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城市范文
欧洲文化城市范文(精选10篇)
欧洲文化城市 第1篇
1 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奠定了欧洲现代城市物质文化的基础
欧洲现代城市文化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以解放, 生产力的解放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使城市的物质财富大幅度增长, 为城市化的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城市的繁荣和城市文化的发展, 从根本上说离不开城市的物质基础;而城市物质文化的发展又是人类对于自然的认知能力和改造能力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欧洲在经历了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伽利略在数学和力学等领域的发明创造以及牛顿经典力学的提出以后, 产生了以科学发明与技术改造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工业革命。
以英国为核心的欧洲地区, 一直是工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发源地和中心区域, 因此, 在18世纪中叶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的工业革命, 实际上是整个欧洲的工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来说, 工业革命使工厂代替了工场, 用机器代替了手工, 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从社会关系来说, 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 形成和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队伍。生产力超乎人们意料地获得了大发展, 工厂制取代手工工场的巨变, 展现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面貌, 带动着整个社会快速地演变。仅仅几十年时间, 就使得以农业与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变成了以工业与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 大规模地改变着城市人群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地理状况。新的城市不断兴起, 旧的城市得以扩张和改观, 工业产值远远超过农业产值, 国家向着城市化社会迈进。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替代了封建生产方式,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转变。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形成了现代欧洲城市文化的雏形。
开始于19世纪后期的第二次欧洲工业革命, 是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化。欧洲大陆仍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欧洲现代城市基本上告别了封建性生产生活方式, 奠定了欧洲现代城市文化的物质基础, 那么, 第二次欧洲工业革命则从根本上推动了欧洲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1870年以后,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 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第二次欧洲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当时各个资本主义国家, 规模更大, 发展也更为迅速。第二次欧洲工业革命对于欧洲现代城市物质文化的深刻影响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垄断经济与垄断组织形成, 使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同时, 它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并且进而改变了现代欧洲城市文化的构成内容和表现形态。因此, 第二次欧洲工业革命既是现代工业和科技领域的革命, 也是一场社会领域的深刻革命, 从根本上影响着现代欧洲城市文化发展的方向。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机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这一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变革, 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使欧洲乃至世界各国城市文化向着更高的境界发展。其特点在于: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实验手段不断进步, 科研领域也不断开阔, 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人类以前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新科技革命使人类开始尝试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 来达到同样的甚至更佳的效果。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生产方式的革命, 同时, 它对于现代城市文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再只是以欧洲作为发祥地和中心, 而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深刻革命。但是, 这并不是说欧洲地区的作用减弱, 相反, 因为欧洲大陆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坚实基础和重要影响, 在这场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中, 欧洲仍然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18世纪至今先后三次工业和科技革命, 彻底改变了欧洲封建性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为现代欧洲城市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成为欧洲现代城市精神文化发展的源头
大约从14世纪到18世纪, 欧洲社会先后发生了影响欧洲思想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开启人类理性时代的启蒙运动。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不仅对欧洲的思想文化, 而且对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作用, 尤其对欧洲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性格特征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为了现代欧洲城市精神文化的思想基础。
15世纪前后, 现代资本主义的胚芽开始在欧洲社会的母体里孕育生长。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思想的束缚, 弘扬本阶级的价值观和思想文化, 于是, 他们以研究古代文化为名, 把人文主义思想观念作为反抗封建教会和传播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武器。因此, 文艺复兴运动的本质在于反对封建教会思想, 倡导资产阶级新文化;而启蒙运动则是欧洲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17至18世纪的欧洲,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 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而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仍然是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在这种背景下所产生的思想启蒙运动, 以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为口号, 从工业最为发达的英国发端并且波及整个欧洲。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欧洲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人文主义思想的确立是文艺复兴的核心, 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在现代欧洲城市精神文化的范畴中, 以揭露和批判封建教会的腐败与虚伪、颂扬人类的智慧、表达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的文学作品如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拉伯雷的《巨人传》、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特别是莎士比亚的戏剧, 无不体现出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在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上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为代表的艺术家以他们不朽名作, 真实地反映着人的内心世界。启蒙运动则更是涉猎广泛, 不仅包括文学、哲学、宗教、政治等内容, 还涉及到经济、史学、美学等领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成为欧洲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涵。其次, 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逐渐积淀成欧洲人所共有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性格特征。在文艺复兴运动中, 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中心, 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 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精神, 歌颂自由平等的思想。其后的启蒙运动继承并且发扬了文艺复兴的思想, 提出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自由民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这些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并被人们接受认可, 逐渐形成了欧洲社会所共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且最终成为了现代欧洲城市精神文化的基础。第三, 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尽管是一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近现代资产阶级革命, 但它在客观效果上推动了自然科学领域的革命, 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解放, 有效地推动了现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与思想启蒙运动所强调的破除封建思想体系的桎梏、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要求, 所包含的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高标准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追求, 所倡导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奋斗的精神等, 一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在这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指引下, 现代欧洲资本主义才得以迅猛发展, 现代欧洲城市文化才得以繁荣兴盛。
综上所述, 近现代欧洲先后三次重要的工业和科技革命, 以及前后两次思想领域的解放运动, 奠定了欧洲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对现代欧洲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使城市物质文化得以繁荣。另一方面, 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作为先后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既为现代欧洲城市精神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宝藏, 更是现代欧洲城市精神文化发展的源头。因此, 工业科技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就成为了现代欧洲城市文化繁荣的两个最重要的原因。
摘要:近现代欧洲先后三次重要的工业和科技革命, 以及前后两次思想领域的解放运动, 奠定了欧洲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对现代欧洲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探讨欧洲现代城市文化发展和兴盛的原因, 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城市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法,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欧洲城市的细节 第2篇
在一些人行道或空闲地带,总安装着一些铁架子,有的如一只平放的弹簧,有的如铁条编成的锯齿,形状不一,长短也不同,有的长达数米,有的只是一只小架子,但都像城雕,尽力显示自己的艺术才能。原来,这里是自行车停放点,不收费。
指路的航标
在莱茵密林中或城市绿化地带散步,你不时会发现路旁树干上,标着一小块木牌,上面繪有一只兔子、小鹿、袋鼠或苍鹰之类的图案,这既是告诉你步行了多少里程,同时也助你不致迷失方向。
平视的交通灯
红绿灯,是最常见的控制城市交通的设施,其规格似乎也是统一的。但是,巴黎的红绿灯,除了装在一层楼那么高以外,在一人高的地方同样装上了一只,让人坐在小轿车里不必抬头便能发现其信号,也不必为行道树遮住信号灯而烦恼。
莱茵河上“亲情”感触
莱茵河是德国的父亲河。为了让人时刻感受春晖一般无处不在的亲情,马路上的路牌,都分成两种颜色:蓝色与红色。蓝色,意味着这条路和莱茵河是平行的,你此刻正沿着河流在走动,而红色路牌,表示与莱茵河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朝向室外的鲜花
德国人都喜欢在窗台外侧摆上一小盆一小盆的鲜花,如果没有鲜花,在窗台内侧必摆上一些小摆设,热热闹闹的相当多。其摆设的方式,和中国人相反:正面不是朝向室内,而是朝向室外的。也就是说,是供外人观赏的。这种展现城市人公共意识的生活细节,没有悠久的文化积淀是不可能出现的。
留给“文明”的土地
维也纳的米歇尔教堂是与圣·米歇尔广场相交接的,广场并不广,然而,其中有一景观,却突然将小广场无限地拓宽了。这景观,是一堵矮墙围着的下沉式广场似的一处空间,展示的是数百平方米的断壁残垣,属古罗马遗址。矮墙上挂着一块牌子,写着这样一段文字:“维也纳政府将两千年以前建筑的感受,奉献给市民和客人。”在这寸土寸金之地,居然如此慷慨地把偌大块土地留给这堆瓦砾,不能不让人感受到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深厚的文明程度。更让人细细回味的,是告示的文字不是干巴巴的官腔禁令:“保护文物,禁止攀越”或“违者罚款”,而是将这些珍贵文物,变成自己的“感受”,“奉献”给市民,“奉献”给“客人”。
摘编自《小品文选刊》
