 电动势, AC (alternate current) 交流电。这些词汇简单明了, 便于读者记忆。
(二) 句法特征
科技英语大多描述客观事实, 探讨客观真理, 不掺杂个人主观意见。从句法层面来看, 科技英语常用被动语态, 非谓语动词结构和名词化结构。此外, 科技英语句式大多结构严谨, 语言规范, 逻辑性强。长句, 复合句众多也是科技英语的句法特点之一。 (方梦之, 1989)
(三) 修辞特征
科技英语的语言特征也体现在修辞方面。例如, 产品说明书中常使用祈使句来介绍某产品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在描述某事物的特征或某现象时, 虚拟语气也是经常使用的对象。此外, 科技英语也常使用图表, 表格, 柱状图, 饼状图等直观清晰的向读者传递信息。
综上所述, 在科技英语的翻译过程中, 要求译者不光要熟练掌握英语词汇句法知识, 还应注意科技英语的词汇, 句法和修辞特征。
四、顺应论指导下科技英语词汇层面的汉译策略
在顺应论的理论框架下, 语言顺应包括在所有的语言行为之下。翻译是一个译者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 译者在传递源语信息的同时, 需要遵循目的语的语法规则, 语言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知识, 从而完成翻译过程的动态顺应。语言结构顺应, 即根据原语和译语的语用目的确定译文的文本类别, 句式和修辞方法, 以求最大程度上实现原语文本的结构性特征与译入语结构性特征的契合。 (陈丽霞, 2006) 同时, 又必须把握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 让译文读者获得足够的认知效果, 从而获得翻译交际的成功。 (王建国, 2005) 结合作者翻译过程中的实例, 作者将从语言结构顺应方面探讨顺应论对科技英语汉译的指导作用, 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 多义词词义的确定
翻译的过程即是一个动态选择的过程, 包括词义的选择和词汇搭配的选择。大多数情况下, 由于科技英语词汇的词义相对比较单一固定, 所以动态选择顺应重点体现在词汇搭配和句式重组。科技英语中的半科技词汇在不同领域中, 词义的选择运用也是大相径庭。因此, 一词多义的现象层出不穷, 导致词义的选择与确定就要考虑到目的语的语言标准, 搭配习惯和表达方式。
以develop一词为例, 当它与不同名词搭配时, 就会出现不用词义或者不同解读, 其所对应的翻译也就不同。在动态顺应过程中, 译者可顺应汉语搭配习惯, 确定develop一词的意义。当develop与方案, 标准等词搭配时, 通常译为制定;与指南搭配时, 可译为编写;与技术, 流程, 产品搭配时, 可译为研发, 研制, 开发;当然其现在分词词性修饰country时, 翻译为发展中国家。
(二) 词性的转换
词性转换是科技英语翻译的一个重要策略。转换是在不改变原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 适当改变某些词的词性或词义, 改变句子成分的语法功能或句型, 以获得符合“信”“顺”翻译标准的译文。 (包振南, 1980)
原语和译语之间的不同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 导致二者之间存在不同的词类运用方式和习惯。在翻译过程中, 可将名词转化为动词或形容词。此外, 英语中由动词派生或隐含动词意义的名词可译为汉语中的某一动词。
例1
ST:It is a common misconception that water pasteurization requires boiling water
TT:人们普遍错误的认为对水进行巴氏杀菌需要沸水。
例2
ST:While health concerns have been raised regarding the leaching of toxins into water from heating PET bottles using sunlight。
TT:虽然人们非常担心利用阳光加热聚酯塑料瓶, 其中毒素会浸入水中的问题。
上述两个例子都是将英语中的名词转化为汉语中的动词。misconception和pasteurization都有名词后缀~tion, 作者将他们分别译为“错误的认为”和“对水进行巴氏消毒”, “concern”在句中是名词, 但暗含了动词意味, 可将其译为动词“担心”。这样更能还原动作发生的整个过程, 既反应了原文的信息, 又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使译文更生动准确。
(三) 四字结构的运用
为了使表达工整对仗, 富于节奏感, 汉语表达常使用四字结构。为了更加契合汉语表达习惯, 顺应汉语的表达风格, 在科技英语的汉译过程中, 可适当使用四字结构, 更加传神的表达原语意义。
例3
ST:After natural disasters, survivors either leave their country and become refugees or stay in the country and migrate to someplace safer, becoming IDPs.
TT:灾难过后, 幸存者要么背井离乡, 成为难民, 要么留在国内, 移居到更加安全的地方, 成为国内流离失所者 (IDP) 。
例4
ST:Close living quarters, lack of hygiene, and insufficient clean water supplies in IDP camps can exacerbate already poor conditions
TT:国内流离失所者聚集区内住所密集, 卫生状况欠佳, 安全饮用水供应不足, 这些使本来就糟糕的状况雪上加霜。
例5
ST:Rubber strips force the water to take a serpentine path to increase heat transfer.
TT:橡胶管使水蜿蜒前进以增加热传递。
四字结构可以使译语读者在脑海中勾勒一幅画面, 形象生动的了解原语交际需求。例3中使用背井离乡, 不仅传达了原语字面意思, 还唤起读者内心认同感。例4中使用雪上加霜, 看似简单平实, 实则含义丰富。按照字面意思直译, 意犹未尽。而顺应汉语小习惯, 使用四字结构, 则有峰回路转之妙。例5中使用蜿蜒前进, 凝练简洁, 寥寥四字即可表达出英语原文的复杂结构。
五、结语
在语言顺应论的指导下, 译者在面临多种选择的前提下, 可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通过词义选择, 词性转换, 四字结构运用等手段实现翻译目标。语言结构顺应不光体现在词汇层面, 在句法层面和篇章层面亦具有指导作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世界各国之间的科技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科技英语翻译成为技术沟通的桥梁。本文基于顺应论构建的理论框架, 指出语言的使用过程实际是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结合作者的翻译实例, 本文重点从语言结构顺应这一方面阐释了顺应论对科技英语词汇层面汉译的指导作用, 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顺应论,科技英语,词汇层面,翻译
参考文献
[1] 陈丽霞.语用顺应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新探[J].江西社会科学, 2006 (11) :219-222
[2] 包振南.转换在科技资料英译汉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 1980 (5) :19-24
[3] 方梦之.科技英语实用文体[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89.
通用词汇科技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