欧洲智慧城市发展及其启示 第3篇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服务性经济的趋势会同世界城市化、信息化浪潮推动了城市在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如今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硬件基础设施水平,还包括人生活水平、知识流动水平,同时城市也面临着众多的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的挑战和威胁,交通、水、能源和通讯等核心基础设施系统需要更智慧的管理。另一方面,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能力大幅提升,同时大大降低了技术在城市中应用的成本,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战略被提出,将更多新技术用于构成城市的核心系统中,实现对其的感知和互联互通,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智能、促进更广泛的参与,努力推进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尝试构建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近年来欧洲许多城市都确立了智慧城市战略,智慧城市被视为重振经济的重要领域,亦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及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再造城市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了解欧洲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北京市赴欧洲智慧城市交流团一行赴欧洲就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拜访了米兰、里昂、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相关机构并与三个城市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机构及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对欧洲智慧城市的建设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智慧城市的内涵
城市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制度创新,通过改变劳动力、资本的空间分布从而大大提高了人类创造财富的效率和经济发展速度,进而演化出结构高度交错繁复的城市系统。现代城市则更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信息中心,是劳动力、资本、各类经 济、生活基础设施高度聚集,人流、资金流、物资流、能量 流、信息流高度交汇。根据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大成智慧学理论的角度,城市是一类子 系统繁多、结 构繁复、其间 关联关系高度繁杂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全球城市正处在一种不断变化并展示着各种复杂动态的状态。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科技等各个 复杂系统的 质量 ,决定着城市 居民的生活质量。
智慧城市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作为近年来城市发展的热点,人们对智慧城市关注的主要焦点常常集中在“智慧”,甚至只是其中的“智能”方面,也即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或者是智能基础设施的作用上。正如邬贺铨院士所强调,智慧城市首先是城市,应注重其城市功能的提升,包括面向人的生活、教育、经济、环境等城市能力增长的推动力。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智慧城市的唯一标签,智慧城市应以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让现代城市更为繁荣作为其标签。这正是创新2.0时代所强调的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在欧洲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信息技术服务人们生活的信息惠民举措,随处可见的是便民信息与知识基础设施,包括城市里的免WIFI接入点带给市民的随时在线信息服务以及机场电子阅读休息厅带来的别样书香城市体验。
维也纳科技大学区域科学中心一项研究就欧洲70个中等规模的欧洲城市进行了调研和排名,确定了六个主题:智慧经济(SmartE conomy)、智慧公众(Smart People)、智慧治理(SmartG overnance)、智慧移动性(Smart Mobility)、智慧环境(SmartE nvironment)、智慧生活(Smart Living)。在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欧洲智慧城市建设更为关注人,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我们认为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实现全面透彻感知、宽带泛在互联、智能融合应用,推动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三、欧洲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2002~2005年欧洲实 施了“电 子欧洲” 行动计划 ,2006~2010年间完成了第三阶段的信息社会发展战略。在这个基础上,欧洲各城市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实践。2000年英国南安普顿市启动了智能卡项目。2005年英国政府启动了推进移动泛在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游牧项目。2006年瑞典斯德哥尔 摩市开展了 颇具代表性 的智能交通 建设实践。而一些先行城市也越来越多的开始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开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如欧盟启动了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计划,致力于将城市打造成为开放创新空间,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城市生态,并以LivingLab为载体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芬兰的赫尔辛基、丹麦哥本哈根、荷兰阿姆斯特丹、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城市也相继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欧洲在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关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交通及能源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多项成功实践并在打造开放创新、可持续智慧城市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中,荷兰、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实践非常具有特点。
1 、 荷 兰 :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智 慧 城 市
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首都和经济中心。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建设中注重通过Living Lab的构建推动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及用户参与协作的用户体验、设计创新与示范推广,并推行了可持续能源、节能建筑、智能家居、电动汽车等计划。如通过运用智慧电表和能源反馈等技术,让耗能状况“可视化”,进行对能源使用进行评估和改善的实验与示范应用。阿姆斯特丹也是荷兰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港口的73个靠岸电站配备了154个电源接入口,方便游船与货船充电,用清洁能源发电设施取代燃油发动机,减少环境污染。2009年荷兰利安得 (Liander) 和阿姆斯特丹创新动力(Amsterdam Innovation Motor) 两家公司提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通过技术创新等措施保障生活、工作、交通以及公共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阿姆斯特丹的LivingLab也是欧洲Living Lab组织(ENo LL)的重要成员,通过Living Lab鼓励市民、企业、政府积极合作,让居民和到访的游客都成为新技术应用实验区内参与设计、共同创新的主体,强调5R原则,即Reduce垃圾减量、Reuse废物复用、Recycle循环利用、Recovery资源再生和Repay有偿原则,推动智能电网、区域供热、城市设计、智慧家居、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的创新与示范应用,让所有自然资源都逐步实行计量使用和有偿消耗,并通过碳当量对废弃物实行交换,共同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也推动阿姆斯特丹可持续创新城市的建设。
此外,阿姆斯特丹还非常注重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开放数据策略。2012年阿姆斯特丹在西班牙巴塞罗纳举办的第二届智慧城市世界大会上获得智慧城市奖。这得益于阿姆斯特丹市政当局、北部荷兰省和中央政府三个道路管理主体之间的合作,将政府开放数据与市民互动产生的社会媒体数源据提供给数据开发者,利用开放数据开发智慧化应用,实现了对交通流动量和交通的优化。阿姆斯特丹政府与数据应用开发商合作为出行问题共同提供解决方案,通过采用多种方式为出行者提供到达其目的地的实时出行信息,提高了出行效率。同时阿姆斯特丹市设施和交通部将交通和出行数据向公众开放,鼓励企业创新,提供新产品和移动服务,提高出行者出行效率。
2 、 法 国 : 以 人 为 本 的 智 慧 城 市
近年来,法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法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注重三方面效益,其一的重点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提升民生效益,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民生效益是法国政府最为看重的,其中法国政府在做的智慧城市民生项目包括实现对潜在气候和地质等风险进行预警,如水灾、火灾、山体滑坡等,并将警报发送到相关人员或紧急服务部门,减少灾害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其二,智慧城市建设还会推动生态效益。根据法国专家预测,如果智慧城市建设得以完全实现,预计能够降低20%至4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三是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据智慧城市建设行业估算,2011年在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总体规模已达到5263亿美元。
法国第二大城市里昂推出的“智慧城市概念”,主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侧重环境问题和能源节约,鼓励使用过渡能源和清洁能源;二是强调政府、企业和城市居住者之间网络沟通;三是邀请城市居住者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四是充分整合、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等新技术,促进多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和运行。
其中新技术的整合和使用,是法国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特色。2008年法国电信公司在法国卡涅和格勒诺布尔两个城市,尝试利用智能通信技术优化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法国电信公司在卡涅各个区域安装感应器来监控、测量和控制城市的环境,其中包括公共建筑的供水系统、街道照明控制系统和环境控制系统等,同时以无线网络对海边路灯及海面温度监测器进行全方位覆盖,并且使用污染探测器实时监控二氧化碳、噪声、紫外线、风速、气压、温度等,然后将数据提供给政府有关部门,供其在市政建设时参考。根据法国电信公司的测算,卡涅的路灯照明占整个城市能源消耗的40%,而利用感应器,城市街道照明和维护成本可以减少20%至30%。法国智慧城市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精确收集城市数据,然后协同管理分析数据,并且通过分析的结果来进行决策,实现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或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其次法国智慧城市建设强调通过PPP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等方式充分发挥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注重政府、企业、城市居民之间以及企业跨行业协作,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即提高了城市运行管理水平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电信和水网建设是市政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环节,法国电信公司和威立雅水务公司作为上述两个领域中的“领头羊”,进行合作开展了智能水表项目。在合作过程中,两家公司发挥各自优势,法国电信公司提供数据传输介入技术,利用有线或无线的方式收集和传输传感器接受的信息,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所采集的数据,再把分析结果提供给终端消费者。而威立雅则主攻水处理工作。他们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不同形式的数据,用短信等方式将服务推送给用户。此外,法国电信为威立雅建立了一个分析平台和一定数量的智能水表,威立雅利用这一平台巡查漏水、偷水等异常情况,监测水质污染信息,从而节省了成本,实现了双赢。
再次法国的智能城市建设非常重视在基础信息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基于对数据主权和安全的考虑,法国政府将自己的云计算项目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交给法国企业完成。2012年,法国政府通过国家信托局,联合法国电信公司以及泰雷兹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专门从事安全的云计算提供服务。
3 、 意 大 利 : 人 文 关 怀 的 智 慧 城 市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具有优秀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米兰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也是全意大利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拥有众多文化机构和大学,米兰拥有重要的博物院、剧院和地标性建筑。当前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面临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环境问题。米兰的智慧城市在遵循欧洲智慧城市智慧经济、智慧公众、智慧管理、智慧移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主题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智慧世博,为了迎接2015年在米兰召开的世博会,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增加移动性,提升社会化创新,形成环境、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
意大利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更为关注通过科学技术,形成合适的解决方案,在保护现有文化基础上应用科技技术,并通过这一模式,实现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目标。意大利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不仅关注节能和环保,而且具有人文关怀,从而实现技术与美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处。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意味着不仅仅要把技术看作是人类社会的先进手段,还要通过技术让人类社会发展得更加智慧。意大利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将技术作为手段和工具,作为达成人类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的工具。意大利在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仅仅依靠技术手段,还将市民的参与其中,通过市民的参与,共同制定成立管理的政策,从而在城市中建立起幸福美好的生活。从意大利智慧城市建设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城市具有自己的历史的文化,因而也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米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在米兰街头,我们仍可见具有古老历史的有轨电车。
绿色交通也是智慧米兰建设中的重要一部分。米兰的绿色交通建设特别重视树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米兰街头可随处可见的自行车借用点,借用点还提供了无线Wi Fi接入、信息查询与城市导向服务。米兰还出台了鼓励市民通过公关交通出行的一些措施,譬如向不使用私家车的市民奖励公共交通代金券。
米兰的政府公共服务与城市管理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城市里除了各类公共交通工具,最多的就是城市警察的警车了,城市街道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城市警察和他们的警车。城市警察是政府给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通讯及各类装备精良,随时准备为市民提供各类帮助。涉及街面秩序、城市管理的事项城市警察都管,相当于国内的“城管”加“交管”为主再加上若干的城市管理相关执法单位,市民无需通晓各类繁复的城市运行管理专业分工,“有问题,找警察”,城市警察成为街面公共服务的统一提供窗口并随处可见,而真正涉及治安和刑事的,则由城市的宪兵队负责。感觉城市管理的职责设置与衔接更为科学合理,街面管理高效、服务贴心便民、公共秩序井然。以用户为中心的街面执法服务提供而非是以政府专业分工为出发点的政府管制,也正是智慧城市在城市管理服务中的一个具体体现。
笔者一行还参观了Verona大学,观看了三维建模和打印技术。3D打印作为一种快速成型技术,常常用于FabLab、创客空间,支撑人们随心所欲的设计和制造他们想象中的产品。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Fab Lab(微观装配实验室)到创客,都是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是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模式在设计制造领域的典型表现,基于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创意、设计到制造的用户创新环境。这一理念也被用于巴塞罗那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通过Fab Lab (微观装配实验室)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探索,建设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这一创新浪潮也推动了的德国工业产业的发展,也即工业4.0,将创新触角延伸到用户端,覆盖了工业的全部过程,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信息化网络、智慧研究、智能技术全面的与现实世界运行进行有机联接、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工业管理、工业效能提升以及实现更为人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四、欧洲智慧城市框架及特征
1 、 欧 洲 智 慧 城 市 建 设 框 架
通过调研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欧洲智慧城市建设以人为本,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及可的持续发展,将城市信息系统与经济发展、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紧密结合,优化城市管理决策、创新技术、扩展产业空间、全民提高城市生活品质。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和自上而下的信息反馈机制推动城市建设与社会高度融合,经济社会发展更智能化、更能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梳理了欧洲智慧城市建设框架图如下:
其中环境是欧洲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注重城市发展、居民生活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环境友好、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宜人的自然条件(气候、绿化等)。譬如2011年欧盟推出的“智慧城市和社区计划”(Smart Cities and Communities Initiative) 计划在2012年投入8100万欧元用于支持交通和能源的试点项目,该计划支持城市和社区采取措施,通过对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产使得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20年减少40%。
在社会方面,突出以人为本的主题,包括政府参与的为公民服务的各方面管理运作,提升公众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包括受教育、文化、卫生、安全、住房、旅行等方面。例如,2012年7月10日,欧盟委员会发起了“智慧城市和社区的欧洲创新伙伴关系”(Smart Cities and Communities European Innovation Partnership),把能源、交通和信息与通讯技术等领域的技术与城市需求相结合,并在特定的城市开展示范项目,如高效供热和制冷系统、智能仪表、实时能源管理、零排放建筑、智能交通等,来优化城市生活空间,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并通过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设计来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经济方面,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过知识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就业率,注重市场体系的完善,广泛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并通过Living Lab、Fab Lab等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模式建构和平台搭建,以及开放数据、众包众筹等方式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激发市场、社会活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2 、 欧 洲 智 慧 城 市 建 设 特 征
欧洲智慧城市建设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以各种基础网络为支撑建设感知设施,通过信息的融合分析提供智能服务,提升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率,促进社会、文化与城市发展。欧洲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社交媒体来加强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欧洲智慧城市建设具有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用户创新,通过Living Lab等模式让用户参与城市公共服务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包括公共服务产品的设计、生产、提供及决策的全过程,通过用户服务DIY,提升用户体验,不断优化公共产品与服务。譬如阿姆斯特丹的Living Lab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巴塞罗那从Fab Lab到Fab City的实践,都在积极尝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让用户更好参与创新进程,成为服务设计与创新的主体,消弭需求与技术实现的鸿沟。
开放创新,实现公共服务数据内容、数据标准及相关工具的开放,可以提供公众查询、下载、使用政府数据服务,包括数据标准的开放,方便社会对政府数据的使用和共享应用,以及市场、社会资源对数据的进一步深入开发利用,产生社会价值。例如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实现了一千多个数据集的开放,并且通过黑客马拉松积极推进与开发者的合作。2012年,还主办了第一届全球开放式知识节(OpenKnowledge Festival),同时赫尔辛基也发起过论坛Virium智能城市计划,为市民随处提供数据,以望提高生活质量。
大众创新,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大众更方便的获取、交流、更新知识,BBS、博客、微博、维基等工具进一步推动知识收集、产生、共享的新模式,也改变了创新的形态,众包成为当今知识工作领域的一个突出现象。例如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在Amsterdam Opent.nl平台尝试众包,让市民互动参与地方决策,该平台允许用户通过Facebook提交他们的看法,利用社交媒体鼓励社区参与地方决策,分享意见并与政府互动和合作。
协同创新,实现政府、企业及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协同,实现面向公众服务的公共价值塑造过程,实现协同创新。譬如里斯本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将市民诉求视为积极的意见表达为中心,实现了涉及公共机构、私人企业、大学、研发中心、协会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充满活力的合作、创造与决策过程。过程中采取了同参与式预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收集用户对城市 发展项目评估的意见和反馈。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欧洲智慧城市建设来看对我们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启示,首先要认识智慧城市的内涵,深刻认识“智慧城市”在以人为本,注重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成功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其次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与欧洲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之间差距,在借鉴欧洲智慧城市成功经验的同时弥补差距,推动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1、强 化 用 户 导 向 的 城 市 设 计 与 服 务 提 供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形塑了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模式。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充分认识并利用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的创新服务模式,强化用户导向培育新型的创新价值链合作伙伴关系。政府本身的转型非常重要,政府应是平台的搭建者和创新生态的服务者,在城市设计与服务提供中要从生产者视角转为服务者视角。让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思维取代以政府专业分治为出发点的管制逻辑。相应的,城市规划也应由传统的城市规划决策者拍板向公众参与面向运行的规划方式转变,实现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的有效衔接。让城市的用户———市民,成为城市服务的中心和参与设计的主角。
2 、 培 育 产 业 生 态 , 注 重 协 同 创 新 , 推 动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产业界和各类市场主体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产业与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引擎,良好的产业生态是一个城市活力的重要来源。要充分借助市场力量,通过PPP等方式,并充分借鉴Living Lab等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市民社会参与与产业生态培育的协同发展。要智慧城市建设抓住高端软件、高端芯片、光纤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新高科技、新技术的新机遇,在构建智慧城市的智能基础设施的同时,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产业生态,推动产业更新与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 强 化 数 据 意 识 , 推 动 数 据 资 源 整 合 共 享 和 开 放 数 据
强化数据意识,大力推动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也是实现用户导向城市服务与设计的前提。在政府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开放数据。政府通过城市公共数据内容、数据标准及相关工具的开放,不仅可提供公众查询、下载、使用政府数据服务;还可强化社会监督,推进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方便了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数据的开发和共享应用,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推动创新涌现,促成群体智能和多方协同的公共价值的塑造。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开放数据战略,极大的推动了社会开放数据分析、开发的能力,以及各类商业服务模式创新的能力。
4 、 抓 住 新 一 代 信 息 技 术 机 遇 , 提 升 智 慧 城 市 基 础 设 施建 设 水 平
我们看到欧洲智慧城市建设注重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来提升城市的智慧服务,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与欧洲基础设施之间的差距。我们要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实现基础设施的提升,加快宽带泛在网络建设,实现每个人都能随时接受“在线”服务;实现物联城市,城市每个“单元”都能够被传感器、网络连接;通过云计算,实现城市状态和数据深度分析。从而运用于城市公共安全、制造生产、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
5 、 实 现 绿 色 与 可 持 续 发 展
欧洲二线城市发展及其启示 第4篇
坦佩雷市是芬兰的第二大城市,而且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目前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城市发展重新定位的关键时期。2012年,坦佩雷大学与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城市事务欧洲学院、布达佩斯城市研究院、巴黎东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五所大学,共同完成了一份研究报告《欧洲二线城市:在一个紧缩时代为什么要投资首都以外的城市》(以下简称《报告》)(《Second Tier Cities in Europe:In An Age of Austerity Why Invest Beyond the Capitals》),对欧洲国家首都以外的二线城市,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发现首都以外的二线城市具有投资和发展潜力。
坦佩雷大学的这份研究报告分为六大部分:1.二线城市为什么重要?2.二线城市与首都城市相比表现如何?3.国家和地方政策如何影响二线城市?4.二线城市:表现和前景的根源;5.政策信息:在紧缩时代为什么要投资首都之外的城市?6.政策制定者在未来如何做?
现将该《报告》的核心观点摘要翻译、编辑、评介如下。
一、二线城市为什么重要
(一)欧洲金融危机导致政府投资政策广受质疑
《报告》研究的背景源于2008年的欧美金融危机。《报告》指出:欧美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衰退以及欧元区危机对欧洲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政府的投资政策受到广泛的质疑和争论。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1.关于如何看待首都和非首都城市的经济贡献;2.从投资策略来看,投资首都城市更好还是投资分散到更大范围的城市?房地产领域和金融服务领域的衰退加大了争议,激化了一些国家是否需要对经济结构再平衡(调整)的争议,也使得人们对未来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产生了质疑。
(二)聚集经济给首都城市带来的负外部性凸显,二线城市受到重视
《报告》认为,首都城市具有很大的聚集优势,传统上是国家政治、管理、经济力量的中心。同时,首都城市也有很强的私营经济部门。在融入全球化协作中,首都城市聚集了很多公司总部、更多的经济机构、领先的学术机构,首都城市还是国家运输和电子信息中心。首都城市吸引了公共和私人投资。因为私人投资者一般愿意投资首都城市而不愿冒险选择更远和更边缘化的地区。但是,现在这些观点受到质疑和挑战。很显然,聚集经济产生了好处,然而聚集不是无限的。首都城市聚集成本和负外部性已经充分表现出来。聚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聚集不经济,从而导致城市竞争力的丧失。负外部性是由于城市盲目扩张和减少的边际收入导致的。现在,有一些研究者更加关注非首都城市(二线城市)作出的贡献。这些研究者认为,二线城市包含了经济活动的潜力、巨大的财富创造力、人力资本创造性等优势;二线城市还能获得更多的订单服务,以及让公司更好地接触到当地的服务;二线城市同样可以实现、达到首都城市的聚集效应,只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设备、资本和实力,可以提升区域经济表现,减少区域间的不平等,提升地域的社会凝聚力。
(三)寻求区域平衡的经济政策成为欧洲各国共识
《报告》认为,在过去的十年里,欧洲许多城市的经济表现得到改善,对国家经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这是国家强盛时期的表现以及公共资源巨大投入的结果。而很多的基础经济和社会问题在经济繁荣期被掩盖了,在危机时就加剧地表现出来。随着经济危机威胁、侵蚀欧洲许多城市的经济发展,加之经济和财政问题,以及稀缺的公共资源和私人领域资源的竞争,将影响和限制城市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扩大首都城市和非首都城市之间经济和社会的差距。果真如此,就会难以建立一个平衡的欧洲系统。公共资源的减少意味着政府更加透明,要更加清楚地表达投资方向——到底是要投资领先城市还是落后城市、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首都城市还是二线城市?显然,在欧元区内建立一个平衡的经济发展政策,现在已成为各国的基本共识:即不仅要发展首都城市,还要发展二线城市。
二、什么是二线城市,什么时候投资二线城市
《报告》对“二线城市”下了一个定义:二线城市是指首都城市以外的城市,它有足够的经济和社会表现,足够重要到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潜在表现;它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不如首都城市,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二等城市,也并不意味着它们是第二大城市。
什么时候应当投资和建设二线城市?《报告》给出了几个条件:第一,首都城市和二线城市差距较大且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第二,国家投资不足导致二线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第三,有明显证据表明首都城市增长的负外部性明显,而投资二线城市的潜在回报率很高。
三、欧洲二线城市与首都城市相比表现究竟如何
《报告》的核心部分是对欧洲各国的首都城市与二线城市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是从GDP总量、增速、占比等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除了德国和意大利,欧洲大多数国家的首都城市GDP总量是超过二线城市的。但是仔细对比研究就会发现,许多国家最大的二线城市GDP总量与首都城市相比相差并不是太大(表1),而且许多国家二线城市的GDP增速要快于首都城市(表2),说明二线城市经济增长的潜力要远大于首都城市。
《报告》在总结和分析德国首都城市与二线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德国的经济情况说明,分散化以及发展二线城市的政策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反之,如果二线城市与首都城市经济表现的差距过大,将会限制国家表现。所以,《报告》就如何处理首都城市与二线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nlc202309080842
1.首都城市的过度集中将会弱化其他区域,因为这些国家放弃了二线城市发展的机会;
2.在首都城市主导中,二线城市发展难以得到重视,发挥其特色,因为它们不被看重;
3.城市竞争导向政策意味着已经成功的地区将被优先考虑,更加重视,加剧区域之间的不平衡;
4.二线城市缺乏竞争力将限制为首都城市减轻压力的能力。首都城市的土地、房地产、环境资源、交通和基础设施无法通过重新定位来缓解压力。
四、《报告》对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治理“城市病”的启示
(一)首都城市发展要明确和坚持自身战略定位
《报告》研究了欧洲国家首都城市与二线城市之间的发展关系,强调首都城市要找准自身定位,实现首都城市与二线城市均衡发展。这些观点对当前北京落实首都城市功能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城市病”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北欧、中欧都是发达国家,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城市经济现代化及管理水平较高。总体来看,目前,欧洲国家城市中没有出现像北京这样严重的“城市病”问题,但是也同样面临首都城市与二线城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如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重新界定首都城市与非首都城市功能的战略定位。欧洲的经验表明,首都城市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自身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政府的公共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到首都城市与非首都城市的功能定位差异。
(二)首都城市资源过度聚集必然带来聚集不经济和负外部性
《报告》指出,过去,欧洲各国的首都城市受到了政府更好的待遇,把资源分配到首都城市比去其他地方找投资机会更容易也更简单。但是,把资源集中在首都城市是以牺牲二线城市为代价的,导致了资源在首都城市的过度聚集,进而产生了首都城市的负外部性。这一点对于北京来说尤其重要,值得引以为鉴。正是因为资源的过度聚集,导致北京患上了相当严重的“城市病”。因此,北京必须下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治理和解决过度聚集带来的负外部性问题。
(三) 实现首都城市与二线城市的均衡发展是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
《报告》研究了欧洲国家首都城市后指出,所有城市区域都有潜力,国家应当鼓励而不是集中在少数已经成功的地区,不应当是首都城市一枝独秀;对首都城市过度投资以及对二线城市投资不足将是不可持续的,将导致经济表现不佳;二线城市对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大多数OECD国家中,这些二线城市在过去的十年内,在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占一半以上。因此,《报告》强调平衡领先城市和潜力城市的投资关系将十分重要,支持落后地区、二线城市的发展政策不仅仅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需要,也可以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繁荣。这些观点对于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构建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责任编辑:李静敏)
欧洲文化城市 第5篇
2012年7月10日, 欧盟委员会启动了“智能城市和社区欧洲创新伙伴行动” (Smart Cities and Communities European Innovation Partnership, 简称SCC-EIP) 。“欧洲创新伙伴行动” (EIP) 是欧盟委员会根据“欧洲2020战略”在新能源、可持续农业和老龄化等重要战略领域部署实施的公私合作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 计划, 旨在推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重要战略领域形成战略联盟, 统筹研发与创新资源, 为解决欧洲面临的能源安全、资源效率和老龄化等重大挑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智能城市和社区欧洲创新伙伴行动”将集成欧洲在新能源、智能交通和信息通讯 (如物联网) 等领域的先进技术, 在特定城市开展示范项目, 包括高效供热 (冷) 系统、智能仪表、实时能源管理、零排放建筑、智能交通等, 促进绿色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推动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型。2013年, 欧盟委员会将为这些示范项目投入3.65亿欧元。此前, 欧盟委员会在2012年投入了8 100万欧元支持能源和交通领域的“智能城市和社区”试点项目。2014年, 欧盟将成立由相关领域的创新型企业负责人、市长以及来自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相关管理人员和金融机构官员组成的委员会, 负责“智能城市和社区欧洲创新伙伴行动”的实施工作, 制定优先领域和工作计划, 并面向企业发布项目招标信息。
浅析欧洲认同的文化根源 第6篇
一、欧洲文明的起源—古希腊罗马文化
在古希腊时代, 现在“欧洲”所指的这片土地被称作“欧罗巴”, 来源于希腊神话。随着地中海地区以及现在的中欧、西欧广大地区被罗马帝国所征服, 希腊罗马文明也随之而来。人类文明的中心开始由地中海区域向西转移, 希腊的文化成就和罗马的帝国统治长远而深入地影响着“欧罗巴”地区, 为其同源性文化与社会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诚然, 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高度认同成为了欧洲认同形成的根本因素。恩格斯曾指出:“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 就没有现代的欧洲。”[2] (P506)
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明之源, 它在诸多领域如哲学, 艺术, 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就以及其繁荣发达的城邦政治文化为欧洲创立了规范。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理性精神是古希腊文化的核心, 也构成了欧洲文化的精神主线。古希腊重视对各种知识进行分类研究, 将哲学独立为一门科学。此外,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构成了其发达城邦文化的精髓。它所体现的平等和公正的原则保障了公民的权益。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开创了世界民主政治的先河, 是现代民主制的基石。它促进了近代欧洲文化中民主, 平等, 自由等思想的诞生。正如欧洲人所言, “由于精神上和思想上的继承性, 我们的身上有着希腊的传统, 它的深远影响历经世纪的更替而不衰, 它以理性的光芒和没的甘露感染了所有的欧洲人, 即使我们想要避开它的影响也不可能。”[3] (P2) 总之, 古希腊文化在诸多领域的成就对欧洲文化产生的影响构成了欧洲认同文化根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罗马文化对欧洲文明的影响不亚于古希腊文化。罗马人征服了欧洲这块土地, 并在其统治范围内推行其高度文明的制度和文化, 促进了欧洲地区同一性的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古罗马文化对欧洲文明的最主要贡献是罗马法和共和制。颁布于公元533年的《查士丁尼法典》中许多原则和制度被近代以来的欧洲法制所采用, 如其在诸如公民权利平等原则上所倡导的人人平等, 公正至上的精神, 权利主体中的法人制度, 物权制度, 契约制度等。罗马法奠定了欧洲文化中强调个人自由与权力的传统, 成为欧洲法律制度的蓝本。罗马共和制有利于政治权力的分割, 使权力相互制衡, 相互监督, 为近代欧洲各国所效仿。古罗马文化对欧洲文明的影响涉及到欧洲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任何一个重要城市都可找到某些罗马的东西。”[4] (P96)
二、欧洲认同的精神家园——基督教
基督教在欧洲人共同的习俗, 思维方式, 价值观的形成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都是“在基督教文明若干个世纪的浸染渗透之中积累起来的欧洲人特有的‘思想底格’和‘心性’”。[5] (p135-136) 基督教文化将欧洲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欧洲观念”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欧洲, 统一的基督教世界的形成是在中世纪。“欧洲认同是由基督教的到来和地中海各民族与北方部落的人们独特的混合而决定地形成的”。[6] (P118) 基督教教义符合在精神上教化公民的原则, 被确定为罗马的国教。教会和政权相结合, 政教合一, 教会的权力大大增强, 使得基督教的影响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因此, 在罗马的统治下, 基督教广泛传播, 欧洲地区的各个蛮族相继信奉基督教, 社会的各个阶层民众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基督教彻底, 系统而富有逻辑性的教义将欧洲人征服, “不仅成为他们的启蒙思想, 还成为了他们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指导原则。”[7]基督教教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高级文化的载体, 它促进了欧洲人的思想开化。这一过程使得基督教成为欧洲人精神世界的统治者, 奠定了其在欧洲人统一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中的统治地位。作为中世纪意识形态的主导, 基督教的教条成为了欧洲文化中伦理道德的规范。基督教在中世纪时期有着其整体化的机构与活动。其教义的传播者教士是文化的象征, 而其物质载体修道院则成为教化民众的场所, 是当时社会主要的文化中心。修道院因其重要的文化地位和影响成为现代大学的前身。可以说, 基督教对欧洲人统一性的精神统治在欧洲认同观念的形成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综上所述, 欧洲认同观念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明的起源, 基督教文化是欧洲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者为欧洲认同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深入探究欧洲认同形成的文化根源才能深刻地认识欧洲及其不断加强的一体化进程。
摘要:欧洲认同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欧洲人对其同源文化的延伸。作为欧洲文明的渊源, 古希腊罗马文化奠定了欧洲的文化传统。在中世纪基督教大一统的文化氛围中, 基督教教义成为欧洲人长期共同秉承的精神家园。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早已深入到了欧洲人的血液中, 成为欧洲认同的重要文化根源。
关键词:欧洲认同,文化根源,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
参考文献
[1]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4]W.Fleming.Arts and Ideas[M].New York, 1968.
[5]陈乐民, 周弘.欧洲文明扩张史[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 1999.
[6]Anthony Pagden.The Idea of Europe[M].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U.K.2002.
欧洲文化城市 第7篇
“祥和如意”等五只小山羊是2010年即将在“五羊城”广州召开的第16届亚运会吉祥物。然而, 不少人大约并不清楚山羊在跨文化交际中其实是一个容易引起误会的角色。
众所周知, 文化负载类词汇如动物类词汇一向为跨文化交际学所关注, 因为各异的文化背景往往赋予了同一种动物迥乎不同的文化内涵。所谓内涵 (connotation) , 是Leech所列的七种语义类型之一, 指的是附加性的尤其是与情感相关的意义, 而文化内涵是内涵义中与文化背景关联密切的一类 (参Xu 2004:129) , 可以定义为词汇指称意义之外受文化背景制约产生的附加 (情感性) 意义。常见文化内涵有别的词汇例如中文的“狗”与英文的“dog”在褒贬暗示上就大相径庭。但实际上动物类文化负载词的研究多局限于龙、狗、喜鹊、马、牛等几种, 而从跨文化交际来说, 其实需要对所有常见的动物名词都进行穷尽式研究, 使其系统化, 因此仍有不少漏网之词值得深挖, 山羊就是其中之一。
至于本文不提“中英”而提“中欧”, 是因为欧洲尽管由日耳曼、斯拉夫、拉丁等几个子文化系统组合而成, 但由于历史、地理、宗教等原因, 欧洲文化实际上具有相当程度的共核。随着欧盟的角色越发重要, 欧洲整体作为一个跨文化交际参与方的情况日益增多, 因此本文将对比双方定位为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
二、文献回顾
目前未见研究山羊在中、欧文化中内涵差异的专文, 但有部分论著零星提及山羊在某一文化中的含义。
欧洲方面的论著大多与宗教相关, 如埃及学家M.Murray (1933) 提到欧洲在前基督时期存在“角神” (Horned Gods) 崇拜, 山羊神即其中之一。而角神崇拜在基督教传入欧洲之后被妖魔化了。R.D.Levy (1998) 则讨论了圣经中作为邪恶方的阿撒泻勒 (Azazel) 与山羊之关系及其象征。欧洲文化中的山羊内涵往往和宗教负面意义相关, 民间故事也透露了这一点, 如巴斯克传说Izaro和Lanjoo的故事中就提及女巫们到Akelaro山朝拜撒旦的情景, 而撒旦的形象正是一只宝座上的山羊 (Boulton 1993:205-210) 。
中国方面的研究多从图腾、语言文字学等方面切入, 典型应推刘毓庆 (2002:316-332) 。刘文对中国文化中“羊”图腾及其内涵意义的发展有详细描述, 从中可看出中国文化中“羊”多具有吉祥意义。但刘文并不区分山羊、绵羊, 这是国内同类研究的典型特点, 因汉语中往往以上位概念“羊”统摄两者, 而“羊”概念于欧洲语言中并不存在, 这使得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对象有所出入, 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不过其他文献也多传达出山羊的正面信息, 比如裴氏《广州记》和宋代《太平御览》中都记载了著名的五仙人乘衔穗之山羊降临广州的传说。
概言之, 中、欧文献中虽对山羊的内涵已有论及, 但未见从跨文化角度进行比较研究的, 且多为文献梳理, 未见实际调查。因此本文拟以问卷方式对中欧山羊内涵差异作一初步调查并探究其成因。
三、方法论与数据收集
基于相关文献中山羊含义的统计收集, 问卷设计假设中国方面山羊具正面含义, 而欧洲文化中正相反。问卷中共罗列了33个特定的内涵义项, 均系根据已有研究材料及各类欧洲语言词典中相关条目统计而来。调查对象除从中选择自己认可的项外尚可补充未曾列出者。
调查对象方面, 中方主要为各地非外语专业的汉族学生, 而欧方主要为非中文专业的学生, 欧方受调查族群包括日耳曼 (英、德、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佛兰芒语区) 、拉丁 (法、意、西、葡、罗马尼亚) 和斯拉夫 (俄、乌克兰、波兰) 三大块, 此外尚有爱尔兰、布列塔尼、立陶宛等小点。由于调查对象语言的复杂性, 问卷分为中文、英文和Esperanto三种版本, 中文版直接由国内各目标点联络人复制后进行调查, 两个外文版本交由各受调查点联络人译成当地语言再进行, 如波兰由J.Myzik负责对华沙一带的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联络人对调查结果整理后发回给笔者进行汇总。问卷调查系于2009年11月发放, 2010年5月基本回收完毕。
四、调查结果及比较分析
中国方面共回收177份问卷, 结果显示排在前七项的内涵意义分别是 (括号内百分比为选择该项的人数与问卷回收总数之比) :善良 (78.53%) 、诚实 (70.62%) 、温柔 (62.15%) 、正直 (52.54%) 、坚韧 (40.68%) 、吉祥 (42.94%) 、年高德劭 (18.64%) 。
欧洲方面共回收168份问卷, 其中50份来自日耳曼地区, 62份来自斯拉夫地区, 47份来自拉丁地区, 余下9份来自其他地区, 基本覆盖欧洲文化主要的子文化区。结果显示排前七项的内涵意义分别是:坏人 (60.71%) 、好色 (60.12%) 、替罪羊 (57.14%) 、愚蠢可欺 (52.38%) 、爱破坏 (43.45%) 、与邪恶的撒旦魔鬼相关联 (40.48%) 、执拗固执 (35.71%) 。
由上可见, 中国文化中山羊的内涵确实倾向于正面积极的意义, 而欧洲文化中则多为负面意义。具体来说, 中国文化中山羊的正面涵义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与优良品格相关如善良、诚实、温柔等, 二是与长者相关如年高德劭, 三是与幸运相关如吉祥。而欧洲文化中山羊的负面涵义也可分为三类, 一是与性欲有关如好色, 二是与不良品格相关如坏、愚蠢、固执等, 三是与宗教相关如魔鬼撒旦、负载人类罪恶的替罪羊等。
调查结果也显示, 山羊的内涵意义其实也在变化之中, 如中国五羊传说中隐含的山羊与仙人相关这一内涵仅有7.34%, 无法进入前列;欧洲“山羊”曾具有的浓厚宗教内涵也已有所淡化, 甚至有2.98%受调查者直接声称山羊就是一种动物而已, 否认其具有任何内涵意义。
五、中欧山羊内涵差异成因探讨
中国文化中山羊的正面内涵成因复杂, 笔者认为首先应归因于中国文化“比德自然”“比类取象”思维模式的影响。这两种模式反映的是建立在类比推理基础上的中国式认知与评价体系。儒家通过将“天”与“人”在外在形貌与内在道德上进行类比, 建构起天人一体、天人相应的宇宙观, 因此中国文化中属于大自然的动物每每获得道德层面的评价, 如“乌反哺, 羊跪乳”“狐死首丘”等皆此类;具有相似外形特征的物与人也常相援引类比, 这在中国传统十分常见, 如山羊因其胡须而与老者“比类”, 华夏尊老敬老的文化因而连带影响了人们对山羊的情感;在道教传统中, 山羊更因其胡须而与龙相联系, 进而赋予其吉祥、神圣的意蕴。
其次, 中国上古时期的山羊崇拜及其在语言文字中的印记强化了山羊的正面含义。炎帝神农氏的“姜”姓及上古族群“羌”都是山羊崇拜的标志, 至今传为炎帝后裔的羌族、苗族、瑶族, 纳西族、侗族等都还有相似的传统, 如侗族古歌中就说其始祖姜郎和姜妹本是山羊。这一上古山羊崇拜体现在语言文字中就是一系列带“羊”的字多有正面含义, 如美、祥、洋之类;而“羊”和“阳”的同音也使得“阳”所具有的意义部分映射到了“羊”身上。
再次, 中国文化中对于山羊与绵羊多统称为羊而不加细分, 这使得有时候两者之间会互相影响, 比如本属绵羊的温顺等内涵会转嫁到山羊身上, 从而使得山羊的积极意义来源更加复杂。
欧洲文化中山羊以负面形象为主, 其因由亦有数端。其历史可追溯至前基督教时期欧洲古文化中对角神的崇拜。山羊神就属于角神之一, 如希腊神话中的潘神 (Pan) 和萨梯 (Satyr) 。它们多与性欲象征有关, 源自印欧语人群对山羊旺盛繁殖力的崇拜, 这也是山羊在西方色情类内涵的源头。后来基督教传入欧洲, 在取代异教的过程中, 角神等的异教神祇被基督徒贬斥为魔鬼撒旦的化身而打入另册, 从而奠定了西方语境中山羊代表魔鬼的符号意义。
当然, 基督教中山羊的魔鬼形象也并非无所本, 圣经传说中罪恶的阿撒泻勒就具有山羊的形体, 这一形象的源头其实是共同闪含文化中具有山羊形体的破坏者风暴神。属于闪族的也门人至今保留了宰杀山羊的仪式, 象征战胜风暴、破坏之神 (Baldick 1997) 。这一破坏者形象通过同为闪族的犹太人引入了基督教, 进而演变为罪恶和魔鬼之象征, 并随着基督教对异教的战胜影响到欧洲各地。
再者, 欧洲人对山羊和绵羊的截然二分也使得山羊身上的负面因素被放大, 这种二元对立显然植根于古老的印欧传统中, 范畴间界限分明, 非此即彼。基督教传入后, 绵羊羔 (lamb) 成为耶稣的象征, 山羊则相应变为撒旦的符号。二者间的善恶对比于是越发被强化了。
六、结论
本次调查数据证实了研究假设, 即中欧文化中“山羊”一词内涵的认知有显著差异, 其在中国偏向于积极正面含义而在欧洲则有负面不良暗示。该歧异现象可以在中国、欧洲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找到根源。
显然, 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忽略了“山羊”内涵的认知分歧, 便可能带来负面效应。比如将销往欧洲的“五羊牌”产品译成Five Goats, 自然很容易遭遇类似昔年白象牌 (White Elephant) 、雄鸡牌 (Cock) 等的尴尬。因此在翻译中, 译者应持功能对等理念, 采取回避或调换策略, 如中文的羊年被有意处理成Year of Sheep, 回避了Goat;广州别名“羊城”则变成Ram City而非Goat City。诸如此类策略都是为了避免发生文化交流中不必要的误会。
不过, 随着各国之间文化交往益发频繁, 相信在未来, 原先异文化间的诸多内涵差异将随相互理解的加深而逐渐消失, 山羊自然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Baldick, J.Black God:the Afro-asiatic Roots of the Jewish, Christian and Muslim Religions[M].London:I.B.Tauris&Co.Ltd., 1997.
[2]Boulton, M.Faktoj kaj Fantazioj[M].Rotterdam:UEA, 1993.
[3]Levy, R.D.The Symbolism of the Azazel Goat[M].New York:International Scholars Press, 1998.
[4]Xu, Lishe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欧洲文化城市 第8篇
一、欧洲音乐文化历史演绎
欧洲音乐之所以能够引领西方音乐的发展, 是与欧洲历史无法分割的。 特别是欧洲古典音乐的盛行, 出现了以德国和奥地利为代表的音乐之国, 引领了欧洲音乐的蓬勃发展。到十八、十九世纪, 欧洲音乐受文化的影响, 开始由古典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发展, 特别是十九世纪末期欧洲音乐受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欧洲一些民族国家的音乐家开始以本国民族语言来创作音乐, 采用本民族的英雄史诗、神话传说和人民解放斗争事迹为题材, 并将民族音乐的鲜明特点和古典主义音乐的优秀传统以及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风格紧密地结合起来, 因而民族感情被赋予了强烈的艺术生命力。 这一时期, 民族音乐主要以俄罗斯、芬兰、挪威等国音乐为主。 如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少女的祈祷》就是波兰的女性作曲家芭达捷芙斯卡创作的。 当她的这部作品发表后, 很快风靡全球, 相继以八十余种不同版本发行, 乐曲在单纯中显出深刻, 亲切、伤感、柔美, 抒发了她的祈求和激动。 她究竟在祈祷什么呢? 你尽可以自由地发挥你的想象去理解、体会。而这以历史时期波兰正在被邻国所蚕食和瓜分, 因此作者通过作品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感受。
进入到二十世纪后, 欧洲音乐发展成为以多元化格局为主的音乐,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欧洲音乐发展流派众多。 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种电子乐器得到了应用, 从而推动了欧洲音乐的发展。
二、从音乐文化的历史角度分析欧洲音乐的民族性
(一) 德意志民族风格的欧洲音乐
德意志帝国主要是由德意志人组成的, 而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正是建立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 因此在音乐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 以德意志民族音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欧洲音乐占主导地位。 被后人称之为“音乐之父”的巴洛克时期德国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巴赫, 所创作的欧洲音乐作品正是根植于德意志民族风格之上。 巴赫的音乐作品 《勃兰登堡协奏曲》正是展现宫廷贵族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从第一乐章彰显恢弘气势的宫廷庆典开始的活泼欢快, 到第二乐章表现德意志人的善于出现的沉思、忧伤情绪, 到最后第三乐章再回到热情欢快, 其音乐曲式无论是采用赋格曲还是采用民间舞蹈曲都与日耳曼民族文化紧密相关。
欧洲古典音乐是以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特别是古典音乐终结者和浪漫音乐开拓者于一身的贝多芬, 同样是德国作曲家, 其创作的音乐作品的文化渊源也与日耳曼民族无法分开的。 特别是贝多芬最后创作的音乐作品《第九交响曲 》融入了太多的民族情节。作品第一乐章展现了德意志人民在艰苦的斗争, 冲破重重险阻, 前赴后继去取得胜利;而第二乐章中通过乐曲三声中部主旋律中运用奥地利民间舞曲 “连德勒”, 表现人们胜利后的轻松和谐, 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接下来又是表现战斗没有停止, 号角还在猛烈地吹响。 可见,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取材就是描写德意志民族为争取自由、争取独立的战争场面。 因此,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同样是来源于民族发展的历史, 具有较为鲜明的民族性。
(二) 奥地利民族风格的欧洲音乐
奥地利作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 其奥地利民族也同样在音乐艺术上造诣匪浅, 是欧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被后人尊称为“交响乐之父”, 其音乐作品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 其音乐作品饱含着热情、典雅, 充满了幸福、祥和的气氛, 这与当时奥匈帝国的繁荣有着一定的关系, 体现了奥地利人的社会文化生活。 特别是海顿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就是一首典型的器乐小夜曲, 是正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 而这正是奥地利民族的真实生活写照。
约翰·施特劳斯, 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他的作品旋律优美, 节奏轻快, 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著名, 这与德奥民间音乐有一定联系。而且, 约翰·施特劳斯的多数作品都是取材于维也纳市民的社会生活。而《塞尔维亚进行曲》是纪念世界第一次大战时塞维尔亚青年英勇战斗的情景, 这同样是与民族情结无法分开的, 因此奥地利音乐同样是植根于其民族文化上的。
(三) 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欧洲音乐
俄罗斯音乐同样起源于宗教音乐, 而经过与民间音乐的不断融合, 形成了俄罗斯音乐。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 正是欧洲音乐发展到民族乐派的代表之一。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都是以反映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人民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 揭示人们内心矛盾为主的。如《悲怆交响曲》描写了人生奋斗与失败、兴奋与绝望, 充满了悲伤、追忆的情绪, 这也是当时俄罗斯人民的真实写照。因此, 作为欧洲音乐的组成部分, 俄罗斯音乐同样是民族语言的表现, 是俄罗斯人民的文化体现。
十九世纪初, 俄罗斯受到欧洲古典音乐的影响, 开始在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古典主义音乐, 主要以米哈伊尔·格林卡的作品为代表。他的作品在俄罗斯民族和民间音乐的基础上, 融入了欧洲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 将俄罗斯民族质朴的音乐与专业的欧洲音乐互补, 形成了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音乐, 使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的俄罗斯音乐水平得到了提高, 并奠定了俄国民族乐派的坚实基础。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到来, 俄罗斯音乐更加具有民族性, 并逐步成为了一个代表多民族音乐的音乐集合。
三、以音乐文化历史发展观分析欧洲音乐的民族性
音乐随着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不断的演进的。 音乐从开始记述人类重大事件、歌颂英雄人物、宣扬宗教文化等逐渐形成了一种艺术形式, 脱离了人类发展就不可能有音乐的出现。而世界各族人民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 如中国有民歌、欧洲有歌剧、美洲有摇滚乐等, 这些都与不同的民族生活息息相关, 无法分离。 前面已经对欧洲音乐的发展史进行了简单的回顾, 可以清晰地看出欧洲音乐的发展历史是与欧洲历史相吻合的, 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 而且, 欧洲音乐代表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风格, 是欧洲民族社会活动的真实写照, 可见分析和研究欧洲乃至世界音乐的文化发展不能脱离民族性, 民族发展的历史能够通过民族音乐来表现出来。 正如中国传统音乐都与民族文化有关一样, 欧洲音乐同样是欧洲各民族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是真实反映其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音乐语言, 从音乐文化所代表的民族性可以证明欧洲音乐是欧洲民族文化的共同语言。
音乐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音乐来源于社会生活, 有着地域性和民族性, 尤其是音乐作品的创作都是依托民族文化, 体现了民族文化。 因此, 音乐文化正是随着民族的兴衰而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 欧洲音乐具有民族性, 这也是造就以欧洲音乐为主的西方音乐特征的所在。 可以说, 音乐正是民族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音乐文化历史的角度上, 对欧洲音乐的民族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对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欧洲音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这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所需要的。
摘要:音乐是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 无论是中国的民歌, 还是欧洲古典音乐, 从其发展历史上可以清晰地发现, 都具有民族性, 体现着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欧洲音乐是人类文化历史的瑰宝, 是西方音乐的代表。从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角度来探析欧洲音乐的民族性, 可更好地学习欧洲音乐, 了解欧洲各民族的社会生活, 使世界各民族在音乐艺术上始终保留着强烈的民族性。因此, 探析欧洲音乐的民族性离不开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
关键词:音乐文化,历史角度,欧洲音乐,民族性
参考文献
[1]杨久盛.论音乐的民族性——“音乐是世界共同语吗”[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8 (4) .
[2]罗时东, 章小淮.浪漫主义时期欧洲音乐的文化特质[J].音乐探索, 2007 (2) .
[3]李小兵, 彭一敏, 傅利民.从宫廷音乐家到自由音乐家——17至19世纪活跃在奥地利的音乐家之社会经济地位变迁阐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0 (1) .
[4]朱超, 毕敬.“和谐”与音乐之美——古希腊音乐美学思想[J].学理论, 2015 (18) .
[5]宋歌.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体现的俄罗斯音乐民族性[J].音乐大观, 2012 (4) .
欧洲文化城市 第9篇
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出发,分别介绍管理主义时期与企业主义时期的城市特性,以及随之而来城市转型期对国家所带来的冲击,最后以“欧洲心脏”布鲁塞尔为例,阐述其在欧盟的不断“入侵”下所带来的城市变迁及存在的矛盾冲突。
一、管理主义城市管制
城市管理主义概念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Ray Pahl(1970)在《谁的城市?》中所提及的关于城市社会及空间结构的约束理念。尽管他在书中没有明确用到“城市管理主义”这个表达方式,但将城市的发展局限于一种约束,实则已隐射出城市在管理主义时期所具有的政府管制、制度约束等特性。在William(1978,p236)的研究中,城市管理主义的自然性是与特定权力间所存在的关系及与城市属性、经济和社会结构有着紧密联系,其重点性在于它的政治表述;学者Leonard也指出,城市管理主义与那些掌控资源和设施且对其具有分配能力的机构和官员是极其相关的。
明确地说,在管理主义时期下所管制的城市,局限或束缚于一种强而有力、自上而下的政治体系,其财富的获取大多通过国家层面的资源分配,旨在提高该地区人民的生活福利。在该体制下,创新、多元化群体对城市发展的作用非常有限。
二、企业主义城市管治
1960年,去工业化活动将欧洲众多工业城市推向后工业时代。随后的经济萧瑟更是在此基础上造成大量人员失业及各国财政压力。为拯救萎靡中的城市,欧洲各国开始摒弃传统的自上而下福利分配模式,转而采用从国际贸易市场吸引自由资本以发展地方经济的城市治理策略。相比管理主义时期以地方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为宗旨的城市发展制度,企业主义下的城市治理则更倾向于推动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先前的政府寡头管理逐步被多元主体治理取代,界限分明的公私两部分也因合作衍生出新的公私伙伴关系。城市本身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不仅在整个国体框架下蓬勃发展,甚至跃出地域性的界限,置身国际平台以吸引全球性流动资本。
Harvey(1989)表示,让城市成为企业主义治理有四种策略:一是生产;二是消费;三是控制;四是分配,这四方面也是城市治理的特性。例如,Brenner就曾描述说,企业主义的城市涉及维度较多,一方面他们有相应属于城市生产基地的工业结构,另一方面,他们又有在空间维度上发挥作用的控制能力。去工业化时期的欧洲很多城市,正是通过提供多种对于跨国界生产前提的服务如交通、办公楼和人力来获取控制作用,促使衰败的经济得以复兴。
城市,在跃出本国地域界限成为世界城市的同时,开始取代国家在全球经济平台上作为资本增长点的角色。拥有不同经济消费、控制或生产能力的城市逐步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一张层次分明的城市体系网。正如Lizieri(2009)所述,基于Wallerstein世界体系的核心思想,纽约、伦敦和东京这些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著名世界城毫无疑问地占据了这张世界城市网的核心位置;多伦多、迈阿密等城市则位居其二;其他的例如新加坡、香港等则处于该网络的边缘。然而,在城市跨越出国家这个范畴的同时,不少全球性的元素相继涌入。例如,跨国公司及相关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选址将带动新一轮资本的流动,使地区间的自由资本得到重新分配。
三、城市转型下国家政体重构论述
如果把国家看作一个整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它不仅拥有相对集中的政治权利,还容纳了一系列形色各异的行政机构及社会组织。在管理主义时期,国家成为资本积累最好的竞技平台,同时也是各种资源、设施及社会福利分配的主要决策者。不同的政策将衍生不同的政体管理系统、社会阶层结构及人民权利限度等。然而,自1960年后期爆发福特危机后,原本在国家层面的集中权限被分散化,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跃升,例如国家到欧盟;另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交付,例如国家下放权限到地方。因此,去工业化时期国家层面的权限力度相对管理主义时期是非常有限的。这促使不少学者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国家层面的权力已经被空心化、弱化甚至死亡,其主要理论依据为零和理论,即城市在权力上的崛起是以国家权力的衰败为代价。
当然,不少学者也秉持相反观点,如Brenner(2009)和Uitermark(2002)就更倾向于用国家规模或结构重构来代替国家权限的被腐蚀状态。尽管Brenner(2009)承认城市从管制到管治的转变将会使国家在全球资产及劳力控制和管理能力上有所减弱,但无论从政权还是资产积累的角度来看,国家的重要性依然是极其显著的。一些学者通过对欧洲部分国家例如爱尔兰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观点。
此外,学者Brenner(2009)还进一步指出,一些全球城市发展的背后推手其实就是这个城市所在的国家。全球城市其实是国家的一种发展策略。这就意味着,这些全球城市的发展是由国家本身而非全球化效应所推动。举个例子,随着资产、物品及人力移动性的不断增加,一些国家开始倾向于大力发展固定资产如人力培训等,以吸引国际自由资本及资源的策略。当然,Lizieri(2009),Sassen(2002)等学者则认为世界城市的衍生是由全球化效应所造就。
欧洲文化城市 第10篇
关键词:欧洲迪斯尼,跨文化商务沟通,建议,上海迪斯尼
20世纪50年代在加利福尼亚州建立的迪斯尼乐园是世界上第一个主题公园, 20世纪60年代美国迪斯尼乐园的开业作为世界上主题公园的成功开发和经营的典型案例, 常常为世人所称道, 并且随着旅游业的兴起, 迪斯尼开始向海外扩张, 1983年迪斯尼成功向日本东京扩张, 日本迪斯尼乐园的成功也为迪斯尼乐园向其他国家扩张提供了信心, 1991年欧洲迪斯尼在法国开业, 这也引起了众多媒体的竞相报道。
鉴于美国迪斯尼和日本迪斯尼取得的重大成就, 迪斯尼公司对于欧洲迪斯尼的前景充满了乐观, 然而事实并不如预想的那样, 欧洲迪斯尼在法国连连失利, 自开始营业后就连年亏损, 甚至在1993年年度亏损高达53亿法郎, 迪斯尼公司称这是“第一个财务上真正令人失望的项目”, 然而, 对于欧洲迪斯尼的失利, 迪斯尼公司把原因归于一些外部因素, 包括当时欧洲经济的不景气、外汇市场上法郎币值的坚挺、银行的高利率等。然而除了这些外部因素, 迪斯尼在经营上有没有自身的问题呢?笔者认为, 迪斯尼的连年亏损是因为迪斯尼公司自己的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功课没做到家。
一、迪斯尼公司在法国开发建立中所犯的错误
(一) 迪斯尼选址问题上
迪斯尼通过法国政府低价购买了1950公顷的土地, 并且大部分的土地都来自于农田, 在美国人的眼里不值得一提的土地问题却引起了法国当地人民的不满。法国人非常重视自己的文化, 并且民族中心主义很强, 他们看不起美国人的文化, 称美国人为“美国佬”。美国人的做法令法国人非常气愤, 法国人甚至认为美国低价收购法国土地是一种侵略行为, 并且美国人将很多的法国农民赶出家园引起了很多农民的不满, 这同时激起了法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法国人的民族情结是美国迪斯尼失败的基石。
(二) 迪斯尼在谈判中犯的错误
在适应法国文化中, 欧洲迪斯尼也犯了一些错误。在美国的法律中, 为了保护顾客的安全防止意外发生自动式喷水灭火系统必须安装, 然而在法国法律中, 自动式喷水灭火系统并不是必需的, 只要有必要的逃生通道以及紧急情况下充足的水源即可。面对文化的差异, 他们采取谈判的方式来解决, 然而谈判中, 迪斯尼却犯了一些错误。谈判开始, 迪斯尼就通过律师而不是公司的高管来解决建设以及合同问题。在法国文化中, 只有谈判到最后问题解决不了才会动用律师, 是不得已才会用的方法, 被视为谈判失败的标志。另外, 谈判中美国人的毫不让步进一步激发了矛盾, 好像在宣称美国人的方法要优于法国人的方法。谈判的失利也是欧洲迪斯尼失败的重要原因。
二、迪斯尼应该注意的文化差异的细节
(一) 雇员的工作弹性以及穿着习惯
法国人崇尚浪漫喜欢自由。在法国, 对于雇员在工作时的穿着、外貌并没有特殊的规定, 也使法国人习惯了工作时轻松的氛围。然而迪斯尼并没有考虑到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 迪斯尼干净利落的员工外表为傲, 迪斯尼公司规定雇员不得留胡须, 指甲不能太长, 不能带耳环等, 这对于天性崇尚自由浪漫的法国人无疑是一个挑战。
(二) 消费者的消费方式
法国人经常放假长达一个月, 一般来说法国人不会选择只有一两天狂欢的主题公园。另外法国人很少在主题公园内买纪念品, 并不像美国人和日本人那样会买很多迪斯尼主题公园的纪念品, 然而迪斯尼主题公园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纪念品, 纪念品的经营是美国迪斯尼成功的重要原因。法国人的消费方式使迪斯尼纪念品服务遇到了很大挑战并造成了第一年的巨大亏损。法国人去迪斯尼消费一般只住一个晚上, 并不像美国人那样会住三四天, 这样就导致旅馆的入住、结账程序使用频繁, 迪斯尼安排的电脑不足以支撑如此频繁的程序, 这就导致了顾客结账、入住时的大量堆积。
(三) 饮食偏好
在正常的工作日, 法国人一般不会坐下来吃早餐。然而在假期中, 法国人更偏好于坐下来吃早餐、午饭。并且法国人习惯定点吃饭, 要到了早饭、午饭的时间才会去吃。另外, 天性浪漫的法国人喜欢在午饭时喝点白酒。这些习惯对于迪斯尼来说无疑是个灾难。早餐时间, 迪斯尼的旅馆用餐房间过于拥挤, 同样午餐时间, 公园的餐馆也是过于拥挤造成很多顾客不满。然而过了午餐时间, 餐馆便是空无一人。顾客抱怨等餐时间太长和不得不快速用餐的压力。雇员也抱怨午餐时间工作过度。另外, 迪斯尼在午餐时禁止喝酒也造成了很多顾客的不满。
三、对于上海迪斯尼的建议
中国人在文化上和法国人有很多相似之处,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并且中国人在消费习惯、饮食偏好上有固定的模式和西方人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上海迪斯尼也会面临欧洲迪斯尼同样的问题。
欧洲文化城市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